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2023致股东信全文

2月25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布2022年财报,财报显示,

公司2022年第四季度经营利润为67.1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2.85亿美元,同比下降7.9%;

归属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净利润为181.64亿美元,市场预期盈利79.61亿美元,上年同期盈利396.46亿美元。

全年运营利润307.93亿美元,相比2021年的274.55亿美元增长12.2%。

公司2022年净亏损228.19亿美元,上年为897.95亿美元;

刚刚发布!巴菲特2023致股东信全文

公司第四季度回购了近26亿美元股票,全年回购约79亿美元股票。

伯克希尔在财报中的声明中表示:“任何一个季度的投资损益通常都是没有意义的,对那些对会计规则知之甚少或一无所知的投资者而言,每股净收益(亏损)数字可能会产生极大的误导。”

以下为巴菲特致股东信全文:

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

我和我的长期合伙人查理·芒格的工作是管理众多个人的储蓄。我们感谢他们长久以来的信任,这种关系通常跨越了他们成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我写这封信的时候,我想到的是那些忠实的储蓄者。

一种普遍的信仰是,人们年轻时选择储蓄,希望在退休后保持他们的生活水平。这个理论认为,任何在死后剩余的资产通常会留给他们的家人,或者可能会留给朋友和慈善事业。

我们的经验不同。我们认为,伯克希尔的个人股东大多是那种一旦储蓄就会一直储蓄的类型。虽然这些人过得很好,但最终他们会把大部分资金捐给慈善组织。这些组织再通过开支来改善许多与原始受益人无关的人们的生活。有时,结果是惊人的。

金钱的处理方式揭示了人类的真面目。查理和我很高兴看到伯克希尔产生的资金大量流向公共需求,同时我们的股东很少选择炫耀的资产和建立王朝。

谁不喜欢为像我们这样的股东工作呢?

我们的业务

Charlie和我在伯克希尔公司之间分配您的储蓄资金,投资于两种相关的所有权形式。

首先,我们投资于我们控制的企业,通常是企业100%的收购。伯克希尔公司指导这些子公司的资本配置,并选择每天做出运营决策的CEO。在管理大型企业时,信任和规则都是必不可少的。伯克希尔公司强调前者到了一种不寻常的 – 有些人会说是极端的 – 程度。失望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业务错误非常理解;我们对个人不当行为的容忍度为零。

在我们的第二类所有权中,我们通过购买公开交易的股票持有企业的一部分。持有这些投资,我们在管理上没有发言权。

我们的目标是,在拥有长期有利的经济特征和值得信任的管理者的企业中进行有意义的投资。请特别注意,我们持有公开交易的股票是基于我们对它们长期业务表现的期望,并不是因为我们把它们看作是短期买卖的工具。这一点非常重要:Charlie和我不是选股专家,我们是选企业专家。

多年来,我犯过许多错误。因此,我们广泛的企业集合目前由一些具有真正非凡经济特征的企业、许多享有非常好的经济特征的企业以及一个较大的边缘企业组成。在这个过程中,我投资的其他企业已经倒闭了,它们的产品不受公众欢迎。资本主义有两面性:这个系统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多的输家堆,同时提供了一大堆改善的商品和服务。熊彼特称这种现象为“创造性破坏”。

我们公开交易的部分的一个优点是,有时可以轻易地以出色的价格购买优秀企业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明白,股票通常以真正愚蠢的价格交易,无论是高价还是低价。“高效”的市场只存在于教科书中。事实上,可交易的股票和债券是令人困惑的,它们的行为通常只有事后才能理解。

控制的企业是一种不同的品种。它们有时会命令荒谬的高价格,但几乎永远不会以折价的估值出售。除非处于被迫状态,否则控制企业的所有者不会考虑以恐慌类型的估值出售。

现在来看,我的成绩单是合格的:在我58年的伯克希尔经营中,我大部分的资本配置决策都不算太好。在某些情况下,我的错误决策也被极大的运气所拯救(还记得我们是如何从美国航空和所罗门公司(Salomon)免于灾难的吗?我当然记得)。

我们令人满意的结果是由大约十几个真正好的决策产生的 – 每五年一个左右 – 以及有时被忽视的有利于像伯克希尔这样的长期投资者的优势。让我们来看看幕后。

秘密武器

在1994年8月,伯克希尔完成了对可口可乐的七年购买计划,我们现在持有4亿股可口可乐股票。总成本为13亿美元 – 那时对伯克希尔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数目。

我们从可口可乐获得的现金股息在1994年为7500万美元。到2022年,股息已增至7.04亿美元。每年都会有增长,就像生日一样确定。查理和我所要做的就是兑现可口可乐每季度的股息支票。我们预计分红很可能会继续增加。

美国运通也是一样的故事。伯克希尔对美国运通的购买基本在1995年完成,巧合的是也花费了13亿美元。从这项投资获得的年度股息已从4100万美元增长到3.02亿美元。这些数字似乎极有可能增加。。

尽管这些股息增益令人愉快,但远非惊人。但它们带来的股价增益很重要。年底时,我们的可口可乐投资价值为250亿美元,而美国运通则记录在220亿美元。每个持有现在约占伯克希尔净值的5%,类似于很久以前的权重。

现在假设我在1990年代犯了同样大小的投资错误,这个错误导致投资价值持平、并在2022年仅保持了13亿美元的价值。(例如高品质的30年期债券。)这种令人失望的投资现在将代表伯克希尔净值的微不足道的0.3%,并将为我们提供不变的约8000万美元的年度收入。

对投资者的教训是:杂草随着花朵的绽放而逐渐凋零。随着时间的推移,只需要少数赢家就可以创造奇迹。而且,是的,尽早开始并活到九十多岁也会有帮助。

过去一年的简介

2022年是伯克希尔的一个好年份。公司的营业收入(我们使用普遍公认的会计准则(GAAP)计算的不包括股票持有的资本收益或损失的收入)创下了308亿美元的记录。查理和我专注于这个运营数据,并敦促您也这样做。在我们进行调整之前,GAAP数据波动不定,每个报告日期都会随机变化。

刚刚发布!巴菲特2023致股东信全文

如果按季度甚至按年查看,GAAP收益100%具有误导性。毫无疑问,过去几十年中,资本收益对伯克希尔非常重要,我们预计在未来几十年中它们将有意义地增长。但是它们每季度的波动经常被媒体无意识地强调,这会完全误导投资者。

去年伯克希尔的第二个积极发展是我们收购了由乔·布兰登领导的财产意外险公司Alleghany Corporation。我过去曾与乔合作过,他了解伯克希尔和保险业。Alleghany对我们非常有价值,因为伯克希尔无与伦比的财务实力使其保险子公司能够遵循有价值和持久的投资策略,而这些策略几乎所有竞争对手都无法获得。

在Alleghany的帮助下,我们的保险浮动资金在2022年从1470亿美元增加到1640亿美元。在纪律性承保的情况下,这些资金有很好的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无成本。自从1967年购买我们的第一个财产意外险保险公司以来,伯克希尔的浮动资金已经通过收购、运营和创新增长了8000倍。尽管在我们的财务报表中没有得到承认,但这种浮动资金对于伯克希尔来说是一项非凡的资产。

2022年,通过伯克希尔的股票回购以及苹果和美国运通的类似举措(这两家公司都是我们的重要投资对象),每股内在价值获得了微不足道的增长。在伯克希尔,我们通过回购公司1.2%的流通股票直接增加了您对我们独特业务组合的持有利益。在苹果和美国运通公司,回购增加了伯克希尔的持股比例而没有任何成本。

数学并不复杂:当股份数量减少时,您对我们众多企业的持有利益就会增加。如果回购是以增值价格进行的,每一点点的增长都会有所帮助。同样可以肯定的是,当一家公司为回购支付过高价格时,持续的股东会受到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收益只流向出售股份的股东和建议进行愚蠢回购而收费昂贵的投资银行家。

应该强调的是,增值回购的收益在各个方面都有利于所有股东。请想象一下一个当地汽车经销商的三个完全知情的股东中,有一个人负责管理企业。进一步想象,如果其中一个被动股东希望将他的权益卖回给公司,而且价格对另外两位继续持有的股东有吸引力。完成后,这笔交易会伤害任何人吗?经理是否受到优待,而持续的被动股东却不受优待?公众是否受到了伤害?

当你被告知所有回购都对股东或国家有害,或者对CEO特别有利时,你听到的要么是经济文盲,要么是口若悬河的煽动者(这两个角色并不是互斥的)。

查理和我,以及伯克希尔的许多股东,都喜欢研究这一部分列出的许多事实和数字。当然,这些并不是必读的。有许多伯克希尔的百万富豪,没错,还有一些亿万富豪,他们从未研究过我们的财务数据。

他们只知道,查理和我,以及我们的家人和好友,继续在伯克希尔哈撒韦有大量投资,他们相信:我们会像对待我们自己的钱一样,对待他们的钱。

这也是我们可以做出的承诺。

最后,有一个重要的警告:财务报表中的“运营利润”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但这些数字很容易被经理们操纵。CEO、董事和他们的顾问经常认为这种篡改是高明的。记者和分析师也接受其存在。打破“预期”被吹捧为管理上的胜利。

这种活动是令人恶心的。操纵数字并不需要天赋,只需要深刻的欺骗欲望。正如一位CEO曾经向我描述他的欺骗所做的那样,“大胆的想象性会计”已成为资本主义的耻辱之一。

58年以及其它几组数字

在1965年,伯克希尔只有一个业务,即一家备受尊敬但注定要倒闭的新英格兰纺织品公司。随着这家企业走向死亡,伯克希尔需要立即展开新的起点。回想起来,我很慢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然后出现了一次好运:国民保险(National Indemity)于1967年成立,我们将资源转向保险和其他非纺织业务。

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通往2023年的旅程,这是一条崎岖的道路,包括业主们持续储蓄(即他们保留收益)、复利的力量、我们避免大错、以及最重要的美国顺风。美国没有伯克希尔也能很好地发展,反之则不行。

现在,伯克希尔拥有着一系列巨大而多元化的企业。让我们首先看看在纳斯达克、纽交所和相关场所每日交易的约5000家上市公司。在这个群体中,有S&P 500指数成员,这是一组大型且知名的美国企业的精英集合。

总的来说,这500家公司在2021年赚取了1.8万亿美元。我还没有2022年的最终结果。

因此,使用2021年的数据,只有500家中的128家(包括伯克希尔自身)赚取了30亿美元或更多。实际上,有23家公司亏损。

截至2022年底,伯克希尔是其中八家巨头的最大股东:美国运通、美国银行、雪佛龙、可口可乐、惠普、穆迪、西方石油和派拉蒙全球。

除了以上八个投资标的外,伯克希尔还持有伯灵顿北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简称伯灵顿北)100%的股份和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 92%的股份,每家的收益均超过上述的30亿美元(伯灵顿北为59亿美元,伯克希尔哈撒韦能源为43亿美元)。如果这两家公司公开上市,它们将被收录进那500家公司中。

总之,我们控制的十家和非控制的巨头让伯克希尔比任何其他美国公司更广泛地与国家的经济未来保持一致。

至于未来,伯克希尔将始终持有大量现金和美国国债,以及广泛的业务范围。我们还将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不便时出现任何不舒适的现金需求的行为,包括金融恐慌和空前的保险损失。

我们的 CEO 将始终是首席风险官——尽管他(她)本不必承担这项责任。此外,此外,我们未来的首席执行官们将有相当一部分的净资产收益是用自己的钱购买伯克希尔股票而获得的。是的,我们的股东将通过持续的获得收益来保证储蓄和繁荣。

在伯克希尔,一切永无止境。

一些关于联邦税的令人震惊的事实

在截至2021年的十年中,美国财政部收取了约32.3万亿美元的税款,同时支出了43.9万亿美元。尽管经济学家、政治家和许多公众对这种巨大的不平衡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查理和我承认自己对此一无所知,并坚信短期内的经济和市场预测毫无意义。我们的工作是以能够在长期内实现可接受的结果并在金融恐慌或全球性严重经济衰退发生时保护公司的无与伦比的持久力为目标来管理伯克希尔的业务和财务。伯克希尔也提供了一些适度的通胀保护,但这种属性远非完美。巨大而根深蒂固的财政赤字会带来后果。

财政部通过个人所得税(48%)、社会保障和相关收入(34.5%)、企业所得税支付(8.5%)和各种较小的税目获得了32万亿美元的收入。在这十年中,伯克希尔公司通过企业所得税缴纳的税款为320亿美元,几乎是财政部所有收入的千分之一。

这意味着——请做好准备——如果美国有大约1000名纳税人的纳税额与伯克希尔的纳税额相当,那么就不需要其他企业或美国1.31亿家庭再向联邦政府缴纳任何税款了。一分钱也不需要。

百万、十亿、万亿——我们都知道这些词语,但所涉及的数字几乎是无法想象的。让我们把这些数字与物理尺寸联系起来:

• 如果你把100美元新鈔票转换成100万美元,你会得到一摞高到胸口的钞票。

• 把这个练习再做一遍,使用10亿美元——这真是令人兴奋!——钞票的高度将达到约3/4英里。

• 最后,想象一下堆积320亿美元,这是伯克希尔2012年至2021年联邦所得税的总额。现在这个堆高达21英里,约为商业飞机通常巡航高度的三倍。

当涉及到联邦税收时,拥有伯克希尔股份的个人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我已在办公室捐款了。”

在伯克希尔,我们希望并期望在未来十年内支付更多的税款。我们欠国家的不止这些:美国的活力为伯克希尔所取得的任何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伯克希尔永远需要的。我们指望着美国的顺风势头,虽然它有时会停滞不前,但它的推动力总是会回来的。

我已经投资了80年——超过我们国家的三分之一历史。尽管我们的公民倾向于——甚至可以说是狂热——但我还没有看到什么时候有理由长期做空美国。如果这封信的读者在将来会有不同的体验,对此我将深表怀疑。

没有什么比拥有一个好搭档更好的了

查理和我的想法很相似。但我花了一页纸解释的东西,他会用一句话总结出来。而且,他的版本总是更清楚地推理,也会更巧妙地——有时可能会更直言不讳地陈述。

以下是他的一些想法,很多摘自最近的播客:

世界上到处都是愚蠢的赌徒,他们不会做得像耐心的投资者那样好。

如果你看世界的方式不是真实的,那就像是通过扭曲的镜头来判断事物。

我只想知道我将死在哪里,这样我就永远不会去那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想法:

尽早写下你想要的讣告——然后相应地采取行动。

如果你不在乎自己是否理性,你就不会努力。然后你就会变得不理智,变得一团糟。

耐心是可以学会的。注意力持续时间长,能够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你可以从死人身上学到很多东西。读那些你既钦佩又厌恶的死者。

如果你能游到适合航海的船上,就不要乘坐正在下沉的船逃跑。

一家伟大的公司会在你离开后继续运作;一个平庸的公司不会这样。

沃伦和我不关注市场的泡沫。我们寻找好的长期投资,并顽固地长期持有。

本·格雷厄姆说过:“每一天,股市都是一台投票机;从长远来看,它就是一台称重机。”如果你不断创造更有价值的东西,那么一些明智的人就会注意到它,并开始购买。

投资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因此,使用杠杆是危险的。一串奇妙的数字乘以0总是等于0。不要指望能富两次。

然而,你不需要为了变得富有而拥有很多东西。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你必须不断学习。世界变了,你也要变。

沃伦和我讨厌铁路股有几十年了,但世界变了,最终美国有了四条对美国经济至关重要的大型铁路。我们迟迟没有意识到这种变化,但迟到总比不到好。

最后,我要加上查理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几十年来一直是他做决定的关键:“沃伦,再考虑一下。你很聪明,但我是对的。”

就这样。每次和查理通话,我都会有所收获。而且,当他让我思考时,他也让我笑。

************

我将在查理的清单上加上我自己的一条规则:找一个非常聪明的高级伙伴——最好比你稍微年长一点——然后非常仔细地听他说什么。

奥马哈的家庭聚会

查理,我和整个伯克希尔公司都期待着5月5-6日在奥马哈见到你。我们会玩得很开心,你也会得很开心。

2023年2月25日 沃伦-巴菲特

董事会主席

(泰勒注:股东信部分采用了新浪财经的编译内容。新浪财经版翻译链接:

https://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23-02-25/doc-imyhxqsn7130104.shtm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SAh27ZJcTYuBmk5yM9Mtg

一生只用富一次(2023版)

“摆脱一次幻觉比发现一个真理更能使人明智。”

路德维希·伯尔纳

有人说,赚钱容易,守财难;

有人说,从穷到富最艰难。因为马太效应,穷人更穷,富人更富。

罗斯柴尔德如此阐述成功的必要条件:

“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足够的谨慎,才能创造巨额财富。而要守住这些财富,要付出10倍于创造财富所需的才智。” 

图片

然而,本文既非讲如何赚第一桶金,也不是说怎样实现财富保值增值,而是瞄准这两件事情的“共同敌人”:

爆掉

投资最大的秘诀就是活下来,不是胜者为王,而是剩者为王。

本文标题也许会引发读者的两种阅读好奇:

1、一个人一生如何实现富一次?

2、一个人为何一生只用富一次?

同时,“一生只用富一次”这句话,也势必因为其朗朗上口,而付出恶俗鸡汤的代价,被相当多人理解为:

我这辈子和(hu)一把大牌就够了。

有趣的是,这句话并非完全不对,但若以此为目标就完全错了。

“一生只用富一次”的谎言真相

谎言
真相
赚把大的,一生躺赢
富足是一个过程,伴随一生
富是牢不可破的堡垒富是航行于不确定大海的帆船
“一生富一次”只是少数人中彩票每个人此生都有机会“富一次”
富是贵为人上人
富是自我满足
财富多多益善一生只用富一次,不值得为更富去赌

本文的A部分,讲了几个“一生只用富一次”的正面与反面故事

本文的B部分,总结了“爆掉”的5种可能形式

1、你自己爆掉;

2、你身边的人爆掉;

3、你的职业生涯爆掉;

4、你的财富爆掉;

5、你的精神世界爆掉。

你要做的,就是降低以上5种可能发生的概率。

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会告诉你,与其追逐得到财富,不如采用逆向思考,力求做到不“爆掉”,这么做难度更小,你实现财富和幸福的确定性会更高。

所以,想要创造财富,首先要理解风险,懂得成本,然后才是收益。如此一来,耐心和长期主义才会起作用。

图片

本文的C部分,总结了本国人民经常陷入的10个投资大坑。

投资并无秘诀。本文的D部分,介绍了几个靠谱的基本原则。

本文的E部分,探讨如何实现“持久富足”。很多超级富豪不仅会赚钱,而且爱思考,我研究了那些伟大的榜样,将他们的智慧梳理出来,供自己学习,也希望对你有用:

1、从用脑袋赚钱切换到用屁股赚钱;

2、诚实是一种策略;

3、找到能力圈和舒适圈的黄金交叉点;

4、“两眼”战略;

5、构建个人核心能力;

6、个人安全边际的实现;

7、“黑天鹅”的正面应用;

8、从“头牌”到“妈咪”;

9、制定长期路线图;

10、实现持久性知足。

A部分

只富一次

1

微软凭什么

重回全球市值第一?

微软曾被视为“僵尸股”,长达十年公司市值原地不动,维持在2000亿美元左右。在此期间做搜索干不过谷歌,做手机大败而归,在大家心目中,属于这家公司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但是不知不觉间,微软在前不久市值超越了苹果,再次夺回了全球市值最大公司的宝座。秘密何在?

微软2018年财年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包括三块:

1、第一块业务叫Productivity and Business Processes,赚了360亿美元,其中的大头来自于我们熟知的Office 365云端化软件。

2、第二块业务叫做Intelligent Cloud,赚了320亿美元,核心是Azure企业级云服务。

3、第三块业务叫做Personal Computing,赚了420亿美元收入,这一块是微软传统的个人电脑业务,包括了个人电脑中的Windows云端服务。

有没有发现,微软靠的是把过去的软件服务搬上了云端。

正如盖茨对微软新CEO萨提亚工作的评价:

是刷新,而非与过去的完全决裂。

用“移动为先、云为先、AI战略”去刷新我们看起来快要成化石了的Office和Windows。

这便是厉害公司的秘密所在:

只要冲上潮头,只要别乱来,只要适当地顺应时势,他们就能够滑翔很久。

好的股票,背后是一家好的公司;好的公司,就是一台价值机器。

图片

还记得比尔·盖茨第一次当世界首富是哪一年吗?有没有感觉他当了好多次了?虽然他卖了大部分微软的股票,并且大举做慈善,但似乎钱总也捐不完似的。

一个人,或者一家公司,一旦富起来,只需要一次,就可以富很久。

2

最聪明的高手

为什么破产?

长期资本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了。包括两位诺奖得主在内的超级梦幻团队,利用一种看起来极为高明的套利方法,迅速赚了很多钱,然后又破产了。

即使是巴菲特,也对此表示不可思议,为什么呢?

第一,他们的智商高得不得了;

第二,他们这 16 个人都是投资领域的老手,加起来有三四百年的经验;

第三,他们大多数人几乎把自己的整个身家都投入到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约投了几亿美金。

他们用的套利方法看起来既聪明又安全,只有极小概率的风险会出事儿,在精确计算的基础上,长期资本用了较大的资金杠杆。

俗话说,每天都有百年不遇的事情在发生。在大赚4年之后,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发生了,地球上最聪明的投资团队破产了。

假设给你一把枪,里面有1万个弹仓,其中只有一个里面有一颗子弹。把枪对准你的太阳穴,扣一下扳机,你要多少钱?

巴菲特说,你给我多少钱,我都不干。

长期资本玩儿的就是这种游戏。万分之一是极小的概率,然而一旦发生,却是致命的。

为了得到对自己不重要的东西,甘愿拿对自己重要的东西去冒险,哪能这么干?我不管成功的概率是 100 比 1,还是 1000 比 1,我都不做这样的事。

巴菲特提及一本烂书,有个很有趣的书名:

《一生只需富一次》。

但是他们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赚自己不需要的钱,把自己手里的钱,把自己需要的钱都搭进去了。这不是傻是什么?绝对是傻,不管智商多高,都是傻。

看起来道理很简单,然而我们看看过去这些年,又有多少“首富”可以善始善终呢?

前天看到一个2018年还在富豪榜上的人,因为欠了4000万高利贷,被迫拍卖近15个亿的银行股权。

这就是所谓:

为自己不需要的“更多财富”,而押上自己输不起的东西。

那么,普通人“必要化”财富是多少呢?

我最喜欢的答案来自张益唐,他说钱都够用就好。–多少钱够用?他说:

“我有钱就够用。”

这是一个天才的答案,也是一个天才的秘密。他将自己最专注的事情以外的要素都最小化了,如维特根斯坦所言:

天才并不比任何一个诚实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个特殊的透镜,可以将光线聚焦至燃点。

当然,做天才很难。我们还是做个幸福的普通人吧。这方面的财富标准,我推荐麻省理工的威廉•班根提出的4%法则:

“他认为通过投资股票资产,只要退休第一年从退休金本金中提取不超过4.2%的金额花费,之后每年依据通货膨胀微调提款的数额,那么退休金到死都还花不完,因为股票本身会产生增值。
只需要把每年的开销乘以25倍,就是自己所需要的费用。”

图片

再回到财富的话题本身,长期资本的故事还告诉我们: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简单的“财富模型”。

即使是“最聪明的人+最有钱的人+最有关系的人”凑在一起,也不行。

3

他抢了李嘉诚10个亿

但没去买长江实业的股票

这是一段传奇往事。在绑架了李嘉诚的儿子之后,张子强只身去李家谈判,开价20亿。

李嘉诚对此事的应对,可以写入超级富豪教科书。有三点令人难忘:

1、谈判。李嘉诚当场答应对方开价,但称现金没有这么多,只有10亿港币(多厉害的商人)。双方最后以10亿3800万成交。

2、销售。临别前,首富对绑匪说:你可以买点我们公司的股票,保证你家子孙三代不愁衣食。

3、复盘。多年以后,当记者再次问到儿子被绑架,为何如此冷静时,李嘉诚说:

因为这次是我做错了,因为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结局世人皆知。李超人继续当了很多年超人,而绑匪很快花完了10个亿,不久后身首异处。

绑匪是个极端样本,但很好地论述了本文开篇一句有点儿绕口的话:

懂得“如何富一次”,和懂得“如何只用富一次”,非常非常不一样。

美国的统计数据,中了彩票头奖的人,大多结局不妙,有些人甚至不如不要中奖。

亨利·考夫曼说过一句话:“破产的有两种人,一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一种是什么都知道的。”

图片

如果说长期资本的聪明家伙是因为“什么都知道”而破产,发了横财的人,难免会因为“什么都不知道”而破产。

当然,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以为自己知道

4

难道穷人不该博?

难道人生不就是精彩纷呈?

有人会开启“杠精模式”了:

难道穷人不该博吗?

没错,华尔街那帮混蛋为了多赚一点儿,而亏掉自己的几个亿本钱,的确很蠢。但是如果口袋里空空如也,不博一下,又怎么有机会呢?

穷人和年轻人更应该“敢赌”吗?

不应该。

搏击和博彩是两回事,

拼搏和搏命也是两回事。

年轻人尤其不该赌,原因有四:

1、关键在于“正期望值”;

很多文章喜欢说要做大概率获胜的事情,这也不对。确切说,是要做“正期望值”的事。(请看《被蠢人、穷人与聪明人放弃的“概率权”》)

只有在正期望值的领域,拼搏才是有意义的。

对于没钱的人,你的时间成本、机会成本、创新活力,其实也是本钱。

2、每个伟大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如果不能从零到0.1,就永远没机会从1到一个亿。

你需要一个雪团,才能滚大一个雪球。

3、自暴自弃会上瘾;

去赌场里迅速输掉口袋里最后几块钱,过把瘾就死,这样的人很快会成为职业韭菜。行为习惯会融入血液,最终铸就了宿命。

4、陷入“稀缺”的泥潭。

猴子赌苞谷,和猴子扔苞谷没什么区别。于是“穷人”便永远处于大脑稀缺状态,无暇思考未来,更无力为未来布局,每天都在应付眼前的窘迫。

即使如投资专家所言,年轻人可以承担较大的风险,例如可以配置更高比例的股票资产,但也不能去炒消息股,而是该采用理性的、长线的价值投资,或者是定投多元化的指数基金。

战略上可以大胆,但战术上不能乱来。

以我下围棋的教训来看,在局部没把握的地方去拼,纯属自寻死路。

图片

还有人会说:

难道人生不就该精彩纷呈吗?

你看lady Gaga不也在奥斯卡获奖典礼上表达了,趴下怕什么,我趴了这么多次,不照样来到巅峰?

王石用巴顿将军的名言评价褚时健:

“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不是看他登到顶峰的高度,而是看他跌到低谷的反弹力。“

这些励志名言都对。然而lady Gaga并非经常被打趴,她一直是螺旋式上升的,甚至连螺旋都没有,只是在争议声中稳稳上升。

而褚时健和马斯克这类人,其内核价值就是他们的个人。他们暂时的破产,并不会殃及内心世界的资产,甚至不会殃及他们的外部财富关系网络。

但这类人在世界上太罕见了。即使他们的天赋白送给你,你也未必愿意要。

5

你此生可以富一次

并且只用富一次

过去40年,发财的最大秘密几乎可以概括如下:

一、爱拼才会赢;

二、赌性更坚强。

一是指敢干,二是指敢下注。

以上二者会互相强化。尤其是对混合了创业与投资的开拓者而言。

例如,一个创业者所做的事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他敢于下注,并通过拼和快速学习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成功概率。

又例如,“相信所以看见”本质上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某些时候对某些人而言的确很灵验。

难题在于:

有些参与式的决策,的确可以边想边干边优化,可以不断突破边界。

例如科比的传奇。

而有些事情的边界是“刚性”的,拼也没用,更不能去赌。

例如,据猜测科比的直升机驾驶员可能是因为想讨好科比(也是对他的爱拼精神的致敬)而去挑战极端天气,以致产生悲剧。

对于没有完整经历过一个经济周期的人们而言,理解边界和起伏是件很难的事情。

前阵子,雷军分享自己半生的一个又一个“低潮”,然后又一次一次站起来,并且比以前更上一个台阶。

他当然是聪明勤奋厉害的角色,但更主要的原因也许是:

过去数十年奇迹般的超级大周期里,一浪接着一浪,总能将“暂时低潮”中的人接住,然后抛向更高处。

罕见的也许不是个体,而是时代。

一路上升的游戏里,All in的人可能更容易取得“极端斯坦”(塔勒布语)的财富。

在这一背景下,再加上人们只关注聚光灯下的“成功者”,令“赌”成为一种被夸大的精神。

也许赌和拼搏的边界本来就是模糊的,识别这一点,除了看期望值的正负(显然这一点也充满了主观性),还有一个思考办法是:

设想一下,当糟糕的结果发生时,你是否可以接受。

本质上,决策都是面向不确定性的未来分配资源,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下注”。

但是赌徒们往往眼里只有大奖,只有超级大赢家。

其实,即使是面对一个大概率获胜的、期望值为正的机会,决定你是否应该下注的,不是计算“假如我赢了我会怎样”,甚至也不是去计算“期望值”(除非你是一个持续下注者并能令大数定律发挥作用),而是:

即使是小概率的糟糕结果发生,你也能够接受。

财富自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选择自由。

如德鲁克所言:真正的自由乃是抉择的自由,做或不做,这样做或那样做,观点一致或观点相左,你可以自由选择。

在德鲁克看来,所谓自由,就是做出选择,并对选择的结果负责任,不管结果是什么。

假如不能做到这一点,也许即使“财富自由”了,也算不上自由。

对这个话题做个小结:

1、富有是一种习惯,是一种传统,甚至是一种信仰;

2、主张不靠运气致富,纯属忽悠;

3、财富的本质还是创造价值,持续创造独特的价值。

图片

B部分

防爆指南

1

“防爆指南”之一

你自己别爆掉

告诉你一个惊人的事实:

一个随机选出的40岁男性,在未来一年死亡的概率是千分之一。

数据来自《牛津通识课.概率》。

有人写文章说,价值投资的好处之一,是可以让人长寿,89岁的巴菲特和95岁的芒格,还有别的诸多例子。

但事实可能是,长寿成就了价值投资者

只要活得够久,就会有更多可能性。

为了实现这一点,你需要做两件事:避免自己太早挂掉;活得更久。

这个世界让人太早挂掉的事情,几乎都被统计学算出了概率。下面是一个人一生中挂掉的可能性(据说来自美国的保险公司,数字有待核实):

  • 死于心脏病:危险概率是1/3
  • 死于癌症:危险概率是1/4
  • 死于中风:危险概率是1/14
  • 死于车祸:危险概率是1/45
  • 死于飞机失事:危险概率是1/4000
  • 死于狂犬病:危险概率是1/700000
  • ……

你要做的是,从降低较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入手,例如多运动,注意饮食,防止心血管病,立即戒烟,等等。

就像芒格说的,如果我知道哪里会让我死掉,我就不去那些地方。

除此之外,就是拉长寿命。

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 · 蒂尔有一个野心勃勃的个人计划:

活到120岁。

具体策略有:

  • 投资延长人类寿命的研究。他投资了成立于 2009 年的 Unity 公司,宣称要在不久的将来,消灭 1/3 与衰老相关的人类疾病。
  • 为一家专门研究人类抗衰老技术的基金会,提供了 700 多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 服用生长激素药物
  • 往身体里注入年轻人的血液。 提供换血服务的,是一家名叫安布罗希亚的硅谷创业公司。

传奇人物索普从上学时起就应用化学、生物学、医学等知识保持自己的健康状态,80多岁时还像30多岁一样矫健。

今年85岁的他依然运营着自己的对冲基金,每天锻炼,服用各类药品,其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自己肉身的衰老速度,更是为了提高他的死而复生的概率。

索普计划在去世后将身体冷冻保存,等科技足够发达时“复活”。

他认为该项赌注获胜的概率是2%。

索普是这个世界上最懂概率的人,他一路战胜了赌场和股市,是量化交易的鼻祖。

那么,他为什么押注于一件小概率的事情?

尽管只有2%的可能性,但是一旦发生,回报是极大的。所以这件事“期望值”为正,而且数值极大。

就像帕斯卡的“上帝赌注”。

例如,人类探索成为多星球物种,就是某种帕斯卡赌注。

图片

前段时间,看到某基金公司的人发表言论说:

“讲概率的人完全不懂投资,他们的工作方法是靠底层逻辑和独特的方法论,从而实现了风控和回报。”

这类言论无知得可怕:竟然可以脱离概率来讲风控,竟然可以可以靠方法论超越不确定性。

大多数人对概率的无知,体现在决策时对基础概率的漠视。

对于特别美好和特别糟糕的事情,我们总是夸大其概率。

例如发大财的人毕竟是少数,靠赌发大财的比例更低。

我们的大脑尤其不会计算叠加概率,所以总是会弄混条件概率。

例如下图:

图片

我们经常能在“成功者”中看见赌徒(又或是赌性较重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赌能令一个人更成功。

贝叶斯定律会告诉我们,“成功的赌徒/赌徒”依然是一个极小的数值,并且期望值为负,和彩票一样不值得去买。

2

“防爆指南”之二

别被身边的人炸到

两句话:

  • 别让自己在乎的亲友爆掉;
  • 远离烂人,别被他们炸到。

照顾好自己身边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远离那些会炸掉的人,除非他们是你无法切割的亲友。

我们的文化崇尚以成败论英雄,所以“能人”无需受到道德的束缚。跟着大哥有肉吃,利益大过是非。

然而根据巴菲特和我的经验,几乎从来没有从与“烂人”合作中得到任何东西,除了教训。

而且烂人还有一个特点,即使你不断妥协,希望与其建立某种“这样你可满意了吧”的平衡,也只会招致对方“原来你丫是个软柿子”的步步紧逼,绝不收手。

更不消说那些会“炸掉”的人。不管这类人多聪明,多能干,多有关系,一旦炸掉,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据说,罗斯柴尔德家族有一个理论:

做生意应该远离“瘟神”。

什么叫瘟神?

就是指,曾经很厉害,但后来却连续走厄运的人。

这么说,似乎很残忍很现实很迷信,其实背后的意思是:

他们认为坏运气并不只是表面的坏运气,可能来自这个人性格的某种特质。

对此,《投机教父尼德霍夫回忆录》一书写道:

“罗斯柴尔德家族很清楚,坏运气不只来自偶然的机会,更有可能来自过度的贪婪、鲁莽、胆怯、坏脾气或者是道德卑下。”

图片

对此,做个简单的小结:

1、要相信那些长期运气好的人。

2、小心那些总在说“差一点儿就成了”的换运气的人。

3、更要远离那些会炸掉的人。

3

“防爆指南”之三

别让你的职业生涯爆掉

待在自己的能力圈里。

你的职业应该是能带给你快乐的。

理想状态是:你干工作干不累,工作“干你”你不苦。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就像涮火锅一样,你应该不断往自己的职业火锅里加汤加料加热。

图片

“跨界”经常是无能者的避难所,一个总在跨界的人是令人怀疑的。

假如真有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你会发现他们本质上干的是一件事情。

基于自己的能力圈,保持开放性,不断学习。

别在追逐一个又一个热点中迷失自我。

4

“防爆指南”之四

别让你的财富爆掉

你要努力让“富一次”和“只用富一次”变成一件事情。

例如前段时间传闻某大厂有人借钱加杠杆炒股,这是自己给自己埋地雷。

杠杆有某种等效原理,它能放大回报,也会放大风险。

图片

可是对于普通人而言,该等效原理并非是中性的,而是恶性的,永远不值得去碰。

亚里士多德说:中等水平的财富,过一种合乎德性的生活,就是幸福

也许做到了这一点,反而更容易实现“富一次”。

5

“防爆指南”之五

别让你的精神世界爆掉

李佛摩是被不少中国投机客崇拜的偶像,尽管他最终自杀。

  • 1893年,李佛摩16岁初涉股市就取得成功,以放空出名,有“华尔街大空头”之称。
  • 李佛摩去往纽约后半年内输光家产。
  • 他借了500美元,重回波士顿,再赚回10000美元。
  • 1901年,美国股市大涨,李佛摩财产爆增至五万美元。
  • 不久,李佛摩再次输光。
  • 1907年10月24日,大赚300万美元。
  • 1908年,做多棉花期货,几周内破产,负债100万美元。
  • 1917年4月,偿还所有债务。
  • 1929年,趁股灾赚取超过一亿美元。
  • 1934年3月5日第四次破产。
  • 1940年11月,在洗手间举枪自杀。 

李佛摩曾有句名言:“华尔街不曾变过。口袋变了,股票变了,华尔街却从来没变,因为人性没变。”

他认为,“投资人必须提防很多东西,尤其是自己。”

他随时自省,因为“市场永远不会错,只有人性会犯错”。

懂得很多道理,也利用这些道理富了好几次,然而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李佛摩死时还有500万美元,那时的美元相当值钱。尽管他多次从破产中崛起,但是最终他的精神世界崩溃了(部分是因为先天疾病)。

图片

假如某个投资让你睡不好觉,最好要反思一下是否真值得。

C部分

投资大坑

本部分,总结了人们经常陷入的10个投资大坑。

1

“投资大坑”之一

饥饿感

小时候我从襄阳回武汉乡下老家,途中需要两天。第一晚到了武汉,投宿亲戚家,第二天一大早天不亮再赶长途车,我被从窗户塞进去,全家才勉强挤上去。

我们总是担心挤不上车。

有人总结过去四十年的发财机遇,划分逻辑就是第一波,第二波……

信“康波”的人,精确至年份地执行着“忌破财、宜置业”的投资计划。

我们总是担心错过某一波。

当某一波来临,大家蜂拥而上,孤注一掷。

我们有种挥之不去的饥饿感,即使有钱了也无法抹掉。

在加国,做地产经纪的朋友讲她客户的故事。那位先生住着一栋大House,大冬天舍不得开暖气,在家裹了件大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家孩子有次上一位老太太的辅导班,她租住在一栋漏水的老房子里,却把花园收拾得生机勃勃。有次我看见她雇人运来一整车的花,种在并不属于她的房子周围。

中国人舍得买贵房子,买豪车,但如这位老太太般“大手笔”买花的,极为罕见。

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时间并不久,饥饿感从骨子里影响着我们的投资价值观与策略。

所以我们总是害怕错过。

这就是FOMO:错失恐惧症。

可投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

要敢于对平庸的机会说不。

更何况,大多数所谓机会也许只是坑。

图片

2

“投资大坑”之二

想暴富

世人皆有贪心,连“美元总统”格林斯潘也不能幸免。

格林斯潘被麦道夫骗走了30%的退休储蓄(他买的基金投给了麦道夫)。他提起这件事时说,当初的回报看起来太舒服了。

麦道夫在中国不会有市场。10%的年回报率,作为一个骗子你不觉得惭愧吗?

大名鼎鼎的桥水基金,其旗舰产品Pure Alpha在2018年的回报率为14.6%,超过了市场和大多数同行。30多年来,该基金产生了12%的平均年回报率。

至少在一两年前,这个数字可能是大多数人看不上的。也许最近会有所变化吧。

战胜市场是非常难的事情,但人们总是跃跃欲试。

但你会明白,要试图击败市场,你的对手是像耶鲁大学基金会这样的机构。

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可以击败85%的投资者(美国的统计数据)。

但是有多少人愿意选择如此没有想象力的方法?

从平凡到优秀难,保持优秀更难。均值回归犹如地心引力般无处不在。

汤姆·彼得斯的经典之作《追求卓越》里,精心选出了43家最伟大的公司,该书出版后仅两年,其中就有近1/3陷入了财务危机。 

大多数卓越者会回归“平均水平”。

暴富不易,连达到市场平均水平都很难。

图片

3

“投资大坑”之三

太年轻

十多年前,我们地产公司账上有些资金,财务就顺手做点儿理财,打打新股。老外股东对此提醒到,打新股有风险啊。几个中国股东说,打新股怎么会有风险?想打都打不到啊。

现在回头看,真够幼稚的。

改革开放40年,我们都是市场经济的新手,更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周期。

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真正的经济衰退。

图片

2015年,大量高杠杆的投资者完全不知道风险是什么。

我们心底默认,经济会一直高增长,房价会一直涨下去,股市突破 10000点不是梦。

我们没有美国人的那种经历:在 1929年10月股市崩盘之后,股票投资者用了整整 21年零 3个月的时间才使自己的收益赶上债券投资者。

美国散户从90%降到6%,他们是如何被“消灭”的?

而我们的散户还贡献着80%的交易额。(此为三年前的数值)

4

“投资大坑”之四

忽悠多

看到一位“投资导师”在某书的序言里讲:“要长线投资,不为短期利润所诱惑,您才能真正赚到钱!”

他举自己学生“花”的例子:

  • 从2007年4月到2007年10月股市见顶前,她坚持长期操作,股票账户从十几万变成了七十多万。
  • 2009年6月,沪指经历了从6124跌到1664的大跌,然后反弹到了3000点。花的账户有1400万,都是股票。 
  • 2010年3月份,花的账户市值竟然达到了9990万。
  • 2010年底的时候,花卖股买房,拥有28套房了。

3年时间从十几万到一个亿,这是长线投资吗?

节奏准确地由股票切换成房子,这不是人是神啊。

作为“投资导师”,该人讲的故事,和他的主张风马牛不相及。他所传递的投资价值观,真会害死人。

图片

5

“投资大坑”之五

想逆袭

如上面的故事,发大财、大跃进,大逆袭,是我们的财富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基调。

别去赌。除了赌场,没有赢家。

别总试图狩猎。试试种下一片田地。

“成为人上人”未必幸福。

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其实是幸福的普通人。

图片

6

“投资大坑”之六

追ALL IN

《激荡三十年》写李书福说过这么一段话:

“小时候我赌过钱,比方说赢了 1块钱,全放下,变 4块了,全放下,变 8块了,再全放下,变 16块。有些人赢了 1块钱,就收回 5毛,他赢的钱明显比我少得多。但我这种弄法,可能最后一次全没有了,一分也不剩。”

20多年里,他每次都把赚的钱“全放下”,赌到一个行业里。

  • 他拍照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开了一家照相馆;
  • 再多赚了点钱,一年后就去办了一个冰箱配件厂,又赚到钱了;
  • 两年后他索性办起了一家名叫北极花的冰箱厂;
  • 再到后面的造摩托、造车,收购。

在过去40年的高速发展中,最厉害的人大多来自奋不顾身的ALL IN者。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 反正大家都穷,没什么可输的;
  • 摸着石头过河的时代需要敢冲的人;
  • 创业者需要全力以赴。

然而阵亡者更是数不胜数。成功者或许只是幸存者偏差。

图片

普通人不要轻言ALL IN。

腾讯说ALL IN 2B,但其王者荣耀还在日入3.5亿。(此为三年前的数值)

有人说,你是指下注的时候要讲究策略吗?我有凯利公式呀。

然而凯利公式必须是在期望值为正的时候才有用。

ALL IN的应该是一个人的激情、专注、专业,而非赌上自己的全部资产,押车押房子。

7

“投资大坑”之七

信秘方

投资没有秘诀,即使偶尔有,也不可复制,并且迅速会失效。

投资无法预测。没有人能准确地预测周期,即使你看准了某件事情必然发生,时间也未必站在你这一边。

《价值投资:通往理性投资之路》一书中写道:

“我反复研究的一个主题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没有丝毫的证据表明我们可以预测未来……

(我们)研究了分析师的短期分析能力,研究结果很不乐观。24个月的平均预测错误高达94%,12个月的平均预测错误为45%。”

时间讨厌你看穿它。

投资专家绝大多数是星座专家。

图片

如《财富、战争与智慧》所写:

“有充足的证据表明,所谓的专家只是通过直觉进行预测,他们的成功率低于50%。‘在预测多种可能的结果时,他们的成功率甚至赶不上那些向股票版面扔飞镖的猴子’。”

该结论基于大数据的统计,包含了294名专家在多年中所进行的82361个预测。

搞笑的是,专家们所犯的大多数错误在于他们依靠直觉与情感启发法做决策,原来即使是“大师”也没有秘方,只是在乱扔飞镖而已。

《专家的政治判断》对此评论道:

“人类的预测往往无效,这是因为他们骨子里是宿命论者,他们讨厌利用概率策略来预测,因为这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

结果是,那些专家中的幸存者,被视为大师,然后才开始画靶心,总结成功秘方,这些秘方被散户们奉为至宝。

永远不要试图去预测。

8

“投资大坑”之八

“炒房教”

中国人算得上是世界上最“信仰”房子永远会涨的人了。

橡树资本的创始人在《周期》一书中提及,阿姆斯特丹市绅士运河区经过 350年房价才上涨 1倍。

房价永远会涨,是个传说,而非事实。

房子在本国是个极其复杂的话题,买了的人嫌买少了不开心,没买的人更不开心,到底该不该买房?何时买?何地买?房子和学校,是饭桌上的核心话题之二。

除非是有长期不错租金回报的物业,否则房子应该以自住为主,尤其不应该加太大杠杆炒房。

即使长线看,房价几乎都是上涨的,但有可能在周期性调整中,杠杆砸死炒房者,熬不到房价继续向上。

2004年我去香港,看到满大街天桥上都拉着广告横幅,写着帮助负资产的人活命。

我们的炒房者,几乎没有经历过一次回调,更不知道负资产的残酷。

当然,房产仍然可以是个人重要的资产组合之一。

少数核心城市的核心物业仍然是可以作为对抗通胀的投资考量。

我个人的心得是:

1、在能承担的前提下,尽量让自己和家人住得舒服一些,不必什么钱都要追求最大化回报;

2、适度兼顾居住的使用价值和投资价值,选择成长的城市,去“成功者”们爱去的地方。

图片

9

“投资大坑”之九

喜扎堆

韭菜是一种群居植物。

大家总是扎堆进,挤踏逃。

韭菜总觉得自己可以跟着庄家,割别的韭菜。

韭菜也知道一窝蜂是很愚蠢的事情,但聪明的韭菜认为自己可以提前跑掉。

然而如果你不能远离疯狂,就没法先逃出去。在狂欢舞会上,音乐结束前没人愿意退场。

南海公司1720年1月21日宣布其债务私有化计划之后不久,股票价格从每股128美元暴涨至每股187美元,进而在一个月内上涨至每股300美元。

如下图所示,人类有史以来数一数二的天才–牛顿,在这个价位上将股票出售,获得7000英镑的合理利润,但股票价格继续上涨。 

图片

在股价达到顶峰时,牛顿又忍不住买回了南海公司的股票。他因此损失了20000英镑。这笔钱放在今天是一笔巨款。

据说,在牛顿的余生中,只要有人提到南海公司的名字,他就会浑身发抖。

没有独立思考,很难通过投资赚钱。

没有专业能力,很难通过工作赚钱。

10

“投资大坑”之十

爱装死

所有投资者都面临着一个可怕而又很容易被低估的敌人:

通货膨胀。

通胀的杀人力看似无形,其实残酷:

如果通胀率为3%——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正常水平”,24年后同样的钱购买力会削弱一半。

如果通胀率为5%,不到15年,购买力就会减半——而且再过15年后又会减半,变为1/4。

如果更高呢?

在经历过几轮割韭菜后,人们如惊弓之鸟。什么都不保险,干脆装死。

然而你并不能回避现实。

活着就会冒一定的风险。 

图片

有人很毒舌地说:“穷人”有一种折腾到归零了才舒坦的奇妙心理。

真所谓:宁要确定性的穷,不要不确定的富。

人的一生很漫长,学习也是一件终生大事。

不要因为一个周期的挫折就躺平,智慧往往是跨代际的

一步好棋,是指能让你有好的下一手,下下一手。

一个好的决策,是让你有更好的下一个选择权。

人生漫漫,不要在局部孤注一掷然后一蹶不振。

一城一池的得失,未必会影响你的全局。

暂时搁下,保存实力,重新开始。

D部分

财富秘方

真正的理性在于避免系统性毁灭。

避免永久性损失,比一下子发大财要重要得多。

下面几位可能是真正的大师,他们的观点值得聆听。

1

“财富秘方”之一

赢得输家的游戏

投资界存在两种投资者:

  • 能做出高质量积极管理决策的一小撮精英分子;
  • 既无资源又没接受过战胜市场所需训练的大部分人。

普通人想成为前者,最终只会沦为赌徒。

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应该加入“消极管理俱乐部”。例如多元化定投指数基金。

个人投资者应避开股票选择的游戏,专注于资产的配置。

图片

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的罗杰·伊伯森在报告中指出:

  • 超过90%的投资收益变动取决于资产配置,选股和波段操作的重要性位居其次;
  • 对于大众投资者来说,百分之百的收益都来自资产配置,因为选股和波段操作是负和博弈,降低了总体收益。

投资是赢得输家的游戏。《赢得输家的游戏》一书写道:

  • 在赢家游戏里,结果是由赢家的正确行动决定,即胜负由游戏的一方战胜另一方决定。
  • 而在输家游戏里,结果则是由输家的错误决定,即胜负由游戏打败自己的一方所决定。

例如,专业网球比赛属于“赢家游戏”,获胜方靠打败对手获胜;而业余网球比赛属于“输家游戏”,获胜方获胜则因为对手自己打败了自己。

“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少打坏球。”

投资也是一种“输家游戏”,你必须遵循一条简单的规则–避免错误。

查尔斯·D.埃利斯在《赢得输家的游戏》一书中总结了“十诫”: 

1、勿忘储蓄。把储蓄投资于你未来的幸福、安全和儿女的教育。 

2、不要投机。如果你必须“投机倒把”来满足情感上的渴望,那么你必须承认这是在赌自己的能力足以击败专家老手,所以,你会拿多少钱去拉斯维加斯和老手赌博,就把投机的钱限制在同样的范围内。

3、切勿以税收为主要原因影响投资

4、不要把住宅当成投资。把它当成你和家人一起生活的地方。住宅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工具,从来都不是。但是,住宅在促进家庭幸福方面必定是很好的投资。

截至2007年的30年间,美国房价每年上涨5.5%。其中,4.1%只是通胀指数。成本,包括税收、保险和日常的保养达到3%。

5、不要从事商品交易。商品交易真的只不过是价格投机。这并不是投资,因为没有创造任何经济生产力或者价值。 

6、别被经纪人或共同基金销售忽悠了。

7、不要投资新的或者“有意思”的投资工具。设计这些工具往往就是为了“卖给”投资者,而不是让投资者“拥有”。

8、不要仅仅因为你听说投资债券更保守或者收益、本金都有保障就投资债券。债券的价格波动和股价相当,而且债券对于长期投资的主要风险——通胀的抵御能力很差。

9、把你的长期目标、长期投资计划及财产规划写下来,并坚持到底。至少每十年要评估一次,

不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欢欣鼓舞的时候,你可能就在危险的边缘。消极失望的时候,要记住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不要轻举妄动。在投资方面,活跃的操作几乎都是多余的。行动越少越好。 

10、对于有定投计划的人,应专注于指数基金。不要投资你自己的公司——尽管这个公司可能真的很好,因为自己在这家公司的工作收入,已经是“总体经济组合”的主要配置了。

2

“财富秘方”之二

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的四项基本原则,来自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

1、将股票看成相应比例的企业所有权;

2、在价格大幅低于价值时买进,以创建安全边际;

3、让两极化的“市场先生”成为你的仆人,而非你的主人;

4、保持理性、客观和冷静。

生意就是生意,生意就该创造价值,现金流好,利润高,为股东赚钱。

图片

投资的本质也是要围绕价值展开,否则就是投机。

3

“财富秘方”之三

刺猬战略

约翰·博格,先锋集团的创始人与董事长,指数基金的缔造者。

指数基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投资时代。先锋集团旗下管理着超过1万亿美元的资金。

博格认为自己的使命,是将复杂的投资进行简化并将其引入成千上万的美国普通家庭。其核心观点是:

  • 强调长期投资的明智性;
  • 试图超越市场的徒劳无功;
  • 高成本给成功投资带来的巨大负担。
图片

博格提出了10大投资法则:

法则1:记住均值回归法则

均值回归法则清楚地表明,通过考察历史业绩来选择基金是非常危险的尝试。过去永远不能代表未来。

当股市表现完全脱离其基本面,或者落后基本面太多,均值回归法则早晚会起作用。

法则2:时间是你的朋友,冲动是你的敌人

好好享受复利带来的奇迹。给予你自己充足的时间,并牢记通胀的风险。

投资最严重的错误之一就是被市场的塞壬之歌诱惑,引诱你在股票价格上涨时买入,在价格跳水时卖出。因为揣测市场时机是不可能的。

法则3:选择最正确的基金买入并长期持有

投资者将要面临的下一个严峻考验就是在投资组合中选择最恰当的资产配置方式。股票的目的是提供资产和收入的增长,而债券则是保持现有资产和现有的收入水平。

法则4:对未来保有现实的预期

股市中的投资收益,即股息收入加上盈利增长,才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法则5:忘掉那根针,买下整个草堆

塞万提斯说:“千万别试图在草堆中找一根针。”

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投资决定是正确的,可以分散风险和进行多样化投资。当你认识到了找这根针有多么困难,只需买下整个草堆。

法则6:最小化庄家的抽成

投资者最好的机会就是拥有市场本身,并将庄家的抽成降至最低。

法则7:永远逃不开风险

当你决定用现有资金来累积长期财富时,你必须决定的是你想要具体承担哪一类风险。

无论怎么做,资金一直都会处于风险之中。

法则8:警惕最后一场战争

投资者不应该无视过去,但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某种特定的周期性循环会永远存在。没有什么是永远存在的。

仅仅因为个别投资者坚持要“打完最后一场仗”,不代表你也要这么做。

法则9:刺猬会战胜狐狸

古希腊诗人阿奇劳哲斯曾说:“狐狸多技巧,刺猬仅一招。”

刺猬,代表只知道一件大事的那类金融机构:保持长期投资成功的精髓是简洁。刺猬广泛分散投资风险,买入并长期持有,将成本控制在最低程度。

法则10:坚持到底

投资根本就没有终极秘诀,只有最伟大的简洁。这些投资法则都是关于基本的算术,关于最基本和最没有争议的原则。但是投资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它需要纪律、耐心、毅力以及最宝贵的品质与常识。

金融市场总是来回摇摆,你需要尽可能忽略那些转瞬即逝的不和谐因素,将短期的变化与长期的情况分开。

E部分

持久富足

1

从“用脑袋赚钱”

切换到“用屁股赚钱”

首先,你要省钱,储蓄。

其次,你要努力实现一些“在最差的时候还能给你挣钱”的救命稻草收入。

最好你的投资能够如《原则》作者达里欧所说,构建十几个独立的收入流。

分散投资是唯一的免费午餐,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道理是从严谨的数学公式中推导出来的。

房产投资金额大,流动性差,反而令很多人被动地赚了大钱。因为换成股票,你不敢如此重仓,不敢加杠杆,而且涨一点儿早跑了。

这就是所谓“屁股赚钱比脑袋赚钱多”之一种。

然而,以前靠增值的物业投资,也许会慢慢变成靠物业带来的现金流。

巴菲特数次在给股东的信里提及个人的房产投资,他更看重物业的租金收入。

这倒是印证了某种观点:

有钱人不是资产体量越来越大,而是现金流越来越多。

我们一生追求的不是做大做强资产体量,而是做大做强稳定、持续的现金流。

图片

巴菲特说过“5288铁律”:

如果我的114.75美元在1942年被投资在一个无佣金的标普500指数基金上,所有股息都进行再投资,那么到2019年1月31日,我所持股份的价值(税前)将增至606811美元。

这相当于每1美元赚了5288美元。

图片

上图是1926—2017年包含股利和不包含股利的美国股市的投资终值。

《投资的常识》写道:

“若考虑股利的影响,1926年投资的1美元在2017年终值为5599.04美元。若不考虑股利,其终值仅为161.84美元。该结果表明股利对投资终值及收益率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我在此不就收益率、股息和投资终值展开讨论。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于一个长期主义的投资者,如果能够持续加入弹药,不管这弹药来自分红,还是别的什么现金流,会对长期的滚雪球产生巨大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巴菲特强调,对于自己旗下企业的经理只有一个要求,每年源源不断地把现金流送到他那里。更别说他还有“制造现金弹药”的保险公司。

用屁股赚钱,没看上去那么简单。

用屁股赚钱的事情,更需要厉害的脑袋。

即使是将投资决策外包给专业人士,你也要独立做出外包这个决策的决策。

2

诚实是一种“策略”

而非一种美德

芒格说过:我们更多的是因为讲道德而赚到了额外的钱。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说法适合我们。他没有说诚实是最佳品行,他说那是最佳策略

这句话有两重含义,一是对外诚实,一是对内诚实。

如芒格所说:

你的内心应该有一个罗盘。这样,你就会知道哪些事情是即使完全合法也不能做的。

对内诚实更艰难。因为自己是最容易骗的。

芒格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上说:处理不好“心理否认”是致人破产的常见方式。

图片

诺奖得主卡尼曼认为:

“(人们甚至不想投入)最少的精力去设法切实搞清楚他们做错了什么,此事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们就是不想知道。”

人们喜欢骗自己,也擅长于骗自己。有位教授写过一本论述人们为何容易受骗的学术专著,结果他竟然也是伯纳德·麦道夫庞氏骗局的投资者。

即便不喜欢现实,也要承认现实。 

一个人不可能被别人欺骗,他只是通过骗子来自己骗自己。

3

能力圈和舒适圈的

黄金交叉点

你的学习也是要基于能力圈的,否则跨界只是个幻觉。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你从来没有学过围棋,试一下拼命学一阵子围棋,看看你能够达到什么水平。

走出舒适区,和走出能力圈不是一回事情。

一个人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舒适区,并不断拓展。

要走出的,是自己的懒惰舒适区。

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很有价值。风险资本家弗雷德·威尔逊认为:

“你取胜的唯一途径就是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并坚持做你擅长的事情。”

查尔斯·D.埃利斯的观点更有趣,他认为:

每个投资者都有一个能力区(你真正擅长的投资领域),和一个舒适区(能让你保持镇定和理智的投资领域)。如果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你就能明白自己需要在以上两个区域学习哪些知识(见下图)。

图片

上图中间重叠的部分是你的最佳区域,你最该专注的部分,在那里,你拥有所需的技能和情绪,能做到最好。

即使如此,所谓“一个人无法赚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这句话也有极强的误导性

难道那些靠房产增值赚到了人生中大部分财富的人,靠的是自己的认知能力吗?

如果真的是,当初为什么不多买几套呢?

还有,提倡所谓“不靠运气赚钱”,本质上也许恰恰是追求完全靠运气赚钱

图片

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财富领域几乎是这种随机性的投射。

知道自己的已知与无知的比例,比单纯放大已知更重要。

这就是所谓模糊的正确,胜过精确的模糊。

能力和认知,是帮助我们理解不确定性的概率,而非消除不确定性。

4

构建你的“两眼”战略

塔勒布说,牙医比对冲基金经理更富有。

基金经理的收入是极端两极分化、并且不确定、不可持续的。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做一名牙医,然后在巴菲特年轻的时候买了他的股票。

牙医是阵地,是防守,还能提供源源不断的现金流;

成为一个持续创在价值的机器的股东,能提供睡后收入和指数增长。

图片

这里的个人“两眼”战略,和塔勒布的杠铃策略也有点儿像。

先追求不输,然后去追求赢。

“两眼论”是对差异化价值的一种生动描述。例如:

苹果的两个眼是“完美的硬件+独家操作系统“;

拉斯维加斯的两个眼是“赌场+会展旅游”;

特斯拉的两个眼是“新能源+人工智能”;

……

“两眼”战略大约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为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提供生存的冗余,类似于狡兔三窟;

一个稍微冷僻一点儿的例子,索普玩儿21点,他战胜赌场的方式,除了细微的期望值优势,还需要用凯利公式来决定下注方式。这二点缺一不可。

2、在多维度的不确定世界里,为人或者机构构建独特价值。

市场化的充分竞争,决定了没有差异化的优势不会太长久,也就无法长期地贡献价值和现金流。

财富就是对生存者的奖励,对独特价值的奖励。

5

打造你的核心能力

一个人不需要用反弹来证明自己,但是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科斯定律的一个重要含义是,一项有价值的资源,不管从一开始它的产权归谁,最后这项资源都会流动到能最大化利用其价值的人手里去。

保护财富的最好方式是让自己配得上这财富。

图片

6

修筑你的个人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的概念是格雷厄姆的箴言,它永远不会过时。 

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中说:

若要将稳健投资的秘诀精炼成几个字,我们可以大胆地将“安全边际”这个座右铭作为答案。 

什么是安全边际?本杰明·格雷厄姆将“安全边际”定义为“价格和预示的或经过评估的(内在)价值之间有利的差额”。内在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安全边际反映了内在价值和当前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

打比方说,如果你要建一座能过10吨货车的桥,这个桥的载重量最好是20吨甚至更高。

格雷厄姆说安全边际的目的非常简单:“实质上,安全边际的功能使得准确预估未来成为多余。”

塞思·卡拉曼将格雷厄姆价值投资体系简单描述为:在安全边际许可的低价时买进,然后等待。

是否意味着要极端保守呢?并非如此,这是一种财富洞见,综合了这个世界的基本智慧。

不仅是财富,你个人也要有非常厚的安全边际

图片

此外,别拼得太凶,要有一些冗余。七八分也许比九点五分更好。

守住现金,就是守住某种选择权。

如巴菲特所说:现金是一种看涨期权。

多读些无用的书。

也试着去做些无用的事情。

7

正面应用“黑天鹅”

在不确定性的世界,概率思考是一种基本能力。是否意味着要极端保守呢?并非如此,这是一种财富洞见,综合了这个世界的基本智慧。

投资是一种运用概率的活动,所以其他概率博弈的经验可能会对投资有所助益。

图片

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泽克豪泽是一位桥牌高手,他说道: 

桥牌需要在近乎不可知的情况下不断地评估可能性,一局之内,选手需要做数百次决断,还要常常权衡可能的得与失。但好的决定也可能会造成坏的结果,这既包括自己的决定,也包括搭档的决定,选手对此必须一直保持心平气和。如果想在一个不可知的世界里进行明智的投资,这种坦然接受的能力就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人因为极小概率的“黑天鹅”爆掉,但也有人可以正向利用黑天鹅赚钱。

据说当时塔勒布管理的对冲基金 Empirica,从“ 9· 11”恐怖袭击事件之后的市场大跌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以下来自一本书的序言:

塔勒布坦言自己事先并不知道任何黑天鹅事件的消息,他只是认为市场对重大系统性风险的估计严重不足,导致深度价外的看跌期权价格被严重低估。

因此,他提前布局,在通用汽车股价还在 30美元左右交易时,买下了以每股 5美元抛出该股的看跌期权,事后证明这次投资极富远见。

塔勒布对风险有一种根植于内心深处的切肤之痛,他说:“对于我的大多数美国同学来说,风险就是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概率分布。而我从小在战火纷飞的黎巴嫩长大,风险对于我来说意味着在每天吃晚饭的时候,我不知道白天和我一起踢球的小伙伴还能活下来几个人。”

不管多么沮丧,也别失去播种的希望。

8

从“头牌”到“妈咪”

有篇文章写一位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厉害了一辈子,最后还是挂掉了。

为什么水平又高,又有实战经验,对风险也有极深的理解,还是会爆掉呢?

除了“均值回归”,还因为对冲基金经理是一种类似于选美和拳击的职业。

拳击手的宿命就是被击倒。

所以,想脱离角斗士的命运,必须实现从“头牌”到“妈咪”转换。

例如老而弥坚的“赌徒”索罗斯,他换麾下的基金经理如换衣服。

投资天才斯文森的成功,除了科学的投资战略,也有他挑选基金人才的眼光。

2003年哈佛经济学家JoshLerner的研究表明:耶鲁捐赠基金在过去五年中一大半的优异表现都得归功于所挑选的基金人才。

人生如赌场,你要过成“赌场”,而不是当个“赌徒”。哪怕你很厉害,也有失手的一天。

成功的企业,某种意义上都是开设了一个赌场,而非拼命做选美或拳击冠军。

成为赌场的本质是什么?

1、你能够设置游戏规则,设定游戏的赔率,概括而言就是掌握了概率权;

2、你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来玩儿这场游戏。主要的方法是“允许”某些参与者暴富,令他们成为成功典范;

3、然而,根据大数定律,不管有多少赌场幸运儿,不管头奖有多么惊人,赌场依然是稳稳的赢家。

当然,这是传统意义上的赌场。

更好的赌场是,赌场本身并非单纯利用概率剥削参与者,还能够带着赌徒一起参与新的价值创造中。

例如,电商平台崛起之初,就类似于这种逻辑:

1、既有科技创新带来的生产力的提升;

2、又有赌场式的中奖者故事作为财富诱惑。

大数定律告诉我们,我们不仅要有正期望值,还需要大量的重复。

所以,成功者的坚持,长期主义的努力,价值创造的重复,很重要的一点是令“大数定律”变得有效。

图片

9

制定你的长期路线图

你需要长期而伟大的路线图。

在投资方面,时间就是阿基米德的杠杆。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利计算,而是不确定世界的一连串起起伏伏的乘法。

事物的本质必须是简单的,否则可能就不接近本质,例如DNA;

事物的构成必须是复杂的,否则就可能不是鲜活的,例如生命。

图片

投资的时间长度,衡量和判断投资结果的时间段,对于任何一项投资都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制定正确资产组合的关键。 

《赢得输家的游戏》写道:

时间让投资从毫无吸引力变得最具魅力,因为尽管预期回报率的平均值完全不受时间的影响,但是以预期平均值为中心的实际收益率的范围或者分布很大程度上受时间的影响。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本来沉闷单调的投资会变得魅力四射,反之亦然。

“一生只用富一次”,原本就是一个过程,而非一次暴富,然后终身躺平。那样不仅不牢靠,而且失去了与财富共同生长的乐趣。

假如财富本质上犹如生命,是一个生长的过程,那么其作为复杂系统,更像是耕耘田地,种下森林。

图片

10

实现人生的持久性知足

有些人喜欢赌博,并非是爱上发财,而是爱上了赌场。

财富如海水,越喝越渴。

贪婪会养成一种自毁型人格。

比较是万恶之源。因为你的头上永远有比你更富有的人。

放低期望值。能实现财富的平均回报已经很好了。

据说:人很少因为通胀而破产,大多是因为跑赢通胀而破产。

图片

请再看一次“一生只用富一次”的谎言和真相:

谎言真相
赚把大的,一生躺赢
富足是一个过程,伴随一生
富是牢不可破的堡垒富是航行于不确定大海的帆船
“一生富一次”只是少数人中彩票每个人此生都有机会“富一次”
富是贵为人上人
富是自我满足
财富多多益善一生只用富一次,不值得为更富去赌

人生的持久性知足,往往是与财富无关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在给同学的留言本上,关于“职业理想”这一栏,我写道:

有钱去做与钱无关的事情。

惟有“与钱无关的事情”,方能实现人生的持久性知足。

而适当且牢靠的财富,可以保护“与钱无关的事情”。

要实现以上理想,一个人一生只用富一次足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f0G3Bik50mkQ0VO87h-0Q

2023年格隆汇“全球视野,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名单公布!

2023年格隆汇“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

回顾票选过程,入选“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的上市公司,需符合以下四大原则:  //  

1、代表中国,以国内市场为主的中国企业;

2、代表未来中国经济,并且会造福国人;

3、头部资产,具备绝对竞争优势,或即将具备巨大竞争优势;

4、公司在明年大概率具备20%或以上的市值增长空间。统观胜出名单,今年各头部资产的彼此得票数差距相比上年度分化明显,最终胜出名单也与往年有较大不同。一些行业顶级龙头竟然意外落选,而一些看似波澜不惊的公司反而高票入选,看得出大家在挑选2023年下注对象时又有了新理解。

这个略显意外的结果背后,是有着很多必然性的逻辑。

毕竟时代巨变,改变的不止是我们的生活,还有投资。

2022注定是中国投资史上最特别的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太多被认为最具性感的成长赛道,在时代巨变之下,被唾弃和抛弃;而一些被投资奉为圭臬的投资原则和策略,被羞辱和质疑,做时间的朋友成为一种酸涩的嘲讽。我们知道,很多东西再也回不去从前。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相信,投资者,作为一个个体,可能会愚蠢,但作为一个群体,大家一点都不笨。我们坚信,汇聚数千万会员集体的智慧,足以为我们大家穿越迷雾。自2018年以来,格隆汇连续四年组织了“全球视野 下注中国”的核心资产大讨论、投票的活动,让全球不同国家、不同行业的投资者,一同寻找代表中国未来的核心资产。“下注中国”十大核心资产等权重组合,从推出至今每一年的表现都堪称优异,大幅碾压全市场几乎所有核心指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8RGWuxSLQw3LL2Cba5RUA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在我53年的投资生涯中,我经历过许多经济周期、钟摆效应、狂热与恐慌、泡沫和崩盘,但当中只有两次真正巨变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现在,我认为我们或许正在经历第三次。”
霍华德·马克斯在最新的备忘录中说。
在他看来,过去四十年,投资者赚取的收益,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利率大幅下降带来的红利。
而这一切,都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转变,利率上涨,市场情绪也从乐观转为悲观。
霍华德·马克斯认为,通胀和利率极有可能仍是影响未来几年投资环境的主要考量因素。
北京时间本周四凌晨3点,美联储召开今年最后一次FOMC议息会议,并公布新的利率决议和经济预测。
虽然近期标普500反弹,背后是投资者预期通胀会得到缓解、美联储加息放缓。
但霍华德马克斯认为,尽管美联储似乎有可能放缓加息的步伐,但短期不太可能恢复刺激性政策。
“未来数年,基础利率更可能维持在平均2%-4%的水平(即与当前水平相去不远),而不是0%-2%的水平。”
也因此,他对于未来并不乐观,认为市场不太可能很快重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那种乐观和轻松情绪。
他提醒,因为市场环境的迥然不同,在这过去些期间表现最好的投资策略未必在未来几年仍将拥有出色表现。
以下是备忘录全文,聪明投资者经橡树资本授权,分享给大家,祝各位朋友开卷有益。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图为霍华德·马克斯在聪明投资者“问道·周期”论坛上
文/霍华德·马克斯
巨变(sea change)(习语):指态度、目标方向上彻底的、急剧的转变…… (Grammarist语法学)
在我53年的投资生涯中,我经历过许多经济周期、钟摆效应、狂热与恐慌、泡沫和崩盘,但当中只有两次真正巨变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而现在,我认为我们或许正在经历第三次。
正如我在备忘录中多次提及的,当我于1969年进入投资管理行业时,许多银行(比如我当时任职的那家)纷纷将其股票投资组合集中于所谓的”漂亮五十(Nifty Fifty)”上。”漂亮五十”由那些被认为发展最好、增长最快的公司股票组成——好到它们似乎不会发生任何坏事。
对于这些股票,所有人都认为其”价格再高也不为过”。但如果您在我刚进银行工作时买入”漂亮五十”并持有到1974年,您将亏损90%以上……而这一切都源于持有美国最好公司的股票。事实证明,被视为优质的资产并不等同于安全或成功的投资标的。
与此同时,在债券领域,穆迪将评级为B级的证券称为”不具备理想投资特征的”。非投资级债券(评级为BB级及以下的债券)被受托人拒之门外,因为合理的金融行为必须规避风险。因此,后来很快被称为高收益债券的类别无法作为新发行债券出售。
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等人提出一个想法:如果债券提供的利息足以补偿违约风险,则可以发行非投资级债券,并可以谨慎地对其进行投资。
1978年,我开始投资这类证券(也许是美国风险最高的上市公司发行的债券)并赚取稳定而安全的收益。
换言之,谨慎的债券投资以前只包括购买被认定为安全的投资级债券,但现在只要债券提供的利息足以补偿随之而来的风险,投资管理人可以谨慎地买入几乎任何质量的债券。
在我最初参与时,美国高收益债券市场的规模约为20亿美元,而如今约为1.2万亿美元。
这显然代表了投资行业方向性的重大转变。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在高收益债券开始发行之前,企业只能被更大的公司(即能够用自有现金或通过大举借债,支付收购兑价,并仍保持其投资级评级的公司)收购。
而在能够发行高收益债券之后,由于企业不再需要获得或保持投资级评级,小型企业也可以通过使用高杠杆收购大公司。
这种转变尤其推动了杠杆收购和现在称之为私募股权行业的发展。
然而,这一转变的关键并不在于高收益债券或私募股权,而是当中采取的全新的投资者思维方式。现在投资者未必需要一味地规避风险,而是权衡回报并明智地承担风险。
这种新的风险/回报思维模式对很多新型投资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困境债务、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结构化信贷和私募借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前的投资界与50年前没有任何相似之处。当时的投资者并不考虑风险/回报特征,这对现在入行的年轻人而言可能难以置信。
但当下,所有人都这么做。因此,这是一次巨变。
几乎与此同时,宏观经济领域也在发生重大改变。我认为这一切始于1973年至1974年的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禁运事件,其导致每桶原油价格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大约24美元飙升至近65美元。
油价飙升导致很多商品的成本上涨,并引发快速的通货膨胀。由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私人部门的工会化程度远高于当前水平,许多集体谈判协议中包含自动调整生活成本的条款,通胀上升导致工资上涨,而工资上涨又加剧了通胀,进而又推动工资进一步上涨。
这种看似不可阻止的螺旋式上升引发了强烈的通胀预期,且在很多情况下会自我实现,这正是问题的本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年增长率在1972年为3.2%,而到了1974年已升至11.0%,在接下来四年里回落至6%至9%的区间,随后于1979年反弹至11.4%,并于1980年达到13.5%。
情况令人非常绝望,因为从”立即制止通胀(Whip Inflation Now)”措施到价格管控,再到1974年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3%等,一系列抗击通胀的工具,都未能起到缓解作用。
1979年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被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他在1980年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20%时所展现出的决心,使通胀得以控制并最终消除通胀心理。结果是,通胀于1983年底回落至3.2%。
沃尔克成功控制了通胀,使得美联储能够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高个位数的水平并在20世纪80年代剩余时期维持在该水平,且随后于90年代下调至中等个位数。
他的举措开创了长达四十年的降息环境(下面一节将作更详细阐述)。我认为这是我职业生涯中看到的第二次巨变。
风险/回报理念问世短短几年,利率便开始持续走低,我认为两者共同作用促成了(一)投资者乐观情绪的再现,(二)通过激进的投资工具追求利润,及(三)股市的黄金四十年。
标普500指数从1982年8月102点的低点上升至2022年初的4,796点,复合年化收益率高达10.3%。
这是一段多么美妙的时期!能够参与其中无疑是金融和投资生涯的莫大幸运。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顺风而起
在过去的40年里,驱动投资者成功的因素是什么?我们观察到主要贡献来自于:
(一)美国的经济增长与卓越地位;(二)我们最伟大公司的绝佳表现;(三)科技、生产力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及(四)全球化带来的益处。但毫无疑问,40年来的降息环境在所有因素中发挥着最关键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我从芝加哥一家银行获得一笔贷款,利率为”相比优惠利率上浮0.75个基点”。(现在我们很少听说优惠利率,但它是基准利率——伦敦银行间拆放款利率LIBOR的前身——即货币中心银行向其最优质客户提供贷款的利率。)
每当利率变动时,我都会收到银行通知。我将1980年12月标志着最高点的那份利率通知裱起来了:其显示我的贷款利率已升至22.25%!
四十年后,我的贷款利率仅为2.25%,而且十年固定不变。这相当于下跌了2,000个基点。简直不可思议!
利率下降有哪些影响?
  • 通过降低消费者信贷消费成本,与企业投资设施、设备和库存的成本,加速经济增长。

  • 向借款人提供补贴(以贷款人和储蓄者的利益为代价)。

  • 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 提高资产的公允价值。(资产的理论价值定义为其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折现率越低,则现值越高。)因此,当利率下降时,市盈率和企业价值等估值参数上升,而房地产的资本化率下降。

  • 降低了投资者对潜在投资的预期回报要求,因此提高了其愿意支付的价格。这在债券市场中表现得最为直接——所有人都知道债券市场”利率下降;价格上升”,而这在整个投资界同样适用。

  • 通过提升资产价格创造”财富效应”,使人们自我感觉更富有,因此更愿意消费。

  • 最后,通过同时提升资产价值和降低借贷成本,为使用杠杆购买资产的人带来致富机会。

我希望对最后一点稍加解释。试想有一位在降息环境中使用杠杆的买家:
  • 他在对一家公司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通过投资该公司每年可获得10%的收益,然后决定买入。

  • 进而他咨询资本市场部门的负责人,如果借入75%的资金,利息成本是多少。当被告知成本是8%时,他便全速前进。借入四分之三的投资本金,通过支付8%的利息以赚取10%的收益,会将另外四分之一资金(自有资金)的回报率提高至16%。

  • 银行竞相提供贷款,因此最终利率是7%而不是8%,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投资的盈利空间(使用杠杆后回报率达19%)。

  • 他的浮息债务的利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所投资的)固息债券到期时,他发现可以按5%的利率将债务延期。现在这笔交易大获全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使用杠杆后的回报率高达25%)。 

这种说法尚未考虑利率下降对其所买入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公司市值的有利影响。那么,私募股权投资和其他使用杠杆的策略在过去40年取得极大成功是否就不足为奇了呢?
在最近一次与客户的会面中,我通过比喻来解释我对长期降息影响的看法:
一些机场设有自动人行道,站上去就可以让疲惫的旅客更加轻松地前行。但如果你不是站着不动,而是按正常速度行走,你将更快速地向前移动。这是因为你实际的行进速度等于步行速度加上自动人行道移动的速度。
我认为这正是过去40年里投资者所经历的。
他们享受着经济和所投资公司的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持股价值的增长。但除此之外,他们还站在自动人行道上,由持续下降的利率带动他们前进。
投资业绩一直非常出色,但我怀疑很多人能否充分理解其业绩归因。
在我看来,投资者在这一期间赚取的所有收益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利率大幅下降带来的红利。我认为,过去四十年里,怎样形容利率下降带来的影响都不为过。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近期经历
自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结束至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的这段时间里,处于超低水平的利率以及宏观经济环境——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都极不寻常。
2008年底,为使经济摆脱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接近零,利率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低利率伴随着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美联储购买债券,以向经济注入流动性(或许是为了避免投资者陷入恐慌)。其影响非常巨大:
  • 低利率和大量流动性刺激经济并带动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 强劲的经济增长和较低的利息成本增加企业盈利。

  • 估值参数上升(如上文所述)推高资产价格。除少数几次持续数月的下跌外,股票在十多年的时间里不停地上涨。标普500指数从2009年3月低位时的667点,上涨至2020年2月高位时的3,386点,复合年化回报率达16%。

  • 市场强劲的表现促使投资者放下危机引发的避险心态,并明显早于预期地重新承担风险。这也使得 “错失恐惧症(FOMO)”成为投资者的主流情绪。买家渴望买入,而持有者不愿卖出。

  • 投资者重新燃起的购买欲望促使资本市场重新开放,使企业能够以低成本和便捷的方式获得融资。贷款人急于将资金投入运转,因此借款人能够通过更少的限制条款、更低的贷款人保护力度以低息获得贷款。

  • 无风险资产的投资收益率极低,促使投资者买入风险更高的资产。

  • 得益于经济增长和充足的流动性,违约和破产的情况很少出现。

  • 外部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日益加深的全球化和全球各地烈度有限的武装冲突。两者显然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因此,在这一时期,美国迎来历史上最持久的经济复苏(虽然也是最缓慢的复苏之一)以及持续时间最长的牛市,两者均超过十年。
当新冠疫情导致全世界大部分经济被按下暂停键时,美联储重启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耗时数月制定和实施的救助计划,并在短短几周内以比前一次更大的规模付诸实施。美国政府通过贷款和规模庞大的纾困资金进行干预(惯常的赤字开支以外)。
结果是,2020年3月至2021年底,完全重现上文所述的金融危机后的走势,包括经济快速反弹以及甚至先于经济反弹的市场修复。(标普500指数从2020年3月2,237点的低点上涨至2022年第一天的4,796点,不到两年涨幅高达114%。)
恍如隔世——从2012年10月至2020年2月,我的常规演讲主题是”如何在低回报环境下投资”,因为那是我们当时所处的环境。
许多资产类别——尤其是信贷——的预期回报处于历史低位,我在此列举投资者拥有的主要选项:
  • 按照先前的方式投资,并接受回报将低于以往的事实;

  • 降低风险,为市场调整做准备,且一样要接受更低的回报;

  • 持有现金并赚取零回报,期待市场下跌,以此获得更高的回报(并尽快操作);或

  • 加大风险敞口以追求更高回报。

其中每个选项都有严重的瑕疵,且有充分的理由支持这一论断。顾名思义,很难可靠而安全地在低回报环境下实现可观的回报。
经常看我备忘录的读者知道,我对投资环境的观察主要基于观感和推断,而非数据。因此,在近期的会议中,我一直用下列属性清单来描述所讨论的时期。(请思考您是否同意这种描述,后文我会再讨论这个问题。)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2009年至2021年间(2020年少数几个月除外)是投资者的乐观情绪占主导且极少担忧的一段时期。低通胀使央行能够维持非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增长、低成本且易于获取的资本环境以及免受困境困扰,企业和资产所有者经历了一段黄金时期。
这是属于资产所有者和借款人的市场。由于无风险利率为零、无需担忧亏损且投资者渴望进行风险较高的投资,这对贷款人和专注于折价投资标的的猎手而言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时期。
在最近与客户的会面中,我将橡树自2009年至2019年的经历描述为”处于荒野中”,因为我们专注于信贷并且非常注重价值投资及风险控制。
举例来说,2007年至2008年我们募集了截至当时规模最大的一只基金,并在雷曼兄弟破产后非常成功地部署其中大部分资金,鉴于当时的投资环境,我们认为将其下一期基金的规模减半比较适当,并在之后再次减半。
橡树的资产管理规模在此期间的增幅相对较少,而我们大部分封闭式基金的回报,虽然不错,但按我们的标准只属于中等水平。这感觉像一场漫长的跋涉。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彼一时,此一时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在过去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发生转变。
最重要的是,2021年初通胀开始抬升,当时刚刚解除隔离,人们拥有大量的资金(居家所积累的储蓄,包括大规模新冠疫情纾困计划派发的资金),但商品和服务非常有限(因为制造业和运输业重启状况不平衡导致供应受阻)。
美联储认为通货膨胀是”暂时现象”,因此继续实施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放松银根。这些政策进一步刺激了需求(尤其是对住房的需求),而当时根本不需要刺激。
随着时间的推移,2021年通胀逐渐恶化,到年末时,美联储终于意识到通胀可能难以在短期内缓解。因此,美联储11月份开始减少购债规模,并于2022年3月开始加息,开启了有史以来最快的加息周期之一。
在2021年大部分时间里,股市未受通胀和加息的影响,但在接近年底时开始下跌。
从那时起,事情便按照可预测的路径发展。正如我在备忘录《投资心理学》(On the Couch)(2016年1月)中写道,在现实世界中,事物一般在”相当好”与”没有那么好”之间摇摆。
但在投资界,人们的感知往往在”完美无瑕”与”绝望透顶”之间摇摆,如同以前被视为市场常态的事件会被解读为灾难性事件。
  • 利率上升导致投资者要求更高的回报。因此,在利率处于最低水平时估值似乎合理的股票,其市盈率会下降到与较高利率相称的较低水平。

  • 同样,大幅加息往往会抑制债券价格。

  • 股价和债券价格下跌导致”错失恐惧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害怕亏损。

  • 市场下跌趋势加剧,2020年和2021年表现最好的投资(科技、软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s和加密货币)现在表现最差,进一步影响了投资者心态。

  • 外部事件能够破坏市场情绪,尤其是在比较艰难的时期,2022年俄乌冲突就是此类事件的最典型例子。

  • 俄乌冲突导致粮食、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减少,加剧了通胀压力。

  • 由于收紧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放缓,投资者的焦点在于美联储实现经济软着陆的难度以及经济极有可能因此陷入衰退。

  • 经济衰退对收益的预期影响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受此影响,标普500指数在2022年前九个月的跌幅达到了上世纪最大的全年跌幅。(目前已有一定幅度回升。)

  • 经济衰退的预期也加剧了对债务违约增加的担忧。

  • 新证券发行变得艰难。

  • 由于在低利率环境中已承诺为收购提供融资,银行拥有几十亿美元无法按面值出售的”悬而未决”的过桥贷款。这些贷款使银行遭受了重大损失。

  • 这些悬而未决的贷款迫使银行减少对新交易的潜在出资,加大了买家为收购进行融资的难度。

上述事件的发展导致市场乐观情绪被悲观情绪取代。
那个能够轻松融资,并让借款人及资产所有者充满乐观情绪的市场已不复存在;现在贷款人和买家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信贷投资者能够要求更高的回报和更好的债权人保护。
困境投资的储备清单(相比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息差超过1,000个基点的贷款及债券)从数十个增至数百个。以下是我对市场环境变化的解读: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如果右列准确描述了新环境,我认为的确如此,那么我们正在见证中间列情况的巨变,而这些情况在2020年末及2021全年、整个2009年至2019年间,以及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主旋律。
这种转变如何体现在投资选择中?
举例来说:就在一年前的低回报环境中,高收益债券的收益率为4%-5%。很多新发债券的收益率都在3%-4%区间,还有至少一只债券的发行收益率已经是2字头。
对于要求6%或7%回报率的机构而言,这些债券的作用相当有限。现在这些证券的收益率约为8%,这意味着即使考虑到部分违约因素,它们仍可能通过公开市场证券的契约性现金流,提供类似股票的回报率。
各类信贷工具已具备潜力,以提供可帮助投资者实现目标的业绩表现。
霍华德·马克斯最新撰文:市场大不相同了,未来数年利率大概率在2%到4%,过往成功的投资策略未必仍将出色……
展望
通胀和利率极有可能仍是影响未来几年投资环境的主要考量因素。
尽管历史表明,没人能预测通胀,但通胀很可能将维持在高于全球金融危机后我们习以为常的水平之上,至少一段时间内将会如此。
利率的走向将主要取决于美联储在控制通胀方面的进展。如果在此过程中利率大幅上升,则其之后可能会回落,但没人能够预测降息的时点或幅度。
虽然大家都知道我对宏观预测有多么不以为然,但最近有些客户询问我对利率前景的看法。这里简单予以概述。(橡树的投资理念并不阻止任何人持有观点,而是不要自认观点正确并以此贸然投资。)
在我看来,标普500指数近期从10月份的低点反弹10%主要是由于投资者的以下信念:
(一)通胀正在缓解,(二)美联储将很快从紧缩性政策重新转向刺激性政策,(三)利率将回至较低水平,(四)经济衰退可以避免,或将是温和及短暂的,及(五)经济和市场将回归太平盛世。
与之相反,以下是我的观点:
  • 随着疫情相关的纾困资金被完全使用,且供应逐步匹配需求,当前通胀的根本症结可能得到缓解。

  • 虽然最近的一些通胀数据令人鼓舞,但劳动力市场仍非常紧张,劳动报酬持续上涨,且经济保持强势上涨。

  • 全球化正在放缓或者逆转。如果这种趋势持续,我们将失去其重要的通缩作用。(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至2020年期间,耐用消费品价格下跌高达40%,这无疑得益于廉价的进口商品。我估计这部分每年可降低0.6%的通胀率。)

  • 在宣布战胜通胀之前,美联储不仅需要确信通胀率已稳定在2%的目标水平附近,而且还要确保通胀预期已经消除。为实现这一目标,美联储可能希望看到实际联邦基金利率处于正值——目前为负的2.2%。

  • 因此,尽管美联储似乎有可能放缓加息的步伐,但短期不太可能恢复刺激性政策。

  • 美联储必须保持公信力(或在其长期声称通胀是”暂时现象”之后重新获得信誉)。它不能在转为限制性政策后过快地变为刺激性政策,从而显得变化无常。

  • 美联储面临如何处理其资产负债表的问题:由于大举购债,其资产负债表规模已从4万亿美元增至近9万亿美元。任其持有的债券到期并退场(或将其出售,可能性相对较小)将从经济体系中撤回大量流动性,从而限制经济增长。

  • 人们可能认为,美联储不会永无止境地采取刺激立场,而是更倾向于常态化维持”中性利率”,即既非刺激性也非紧缩性的利率水平。(我是这么认为的。)最近,也就是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中性利率估计为2.5%。

  • 同样,虽然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相信自由市场可以实现经济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我们已有十多年不曾拥有自由的货币市场。美联储或许更愿意通过减少调整利率及持有抵押债券方面的举措,以降低其对资本配置的干预。

  • 美联储长期保持刺激性利率肯定存在风险。可以认为,我们最近看到这样做能带来通胀,尽管过去两年的通胀主要源于与疫情相关的一次性事件。

  • 美联储可能希望看到名义利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以便在未来需要刺激经济时,具备降息空间。

  • 2008年后开始投资生涯的人——或者对过去印象不深的资深投资者——可能认为当前的利率已经很高了。但他们并未考虑更长的历史周期,这意味着没有明显理由说明利率应该更低。

这就是为什么我相信,未来数年,基础利率更可能维持在平均2%-4%的水平(即与当前水平相去不远),而不是0%-2%的水平。
当然,也有反对声音。
但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未来数年,高度刺激性的利率可能不会出现,除非在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情况下,我们需要纾困(而这将产生其自身影响)。但我向您保证,橡树不会据此观点进行投资。
我们所知道的是,当前的通胀和利率分别高于其过去40年和13年的水平。
没有人知道上文右列中的各项内容对市场环境描述的准确性还能维持多久。它们将受经济增长、通胀、利率以及外部事件影响,而这都不可预测。
无论如何,我认为今后几年里,情况总体上将不那么乐观:
  • 经济学家和投资者认为未来12-18个月内经济陷入衰退似乎已成定局。

  • 经济衰退可能与企业收益降低和投资者心态悲观同时发生。

  • 针对新融资的信贷市场环境似乎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变得像前几年那样宽松。

  • 没有人能预测债务违约率将升至多高或将持续多久。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注意的是,1978年至2009年高收益债券的年化违约率平均为3.6%,但在2010年至2019年整体“天时地利”的条件下,年化违约率异常低,仅为2.1%。事实上,在这十年里,仅有一年的违约率达到历史平均水平。

  • 最后,有一个我可以确信的预测:利率不会从当前的水平再次下降2,000个基点。

正如我曾多次在论及经济和市场时所写,我们无从知晓未来将走向何方,但我们需明确我们现身处何处。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很多方面,当前的市场环境与上文所述的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环境截然不同——且大多条件更为不利。
这些转变可能长期持续,也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但依我之见,市场不太可能很快重现后金融危机时期的那种乐观和轻松情绪。
我们已经走出2009年至2021年的低回报时代,进入全区间回报时代,并且这一趋势在短期内可能会变得更加明显。
如今投资者有可能通过信贷工具获得稳定回报,这意味着他们无需再高度依赖风险较高的投资来实现整体回报目标。
与2009年至2021年间相比,在这已经转变的市场环境中,贷款人和专注于折价投资标的的猎手拥有着更好的前景。
重要的是,如果您认同当前的市场环境与过去13年间——以及过去40年的大部分时间——都大不相同,且这种差异可能会持续下去,那么就应赞同——在这些期间表现最好的投资策略未必在未来几年仍将拥有出色表现。
这就是我所说的沧海桑田。
编辑:慧羊羊
责编:艾暄
 – 小彩蛋 – 

霍华德·马克斯:对自己诚实、保持谦逊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品质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cO-__stesIKKP66dQfzqg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看似遍地黄金,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作者:袁斯来
来源:36氪Pro(ID:krkrpro)
 

要在新加坡寻找中国创投圈大佬,最好从餐桌开始。

 

即便坐在乌节路餐厅,中国人仍然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口味——比如对茅台的执念。

 

在每天不重复的酒局,通过酒的种类,大概能看出组局者的分野。新加坡当地人喝威士忌、红酒,中国创业小年轻喝啤酒,小有成就的新富豪饭桌上清一色茅台,有时白瓶中还夹杂更稀少的黄釉瓶茅台。参加的酒局够多后,有人已经能一口分出中国茅台和新加坡茅台的区别——“国内卖的酱香会更浓点。”

 

一位餐厅老板在朋友圈晒出卖茅台的汇款单:200万人民币,还是预付款。他写下感激的话:“关键时刻大佬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他停掉了清酒、大闸蟹业务,专心分销茅台。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一场酒局上,茅台成列。黄瓶茅台不是稀罕物品。

 

除了喝酒,大佬们日常也有平淡些的小聚。有人就在街边大排档,看到字节跳动张楠和小米王川凑一起吃海鲜。如果喜欢踢足球,可以加入某个球局,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最近几周都会出现。

 

一个国内亿级用户APP的老板在工作间隙,会在家里组局吃榴莲。七八个人光脚围坐,客厅里弥漫开甜腻的水果香气。其中有个人总是出现在同一个富豪身后,一问,不是家里人,卖保险的。

 

这是新加坡华人圈的另一种生态:不少富豪身边都会跟个保险经纪人。各种组局上,经纪人必须善于活跃气氛,比如德扑打到兴起,大家要玩真心话大冒险,保险经纪人会毫不犹豫跳上牌桌,跳一段性感的table dance。

 

一些新来者很走运,仍能远程操纵国内业务。而一些前辈企业家们,已经开始习惯遗忘往日的荣光。几个前些年退休的大佬有个微信群,叫做“二把手俱乐部”。其中一个曾经将公司做到行业前二后卖掉。退隐新加坡多年,他似乎很无聊,因为除了在家做饭、带孩子,时常能在各种饭局看到他。另一个人是上市公司前高管,据说喜欢和web3.0圈子打德扑,还“玩儿得很大”。

 

有些更有名的人物过于难以接近,只出现在闲谈碎语中。比如雇佣私人飞机跨洲接送自己的某顶级未上市公司创始人,据说在新加坡调养。有人听说Top大厂的创始人在新加坡避了一段时间风头。在AI圈子里则疯传,行业头部公司的高管们组团待在新加坡。

 

新加坡就像在开大展会。类似于国内一个酒店扩大无数倍,里面全是大佬”,一个老创业者对36氪总结。

 

在这场“大展会”里,人来人往,整个城市沉浸于金钱的潮汐之中。

 

但对想尽快做点成绩的人,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而空洞,到最后甚至让人厌倦。

 

一个来到新加坡的创业者说,原以为新加坡创业氛围很浓郁,呆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怎么天天都是大佬游艇party,酒局,大家喝酒、抽雪茄,在甲板上友好地聊完一圈,然后呢?“啥都没有,ROI(投资回报率)太低”。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游艇party常见项目:海上看落日。采访对象供图。

 

呆了几年的过来人,早就对这种落差习以为常。他们多少会带点看戏的心态。一个FA告诉我:“你最好明年1月再来看看,说不定很多人就回去了。”

 

高档中餐厅和豪宅外,隐秘的不安在一场场聚会和一杯杯咖啡之中蔓延。水滴公司CEO沈鹏在一场线下分享中说,自己在新加坡待了一段时间,发现人人都在读辜朝明的那本《大衰退》。

 

但无论如何,2022年,源源不断的新人持续涌入新加坡。他们的兴奋撑起了新加坡的喧哗和骚动。

 

一切到9月迎来高潮。

 

01
新加坡,“看上去”很美

 

新加坡绝对不缺钱。但想从富豪手里拿到钱,绝不比在中国更容易。

 

最开始,说起去新加坡,投资人John有些不情愿。

 

一旦确诊,可能会困在国外一个月,这还不算回国隔离的时间。 

 

但没有哪一个中国投资人会对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Super Return熟视无睹。

 

疫情开始的三年来,这是第一个全球知名LP(出资方)会同时出现在线下的大会。9月那一周,新加坡可能是整个亚洲财富最集中的城市。500多个衣饰得体的欧洲、亚洲人穿梭在金沙湾会展中心,他们背后是手握重金的资方——南洋理工大学、阿布达比主权基金、大保险公司或者面目不详的高净值个人。

 

今年John所在的基金还没到募资期。大会开始前一周,John的老板还在犹豫要不要到跑这一趟。但翻看同行的朋友圈和各自的聊天记录,老板无法再保持淡定:新加坡无处不在。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失)的情绪终究还是占了上风。在Super Return开始前一周的例会上,老板终于拍板,“咱们还是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可他自己是不愿意冒风险的,结果是John这个新合伙人辛苦一次。

 

三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同行之间聊天,压力大是逃不掉的话题。连Top20基金创始人都会感叹:“今年压力大,主要在搞钱。” 即便还没有到募资期,John必须出现在老出资人们跟前。安抚之余,试探他们未来几年的投资意向。

 

他这一次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挖掘新的家办和中东LP。“毕竟,现在宇宙的尽头是新加坡。“他有些嘲弄地告诉我。

 

John落地已经是Super Return 开始的第二天,比起那些一周前就出发的同行,他们基金可以说很不积极了。

 

从樟宜机场一路开向城市CCR(Core Central Region),John忽然进入了久违的汹涌人群。红色、金黄和蓝色霓虹灯闪耀在滨海湾的夜空,挂满彩灯的游船驶过漆黑的海面,泛起光斑。

 

等待他的是初秋气候已经温吞的新加坡,还有到处热气腾腾的流动盛宴。

 

从早上9点到深夜12点,乌节路辐射的,街角的咖啡厅、楼顶的餐吧,只要John愿意,他就能找到一场聚会。除了无处不在的web3.0创业者,又多出2000多个从世界各地赶来的金融圈人。

 

Super Return举办地在新加坡标志性的滨海湾金沙酒店,据说是全球造价最高的单体建筑。三栋塔楼与其说是酒店和购物中心的集合体,不如说是一座小型城市。整个酒店有2561个房间,45个餐厅, 22家酒吧,1间博物馆,1条运河,1家赌场,170个品牌的购物中心,其中包括LV在巴黎以外最大的旗舰店。

 

到9月中旬,金沙酒店房价已经炒到上万。John只能到喜来登定了房间,普通大床房花了5000多元人民币。虽然也在市中区,但附近甚至找不到一家便利店。那几天,金沙酒店门口永远排着几十个人打车,他只能走回酒店。

 

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挑高到9米的展厅,人的声音也变得稀疏。John站在4、5米宽的走廊,眼前是平静的海面,新加坡海峡吹来的海风弥漫湿气,真正的现代气息、硬件簇新明亮。

 

开会第一天,John在展厅来来回回走了不下2万步。

 

早在出发前,他就在大会APP上给各种类别LP发了几百条私信约见面。除了私聊,他想过在现场临时找出不认识的LP。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同行寒暄后,他学会装作不经意地搜寻对面人的胸牌,找出LP名字下才有的小黑色五角星。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他见了二十多个LP。

 

只是,中东大亨的钱没那么容易收入囊中。中东LP们的口味是过去中国美元基金陌生的。来自迪拜、阿联酋的大金主们对短期内十倍、二十倍的回报似乎没多大兴趣,他们会问John陌生的问题:你们如何帮我们提升社会发展水平?这让John惊讶之余,绞尽脑汁改变自己的惯常话术。

 

中东LP的钱可能只在此短暂停留,好在新加坡本土也并不缺钱。根据联合早报的报道,今年新加坡会新增500多个中国富豪,他们将为这个国家带来至少24亿美元。

 

不止一个投资人都会提到同样的数据:今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从2020年的400个涨到700个,而“家办”最低的基金管理规模也提到了5000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6亿元)。

 

实际上,“5000万是不好意思开家办的。” John告诉我。他这次见到了管理3、4亿美元的家办负责人,背后金主身家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也有国内前五互联网公司的SVP(高级副总裁)。

 

他们同样不好捕获。很多家办刚落地新加坡,还有些摸不到门路,尽管他们的投资轨迹已经在世界地图上四处跳动。

 

“今天投个欧洲房地产项目,明天投个亚洲基金,后天投个北美互联网项目。”连John都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去投欧洲的房地产。”对方回答:“因为老板和其他有钱人攒了个局,地产也是老板朋友的。”

 

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如果家办管理人还没有完全获得老板们的信任,能做的是老板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就看什么项目。

 

以至于这些家办管理人自己都不敢保证对中国的美元基金多么了解,即便能叫出一个个基金的名字,却弄不清它们彼此间的区别。当John追问对方能投多少钱,他们只能含糊地说“300-3000万美元都是我们的范围。”至于能不能给钱,“回去得和老板商量,不确定老板喜不喜欢。”

 

新加坡看似遍地黄金,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在新加坡走马观花的半个月,真正调动起John情绪的事却和融资无关。

 

结束后,随之是web3.0圈里众人皆知的大会——Token2049。这场大会真正点燃了新加坡。

 

那几天,在新加坡的投资人,很多朋友圈都被Token2049刷屏,夸张点的分享和圈里名人的合照,普通的分享则是人满为患的咖啡厅,反正都是些搞大事的画面。

 

有些活动直接办在夜店,台上兼职当DJ的web3.0创业者打碟,鲜艳的灯光闪烁不停。在各种web3.0群里,他们晒陈柏霖、林俊杰、伊能静的照片。

 

场面实在太过盛大,以至于有个提前离开的投资人很快开始后悔:开始以为Token2049只是个规格比较高的会,有些活动而已,没想到是个“大party”。

 

“你在国内真体会不到这种氛围,还是很酷的,千禧一代以后的感觉。”这个投资人告诉36氪。

 

John原本只是带着些看热闹的心态加入,但到那一周结束时,他已经参加了40多场活动。如果和活动上的web3.0创业者聊得对味,他可以在凌晨2点约海底捞,一直吃到天色将明。“web3.0没有夜晚,”他说。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Token2049活动现场。图片来自官网。

 

前一周在金沙会展中心,John擦身而过的很多白发苍苍的投资人,被中老年人包围太久了后,John怀疑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放眼Token2049,几乎都是年轻鲜嫩的脸孔。“这对比真的是太强烈了。”

 

在Token2049间隙,John去了次创投圈聚会。聚会在当地算得上高档的中餐厅举办,或许是为了凸显中国元素,进包间就能听到传统民乐,铜锣唢呐一派喜庆,还以为春节提前了几个月。

 

包间里近百号人,基本都是互联网投资人或者新加坡银行、政府的官员。最近很活跃的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自然没有缺席,还能看到软银、淡马锡和中东基金的人。

 

或许是为了照顾本地人,桌上没有茅台,只有红酒。大家有礼貌地聊天、敬酒。要有人问起“你最近关注什么?”通常只会收到平淡的回答:“没什么投的,也没什么关注的。”John受不了沉闷的氛围,呆了一个小时就退席,跑去参加web3.0活动直到半夜。

 

但狂热的party之后,John无法忽视矛盾之处。就算手里没有数据支持,他也凭直觉知道,眼下的新加坡,投资人比靠谱的web3.0项目多。“这场会,对我这种不太了解的黑子是破圈的机会,但好的项目比例很小。”

 

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的普遍感受。2022年新加坡创投圈,最多的是投资人,但钱和好项目却都难找。看上去满地机会,但很少有人真正愿意为“梦想”和随之而来的风险买单。

 

02
浮华背后

 

一个创业者奔赴新加坡时,如果想重新看到中国2015年时“万众创业”期的盛况,必然会失望。全球经济衰退时,新加坡只不过比亚洲邻居表现好一点,并不会幸免。

 

新加坡的水温已经开始下降。Token2049 人潮涌动,新加坡互联网圈子聊的却是大裁员。

 

当John到达新加坡时,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创业者Paul,已经决定关掉公司。

 

如果看履历,Paul算是在东南亚有经验的中国创业者。他在本土头部公司当过高层,说很流利的泰语、英语、印尼语。自己做的电商项目,之前还拿了点知名机构的融资。

 

8月末的早上,Paul刚醒来,发现平静很久的虾皮离职员工群,忽然“噼里啪啦”进来一连串刚被裁掉的人,群里一片喧闹。那些人告诉他,有十多年历史的实验产品孵化部门没了,一个人不剩。

 

Paul当时正为自己项目找下一轮融资,找到头发花白。看到消息时,他知道大势已去。连头部公司都降低预期不再投入新项目时,自己没有必要继续挣扎。

 

Paul有很多找钱的渠道。他交游很广,认识很多有钱人,也和本土基金关系不错。

 

老板们很乐于在宴会上看到他。新加坡呆了很多年的老江湖曾带他去私人会所。Paul曾听说美团的前几号人物和朋友来过这里聚会。会所落在别墅和私人公寓林立的丘陵地带,门外看不到任何招牌,也不会对外营业。

 

刚一进门,他就看到的是横七竖八停放的豪车,最显眼的是辆黑色劳斯莱斯,方形车头上的欢乐女神像银光闪耀。车辆停放随意,见缝插针塞满并不宽敞的院落,“看着像香港电影里黑帮的聚会。”

 

忙的时候,Paul一个月在家吃饭的次数五个指头数得过来。但和他忙于奔命不同,大佬们似乎不太着急于追逐事业第二春。他听到营收千亿的上市公司前总裁在私人聚会上表示,我们在欧洲投了一个亿,东南亚也该布局了,现在也有牌照,就是不知道做啥,“既然大家都来了,我们也来看看。”

 

“看看”是很多富豪的心态。“我不投钱我也不做什么,就在那里花曾经赚的钱。”Paul这样总结。

 

毕竟新加坡至少在眼下能给大佬们足够舒适和安全的生活。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新加坡圣淘沙海港,游艇拥挤。采访对象供图。

 

Paul有时会被朋友邀请,去中国互联网圈子老板们很热衷的住宅区参加聚会。几个相近的小区中,户主包括曾经某行业排名前三公司的创始人、头部基金合伙人。最近,户主还多了个社交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她刚到新加坡不久。

 

小区门外就是繁华的CBD。房子大多只有十多层高,大楼配色和外观看似简单,但正好完美搭配院落里的棕榈树。院中50米长、8条水道的泳池永远蔚蓝,池边蓝色遮阳伞下,黑色躺椅空无一人。

 

看惯一线城市高层住宅的人,都知道如此疏落的布局,在寸金寸土的新加坡是一种真正的奢侈。

 

新加坡四处飘散着这种隐形的、丰裕得被人视为草芥的金钱气息。但它们解不了Paul的困局。比起给创业公司投钱,老板们宁可去投资些本土房产金融产品。投资人总是礼貌地说:“你去找领投吧,有领投,我们也跟一些。” 有投资人更直接:“你项目就算不错,也很难撑过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

 

真正的好时候已经过去。即便在亚洲此刻最热门的城市新加坡,景气度也已经不复从前。

 

在中国投资人们蜂拥而至前,以美国放水为节点,软银、Tiger global、DST就在新加坡大肆扫项目。一个当地投资人总结:“之前他们都没什么存在感,这两年出手大,出手快。”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被投资人们戏称为“接盘侠”的国际大基金,在2021年经历被投公司IPO血亏后,开始“躺平”了。

 

这样一来,似乎突然之间,在新加坡做到B轮C轮的创业者,发现自己找不到钱了。

 

一个已经盈利的AI公司,做了七八年,到今年,愿意再投下一轮的投资人消失了。创始人找到一家基金的老大,对方甚至不愿意开个价格,“开不了”。

 

基金们看项目时热情有多高涨,转瞬之间掏钱时就有多谨慎。

 

John就在新加坡拒掉了一个中国高管的创业项目,他认为市场太小,对方要价又太高。而此人在圈子里还有些名气,曾经在国内经手过类似的生鲜头部项目,一路做到了高管。当他为融资四处奔走时,圈子里传开五味杂陈的流言:“你看,连他都找不到钱。”

 

似乎只有web3.0圈子的热情从未消退。

 

在市区,甚至当地房地产商也搞起 “元宇宙+web3.0”活动。售楼处的沙盘描摹出价格3000多万人民币高端公寓的样子,LED屏幕打出web 3.0的活动海报,沙盘旁摆放百来把座椅。场地有些简陋,但挤满了人。

 

如果到新加坡麦里芝水库附近的绿道,最常见的是web3.0圈子的徒步。夸张的徒步活动,可达浩浩荡荡一百多人。他们会冒雨在步道走几个小时。三五个人一排,队伍黑压压一片,整齐出发后如同行军,彼此还要提防雨伞的碰撞。

 

有些活动则走华丽路线。赛马场普通看台旁,穿拖鞋短裤的中年男人攥着马票,睁大眼睛拼命想看清远处屏幕上的小字。但在vip包厢的web3.0聚会,头顶屏幕就滚动着实况字幕和直播画面,落地窗外可以清晰看到终点线。房间内红色地毯柔软厚重,沙发是丝绒套。女人们妆容细致,短裙配高跟鞋,男人们则西装革履。安静的房间上空,币圈黑话飘来飘去。

 

但这场浮夸背后,注入太多水分。

 

或许是出于同行相轻,美国web3.0圈会嘲笑新加坡的圈子:“新加坡十个项目九个骗,还有一个在路上。”

 

那些拿了融资的公司,往往有着神秘的面孔。一个web3.0创业者告诉我,他们前后融了1000万美元,但前两轮都是代币。具体架构如何,他“不方便透露”。

 

同样神秘的,还有这群创业者的生活。他们会告诉我,自己生活很简单,不爱到处聚会,生活很健康,最多就是去徒步、打网球。但其实饭桌酒局间,少不了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抛开这些真假掺半的谈话,如果只讨论业界话题,一切都让人兴奋。饭局上,大家聊起谁又成了独角兽,谁又募了100亿(token,意思是代币),“真是独角兽都不够用了。” 一个在新加坡看web3.0项目的投资人调侃道。

 

可圈中一些行为让他很不喜欢。做加密货币贷款机构乍富的联合创始人,新买了辆劳斯莱斯,在新加坡街头无比抢眼,而且他的豪车不止一辆。这样以豪宅、游艇为标配的造富速度差不多要以天或者小时来计算。

 

他算是个老投资人,这种场景和对话似曾相识。“怎么和当年P2P骗局的时候一样?还没成功就开始高消费了?”至于交易所,他断言:大部分“就是赌场”。

 

找到稍微靠谱的项目真如同大海捞针。好不容易聊到下一步,没想到项目方很快又开始发币、ICO。“太容易割韭菜,A轮就发币,上市,套现,然后买个豪车就玩吧,诱惑实在太多了。” 他告诉我。

 

6月中旬,加密货币贷款公司贝宝告诉合作伙伴“我们已经资不抵债”。接下来,不少豪车从新加坡街道消失。

 

创始人亡命天涯的故事也开始流传。饭局上,朋友有些遗憾地宣布:“本来今天要介绍某人给你认识,但昨天他出事儿,来不了了。

 

这个投资人一直没能见上那些年轻高调的web3.0传奇人物,说实话他也没兴趣再见。他看起了传统的互联网项目,再提起web3.0,他会摇摇头:“太早了,市场太小了。”

 

03
败兴而归

 

度过了几个不眠夜后,John已经考虑离开新加坡,尽管他在市中心的咖啡厅,还时常碰到熟面孔,都是些中国的美元基金投资人。

 

金沙江的朱啸虎有时还出现在web3.0大合照里,有时被人看到在机场等待。Paul戏称:你在新加坡飞中国的飞机上问一嗓子有没有投资人,一定会有人搭腔。他座位背后,就坐了个头部基金投资人,两个人后来的话题之一就是比惨。

 

美元基金们纷纷张罗着开设新加坡办公室,哪怕现在根本招不到当地负责人。因为当地的管理人才“都在本土和国际大基金”。

 

中国投资人们偶尔的大动作,会让其他投资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个投资人看到中国同行投了某大佬的创业项目,给了上千万美元天使轮,而他们看过的类似项目,估值更加便宜。这样一来,对方出手的逻辑就显得奇怪了,“就觉得挺离谱,投资不能只看报表。”

 

如果穿透过这场盛会的外壳,会发现那些为利忙碌的熙熙攘攘,实际上很少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更多人似乎是被环境“逼”到新加坡。

 

“新去的(投资人)都和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从这个公司看到那个公司,所有的地方如数家珍,谁都认识,谁都知道,工作就完成了,报告也能写了。”Paul说。

 

没人知道新加坡的喧闹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个FA就告诫自己的朋友:“你过来看可以,但是国内的业务不能丢,不然你在东南亚投不出项目,回去团队就没有你位置了。”

 

这位FA告诉我,他接触过一个基金高层,开会时高层直接扔来两个问题:“你说下东南亚哪些投资人比较活跃?每年案子有多少个?”FA觉得奇怪:“你怎么不查查报告?都是公开的数据,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对方很不客气地回答:“我都知道了还来问你干嘛。”

 

最近流入新加坡的钱还是太年轻。说到底,新加坡进到金融中心前三也就是今年刚发生的事。

 

2019年,John在香港跟着老板募资时,新加坡在资本圈还是个不入流的城市,资本流动性差、没什么创业生态,谁要说起去新加坡上市,圈里人第一反应是“为啥去新加坡?能有什么好处?”一位投资人2018年跳槽到新加坡基金,他记得中国来的VC“五根指头数得过来”,投一个东南亚本土项目,他们可能是唯一一家有中国背景的资方。

 

事实上,当时除了腾讯、字节的战投部,很少有机构看得上东南亚。

 

相比之下,合伙人们在香港会停留更长时间,机构可能只派个associate(助理)级别的中层在东南亚粗略扫一圈,回国在会上推荐一下,整件事通常以“推不动”告终。如果有份东南亚的创业项目书到了投资人面前,投资人会一脸质疑:你真的熟悉这个市场吗?潜台词是:“我觉得不靠谱”。

 

蜂拥入新加坡的很多人更多是追逐热点和宽松政策而来,比如web3.0。但到底怎么在这里做生意?大家没有答案,没有底气,也没有定力。

 

未来该往何处去?暂时也无清晰答案。John和同行一样,没人会把那本《大衰退》摆在桌上,但他欺骗不了自己:“有些行业就是到了末路,比如中国在线教育,比如欧洲的房地产。”

 

9月末,John的新加坡之行已经兴味阑珊。他离开新加坡回国,坐在隔离酒店,显得更加冷静:“目前的挫折是阶段性的。香港很快就能恢复,它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很重要。新加坡毕竟体量太小,那里不是我的重点。”

 

他还记得2019年参加香港万豪酒店的Super Return。走廊灯光昏黄陈旧,三十年历史的欧式雕花扶手、色泽浓郁的地毯,又增加了沉重感。人群挤在狭窄大厅,蒸发出的汗气让空气濒于凝滞。这和新加坡金沙酒店的开阔全然不同。可John还是怀念香港,起码在那个老牌金融中心,“你想象不出来,只是多了几千个人,酒店价格就崩溃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wc52mcLzFZ22Vsfu__8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