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华为必须造车?

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
    文 | 乔雪
4月,是华为人最忙碌的时候,财务部门要拟合新一年的财务数据,虽然作为非上市公司,但每年,华为都会对外公布过去一年的财报;对于CBG(消费者业务)来说,这个月,也本该是主力旗舰机型 P 50 上市的日子,而在地铁站、商场、街头一律是友商的机型在抢夺眼球和市场,关于华为何时上市新机型,却迟迟未有消息。

 

华为内部员工这样对Tech星球说,任总每每都讲,“过冬过冬”,这下冬天真的来了。

 

华为度过了最难的一个冬天。

 

2020年9月,伴随着一趟从海峡对岸飞回的“顺字号”货运专机落地,终于赶在禁令前,华为海思从中国台湾运回了台积电的1.2亿枚芯片,作为最后储备的高精芯片粮草。芯片落地,依靠着全球庞大供应链而高速运转的这趟华为列车,却只能暂时熄火,曾经在整个手机终端称霸的华为,销量节节败退,目前位列第5,距离Others,只有一步之遥。

 

翻阅华为近十年的财报,2020年,收入增幅最低;10年来,现金与短期投资首次负增长;7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最低。2021Q1财报发布,收入再降。

 

Tech星球独家获悉,任正非在4月14日华为董事会上表示,“我们放弃‘农村’只要‘高铁’,ICT和CBG已经砍掉部分场景和产品,放弃部分客户,公司要从技术导向转向生存导向。”

 

天平的一端是终端业务节节败退,运营商业务停滞不前,需要有新的有力砝码加上以中止飘摇。

 

云,是华为给出的第一解,而另一触手似乎在最近被找到,伴随着华为商城开卖与合作伙伴赛力斯的车,华为终于正式迈入了新造车。根据华为内部知情人士向Tech星球透露,华为现在几乎是双押宝,华为云和造车,是华为内部的两个明星BU,也帮助华为在艰难日子里孕育着新的希望。

 

2天预定超3000辆,这还是在只推出一款车情况下,这个数字,超过合作伙伴以往每月的销售额,也很快要赶超“新造车三杰”蔚来、小鹏、理想的数据。

 

华为不造车,却以挑战者的姿态涌进新造车大潮中,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汽车,逐渐成为而立之年的华为重要的依仗。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摩拳擦掌驶向新造车

 

2018年,三亚,在椰树海风中举行的年度战略会议上,华为高层做了一个重大决策:华为不造车,帮助车企造好车。

 

次年,华为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并在一年之后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规划到消费者业务当中,相当于整体提升了智能汽车业务的内部级别。因为在内部,消费者BG是华为的皇冠BG,从2018年起就成为最大的营收来源,归属于消费者BG,意味着会获得资源的大幅度倾斜。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最近,Tech星球独家获悉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架构,这和自2020年6月后华为首次公布时的架构不同,经过了重新调整,目前来看,整个汽车业务架构已基本确立,部分负责人纷纷到岗履职。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下设9个部门,其中,架构设计与集成战略部、战略业务发展部、政策与标准专利部、Marketing部门,可以视为是前台部门;MDC产品部相当于中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车云,将会成为华为主打的三个产品线;质量与运营部为后台部门。

 

在管理层面上,除MDC产品部部长李振生与战略业务发展部部长郑刚不是BUAT决策成员外,所有部长级均为BUAT内部成员,这与华为顶层决策机构EMT颇为相似,具有较多的决策权,EMT主席每6个月轮换一次,参与华为最高策略;而BUAT,则会参与整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战略决策与发展。

 

Tech星球还了解到,从整个BU来看,各部门负责人即部长在华为内部的职级均为星级,在华为的职级评定架构里,星级意味着超过22级,是重要的高层管理者;其中以智能汽车BU总裁王军为例,曾任华为日本运营商业务负责人,在华为超过20年,其他诸如CTO蔡健永也是老华为人,拥有丰富的自动驾驶经验。

 

根据腾讯新闻《一线》报道,近日,华为已任命欧洲消费者业务总裁戢仁贵接替汪严旻,出任华为全球生态发展部总裁。汪严旻将负责新成立的生态特别项目优化组,负责汽车有关业务,针对华为智选新增的汽车品类。如此调兵遣将,也从侧面说明华为对新造车业务的重视。

 

目前来看,整个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规模在千人左右,除此之外,因为大量的人员会分布在不同的部门,如HiCar、自动驾驶芯片等就不归属于BU,这样算下来,华为和造车业务有关的队伍还将更庞大。

 

Tech星球注意到,在华为自动驾驶一位主管的个人简介写着,“急招,大量招人。”根据内部信息,组建5-6000人的团队将会是最终的规模。

 

新造车业务,再次显现出华为对业务的聚焦,也是任正非多次提到的压强原则,《华为基本法》里也谈到:“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虽然此前嘴上说不造车,但是华为正在对于整个汽车业务倾注全力。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内忧外患的日子

 

“相处时难别亦难,秋风送寒杏叶黄。”这是在2020年11月,荣耀送别会上,任正非令人动容的一席告别语。

 

剥离荣耀,断臂求生是处在禁令期的华为能做的最好选择,2020年末,出售荣耀的100亿元定金已经到账,剩余款项也将于2021年6月末前付清。届时,荣耀将完全消失在华为的数据中。

 

华为内部流传一句话,叫“圣终端神无线”。翻阅华为近十年的财报,曾经的华为运营商、企业、消费者三大BG,支撑华为这艘大船驶向更远的远方,而在禁令的影响下,这三大业务已没有神奇光环,都显现出颓势。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2020年,华为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914亿元,小幅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同比增长3.2%。值得注意的是,过去5年,华为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14.3%和14.9%,以此对比,2020年,收入增幅最低;是10年来,现金与短期投资的首次负增长;成为7年来,经营活动现金流最低。微增的营收和利润,对与一向勇猛的华为来说,其实就是倒退。

 

华为2020年的主题是,艰难求生。

 

拿单独业务层来说,受芯片影响,华为手机终端业务几乎是折戟,2019年,华为消费者业务保持了34.0%的高增长,但2020年,消费者业务仅增长了3.3%,为历年最低;这还是在PC、平板、智能穿戴、智慧屏等业务同比增长高达15.4%,合计下的结果,因此,手机的出货量,这一年华为没有作单独公布,不公布也能推理出有多惨淡。

 

根据2019的数据,华为手机出货量超过2.4亿部,也就是是说,存储的1.2亿颗芯片不仅要满足2020年下半年的,还要继续供给2021年。因此,预计2021年的终端出货量只会更低。

 

而运营商业务,营收为2967亿元,增长仅为0.2%。也就是说,让华为曾经立身的通信设备业务,已经在原地踏步,翻阅华为历年财报,从2017年以来,华为的运营商业务就进入了一个低增长和的尴尬阶段,同比增幅在-4.03%到3.8%之间徘徊,向上的阻力非常明显。

 

这样就有了,今年3月,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华为内部一个全球金融业务动员会上称,“云是未来,华为不能老围着运营商做生意,这样会死掉”。

 

另一面,被寄予厚望的云业务,也正在承受着短期压力和迷茫。2017年,华为成立“云业务单元”(Cloud BU),是华为第一次以BU来定义一个项目,同年8月,Cloud BU从二级部门升级为一级部门,级别仅次于三大BG。次年,Cloud BU再改组为“Cloud&AI产品与服务”,目标是在计算和云业务上打造华为的新引擎。

 

2020年,华为云业务再次变动,成立了Cloud & AI BG,华为云的地位再升一级,成为第四大BG。为保障云业务的发展,2021年初,还调来余承东兼任Cloud & AI BG总裁,然而,不到3个月后,“Cloud & AI BG”被裁撤,又变回“Cloud BU”,同时徐直军任华为云董事长,余承东任华为云CEO。

 

不断调整和变化架构,凸显出云业务位置的尴尬,而成立4年的云计算,还从未出现在财报里,这似乎说明,亏损很大可能是云业务的现状。

 

2003年时,华为成立手机业务部,目的是给运营商做白牌手机。据任正非讲,华为终端业务是被逼上马的,而如今联手车企打造HUAWEI inside的全新“造车”商业模式,似乎也是华为在困局下迫不得已做的另一重大抉择。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微软?

 

距离华为上海研究所2公里,上海浦东的唐陆公路901号曼卡科技园,有一块类似像篮球场一样的场地。这曾经是大众汽车的停车场,已被改造成一块小型的试车场,伴随着一辆改造的Tesla Model X巨大的轰鸣声,这里成为了华为汽车梦的起点。

 

那辆改装过电池、电机车出自华为的“车联网业务部”,负责人是蔡健勇,也是现在的汽车BU的CTO。车联网业务部曾诞生在华为内部神秘的“2012实验室”,从2009年起,华为就开始对车载模块进行开发;2013年,成立车联网业务部,并推出车载模块ME909T,开始布局车联网领域。

 

华为造车起步,那时候还没有智能驾驶概念,慢慢地,研究焦点才从电动技术到自动驾驶。

 

关于无人驾驶,华为内部也曾存在过争议,根据内部资料,2018年,任正非表示:“无人驾驶我们不可能称霸世界,称霸世界一定要掌握数据,我们没有优势,我觉得聚焦在车联网上,可能还可以称霸。利用车联网实现无人驾驶是其他公司的事情。”

 

而最近频频在合作车上秀出无人驾驶的肌肉,就知道,曾经的方向已经在扭转。

 

华为加入新造车,不仅是时局下的不得以而为之,也是一张布局了近9年的大网,终于在2021年迎来了收网时刻。或许,现在谈收网还为时过早,但造车这件事,不是拍拍脑袋作出的,从更广阔的维度上来讲,华为只能凭造车构建出一个完整生态圈。

 

华为在2019年7月拿下导航电子地图制作甲级测绘资质,2021年,华为高精度地图启动商用,届时,北上广深、杭州、成都、天津、重庆都会覆盖数据,在高精地图加持下,自动驾驶的准确度将会如虎添翼。

 

再加上全国5000余家体验店,7.3亿存量智能手机用户,能为产品销售提供巨大的流量入口。

 

华为的野心,不是要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tier1)”,还更要做成软件和硬件一体,加上自己构建的操作系统,不仅仅是Tier1,还是Tier0(操作系统),最终形成以自己为中心,广纳朋友圈,打造出一个完整的生态,最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微软。

 

操作系统是终极的商业竞争,pc时代是微软,移动时代是苹果和谷歌把持了智能手机的绝对主导权和绝大多数利润,而在智能汽车时代到来,无人驾驶的操作系统可能会出现“四国杀”——华为、特斯拉、苹果、谷歌。

 

而智能汽车的业务,不仅能链接华为现有大部分业务,还会成为华为未来商业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手机有百万级的应用,PC有万级,电视有千级,车只有百级。而通过华为HiCar,可以将手机中的百万级应用带到汽车中。”这才是华为最终的野望。

 

Tech星球通过曾参与过极狐项目的前BU员工了解到,“合作期间,华为的生态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传统车企对华为还有提防的心态,这导致华为很多优势发挥不出来。”

 

目前来看,能交出后背的只有长安、小康、北汽三家,而这三家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声量还是太低。能不能号召更多的伙伴,加入这个朋友圈则成为了华为新的难题。毕竟,有人玩儿,才是party,没人来,只能独舞

独家丨华为造车大起底:布局3年,设9大部门,目标5000人团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muNFSAyCdTnMN6o95FFWw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 陈言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拥抱变化”,这是走进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时,首先看到的醒目标语。

4月21日至28日,2021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海车展)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笔者在4月20日新闻媒体日先睹为快,进去参观了参展的日系整车企业的展示情况,采访了日系汽车零部件企业。

日企如何在中国拥抱变化,这是笔者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世界汽车行业在发生哪些变化?从上海车展看,最重要的变化,是燃油车在迅速向新能源车转变。尽管在世界市场上燃油车依旧占据了绝对规模,但即便不是汽车专业记者,也嗅觉到了这种巨变:不论是2030年欧洲诸多市场将不得销售燃油车,还是中国大力推行的电动车研发及生产,一个新的时代——以电动为主的汽车时代行将到来。

日企在燃油车阶段保有世界最重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技术,但在电动车的生产方面却严重滞后。

日企在汽车产业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如何应对?汽车零部件产业出现了哪些新的举动?如何从零部件的角度改变日企整车的生产研发?

笔者想通过上海车展管中窥豹。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上海车展会场中心的标语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日企保有燃油车生产的最高技术

日本自动车(汽车)工业会在2021年3月发表了这样一组数字——

2019年,世界汽车的总产量为9178.7万台。日本企业在日本国内生产量为832万台,其国内市场销量351万台(另外销售了从国外进口的本国品牌及外国品牌车,全年总销量为519万台),超过半数(481万台)的汽车从日本出口到了国外。日本汽车的主要出口对象国为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

日本在国外生产的汽车总量为1885.2万台(其中在亚洲为1085.0万台)。2009年跃进到1000万台以后,基本保持了稳步提升的态势,只是2019年在亚洲的销售略有下滑,产量也比2018年的1996.5万台少了111万台。简单计算一下,全世界一年生产的车中,日企占了三成左右。

如果把视点聚焦到日本国内市场,可以看到2019年日本的电动车销量约为2万台,插电混合动力车约1.7万台,燃料电池车707台,新能源车总量在3.8万台左右。如果将混合动力车加入进去的话,数量一下子会变得很大,达到147.5万台。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资料:日本自动车工业会主页

从以上数字中可以看出日企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生产能力巨大;

第二是技术高超。有了这个条件,日本才能实现在国内生产,同时能够到国外生产比国内要多出许多的汽车来;

第三,日本混合动力车生产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均十分强大,但在世界市场主流的电动车方面,日本并不占优势。

到了2019年,日本的纯电动车销售总量不能破2万台,加上插电混合动力车1.7万台在内,总量为3.8万台,与当年全世界纯电、插电混合动力车的总销量220万台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里顺带说一下日企在中国的情况。2019年中国汽车产量为2576万台,比2018年减少了8.2%,和2017年比总量上减少了300万台。但日企在中国获得了意外的发展。丰田比上一年增长9%,在华销售了162万台,本田比上一年增长了8.5%,销量为155万台,日产则比上一年减少0.1%,销售154万台。

在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下滑的情况下,日系能够上扬(日产因为总部出现重大经营事故,给在华营销带来了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其生产及销售能力在中国后来者居上,势头不减。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普锐斯的前景与日企在电动车上的不足

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汽车生产国,日本在新型汽车的研发上不遗余力,混合动力车是研发的重要对象,也获得了极好的成绩。

这里特别需要提及的是丰田的混合动力车“普锐斯”(PRIUS)。该车1995年开始推出概念车,1997年正式进入市场,除日本外还在中国、泰国生产过。刚刚开始销售时,笔者还在日本,周边的朋友有购买的都赞口不绝。每升油跑30公里的燃油效率,也确实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大学校长、演艺圈的人争相购买,不仅仅为了节省燃油,也是重视环保的一个表现。普锐斯在营销方面也确实做得非常优秀。

2017年1月,普锐斯在日本及世界的销量突破了1000万台,2018年在日本就销售了145万台,2019年保持在了142万台以上,是个非常成功的车型。

从价格看,在日本购买普锐斯大致为250万日元左右,折合人民币为15万元,虽然比普通燃油车贵了一些,但价格并不离谱。

普锐斯曾经在中国组装,也想开拓中国市场,但一是车型较小,油电两套动力系统,电池的装载等让车内空间更窄,不适合中国消费者运送各种物品的需求。价格也和在日本不同,不在普通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内。

日本企业在混合动力车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以后,在充分保有电动车研发、生产及开拓市场技术的前提下,并未及时进入电动车市场,到2019年全年的电动车销量也依旧不能超过2万台。

是日本看不到电动车的市场前景吗?2019年纯电及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全世界220万台的销量,真的让日企不动心吗?

和日本汽车专业人士有过几次交流,也多次讨论过这些问题。

日本汽车制造业中,在日本全就业人口中占到了8.1%,总数有542万人(日本自动车工业会,2021年3月),光制造方面就有91.2万人。从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整车零部件顿时会少一半以上,模块化的组装非常容易。转型不是简单将产品做个调整,意味着91万人中至少半数左右的人失去现有的工作。无论谁做汽车行业的负责人、整车厂的老板,都不能轻易下这个决定。

从过去数年的设备投资看,日本全部设备投资中,汽车一直占五分之一以上,是最大的投资部门。最新的数字为2020年统计的投资金额总汇,这年记录的是2017年的投资状况数据,共投资15430亿日元,占了全部投资的22.6%。

日本的设备投资需要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收回成本,电动车的投资也算在设备投资范围内。过去数年十几万亿日元的投资,需要有一个回收的时间,让日本不能轻易下决心在本国进行电动车投资。

但是,在国外的新投资可以做相关的调整。我们在上海车展看到,丰田、本田、日产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在展示重点上,电动车该是重中之重。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汽车零部件企业,进一步推动汽车电动化

看日本汽车产业的话,感觉零部件方面日本企业已经在开始转型。

在上海车展上,日立安斯泰莫(Astemo)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僧伟利,对笔者谈了公司的成立、经营方面的新理念。日立安斯泰莫(Astemo)公司成立于2021年1月1日,从占股看,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占66.6%的股份、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占33.4%。公司主要由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株式会社京滨、株式会社昭和以及日信工业株式会社四家企业合并而成。Astemo是“Advanced Sustainable Technology for Mobility”的首字母组合,寓意“通过可持续的先进技术创造安全、舒适的移动生活,为社会做贡献”。

每年车展笔者都会看日立汽车系统公司的出展情况,知道这是一家和日系整车厂有着极为紧密关系的企业。现在和本田系列的三家企业合并组成新公司后,是更多地为本田整车厂提供零部件,还是面向在华所有汽车企业做供应商?日立安斯泰莫企业传播部部长谢军对笔者说:“我们不仅为日系汽车企业提供零部件,还将更多地为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在内的所有在华汽车整车厂做供货商。”

中国在燃油车的生产方面,目前基本以合资为主,纯中国品牌的燃油车在中国市场上不占主导地位,但纯电动车不一样,在美国的特斯拉之外,中国品牌相当强劲,而且在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有关技术在加速融合,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成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和趋势,中国企业在本土保有主动地位。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资料来源:搜狐网(2020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破300万辆 特斯拉Model 3三连冠

中国市场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电气化、自动驾驶化、共享化、网联化正在飞速发展。我们在中国共拥有22处生产基地,将致力于为中国的客户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僧伟利对笔者说。

从内容上看,该企业已经突破燃油车的零部件内容,在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车,在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要提供自己的技术及产品,开拓新的市场。

日立安斯泰莫在本届展会上展出了电动动力总成系统、先进底盘系统、自动驾驶/先进驾驶辅助系统以及摩托车等核心业务领域的全系列产品,其中包括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车载电机控制器,以及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双目相机等。

面向自动驾驶领域的双目相机,则可提供从成像、图像处理到物体识别处理、车辆控制信号生成一体化的双目视觉解决方案,可实现ACC、AEB等ADAS功能,为安心、安全、舒适的驾驶提供可靠支持。

从这些内容看,零部件已经脱离了燃油车的局限,在向车辆互联网方向转变。僧伟利将其企业在生产研发上的重点归为“先进电动动力系统”及“集成的车辆运动控制”。虽然燃油车也需要相关的技术及产品,但这更是车辆互联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立安斯泰莫在上海车展推出了诸多的电动化零部件产品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燃油车的最关键模块是引擎,到了电动车时代最关键的模块为发动机

在上海车展的会场上,笔者还看到日东电工公司推出了其在三电系统方面的相关产品,包括电池中的透气膜、电机中的绝缘纸及电控中的绝缘导热材料等。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执行役员、东亚地区统括城胜义对笔者说,在车身轻量化以后,日东电工研发的铝合金专用增强贴等开始有了新的市场。汽车电动化对新材料提出了新问题,日东电工通过参加展会,及时获得市场需求方面的信息,开发相关产品,为企业提供最新材料、产品。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日东电工子公司日昌在上海车展上的展台

日本汽车零部件产业在汽车电动化以后,能够提供新产品,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及生产相关产品。日本汽车产业在过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用了较大的精力去研发混合动力车,同时进行了插电混合动力、纯电力及燃料电池车的研发,看起来目标分散,在进入2020年以后,世界潮流逐步统一到电动车以后,日本并没有立即追赶这个新潮流,但并不是日本汽车制造业不具有相关技术,不能生产纯电动车。

从日立安斯泰莫、日东电工的产品及研发能力看,今后为电动车提供相关产品的能力很大,只要整车厂决定加速纯电动车的生产,产业转型能够迅速跟上。

目前,日系汽车的电动车产量低、研发目标较分散,但零部件企业已经大踏步地向“先进电动动力系统”及“集成的车辆运动控制”迈进,也许用不了太多的时间,日系整车厂也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发力生产电动车。
日本电动车发展不足,突破口竟是?
  • 作者:日本(企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0egNDcKOfUtQVlCUp78Ig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截至4月30日凌晨,全部A股4287家上市公司中,共有4282家上市公司披露完2020年财务数据,易见股份、美尚生态、ST网力、跨境通、延安必康合计5家公司尚未披露2020年报。

 

总体上看,2020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实现净利润3.99万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科创板成长性突出,营收及净利润增速均位居前列。2020年,有色金属板块净利润翻倍增长,休闲服务、综合板块等业绩下滑明显。

 

业绩总览

 

 

01全A营收和净利润

 

2020年A股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79%,营收持续增长。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2020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为3.99万亿元,同比增长4.56%。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分季度看,今年以来A股整体业绩持续复苏。2020年第四季度,A股整体净利润增速为64.35%,明显要好于第三季度17.45%。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2板块营收和净利润增速

 

2020年各板块的业绩增长出现分化。科创板公司表现尤为亮眼。营收增速达19.78%,位居各板块首位。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在医药、半导体公司业绩的带动下,2020年科创板归母净利合计同比增速为58%,高于深证主板39.90%的增速及创业板32.42%的增速。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3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

 

2020年营业收入呈现增长的有农林牧渔、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建筑装饰、房地产等21个行业,占比超过7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2020年,受益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有色金属行业净利润增长最为明显,同比增速达130%,传媒、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通信等行业净利润增速亦较高。此外,因疫情影响,综合、休闲服务净利润下滑均超过9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A股总榜单

 

04A股公司营收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5A股公司赚钱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6A股公司亏钱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7A股公司业绩增长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8A股公司业绩下降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09A股公司每股收益TOP10

 

A股2020年业绩大数据榜单出炉

 

 

备注:

 

1、本文所用净利润均指归属于上市公司母公司的净利润。

 

2、A股整体营收增速算法:(∑成分股.本期营业总收入-∑成分股.上年同期调整后营业总收入)*100/ABS(∑成分股.上年同期调整后营业总收入)。剔除本期或上年同期营业总收入为空的成分股。

 

3、 板块、行业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算法同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M5iLkLUFgRSGsaRLMpttw

关于人口的一些思考

 
这段时间人口问题又聊得比较多,我之前写过一篇,反响非常好,今天准备再写点。
现在有几件事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
1、人口拐点快要来临,很多年轻人不给生了;
2、人口结构有问题,将来很多人将会无人养老。
这两个问题我们上文都讲了,从现在来看,除了放开计划生育,没啥别的更好的套路,从现在放开二孩的情况来看,就算彻底解除计划生育,可能效果也不会太好。
至于很多人说的“思想上鼓励生育”,几乎没啥效果,大家也都别想了,“生育观”往往是长期的生活经历形成的,不是你几句话就能改变的,更不是官方宣传能搞定。
而且对人影响特别大的东西,往往是那种顶级写手仔细打磨直击人心的负面情绪,这类内容最能打动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跟病毒似的在人心里传播,比如咪蒙,就很擅长这类文章写作,她的文章标题里经常提到“死”,搞自媒体的都知道,最打动群众的,就是死亡、孤独、复仇,屌丝逆袭,起高楼然后楼塌了。
任何官方的主流正能量宣传在这类内容面前啥都不是,而且你也禁不掉,越禁冲击力越大。大家一定要有个常识,领工资的根本没法跟独狼们比,段位差太远,基本是完虐状态。
最好的办法反而是养蛊,一般一种思想特别有市场,自然会有其他顶级写手出来挑战,因为挑战成功就会获得巨大的流量奖励,这种情况下反而有机会扳回一局。
所以社会观念这玩意往往跟浪似的,一波又一波,这几年这种占优,过几年另一种占优。
最明显的是我从小到大,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中国人太多了”,到了这两年,风向突然就变了,大家都开始担心人口降低的问题了,这就是观念的轮番涌动。我知道,说到这里,又有人跟复读机似的开始默诵“人口结构”了,上篇文章聊人口结构比较多,这次咱们说点别的。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不生孩子”这个观念势头越来越猛。
这一点我自己感触非常深,当初身边的90后们很多声称将来不生孩子了,大家都觉得他们是在胡说,等到了三十岁自然会生,如今这不三十了,果然不生。
这个也正常,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并没有给那些孩子多的人太多的奖励,普通家庭生两个孩子,如果是城市家庭,那他们的生活状态足以把年轻妹子们吓一跳,而这几年的电影电视剧又在不断强化这种感受。
而社会反而在不断奖励那些不生的人,如果你放弃了生育,生活条件能好太多,也能少受太多的苦。至于说老了会咋样,谁关心呢,谁会去操心几十年后的事呢?大部分人连明年的事都不想操心。
尽管大家不是什么理性人,但是面对这种情况谁都知道该怎么选,这些年在大城市,不生孩子的观念跟流行病一样传播,生孩子反而成了一个“艰难地选择”。
所以吧,这个趋势短期内就这样了,指望城里人生孩子,太难太难,几乎要求他们搭上自己所有的一切了。而且中国现在整体城市化率好像是60%,年轻人城市化率可能80%,大家去看看村里,哪还有什么年轻人,都跑城里去了。城里年轻人生育率低,很可能就是全社会低。
那问题来了,大家生育愿望下降,人口下跌,就完全是坏事吗?
这个也比较复杂,人口结构上讲肯定不好,咱们这代人可能会老无所依,我在上篇文章里把这事说得很清楚了。
但是某种程度上讲,劳动力下降却有可能改善社会环境。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这也是一个小老板给我说的,他说以前人力便宜的时候,他们去市场上用小面包车一拉就是几车,回去没明没夜干活,一个月休息一两天,谁要是受不了就让他赶紧滚,等着一茬大部分跑光了,就去再拉两车。
 
而且那时候也不是996,而是早上起来干到睡,中间吃个饭,不少工人太疲劳,就在工地机器的轰隆声中睡着了,不少人因此还搞出来了大悲剧。而且工资也不是按月结,而是按年,如果中间不干了,还拿不到全部工资。就算干到年底,拿不到工资的事也太平常,我上学那会儿电视上日常聊这事。
 
当时老板们的思路就是“你不干可以滚嘛,反正有的是人干”。

这几年用工荒,他们的思维也开始有了转变,毕竟走一个人,好长时间都补充不上,耽误工期,就不能像以前那么粗放了,现在也致力于改善工人的环境,比如以前让大家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屋里睡,现在也搞成了四人宿舍。饮食也在不断改善,毕竟工人不满意跑了再去招工耽误事,而且还不一定能招到。
 
所以能让利就让利,而且简单加工不赚钱了,现在也开始搞复杂一些的产品,让老师傅带着徒弟搞,培训周期变长,这样就更不能随便让员工跑了。自然也就不能随便打员工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点奇怪,还可以打员工?当然可以了,多年前某工厂连续出现跳楼事件,被爆出来保安日常殴打工人。工人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小伙子,谁能受得了这份气?
 
正是“用工荒”不断推动了工人工资上涨,也推动了工人环境的改善。

其实他说的这个道理在我们软件行业一样适用,十年前我开始上岗的时候,那时候真是以人代畜,你们现在说的996弱爆了,我们那时候一个项目搞一个月天天熬夜并且周末无休实在是太正常了。
 
反倒是这几年大家开始越来越反感这种生活,很多企业也在做调整。而且现在“95后”来了,脾气不好,动不动撂挑子甩脸色骂领导,管理层的风格也随着调整了不少。
 
而且以前招聘动不动就是要一个人,一百个来应聘,那HR自然会把年龄大的筛掉,把不是名校的筛掉,人多有的选嘛,然后看看剩下的人谁要的工资低就录取谁。这两年依旧很过分,不过已经不像以前那么过分了,如果劳动人口继续下降,可能今后的职场就没现在这样夸张了。
 
而且为啥35岁就不要你了?
 
很简单嘛,不要你了我可以分分钟找一个比你年纪轻、工资低、精力旺盛、家里事少的员工,我为啥要你?什么,经验不如你?那就找俩,还比你便宜。
 
你们想想,谁会愿意自己的娃出生后去住那种几十个人一个屋的宿舍?谁敢把娃生出来等他35岁上有老下有小然后被开掉?
 
我们总说生育率低,其实你仔细去了解下每一个不想生娃那些人的想法,你就会发现他们理由充分,甚至能把你给说得不想生了。
 
我们总说人口红利,人口过多自然是红利,但是不是劳动者的红利,而且有人容易滥用这种红利,把人当消耗品使,社会的初始阶段这么玩可以,但是你不能一直这么玩对吧?
 
大家要有个常识,如果劳动力充足且便宜,很多人根本没有动力去搞产业升级,就像在印度人比牛便宜,很多地方用人耕地而不是牛。
 
甚至欧美学者有个断言,说是为啥欧洲有工业革命而中国没有?因为中国当时人太多,有啥事砸人力就可以了,根本没必要发展机械,任何机械和新发明都会因为找不到用的地方最后归于湮灭。

人口下降当然有坏处,但是也预示着一个更加尊重劳动者的时代,而不是那种“你不干就滚,有的是人干”,这才是更加健康更加长久的道路。
 
如果恶性竞争不那么激烈了,35岁不用担心拖家带口被企业丢出去,那很多人对未来的顾虑自然少了,生育的意愿也就上来了。
 
大家甚至可以去问问那些去欧美留学的人为啥不回来,原因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国内太卷了”,这种状态不仅吓退了留学那帮人,也吓退了育龄年轻人。
 
人其实都是活在“预期”里,而预期往往就是现实的隐射。
 
你今天奋斗是因为你觉得因为今天的奋斗,明天会更好,如果现在告诉你,比你优秀比你学历高比你牛逼的人现在惨的一批,你再怎么奋斗,将来的结果也不会比他好。你还在大学读书,就知道你的职业生涯到了35岁就结束了,那还奋斗个毛线啊,赶紧删档算了,最起码不能练小号了。
 
所以说,这两年用工荒,95后脾气爆,劳动人口下降,短期看来会抬升成本,但是长期看来可能是好事,企业不能太过习惯那种“压榨式发展”。我们初期底子弱没选择,只能是压榨,等到了一定程度,必须得做调整。
 
也有些人已经被压迫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总觉得不搞血汗工厂,中国经济就会垮,讲真,发展了这么多年,如果还是靠血汗工厂才能撑得住,大家不想生孩子也正常了,我就不信你愿意你家孩子将来去血汗工厂,如果你自己都不愿意,又凭啥让别人家的孩子去?
 
只有人力资源不那么充裕了,才会珍惜人力,才会把人当人,才不会把人往废了用。我们总说“分配有问题”,其实还是劳动阶层互相竞争,自己把价格打了下来,分配不出问题才有了鬼了。互联网公司工资为啥那么高?现在大学刚毕业进大厂都干到30多万年薪去了,因为全国重点大学的计算机系毕业生没多少,大厂本来就有钱,互相抢这些人必然会推高价钱。
 
等慢慢地不这么卷了,而且我相信劳动人口下降必然会反馈到人才市场上,劳动力不那么廉价了,大家才能有基本的体面,劳动法能落实,这样年轻人才不会被未来吓到,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人选择自行绝育了。这就像草原上狼多了,兔子会变少,最后反过来让狼也变少。社会和自然界一样,有它的反馈机制。
 
也就是说,我国廉价劳动力太过充足,即是这些年发展的动力之一,又是内部恶性竞争的源头。没有廉价劳动力我们没法起飞,如果一直搞廉价劳动力,那我们也完蛋了,没人想给社会生一堆天生廉价的孩子出来。
我一直是提倡艰苦奋斗的,但是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一直艰苦,而是用一代人的艰苦换取后来人不那么艰苦,人口红利固然有吸引力,但是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跟我一样生活在一个依赖人口红利的国家,这就意味着变态的竞争,发疯的内卷,这种生活经历一代人就够了。
 
文章的最后,还是得说一句,大家也不要太担心了,人口也不是快速就降下去,今年不是说还没到顶嘛,到顶也是慢慢降,如果在未来十年内社会环境变好,大家观念上有转变,我完全相信生育率还能重新上来。到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现在的担忧也有点过分。
 
还是那句话,改善民生才是最重要也是最正义的,艰苦奋斗的目的不是为了艰苦,如果越奋斗越苦,那大家不想生也无可厚非。
==================
以上是正文
首先说一件事,大家不要再在后台发什么“为啥不写印度”之类的,我之前说过这事,这个号本身就是想起啥来聊啥,以前重点讲党史的,不过后来总是删帖,才开始讲别的,到去年四月份第一篇印度发出去之前,我在公号订阅者已经破了百万,全网三百多万了,讲完之后多了几十万吧,有些小伙伴是专门过来看印度的,那要让你失望了,更新频率不会太高,尽管那玩意流量很大,不过我根本不在乎那部分流量。如果要是很失望并且不能接受,取关就可以了。
说起来有点感慨,当初2017年开始写微博,2018年开始写文章,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学习和培养写作能力,一直也没太在乎流量什么的,到现在甚至连个校验文章的人都没找,每篇都错别字一大堆,没想到后来会聚集这么多人。
最近我也想清楚了一件事,正是我不在乎流量,所以作为野生自媒体做的比大部分职业自媒体都强。其他博主们搞人设,搞裂变,吸粉搞活动,和其他博主互动什么的,我啥都没干,也懒得干,爱咋咋地吧。总有人说博主你写短点,那样读者会多一些,我也觉得很无所谓,不想看就别看了,看的人太多也不好。
这也是为啥我到现在也不辞职的原因,一方面我工作时间长,毕业快十年,前几年干到了管理层,我们公司给的实在是太多了;另一方面我早就弄明白了一件事,自媒体这种行业,“不在乎”是一种最好的状态,一旦开始专职写,可能心态就变了,患得患失,到时候就是流量控制我了。
而且每天都有人跑来跟我说“博主你变了”,这个真没招,事实上从我只有一千粉开始,每天都有人觉得我越写越矬,还好我不在乎,一直写到现在。没办法的事,对于每个读者,都是我的某篇文章吸引来的,但是我又不能一直停留在那篇文章上,肯定会不断向新领域扩展,毕竟我也得不断学习新东西不是?所以最终所有读者都得离开,这也没招,如果需要停在某个点上天天说些片汤话,我宁愿不写。
所以每次写文章本身也是我自己尝试弄明白一个问题的过程,通过写作我的脑子确实感觉条理了很多,还指望着一直写到老。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九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CE0fEi92xCcv5W0xeORQ4w

绝不能向西方投降:为什么中国人必须支持国家?

摘要:为什么中国人必须支持华夏?因为中国人根本没有其它选择,无论是为了爱国主义,还是为了自己的财产和安全,中国人都必须支持华夏,在伟大的斗争中共同进退。
随着斗争的现实逐渐清晰,从网上的舆论看,很多看似聪明的人开始动起了脑筋,一些人竟然期盼美国赢得这场战争,甚至希望中国人失败,而他们之所以这么想,仅仅是因为他们对这场斗争抱有不切实际的念想。
在我看来,这种认知真是不可理喻。
这里,有必要再次澄清一下,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必须在这场与西方、印度等国的斗争中坚定的支持国家?这是因为,当一场残酷无情的斗争降临时,一个国家必须统一意志,以残酷无情的坚决去迎接这场斗争的洗礼。斗争未开之时,可以努力争取和平,但斗争现实已经不可避免之时,则必须致力于斗争本身,并坚决支持国家!
首先,我们必须意识到一个最起码的常识,一旦中国输掉冷战或者热战,对于中国境内的老百姓来说,后果是什么?
这个后果就是,不仅仅是中国的屈辱和灾难,更是每个中国人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为例,战后,在战胜国英美法的压迫下,战败的德国马克贬值二十亿倍,一夜之间,德国民众全部一贫如洗,一个美国男人只需要拿着几十美元就可以在德国轻易购买豪宅,玩弄德国美女,这就是德国战败的代价。当德国战败后,任何有产阶级都荡然无存了,哪怕是一个高贵的德国绅士,他的财富和地位也无法与战胜国一个普通的士兵相提并论。
同样,苏联冷战失败后也很悲催,以苏联卢布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100美元能换个90卢布上下,到了1990年,官方汇率变成了100美元兑换180多卢布,1991年苏联崩溃后,美元兑换卢布的汇率一下子涨到了100美元换17000卢布,到了1995年,100美元可以兑换45万卢布,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刷新成了60万卢布。即俄国人在冷战失败后,他们的财富贬值逼近一万倍,一个西方人可以凭借不多的美元,在俄罗斯肆意收割资产和美女。
这说明什么?
意味着一旦中国在这场与西方的战争(不管冷战还是热战)中失败,那么中国的普通人的财富就会化为乌有。这也表明,不论你是否支持国家,你的财富都与国家的命运已经完全捆绑,如果国家失败了,那么你肯定也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刻,德国民众听信了美国人十四点的诈骗,推翻了自己的政府,放弃战争,选择投降,结果面对的是极端的屈辱和压榨,每个人都无法幸免

其次,很多人一定会琢磨逃往国外,试图借此抛弃自己对祖国的义务,那么我要告诉你,即便你逃亡国外,一旦中国在斗争中失败,你的命运也将是惨不忍睹——你在任何地方,你与中国的命运都是深度捆绑,不可分割。
以上次冷战中为例,由于中国与英美在刚开始是冷战状态,为了防止华人从事反西方政治,英美乃支持各国反华势力对当地的华人进行野蛮残杀。
1965年9月,在英美的支持下,印度尼西亚军人苏哈托发动军事政变,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大肆散播恐华舆论,鼓动当地土著大肆屠杀华人,最高约50万华人被杀死,当地土著背着竹篓,拿着砍刀,逐村屠灭华人,篓子里面都是华人的人头,华人惨不可支,惶惶不可终日。
英国记者Paul Lashmar与Oliver James自1997年起在《独立报》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探讨英国与九三零事件的幕后联系。根据这些报导所述,英国外交部的信息研究部(Information Research Department,简称IRD)曾针对印共、印尼华人与苏加诺展开一系列的反宣传,此计旨在复制英国对付马来亚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据当时BBC驻新加坡特派员Roland Challis之说,由于苏加诺拒绝记者入境,英国驻雅加达的大使馆就成为资讯的唯一来源,IRD 因此有机会操作新闻。例如,BBC报导共党将血洗雅加达,就是由IRD的心战专家Norman Reddaway所编造的谣言
1969年5月,英美支持马来西亚当地土著对华人发动残酷的五一三事件,大量恐吓攻击当地华人,从此华人在该国的地位一落千丈,再也抬不起头来;
反过来,假如中国输掉与英美的斗争,那么海外华人的命运无疑将会更加凄惨。以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为例,当德国战败后,那些曾经在海外生活的德国人,遭到了惨无人道的毁灭性对待,1200万德国人被迫从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中逃离,大约50万人在逃亡过程中遭到灭杀,300万妇女被强奸。在波兰,一个德国人居住区被屠灭,3000多德国人被扔进了火堆活活烧死,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命运。
所以,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中国兴,则中国人兴,中国衰,则中国人衰,这是最起码的道理,我觉得不应该对此有任何怀疑。今天的中国人绝不要想着在斗争中躲避自己的国家义务,因为国家一旦失败,我们都将一无所有,包括生命。
最后,当斗争拉开宏伟的序幕,当和解的希望彻底死亡,就一定要斗争到底,我们可以寻求战术缓和,却绝不要幻想对英美投降就能有好下场。
英美是当代的罗马,与过去的罗马那样,英美满口热爱和平的谎言,却绝不接受任何投降。罗马人曾经欺骗迦太基,说只要投降,就会有和平,但实际上,罗马人只是想着彻底毁灭迦太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时刻,英美欺骗德国人,说,只要德国投降,就会获得有尊严的和平,美国总统威尔逊甚至抛出蛊惑人心的十四点和平主张,这诱使德国人民抛弃了自己的军队和国家,选择向敌人屈膝投降,结果呢?结果德国输掉了一切。

德国人怀着对和平的期望接受了英美的和解提议,却面临着最残酷的压迫

在冷战中同样如此,英美也曾向戈尔巴乔夫保证,一旦戈尔巴乔夫投降,那么英美绝不会将北约东扩,绝不会威胁苏联的核心利益,绝对会给苏联更多的援助,但实际上呢?
后来,英美不仅仅没有给多少援助,反而趁机侵吞苏联的势力范围,分割苏联的财富,将俄罗斯逼到了衰败的极点,今天英美扩张到了波罗的海,拥有了乌克兰,而俄罗斯已丧失了一切崛起的希望。
绝不能向西方投降:为什么中国人必须支持国家?
第三次布匿战争迦太基统帅Hasdrubal the Boetharch的妻子斥责丈夫向罗马人投降,哀叹国家的毁灭,她最终带着孩子跳进了大火,自杀身亡
因此,英美是不可相信的,投降是没有出路的,中国可以与英美达成短暂的战术性缓和,争取时间,但绝不可以接受对英美的投降,中国必须万众一心,坚持斗争到底,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胜利的生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为此,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坚持支持华夏,不管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财富,为了家人,我们没有选择!我们必须与华夏共同进退!
经历过英美欺骗的俄国人对投降后果体会最深,拍出了热泽夫会战中这一段画面,深刻展现了西方人的不可信,对西方投降永远是最糟糕的选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g4BrwkLm8iGsFnWI5sY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