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谷趋势(ID:zgtrend) | 路口大爷
3月10日,美国的道琼斯指数又创了历史新高,仿佛有改变地心引力的魔力。
美国当天发生三件大事,似乎把这半个月来美债遭抛售的恐慌一扫而尽。
一是CPI数据来得没有预期高,先前市场对通胀的极度忧虑被“打脸”;
二是380亿的十年期美债拍卖平静结束了,得标利率1.523%,没有灾难性画面,就是最好的消息;
三是拜登1.9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终于在国会获得通过,美国公民手里又多了1400美元,德意志银行调查了美国散户后预估,美国政府撒的这笔钱会有37%进入股市,资金量大约1500亿美元。美股又获得了信仰充值。
即便有一万个理由担心通胀太猛和泡沫破灭,即便美债收益率上涨已成趋势,但美国人天性乐观,音乐没有停止之前,必须起身舞蹈。
厉害如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不能幸免于难。
伯南克曾在2004年美国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时入场,以83.9万美元买下了国会山一套房产。在2005年10月就职美联储主席时,国会山一带的房价已经爬到了巅峰,他还认为“房屋价格在过去2年中上升了25%……这种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经济基础的强劲”。结果次贷危机一来,他的房产从最高时的价值110万美元大幅贬值,足足蒸发掉了一套北上广的房子。
在美国强劲的经济增长态势下,美联储主席这等人物都不能精准预判买房时机,不能在泡沫吹起时保持警惕,何况普通美国人。
以前,经济学家们几乎都有一个共识,央行至关重要的职责就是控制通胀,是在财富盛宴中偷偷拿走酒杯。
但经历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变得更有耐心了。比起冷酷的“通胀杀手”,做一个“经济增长的守夜人”有何不可?美联储的政策锚已经换了。
现在,鲍威尔对维持近零利率再三保证,“不要退缩”,“完成工作之前别停手”,这是在反复告诉大家:
美国人的财富盛宴,还远没有结束。
相比之下,中国很难再有美国式的疯狂。
美国对泡沫冒险追逐,而中国则是典型的厌恶风险。
高层对“大放水”带来的负面影响心有余悸。
连彭博都感慨:“一样是从2008年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中美两国刺激经济的政策却分道扬镳,与上一次在冲击中复苏过来是所扮演的角色正好对调。”
上一次是中国豪爽洒出4万亿,拯救全球经济,这一回是美国无限量宽松,拜登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刚获通过,就开始准备第二个可能多达2万亿的红包了。
中国这边给出的今年GDP增速目标仅有6%,保守到令人意外,要知道IMF给出的预测值高达8%。
这意味着2021年中国完全有把握实现目标,不需要再有货币大放水来维持高增长,财政赤字目标下降,货币政策酝酿转向。实际上,中国从2020年4月之后就再无降息,今年1月央行给市场频频泼冷水,甚至试探性收紧流动性,防范加杠杆套利的行为。
中国也没底气像美国一样任性。美元是世界货币,中国是世界工厂,美国大印钞不会有恶性通胀的担忧,中国却总被通胀步步紧逼。“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国内超级宽松的蜜月期,已经过去了!
《华尔街日报》明晃晃地在标题上写着:“中国股市高光时刻已过。”
3月11日,沪深300指数已经从年后的高点下跌11.7%,从最高到最低点振幅达到20.6%,年前涨得越嚣张,年后就跌得多悲伤。人心对股市的狂热已经在这三周的大跌中迅速冷却下来。每一次牛市,和历史能有多大的不一样吗?
如今高层极端重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融资功能,但并不想看到一个只会“喝酒吃药”的股市泡沫。
“我们很担心金融市场,特别国外金融资产泡沫哪一天会破裂。”
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这番话,表明高层无时不在为风险作准备,对金融泡沫保持高度警惕。
郭树清对房地产的敲打更为严厉。继去年把房地产钉为“中国最大灰犀牛”后,这次他继续抓着房地产泡沫不放:
“房地产的问题是金融化、泡沫化倾向比较强。”“很多人买房子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持有那么多房产,将来这个市场要是下来的话,个人财产就会有很大的损失,贷款还不上,银行也收不回贷款、本金和利息,经济生活就发生很大的混乱。”
最近,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都在严查银行的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向楼市、股市。
在2020年超宽松的环境下,经营贷增量2.27万亿,比前一年多增加了1万亿,直接翻倍。2020年的实体需要这么多钱吗?曾经有深圳某银行客户经理不下心点破:“就怕你真拿去经营实体。”
调控虽迟但到,没有最狠只有更狠,全看监管想留几条后路,中国不可能完全堵住热钱流向房地产的通道,但这确实是个够狠的信号了。
上海一个投机客哭诉,他直接变刚需客了。
去年他在总部位于深圳的某股份制银行贷款几百万,走企业经营贷,实际却是挪用这笔资金,在浦东买了一套价值千万的大平层。能撬动越多的信贷资源,的确更有可能致富。本以为人生财富再次实现大跨越,哪曾想最近收到了银行的通知,要求他提前还清贷款本息。
情急之下,他只能卖掉家里两套小房子。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本以为股份制银行不会管这么严,没想到今年都是严格对待。”
上海已经有不少借消费贷炒房炒股的表示:《个人贷款提前收回告知函》已收到,一切还好,勿挂。
现在大家都太急了,在不确定性和货币洪水汹涌而来,通胀感受又强烈时,都急着为自己的财富增长寻找出路。有段子调侃:
“当前最大的矛盾是,钱留在手上会贬值和一投出去就亏损的矛盾。”
好资产越来越稀缺。就连基金经理们拿到年终奖,想的事情也是买房。去年公募基金的净值上涨中位数达到了50%,基金经理们年终奖沉甸甸,甚至还有传闻诺安的网红蔡经理能拿到7000万的年终奖。这不,最近上海看大平房的人都多了起来,完全看不到一点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子……
本质上讲,在一个管控型社会,通过金融投机实现资产急剧膨胀,是走不太通的。
在大放水的情况下,富人借助杠杆几何式增值,而没有钱进入金融市场的人往往都是受害者,这样的人无疑是穷人。
北大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在FT中文网撰文,分析了中国在2035年实现GDP翻一番的两条路径:
要么无限制增加债务,要么通过再分配将收入从富人手里分配到普通家庭,从而提振消费。
泡沫只是少数人的盛宴,一旦破灭,却是对多数人的洗劫。
中国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所以,疯狂只能在国外,国内会严防死守。
中国已经告别了暴富时代。
回首过往四十年,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波又一波的财富激增浪潮,70年代末的个体户,80年代末的股市小散,90年代初的房地产先行者,21世纪初的互联网弄潮儿,直至2008年,流动性泛滥。
财富过剩之时,无处不是繁荣。
2013年楼市迎来金融危机之后的小高潮,当库存压顶鬼城来袭之时,股市接力成为造富的土壤,2015年不幸熔断之后,楼市狂潮开始借着棚改从一线轮动至三四线,在全国各地四处流窜,P2P、现金贷、加密货币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吸纳了不安分的热钱,那时候草莽四起,“挣钱的方法都写在刑法里”,国人赌性十足,何愁暴富的渠道。
现在,房住不炒,股市不能有泡沫,对于普通人来说,手里的财富实在难寻出路。这时候是最难受的,极度渴求财富的年轻人更是如此。
敢于放开视野在全球寻找下一个投资标的,也不仅需要行动力和勇气,更需要认知,不然就是一颗国际韭菜。
面对这样的局面,只能学习保持平常心,跟过去好好道个别:
再见了,财富盛宴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SBAh3GUZgW4_VbSaOyQ_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