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来源:米宅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1

 

上一期,我们说了3件事,
1、上海楼市的现在,将是所有二线城市10多年后的未来。
2、上海楼市所发生过的板块轨迹、房价轨迹,都将是所有二线城市10多年后呈现的轨迹。
3、我在上期讲了上海楼市的5个轨迹,用以研判目前的所有二线城市发展,

 

所以研究房产投资的,都应该好好的研究一下上海。
请点击查阅:上海楼市的轨迹(上),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今天,我们继续讲剩下的5个。
2

 

六、汤臣一品告诉我们。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2006年,陆家嘴的汤臣一品开盘,12万/平。
而当时,张江汤臣豪园不过才8000多一平。
于是,汤臣一品开盘一年半时间,没卖出一套房。
目前汤臣一品最贵的一套在售价是26万/平。
15年了,汤臣一品不过翻倍而已。
如今,张江汤臣豪园已经16万/平了。
15年,张江汤臣豪园接近20倍。
所以,永远不要在任何城市去碰单价最贵的CEO楼盘。
一定是跑输大势的。
我不举例子了,比比皆是。
七、普陀、宝山告诉我们。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普陀,是上海内环房价最便宜的区。
宝山,是上海外环房价最便宜的区。
为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没有高薪产业!
嘉定有汽车产业,杨浦有复旦同济两所985大学,浦东就不说了,青浦迎来了长三角一体化和大虹桥商务区,黄浦有人民广场和南京路,徐汇区有徐汇滨江和徐家汇,虹口有北外滩的840万方商业规划,未来是外滩、北外滩、陆家嘴的黄金三角。
普陀有什么?。
宝山有什么?噢,有个宝钢。
所以,区>区域>开发商>产品,这个鄙视链,真的非常的重要。
一个好区,可以拥有好的产业,好的学校,好的基建,好的政策,这是一个正循环。
一个不好的区,就是从产业开始,一旦没有产业,就没有钱,就没有贡献,于是就引发一连串的没有好的基建、学校、政策等。
环固然重要,但产业真的是更为重要。
比如,
郑州的惠济区,离最强的东区是最近的,但惠济区的产业是最弱的,于是在房价周期中,表现也是最差的,也是最不抗跌的,因为,没有产业。
武汉的汉阳,处在两江交汇的最好的位置,一河到汉口,一河到武昌,但就是因为产业不行,在房价周期中,表现差强人意。
好的会吸引更多好的,这是虹吸效应,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虹吸的话语权,在后面就会越来越尴尬。
上海如此,其它城市一样也是如此。
所以,区>区域>开发商>产品,这是我们在所有二线城市研判时的黄金法则。
八、真如告诉我们。
早在2001年,真如就已经是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四大副中心之一,定位非常高,起点非常早。
真如城市副中心规划总面积约6.2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规划总用地面积约2.43平方公里,规划总建筑面积达464.55万平方米,其中新建面积340.69万平方米,建设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然并卵,
徐家汇、花木、五角场都发展的如火如荼。
但真如,真的就是差了点意思。
为什么?
说来话长,被李嘉诚给耽误了。
2006年,真如城市副中心推出了第一幅核心地块A3-A6地块,位于曹杨路以东、铜川路以北、真华路以西、固川路以南,该项目拥有两条地铁线交会站上盖和连接上海西站的交通优势。地块面积约19.7万平方米,长实在毫无竞争的情况下,以22亿底价将地块收入囊中。
然后,这块地就被拖着一直到两年动工大限,于2009年4月宣布动工,说是2011年完工。
然后,这块地就在施工状态中被“囤”了7年,你说人家没动工吧,也在动工,你说在动工吧,反正就是没进展。
再然后,就这么拖拖拉拉,直到2019年6月份才第一次推出住宅项目“领寓”!
而政府期待的商业综合体、地标,迟迟没有什么动静。
当年,一平米售价6000,如今一平米售价10万。
李嘉诚精于算计之下,把真如是害惨了,整整错过了黄金发展的15年。
同样的案例,还有陆家嘴世纪大道地块,也是被李嘉诚拖拖拉拉十多年。
真如的案例告诉我们,一是不能盲目相信所谓大开发商,二是不能盲目相信开发商的带动作用。
同样的教训还发生在了武汉,当年的王家墩CBD是交给泛海置业来操盘的,大量的核心土地都给了泛海,但一是泛海能力有限,二是责任心也不够。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武汉城市中心都发生了转移了,但王家墩CBD还是半死不活中。
最新消息,泛海把余下的地给绿城了,泛海不玩了。
武汉政府能拿泛海怎么办?
自己的痛,只能自己吞下。
九、上海西站、上海东站告诉我们。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很多人知道上海西站的故事,上海花了很多钱修了这个高铁站,但目前几近荒废状态,一天只有十多趟火车经过,投入和客流完全不成比例。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早先规划的时候,上海西站承载了更多的城际和轨道功能,后来,规划进行了修正,功能由新的虹桥火车站来承载了,为了打造高铁、航空一体化的交通枢纽,也确实更科学更合理。
上海东站也同样发生了类似的故事。
我在上海调研的时候,唯一发现拿地拿错拿贵的项目就是金地2040,在浦东的祝桥。
为何起名2040?
就是因为早先,在临港之前,更高的规划定位是在上海东站,就是类似于虹桥商务区,上海东站也是紧紧相临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打造一个航空、高铁一体化的交通枢纽,那时候,商飞的C919也是在这个地方。
于是,这里是更具想像空间的,金地在此概念之下拿地楼面价43000,最后是以45600一平清盘的,亏钱肯定不会少
但后来,临港的概念起来了,浦东的规划重心变了,临港的核心起步区到了滴水湖,C919也跟着搬了一部分到了临港。
这里的概念,瞬间就下滑了。
上海西站、上海东站的案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听信规划,要关注规划,但不可去赌规划,基本面还是很重要的,规划和概念只可是加分项,而不能成为必选项。
十、上海房价1万多告诉我们。
上海楼市的轨迹(下),这是所有二线城市10年后的范本!
是的,如图,中间蓝色这一大片区域,就是上海的塌陷区,房价一万多,而且万年不涨。
而且,区域几乎没有什么新楼盘,全是老旧房子。
而且在这一轮上海房价轮动中,金山、奉贤就几乎没他们啥事。
浦东60%,大虹桥50%,嘉定40%,宝山普陀30%,到了奉贤就只有10%了,而且,轮到根本就到不了金山。
我一朋友2010年在奉贤买了一个很漂亮的别墅,199平双拼总价224万,毛坯空置了10年,一直在中介挂着卖不掉,终于在2020年这一轮行情中卖掉了,425万,涨了不到一倍,在上海十年房价10倍的行情之下,这儿还没翻倍!
这个现实告诉我们什么?
连上海的远郊区都不过如此,你还能指望你城市的远郊区能有什么未来和希望?
比如,郑州的雁鸣湖,
比如,青岛的即墨,
比如,杭州的青山湖,
比如,成都的青白江,
等等。
所以不在城市发展方向上的远郊,都是一个深坑,无一例外,不要侥幸。
上海用自己强大的经济、远郊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了这个事实。
3

 

总结之。
好了,上海楼市的10个轨迹就讲完了。
十问上海,俯视全国。
理解透了上海,也就理解透了全中国二线城市在2035年的样子,就能找到最好的板块,就能做好正确的选筹。
上海,是全中国二线城市10多年后要呈现的范本。
你务必一定要重视。
总结一下,
1、房龄多5年,二手房价差10%。
2、成熟的、和主城连续性的新区,房价就能总体贵10%以上,不可逆,上海,东永远就是比西好。
3、高新收入群体的聚集非常重要,一定能成就这个城市最为坚挺的房价和天花板。
4、学校很重要,教育资源越希望平均化,教育资源就越稀缺化,这是一个悖论。
5、任何一个城市主城区出现的大块净地,都会以最高级别规划和定位来呈现。
6、不要买任何城市单价最贵的楼盘。
7、区>区域>开发商>楼盘。
8、不要盲目相信一个NB开发商进驻就能给区域带来什么。
9、不要盲目相信政府的规划, 哪怕是已经是红头文件。
10、不要碰任何城市的远郊区,特别是别墅。
背透、熟读这10条,就可以搞定任何一座二线城市,在2030年与这个城市分享最好的城市红利。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90h0rykyPnE2RrXBs7oaKA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江文华

近日,中国房价最高的两个城市——上海和深圳,不约而同推出大动作:

上海规定,二手房要经过价格核验才能挂牌;

 

深圳传出,政府上线了“二手房交易系统”(随后下线了);

字越少,事越大。其实,这两件事,都可以看成是“二手房指导价”的升级版。

上海一出手,就把指导价落到实操上。深圳更猛,推出一个功能叫:卖家自助卖房。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卖家可以绕过中介自助卖房,矛头指向谁,不言自明。

政府搭建平台,核验二手房价格,并鼓励卖家绕过中介,直接交易,这样的举动放眼全国,这都是少有的尝试。

让房产交易更透明,消解“卖家-中介”的天然利益同盟。这一招,实在是妙。

一盘破解房价“螺旋上涨”死循环的大棋,正在展开。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2020年11月,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存量房房源核验及信息发布工作的通知》,开始对二手房进行房源核验:

没有通过核验的二手房,就无法对外发布。

房主要提供权证号、建筑面积、抵押登记、租赁登记、查封登记等信息,且必须在今年3月19日前完成核验。

3月20日,上海二手房一夜之间少了2万套,就是很多房子没有完成核验而下架造成的。

现在,上海房源核验已经从“真房源”扩展到“高房价”。

7月9日,上海市房管局提出,即日起将进行价格核验,没有通过的房源不得对外发布。

针对业主,如果存在一定的违规,比如发布虚假房源,发布房价过高,可能会纳入诚信记录,甚至暂停网签。

这也意味着,房产交易正变得越来越透明。精明的上海人也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保住购房资格,所以不敢乱来。

上海的政策既没有涉及信贷,也没有提到加大供应,但效果正在慢慢显现,闷声干大事。

再看看深圳,二手房指导价已经发威。

深圳二手房成交套数自4月份跌破5000套枯荣线后一路走低,6月只成交2500多套,同比减少7成多,跌入冰点。

鼓励卖家“自助卖房”的系统,如果真的上线,那又将是一枚深水炸弹。

这两大城市,都动真格了。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上海和深圳,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什么在调控频繁的当下,地方政府还要在百忙之中,抽空设计出一套二手房市场调控系统?

首先,贝壳的“真房源”,主要是针对早期中介行业流行假房源、吃差价这一套玩法,确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介平台上的“真房源”,是为便捷性服务的,他们不会主动落实政府指导价,反而有动力突破限价。

政府来做“真房源”,那就不一样了。深圳和上海,正在努力对二手房市场,实行严格的价格管控。

说起二手房指导价,欧陆国家是祖师爷。比如德国,不仅对房价,还对地价、房租设定了非常完备的价格体系。

当地的房地产价格,既不是开发商定的,也不是政府相关部门定的,而是由第三方说了算。

这个第三方,包括独立的评估专家和公共评估机构——公共评估委员会。前者提供房地产评估报告,对结果负责30年,后者重点制定“地价图”的“标准价”或者“指导价”。

这个“地价图”,数据由全国房地产交易记录汇合而成,也会参考独立机构的房地产评估报告,形成“销售价格总汇”。

德国的指导价有以下特点:

覆盖全国,范围广;

 

第三方制定,相对客观;

 

成为很多后续政策的依据,相当重要。

比如,德国政府每年都会依据指导价征收房地产税。

以指导价为基准价格,开发商或者房东的定价超过基准价20%就属违法,超过50%就是犯罪,最高吃三年牢饭。

瑟瑟发抖。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德国房地产定价机制/图源:海通证券

看来,深圳的二手房指导价在德国面前,仅仅是婴儿水平。

另外,我们把上海和深圳的政策结合起来看,会发现一个相同趋势:

透明化。

二手房交易价格、交易过程、房子本身,买卖方信息、中介信息,都原原本本展现出来,作假、炒作的空间变得非常狭窄。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问题来了:

沪深执着地推行二手房交易透明化,为的又是什么?

根据财新报道,此次上海二手房房价核验,主要针对近一年猛涨的学区房。

去年,上海民办学校也要摇号,导致家长纷纷去买公办学校学区房保底,导致学后者价格暴涨。卖家不愁卖,买家抢着买。

今年,上海首先出台教师流动政策,又推行高中招生录取改革,菜中的学生上上海重点高中的概率大幅提高,从而挤占了初中强校学生的名额。学区房热度才有所下降。

不过,这不是终点。

炒作学区房,走出了我国特色:

不鸡娃,房价会掉;

 

不操控微信群,房价难暴涨;

 

不联合中介抬高房价,都算不上合格的房价捍卫者。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提出了一个分析框架,我觉得很有道理:

深圳楼市有个攻守联盟,由中介、投资客、业主构成,凭借着信息不对称,把一个个楼盘变成杀猪盘。

一个个买家,都是案板上一只只待宰的小猪猪。

主要问题是,买家是分散的,无法形成同盟。

而且,攻守联盟会通过增加看房批次、内部人接盘等方式构建房产交易虚假繁荣,拉升房价。最典型的就是深房理。

上海学区房同理。

对此,政府提高房产交易透明度,其实就是打破了这个由中介、投资客和业主构成的攻守联盟。

我们不妨来推演一下:

由于房价需要核验,业主想卖二手房,就没法像之前一样挂高价,甚至无法在业主群怂恿所有人抬高价格。同时,挂牌多次也有可能被系统盯上,严重的可能会限制房产交易。

买家想买房,不用通过中介或者贝壳等平台了解房价,而是直接上系统看价格。

攻守联盟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合伙不按指导价卖房。当然,这就会降低买家买房意愿,转而投向新房市场、实际价格和指导价相差不大的楼盘。

久而久之,看房人数持续走低,坚守高房价的业主心态也会发生变化。于是乎,降价潮就会开始。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按照德国的经验,沪深两地的动作,也有可能为以后的房地产税做准备工作。

总而言之,沪深的措施,直接目的在于房产交易透明化,进而打破攻守联盟,促进房地产市场更加健康,也有可能为房地产税铺平道路。

目前,全国已经有深圳、宁波、成都、西安等地推出了二手房指导价(上海房源核验,也是一种“指导价”)。

不过,从目前出台的情况看,真正下猛药的,只有深圳。

矛头直指中介!沪深大动作频频,打响一场楼市透明化运动,影响有多大?

深圳在今年初公布了近3600个小区二手房指导价,占所有小区的7成。而且首创与房贷挂钩的规则,银行按指导价发放贷款,配合其他金融措施,打掉金融杠杆,迅速冰封楼市。

此后,东莞、无锡、宁波多地都站出来响应。只可惜,只有宁波、成都和西安真的落地二手房指导价。

东莞、无锡,现在都安静得很。

况且宁波、成都和西安,只是在小范围开展测试。

深圳二手房指导价覆盖7成小区,宁波不到3%,西安不到2%,成都已经发了第二批指导价小区,总数也不过3%。

冰山一角。

至于政策能否起到效果,还要看后续发布的小区数量,以及指导价和实际成交价的差距。数百个小区,根本动摇不了庞大的二手房市场;相差几千块,二手房指导价就相当于一纸空文。

从目前出台二手房指导价的城市看,都是热点一二线中楼市相当火热的城市。那么接下来,抢房乐此不疲的杭州、南京等一二线城市,必定有动作出来。如果不是二手房指导价,也会出台像上海一样的房价核验措施。

不过,换一种角度看,政府对房地产是呵护的。还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广州不会在6月份,也就是全国范围收紧调控之际,推出延长二手房公积金贷款最长期限到30年等宽松政策。

这也就意味着,政策总有松动之时。

房地产调控收紧并不意味着房产失去投资价值。在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通过配置不同城市的资产,跑赢通胀,共享时代发展红利,是每个人打好资产保卫战的关键。

北上广深,政策收紧,窗口期已过,但大部分热点二线城市还有机会。

二手房指导价、贷款收紧、利率提高,是窗口收紧的信号。参考深圳二手房指导价,政策产生威力仍需一定时间。这段时间,长则半年,短则一个月,也是本轮周期内的最后窗口期。

参考资料:

财新网:上海调控二手房价 价格核验通过后才能挂牌

真叫卢俊:上海突然下架一万多套二手房,背后…

李宇嘉观楼局:深圳楼市破局,在此一举!

海通证券:保障供给,完善租赁,抑制投机!——德国房价为何低位稳定?

新华网:综述:德国形成独特房地产价格评估体系

 

END

楼市普涨时代已结束,盲目上车的人终将付出惨烈代价。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OKasVaZIc7RElnWHQNcDAQ

刚刚,重磅文件发布!浦东收到超级大礼包,深刻影响上海命运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黄汉城、路口大爷

今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
又是一份超级重磅文件。
不久前,上海成立800亿元的上海城市更新基金,而网上又流传,为了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浦东要升格为所谓的“直辖市”。种种刺激下,自贸区概念股掀起涨停潮。
所谓直辖当然是无中生有。
但是中央支持上海浦东的力度,一点都不假。这份意见让浦东获得了其他城市梦寐以求的诸多大礼包。
其政策之新,红利之大,闻所未闻,至少我是第一次见到。
上海奔向全球一线城市的速度,从今天起将大大提速。
刚刚,重磅文件发布!浦东收到超级大礼包,深刻影响上海命运
意见当中有句话特别值得玩味——在浦东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
这里头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全域,一个是特殊经济功能区
2019年,上海临港被定义为“特殊经济功能区”之后,临港便从全国众多自贸区中脱颖而出,各项优惠政策不亚于海南自贸港。
如今整个浦东新区都要成为“特殊经济功能区”,意味着以前只有临港专属的特殊红利也会外溢出来,覆盖到全域。
像意见当中提及,“允许浦东认定的研发机构享受进口自用设备免征进口环节税、采购国产设备自用的给予退税政策。”
实际上就相当于,以后只要是被官方认可的研发公司,无论你在浦东哪个位置,某种程度上都会被“默认”为设立注册在临港片区。
这可就不得了了。我还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制度安排。
它相当于开了个小灶,让那些奋斗在研发一线的公司可以名正言顺地“偷吃”到特殊海关监管区域的税收制度。
这些公司在采购国内设备的时候,不管是电气设备、显微镜还是光刻机,都会被当做出口对待,予以增值税退税;从国外采购设备进来的时候,也能免征进口税。这可是赤裸裸的“扶上马,送一程”啊。
中央重点扶持上海成为科创中心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超级试验田,谈的最多的是“改革高地”,而一直避免成为“税收洼地”。
因为上海本身的虹吸力就够强了,如果再叠加税收优惠,可能会引发一波总部经济的迁徙浪潮。
所以,2013年上海自贸区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第一个自贸区的时候,便没有特殊的税收优惠。等到2019年增设临港新片区,才在几个关键领域实行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算是勉强扳回一局。
与之相比,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福建平潭,这些面向“港澳台”的自贸区早就从2014年起,享受长达六七年的15%企业所得税(针对鼓励性产业),而且还在进一步的延续当中。
上海被衬得相当“落后”。
不过,从今天开始,这种局面将开始改变。
第一,设立在浦东特定区域的,专门投资于初创企业的私募基金公司,在试点期内按照企业年末个人股东持股比例“免征企业所得税”。
大家都知道,银行嫌贫爱富,初创期的科技公司失败风险性较高,很难从传统金融机构融资,阻碍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而美国有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硅谷之所以能成为全球科创中心,除了云集众多顶级学府和最强大脑之外,也跟美国的股权投资非常发达有关系。
如今对部分参与创投的民间资本直接免征所得税,不是剑指硅谷模式是什么?
它一定会鼓励长期投资,推动上海成为全球最顶尖的科创高地。
第二,“在浦东特定区域对符合条件的从事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的企业,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优惠覆盖范围再次扩大。从小小的临港,扩张到了特定区域。
这绝对是历史性的重大突破。
种种迹象显示,政策的天平已经发生了倾斜。中央给与浦东史无前例的大礼包,使得上海奔向全球一线城市的速度将大大提速。
刚刚,重磅文件发布!浦东收到超级大礼包,深刻影响上海命运
打造全球性城市,上海的金融功能必然会得到进一步强化。
上海必须要拥有调动巨额全球资金的能力,才能在国际金融中心的逐鹿之战中站稳脚跟。
意见中有两大重点值得期待。
第一,境内长达数十年的金融禁区,或将在上海打开一个突破口。
重磅的提法是:“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支持浦东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
上海要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必然要拿下离岸金融业务。
现在全球有四种类型的离岸金融中心,分别是:
1 伦敦离岸金融中心,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欧洲美元市场,是国际上形成最早也是最大的离岸金融市场,拥有对离岸美元的定价权。
2 纽约离岸金融中心,也叫国际银行设施(简称IBFs),独立于在岸业务,属于严格的内外分离型,同时是人为设立的,是最特殊的一类离岸金融市场。
3 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初期是内外分离型,随后逐步演变为渗透型。
4 加勒比海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典型的避税天堂。
上海更可能采取从严格分离型慢慢演变为有限渗透的内外分离型。
而不管是哪一种,离岸金融中心都有三个特征,注定了它们会受到国际资本的追逐:一是面向非居民;二是低监管;三是少税收。目前来看,在企业所得税上,伦敦为20%,纽约为21%,新加坡为14%,而上海是25%,还有不小的差距。
上海在离岸金融业务上要啃下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人民币离岸交易。
作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香港有理由感到紧张,某种程度上,上海的崛起直接对香港的地位构成了挑战。
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中美金融的大博弈,中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都注定上海要承担起人民币资产定价中心的重担,成为香港这一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备案。
新时代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第一缕春风,将从浦东吹出。
第二,上海有望为中国的硬核科技带来更大规模的资金量。
意见提出:“试点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使用人民币参与科创板股票发行交易”,“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这明显是科创板的大利好。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三大行业领域科创上市公司的数量占比约70%,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
但是,科创板会成为中国版的“纳斯达克”还是步“新三板”后尘,最关键的还是要看市场流动性。
科创板流动性在今年隐隐然已经出现问题,市场整体交投活跃度降低,流动性也出现了分化,资金只向头部企业集中。
因此,科创板要打开新局面,一是引入更多的外资,二是改革制度。
外资的作用自然不用多说,而改革制度,上海选择了在科创板引入做市商制度。做市,顾名思义,就是在没有市场的时候给你造出一个市场来。简单理解这个制度的好处,就是当市场的买卖双方在同一时刻都不活跃时,你还是随时可以找做市商成交,他们会给你提供报价。
在深沪交易所看来,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活跃市场,一直是作为解决市场流动性不足的一大备案。
只是这个制度讨论多年,一直没有引入,一是主板流动性充裕,暂不需要;二是要考虑制度设计上的平衡,如何在吸引更多券商进入、让他们有利可图的情况下,还要保证对竞价交易者的公平交易权。做市商制度更适合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导的市场。
而科创板的50万元门槛拦住了大部分的散户,目前也是国内证券市场中最适合引入的。
中国要打造自己的“纳斯达克”的决心很坚定。
刚刚,重磅文件发布!浦东收到超级大礼包,深刻影响上海命运
关于浦东或者说上海的未来,我还有更多的猜想和期待。
意见在总体要求中提出:
支持浦东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从要素开放向制度开放全面拓展;加大开放型经济的风险压力测试。
这些用词细细考究的话,大有内涵
上海只有从要素开放转向制度开放,走入深水区,做前人未有之事,干他人不敢之事,才算是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也就是说,要全面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标准的自贸港。
在这方面,上海可是充满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第一未来上海是否能率先在一定程度上放开货币市场呢?每人每年不再限定在5万美元的购汇额度,给与上海居民更高的弹性空间,比如说两倍、三倍甚至更高?
这并非不可想象。就像我之前在《海南会不会取代香港?》一文中分析,海南建设自贸港,900多万常住人口拿到了一个独享的大红包,就是允许岛内居民免税购买入境商品。
零关税的受益者,从“企业”身上外溢出来,扩张到了特定某个省市的普通消费者,由这个片区的民众独享,这在内地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所以,以后若是为上海单独开一个口子,我一点也不意外。
第二上海证券市场能否开设国际板呢?之前上海已经筹划很多年了,只是因为08年全球金融危机等诸多原因,才遭致搁浅。
虽然澳门也会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离岸证券交易所,但并不妨碍上海开设同种类型的国际板。
毕竟在人民币在岸证券交易所方面,中国就有过一南一北两个市场(上海、深圳),是有过先例的。
第三,上海自贸区最先实验FT账户,其资金划转采用了“一线宏观审慎,二线有限渗透”规则。中国居民开设FT账户后,跟境外账户之间的划转结算相对自由,跟境内常规账户则相当于跨境业务管理。
只有因为经常项下的业务、偿还自身名下贷款、实业投资等真实需求,本土居民才能把钱(限于人民币)从境内常规账户,划到FT账户下。
未来这道防火墙会不会整个后移,既跳开自贸区范围覆盖到全上海,把整个上海市打造成一个特殊的离岸市场。而上海跟境内其他城市的资金往来,则当做跨境业务处理?
第四,中国的资本账户可分为7大类11大项40个子项,绝大多数已实现“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但都是在事前资质审批及事后额度严格限制下。以后上海可能会在某些方面取消限制,变成完全的自由兑换。

刚刚,重磅文件发布!浦东收到超级大礼包,深刻影响上海命运

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

目前,人民币是全球第五大支付货币和第六大储备货币,还远远称不上国际货币。因为在全球跨境支付交易中,使用美元的比重约42.5%,人民币仅有2.2%。
这些闸门一旦开启,上海将为中国打开更加顺畅的人民币回流通道。
而基于通畅的回流渠道、高水平的自由兑换,境外居民对于人民币才会有普遍的接受性,愿意持有人民币。如此,人民币才能真正的走向国际化,帮助中国减少汇兑损失,收取更多的铸币税,刺激对外贸易和投资。
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是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方星海就说:如果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取得更大进展,中国抵御金融被人家脱钩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KmyT8vg4U2COolXhyUtmYw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民国时期上海摩登女郎
 
事实一
上海人从哪里来?
 
我们都知道,上海在1843年开埠之前,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当时的上海县很小,人口也很少。
 
后来的上海人,其实是外来的。
 
是的,上海人是从外地来的。
 
那么,上海人到底是从哪来的?
 
答案是:80%的上海人,是从江苏、浙江两地来的。其中,宁波人最多,其次为绍兴人、苏州人、苏北人、安徽人、广东人,等等。
 
1948年上海总人口有498万,其中宁波人有100万,占比20%,也就是说在1948年,每10个上海人有2个宁波人。
 
然而,这还不算,在过去这70多年来,又源源不断有宁波人迁入上海,所以一般认为,在今天的上海人当中,大概有30%左右是宁波人或者宁波人的后代。
 
这个毫不奇怪,它符合经济规律: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多数都是就近谋生的,80%的上海人来自于毗邻的浙江、江苏,和80%的香港人来自于广东省,和80%的湖南人来自江西省等等类似的现象,其实是同一个道理:经济规律使然。
 
总之,上海人的祖先,80%是江浙两省的人,其中又以宁波人为最多。这个,就是结论。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事实二
上海是一块形成较晚的土地
 
而在事实上,不但上海人是外来的,就连“上海”这块地皮,也是比较新的。
 
是的,上海这块土地,在远古时代,原本是没有的,其实是比较晚近的时候,才逐步形成的。
 
在6000年以前,上海只有今天的青浦、松江、金山这三个地区,基本成陆,注意:是“基本成陆”。
 
也就是说,即使在6000年前,青浦、松江、金山这三块地皮,仍然有一部分,处于海水浸泡、半浸泡的滩涂状态。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这种,就叫滩涂
 
直到3000年以前,也就是我们的周朝时期,嘉定、闵行、奉贤这三个地区,也才逐渐基本形成陆地,注意是“逐渐基本形成陆地”,也就是说,即使在周朝时期,嘉定、闵行、奉贤这三块地皮,也仍有一部分处在滩涂状态。
 
而在我们周朝的时候,宝山、长宁、普陀、静安、浦东、徐汇、虹口这些地方,还在海平面之下,也就是说,还是浅海,换句话说,如果你穿越时空,回到周朝的上海市中心,你会发现,这里其实是一片浅海。
 
是的,沧海桑田。
 
也就是说,上海市中心的这块土地,其实是在过去这2000到3000年间,逐步形成的。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上海郊区老照片
 
那么,也许你会打破沙锅问到底:为什么会“逐步形成”呢?是什么推动了上海市区这片土地的形成呢?
 
答案是:长江出海口淤泥的堆积。
 
是的,就是因为长江淤泥长年累月的堆积,把上海市中心的土地,“拱”了起来,说穿了,是长江水的力量。
 
可以清楚地说,没有长江,就没有上海。
 
事实三
洋人当年为何钟爱上海?
 
那么,当年英国殖民者为什么就看中了上海呢?
 
我在以前的文章里跟大家分析过,因为上海是长江出海口,英国人控制了上海,就间接控制了整个长江流域的物产贸易的主动权。
 
然而,这只是一个很笼统的分析,今天,老冯跟你讲两个具体的原因,帮助你加深理解。
 
具体原因之一:清末时期,大清主要供出口的生丝,是产于浙江省湖州南浔镇附近的“辑里丝”,这里离上海显然更近(南浔到上海只有120公里),交通更方便,生丝从湖州南浔到上海,到达很快,节省运费、时间。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如图,湖州南浔距离上海只有120公里
 
具体原因之二:当年英国人从大清采购茶叶,主要是采购浙江、安徽、江西等省的茶,这几个都是长江流域的省份,茶叶从水路运到上海,非常方便,比广州方便多了。
 
而以前那个外贸老中心广州,相比之下,实在是太太太太太不方便了,运输成本高昂,旷日持久,这就是为什么当年英国殖民者不惜发动战争,也要迫使大清废除“广州一口通商”的国策,因为它直接触犯了英国人的商业利益。
 
事实四
什么叫“一市三治”?
 
上海有一些老人家,应该都还记得“一市三治”的说法。
 
是的,在清末民国时期,上海长期处于“一市三治”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旧社会的上海,同时存在三个政府,它们是:
 
第一个政府:法租界,由法国殖民者统治,通行法国殖民者的法律,由法国巡捕房管理治安。
 
第二个政府:公共租界,由英国殖民者组织的“工部局”统治,通行英国殖民者制定的法律。
 
第三个政府:华界。也就是清政府“上海县”的辖区。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上海的法租界、公共租界、华界
 
所以在清末和民国,上海其实是一个畸形的城市,它同时拥有三个政府,是个很复杂的系统。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的上海,存在一些这三个政府都不愿意管的灰色地带,这些灰色地带,就产生了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等黑帮势力。
 
事实五
上海为何有很多广东人后代?
 
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今天的上海人,他们当中有一部分,是广东人的后代,虽然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是多方抽样数据显示,今天的上海人祖籍广东的,应该在5%到9%之间。
 
读到这里,历史爱好者可能会很敏感地想起以下这些人:
 
阮玲玉:民国时期上海影星,籍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阮玲玉
 
刘丽川:清末时期上海小刀会起义领袖,也是广东香山人。
 
郑观应:晚清时期居住在上海的思想家,《盛世危言》的作者,也是广东香山人。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郑观应
 
胡蝶:民国时期上海影星,籍贯广东鹤山,也是广东人。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胡蝶
 
那么,这就有趣了:广东离上海一千多公里,交通非常不方便啊,不符合经济规律啊,为什么在晚清和民国时期,上海会有那么多的广东人呢?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老冯今天告诉你答案。
 
答案很有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
 
原来在鸦片战争之前,大清对外实施的是“一口通商”政策,也就是说,所有的外贸交易,都限定在广州,这就是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之前,几乎所有的买办,都是广东人。
 
说到这里,顺带科普一下什么叫“买办”。买办就相当于今天外企里的中国籍经理。在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人在广州聘用了大量懂英语的人,帮这些洋商购买物产、办理各项事务,所以,叫“买办”,也就是今天的外企员工。
 
好了,我们言归正传,鸦片战争之前,外贸限定在广州,洋商的买办,几乎清一色都是广东人,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开埠,洋商们认为:上海的贸易便利度,比广州高太多,于是,洋商如过江之鲫,纷纷迁徙到上海去了。
 
可是,洋商们多年合作的广东买办,彼此早已建立了信任,合作又愉快,割舍不下,怎么办呢?于是,洋商们把这些广东买办,拖家带口的,带到上海来了,继续雇佣。
 
这就是为什么在清末,上海出现了很多很多的广东人。
 
在开埠之初,上海的人口,主要是这三个地方来的人:宁波人、江苏人、广东人。安徽人那还是后来的。
 
其中广东人当中,又以香山人最多。
 
(注意:清代的香山县,包含今天的中山、珠海)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开埠后,随大流从广东迁徙到上海谋生的广东人,并非个个都是买办,还顺带了许多生意人。
 
例如小刀会首领刘丽川,广东香山人,他原本是做糖茶生意的,他是跟着洋商和广东买办的大潮,去的上海。
 
此外,还有一些“十三行”的广东商人,也跟着去了上海,再者,还有一些潮州商人,他们也去了上海,而且还垄断了上海的当铺业。
 
那么,在开埠之初,上海来了多少广东人呢?
 
史料显示,开埠头10年,上海已经有广东人8万,其中,香山籍的,就超过了2万。
 
说到最后,老冯再补充点有趣的:1853年上海小刀会起义,起义领袖刘丽川是广东香山人,而刘丽川的敌人:当时的上海道台,吴健彰,也是广东香山人。
 
老乡打老乡。
 
吴健彰本人其实就是广东人移民上海的缩影。这人很有意思,他不是读书人出身,吴健彰早年在省城广州卖鸡,后来学了英语,给洋商当买办,上海开埠之后,吴健彰随大流,去上海做买办,此人在上海官瘾发作,花钱买了个“候补道员”,当时叫做“捐官”,然后,小刀会起义,刘丽川把这个吴健彰给逮了,关押起来,戏剧性的是,吴健彰越狱成功,搬来救兵,打败小刀会,杀了刘丽川。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事实六
上海话是怎么形成的?
 
假设我们穿越时空,回到1842年的上海,和上海县的老百姓,讲上海话,人家其实基本上是听不懂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答案是:因为在1842年当时,根本就没有“上海话”这个东西。
 
原来,上海话,也是在上海开埠之后,在岁月的长河里,逐步形成的。
 
它原本是不存在的。
 
鲜为人知的是,上海县在开埠之前,上海百姓讲松江话。
 
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大量的宁波人、苏州人涌入上海,彻底颠覆了上海的人口结构,几股移民同时到达一个地方,方言发生“杂交”现象,所以呢,上海本土的松江话,和宁波话、苏州话等江浙方言融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上海话。
 
举个典型的例子,上海话的“阿拉”(我),其实就是来自于宁波话。
 
事实七
上海“洋泾浜英语”是什么鬼?
 
历史爱好者都听过一个叫“洋泾浜英语”的东西。
 
那么,所谓“洋泾浜英语”是个什么鬼呢?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红线就是曾经的洋泾浜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叫做“洋泾浜”。
 
所谓“洋泾浜”,就是上海开埠初期的一条河,这条河在上海县城以北,曾经是法租界和公共租界的界河,后来这条河在1914年,被租界当局填平了,变成了路,哪条路呢?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洋泾浜老照片
 
是的,曾经大名鼎鼎的洋泾浜,就是今天的延安东路。
 
好了,这就是“洋泾浜”,曾经的一条河,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填平了,变成了马路(延安东路)。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沧海桑田,今天的延安东路
 
那么,什么叫做“洋泾浜英语”呢?
 
其实就是因为在清末时代,“洋泾浜”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这里的洋人最多,和洋人打交道的上海人也最多。
 
当时上海人从小也没学过英语,所以依照上海话的语法习惯,拼凑英语单词,生拼硬造出来的一种“上海式英语”,因为在“洋泾浜”附近讲得最多,所以叫“洋泾浜英语”。
 
举个例子,清末的上海人说:
 
Twenty dollars one month, eat you, sleep you.
 
其实上海人想表达的是“24块钱一个月,吃你的住你的”,也就是“24元/月+包吃包住”的意思,但是从英国人听起来,好像是要吃他、睡他。实在是令人哭笑不得。
 
只不过当时的英国人也习惯了,能懂,能理解,也就算了,他们来中国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纠正上海人的英语,他们才懒得纠正你,所以,他们也不较真。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B5U7onOmpuYiNy3QNKkqA

冯学荣:关于上海人,鲜为人知的七个事实

在上海,从小学到高考,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985/211?

都说上海的考生高考容易,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能考入名校的又有多少人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看看,上海考生,从小学到高考,一共需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入上海的985/211大学吧!
 
从小学到高考,多少人退出?
我们以“小学”和“高考”为始末节点,可划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小升初
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14年上海小学毕业人数为13.12万。同年,全市的初中招生人数为11.22万。因此,由于各种原因,小升初阶段大概有1.9万人没有继续在上海上初中。
第二阶段:预初→中考
初中阶段,由于部分学生转学,部分非户籍的学生没有达到在上海参加中考的要求等原因,最终2018年初中毕业人数为8.43万,而参加中考的人数只有7.03万,和4年前的11.22万初中招生人数相比,少了4.19万人
第三阶段:初升高
据官方公布,2018年中考人数7.03万,而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仅5.23万,大概有1.8万人进入中职校或者出国或者走其他路线。
第四阶段:高考
2018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为5.23万,到2021年高考大概有5万人,这一阶段又少了约2千人
综上:从2014年小学毕业的13.12万人,到2020年参加高考的5万人,中间约有8.12万人由于各种原因退出
说明:以上年份小学毕业人数、初中招生人数、毕业人数以及高中招生人数,数据均来源于上海统计年鉴
多少人能进985/211?
2021年,参加上海高考约有5万人,又有多少人能进985/211大学呢?下表为2021年上海985/211高校在沪招生计划
由上表可知:2021年上海本地985/211共招生6385人,在5万名总考生人数中,占比约12%。其中,985院校共4所,合计招生2666人,在5万名高考生占比约5%
综上所述,从小学毕业到顺利参加高考
你首先就“打败”约8.12万人!
通过高考进入本地985/211高校
你又打败了约4.4万人!
 
能够考入四所985高校
那你就是全上海考生的5%!
在上海,从小学到高考,要挤掉多少人才能进985/211?

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