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基推倒了这轮光伏周期第一块骨牌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其实这个硅片降价的问题,最近征兆已经比较明显了。
 
小带大的倒逼降价趋势,小厂先降,隆基这种行业龙头随后杀到。
像爱旭这种小硅片制造商今年已经开始大举扩张产能,赌明年扩产了,今年很多长单都是爱旭签的,比如跟广东高景、跟上机数控、跟双良节能、跟江苏美科等,借壳上市的三年来,爱旭从来没像今年一样,疯狂签硅片的长单。
 
从硅片设备来看,最近也看出,明年硅片环节将迎来大战,还原炉的双良节能、做拉棒设备的京运通、切片设备的上机数控等,都先后和下游签订了大金额的硅片长期供应合同。
 
总结一下:硅片上游大佬隆基、中环到时降价抢份额,小公司扩产能抢份额,总之硅片大概率降价。
 
到时候硅片的蛋糕虽然肯定变大,但相关公司还能不能实现业绩高景气增长,还要看明年相关公司内卷卷到什么程度。
 
如果明年光伏需求超预期拉货,那硅片的内卷会好些;如果明年光伏需求没有那么快出来,那这些组件行业内卷就容易卷死自己。
不要觉得硅片降的多了,组件降价了,下游需求就被重新刺激起来了,这样刻舟没有意义。
问题1:光伏硅片价格战开始后,最利好哪些环节?
 
除了设备股、逆变器是竞争格局好的“铲子”环节之外,我觉得也可以看看最下游的光伏电站。
 
之前也跟大家大概聊过以晶科科技为代表的光伏电站公司,它们不卷,主要成本是组件和逆变器,组件价格已经从2元降低到了1.9元,市场预期到1.8左右时,下游的装机热情会大大提高。
 
强调一点,2022年还是光伏大年,因为原材料降价下,光伏降本增效的逻辑得益延续。
“量增”成为明年光伏行业的重中之重。
 
今年三季报,虽然因为硅料涨价,隆基的毛利率有所下降,但营收还是同比增长了54%,就是组件销售带动的。
 
这里面除了有海外需求拉动的原因,组件企业有海外需求,国内电站嫌贵,可以卖给海外。海外电价高,对组件的价格容忍度也高。
 
另外下游电站的需求也将发生变化,即将有大量电站项目进入“可装机”的成本区间,预计激发年底的强壮需求,利好逆变器环节及下游电站。
 
如果光伏电站公司做的是集中式电站(发电之后直接卖给电网),它们会面临巨量的应收款,也就是财政给电费的补贴,他们的下游要么是大型发电厂,要么是电网,集中度都很高。
 
这导致的问题是,他们需要借钱去拓展项目,几家典型的公司利息费用都跟利润一样多了。
 
反之如果做的是分布式电站(自用为主,余量上网),财务就好看很多,
 
因为分布式大多以工商业企业为主,工商业电价高,工商业企业有动力去降低成本,而且对于电站企业不会有大量应收款的问题。
 
而且这类企业大多既有老的需要补贴的电站,也会有新的平价上网的电站,他们的做法是卖掉老电站,类似于甩包袱,保留平价的电站。
 
这类业务非常赚钱,毛利率能达到百分之五六十,净利率好的能有20%+,而且市场空间还广阔。
 
据说,集中式光伏项目利润率能有8~10%,分布式光伏8~25%,波动就取决于前期成本和光电价格。
 
看吧,利润率也不算低,而且还稳定,就是开始的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建好以后,每天就晒晒太阳、发电入网,就能纵享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了。成长很确定,盈利很稳定。
 
让电站有钱赚,电站就会让整个行业都有钱赚,电站装机需求提高了,逆变器、控制器、汇流箱、蓄电池、支架等其他配套环节,开工率也就会比今年强,也都有放量的可能。
 
由此延伸一下,做BIPV的公司,也就是做光伏屋顶支架、钢结构等的公司,也值得看看。
 
问题2:光伏硅片降价对182和210阵营竞争关系的影响
 
这个事情传导到场外,场外有场外的看法,目前场外对于硅片环节的担忧是因为上周182降价幅度较大,现在普遍预期硅片价格还会剧烈波动,叠加硅料产能释放,部分企业库行高企,所以目前对硅片端不看好。
 
全行业182的降价,自然也会影响到其他企业210的价格,因为在当前硅料价格下,182目前与210的非硅成本差距不大,182的大幅下降会导致210维持平衡,到时也会因保持市场竞争力而降价。
 
今年210硅片这一块,除了中环独家可以量产,还未出现第二家量产供货(目前中环没有210降价的消息,开工率80-85%)。
 
迫于成本压力,年初口号喊得震天响,巨资投入的210硅片企业 (例如上机、通威等)全部降维生产182去了,降维生产,除了效率下降,210的折旧分摊到182,人为拔高固定成本。
 
硅材料降价,势必要导致下游的产品降价,而很多企业不是一直在等硅降价了才开始做产品的,更多的是迫于无奈在硅材料一直涨价的时候就签合同的,这些合同动辄几个亿的,这意味着现在大部分公司目前库存的产品成本是很高的,如果大降价,下游的企业也会损失惨重。
 
这样这些硅片厂短期就没啥能力高价去抢硅料,硅料短期需求将突然大幅下滑,也可能倒逼硅料厂提前降价。
 
所以,隆基这次硅片降价,对于二三线硅片厂,以及其它有硅片产能组件厂是不利的,但是对于整个产业链的重塑,是非常有正面作用的。
 
问题3:比光伏“滋润”太多的锂电有哪些看点?
 
车的下游to C,跟光伏下游 to B是不同的逻辑。
To B的一个问题就是东西越做越好,但价格却越来越便宜,这就是摩尔定律,To C的品牌溢价。
 
所以,光伏产业链内价格博弈严重;锂电池产业链则显的相对“和气”了。
 
光伏因为有个平价“红线”在,所以对价格更敏感,今年也确实因为价格压力分歧挺大的。
 
碳酸锂成交量有所上升,目前主流成交价区间位于19.8至20.2万元/吨左右,少部分高位成交价达到20.5万至22.5万元/吨,部分冶炼厂报价上涨至23万元/吨。2022年春节较为提前,部分下游企业对春节备货提前进行,年前有望维持紧张态势。
隆基推倒了这轮光伏周期第一块骨牌
由于今年电池原料上涨较多,据传明年整电池厂商有望提价2成。
 
10月13日,鹏辉能源传出一份涨价函,决定所有新订单将执行大宗联动定价,上调幅度视各产品材料占比及涨幅而定;
 
10月25日,比亚迪电池价格上调联络函在市场中公开,表示电池产品含税价格上调不低于 20%,并自11月1日起所有新订单将执行新价格。另外,国轩高科、孚能科技也在考虑涨价事宜。机构调研显示,宁德时代对海外动力电池客户提价5%,国内层面尚未开启涨价,但市场预期可能在明年执行新价格,调价幅度在3%-10%之间。
 
相较于普通原材料容易产能过剩,由于整电池拼的是技术并且具备高集中度,因此一线厂商大概率能够顺利提价。
 
新能源汽车板块,短期比较强势的主要有三个方向,除了上游的碳酸锂,中游的负极和磷酸铁锂。
中游的负极材料最近比较强势,主要原因是石墨化耗能比较高,未来扩产难度比较大,明年负极材料供需依然偏紧,材料价格可能会上涨。
 
根据鑫椤锂电,中小电芯厂接到新的负极报价涨幅高达20%以上,大厂也开始陆续接受涨价。
 
石墨化是高耗能的核心环节,在负极成本中占比达到55%左右,其电费在成本中占比约28%。从艾奇逊到箱式到连续炉的工艺创新,表现出负极厂商对能耗的敏感。
 
 磷酸铁锂的主要逻辑是需求高速增长的逻辑,未来几年,磷酸铁锂板块依然是新能源材料领域增长最快的环节。
 
最近磷酸铁锂领域又出了一个磷酸锰铁锂的技术,如果未来能够普及,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和续航里程会进一步提升,会进一步替代中镍三元的市场份额。
 
三元电池PVDF涨了10万/吨,最新均价67万/吨;磷酸铁锂电池PVDF上涨6.5万/吨,最新均价48.5万/吨。
 
在正极粘结剂领域,PVDF在耐高电压性、粘附力、稳定性上与其它材料相比优势显著,很难现替代品。隔膜涂覆领域目前被部分材料替代,但替代的份额很小,对PVDF的总需求影响非常有限。
 
2022年PVDF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到2022年年底才会有新产能出现,PVDF环节的供需逻辑没有改变,2022年依然紧张。
 
原本今年磷酸铁锂产业链是紧缺的,通过扩产后,明年将会变为正常,甚至是充裕。在特斯拉进一步确认磷酸铁锂技术路线后,明年磷酸铁锂产业链也将维持紧平衡,要到2023年才有可能变为正常。
 
目前根据最新产业链调研,明年第一季度磷酸铁锂将会紧缺,继续看好有技术优势有产能优势的头部企业。
 
结语:
 
最后我想说,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最后比的不是谁更狼性,更内卷。
 
在发展初期,狼性是第一性;但在行业成熟后,过分的狼性与内卷会毁了行业本身。
 
我们在考察锂电光伏某些环节的龙头公司时,对于毛利率和量价之间的关系,需要摒弃过去的那种大宗商品思维。
 
面对三五年的长需求时,龙头公司不追求过分的利润率,而是培养靠谱的供应商,进行利益分享和技术共研,才是关键。
 
比如宁德时代,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大规模扩产,迅速降低成本,电池不涨价甚至跌价的情况下,还保持了20%+的毛利率。
 
恩捷股份也是不涨价压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率,使得新对手无法进入,自身又能降本,来保证利润率。
 
隆基老板有句话说得好,凡是人能制造出来的东西,大概率最终都会过剩。
 
在当下光伏的中游大跌之后,这种产业思维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理性看待一家企业。
换句话说,大跌之后的部分中游龙头公司,是值得研究的。(作者: 老白的金手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7jSITfKeQfCTZgztAaPJw

光伏投资框架2022

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回顾2021年A股光伏产业个股的走势,我们看到在没有基本面积极配合的情况下,光伏个股继续出现独立上涨趋势,成为市场主要上涨的板块之一。估值水平继续被拔高,组件估值亦拔高至50倍以上,逆变器个股达到百余倍的估值。

 

光伏龙头戴维斯双击重要的一环(估值提升)消耗殆尽,阿尔法收益随之逐步丧失,整个板块正在迎来较大贝塔波动。

 

在这样的时点,我们不禁想问:

 

1、戴维斯双击完成一击后的光伏产业公司还有投资机会吗?

2、迟迟未开打的硅片价格战终于于2021年底开打,未来格局如何?

3、如何看待巨头们的焦虑?

4、在2021年初笔者领先于市场看多光伏组件环节之后,组件个股迎来暴涨之后,未来还值得投资吗?

5、各产业细分链的博弈反应了什么趋势?

6、估值提升甚至透支之后,如何把握光伏行业的投资机会?

 

带着这些疑问,仅以笔者浅薄的认知,用局外人的眼光来剖析一下这些问题,作为我们投资光伏行业的思考。

  

 

01

光伏硅片价格战重塑产业格局

 

 

【1】硅片价格战的前世今生:

 

2021年11月30日下午,隆基股份(SH:601012)公告大幅下调了硅片价格,引起市场大幅波动和担忧。

 

那么如何看待硅片价格战的拉开以及如何重塑产业格局?硅片价格战开启了光伏上游价格战的序幕?

 

实际上,硅片由于新势力的进入,打乱了硅片原有的竞争格局,但是因为上游缺硅料,且新势力产能爬坡需要时间,导致硅片的毛利率在今年大部分时间都能够相对稳定,与硅料价格几乎同涨同跌。

 

但是我们知道这种情况肯定是不可持续的。因为新势力的爬坡逐步上来,此外隆基的产能也上来了,到年底105GW,同时组件产能也扩大到65GW,电池是38GW左右。

 

对于持续一年的硅片红利(价格战应该早半年开打)来说,中环股份(SZ:002129)目前只有硅片,所以他是比较怕价格战的,新势力资本开支巨大,爬坡需要时间。而隆基正在向组件和电池扩张,如果按照25%的组件市占率来看,隆基的版图已经相当可以。

 

如果2022年全球组件200GW,25%的市占率也才50GW,所以刺激全球组件市场规模放大到220GW以上,才能消化隆基的组件产能。目前开工率不足导致隆基大量资源闲置,且组件对业绩的贡献占比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发动硅片价格战提振市场需求,用组件业绩的弹性回补硅片环节,同时打压硅片新势力,符合隆基一贯的战略打法。

 

那么为何选择这个时点,实际上有四点:

 

1、高价组件确实影响了需求不利于隆基组件战略。

2、隆基基本完成了组件电池环节的布局,可以打硅片价格战了。

3、隆基预计硅料的拐点将快速到来。

4、低价组件订单执行完毕,对利润影响变小。

 

事实上,正是这样的合力因素,导致隆基开始正式应对价格战的问题。而对于缺乏下游传导和成本较高的硅片企业来说无疑是更麻烦的。

 

此外硅片价格战,在19年底20年上半年也曾发生过,当时隆基产能上来了,大肆发动了硅片价格战,硅片价格多次下调,刺激了市场需求,随后经过横盘数个月震荡后,开启牛市。

 

光伏投资框架2022

光伏投资框架2022

 

这次价格战发动的背景与此前不一致,但也有雷同。背景都是产能大量释放,新的产能如182及210上马。不同的是这次新生势力搅局且电池厂商有意扶持弱势企业抗衡巨头。

 

此外,这次从成本端来看,硅片价格的成本应该没有以前那样有效的大幅降低,而上一次,隆基的成本是降低很快的。这次与上次不同,则是隆基完成了组件电池的版图的扩张。

 

那么从这个维度分析来看,硅片价格战开打其实是必然趋势,同时也会随着未来硅料价格下行而愈演愈烈,直到硅片新势力停止疯狂扩张,并意识到我年初预判过的,新势力将面临惨烈的代价,因为这个行业并不是一个很多人眼中的低门槛行业。

 

【2】硅片价格战会引发什么的结果?

 

那么,我们要分析,硅片价格战开启导致什么样的格局?硅片价格战会导致竞争格局变好而不是变坏。

 

因为之前大家拿不到硅料的货,硅片供应自然也紧张,随着未来硅料缓解且硅片大量产能释放,硅片进入合理利润阶段,考验的是大家成本控制能力。大家都赚钱,毛利率都高的时候,成本控制能力不再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是看产能看订单看原材料。

 

实际并非如此,光伏行业对成本管控及运营迭代能力是非常看重的。有些产品的定价并不完全由成本决定,而是供求与不可变成本之间的平衡,因为硅片固定资产投资较大,不可变成本较大,而供求上来,所以硅片在未来是牺牲毛利率的竞争格局阶段,主要看大家的成本控制能力,当然我觉得这种价格战某些企业肯定是受不了的。

 

但有一点,硅片价格战会打到什么程度,我想隆基一定是会保持其自身在硅片环节合理的毛利率水平的前提下发动价格战,并不会像大家想象的那样,甚至杀穿其现金成本区间,但是即便如此,二三线的硅片企业依然很难受。

 

从何而知?我们看到目前全行业因为集中度提高,而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杀穿成本,保价格局明显,在硅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时候,硅片仍然保证了一些利润就可以看出,而现在的组件环节也依然是。

 

我们就可以看到,光伏各环节,其实已经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悲观,内卷到悲观的程度,这一点,是我们必须得以重视的,并且是判断未来估值和盈利的最基本假设。

 

由于上述分析,硅片价格战重塑市场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

 

1、硅片价格战导致光伏组件拔高的趋势戛然而止,组件价格迎来拐点,必然刺激需求。这是毫无疑问的问题。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有些大V甚至反对这样的论断,很奇怪。

 

2、硅片价格战有利于加快瓦解高位硅料价格的趋势。硅料价格上涨一来因为紧张和CR5份额的大幅提高,二来是因为硅料新势力的抢单,当硅片利润变得非常薄甚至面临亏本的囧境,那么会抑制这种趋势,但是这种抑制需要点时间,因为目前大部分签了长单,但是抢单的情况会减少,压库存的情况也会大幅减少,因为大家都怕库存会跌价了。我预计在2022年年底开始,硅料价格将加速回归到10万元吨以下的行情。

 

3、缓解巨头的隐忧,并继续回归到降本增效及技术迭代的老路上来。

 

4、继续确立利润向组件环节牵引的趋势。目前光伏组件环节CR5的集中度是不断提高的,隆基组件市占率已经达到25%的水平,整个组件环节格局改善明显,趋势不可逆转。

 

【3】硅片价格战会引发光伏板块崩盘吗?

 

光伏投资框架2022

隆基历史上多次价格战及硅料历史上的多次价格战,也并没有打消隆基、通威股份(SH:600438)作为光伏巨头的成长路径及其股价走势的长期牛市。目前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基本逻辑和框架是一致的。

 

目前大家担心对市场冲击主要有以下几点?

 

1、硅片开打价格战,使投资者对光伏内卷的担心增强,从而使其本身比较高估的静态估值得以下修的可能。

 

2、硅片价格战引发组件价格战,从而整个光伏产业链利润是下移的,需求并没有看到明显的放量,所以市场担心整个逻辑的真伪?

 

说白了,隆基相较于以前15倍的估值水平,目前40倍的估值水平,肯定是比以前波动大的,但是估值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大家对光伏产业认知、技术路径的选择、新能源技术路径的选择都无法认知到今天这一个地步。而光伏各产业降本增效的价格战是会一直持续下去的,直到其达到光伏转换效率的最大值附近。所以,不是产业格局变化了,而是我们的内心变了?

 

硅片价格下行加速硅料价格下行,并带来组件成本适当降低,有利于行业向前发展,这是基本的逻辑。2021年光伏产业拔高估值,并不是对涨价和产业盈利的认知,而是对产业发展前景的认可,从而提高估值水平。而硅片硅料价格的加速下行,则是带来2022年盈利能力的提升,从而推高股价。

 

但我们无法否认,目前很多较高的光伏产业环节,因预期与实际盈利之间的差异从而形成股价高波动的特征无法避免。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念,寻找合理估值的前提下进行投资。

 

笔者认为,2022年光伏行业应该寻找的边际业绩弹性较大即能够实现业绩兑现增长的环节,而不是去寻找确定性较高或门槛较高的环节,这样才能避免因预期与高估值之间仅仅产生的股价高波动态势。

 

在高估值的背景下,我无法想象大多数投资人还能否坚守长期主义的理念?我想,一部分的离场,包括我自己降低光伏仓位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高估值下不代表会崩盘或未来没有机会,只是隐含的回报可能降低了。大幅看空光伏产业甚至认为会崩盘的理解,笔者不能支持。

 

我认为,例如隆基股份来说,目前估值40倍,市场愿意给你30倍估值,2022年的估值仅有不足20倍吗?我觉得在当下成长性确定且可能持续超预期的背景下,这种情况和概率是比较小的。

 

另外,我想说,硅片甚至组件环节降价,会引发光伏产业的整体利润下降吗?这一情况是简单的线性思维,这个思维的缺点是静态的观察而忽略了开工率不足、降本增效、市场扩大与技术革新之间的内在逻辑。从历史上看,光伏组件价格呈现大幅下行的趋势,而龙头的盈利能力则不断明显提高,则为明证。

 

所以,较早的开打硅片价格战其实有利于稳定光伏估值与业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02

如何看待巨头们的焦虑?

 

 

隆基的焦虑是硅片新势力的进入,而通威则是硅料竞争对手的死灰复燃引发的行业竞争格局在未来加大。这也是在光伏产业盈利拔高、技术基本成熟、商业模式和政策确立的背景下迎来的大发展机会。各自企业都在通过自己的战略进行变革与顺应。

 

纵观之前龙头具备估值优势,而目前龙头反而估值更加便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不禁想问,隆基和通威之忧造成的估值相对洼地,是否也是投资机会和预期差呢?

 

我觉得是,你是否认可?

 

所以,我在2021年投资了大量二、三、四线光伏企业。但经历了2021年变革之后,我认为2022年开始光伏投资又将重回巨头时代。

 

价格战引发市场对光伏门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聚焦,将提振巨头估值。危中有机,危中而低估,正是我们的投资机会。所以从相对收益的角度来看,2022年将收缩资金进入巨头。虽然硅料环节的价格战尚未开始,但是我也会积极关注这里面存在的机会。硅片价格战已然开始,投资机遇正悄然而来。

 

 

03

光伏未来怎么走?光伏三阶段。

 

 

一阶,硅片环节率先发动价格战,硅片利润变薄,但考虑到硅料降价幅度以及长单锁定的问题,没有那么快和大,所以硅片相对硅料会在未来大半年持续偏弱的格局。电池及组件盈利改善,但改善趋势较缓慢,因为终端价格也会下行一些,但是幅度不会像硅片那么大。因为组件竞争格局是优化的。真正的盈利弹性打开应该要到明年年底以后,但是市场蛋糕扩大,成为主要驱动力。

 

二阶,硅料对硅片的优势或者对组件的优势,将在明年年底彻底改观,硅料价格回归理性降到10万元每吨以下。组件迎来蜜月期。硅片巨头及一体化企业重新掌握主动权。

 

三阶,一体化企业优势明显,光伏各产业链共振下,国内外被推迟的需求集体爆发,国内装机单年突破100GW大关(延迟的需求回补)

 

 

04

2022年光伏投资机会分析

 

 

目前困扰光伏产业投资的主要是高估值问题,目前静态的估值水平基本都在4、50倍以上,如果PEG大于1,难以想象继续通过估值提升来驱动股价上涨。所以,业绩弹性和可持续性及其预期将成为未来光伏投资是否成功的关键。

 

也就是说,没有估值提升了,你只能依靠盈利增长作为驱动,如果盈利增长低于预期,那么可能面临估值下修的风险,虽然这种可能性不大,但我们也要防范高波动风险,这也是之前一段我发布光伏行业风险警示的主要逻辑之一。在价格战面前,很多人是很脆弱的,他们没有信仰和基本的判断。

 

2022年,光伏产业最具备逻辑和产业延伸属性的仍属于组件环节。笔者将在未来一年继续重仓光伏组件环节。硅料环节也可能有预期差,但硅料价格战迟于硅片,逻辑不如组件顺畅。

 

在这样的背景下,隆基股份已经正在成为组件巨头企业,而市场过分关注其硅片基本盘有较大的预期差。此外,仍然低估的组件龙头如东方日升等也具备一定的机会。

 

以隆基股份举例,未来盈利预期:

 

2021年隆基是110亿利润,对应全球160GW装机,保守未来几年全球预估达800GW,线性预估净利润是550亿,考虑到产业链扩张及盈利弹性好转,净利润约为700亿,15倍估值,则合理估值为1万亿左右。则如果超过1万亿的水平,则需要估值提升及产业链延伸,如氢能、储能、及光伏建筑等其他,以及光伏产业链内部要利润,以及市场空间扩大,我们认为800GW的预估仍未包含一些潜在应用场景的爆发。但是我们认为这样可以初步给企业以估值。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未来因为廉价太阳能电力的供应,而导致需求与应用场景完全不一样情况。如果太阳能电力发电成本降低到目前电力成本的一半左右会带来多少应用场景的爆发和替代。

 

而但从估值水平来看,目前隆基相当于两个天合及一个中环,从组件市占率角度及硅片地位来看,隆基的估值显然合理。

 

从静态估值来看,明年PE水平降低到30倍以内,仍属合理。

 

从组件大逻辑来看,组件的蜜月期应该在明年年底之后,但是资金也会打提前量,所以明年组件环节特别是低估龙头明年的股价增长仍值得期待,但要降低预期,加大波段。

 

作者:侯兵,现任羲和资产董事、投研总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B3gMaz6mQkmxGBbwHEasA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战争“隆中对” 隆基与中环的对决,虽然看起来残酷而激烈,却注定只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商战剧,一直是中国影视行业的短板。
 
在已上映的商战剧里,我们既看不到庄家操盘的分秒战争,也看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残酷博弈。像产业转型、战略对决、研发竞赛、政策规划……这些商业常见场景,通通难觅其踪。
 
与之相反,诸如“董事长提一箱子现金谈合同”、“股市一天赔光破产”、“远东最大的贸易公司帝豪集团”这类神奇剧情,倒是常常跃入眼帘。
而这些商战剧,最后又会无一例外演变成男女主角恋爱戏,让挂羊头卖狗肉爱好者直呼内行。
 
商战剧的“神奇+注水”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1,编剧对真正的商业世界并不熟悉,2,搞懂真正的商战博弈,并不简单。
 
但现实世界的商战,其实远比影视剧来得精彩,它的一进一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盈亏,它的一攻一守,可能是行业格局的转换。如果双方恰好身为行业巨头,远期效应甚至难以估量。
 
在光伏行业中,这样一场大战,正在发生。
 
2021年12月3日,光伏行业硅片巨头中环股份(002129.SZ),对自己的核心产品价格做了一次大调整。
 
对标11月的硅片价格,中环的G1硅片,每片下降0.52元,降幅9.1%;M6硅片下降0.72元,降幅12.48%;G12硅片下降0.55元,降幅6.04%。
 
制造业利润不丰,人所共知。中环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17%到20%之间,所以这一轮降价,不是寻常的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地硬砍利润,可以预见,中环2021年的年报、乃至于2022年的一季报业绩,都不免会受到影响。
 
但这个动作,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就在四天前,另一硅片巨头隆基股份(601012.SH)开启产品降价,硅片双寡头的价格战,因中环的应对,而正式打响。
 
硅片,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单元;隆基与中环,这一对光伏行业中的大哥二哥,它们的竞争由来已久,并不新鲜。以价格战为先导的方式,也属常规打法。
 
之所以要对这一轮价格战格外关注,自有其特殊原因。随后的战事,又会展示出怎样的走向。这是本篇报告试图解答的问题。
硅片战争“隆中对”
先知之上,还有先知
 
小到产业方向,大到历史进程,对事物发展的观察,总离不开三类群体: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
 
所谓的先知先觉,往往依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后知后觉,则依靠传播的功劳;不知不觉者,要么是反应迟钝,要么干脆与己无关。
 
硅片降价这一事件,并不乏先知先觉者。在产业的观察者层面,发现降价的迹象,早有显露。
 
10月下旬,因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终端电站建设需求低迷,硅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迹象。由于对年末抢装的预期,硅片价格随后企稳。
 
硅片战争“隆中对”
但是这个预期,并没能持续很久,自11月19日,开工率回落的现象开始出现。
而越是临近岁末,业内越发现抢装可能不及预期,这会直接导致库存叠加上升,同时,伴随着未来硅料及硅片产能的释放,坚挺价格难以为继。
 
这推动先知先觉者做出了判断——隆基与中环,可能会相继作出降价决定。
 
二级市场则属于后知后觉者,硅片龙头降价的消息经过传播之后,开始不断发酵。市场选择用脚投票,引发了股价的下跌。
 
这个答案看似正确,但其实并不足以解释本轮降价的全部原因。
 
以隆基硅片价格走势为例,自2020年5月份,在需求高企的背景下,价格驶入了上升通道,即便在今年硅料暴涨导致下游需求萎靡的情况下,价格依旧坚挺。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迫使隆基降价呢?
 
 
硅片战争“隆中对”
 
事实上,正如同风口背后,自有吹风人一样。在先知之上,还有先知。
 
在11月30日发生隆基降价事件当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通威股份旗下永祥新能源二期5.1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首批正品成功出炉。
 
这件事,乍看起来并不引人注意,但对产业而言,意义极大。
 
据悉,通威产能有望在2021年底达到18万吨,未来1年里,140亿元投资的乐山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逐步投产,通威产能预计在2022年底达到33万吨。
随着产业内其它企业产能陆续释放。产业对原料“苦硅久矣”的局面,将迎来变数。
 
硅片战争“隆中对”
 
未来硅料大量产能释放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它势必带来硅料价格下降,降价沿着产业链开始传导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组件价格下降后终端电站建设需求复苏,装机量上升,产业逐步走向均衡。
 
硅片战争“隆中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21年装机可能不及预期。若2021年装机不及预期的话,在2022年降价顺利传导下将使得产业失衡转向均衡,那么,装机量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硅片战争“隆中对”
 
假设2022年装机需求乐观估计在225GW,按照1:1.2容配比,对应组件需求270GW,大概对应93.1万吨硅料的硅料需求;按供给来看,2022年预计101.3万吨多晶硅料的供应,硅料紧缺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相对而言,硅料仍旧是众多产业链产能最为紧张的环节。预计降价后未来会保持在一个较为坚挺的价格。
 
论及一个产业中各环节的地位,最核心的环节莫过于上游原材料和终端需求,两者的博弈,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
 
其中一种情况是即便需求旺盛,但原材料的紧缺会制衡产业发展,这时候原材料话语权更重,今年的光伏产业便是如此。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原材料供给顺畅后,终端的需求便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演化到明年,竞争态势会发生大幅变化,从今年的拉锯战,转化为为以央企为代表的电站强制约。
 
而中间环节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今年来看最惨淡的当属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即便是双寡头格局的硅片环节,同样不容乐观。
 
中游产业链价格下降的幅度可能会超过预期,明年看电站的脸色行事,将成为大概率事件,眼下,硅片的降价已然释放了信号,而从硅片环节本身的产能规划上更能清楚地发现问题。
 
2022年,中国硅片的产能规划预计达到500GW以上,而需求却不足300GW,即便剔除产能爬坡和产能替换,同样是严重过剩。
 
在这样的格局下,各大硅片厂对未来的内卷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博弈状态。有选择血拼的,有掉头跑路的,有按兵不动的。
 
这才是构成硅片价格大战的真正背景,但价格战演变成隆基与中环的“隆中对”,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尺寸“隆中对”
战争中的兵棋推演,是判断战事走向的一个常用手段。它的依据,是在开战前夕摸清参战各方的军事实力。
行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硅片行业的竞争态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便是硅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至2020年CR2超过了60%,形成了隆基+中环双寡头的局面。
尤其是隆基,得益于在单晶硅片领域开创先河以及多年的深耕,长期占据龙头位置。
 
硅片战争“隆中对”
 
谈及硅片行业的竞争格局,始终绕不开182(M10)和210(M12)之争,二者站队者势均力敌,争论沸沸扬扬,不绝于耳。包括学术界、业界、券商、媒体、投资者莫衷一是,未能盖棺定论。
 
随着210硅片尺寸的推出,以182和210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迅速提升渗透率。
于此同时,二者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182的优势便是边际成本,可以将M6生产线改造成182(M10)的生产线,获取超额收益,并且性能稳定,备受市场青睐。该阵营以隆基、晶科为代表。
 
210(M12)的优势便是大尺寸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安装成本的下降,现阶段辅材配套已逐步完备,随着未来折旧成本的下降,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和效益。该阵营以中环和上级数控为代表。
 
该阵营对原有市场格局发起了猛烈的冲击。2021年第一季度中环光伏单晶硅片对外出货量折合13.2GW,外销硅片全球市占率41%,达到全球第一。
在大尺寸硅片收获成功后,近期中环又推出了更大尺寸218.2系列硅片。
 
因此,二者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各有优劣,相辅相成,成本优势和性能优势缺一不可,对于双方而言,也是个双赢局面。
 
一方面,原本的市场格局会迎来变化,210增加了市场份额,而182阵营获取了超额收益。另一方面,倘若打起价格战来,成本优势将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届时,市场格局将再度变幻。
 
影响未来行业格局的不仅仅在于技术路径的选择,对资源的整合也是极为关键的,而一体化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硅片战争“隆中对”
一体化的势在必行
一体化的含义是整合资源,将产业链不同环节产生的利润留存到终端环节,以实现降本增利的目的。
故此,各大硅片厂纷纷加入到了一体化的道路中。但各企业在一体化上的策略方向上又有所不同。
 
硅片战争“隆中对”
 
以中环、晶科为代表的硅片厂商选择硅片+电池+组件纵向一体化,并且与上游硅料企业以参股共建等形式深度绑定合作。
除此之外,也将触手伸及设备端。例如隆基股份,在设备端参股连城数控,使得成本端具备名明显的竞争优势。
 
硅片战争“隆中对”
 
而以上机数控、京运通为代表的硅片设备制造商选择设备+硅片一体化的路线,这类新贵凭借自产设备,获得了成本优势,来势汹汹。
 
硅片设备总投资额在1.8亿/GW左右,占新建产线80%以上。
单晶炉1.4亿/GW,切片机等0.4亿/GW,京运通于2020年8月完成210切片机自主研制并完成试产,21年初实现批量供货,自产单晶炉有望降低25%的硅片投资。
目前业界非硅成本下限在0.7元左右,京运通已然接近了业界的非硅成本。将目标锁定在隆基、中环上。
 
然而,历经多年的洗礼,隆基、中环在硅片龙头的位置难以撼动,多少新贵发起了进攻但仍然无果。
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做出过如此感慨:很多企业想进入硅片领域,也有大笔资金投入。但在硅片环节,却很难拼得过隆基。
 
硅片行业看似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行业,高资本投入,机械化生产,规模化扩张,凭借资本跑马圈地。但是,仔细深入到制程中发现,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精细活。需要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短期内难以建立起精益生产模式。
 
举个例子,拉晶工艺,隆基单次能连拉6根以上,而挑战者只能拉4根,甚至更少。并且隆基拉精良率达到95%以上,挑战者只能达到85%以上。
 
同样,切片过程中损耗和良率也远优于竞争对手。历经多年年耕耘,人才梯队的建设也远超新进入者,单从隆基拉晶人才的培养上也远超同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在规模化生产上,这种点滴的积累,对于自身而言是成本上的优势,对于竞争对手则意味着成本压力,影响了最终的利润。
未来价格战一旦激化,精益生产能力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胜负的天平。
 
光伏产业的20年,技术迭代之快,使得短暂的胜利者常有,坐稳王座者少见。尚德的倒闭、协鑫的一度衰落,汉能的陨落,隆基、中环的崛起,上演了无数次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戏码。
 
但这个行业又有一个特点,它具备成长和周期双重属性。
作为碳减的最重要一环,未来要占据40%的发电量,而2020年还不到3%。从0到3%的过程,便孕育了如此庞大的市场,而一旦进入3%到40%的增长,其成长空间显然难于想象。
 
与此同时,内生增长能力也在体现着成长性,半导体的特性,催生着光电转换效率以月迭代。硅片、电池的多种技术路径之争也产业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周期性来自于政策的影响,不可否认,光伏行业的高增长与政策息息相关。双反、5.31,疫情等因素均对其产生了较深影响。此外,产能错配、供需失衡也是体现其周期性的表现。
 
我们确定的是,光伏产业仍旧处于高速增长周期内,而隆基与中环的对决,虽然看起来残酷而激烈,却注定只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Ii9LPuCwwLN5PCkGpbiOw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1

 

 

目前我国光伏硅晶片每年新增装机容量(世界范围内)达到150~170GW,已经垄断全球光伏产业98%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光伏业协会测算,仅2021年我国国内装机总容量就将达到65GW。

 

这是个什么概念?

 

1GW=100万千瓦。

 

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是22.5GW。

 

即,中国光伏发电系统,一年3弄出个三峡水电站!

 

市场前景之巨大,毋庸置疑。

 

但是,在前期光伏产业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依靠政策补贴起家。

 

这就造成了前期大家都在水里蹲着,谁是真能游,谁是真裸奔很难分辨,情况何止是良莠不齐,简直就是群魔乱舞!

 

目前补贴政策已经落潮,这就到了开始考验捂裆技术的时刻了。

 

所以,如果没办法全面的了解光伏产业链的具体信息,没办法分辨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那么盲目的投资光伏赛道,无异于是火中取栗!

 

这就直接导致了,光伏赛道对于散户、尤其是不明情况的散户而言,投资性价比直线下降。

 

所以,今儿个老庄用人话,把光伏产业链直接给你干穿,咱先把里面的链条弄明白,然后能不能吃到菜,那就各凭本事吧!

 

免责声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上市公司,只是因为想要说光伏产业,就绕不过他们而已,我只做陈述,不做推荐!

 

兄弟们,开整!

 

 

2

 

 

光伏发电系统,我们得先弄清楚它的分支。

 

光伏发电系统从发电原理上区分,有两种。

 

第一种:光伏热能发电,就是一堆大镜子对着一个储液罐使劲照,用光热煮沸储液罐的液体,然后推动蒸汽机发电。

 

拿放大镜或者凹面镜烧蚂蚁的事情,大家小时候都没少干吧?

 

它的发电原理跟火电站发电一毛一样,只是把煤炭加温改成了聚光加温而已。

 

具体就长这个样子。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塔上面那个被照的跟白炽灯一样的地方,就是储液罐。

 

这种光伏电站在微观层面上的优势非常大,它发电效率高,单位面积发电量较大,发电成本低。

 

是极优质的、绝对零污染的绿色发电工程。

 

但是他的宏观弊端也很明显,不仅需要大量的反光板一体配套,还需要整套的发电工程基建,而且受地域、地形约束极大。

 

需要在常年日照强烈的地区,寻找大块的平整土地进行建设。

 

至于为啥,看图你就知道了。

 

所以,这玩意儿基本上只能在西北荒漠地区去搞。

 

第二种,也就是我们现在在股市里讨论的光伏系统,也就是硅基光伏玻璃板,长这个样子。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这种光伏板发电方式,微观劣势很明显:发电效率低、生产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

 

但是它的宏观优势非常巨大,首先就是散装化,一块板子就能单独装机发电,对地理区域的要求不那么严苛,对于装机位置更是随心所欲。

 

平原能搞、山区能搞、就算是居民区房顶上也能搞!!

 

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只要不是云贵山区那种天无三日晴的地方,其他的都可以!

 

而且它不需要集中对焦,所以还能跟风力电厂混搭建设,上面跑风力,下面晒硅晶!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所以,虽然单位发电量低的让人想掀桌子,但是质量不够咱们数量来凑!!

 

野狗成群狮子都怂!

 

巨大的可装机体量决定了,它在宏观上完全具有跟任何火力、水利甚至核动力发电掰腕子的资格。

 

同样也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体量和投资空间。

 

但是说一千道一万,这个行业在经过长时间的补贴发展政策之后,虽然有相当一批有实力的企业站起来了,但也有更多李鬼混进来了。

 

谁是李逵?谁是李鬼?需要细细分辨。

 

同时,整个产业链条也牵扯到上下游包括原料、硅基片、组件系统、电池片以及电站配套五个主要环节。

 

以及附加在这五个主要环节当中的生产链条,比如:晶炉、切片机生产、电池片生产等。

 

其中晶炉还分单晶炉和双晶炉。

 

切片机也分金刚线切割和砂线切割。

 

而电池也不是咱们传统的汽车电瓶就能搞定的,它的制造还分制绒机、刻蚀机、扩散炉等等。

 

而生产组件部分,还牵扯到了光伏光压玻璃生产,还有用来将光基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的逆变器等等。

 

千头万绪的系统产业链条如果一一展开,足够到达“我敢写你也不一定敢看”的地步。

 

所以,我们简而话之,就从五大主要环节开始给兄弟们一次干个明白。

 

 

3

 

 

毫无疑问,想做硅版,就得要硅晶体。

 

我们称之为硅料。

 

这种东西的做法非常简单,就是提纯。

 

把硅矿原料干进机器里,然后反复的提纯、提纯、再提纯,直到达到纯度99.99%~99.9999%以后就能用了。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被洗白白了的硅晶体,一丝不挂的站在太阳底下,那电力自然十足!

 

在这一环节当中,因为就是不断地给硅提纯,所以技术含量虽然对于普通人来讲是高到没边了,但是放在专业工厂眼里,那就是个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体力活”。

 

所以,在硅料环节的相关企业,拼的可不是什么核心技术,拼的就是价格。

 

谁成本控制的好,谁的竞争力就大。

 

这一环节就是个疯狂内卷的局面,所以想要看他们的竞争力大小,你就直接看谁的成本低、谁的规模大、谁是龙头就可以了。

 

除非是有人开发出了超级提纯技术,能把成本呈几何式的压缩,否则绝对不要对后来的新兴企业抱有太大希望。

 

老牌企业投产早,回报收入净值高,工作流程熟练、销售和采购通道成熟。

 

这些都不是新进的愣头青能搞得定的。

 

在企业分部方面,硅料生产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08年以前,当时的硅料基本都靠进口。

 

第二阶段是15~19年以后,也就是前几年和现在的事儿。

 

这一阶段里,咱们中国的国产硅料已经占到了全世界市场份额60%以上。

 

国内市场占有也接近80%。

 

但是!

 

但是啊!

 

这可不是因为咱们国内技术突飞猛进了,而是因为08年经济危机以后,国外所有的硅料生产大厂全都破产啦!!!

 

再次感谢宏观调控政策,感谢全民所有制经济,感谢政府补贴……

 

这也充分证明了在这一领域,想要当老大,苟才是王道,只要把同行都熬死,自然就成爷了!

 

那么,在强行补贴政策救场的情况下,虽然养出了一大批李鬼,但也保住并催生全球最大的几家硅料生产企业。

 

其中企业集中度前五名的五家,就占有全球市场58%的份额了。

 

世界硅料TOP5全是中国企业的!

 

前三名:新特能源、保利协鑫、通威股份。

 

市场占有率分别17%、16%、15%。

 

其中保利和新特是港股。

 

通威是A股。

 

大A里面,硅基材料就他了,但是这只股票机构抱团挺严重的。

 

140多家公募基金都蹲在坑里,控了6%左右。

 

另外还有70多家外资鬼佬也蹲在里面,拿走了11%。

 

这个惨啊……A股硅基材料里面,就属他是机构重灾区。

 

当然……他不是最终的,后面有一个比他还狠!

 

 

4

 

 

这一部分我们就比较厉害啦!

 

实实在在的全球垄断!

 

因为全球总产量98%都是我们的自己的!!!

 

当然,这也得益于国外的硅料大厂都死绝了,连带着太阳能硅片板生产商也扑街一地。

 

果然……能苟才是王道……再次感谢全民所有制经济……

 

在整体格局上,咱们三年前就已经达到硅片装机年产能134.6GW,全球产量98%的数据就是说他。

 

但是这一行业跟硅料有相似之处,虽然技术含量高了一点,但是头部效应更加明显。

 

硅料至少还有个CR5,晶片行业直接就干成了“双头龙”。

 

整个行业里面,除了隆基股份和中环股份以外,其他的都是渣渣!

 

所以,同样是不要对任何新选手抱有幻想!

 

这两家企业加起来已经占到全球市场份额80%了,其他“豆芽菜”没有任何活路的!

 

其中排名第一的中环,占了40%+。第二的隆基也差不多占了38%。

 

然后是晶片本身,现在主流芯片就两种:多晶和单晶。

 

其中单晶是未来的主流趋势,没有任何疑问!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因为晶料生产过程中,分拉晶和切割两个环节。

 

所谓拉晶你就把它当成让晶料生长为可用材料的过程,用到晶炉。

 

这个容后再讲。

 

先说为啥单晶比多晶好?

 

因为晶料拉晶之后,需要通过切割才能制成电池板。

 

就跟切白菜一样,先在晶炉里长成一大坨,然后拉出来切片!

 

其中,单晶硅片切割用的是金刚线,而多晶用的是砂线。

 

单晶片和多晶片两者的产电效率相差不大,但是金刚线切割效率高、成本低。

 

多晶对于砂线的损耗太大,成本很高。

 

所以,单晶逼死多晶是必然的事情。

 

现在单晶已经占市场比例超过65%了,今年有没有过70%我不知道,但是应该也相去不远了。

 

所以,在研究光伏产品和晶炉生产商的时候,先看看他是单晶的还是多晶的。

 

多晶比例大的生产商没前途的!

 

因为目前单晶占有绝对的市场主导地位,所以生产晶料的晶炉生产商也以单晶为主。

 

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将会极大地分润这一梯级的利润,所以也是很好的投资对象!

 

因为目前晶片双龙一直在做产能升级,从小晶片向大晶片迈进,所以晶炉也会随之更新换代,这里面也是大生意。

 

只是说他们没有中环、隆基双巨头那么受欢迎而已。

 

目前能数得上号的晶炉生产商就两家,不分名次分别是:连城数控、晶盛机电。

 

别问为啥也是两家啊,问了就是关联交易。

 

其中连城数控是隆基的小弟,高度关联企业。

 

剩下的市场份额都被晶盛吃了。

 

说来说去,还是这两家大佬……没得选的……

 

然后说说晶片行业的市场主流标准。

 

首发肯定是隆基的156.75毫米晶片。

 

然后这里又冒出来一个大佬,晶科能源!

 

这货的158.75毫米晶板也是市面上的主流标准之一。只是没有双巨头辣么猛而已。

 

二者市场占有率分别是61%和32%,所以……隆基还是爷啊……

 

但是这里顺带说一嘴,前面那个晶炉生产商里的晶盛机电,他跟这个晶科之间也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家就意会吧。

 

然后,晶板尺寸方面,一个很重数据,那就是我们消失的“大霸”中环股份。

 

他去干超大尺寸硅片了!

 

别人都是150几,他直接干的就是210毫米大尺寸,隆基后来也跟上了,不过只做到182毫米。

 

如果闹不明白个尺寸变化的,大家只要记住越大越牛就行啦!

 

因为你的晶板做得越大,需要拉晶和切割的次数肯定就越少嘛!成本肯定也就越低,利润就越高!

 

而且,你的晶片尺寸越大,下面组装厂组装速度肯定就越快,而且使用的材料和人力就越少,组装成本也越低。

 

同样是一平米的太阳能设备,组装材料占比少了,那么可发光面积不就大了?

 

这样一来,对下面的用户来讲,同样装机面积的情况下,用的支架更少,装机费用更低,产电量更大,回报率更高!

 

所以,研究下游产业的,这个尺寸变化要明白。

 

然后说说市场的反应。

 

毫无疑问,资本除了中环和隆基以外,谁都不爱!

 

但是中环和隆基也是有分别的。

 

中环的坑里只有30几家基金,流通股占比大约4%。

 

而隆基就是机构重灾区了!

 

570多家基金蹲在死蹲隆基,另外还有88家外资机构。

 

两者相加占隆基股份流通股的26%!

 

感觉自己拳头也不小,不怕跟机构掰腕子的,或者就是想找机构抱团股的,往隆基去吧……祝你好运……

 每年投产3个三峡电站!垄断全球98%的中国制造!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FRHvvfwuE-_EpxlpSaL9w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免责声明:文中提到的所有上市公司,只是因为想要说光伏产业,就绕不过他们而已,我只做陈述,不做推荐!

 

 

01

电池片

 

 

上文当中咱们说过了,把硅矿怼进精炼设备,然后就是怼啊怼、怼啊怼~

 

硅矿被怼的一丝不挂,直到获得纯度99.99%~99.9999%的纯净硅料。

 

接下来,再把它塞进晶炉里,长啊长,长成了晶体疙瘩,然后拉去切片!

 

我们就有了硅晶片!

 

但是……光有硅晶片还没用啊,只晒太阳不干活肯定是不行滴。

 

所以,在硅晶片产业链下游,衔接的就是电池片产业系统。

 

只有硅晶片与电池片合二为一,才能顺利讲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电池片这东西的好坏,就直接决定了光伏转化效率。

 

这是核心环节中的核心环节。

 

但是,在座的兄弟姐妹们,这也是最容易忽悠散户的环节!

 

因为电池片行业的怨种太多了啊!

 

这个环节虽然技术含量高,也是光伏生产最核心的环节。

 

但是,实际上这个梯层的技术迭代速度也是最快的!

 

说不定哪里冒出一个彩虹小角马,就把老龙王给顶翻了。

 

所以这一块反而是投资风险最大,风云变幻最快,选酬最难的环节。

 

放一般人他会告诉你吗??

 

他只会告诉你:这是整个生产链条当中最重要的核心技术环节,是最容易出独角兽的高活力区域。

 

每一个字都是真的,但每一个字都是扯犊子!

 

这个环节不仅技术迭代速度快,而且技术流派也是千奇百怪。

 

现在最主要的技术流派就有5个:PERC、HJT、N-PERT、TOPCON、IBC。

 

但凡不是专业对口的技术狗,光看这五个代码就能给绕晕了。

 

所以,这里面的详细技术资料咱就不瞎白活了,直接说结果。

 

这五个技术流派里,你就记住两个就行了,别问我为什么!

 

记住性价比最高两个PERC和HJT就行了,这也是未来……额,至少是眼前的主流趋势。

 

因为其他三个都太烂了!

 

N-PERT就是彻头彻尾的战五渣,成本贼高产出贼少。

 

TOPCON弄出来的东西只有一面管用,背光面基本上是废的。

 

IBC倒是效率很高,可那玩意的技术门高更高,高到让专业人士都想跪地唱征服……你就把他当做天顶星科技就行了。

 

所以最终落点还是在PERC和HJT上。

 

但是,这两个技术上也有学问,稍微不留神就被忽悠啦

 

PERC技术,是常规技术,或者说是老牌技术,市场占有率蛮高的。

 

19年的时候能有个65%,现在可能就低很多了。

 

这个技术成熟、稳定,各大厂家均有使用,由此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遍性的好的技术。

 

但是我跟兄弟们讲啊!

 

这个技术造出来的电池片转化效率的是有天花板的!

 

所以是一定会被淘汰的,而且现在正处于被慢慢淘汰的过度阶段!

 

现在更多的入坑大佬们,都开始用HJT技术了,这个技术难度更低,步骤更少,而且电能转化效率更高。

 

所以选酬或者投资的时候,一定先认准了这家公司生产线主打的技术分支,可别49年入了秃头党,那就悲催了!

 

同时,这一环节里,不仅技术层面八仙过海,而且在市场层面更是群魔乱坑……额,或者说英豪辈出?

 

不管啦!反正就是很乱,不像前面两个环节,市场集中度高,产业结构稳定。

 

这个环节当中,咱们就没有什么市场垄断地位了,咱们最大的一家通威股份,占全球10%左右,剩下的都是毛毛雨。

 

全世界集中度龙头前5名,加起来还不到30%,可谓是遍地毛神。

 

所以机构和职业投资者都很讨厌这一环节的公司,最多也就是买点威通股份装装门面。

 

想在这一块博利的兄弟们,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吧!

 

 

02

光伏组件

 

 

用人话讲,就是:太阳能板……

 

就是大家概念里的那个东西,长这个样子……

 

对……就是这个东西: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你看那个蓝的,就是晶片版,白的都是铝合金框、密封胶、线路之类的东西。

 

所以大家知道为啥前面说到,晶板尺寸越大越牛了吧?

 

因为晶板够大,电池片才能够大嘛!

 

发电就靠电池片的面积啦!

 

至于他们晶片版和电池板是怎么合成光伏电池板的……

 

我在网上给大家抠个图,意思意思就行了,千万别让我科普这个了,我真不是理工男……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由此,所谓的组件环节,其实就是把太阳能电池该串联的串联、该并联的并联,然后拿胶水(反正我就说是胶水了,大家意会吧)攒起来。

 

再把他接上电池啊,框框啊,就算完成了,不需要技术含量,有手就行!

 

当然,最基础的电工知识还是要有的……

 

所以这以环节的技术难度不高,拼的主要是品牌、渠道和销售服务。

 

到这一步,你就把它当成平常的贸易销售公司来研究就可以了。

 

在这个环节里,有一部分需要注意的是,组装出来的太阳能组件,分为两种。

 

一种是单面板,一种是双面板。

 

目前最流行的,未来也一定是绝对主流的就是双面板。

 

说白了,就是正反面都贴光伏玻璃。

 

这样一来除了正面的阳光以外,背面也能接受从地面反射回来的光线,发电效率会更高,比单面的多出差不多四分之一的量。

 

这个环节里,目前就我所知,是两家品牌说话。

 

分别是信义光能40%左右的市场份额,福莱特25%左右。

 

这两家都在光伏ETF成分当中。

 

两家合伙能吃下60%多的市场份额。

 

这就已经算是形成寡头了,只要他们不作死,哪怕现在行业下滑,也能比别人挺得时间久。

 

但是这个行业周期性很强,因为太阳能板一旦安装,它的使用周期是很长的,所以异地市场饱和之后,数年之内都只能是小规模的换新了。

 

所以周期轮动性很明显,耐心不够的慎入!

 

但是这一环节也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他们离韭菜比较近啊!!!!!!!

 

但是……资本对于这两家组装企业都不是很感冒,反而是对光伏胶膜很感兴趣。

 

这个领域里,福斯特是老大,老二斯威克老三就不用聊了,没啥意义。

 

有兴趣的,自行了解……

 

 

03

电站啊

 

 

这是最贴近韭菜的区域了。

 

这个区域以韭菜属性来分类。

 

分别是:集中式光伏电站以及分布式光伏电站。

 

集中式光伏电站,就是那种大规模的,要么建立在山区,要么建立在沙漠平原上的集群化电站。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这种的主要都是民营企业在搞,割的就是财政补贴的钱,韭菜是财政部。

 

分布式就很好理解了,你家房顶上的那个就是分布式电站,散而小,老百姓自己搞。

 

咱们来主要说集中式电站。

 

这玩意是裸奔重灾区,在前些年补贴海啸来的时候,那是相当滴赚钱。

 

但是,这种电站的特点就是回本速度慢,基建成本高!

 

发出来的电直接并入高压输电系统,电都卖给国家电网了。

 

目前,咱们国家7成的体量,都是集中式电站,老百姓耍的分布式电站占3成左右。

 

建立一个集中式电站,如果不计算补贴的话……那就不要考虑什么利润了。

 

土地购置费,金融融资成本,并网费,设控基建费那是高的不要不要的。

 

后来政府补贴退潮,这些没穿底裤基本都在太阳底下遛鸟了……

 

所以大型电站为了适应政策及市场需要,都主动进行了资产轻量化改革……个毛线啊!

 

说白了就是跑路了!

 

卖电站、卖资产、卖股权,反正就是有什么卖什么,只求能苟得一条性命就好。

 

以原来光伏电站第一巨头协鑫来说,那是一路吐血一路卖!

 

直接卖到第二名正泰电器躺赢上位。

 

而正泰电器上位中国民企发电第一名,也不是因为他多牛。

 

而是因为他割肉的手速没有协鑫快而已。

 

这丫就是一场活脱脱比烂大战。

 

协鑫也用实际行动像我们证明了啥叫烂人弄的烂企业!

 

圈钱的时候他吃相比谁都难看,愣是把自己塞成第一名。

 

跑路的时候撒丫子的速度能把第二名给看懵逼……

 

名副其实的是人在前面跑,裤衩在后面飘……

 

值得一提的是……正泰这货现不仅躺赢成了行业第一,而且在还是光伏ETF当中第七大权重成分股……

 

这可能是获益于他现在式光伏电站中国NO.1的原因,体量确实很大……

 

而且在未来预期当中也有一定优势,毕竟大家玩命甩卖资产就是因为成本过高入不敷出。

 

而甩卖过程中,肯定会进行资产折价,新的接盘商拿到的项目成本,会远远低于前面做基建的公司。

 

再加上长老们一直在推进的电改和新能源交易政策。

 

所以,利润空间最终会回到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说白话点,以前光伏电站之所以死得那么难看,就是因为当初给补贴的力度太大,一个两个都不差钱,所以花钱大手大脚的。

 

但是经过退潮之后再起来的后起者,还是有一定可预期空间的。

 

对于国家而言,我管你死不死呢,我就是要基建体量,大补贴就是为了有人能去干这个事儿。

 

至于以后谁死谁活,反正基建设备你也搬不出中国,肉都烂在锅里了,无所谓哒!

 

所以把问题归咎于补贴政策其实毫无意义。

 

 

04

总结

 

 

但是在电站下游环节中,有一个东西很值得大家关注,那就逆变器领域

 

这是一个好赛道,毕竟他割的是电站的韭菜。

 

这个逆变器就是用来把光伏电站的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用的。

 

而且逆变器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发电效率。

 

这就是光伏电站和国家电网之间的“门”,不管你屋子再大,你人再肥,门的好坏才是决定进出效率的关键。

 

否则你就算一千平的大别墅,里面上百壮汉,但是来回只有一个狗洞,那也毫无意义。

 

所以,光伏电站不争气,机构和资本就把目光投向了逆变器领域。

 

逆变器之与光伏产业的逻辑,与宁德时代之与新能源车是完全相同的!

 

而且这个领域,技术壁垒、渠道壁垒都是沟深壕横,很适合吃独食!

 

咱们的逆变器占全世界装机总规模60%以上,全球出货量第一名你们就不用考虑了……

 

是……华为……20%+都是他的菜,你们就不用想了。

 

所以,第二名阳光电源的15%市场份额还是很香的!

 

他的机构配置率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上正数第二名,第一名依然是机构重灾区:隆基股份。

 

所以光伏赛道从大结构出发的整体状况就是这个样子。

 

选酬的话,主思路就是一个主轴三条线。

 

主轴:寻找5大层级关键位置,是层级具体情况不同,审慎研究投资布局。

 

三条线!

 

第一:选高效能、高集中度的层及配股。

 

第二:选关键位置,产业壁垒强大的公司配股。

 

第三:选各层级均有业务分布或关联产业的龙头配股。

 

所以……机构抱团隆基股份也是有道理的,整个光伏产业5个链条层级,他自己爬了三个半……

垄断全球市场98%的中国制造,下游环节竟然“整段垮掉”?!最接地气的《光伏产业链》详解(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M5_qIdbJz2xmViuduUF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