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当生存环境恶劣的时候,动物会自动减少生育。
——《动物世界》
0. 总量
第一,当前经济环境的特征我们所面临的是:
1)投资。传统地产投资与基建投资的趋势性下滑,伴随着房企与地方政府缩表,投资下滑持续。制造业投资的阶段性走强,表现为电子/设备等高端制造的高投资增速。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但仍面临着上游大宗原材料上涨,下游需求不足,不少中小微企业苦不堪言的局面。青年群体失业率接近高位。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2)出口。出口持续强有力的支撑,这部分伴随着海外经济体疫苗接种率以及劳动力供给的回升,海外财政转移支付的放缓,矛盾会逐渐走弱,出口仅会成为阶段性的支撑。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3)消费。社零依然较弱,居民消费依然乏力。疫情的变异与反复,人均收入增速的放缓以及预防性储蓄的提升,带来消费的疲乏。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与此展现的是消费结构呈现明显的K型,强者越强,弱者越弱。以代表的,如下图,豪华车销量维持高增速,非豪华车增速疲弱。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高端白酒价格的不断上涨。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各线不同层级城市房价呈现明显的差异变化,资产层级以及财富效应的分层越发明显。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背后是放水背景下,贫富差距扩大的必然结果。由此展现了,以小部分群体又富起来而大多数群体原地踏步或倒退的现象,再富的人一天也只吃三顿饭,一个人也只睡一张床,导致了整体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振。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这是总量的背景,投资下滑,出口呈阶段性强势,消费不振的前提下。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在资本投资回报率逐年下降,在长期GDP必然下行的情况下。
这样的背景下,七普之后,在我们还遇到了,2020年出生人口的下滑,继2016年以后,已经连续4年的出生人口下滑。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在疫情反复之下,疫苗接种背景下,必然会影响以及推迟孕育的心态。今年或是未来几年,出生人口的下滑会成为一个大的趋势。
受教育程度提升的本身带来了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与此同时,生存成本的提升(住房/教育/医疗),或是生存环境的恶劣(竞争),加速了出生人口下滑的速度。
2.环境
当下新出生人口,所带给存量家庭的生存环境:
第一,住房。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按国内平均价格16000元/平,100平米,5成首付和4.9%的利息,人均住房花费,月供 5230元/月 * 12月 = 62760 元/年。
第二,教育。
“据《2017年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家庭教育支出为8143元。但仅仅两年之后,据前程无忧2019年发布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数据显示,家庭子女教育年支出消费额度已经主要集中在12,000-24,000元和24,000-36,000元两个范围内,占比分别为22.4%和21.7%。 “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取均值 24000元/年。
第三,必须开支。
 
柴米油盐,算20000元/年。
第四,医疗。
 
家庭总资产的看跌期权,一个大病都得玩完。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以上背景下,家庭支出 > 10W/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万,家庭为6.4万。
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工作时长较高。且通勤时间,2020年,北京人均每日通勤时间为47分钟,上海为42分钟。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亦是位于高位。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工作时间越长,女性劳动参与率越高,家庭人均带娃时间越少。
这也不难解释了为什么出生人口每况愈下,连婚都不想结了,更何况生娃。孩子不生,屁事儿没有。
家庭重负下,没有一项开支是无辜的
“躺平” 现象的背后,亦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3. 改变
 
于是,在经济总量与环境每况愈下的内忧下,在中西关系紧张的外患之下,寻求改变是必然的解决办法。
这种改变不能够靠内生性,内生性的放任发展必然会将这些演绎至极端,极端情况下会产生在那个时候很难平复的社会问题。
所以结合整个时代背景,对可以被预判的、较为确定性的、会大规模引起某种社会矛盾、的现象,在矛盾前期被制止,是在存量经济增长环境下,在除外的大背景下攘内的必走之路。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样的,在改变之际,没有一个政策是孤立的。
今年来一些重要的政策梳理如下:
地方财政:
1.《关于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划转税务部门征收有关问题的通知》。加强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配权。
2.《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的指导意见》(15号文)。地方政府缩表。
房地产:
1.房企三线五档的三令五申。房地产企业缩表。
2.土地的双集中政策。稳地价,目标为稳房价。
银行:
1.信贷偏移中小微制造业。防范中小微流动性风险。
2.居民按揭额度的压缩/放款时间的拉长/按揭利率的提升。结构性控信贷。
3.金融反腐。监管趋严,精准灌溉。
资本:
1.反垄断。企业竞争环境公平。
制造业:
1.碳中和方向/先进制造的政策支持。发力新兴产业,争夺国际话语权。
2.(定向)降准。缓解流动性风险。
3.控上游原材料价格。提升盈利能力,防止系统性风险。
民生:
1.鼓励三胎以及配套措施。提振出生人口。
2.校外教育的全面监管,教育的减负政策。中产阶级减负,教育公平。
3.促进消费政策,传统+新型+农村。提振消费。
总结一下就是,在可见的内忧(存量经济环境增速放缓)+ 外患(后疫情中美关系紧张)的大环境背景下,稳定那些可预见的一切黑天鹅(疫情反复等)与灰犀牛(金融杠杆等)事件,在群众根基(微环境 + 就业 + 居民消费)相对稳固(公平)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经济动能(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等)。
以这个为起点,未来还会有什么,什么该切入,什么该规避,思路或许会清晰一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hNvlYqyv3FriFTcZxxscA

房地产:战略防御还是总退却?

“自我加强的过程持续越久,它本身也就越脆弱,最终还是要自我逆转,启动一轮反向的自我加强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周期。”
—— 索罗斯《金融炼金术》
江西有一家地产公司叫做新力控股,今天跌了87%。
房地产:战略防御还是总退却?
这让我想到了2019年初的一天,突然关注到一家叫 佳源国际控股 的地产公司,直觉告诉我这家公司有问题,于是,我花了好久好久的时间去拆它的报表,官网上的地产项目一个一个的数过去后,发现数字怎么都对不上,我的感觉它早晚会出事。但因其流动性过小,什么也做不了,加上马上要去澳洲旅游,便没有过多放在心上。
直到在澳洲的一天下午,那天正好是我的生日,我的同事突然截图发给我看了它的股价,跌了81%,印象便特别特别的深。
房地产:战略防御还是总退却?
去年的今天,我写过一篇《十月,最关键的时间节点》,也是我第一次把我引以为豪的多因子思维框架总结提炼出来。
房地产:战略防御还是总退却?
其中,我认为,在那个阶段,中国的房地产即将面临一个 库存下行+信贷下行的双叠加强化过程,扣动扳机的措施在于”三条红线”等一系列信贷限制,这样的限制会带来地产链上各环节的正反馈负循环,宣告着中国房地产阶段性牛市彻底结束,并开始进入阶段性熊市。
紧接着,10月份后的地产数据把我的脸都拍青了,把我钉在了唱空房地产的耻辱柱上,也让我反思了好久到底是哪一步的逻辑出现了系统性的错误。
后面这篇文章被转发后,带来了好多好多谩骂性的评论,说我太年轻,说我连基本的常识都不懂,以及有的开始调侃说自己就是要去买金九银十恒大打8折的房子。
现在马上又到金九银十了,恒大的房子还会打折,那你现在还去吗?你还敢去吗?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现在的你,既没有信心,银行也不会给你黄金了。
 
房地产:战略防御还是总退却?
8月份单月,房地产销售面积 -16%,对房企国内贷款 -20%,居民中长期贷款 -24%,成交土地面积 -50%,房地产新开工  -17%,商品住宅均价 -3%。
如果说,7月份的数据还让你觉得是扰动,那8月份数据的全面转负是告诉你房地产正反馈负循环的开始。
为什么是开始?正是因为去年从9月份开始的,把我脸打青的高基数,为今年秋后的负循环埋下了伏笔。所以,在未来几个月,如果见到负的奇怪的增速数据,可以恐慌但不要觉得惊奇,这两年,负的油价你都经历过。
从今年开始,从十四五开始,标志新经济的与老经济的更替。房地产,作为旧时代全力支撑中国经济的基石已经过去,”双碳双控””地产双限”将会是未来更替的主旋律。
而每一次新老更替的过程一定要杀一物来祭天,今年这个物便是”恒大”。
那再往后,又到了那个不断有人问不断有人问的问题,在未来的几个月,我们能不能看到刺激房地产的故事重新上演,或能否看到地产的阶段性大幅度放开。
如果说,放松地产带来的饮鸩止渴不够说服你。那在今年下半年双控严厉的背景下,若放开房地产,则相当于在开工施工端(钢铁/煤炭/水泥)与竣工端(铜/铝/锌/PVC/玻璃)增加了碳排放总量以及能源消耗的强度;相当于你老家和我老家的企业会更长时间的持续限电,一大堆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受阻的同时,又要面临着因为被限电而推高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带来的盈利收缩,面临着中小企业的存活问题,面临着失业。
从某种程度上讲,控房地产 = 实现双碳目标 = 鼓励新能源,是在整个战略背景下的必要政策方针,是战略支线。
 
对于其本身是总退却,而不是阶段性的战略防御。战略防御的下一个目的是战略反攻,而下一轮的反攻不需要它了。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我们的这些同志恰是忘记了这一点。”
 
—— 《毛泽东选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dKhwkSmaZPifg8JSGJUwA

深度老龄化焦虑,正在悄悄改变中国楼市

2016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在首尔明洞买了两双匡威帆布鞋。

刚要丢掉鞋盒,只听身后一位白发苍苍的拾荒老奶奶问我:

“这盒子你还要吗?可以给我吗?”

老奶奶布满皱纹的手接过去后,三两下就把鞋盒子压平,成了两层薄薄的纸板;紧接着,她缓缓消失在明洞鳞次栉比的灯火中。

其实这情景在韩国早就见怪不怪:

出租车、加油站、餐厅、便利店…你能想到的体力劳动岗位,几乎随处都有老年人迟缓但忙碌的身影。

不少开出租车的大叔大婶不会讲英语,引得中国留学生想去白嫖:

“想练韩语听力,就去打出租车吧!”

在首尔,从江南到梨花女大四五十分钟的路约120元人民币,比韩语家教还便宜。

霓虹闪烁间路演的练习生是真实的韩国;

为了生计不得不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的银发族也是真实的韩国…

“会是我们的未来吗?”

过去几年里,这个问题始终让我殚精竭虑。

图片

中国149城已深度老龄化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

当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鬼子超老龄化老多年了,棒子距离超老龄化仅一步之遥——

但我们还真没法嘲笑两个邻居。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会,这年头儿打篮球找场地越来越难,广场舞大妈越来越多…

七普数据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印证了我们的直观印象:

截至2020年底,我国已有149座城市进入深度老龄化。

其中以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成渝城市群、中部地区以及长三角地区最为集中。

东北36座城市全部上榜,为全国老龄化最严重地区…

过去十年中,东北三省净流出1100余万人,且其中绝大多数是18-40岁的青壮年;

在许多仍然开工的东北老国企中,常常能听到临近退休的大爷喘着粗气抱怨:

“唉?你说这年纪轻、能干活儿的小瘪犊子都跑哪去了尼?”

山东省14座城市上榜,青岛、济南、烟台三座经济最猛的城市全部位列其中;

湖南省除省会长沙外,其它城市全部进入深度老龄化;

年轻人扎堆儿去往东南沿海地区,加之此前计划生育执行到位,进一步稀释了青壮年的比例。

四川省17座城市上榜,位列全国第一;

成渝城市群的年轻人,大量涌入成都、重庆,使得它们成为唯二城区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城市。

另有一部分则直接前往东南沿海地区谋生,同样稀释了青壮年人口比例。

这里面唯一的例外是长三角地区。

江苏省深度老龄化城市10个,除南京、苏州和宿迁外全部上榜;

浙江省深度老龄化城市6个,衢州、舟山、绍兴、湖州、丽水、嘉兴;

江浙两省的老龄化成因与众不同之处在于:

生活水准和医疗条件普遍较高,客观上延长了人均预期寿命;

青壮年近水楼台,加速向沪宁杭苏甬等核心城市涌入。

嘉兴和绍兴两地表现最为明显:

它们在浙江省内经济排名中上游,却偏偏地处上海、杭州、宁波三大强邻的夹缝中。

这就难怪在嘉兴、绍兴的街上会感觉年轻人明显偏少。

图片

放任深度老龄化,必将万劫不复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我们很可能遭遇的历史。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豆瓣大神开始集体狂怼内卷:

找工作内卷、找对象内卷、上班内卷、生娃内卷、幼儿园内卷、上学内卷…

有句朴实无华的神评论说:“别再说什么人口红利,要是人少一点就不会那么难了!”

谁能想到,这么条不咸不淡的牢骚都赚了好几万个赞。

事实真的如豆瓣大神说的一样吗?

国际上的经验是,人口下行之后,很快就会迎来经济下行。

邻国日本、韩国都为我们提供了现成的反面教材:

前者是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国家;

后者则更是警告“最后一名韩国人可能将于2750年消失”

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同时迎来了经济飞速发展与婴儿潮。

人口高速增长态势到了80年代戛然而止,紧接着是经济滞胀与少子化、老龄化接踵而至。

日本近三十年来的一蹶不振:

从表面上看,是《广场协定》、是日元大幅升值、是日本海外资产惨遭狙击种下的恶果。

但更深层次在于,少子化与老龄化同时到来,社会陷入低欲望,经济便尤如一潭死水。

从国家层面来讲,日本财富独步全球的神话破灭让整个国家变得迷茫;

落到个人头上,则是少子化带来的低欲望与社会固化不断加剧。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日本青壮年和我们一样,哪怕自己受点苦受点累,也总想给孩子最好的。

但社会压力过大、既得利益层不断凝固便导致多数人看不到出头之日。

如此一来,年轻人便会用不生娃来默默对抗社会的内卷和不公。

很难想象:

如果没有小新,永志和美伢的“二人世界”还能有什么欢声笑语;

如果没有小丸子,友藏爷爷会不会变成患有阿尔茨海默氏症的自闭老人。

不幸的是,动漫里我们不想看到的一幕,在隔壁韩国的许多家庭正在发生:

韩剧里祖孙三代同堂其乐融融的场面越来越少。

比这更残酷的是,约四成老年人在65岁以后仍需继续工作赚取生活费。

据统计,接近一半的韩国老年人退休金少于5000元人民币;

而5000元恰恰是首尔、釜山、仁川这样的大城市,维持正常生活开销的下限。

劳动力不足,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越来越长。

这就导致缴养老金的少了,领养老金的多了,入不敷出自然见怪不怪。

“养老金是笔沉重的负担。”这几乎是韩国社会的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健康、尚能劳动,成了韩国老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016年被认为是韩国国运急转直下的一年。但非常负责任地说:

萨德部署、中韩关系恶化只不过是诱因;

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受到重创,外资加速出逃才是本质问题所在。

而这背后的原罪,便在于人口预期持续悲观。

图片

国家队出手,吾辈当自强

日本和韩国,是我们搬不走的邻居,至少2750年之前它俩谁都跑不了。

前车之鉴,对我们而言格外具有警示意义。

七普数据中出生率和老龄化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向我们发出警告:

至少,绝不能到了日本、韩国那步田地再去审视老龄化与少子化。

说句不中听的,日本、韩国坠落的至少是“高收入陷阱”;

如果我们在步入中等收入阶段就“自投罗网”,显然对不起列祖列宗。

正因如此,单独二胎放开没几年,无条件二胎;无条件二胎还不过瘾,干脆开放三胎。

你觉得养娃累,国家让你娃免费上学;

你觉得娃上重点学校难,国家直接给你干掉学区房;

你觉得娃长大了买不上房、娶不着媳妇儿,国家憋出了共有产权房的大招…

最近半年,我们遇上了太多“百年未有之变局”,核心意义似乎只有一个:

一切妨碍生娃和共同富裕的bug,都要重新编写程序。

在此大胆假设:下一步养老金入市恐怕也要势在必行了。

国家明白:真的到了一对夫妻养六对老人的那天,社会不出问题算是有鬼。

用心良苦,我们早就看在眼里。

只是,这丝毫没挡住一部分地区深度老龄化的到来。

最为明显的就是绝大多数深度老龄化地区产业与楼市持续低迷:

笔者本人的家乡就来自一座北方三线城市:

都2021年了,钢铁厂、铸管厂、电器组装厂仍是年轻人就业的老三样,与我的父辈并无差别;

都2021年了,老家还有人相信“10万元投资,8个月回本”的创业神话;

都2021年了,老家还有人会问14%的年化收益率理财项目能不能投资…

每年有10-15万的青壮年离开家乡,真的没有一个冤枉的。

产业形态脱钩、人口持续流出,楼市自然也好不到哪儿去。

而这,已是全国深度老龄化地区面临的共同难题:

近一段时间,就连经济普遍富裕的浙江县市,也出现了大面积土拍底价成交;

北方的沈阳、长春、郑州、青岛等核心城市土拍数据同样很不提气;

仔细看看,这些地方与深度老龄化地区高度重合。

一手房去化周期不断延长,二手房横盘已成家常便饭。

更极端的,像东北、四川、云南的一些地级市,甚至出现了“论套卖”的名场面。

当然,我并不打算告诉你什么“三四线城市不要买”、“深度老龄化城市不要碰”…

老龄化,始终都是一个国家共同的问题:

当深度老龄化,甚至超老龄化到来,没有一座城市能够独善其身。

日本如此:岩手县、青森县空城一个接一个出现时,东京和大阪的大城市病就集中爆发;

韩国如此:龟尾和江陵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首尔的蜗居就愈发在所难免。

终于理解为何《寄生虫》能在奥斯卡神采奕奕了,真tm有现实意义。

然而,我们有14亿人口、我们有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我们有独立自主的战略安全考量…

种种现实因素决定:中国不能随波逐流,而且还要有方法!

尔等吾辈,无惧昼夜,不辞劳苦,撸起袖子加油干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VB3FafUbPhKx9PD4Fqfmg

有人问,如何实现年化20%收益

 
之前有朋友在后台问过,感觉实现20%的年化收益率并不难,问有没有哪些方法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20%的回报。
 
正好端午假期,就来闲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长期年化20%是什么概念呢?
 
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如果能做到长期20%年化,就是标准的公募第一人,那些著名基金经理在这个收益下都不值一提。
 
为什么年化20%这么困难?要知道当前无风险收益(长期国债利率)不过3%的水平,这意味着,借贷成本如果超过3个点,这实体就没法干了。
 
所以,作为投资来讲,可以打底的无风险收益只有3%,剩下的都要自己用手去创造。
 
所以,作为投资者,你想要获取长期年化20%,合法框架下,就只剩下两种可能。
 
第一,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单纯投资不行,但你可以寻找办法长期收割其他参与者。
 
比如掌握真正的小道消息,埋伏起来,赚信息差,或者有资金优势,可以操纵K线。
 
还比如在各种论坛上当大V,出出书、发私募,多在市场外做文章,这些都可以创造年化20%,看你水平。极端例子就是那个微博上的徐晓峰,但是这人品德太坏,罪有应得。
 
或者你有一些独门绝活可以做高频套利,但这很难,而且是见光死,做的人一旦多点,马上失灵。
 
第二,你可以合理的利用杠杆,换句话说,通过杠杆放大风险,以获取更多风险补偿。
 
这个难点在于,如何把风险关在牢笼里,做到可控。但最近不少投资者在大白马上爆仓,你就能看到杠杆实际上是异常危险的,你认为可控,但是不同的市场环境、不同的认知阶段,可能会让操作出现一些调整或者变形,而那一点改变可能就成为未来血本无归的源头,实际上极难控制。
 
总之,无论本金多寡,我通用的建议是,不要考虑年化20%还是15%,甚至可以再放低一点要求,想想如何能做到长期年化10个点,
 

 

 
你别嫌10%太低,又举出多少年前满仓茅台、腾讯的例子,
 
如果单纯的回测数据,别说20%的年化,拟合出200%年化并且几乎没有波动的持仓也能做出来。
 
但问题在于,这些数据有多少能指导未来?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无风险利率一度超过20%,你啥也不干存银行就能实现20%的年化;中国90年代银行定期存款能五年翻倍。
 
可世界是变化的,用过去的事情去线性推演未来很大可能落入陷阱。
 
长期年化20%不是普通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而是人不可逾越的天花板。
 
在这个长期中,均值回归理论在不停地发生作用,任何时段的顺风顺水都可能在未来某一个时点被打回原形。
 
当然由于运气因素,确实有些人可以轻松长期20%,比如巴菲特、乐趣、段永平。但这跟投资就没什么关系了,变成了概率问题,毕竟如果样本足够多,连续扔100次硬币都是正面朝上也是会发生的。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非专业人群中,甚至是专业人士中,能持续做到10年年化10%以上的,都是凤毛麟角。
 
尤其是对于小本金投资者来说,精力放在怎么提高劳动性收入上要比提高资本性收入容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8TFnFQOTNBsoRQRUAUwnA

做空者:“国内各领域打击,只是一个开始”

做空者:现在的打击只是开始

国内打击经济各领域的最新举措,令一些投资者感到恐慌,一位卖空者认为这只是一个开始。

做空者丹·大卫(Dan David)在接受外媒采访时表示:“我知道看涨的人想说:‘这只是教育类股’。然后是对游戏的打击”。

在过去几个月中,国内已经开始收紧游戏等各领域监督,包括赌场、孩子们玩的游戏,以及全国范围内的大型科技公司,文娱圈的明星。

Wolfpack Research创始人兼首席信息官认为:“国内甚至还没有进入打击的开始阶段”。“国内或正在回归更多控制的政策。”

国内一部分重点是解决中国的贫富不平等问题:据福布斯报道,截至去年,中国有626位亿万富翁,而美国的724位。相比之下,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有6亿人的月收入仅为1000元人民币(约合155美元)。

这些官方公开的信息表明,国内正在追求“共同繁荣”的理念,来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我们将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共同富裕的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中共最新的五年计划指出。“我们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avid说,从外国投资者的角度来看,这些事态发展,使美国投资者持有中国股票“非常危险”。他还强调,贝莱德BlackRock、先锋anguard、富达Fidelit等大型共同基金在中国公司仍有风险敞口,这将使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

“他们错过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

一些专家和投资者,仍然对在华外资企业的前景保持乐观,至少目前是这样。

考恩研究公司(Cowen Research)的Oliver Chen认为,他在美国和中国都“看好奢侈品”。

“中国的消费已经发生了变化,与旅游相比,中国的消费更多集中在国内,”Oliver 说。“奢侈品市场非常强劲,因为富人从股市升值、房地产升值中获益。Oliver 看到了许多面向中产阶级的公司的发展势头,如Coach和Tapestry。

Oliver 也承认,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可能遭遇逆风,尤其是那些迎合超富豪的品牌。例如,尽管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中国有很高知名度,但国内希望实现“共同富裕”和国内追求的平等。这可能给奢侈品行业带来巨大风险。

桥水基金Bridgewater联合首席投资官雷·达里奥(Ray Dalio)尽管受到了打击,但仍主张要在中国进行投资。

“我发现,大多数西方观察家……将最近两次这样的举动,解读为国内表现出真正的反资本主义倾向,尽管过去40年的趋势,显然是大力发展有资本市场的市场经济,企业家和资本家变得富有。”7月30日,达里奥 Dalio在LinkedIn的一篇帖子中写道,他指的是对共享打车和教育行业的打击。

这位亿万富翁对冲基金经理补充道:“因此,(西方观察家)他们错过了中国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可能还会继续错过。我敦促你不要将这些举措,误解为过去几十年来存在的趋势的逆转,让它们吓跑你。”

与此同时,除了高层之外,没有人真正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DataTrek的杰西卡·拉贝(Jessica Rabe)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写道:“虽然美国监管机构主要关注四家大型科技公司,但国内的目标是几十家,并且拥有比美国更快、更积极的集中权力”。“这一细微差别,使得投资者在当前环境中更难把握方向,尤其是在国内监管机构对其计划的一切,仍没有透露任何风声的情况下。”


参阅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china-tech-crackdown-short-seller-says-133759268.htm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AfUloHdHF9CpEh4waPh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