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打造自己的能力圈?

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把选股分成“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两种模式,前者是根据市场的趋势来确定投资方向,然后进行针对性研究,建立买入和持有策略;而后者则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能力圈,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向外扩展,期间不管一个企业多好,只要不是自己真看懂了就不去尝试

大多数人刚入股市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从“自外而内”模式开始的,听消息、看新闻、读分析报告、跟踪盘面热点,总有途径让我们发现那些“牛股”,事实上对很多资深股民来说,这种模式仍然是主要的选股方法。后面赚了钱,会归功于自己判断正确,研究深入;即便是后面亏了钱,很多人也归咎为没能在高位减仓,而不认为当初买入有什么问题,毕竟前面涨了那么多。

我也是从“自外而内”模式开始投资的,并且持续了整整6年。由于我是在黄金市场入市,开始交易的时候,对于标的的真实价值只有主观理解,过了一年多才知道自己买进卖出的是什么,那根本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金子,而是一种货币工具。

之后开始正式做股票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做了两年模拟盘),虽然我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我最熟悉的万科,但那更多是对行业的一种尊重,只是一种本能,还谈不上能力圈的概念。好在我当时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知道一个企业赚钱有多么不容易,从骨子里就不相信那些概念和题材。后面懵懵懂懂地在市场里沉浮了5年,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也没踩过雷。

到了2014年,我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能力圈概念,换句话说就是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做了。我把那些现在都已经记不住名字的股票全都抛掉了,仓里面主要就是保险、银行、家电等几个行业的龙头企业。2015年上半年,原来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去除,也跟着市场的热点买过东方财富、乐视网等超级牛股,天生的恐高症虽然没能抵挡住爆发性收益的诱惑,但也没敢重仓,就当在澳门下了点小赌注,并且在5月底大幅减仓的时候全都卖掉了。

2015年6、7月份的股灾1,我是成功避开的,由于主要持仓的都是银行股,又在7月份不断买入,账户还创了新高。可后面的迭代股灾我还是没完全躲过,原本赚了两倍的收益缩水成一倍。要不是熔断出现在2016年元旦后,当年收益还会大幅下降。

到了2016年中旬的时候,2015年的超级牛股们,大多已经跌得惨不忍睹,身边在股市里亏钱的故事也不断传来,加上一年来的切身感受,我终于彻底成为了一个“自内而外”的投资者。我的能力圈,就是以我最熟悉的房地产为原点,不断向外扩展的同心圆。银行、保险、家电等行业的景气度,都与房地产有直接关联,白酒则是与我在地产圈里的切身感受密不可分(白酒是地产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直接受伤者,朱酒这个名字就来自于“诛灭酒族”),很多不同板块的投资逻辑,我通过地产连结在了一起,这是构成我能力圈的基本因素。

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从2010年到2016年之间都没有买入地产股,2017年买融创中国才把这个能力圈的原点补齐了。之后3年,我买入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银行、保险、白酒、家电、券商等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的。对于一些看好的行业或者股票,我至少要在买入前研究、观察、跟踪3年,建仓的时候也只会从很小的仓位开始。

2018年,我踩了一个入市以来最大的雷,那就是万达电影,由于长期停牌,恢复交易后万达电影连续出现了4个跌停,第5天还以接近9%的幅度低开。实际上,我在2017年6月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破位止损的准备,但不成想并购交易会导致长达一年零4个月的停牌,开盘就是跌停,根本没有止损的机会。好在万达电影当时还没正式列入我的能力圈,仍处于观测阶段,跌幅很大,损失不多。

但这更加坚定了我紧守能力圈的态度,后来有人问我是否可以买入某只股票的时候,我会反问他:“如果这只股票一周内下跌20%,你是否还会继续买入?越跌越开心的股票你就买,否则就要慎重。”这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我现在在做职业投资,其实对于银行、保险、地产、家电这些企业,我平时看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没有卖出时间表地持有。我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学习那些我认为自己有可能看得懂的行业和企业,“有可能看得懂”这几个字很关键,我从来没想过去研究医药、科技类的企业,对一个文科生来说,这个跨度有些大,那些生产“我能看得懂的产品”的企业,才是我关注的重点。

这两年,我开始买入牧原股份,是因为它在圈地运动上的逻辑和地产开发非常相似;我开始买入腾讯控股,除了用过20年腾讯的产品外,决定性因素,是我判断腾讯的金融科技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收获期,与银行的基因重叠了。

一点点去扩大能力圈,出圈不做,很多时候会被人认为食古不化,能赚的钱为什么不赚?如果我只是来股市碰碰手气的人,我会什么钱都赚的,但我想在这里长期生存下去,想几十年后还能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中,那么对我来说,原则比赚钱更重要。

没有原则,赚的钱很快就会还给市场,有了原则,该赚的钱就在那里等着我,时机到了自然会进入我的账户。当然,守住能力圈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我们都需要拥抱时代,这与原则并不违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字——“学习”,我还在学习,一直都在学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lgvndJ3x5wbSh5EWXeEQ

仓位控制方法

大家好,我是海榕君,

 

今天是周五,不聊行情,放到周日晚上,前几天不少投资者都问我要仓位控制表 ,今天主要说说我在仓位控制的一点点心得,投资股票亏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但是优秀的仓位控制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 。

 

先看一个最简单的仓位模型:

 

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假设你有1元人民币 投资到5个公司,每个公司的初始投资额都为 0.2元,持有1年以后,A公司股价上涨了2倍,B公司由于看错了 ,最终亏损了 50%,另外3个分别是 上涨20%,上涨20%,够本 ,5家公司持有1年以后 最终的净值是 1.38,整体收益 获利38%。

假设持有2年:

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假设你持有5家公司,其中A公司继续上涨了4倍,B公司亏损 75%,C公司和D公司都上涨了 30%,E公司 够本 ,持有5家公司2年后 最终 净值收益为1.77,总收益为 77%。

通过这个模型你可以发现:

  1. 投资组合里面至少有一个长牛股,长牛股带给你的收益时间越长复利效果越大。
  2. 投资组合里面有亏损的公司不可怕,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没人任何投资者都能100%盈利,巴菲特也一样。
  3. 对于亏损的公司补仓要非常非常谨慎,补仓比建仓要谨慎很多,在A股市场 进入注册制 以后 ,可能一些公司会跌幅90%,是否补仓和 跌幅多少无关。
  4. 如果你不能深度研究看错的公司,就不要补仓,按原来的仓位持有。

1.  补仓之前想明白的3个问题

 

一个公司的股价走势由3部分共同组成:

  1. 长期看公司的长期逻辑 

    行业和行业差别很大,有的行业天生出牛股,做白酒的就比葡萄酒容易出牛股,做医疗器械的就比创新药 更稳健。创建一个商业模式 是非常艰难的,行业的发展也是有周期的,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是变化的,有时候牛股背后是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长期增长的逻辑有的可以走5到10年,有的股票上涨的多 绝对不是卖出的理由,卖出以后再想按原来价格买回来很难,一家公司真正的顶是其商业模式的尽头,是该行业空间的尽头。

  2. 中期看公司的财报业绩

    美股市场的财报保密非常好,你可以看到财报出来以后股价波动巨大,A股市场在财报之前往往有提前走势,但是整体财报 对一个公司的阶段性走势影响巨大。

  3. 短期看宏观面,资金面,投资者情绪和投资者预期

    A股市场的资金越来越聪明,投资者预期往往领先基本面走势,并且财报公布以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还是对的。

 在补仓之前,一定要想明白 几个问题:

  1. 公司的长期增长逻辑有没有问题,
  2. 公司现在的估值能不能支撑现在的不确定性
  3. 有没有正向逻辑 ,包括上市公司管理层增持,公司密集回购 ,优秀的机构投资者是否开始建仓等其他行为。我前期说过的锦欣生殖就是被高瓴资本建仓 (当时文章:四位顶级大佬持有的一家黄金赛道公司),康方生物被富达资产建仓(当时文章:未来空间很大的一家公司),这两家都是有机构投资者开始建仓,才开启的股价翻转走势。                             

    骨科公司凯利泰从高点回撤中,我一直是不建议补仓的,当时估值太高,集采的不确定性太大了,并且市场对集采非常悲观,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 根本支撑不住这种估值,市场对高估值的公司要求是远远大于 低估值公司,在股价跌下来以后 是可以重新审视凯利泰和其他骨科公司的,现在市场青睐有创新能力,国际化,平台型的医疗器械公司,骨科行业威高和爱康医疗比较优秀,凯利泰在运动医学方面比较优秀,高瓴资本在港股市场持有的爱康医疗一股没有减仓,等待骨科行业有正向逻辑再去补仓是比较好的,也可以结合港股市场爱康医疗和春立医疗的走势和股价技术面去考虑,要严格控制回撤。

2.  根据公司的正向逻辑和技术面去加仓

我上面的模型给5家公司的仓位权重都是20%,这个是比较理想化的,实际要结合这个公司的确定性和上涨空间来决定,如果投资者预估不出来,每个股票的仓位一样也可以 。

优秀的投资者可以为每家公司 15%的仓位,另外25%的仓位作为机动的仓位,在企业或者行业有正向逻辑的时候,并且股价开始跟随基本面 突破上涨的时候进行加仓。如果突破失败,就及时减仓,整体损失也不会很大。

 

讲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G0CPozUh8-2UTWUwUsigg

好运哥复盘内容

好运哥你复盘要那么长时间,都看些什么呀?今天,给大家公开一点点呗!
(1)每天涨幅榜前300名。(2)每天跌幅榜前300名。(3)每天成交金额前300名。
这些认真看一遍下来,看明白它们涨跌的逻辑,得2个小时以上了。
然后是研究主流板块。将重点板块,重点个股的基本面,基本逻辑,搞清楚。
包括板块的炒作点,机构研究报告,板块的技术形态,等等等等,这一轮下来,至少得5个小时!时间还经常不够!

最后,是检查,总结自己当天的交易。哪些交易是成功的?哪些交易是失败的?需要做哪些改进?哪些模式需要优化?市场上有什么新的模式和逻辑出现?
最后,是预判第二天的热点方向,以及做好策略应对预案。。。。
这一轮下来,没有8个小时以上,根本完不成!对我来说,每天的时间,都太少了!不够用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j_Z7b-WRs5zeqnMHaVw3w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股票投资这个事情,到了最后,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是数学。 

 

虽然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结论,但我还是要说,一个人在股市的上限,是由他的数学水平决定的。 

 

那么下限呢? 

 

显而易见,现在的我们就是啊。 

 

股价在某一段时间内的上下波动,就是数学上的时间序列分析,我们每一次的买入卖出,都遵循典型的概率论理论。现在还活跃在市场上的那些老策略分析师,都会经历一次从信仰到算命再到量化的心灵洗礼,无他,这个市场太反人性了。 

 

我知道,有那么一些文章,非常擅长把一些浅显的道理用很深奥的理论说出来,貌似深刻,实则卖弄风骚。我们当然也有这么一个嫌疑,但我还是觉得,下面的这个数学原理,对我们提高下限,不再老是被割,有那么一点点借鉴,值得大家花时间去了解下。 

 

投资,就是一场贝叶斯。 

 

贝叶斯定理,大学中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一门课程有讲,一般专业只要有数学课,都会有这么一门课。这个定理,听上去很高大上,其实蕴含的道理却很简单朴实。 

 

这个公式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评估你新获得的信息对当前状态的影响。 

 

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绕,我这么说,大家就明白了。你最近关注的一只股票,突然周末发公告,10送10转10,现在让你判断,周一股价会涨会跌?高送转这个事件,就是你新得到的信息,贝叶斯定理,可以用来判断这个信息对股价的影响,或者说周一股价涨跌的概率。 

 

贝叶斯定理,作为概率论的一个重大理论支柱,是因为提出了逆向概率的解题思路。


所谓的正向概率,逻辑上叫做演绎,就是你自己是上帝,你就是规则,你决定了结果,比如掷色子,你知道只要掷出足够多的次数,出现其中一个面的概率会是六分之一。


而逆向概率,与正向概率正相反,逻辑上对应的是归纳,就是你知道了其中的一次,或者多次结果,让你猜规则是什么。对应到股市就是,当你看到股市涨了或者跌了,就去找有什么新的信息出现,进而研究这个消息背后的规律,如此反复不断丰富这个规律,逐渐就能判断信息出现后股市的涨跌。 

 

虽然我们不喜欢公式,但图穷匕见,最后还是要走到这一步,贝叶斯定理的公式如下: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P是英文probability的简写,P(A)代表A事件发生的概率,P(A/H)代表在H发生的情况下A发生的概率。P(A)被称为先验概率,P(A/H)则被称为后验概率,上面这个公式同样可以定义成: 

 

后验概率 = 先验概率 * 似然估计 ,其中似然估计=P(H/A)/P(H) 

 

怎么理解呢? 

 

先验概率可以理解成当前的状态,在你得到某个信息之前的状态。用开头那个高送转的案例就是,你关注了一只股票,你拿不准这只股票将来是不是要涨,也就是说在你的心里,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可能有,但并不足以让你下注。这个时候的P(A)就可以解释成当前状态下,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 

 

后验概率呢?这是你得到新信息之后对原有状态的判断进行更新,这个新的信息可能增强,也可能削弱了你原先的判断。用刚才的例子来说就是,周末公告了高送转的信息,这个信息用H代表,按照我们刚才的定义,P(A/H)意思就是在高送转发生的情况下,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 

 

似然估计代表了信息引进之后,在多大程度上增强还是削弱了原事件发生的概率。在这个例子中,似然估计就是高送转公告之后,是增强还是弱化了这只股票可能上涨的概率。 

 

似然估计是这个公式的核心,也是最容易让人迷惑的地方,从案例的角度,分子P(H/A)代表的是穷举所有股票上涨的情况,因为高送转引起的占比有多大,分母P(H)代表的是,在所有的股票中,高送转的比例有多大。


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我们在研究所有股票上涨的例子时,统计这其中高送转的所占的比例,这个比例越高,代表似然估计的值越大,也就是支持上涨的概率越大,但这其中可能存在一种情况,那就在总体,也就是所有股票中高送转的比例就很高,就会造成高送转这个新的信息支撑上涨的依据不成立。 

 

那怎么办呢?需要我们用分母,也就是P(H)来除一下。这是一个最容易出逻辑错误的地方,如果单看公式,似乎是P(H)越低,P(H/A)越高,似然估计的值就越高。这会鼓励我们去寻找一个较低的P(H),也就是一个小概率出现的信息。显然这是一个明显的错误,似然估计需要从一个整体来考虑。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我们用一个图来表示,在上图中,整个大正方体方框代表的是整体,椭圆形部分代表的是H,心形这部分是A,中间红色的代表的是A和H重合的部分。我们的似然估计要的是什么呢?

 

是重合部分比例占A的比例,明显的比H占总体的比例要大,这个是似然估计要表达的意义。在上图中,重合部分占A的比例明显要大于二分之一,而H占到整体的比例显然小于二分之一,因此似然估计的值必然要大于1。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换一个角度理解,似然估计的意义是评估H因素在总体的影响力,在A中是不是得到强化了。我们研究A这个心形,发现其中重合部分的H占到的比例超过二分之一,看上去H非常显著,但我们怕出现上图的情况。


上图中正方体方框依旧代表整体,我们发现H占总体的比例已经达到四分之三,但与A重合部分在A中占的比例显然只有二分之一多一点,并不到四分之三,这说明在A中H的影响力量是相对弱化了,似然估计反而是小于1的,也就是新信息的加入,反而减小了先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通过这两个图,我们对似然估计有了一个相对初步的认识,这就足够了。 

 

总结一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想要求出高送转公告发生之后,这只股票上涨的概率,也就是后验概率,可以通过分别估计先验概率与似然估计的值来得出。先验概率就是这只股票在高送转公告之前上涨的概率,似然估计的值可以用所有股票上涨的原因中高送转所占的比例,除以全部股票中发生高送转的概率来得到。 

 

贝叶斯定理的描述基本结束,回到我们选股上。 

 

贝叶斯定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框架,这个框架对于东亚做题家是非常友好的,将选股完全转化为两个方向的工作。 

 

具体的说,要想提高胜率,也就是后验概率,无非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提高先验概率P(A),就是在最容易上涨的时机入手,这个好理解,牛市的时候鸡犬升天,你在牛市的时候赚钱总是比在熊市的可能性要大很多。

第二个是增大似然估计,重点是P(H/A),也就是研究上涨的股票都有什么特征,尽量找共性大的特性。注意避免一个陷阱,就是我们上图中出现的情况,这个特性在上涨的股票中出现的特别多,但所有的股票也基本都有这个特性,反而意义不大。

 

比如“股灾”期间,很多上市公司都回购,你统计在这一段时间内表现优秀的公司的时候,发现回购的比例非常大,你兴冲冲的把这个要素作为选股的一个重要标准,结果发现那段期间基本上所有公司都回购,那这个信息在选股的时候意义就不大了。

 

反之,如果那段时间,上市公司总体回购的比例很低,但在表现优秀的公司中比例很高,那这个要素的选股价值就真的体现出来了。 

 

要想提高先验概率,真的只能是”日拱一卒,功不唐捐“了。虽然判断是不是牛市,可能成功率比算命还要低,但这个市场已经运行很多年了,总会有一些规律,只要你不断开拓,总会知道哪些地方容易有鱼,在鱼多的地方钓鱼,你钓到鱼的概率总会大一些。

 

提高先验概率目前看大致有三个方向。 

 

方向一:日历效应 

 

在我们A股,总有那么几个月市场表现要好一点,某些行业,在一年里也总有某个月表现出色,你在这些月份做多,成功的概率总要大一些。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上图是中证1000指数过去10年的月度涨跌幅。中证1000指数是全部A股剔除中证800之后,剩下的市值最大的1000只股票组成的指数,基本上可以代表市场中位数,或者说散户喜欢的中小票的走势。

 

分月度看,在二月份,中证1000指数在过去10年里,有8年是上涨的,哪怕是下跌的那两年,跌幅也不大。真是二月不做多,一年活白干。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上图是申万银行指数过去10年的分月度涨跌幅。我们不好解释为什么,可在过去10年,10月份有9次是上涨的,肯定是在这个月份发生了什么,银行才会涨的吧。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各个工作日指数的表现也有一些规律。我们列出了从2005年以来,中证1000指数分工作日的上涨概率,非常明显的是,周二上涨的概率很大,而周三周四下跌的概率则相对较大。也就是说,如果想要调仓,周二卖出,周三四买入,长期看调仓的成本要小一些。 

 

方向二:协整效应 

 

还有一种思路在量化上叫协整,就是找两个历史上同涨同跌的股票,在走势出现大的分歧的时候赌他们将来走势会一致。因为A股不好做空,一般就是其中一个股票涨上去了,而另一只股票却没怎么动,就买入这只趴着不动的股票。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典型的比如隆基股份和通威股份,这两个光伏的龙头,自2017年以来,基本上同涨同跌,在今年2月份的时候隆基的涨幅显然大大跑赢通威股份,但是这个差距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通过通威的暴涨被消灭,当然现在两只股票的走势也出现大的分野,但我们总体上还是认为这种走势的差别最后会消失。 

 

方向三:估值的历史比较 

 

中国股市的历史也有快三十年了,市场正常的估值水平大家还有有数的,在一个过高的估值买入,亏钱的概率显然要比赚钱的概率要大。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上图是创业板指当前的历史估值对应的未来一年收益率统计。从市净率的角度看,当前创业板指估值已经非常高,历史上超过这个估值的月份寥寥无几。创业板市净率的下限在2.5左右,当创业板指市净率低到3左右时,未来一年盈利的概率非常大。至于现在,未来一年赚钱的概率相当小吧。想在创业板买到好股票,这个先验概率,确实不太大。 

 

至于提高似然估计的值, 当前主要还是要靠发掘牛股的基因,最简单粗暴的做法是研究十倍股的特征。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跟大家印象里不太一样的是,十倍股,真的是太稀缺了。从2016年至今,都快5年了,满打满算只有4只10倍股,其中从2016年至今,山西汾酒和恒立液压涨幅超过10倍,从2019年至今,又出现了2只10倍股,英科医疗和坚朗五金,严格意义上,今年的10倍股只有一只,那就是英科医疗。 

 

从特征上看,这四只股票所处的行业并不性感,四只股票,一只白酒股,一只医药股,一只机械,还有一只是建材。 

 

这其中,山西汾酒和坚朗五金情况类似,在过去五年里,业绩增长了约三倍,剩下的全靠估值带动。恒立液压,过去五年业绩涨了20倍,但基数也低,从市净率的角度,估值确实也提升了三倍左右。

 

至于英科医疗,一个生产医用手套的公司,因为疫情原因业绩直接原地爆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4个亿,预计全年至少60个亿,而正常年份一年才不过是2个亿的样子,涨10倍也合理,只不过市场认为这种情况不可持续,并没有给太高的估值,今年的市盈率7倍左右。 

 

从个股的逻辑上看,山西汾酒讲的是混改、以及渠道从省内向省外扩张的故事,山西汾酒的牌子硬,问题不大。恒立液压,处于液压赛道,国产替代的动力足,英科医疗业绩高增,至于坚朗五金,还是要再想想为什么。 

 

韭菜防割手册:投资不懂“贝叶斯”,买遍A股也枉然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长,剔除那些2011年以后才上市的股票,在总共1993只股票中,过去十年十倍的股票,也只有15只,这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立讯精密,接近30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立讯精密是公募的信仰。

 

剩下的十倍股还有亿纬锂能、通策医疗、东方财富、爱尔眼科、双林生物、华夏幸福、同花顺、智飞生物、贵州茅台、赣锋锂业、片仔癀、长春高新、中国中免、闻泰科技。各有的原因,其中有些是借壳,严格意义上不能算十倍股,这些留待读者自己去分析。 

 

有一种说法是,假如一个人在自己领域工作、研究用不到线性代数和微积分,那么敢肯定,他的工作不够前沿、不够出色,甚至不够专业。 

 

说到线性代数和微积分,我们可能确实离的有些远,但概率,确实是投资的主场。贝叶斯定理可能从公式上不太好理解,可他提供的框架,还是给了我们提高胜率指明了方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9WyA0nu6iiaELDDgc_eSA

奶爸:学炒股的4次顿悟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注大趋势,不负好时代。

 

市场继续震荡,有人担心久盘必跌,我却并不怎么担心。

 

因为我知道,不管短期走势怎么样,如果把周期拉长看,后市极大概率会往上。无非,时间磨久点,过程曲折点。

 

这是我炒股生涯,第三次顿悟所悟到的。我在学炒股过程中,努力摸索,碰壁无数,一共有过4次顿悟,今晚和大家简单分享一下。

 

第一次顿悟,是从“缠师”那里学到了一句话,“走势终完美”。

 

这句话从辩证角度包含两重意思:第一,一个走势一旦形成,一定会走到结束;第二,一个走势不管持续多久,最终一定会结束。

 

对于前者,我从此理解了“趋势中继”;对于后者,我从此理解了“趋势转折”。后来我炒股,就只做“强势股的第二波”(趋势中继),或者只找那种“跌了一年半以上,股价放量站上年线再缩量回踩年线的”(趋势转折)。

 

第二次顿悟,是学会了放弃绝大部分普通的机会,只做非常有特色的机会。

 

理解了趋势中继和转折,却并没有给我炒股带来稳定盈利。对此,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醒悟:原来炒股赚钱和亏钱是不对称的,净值从1涨到1.5需要赚50%,而净值从1.5跌回1只需要亏33%。

 

所以,我们必须尽量避免大量平庸的、可能给我们资金带来磨损的交易,去主动拥抱极有特色、非常犀利的交易。

 

比如做短线,怎么定义强势股?强势有两种表现:一是股价涨停,天天涨停;二是股价新高,天天新高。不是涨停和新高的股票,短线就没必要去碰。

 

比如做中线,怎么定义强势股?必须是某一段时间的明星股,是江湖到处谈论、人们津津乐道的股票。不是这种,也没必要去碰。

 

第三次顿悟,是学会做大周期,从此无招胜有招。

 

第二次顿悟以后,我开始持续稳定从股市赚钱,但也有个问题,就是赚得太辛苦。其实这根本不算问题,世间360行,没几个行业是不辛苦的,炒股已经算是比较轻松的手艺。

 

但我还是努力想如何去偷懒,偷懒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原动力之一。过了很久,我终于找到了方法,就是:周期越大,市场越容易分析。并且,周期越大,对操盘手法的要求越低。

 

比如,从超大周期来看,A股几十年都是底部不断抬升的,那么只要选择指数定投,或者直接持有部分指数,几乎已经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后来我又越来越喜欢和推荐指数化交易(买指数ETF)。

 

周期做大以后,对买卖点的精准度也没什么要求了。只要牢牢把握“上升趋势逢低做多”“好的买点总在调整后”等几个简单口诀,就可以把股票炒好。因为,感觉大差不离的时候,分批买分批卖就行了,既无踏空,也无挨套。

 

另外,周期做大以后,还不再容易受市场短期波动所扰、所惑,心态也变得更好起来,这真是一个意外收获。

 

第四次顿悟,是跳出股市看股市,知道赚钱最重要,从哪里赚的不重要。

 

炒股赚钱重要的不是收益率,而是绝对数。假如你一共10万本金,某年大行情翻1倍,也就才赚10万。而假如林老板1000万本金,当然他远不止1000万本金,只要赚10%,就有百万进账。你觉得你翻1倍他赚10%,你就比他牛?显然不是的。

 

所以,其实并不需要拘泥于炒股,什么项目能赚钱,回报和投入的比率相对较高,就去做什么。炒股赚的1万元,只能当1万元花,做其他事情如果赚1万元,也能当1万元花,为什么非要把自己局限在股市里呢?

 

还有,股票为什么非要自己去炒?把钱交给一个专业的人去干,也许比自己干得更好。就算和自己干得差不多,至少自己的时间省出来,可以去做别的事积累更多本金……

 

悟到这里以后,我就开始不炒股了,把钱交给我们团队的基金经理何老师去打理,自己专心负责公司运营事务,去做服务和保障。

 

我的炒股历程,从不炒股开始,到最后回到不炒股,却经历了一个十几年的循环,一次十几年的升华。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iTFU2HnQ_uPF3_JBgMf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