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聊聊中国最值钱的上市公司

 

今天的一个财经热点是,腾讯发布2022年第一季度业绩报告,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255.45亿元,同比下降23%,低于市场预期(约264.39亿元)。细分一点看:

 

收入方面,广告业务下降比较多,进账180亿元,同比下降18%。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很多行业都不好,原来很多挥金如土的金主爸爸们广告投放也少了。奶爸这边也是差不多的情况,现在基本没有广告来找,明天准备发一个,提前和大家打声招呼。

 

开支方面,研发投入和薪酬开支增长比较多。研发投入154亿元,同比增长36%;薪酬开支292亿元,同比增长43%。薪酬大幅增加的原因是,今年3月底,腾讯员工总数11.6万名,比去年同期多30%,相当于既增加了人员又涨了工资。

 

去年中开始,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大环境就不好,但腾讯人员增加还是比较多,说明了船大难掉头的一面。

 

如果要问,这份财报算不算雷?应该是算“小雷”。因为市场预期净利润可能只下降20%,还有点侥幸心理不要下降这么多,但实际下降了23%。不过,如果说要对股价有很大影响,只怕也不会。毕竟过去一段时间,腾讯遭遇的艰苦“是可以被原谅的”,更重要的是看未来。

 

研究和喜欢腾讯的投资人很多,而奶爸是从另外一个视角去看的:这是中国最值钱的上市公司。单凭这一点,已经可以进入核心自选池。一家民营企业,不管它是怎么做的,能做成所有上市公司的市值老大,背后一定有很多很厉害的东西。

 

腾讯的优势是基于流量的巨大基本盘。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月活跃账户12.9亿,同比增长3.8%,超出市场预期(约12.7亿)。说句土话,有这么多流量在这里,做什么不能赚点钱?

 

另外,我比较喜欢现金流充沛的公司,代表着经得起折腾。世事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只有先能活过一个又一个坎,才能指望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

 

回头说今天的市场:看起来指数收绿,其实个股还可以,主要是权重股下跌拖累指数。昨天则刚好相反,看起来指数是红的,其实个股不咋滴,主要是权重股上涨拖累指数。

 

市场依然有点震荡,短期方向也没法判断(如果能判断短期方向就做股指期货了,没必要做股票),还是耐心等待20日均线拐头往上。

 

市场总体趋势评分:5.5分,处于空头区间。评分区间4-9分。最低4分表明短期超跌,最高9分表明短期超涨;8.0-8.5分市场整体牛市,4.5-6.0分市场整体熊市。

 

阶段最强指数:暂无。短中线操作尽量只买最强指数内的个股。如果“阶段最强指数”为“无”或者只有1个,短中线建议选择休息。

 

目前主要持仓:中证500ETF约40%,科创50ETF约40%,个股和其他指数、行业ETF约20%。

 

昨晚看了一篇研报,是安信证券发布的,深度复盘A股过去20年内出现的“十年十倍股”,寻找规律和特征,不少地方让人深受启发。部分精华内容与大家共享:

 

巴菲特每年会在伯克希尔的年报中写一封致股东的信,信中多次提到了他选股的标准:

 

我们始终在寻找那些业务清晰易懂、业绩持续优异、由能力非凡并且为股东着想的管理层来经营的大公司。这种投资方法——寻找超级明星股——给我们提供了走向真正成功的机会。

 

回顾A股市场过去20年内(2000-2010年,2011-2021年)出现过的“十年十倍股”,我们发现:

 

1.高成长业绩持续兑现,带来十倍股稳定的长期机会。比如中免,2011-2021年股价涨了14 倍。这段时期,除了2014、2015年之外,盈利增速均维持在20%以上。稳定的盈利增速给予企业股价持续向上的良好支撑。

 

2.消费行业十倍股的特征:龙头优势+高ROE+盈利稳定性。消费行业中龙头企业(大市值、机构重仓)的马太效应非常厉害,市场份额会不断向龙头集中,龙头企业对上下游有更高的议价权,对消费者也可以建立其基于品牌的强大护城河。

 

3.高端制造十倍股的特征:高效能+强现金回流+利润率稳定。

 

4.周期成长十倍股的特征:高增速+成本优势+短账期(议价权强)。

 

5.科技行业十倍股的特征:规模小+高效率+高增速。

 

6.“十年十倍股”最强的超额收益来自于渗透率和市场占有率。从整体发展历程看,企业的获利会从受益“渗透率”的红利,逐步转变为基于“市场占有率”的竞争,在两阶段内均有十倍股诞生。同时,十倍股财务视角的核心指标如下:

 

成长能力:营收复合增速大于15%、净利润复合增速大于20%;

盈利能力: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大于15%、平均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大于10%;

盈利质量:平均销售毛利率大于30%、平均净利润率大于15%。

 

7.股价相对低位或者估值相对较低的时候,更容易成为“十年十倍股”的起点。也就是所谓的,熊市遍地是黄金。对于牛熊周期鲜明的A股市场,在相对低位建仓确实可以显著提高收益率。

 

8.“十年十倍股”的投资过程中,最大考验来自于股价大幅下行的时候。从区间数据来看,最大回撤基本都有60-70%。因此,至暗时刻对于十倍股的坚守非常重要。此时,最大的支撑并不是来自于短期基本面,而是需要对企业家信任。

 

9.“十年十倍股”的持有,必然是对人性和长期主义的考验。最终的收益率由少数交易日贡献,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波动中韬光养晦和卧薪尝胆,频繁的换手反而会因小失大。从边际收益来看,符合“二八定律”,80%的收益由20%的时间贡献。

 

10.十倍股估值与盈利:长期盈利是主要,短期估值不便宜。盈利是稳定器、估值是双刃剑。大部分时候,估值贡献要小于盈利贡献。

 

综合以上,可以认为,“十年十倍股”本质上是:陪着那些可能走向伟大的企业共同成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cfRbyOESA7fcOHk5Gr9lg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作者 | 墨羽枫香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去年7月至今,多数医药投资者都经历过失望、煎熬、辛酸,甚至到绝望的心路历程。
 
中证医疗连续下跌了10个月以上,累计跌幅高达46%,回调深度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具体到个股,更是惨不忍睹,期间最大回撤超60%的有58家,超50%的有164家。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大医药中,创新药、CXO、医疗服务、疫苗等细分明星赛道龙头都出现了“崩盘式”暴跌。诸如,恒瑞医药最大回撤近70%,通策医疗回撤67%,智飞生物回撤56%,康龙化成暴跌51%。
 
而医美细分赛道,整体受灾相对最轻。爱美客最大回撤42%,贝泰妮回撤34%,华熙生物回撤59%,而珀莱雅更是回撤仅不足10%。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今年,中证医疗追随大盘同样继续暴跌23%,并超过上证指数-15%。然而医美赛道明显抗跌,爱美客下跌12%,贝泰妮下跌3%,华熙生物下跌18.8%,珀莱雅下跌8%。
 
医美巨头相较于大医药与大盘呈现更强更足的韧性。市场究竟在演绎什么逻辑?
 

01

商业模式

大医药行业持续暴跌,主要逻辑是估值与业绩的戴维斯双杀。
 
在去年7月之前,医药行业经历了长达将近2年的极致抱团,中证医疗PE倍数一度去到了108倍,逼近2015年6月最高的130倍。不论是绝对值,还是历史相对值,泡沫都极大。物极必反,医药整体估值快速回落,跌到现在的34.4倍,较最高回撤68%。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最近8年,中证医疗平均估值水平为60倍,而现在仅为34.4倍,远远低于前者。可见,市场这波狠杀不只是挤泡沫,不少细分领域基本面逻辑也一定程度上遭遇了动摇。否者,不太可能如此极端杀估值的。
 
在我之前的文章也分析过,大医药行业面临重大变局。从最上层的宏观维度来讲,国家要实践双循环战略(重点是内循环),重点是让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增长引擎。
 
而人们的消费力和消费意愿又明显遭到三座大山的挤压——住房、教育、医疗,那么改革大方向就是破除,甚至移走三座大山(虽然过程会比较长)。其中,医疗改革大方向是过渡到公共服务属性,而不是继续容忍高度产业化,医药公司暴力赚钱的时代或许已经悄然过去。
 
过去,人们的医疗负担很重,包括自己掏钱和医保基金掏钱(国家财政)——中国卫生总费用从2000年的4586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65196亿元。不足20年,医疗费用翻了13倍,年复合增长15%,远超GDP的增速。并且,这几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以及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入会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总之,为财政降压、患者减负就成为医疗改革的主线。比如,集采常态化,应采尽采,深度与广度,持续超预期,成为改变创新药行业投资的杀手锏。
 
医美赛道不一样。当前,爱美客滚动市盈率(PE-TTM)为95倍,贝泰妮为85倍,华熙生物为73.4倍,珀莱雅为62倍。这些龙头PE相较于中证医疗的估值倍数要高很多,这又是为什么呢?
 
杀估值的时候,关键的基本面逻辑没有动摇。
 
医美虽然归类于大医药行业,有一定医疗属性,但同时又具备很强的消费属性。大家都知道,消费型公司,市场给予的估值都比较慷慨,背后是商业模式尚佳。
 
医美化妆品解决的是消费者爱美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几乎是永续的,全民级消费,且一旦认定这个品牌,养成消费习惯,一般情况下就会终身复购。
 
从投资底层逻辑来看,只有自由现金流持续保持较高增长才能获得高估值。基础概念看,(股权)自由现金流=税后净利润+摊销折旧一资本性支出一营运资本追加额一债务本金偿还+新发行债务。
 
医美化妆品基本都属于不需要什么投资,没有什么负债利息(很少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还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赚取大量自由现金流的行业(净利润≈自由现金流)。从股票定价逻辑来看,这算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
 
而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众多医药细分领域,并没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在遭遇政策持续的改革预期之下,基本面有一定程度上的动摇,而医美几乎不受影响与冲击。从内循环大战略上看,医美消费也是社零消费非常重要的领域,政策上应该多给予支持才对,而不是敲打。
 
02

基本盘

 
在大医药行业投资如此悲观的大背景下,市场当前仍然给医美几大巨头超60倍以上的估值。凭什么?
 
从行业逻辑上看,医美市场规模持续保持较高增长,且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相对要小一些,韧性会比较强。
 
2020年,新冠疫情第一年。中国化妆品零售总额为3400亿元,仍然同比大幅增长13.64%,远超社会零售总额同比-3.9%。2021年,化妆品零售总额为4026亿元,同比增长18.41%,超社会零售总额的12.5%。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从2011-2021年,中国化妆品零售额从1103亿元猛增至4026亿元,年复合增速13.82%,超过社会零售总额的9.38%,超过GDP的8.89%。此外,在2008年次贷危机,医美化妆品下降幅度与速度要低于整体GDP和社零总消费,而经济复苏周期,又要相对明显快于后两者。
 
很显然,医美化妆品受到宏观经济周期要小一些。比如今年,各行各业下行压力较大,但医美行业要相对要抗压一些。这从上市公司的财报中能看出一些端倪来。
 
一季度,爱美客营收4.31亿元,同比增长66.07%,归母净利润为2.8亿元,同比增长64.03%。销售毛利率为94.45%,创下历史最高记录,销售净利率为65.03%,略低于去年全年的66.12%,处于绝对高位水平。期间,销售费用5390.8万元,同比大增94.59%,占总营收的比例为12.5%,而去年末为10.8%。销售费用率上升,大概率是为了推广新品濡白天使。机构预测,该新品未来出货量将超过10万支,占总营收的10%以上。
 
一季度,贝泰妮营收8.09亿元,同比大增59.32%,归母净利润为1.46亿元,同比大增85.74%,均要快于去年业绩增速水平(营收增52.57%,归母净利润增58.77%)。
 
据Euromonitor数据显示,薇诺娜在皮肤学级护肤品国内市场排名稳居第一,市场份额较2020年提升约2%,相较2020年,薇诺娜的国内市场份额接近第二、三名的总和。
 
2015-2020年,中国皮肤学级护肤品市场规模从60亿元增长至166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24%,远高于护肤品以及化妆品整体增速。并且,未来几年,Euromonitor预计将不低于20%的增速增长,到2024年达到431亿元。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皮肤学级护肤品属于功能性护肤品大类领域。华熙生物最近几年也明显发力、转型该赛道。2019年-2021年,华熙生物功能性护肤品营收分别为6.34亿元、13.46亿元、33.1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112%、147%。
 
与贝泰妮王炸单品牌战略不同,华熙生物一开始就是多品牌战略,构建了润百颜、夸迪、米蓓尔、BM肌活,分别切入玻尿酸护肤产品、抗初老产品、敏感肌产品、活性成分功效产品。其中,夸迪卡位高端,价格带为500-1500元,润百颜卡位中高端,价格带为200-500元,拥有长期增长空间。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几千亿的化妆品盘子,大众美妆市场仍占主导,但中高端增速明显快于前者。2017-2021年,中高端占比从21.3%提升至26.3%,幅度为5%。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在大众美妆市场,占比73.7%,也会有机会。珀莱雅作为国货经典,盈利能力、确定性以及战略调整能力偏强。这波大医药崩盘,珀莱雅是回撤幅度最小的医美龙头了。
 
一季度,珀莱雅营收12.54亿元,同比增38.5%,归母净利润为1.58亿元,同比增44.16%,业绩整体增速明显加快。同期,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67.57%、13.5%,均稳步提高,盈利能力增强。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综上分析,医美化妆品行业赛道良好,未被宏观政策(诸如集采)所改变,叠加龙头们业绩的持续高速增长,亦是市场当前仍然愿意给予60倍以上估值的重要因素。
 
03

尾声

机构掌握着市场的话语权。先看北向资金,珀莱雅(市值88.57亿,股份比例为22.66%)、爱美客(22.15亿,2.16%)、贝泰妮(12.06亿,2.16%)、华熙生物(3.44亿,0.55%)。整体行业持有水平在稳步提升,并没有随着今年外资大幅流出而流出。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再看国内公募机构一季度持仓,爱美客(市值73.63亿,股份比例为7.25%,大幅加仓)、贝泰妮(25.4亿,3.2%,小幅加仓)、珀莱雅(7亿,1.8%,小幅减仓)、华熙生物(0.76亿,0.12%,大幅减仓)。可见,公募机构在最近几个季度调仓较为明显,爱美客加仓多,华熙生物则疯狂减仓,与外资对待医美龙头仓位有较大不同。整体看,机构对待医美化妆品的态度仍然是OK的,并不像创新药等细分领域被大幅抛售。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不可否认,医美行业整体仍然会受到宏观经济下行带来的冲击。今年一季度,医美龙头增速尚可,但接下来一年半载应该也会有影响,只是相对抗压一些。此外,当前布局还要结合A股大盘是否企稳、个股估值状态以及个人交易策略来综合考虑,并没有标准答案。诸如,珀莱雅当前PE为62倍,位于最近5年估值中位数以上,并没有被低估,对于保守的投资者,是可以继续等待的。
 
医美熬过了至暗时刻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大盘以及大医药行业整体回暖走估值修复逻辑的时候,医美不会缺席,应该还会有相对超额的回报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mVkdgxgqkSKoyH4gGm2BQ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图片来源视觉中

2022年春天,国内疫情反复,润达医疗选择加码新冠检测业务,其密集释放的利好消息也带动股价持续大涨。但突如其来的“假阳”事件又将其推上风口浪尖,致股价暴跌。即便没有“假阳”事件,它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剧。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钛媒体作者丨好看商业

从连续三个涨停板到连续两日盘中跌停,润达医疗(603108)的股价在连续5个交易日内丝滑地完成了一次蹦极。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股价在几天内暴涨暴跌,皆因一个关键词:核酸检测。
润达医疗是一家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成立于1998年,于2015年05月在上交所上市。
公司最大的股东为杭州市拱墅区国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目前其持股比例为20.02%。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润达医疗现有两大块业务:商业板块(IVD 代理经销业务、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第三方实验室业务)和工业板块(IVD 产品研发生产业务、医疗信息化业务)。
这几年,因为新冠疫情,核酸检测业务量大增,带动其第三方实验室业务板块快速增长。
如今,核酸检测业务也成引发其股价大跌的主因。
5月8日-10日,据《第一财经》等媒体报道和居民在社交平台的反映,上海黄浦五里桥街道的两个小共有18位居民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复核后均为阴性。
他们的“假阳性”报告均出自同一家机构:中科润达(即上海中科润达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
中科润达为润达医疗持股48.43%的上海中科润达精准医学检验有限公司的全资公司。
5月10日,在上海市新冠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相关领导针对“异常核酸结果”明确表态:将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核查,若有违规,依法处理。
至此,中科润达及其背后的润达医疗被推上风口浪尖。
此前,在新冠核酸检测领域,润达医疗的营收规模相对较小。2021年,其第三方实验室业务(核酸检测为主)营收规模不足华大基因同类业务的零头。
但在2022年新冠疫情反复的这个春天,润达医疗选择加码核酸检测,其集中释放的利好消息带动股价大涨。
硬币的另一面是,它面临的风险也在加剧。
密集利好后遭遇重大利空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对于“假阳”事件,润达医疗在5月11日的公告中称,“公司高度重视”,“已要求中科实验室就相关情况启动内部自查并配合有关部门调查。”
对于润达医疗及其中科润达来说,当其核酸检测的准确性遭到质疑,就犹如一辆高歌猛进的列车突然遭遇轨道断裂,车体必然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和震荡。
润达医疗旗下拥有中科润达和黑龙江卫龙两个第三方实验室。
“假阳”事件前,润达医疗向市场集中释放了诸多利好消息,令其第三方实验室业务看起来充满希望。
据《证券时报》报道,4月28日,润达医疗举行2021年业绩交流会,公司人士在会上透露,作为上海疫情重点防控单位,润达医疗在上海的新冠检测规模位居前三。
润达医疗还在业绩交流会上透露,目前公司在上海虹口区和浦东新区设有两个第三方实验室固定检测点,检测能力超30万管/天);同时,他们还在黄浦区世博园等地区布置了移动方舱实验室,检测能力超3万管/日。
另外,为方便市民核酸检测,上海计划将以“固定采样点+便民采样点+流动采样点”结合的方式,在全市推进常态化便民核酸采样网络建设。
《上海证券报》报道称,目前,中科润达在虹口区、黄浦区、浦东新区、宝山区已经落地首批近300个“核酸检测便民采样点”。
按照上海28元/单管的收费标准,以及润达医疗目前超30万管/天的检测量计,其新冠检测业务每天的收入可达840万元。该业务仅4月份收入就能超过2.5亿元。
比这更挑动神经的是,润达医疗将继续增大产能,加码核酸检测业务。
这其中包括,中科润达将持续增建常态化的便民核酸检测采样点,实现“步行15分钟核酸服务圈”。
5月5日,润达医疗投建的上海黄浦首个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启用。
据公开信息,该气膜实验室初期设计产能每天10万管,后期还预留约5万管的储备产能。若按照1:10进行核酸采样,该气膜实验室拥有每天筛查超百万人份标本的能力。
润达医疗的核酸检测业务不仅在华东地区猛涨,东北地区今年春天反复的疫情也让其成为核酸检测的主力机构。
黑龙江龙卫精准医学检验中心(下称“黑龙江龙卫”)面积6000平米,是黑龙江省内目前检测平台最完整,检验面积最大的医学检验机构之一。
黑龙江龙卫成立于2016年,润达医疗在其中持股70%。
去年9月,润达医疗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透露,当时黑龙江龙卫的日常核酸检测能力可达2万测试/日。
因东北地区疫情蔓延,今年3月31日,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牵头,润达医疗配合打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正式投入使用。
《澎湃新闻》的文章提到,该实验室总面积2490平方米,是目前东北三省面积最大、检测能力最强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现阶段,以二十混一检测方式计,其检测能力可达10万管/日(即200万人次/日)。
除了布局新冠检测实验室和采样点,润达医疗还在积极推进国内新冠抗原试剂产品的申报注册。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3月底,其抗原试剂产品已进入到临床阶段。
在4月底的业绩交流会上,润达医疗相关人士表示,疫情常态化后,传统院内检测服务业务将进入正常轨道,叠加新冠常态化检测业务,公司将尽最大努力完成年初既定的业绩目标。
反复蔓延的疫情,态度坚决的动态清零政策,公司集中释放利好,再加上权威媒体的纷纷报道,对于股票投资者来说,这些无疑都代表了确定性,都是股价上涨的动力。
如果没有这次的“假阳”事件,也许一切都会沿着既定的轨道继续疯狂。
大干快上的核酸检测业务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按照收入占比,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和工业板块业务是润达医疗的主要业务。
据其2021年的合并利润表,润达医疗共实现总营收88.6亿元。
其中,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收入 25.15 亿元,工业板块收入5.02亿元。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相比之下,第三方实验室业务起步晚,目前收入规模也最小。2021年,这块业务营收只有3.53亿元。
但是,受益于核酸检测带来的增量,第三方实验室业务几乎是润达医疗这几年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
2021年,该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25.6%。同期,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和工业板块业务的营收同比增速分别只有25.33%和21.19%。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的主要客户是医院,它主要是承接医院常规检测业务的外包订单。
近两年,新冠疫情反复,润达医疗的集约化业务/区域检验中心业务持续受到显著影响。尤其是2020上半年,这部分营收同比下滑 10.97%。
虽然润达医疗的普检业务受到疫情影响,但其第三方实验室业务却成为防疫的受益者,并迅速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
润达医疗最早于2016年开始布局第三方实验室业务,先后以合资的方式,组建了黑龙江卫龙和中科润达。
2019年,公司下属的两家第三方实验室(中科润达和黑龙江卫龙)营收为4467万元。2020年疫情爆发后,当年营收暴涨251.43%至1.57亿元;2020年营收3.53 亿元,增速125.6%。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事后来看,这样的增长速度并没有让润达医疗的管理层满意。
据《证券时报》4月底的报道,润达医疗相关人士表示,“倘若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投入更多力量到新冠检测,可能利润会好得多,这也是管理层最近所检讨的。”
2022年春天,新冠疫情再次反复,尤其是东北和华东地区,严重程度和防疫力度都是空前的。
润达医疗吸取了过去两年的教训,今年在新冠检测业务上态度积极,颇有大干快上之势。
据澎湃新闻报道,为坚决打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持久战,最大限度地保证哈尔滨市核酸检测的高效进行,润达医疗配打造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核酸检测实验室历经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在3月31日投入使用。
5月5日,各方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连夜奋战,克服各种困难和不确定因素,润达医疗投建的上海黄浦首个核酸检测气膜实验室启用。该实验室当天启用后,下午就开始接单,当日便完成2万管样本检测工作。
随着新建实验室、增设常态检测点等措施的快速推进,润达医疗的核酸检测能力迅速从3月份的数万管/天提升到30万-40万管/天,也就是1个月内提升了大约十倍,速度惊人。
萝卜快了不洗泥。速度之下,检测质量就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打折扣。此次曝出“假阳”的就包括润达医疗在黄浦的气膜实验室。
为什么会出现“假阳”?业内有多种猜测,包括中科润达产能扩充过快、采用了灵敏度更高但假阳概率也更高的快检试剂等。
不过,这些目前都还是猜测,背后的真实原因最终还须由监管部门出具权威报告。
但至少,18例“假阳”的出现,已经对中科润达及润达医疗医疗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下一步是否会造成财务上的影响尚未可知。
其它风险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即便没有曝出“假阳”事件,润达医疗今年加码核酸检测业务的同时,一些风险也在加剧。
首先,核酸检测业务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且账期长,这对于润达医疗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润达医疗2021年合并利润表显示,其当期共实现净利润5.98亿元。
据其合并现金流量表,截至2021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05亿元。到今年一季度末,润达医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4.7亿元。
虽然疫情反复导致核酸检测需求短期内仍然规模巨大,但新冠检测价格已经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降。
2020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刚推出时,最初定价为200元/人份,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资质和产能不断提升,国家医保局多次下调公立医疗机构核酸检测的政府指导价。单人单检的价格一路从200元逐渐降至180元、80元、60元。
今年4月初,国家医保局再次调价,规定各省份要将单人单检的价格降至不高于每人份28元;多人混检统一降至每人份不高于8元。
4月,封闭中的上海两次下调公立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价格:4月13日起,从40元下调至28元;4月30日宣布自5月1日起,从28元降至25元。
5月1日—6月30日期间,上海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实行免费核酸检测。
近期,河北、河南、北京等地也纷纷下调核酸检测价格,单人单采最高限价从28元降至19.7元, 混合检测的价格已经低至3.4元。
这意味着,核酸检测不再是“躺赚的生意”。
如今国内疫情反复,尤其是在大城市,核酸检测常态化的信号逐渐明确,这给一些参与者带来新一轮扩张机会。
但从头部公司的财报看,核酸检测业务的增速在急剧放缓,红利在消退。
以华大基因为例,2021年,华大基因“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33.82亿元,同比大降39.2%。去年,这块业务的营收增速是873.7%,达到55.62亿元。
“精准医学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的代表产品是提供大规模核酸检测综合解决方案的火眼实验室。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华大基因顺势推出火眼实验室,一年内在将近3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80多座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100万人份。2021年,火眼实验室新增不足20个。
华大基因的新冠检测试剂盒业务也在收缩:2020年其试剂盒大卖,带动“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收入暴涨724.22%至6.7亿元。2021年,该板块的收入增速放缓至73.01%。
2022年第一季度,华大基因营收和净利润增速持续“双降”:营收同比降8.52%,净利润同比大降37.06%。
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大陆疫情反复且坚持动态清零,核酸检测需求还有增长外,海外多国已实行群体免疫,市场需求大幅萎缩;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核酸检测价格下降。
受核酸检测业务不再高增长等因素影响,华大基因的股价也在2020年后一路下滑。
多例核酸“假阳”背后:一家上市公司的豪赌与冒险
金域医学和迪安诊断的营收增速也在放缓:前者从2020年的56.45%降至2021年的44.88%;后者则从2020年的26%降至2021年的22.85%。

横向比较的话,润达医疗在今年加码核酸检测业务,多少有些后知后觉,错过了上一轮扩张时机;其豪赌的胜率就可能被打折扣。

本文来源:好看商业(ID:IGreatBI)作者|周一围,编辑|安心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nXBhX-ERc7r-Y4OtAIjTg

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朝阳 暴雨

 
没想到,每天核酸一次,续航48小时的时代,可能真的要来了!
5月9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电视电话会议,会上指出,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这意味着,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下,中国的大城市将在“常态化核酸检测”“封城”之间,重新做出道路选择。
这将会是一场涉及万亿财政资金,席卷中国各大城市的基建。
防疫之路,又将何去何从?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步行15分钟的生活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
大概就是半径1公里,面积3平方公里的一个圈。放到上海市城区来说,会覆盖6-10万人。
一个人口500万的城市,按照一个采样点每天采3000人计算,需要近1700个采样点。
而实际上,因为人口和资源分布不均,要实现常态化核酸检测,还需要更多设点和人手。
而中国现在有18个人口超千万的城市,91个人口超500万的城市。
目前,杭州提出要建1万个采样点,上海已布局9000个,无锡投用了2634个,太原要2000个……
要知道,上海只有不到3000座公厕,北京在巅峰时也只有2500多个报刊亭。
据浙商证券估算,要实现15分钟核酸采样圈,全国要设置32万个检测点(含已有医院等);因为常态化检测,检测量会激增到8300万人份/天。
一场超大规模、极为复杂的社会实验,又将在中国的核心经济腹地上演。
从5月12日起,北京进入事业单位、商务楼宇、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必须要查验48小时内的核酸阴性证明。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根据公开报道,截至目前至少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大连、南昌、苏州等17个城市,对进入公共场所要求核酸证明。
这涉及约2亿人,占中国总人口的14%。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为什么大城市要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呢?
东吴证券曾经测算过:
GDP高达4.32万亿的上海,如果每月局部封锁的经济规模占GDP的20%(4月时达到了40%),一个月封城14天的经济成本为1568亿元
截至4月30日,本轮疫情爆发时,全国29省有123个城市涉疫,宣布封控城市的人口达到了1.8亿,一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支出为216亿元
对动辄国家级中心、工业重镇、省会城市……的大城市来说,封控两周造成的经济损失能占到当月GDP的32%。
这是一笔动辄千亿经济、千万人口的账。
而常态化核酸检测,能在传染早期就快速识别、精准防控,保持全市范围内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至少目前,常态化核酸检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更优解。
对大城市而言,谁能够建立常态化检测的系统,就能确保经济运行的确定性。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当然,东吴证券也按最极端的情况估算过,如果中国所有一二线城市都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按每48小时一次核酸计算,每个月费用约为1436亿元,一年的成本是1.7万亿
按2021年中国经济数据计算,相当于GDP的1.5%,公共财政收入的8.7%。
1.7万亿,已经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2021年,中国最牛逼的500强公司,纳税总额一共才1.36万亿。
一座港珠澳大桥耗资1269亿,一年常态化测核酸的钱够修13座了。
这笔钱主要从财政、医保中来,聚焦到一个个城市身上会更加直观。
在中国,没有一座城市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能过万亿的,超千亿的城市也仅有17座。
1.7万亿,南京、宁波、成都这些城市吭哧吭哧干10年,才能赚到这笔钱。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测核酸真的要花这么多钱吗?我们来算一笔账。
你知道中国人做了多少次核酸吗?有个官方数据,着实惊人——从新冠疫情以来,中国已完成约115亿人次的核酸检测
这是2022年4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通过央视新闻传递出的一个数字。
也就是说,两年来,平均到每个中国人头上,每人至少做了10次核酸检测。
当然,这个数字放到上海人面前,他们眼皮都懒得抬。毕竟过去一个多月,他们测核酸的次数,比吃上蔬菜的次数还要多。
而在常态化检测后,这个数字还会猛增
我们以上海为例。据自媒体真叫卢俊测算,从3月到4月,平均每天约有567万个上海人在做核酸检测。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3月28日-4月12日:567万人次×40元×16天=36.29亿元
4月13日-4月24日:567万人次×28元×12天=19.05亿元
个月时间,上海仅核酸检测一项支出,就在55.34亿元左右。
从3月27日开始,上海还进行了抗原检测,按每人10次抗原的强度计算,又是:
2500万人次×10次×8.3元=20.75亿元。
加起来就是76.09亿
看,这一个月光是在检测上,就花掉了上海2021年财政收入(7771.8亿元)的1%。
再来看看北京,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88.6万人。
如果按照10:1混采、一周测一次,北京每天需要至少32万管的核酸检测能力。
按照单样本检测价格19.7元估算,北京两个月因常态化核酸检测所须支出达到约17.25亿元
一年下来支出103.5亿,占2021年北京的财政收入5943亿的1.74%。
这是北京和上海,争夺中国经济第一城的两个城市,财大气粗不缺钱,1%的财政支出或许并不算什么。
但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是北上广深,能随意拿出百亿的防疫支出。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以上,还只是核酸一项的支出。
现在,各个大城市核酸采样点的建设速度,如“军备竞赛”一般铺开。
如果每 3000 人设一个采样点,要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5亿人口,需要近17万个采样点。
这些采样点,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两顶蓝色帐篷、几张桌子、几位志愿者了。
作为防疫基建,也是要花钱的。
一是采样点硬件采购。
现在在合肥、无锡等地投放的采样小屋,都配备了空调、通风系统、过滤装置、温空调节、消毒系统等。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核酸采样亭配置
因为配置装备的不同,这些采样点的造价差距极大。便宜的只需1万元出头,贵的能达到4.5万元。
我们取2.5 万元的价格计算,要覆盖全国一、二线城市的采样点成本约为:17万个×2.5万元=42.5 亿元。
每个城市动不动就又得砸个几亿。
二是人力成本,这个才是大头。
按照3月份发布的《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原则上,全部采样任务应当在6小时内完成建议。“按照每个采样台(2个采样人员)每小时采集120人的标准测算采样人员数量,测算公式为:核酸采样人员数(单位:人)=人口数÷360”。
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人口总数约为5.1亿,意味着共需储备采样人员约140万
本来这次疫情放大了各地医疗系统人员的紧缺了,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往几千个采样点派遣人手,就很难再从存量的医疗系统里抽调,这意味着需要重新招募。
最近,上海、杭州都开出了诱人的高薪,面向社会招募采样员,让这千万高校毕业生和大厂“优化”出来的青年,发现了新大陆。
比如,杭州西湖区招募100名核酸采样人员,开出了1万/月的高薪。每天的工作时间是8小时,这比大厂的“996”都香吧。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如果按杭州这薪资水平算,中国所有一线、新一线及二线城市140万采样人员一年的工资支出就高达1680亿!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钱从哪里来?
财政和医保!
深圳、上海、北京这些财政收入几千亿的城市来说,百亿的常态化核酸检测支出,确实不算很多。但对于很多城市而言,要拿出这笔钱还是有难度的。
我们算下安徽和河南两个省会城市到底要花多少钱。
按照东吴证券估计,核酸检测人均成本7.5 元/份,合肥常住人口为937万,按每5天进行一次全员核酸计算:
一年72次×937万人×7.5元=50.6亿元。
能占到合肥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4.2亿元)的5.9%。
再加上常态化核酸采样点,合肥需要配置2.6万名采样人员,1年要多支出31.2亿元。
两项加起来高达81.8亿元,占合肥2021年财政收入9.7%!!!
南昌市的数据更惊人。
南昌现在要求出入公共场所48小时核算凭证。如果说,南昌1个月免费提供做15次核酸,那么:
一年180次×常住人口644万人×7.5元=86.94亿元。
占到南昌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84.8亿元)的17.9%。
如果常态化核酸检测,644万人口需要配置1.79万名采样人员,1年这项支出是21.47亿。
两项加起来高达108.41亿元,占南昌2021年财政收入的22.4%!!!
当然,南昌不会一整年都如此频繁的大规模测核酸,像今年南昌的几次疫情也只是阶段性的,来去如风。按照江西省的最新部署,当地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对核酸筛查策略进行动态调整。上述假设只是按照最极端的情况来算。
回过头来看,东部城市尚且如此,更别说黑龙江、河北、河南、四川、广西、云南这些财政自给率不高的省份了。
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事实是,去年到现在,土地滞销,地方财政有些吃紧。
今年一季度,全国卖地收入跌破1.2万亿,仅为1.19万亿,同比下降27.4%。有人统计发现,上述数据,已经创下1987年有记录以来新低。
一边是要减税降费让利于民,一边要加大开支疫情防控,部分基层压力较大,便违规举债。
据第一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云南玉溪市、四川平昌县、广西田东县、甘肃兰州高新区七里河园区管委会等有关单位和人员,因违法违规举债等被问责。
今年四月,云南玉溪市被查出违规举债融资。
但最让人惊讶的是,玉溪举债借钱,0.27亿花在了道路改建,花在疫情防控上的钱,却高达——5.96亿元。
这数目,是基建开销的22倍。
怎么解决防疫支出扩大和财政紧张的矛盾?
两年前,国家的做法是,增加财政赤字规模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为地方财政稍稍解了渴。
最近,又有不少机构开始呼吁,特别国债或许要重出江湖了。
比如粤开证券就在研报中表示:
3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延续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财政收入增速将进一步下行,同时土地市场延续低迷,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受限。另一方面,抗疫和纾困支出规模加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收支平衡压力较大。非常时期,必有非常之举,建议发2万亿特别国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其中专门提到特别国债的一个用途: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缓解基层压力。
对大城市来说,谁能率先检测常态化,就多了一层经济稳定性。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金钱聚集的地方,是非总是很多。
最大赢家,是新冠检测的企业。2020年就被认为难以持续的风口,在2022年再度“续命”,业绩一飞冲天。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新冠概念股业绩)
每日检测量的急剧上升,让实验室里的检测员也不够用了。
网传的一则招聘启事显示,上海某检验所招募助力新冠检测实验员,日薪高达1500/天,做满30天还给1W元奖励。最高1个月能拿5.5万元,这比公务员的铁饭碗都要香啊!而且还不限学历、专业!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图源自微博)
采样点的极速扩张,让做核酸采样亭、采样移动车、核酸工作站的公司迎来了春天。
一些生产移动厕所、公共卫生间的公司,都加急研发了相关产品,竞争集采市场。即使疫情结束,这些集采亭还会作为便民中心、小超市、爱心驿站、岗位亭、奶茶店等形式存在下去。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当然,谁能在大额采购中拿到订单,仅仅有速度也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你懂的……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2022年还会变成什么样?
24、48、72,可能会成为一代人最刻骨铭心的3个数字。
核酸报告和绿码,几乎替代了18位身份证号码,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社会身份。
区别在于,身份证的有效期用年计算;而核酸报告用小时、分钟计算。
每日一检,续航48小时。有人说,我的保质期还不如超市里的面包。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图片来源:深小卫)
对居民来说,手拿绿码,家里有粮,心里不慌;
对财政实力充足,拥有更多核酸采样点的城市来说,能在疫情中锁定确定性,走向常态化。
对每个中国人而言,眼下最重要的事都是——“保绿码,搞钱钱”。
突然下令!大城市要建15分钟“核酸圈”,这笔账很惊人

参考资料:

常态化核酸检测如何防扩散、降成本、促就业?.东吴证券
常态化核酸检测的经济账.东吴证券
前后一个月,上海为防疫花了多少钱.真叫卢俊
1.8亿人一个月支出超200亿元,谁是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最大赢家?.财经大健康
全民核酸时代和我们被重塑的生活.八点健闻
“15分钟采样服务圈”催生新商机:核酸采样亭舱市场需求旺. 第一财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zpiQYoVWBmzA4JB4rwDiA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昙花一现,神话终将坠落。

1

核酸检测的暴利神话

当下最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问10个人,可能会有8个吐出四个字:核酸检测。

对很多人来说,如今的核酸检测就像吃饭一样自然。过去的一个月,我一共做了15次核酸,比我此前一年做的还多。这还不算夸张,上个月在深圳,一个网约车司机告诉我,他天天都要做核酸,已经持续大半年了。

核酸检测,正在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根据国家卫健委此前的数据,截至2022年2月,全国共有12277家医疗卫生机构可以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总检测能力能达到4555万人份/天。

自新冠疫情发生至2022年4月,全国已经完成的核酸检测人次为115亿。

这意味着,14亿多中国人,平均下来每个人做过9次核酸。

如此大的核酸检测量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核酸检测市场规模已达到121亿人民币,最近两年更是以18%-19%的速度增长,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亿元。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最近几个月,几个千万人口的一线城市先后爆发疫情,核酸检测的市场规模恐怕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

那些撞上风口的企业,更是短短时间内便一飞冲天。

例如,2020年,疫情肆虐的第一年,之江生物的扣非净利润达到了9.27亿元,同比增长1993.02%,总市值一度达到140亿元。

更夸张的是圣湘生物,2020年归母净利润26.17亿,比上一年增加了65倍。其中,核酸检测业绩占比高达76.6%。

光核酸试剂这一项,就给这家公司带去了一年20亿的纯利润。

这两家企业,都是在疫情期间登陆资本市场的,造就了一大批亿万富豪。

以圣湘生物的董事长戴立忠为例,企业上市后,根据《2020年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戴立忠以176.2亿元财富名列第210位。

在核酸检测的拉升下,很多企业的利润以一年几倍甚至几十倍增长。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例如东方生物,2019年的时候营收仅3.6亿,如今一年收入超过百亿,净利润近50亿,超过了A股95%的上市公司。

最令人惊讶的还数九安医疗。从去年11月到现在,短短半年时间,这家公司股价涨幅近14倍!

股价飞升背后,是九安医疗业绩的暴涨。拿今年一季度来看,这家企业的净利润达到143亿元。而去年同期,这个数字还只有3803.58万元。也就是说——

同比增长了375倍!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图源有数DataVision

算下来,今年一季度,九安医疗平均每天可盈利1.58亿——这个“印钞”速度,已经赶上茅台了。

此外,Wind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九安医疗总利润是9.4亿元。也就是说——

九安医疗一个季度赚的钱,是它过去十年总和的15倍。

让九安医疗“一夜暴富”的生意,正是核酸检测。简单来说,靠着新冠抗原检测试剂盒,九安医疗在美国发了一笔大财,人家赚的还是dollar。

更关键的是,九安医疗是“半路出家”,从去年才开始涉足新冠病毒抗原检测。

这种乌鸦变凤凰的神话,在核酸检测的风口下,频频上演。

2

疫情里的“印钞机”

疫情以来诞生的暴富神话里,核酸检测只是其中之一。

从2019年12月算起,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至少出现过三台“印钞机”。

第一个是口罩。

时间回到2020年初,如果你在社交平台搜索框输入“口罩”,会立即出现无数货源群,加入任何一个,都像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群里不断刷屏的字眼是——

“求购”“验货”“现金”……

疫情带来的巨大缺口下,和口罩有关的一切,都仿佛坐上了火箭,一飞冲天。

在江苏扬中,有商人投资300万搭建熔喷布生产线,一个星期就收回了成本。不到一个半月,毛利达到了2000万元。接着他将生产线高价甩卖,从开工厂到关工厂仅仅用了50天,完美落地。

那段时间的扬中,到处都上演着这样的造富神话,场景颇有些魔幻——

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开着货车,提着一袋一袋的现金来到扬中,守在工厂门口,来提货。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一个个百万、亿万富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熔喷布成了名副其实的印钞机。

作为制作口罩的核心原料,熔喷布在短短3个月价格暴涨20多倍,从疫情前2万元/吨涨到40多万元/吨,甚至一度突破50万元/吨。

就连倒卖口罩和熔喷布的“倒爷”,都赚得盆满钵满,对着好友感叹——

钱多的都不知道怎么花了

这些,一般人是看不到的,反映到消费端的场景就是,平时几毛钱的口罩卖到了5块一个,还得抢。

第二个是疫苗。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5月9日,国内接种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超过33.5亿剂次。能接种的,基本上都接种了两针疫苗,不少人还打了加强针。

这还只是中国的数据,据牛津大学Our World in Data统计,截至5月6日,全球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已经超过116.45亿剂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同样庞大的市场。

以科兴生物为例,根据财务报告,过去的这一年——

它实现了194亿美元(1280亿元)的营收,增长了37倍;实现了145亿美元(956亿元)净利润,增长了78倍。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这是什么概念?一年赚956亿元,这个赚钱能力,已经超过了中石油和中石化,是招商银行的2.5倍——

国内房地产行业前十名,加起来的利润都没它高。

更夸张的是,这样算下来,科兴生物去年的净利率(净利润/营收)达到75%。要知道,目前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苹果,去年的净利率不到30%,哪怕是“A股之王”贵州茅台,净利率也只有50%左右。

换句话说,科兴生物的净利率,是茅台的1.5倍,是苹果的近3倍。

这个暴利程度,着实吓人。让科兴生物暴富的,正是新冠疫苗。它是WHO认证的第七款疫苗,供给全球70余个国家使用。

第三个,也就是刚才提到的核酸检测了。

口罩、疫苗、核酸检测,这三台“印钞机”接连轰鸣作响,完成了一场财富的惊天大转移。

3

神话正在熄火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这些所谓的神话,也终究逃不过熄火的命运。

凉得最早的是口罩。经过短暂的暴涨之后,口罩和口罩相关的一切,迅速回到平地甚至跌入谷底。

在2020年5月前后,当初卖5元一个的口罩,跌到了1毛3。

你没有看错,3个月跌了97%!

上游的原料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度突破50万元/吨的熔喷布,到了2020年6月,降到了2万元/吨,同样跌去96%。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这还只是统计数据,实际的市场上,比这个更夸张。那时候有媒体调查过,熔喷布每吨已经暴跌到1万,甚至白送。

有厂家刚高价买来一批熔喷布,仅仅10天就成了一堆垃圾,白送都没人要。

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口罩产能增加太快了。做个数据对比——

疫情前全国日产口罩只有2000万只,到了2020年3月,这个数字已经增加到日产2亿只,口罩厂超过5万家。再后来,产能就更多了。

带来的结果是,无论是口罩、口罩机还是熔喷布,口罩行业上下游全线产品统统出现价格雪崩。在中国口罩基地安庆,1000多家口罩厂,80%接不到订单,只能停产。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翻阅口罩厂商的朋友圈,2020年3月以前都是“一夜暴富”,到了2020年5月份以后,几乎都变成了——

先来的住豪宅,后来的上天台。

疫苗也一样。就在这两天,根据中新经纬等媒体的报道,“疫苗之王”科兴旗下北京科兴中维公司被指“恶意扣押年终奖,违法裁员”。

在北京市公共法律服务网站上,有疑似科兴员工的网友留言——

自己于2021年2月1号入职科兴,任职灯检岗。2021年,公司口头承诺将本年度公司10%收益作为年终奖。科兴2021年收益数百亿,但2022年年会时,公司以“科兴风头太大,要低调”为借口,承诺“暂时先不发年终奖,等热度降下来再发”。

结果,到了2022年2月18日,人事通知其公司需要裁员,有两个选择——

一是自己提离职,公司给予N+1赔偿;二是无限期放假,工资按北京市最低工资80%发放,并且不能出去兼职。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消息引来更多网友的吐槽。有自称是科兴中维员工的网友称——

2022年2月份到4月份,科兴中维已经裁掉了70%的员工。

这不禁让人疑惑,年赚近千亿的疫苗巨头,到底是如此抠门,还是预感到靓丽业绩不可持续?

再来看核酸检测。

根据2021年的财务报告,之江生物净利润同比下滑了18.61%,圣湘生物则是营收同比下降5.22%,净利润同比下降14.29%,上市次年即出现营收净利双降。

这两家公司的情况,也是大多数核酸检测企业面临的现状——

2021年营收数据不及2020年。

业绩暴增的快乐,仅仅持续了1年时间。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核酸检测价格的下降。最早的时候,自费做一次核酸检测的价格要240元。而如今,一次单人单检的价格不超过28元,10人混检的价格更是不超过8元。

这背后,离不开国家对核酸检测的集采。

早在2020年4月,湖北就启动了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集采,最低中标价只有16.78元。随后的北京,11个核酸检测试剂产品挂网成交,最低仅12元。

到了2021年9月,京津冀鲁联盟集采,纳入22种核酸检测试剂盒,最低供货价已低至5.38元。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图源财经大健康

如此低价之下,头部企业还能薄利多销,那些靠后的企业,只能慢慢退出市场。

4

尾声

疫情以来,我们见过太多暴富的神话,口罩、疫苗、核酸检测只是其中比较明显的几个。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一旦供需关系发生逆转,这些神话都将回归现实。口罩价格的暴跌、疫苗需求的饱和、核酸检测的降价,内在逻辑都是如此。

新冠疫情终将结束,这些印钞机般的暴利,也终将一去不复返。但短暂的暴富背后,有些东西值得深思。

口罩资本的盲目性可以理解,但如果疫苗和核酸检测也只是想着“捞一笔就走”,则令人感到悲哀。

尽管有着14亿人口的超级市场,但如今的全球前十大医药公司,看不到中国企业的身影。

科兴大裁员?疫情下的暴利神话,快要结束了

疫情期间,全球99%的人群收入减少,1.6亿人陷入贫困。而在疫苗和核酸检测领域,这些企业赚取了以往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利润。拿着这些钱,他们想的似乎不是乘胜追击加大研发,进一步走向产业链的上游,而是卸磨杀驴式的裁员,或者瞄向下一个风口。

疫情带来的宝贵窗口期,就这样被浪费了。

这种短视下的狂欢,注定了我们还有很多弯路要走。正如“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的那样——

真正的犯错只有一种,就是没有从错误中学到任何教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A0AF_-y5L1wYagDXbCUU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