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沪京津长期前三,北京成为首都后超越天津,上海领先优势拉大。 -
东北仅次于直辖市。前10里还是只有上海和江苏来自传统意义上的南方地区,南方沿海的福建只排倒数第8,浙江刚到中游。 -
人均GDP落后的下半部分被西南内陆和中部地区所占据,几乎都是冷色调。

-
前10里南方已占5席,江、浙仅次于三大直辖市,福建攀升到第10。 -
北方还有京、津、内蒙、辽宁、山东5位选手。 -
东三省地位下跌,辽宁、吉林还能在中上游,黑龙江到中游。

-
前10里,除京津外,已全是冷色调。北京超越上海,而天津作为直辖市,被南方多省从人均指标上赶超,非常可惜。 -
南方内陆地区逆袭,云贵不再垫底,安徽、湖南攀升到中等偏上。 -
倒数前5里,北方:南方=4:1——2010年是1:4,刚好反了过来。 -
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被云贵赶超,成为全国倒数,辽宁退到全国中游。

-
南方内陆大量脱离垫底,部分进入中游甚至中上游。 -
整个“偏东北地区”在垮塌,上游变为中游,中游变为垫底。


-
排名提升前10名全是南方省份(安徽有一小部分可以算北方)。 -
排名降低前10的,除广西外,9个来自北方。







-
天津从第5跌到第10,预计很快会被南京超越跌出前10。 -
青岛、大连两个北方明星分别跌出前10和前20。 -
东三省省会集体跌出前30。 -
大庆、包头、鄂尔多斯、东营、鞍山等资源型城市大幅下跌。 -
只有北京、济南、郑州、西安、徐州不变或提升(后面分析)。

-
2015年辽宁省财政收入比上年减少33.3%。 -
2016年辽宁省GDP比上年名义减少23.4%,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减少35%,规模以上工业收入只有2013年的45.6%,一半不到。


-
内蒙2016年财政收入核减26.3%,工业增加值核减40%,2017年GDP比2016年名义减少13.6%。 -
天津滨海新区2016年GDP核减33.7%。 -
吉林除省会长春以外,其余各地市2017年GDP的名义增速,大都远低于实际增速:

-
天津:18809.6亿—>13362.9亿,下调29% -
吉林:15074.6亿—>11253.8亿,下调25.3% -
黑龙江:16361.6亿—>12846.5亿,下调21.5% -
山东:76469.7亿—>66648.9亿,下调12.9% -
河北:36010.3亿—>32494.6亿,下调9.8% -
辽宁:25315.4亿—>23510.5亿,下调7.1%
http://www.hlj.stats.gov.cn/zxfb/202001/t20200119_76395.html
http://tjj.shandong.gov.cn/art/2020/1/21/art_6109_8754020.html
http://www.ln.stats.gov.cn/sjjd/sqzx/202001/t20200120_3727266.html
http://tjj.jl.gov.cn/tjsj/qwfb/202001/t20200122_6549403.html
http://www.hetj.gov.cn/hetj/tjsj/ydsj/101576038130430.html
http://stats.tj.gov.cn/Item/29333.aspx


-
山东不是华北么,为什么属于华东? -
“中南大区”什么鬼,为什么河南会和广东在一个大区里。
-
要么缺乏大区中心城市,如高考hard模式,没有准一线特大城市的河南山东。 -
要么虽然挨着大区中心城市,但却是两个难以分享资源的直辖市京津。 -
而曾经科教文卫和工业实力都相当不错的东北大区中心城市,则因为此前说过的原因,缺乏在后工业化时代的吸引力。

-
电影票房排名长期在全国十几名,不如人口少得多的杭州、南京,只有隔壁北京的1/4。 -
地铁人次也在全国十几名,成都地铁里程和天津差不多,但人次是天津的2倍多。




-
参与到先进制造产业链中,特别是汽车和电子这两个规模大、链条长、吸纳就业多的龙头产业。 -
依托自主品牌,参与中国产业升级进程,敢对龙头自主企业下注(注意不是骗子忽悠)。 -
较早意识到做大做强城市规模,把人口当资源而不是包袱。 -
有敏锐的产业观察力,积极吸引长珠三角产业转移,有强执行力协助企业落地、服务企业成长。



-
南方小城宁德,工业规模超过哈尔滨。 -
曾经以休闲和消费著称的成都,工业规模超过天津。 -
东莞依靠3家自主手机巨头,工业规模超过沈阳+大连之和。

-
大城市化:人口和经济活动继续向活跃大都市及其周边地区集中。 -
新产业:具有溢价和增长力的新一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比渴望经济发展的地区要少得多,只有少数地区能获得这样的机会——营商环境、行政效率、产业配套等越发重要。 -
发展要素:上层建筑和信息节点的重要性提升,甚至成为决定性因素,行政中心城市受益。 -
人成为最大要素:机会多元、包容开放、气候适宜,成为吸引人口和人才的关键。
-
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
各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统计年鉴 -
各地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与财政预算公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t5Wz1PTbG_ZKD88QAFH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