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作者:奥斯卡刘

来源:政事堂编辑部

“中产阶级是社会的稳定器”、“纺锤形社会”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中产阶级”这一概念的老生常谈。

在十四五规划当中,我们也看得到,我国明确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未来愿景。

理论上说,国家应该培育“中产阶级”,也正在培育“中产阶级”。

不过,对于一部分一线城市的“中产阶级”,日子就没有这么好过了。

北京市西城区,严格实施了“学区划片”的政策,区内的在2020年7月31日后新购置的“学区房”再无意义,大量买了学区房的家庭的小孩,被调剂进区内所谓的“渣小”,学区房的价格也因而大跌。

看起来,对这些人而言,中产的梦想碎了一地。

明公曾经说到,我们当下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打破中层和底层之间的堡垒,让底层可以拥有向上流动的希望,维持社会的活力。

又要培养“中产阶级”,却又要打压“中层”,这表面上很矛盾。

出现这一种认知的误区,其实是因为我们对中国“中产阶级”的概念,认知有误。

“中产阶级”概念,本来就是西方的舶来品。也因此,它也需要在西方社会经济基础的背景上进行分析。

通常,我们说一个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是一个“纺锤形社会”,意思是——中产阶级是社会中的大多数,而顶层和底层只是社会中的少数。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但是,在下这么一个定义的时候,我们却往往容易忽略西方社会的特殊背景——西方世界的财富并不是建基于空中楼阁之上,其根基是殖民资本主义带来的全球分工和剥削体系。

这其实就是教科书上的逻辑,“殖民地输出原材料,宗主国倾销工业品”。在这么一个体制下,西方国家长期占据全球产业链的上游地位,能够汲取全球生产体制的大部分剩余,这正是西方世界财富以及所谓“纺锤形社会”的根基。

理解了这一点之后,便可以很容易明白,基于生产力的限制以及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的位置,当前的中国是不可能让大部分的居民,拥有欧美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的。

但是,我国的确有那么一部分的人,拥有着欧美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和体面。这一部分“欧美式中产”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财力比不上真正的上层但依旧有一定的财富基础,而他们自身的身份认同也是“中产阶级”,他们也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层”。

互联网大厂的员工、金融行业的中层、律师医生会计师等“专业人士”,都可以是这种“中产阶级”的具体画像。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这类人,在他们所在的一二线城市,是“中产阶级”;但是在全国的范围,他们却是不折不扣的top5%甚至是top1%。

这是因为,城乡二元体制之下,整个中国社会最大的贫富差距变量,是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相对的,城市或者农村内部的收入资产差异,并不是构成贫富差距的最有力因素。

而其背后,则是一部分的城市和地区,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融入全球贸易体制而“先富起来”的赢家。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一二线城市“欧美式中产”的经济基础。

这一部分“欧美式中产”,自然也不会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体。

如果说,“欧美式中产”不是中国社会的主体,那么,与此对应的“中国式中产”,又源于何处?

答案自然是,他们来自各大二到四线不等的城市,以至县城和乡村。

乡镇县城的公务员、工厂里的技术骨干、基层上的医生和教师、企业中的普通职员、以至拥有一到两套房产的普通居民家庭以及其“小镇青年”下一代,都是他们的画像。

这一部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受益程度,不如一线城市的居民,也因此难以拥有和维持一线“欧美式中产”那样的光鲜和体面。

但是,他们占据的人口数量,要比“欧美式中产”要多得多;他们在整个社会体制和生产体系中,比起一线的“欧美式中产”,更称得上处于一个中坚的位置。

就正如上文所言,中国最大的贫富差距变量,是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同样的,区分“中国式中产”和“欧美式中产”的,也是城乡和地域的差异。

两者的中间,隔着一道户籍和房产之墙。

理解“欧美式中产”和“中国式中产”的区别之后,我们便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了。

在区分之前,我们以为中国社会分层是这样的: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但实际上,中国社会分层是这样子的: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在一二线城市,通过购买学区房而受益的那一部分人,一般都是“欧美式中产”。对于这部分人而言,最优策略自然是一方面力图打破“欧美式中产”和上层之间的阶级堡垒,另一方面则在“欧美式中产”与下层的“中国式中产”和底层之间建立一道护城河。如下图所示: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一二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如此热衷于购买学区房、花费大量金钱于校外培训去“鸡娃”,便是在“欧美式中产”和下面两个阶层—“中国式中产”和底层—之间建立一道护城河,从而确保自身阶级的再生产。

同样的道理下,像北京、上海和广州这些一线大城市,其本地人经常出现排外的情绪,甚至反对户籍政策的放宽,像上海本地人称外地人为“硬盘”、广州人以前对非母语粤语人口的歧视等等,其实都是源于无法完成阶级再生产的焦虑。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果真的让“欧美式中产”成功建立了阶层之间的“护城河”,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

答案很明确——一方面“中国式中产”和底层两个阶层会失去向上流动的希望,从而使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另一方面这两个阶层在不能向上流动,甚至因贫富差距扩大陷入生存危机的时候,就会成为我们社会当中的不稳定因素。

而这样的社会,自然也不会是“纺锤形结构”的稳定“中产社会”。

从这一角度来看,便可以理解十四五规划当中,“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的真实含义。

对于国家而言,需要做大的阶层,不是“欧美式中产”,而是“中国式中产”。于是,一方面国家需要通过经济发展需要减少底层的绝对数量,另一方面则要致力于打破“欧美式中产”建立的护城河,从而让“中国式中产”和底层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整个“大中层”便不至于形成内部的分化。

这样,整个“大中层”成为中国社会主体的情况下,才能够使我们的社会更接近“纺锤形社会”,中产阶级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稳定器”。

国家政策的目的,如下图: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在理想状态下,国家当前的政策希望达到的是下图这样的社会状态:

中国真正的“中产阶级”何在?

理顺上面的逻辑之后,也就能够明白,培养中产阶级的时候,需要打压“欧美式中产”的原因。

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我们实施了铁腕打击学区房以及校外培训的政策,同时又致力推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来限制“欧美式中产”的阶级再生产,打破“欧美式中产”和“中国式中产”之间的阶级堡垒。

归根结底,阶级再生产,从来不是,也不应该成为一种理所应当的“权利”。

其背后的道理,就正如明公在此前的文章中提及的:

各国的上层集团都希望底层民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中产阶级,而不是中产阶级生出一大批新的中产阶级。

大量通过努力跻身中产的底层民众,晋升的过程会为整个社会提供巨大的财富增值,伴随的巨大阶级流动性,也为整个体系稳定运行的坚实保障。

相反,靠生育缔造出来的中产阶级,不仅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还无法产生相匹配的剩余价值,更令上面头疼的是会堵上底层民众上升的通道,还会对顶层造成挑战,引发系统性的危机。

 

顾子明,公众号:政事堂2019《中产的生育率

打击校外培训机构,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们减压。

更是为了避免既得利益集团形成教育知识的垄断联盟,为每一代中国人都能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平等的晋升机遇,不许三座大山妖雾重来,不忍先辈夙愿付与东流。

 

顾子明,公众号:政事堂2019《为什么一定要打击校外培训?》

而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使命和初心。

– END –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8yqcfkk1liDgSgb_YOC-dQ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来源 | 开菠萝财经(ID:kaiboluocaijing)

作者 | 苏琦

编辑 | 金玙璠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也没有多少明星,能逃得过火锅店“魔咒”。
 
从早年的薛之谦的上上谦,黄磊、孟非的黄粱一孟,任泉、李冰冰的热辣壹号,到后期跑男团成员(因综艺《奔跑吧,兄弟》而火起来的明星)几乎人手一家火锅店——陈赫的贤合庄、包贝尔的辣莊、郑恺的火凤祥和Angelababy的斗鎏火锅等,即使不少品牌已经处于倒闭或大量关店的状态,依旧有不少明星不是在开火锅店,就是在开火锅店的路上。
 
这不怪明星“没创意”,火锅这个赛道,的确非常适合明星群体。它是餐饮行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开店难度较小的赛道,同时,明星可以借用自己的光环给火锅店揽客,还可以甩手给第三方运营公司进行运作和招商,坐收加盟费分红和开业出场费……有业内人士坦言,这些明星火锅店赚的就是加盟商的钱,算一笔账,即便一家加盟商支付加盟费30万,加盟数百家,就意味着数千万元的收入。
 
即使作为娱乐圈明星的头号副业,明星火锅店也难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魔咒。前期明星在各种渠道为自己的火锅生意站台,不管当时的消费者有多么捧场,只要店面或明星个人的负面新闻一出现,关于明星火锅店难吃、菜价贵、服务差等负面舆论,就会集中爆发,进而影响生意。
 
有消费者认明星,就有明星会继续开火锅店。但一位餐饮行业人士表示,这些明星店需要搞清楚的是,决定粘性的是客户体验,不能因为有流量就忽略餐饮行业的本质。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明星火锅店必翻车?
和普通餐饮品牌相比,明星火锅店在明星艺人的滤镜加持下,每次亮相必上热搜。第一次上热搜是开业,出道即巅峰,但下一次上热搜,总是离不开事故、争议、关店等“坏消息”。
 
最普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7月8日,“杜海涛合肥火锅店被责令停业”冲上微博热搜。当天下午,辣斗辣火锅发布致歉声明,随后杜海涛转发了该声明。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微博
 
据安徽商报报道,近日,当地监管部门陆续接到4起消费者投诉称,在合肥市某“辣斗辣”火锅店就餐时,发现火锅汤菜中有苍蝇,店员对消费者的诉求不予理会。该火锅店后因食品加工操作区设置不规范、蝇虫防消不到位被责令整改,且整改期间该店仍未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
 
在过往的公开报道中,明星杜海涛和吴昕曾宣称是“辣斗辣”火锅店的创办人。不过,据天眼查显示,“辣斗辣”品牌背后的成都辣斗辣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股东为袁钢和龙伯成,分别占股60%和40%。这是常见的“明星+专业团队”的运作模式。
 
食品安全是餐饮业的命脉,但类似问题在明星火锅店身上屡见不鲜。2017年有媒体曝光了哈尔滨一家鸭血加工厂用牛血兑水冒充鸭血,其产品直供明星包贝尔所开的辣莊火锅,但此前,该火锅店服务员称所销售的“鸭血”都是从四川空运,“一天一到”;2020年6月和9月,薛之谦旗下的上上谦火锅店的餐具包括(热水杯、调料碗和筷子)连续多次被检测出大肠菌群。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同样让人担忧的,还有这些明星火锅店的安全隐患。
 
2020年8月,陈赫的贤合庄长春新天地购物公园店发生锅底爆炸,导致食客手部脸部被烫伤;2021年4月,一位消费者在贤合庄杭州一家分店用餐时,被突然掉落的天花板吊顶石膏板砸中了头部和手臂,造成右臂骨折,其丈夫被天花板砸翻的火锅锅底烫伤。
 
明星火锅店的“不走心”还体现在装修风格上,不少火锅店曾被“正主”点名,涉嫌装修抄袭。
 
近日,杭州火锅品牌“灥喜锅”被指抄袭九毛九旗下火锅品牌“怂重庆火锅厂”,后者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发表图文,一一列举“抄袭”细节:心形蒜泥油碟、大盘鲜切黄牛肉都出现了同款,两家店内的装修、摆设、口号、冰激凌和茶包等,也高度雷同。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怂重庆火锅厂官微
 
灥喜锅首家杭州银泰门店开业时间为2021年5月,晚于怂重庆火锅厂在2020年开出的首店。公开资料显示,胡海泉为“灥喜锅”品牌联合创始人和股东。
 
2020年7月,演员郑恺带着妻子苗苗为自己新开的火凤祥鲜货火锅店宣传造势,两人婚后首次合体露面,立刻上了热搜。没想到,第二天火锅店又上了热搜,剧情与上述“灥喜锅”类似,成都一家名为“吼堂老火锅”的餐厅在微博发布了《致郑恺先生的一封信》,其中通过多图对比直指郑恺新开的“火凤祥”,从设计风格到装修方式都涉嫌抄袭自己。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吼堂老火锅官微
 
其实,翻看陈赫的贤合庄、邓家佳的HI辣火锅等明星店的评价可以发现,网友的吐槽多集中在量小、价贵、服务一般上。其中,消费者最难以接受的是高价格。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早在2017年,黄磊和孟非搭伙的“黄粱一孟”火锅就因价格昂贵被热议。根据网友当年晒出的菜单,传统老火锅锅底228元,鲜毛肚198元一份,和牛398元一份等。2018年12月,该店宣布闭店,消息一出,有网友称这与其价格太贵、生意不好有关。
 
“明星开餐饮能不能走点心?自带流量和名气还不好好做,不把粉丝当顾客。”几年前常去明星火锅店打卡的晓西,在屡次被高价收割后,对明星店的兴趣大减。
 
实际上,明星火锅店翻车事件舆论发酵后,明星老板们总是会在微博上转发品牌的道歉声明,并表示“立即整改,绝不姑息。”但晓西表示,消费者们更在乎的是,为什么这样的事总是重复发生。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明星火锅店,赚的就是加盟费?
明星火锅店在大众视野里有两大关键词,开店、翻车……为何一边翻车,一边频繁开店,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开火锅店赚钱。
 
尤其是2020年,疫情的影响一度让部分艺人无戏可拍,除了进直播间带货外,扎堆开餐饮店成为他们创收的途径。事实上,不少火锅店就是在2020年之后成立的。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制图 / 开菠萝财经
 
此外,“火锅行业容易复制,且标准化程度较高,在餐饮行业中,各项综合服务水平及用工成本较低,对厨艺要求不高,通常会作为明星跨界餐饮的首选。加上一二线城市年轻人聚会较多,火锅是热门选择。”某知名餐饮品牌经理士清告诉开菠萝财经。
 
在餐厅运营方面,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目前国内火锅市场的运营已经非常成熟,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团队。“明星们既不必在运营上投入过多心力,还能在短期内依托粉丝经济实现收支平衡。”
 
其中典型的操盘手就是“四川至膳”。这家公司曾与“巴蜀笑星”廖健合作,打造出“谭鸭血”这一品牌。之后,公司将这种“明星站台、至膳运营”的模式复制开来。陈赫的贤合庄、关晓彤的天然呆奶茶、黄晓明的烧江南等,都曾被报道背后有至膳的身影。
 
开菠萝财经梳理公开资料发现,令粉丝们趋之若鹜的明星火锅店,在实际运营中主要瞄准的并非C端消费者,而是加盟商。换言之,高昂的加盟费是这些品牌盈利的大头。
 
当然,明星火锅店在各地加盟费不等。据市界报道,以在北京地区开一家贤合庄为例,首先要交55万加盟费、5万保证金,加上设计费、装修费、原料采购等,一家店开业前的投入金额在200万元左右。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图源 / 市界
 
据悉,贤合庄现有700家加盟店,以每家平均40万加盟费计算,公司光加盟费一项就已经高达2.8亿元。另外,即便是加盟明星火锅店,明星也不是每一家店铺开业都会到场站台,邀请他们需要再支付不菲的出场费。
 
也因此,明星火锅店在首店开业前后,是明星“站台营业”的高峰期,吸引加盟商、快速扩张的意图不言自明。“快速扩张以后,有5家店以上就会成为连锁品牌,流通到资本市场中,品牌的溢价将会以倍数增长,不少店会趁着没有覆灭之前快速扩张。”士清称。
 
在明星火锅店的商业逻辑中,明星的个人影响力是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开业后,明星还需要在电视、屏幕和短视频平台中进行持续曝光。
 
2020年前后,陈赫的贤合庄和沙溢的辣叁成频频登上抖音热榜,相关话题播放量分别达12.5亿和13.1亿次,视频中各路明星、网红、KOL争相探店,互相站台。
 
在多重渠道的曝光下,陈赫的贤合庄用一年多时间在全国开了700多家门店,郑恺的火凤祥火锅在两个月间开了50家加盟店,并计划在2021年底开到180家;杜海涛的辣斗辣火锅2021年预计开业200家。
 
在朱丹蓬看来,快速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扩张,品牌就难以具有规模效应;如果高速扩张,管理跨度变大,又会加剧经营的风险。
 
明星开店风风火火,但站在加盟商视角,他们能“吃”到多少“明星效应”红利?又一定能赚钱吗?不少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不看好”。
 
面对招商人员“毛利率60%,一年回本”的话术,业内人士都知道,就连海底捞2019年的经营毛利率也才18.6%。而加盟明星火锅店除了加盟费,还要一笔成本,用来支付火锅底料、卤料等核心食材,以及锅碗瓢盆和营业用具。此外,还需要上交给总部2%的营业额流水作为管理费。由此可见,加盟商赚钱并不容易。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被玩坏的明星火锅店
从第一批明星火锅店发展至今,这个赛道就已和“翻车”字眼挂钩,随着挤进这个赛道的明星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这种模式不但新鲜感渐低,信任度也已大打折扣。有网友调侃,“明星火锅店”和“网红品牌”一样,已经被玩坏了。
 
朱丹蓬表示,从商业逻辑来讲,明星开店是利用自己的IP效应变现,选在自己最红的时候去变现,本身没有错,但问题是,如今很多明星在创办火锅品牌后,当起了“甩手掌柜”,自己没有精力参与运营,交由第三方管理。“老板”失去对品牌和门店的掌控力,可能是明星火锅品牌出事的核心原因。
 
一方面,依托明星光环,明星火锅店确实能在开业之初吸引大波流量,可一旦明星本人出现负面舆情,会殃及品牌及门店。同理,品牌及门店出现问题,也会对明星造成很大影响。
 
例如,据赢商网报道,7月2日,薛之谦参与投资的“上上谦”时尚火锅店关联公司——上海上谦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新增注销备案,目前上上谦在沪门店已从鼎盛时期的近十家门店收缩为两家门店。某餐饮从业人士称,“上上谦在沪一度火爆,由于薛之谦人设崩塌,品牌也受到波及。”
 
开火锅店的明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道歉?
来源 / Unsplash
另一方面,若明星只在开业时短暂现身,粉丝见明星的心愿不能被满足,也会加大店铺运营的风险。“在店里见到明星,是很多粉丝最初去明星店消费的目的,即使菜品很贵,如果能见到明星,也可以为此买单。但一年都碰不到明星一次,凭什么东西卖这么贵,还不正宗?”晓西称。
 
士清表示,明星开火锅店,本质是用IP变现,图的是快速回本,而这与传统餐饮业更看重品牌价值相悖。据他观察,发展到一定规模的餐饮品牌,会刻意避开与流量明星的捆绑。
 
朱丹蓬称,随着明星火锅店越来越多,明星引流的作用渐渐被稀释,想要真正做好一家店,品质、品牌和服务体系都缺一不可。
 
身处餐饮行业多年的士清认为,民以食为天,只要市场有需求,就一定会有明星尝鲜开火锅店,但消费者会越来越理智。
 
“自带流量的明星,能解决到店消费问题,但到店后的客户体验,需要专业的餐厅团队接力服务。餐厅环境、菜品搭配、优惠力度、服务体验等都是重要因素,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更容易被写进差评里。”士清称,明星店没有这种意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明星店”。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士清、晓西为化名。
【 THE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29o1CYlAt4ki3UemX0Yc0Q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
精英的供过于求,是全社会一场诡异的合谋。”
——《吾国教育病理》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你不去,就别想拿毕业证”

 
2021年6月25日10点28分,深圳一家工厂楼下的监控里,捕捉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名年轻的男学生,猛然从高空坠落。
接到电话的农民工余泽伟(化名)怎么也想不通,刚刚过完17岁生日的儿子小余,到底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这是我前两天,偶然刷到的一条新闻:
 
湖北十堰17岁中专生实践坠楼。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这事儿没上热搜,在各大媒体平台上也很少报道,但我觉得必须要让更多人知道。
 
它背后的细节脉络,让我震撼至今,事情是这样的:
 
小余是湖北十堰汉江科技学校一名中专生,事发两周前,他服从学校安排,从湖北远赴深圳一家工厂实践。
 
然而,就是这短短两周的实践时间,却让他做出了一个死亡决定。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图源:知乎>
其实,这场实践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突然”、且“奇怪”。
学校取消了期末考试,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称三个月实践期,每人可得1.2万元工资。
按照学校的说法,这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你不去,就拿不到毕业证。”
就这样,6月10日,90多名学生远赴深圳华高王氏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实践。
可等他们到了之后,才发现很多事,都跟说好的不一样:
首先,他们一到深圳,身份证就被老师收走了。
进厂后的工作时长,也并非先前说好的8小时,而是11小时。
 
很多人甚至还要上夜班,从晚上18:45,上到次日凌晨6:45,中间只有1小时吃饭时间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小余就是夜班工作的学生之一,他主要的工作内容是搬箱子。
23日夜班期间,高度近视的他撞破了头,眼镜架也断了,头部流血,却被要求坚持上完班。
24日,他请假外出配眼镜,获得许可。
然而6月25日早上,老师却宣布他第四次“旷工”,让他写说明,并电话通知家长。
在小余已经极力解释自己“请过假”后,班主任仍然在班级群两次通报小余“旷工4次”,并提出严重警告:
 
“如有下次,坚决开除”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图源:知乎>
 
这不是说说而已,早在6月17日,就有两名实践学生被遣返,其中一名被开除学籍。
于是在收到通报15分钟后,小余从宿舍楼6层阳台跳下,当天中午被深圳的医院宣布死亡。
谁也不知道,在那15分钟里,他经历了何等的绝望。
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调查此案。
该校一名副校长,也发表了公开致歉:“如果能让这个学生复活,等调查清楚了、公布了,我认为我可以以死谢罪。”
但网友并不买账。
因为这已经不是该校,第一次发生这种事了。
有网友扒出,早在2019年,汉江科技学校2016级汽修班的何某,就因为在实践车间每天从事体力劳动长达12-13小时,导致其在上班途中,从宿舍楼窗户坠落死亡。
也就是说,汉江科技学校在短短三年之内,就发生了两起实践相关命案。
最最讽刺的是,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在百度百科上,却还打着不仅保证学生高薪就业、而且高薪满意就业”的旗号。
并宣传自己“连续十年,毕业生100%安置就业率”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图源:百度百科>
这让我不禁要问:
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在同一所学校,接二连三地发生?
汉江科技学校这“100%的安置就业率”,到底从何而来?
学校、工厂和劳务派遣公司之间,又是否存在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利益勾结?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一场名为“实践”的生意

我并非凭空猜测,汉江科技学校事件,存在太多疑点。
 
根据北青深一度的调查报道,学生们从进厂第一天就得知,能拿到的薪资,是每小时14元。
 
然而工厂老员工反映,同一流水线小时工的薪资,是每小时26元。
而且“学生们的薪资,厂里也都是按正常实践工资发放的。”
 
那么问题来了,多出来的钱,又是进了谁的口袋?
 
劳务合同上暴露的问题就更多了。
根据合同显示:
 
学生的实践地点是在深圳宝安区,并非班主任之前说的深圳南山区;
 
工厂也并非深圳市华高王氏科技有限公司,而是深圳市劳务派遣有限公司;
 
也就是说,学生签约真正的对象, 是一家中介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图源:北青深一度>
 
据2016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不得扣押学生的居民身份证;
不得安排学生加班和夜班;
不得通过中介机构或有偿代理组织、安排和管理学生工作;
18周岁学生参加跟岗实践、顶岗实践,学校应取得学生监护人签字的知情同意书;
······
条条规定表明,学校和工厂已经严重违规。
 
为什么学校还要铤而走险,明知故犯?
 
我很难不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这背后逃不开利益二字。
 
事实上,“职校实践生”的圈子里,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你不进厂实践,校长怎么换路虎?”
听起来很像情绪化的发言。然而事实是,职校以“实践”之名,将学生送往工厂变为廉价劳动力的情况,并不少见
在知乎高赞评论里,一位名为@北回归线的Onk的网友,称自己就是这种技校的班主任:
 
“我们学校安排所谓“实践”的学生进厂,一般进的厂时薪并不算低,23到28一小时。
但绝大部分学生(每天)劳动十多个小时,一个月到手才2000多。
 
中途你不想干,带队老师要挟什么的都是小意思,直接给你“自愿退学”见过没?
校长直接打电话给班主任,让班主任威胁学生见过没?”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Onk算过一笔账,实践生的工资,大约60%归学校,10%归工厂,剩下的才归学生自己。
一个学生每天被强制工作10小时,大约能给学校赚到3000来块钱。
一届学生约2000-3000人,加起来就是几百万。
“带队老师”这个职位更是妥妥的肥差:
不用上课,就躺厂里宿舍,看看学生有没有什么问题。
好一点的会在意学生的安危,差一点直接跑去感受当地的洗脚城服务,能半个月不见人影。
 
而且还有钱拿,高层吃大头,带队老师喝汤”。
如果这些是真的,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条相当完备的产业链。
 
“职校实践”,既能给工厂提供廉价劳动力,又解决了学校就业率指标的问题。
 
这分明就是一场名为“实践”,实为“生意”的肮脏交易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工厂、农村、中专生?

 

有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是,这些中专生的实践经历,像极了夏衍笔下的包身工: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即使在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作。”

然而夏衍写《包身工》的时候是1935年,如果不是看到小余的新闻,我实在很难想象86年后的今天,还在发生着这种事。

在Onk的知乎回答下面,我也看到很多类似的留言: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要不是出事了,我简直无法相信2021年,还在发生这种事。”
 
这种反应的另一面是:换做平时,我们对此一无所知。
 
或者说,我们甚至无从知晓。
为什么我们看不见中专生了?
 
小余坠楼的那天,是6月25日,恰好也是高考出分的日子。
 
那一天的互联网平台上,充斥着对各省市状元的报道。几乎所有的聚光灯,都打在金榜题名的人身上。
 
媒体热衷于报道“年少有为”的成功故事,这可以理解;我们知乎逛久了也难免有一种错觉,以为人均精英,人在美国,刚下飞机。
 
但现实是什么呢?
 
据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去年,我国像小余这样的在校中专生,就有1600多万人,占全国在校高中生数量将近40%。
 
职校中专生实践被压榨的事情,也每年都在发生:
  • 2020年9月,山东省临沂水县职业学校电气工程系2019级学生李某,在昆山一家机械制造厂实践时,因不堪忍受持续高强度的夜班自杀。

 

  • 2021年3月,郑州的一家中专学校,强制要求乘务专业的学生去热水器工厂实习,并以“不去拿不到毕业证”为要挟;

 

  • 2021年5月,江苏盐城技师学院强迫学生到指定工厂实践,根本不给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逼得学生不得不向央广新闻热线反映。

 
这些上中专的都是怎样的一批人呢?
 
或许对于中专生来说,职校实践,只是他们狭窄人生的一种走向。
他们实践遭遇的一切,在多年前招生的那一刻起,就早已注定。
2019年,界面新闻在一篇名为《职校学生工输送链里的灰色生意经》的报道里,披露了“职校招生”背后让人细思极恐的利益链条。
我们知道,初中毕业时间是每年6月份,但四川宜宾市的三家私立职校从3月底,就开始从“对口初中”宣传招生。
 
这些初中的老师,会把班上那些成绩差、不想继续升高中的学生推荐给招生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也会积极去做这些学生的工作。
 
这背后的水非常深。
 
根据界面的报道,一个学生决定上职校后,招生的人会把学生第一年的学费返给老师,当做报酬。
 
在当地职校的人看来,这样的招生环节,说白了就是拿钱“买学生”;到了第二年,这些职校往工厂输送的时候,就成了“卖学生”。
为什么“买卖学生”这种事,可以如此轻易地成功?学生家长们都不管的吗?
一位职校招生老师的回答,刺痛人心:
“那些娃娃通常是不想读高中的,也没见过世面,家长也没什么文化,学生单纯,非常信赖班主任。”
 
“越是穷的地方,越容易招生。”
看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浮现了小孙的那位农民工父亲。
在小余跳楼的前一天,他和父亲打过一次电话。
电话里,小孙向父亲倾诉了夜班的辛苦,说自己实在受不了,不想干了。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然而,在那通电话里,父亲却让他再坚持一下。
知道儿子毕业后想当兵,他鼓励道:“三个月,干完这三个月实践,你就能拿到高中毕业证了,拿到高中毕业证,你才能应征入伍。”
父辈习惯了“忍一忍”、“再坚持一下”,但对于独生政策下成长的00后来说,工厂的高强度工作,却是无法承受之重。
 
每次社会发生恶性事件时,我们总想怪点谁,可是我们真的能指责小余脆弱吗?还是责备小余的父亲盲目呢?
 
不能。
 
中专生的困境,看上去取决于个体努力,实际上往往牵涉到他背后的原生家庭。
在中国,我们一直以来,都把高考看成是阶层流通最公平、最重要的渠道。提到“知识改变命运”,必谈“高考”。
 
但对于农村出身的学生来说,却未必如此。
 
2017年,经济学家罗斯高在一席的演讲轰动一时:
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
罗斯高在中国做了37年科研,得出一个数据:在(贫困)农村,有63%的人没有上高中。
这个数据统计自2010年,比较老,有待更新。
但就像新京报记者罗东指出的那样:
“在那些远离城市、当地也不具备特殊资源而人们靠打工生活的农村,中考比高考的影响更大。
它决定一个孩子是继续读书考大学,还是就此分流或学一门技术,走上和父母辈一样的打工之路。”
 
《蚁族》一书的作者廉思,曾与团队走访蚁族,发现学生所考入的学校与家庭状况成正比:
 
“出身越底层,上的学校越差”。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我的二本学生》的作者、教师黄灯也曾坦言:
 
“个体出路和家庭情况密不可分,学生的命运,某种程度上,甚至由原生家庭决定。”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精英教育,是一场社会诡异的合谋

所以呢,中专生只能认命吗?
社会学家郑也夫的回答是:教育是镶嵌在社会中的。
 
这不仅是中专生的困境,而是我们这一整代人的困境。
 
如何改变它,也本该是全社会要面对的重要命题,而不是只靠个体或家庭的挣扎。
 
《吾国教育病理》一书中,郑也夫将问题的矛头直指中国教育:
 
中国教育的特征,是“精英教育全民化”。

“素质教育”是伪命题,真命题是“学历军备竞赛”。

 

高学历者已经过剩,且很多职业不需要高学历。为什么高学历依然供过于求?一场诡异的合谋所使然。

 

学生们谋求更高的学历,来竞争社会地位;管理者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学历,以捞取政绩和选民。

 

导致的结果,是全社会陷入精英崇拜,而学历却在贬值。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郑也夫犀利地提出,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是职业教育的失败。
 
这种失败,一方面是职教自身的问题。

很多人抱怨上中专无用,是因为学生无法学到扎实的技能。

 

即便是不把学生当牟利资源的良心职校,也很难像德国那样,为他们提供超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便利。

 

小余在汉江科技学校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学校安排的实践工作,却是在电子厂搬集装箱。

 

@北回归线的Onk 也提过,其实也有一种很好的严禁自主实践的情况,那就是学校给你的专业找到了百分百对口的岗位。

 

17年本地的国有车厢厂极度缺焊接工人,整个市就我们学校有焊接专业要毕业的学生。

 

这个班40个学生明言禁止不允许自主实践,直接进车厢厂学习并且工作,工资由车厢厂发。为期三个月后,合格的直接被视作正视员工。

 

可千万别看不起这工作,四五千工资,早八晚六,节假日休息、补贴,五险一金,根本不用担心上下浮动,完全置身内卷的浪潮之外。

 

很多家境不好的学生完全可以靠这工作完整的安家了,说是改变命运也不夸张。

 

上高中考大学并不是必然之路,中国最需要的是提高职业教育,而“分流”才是削弱竞争最有效的手段。
 
除了职校自身的原因外,也有社会的原因。
 
根据郑也夫分析,德国人在职业教育上就做得非常好:
 
德国建立了“枣核型社会”,技工的收入与社会地位,都不逊于大学学历持有者。
 
所以很多中小学生都很愿意分流到职业学校。
 
其实中国也有过这样的阶段,1980年代中后期,是农村子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黄金期。
 
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 1978-1998年,北大农村户籍学生的比例在20%-40%之间。
 
也就是说,三成多的北大学子,都出自寒门。
与此同时,中专的社会认同度也很高。
 
对于我们父辈来说,那个年代,中专就意味农转非,比上高中还厉害得多。
 
因为毕业了,就给包分配。
 
那个时候,都是学习最好的一批人都读中专当老师,学习差的才吭哧吭哧考大学。
 
正如南方周末报所评述的那样:
 
彼时,中国正值社会结构松动,社会阶层流动活跃,底层成为这一阶段社会变革中的受益者。
 
寒门英杰辈出,是那个时代最温暖人心的变迁。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不可否认,这些年,国家财政也在不断补贴职业教育,但还远远不够。
 
即便中专生们顺利通过实践,成为一名技工,也很难获得平等的社会尊严。
 
对此,郑也夫倡导中国像德国那样分流,一部分学技术,一部分上大学。
 
这个解决方案也许有些理想化,但却为全社会敲响了一个警钟:
 
当我们沉浸在对极少数成功者和精英人士的崇拜时,势必会让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境遇被忽视。
 
可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千千万万的中专生,也是我们社会系统的重要一部分。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如何提高中国的职业教育,是全社会应该思考的重要命题。
 
《中华字典》里那句“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不该沦为段子。
 
请回头,看看来时的路。
 
20天了,他的坠楼,还是没能上热搜

撰稿:林尉、笔下长青

主编林尉

图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参考资料:[1]《如何看待教育部调查“十堰17岁中专生实践自杀”,副校长“愿以死谢罪”?》知乎[2] 《17岁少年工厂实践坠亡:生前遭遇“旷工开除”警告 | 深度报道》北青深一度[3]《“17岁中专生实践坠亡”,背后的压榨乱象被忽视太久》Vista看天下[4]《职校学生工输送链里的灰色生意经》界面新闻[5]《高考录取之外,寒门子弟如何改变命运?》新京报书评[6]《现实是有63%的农村孩子一天高中都没上过,怎么办?》一席[7]《北大清华农村生源仅一成 寒门学子都去了哪》南方周末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rZywKGagISQLTB-x4fS7A

想获得稳定的15%年化收益吗?

巴菲特曾说过:如果非要我用一个指标来选择企业,那么我选择用ROE(净资产收益率)。查理芒格说:长期来看,你的最终年化收益率就是这家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说,如果一家公司长期ROE为15%,那么你投资这家企业的最终年化收益率也是15%。一般来说,一家企业长期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于15%,那么它就算一家优秀企业;如果一家企业长期净资产收益率大于20%,那么它就是一家杰出的企业。产收益率长期大于30%的企业,及其稀少!

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产收益率和长期持有年化收益率的关联性,几乎是一致的。比如:万科A,我们统计时间长一点,2005年-现在,累计回报(含分,大概是20倍,如下图:

想获得稳定的15%年化收益吗?

2005-2021年,大约16年,总回报2066%,也就是20倍,年化多少呢?

想获得稳定的15%年化收益吗?

2005-2021年,大约16年,年化收益率大概是21%,而对应万科的长期净值产收益率大概是在19-23%之间波动,看下图稳不稳?几乎一模一样?期间房地产政策调控应该是n次了。其中偶尔有的年份会特别低点,比如:2008年,万科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3%,当时那是金融危机,有这个收益率也是非常强了。所以万科是一家优秀企业不是吹出来的。

想获得稳定的15%年化收益吗?

但是如果你拆开来看,比如你在高估的时候买入,你可能会陷入严重的亏损,而且长期看你也赚不到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收益。比如:2007年大牛市高点买入,之后持有7年都是亏损的,最高的时候亏损63%。假如持有到现在,共计13年了,总盈利62%,年化只有3.7%,不如理财产品。但是也进一步说明了,买这种好公司,长期看(这个长期可能要10年左右计)不论什么时候买,亏钱的概率极小。

我们所有分析过的价值股,我大致罗列几家长期稳定高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司,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没有罗列的不代表不好,我们所有分析过的价值股,长期净资产收益率都是超过10%以上的,今天时间关系,我随便罗列几家:

1、健帆生物:ROE在22%-26%之间,毛利率84%,净利润增长40%。

2、片仔癀:稀缺中药品种。ROE在16%-24%之间,毛利率43%,净利润增长14%-50%。

3、爱尔眼科:眼科医院龙头。ROE在18%-21%之间,毛利率46%,净利润增长33%。

4、贵州茅台:白酒龙头。ROE在24%-34%之间,毛利率91%,净利润增长30%-60%

5、恒顺醋业:ROE在11%-16%之间,毛利率41%,净利润增长-28%-63%。

6、五粮液:浓香白酒龙头。ROE在15%-22%之间,毛利率73%,净利润增长9.8%-42%。

7、恒瑞医药:化药龙头。ROE在23%左右,毛利率86%,净利润增长25%。

8、海天味业:调味品龙头。ROE在32%左右,毛利率45%,净利润增长23%。

9、中国平安:金融龙头。ROE在14%-23%之间,净利润增长15%-20%之间。(弱周期、弱消费股)

10、涪陵榨菜:ROE在17%-30%之间,毛利率50%,净利润增长61%。

11、万科A:房地产龙头。ROE在19%-23%之间,毛利率30%,净利润增长15%-33%。(周期股)

12、东方雨虹:防水材料龙头。ROE21%,毛利率37%,净利润增长20%-40%。

13、上海机场:机场龙头。ROE在13%-15%之间,毛利率49%,净利润增长10%-31%。

14、中国中免:机场免税龙头。ROE在14%-19%之间,毛利率29%,净利润增长20%-40%。

15、海螺水泥:水泥龙头。ROE在11%-29%之间,毛利率35%,净利润增长13%-88%。(周期股)

16、伟星新材:PPR管龙头。ROE在26%-29%之间,毛利率46%,净利润增长19%-38%。

……

请注意两点:第一,净资产收益率仅限重资产的传统企业,对应轻资产的互联网企业其实已经不适用。第二,请记住平均收益一定是合理价格买入,超额收益一定是低估价格买入,这样收益长期看会非常确定。而这个长期至少是3-5年,绝对不是1-2年,因为市场的波动,我们谁也无法预测。有时候“低估”买入后,很可能还会继续跌30%。长期看,我们大部分人只能买到相对便宜的,所以也只能享受到接近平均ROE的收益,也就是15-20%的年化收益率。找到净资产收益率常年稳定在15%这样,选择低估的时候买入,然后长期持有,无视波动,就可以稳定获得15%的年化收益!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M4Hit00yCfRHLkJ4CiQn8w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辞职开奶茶店的人,99%都后悔了。

作者:DDLine
来源:网易数读(ID:datablog163)
 

在互联网,奶茶从来都不缺热度话题: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刷爆朋友圈、“中国邮政卖奶茶”火上热搜,再到“蜜雪冰城甜蜜蜜”到处洗脑、奈雪的茶成为“新式茶饮第一股”……

 

看着奶茶店门前长长的队伍,很多人都幻想自己开一家奶茶店也会很火爆,时间自由而且很赚钱。

 

但等真正开业后,你就会发现现实并没有这么美好。

 

不管是走高端路线,还是选择平价定位,都有太多的坑要避开。奶茶店“十店九亏”的说法,不是耸人听闻。

 

01
贵到喝不起的奶茶,其实难赚钱

 

很多人都觉得卖奶茶是门暴利生意,这个想法有一定的依据。

 

在知乎上,名为“上海肇亿餐饮静安分公司”的账号列出了一杯 CoCo 奶茶的食材成本——茶叶、牛奶、淡奶油等原料加起来,一杯是 5.68 元,算上杯子也就 6.48 元。

 

泡奶茶的成本不高,但奶茶的售价可以很高。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虽然在蜜雪冰城这样的平价茶饮店里,依然可以点到 6 元一杯的双拼奶茶,但在诸如奈雪的茶(以下简称奈雪)这样的定价较高的奶茶店里,一杯金色山脉宝藏茶起步就是 25 元。

 

动辄就要三四十元一杯的定价,让网友不禁调侃自己想实现奶茶自由都难。

 

一杯用几元成本就能泡好的奶茶,转手就能卖十几、甚至几十元,卖奶茶似乎真的很暴利。

 

而且,几十元一杯的定价,并没有让奈雪成为小众的奶茶,相反,奈雪的生意相当好

 

根据奈雪的财报,在 2020 年,其单间茶饮店平均每日订单量为 470 单,每笔订单平均销售价值 43 元,单店日销售额达到了 2.02 万元。

 

要知道这一年因为疫情冲击,包括奶茶在内的线下门店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店停业歇业了数天,但奈雪的平均单店日销售额依然能够保持在 2 万元左右。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高价的产品和出色的销量,很多人都觉得奈雪已经赚得盆满钵满。

 

但其实,奈雪已亏了好几年。2018 年,奈雪净亏损 5658 万元,2019 年又亏损了 1174 万元。直到上市前夕,经过调整,奈雪才在财报里实现了 2020 年的盈利 [1]。 

 

你可能会疑惑,奈雪品牌价值强大,产品定价高,还很受好评,为什么会不赚钱呢?

 

因为奈雪的成本并不低。

 

开奶茶店,和所有做餐饮的门店一样,都有食材、员工、门店这三样成本,而奈雪在控制这几项成本方面都没有很好的表现。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奈雪最大的成本还是食材,占收益的比重达到了 37.9%。定位高端的奈雪,所用的多为鲜奶、鲜果,材料成本十分高昂。

 

员工成本也吃掉了奈雪不少的利润。奈雪的员工成本近年来保持在总收益的 30% 左右,一杯奶茶,人工成本就占了三成。

 

租金则是消耗第三多的成本。开奶茶店需要选在人流大的商圈,而上奈雪又是走饮品 + 社交的路线,门店面积基本在 200 平米左右。好地段、大面积,租金成本必然低不了。

 

再网红的奈雪,也没能逃脱餐饮界的高食材、高人力、高房租和低净利的老问题。

 

02
价格亲民的奶茶,投资门槛不亲民

 

既然烧钱的高端奶茶不容易挣钱,那走平价路线的奶茶店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吗?

 

作为平价奶茶的代表,蜜雪冰城最近就靠出圈营销赢得不少路人缘。网友自发改编的英语版、俄语版、京剧版等各种蜜雪冰城魔性主题曲,在全网收获了无数流量。

 

但营销之下爆火的蜜雪冰城,也躲不掉内忧外患的发展瓶颈。

 

蜜雪冰城主攻的是下沉市场。截至 2021 年 7 月 8 日,蜜雪冰城在三四五线城市的门店数达到了 10103 家,占整个品牌的 60.11%。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价格亲民,是蜜雪冰城最重要的特征。3 元的甜筒、4 元的柠檬水,都是这家老牌奶茶店主推的明星产品。

 

不过,价廉难保物美。蜜雪冰城茶饮中的鲜果成分少,基本用奶茶粉、果酱等原料调配。

 

节约成本的压力下,蜜雪冰城的一些门店还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例如在今年 5 月中国质量新闻网就报道 3 个不同地方的蜜雪冰城店存在篡改食材有效期、违规使用隔夜食材的问题 [2]。

 

低定价也意味着,如果你想开一家蜜雪冰城赚大钱,那这个愿望不好实现。

 

蜜雪冰城的主要策略在于薄利多销,实际分摊到每件商品上的利润少的可怜。有加盟商表示,奶茶行业普遍的毛利润是 65%,而蜜雪冰城毛利润仅 50%,再刨除房租、水电等费用,纯利润只剩 20% [3]。

 

而且,想开一家奶茶店的前期投入也不低。

 

如果你要想在县级城市开一家蜜雪冰城,林林总总加起来,首年加盟商要交给蜜雪冰城的费用至少 34 万元。对于一个在县城生活的普通人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除了首年交付的费用,加盟商还要定期支付大量费用去购买蜜雪冰城总部提供的原材料和物料,并且不能利用现有原材料研发新品。否则,加盟商将面临罚款、取消加盟资料等一系列惩罚。

 

就单个门店来看,七七八八的花销很多,但赚钱的机会却没那么多,因为竞争太激烈了。

 

如今,一条街上有几家蜜雪冰城已不是稀奇的事 [4]。密集开店策略使区域内的行业生态被破坏,虽然同是蜜雪冰城加盟店,但不得不相互竞争,争夺客源。

 

03
在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奶茶店

 

蜜雪冰城的奶茶店不仅要和同品牌的店竞争,更激烈的是,他们还要和其他奶茶店抢夺客源。

 

中国的奶茶市场有多饱和?

 

根据统计,仅广州一个城市的奶茶店数量就有 18577 家。而厦门更是位列中国主要城市奶茶密集程度第一,解锁了每平方公里 14 家奶茶店的成就。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正是因为奶茶这个市场的竞争如此充分,所以不管是占领高端市场的奈雪,还是占领低端市场的蜜雪冰城,都不好赚钱。

 

高端奶茶品牌,往往需要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水涨船高的成本一不小心就吃掉了利润。平价奶茶为了凸显价格优势,节省成为必然之举。

 

有知名度的奶茶店尚且如此艰难,更不要说其他奶茶店了。

 

有人因为加盟费贵,而选择自创奶茶品牌。但要想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十分困难。试想,作为一个消费者,你面对满街的奶茶店,会选择放弃熟悉的牌子,去一个没怎么听过的店买奶茶吗?

 

因此,如今的奶茶市场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真正有客流量的奶茶品牌就头部少数几个,其他的小品牌活下来都困难。

 

数据显示,近 5 年成立的奶茶店共吊销和注销 7.2 万家,存续的共有 14.9 万家。也就是说,32.58% 的奶茶店活不过五年。

 

看完奈雪的财报,我开奶茶店的梦碎了

 

也难怪闲鱼在 2021 年 5 月发布的《2021 创业避雷指南》中,将奶茶店列为创业失败率最高的项目 [5]。

 

这项研究通过分析闲鱼上包含“倒闭了”“店不开了”为转卖理由的转让信息,发现诸如泡茶桌、奶茶封口机是被转手最多的店铺设备。

 

甚至,有些想奶茶创业的小白连店都没开,钱就被骗了个精光。不久前,上海警方就破获了一例以虚假品牌奶茶招商网站骗取加盟费的诈骗案,涉案金额达到了 7 亿余元 [6]。

 

每个上班族,可能都有一个开店梦。努力工作,攒够了钱,就炒掉老板,自己去开店。幻想着过上躺着数钱的日子,而现实则是起早贪黑、全年无休,到头来可能还没赚到什么钱。

 

想裸辞开奶茶店的年轻人,真心奉劝你不要冲动,还是先坐下来喝杯奶茶,好好冷静一下。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n5C2vZBR1RvitwBO_im8L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