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文学奖评分最高的10本书

 

巴尔扎克说:“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优质的小说创作,从来都不只是简单的文学享受,它背后暗含这一个民族最真实,最隐秘的心灵变迁。
 
矛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
 
是对一本好书最高的评价。
 
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一个益友,时间过得越长,情谊就越深厚。”
 
读书,就要读好书,读经典之书。
 
今天推荐10本茅盾文学奖评分最高的10本书,让你一次看过瘾。
 
1.《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冰心称,“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初中时读的这本书,当时废寝忘食,被故事的独特文化背景所吸引。
 
书中描绘了20世纪初,一个穆斯林的家族,在时代变迁和文化冲突中,他们在宗教信仰、家庭责任、爱情与事业的抉择,让我深感人生不易。
 
被韩子奇的身世所震惊;被楚雁潮和韩新月的爱情所感动。
 
他们的爱情战胜了宗教、阶级、家庭和时代的重重阻碍,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最近重新读了一遍,感受确实不一样了,气愤韩子奇抛家弃子逃往英国,气愤梁君碧任劳任怨半辈子,换来了丈夫和妹妹的背叛,觉得不值。
 
最后还是释然了。
 
花季的我看这本书,是里面真挚的爱情,新奇的穆斯林世界。
 
中年的我,看到的是在那个特殊混乱的年代,三代人命运的沉浮。
 
作者文笔细腻,人物刻画到位,有血有肉,通过每一个文字,能感受到她对穆斯林生活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正如推介语所说,致每一个想要超脱自己命运的人!
 
2.《白鹿原》陈忠实
 
这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班斓多彩、惊心动魄的长幅画卷。
 
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权代代争斗不已:
 
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
 
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粟。
 
一本伟大的史诗级巨作,渴望和读者进行灵魂上的碰撞。
 
3《蛙》莫言
 
第一遍读回味无穷
第二遍读感慨良多
第三遍读黯然伤神
第四遍读无能为力。
 
小说以姑姑的故事为主线,实则写了“我”这一代人及下一代人的命运,全书围绕着生育的主题,展示了几十年来的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
 
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动荡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发展都是戏剧性的。
 
姑姑,一个传奇人物,一辈子和生育这件事打交道。之前被尊称为“送子娘娘”,到后来造人痛恨。
 
那个时代,似乎每个人都是罪人,又似乎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诚如莫言在后记里的最后一句话,“写完这部书后,有八个大字沉重地压在我的心头,那就是:他人有罪,我亦有罪。
 
4.《平凡的世界》路遥
 
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

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

路遥因此获得了这个世界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尊敬和崇拜,他沟通了这个世界和人类的情感。

董宇辉读了6遍《平凡的世界》,甚至表示自己在镜头前表现出来的很多性格,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平凡的世界》。

命运很多时候给你的馈赠,暗暗中都有着它的代价,但命运所有让你吃的苦,暗暗中也有它所给你奖励的糖果。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倾尽一生心血、历时13年完成的史诗级巨著,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是激励亿万读者的不朽经典,也是改变马云一生际遇的灯塔之作。
 
5.《尘埃落定》阿来
 
差一点被掩盖的明珠。

连续4年被出版社退稿,如今发行量却超过200万册。

不得不说,这本矛盾文学奖的作品,太符合我对好书的定义了,越读越震撼。

一个时代的命运在作者的笔触之下展开,文字将命运的砝码狠狠地抛向高处,又狠狠地砸落在地,让人分崩离析。

本书从一个有先知先觉的傻子少爷的视角出发,讲述雪域高原上最后一个土司家族的崩溃。

财富、权力、阴谋、仇恨、欲望雪域高原上的野蛮和厮杀不断上演,时代的洪流席卷而来。

阿来用直白而灵动的语言,将故事情节描述得引人入胜。

阿来说:
“我用小说去怀念那生与死、铁与血的大的浪漫

传奇必然会落幕,一切都会尘埃落定,但历史永远值得铭记。
 
6.《芙蓉镇》古华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地活下去。”
 
这是书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话,道不尽的心醉背后是人的坚韧,对苦难的不屈和对生的渴望,令人动容。
 
只要活着,就孕育新的希望。
 
小说描写了1963-1979间的风云变幻,是许多文学作品都绕不开的沉重与伤痛。
 
苦难文学的意义在于能让我们有更好的感知力和悲悯心,关心普通人的命运和福祉。
 
我们不用付出太大的代价去经历苦难,却能从别人的经历中得到源源不断的力量和启示,阅读是多划算的事情。
 
他们都能找到生活的原型,一个人代表一个群体,芙蓉镇就是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当他们经历了这么多苦难后,换来一句轻飘飘的斗错了,大家拍拍衣服上的尘土,仍心怀感恩、各就各位地继续顺应潮流前行。
 
7.《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读过不少散文,各有各的意趣和特色,汪曾祺的闲适与诗性,梁实秋的优雅与幽默,沈从文的朴素与隽美,李娟的质朴与灵动
 
读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的感受是悲凉的、孤独的,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悠久厚重的农耕文明,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是中华文明的根。
 
写乡村的书不少,大多是田园牧歌式的向往,或者是对回不去故乡的回望。
 
而刘亮程笔下的村庄,去掉了一切浪漫的矫饰,回到了生命的最初状态,感受时间流逝,万物有灵。
 
他写了一个叫黄沙梁的村庄,那里生存环境艰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于作者来说,这里却是一片安谧的净土,一个世外桃源,一个属于他的村庄。
这里远离喧嚣的人类世界,仿佛回到了几千年前农耕文明的起点。
 
当别人都在忙碌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时,他不时地停下来,仔细观察、感受身边的一切,一条狗、一头驴、一头牛、一只鸟、一个虫子、一阵风,都能引发他的思考。
 
这里的每一棵野草、每一片庄稼、每一个动物,甚至一片泥土、一块石头、一根木头,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生命历程。
 
如今,我们纷纷逃离了村庄,而村庄,更加的荒凉。
 
本以为远离了乡村,就摆脱了孤独。
 
没想到的是,我的孤独不在荒野上,而在人群中
 
8.《一句顶一万句》刘震云
 
本书是著名作家刘震云先生参磨四年的扛鼎之作。

被北京五大评论家誉为“中国的《百年孤独》”,是刘震云迄今为止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
 
这本书作者把人的孤独表达得淋漓尽致:
 
语言,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
 
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为了在精神上有所依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话顶一万句”的身影。
 
人与人之间,倘若能说得上一块儿,哪怕是一句话,都能抵得过一万句,而吴摩西和牛爱国的一生是憋屈和悲苦的,遇见那么多人,却找不到一个可以说知心话的人。
 
反观现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世间那么多人,能够与我们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人不也是寥寥无几吗?我们不也是一直在寻找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吗?
 
人生的底色是苦的,我们都生活在无边无际的孤独当中。
 
9.《江南三部曲》格非
 
“我接受生活的糟糕,但拒绝命运的安排。”
 
格非说:我希望读者在看《江南三部曲》的时候,能够从作品里面找到他自己,看到他自己的灵魂。”
 
三个老实人,三个疯子三段爱情,三个时代
 
从清未民初直至当下欲望都市,一个家族跨越百年在荒诞中奋斗,在飞蛾扑火中轮回梦起于花家舍,梦尽于花家舍一曲恢弘冷艳的史诗。
 
映照中国人一个世纪的命运。
 
概而观之,格非《江南三部曲》关于“乌托邦”的反思,是以否定性极强的反乌托邦形式呈现的。
 
他对各种许诺给人们带来解放的乌托邦是否会事与愿违地产生更大的集权、专制、奴役、剥削和压迫等,都持有很大的戒心和质疑。
 
它以对历史和现实郑重负责的态度,深切注视着现代中国的壮阔历程。
 
以百年的跨度,在兴衰成败与悲欢离合之间,个体的性格和命运呼应着宏大的历史运动、艰巨的价值思考,形成了丰赡绵密而高远寥廓的艺术世界。
 
《江南》里的花家舍,就是《百年孤独》里的马孔多,《白鹿原》里的白鹿原。
 
10.《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
 
迟子建太会写了,大兴安岭是梦想,守护着驯鹿的鄂温克族,是远古的歌谣,他们的心灵纯洁,如同清澈的湖水。

读这本书,就像读了一首长长的诗,并且在我的脑海里延绵不断。像走过了漫长的一生,仿佛经历了一场大雪,雪一直在下,不曾停止。

有人说它像中国版的《百年孤独》,我倒觉得它比《百年孤独》更细腻柔软。
 
《百年孤独》更多给我们以生命和历史的虚无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让我更加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是拿起来不肯放下的一本书。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3rwGMH_x6eH61jsrIPaZk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