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吃药的不是学生

 
前天,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的“武陟融媒”微信号发布了《致武陟籍暑假返乡大学生的一封信》。除了要求同学们提前向社区报备行程,自觉遵守防疫政策外,从上海、吉林、北京回乡的大学生要7+7隔离。
 
这封信里还藏着一个小小的要求:
 
所有返乡大学生要全部落实饮服3天中药汤剂。
 
这个要求经过媒体们的转载,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大量的讨论。中国人对强迫喝药的抵触,最早源于北宋时期的山东阳谷县,莫名其妙的药送到嘴边,大家有情绪可以理解。
 
随后的媒体采访里,武陟县有关部门改口说喝不喝是你自己的事情,不强制。并且向媒体说明这个中药是省里推荐的“清肺排毒汤”。
 
大星查了查,清肺排毒汤是由麻杏石甘汤、射干麻黄汤、小柴胡汤、五苓散4个经典伤寒论的处方所组成,2020年被国家重要管理局定为治疗新冠的组方。
 
清肺排毒汤有没有预防作用大星不懂,在采访里,大星看到武陟县卫健委领导说,这个中药汤剂是免费发放的,针对的是所有返乡人员。
 
能免费发这么多中药,武陟县的经济肯定是不错,大星研究了一下他们这几年的统计数据。
 
2019年,武陟县的GDP是463.2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为38.92亿元,第二产业总值为259.45亿元,第三产业总值为164.89亿元。
 
那是新冠疫情前的最后一年,武陟县财政收入的大头税收增长稳健,一共完成了11.5亿元,其中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了27.2%,说明当地的企业干得不错。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的第一年,武陟县的政府网站上,独独缺少了该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还好,河南省统计年鉴帮助武陟县补上了这个数据。
 
2020年,武陟县的GDP断崖式滑落到了336.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值为39.41亿元,第二产业总值为139.46亿元,第三产业总值为157.88亿元。
 
和2019年相比,GDP萎缩了接近3成,第二产业,也就是工业,萎缩了超过4成。这个数字和他们年初的估计差别比较大,2020年5月,他们预计当年的税收增幅至少是8%,要达到12.47亿。
 
在2020年的总结中,武陟县财政局局长说他们既加强了税收征管,又严格落实了减税降费。
 
具体怎么做的,局长没说,大星看了看当年的税收数字,在工业产值减少超4成的情况下,武陟县的税收完成了11.13亿,仅比2019年少了:
 
3000多万。
 
去年的GDP数字,武陟方面有两个说法,一是县发改委领导说比2020年增长3%,另一个是县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时讲的:
 
308.8亿。
 
如果按照县长的说法,那比2020年又下了一个台阶。而且县长讲话透露了第三产业的数据,比2020年增加了5个亿。考虑到第一产业也就是农业基本每年的生产总值变化不大,所以也就是说,武陟县的工业,在去年又萎缩了接近30个小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武陟县的税收情况也做了适当调整,2021年,他们完成税收10.51亿,比2020年又少了6000万。
 
在去年的财政报告里,写了不少税收专项整治活动的内容,比如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开展了商品房契税集中缴纳补贴工作,仅一个月就从9000多户身上征收了接近1个亿。
 
这么做是有原因的,领导在报告里反复强调财政压力山大,光是每年还政府债的本金和利息就要3个多亿,大家要过紧日子。
 
大星翻了翻他们今年的计划,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2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2亿,比2021年差不多要多支出将近10个亿。
 
这么紧巴巴的日子里,领导还坚持给老乡们端来了免费的中药汤,你们怎么还要骂街呢?
该吃药的不是学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TySj2ZxKmn8PR8tntg3jQ

看看,当前各行业的真实影响,有喜有忧

一直挺想收集一下疫情之下各行业的真实信息,之前整理过一篇,但是行业偏少,看研报总觉得过于概括且缺少质感,今天看到@G僧东发起的话题,各行各业的情况都有,而且主要是上海的,更有参考性,所以摘录一些分享给大家。
以下是正文:
出境旅游  现在是动物园饲养员了,去TM的,做自己喜欢的去了。
社区护士 本来清闲的工作,现在和以后做到死。
医药公司  公司账面上还有现金,倒闭不至于,但临床研究受疫情影响很大,要么就是受试者被封了不能去研究中心随访,要么就是研究者研究护士支援抗疫了,要么就是直接封了,导致发生很多重要方案违背,导致受试者数据不能用。如果太多数据不能用,研究就会失败,公司就融不到钱走不下去。
牙医诊所 不知道哪天就突然的被要求停诊停业,房租照常交。
零售品牌  商场都封着,生意惨淡,考虑要不要转行。
游戏行业  解封不解封没区别,没预测没展望。
广告行业 天天在家24h待机上班……人快疯了,想跳槽。
搞演唱会 还没倒闭纯属老板有钱。
民航业 就是一个绝望,航班量大减。
出海广告 无影响,甚至忙到爆。
外贸行业 封锁在家只能远程遥控工厂,天天胆战心惊怕工厂有疫情出不了货,订单量大幅下降,温饱都要成问题了。
快消行业 因为卖的产品有生活必需品,所以公司最近业绩还行,没有被裁的风险。
电商行业 囤了两个月的货没发了。
房地产  希望公司别倒闭。
IT行业  两个月居家办公并不轻松,工作量超级加倍。
HR部门  天天做恶人,我也很无奈,在家打电话劝退员工,下一个或许是自己了。
银行业  没啥影响,反正旱涝保收。
外企  消费品相关,非常悲观,主要是没有信心,不知道是不是这种情况会变成常态,外国老板人跑路国外遥控,以后团队何去何从?后面半年应该非常关键看后续的投资与策略了,恢复的好还好,不好的话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制造业  做机械设备的,4月发货受影响延迟数在30M-40M,供应链几近瘫痪,毕竟我们做机械设备的,少颗螺丝你也发不了货,物流费用涨了8-10倍,国外同事会议上问预测解封时间,实在不好回答。解封后只要常态核酸能够不要草木皆兵一惊一乍,我能接受,如果还是隔三岔五这个样子,真的难撑。
外资药企  疫情期间公司发了几次物资,工资没影响,疫情前还加薪,蛮不错的。
综艺影视  吃低保中。
医务人员  我快疯了,解封之后住院的人估计会很多,估计更疯了,没啥展望,就活着。
幼教行业  下学期再见了,毕业班就这么毕业了。
酒店管理   不想说啥了。
医疗机构  一天班没落下,累死累活做核酸,收入稳定,说好听点旱涝保收,其实就是吃不饱饿不死的状态。
心理咨询  普遍比前两年还要忙,一些同行挺乐观觉得收入会越来越多,一些同行担心不景气终会以某种形式对心理咨询行业产生冲击,毕竟心理咨询相比吃饭租金教育之类的并非刚需。
进口货代  居家996,因为居家流程复杂100倍,运费飞涨。
家具行业  拿不到工资,吃低保。
电商行业  不仅在家得忙,还得无偿加班盯618预售。
汽车行业  供应链有点难,产能下降,有传言会降薪。
珠宝设计  感觉会当柜姐。
光伏发电  完全没影响。
医药中间体  实验室设备与耗材,居家办公,工资照发,还发了几波食物与水果,疫情使得行业井喷,业绩很好,很忙。
外资银行  感觉收益越来越少,生意越来越难做。没上班也没居家工资照发,但是就是心里不安。
舞台演员  没戏演了,没戏了。
应届毕业生  在等面试和编制考试,但预计学校清人了我们还没考试,很有可能要租房子等考试,毕竟只有一次机会,如果现在签工作就会失去应届生身份。但另一方面考试面试都很大变数,如果失败了再找工作那肯定非常难了,就业形势很差,落户赶不赶得上也不知道。
教师   上网课直播到心累。
布料加工厂   今年行业生意很差。
纸尿裤制造业  需求一直大,消费者只求便宜便宜再便宜,国际原料成本一直在涨,成本越来越高,毛利低,快递发不出去严重影响销量。
个体音乐老师   只能说非常难过了,学生还丢了一半。
公关公司   基本持平,还接了个不小的项目,但没了线下活动。
国企  居家办公,问题不大。
室内设计师  方案都还在做,但是什么能落地啊,尾款什么时候能收啊。
半导体  美滋滋。
前旅游业  现在卖食用油。
剧本杀 感觉这一轮要死掉一多半。
戏剧密室 emmmm
家政中介  春节后完全停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正常,收入约等于零。
保供超市  996变007,工资正常,健康不正常。
保险业  本来就是寒冬期,再加上疫情整个一二季度废掉了,还有下半年的不确定性,明年年终奖肯定没了。
酒吧调酒师  领低保,整个行业都受冲击,等恢复正常遥遥无期。
广告文案  小公司倒闭辞退。
互联网行业   被所在创业公司裁了,预测我还说不准,感觉短时间内不好找下一家。
服装行业  搞直播了。
建筑业  靠建方舱续了一波命,但是也半死了。
港口航运  除了不能回家,别的没什么区别。
商业地产  惨的一匹,但公司大,基本工资还是发的,绩效说是缓发,开业延后了,工期也不定,现有项目收不回租金,等回公司肯定是一阵腥风血雨,在家办公有事情做但不会比在公司忙,在公司这一行是很忙的,业务都是做一休一全年无休。
会展活动  已猝。
创业  快倒闭了。
建筑公司  现在变成皮包公司了,专门逼员工转劳务合同赚差价。
咨询行业  怕甲方没钱咨询了。
高校事业编  暂时无影响,估计年底绩效会少。
游泳教练  凉凉,手停口停那种,七月前不恢复正常,真的要吃土。
投行  忙的一如既往,但是不能出差很心塞。
街舞老师  手停口停,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小区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重新上课,想转业压根不知道自己能干嘛。
医学检验  应届生签了二甲,但据说疫情期间医院的检验人没涨工资活还暴涨了,外包检验公司的行情很好,很多学姐们都想跳槽了。
互联网医疗行业  生意蒸蒸日上,不仅工资一分不扣老板还经常发红包,不过封闭之后明显感觉工作强度变高了,保司和G端需求量几何式上涨。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zhDCn3Kc46Zu0B9GuDUwg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伴随着上海临近解封的喜悦,忽然心血来潮想考证一下上海“全域静态管理”的成本,之所以称之为“考”,是因为相关证据并不全面,有些地方需要用常识和逻辑加以补正。

 

 “成本”是指为达成某一目标而付出的代价。在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指的是在产品生产与交付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支出。与产品生产直接关联的支出叫“成本”,间接关联的支出叫“费用”,当然也有人称之为“间接成本”。叫法虽然不同,但实质却无差异。

 

 “封控”是“全域静态管理”的简称。上海封控区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不同划分为三种类型:封控区、管控区与防范区。封控区指的是不准出自己的大门;管控区是不准出自己的单元楼道门;而防范区则是不准出自己的小区门。笔者所在的区域一直是防范区,但从3月28日被封禁以来,同样面临的是足不出户,所以,体感这三类分区并无差别。

 

根据一番思量,与“封控”相关的成本可分为三类:直接成本隐性(间接)成本或有成本。直接成本容易理解,直接与封控相关的成本,如生活物资成本、核酸/抗原检测成本、方舱医院建造成本、社区志愿者补贴成本等。间接成本则要隐秘得多。例如房租水电燃气成本、核酸检测的等待时间成本、产值下降的损失成本、股价下跌的亏损成本以及次生灾害的连带成本等,这些都可称之为隐性成本。或有成本是指那些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成本。如封控期间可能因停工引起的违约损失、供应链断裂导致的客户永久丢失成本、封控前准备的存货因过期、变质的损失成本、居民被禁足的精神与身体伤害成本等等。这类说不清道不明的成本,都可归类为或有成本。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基础常住人口2,488.36万人,家庭数560.96 万户。实际就业人口1,303.90万人。根据上海统计年鉴,上海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171,884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80,134元,请大家记住这些基础数据,后面的推算会用到这些数据。

 

根据认真测算,从4月1日官宣“全域静态管理”算起,至5月22日部分公交线路恢复营运结束,全程共计52天。

 

52天的直接成本考证结果为992亿元,平均每天为19.07亿元。相关项目测算结果汇总如表一。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隐性(间接)成本考证结果为3.97万亿,平均每天的成本为763亿元。相关项目测算结果汇总如表二。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或有成本因缺乏估算模型,就此略过。直接成本与隐性成本相加,共计4.07万亿元,接近2021年上海市全年的工业总产值(4.32万亿元)。如果加上或有成本,整个封控的损失会远超过2021年的工业总产值。如果你对以上的具体推算过程感兴趣,请接着往下看。

1

直接成本

根据封控目标的相关要求,直接成本大体可以归纳为五大类。

 

(1)封控区居民生活物资支出

 

生活物资支出之所以成为封控成本,是因为封控剥夺了居民外出谋生的权利,使被封控区的居民从生产主体变成了消费主体,从收入扣减成本后尚有结余的生存模式,转变成了纯粹依靠政府救济的生存模式。于是,这类支出便成为封控的直接成本了。

 

生活物资的成本估算大体可以分成三类,或者根据物资的三种不同来源渠道加以确定:政府组织并发放的物资居民自发团购的物资个人拼运气抢购的物资。由于物资的来源渠道不同,其价格与品质也有很大的差异。

 

政府发放的物资主要是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基本能获得平价供应。主要包括:大米、食用油、蔬菜和肉禽蛋。如果按正常消耗量标准来计算,每人每天的消耗量大致为:大米为3-5两、食用油25-30克、瓜果蔬菜0.5-1斤、肉禽蛋0.3-0.5斤。如果按疫情前的平价计算,每人每天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为7.78元-13.36元。具体可参见表1.1。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但上述测算只是一个理论值。政府实际发放的物资(包括外地援沪物资)以及组织的市场货源应该说还是比较充足,不存在严重短缺的情况。虽然各社区发放的物资存在数量与质量方面的差异,但总体上未形成社会动荡,实属不易。

然而,政府配送物资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常常不被居民待见而造成浪费。主要原因有几个方面:第一,统一发放的生活物资与居民需求匹配度较低;第二,政府统一采购物资品质难以保证;第三,社区服务能力限制,使得物资不能及时发放到位,导致腐烂变质;第四,个别经办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截留倒卖抗疫生活物资,导致分配错位。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导致政府配送的物资浪费严重。很多有条件的家庭或社区又通过各种渠道补充各自的不足。根据亲身经验判断,个性化补充的生活物资可能占到生活所需物资的三分之一或一半,但由于抢购物资的价格和物流费用是政府配送物资的5-10倍,代价高昂。所以,初步估算这部分生活物资的总体成本大约是政府配送物资的3-5倍。我们且按3倍来计算,政府配送的物资成本为100亿元,而居民通过团购或个人拼运气在网上抢购的成本支出为300亿元。二者合计400亿元。具体计算过程如表1.2所示。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以上推算采用的价格水平参考了腾讯网发表的一篇文章《涨幅1300%,疫情下的上海物价太魔幻!》①。平价水平参照前价格,抢购物资参照后价格。政府平价的价格水平为:大米4.5元,瓜果蔬菜5元,食用油18.5元,肉禽蛋10元。依此计算,平均一个人一天的生活物资成本大致为最低7.78元,最高为13.36元。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根据媒体报道的一位上海打工人隔离期间的生活花费②,总共是5,520元。扣除房租(每月900元)和水电(每月180元)开支,他的实际生活物资成本高达3,360元,远在我们的测算标准之上。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2)核酸/抗原检测支出

 

核酸/抗原检测支出最容易计算。上海自官宣封控以来,开始实施每天全员核酸或抗原检测。虽然目前核酸/抗原检测的成本越来越低,但即使按混检成本计算,也需要6~8元。如果按全部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一天的检测成本约为1.5亿~2亿,一个月为45亿~60亿。我们最终取下限1.5亿计算,52天共计为78亿元。

 

(3)方舱医院支出

 

根据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数据,截止到4月30日,定点医院可收治床位达到3万张,上海市、区方舱医院总开放床位约30万张。如果按照每张床位建造(改建)成本5万元平均计算,方舱医院的建造与改造成本便达到150亿人民币。不包括方舱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医护费用。

 

(4)社区志愿者补贴支出

 

社区志愿者原本以为都是义工,但由于需求量太大,而且,疫情期间的社区服务工作还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志愿者补贴应运而生。现实中也确有听说很多低收入人群都在积极申请社区服务工作。

 

在正常情况下,城市生活保障体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政府公共服务、工商行为、市民活动。而封控期间,由于工商行为与市民活动全部被禁止,政府只能依靠社区服务体系。千百万人的日常活动突然间化为少数社区服务人员的肩上重担,其盲目性可想而知。加之上海日常生活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公共服务体系相当薄弱。所以,无论是社区工作人员,还是临时志愿服务人员,手足无措便成为常态。

 

如果按照政府标配8%来招募志愿者,那么,全域的志愿者人数便达到200万人。有人说有的社区给500元一天,也有人说给1000元一天,当然,更普遍的补贴应该是200~300元。补贴的高低或与市场供求紧张程度、服务时间长短、工作岗位重要与否有关。由于缺乏相关权威数据,我们只能按照正常情况下的钟点工收费标准—1小时为40元—计算,8小时为320元。以此计算,全上海一天的志愿者补贴为6,370万元,52天共计331亿元。当然,也许很多志愿者只提供不领取报酬的义务服务,也可能实际的志愿者数量没有达到标准配置。

 

(5)路障与隔离装置及其他

除此之外,封控期间为防止人员、车辆通行,还设置了许多人为路障与隔离装置,虽然这些隔离装置成本不高,但侮辱性极强,连消防通道也被封堵。至于直接成本,就按志愿者补贴成本的10%计算吧?

 

综合上述,我能想到的封控期间的直接成本大概也就包括如上五个部分,汇总起来大约为992亿元。当然,这只是一个估算数,原则上趋向稳健和保守,相信实际开支大概率会在这个估计值之上。
 

2

隐性(间接)成本

相较于直接成本而言,间接成本具有更大的隐蔽性,故称之为隐性成本。由于这类成本与封控目标不存在直接关联,所以很容易在决策时被忽视,也很容易引起大家的争议。直观而言,如钟点工因封控在家不能提供钟点服务而损失的服务收入,是否应列为封控成本?一般人很容易忽视。理论上说钟点工损失的收入应当计算在封控成本之内,虽然相对于直接成本而言,它更偏向于机会成本,但机会成本在封控条件下具有现实意义,它与封控目标具有直接的因果关联。以此类推,企业停工减少的收入(如产值下降)、股价下跌、次生灾害,以及停工期间的企业存货过期、变质,均构成隐性的间接成本。

 

把隐性成本大体归纳了一下,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五类。

 

(1)居民房租水电燃气成本

 

在前述居民生活成本中,我们只考证了生活物资的成本,而忽视了居民生活中的房租水电燃气等固定成本。由于这部分成本波动较小,所以很容易被忽视。如果居民有正常工作,这些成本就被收入所覆盖,但封控期间没有收入,这些成本便很快成为生存风险。由于住房构成情况复杂,价格相差巨大,所以,我们只能按一般水平估算。如果按市区一套住房价值1,000万元估算,每月的租金成本不低于10,000元,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必备生活条件。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共有561万户家庭。依此计算,封控一个月的居民房租成本大约为561亿元。如果按自购住房计算折旧成本和资金成本,实际要远高于按租金成本估算的结果。如果平均每户的水电燃气按每月500元计算,其成本为28亿元。由此,上海封控一个月的居民固定生活成本便为589亿元。换算到52天的成本合计约为1,021亿元,平均每天为19.63亿元。

(2)核酸等待成本

 

大部分人计算核酸成本只计算采样与分析过程的相关支出,而很少顾及被采样对象的等待时间成本。作为核酸采样的配合者,相当于一部电影中的演员,一般人平时看到的只是拍摄和剪辑的成本,而忽视演员才是制作电影最大的成本。虽然群众演员的“片酬”不高,但数量过于庞大。如果根据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上海基础常住人口2,488万人,就业人口1,304万人,做一次全员核酸的“参演”人数,下子就达到近2,500万人,瞬间超过历史上的任何大片。如果按照上海人社通 “2020年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24,056元,月平均工资为10,338元”③计算,上海封控一个月全员核酸的等待成本大约可估计为1,348亿元(1,304万人*10,338元/月工资)。当然,这一估算的假设前提是这些人被封控在家完全是为了配合核酸检测。这也许并不符合实际。毕竟有些岗位的居民是可以居家办公的。但大部分人恐怕除了配合核酸和抗原检测外,并无其他实质意义的工作,这些成本便都成为核酸等待成本。

 

(3)工业生产总值下降损失

 

根据上海统计局最新公告,2022年4月实现工业生产总值1,36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1.6%,也就是说大约减少了850亿元。因为5月份的数据还没有出来,估计只有更坏,没有更好,所以,我们用4月份数据平均计算到5月22日,即封控52天累计损失的工业生产总值为1,473亿元。这还只是计算了上海的部分,没有涉及上海停工停产对周边省份,尤其是长三角区产业配套省份的影响。如果加上对全国GDP影响,估计又是一个巨量。

 

当然,目前看到的这个数字,其实对处于全域静默管理的上海来说应该是好消息,因为上海静默期间,仍然保住了平常产值的60%。这表明封控期间的上海仍然有许多事关民生的产业和岗位在运作,不然统计数据可能更加惨不忍睹。我相信,把上海减少的1,473亿元产值列入上海封控期间的间接成本,不会有异议吧?

 

薛云奎 |上海封控成本考
(资料来源:上海市统计局④)

 

(4)证券市场股票市值损失

 

根据Wind金融终端统计,4月1日官宣封控当日的股票上市总数为4,860个。到5月20日,上市交易的股票总数增加了42个,但股票总市值却下降了3.57万亿元(从89.79万亿下降为86.22万亿)。虽然把此期间全部的股票下跌列为封控的间接成本有些偏颇,但上海封控是影响过去两个月市场股票定价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恐怕并无疑议。

 

(5)次生灾害及其他损失

 

封控期间因医院、学校、地铁、公交及许多公共服务部门停开导致的次生灾害因缺乏统计,难以估量其损失。这类成本有如路障与隔离装置一样,也许数额不大,但侮辱性却极强。因缺乏数据,本文暂按产值损失度的10%估算,约为85亿元)。

3

或有成本

除以上直接成本和隐性成本外,封控还涉及到未来的潜在损失或成本,我们姑且称之为或有成本。

 

或有成本是指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的成本。比如管控条件下居民的精神与身体伤害成本,因过度消杀引起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损失,因疫情停工而导致的契约违约成本,以及因制造业供应链转移导致的客户永久丢失成本等。由于这类成本可能导致未来社会的潜在的损失和风险,如经济衰退、犯罪率上升、经济纠纷案件增加等,都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故称之为“或有”。这只是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无实际模型可以推算。

 

行文至此,上海封控成本只是有了一个大概,很多损失因缺乏数据而不能恰当推算,已估算出的数据也只是一个估算,其中包含了诸多假设和推测。成本计算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很多专业人士的参与。文章写作过程中几次想到要放弃探究,但本着帮助提升未来决策理性的信念,仍然坚持把文章写完。尽管粗浅,但希望这些分析框架与逻辑能对感兴趣的人士有所帮助。很显然,达成某种社会目标的成本考量要远比企业产品成本计算复杂得多,而且缺乏真实可信的“原始凭证”。这大概就是企业会计与社会会计的不同吧。

 

写完此文,深感心力交瘁。最后让我借用一段庄子的话作为结语: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余;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

祝愿上海的明天更美好!

(文中数据由刘雪莹收集整理,谨致谢意!)

 


参考资料:

① 涨幅1300%,疫情下的上海物价太魔幻!

https://xw.qq.com/amphtml/20220520A05EXD00,2022年5月20日。

② 一个打工人,在上海隔离60多天,生活费一共花费了5520块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7G0V9860552J0VR.html,2022年5月15日。

③ 上海市关于2020年本市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通知,沪人社综〔2021〕193号,https://m12333.cn/policy/icpw.html,2021年6月22日。

④  2022年4月工业生产情况,上海市统计局,

http://tjj.sh.gov.cn/ydsj31/20220517/3d72ec2827a04e53b8c6780d3125dc11.html,2022年5月19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ml-G6VWJTdtVq2NPbDvyg

核酸检测几天做一次最科学?

 

常态化核酸检测应是精准防控的一部分,应因地、因时制宜。

撰文 | 凌骏
来源 | “医学界”公众号
四月底起,全国多个城市陆续开始布局常态化核酸检测,“15分钟核酸采样圈”频繁引发热议。
如何理解“常态化核酸检测”?据《人民日报》5月20日报道,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表示,检测根据当地疫情防控需求决定,并非要求所有城市均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主要是集中在输入风险较高的省会城市和人口千万级城市。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深圳首届疫情防控公卫专家组组长卢洪洲教授则对“医学界”表示,总体来说,常态化核酸检测应是精准防控的一部分,因地、因时进行合理的分级与动态调整,研判后的非风险地区和人群,没有必要固定进行定期、长期检测。
核酸检测几天做一次最科学?
目前,各地的常态化核酸检测仍处于探索阶段,检测频次、开展条件、执行力度等并无统一标准。
关于检测的频率,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负责人称,多地正在合理布局核酸采样点,组织市民最短48小时、最长7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非要求所有人群均48小时检测一次,具体检测频次由当地根据疫情情况和防控需要确定。
但在疫情相对严重的管控区、封控区等,应多久进行一次检测并无统一执行指南或标准。“医学界”注意到,受疫情影响,不少社区的核酸检测频率高达每天1次,持续7至10天以上。
更有甚者,一位居民告诉“医学界”,其所在的小区目前每天要进行2次核酸检测+3次抗原检测。另一位居民则称,已经连续半个月以上,每天进行1次核酸检测+3到4次抗原检测。
为此,卢洪洲教授对“医学界”表示,最严格的情况下,两天一次核酸筛查也足够了。
“比如说家属中有人确诊,居民发生了‘暴露性接’,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潜伏期大致是三天,根据潜伏中期(1.5天)隔天做一次核酸检测比较科学。”卢洪洲教授称。而据“第一财经”报道,一位传染病专家认为,虽然每个个体排毒的情况总会有一定差异,但发生意外的概率极低,总体上来讲隔天检测的方法是具有科学性的。
另一位公共卫生专家则对“第一财经”称,核酸检测的频次越高,越可能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但只间隔24小时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要对核酸检测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否则做越多,错误的概率反而越大。
“具体来说,长期连日不间断地核酸检测没有必要,‘性价比’较低。”卢洪洲教授告诉“医学界”。
什么情况下需开展常态化全员核酸检测?
“医学界”注意到,正在发生疫情的北京,目前施行区域核酸筛查与常态化核酸检测相结合,各社区(村)要求严格落实测温、扫码、查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管理措施。
但即便是7至14天内无社会面本土感染病例,一些地区也在开展不同程度的全员常态化核酸筛查。
据“山西发布”5月18日报道,太原市所有居民需每周进行1次核酸检测,其他地市居民需10天左右进行1次核酸检测;合肥市5月10日发布通告称,非重点人员每5天开展1次常态化免费核酸检测;张家口市怀安县从5月21日开始,每周1次于全县进行全员核酸检测……
过去两年,核酸检测主要用于疫情暴发地的风险筛查。但随着疫情态势加剧,如今似有逐渐升级为针对非重点人群的常态化防控手段之势。
当地区没有本土病例的平静时期,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否有必要长期不间断地进行?卢洪洲教授对“医学界”表示,常态化核酸检测也应做到精准防控。疫情发生时,相关风险地区可做到“应检尽检”,并根据风险研判对检测频率、持续时间进行具体决策。
“但疫情平稳期,要根据风险情况进行分级。由于我国各轮疫情源头主要以输入性病例为主,应对冷链、口岸、物流,包括医疗机构等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
“而普通居民中的非风险人群,没有疫情时可恢复到正常工作与生活节奏,没必要每隔3至7天就进行定期核酸检测。”
“常态化核酸检测”是否应该强制执行?
各地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执行力度同样有所不同。
“医学界”查阅发现,太原市、大连市、义乌市、合肥市等以“半强制”为主,不少地区市民需有效期内的“阴性证明”才能搭乘公共交通,进入公共场所等。
另一些则以“呼吁”为主,江苏省南京市,多位居民告诉“医学界”,目前南京市各区均开展了常态化核酸检测,但主要是“愿检尽检”,暂无相关惩戒性措施,未及时完成检测的非重点人群“苏康码”也不会发生变化。
卢洪洲教授表示,疫情态势相对严峻的地区/时期,可以适度上一些“强制”手段,比如持有核酸阴性证明才可以进出公共场所等。
若当地一段时间内没有本土感染病例,或社会面风险很小,则普通人群就算进行常态化检测也应以“愿检尽检”,呼吁为主。
“比方说行动不便的老人、基层地区的农民等,他们的社会面活动范围很窄,平静时期若没有核酸证明就赋“灰码”“黄码”,限制乘坐公共交通等,不太合理,同时也浪费医疗资源。”卢洪洲教授说。
事实上,核酸检测在疫情防控下的作用早已不言而喻,但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常态化检测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医疗资源支出,居民生活的便利性也会受到部分影响。
如何更科学地制定策略以实现“防疫”和“日常生活”平衡的最大效益比?卢洪洲教授认为,一方面,常态化下的核酸检测使用的是10人混管,成本相对较低。从“早筛”角度有助于早期发现疫情并防止蔓延,比起暴发聚集性疫情后采取各类管控措施,它的成本是划算的。
“而且国内很快就会陆续布局自助式核酸移动车,可在不同区域间移动并通过机器人采样。便民、节约医护人力资源,并避免‘聚集性感染’。”卢洪洲教授透露,之后还会有“家庭式核酸”检测,居民在家就可以筛查。
但从长远来看,若要彻底转“被动”为“主动”,不再需要常态化核酸筛查,甚至是走出疫情,主要还是看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病毒只要复制就可能变异,传染性、毒力变强或弱总体随机,不能指望让病毒‘自己’消除威胁。所以我们必须要研发出广谱的疫苗,包括核酸疫苗,提高疫苗接种率,避免病毒的免疫逃逸,降低突破性感染率,真正做到‘预防性接种’。”
“另外,高效的小分子抗病毒药物要进一步攻关,提高可及性,一旦出现感染马上口服药物,避免发展为重症,并降低体内病毒的传染性,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掌握了主动权。”卢洪洲教授说。
 
来源:学界
责编:凌骏
校对:臧恒佳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FHx8wCV0V10Ikzd_ROj5g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原创:豆妈

来源:MotherTree

新闻上说5月16号的上海虹桥站办理出发客票的有12趟列车,包含1趟始发列车(上海虹桥站至北京南站的G10次列车)、11趟途经列车,主要目的地方向为杭州、南京、合肥、南昌等。离沪旅客总数超6000人。而上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最少时从上海出发(含始发和途经上海并办理上下客业务)的列车单日只有4趟。

那天的上海虹桥火车站排着长龙,人多到可以和春运相提并论,真是人山人海。很多人为了离开上海甚至背着、拉着、拖着行李徒步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看着这些图片,内心五味杂陈。这些人当中或许有已经在上海工作生活多年,最终却因一场史无前例的疫情被迫离开上海,多年的努力付诸东流。

在公共交通还没恢复的当下,去虹桥火车站并非易事,甚至是艰难的。有的人是支付了500到1000的高价车费,简直难以让人相信,从你的住处到火车站堪比某些地方的机票价格。有的人骑行几个小时,穿越上海的大街小巷(论平时运动的重要性)。更有人甚至从浦东走到虹桥火车站,其离沪的决心之大令人倍感唏嘘。有人一路过关斩将,经过层层审查,穿越艰难的隧道,每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拍部电影了。

生死时速

从住的地方到虹桥火车站,没有经历的人不知道,这中间会有多少磨难。甚至到开车前15分钟,我不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流浪在虹桥火车站还是真的能成功逃离上海。
我是四点半就起床了五点就出门,步行到达的火车站。可是在导航提示只有600米的时候,有人告诉我这里的路被封了,他说只能绕道过去,要再走5公里。天啊,此时离我发车只有一个半小时了啊!关键的是,没有人知道进站口在哪里,竟然无路可走!
终于碰到一个快递小哥,我一顿猛求让他带我上高架。奇怪了,导航只会绕来绕去却无法达到火车站。被逼无奈只好对着火车站的方向猛开,都不知道怎么闯过来的,最终我徒手翻过挡在进站口的栏杆,到达了排队的地方。
此时此刻,我精疲力尽,我是五点出门徒步了7公里,却被卡在近在咫尺的地方最后来了一个生死时速。工作人员还问我怎么现在才来,我TMD一个多小时前就来了,可是大哥,我进不来啊!
正式进口的地方排着漫长的队伍,但是离我发车只有20分钟了。此时我已经不要脸的疯狂求人插队,10分钟后我终于进入了候车室,狂奔到站台,在进入火车前我感觉两条腿都在颤抖,它们抽筋了。
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寂静的车厢,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走动。大家要么是发呆要么是刷手机,我也是其中一员。徒步越野三个小时后的我无论心理还是生理上都倍感疲惫,大概车厢里的人都是如此,今天能登上离沪列车的人多少都有点创伤。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骑行五个小时

我是2月底提出辞职,三月底正式离职,然后决定在上海好好玩段时间,四月中旬回老家,没想到就被封上海了。
从3月28封闭在家,就想知道什么时候上海可以开通回老家的火车。感觉要死在上海了,天天晚上翻来覆去2点多才迷迷糊糊睡着,6点不到就醒了。
终于买到了5月16号的火车票,但没有公共交通,我就一路骑行了5个小时到了上海虹桥火车站。
从火车站站外到候车大厅中间保守估计需要一个半小时,排队人很多,有很多检查。
骑行去火车站的路上也有很多人 ,还碰到有人徒步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澎湃新闻报道:
黄建才拖着这只行李箱,徒步7个多小时,20多公里,从老闵行走到虹桥火车站。
谁能想到在上海,最远的距离就是从你的居住地到虹桥火车站?
谁能想到不是春运的今天抢票难度远远超越春运,有的人加价500甚至1000才抢到一张离开上海的火车票?
有网友说生活在上海真不容易,临走还要被黄牛宰一刀。而想顺利地离开上海,你得有健康码,有抗原,当然还有保质期只有48小时的核酸,外加一张宝贵的让人看着泪目的火车票。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这是一张上海地铁图,四通八达,深入上海的角角落落。每一条新开通的线路,每一个新的站点,都意味着周边房价的提升。我们已经习惯于这座城市的便利,习惯于地铁的准时和快速,我们不知道有一天需要用自己的脚去丈量这座城市的距离。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其实现在一个在上海工作或者生活的人,选择这个时间点离开上海未必是最佳的。目前疫情如此紧张,很多地方把上海出来的人都视为高风险人群,隔离和管控措施都非常严格。大多数地方除了要提前申报并且得到批准之外,集中隔离14天以上是必须的,并且很多地方要完全自费承担隔离费用。集中隔离后还有居家隔离,时间成本也非常高。现在的火车票是一票难求,隔离又是一个不菲的价格,从经济上来说此次离沪对于某些人来说花费巨大。
但是他们为什么一定要走呢?其实从昨天起新闻里就开始发布复工复产的好消息,今天更是形势一片大好啊!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只是生活在上海的很多人都羡慕生活在新闻中的人,因为现实中他们是这样的。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有的人以为马上可以出小区上班了……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看着是段子,却只有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才明白以前以为的段子,现在发现都真实的可怕。那些离开的上海的人,很多人都说他们伤心了。因为无论官媒上如何说复工复产形势大好,但是真的落实到个体上,一切就变得扑朔迷离和未知。
每个区政策不一样,每个街道政策不一样,甚至每个小区也不一样。而且就算能出小区,也要自己的公司能抗过难关,顺利复产,那究竟是哪一天呢?房租水电从来没有停过,生活的重担从来没有停过,停了可能只是你的薪水。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因为官媒公布了复工复产,所以很多人以为所有的企业都复工复产了。这两天上海的小老板们,还需要和外地的客户解释,上海到底有没有复产复工。他们需要用快递无法下单的截图,证明没有复工。也是没办法,这关乎到是否认定合同违约。你得为发布辟谣,这就是现实。
还有的公司压根不想复产,因为除非整个上海恢复正常,整个物流链恢复正常,公司才能恢复运营。目前很多复工的单位都还采取闭环管理,就是吃住都在公司,出了小区就要和居委承诺不再回来。这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疫情已经很难了,无力支撑更多的成本。
那天被称为“离沪潮”,有人为了回家徒步几个小时到虹桥火车站…
 
虹桥火车站这一幕离沪潮是我来上海二十年首次看到,相信很多人也为这一幕感慨万千。好端端的国际大都市被这次疫情搞的面目全非,能想象到等正式解封那天,肯定会有更多的人逃离这座城市,各个阶层都有各种逃离的理由,有些人可能是暂时的躲避,有些人则是一去不复还。

上海这次受的伤需要时间去抚平,人们也需要时间去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座城市。但是希望拎着大箱小箱的跟逃难似的场景,永远不要再出现在上海,不要再出现在上海虹桥火车站。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WO4XVwOEZCb6bMFSHhA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