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上海“高考状元”▼
2010年(高考总分630分)
理科状元——王宇生
2011年(高考总分630分)
理科状元——贺秋瑞
理科状元——余乐平
2012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袁鸿杰
2013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李岳泽
2014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吴曜辰
2015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许东
2016年(高考总分600分)
理科状元——李翰飞
2017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叶天瑶
2018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周天嘉
2019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孙沁怡
2020年(高考总分660分)
状元共三名
没错,据统计——
从2010年到2020年,十年来上海共出21名高考状元,其中61.9%的状元都出自上海中学!上中真是当之无愧的“状元摇篮”没跑了~
复附也是不虚四校之名,十年中培养了3名高考状元,占了14.3%。
值得一提的是,七宝中学经过这几年厚积薄发,2020年一举夺下“龙凤双状元”,已经晋升为魔都家长们新的“心头好”!
古人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也就是说,想要看得比别人远,你就要比他人多上一层楼。
名校,就是这些状元们能在高考战场中脱颖而出的基础保障。
好的学校就意味着更好的教育资源,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离成功会更近一点。
但这些“别人家的孩子”的优秀,仅仅是因为学校吗?
当然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学霸们之所以厉害,也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下面分享学霸们的学习经验↓↓↓

“想不明白时不能轻言放弃,多想一想也许就开窍了,这是个让人很有成就感的过程。”
“为同学答疑解惑也是个好办法。要让别人明白,自己首先得搞清楚,甚至要钻得更深。”
“多琢磨,多问问题,听老师的话,他们总能一语惊醒梦中人。”
▼刘诗尧:
“我看书时会不断提醒自己,不仅要吸收,还要扬弃,要有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见识。”
▼贺秋瑞:
“最大的心得就是保持身体健康。”
从高三下半学期开始,小贺每天下午坚持跑步15-30分钟,“一直跑到高考前,每天不间断,主要是为了增强身体抵抗力。”
高三的他每天晚上10点至10点半,准时上床休息,“打死我都不开夜车,该紧张的时候紧张,该放松的时候放松,白天任务已经很多了,晚上一定要休息好。”
▼妙盈:
妙盈的家里很让李老师感到震撼,“她家里一个很高很大的书柜吸引了我的注意,里面的书很多很杂,大多是文学和社科类书。我家访得知,妙盈从小就喜欢看书,对书本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是在书堆里‘长大’的。所以后来听到语文老师说起妙盈的作文非常好,我也就不感到奇怪了。”
妙盈不仅是语文成绩突出,其他功课也同样均衡发展,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5名。“每次她的结果和正确答案稍有偏差,她就会不断改正,直到正确为止。”
▼袁鸿杰: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一定要紧随老师的思维,发现有不理解、不懂的一定要多问。课堂效率高,不仅可以帮学生节省更多课余时间,还有利于各门学科均衡发展。”
“在老师面前,袁鸿杰非常好问,他随身总带两本笔记本:一本记笔记、一本记错题,他会自己去验证问题,深挖下去,举一反三。”提起袁鸿杰,班主任廖灿老师第一印象就是:好学、爱问!课堂、课间,袁鸿杰都善于问问题,不让自己的知识体系里留下任何盲区。
▼汪容:
“我高考之所以能考高分,都是学校和老师的功劳,在所有的科目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英语,提高英语提说能力的小窍门在于我经常看美剧和英剧。参加高考时要有一种良好的心态,要有勇气,无论是复习还是在考场上,都需要情绪饱满和精神张扬,而不是情绪不振和精神萎靡。”
“我的文言文复习,首先就是记下一百二十多个实词用法,诗歌鉴赏的难点主要还是在基础知识,比如辨析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等,对于数学的学习,我觉得基础知识首先得抓好,我说的是各种公式,在高三前半学期,可以尝试各种难题,甚至是理科压轴题,如果不懂,就把它收录到你的错题集里,先分析答案的做法,然后自己再做一遍。”
▼刘逸冲:
请刘逸冲传授高分秘诀和心得,他的回答很朴实——“回归教材”。“我的六本政治书基本都被翻烂了。”刘逸冲说,此外,关心时事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必读报纸和时政类APP。
“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他比我还厉害,但他绝不是那种死背书的孩子。”班主任阎俊告诉记者,刘逸冲对一个概念原理能形成自己的逻辑结构,不囿于教材观点。他对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时,也乐于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和讨论,极大地锻炼了他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李翰飞:
李翰飞从小学开始就有意识地从错题下手,她有一本专门记录错题的本子,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类型的错题进行归类。不管是在平时的课堂小测,还是各种大小型考试中的错题,她都一一记录起来,并且及时弄懂做错的原因。
▼叶天瑶:
“最后一阶段数学复习,我主要是梳理框架和思路,在此之前,我虽然学过了一个知识点,但是碰到一些题型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在最后阶段,在老师的督促下,我把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串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dy0mhYemKzSOsGbD_zmc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