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打造自己的能力圈?

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我把选股分成“自外而内”和“自内而外”两种模式,前者是根据市场的趋势来确定投资方向,然后进行针对性研究,建立买入和持有策略;而后者则是根据自己固有的能力圈,通过研究和学习,不断向外扩展,期间不管一个企业多好,只要不是自己真看懂了就不去尝试

大多数人刚入股市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是从“自外而内”模式开始的,听消息、看新闻、读分析报告、跟踪盘面热点,总有途径让我们发现那些“牛股”,事实上对很多资深股民来说,这种模式仍然是主要的选股方法。后面赚了钱,会归功于自己判断正确,研究深入;即便是后面亏了钱,很多人也归咎为没能在高位减仓,而不认为当初买入有什么问题,毕竟前面涨了那么多。

我也是从“自外而内”模式开始投资的,并且持续了整整6年。由于我是在黄金市场入市,开始交易的时候,对于标的的真实价值只有主观理解,过了一年多才知道自己买进卖出的是什么,那根本不是我们见惯了的金子,而是一种货币工具。

之后开始正式做股票的时候(在此之前,我做了两年模拟盘),虽然我买入的第一只股票,是我最熟悉的万科,但那更多是对行业的一种尊重,只是一种本能,还谈不上能力圈的概念。好在我当时已经工作了十几年,知道一个企业赚钱有多么不容易,从骨子里就不相信那些概念和题材。后面懵懵懂懂地在市场里沉浮了5年,虽然没赚到什么钱,但也没踩过雷。

到了2014年,我终于有了一个完整的能力圈概念,换句话说就是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做了。我把那些现在都已经记不住名字的股票全都抛掉了,仓里面主要就是保险、银行、家电等几个行业的龙头企业。2015年上半年,原来的习惯还是没有完全去除,也跟着市场的热点买过东方财富、乐视网等超级牛股,天生的恐高症虽然没能抵挡住爆发性收益的诱惑,但也没敢重仓,就当在澳门下了点小赌注,并且在5月底大幅减仓的时候全都卖掉了。

2015年6、7月份的股灾1,我是成功避开的,由于主要持仓的都是银行股,又在7月份不断买入,账户还创了新高。可后面的迭代股灾我还是没完全躲过,原本赚了两倍的收益缩水成一倍。要不是熔断出现在2016年元旦后,当年收益还会大幅下降。

到了2016年中旬的时候,2015年的超级牛股们,大多已经跌得惨不忍睹,身边在股市里亏钱的故事也不断传来,加上一年来的切身感受,我终于彻底成为了一个“自内而外”的投资者。我的能力圈,就是以我最熟悉的房地产为原点,不断向外扩展的同心圆。银行、保险、家电等行业的景气度,都与房地产有直接关联,白酒则是与我在地产圈里的切身感受密不可分(白酒是地产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直接受伤者,朱酒这个名字就来自于“诛灭酒族”),很多不同板块的投资逻辑,我通过地产连结在了一起,这是构成我能力圈的基本因素。

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我从2010年到2016年之间都没有买入地产股,2017年买融创中国才把这个能力圈的原点补齐了。之后3年,我买入的股票,基本上都是银行、保险、白酒、家电、券商等在我的能力圈范围内的。对于一些看好的行业或者股票,我至少要在买入前研究、观察、跟踪3年,建仓的时候也只会从很小的仓位开始。

2018年,我踩了一个入市以来最大的雷,那就是万达电影,由于长期停牌,恢复交易后万达电影连续出现了4个跌停,第5天还以接近9%的幅度低开。实际上,我在2017年6月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破位止损的准备,但不成想并购交易会导致长达一年零4个月的停牌,开盘就是跌停,根本没有止损的机会。好在万达电影当时还没正式列入我的能力圈,仍处于观测阶段,跌幅很大,损失不多。

但这更加坚定了我紧守能力圈的态度,后来有人问我是否可以买入某只股票的时候,我会反问他:“如果这只股票一周内下跌20%,你是否还会继续买入?越跌越开心的股票你就买,否则就要慎重。”这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我现在在做职业投资,其实对于银行、保险、地产、家电这些企业,我平时看的并不多,基本上都是没有卖出时间表地持有。我大部分时间是用来学习那些我认为自己有可能看得懂的行业和企业,“有可能看得懂”这几个字很关键,我从来没想过去研究医药、科技类的企业,对一个文科生来说,这个跨度有些大,那些生产“我能看得懂的产品”的企业,才是我关注的重点。

这两年,我开始买入牧原股份,是因为它在圈地运动上的逻辑和地产开发非常相似;我开始买入腾讯控股,除了用过20年腾讯的产品外,决定性因素,是我判断腾讯的金融科技已经进入到了全面收获期,与银行的基因重叠了。

一点点去扩大能力圈,出圈不做,很多时候会被人认为食古不化,能赚的钱为什么不赚?如果我只是来股市碰碰手气的人,我会什么钱都赚的,但我想在这里长期生存下去,想几十年后还能继续留在这个市场中,那么对我来说,原则比赚钱更重要。

没有原则,赚的钱很快就会还给市场,有了原则,该赚的钱就在那里等着我,时机到了自然会进入我的账户。当然,守住能力圈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我们都需要拥抱时代,这与原则并不违背,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是两个字——“学习”,我还在学习,一直都在学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lgvndJ3x5wbSh5EWXeEQ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