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7jSITfKeQfCTZgztAaPJw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7jSITfKeQfCTZgztAaPJw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回顾2021年A股光伏产业个股的走势,我们看到在没有基本面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光伏个股继续出现独立上涨趋势,成为市场主要上涨的板块之一。估值水平继续被拔高,组件估值亦拔高至50倍以上,逆变器个股达到百余倍的估值。
光伏龙头戴维斯双击重要的一环(估值提升)消耗殆尽,阿尔法收益随之逐步丧失,整个板块正在迎来较大贝塔波动。
在这样的时点,我们不禁想问:
1、戴维斯双击完成一击后的光伏产业公司还有投资机会吗?
2、迟迟未开打的硅片价格战终于于2021年底开打,未来格局如何?
3、如何看待巨头们的焦虑?
4、在2021年初笔者领先于市场看多光伏组件环节之后,组件个股迎来暴涨之后,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5、各产业细分链的博弈反应了什么趋势?
6、估值提升甚至透支之后,如何把握光伏行业的投资机会?
带着这些疑问,仅以笔者浅薄的认知,用局外人的眼光来剖析一下这些问题,作为我们投资光伏行业的思考。
01
光伏硅片价格战重塑产业格局
【1】硅片价格战的前世今生:
2021年11月30日下午,隆基股份(SH:601012)公告大幅下调了硅片价格,引起市场大幅波动和担忧。
那么如何看待硅片价格战的拉开以及如何重塑产业格局?硅片价格战开启了光伏上游价格战的序幕?
实际上,硅片由于新势力的进入,打乱了硅片原有的竞争格局,但是因为上游缺硅料,且新势力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导致硅片的毛利率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都能够相对稳定,与硅料价格几乎同涨同跌。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新势力的爬坡逐步上来,此外隆基的产能也上来了,到年底105GW,同时组件产能也扩大到65GW,电池是38GW左右。
对于持续一年的硅片红利(价格战应该早半年开打)来说,中环股份(SZ:002129)目前只有硅片,所以他是比较怕价格战的,新势力资本开支巨大,爬坡需要时间。而隆基正在向组件和电池扩张,如果按照25%的组件市占率来看,隆基的版图已经相当可以。
如果2022年全球组件200GW,25%的市占率也才50GW,所以刺激全球组件市场规模放大到220GW以上,才能消化隆基的组件产能。目前开工率不足导致隆基大量资源闲置,且组件对业绩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发动硅片价格战提振市场需求,用组件业绩的弹性回补硅片环节,同时打压硅片新势力,符合隆基一贯的战略打法。
那么为何选择这个时点,实际上有四点:
1、高价组件确实影响了需求不利于隆基组件战略。
2、隆基基本完成了组件电池环节的布局,可以打硅片价格战了。
3、隆基预计硅料的拐点将快速到来。
4、低价组件订单执行完毕,对利润影响变小。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合力因素,导致隆基开始正式应对价格战的问题。而对于缺乏下游传导和成本较高的硅片企业来说无疑是更麻烦的。
此外硅片价格战,在19年底20年上半年也曾发生过,当时隆基产能上来了,大肆发动了硅片价格战,硅片价格多次下调,刺激了市场需求,随后经过横盘数个月震荡后,开启牛市。
这次价格战发动的背景与此前不一致,但也有雷同。背景都是产能大量释放,新的产能如182及210上马。不同的是这次新生势力搅局且电池厂商有意扶持弱势企业抗衡巨头。
此外,这次从成本端来看,硅片价格的成本应该没有以前那样有效的大幅降低,而上一次,隆基的成本是降低很快的。这次与上次不同,则是隆基完成了组件电池的版图的扩张。
那么从这个维度分析来看,硅片价格战开打其实是必然趋势,同时也会随着未来硅料价格下行而愈演愈烈,直到硅片新势力停止疯狂扩张,并意识到我年初预判过的,新势力将面临惨烈的代价,因为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很多人眼中的低门槛行业。
【2】硅片价格战会引发什么的结果?
那么,我们要分析,硅片价格战开启导致什么样的格局?硅片价格战会导致竞争格局变好而不是变坏。
因为之前大家拿不到硅料的货,硅片供应自然也紧张,随着未来硅料缓解且硅片大量产能释放,硅片进入合理利润阶段,考验的是大家成本控制能力。大家都赚钱,毛利率都高的时候,成本控制能力不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是看产能看订单看原材料。
实际并非如此,光伏行业对成本管控及运营迭代能力是非常看重的。有些产品的定价并不完全由成本决定,而是供求与不可变成本之间的平衡,因为硅片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不可变成本较大,而供求上来,所以硅片在未来是牺牲毛利率的竞争格局阶段,主要看大家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我觉得这种价格战某些企业肯定是受不了的。
但有一点,硅片价格战会打到什么程度,我想隆基一定是会保持其自身在硅片环节合理的毛利率水平的前提下发动价格战,并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甚至杀穿其现金成本区间,但是即便如此,二三线的硅片企业依然很难受。
从何而知?我们看到目前全行业因为集中度提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杀穿成本,保价格局明显,在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硅片仍然保证了一些利润就可以看出,而现在的组件环节也依然是。
我们就可以看到,光伏各环节,其实已经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悲观,内卷到悲观的程度,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得以重视的,并且是判断未来估值和盈利的最基本假设。
由于上述分析,硅片价格战重塑市场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
1、硅片价格战导致光伏组件拔高的趋势戛然而止,组件价格迎来拐点,必然刺激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有些大V甚至反对这样的论断,很奇怪。
2、硅片价格战有利于加快瓦解高位硅料价格的趋势。硅料价格上涨一来因为紧张和CR5份额的大幅提高,二来是因为硅料新势力的抢单,当硅片利润变得非常薄甚至面临亏本的囧境,那么会抑制这种趋势,但是这种抑制需要点时间,因为目前大部分签了长单,但是抢单的情况会减少,压库存的情况也会大幅减少,因为大家都怕库存会跌价了。我预计在2022年年底开始,硅料价格将加速回归到10万元吨以下的行情。
3、缓解巨头的隐忧,并继续回归到降本增效及技术迭代的老路上来。
4、继续确立利润向组件环节牵引的趋势。目前光伏组件环节CR5的集中度是不断提高的,隆基组件市占率已经达到25%的水平,整个组件环节格局改善明显,趋势不可逆转。
【3】硅片价格战会引发光伏板块崩盘吗?
隆基历史上多次价格战及硅料历史上的多次价格战,也并没有打消隆基、通威股份(SH:600438)作为光伏巨头的成长路径及其股价走势的长期牛市。目前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基本逻辑和框架是一致的。
目前大家担心对市场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硅片开打价格战,使投资者对光伏内卷的担心增强,从而使其本身比较高估的静态估值得以下修的可能。
2、硅片价格战引发组件价格战,从而整个光伏产业链利润是下移的,需求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放量,所以市场担心整个逻辑的真伪?
说白了,隆基相较于以前15倍的估值水平,目前40倍的估值水平,肯定是比以前波动大的,但是估值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大家对光伏产业认知、技术路径的选择、新能源技术路径的选择都无法认知到今天这一个地步。而光伏各产业降本增效的价格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直到其达到光伏转换效率的最大值附近。所以,不是产业格局变化了,而是我们的内心变了?
硅片价格下行加速硅料价格下行,并带来组件成本适当降低,有利于行业向前发展,这是基本的逻辑。2021年光伏产业拔高估值,并不是对涨价和产业盈利的认知,而是对产业发展前景的认可,从而提高估值水平。而硅片硅料价格的加速下行,则是带来2022年盈利能力的提升,从而推高股价。
但我们无法否认,目前很多较高的光伏产业环节,因预期与实际盈利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股价高波动的特征无法避免。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寻找合理估值的前提下进行投资。
笔者认为,2022年光伏行业应该寻找的边际业绩弹性较大即能够实现业绩兑现增长的环节,而不是去寻找确定性较高或门槛较高的环节,这样才能避免因预期与高估值之间仅仅产生的股价高波动态势。
在高估值的背景下,我无法想象大多数投资人还能否坚守长期主义的理念?我想,一部分的离场,包括我自己降低光伏仓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估值下不代表会崩盘或未来没有机会,只是隐含的回报可能降低了。大幅看空光伏产业甚至认为会崩盘的理解,笔者不能支持。
我认为,例如隆基股份来说,目前估值40倍,市场愿意给你30倍估值,2022年的估值仅有不足20倍吗?我觉得在当下成长性确定且可能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和概率是比较小的。
另外,我想说,硅片甚至组件环节降价,会引发光伏产业的整体利润下降吗?这一情况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这个思维的缺点是静态的观察而忽略了开工率不足、降本增效、市场扩大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上看,光伏组件价格呈现大幅下行的趋势,而龙头的盈利能力则不断明显提高,则为明证。
所以,较早的开打硅片价格战其实有利于稳定光伏估值与业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02
如何看待巨头们的焦虑?
隆基的焦虑是硅片新势力的进入,而通威则是硅料竞争对手的死灰复燃引发的行业竞争格局在未来加大。这也是在光伏产业盈利拔高、技术基本成熟、商业模式和政策确立的背景下迎来的大发展机会。各自企业都在通过自己的战略进行变革与顺应。
纵观之前龙头具备估值优势,而目前龙头反而估值更加便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不禁想问,隆基和通威之忧造成的估值相对洼地,是否也是投资机会和预期差呢?
我觉得是,你是否认可?
所以,我在2021年投资了大量二、三、四线光伏企业。但经历了2021年变革之后,我认为2022年开始光伏投资又将重回巨头时代。
价格战引发市场对光伏门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聚焦,将提振巨头估值。危中有机,危中而低估,正是我们的投资机会。所以从相对收益的角度来看,2022年将收缩资金进入巨头。虽然硅料环节的价格战尚未开始,但是我也会积极关注这里面存在的机会。硅片价格战已然开始,投资机遇正悄然而来。
03
光伏未来怎么走?光伏三阶段。
一阶,硅片环节率先发动价格战,硅片利润变薄,但考虑到硅料降价幅度以及长单锁定的问题,没有那么快和大,所以硅片相对硅料会在未来大半年持续偏弱的格局。电池及组件盈利改善,但改善趋势较缓慢,因为终端价格也会下行一些,但是幅度不会像硅片那么大。因为组件竞争格局是优化的。真正的盈利弹性打开应该要到明年年底以后,但是市场蛋糕扩大,成为主要驱动力。
二阶,硅料对硅片的优势或者对组件的优势,将在明年年底彻底改观,硅料价格回归理性降到10万元每吨以下。组件迎来蜜月期。硅片巨头及一体化企业重新掌握主动权。
三阶,一体化企业优势明显,光伏各产业链共振下,国内外被推迟的需求集体爆发,国内装机单年突破100GW大关(延迟的需求回补)。
04
2022年光伏投资机会分析
目前困扰光伏产业投资的主要是高估值问题,目前静态的估值水平基本都在4、50倍以上,如果PEG大于1,难以想象继续通过估值提升来驱动股价上涨。所以,业绩弹性和可持续性及其预期将成为未来光伏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
也就是说,没有估值提升了,你只能依靠盈利增长作为驱动,如果盈利增长低于预期,那么可能面临估值下修的风险,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也要防范高波动风险,这也是之前一段我发布光伏行业风险警示的主要逻辑之一。在价格战面前,很多人是很脆弱的,他们没有信仰和基本的判断。
2022年,光伏产业最具备逻辑和产业延伸属性的仍属于组件环节。笔者将在未来一年继续重仓光伏组件环节。硅料环节也可能有预期差,但硅料价格战迟于硅片,逻辑不如组件顺畅。
在这样的背景下,隆基股份已经正在成为组件巨头企业,而市场过分关注其硅片基本盘有较大的预期差。此外,仍然低估的组件龙头如东方日升等也具备一定的机会。
以隆基股份举例,未来盈利预期:
2021年隆基是110亿利润,对应全球160GW装机,保守未来几年全球预估达800GW,线性预估净利润是550亿,考虑到产业链扩张及盈利弹性好转,净利润约为700亿,15倍估值,则合理估值为1万亿左右。则如果超过1万亿的水平,则需要估值提升及产业链延伸,如氢能、储能、及光伏建筑等其他,以及光伏产业链内部要利润,以及市场空间扩大,我们认为800GW的预估仍未包含一些潜在应用场景的爆发。但是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初步给企业以估值。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未来因为廉价太阳能电力的供应,而导致需求与应用场景完全不一样情况。如果太阳能电力发电成本降低到目前电力成本的一半左右会带来多少应用场景的爆发和替代。
而但从估值水平来看,目前隆基相当于两个天合及一个中环,从组件市占率角度及硅片地位来看,隆基的估值显然合理。
从静态估值来看,明年PE水平降低到30倍以内,仍属合理。
从组件大逻辑来看,组件的蜜月期应该在明年年底之后,但是资金也会打提前量,所以明年组件环节特别是低估龙头明年的股价增长仍值得期待,但要降低预期,加大波段。
作者:侯兵,现任羲和资产董事、投研总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B3gMaz6mQkmxGBbwHEasA
1
目前我国光伏硅晶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世界范围内)达到150~170GW,已经垄断全球光伏产业98%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光伏业协会测算,仅2021年我国国内装机总容量就将达到65GW。
这是个什么概念?
1GW=100万千瓦。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是22.5GW。
即,中国光伏发电系统,一年3弄出个三峡水电站!
市场前景之巨大,毋庸置疑。
但是,在前期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政策补贴起家。
这就造成了前期大家都在水里蹲着,谁是真能游,谁是真裸奔很难分辨,情况何止是良莠不齐,简直就是群魔乱舞!
目前补贴政策已经落潮,这就到了开始考验捂裆技术的时刻了。
所以,如果没办法全面的了解光伏产业链的具体信息,没办法分辨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那么盲目的投资光伏赛道,无异于是火中取栗!
这就直接导致了,光伏赛道对于散户、尤其是不明情况的散户而言,投资性价比直线下降。
所以,今儿个老庄用人话,把光伏产业链直接给你干穿,咱先把里面的链条弄明白,然后能不能吃到菜,那就各凭本事吧!
免责声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上市公司,只是因为想要说光伏产业,就绕不过他们而已,我只做陈述,不做推荐!
兄弟们,开整!
2
光伏发电系统,我们得先弄清楚它的分支。
光伏发电系统从发电原理上区分,有两种。
第一种:光伏热能发电,就是一堆大镜子对着一个储液罐使劲照,用光热煮沸储液罐的液体,然后推动蒸汽机发电。
拿放大镜或者凹面镜烧蚂蚁的事情,大家小时候都没少干吧?
它的发电原理跟火电站发电一毛一样,只是把煤炭加温改成了聚光加温而已。
具体就长这个样子。
塔上面那个被照的跟白炽灯一样的地方,就是储液罐。
这种光伏电站在微观层面上的优势非常大,它发电效率高,单位面积发电量较大,发电成本低。
是极优质的、绝对零污染的绿色发电工程。
但是他的宏观弊端也很明显,不仅需要大量的反光板一体配套,还需要整套的发电工程基建,而且受地域、地形约束极大。
需要在常年日照强烈的地区,寻找大块的平整土地进行建设。
至于为啥,看图你就知道了。
所以,这玩意儿基本上只能在西北荒漠地区去搞。
第二种,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股市里讨论的光伏系统,也就是硅基光伏玻璃板,长这个样子。
这种光伏板发电方式,微观劣势很明显:发电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但是它的宏观优势非常巨大,首先就是散装化,一块板子就能单独装机发电,对地理区域的要求不那么严苛,对于装机位置更是随心所欲。
平原能搞、山区能搞、就算是居民区房顶上也能搞!!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只要不是云贵山区那种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其他的都可以!
而且它不需要集中对焦,所以还能跟风力电厂混搭建设,上面跑风力,下面晒硅晶!
所以,虽然单位发电量低的让人想掀桌子,但是质量不够咱们数量来凑!!
野狗成群狮子都怂!
巨大的可装机体量决定了,它在宏观上完全具有跟任何火力、水利甚至核动力发电掰腕子的资格。
同样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体量和投资空间。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个行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补贴发展政策之后,虽然有相当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站起来了,但也有更多李鬼混进来了。
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需要细细分辨。
同时,整个产业链条也牵扯到上下游包括原料、硅基片、组件系统、电池片以及电站配套五个主要环节。
以及附加在这五个主要环节当中的生产链条,比如:晶炉、切片机生产、电池片生产等。
其中晶炉还分单晶炉和双晶炉。
切片机也分金刚线切割和砂线切割。
而电池也不是咱们传统的汽车电瓶就能搞定的,它的制造还分制绒机、刻蚀机、扩散炉等等。
而生产组件部分,还牵扯到了光伏光压玻璃生产,还有用来将光基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的逆变器等等。
千头万绪的系统产业链条如果一一展开,足够到达“我敢写你也不一定敢看”的地步。
所以,我们简而话之,就从五大主要环节开始给兄弟们一次干个明白。
3
毫无疑问,想做硅版,就得要硅晶体。
我们称之为硅料。
这种东西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提纯。
把硅矿原料干进机器里,然后反复的提纯、提纯、再提纯,直到达到纯度99.99%~99.9999%以后就能用了。
被洗白白了的硅晶体,一丝不挂的站在太阳底下,那电力自然十足!
在这一环节当中,因为就是不断地给硅提纯,所以技术含量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讲是高到没边了,但是放在专业工厂眼里,那就是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所以,在硅料环节的相关企业,拼的可不是什么核心技术,拼的就是价格。
谁成本控制的好,谁的竞争力就大。
这一环节就是个疯狂内卷的局面,所以想要看他们的竞争力大小,你就直接看谁的成本低、谁的规模大、谁是龙头就可以了。
除非是有人开发出了超级提纯技术,能把成本呈几何式的压缩,否则绝对不要对后来的新兴企业抱有太大希望。
老牌企业投产早,回报收入净值高,工作流程熟练、销售和采购通道成熟。
这些都不是新进的愣头青能搞得定的。
在企业分部方面,硅料生产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8年以前,当时的硅料基本都靠进口。
第二阶段是15~19年以后,也就是前几年和现在的事儿。
这一阶段里,咱们中国的国产硅料已经占到了全世界市场份额60%以上。
国内市场占有也接近80%。
但是!
但是啊!
这可不是因为咱们国内技术突飞猛进了,而是因为08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外所有的硅料生产大厂全都破产啦!!!
再次感谢宏观调控政策,感谢全民所有制经济,感谢政府补贴……
这也充分证明了在这一领域,想要当老大,苟才是王道,只要把同行都熬死,自然就成爷了!
那么,在强行补贴政策救场的情况下,虽然养出了一大批李鬼,但也保住并催生全球最大的几家硅料生产企业。
其中企业集中度前五名的五家,就占有全球市场58%的份额了。
世界硅料TOP5全是中国企业的!
前三名:新特能源、保利协鑫、通威股份。
市场占有率分别17%、16%、15%。
其中保利和新特是港股。
通威是A股。
大A里面,硅基材料就他了,但是这只股票机构抱团挺严重的。
140多家公募基金都蹲在坑里,控了6%左右。
另外还有70多家外资鬼佬也蹲在里面,拿走了11%。
这个惨啊……A股硅基材料里面,就属他是机构重灾区。
当然……他不是最终的,后面有一个比他还狠!
4
这一部分我们就比较厉害啦!
实实在在的全球垄断!
因为全球总产量98%都是我们的自己的!!!!
当然,这也得益于国外的硅料大厂都死绝了,连带着太阳能硅片板生产商也扑街一地。
果然……能苟才是王道……再次感谢全民所有制经济……
在整体格局上,咱们三年前就已经达到硅片装机年产能134.6GW,全球产量98%的数据就是说他。
但是这一行业跟硅料有相似之处,虽然技术含量高了一点,但是头部效应更加明显。
硅料至少还有个CR5,晶片行业直接就干成了“双头龙”。
整个行业里面,除了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以外,其他的都是渣渣!
所以,同样是不要对任何新选手抱有幻想!
这两家企业加起来已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80%了,其他“豆芽菜”没有任何活路的!
其中排名第一的中环,占了40%+。第二的隆基也差不多占了38%。
然后是晶片本身,现在主流芯片就两种:多晶和单晶。
其中单晶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没有任何疑问!
因为晶料生产过程中,分拉晶和切割两个环节。
所谓拉晶你就把它当成让晶料生长为可用材料的过程,用到晶炉。
这个容后再讲。
先说为啥单晶比多晶好?
因为晶料拉晶之后,需要通过切割才能制成电池板。
就跟切白菜一样,先在晶炉里长成一大坨,然后拉出来切片!
其中,单晶硅片切割用的是金刚线,而多晶用的是砂线。
单晶片和多晶片两者的产电效率相差不大,但是金刚线切割效率高、成本低。
多晶对于砂线的损耗太大,成本很高。
所以,单晶逼死多晶是必然的事情。
现在单晶已经占市场比例超过65%了,今年有没有过70%我不知道,但是应该也相去不远了。
所以,在研究光伏产品和晶炉生产商的时候,先看看他是单晶的还是多晶的。
多晶比例大的生产商没前途的!
因为目前单晶占有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所以生产晶料的晶炉生产商也以单晶为主。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将会极大地分润这一梯级的利润,所以也是很好的投资对象!
因为目前晶片双龙一直在做产能升级,从小晶片向大晶片迈进,所以晶炉也会随之更新换代,这里面也是大生意。
只是说他们没有中环、隆基双巨头那么受欢迎而已。
目前能数得上号的晶炉生产商就两家,不分名次分别是:连城数控、晶盛机电。
别问为啥也是两家啊,问了就是关联交易。
其中连城数控是隆基的小弟,高度关联企业。
剩下的市场份额都被晶盛吃了。
说来说去,还是这两家大佬……没得选的……
然后说说晶片行业的市场主流标准。
首发肯定是隆基的156.75毫米晶片。
然后这里又冒出来一个大佬,晶科能源!
这货的158.75毫米晶板也是市面上的主流标准之一。只是没有双巨头辣么猛而已。
二者市场占有率分别是61%和32%,所以……隆基还是爷啊……
但是这里顺带说一嘴,前面那个晶炉生产商里的晶盛机电,他跟这个晶科之间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家就意会吧。
然后,晶板尺寸方面,一个很重数据,那就是我们消失的“大霸”中环股份。
他去干超大尺寸硅片了!
别人都是150几,他直接干的就是210毫米大尺寸,隆基后来也跟上了,不过只做到182毫米。
如果闹不明白个尺寸变化的,大家只要记住越大越牛就行啦!
因为你的晶板做得越大,需要拉晶和切割的次数肯定就越少嘛!成本肯定也就越低,利润就越高!
而且,你的晶片尺寸越大,下面组装厂组装速度肯定就越快,而且使用的材料和人力就越少,组装成本也越低。
同样是一平米的太阳能设备,组装材料占比少了,那么可发光面积不就大了?
这样一来,对下面的用户来讲,同样装机面积的情况下,用的支架更少,装机费用更低,产电量更大,回报率更高!
所以,研究下游产业的,这个尺寸变化要明白。
然后说说市场的反应。
毫无疑问,资本除了中环和隆基以外,谁都不爱!
但是中环和隆基也是有分别的。
中环的坑里只有30几家基金,流通股占比大约4%。
而隆基就是机构重灾区了!
570多家基金蹲在死蹲隆基,另外还有88家外资机构。
两者相加占隆基股份流通股的26%!
感觉自己拳头也不小,不怕跟机构掰腕子的,或者就是想找机构抱团股的,往隆基去吧……祝你好运……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FRHvvfwuE-_EpxlpSaL9w
免责声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上市公司,只是因为想要说光伏产业,就绕不过他们而已,我只做陈述,不做推荐!
01
电池片
上文当中咱们说过了,把硅矿怼进精炼设备,然后就是怼啊怼、怼啊怼~
硅矿被怼的一丝不挂,直到获得纯度99.99%~99.9999%的纯净硅料。
接下来,再把它塞进晶炉里,长啊长,长成了晶体疙瘩,然后拉去切片!
我们就有了硅晶片!
但是……光有硅晶片还没用啊,只晒太阳不干活肯定是不行滴。
所以,在硅晶片产业链下游,衔接的就是电池片产业系统。
只有硅晶片与电池片合二为一,才能顺利讲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片这东西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光伏转化效率。
这是核心环节中的核心环节。
但是,在座的兄弟姐妹们,这也是最容易忽悠散户的环节!
因为电池片行业的怨种太多了啊!
这个环节虽然技术含量高,也是光伏生产最核心的环节。
但是,实际上这个梯层的技术迭代速度也是最快的!
说不定哪里冒出一个彩虹小角马,就把老龙王给顶翻了。
所以这一块反而是投资风险最大,风云变幻最快,选酬最难的环节。
放一般人他会告诉你吗??
他只会告诉你:这是整个生产链条当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环节,是最容易出独角兽的高活力区域。
每一个字都是真的,但每一个字都是扯犊子!
这个环节不仅技术迭代速度快,而且技术流派也是千奇百怪。
现在最主要的技术流派就有5个:PERC、HJT、N-PERT、TOPCON、IBC。
但凡不是专业对口的技术狗,光看这五个代码就能给绕晕了。
所以,这里面的详细技术资料咱就不瞎白活了,直接说结果。
这五个技术流派里,你就记住两个就行了,别问我为什么!
记住性价比最高两个PERC和HJT就行了,这也是未来……额,至少是眼前的主流趋势。
因为其他三个都太烂了!
N-PERT就是彻头彻尾的战五渣,成本贼高产出贼少。
TOPCON弄出来的东西只有一面管用,背光面基本上是废的。
IBC倒是效率很高,可那玩意的技术门高更高,高到让专业人士都想跪地唱征服……你就把他当做天顶星科技就行了。
所以最终落点还是在PERC和HJT上。
但是,这两个技术上也有学问,稍微不留神就被忽悠啦!
PERC技术,是常规技术,或者说是老牌技术,市场占有率蛮高的。
19年的时候能有个65%,现在可能就低很多了。
这个技术成熟、稳定,各大厂家均有使用,由此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遍性的好的技术。
但是我跟兄弟们讲啊!
这个技术造出来的电池片转化效率的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是一定会被淘汰的,而且现在正处于被慢慢淘汰的过度阶段!
现在更多的入坑大佬们,都开始用HJT技术了,这个技术难度更低,步骤更少,而且电能转化效率更高。
所以选酬或者投资的时候,一定先认准了这家公司生产线主打的技术分支,可别49年入了秃头党,那就悲催了!
同时,这一环节里,不仅技术层面八仙过海,而且在市场层面更是群魔乱坑……额,或者说英豪辈出?
不管啦!反正就是很乱,不像前面两个环节,市场集中度高,产业结构稳定。
这个环节当中,咱们就没有什么市场垄断地位了,咱们最大的一家通威股份,占全球10%左右,剩下的都是毛毛雨。
全世界集中度龙头前5名,加起来还不到30%,可谓是遍地毛神。
所以机构和职业投资者都很讨厌这一环节的公司,最多也就是买点威通股份装装门面。
想在这一块博利的兄弟们,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吧!
02
光伏组件
用人话讲,就是:太阳能板……
就是大家概念里的那个东西,长这个样子……
对……就是这个东西:
你看那个蓝的,就是晶片版,白的都是铝合金框、密封胶、线路之类的东西。
所以大家知道为啥前面说到,晶板尺寸越大越牛了吧?
因为晶板够大,电池片才能够大嘛!
发电就靠电池片的面积啦!
至于他们晶片版和电池板是怎么合成光伏电池板的……
我在网上给大家抠个图,意思意思就行了,千万别让我科普这个了,我真不是理工男……
由此,所谓的组件环节,其实就是把太阳能电池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然后拿胶水(反正我就说是胶水了,大家意会吧)攒起来。
再把他接上电池啊,框框啊,就算完成了,不需要技术含量,有手就行!
当然,最基础的电工知识还是要有的……
所以这以环节的技术难度不高,拼的主要是品牌、渠道和销售服务。
到这一步,你就把它当成平常的贸易销售公司来研究就可以了。
在这个环节里,有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组装出来的太阳能组件,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面板,一种是双面板。
目前最流行的,未来也一定是绝对主流的就是双面板。
说白了,就是正反面都贴光伏玻璃。
这样一来除了正面的阳光以外,背面也能接受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光线,发电效率会更高,比单面的多出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量。
这个环节里,目前就我所知,是两家品牌说话。
分别是信义光能40%左右的市场份额,福莱特25%左右。
这两家都在光伏ETF成分当中。
两家合伙能吃下60%多的市场份额。
这就已经算是形成寡头了,只要他们不作死,哪怕现在行业下滑,也能比别人挺得时间久。
但是这个行业周期性很强,因为太阳能板一旦安装,它的使用周期是很长的,所以异地市场饱和之后,数年之内都只能是小规模的换新了。
所以周期轮动性很明显,耐心不够的慎入!
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他们离韭菜比较近啊!!!!!!!
但是……资本对于这两家组装企业都不是很感冒,反而是对光伏胶膜很感兴趣。
这个领域里,福斯特是老大,老二斯威克老三就不用聊了,没啥意义。
有兴趣的,自行了解……
03
电站啊
这是最贴近韭菜的区域了。
这个区域以韭菜属性来分类。
分别是:集中式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光伏电站。
集中式光伏电站,就是那种大规模的,要么建立在山区,要么建立在沙漠平原上的集群化电站。
这种的主要都是民营企业在搞,割的就是财政补贴的钱,韭菜是财政部。
分布式就很好理解了,你家房顶上的那个就是分布式电站,散而小,老百姓自己搞。
咱们来主要说集中式电站。
这玩意是裸奔重灾区,在前些年补贴海啸来的时候,那是相当滴赚钱。
但是,这种电站的特点就是回本速度慢,基建成本高!
发出来的电直接并入高压输电系统,电都卖给国家电网了。
目前,咱们国家7成的体量,都是集中式电站,老百姓耍的分布式电站占3成左右。
建立一个集中式电站,如果不计算补贴的话……那就不要考虑什么利润了。
土地购置费,金融融资成本,并网费,设控基建费那是高的不要不要的。
后来政府补贴退潮,这些没穿底裤基本都在太阳底下遛鸟了……
所以大型电站为了适应政策及市场需要,都主动进行了资产轻量化改革……个毛线啊!
说白了就是跑路了!
卖电站、卖资产、卖股权,反正就是有什么卖什么,只求能苟得一条性命就好。
以原来光伏电站第一巨头协鑫来说,那是一路吐血一路卖!
直接卖到第二名正泰电器躺赢上位。
而正泰电器上位中国民企发电第一名,也不是因为他多牛。
而是因为他割肉的手速没有协鑫快而已。
这丫就是一场活脱脱比烂大战。
协鑫也用实际行动像我们证明了啥叫烂人弄的烂企业!
圈钱的时候他吃相比谁都难看,愣是把自己塞成第一名。
跑路的时候撒丫子的速度能把第二名给看懵逼……
名副其实的是人在前面跑,裤衩在后面飘……
值得一提的是……正泰这货现不仅躺赢成了行业第一,而且在还是光伏ETF当中第七大权重成分股……
这可能是获益于他现在式光伏电站中国NO.1的原因,体量确实很大……
而且在未来预期当中也有一定优势,毕竟大家玩命甩卖资产就是因为成本过高入不敷出。
而甩卖过程中,肯定会进行资产折价,新的接盘商拿到的项目成本,会远远低于前面做基建的公司。
再加上长老们一直在推进的电改和新能源交易政策。
所以,利润空间最终会回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说白话点,以前光伏电站之所以死得那么难看,就是因为当初给补贴的力度太大,一个两个都不差钱,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的。
但是经过退潮之后再起来的后起者,还是有一定可预期空间的。
对于国家而言,我管你死不死呢,我就是要基建体量,大补贴就是为了有人能去干这个事儿。
至于以后谁死谁活,反正基建设备你也搬不出中国,肉都烂在锅里了,无所谓哒!
所以把问题归咎于补贴政策其实毫无意义。
04
总结
但是在电站下游环节中,有一个东西很值得大家关注,那就逆变器领域。
这是一个好赛道,毕竟他割的是电站的韭菜。
这个逆变器就是用来把光伏电站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用的。
而且逆变器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这就是光伏电站和国家电网之间的“门”,不管你屋子再大,你人再肥,门的好坏才是决定进出效率的关键。
否则你就算一千平的大别墅,里面上百壮汉,但是来回只有一个狗洞,那也毫无意义。
所以,光伏电站不争气,机构和资本就把目光投向了逆变器领域。
逆变器之与光伏产业的逻辑,与宁德时代之与新能源车是完全相同的!
而且这个领域,技术壁垒、渠道壁垒都是沟深壕横,很适合吃独食!
咱们的逆变器占全世界装机总规模60%以上,全球出货量第一名你们就不用考虑了……
是……华为……20%+都是他的菜,你们就不用想了。
所以,第二名阳光电源的15%市场份额还是很香的!
他的机构配置率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上正数第二名,第一名依然是机构重灾区:隆基股份。
所以光伏赛道从大结构出发的整体状况就是这个样子。
选酬的话,主思路就是一个主轴三条线。
主轴:寻找5大层级关键位置,是层级具体情况不同,审慎研究投资布局。
三条线!
第一:选高效能、高集中度的层及配股。
第二:选关键位置,产业壁垒强大的公司配股。
第三:选各层级均有业务分布或关联产业的龙头配股。
所以……机构抱团隆基股份也是有道理的,整个光伏产业5个链条层级,他自己爬了三个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M5_qIdbJz2xmViuduUF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