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作者:金融街老李

来源:autocarweekly(ID:autocarweekly)

大家常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最近,办公室都在议论发财的机会就在身边,关键看有没有心,老李感触非常深,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光伏等碳中和主体股的表现,实实在在给大家带来了收益,只要相信新能源车的发展,敢于下场的人,都有不错的收获,正所谓机遇只留给乐观的人。

上周,中汽协公布了8月的汽车产销数据,新能源汽车持续成为亮点,当月产销首次超过30万辆,继续刷新历史纪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提升至17.8%,1-8月渗透率也继续提升至近11%的水平。

相应的,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比亚迪、宁德时代、赣锋锂业等一大批产业链企业的市值一路飙升,在智能电动车赛道,A股诞生了两个一万亿的双子星,有数十个一千亿的上游企业,而在1年前,它们的市值还很低。

今天老李和大家一起探讨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在高渗透率下,新能源汽车二级市场走势如何?新能源汽车产业下一个聚焦点在哪里? 

 

一增一降成就高渗透率

 

在聊之前,老李和大家分享一个行业指标,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月度(年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月度(年度)汽车销量,这个指标一般用来评判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速度。

老李简单统计了过去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走势,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1%,用了10年时间;从2016年到2019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1%快速提升到5%,用了3年多时间;从年初至今,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从5%飙升至近18%,用时仅半年多一点。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指数型增长曲线,当专家还在争论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是20%还是25%的时候,市场给出的答案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也超出了老李的预期。事后诸葛亮,我们认为市场出现指数型增长的原因实际就是两个:一个原因是新能源汽车产销超预期,一个是因为汽车的产销低于预期。

万物的本质是极简的,指数型增长背后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

根据中汽协发布的数据,8月份,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2.5万辆和179.9万辆,环比分别下降7.4%和3.5%,同比分别下降18.7%和17.8%。这是自今年5月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四个月出现的环比、同比双降的现象。从基数看,8月的产销量不仅低于去年,与2019年同期相比,产销同比更是下降了13.4%和8.2%。

在未来的几个月,汽车月销量极有可能延续负增长的态势。从需求端看,当前市场属于经济退、政策进阶段,经济的持续下行给用户需求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从供给端看,Q3和Q4的芯片短缺持续影响车型交付量。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东方不亮西方亮,新能源汽车的供需两端都有不错的表现:

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9万辆和32.1万辆,同比均增长1.8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5.2万辆和26.5万辆,同比均增长1.9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均完成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4倍和1.7倍。

这是有史以来,新能源汽车月产销量首次双双超过30万辆,8月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提升至17.8%,1-8月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继续提升至近11%的水平,这意味着,每销售10台汽车,便有一台是新能源汽车。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从细分市场看,过去两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只能用“全面爆发”来形容,数字不会骗人。

2020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转折点,在此之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主要为5万以下的车型,典型产品是以北汽新能源EC系列为代表的代步车,其在同价位渗透率高达10%以上,而5万元以上的新能源车型渗透率不足5%。

2020年初开始,不少行业机构和券商一直在提,新能源汽车产业将从政策驱动迈入市场驱动,也是从那时候开始,A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爆发,回过头看,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实实在在的依据。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2020年以后,市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老李团队统计了相关数据:

2020年,5万以下车型中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高达53.5%,而今年的1-8月份,这个数字变成了78.1%,其主要驱动力便是宏光MINIEV,宏光MINIEV以月均3万台的销量超越特斯拉,领跑新能源汽车销量榜。

5万以上的新能源汽车展现出,车价越高,渗透率越高的规律,今年1-8月,5-10万的车型渗透率为5.4%,10-15万为3.9%,15-20万为7.9%,20-25万为13.3%,25-30万为14.1%,30-35万高达22%,有一个关键的指标,今年的各个价位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相比2020年全年,基本都实现了翻倍。

这就是身边发生的实实在在的浪潮。

利好出尽是利空吗?

 

老李之前提到,产业和资本是相爱相杀的,过去的一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也超出了二级市场的预期。过去常说,资本是火热的,是红色,产业是理性的,是蓝色,过去几周,老李的感受正好反过来:产业的朋友对新能源汽车表现非常火热,而资本却因为理性出现了多空分歧。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新能源车ETF日K线

在多空分歧的情况下,对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势,老李也说不清楚,研究员要做的就是每天跟进市场和信息,当市场看法一致的时候,自然可以说清楚走势,Q4老李也会和大家持续探讨这个话题。

现阶段,看多的研究员和看空的研究员都能自圆其说,其争议的关键点是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是否会继续上涨。

我们先看看多方的分析思路:

按照工信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规划,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达到20%左右,我们以当年汽车销量为2500万台作为计算基准,对应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是500万辆。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看多的研究员认为,从年初到现在,新能源渗透率的上涨本质是市场驱动,不管未来几个月燃油车供需如何,新能源汽车的月销量始终将维持在30万辆以上的水平,如果10-20万的A级轿车(小鹏P5等)也能在Q4上量,单月销量突破40万也不困难,那么,明年的新能源汽车全年总销量将有望达到500万辆,提前实现2025年的既定目标。

在2022年500万的市场规模下,新能源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上游的材料企业仍然有巨大的市值上升空间。

市场上也表现出了一定热情:9月14日,澳洲锂矿公司Pilbara进行了第二次锂辉石精矿拍卖,最终拍卖价格为2240美元/干吨(干吨,矿石扣除水分后的重量),继续创历史新高,远超目前锂精矿1000美元/干吨左右的主流价格,可以说是大超市场预期,火爆朋友圈。尽管锂矿供给和体量原因一定程度上拉高了拍卖价格,但是难以掩饰当前资本市场对锂电的热情。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而看空的研究员的分析也有道理:

空方研究员认为,从2019年底到现在,新能源汽车已经持续上涨了两年,虽然有碳中和的大背景,但从市场景气度来看,应该歇一歇,市场想要的新能源汽车股不是“疯牛”,而是“慢牛”,这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更有意义。

从产业端来看,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原因是当前的新能源明星车型的销量(宏光MINIEV、理想ONE、蔚来ES6、小鹏P7等)基本到了极限,未来上升空间较小,而新势力后续跟进车型较少,市场会受到影响。其它国企和民企虽然也推出了不少车型,但销量着实不可期,再加上大众系列的电动车表现低于预期,不少研究员降低了预期。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宁德时代周K线

长线看,新能源汽车产业一定是看多,但在短期内,在多空分歧的情况下,市场走势还不好说。从Q3开始,二级市场一直是高波动的震荡走势,进入8月后,新能源汽车概念股尤甚,从龙头股到中小票,动辄就是单日10个点以上的震荡。

老李认为,在10月份之前,新能源汽车板块将一直震荡或小幅回调,从去年开始,A股也是逢节日,必动荡,在中秋之前需要一定的避险措施,10月份的产销数据公布后,多空分歧将出现答案,格局自然会清晰。

多空分歧,是大家最不喜欢看到的局面,研究员被狂虐,散户难赚钱。

 

下一个投资机会在哪里?

任何一个产业和企业都有生命周期,一般分为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当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从萌芽阶段走到了成长阶段,未来的几年,新能源汽车二级市场的火热也将成为过去。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此情此景,一如2015年初燃油车鼎盛时期,当年,不少汽车研究员发现,未来的三五年,新能源汽车将推动新的增长空间。现在,各家研究员的处境与当时如出一辙,大家聚焦三点:一是在成熟期到来前,抓住新能源汽车已有投资机会,吃干榨尽;二是挖掘赛道上的其它投资机会,找到二次增长曲线;三是挖掘别的赛道。

第一点关于电动化的投资机会大家已经抓住,第二点的投资机会可能有很多,老李个人认为智能化和车后市场(电动车)有望成为新的增长点,二级市场的智能化的爆发周期应该在明后年,车后市场的爆发周期应该在2025年左右,当车后市场爆发的时候,也预示着,智能电动车赛道进入了成长后期。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智能汽车ETF日K线

老李在《A股的智能汽车赛道,为何没有好标的?》中,简单聊过智能化的情况,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下车后市场。

谈到车后市场,所有人的第一感觉是“散、乱、差”,然后是“无监管、无引导、无升级”,过去的十多年,燃油车后市场一直散漫发展,虽然诞生了不少准上市公司,比如养车领域的途虎养车、二手车领域的瓜子等等,但都没有形成概念股。

智能电动时代可能彻底改变车后市场,老李现在也很难说未来的行业格局,是主机厂引导还是第三方引导,是互联网巨头称霸还是零部件供应商称雄,这都有待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由于物理结构简单和技术门槛较高,智能电动车车后市场将大概率不会出现“散乱差”和“三无”状态。

一般来说,“散、乱、差”不利于投资,“一家独大不上市”更不利于投资,从产业业态和企业规模来说,车后市场会非常适合二级市场投资,这个领域可能不会诞生巨头,但会出现较多中小盘“专精特新”的公司,是将来的机会。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是汽车产业在能源、互联和智能三大方向的革命,在车辆的全生命周期中,车辆的生产、销售、使用、维修、保险、报废等信息都实现了网联化,汽车产业的业态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归根到底,是用户使用体验的变化。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出现指数型增长?

不管是特斯拉还是蔚来,不管是C2M还是BaaS,现阶段,各个玩家都是在围绕车辆生命周期的某个环节开展业务探索和落地,这些业态都是萌芽阶段,有的探索发展的好,有的探索发展的不好,有的会成为参天大树,有的会销声匿迹。

对于产业和投资而言,以开放的心态迎接变化往往能够成功,对个人体验而言,以开放的心态感受产品体验往往让生活与众不同。

乘“时代”的风,破“时代”的浪,做一名乐观者往往能有收获。

– END –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伯虎点睛在电动车市场上,低端的产品也会像曾经的油车一样慢慢消失。

 | 唐伯虎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300年前,一个叫莱昂哈德·欧拉(Leonhard Euler)的人出世,他精力充沛的一生写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创造出了被誉为“数学中的天桥”的“欧拉公式”。

 

300年后,为了纪念欧拉,长城汽车把进攻新能源车市场的品牌命名欧拉,只不过Euler变成了ORA。

 

作为一家八十年代成立的老民企,长城汽车是烧着燃油进入的21世纪。2018年独立出来的欧拉,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插班生,只是这个插班生作业交的不错。27日发布的中期财报显示,欧拉已经销售了52639辆车,超过了去年全年总销量,力压同期蔚小理等品牌。

 

欧拉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在于它做的是微型代步车,而且主攻女性用户。随着微型车渗透率逐渐拔高,欧拉又推出小型车。

 

与此同时,行业却在不断停产小微型车,奥迪品牌CEO杜兹曼说,“当下,小型车战略正被广泛质疑。

 

欧拉还能承载长城汽车新能源的使命?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燃油插班生

 

要理解欧拉的使命,还要从魏建军的长城汽车说起。

 

1984年,魏建军的叔叔魏德良建立了长城汽车制造厂,主要做汽车改装。1989年因为一次车祸,魏德良不幸离世。

 

次年,26岁的魏建军开着他的第一辆Lada轿车,走马上任长城汽车。当时这个工厂有60多名员工和200多万负债。彼时“下海潮”,“放牛娃”李书福还没造车,正在准备自己的第四次创业——装潢材料。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Lada轿车,图源:网络)

 

在这段艰难的岁月里,魏建军尝试过农用机,因为竞争激烈,利润低而放弃。后来改成做轿车,买来了底盘,手工拼装出来了长城轿车。虽然是“自学成才”,但是售价只有10万的长城轿车,一扫当时20万价位的捷达、桑塔纳、富康等“老三样”。

 

只是好景不长,随着1994年《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出台,民间私自造车被禁止,魏建军只能收手。但这并不代表魏建军放弃了造车,轿车不能造,那就造其它的!

 

1995年,魏建军去美国和东南亚考察,发现皮卡这一边缘产品。第二年,长城迪尔皮卡上线,又是以4万的“扶贫价”,再扫当时14万起售价的夏利,颠覆国内市场,并远销国外,开始赚国外财。

 

现在来看,皮卡的成功是一次曲线救国,稳住了魏建军的“长城梦”,但皮卡终究是小众市场,只能在乡镇溜溜,无法满足魏建军的雄心。

 

到了2001年,魏建军来了一个大转向,决定在皮卡的基础上做SUV。

 

2002年6月,长城推出了8万多元的赛弗,很快杀入SUV市场前三。2011年,随着哈弗H6这款“国民神车”的出现,长城雄霸国内SUV市场:连续7年、累计81个月保持中国SUV“销量冠军”。

 

纵观过去的30年,长城通过边缘性产品(皮卡、SUV)和大众化的定价策略,完成了汽车市场的挤入。

 

但魏建军也不是没有头疼的事,比如长城撕不掉的低价标签。为了向高端进发,2016年,魏建军用自己的名字成立了豪华SUV品牌WEY(魏),今年,又独立出来了坦克品牌,定位高端越野。

 

同时,因为SUV的名声太响,长城的轿车一直没有起色。08年金融危机前后,长城一款主攻小型轿车市场的长城“精灵”上市,和当时的奇瑞A1进行竞争,但这款车出了2008款和2009款后就没有下文。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2009款长城精灵,图源:易车网)

 

而最重要的是,2008年,科技部部长万钢去旧金山访问,在特斯拉总部门前的展示棚,第一次试驾了特斯拉刚刚推出的第一款双门电动跑车Roadster。

 

6年后,国内新能源车迎来一个节点,小鹏、蔚来、理想先后成立,在融资、亏损、上市的路上苦苦挣扎,经过6年,建立了自己的地位。

 

相比之下,长城新能源赶了个晚集。直到2018年,长城才独立出来欧拉品牌。这时,距离最晚成立的理想已有3年,离特斯拉出第一款汽车Roadster已经10年。

 

这个带着上个世纪末浓浓燃油味的插班生要如何追赶这支充电的车队呢?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长城做“猫”

 

先来者有先来者的优势,后来者有后来者的打法。蔚小理比欧拉更早入场新能源,但欧拉有长城汽车近30年的造车经验。

 

当初,贪图轿车市场的魏建军失利,准备放手一搏SUV市场。但当时,轿车是主流,只有本田、丰田出过一些SUV车型。这种单点赌博的方式,不被高管认可。

 

在质疑声中,魏建军说:“单腿走路,绝对比脚踏几只船风险要小,如果不能在某一领域聚焦,那么中国车企也将像过去的家电、PC和手机制造商一样,在一轮红海竞争之后什么都不会留下。”

 

事实证明,聚焦SUV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聚焦或者说剑走偏锋也成为了长城的一种风格,并沿袭到了欧拉身上。

 

比如,欧拉的第一款车欧拉IQ,前脸采用极富个性的封闭式设计,引起了外界的争议。尽管这款车销量不佳:当时月销量在700左右,根据众车网今年7月的数据,销量只剩下37辆。但是欧拉还在进一步“聚焦”“突破”。

 

2018年12月,一款更大胆的欧拉R1上市。这款车首先定位于受众更小的微型车市场,其次把目光聚焦到了女性用户身上:使用鲜艳的颜色。

 

R1上市后,不到一个月销量过千,在2019年更是全力狙击女性用户,推出欧拉R1女神版和亲子版,年销量达到了3.9万。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欧拉R1,图源:爱卡汽车)

 

为了迎合女性用户的喜爱,2020年7月,新上市的欧拉R1更名欧拉黑猫。后来上市的欧拉好猫(小型车)更是把“颜色”发挥极致,出来原谅绿、蓝波万、万人米、高跟红等八款色系,光是名字就让人眼前一亮,欧拉也成了人们眼中的“玩色高手”。

 

现在,欧拉已经形成了欧拉白猫、欧拉黑猫、欧拉好猫的喵星联盟。在2020年,欧拉实现销量56261辆,同比增长44.76%。在造车新势力还在4位数排位的时候,欧拉品牌早已实现月销过万的目标。

 

当年一直念想轿车市场的魏建军步履匆匆,大意失足,在长城汽车办公大楼前的“前车之鉴”石碑上无奈添上:2007年,因顾客价值识别不充分,导致精灵车型产品定位不准确,市场销量低、生命周期短。

 

现在,乘着新能源车的东风,魏建军把视线聚焦到了女性用户身上,借助“她经济”慢慢逼近轿车市场。这次,魏建军的成功几率多大呢?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小微车型的困局

 

新中国最高的微型车是在1958年,由上海微型汽车制造厂制造的沪客580型的微型原型车。经过两年改进,1960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辆微型车海燕SW-710诞生。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海燕SW-710,图源:网络)

 

到了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微型车凭借便利、性价比的优势一度占据全国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了很多家庭的“第一辆车”

 

在日本,小车型深受喜爱。日本街头随处可见一种外形小巧、丑萌的盒子车——“K-CAR”(“kei-car”的缩写,概念源自二战,“kei”是轻的意思)。当然它还有其它好处:性价比和环保。

 

但是这种小微车型的利润空间小。在全球环保的趋势下,许多国家对燃油车限排,小型车为了符合出厂标准,只能加装过滤器、催化剂,利润被进一步压缩。就连日系车企,本田和丰田在去年也停止了在美国销售飞度及雅力士。

 

在成本的打压下,烧燃油的小车型已无立锥之地。车型就要从历史上消失了吗?

 

从当下的趋势看,并没有。2019年,奔驰的Smart开始彻底向电动化转型;2020年,宝马MINI旗下的电动车型Cooper SE发布。

 

差点湮没在历史里的车型,被新能源技术救了回来。

 

在国内,电动型车市场的发展也异常迅猛。根据2020年的数据,国内销量最高的型车五菱宏光MINI EV已经达到119255辆,欧拉黑猫也成功超越了当年的对手奇瑞,而且正在成倍的增长。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2020年全国轿车A00级车销量排名,
图源:选车网)

 

那么现在摆在欧拉面前的还有什么问题呢?

 

首先是利润。新能源车亏钱,蔚来、理想就算定位中高端,到目前也没看到盈利的迹象。车型本来利润就微薄,现在补贴已经滑坡,今年来原材料、芯片价格都在上涨,车型形势严峻。

 

而欧拉为了抢占车型市场,当初打出了“0首付/0利率/0月供”的广告,还承诺买车送充电桩、保值换购等服务。压力多大只有欧拉的财务知道了。

 

为了控制成本,很多车企尤其型车已经换上磷酸铁锂电池,欧拉黑猫第二版也把三元锂电池改为磷酸铁锂电池。不幸的是,磷酸铁锂电池已经从去年的3万/吨涨到了现在的5万/吨。

 

利润不是最致命的,只要抢占了市场,羊毛钱还是可以赚回来。最让人担心的是:车型的市场究竟有多大呢?

 

根据调研报告的数据,目前A0(小型车)/A/B/C级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只有3.7%/3.3%/8.2%/4.5%,普遍不高,但在A00级(微型车)领域,新能源车的渗透率高达96.9%,几乎饱和。

 

在新能源车还在起跑阶段的时候,微型车市场已经到达了巅峰。可能基于此,欧拉好猫开始转攻小型车。

 

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讲究牌面的文化中,这种小而美的车型,终究是小众。

 

尤其,欧拉做的还是单性用户,市场就更加狭窄。欧拉要同时撑起魏建军的轿车和新能源梦,仍然任重而道远。

 

 

被嫌弃的代步车,开始攻女人心

总结

 

借鉴长城SUV的聚焦思维,抓住细分赛道,欧拉迅速实现了新能源车品牌的推进。但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这款背负新能源车使命的车,会被标上代步车、女性车这样的标签,难以转型大众轿车市场,长期处在“边缘”位置。

 

对欧拉而言,最该担心的还是欧拉品牌营销总经理余飞的一句话:在电动车市场上,低端的产品也会像曾经的油车一样慢慢消失。

 

小微代步车如何走向高端呢?

 

代步车的定位已经注定了欧拉是一个“大众”的品牌,难以实现高溢价。但是大众不代表“低端”,高端产品也不是说一个高配置、高价格就可以实现的。

 

微车型虽然利润薄,但不代表没有出场机会。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汽车行业已经转向了通过软件等增值服务,实现放长线式的收入。

 

型车作为目前渗透率最广的车型,有很大增值空间;相对经济的小型车,在“6亿1000”和下沉的大背景下,也有很大机会。而且长城擅长低线市场。

 

在一次采访中,问及长城的电池计划时,魏建军表示,长城不做选择,有各种动力路线,包括燃油,混动,纯电,氢能。长城这种“全都要”的心胸不仅体现在电池上,也体现在汽车制造、技术研发上。

 

但是对于欧拉而言,现在该聚焦的应该是智能化技术。

 

参考消息:
1. 新文热点评:关于长城汽车“命悬一线”的疑问?魏建军有了答案
2. 汽车天涯说车:车手魏建军:刀尖上的舞者
3. 汽车品牌馆:单驱会让汽车变得不平衡,但是我国第一辆微型车就这么干了
4. 汽车头:日本汽车风靡全世界,可日本人喜欢的到底是什么车?
5. 往秀婷:中国微型车市场竞争格局分析
6. 汽车产经:车越做越大,被“嫌弃”的小型汽车何去何从?
7. 阿尔法工厂:左手电动车、右手储能,起底磷酸铁锂万亿市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01gNtDYOSZGkQj3nx2oyQ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作者 | Vancci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2019年10月,诺贝尔化学奖终于揭晓,获奖名单由一位英国人、一位美国人和一个日本人构成。这三个跨越东西半球的科学家都是因为对锂电池发展所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奖的。

而获奖者之一来自美国的John Goodenough当时都已经年近百岁了,这个“足够棒”先生也以97岁的高龄成为了获奖时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

 

如果穿越到20世纪70年代,你说锂离子电池将大规模应用于消费电子与汽车行业,车辆也有了自动驾驶的功能,大家也许会觉得你是个疯子,但现在都真真切切地实现了。

 

但今天我们要聊的不是在闪耀的星星下诞生的“纯电动车”,而是它略显“另类”的混动车兄弟。

 

在全球目标都剑指“碳中和”的背景下,混动汽车有光明的前景吗?

1

混电车的前世

说起最早的混合动力车,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丰田和本田这两家日本车企,当年丰田研究了一套i-MMD系统,采用了双电机的模式,分别为行驶和发电两用,可以随意调整两台电动机加上一台引擎各自参与工作的程度,能够实现“全域”高效混动的模式。

 

从1997年丰田第一台混动车普锐斯出世到现在,它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截至到2019年底,作为“混动老大哥”的丰田全球销量累计突破了1500万辆,在全球的混合动力市场的市场占有率接近90%,每销售10辆混动车,有9辆都是丰田旗下的混合动力产品。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第一辆混合动力车诞生于120年前,由一位现在大名响当当的人所创造的,而这个人就是保时捷的创始人—— Ferdinand Porsche。

 

1898年,年仅23岁的波尔舍为一家奥地利的汽车制造商开发电动传动系统,此时他还没有成为甲壳虫的设计师,也没有成立如今的保时捷。

 

就在汽车还是普遍使用链条传动的主流中,波尔舍开发了第一款“混动车”Lohner-Porsche,车辆上采用了1859年“刚刚”发明出来的铅酸蓄电池作为动力源。由于当时的电池技术还不成熟,仅铅酸蓄电池就重达1.8吨,因此最高时速仅有14km/h,纯电的续航也在10公里以内。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而后一位英国的商人E.W.Hart下了第一笔订单,并要求波舍尔对车进行修改,希望车辆能够运行汽油机和电机并承载多名乘客。1900年,波舍尔在改进后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混合动力车,在此前的基础上加装了一台内燃机,使用汽油发电机驱动轮毂电机——由汽油发动机充电,然后利用电能为电机供电。

 

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类正式进入石油年代也就才30年的时间,而且石油的势头终于超过了煤炭成为了一次能源消费中的王者。因此铅酸电池这种新能源并没有被市场所重视,混动车也没有站上汽车的市场中。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在此前,石油的价格一直被西方的石油公司所掌控,其价格也被压的很低,这也引起了主要的石油出产国阿拉伯国家的不满。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伺机而动,决心提高石油价格、减少石油生产并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依靠中东石油供给日本就是其中之一,1974年至1975的2年内,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经济增长率为-3.25%。也正是在1973年到1990年中三次石油危机的刺激下,1997年,丰田开发出了开头提到的第一款混动汽车。

 

将时间的进度条拉到10年后的中国。

 

2009年春天,一辆车牌号为“粤B-D1XXX”的车出现在了深圳街头。虽然身披“蓝牌”,但这可是中国内地第一辆正式上牌的油电双模混动车——比亚迪F3DM。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比亚迪F3DM插电混动车使用的是DM双模系统,与百年前的“初代保时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混动系统是由两套完全独立的动力系统所构成,其动力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燃油车的涡轮发动机加上双离合变速器(电机系统)。

 

也就是说,在传统燃油车基础上,配上一个小号的电池组(仅有纯电汽车电池组的五分之一大)、一个电机和一个电力驱动系统,加上能帮助在燃油机和电机之间切换动力的控制器,一套插电混动系统就搞定了。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换个角度来看,这个“插电式混动车”在严格意义上都算不上是混动车,还是油车的内里。毕竟一百年前就能做出来的东西,确实没有什么技术难度。

 

且这套系统并不具备有高效率处理条件,当时的主流的插电混动车,也只是在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双离合变速器,且发电机发出的电能只能通过蓄电池充电,如此反复的能量已大量损耗,因而效率低下,所以插电混动汽车从本质上来说只不过是一个畸形的“政策模式”,是节能减排催生出来不太成熟的产物。

 

尽管如此,当年的插电混动车也是卖爆了市场,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事儿主要还是因为钱。

 

2

混动太香了

2013年,国家财政部、科技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文件,其中就包含了新能源汽车补助的标准,而插电混动车的补贴标准为3.5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当年插电混动车大受欢迎的另一个原因其实很简单,人们并不相信大型锂电池的技术足够成熟,其次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实在是鸡肋,以2014款的比亚迪秦和E6为例,比亚迪秦的综合续航能力综合有780公里(油700,电80),而E6的续航能力仅有300公里。

 

同时,最开始的纯电车还不能使用直流电的快充模式,如使用5KW的慢充模式给300km续航的车充满电,需要花上好几个小时。且2014年我国累计建成的充电桩仅为2.8万个左右,但当时纯电动车的销量累计已经超过4.5万辆了,以充电接口与新能源汽车数量比例不低于 1:1的标准来看,充电桩数量严重不足。

 

在这样的双重刺激下,混合动力车产销实现了井喷式的增长,201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7.8万辆,销售7.5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了近4.8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售了超4.5万辆。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在当年中国内地热销的自主品牌车型中,比亚迪秦以5357辆的销量成为上半年销售冠军,占插电式混动车销量的97%,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E6纯电动车型上半年仅累计售出1391辆。

 

所以当时的深圳街头,纯电车并不多见,出现最多的居然是投入使用的比亚迪秦EV纯电出租车,可以说是满大街都是小蓝车,也只有深圳市政府才能推动这种事的发生。

 

不过香归香,劣势也很明显。早期设计的混动车两套独立系统之间存在着动效低、油耗高等一系列问题。不论是从电动车、还是从燃油车的角度来看都不算优秀。

 

而我们再次将时间的进度条拉到六年后的今天。

 

作为混合动力的大厂,比亚迪正式发布了DM-i超级混动技术,一口气带来了比亚迪秦、宋、唐三款车型的DM-i混动版本,走出了一条新的技术路线。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在这套技术中尽可能弱化了发电机的作用,以动力电池和高性能的电机为基础的设计,主要依靠电机驱动,而发动机主要用户发电,这样能够在最大的程度上通过多用电的形式,达到省油的效果。

 

从全球大环境来看,未来亘古不变的方向肯定是要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能源革命时代也已经悄然来临。浅显的来看,全球的水能、陆上风能和太阳能,理论上的开发潜力分别超过100亿千瓦、1万亿千瓦、100万亿千瓦,也就是说仅开发万分之五就可以满足全球能源需求。

 

石油这个能源肯定不是未来,而“烧油”这个属性还是抵不过世界长足发展的大目标,但比亚迪、理想这些车企为何还要跟燃油扯上关系呢?

 

3

故事,说的下去么

还是离不开一个字:钱。

 

王传福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目前有约2/3家庭是无车家庭,对于这些家庭来说,让第一台车购买纯电动是很困难的。”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和马斯克不一样,王传福出身贫穷,也更懂得有饭吃的重要性,所以没有张口就来“改变世界”、“让梦想窒息”。他也很明白,新能源车这个巨大的增量市场,最大的敌人不是特斯拉,而是发展了近百年的燃油车。

 

怎样才能干掉燃油车?

 

一句话,燃油车有的缺点,你不能有,燃油车有的优点,你要更优。

 

百年的发展,使得燃油车在价格、便利性等方面很有优势,但问题在于它们到了瓶颈,很难提升。因此,只要把价格降到同等燃油车水平,再利用混动车在加油便利、动力性、效能转换等方面的优势,就很容易取代燃油车。这是比亚迪的小心思,也是它的大战略。

 

所以,比亚迪的混合动力车价格被定格在10-25万元,在价格低廉的同时,还能做到驾驶体验无限接近于纯电动车,并且NVH、平顺性、操作性和智能化远优于燃油车。从销量上看,比亚迪也收获了不少成绩。

 

这也说明,消费者其实很理性,即使是纯电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但说到应用,还是要考虑加油更方便的这个客观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况且,就算是在国内已经飞速的铺排的情况下,中国的充电补能体系还不是很完善。截至2021年5月31日的数据,国内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约为580万辆,占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的50%,但全国累计建设的充电站为6.5万座、换电站644座,各类充电桩187万个。即使是按照纯电车占一半的300万辆车来算,匹配的比例也远远达不到1:1。

 

另外,很多车企选择用混合作为过渡,还是钱的问题。做纯电的小鹏和蔚来,一个三年亏损了85亿,另一个亏损了有400亿。

 

说白了,有钱当然可以一步到位,如果没钱,还是离不开混动这个过渡产品。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好的事,谁不乐意?

 

看看理想,三年只亏了40亿,但在中大型 SUV市场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以8589台的数据坐稳了第一名。

 

新能源汽车的第一枚弃子

 

当然,理想也深谙未来是什么世界,所以计划2023年正式推出两款纯电动SUV。

 

连百年车企奥迪都宣布品牌将不再研发全新的内燃发动机了,计划在2030年内实现对于旗下A4/A6等核心车型的纯电动化转变。

 

新能源车这条赛道的大趋势其实也很明显了。

 

 

4

结语

现在,全球都在为碳中和努力。

 

拜登刚宣布了一项行政命令,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占全美汽车销量的一半。

 

作为燃油车向电动车过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的中间产品,混合动力有着自己的优势,如果说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新能源(纯电)车是其中最精锐的部队,那么混动车就是先遣的侦察部队,摸清形势后以最小的损失打赢这场战役。

 

虽然未来的汽车世界,属于纯电,但混动车这颗子弹,还能再飞一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Zv8uG3rbJdut8yjIVkk2A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里程碑事件,不是宁德时代的万亿市值,也不是跨界造车的汹涌泡沫,而是一场接近十年前的官司。

官司发生在2012年4月9日,地点是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决的双方来头都不小:一方是加拿大企业魁北克水电(Hydro-Québec),一方是中国专利局复审委员会,以及作为第三人的中国电池工业协会

魁北克水电是加拿大的地方国企,是枫叶国最大的电力生产企业,实力雄厚。一个加拿大企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跟中国人对决公堂,目的只有一个:争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技术专利。

官司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旦专利权被判给魁北克水电,那么摆在国内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商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要么一次性缴纳1000万美元专利入门费,要么每使用一吨磷酸铁锂,缴纳2500美元授权费。

而磷酸铁锂电池的制造专利,为什么会落到一家加拿大地方国企的手里?这又是一个狗血故事。

1995年,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John B. Goodenough在实验室里发现了钴酸锂、锰酸锂之后,锂离子电池的第三种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当时实验室恰好来了一位访问学者:日本NTT公司的冈田重人。

就在John Goodenough团队一步步攻克磷酸铁锂电池技术难关时,扮演无间道的冈田重人把团队的研究成果全部传回了日本,并被NTT在当年11月悄悄注册了专利。也许因为做贼心虚,NTT只申请了日本专利。

一年之后,John Goodenough才发现团队被特务渗透,他所在的德州大学急忙在美国申请了专利。之后,他又和法国科学家Michel Armand共同申请了磷酸铁锂包碳技术的专利。前一个专利解决了电池的制造工艺难题,后一个专利解决了电池的商业化难题,这两项专利也成了磷酸铁锂电池最核心的技术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凭借对锂电池的贡献,John Goodenough教授获2019年诺贝尔奖

随着磷酸铁锂电池的商业化难关被攻克,不擅长打官司的德州大学,将专利授权给了几家实力雄厚的公司:比如新能源领域投入多年研发的魁北克水电,和德国化工巨头南方化学(Sud-Chemie)的子公司Phostech。

这些公司拿到授权后,摇身变成“维权联盟”,先把搞间谍的NTT告上法庭。NTT由于理亏,便在2008年跟魁北克水电等公司达成庭外和解,赔了3000万美元。同时,魁北克水电也开始在全球各地疯狂抢注专利。

2003年,魁北克水电向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个名为“控制尺寸的涂敷碳的氧化还原材料合成方法”的专利。虽然看名字跟磷酸铁锂电池没半点关系,但其权利要求几乎覆盖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所有制造技术。

2008年9月,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了魁北克水电的专利申请,时值中央财政对新能源车的天量补贴呼之欲出,国内的电池厂商瞬间如临大敌,巨额的授权费一定会把中国的动力电池产业扼杀在襁褓之中。

这些专利要求合不合理?当时的产业界人士直言:“漫天撒网,跑马圈地,只是发明了一个瓶子,却想注册所有容器的专利。”

因此,魁北克水电们的专利阳谋并非无往不利,反而经常遭遇败绩:在美国起诉锂电池公司A123,被判败诉;而欧洲更是跟美国撕破脸面,2008年专利局裁决撤销了德州大学在欧洲的磷酸铁锂专利拥有权。

2010年8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向国家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针对魁北克水电的专利无效请求,一年后,专利复审委员对修改后的111项权利要求,宣告全部无效。这让产业链上的各家公司都长舒了一口气。

为了保住摇钱树,魁北克水电随即提出上诉,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专利官司。

在决定胜负的二审中,魁北克水电修改了专利认定范围,比如把“化合物“改成”碳导体”,并称这是笔误,但实际上这是魁北克水电有意扩大保护范围,而根据中国专利法规定,这种错误是不能修改的。

上诉最终被驳回,维持原判,中国电池材料厂商逃过一劫。有意思的是,在一场又一场专利战争背后,反倒是这项技术的奠基人——美国教授John Goodenough几乎没捞着半点好处,被迫当了一回居里夫人。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法院判决之后的新闻发布会,2012年 来源:第一电动

这场官司是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发展史上无法抹去的一笔,官司本身的波折、和背后充满狗血与套路的往事,似乎也象征着整个产业前进的道路绝不会一帆风顺。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中国动力电池、乃至新能源车产业的起步,是从一场以“补贴”为名的泡沫开始的。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2000年夏天,前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到访德国,见到了在奥迪工作多年的万钢,两人从天亮聊到天黑,话题只有一个:中国汽车产业的前途何在?见多识广的万钢献了一计:新能源汽车,这和当时中央政府的想法不谋而合。

随后,万钢被邀请回国,先是担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然后又在2007年成为科技部部长。此后,有关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旋即纷至沓来。

2009年1月,“十城千辆”项目启动。一个月后,科技部公布补贴标准:混动最高5万/辆、纯电最高6万/辆,10米以上的混动和纯电公交可以享受42-50万/辆的优惠——力度之大,在国内产业政策中前所未有。

客观来说,要让一个行业快速完成从0到1,补贴无疑是最立竿见影的。

但这一方面非常考验政府层面的顶层设计与财政纪律。另一方面,巨额补贴容易激发人性中贪婪的一面,引发疯狂的投机行为,导致市场资源错配和浪费,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多个行业的历史中都出现过。

补贴落地后,二级市场闻风而动,电池系统作为电动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整车成本40%左右,立刻沦为爆炒的对象,出现了一堆锂概念妖股。其中,最夸张的莫过于股价2个月涨3倍的“成飞集成”。

成飞集成原本是一家做汽车零部件的公司,宣布募资10亿元增资“中航锂电”进军锂电池产业后,股价在34个交易日里涨停了12次,以至于深交所要求券商必须采用“人盯人”策略,时刻监控成飞集成的股票交易账户。

当时,中国蹦出了1500多家锂电公司,绝大部分是为了拿到土地和低息贷款的空壳公司,整个行业泡沫横飞。2010年前后,中国动力电池做得最好的公司,成品率只能达到60%。

这无法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上汽因为在国内找不到合格的电池厂家,不得不和美国A123(已被中国万向集团收购)成立合资公司,北汽为了解决电池问题,也在2013年和韩国SKI成立了合资公司。

2010年8月,前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专门写了一篇名为《谨防电动汽车事业中的科技骗局》:“望大家遇到明显吹嘘过度的发明新闻,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不经调查和请教相关科学家,就拿钱拿地出来……千万不要急于求成,做出一些傻事。”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王秉刚同志于两天前(2021年8月3日)去世,在此悼念并致敬

虽然看口气属于苦口婆心、殷切关怀,但在中国的政治语境里,“做傻事”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定性。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看,天量补贴固然在短时间内迅速催熟了新能源车市场,对终端的补贴也能照顾到产业链的中上游。但由于有财政买单,整车厂只需要把车卖出去就能拿到补贴,电池厂也没有技术升级的压力,导致产业上游在补贴期间几乎没有进步,和日韩企业的技术差距立竿见影。

而同一时期,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也发生了分化:

动力电池主要有两种技术路线——磷酸铁锂电池三元锂电池,前者的特点是工艺成熟、原材料成本低,循环寿命也更长,但有一个关键缺点:能量密度低,续航低。后者则恰好相反,成本高、安全性稍差,但最大优势是能量密度大,续航时间长。

三元锂路线的代表便是特斯拉,从第一款量产车Model S开始,特斯拉就一直押注能量密度更高的三元锂电池。和特斯拉同一年开始生产新能源车的比亚迪,则是磷酸铁锂电池的拥趸。很长一段时间里,磷酸铁锂也是国内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这也是为何国内厂家在专利诉讼问题上倾尽全力的原因。

放在现在看,三元锂是更好的选择,但在当时,磷酸铁锂路线其实是一个非常符合国情的路线:三元锂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3M公司和阿贡实验室、荷兰优美科、德国巴斯夫等机构手上,这些机构又将专利授权给了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公司手上,中国的技术积累几乎为零。

反观磷酸铁锂,包括比亚迪、北大先行等公司都已经涉足,反倒是三元的技术工艺在当时还不够成熟,安全认证数据少,除了特斯拉,几乎无人涉足。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内对新能源车的补贴是从公交和出租车开始,走循序渐进路线。和私家车相比,公交车的行驶路线与里程都相对固定,相应的充电设施部署起来也方便,反倒是对续航的要求没那么高,磷酸铁锂安全、稳定、工艺成熟的特点和政策方向完美契合。

在2014年之前,中国用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磷酸铁锂电池,能量密度不到120Wh/kg,主要用在公交客车和出租车上。最畅销的电动车北汽EV,续航只有160km,很难被个人消费者接受。

但反观海外采用三元锂电池的品牌:比如特斯拉ModelS,宝马i3和i8,雪佛兰Volt,其中Model S续航达到400公里,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43Wh/kg,几乎是磷酸铁锂的一倍。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SDI西安工厂竣工投产典礼,2015年

随着私家车市场的逐步崛起,磷酸铁锂电池续航低的劣势暴露无遗。技术优势更强的韩国产商随即趁虚而入:2015年10月22日,三星SDI西安工厂竣工,绑定了中通客车和北汽福田,5天后,LG化学南京工厂竣工,能满足10万辆电动车配套需求。当时,国内能叫得出名字的汽车品牌,要么已经和LG签了订单,要么正准备签。

作为新能源车技术密度最高、成本最高的零部件,对中国来说,搞不定电池,弯道超车就是一个伪命题。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2015年,中国新能源车产业迎来了继专利战之后的又一个转折点。

一方面,中国在2015年正式实现赶英超美,成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生产国。但另一方面,随着三元锂电池的逐步普及,以LG化学和三星SDI为主的日韩厂商横扫中国市场,由于产能供不应求,LG总部一度取消了对中国公司的出货量考核[23]。

为了进一步挤压国内电池厂的生存空间,韩系厂商一边扩产一边发动价格战,直接将价格打到1元/Wh,国内品牌电池出厂价还普遍在2.5元-3元/Wh。虽然出货量大,但市场极为分散,出货最大的宁德时代2015年收入刚破50亿,只有三星SDI的1/8,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要知道,动力电池的成本往往占据整车BOM成本的35%以上,这比SoC在手机上的成本占比还要高得多。放在商业层面,意味着绝大多数的补贴,最终都被韩国电池厂赚走了。当年在燃油车产业技术换市场的铩羽而归,似乎又将重演。

面对韩系电池厂的大军压境,2015年4月,工信部发布《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作为继补贴之后又一个充满争议的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这份俗称“白名单”的文件对相关企业设定了门槛,比如产能要在2亿瓦时以上。

更关键的是,明确补贴和白名单挂钩,只有用了名单内企业提供的产品,整车厂才能拿到财政补贴。

相比单纯的补贴,白名单有着极其明显的“扶优扶强”的意味,在这个过程中,动力电池业迎来了产能大跃进,实力相对较弱的品牌陆续被淘汰,行业集中度急速提升。在白名单发布前,国内涉及动力电池配套生产的企业近200家,新能源车型多达1600种,而同期新能源车销量只有不到8万辆。

2016年11月,工信部再度发布新版白名单征求意见稿,对产能的要求比2015年的文件一下提高了40倍,以至于业界认为意见稿相关标准过于苛刻。

白名单的争议之处则在于,它对国内厂商有着极其明显的保护倾向,这是当时雄心勃勃的韩系厂商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两年时间,中国政府一共公布了四批名单,从2015年11月发布的第一批目录开始,直到2016年6月份发布的第四批目录,都没有一家韩国企业进入名单。就连第四批大开闸门,放了32家企业进来,也没有LG和三星的身影,这种就差直接报身份证的政策,自然引起了韩系企业的不满。

当时,国内60%左右的大型乘用车企业都选择了三星SDI和LG化学作为供应商。白名单公布后,刚刚竣工的LG南京工厂顿时陷入尴尬。按照LG原本的规划,南京工厂是其继韩国梧仓工厂、美国霍兰德工厂之后,LG化学再全球的第三大电池生产基地。随着第五批名单在2017年的难产,LG最终把南京工厂卖给了吉利。

按照白名单本身的说法,入选名单需要电池在国内制造和研发,但并不妨碍媒体将其解读为动力电池版的“限韩令”。时值韩国政府一意孤行部署“萨德”导弹,中韩关系大幅度退坡,难免引发猜想。2016年6月,韩国前国务总理黄教安来中国访问,白名单问题的讨论赫然在列。

同一时期,三星和LG自身也问题频出,先是三星Note 7因为“爆炸门”事件被迫全球召回(除了中国),这款手机的电池供应商恰好是旗下的SDI。接着,LG化学和另一家动力电池生产商SK创新因为专利问题撕破脸,开始了一场漫长的诉讼马拉松。

直到2018年底,关于白名单的存废口径才有所松动。2018年8月,在一年前停产工厂的SKI宣布重启与北京汽车的合作项目,投资50亿元在常州建年产7.5GWh的动力电池工厂;2017年暂停扩建的三星SDI西安动力电池工厂二期项目,也低调重启。

2019年6月,工信部发文正式废止白名单,四批符合规范条件企业目录同时废止。在存续近4年的时间里,白名单诞生之初并不显山露水,却最终证明了其威力。

2015年的第一版白名单,其精妙之处在于,一方面配合“客车暂禁使用三元锂电池”的规定,将外资品牌优势巨大的三元锂电池,挡在了需求最多也最稳定的客车市场之外;另一方面,当时财政补贴也多集中在客车领域,大量的补贴也给予了自主品牌从磷酸铁锂向三元锂转型的资金和时间。

2016年的第二版白名单,则是中国政策智慧的一种体现:虽然产能标准提高40倍的大跃进仅仅停留在征求意见稿,但企业为了尽可能满足意见稿中的标准,也只能一边扩产一边并购,大量达标无望的中小厂商被并购。尽管期间出现了低端有余高端不足的情况,但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能够让一部分电池厂商“先大起来”。

通过白名单,国内厂商获得了一个追赶的窗口期,当国产电池的使命从做大变成做强,白名单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

2018年4月,白名单废止前夕,中汽协发布了一份《汽车动力蓄电池和氢燃料电池行业白名单暂行管理办法》。这份中汽协版本的白名单既不与补贴挂钩,也没有保护性条款,而是向海外厂商敞开大门,政策设计的核心思路也从产业保护变成了引导和扶持自主品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就是,引进国外的“先富”,实现“先富倒逼后富”。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2016年最后一天,中国政府推出了新一轮补贴政策,首次将电池系统能量密度纳入考核标准。

简单来说,就是电池密度越高补贴越多,导致的结果也明显,在续航上有明显优势的三元锂受宠,磷酸铁锂被冷落。在2015年之后,国内已经明显感觉到磷酸铁锂的技术遇到了瓶颈,但三元锂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却在不断提高。

以产品为例,当时国内卖的最好的电动车是北汽E系列、知豆、众泰云、康迪熊猫,续航都不到200km,最大的使用场景是网约车,个人消费疲软。反观海外市场,Model S/X大杀四方,续航都在400公里以上,而且几乎都是个人买单。

2015年下半年,三星SDI西安工厂和宁德时代为了争取华晨宝马的订单,邀请对方来审核,宝马的采购人员戴着白手套摸了摸两家公司的卷绕机,最后选择了资历更浅的宁德时代

宝马与宁德时代的渊源颇深:2011年,在宝马工作的魏岚德(Johann Wieland)奉总部命令来中国寻找动力电池供应商,听说东莞有一家企业不错,名叫ATL,是一家100%日资公司,常年给苹果手机供货,宝马随后提出合作意向,但前提是需要啃下宝马给的800页德文技术文件。

当时,代表ATL和魏岚德对接的曾毓群有些犹豫,因为车规级电池的生产难度和手机相比根本不在一个level,但他最终还是接受挑战,而且还战了一把大的——将ATL的汽车动力部门打包剥离出来,回老家成立了宁德时代,并且花了两年时间啃下了这些文件,打入宝马供应链,一战成名。

外界对曾毓群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是“赌性”,这个说法可以一路考证到王兴的饭否:

一个有幸早年投资了宁德时代的朋友说他当年第一次走进创始人曾毓群那狭小的办公室就被震了一下,只见墙上写着:赌性坚强。为什么不挂爱拼才会赢呢?曾正色道: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曾毓群的办公室曾挂着一副字,上书“赌性坚强”

很长一段时间里,宁德时代都是仅次于比亚迪的第二大动力电池供应商,但相比比亚迪坚定押注磷酸铁锂,宁德时代两边都下注,但显然更倾向于三元锂。2015年白名单推出后,政策层面对三元锂电池的倾向逐渐显露。而2016年补贴政策从阳光普照变成对三元锂路线的精准扶贫,更是让宁德时代直接坐上了火箭。

2018年,整车补贴政策再次调整,续航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车全部与补贴无缘,没来得及转向三元锂电池的企业,死伤惨重。

在动力电池领域,技术路线确定之后,厂商往往会有一个产能扩张周期,从工厂竣工到产能饱和,少则一年多则两三年。另一方面,在技术路线迭代期间,厂商往往需要大量的资本扩张开始进行新产能的布局,这也是宁德时代火速上市的原因之一。

2018年,手握大把订单的宁德时代创下了24天闪电过会上市的记录。据说马云在宁德时代上市前亲自拜会曾毓群,才为旗下的云锋基金以10亿元的价格争取到1.06%的股份,以现在的股价,这些股票现在价值140亿元。

同一时期,在白名单政策的影响下,韩系厂商在中国的产能扩张戛然而止。即便2018年白名单开始松动,工厂重新开工,达到产能饱和也需要时间。以SK创新为例,其2018年8月投资50亿元在常州建厂,计划年产7.5GWh的动力电池,最早也要到2020年第三季度投入量产。

政策的时间差,为宁德时代创造了一个产能爬坡的绝佳窗口期。而动力电池又是一个自带降价属性的品类,产能规模越大、成本越容易降低。加上电池本身又有Know How的成分——即使同样的材料,不同的配方、不同的工序,也能带来迥异的产品。两者叠加的结果,就是一旦产能形成壁垒,马太效应异常显著。

瑞银在2018年年底发布了一份实验报告,对比了四家主流电池厂的电池成本,其中宁德时代、LG和SK创新的成本都在150美元/Kwh上下,相差无几。松下只有111美元/Kwh,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只给特斯拉供货,而马斯克又是个砍价狂魔。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另外,动力电池乃至整个汽车领域,是一个比较依赖本地化响应的产业。无论是终端品牌还是电池厂商,都会培养一张属于自己的“本地配套关系网”。

宁德时代和多家汽车厂商合资成立公司,同时也绑定了多家上游材料厂,覆盖正极材料、电芯、电池PACK等多个环节,不仅是利益共享,也有利于工艺提升。随着中国本土新能源车品牌的崛起,宁德时代的本地化相应优势也愈发显著。

复盘宁德时代的崛起,最大的推力除了曾毓群本人赌神附体,但更重要的,是产业政策的精妙布局:

首先抗住骗补和泡沫的压力,换取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全面脱贫;接着推出白名单,为电池厂技术切换争取时间窗口,同时对龙头厂商进行精准扶贫;最后引入海外竞争对手,倒逼国内厂商技术突破。

这是乾坤腾挪,大开大阖的操盘。在当前的鲜花锦簇的背后,是万一产业政策遭遇不顺,便会被舆论口诛笔伐生吞活剥的风险。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随着国内动力电池龙头的冉冉升起,国产新能源车品牌大放异彩,中国政府又在终端产品上使用“先富倒逼后富”大法——2019年底,国产化的特斯拉Model 3正式获得国家补贴,中国造车新势力跟全球顶尖选手短兵相接。

特斯拉大战“蔚小理”的新闻占据了大部分头条,但整个产业链的最上游,一场更大规模的交锋已然打响。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6月13日,刚参加完亚布力论坛的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又马不停蹄赶到重庆,在演讲中,他摆出了一组数据:中国70%以上的石油需要进口,70%(实际上是80%)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70%是消费在交通运输环节。

不过王传福的目的不是推销比亚迪的电动车,而是想指出电动车同样会遇到燃油车的“卡脖子”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最主要是为了解决石油卡脖子问题,但是中国的钴资源几乎没有,镍资源也很少,中国不可能走回头路,从被石油卡脖子到被金属钴和镍卡脖子。”

因此他得出结论,相比于要使用大量镍、钴的三元锂电池,使用磷酸铁锂作为正极材料的刀片电池不仅安全性更好,而且完全不依赖稀有金属,没有卡脖子的后顾之忧。

担心被卡脖子的不止王传福,还有太平洋对岸的马斯克。今年2月份,砍掉了公关部的马斯克发了一条推特,说道:“镍是我们最大的担忧,正是因为镍短缺,所以标准续航版车型才会使用无镍的磷酸铁锂电池。”

作为动力电池不可或缺的关键原材料,锂、镍、钴相当于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的煤炭与石油,这些资源同样也存在分配不均、品质不一、背后地缘政治复杂等问题,因此必然会引发各方势力的激烈争夺。

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盐湖和矿山。从全球供应量来看,澳洲矿山占比约57%,南美盐湖占比约30%,中国的盐湖和矿山总计不到10%,而且,中国的锂资源品质普遍不高,基本上都集中在青海、西藏和四川等环境脆弱且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开发难度大,成本高。

资源分配更加极端,全世界一半的钴矿都在刚果(金),这个地方常年战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供应不稳定。

的分布相对广泛,印尼、菲律宾、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的储量都非常丰富,中国比较贫乏。2019年,全球镍产量约为250万吨,印尼占了约三分之一,在动力电池“高镍无钴”的趋势下,镍已经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总结下来,锂、镍、钴这三大资源,中国要么完全没有,要么没有成本优势,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这绝对属于卡脖子级别的隐患。而相比下游车厂打的你死我活,上游的资源争夺战,中国早早就确立了领先优势:

2012年,中国的天齐锂业以41亿元的价格收购澳大利亚泰利森,后者拥有全球28%的锂资源。另一家公司赣锋锂业则在2015年参股了澳大利亚Marion锂精矿,并且获得了100%包销权。2018年,天齐锂业又入股课智利SQM,成为第二大股东,后者则拥有全世界最大、品质最好的锂盐湖,因为这笔“蛇吞象”交易,天齐锂业差点被债务压垮。

到了2019年,洛阳钼业以2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位于刚果(金)的Tenke铜钴矿,又在去年拿下铜钴项目Kisanfu95%股份,一举超过嘉能可成为全球第一大钴材料供应商,而嘉能可一直是特斯拉的主要供应商。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位于刚果(金)的基山富铜钴矿

在最关键的镍矿上,中国虽然没有收购国外超大型镍矿,但是却在技术上解决了卡脖子的困扰:力勤矿业和“不锈钢之王”青山控股在印度尼西亚实现了突破,可以大规模地将用来生产不锈钢的红土镍变成可以用来生产动力电池的硫化镍,解决了供应不足和成本高企的问题。

中国代表团在上游的连战连捷,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声势浩大的补贴之后,带来的下游需求的稳定性,加上国内成熟的加工体系,以及政府的推波助澜,帮助整个产业补足了最关键的一环。

表面看,汽车行业的竞争只存在于整车厂之间,但在这场新能源革命的背后,上游矿产资源的争夺战的规模往往更加夸张,因为这不仅涉及到公司利润,还关乎着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一国政府通过产业政策带动产业升级,历来充满争议。

在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林毅夫与张维迎在2016年展开的辩论,前者认为不用产业政策就能成功追赶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存在;后者则认为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没有一次能够成功。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上世纪初美国工业的崛起,还是战后的“东亚奇迹”,都少不了关税壁垒、产业补贴和定向低息贷款这类产业政策的影子。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的棋局上,无论是上游的光伏、特高压,还是下游的新能源车,也都有一只若隐若现的“看得见的手”。

作为新能源车的心脏,动力电池显然也是短时间内完成落后到追赶,再到领先的典型,期间种种起落浮沉,也绝非“补贴”和“白名单”能够简单粗暴的概括:

首先,通过对终端产品的全方位补贴,把产业迅速“催熟”。坦率地说,任何天量的财政补贴都会出现泡沫与骗补,需要财政纪律、及时纠偏以及对骗补行为的严惩不贷。但大规模的补贴能够让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尝到甜头,进而迅速提高行业对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

其次,通过全面补贴做大内需市场后,调整政策转向供给侧,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筛出种子选手精准扶持,让种子选手迅速扩大产能规模。

最后,打开国门迎接”鲶鱼”,加大国内厂商竞争压力,引导其从做大转向做强。只要突破一个赛道的核心技术,就能和中国的大规模制造能力结合起来,从成本和规模上碾压对手,最终站上产业链顶端。

很多时候,国家级的产业政策不啻于一场深思熟虑的“豪赌”,而尽管有种种非议,但在新能源汽车的这张牌桌上,中国都交出了一份答卷:从上游矿产资源的跑马圈地、到中游动力电池的突破、再到下游造车的遍地开花。

这让笔者想起了曾毓群的那句话: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这句不太能上台面的话,必定是中国走向工业强国之路上的一句微不足道,但又无法忽视的注脚。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阳谋与赌局:中国动力电池的生死竞赛

[1] 埃隆·马斯克:颠覆,岂止于特斯拉,郎为民

[2] 有锂走遍天下,华泰联合证券

[3] 汽车电气化专题之二:汽车电气化为锂电池产业带来重大变革,中银国际

[4] 海外锂矿增产暂停,国内企业逆势上行,川财证券

[5] 镍:电动汽车需求开启行业新周期,兴业证券

[6] 镍的革命,建约车评,

[7] 锂电专利的战争,建约车评

[8] 锂电池行业隐忧浮现私募称含巨大泡沫,中国经营报

[9] 锂电池产能过剩调查,电池企业都在做低端,21世纪经济报道

[10] 电动汽车百人会|分论坛二:动力电池的现状与发展,电池中国

[11] 锂电池专利壁垒难破拦路中国新能源车,中国经营报

[12] 锂电池核心专利失守中国电动车产业受重创,中国汽车报

[13] 疯狂锂电池,财新网

[14] 下⼀一个中兴事件?电池材料料核⼼心专利利缺失之殇,连线新能源

[15] 比亚迪王传福”放卫星”的背后,汽车商业评论

[16] 韩系动力电池低价倾销中国黄世霖称电池目录出台有利产业与用户安全,证券日报

[17] 对话宁德时代黄世霖:宝马为什么选择宁德时代,高工电动车网

[18] 动力电池产业被误读的价格问题,方建华

[19] 电动车暗面:白色石油争夺战,血腥开场,经纬创投

[20] 材料不及中国,品质不及日本:韩国电池还是世界第一吗?

[21] 万钢:风物长宜放眼量,甘肃政协网

[22] 磷酸铁锂专利无效案以专利全部无效首战告捷,中国网

[23] 深陷“白名单”之苦三星、LG到底“犯了什么错”,第一财经

[24] 韩国电池未进补贴“白名单”,中国新能源车企何去何从,汽车产经

我们在做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研究时,得到了中泰证券有色团队(谢鸿鹤、郭中伟、安永超)的帮助与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imxpeS3E7wlhV6jfXkStg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朝阳、黄汉城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人类的元素周期表战争,已经进入了新的周期。

中国在这场横跨全球的战役中能做到什么程度,将直接决定未来30年的发展格局。

上周四,宁德时代发布新一代的钠离子电池技术。漆黑的会场,巨幅精美的PPT,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又是哪一家“性感”的消费科技公司。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会场上没有精神领袖乔布斯,没有马斯克跳热舞、贾老板为梦想窒息的一幕幕,但全球的目光还是被紧紧牵引。

所有人,都盯着新品发布会上的一举一动。

为什么?

因为放到全人类的能源发展的历史长河里里,这一天都会占有一席之地。

过去,人类的文明史是能源史,本质上是元素的开发史:

在漫长的农业时代,铜、铁元素的冶炼技术,曾主导了不同文明的兴衰。

过去一个世纪的工业文明时代,则是碳和硅大放异彩。

碳随着工业革命和化石能源而兴起,占据了人类经济活动的前端,供应最基础的能源;

硅随着信息革命、电子技术而壮大,处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后端,通过各类终端产品深刻影响整台社会大机器的方方面面。

可以说,对碳和硅这两种元素的认知时间与利用程度,决定了过去一百年国与国之间的实力格局。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这一百年中是追赶者,在两方面都有软肋。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

碳氢化合物就不用说了,西方最早大规模地运用煤炭和石油,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中国不仅迟到了,还是现在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煤炭消费国。几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心血都耗在了保卫能源安全上。

硅元素更是如此。

数字时代到来之前,唯有小小的U盘,是二十年来极少属于中国人的原创性发明专利成果。几乎所有底层技术都是欧美日的发明。

虽然二氧化硅是这个世界上最廉价的原料。一粒大米的成本,可以买好几百个晶体管。

但经过科技的加工,却是今天这个星球上最硬的通货。

像华为明明是5G规则的引领者,其发布的P50手机,因为芯片仍然受限,暂时只能主要供货4G版本,被硬生生压制在4G时代。

尽管我们非常努力,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工艺的沉浸式光刻机,马上就能交付了。中芯国际的14纳米芯片良品率已经达到95%……但未来还有远路要走。

两轮元素战争中,中国一直处于比较被动的局面。

现在进入新能源革命、碳中和进程的时代,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终于有了突破困局的新赛道。

就像这次宁德时代推出的新一代钠离子电池,让中国少有的站在了全球领先的位置,把元素周期表引到了另一个新的战场。

全球的争夺点都将随之发生改变。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在钠离子电池之前,人类为了开发新能源,寻找过各类载体,氢、核能等。后来锁定了最轻的金属元素——锂,由锂离子电池作为全球新能源事业的核心。

与碳、硅一样,锂元素最初的开发也是由西方主导的。

在二战时期,锂被添加在战斗机的润滑油里;在冷战时期,锂作为核武器制造要用到的材料被美苏大量生产。

冷战结束后,锂才由军转民,进入寻常百姓家。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接棒欧洲人,率先将锂电池技术商业化,并应用到其录像机等电子产品上。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随着锂在工业上的重要性越发显著,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它称为“白石油”。

2019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约翰·古德纳夫、斯坦利·惠廷厄姆,以及日本科学家吉野彰,认可他们在上世纪70、80年代共同完成了锂离子电池的研发。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称,正是锂离子电池在手机、电脑、汽车、储能等领域的使用,证明了无化石燃料社会的可能性。

也就是说,锂有可能会是碳时代的终结者。

很多人担心,围绕稀有金属的新元素战争,会不会演变成一次新的“石油战争”?

不会的。

锂取代碳,是清洁能源对化石能源的取代,也是一种更高级的能源利用方式,是对粗放能源利用方式的取代。

因此,锂仍然是今后的时代主题,不可替代。不过,由钠所开辟出的新战场,仍然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未来钠锂技术很可能会共存互补,共同支撑起庞大的电池市场:

锂电池通常会添加钴、镍、锰、铁等其他元素改善性能,比如说三元锂电池,只有加入钴后才能发挥电池的最大效用。

但是作为动力电池中最贵的材料,钴资源极度稀缺,全球已探明的钴资源储量只有约700万吨。

其主要产出国是刚果(金),一国占到约70%的产量。而非洲国家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容易不稳定。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1978年,苏联支持的安哥拉反抗者夺取了刚果(金)的钴储量重地加丹加省,接下来的战争迟滞了全球的钴工业。

全球的武器制造商和航空业经营者坐立不安,因为钴合金对于喷气式飞机引擎和其他军用器械来说必不可少,但是他们又找不到替代品。

全球制造商为了原料手忙脚乱,陷入了一片慌乱。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马斯克就算抢到了钴订单,还是会一手推动特斯拉的“含钴量”下降。就是不想被卡脖子。现在,一辆Model3所需要的钴已经从11kg降到了4.5kg。

而相比起钴等稀有金属,地球上的钠原料实在太丰富了,像我们随处可见的盐,其实就是氯化钠。

所以,宁德时代推出的新一代钠离子电池,其实就是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可以为不同的客户提供多功能、多元化的选择,进而维护产业链的安全。

在新能源革命的大树上,需要多元化赛道的根系,不可能只依赖单一路径,而大树的树干,永远是科技的创新。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7月30日的政治局会议,首次明确指出了“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毫无疑问,如今全球的技术焦点就是新能源汽车。

据乘联会数据,2021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零售量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了218.9%。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销量占比达到了5.8%,这被业内视作走向质变、拐点信号,也是这5-10年新能源技术集中爆发的结果。

不管是国民神车五菱宏光,马斯克和他的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对电池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2021年1-5月,动力电池的装车量达到88.4GWh(百万千瓦时),同比上升了223.9%。行业前10的龙头中,中国占到5家,韩国3家,日本2家。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这是一个令无数人垂涎三尺的市场,而单一技术路径是不可能支撑起这么庞大的市场规模的,它一定会要求多元化发展,需要不同层次的产品来一起托住。

宁德时代推出的钠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为160Wh/kg,正在研发的下一代钠电池能量密度为200Wh/kg,而现在的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在200-300Wh/kg,顶尖公司在往350-400这个能级探索。

钠离子稍显落后。

但是这个水平,已经超越了铅酸电池,并且与磷酸铁锂电池180Wh/kg的水准相差无几。因此,钠离子电池的应用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像国内最热销的电动车五菱宏光Mini EV,用到的电池能量密度只有110Wh/kg左右,钠离子电池完全能够满足。

换句话说,未来它将全面渗透入低速新能源车、微型电动车、电瓶车领域。

而从这一刻开始,作为锂离子制造研发公司的宁德时代也就不存在了,它变成了一个能提供不同解决方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纵观人类每一次的能源革命,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就是能源转化与存储。

相比锂元素,钠元素在储能方面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价格便宜。

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元素,钠可以排到前八位。由于储量丰富,其价格远低于稀有金属,能够满足人类不断膨胀的需求。

这一点,至关重要。

大家想想看,如果电子信息产业的原材料不是最最便宜的沙子,会怎么样?

兴许,现在集成电路还只能投入到卫星、航空母舰等军事领域,以及只有富人阶层才玩得起,普通家庭很少机会消遣。

那么,晶体管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改变全世界,成为继“车轮之后最重要的发明”了。

宁德时代的钠离子电池在量产之后,理论上价格会更具优势,加之能够实现15分钟快充80%,在零下20°C低温的环境下,仍然有90%以上的放电保持率,未来在很多方面都能大展身手。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比方说,当今最令人头疼的储能领域。

当前,我们建设的储能站运用的都是锂电池,但截至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只有区区的290万KW。

290万KW是什么概念?

广州一年的用电量996.72亿KW。全国的锂电池储能站全部放电,只够广州用十天半,更不用说供应给其他大城市了。

而在光能、风能丰富的偏远地区,比如青海,全年日照时间2500-3650小时,理论上每年可转化的太阳能发电超30万亿千瓦。但这类“日光城”因为储能、输送、并网等配套的不便,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电能空耗和资源未开发,十分可惜。

所以,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储能方式有多重要你知道了吧?

只有把价格降下来,电池储能站才能遍地开花。

广东这样的经济大省,一年用电接近7000亿千瓦时,且存在明显的用电波峰。如果储能可以跟上,就能在关键节点进行充放电调解,维持经济正常运转。

当然,这还只是小试牛刀。

第一,风、水、光伏发电后,会并入国家级电网输送。但过去由于调度的问题,并网不畅,各地弃光限电,阻碍了新能源发电事业。甘肃、新疆、宁夏等地的新能源电站,每天都在拼命发电,但当地根本消耗不掉,急需便宜的储能方式。

第二,现在的大城市动不动就一两千万人口的规模。能源多靠外地供给,一旦某个链条中断就会陷入混乱。像2008年的南方雪灾,2021年的郑州洪水,都反映了独立储能、安全储能的重要性。

第三,在寒冷地区,尤其是边疆地带,有许多涉及国防安全的重地,能源保障至关重要,稳定的储能模式成为支撑长城铁哨的一种刚需。

钠离子电池储能站能够满足上述要求。一旦大规模投入使用,无疑会改变很多地方的生态,甚至影响地缘政治。

强大的应用前景,可能会诱导更多的国内外巨头下场,去进一步开发和挖掘钠元素的应用。

因此,宁德时代实际上已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把元素周期表战争引到了另一个新的战场。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之前有人曾议论,电池的化学体系已经很难创新了,只能在物理结构上做些改进。但实际上, “电化学的世界就像能量魔方未知远远大于已知”。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最聪明的大脑都因为“不敢做梦”而做出过于谨慎的判断。

像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就曾预测,全世界只要有4台计算机就足够全世界使用。结果,在电子管时代切换成晶体管时代后,全世界每个角落都在发出0和1.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不能过早地断言电池技术的极限。

它对人类社会的颠覆性作用,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高。就如前文所述,锂、钠元素的终极使命,是对作为能源的碳元素的替代。

过去,煤炭、石油都是远古植物/生物死亡后埋藏在地下,经过千百万年的反应形成,这些化石能源都是不可再生的。我们想要获取,基本上只能通过开采的手段(煤制油只是一种补充,而且也要先采煤)。

如今,随着锂/钠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商业运用,一幅崭新的画卷展现在中国面前:能源制造开始慢慢取代能源开采。

通过在戈壁滩上铺设太阳能牧场,在近海岸建设潮汐电站,在丘陵山坡铺排大片风机,能源已不再像以前那样靠天吃饭了,而是可以如同流水一般被生产和转化出来。

去年7月,新能源成为国家电网第二大电源,预计到203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比例会降到44%。这些能源注入电池而不是内燃机,驱动着汽车行驶,工厂运转,电视直播,手机通信……

与石油烧完就没了不同,锂/钠在电池里面仅起到充放电作用,本身不会消失可以重复使用,成为能量转化、储存的关键中介物质。正是锂/钠电池技术的商业化,才让能源制造时代的来临成为可能。

这种切换对于中国而言绝对是福音。

因为在能源开采时代,中国9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上,有啥就只能开采啥,其余的依靠进口,相当被动。但是在能源制造方面,我们作为全球产业链最全的制造业大国,就极具优势。

以光伏为例。从上游的硅片、银浆、PET基膜,到中下游的电池片、光伏玻璃、背板,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有无数中国玩家涌入。

上下游的紧密配套,以及规模集群效益,让中国牢牢占据全球光伏产业链龙头地位。早在2019 年,中国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就分别占全球产量 67%、98%、83%和 77%。生产成本的下滑,让光伏发电经济性愈发凸显。

在今天这个新能源革命即将爆发的时代,对中国这样的制造大国来说,突破资源困局的契机已经走到面前。

终结石油霸权!一场能源革命已在中国爆发,世界格局或将“大洗牌”

纵观全球,绝大部分资源型国家都深陷“资源诅咒”。就是因为他们开发元素的技术还停留在“上古时期”。

可见,真正决定一国命运兴衰的,并不是资源矿产的多寡,而是利用元素的效率。

利用资源的能力,比资源本身更重要。

我们绝不能形成路径依赖,否则就很容易在单一赛道上被锁死。多元化赛道的布局比什么都有价值。

人类的未来是军事之争,是财力之战,是科技竞赛,但归根结底是元素周期表的战争。

谁先找到那个支点,谁就能用科技撬动地球。

参考资料:
[1]2020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中国石油经研院
[2]决战元素周期表.David·S·Abraham
[3]2020年全年进出口情况.海关总署
[4]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1.USGS
[5]Lithium Nationalism Is Taking Root in Region With Most Resources.Bloomberg
[6]每吨35万!宁德时代、特斯拉都在抢这种资源,中国很稀缺.21世纪商业评论
[7]全球化与国家竞争.温铁军
[8]行业专题研究:储能系列深度.天风证券
[9]技术大停滞.资水东流
[10]新能源发电2021 年度策略报告.安信证券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atgqxQd4ijuZawsHERL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