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我们手里的金钱,

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 

我们追求的金钱,

是我们成为奴隶的一种工具。”

——思想家·卢梭

逝于1778年7月2日

代表作品:《忏悔录

……

01.

 

前不久,《和陌生人说话》冲上热搜。节目里,陈晓楠采访了“9年抠出两套房”的王女士。这位女士,生活极度简朴,工资90%能拿来储蓄。

 

手机,她只用32G的;衣服,她挑朋友不要的二手货,每年只花100来块钱买内衣;生活用品,领券、靠积分兑。除了绝对必要开支,能不花钱的就不花。

 

热点一出来,网友坐不住了。说您这不叫生活,只能算活着。还有素质低的,对人家恶语相向。要我说,一个人怎么生活,只要不伤及他人和社会良俗,是她自己的事,轮不到别人来辱骂。

 

但花钱嘛,还是得一分为二。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冲上热搜的王女士」

 

至少我个人,省和花,是两腿并行。

 

该省的,当然得省。否则你手上哪有钱来对冲人生风险,又哪有钱获得生活主导权?像我以前上班,也挺省。就是靠我“抠”来的一笔钱,才把老板炒了,出来自由撰稿。

 

但该花的钱,也得花。

 

这笔钱,分为投资和享受。

 

买书、看展、看电影,我都闭着眼睛下单。这些东西,能滋养我,让我成长,该花。而享受呢,我深知一个人内心充盈,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我很少给面子充值。但华服、美食,能取悦自己,价格合理,还是要花。

 

长期以来,我自视是一个高度理性的消费者。然而,就在上个月,我掉坑里了。

 

 

 

02.

 

 

 

事情起因,倒也简单。辞职撰稿后,宅属性这么高的我,社交次数越来越少,衣服、美食的花销,日渐缩减。很多东西一想,买不买都行。

 

另外,还有个大背景,和王女士有点像。因为年过三旬、买房在即,我决定靠一己之力攒个首付。如此一来,更多花钱处,不自觉地“抠”了。

 

万万没想到,我被自己反噬了。

 

起因,是一对蓝牙耳机。以前上班,耳机使用频率很高。辞职后,每天也就跑步戴。用了两年多,偶尔充不上电,我一直将就着用。上个月,耳机又出毛病。看到耳机时,我突然被自己锤醒,发现这一年,实在是过分克制了。

 

“赚钱不花,我是傻逼吗?”

 

“为啥这么委屈自己?”

 

“花一点钱,会影响存首付?”

 

源源不断的自问涌入我脑海…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这耳机充电都充出异物了」

 

于是我决定换副好耳机。心理预算,1000块。上网一选,发现好的降噪耳机,得来个2000块的。这已超出了我的理性消费范围。但随着比货越多,我发现2000的苹果和2000的索尼,各有所长。纠结多日后,我先买了苹果。又扼制不住好奇,把索尼也买了。实际上,我只需要一对就够了。

 

换耳机没几天,果表7开卖,我又忍不住看了一眼。

 

以前,我是一个相当讨厌用消费品来装逼的人。那样多他妈没内涵啊!我都是靠思想来装逼的好吗?可因为那一眼,我满脑子都是“这玩意儿戴出去很炫很吸睛吧?”。为说服自己,我狂刷视频,看买果表是否必要。

 

说白了,就是找个借口。

 

最后,我干脆抛开“果表是否能提升工作效率”,心里只剩下那句:

 

“我打了一辈子仗,就不能享受享受吗?”

 

此后十来天,我失去理智。每天早上一起来,一睁眼,就刷淘宝,看上的衣服、鞋子、摆件、手办、电子产品,直接下单。连我以前不用的帽子、挎包,也开始买买买。我甚至想把还很流畅的手机、电脑,都换新款。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这就是我的心声」

 

然后,最可怕的来了。

 

我看到一款轻奢腕表,极具设计感。换以前,看一眼就算了。但眼前这块,这炫酷的造型、时尚的质感,搭我的新大衣,岂不是绝配?

 

那不得俘获多少人艳羡的目光?

 

是我最后一丝理智让我在下单前收住了手。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买了它,我还会买更多、更贵的东西。再不理智,资产根基就动摇了。

 

而且,我失去的不光是钱,还是懂得延迟满足的自己。

 

为了恢复理性,我专门查了一番资料。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下面,诸位请坐好,看看我们生而为人,基因里都带着哪些“消费奴性”。

 

 

 

03.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狄德罗,收到过朋友送的一款非常精致的睡袍,每当他穿上,就觉得家具破旧不堪,看啥都不顺眼。为了让它们跟睡袍配套,他换了新的沙发、地毯、书柜,但心里却感到怪异。

 

因为他的意志,被一件睡袍操控了。

 

后来,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指出,人一旦拥有一件新物品,就会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件,以达到心理平衡。

 

得到越多,你越觉得匮乏。

 

这就是著名的“狄德罗效应”。

 

一望可知,我那款2000块的耳机,就是我的睡袍。

 

类似的“非理性消费”,数不胜数:

 

比如我们随大流,去买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比如我们为督促自己减肥,去买小尺码衣服。比如我们看到折扣,以为捡便宜,一买一大堆。

 

这种“非理性”一旦开启,就很难收场。其背后,有很深的心理机制。

 

就拿我举例吧。当我买买买的时候,下单一瞬间,哇,好爽,想拥有啥,马上就有了。尤其买不舍得买的东西,会有一种掌控人生自由的幻觉。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有钱,只是一种幻觉啊」

 

伴随这种幻觉的,还有冲破理性的快感。

 

好像一瞬间,我脱胎换骨了。

 

我打破了固有框架,不再默守陈规。

 

但我丝毫没意识到,存款正在被动摇。而且一旦上瘾,还会有两个更大的天坑。一个,叫享乐适应;一个,叫棘轮效应。

 

享乐适应:通俗而言,就是环境改变给人带来的快乐,最后会稀松平常。这就是为什么加薪升职、结婚生子,幸福感不能持续太多年。买东西带来的,会更短。你必须不断买买买,才能持续快乐。

 

棘轮效应:这个更猛。当年凯恩斯主张消费可逆,但经济学家杜森贝利觉得,可逆可屁,习惯一旦养成,你就很难改回去。一个人在收入最高时养成的消费习惯,会深深影响此后的消费决策。

 

这两个终极大坑,想必买买买的人,都深有体会。是不是拆开快递时,才是最兴奋的瞬间,是不是消费起顶配后,廉价东西就用不惯了?

 

“非理性消费”,会让你不自觉地沉迷。

 

而商家唯一目的,就是帮你触发它。

 

 

 

04.

 

 

 

专门研究消费心理学的佘贤君博士,写过一本《触发非理性消费》。书一开篇,有个学生的真实案例:

 

有一天,她路过爱马仕,进去看了一眼。结果店员爱答不理。她本不想买什么,一气之下,买了个盘子。并告诉自己,既然喜欢拍食物,买个4000的盘子也没啥。本来她只是想随便看看,却发现巴掌大的店,怎么走都走不出去。最后在店员成功说服下,她又买了女包、帽子、围巾、领结,刷爆了卡。而她买的领结,从没用过。

 

这就是典型的“非理性触发”。

 

书很厚,感兴趣的可以读读。读不进书的,推荐去看BBC的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里面把商家触发你的手段,说得更明白。

 

比如一个最简单的套路,叫“计划报废”。很早以前,生产商会把电灯泡的寿命由2500小时缩短为1000小时。而现在,手机会把电池寿命做短,甚至把机身做得你难以更换配件,不得不买新。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东西做耐用了,反而被行业处罚」

 

还有一种套路,叫“打折勾引”。想必诸位在不同城市都看到过那种贴满“跳楼价”的小店,说是三天走人,结果一开一个月,还全国各地流窜。这个套路,后来被熟练运用到了互联网促销上。

 

这都是基础款。高阶玩儿法,叫“制造稀缺”,什么Kaws优衣库联名款,什么星巴克猫脚杯,分分钟造成哄抢,上新闻头条。

 

更高的玩法,是“操控感情和心智”

 

比如CHIVAS父亲节那个经典广告文案,你读完不送你爹一瓶,都会觉得:

 

“不孝有三,不买为大啊!”

 

比如告诉你孩子必须学这学那,不然你就输在起跑线上,他人生就不幸福。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芝华士动人的文案,也是为带你入坑」

 

而以上种种,都比不上商家的究极大法:

 

用你消费什么,去定义你这个人。

 

关注我的读者,都这么成熟、睿智、通透,一定对“消费主义”很清楚。一言以蔽之,消费主义是市场兴起后进化出的一种奴役伦理,它把消费和成功、幸福紧紧捆绑在一起。拿一堆“精致”的标签,来引诱你花钱。

 

你买一样东西,不再出于是否必要,而是为了一个个虚假的标签。

 

他们不光制造标签,还制造哲学,让你花得心安理得,花得上下通透。他们告诉你,你舍不得买,是因为内心觉得不配,你的爱人不买这个给你,说明他爱你还不深,这个东西买了,你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他们大声疾呼,四处呼号:

 

“人生啊,一定要尽兴!”

 

然后,兴尽了,钱没了。

 

 

 

05.

 

 

消费主义一旦触发你的非理性,估计大部分人就会跟我一样,误以为自己能保持理智,结果稍不注意,就掉进坑里。

 

我后来复盘了一下,我就是被海量广告、各种打折、以及“我这么努力应该获得更多幸福”这种幼稚心理,引发“过度消费”的。

 

要不是悬崖勒马——

 

喔豁,房子首付就没了。

 

像我这种理性老炮,都被消费主义拉到坑里,那些心智尚未成熟年轻人,一旦失控,恶果可想而知。

 

记得有个新闻,一个90后护士,月薪八千,为维持精致生活,债台高筑。出门只打的,渴了就喝星巴克,碰到网红美食一定打卡,同事的首饰、包包,一个都不能落下,最后欠了23万的网贷。父母好不容易帮她还完了这笔钱,但她还是无法戒断,气得家里差点跟她断绝关系。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消费主义时刻在催眠女性」

 

这还不是最恐怖的。

 

一旦被消费主义洗脑,你会相信那套鬼话。会迷失在这套观念里,觉得金钱和人生价值是对等的,消费和拥有幸福是对等的。为了得到这种幸福,你会把赚钱视为人生第一目的。这会把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对成功的理解,变得无比狭隘。它甚至会波及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最后就是:

 

有钱就是大爷,有钱就是成功,有钱,就可以耀武扬威,恃钱凌弱。

 

也正是因为消费主义可怕,最近几年,年轻人都开始跑去组团抵抗。在豆瓣,这种抠组还不少,一个组十几万人。大家天天分享抠门经验,想出各种奇招省钱。看看都给孩子们逼成啥样了…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消费主义给孩子逼的…

 

但要我说,“过度消费”固然不可取,但生活质量压到最低,也太极端了。而且长期、极端地压制自身欲望,很有可能遭遇我这样的“反噬”,就像一个减肥者,突然暴饮暴食,开始“报复性买买买”。

 

这一买起来,根本就不是理智上能控制的。除非,你咬紧牙关一辈子抠到底,永远做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把自己培养成厌食症。

 

不能因噎废食啊,重要的是培养好习惯。

 

投资消费,就不提了,那是帮你成长的。主要是享乐型、幸福感消费这一块,首先,咱们需要摆正一个观念,跳脱出消费主义洗脑话术。必须搞明白,你是谁,取决于你内心的深度,取决于你怎么去看待生活、看待世界,取决于你在人生十字路口,做什么样的决定。

 

你要是个只会拿物质装逼显得比别人高贵的人,别多想了,你就是肤浅的傻叉,挎一万个LV你也高贵不起来。你越是喜欢靠穿什么、吃什么、用什么来标榜自己,就越是说明你内心虚弱、不自信,害怕被看低。

 

不过,我这里谈花钱,纯粹泛泛而谈,并不系统。好的是,有志于帮助用户建立“理性消费习惯”的花呗,联手了咱们公号界著名朋克写手兼B站头部UP主“半佛仙人”,推出了一系列生动的消费讲座。

 

讲座里,半佛老师的团队将用有干货、有嚼头、充满幽默感的方式,深入浅出地给大家普及一下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理性消费体系。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仙人的课,好玩又实用」

 

除此之外,“花呗”还推出了“账单助手”这一功能,助力大家合理消费,把钱用在投资自己和获取幸福这两大刀刃上,理性支出。这一来,你们既不会为躲避消费主义,走向牺牲生活品质的极端,也不会重演我的悲剧,一不小心掉进为爽而买的坑里,成为一个“非理性消费”浪子。

 

花呗之所以推出这个功能,也是努力倡导大家理性消费、理性借贷,形成良好的财富认知,积极地去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才不会一味跟着钱跑。年轻人的金钱观,才能正确树立。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花呗的“强提醒”功能,在你消费过度超出预算时,它会360度全方位警告你,铲除你的欲望,强制打断你的消费动作。只要你每个月设置好自己的额度,它就会在此基础上监督你。

 

就像下面这样设置一下: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它就会时刻提醒你花钱进度: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并对你的消费,强制打断

 

刚体验完“抠出两套房”的克制,我就差点花掉了一套房的首付

 

最后,以前《逻辑思维》上讲过一个观念,我觉得有所受益,这里分享给诸位:

 

“你人生中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时时刻刻在建构两个方向的维度,一个是你的内心秩序,一个是你的社会关系。”

 

消费这件事,其实也不例外。

 

让你的消费思维和习惯变得合理,其实就是在建构你对金钱的认知,建构你对社会、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编织以你为中心的消费人群。当你不再为满足虚荣、不再为攀比去花钱时,也许你就成为了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你都这样了,还怕钱不来找你?

「全文完,下次再会」

部分参考资料:

[1]《要消费,不要消费主义》,人民论坛

[2]《不买了!11万网友“与消费主义逆行”》,南周

[3]《抠神正传》,和陌生人说话

[4]《无节制消费的元凶》,BBC

[5]《省钱,能让当代年轻人变得更好吗?》,职问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sHMSRPuZQALFMgM1X5dF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