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看点    随着厌学、抑郁等心理问题越来越普遍,家长们不禁要问: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但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却不快乐了?究竟该如何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具备追求幸福快乐人生的积极心态?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对如何避免和改变孩子“习得性无助”的问题给出了详尽的答案,和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案,让深陷迷茫的家长和老师们拨开了迷雾,找到了可行的养育方向。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蓝橡树 (ID: blue_oak)

文丨立正妈妈    编丨Travis

这是一串串无声冰冷的数字,同时也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教育蓝皮书,搜集了79例2013年中小学生自杀案例,孩子们的自杀理由五花八门: 

父母离异、

被家长批评、

被同学欺负、

教师行为失当、

作业没完成、

成绩不理想……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每个理由都不足以沉重到无法接受,却成了压垮孩子们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他们选择了最惨烈的方式与这个世界诀别。
这不禁让人唏嘘: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对生命如此轻视,对人生如此悲观?当代孩子脆弱到不堪一击的心理承受能力,究竟是什么造成的?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性格并非天生
警惕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悲观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他花了30年时间对上千人进行跟踪研究,凭借这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和大量案例作为基础,发现了隐藏在父母养育方式中被忽略的重大秘密——“习得性无助”
大部分在学习和生活上问题重重的孩子,并非真的能力不足,而是一路伴随的挫折感连连,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在读博士期间,马丁•塞利格曼和同事在实验室里,用狗来做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但在实验中,他却意外地发现了心理实验的新视角。
刚开始的时候,狗狗被关笼子里,面对突如其来的电击,却无处逃脱。持续一段时间的电击后,狗狗就不再挣扎,只是缩在角落悲伤呻吟。
这时,即使实验员打开笼子门,狗狗已经不相信自己能摆脱电击,只躺在原地,消极而被动地承受着一切。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塞利格曼的研究在心理学界产生了巨大的轰动。一直以来,行为主义理论的观点里,所有动物,包括人类,都是 “ 受到刺激——发生反应 ” 的被动机器。
而这一实验却证明了,行为不一定都是由具体的刺激(如电击)所致。
抽象的“无助感”——“ 我的努力没有意义 ”,悲观的想法才是致使狗狗消极放弃的根源。
塞利格曼把实验中狗的这种表现称作“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长期的负面经历,所形成的一种错误的评价方式,对自身和事件消极评判行为,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态。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令人吃惊的是,塞利格曼在随后的研究中发现,“习得性无助” 这种现象不仅在动物中存在,在人的实验当中也被证实了,当屡屡面对无法控制的事件,或遭受不公正的评价时,人类同样也会放弃尝试,屈服于现状。
而人的悲观性格形成,基因只占了小头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后天“习得性无助”造成的。
“我觉得我不行,没有结果,所以我放弃。”长期习惯性地接受负面解释,所以低成就低自尊的人更容易悲观,更容易屈服,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也更高。
而且许多人的“习得性无助”跟从小的养育脱离不了关系。
塞利格曼特别指出,孩子的悲观并非与生俱来,和现实生活环境也并非有直接联系,比如许多人生活在较差的环境里(贫穷、疾病 …),但他们仍能保持乐观。
更多的时候,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更大,可以说:孩子不快乐,父母有责任。
大部分的孩子变得悲观,都跟外界诱因有关。往往是成长过程中常遭受挫折和打击,使之心态变得消沉。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就会将这种无助的感觉,扩散到新的情境之中。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
父母如果是个悲观主义者,对生活和自身充满了抱怨和怀疑,那么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一言一行,会渗透在每一次日常无意识的“言传身教”中,复制后成为孩子对世界、对自己的认知,留下了不可抹去的阴霾底色,成为他终身的“心理习惯”。
正如《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的经典名言:孩子就像海绵,他们不但吸收你讲的话,还吸收你讲话的方式。
好在,凡事有正亦有负,悲伤会被习得,那么代表着,乐观的性格同样能被“感染”。
身为父母,我们虽然无法改变孩子的基因,却能够改变自身的养育方式,帮助孩子避开悲观,从小习得“乐观”。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悲观心理免疫”的预防针
从小,医学家乔纳斯•索尔克,就是马丁•塞利格曼崇拜的偶像。因为他亲眼目睹小儿麻痹这一高度急性传染病夺去了无数孩子的生命,而乔纳斯•索尔克发明的“小儿麻痹”疫苗让这个“绝症”得到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所以,当习得性无助的实验结果引发心理学界的强烈争议时,儿时的偶像乔纳斯•索尔克带给塞利格曼全新的启发。
 
从前,我们通过打预防针来免疫疾病。那么今天,我们就可以实现“生理免疫”到“心理免疫”的跨越——给更多悲观的人,打一剂“心理预防针”。
那么这根免疫悲观心理的预防针,怎么打?
马丁•塞利格曼为此进行了新的狗狗电击实验,展开了“研制”过程:

1. 首先,为狗狗建立习得性无助的免疫系统:让狗狗掌握逃避电击的经验,明白如何做,可以逃避电击,获得对电击的“掌控感”;

 

2. 接着,强化掌控行为:每当狗狗采取行动,电击就会消失。如果放弃应对,则情况毫无改变;

 

3. 最后,观察发现,建立“心理免疫”的狗狗,因为摆脱无助感,得到掌控感,所以再遇到电击时,不会再被动接受,而是主动采取行动,变得更乐观,更积极。

由此可见,预防悲观的“心理预防针”颇有成效。
因此,马丁·塞利格曼教授继续深入,花了30年时间,对近50万名成人与儿童进行了研究。他惊喜地发现:对抗抑郁的“心理免疫”并非天方夜谭,“乐观”的特质确实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不要“感觉满意”,要“表现满意”
掌控感带来的乐观心态
那么如何避免“习得性无助”,养成“习得性乐观”呢?
反观这场“心理免疫”的实验中,“预防、掌控感与强化”是三个循序渐进的有效步骤。
 1. 掌控感带来的高成就认可,是塑造乐观心态的重点 
建立掌控行为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形成孩子面对困难时不退缩的习惯,在内心发展出一套说服自己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理论。
而这套内化出来的理论,将营造出他将来遇到困境时迎难而上的乐观心境。
例如一个刚学吃饭的孩子,可能握不稳勺子,总会吃得满地都是。这时,妈妈们的表现一般有两种:

一是,看他吃得那么费劲,直接拿过碗和勺子,“来,宝宝张嘴,妈妈喂你。”三两下,碗空了,娃喂饱了。

 

另一种是,帮助他调整握勺子的方式,引导小手将勺子移到嘴巴旁边,“马上小勺子要来到嘴巴旁边了,来,张开嘴,啊呜一口,宝贝太能干了,会自己吃饭了呢!”

 

失败了,食物掉了,“没关系,我们再试一次,这次舀小口一点。”

 

可能中途会出现各种状况,弄得到处都是,但孩子慢慢学会了握勺子的姿势,能自己吃了。

虽然看似结果相同,但是,两种过程中孩子体验到的成就感截然不同。
被父母喂饱了,不用跟勺子和米饭较劲,看起来实现了“感觉满意”——情感上的愉悦。
能够自己拿勺子吃饭的这个过程,却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有能力”、“有价值”、“表现出色”,实现“表现满意”——对自己行为的认可,对自我认知的建立,达到真正的自尊。
正如西宾-韦老师所总结的:把自信直接附加到孩子身上,但是这并不能让孩子直接学习到乐观,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家长不是要教会孩子感觉满意,而是要教会孩子表现满意的方法,让孩子获得掌控自己行为的能力,进而获得乐观的心态。
孩子需要的不是鸡汤般的说教,而是简单具体可操作的帮助。
 2. 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解释风格” 
形成乐观的“积极思维”,关键是解释风格。所谓“解释风格”,说白了就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方式。
孩子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对待事物的看法,其实就是儿时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形成的。父母对于事情发生原因和结果的解释方法,最终构成了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
父母不恰当的说话方式,是形成孩子悲观个性的重要原因。
同一件事情,不同的解释风格带来的结果天差地别。
例如行走在沙漠中无比干渴的人,发现了半杯水。
乐观的人会说:

“太好了,杯里半满,还有一半的水”

 

“我太幸运了,总能遇到好事。”

 

“我肯定有能力走出沙漠。”

悲观的人会说:

“太糟了,被子半空,怎么只有半杯水”。

 

“我太不幸了,总是那么倒霉。”

 

“我肯定走不出沙漠了。”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判断一个人的解释风格有三种维度:

永久性:即事情的起因是否会始终存在;

 

普遍性:即起因影响许多情况;

 

个人化:即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况。

 

悲观的解释风格,自带阴雨天。所有遇到的困境都会被解释为是永久性(永远这样)、普遍性(总是这样)、个人能力无法改变(我做不到)。

 

我永远也考不好,总是不及格,怎么努力都学不好。

 

我没有篮球天赋,每次比赛都会输,我努力也没用。

 

被老师批评的总是我,我毫无优点,真是个无可救药的坏学生。

自怨自艾,自悲自恋,自暴自弃,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常态。
积极的解释风格,则是将碰到的困境都解释为暂时的(短时发生)、特殊的(偶然发生)、可以改变的(我可以)——“虽然突然发生,但很快我可以改变。”

我只是一次没考好,这次是复习不到位,下次更细致就好了。

 

输了一次球,主要是投篮不够准,下次勤加练习就好了。

 

老师批评了我,是因为关注到我最近的变化,我要有所改进才行。

 

乐观的心态,让遇到的拦路虎都变得不带杀伤力,因为有自信去应对。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
当孩子面临挑战时,父母正向乐观的引导和鼓励,能够让孩子付出耐心、勇于尝试、采取积极的行动。无形中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乐观的信念:办法总比困难多。所谓的失败,不过是暂时没成功罢了。
而事情成功后,通过正确的方式赞赏,强化孩子的成功经验,可以让孩子找到自我认可的信心,从而拥有更多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习得乐观的“预防针”。
正如塞利格曼所强调的:对孩子的积极解释会导致其乐观,对孩子悲观的解释会导致其悲观的观点。
这往往是父母们最容易忽视,同时又最可能给孩子带来悲观情绪的教育行为。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同样看这副画,有的人看到的是一个少女,而你有些人看到的一位老人
孩子如何评判自我,看待事件,处理问题,最初在这张白纸上画下第一笔的,就是父母的“解释风格”。
当你画下阳光,孩子眼里看到的就总是明媚;当你画下阴霾,孩子感受到的就总是风雨。
 3.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驳 
为什么要反驳自己?
因为当悲观的念头袭来时,我们要学会质疑,抵制负能量,不盲目接受对自我的低级评价,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客观事实和解决问题上。

 

第一步:收集证据(引导孩子思考此刻脑中的想法是否带有情绪化色彩)

· 我的想法是真实的吗?

· 我有没有消极解释这个事件?

 

第二步:做出选择(教会孩子从其他角度来看待这件不好的事情。)

· 有没有其他角度看待这件事?

· 这件事发展下去还有什么可能性?

· 最坏的结果是什么?会怎样?

 

第三步:化解灾难(学会正确地评估坏事所产生的影响。)

· 有没有办法去改善最坏的结果?

· 可能发生的事中,最好的情况是什么呢?

· 我最能做的是什么?

 

第四步:反驳策略(将精力都投入到最可能发生的结果中。)

· 当最坏结果还没发生前,我做什么最有帮助?

· 我现在第一时间能够去做的应该是什么?

身教大于言教。在最开始,父母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发表对抗困境的言论,让孩子看到父母发起对自身悲观的挑战,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如何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悲观。
塞利格曼提出了一个有名的ABCDE乐观法则,我们可以这样列表格:

 

不好的事:

我这次工作测评,领导只给我打了个B的等级,我很担心下个季度会被调离岗位。

 

想法:

我的工作能力不行,领导对我不满意,我的未来堪忧。

 

后果:

我可能会失去工作,家庭的经济开销会因此出现问题,可能会带来家庭危机。

 

反驳:

我只是这个季度工作业绩没有达到最佳,因为疫情影响,整个行业都不太景气。

 

但我的能力不差,相信随着市场大环境复苏,我肯定可以重新把业绩做起来。

 

而且,就算这份工作留不住,我的能力肯定还能找到别的工作,家庭经济不会因此受影响的。

 

激发:

我开始觉得好些了,我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只要努力,我肯定可以做好的。

 

有效的反驳最重要的核心是正确:必须有实质性内容,让孩子依据事实来反驳。你必须说服自己,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反击那些悲观的想法。
学会反驳自己,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当遇到问题时,不带感情色彩,实事求是的看待事件,看待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也是形成积极的解释风格的强有力助力。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但长期的实践,熟练内化成为遭遇困境时帮助自我的套路,却可以帮助孩子锤炼出一生可以利用的“思想武器”,形成对低成就感和无助的免疫力。

当代孩子为什么越来越脆弱了?心理学家跟踪千人30年, 发现了这个秘密……

“悲观心理免疫”的底色是爱和信任
其实,读完《教会乐观的孩子》,我们不难发现,对孩子的悲观进行“心理免疫”最重要的原则:

 

1. 给予足够的爱与信任,鼓励孩子尝试与探索,树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

 

2. 给孩子温暖和正向的气氛环境,培养孩子积极看待事物的“解释风格”。

 

3. 当问题袭来,我们应做到实事求是,引导孩子反击消极情绪,化悲观为力量,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习得真正的乐观。

掌控感是孩子自身发展的基础,正面积极情绪是自我成长的中坚力量,乐观的解释风格是对抗问题的办法,而来自父母的爱与信任,则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最不可或缺的底色。
养育是一场修行,是用一个生命去温暖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愿我们都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播种下向阳生长的种子,传递温暖,传递能量。
作者:立正妈妈;国家人社部 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jSeP6byAw8eYN8LHVGsLg

“精编导学课程”的利与弊

    近日,有家长转发给我一则某市某区某一线民办的预备年级家委会会议内容通报,有这样一段话:

 

     鉴于本届学生为第一年摇号生源,与往年相比生 源组成差异较大,(1)学校的工作计划是:通过频次较高的 阶段性学业考察,特别是期中考察和期末考察,更加全面细 致地了解掌握本届生源的具体学习情况,本着因材施教、分层指导的原则,细化制订并逐步完善后续教学安排;(2)学校的学习建议是:家长应从预备年级开始,在充分有效化解 吸收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学有余力的前提下,积极增加课外学习内容、逐步提高综合学习强度,为后续高强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关于课外学习,由家长自由选择,学校开办的精编导学课程,由学校老师授课,家长可自愿选择。

 

     粗看文章,也许很多家长觉得学校很负责。但细细品,其中有不合规甚至猫腻的所在。

 

    “课外学习,由家长自由选择,学校开办的精编导学课程”,请问在教育部严格规定不得超纲教学的大政策下,这种行为是否属于违规?答案是一定的!

 

   “由学校老师授课”,请问是否收费?当然,如果不超纲教学,学校愿意为差生补差,同时这一切是免费。那属于老师个人自身敬业行为,也就无可厚非了。但如果是收费,那是否存在某些利益集团之间的关联?要知道,高昂的学费已经支付,如果还有小灶教学。那一定会存在上课和小灶的差异。按照以往校内老师团课的历史经验,这种校内粗讲校外细讲的情况,并不在少数。

 

     一直以来,一叶都认为民办学校是以盈利为目的,这个大根本原则永远不会变。他们背后的资本不允许做善事。

 

    如果这一切属实,那摆在家长面前的就有两个选择:补,或不补。

 

    先说不补,如果老师是收费的,那就会出现一种情况,参加团课的学生,一定大概率比不参加团课的学生校内成绩更好看。因为,所谓精编导学课程中,一定是包含了大量的校内考试题库。这样,同类型的题目甚至原题都做过一遍,老师也讲解过一遍。想校内考不好都难。那不补的家长,能否承受到有可能考不过团课学生这样的心理压力?要知道名额分配中的综合评定,包括七八九三年级的平时成绩。

 

    如果参加团课的孩子智商太低,还考不到好分数,那不是啪啪打脸老师吗?不怕,即便孩子太过于愚钝,依旧没有掌握精编导学课程中的“精华”,那老师还可以在批卷松紧度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关照。背答案总会吧,反正包你们有进步,包家长开心,以确保学有成效,然后所有人都要知道课程的重要性。那不参加的学生,是否会被老师穿小鞋?虽说是自愿,但实际情况不得而知,相信肯定也会有一叶先生担忧的这种情况发生。

      那如果补呢?校内成绩可能会慢慢好看起来。但是,谁爹妈的银子也不是凭空掉下来的。校内学费外,还增加了额外的团课费,无疑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另外,校内成绩好看有用吗?难道中考和高考就不用参加了?团课就是毒药,尤其是针对性团课或本校老师给予的补课,更是像孔雀胆和鹤顶红那种,好看,麻痹自身,有幸福感,但无药可救。

      所以,对于该校的家长,其实怎么做都是错。至于第三条路,就不用一叶先生说了吧。自己都不愿意救自己,那只有认命了!

       其实,这种事情在大家身边都有。甚至不少公办学校也有。暗网群中的家长,一叶先生已经不止一次提到,就干着为校内老师组织团课的活,换取自家孩子在学校的升学利益。很多学生平时校内课堂练习不怎么样,但一到考试就突然拔尖。这种都是有问题的。

 

     无论如何,一叶先生建议大家,没办法一定要补课,也请睁大眼睛。尽量去大机构,尽量自学。不要迷恋所谓的名师,不要迷恋所谓的校内高分,否则自己骗自己,以后注定后悔终生!

 

(以上内容是家长转发内容的点评,一叶先生没有经过真伪论证。但作为一个话题和现象,不针对任何学校。请不要对号入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ol5E_6c_Fd2TwuqRKVyiA

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序by大头狮,

自从写了一篇娃玩游戏的诉苦贴后(点击直达:游戏or学业,迟早要来的对决!),没多久身边的技术宅就发来了私信:“要不要我写一篇《怎么设置 iPad 和 iPhone 来保证合理的游戏时间》?”

“好呀!”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么多校友资源可不是假的。

于是,三下五除二,那位技术宅就把文章写好了。我看了下,可操作性还是很强的,既可以“限游”于无形之中,也可以直接下狠手断了娃的“邪念”!

哈哈哈,终于可以嘴角上扬,对着娃的背影说一句:“小样,你还嫩着呢!”

 

以下文章经授权转载自“格子衬衫boliwa”,欢迎大家关注她的公号哦!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上网课也好,回课看课件也好,手上多多少少会有一个 Pad 或者手机类科技产品。偶尔家长想要躲个懒,也会把手机交给孩子,来换取一时半会儿的“休憩时间“。

当然,我相信每个家长在把 Pad 或者手机给小孩的时候,都会叮嘱:“不要一直玩游戏啊!”、“玩 20 分钟就休息下眼睛啊!”之类的。

至于孩子听不听嘛…… ╮(╯▽╰)╭。

 

有些家长索性简单粗暴地就不让玩,但是孩子有空闲时间,总归需要事情来填补。等车、坐地铁、吃饭等上菜的 5 分钟,甚至和朋友聚餐时,孩子已经吃完了但是你还想和朋友聊半小时,百无聊赖的孩子都会让你不得安宁。

 

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你,让孩子可以合理的玩,玩得有节制,玩得有效率。

 

下面就介绍几个可以方便的设置的小功能,让你可以合理的限制孩子的电子设备的操作内容和使用时间。

 

以下所有的设置均以使用 iOS13 的 iPad 为例,此功能在 iOS12 及以后的设备下,设置方式应该都差不多。

安卓设备我相信也会有类似的功能,大家可以找一找。

引导式访问

如果你想让孩子“只准用这个,不许换其他APP”,“不要乱点下面的广告条”,“引导式访问”是最简单方便的解决方案。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辅助功能–引导式访问(打开就可了)

功能介绍

 “引导式访问”会将 iOS 设备维持在单个 App 中,并允许控制哪些功能可供使用,哪些不能用。若要启动“引导式访问”,请在要使用的 App 中连按三次主屏幕按键(有 Home 键的就是按 Home 键,没有 Home 键的就是按开关键)。

功能设置

 1. 在功能位置打开“引导式访问”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2. 打开你希望孩子使用的那个 App。

3. 按下 Home/Sleep 按键三下,屏幕会出现辅助功能快捷键的选单,选择“引导式访问”。

4. 屏幕会在左上角,右上角和右下角出现“取消”、“开始”和“选项”三个按钮。同时,最下方的小字会显示“在屏幕上您要停用的区域画圈“。

5. 在屏幕上你不希望孩子按到的地方画圈,让孩子不可以触摸某个地方(例如把某些 App 里面的广告区域停用,以防止孩子错误按到了广告)。

6. 点击“开始”

首次使用此功能的时候,会出现密码设置界面,设置密码,输入两遍(然后记住它)。“引导式访问”就生效了。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7. 孩子只能在这个 App 内进行操作,当他尝试退出这个软件的时候,屏幕会提示“‘引导式访问’已启用。连按三次侧边按钮或使用面容 ID 退出。”。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8. 当再次连按三次 Home/Sleep 按键并输入密码后,屏幕会再次出现“引导式访问”的设置界面。此时的按键就变成“结束”、“继续”和“选项”了。你可以再禁止一些区域,或者结束“引导式访问”。

使用场景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只在单一的 App 软件内进行操作,例如上网课或者看某个学习型软件时,就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把“引导式访问”打开后,日常不会影响到自己手机的使用的(没事谁也不会随便按 home 键三下不是),然后当你希望孩子专注于某个 App 的时候,这个功能有机会开始发挥作用啦。

我们家常用的时候是每天早上 Simon 起床洗漱完都要念一篇 Raz,一般就把 iPad 扔给他,开了“引导式访问”让他念完就可以了。我们也可以自己洗漱做其他事情。

注意事项

开了“引导式访问”后,App软件将不会自动关闭,孩子用完后,放着不管的话,可能会一直一直消耗电量……

 

屏幕使用时间

 

如果你希望孩子“每天最多能用1小时iPad”,或者“这个游戏每天最多只能玩20分钟”,只要设好“屏幕使用时间”就行了。

如果不想让孩子误删你的重要软件,或者悄咪咪给主播刷火箭刷掉一个月工资,请务必开启“内容和隐私设定”。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屏幕使用时间

功能介绍

通过“屏幕使用时间”,您可以查看实时报告,了解您在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并为想要管理的内容设置限额。(来自 Apple 官网 HT208982 使用 iPhone、iPad 或 iPod touch 上的“屏幕使用时间”)

功能设置

屏幕使用时间内包含多个功能可以查看和控制小孩使用手机的使用情况,甚至每个小时都在看什么东西。
我们这次主要介绍怎么为某类 App 进行限制,比如,某游戏每天只能玩 20 分钟、或者只能在某个时间段内使用设备。
  1.  打开屏幕使用时间,设置密码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2. 打开“停用时间”
停用时间可以设置成 “下午9:00 至 上午 6:00”,这段时间就不能用啦。
3. App 限额
设置每个软件可以使用的时间,还可以分类设定,比如游戏 App 每天一共只能玩 30 分钟,社交类最多 1 小时之类的。
4. 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
iTuens Store 与 App Store 购买项目:
安装 App – 不允许
删除 App – 不允许
App 内购买项目 – 不允许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使用场景

停用时间:

设置每天不希望还是使用设备的时间,比如孩子晚上 9 点睡觉,他就不应该自己偷偷的在玩 iPad,就设置停用时间。停用时间就可以设置成 “下午9:00 至 上午 6:00”。

App 限额:

每天小孩只能玩半小时游戏,那么游戏就设置成 30 分钟。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内容和隐私访问限制:

可以设置是否可以安装软件和程序内购买,这个不单单可以控制小孩不要随便氪金,是不是也可以顺便限制下自己的手?还可以防止小孩手贱突然删掉了你的软件?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设置儿童账户

功能位置:

设置 App – 名字 – 家人共享 – 开始使用 — 位置共享 — 以后再说 — 为儿童创建帐户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功能介绍

小孩可以有一个自己的账户,你可以知道小孩购买了什么软件。在必要的时候帮他付钱。

功能设置

参考 苹果官网 HT201084 适用于儿童的“家人共享”和 Apple ID。先给孩子设置好 Apple ID,然后把孩子加入到位置共享和 iTunes 和 App Store 购买项目。

【分享】与娃斗其乐无穷|技术贴教你如何禁游戏

使用场景:

如果你准备给比较大的孩子一个自己的设备,我不太建议在小孩的设备上登陆自己的 iCloud 账号和 Apple ID 账号。首先是数据安全,大人的数据和小孩的混在一起都很麻烦。也许家长还有一些不适合和孩子分享的数据。如果不给孩子设置账号呢,手机里面的数据可能就没法备份,也没法设置位置共享之类的。

给孩子准备一个自己的儿童账户是很有必要的。

有了自己的 Apple ID 和 iCloud ID,孩子可以通过 iCloud 备份自己的数据,你也可以和孩子互相共享自己的位置。孩子通过自己的 Apple ID 购买软件/氪金的时候,会自动需要家长的批准。这样你也掌握了孩子的经济命脉啦。

 

在一些非游戏类 App 中,孩子可能也会找到游戏,比如“微信”或者“淘宝”,这些软件也可以通过 App 限额的方式进行限制。
事实上,因为我本人和老谢基本只玩手机上的单机小游戏,所以把手机给 Simon ,他也只能玩玩 《Cut the Rope》 和《纪念碑谷》什么的。
当然,因为上面这些设置,他也玩不了其他啥,并且绝对没法随意氪金。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从技术上帮助父母们合理设置手机和 iPad 让孩子恰当的玩。
本周的文章就这样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mDNhW5IvFAM3qOY_5hYwQ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转给家长)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李玫瑾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通过分析和研究,她从这些案件中找到了亲子关系对人格的影响。

今天,我们分享她的相关观点,希望能唤起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转给家长)
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心理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同时也是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副会长。
李玫瑾:我用40年的上千例罪案,揭示家长对孩子人格的影响有多大!(转给家长)
作为“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她立足于40年研究基础,一直致力于揭示:社会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关键在早年,早年的重点在家庭。
李玫瑾教授从上千例罪案中总结出一个关键观点: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会滞后反应,因此,人的心理特征与早期抚养有密切的关系。
下面是她相关发言的总结整理。
1
健全的家庭≠健全的家庭教育
 
绝大多数家庭是温馨健全的,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懂事的。
所以我们往往忽视家庭教育,认为只要是爸爸妈妈,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
可也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孩子在幼儿时期会与父母建立情感依恋和情感联系,所以良好的亲子关系至关重要。
很多家长咨询:“我现在的工作特别好,收入也很稳定,但是我的孩子还很小,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我该怎么办?”
工作挣钱,可能永远没有尽头,但孩子的关键期只有几年,错过就是一生,孰轻孰重,一定要衡量清楚。
还有一些家长疑问,家庭中是不是要有分工?很多孩子在幼年期都由妈妈集中照顾,那爸爸干什么呢?
我也给大家讲一个观点:宝宝很小的时候,妈妈全力以赴照顾孩子,做爸爸的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做好育儿支持。
但是爸爸们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给妻子足够的爱,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要关心和照顾妻子。
不要夫妻双方都集中面对孩子,让孩子觉得“我是家庭的重点”,你们都要围着我转,形成自我中心。
妈妈照顾孩子,爸爸照顾妈妈,这样家庭就会形成圆满的链接关系,而不是双箭头的中心关系。
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情感会发展——
他先是“瞄准”一个人寻求感情慰藉,当情感得到满足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一家人,产生以亲族为联结的亲情。
产生亲情之后,又走出家门,跟小朋友融在一起,慢慢从小学到中学,建立起友情——这时候的友情往往是一生中最稳固的,他对朋友的情感依恋也达到了高峰。
当同伴发展好的时候,青春期性发育的时候,再继续长大,他恋爱了,这时又变成一对一的情感关系了
一对一的情感稳定,就要组建家庭,家庭一形成,他再有自己孩子……
到了这个阶段,人的情感会到达什么程度呢?有上下关系,即“父母跟我”,有横向关系,即朋友和爱人,还有向下的关系,即“父母和孩子”,这个人的情感立体,就造就了我们常说的“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
所以我们说的“成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对人生的几种感受都有了。
为人父母,才知道父母不容易,当有爱的关系,才会知道责任和约束。
2
人的心理有发展顺序
在我参阅的许多案件中,呈现的首要问题就是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因此表现出问题有滞后性:很多案件表现在成年,但问题不在成年
任何生命都是一个过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的。
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生存不择手段,最后奋斗结束,一无所有。
因此,心理的问题一定要“往前走”,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好好发展,一定要在十年前就做很多事情。 
我始终认为,未成年人是被动的弱者,所有的问题是身边的成年人造就的。
抚养人对被抚养者,首先有他生命的决定权,第二还有他物质发展的提供权利,第三,对他照顾的程度也是你决定的,第四,他的个性完全是你造就的,所以孩子的任何问题都是身边大人的问题。
我更愿意用这段话来总结: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遇到一些案件,经常有记者提问,“李老师,我们该怎么样来教育这些孩子们?”
我想,现在我们的问题不是要教育孩子们,而是要教育身边的大人。
曾经有一个家长,通过《今日说法》的记者找到我,“李老师,我儿子老偷钱,我想领他来见见你。”
我跟他电话里讲,你儿子不用来,你来就行。
什么意思?问题在你的身上,不在孩子的身上。
 
3
人的心理有发展顺序
家庭抚养不仅仅是物质的,更重要的是亲自陪伴。
我记得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父亲很有本事,通过几年打拼,存了家财百万。但当他回到家时发现儿子已经长大,逃学,惹是生非。父亲开始管,但根本管不了。
这时候他听说有个专家可以“挽救”这些孩子,于是马上领着孩子到那儿去,啪,10万块钱拍出来,这孩子交给你了,你负责把他教育好。
他的行为被报道出来,我看到后还写了一篇博客,我说:可怜的父亲应该把10万块钱当做自己的工资,你把所有的事停下来,儿子没准还有救。但你得亲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给别人。
概括三句话:
第一,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陪伴孩子的时间。
第二,给孩子存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要教孩子从小事做起,比如6岁的孩子要学会扫地,收拾屋子;10岁的孩子要学洗菜、摘菜。
第三,找专家帮忙带孩子不如自己亲自带孩子。
 
4
没有人性的教育“杀人不眨眼”
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中,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什么叫人性?也许这词太大,太复杂,但我认为人性最基本的就是情感。
马加爵曾经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心生感慨。
他极其聪明,悟性很好,在逃亡期间,他在海边录了一些话,其中有一段是讲给大姐的,他说:
大姐你一直这么关心我,但我从来不跟你说太多,不愿跟你说真心话,我这人就这点不好,心里想的总不说出来,但现在我告诉你,我有一个问题想不通,那就是人活着究竟为什么?现在我明白了,人活着在于人生有真情,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我知道我错了。
人这一辈子,生命是通过爱才诞生的。
你长大的每一天,有多少人给你提供支撑?
你吃的、用的都是爸妈自己做的吗?不,那是通过全社会很多人的努力才得到的,而整个社会的支撑就是一份情。
那么,人的一生如果没有情的话,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
马加爵这番话,是到了绝境体会到的领悟。
二战后,有位中学校长侥幸从集中营里逃了出来,他给所有老师写了一封信,说:
我亲眼见到了人类不应该见到的事情,毒气室由专业的工程师建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高中生大学生枪杀焚烧,看到这些令我怀疑:教育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无数次地呼吁,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我们的努力绝不能制造出学识渊博的怪物和多才多艺的心理变态狂。
读、写、算,只有在能使我们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时候,才有意义。
 
5
性格比智力更决定命运
性格这个词,如今似乎越来越被忽略了。
很多家长经常问的问题是,孩子学习分数怎么样,我孩子上什么学校怎么怎么样,同事之间只要谁家孩子高考,就问考上没有?考哪个学校?
我从来不问别人这样的问题,因为智力在一定层面上是天生的,我们只能在此基础上添砖加瓦。
那什么是后天可为的呢?那就是性格。
成年后,一个人在厨房里做厨师和在实验室里做科学研究,本质上没有差别,都可以养活自己,都可以活得很有尊严。
那么差别是什么?是这个人可爱不可爱,能不能帮助别人,对别人是否有爱心。
很多犯罪的人,他之所以犯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性格缺陷。
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虽然我们需要聪明,需要学历,但那不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可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他很善良,这种善良既救别人,也是他自己的一个福分。
 
6
不被尊重的孩子,也不会尊重别人
保护孩子的前提是尊重,要给孩子自主的选择权。
我经常遇到很多咨询,问:孩子现在马上要考大学了,你说他应该读什么专业?
我说,我不是神仙,怎么能告诉你他该学什么专业?
他又问,你认为哪个专业更有发展?
我说,哪个专业更有发展不见得适合他,你得问孩子自己想干什么。
还有很多家长问我,这个孩子现在状态不对,需要调整,我一问,你的孩子多大了?21岁了,大四了。
我说,你知道法律规定吗?18岁就是成人了,成人什么概念?他所有的权利都有了,爸爸妈妈只能给他建议,不能再限制和管束他了。
很多家长从小也在被管制的环境中长大,不懂孩子也有权利,等到孩子长大叛逆,变又开始后悔,这种状况一定跟父母的失误有关。
一个从小没被尊重的,没有感受快乐的人,不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一个没有被亲人善待过的人,怎么会去善待别人?
孩子不被尊重,他怎么会尊重自己?又怎么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呢?
成年人给了他什么,他就回报给成人什么。
所以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体察孩子的心理,这真的特别重要。
 
 

来源 | 人民教育(ID:irenminjiaoyu)综合自:成都日报、成长树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有一个有趣的知识点:孩子的生长规律有一定的季节性。

 

一般而言,孩子的身高增长在一年四季中也并非匀速,春夏季阳光充裕,有益于骨骼的生长发育。一般从3月份生长速率逐渐增加,7-8月份达高峰,9月份逐渐下降,1-2月份最低,春夏季生长速度可达秋冬季节的2-3倍(见图)。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摘自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996; 75:427- 431.)

 

因此,春夏季是孩子长高的黄金时期,但孩子生长的低速期——秋冬季节,也万万不能大意。

 

那么,如果制定孩子秋冬季节身高大计呢?跟着新华君来get这些关注孩子身高的知识点吧!

 

长高有“黄金时期”

身高的增长主要依靠人体的长骨干骺端生长板软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使骨骼延长,实现增长。如果生长板闭合/骨骺闭合,身高增长即停止了,一般情况下,女孩在14-15岁,男孩是16-17岁。因此,少年儿童长高的时机是骨骺闭合前。

 

正常的生长是连续的,但不同年龄段生长速率不同,生长高峰出现在婴儿期和青春期。婴幼儿期身高增长占全部生长总长量的40%左右,儿童期占40%-45%,青春期占15%-20%,可见,每个生长时期对长高都很关键。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四大举措促长高

想要更好地长高,首先得了解哪些因素影响了身高增长。遗传因素对身高的影响毋庸置疑,占60%-70%,而后天因素如疾病、内分泌激素、营养、运动、睡眠等占30%-40%,所以,后天的努力仍然可以改善终身高。

 

秋冬季节里,要促进孩子身高成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1、均衡饮食  注重营养

家长为孩子安排饮食品类和结构时,参照中国营养学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饮食宝塔”,每日应吃谷薯类、菜果类、肉蛋奶豆类、油脂类等四大类食物。食物品种多样化是获得全面营养的必备条件。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2、坚持锻炼  强健体格

体育运动可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加快生长,放松身心,还有益于控制体重。拉伸运动、弹跳运动、球类活动等都是值得推荐的运动项目。运动宜在餐后1-2小时,坚持每日1小时的户外运动。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3、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

生长激素分泌昼夜波动大,白天分泌低,入睡后明显升高,熟睡后可达高峰。因此,少年儿童应养成规律作息、早睡早起的好习惯,晚上10点前入睡,避免熬夜。

 

4、预防疾病  快乐成长

良好的生活环境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非常重要。居家通风,充足光照,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认清性早熟的征兆

显然,以上这些影响因素管理得当便可促进生长,相反,管理不当就不利于长高了。另外,性早熟对身高影响也非常大,它会促进骨骺提前闭合,影响终身高。所以如果女孩在8周岁前乳房发育或10周岁前月经初潮,男孩在9周岁前睾丸增大,这些便是性早熟的表现了,需及时就医。

 

帮助长高的治疗手段

部分少儿身材矮小源于疾病,常见的有生长激素缺乏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特纳综合征、骨及软骨发育不全等。家长需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一旦发现以下任何一项:

 

①生长速率过慢;

 

②身材矮小(<-2SD,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正常值减去两个标准差,见下图);

 

③身高突增(蹿个子),④身材比例异常,均需至儿童内分泌专科就诊,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纳综合征可采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需用优甲乐替代治疗。

 

秋冬季孩子“停长”?生长低速季节,需要读懂这些……

 

作者: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陆德云医师

审稿:新华医院儿内分泌遗传代谢科 邱文娟主任医师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6xtK1IM_hfxEjDn2um0B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