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poJ6Tq2Lp7-qDYy1v184g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poJ6Tq2Lp7-qDYy1v184g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ihOXs0Xv49WDmNfItINbg
这一篇,我们接着分析,定位市重点,在哪个区中考更容易。
区重点高中主要是区内招生,通过平行志愿招收本区的学生。看区内排名,按照裸考分数,从高往低排序。
而市重点高中既有全市招生,也有区内招生。
现行的中考政策,分为提前批和统一批。
提前批是单独考试,通过测试后则预录取。只要中考达到市统一划定的高中“提前招生录取”最低控分线即可。
统一批看的是中考成绩,分为零志愿、名额分配和平行志愿。
零志愿是招收外区考生的名额,所以,考生是不能在零志愿一栏填写本区的市重点高中的。
但五所委属市重点是可以全市招生的(上海中学、华师大二附中、复旦附中、交大附中、上师大附中),所有区的考生都可以在零志愿填这五所当中的一所。
不过零志愿不一定每个区都有名额,比如2019年,交大附中在青浦、奉贤、金山等区就没有投放名额。黄浦区的格致中学在徐汇、长宁、宝山、松江等区也没有投放名额。
名额分配是市重点高中按照指标分配的形式,直接分配到本区对应的初中学校。是校内竞争,相比区内竞争程度更小。
需要注意的是:跨区、返沪、复读这几种类型的考生是不能参加名额分配的。
平行志愿目前是进入本区高中最重要的招生办法。包含15个志愿,可选择本区内有平行志愿招生计划的高中学校填写,包括市重点、区重点、普通高中、中职校等。
平行志愿是区内竞争,竞争力度和本区的教育水平相关。
上一篇我们对比了中考的新旧政策,这里我们再看一下。
2022年开始,市重点高中将启用新的招录方法,即:自招、综合评价、统一招生。
对于四校来说,名额分配到区替代之前的提前批,成为占比最大的招生方式。
而对于其他市重点,名额分配到校将成为很多学生的主要奋斗目标。
上海有56所市重点高中,算上分校和校区,一共67所,全部都是公办学校。
浦东的市重点高中最多,有11所。其中5所委属及其分校,1所上外浦外,实际平行志愿招生只有8所。
黄浦区是平行志愿里,市重点可填最多的区,一共9所,包括本区的7所和外区的2个校区。
静安有7所,没有委属和分校。
闵行是5所,其中有3所是委属分校,本地学校只有2所。而委属分校中,只有1所招平行志愿。
另外,还有2所外区市重点的闵行校区也在闵行招平行志愿,所以闵行考生的平行志愿可填5所。
今年,华二在普陀和宝山新开了分校区,对于这两个区的考生来说,简直是超大的福利。
接下来,再看一下市重点的招生比例情况。
按照目前的中考政策,自荐为全市竞争,名额分配是校内竞争,而推荐、零志愿和平行志愿都是区内竞争。
既然是讨论在哪个区中考更容易,我们就来看一下区内竞争的三种招生方式,分别的招生比例情况。
首先来看市重点高中推荐生的招生情况,我们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青浦区的市重点推优比例是最高的,达到8%。也就是说,12个考生,就有1个可以通过推优进入市重点。
不过将近80%都是推优进青浦区内的2所高中。这2所高中在全上海的市重点高中里,大概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
长宁、虹口和杨浦的市重点招生比例差不多,不过从市重点质量来看,杨浦>长宁>虹口。
接下来是黄浦、静安和徐汇。结合市重点质量看,徐汇>黄浦>静安。
而闵行和浦东,作为教育大区,虽然市重点学校对这两个区的学生都青睐有加,但奈何僧多粥少,招生比例明显少于中心城区。20个考生,才有1个可以通过推优进入市重点,竞争非常激烈。
不过新中考政策实施后,市重点的预录取比例从40%下调到15%(四校从60%下调到15~35%),推优的优势大幅缩减,很多尖子生不得不将目标从推优转向名额分配。
看完推优,再来看一下零志愿的招生情况。
从招生比例来看,虹口和长宁这两个区最高。但并不是因为招生人数多,而是中考人数少。
除了黄浦区之外,其他中心城区的零志愿招生比例差别不大。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闵行。
通常,零志愿是面向外区招生的,不招区内考生。而闵行区由于有3所委属分校或校区,所以其区内零志愿名额高达78个,另外又有委属总校零志愿63个。
所以,闵行区的零志愿质量非常高,有78%的名额都是委属市重点及其分校或校区。
同样情况的还有浦东,区内有2所委属分校,区内零志愿名额85个,再加上委属总校零志愿168个,算下来,有45%的零志愿名额是委属市重点及其分校。
另外,黄浦给浦东的零志愿名额也非常多,有123个,占到了浦东零志愿的22%。
而郊区里面,嘉定和青浦也享有四校分校的福利。
交附嘉定和复附青浦分别在嘉定区和青浦区有不少零志愿名额,所以这两个区的零志愿质量也非常高。嘉定区有39.5%,青浦区有37%,都是委属市重点及其分校的名额。
看完零志愿名额,再来看一下录取分数线的情况。
不是每个市重点高中都在各个区投放零志愿名额,因此,这里统计的分数线也仅限于投放名额且有考生报名的情况。
从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心城区里,浦东的零志愿分数线最低,其次是长宁和静安。
前面分析零志愿名额时我们已经了解到,黄浦给浦东的零志愿名额非常多,所以浦东无论是零志愿名额,还是招生比例,亦或是录取分数线,都非常有优势。
而杨浦、黄浦、徐汇的零志愿录取分数线相对较高。
杨浦和徐汇是因为牛娃太多,竞争激烈。而黄浦则是因为名额少,零志愿招生比例低,导致的分数线高。
所以,在浦东,填报零志愿非常划算。而中考新政后,零志愿取消,取而代之的名额分配到区,预计仍将会是浦东学子的重要目标之一。
不过零志愿的偶然性太大,而且还要跨区就读,所以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还是以平行志愿为主。
我们先来看一下市重点高中平行志愿的招生情况。
还是以2019年的数据为例。
市重点高中平行志愿招生比例最高的是静安区,超过20%。
也就是说,每5个考生,就有1个可以通过平行志愿录取到区内的市重点。简直让其他区的考生羡慕不已。
其次是黄浦、徐汇和杨浦。
虽然黄浦在平行志愿的招生比例上略优于徐汇和杨浦,但考虑到徐汇和杨浦的平行志愿有四校,黄浦的优势也就没那么明显了。
闵行又是竞争最激烈的区。区内高中只有2所,虽然有3所外区市重点的分校和校区在闵行投放平行志愿,但规模不大,名额有限,仍然缓解不了闵行区这么庞大的考生压力。
再来看一下2019年上海各区市重点高中的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
静安区市重点平行志愿录取分数线全市最低,而且市重点数量也不少,静安的学生看似相当幸福。
但其实静安的7所市重点里,回民中学是少数民族学校,分数线非常低。六十中学和华东模范可以说是伪市重点,填报的人不多,录取分数线也不高。所以这三所学校拉低了静安区整体的录取分数线。
另外,静安最大的不足在于,本区没有四校八大,目标是四校八大的学生,只能通过预录和零志愿实现。
黄浦区的市重点分数线也比较低,市重点高中的数量比较多,而且有格致和大同两所八大,市重点率也很高。由于中考可以跨区考,所以每年黄浦区有不少中考移民。
中考录取分数线最高的区,前几年是杨浦>徐汇>闵行>浦东,如今变成了闵行>徐汇>杨浦>浦东。
闵行的竞争压力甚至超过了徐汇和杨浦这两大教育强区,当之无愧的中考火坑。
不过闵行区的家长也不要惊慌。
闵行区的优势在于,生源质量非常高,在高中更容易占据头部。
毕竟中考不是最终目标,后面还有高考呢。
综合以上分析,从市重点高中的数量,质量,推优、零志愿、平行志愿的招生比例,以及录取分数线等维度全面考量,我们为各个区打个分。
浦东⭐⭐⭐⭐
杨浦⭐⭐⭐
静安⭐⭐⭐⭐⭐
虹口⭐⭐
徐汇⭐⭐⭐
长宁⭐⭐
闵行⭐⭐
普陀⭐⭐
黄浦⭐⭐⭐⭐⭐
其实,并不能简单的说,在哪个区中考更容易。
一方面,学校也是在动态变化的,并不能只按照某一年的静态数据就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孩子的状态和水平,看孩子的定位以及目标。
如果成绩预估在普高或区重点的水平,更适合浦东,因为浦东的普高和区重点选择面很大,而且分数线也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如果成绩定位在市重点,黄浦和静安或许是更好的选择。
目标定位在四校+七宝中学的话,徐汇、杨浦、浦东、闵行更适合。
但新中考政策后,是不是要跨区中考,还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跨区拿不到分配到校的名额。
如果在学校排名不是太靠前,估计拿不到分配到校名额的话,全力冲击平行志愿,跨区到不失为一个选择。
总而言之,各区都有各自的优势,哪个区中考更有利?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而家长在做教育规划时,也不需要太纠结,毕竟谁也无法预见9年之后的事情。
只要目标明确,大致的方向没问题,就可以了。
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学校,耐心陪伴孩子,享受过程,对结果不执著,做好家长该做的事,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请相信,唯有努力,不负将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nmX2_12JPqIlh1YjBNn3Q
今天,上海中考终于结束。
作为考场第一线的目击者,一叶先生第一感觉就是无论数学英语,还是理化,难度比去年有明显降低。而语文基本与历届持平,但涉及文化和理念主观题越来越多。
英语听力,想必大家都已听。我们学校一位老师子女,学过新一两升三的小学生,无论英式还是美式,妥妥地听懂,而且可以一字不差地翻译出来。
数学压轴题,并没有太大难度。第一第二小题,对于中上水平的学生是可以轻易做出来。而第三小题,对于普通学校前列学生也不艰难。
理化,一般难度,不偏不倚,拿高分也不难。
语文,这篇作文火了,但客观地说,属于一篇不难写的作文。没有跑题,赋予情感,应该都可以过关。两篇文言文不用多说,基本都可以过关。所以,语文难度,也只是相对而言。
。。。
所以,总体看,今年中考四门试卷,难度不大,也许并没有太大区分度。有人说,是因为疫情原因。其实不然,仔细一些的家长可以去翻一下前几年的试卷。别的不说,仅英语听力而言,几年都是差不多难度和语速。只是今年大家特别关心而已。
今年中考是最后一次630总分,从中考的难易程度,大致也可以看到教委改革方向的轮廓。
当没有难易区分度的时候,对于喜欢做擅长做难题的好学生是很不利的,对于平时不温不火,学校排名不是很顶尖,不追求难题和竞赛题,但手很稳,心态很端正的孩子,是可以有很大可能冲击600分以上。所以,一叶先生预测,今年四大门槛裸分不会低。
中考难度降低,而追求基础题的扎实度,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尤其是对那些不大在外补课的孩子来说是一件好事情。但对那些准备自招但自招又失败的学生就不那么友好。自招和中考本身就是两个方向的两条路。自招追求的是难题,竞赛和超纲。时间就那么多,在难题和基础题中做选择时,由于时间的限制,很多学生只能二选一。自招,不需要多花一年时间去提前准备才有可能成功。而这些孩子也是放弃基础题训练为代价的。所以,当自招失败,而白白浪费那么多难题偏题准备的时间,再去拼搏中考,无论从心态和题型适应上都是极为不利。
而且明年开始中考750分总分,科目越来越多。未来还是盲目走自招之路的学生,也许中考影响会更大。要知道一分一操场,一旦出纰漏,最终可能市重点都难进。政治,历史,体育,即使开卷考,面对如此多开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拔尖。(明天初二第一次历史开卷考,大家拭目以待。)
2022年开始,中考的自招比例将大幅度降低。四大从60%降低到35%,八大市重点从50%降低到15%,所以,自招还值得中上和中等学生去准备吗?这个真值得商榷。
现在四五年级学物理化学的孩子,大多是计划冲着自招去。提前三年四年,好家伙,过来人的经验告诉你们,数学函数没学好就学物理,基本属于混日子,除知道点皮毛外,毫无用处。三年,你们还记得三年前某天发生什么小事吗?你们大人都无法记住细节,孩子怎么记?所以,小学学物理的那些孩子,都是属于又费时,又费钱。其实,也都是跟着那些不靠谱、人云亦云的家长走罢了。孩子都是傀儡。
中考已经不再有难易区分度。真的能拉开差距的也许不是数学和英语,而是语文和历史。未来新中考政策中名额分配将占据总录取人数的一半。最近有人公布过一篇各区各校未来名额分配的人数。一叶先生也仔细看过,其实我们也做过统计,该数据和我们测算的还是有非常大的出入(我在交流群已经说过)。不管如何,我们坚持认为未来学校的10%-15%是具备市重点名额分配资格。而考评依据正是“中考+综合评定”,所以未来中考走名额分配路线的家长务必要注意以下两点:
1. 手稳
2. 综合评定的分数不能太低
手稳,上文已经说过,在降低难度中考题下,自己不犯错,指望别人犯错是唯一的策略。当大家都不犯错的时候,综合评定将起到决定作用。2:1投档,然后综合一起算分录取。综合评定是自己和学校分别输入数据,教委指定部门根据相应规则评分,高中审核录取。从以上内容看,谁更重要?当然是中间制定规则的环节。要想综评拿高分,就必须得按照规矩办。所以,未来不是什么社会实践活动和比赛都有用的,必须是以初中为主导的活动,才会纳入综合评定。综合评定是鸡不了的,估计又有家长要焦虑了。
2022年裸考进市重点只有20%名额,而四大是没有裸考名额。那当综合评定分数不够被淘汰出名额分配录取,还有没有机会进入市重点?一叶先生可以告诉大家,是有机会的。当中考成绩超越名额分配市重点线(2:1划档线)15分以上,即使没有综合评定,还是可以以裸考方式进入市重点。但是,这十五分并不那么容易拿。但不管如何,特别手稳的孩子,还是可以忽略第二条。也就是说,未来中考分数决定一切,除了几年四大。四大只有自招和名额分配。
所以,建议每一位家长,在小升初前就应该考虑一下未来中考的方向,你们孩子适合通过什么通道进入什么学校,而并非走一步看一步。自招,听上去很美好。也许家长都有自招梦,但你们不知道的自招内涵太多太多。还是那句话:“我看到过通过条子自招四大成功的学生,但从没有看到过上自招班自招四大成功的学生。”别到时候自招失利,回来再中考,缺乏基础题训练,手又难稳,结果两头落不到好。
也许对于中考,大家都看不起的一课一练,🆚奥精和市北培优更管用。连一课一练都做不到全对的,还有什么资格去超前,去准备自招?洗洗睡吧!
再通过今年中考难度看课外补课。说实话,一叶先生觉得校内中等偏下学生是可以补课。去大机构,选择对应学校考试难度的课程。丰富自己的知识点拓展。如果是中等偏上希望拔尖的学生,建议还是别把时间浪费在毫无针对性提高的课程上,还不如定定心心自己在家整理知识点缺陷,把不懂的内容都弄懂。不理解内容可以去问自己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机构不会为了你们量身定做课程,他们只会走流程把知识点都过一遍。所以不耻下问,也并不是一定要去机构把懂或不懂的东西都统一学一遍的。初中新中考那么多科目,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给你们去挥霍。
至于提前学,如果作为预习是可行的,很多机构都在提前教,但和学校老师比还是有很大差距。那种提前学两年三年的,绝大部分都是属于基础不扎实,盲目赶进度。回到学校也默认都会不听了。请问这对于中考还有帮助吗?答案是否定的,任何学生都有遗忘率,中考又看重准确率。这种拼命赶进度搏自招和难题,或选择一堆没有用的课,最终中考会有大麻烦。
中考题目以基础为主,已经透露未来教委改革的方向。重视素质教育,追求平衡,要让那些没有钱在外补课刷题的孩子也可以考上好高中。所以,最好的唯一的方法就是降低难度。让那些超前和刷难题的学生走上不归路。从而遏制鸡血超前风。这些是不是一叶的童话故事的再现?你再努力,但如果努力的东西以后不考,那努力还有意义吗?奥数,英语,都是血淋淋的教训。
很多家长和一叶抱怨,说对口菜中,感觉没希望了,希望进群学习。不好意思,进群学习,一叶也改变不了孩子。能改变的只有你们家长自己。当家长学会放手,孩子学会自立,那才是真正开悟的一天。真正牛娃,是不依赖补课,依旧可以拿到学校前三。这个学霸标准永远不会变!
别说高考难,高考问题一叶先生以后会详细说。即使超前学到高中,外面还有哪些机构可以支持你们考进北清交复?根本没有!高中老师和学习环境才是决定你们孩子进入什么大学的根本所在。所以,做好规划,去哪个高中,是大家当前的首要任务。
未来,不再是死读书和死刷题。
未来,不属于盲目跟风的家长。
未来,只属于会自学的孩子。
未来,真的要动点脑子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ZXS0McU6Mc8xcvPlF6siQ
本文目录
一、新中考政策影响到哪些学生
二、新中考政策变化(科目、分值 /招生方式)
三、如何应对新中考 《道德与法治》考试
四、学习资料领取方式
新中考影响到哪些年级学生?
为了平稳有序推进中考改革,改革措施将分步实施,从哪个年级开始呢?
2020中考是旧中考最后一年,从2021年(现八年级)会有一个过渡期(新的考试分值+旧的招生政策),至2022年中考全面实行。
也就是说,从现在初一(七年级)的学生开始,上海初中生将面对750分+名额分配的全新中考格局。
新中考政策变化
中考改革的核心是平衡文理,对接新高考。
新中考变化:
中考的分值从630分增加到750分,新增两科历史和政治,各60分,两门考试形式都是30分日常+30分开卷考试。
原来实验操作考只有及格和不及格之分,新中考物化实验操作考计入中考分数,另外新增跨学科案例分析题。
英语从150分卷面分变成了140笔试听力+10分听说。
参加名额分配综合素质评价的学生,在原有中考分(满分750分)上增加综合考查得分(满分50分),按1:2的比例投档择优录取
上海中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卷面考试,而成了一场综合能力考试。现在的中考一口气被拆分成了15个得分模块,形成了4闭卷+2开卷,3日常,2实验,7科,共15模块的超级复杂局面。
(可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这样说可能有些抽象,但得分模块增多的影响就是,如果每个模块掉1分,就要掉15分,因此试卷整体的分数动态平衡也比过去7模块的旧中考要复杂得多。
语数外理化虽然还是占主体地位,但是他们在中考的占比从95.2%大大降低到了80%。
多元化的测试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此,要求考生和家长将精力匀出来,放在其他科目,尤其是新增的历史、道法两门科目上。
现行中考的四校自招名额占总招生计划的比例约60%,市重点约为40%,自招的生源是学校可以通过自主命题考试筛选的。
▼ (以下两图数据参考QB中学)
由图表可以看出,新中考政策下,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提前招生录取,取消了推荐生,仅剩下了自荐生;自招的名额比例降低,人数变少……
这直接导致了各市重点高中未来就只能有15%的自招计划名额,还有85%的招生计划是以中考分数为升学门槛。
所以,在未来,大多数的学生很难取得提前录取资格,几乎所有人都是要拼裸考的!裸考的每一分都很重要!
新中考,如何应对道法考试?
考试模块的增加,迫使追求高分的孩子们每门都要学、每门都要精。
但毕竟新增的两门考试科目,都是开卷考;只要掌握好书本内容,同时学会一些考试技巧,多做模拟题掌握答题方法,成绩无需太过担忧。
昨天,我们已经为大家分享过中考历史的学习资料和应试技巧▼
上海各区历史模考真题+答案!应对开卷考如何得满分?【附历史满分资料下载】
今天,我们再来带家长们了解新中考的道法考试,同时分享一下各年级的道法复习资料+知识点最全汇总,给孩子期末备考使用!
▼
2020年,中考增加了道法考试,但这一年只评等级,不计入中考总分,不及格的同学无法被重点高中录取。
从2021年开始,道法考试将计入中考总分,每年六月份进行,开卷考试满分为30分,考试时长40分钟。
也就说,从现在的8年级往后开始,家长们对道法、对历史的重视程度需要提升一个层级,毕竟中考一分一操场,更何况是整整决定命运的60分!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今年毕竟是第一年道法中考,很多家长不知道,道法课的教材,已经从沪教版改成了部编版,成为六到九年级同学的必修课;对于部编版道法教材的复习,更是没有头绪,很多家长还在不明就里的使用旧教材的复习资料,实在是耽误学生的复习时间!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