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逢“”必过

1/5

凡是考试,必有套路

看过知乎上的一篇问答,有人问高考美术培训为什么总会教考生把年轻女孩画成大妈,画成男人,画成山顶洞人,就是不画成正常的年轻女孩?

这个问题对于非美术专业的我,还真是个长久以来的困惑,但答案却让我很亲切——都是考试大纲惹的祸,比如A类卷评分要求“画面色调对比明朗,素描关系准确,表现生动,形体刻画深入,画面整体效果好”。

你看,画得丑,是为了突出脸部的明暗和肌肉,宁过勿不及,为了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你已经熟练掌握了素描最重要的技巧。只要你不是冲着清华美院来的,一般的美术专业,这就够了。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明白了,这不就是高考作业的套路吗?点题一定要点在最明显的地方,立意不要选容易误解或不易阐述的观点,多用“因为所以于是然而”一类关联词来突出你的逻辑,适当准备一些华丽的文言辞藻以证明你的词汇储备,材料不要用太俗的名人,最好用一些前沿知识以证明你的知识面……,一切都是根据考纲要求,让阅卷老师容易打出相对合理的分。

同样,只要你目标不是985/211,这些写作套路都管用;就算你的目标是985/211,在这个套路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是更稳妥地冲高分的方法。

这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考纲思维”。

考纲思维很容易跟应试教育联系在一起,给人“敲门砖”的印象,好像上了大学就可以丢了。其实,考纲思维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目标化的思维,真正发挥作用是在你大学之后的工作、社交、创业甚至婚恋上。

考试考的重点,你要用最红的大红花表达出来,其他东西,要变成最绿的叶子去衬托。

所以考试思维第一步就是:吃透考纲。

2/5

“学生思维”与“职业思维”的差别

考试的目标是要挑出最好的学生,但什么是最好的呢?现实就是,最符合考纲要求的。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高考理科状元跟他们的数学老师(假定也是全区域最好的老师)一起考高考数学试卷,老师考得过学生吗?

再牛的老师也很难考过高考状元这种“考试机器”,这就好像世界围棋冠军的教练也下不过学生一样。

所有的考试都有一个考纲,老师按考纲来教,学生按考纲来学,出题老师按考纲出题,考生按考纲来考,考纲就是学习的圣经。老师(特别是高中老师)的作用就是把有潜力的学生培养成最符合考纲要求的考生。

学校里,老师负责把考纲要求转化为教学计划与方法、知识点、针对性训练,而学生负责把知识体系用反复训练的方法转化为分数。老师就是“考纲”与分数之间的一座桥梁。

学生思维有学生思维的优点,有了考纲,划了重点,反复练习,死磕。但在工作中,你要同时担任老师和学生的双重角色,能不能理解“考纲”,能不能把“考纲”转化为行动计划去执行,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学生思维”与“职业思维”的差别。

有人可能要问,工作中有“考纲”这种东西吗?我怎么看不见?

答案是“有”,而且无处不在,我来举一个例子。

3/5

考纲在哪里?

有一回,公众号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抱怨,他说老板让他做一个新产品的市场分析,他费了很大的心血,形成了非常翔实的报告,交上去后却杳无音信。过了两个月,领导开会时拿着另一个同事的报告给大家来讨论,这位读者一看,材料都是胡编的,论证都是扯蛋,结论完全错误,可大家还是非常赞同,最后只是少做修改后就通过了。

我一看,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既然最后通过的结论跟这位读者当初交上去的结论是相反的,这就是属于没有吃透“考纲”就参加考试的事故现场啊。

这里的“考纲”的重点是,领导到底对新产品有没有明确的态度?如果有,到底是什么?

有可能这是领导力推的项目,但他不愿自己亲自说?也可能是上面压下来的任务,他想借你的报告设置一些障碍?即使是积极的态度,也可以分为“有条件”的积极推进,和“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积极推进。

如果明明有考纲,你却不知道,那这个报告从一开始就是向黑暗中的靶子放箭啊。

当然,这么分析有点“小人之心”,很多情况下,领导确实没什么明确的态度,但这就能代表你可以脱离“考纲”自由发挥吗?

常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领导在布置任务的时候没有“考纲”,但在检查任务的时候就有了——看着看着就形成了思路。

你跟领导的差距就在这里,领导永远是有“考纲”的,这个“考纲”就是更大的领导的意图或公司战略,他们就算是一开始没太想明白,等你的方案一出来,他也能想到标准答案是什么。

新产品的开发目的是什么?如何与公司的战略发生联系?公司有多少资源可以投入?公司的预期收益是多长时间?这些都是在报告之前就要有的结论。

你可能觉得很冤枉,复习的时候没有大纲,考着考着考纲出来了,没有这么折腾人的。

但工作中的“考试”是开卷的,不但开卷,领导房间的大门始终为你开着,正确的“考试姿势”应该是有了具体的想法后,先提炼结论和一个大致的逻辑,跟领导通个气,至少“考纲”就出来了。有了考纲,及格显然是不成问题的。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可能还有读者考虑得比较全面:如果我跟领导汇报了,他还是没有明确的意见怎么办?

对于学生而言,这个问题就只能瞎猫碰死耗子了,但对于已经工作的成年人而言,还有更高层次的“考纲思维”——你还可以自己编考纲嘛!

4/5

如果考试可以自己定大纲

工作和学习相比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它大部分是低难度的重复劳动,升职最终的判断标准是工作效率,而非积累的业绩,因为后者只能证明你能胜任目前的位置,前者才是判断你能不能胜任更高职位的依据。

所以,考纲思维更多的是体现在提升工作效率上

前几天看格拉威尔的《Blink》一书,里面提到一位婚姻问题专家,他有一个神奇的本领,可以在听了一对夫妇交谈十分钟后就判断出他们几年内离婚的可能性。书上说他看中的最核心的指标是“蔑视”,如果一方流露出“蔑视”的表情,那他们基本上就完蛋了。

听上去很神奇对不对,其实我一点儿都不信,我被我们家“领导”蔑视很多年了,我们婚姻还是很牢靠的嘛——这个专家根本就是把自己写的标准答案强行作为考纲。

婚姻问题专家,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就是解决“离不离”的问题。婚姻辅导中的当事人通常处于一个很纠结的状态,所以,专家必须通过一开始的几次接触,在自己内心快速作出判断:这一对儿最终大概率是“离”还是“不离”——正如这本书的书名Blink:快速决策。

有了这个预设的立场,婚姻问题专家就能将这两人往“离”或“不离”的方向引导(这个“引导”不是居委会大妈的那种劝,而是用心理辅导包装的“引导”),如果没有目标,一会儿“劝离”,一会儿“劝不离”,客户体验就会非常糟糕。

所以,我们根本无法判断这位婚姻问题专家到底是判断得准,还是心理辅导起了作用,我们只知道,客户最终对这位婚姻问题专家还是很满意的——不是很友好地离了,就是很开心地破镜重圆。

如果考试可以自己定大纲,你一定只考自己最拿手的知识和技能——这当然是一个幻想,但到了工作中,你会发现很多工作的标准是模糊的。

现代公司的工作需要高度协同,导致大部分人的工作业绩很难直接归因,业绩好可以算是团队的功劳,业绩不好也可以认为是你没有得到合适的资源。

你完全可以建立一个自我工作评估的体系,以拟定一个有利于你的“考纲”,这个“考纲”并不难,大逻辑讲得通,大方向没问题,大原则不冲突,大概率能成功,可考察,可评估,就行了。至于偶尔出现的问题,就当成是合理的例外,例外太多了,就修正一下你的考纲。

重要的是引导上司与同事认同你的标准,你需要尽可能地在任何可能的场景下一遍遍地“推销”给你的领导和同事。

5/5

“应试教育思维”不利于创新吗?

说到这儿,大家都应该看出来了,所谓考纲思维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应试教育思维”,当然,工作中你可以叫它“应试工作思维”。

 

“应试教育思维”是一个被批臭的名词,一度被认为是我们缺乏创新性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擅长考试是中国人的独特优势,一走出国门,这个优势就很明显了,如果不是因为美国的教育平权限制亚裔,美国的一流大学早就被华人占领了。

 

“应试教育思维”真的不利于创新吗?

 

以医药行业的研发为例,创新药研发的失败率非常高,常常听到某某药企的某款重磅新药宣告失败,股价暴跌。但A股的“药茅”恒瑞医药上市十几年,研发的新药基本没有失败的,前后研发上市了阿帕替尼、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这样的重磅新药,是不是恒瑞医药的研发实力已经超过辉瑞、罗氏这些国际大药企呢?

 

当然不是,恒瑞医药一开始的研发战略就是“me too,me better”,寻找被国际药企验证过的成熟靶点,开发生物类似药,才能保持成功率,否则,以当时国内药企的资金实力,还不够辉瑞在阿尔兹海默症一款失败新药上亏的钱多。这就是典型的“考纲思维”或者“应试教育思维”下的战略。

 

很多人觉得这不算创新,但恒瑞在2008年开始斥巨资研发艾瑞昔布和阿帕替尼的时候,国内药企都在做最赚钱也完全不知道疗效的中药注射液。

 

正因为“me too,mebetter”的研发思路,有了几款成功的生物类似药的研发经验,建立了研发队伍和研发平台,恒瑞才能在2018年提出“first in class”创新药投入战略。恒瑞的董事长孙飘扬已经退出日常经营直接管理研发,据说有一个10多人的搜集文献的团队,专门从各个数据、官网、学术会议搜集最新学术信息,整理成精简版,第一时间报告给孙飘扬。

 

 如果没有国内创新药企业的跟随式研发,国外药企怎么可能把高高在上的抗癌药价格降下来?

 

可以说,恒瑞医药的每一次变革都沿着国际药企和学术机构留下的“考纲”,但都领先于国内其他药企。

 

如果说擅长考试是中国人的天赋,那我们就应该把人生的每一个机会都当成一场考试去对待,有考纲的,找到考纲,没有考纲的,率先创造考纲。

 

如何在工作中运用“考纲思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