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一、
大家好,我是格隆。很久未见。
今天我们不聊什么宏大叙事的课题,我借我刚刚出版的新书《通往自由之路——格隆过往三年投研札记》,和大家聊聊“怎么过好这一生”这个事关升斗小民的小话题。今天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汇报,最多能把这个话题聊个大概,或也善莫大焉,不枉诸君听我一场——更多成熟、成体系的深度思考,请大家直接移步《通往自由之路》这本新书——这本书,我殚精竭虑,写了整三年,都是以我自己的认知与见识,来尝试逻辑完整严密地回答,一个非富非贵的普通人,“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我先简单粗暴定义一下何谓“过好这一生自由、富足且有尊严地过一生。或者,至少后半生。
先抛一个问题给大家:你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想要过好这一生,哪些质素是最必备的?
家世?学历?品行?勤奋与汗水?……
在我看来,以上都是,但也都不是。
都是,是因为以上每一条散点因子在某种情形下,或都有作用。都不是,则是因为以上所有因子都无法组合成一个确定性的逻辑闭环。
比如,类似悲悯、善良这些优秀的品行。
我读过的一句最令我难以自抑的一句话是:“我一生善良,从未做过什么坏事。可这人间疾苦,没有一件放过我。这个世界很好,但下辈子,我不来了。
这个月初,湖南天门山四个年轻人的事相信大家也有所听闻,其中一位四川的女孩,23岁,在人生最后几分钟发了最后一个朋友圈,写的对人世满是眷恋的六个字:你好世界,再见。
我想,这四位,在世的时候,应该也是内心无比温柔善良的人吧?但生活并未赐予他们阳光。他们可能只是活着,就已经用尽了全力。
至于学历,早已今非昔比,尤其是在当今学历贬值速度比货币贬值速度还快的情形下。逻辑很简单,学历不代表学识,据说上海某著名高校,90%以上学生是B站的注册用户,这意味着什么,相信了解B站调性的人非常清楚。学历更不代表某种承诺或保障。美团上有6万研究生在送外卖。而如果你生活在1967年,你就算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你也只能上山下乡。长江中游某省交运系统那个炫权出名的周公子劼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怕你会读书啊?名校研究生都别想容易进我单位。那个人当年仗着自己会读书,看不起我这种靠父母的人,呵呵,社会会教他做人。
家世呢?家世很重要。但很遗憾,绝大多数普通人的家世都乏善可陈,聊胜于无,基本无法对人生起到什么真正的支撑。我们经常听说一句话,说现在寒门已越来越难有机会了。这其实是想多了。没落了的豪门,才能称为寒门。无论豪门、寒门,首先你得是个门阀。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家世,以及家世后面能捆绑的可怜资源,离“门有相当距离。在真正有家世的极少数人眼里,其实都是他们嫌弃不要的驽马栈豆而已。我看到某中部四线城市的城管招聘,报名者竟然不少北大、清华的博硕,就可见一斑。
至于勤奋和汗水,从来都不是改变命运的第一路径。事实上,如果认知错了,大方向错了,你每多走一步,每多流一滴汗,都是挨更多打的理由。所以有句玩笑话是这么说的:年轻人,你不要年纪轻轻就觉得进入了人生低谷,你未来下降的空间还大着呢。
那么,一个非富非贵的普通人,究竟要靠什么,才能过好这一生?
一外一内,两点而已。
外靠环境,内靠认知。
环境是你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句话我想说三遍,请务必记住。
环境你或无法左右,但,至少,你可以选择——当然,这种选择,短期沉默成本或会很高,且需要大智慧,大勇气,极不容易。但一旦做到,你人生的长期超额收益将会足够大。
认知,则是完全你自己能掌控的东西。
那些终其一生,都在底层挣扎求生的人,绝大多数,是输在了第二点: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堪称肤浅甚至愚蠢,且终生不改。他们很多人,挨了一辈子打,却从未弄清楚谁在打他。
二、
先说外部环境。
首先,我要说,你生存的大环境,是你能过好这一生的最核心要素,是你人生的顶级资产配置——这是绝大多数人未能认清的一个最简单道理——绝大多数普通人会把外部环境当成他人生模型里只能被动接受、不能主动调整的常量,而去放弃选择,乃至根本忽略。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集合你所有能支配的资源,然后在人生的每一个节点,都以资产配置的思路与要求,把你手头有的资源,配置到最高效的地方。这一点对资源天生贫乏的普通人尤其重要。不像衔玉而生的人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反复试错,普通人一生中能集中和散耗的资源是天然有限的,你必须高度珍惜和重视每一次下注的效率。很多人之所以一生草草,沉沦下僚,只是因为他们在做人生安排时,从无资产配置思维,每一个动作都堪称随意、随性,更无一级资产配置、二级资产配置的区别。诸如生不生孩子、孩子生在哪里,上学走公立路线还是国际路线、房子是买还是租、如果买房是在自己的小县城买还是去北上广深买……诸如这些看似柴米油盐的琐碎事,如果抉择不同,未来命运却可能天壤之别。
很多人会说,我也想孩子走国际路线,我也想北上广深买房,没那个能耐,也没那个资格啊。其实不是。很多事,非不能也,是不为也。顶多是短期及时享受与长期沉默成本收益之间的取舍而已。事实上,你的孩子在公立体系内的内卷花销,可能并不会低于走国际路线的支出。而在自己所在的县城买一套大房住,与委屈自己在县城租住一套小蜗,然后把钱腾出来在北上广深置套小公寓之间,99.9%的人会选择前者。但五年或十年后,你会发现,你县城的那套房或一文不值,而深圳的那套小公寓却价值万金——去看看纽约和伦敦的百年房价变迁史就知道了。
我们回到人生一级资产配置:大环境。
大环境究竟有多重要?我们不妨借用两句话。
第一句是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一生为消除贫困而战、有“穷人银行家之称的孟加拉人尤努斯说的:“最好的树种,种在森林里就是大树,种到花盆里就成为高不过一米的盆景。这不是种子的错,是盆容量大小的问题。这个花盆,就是我们的社会
第二句话是:“历史书上最轻描淡写却又最触目惊心的一句话是:我们走了一些弯路。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大山。时代的一个回旋,于个人,或许就是一辈子。”
二战后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国家是缅甸,但经过军政府70年的治理,这个国家已沦为亚洲最穷的国家之一,你生命的70年如果恰好与这个阶段重合,你用尽全力,也大概率过不好这一生。类似例子还包括拥有3000亿桶石油储量,却只不到三千万人、曾经拉美最富有的委内瑞拉,拥有1560亿桶石油储量、上世纪70年代亚太最富有的伊朗,但如果你是生活在1979年之后的伊朗,或者是1999年之后的委内瑞拉,哪怕你拥有爱因斯坦的天分和米开朗基罗的才华,你也大概率一辈子籍籍无名,战战兢兢,苟且一生。
我们自己两千年历史的干戈征伐也说明这一点。秦汉交接短短十年,在籍人口从约3000万一口气跌落到约1600万,近一半人口死于战火。从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晋灭吴,这一百年大致算三国时期,在籍人口从约5600万减少到约1600万,70%的人口没了,这就是曹操诗中描绘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哪怕是最强大的唐王朝,安史之乱8年时间,在籍人口从约6800万跌落到约1700万,8成的人口消失了。最后一个王朝满清,13年太平天国的结果是,“江南十室九空
你看小说、电视剧里描绘这种时代金戈铁马,波澜壮阔,英雄辈出,但,前提是,你不是被张献忠的军队丢进磨盘磨碎充作军粮的那一个,也不是“江南十室九空”里的那个九空。
秦汉以来两千年历史,因战乱非正常死亡的人数超过了6亿。复旦大学做过一个课题,课题里的结论是:满清一朝276年,留下了后代的人,只占总人口的约13%。其他人,都在各自战乱、饥荒、疫病中消逝无踪。
让你穿越回任何这某一时间段,不要说过好这一生了,你但凡有活下去的勇气,我都服你。
再举一个离我们很近的例子。上世纪,数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如果你也出生在那个年代,你唯一的机会在于决不放弃,田间地头始终坚持学习,这样在1977年高考时,幸运地成为77级中的一员——所有知青中1%的幸运儿。
更直接的例子是离我们最近的经济走势。看一下我们的GDP走势图,你就大概能感受了——我经常对商学院那些企业家学员说的一句话是:你们一定要认清楚,过去这些年你赚的钱,究竟有多少是因为你自身的聪慧与勤勉,有多少只是因为时代大环境大洪流的慷慨赐予?
巴菲特曾说过,我能在投资上取得这些成绩,只是因为我在美国——很多人以为他是谦逊。其实不是。你去看看他解释为什么卖出台积电的逻辑,就能知道他说上面的话,是发自肺腑的。
这类例子不胜枚举。在大环境面前,绝大多数人除了接受与顺从,并无太多选择。所以,你在哪里,非常重要。有的人,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才抵达罗马,但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你一辈子努力奋斗达到的最高点,或只是别人的起点。
作为一介凡民,你无法左右大环境,但,感谢上苍,你至少可以选择。
游牧民族、动物都会逐水草而居,这是天性,也是大智慧。所以我会非常佩服那些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从农村来到城市,从四线城市到二线、一线艰辛打拼的人。我也会祝福那些飘洋过海、异国他乡努力打拼的人。
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为自己的孩子,做人生的一级资产配置——这种配置,需要大视野,大格局,以及足够的勇气和执行力。
幸运的是,中国地大物博,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所有人都提供了相当友好的腾挪环境。我祝福并致敬这块土地上每一个挥汗如雨的人。
三、
下面我聊聊认知。
我们都耳熟能详一句话:
你永远赚不到超出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除非你靠运气,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这是一种必然。你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变现,你所亏的每一分钱,都是因为对这个世界认知有缺陷。这个世界最大的公平在于,当一个人的财富大于自己认知的时候,这个社会有100种方法收割你,直到你的认知和财富相匹配为止。
投资如此,人生一样一样的!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这本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

“认知于人生究竟有多重要?平民子弟,真正明白社会真相,普遍已经40岁左右了,已经进不了圈子,挤不上桌子了。富贵子弟,最多25岁上下就已洞若观火,杀伐果断。

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只是因为他们更早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更早学会了察言观色,更早学会了见风使舵,更早学会了趋炎附势,更早学会了巧言令色,更早学会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此而已。而以上这些,与其说是优点,毋宁说是饮鸩止渴的毒药,因为本质上都是欺骗,在一个契约规则成熟的社会,根本就不可能帮助他长期走高走远。

原生家庭,或是普通人翻身最大的阻力。很可惜,多数人明白这一点时,都已经太晚。而有些人,则终其一生都不会明白这个道理。底层的父母,自己都没活明白,他们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错的,更罔谈为子女指点迷津。
人生最大的浪费,不是金钱,而是奋斗了半生,发现自己拼命趟的路错了,方向偏了,再回头,为时已晚。普通人常走弯路,还是因为他的认知有局限性,尤其身边能影响和帮助他的人认知,存在巨大的局限。”

更难堪的事实是,为数不少的人,不但谈不上认知,而是蠢而不自知。
我们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人,考上大学就是他人生的顶点。他所有的学识与认知,以及人生观、世界观,都来自上大学前或大学时课堂上听过的课、读过的教科书。相当多的人,从大学毕业始,就再也不会读一本书。这导致绝大多数普通人的人生,其实都是由一堆似是而非、错误乃至荒谬的认知组成的,而他整个人生的路径与轨迹,就是在这些千疮百孔、支离破碎的认知指导下完成的。
事实上,只要没有后天的进一步持续系统学习,多数人头脑里冒出的几乎任何一个词,就都已经拥有了它确定的、不可更改的气味。在听闻这些词后,普通人的行为反应不再是思考,而是本能的条件反射。比如多数人听到旧社会,就一定想到“万恶”,一提到农民起义,就一定是“可歌可泣”,一看到富人,头脑马上蹦出的大概率是钱来路不正、奸诈狡猾、冷血、纸醉金迷、家庭内部尔虞我诈、生活不幸福之类,反倒是看到“穷人”这样的字眼,我们会不自觉,甚至一厢情愿地往“淳朴、善良、虽然清贫但家庭和睦、生活幸福”等方向联想。
这类认知,如果不影响你的日常行为的理性,倒也无伤大雅。但很遗憾,恰恰是这类条件反射的认知,支配着绝大多数普通人从晚饭用哪个企业生产的菜油、儿子结婚买哪个国家的手机或汽车、到可能仇富、仇资的几乎全部人生细节。
我在《通往自由之路》这本书的第八章《关于财富》里,用四篇文章《你的财富,永远超不过你的认知》、《仇富是最愚蠢的人类行为,没有之一》、《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甘于贫穷是一种可耻》,来阐述了这些荒谬肤浅认知支配普通人行为的危害——用常识都可以想得出来,究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人身上值得你学的东西更多、更值得你靠近,还是一个一辈子穷困潦倒的人身上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更多?究竟是有钱的幸福机率更大一些,还是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幸福机率更大一些?
最关键,你一旦形成这种认知,你会自觉不自觉退出争取财富的竞争,并逐步丧失获取财富的能力。你的甘贫乐道,只是令追逐财富的路不再那么拥挤,只是成就了那些刻意宣扬这类理论的“有心”人。
当然,你也不是没有收获。你的收获,大概率是家徒四壁、自己满身的疲惫、孩儿辈的艰辛,以及怨天尤人,越来越失衡的内心。
那么,如何进化与校正认知?
无他,惟学习。持续的学习,以及,成体系的学习。
不会、不懂、认知错的,才需要学习,这意味着不断的自我否定。这逆人性,所以并不容易。饶是如此,你还是要坚持学习。否则,中国有14亿人,凭什么跑出来的是非富非贵的你?
只是学习是不够的。散点状、碎片化学习,不如不学。这种没有内在逻辑关联、钩稽关系的点状知识,与其说是知识,毋宁说是你社交装A的谈资,没有意义。你必须成体系的学。否则,你就算读了再多书,懂了再多人生道理,你也过不好这一生。
这一如投资。我在《通往自由之路》的书里写了这么一段话:A股市场或是中国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做过美股的都知道,关注GDP、非农就业、物价指数、美联储议息几个数据,基本就八九不离十了。但在A股,从能繁母猪的产后护理到人口饱和生育率,从7纳米光刻机到高铁齿轮传动系统,从光伏产业链博弈到刀片电池黑科技,从机器人技术分解到大宗商品周期,从外卖骑手数量到电单车需求变化,从医药集采到国际海运价格,从国际冲突到国内政策,啥玩意你都得学,都得懂。最后钱多半是赚不到的,但至少落得了满身才华:张口宏观大势闭口十年国运,左手人口走势右手景气空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你在股市亏的钱,就是为学这些知识而付的费。
那么多人,在股市摸爬滚打,读那么多《投资秘笈》,交那么多高昂的学费,你不能说他没有持续学习。但却一直亏钱,然则何也?
我用我在《通往自由之路》书里另外一段话作答: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投资体系的,这是他们长期输钱的原因。投资不是几个技巧或招数,更不是几句箴言或偈语,而是一个逻辑自洽、相互勾稽、相互校验的框架体系。投资体系的三个层级是研究体系+交易体系+退出体系,其中研究体系的核心是赛道、赛马、骑手和定价,交易体系的核心是概率、安全边际和预期差。以上诸要素类似太阳系行星轨道,是七个同心椭圆,共同的圆心,则是企业价值。
时间差不多了。我最后补充一句话,生而为人,一个普通人,选择,或大于努力。
选择环境、选择赛道、选择学习。因为选择是战略,是大方向。努力只是战术。战术错了,死不了人。但战略方向错了,每多走一步,都是挨揍的理由。
最后我把《通往自由之路》这本我三年打磨而成的新书目录,以及李开复、俞敏洪、虞锋、张磊、陈光明、巴曙松、张晖、高善文、吴晓波、冯唐十位的推荐语附上。关于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这本书,或有更详尽、精彩的论述,我建议您空了,端一杯茶,在阳台上静静品鉴,或有所得。
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究竟怎样才能过好这一生
我就说这么多,谢谢大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soLXUu83S37ERrd_eXLzw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我一直有个观点:A股老千股,比港股只多不少

A股如果允许做空,一半公司无脑做空,不会有什么冤假错案。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最关键,港股的出千,多半还是讲究个盗亦有道,会很认真地做局,挖坑

 

A股不是。A股很多出千,都是摆在桌面上赤裸裸地干。是那种侮辱人类智商式的,明明白白告诉你,我就是来骗钱抢钱的。

他们抢钱时,对强盗这个职业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他们连面罩都懒得带

 

乐视最牛逼最红火的时候(我记得市值大概在1500个亿左右),几乎所有券商都在为他继续呐喊助威,各种帮忙讲故事,各种帮忙圆谎(或许是发自内心)。满市场,貌似只有格隆汇,连续三篇头篇重磅文章,有理有据地分析其商业模式的巨大漏洞与风险。

乐视恼羞成怒,在要求我们删稿并道歉未果后,把格隆汇告上了北京的法庭。

彼时的格隆汇还小,我们唯一可以依俟与信赖的,就是自己研究的专业。我们认为自己的分析,没有问题。但实话实说,我们依然害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1500亿市值,如日中天的大公司,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最关键的是,我们受到了各方压力。市场也不站在我们这边。投资圈很多人士嘲笑,甚至抹黑格隆汇。老实说,这很令我心凉。

到最后,被逼无奈之下,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表示格隆汇绝不撤稿,公开应战。并吁请格隆汇所有会员的支持,请他们提供手头掌握的所有关于乐视的信息与资料给我。我会亲自上法庭,以我的专业研究,把乐视的风险与问题,辩个底朝天。

 

至今我还记得我那封公开信的最后几句:格隆汇虽小,但硬骨头还是有几根的。我可以接受法庭的任何裁决,但永不能接受专业的研究受到藐视与侮辱。

 

回想当时情境,确实有一种不回头的悲壮与悲怆。我们像极了那个不自量力,与巨型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

 

现在回头叙说从前,可以云淡风轻。当时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我非常、非常、非常紧张,我以为格隆汇公司会垮掉。

 

事情过去很久后,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如果重回当年,我还会不会这么做?想了想,答案还是会的。

 

我不愿把这个世界留给自己鄙视的人。

 

无独有偶。第一个在香港市场上挑破汉能集团皇帝新衣的,也是格隆汇。彼时是2015年,汉能市值已超越3000亿港币,如日中天,而其控制人李河君也借此荣登当年中国首富。

但很遗憾,汉能牛掰的股价掩盖不了其商业模式与财务数据的显然漏洞与风险。格隆汇连续刊发五篇重磅质疑文章,市场哗然。当然,挑战首富是会付出代价。我们很快收到了严厉的律师函与起诉状。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汉能在试图回(人傻钱多)的A股圈钱未遂后,现如今早已不知去向。而曾经创造了A股市场奇迹的乐视,也于上周被深交易宣布退市,且永不接受重新上市。

 

格隆汇也从这两个看起来实力对比超级悬殊的官司里都顺利走了出来。

其中或有上天庇佑的成分,但以我内心,我还是相信,是因为人类骨子里进化的力量,是因为邪不压正。

 

这个世界,我可以接受正义与邪恶共存,接受上进与堕落共存,接受高尚与猥琐共存,但,那些邪恶的、堕落的、猥琐的东西,它们只能,也只配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和见不到阳光的下水道里,如同那些肮脏的老鼠。我永远不接受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甚至以人类用以进化的资源去喂养它们,滋补它们

 

于资本市场而言,不把钱交给它们,不让它们融资,不买它们的股票,这应该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于我们的管理层而言,要解决A股十年前三千点,十年后还三千点的尴尬,核心,或许不是控制IPO节奏,不是夜半降息,也不是派稽查大队四处抓人

 

如果作假的回报足够诱人,你把稽查大队人员翻十倍,派去日夜抓人,都不会够。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唯一要件。

如何提?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

 

要相信人类骨子里的进化力量与规律,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

 

放开做空(辅以严格退市)。

谁作恶,让市场做空它们!

 

一直空到它们回下水道的老家为止!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leRfsQ5lwWbt0QiGniccg

十一张图,谈谈对一季度宏观数据与形势的一些看法

一、

一季度宏观数据出来了。GDP—6.8%。

怎么说呢?比想象的好。好不少。

我的宏观模型做出来,一季度GDP应该落入—8.5%到—9%区间

一季度是现在时,不是将来时。模型里假设变量已大幅减少,本不应该存在如此大的数据偏离。

我看了一下,主要偏离发生在第三产业。GDP下了6.8%,第二产业下了9.6个百分点,对GDP贡献最大的第三产业,只下了5.2个百分点:

这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经济规律。人类经济史上,疫情对第三产业的冲击,从来远大过第一、第二产业。SARS的数据摆在那,离我们并不远。

各产业用电量增速,也与以上GDP贡献数据存有显然差异

三月份,一产用电量正增长4个点、二产用电量增速也顽强拐头,低单位数负增长,唯有第三产业,继续大跳水,用电量同比负增长19.8%,为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

所以,我并不准备对我自己的宏观模型做任何修正

二、

从分项数据看,社零、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都有所好转

是好消息。但这些都属解除“封锁”之后的应有之义,且力度很弱(尤其社零),尚不足以谈人生

作为一个用真金白银下注的投资人,这些“宏大”指标颗粒度还是太粗,容易掩盖细节,甚至真相。

我想更细致而微、更具参考价值的三个另类数据视角,谈谈我们究竟在哪?

我用三率:失业率、复工率、产能利用率

做生意的都知道,上面三个指标,才是居民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是民生脉搏,是经济真相。

先谈失业率。

就业意味着工资,意味着收入,意味着需求,意味着消费与社零。失业率是宏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指标,没有之一。

但很遗憾,我们没有符合传统经济学意义的失业率指标。我们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更像一个可防可控的安民告示,参考价值相当有限

我们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在3月,甚至不升反降:

这不符合常识

我尝试着做了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一个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反向替代关系的经济学指标),结果在1998年国企为就业主力军以前,我们的菲利普斯曲线几乎是一条水平直线。1998年民企国企就业角色拐点后,菲利普斯曲线不是直线了,但也是失效的。

所以,只能尝试用其他数据去接近真相。其中一个有意思的维度,是百度搜索指数。

最新“失业”百度搜索指数大幅飙升,最新数值为过去十年均值的2.8倍:

搜索“失业”,也可能是出于研究需要,指向性未见精确。但如果搜索“失业金领取条件”,指向性就异常明确了——搜索者大概率已处于失业状态:

这个数据,3月底一度飙升到过去十年均值的16倍。最新数值,亦为过去十年均值的7倍。

以我的细分行业模型,剔除餐饮、旅游、酒店、运输、养殖、娱乐、影视、房地产、教培这些显而易见受巨大冲击的行业,仅仅外贸相关行业,新增失业人数就可能接近2000万

格隆汇启动针对应届生的校园招聘后,每天会收到诸多愿意很低薪、甚至无薪要求的应聘材料。

失业,不单单意味着需求的消失,更意味着社会经济基础代谢细胞的失能,甚至坏死

这就是我上一篇文章《疫情之后,何去何从》着重提的观点:

忘掉GDP,保中小企业吧。

保它们不死,就是保我们的未来不死。

三、

在正常经济条件下,复工率是一个没有任何存在价值的指标

但在疫情冲击下,它非常有意义,尤其是在湖北与武汉解封这个标志性事件后。

但很遗憾,找不到任何权威的复工数据指标。我尝试用两个另类维度来还原我们经济复工的真实情况。

一个是疫情前后的城市灯光。

从Google地图上不难发现,疫情冲击下,2020年春节前后京津冀地区的灯光,大概只有2019年春节同期亮度的2-3成。而到了3月份,灯光基本恢复到了2019年正常水平的4-5成的水平:

当然,灯光角度直观,但仍显粗糙,在判断精确度上存在瑕疵。

好在,我们有第二个维度,中国核心城市的地铁客运量。以疫情前的客运量为Benchmark,对比疫情后数据恢复情况,用以反映城市的经济恢复程度,完全符合统计学的严谨与逻辑。

真实数据是怎样的呢

三个结论:

1、疫情对所有城市经济,几乎都造成了断崖式冲击;

2、大城市的恢复速度,明显慢于中小城市;

3、以中国9个核心城市的地铁客运量的算数平均值,可以推断出,截止4月中旬,中国整体复工率,大致为59.5%;

这个数据意味着:依然有4成左右的企业,处于(隐性)停工状态。

这与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截至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为84%”的提法,有显然的不匹配。

于投资人而言,无疑更应该采信城市灯光与地铁客运量。

遗憾在于,地铁客运量这个数据,无法回答这4成企业未复工的原因:是因为倒闭,歇业,还是暂时的冬眠,或者蛰伏?

等四月份数据出来了,上面的答案,也就基本出来了。

四、

之所以要追加产能利用率这个指标,是因为复工率是一个中间层指标。很多企业开门是开门了,但可能只是部分运转,努力扛着,不让自己消失而已。

所谓的“出工不出力”,大致描述的就是这种状态。

先看看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中国工业产能利用率76.5%,2019年为76.6%,这些年来,都非常平稳。

到2020年3月,这个数据跳水了差不多10个百分点,到67.3%:

这是为数不多的能互相佐证的数据。能作为证明的,是同期用电量数据:

克强三指标,发电量、货运量、信贷量,最不容易造假的就是发(用)电量。没有人会闲来无事,把机器空转着玩。

产能利用率一口气下十个点,这种情况只有两种情形下发生:

1、没有订单;

2、还是没有订单;

所以,我在商学院讲课的时候,给所有企业家的建议都是:你不要看GDP。你做决策,是要扩张,是收缩,还是干脆止损回家,盯订单就对了

盯消失的订单,是暂时消失,还是永久消失。

盯在手订单,还有多少,可以重来?

尾声

说了这么多,我想,我已经把我们在哪里,基本说清楚了。很遗憾,我没法告诉你,我们会去往哪里?

剩下的,说两句投资。

我们面临着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经济萧条——并不是每个人都充分相信并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

人类每次大型经济危机,本质是都是技术进步导致的需求过剩。通过危机的方式,需求与供给会重新回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上达致平衡,直到新一轮技术革命创造出新的需求为止。从19世纪60年代蒸汽机革命以来,每轮这种繁荣期,大概都维持在60年的水平,而后会通过20-25年的时间去消化。

我们这轮繁荣,源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芯片革命。周期已至,疫情只是加速周期的到来而已

在可预见的未来,看不到革命性的技术会出现。这意味着,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股市,未来都会在一个区间内休憩、整理,基本不会存在单极走向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妨碍那些集聚着人类最优秀进化基因的公司继续旺盛。在如此骇人的疫情下,亚马逊与与奈飞的股价依然创了历史新高。

事实上,投资简单,但不容易。

市场经常会重奖错误的行为,以鼓励他们下一次慷慨赴死。

而坚持做,且只做正确的事,并愿意为此放弃市场先生颁发给错误行为的奖金,这才是通向成功的唯一路径。

转自:格隆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