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引头
现代战争是精确打击的战争。观察1991至2011年的历次战争,可以发现精确制导武器占总投弹量的比重已从7%跃升至90%以上,导弹可能成为新一轮军备竞赛的核心抓手。

随着冷战以来一系列军控条款的瓦解,中程导弹的潘多拉魔盒开启,“新冷战”阴影逼近之下周边重要大国的国防投入不断加码。
我国新版《国防白皮书》指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军现代化水平依然不足。十四五期间对国防继续加大投入的紧迫性和确定性很高。飞机、舰船是携带导弹的主要作战平台,近年来随着 20 系列等新型战机的加速列装以及 052、055 等各型舰艇的密集下水,平台能力快速扩张,因此与平台能力同步升级的新一代导弹武器亟需配套跟进,以真正发挥出新平台的作战力量。
而实战实训又进一步加大了弹药的消耗。根据《解放军报》2019 年报道,东部战区陆军某旅 2018 年枪弹、炮弹、导弹消耗分别是 2017 年的 2.4 倍、3.9 倍、2.7 倍。2020 年开训动员令再次强化了实战实训的要求,将装备技术优势转化为能力优势和作战优势。
全球军备竞赛重启、新装备跟进弹药配套、实战实训消耗增加,三重需求叠加下导弹产业有望迎来高速增长。
作为导弹价值量最高的部分,导引头需求有望伴随导弹需求的放量同步增长。
导弹通常由战斗部、弹体结构、动力装置和制导系统组成,其中导引头占据最高的价值量,“百舌鸟”反辐射导弹的制导系统价值量甚至高达80%。
导引头通常由探测系统、伺服稳定平台和电子仓组成,根据探测系统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光学制导和雷达制导两大类,光学制导中又以红外制导最为常见,主要适用于末段高精度制导。

伴随导弹攻防技术的不断迭代,高超音速强突防能力成为当前各大导弹强国竞相角逐的赛点。
当导弹速度提高到一定值时,会引起的红外制导图像模糊问题,并受到红外窗口形状、位置和尺寸的限制,解决减振优化、窗口热分布动态补偿、小尺寸红外窗口的大视场成像等技术难题至关重要。
展望未来,复合导引头将成为发展主流,雷达/红外复合制导、主被动雷达复合制导等技术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是产业前沿趋势。
综上,导弹是未来国防军工产业上量最快的领域之一,其技术牵引在于价值量最高的导引头部分,相关零部件及分系统配套企业,尤其是符合技术发展趋势且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值得重点关注。
国内生产或提供导引头配套件的上市公司及其业务领域如下:
新光光电:光学制导系统、光学仿真系统、光电测试设备;
光电股份:激光制导导引头;
高德红光:红外探测器;
亚光科技:半导体分立器件、微波电路及组件;
大立科技:非制冷焦平面探测器、红外热像仪、红外热成像系统;
睿创微纳: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与 MEMS 传感技术;
天箭科技:弹载固态发射机、新型相控阵天线及其他固态发射机产品;
雷科防务:毫米波导引头涉及的核心或关键技术;
红相股份:频率综合器等射频/微波器件。
参考研报:
《东方证券-引领精确制导武器更新换代的方向,重视导引头产业机会》
工控
工控即工业自动化控制,是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行业兼具成长性与周期性。
成长性因素:1)人口老龄化;2)工业机器人价格下降;3)下游制造业市场集中度提高;4)下游制造业转型升级。
周期性因素:1)下游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周期。

工控产品从功能上可以划分为控制层、驱动层和执行层。其中,控制层包括PLC、HMI、DCS、工控机等;驱动层包括变频器、伺服驱动器、步进驱动等;执行层包括伺服电机、直驱电机、阀门、气动或液压元件等。
工控产品品类繁多,其中工厂自动化核心产品包括控制层的PLC/PC-Based、驱动层的变频器、执行层的伺服系统、CNC等;流程自动化核心产品包括控制层的DCS(分布式控制系统)、驱动层变频器、以及各类传感器、仪表、接触器、阀类等。

工控下游行业可分为OEM型和项目型。OEM型市场是批量化供应,主要针对设备制造;项目型市场指工厂整体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和实施。
OEM市场下游结构偏向中下游制造业,自动化类型偏向于工厂自动化,19年市场空间650亿左右,典型下游行业包括机床(168亿、25.8%)、电子&半导体(54亿、8.4%)、纺织(42亿、6.5%)、电梯(34亿、5.3%)、包装(29亿、4.5%)、锂电(27亿,4.2%)、暖通空调(25亿、3.8%)。
项目型市场下游结构偏向于上游重工行业,自动化类型偏向于流程自动化,19年市场空间560亿,典型下游包括化工(114亿、20.5%)、市政及公共设施(106亿、18.9%)、石化(63亿、11.3%)、电力(66亿、11.8%)、冶金(49亿、7.1%)、汽车(19亿、3.5%)等。
工控行业机器代人提高生产效率的特性决定了其长期成长性,而当前时点重点关注是因为我们注意到尽管疫情冲击经济,其周期属性正在向好。
宏观层面,最简单的一条,工控自动化增速和 PMI 指数具有较强相关性。行业普遍认为 PMI 指数在一定程度领先工业自动化大概 2-4 个季度。而当前制造业PMI已经连续6个月位于50上方,可预见的行业景气回暖。

中观层面,20Q2疫情后工控行业重回复苏轨道,行业同比+6.4%,其中OEM、项目型市场分别+13.8%、-2.6%,从制造业固投、PMI及中游机床、工业机器人产销观察制造业景气度也明显复苏。
19Q4起电子、半导体、3C、锂电、光伏等行业需求开始复苏,20Q1在疫情影响下仍有两位数以上增速,20Q2电子半导体、3C、锂电增速分别+30%、+28%、+24%,这些行业扩产周期与技术、产品迭代周期叠加,预计未来3-5年需求持续旺盛。
基建、基础制造业环节强势复苏,Q2电梯、起重、工程机械行业增速分别14%、12%、45%,需求强劲,基础制造相关的机床、工业机器人Q2增速分别+16%、+25%,这些行业的增长来自更广泛的制造业普遍进入复苏周期,预计未来2-3年持续稳健增长。
微观层面,工控龙头汇川技术H1订单同比+50~60%,远超行业平均增速,国产加速替代趋势加速。不得不说的一句是,华为-艾默生基因成就了中国工控的中流砥柱。

建议重点关注行业相关标的:
工控龙头汇川技术,工控高增、电机电控收获成效;
核心元器件(继电器)宏发股份,高压直流高增长、主业边际改善);
麦格米特,电力电子平台企业布局见成效、业务多点开花;
雷赛智能,步进系统龙头、伺服开始拓展;
信捷电气,内资PLC龙头,受益行业高景气。

参考研报:
《东吴证券-工控自动化行业深度报告:春寒料峭处,百花齐放时》
《国金证券-工业机器人行业深度:静待拐点,如何跟踪和预测市场需求?》
《中信建投-工业4.0:从运动控制到机器人,看好一体化模式》
央行345新规
近日住建部和央行在北京召开了重点房企座谈会(碧桂园、恒大、万科、融创、中梁、保利、新城、华侨城、绿地、华润、中海和阳光城),或将重点房企直接纳入监管体系按负债率为核心指标进行监管。
依据杠杆水平高低设置三道红线,分别为:
扣预收款后负债率大于70%【(总负债-预收)/(总资产-预收)】;
净负债率超过100%【(有息负债-货币资金)/股东权益合计】;
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非受限资金/短期债务】;
依据过线情况,将房企分为四档,设置信贷增长规模限制。

目前的情况是:
1)红档:中国恒大、融创中国、绿地控股、中梁控股;
2)橙档:阳光城;
3)黄档:碧桂园、万科、新城控股;
4)绿档:保利发展、中海地产、华润置地、华侨城等。
融创、绿地和中梁处于“红档”,意味着后期需更多依赖销售回款改善负债,对于处于“绿档”的保利、中海、华润和华侨城,可能也意味着更多的投资和并购机会。
如果2021年1月1日全面执行345规则,9-12月可能会看到兼并收购的浪潮,部分房企存在外延式增长的可能(特别是保利、华侨城、万科、碧桂园等)。
从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来看,纳入监管体系(央行直接对重点房企进行点对点监管)及行业门槛提升(综合投资能力、持有运营能力)可能是未来两个重要趋势。房地产企业的风险控制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也涉及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未来不排除能生存下去的房企可能会类似于券商被监管机构常态化监管。
阿策重点关注华侨城。
受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文旅业务承压,地产项目竣工延迟导致结算放缓,20H1营收同比-3.1%,报171.1亿,实现归母净利21.4亿,同比-23.9%。
疫情后公司销售端全面恢复,通过股权合作、强化管控、创新营销等加快销售周转,2020H1销售面积同比+74%至142.5万平,销售金额同比-10%至316.6亿,下沉战略步入收获期。
土地投资稳中求进,2020H1新增土储642万平,同比+4.0%,新增土地总价221.8亿,主要位于深圳、中山、青岛、郑州、西安、武汉、成都等区域中心城市。
报告期末公司土地储备5283万平,一二线城市占比80%,其中剩余可开发面积2824万平,可售货值充裕。全年销售金额有望继续向千亿梯队平稳迈进。
央行345新规下,公司有望贡献α收益。
参考研报:
《西南证券-央行345新规或促进行业并购整合》
《华泰证券-华侨城A-疫情放缓成长,全力迎接复苏》
数据看盘
1、短线观察
2、北向资金
— END —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