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九大痛苦公司
作 者:不止十一人
来 源: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
 
2021九大痛苦公司

 

伯虎点睛海航集团以1.1万亿元的债务总额,创造了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但这个纪录很可能会被打破。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年,世界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下,相对而言,中国经济受影响最小。前三季度,中国GDP增长9.8%,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表现最佳。

 

但把目光移到微观世界,我们就会发现,今年公司层面的惨烈程度远超去年,虽然2020年中国GDP的增长率只有2.2%。

 

下面这十家,是我们认为在2021年压力最大的大型公司,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龙头公司,至少是区域龙头。

 

当然,在任何时候,中小企业的压力都比大企业更大,他们的痛苦容易被忽视,他们的生死容易被忽视,都是因为体量小、声量小,这也正是很多中国企业家拼命做大的原因,因为他们相信大就不会倒。

 

2021年发生的事情再次证明了这一点,但重要的变化是:企业不倒,不意味着企业家不倒,也许企业仍叫这个名字,但已与之前的企业家无关。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出清制造麻烦的人比出清制造麻烦的公司更难,2021年的新变化是一个好的变化。

 

 

2021九大痛苦公司

大众中国落魄汽车新时代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年,中国市场的前十大车企中,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的销量下滑最剧,分别下降了18%和13%。

 

伴随着销量下滑,上汽大众地位显著下降,市场排位由此前多年的第二降为第五(2021年前10月),本土车企吉利跃居亚军,长安升为第四,第三为上汽通用。一汽大众虽然保住了销量冠军,但其竞争力在2021年显著恶化。1-10月,一汽大众旗下主力品牌奥迪销量同比下降1.1万辆,主力车型宝来和速腾销量排名由2020年的第五、第六位,下降至第九、第十位。

 

大众集团已决定更换中国区业务负责人,现任大众中国CEO冯思瀚将离职,大众集团乘用车品牌负责人Ralf Brandsttter将于2022年8月1日接手中国业务。

 

大众中国的退步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是2021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然提升,深刻改变了中国汽车市场格局。造车新势力崛起以及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给传统汽车巨头带来巨大压力。

 

2021年前11个月,一汽大众的主力车型宝来和速腾,销量均被售价高出10万元以上的特斯拉Model3超过。特斯拉各车型加总,销量同比增长120%。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等本土新能源车新老势力的销量也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219%、120%、302%、188%。

 

新能源车企的成绩是在补贴大幅退坡的环境下取得的,这说明新能源车已凭借自身性价比赢得消费者认可,取代燃油车的速度将超过此前预期。

 

内因则是大众中国面对行业新环境准备不足,应对失措。大众中国虽然也推出了ID.系列新能源车,但上市过迟,销量远低于头部车型。但这主要不是大众中国的问题,而是决策中心大众集团的问题,作为燃油车时代的王者,大众面对新能源车时代明显态度纠结,行动迟缓。

 

从中国市场的数据看,虽然同样面对巨变的行业环境,但2020销量前十的其他合资车企,2021年的下滑幅度都比大众小得多。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九大痛苦公司

华为:营收下滑逾三成,

发力三个新方向

 

2021九大痛苦公司

 

进入被美国制裁的第三年后,华为疲态尽显。两大营收主力消费者业务几近腰斩,运营商业务也增长停滞。受到海外地缘政治风险外溢和疫情影响,华为海外营收一蹶不振,曾经利润奶牛手机业务则已掉出国内前五,基本告别了5G战场。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华为实现营业收入4509.71亿元,同比下滑32.14%;净利润463.71亿元,同比下滑14%。其中,2021上半年,受到制裁影响最大的消费者业务收入为1357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46%,运营商业务业同比下降14.2%。企业业务虽然同比增长18.2%,但基数过小,总量只有429亿元,无法填补主力业务的下滑。

 

设计出的先进芯片无法制造,是华为当前所有痛苦的核心。2020年禁令生效前,华为囤积了大量芯片,此后华为的应对可以概括为:将有限的芯片储备投入到消耗少、利润高的业务,相反的产品线则不得不后退。

 

消费者业务的重心已转移到手机之外的其他消费电子,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10月,在2021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宣布将智能家居和运动健康作为未来两个发展重点。

 

尽管如此,华为并未放弃手机业务。徐直军在分析师大会上提出,华为不会出售手机业务,正在努力让手机业务在适当的时候看能不能存活。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高端芯片的量产虽然已经停止,但华为手机的研发从未停止。

 

在等待手机业务复活机遇的同时,华为利用自己ICT领域的积累,积极开辟新的增长极。云、汽车、能源是2021年华为的三个发力重点。

 

云业务已实质性成长为华为新的营收主力。过去一年里,华为云的增速足以令中国另外两大云巨头阿里和腾讯感到不安。根据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1年上半年,华为云在中国公有云市场已升至第二,仅次于阿里云。

 

过往,行业普遍认为华为擅硬件不擅软件。在云业务保持高速发展同时,华为正努力变“软”。华为官方数据称,三年来华为在HarmonyOS、HMS等生态体系上的投入已经达500多亿元。2021年10月,余承东宣布鸿蒙用户数已突破1.5亿,预计到年底会达到2亿。

 

然而,失去了手机这个最大应用场景之后,鸿蒙能不能真正成为第三大操作系统,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2021年,汽车取代了手机,为华为贡献了大部分来自C端的流量。

 

华为不造整车,将自己定义为智能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针对不同车企,由浅到深,华为有三种不同的合作形式:一是提供华为 HiCar 关联多种车用 APP;二是提供软硬件及智能化的整体方案;三是提供HUAWEI Inside 全栈式方案,包括鸿蒙车机与自研车载计算芯片在内的全套 HI 解决方案,并可授权在车身上使用 HI 的 Logo。

 

今年4月,北汽发布了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极狐阿尔法S,这也标志着华为自动驾驶量产成果的落地。同时,华为也开始在门店“卖车”,与重庆汽车厂商小康股份合作打造的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进入了华为的线上和线下渠道。

 

不过,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以上两款车不时释放出销量攀升的消息,事实上,这些订单主要来自于华为的合作伙伴。真正在消费者端,华为尚未打开市场。

 

在此背景下,5G to B业务有望为华为在夹缝中撬开生存的口子。“推动5G价值全面发挥”是华为一大战略举措,华为正抓紧赢得工业大客户的订单,发力重点在制造、煤炭、港口等行业。

 

2021年6月,华为将数字能源业务独立成立公司,聚焦通信能源、数据中心能源等领域,由曾掌权华为云的侯金龙出任总裁。

 

在过去的一年,华为的上述业务条线均经历了多次高层调整,足以说明目前的战略是一个多方妥协的结果。而在变阵初步完成后,2022年,各业务线都将致力于扩张和盈利。

 

余承东表示,华为要在2023年“王者归来”。

 

 

2021九大痛苦公司

 好未来的未来在哪里

 

2021九大痛苦公司

 

好未来(NYSE:TAL),中国规模最大的K12(幼儿园至高中阶段)校外培训公司,拥有学而思培优、学而思网校、爱智康等风靡城市中小学家长圈的子品牌,市值最高达到580亿美元,2021财年营收增长约六成至13.6亿美元,平均每季度注册学员数量超过467万,在全国110个城市共有1098个学习中心。

 

然而,一切盛况因为一纸“双减”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而中止。这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下发的最严监管令,要求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不得上市融资,资本化运作,禁止寒暑假与周末补课,限制补课时间在晚上8点半(线上为9点)前结束。此外,政策对培训机构的资金监管、培训内容和师资管理作出了更严格的规范。

 

双减政策直接动摇了以好未来为代表的教育公司的商业模式,引发教育板块股价大崩盘。今年过后,好未来在中国内地的K9(学前至初中)学科培训业务将全面停止,这意味着超过八成的营收将基本蒸发,校区已大批量关停,仅保留数十所用作素质教育。12月17日,好未来市值仅余27亿美元,暴跌近95%。

 

目前好未来主要的转型方向有三:一是针对2-18岁主要客群的素养类教育,包括人文美育、科学益智等;二是针对第三方机构和全日制学校的智慧教育服务,为B端客户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三是推进海外业务,在美、英、新等国的基础上探索教育培训等业务。此外,原有K9业务剥离出上市公司体系后,将转为非营利性机构,虽然利润微薄,但也能为好未来其他业务引流。

 

好未来创始人张邦鑫在公开信中称,未来几年将是好未来更加艰苦奋斗的几年,好未来需要保持“归零心态”。对于一家曾经登顶中国教培界的公司而言,这相当于二次创业。虽然短期内无法回到巅峰,但过去近20年积累下的人才、教研、技术与品牌还能被复用,好未来依然有望复苏。

 

“活下来没有问题,但不可能重回巅峰。”一位离职的好未来中层人士对《财经》记者评论,“股价和业绩能达到过去一半的水平就顶天了。”

 

很大程度上,教培业是一个被资本“催肥”的行业。资本大规模进入教培行业始于2015年,2018-2020年达到高潮,六年投向K12教培的资本总额为1294亿元,2020年高达640亿元。在巨额资本支持下,头部教培公司大举烧钱营销,家长的焦虑也水涨船高,教培行业的泡沫迅速吹大,成为创业者和资本方都趋之若鹜的“快生意”。

 

“即便没有政策,某些虚假繁荣也会在今年结束。”网易有道高级副总裁罗媛对《财经》记者说。

 

 

2021九大痛苦公司

“亚洲铝王”中国忠旺呼救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年10月15日,中国忠旺(01333.HK)称已出现严重经营困难,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当前问题,同日该公司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辞任。12月,恒生指数将中国忠旺从恒生综合指数、恒生港股通指数等分类指数中剔除,深交所将其移出港股通股票名单。

 

中国忠旺及其下属公司统称忠旺集团,1993年成立于辽宁省,2008年号称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以工业铝挤压、深加工、铝压延为三大业务。

 

2009年5月,中国忠旺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创造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全球最大IPO,持股超70%的创始人刘忠田也一跃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

 

中国忠旺股票于2021年8月30日停牌至今,半年报同样延期至今。该公司停牌前收盘价为1.68港元/股,较IPO时的7.076港元定价缩水近八成,总市值不足100亿港元。

 

中国忠旺耗时七年多的“回A”计划也宣告失败。2016年,中国忠旺拟分拆工业铝挤压业务置入中房股份(*ST中房, 600890.SH )借壳上市,后由于置入资产较大、中介机构工作时间较长等因素于2019年8月终止;2020年3月,中国忠旺提出重组新方案,二次谋求借壳上市,期间证监会多次问询,2021年8月再度终止。

 

从产业环境来看,受益于需求大增,今年以来多家铝型材公司业绩强劲增长,过去业绩还算光鲜的中国忠旺却在此时出现严重经营困难,令人意外。目前外界仍在消化这一消息,并等待该公司披露具体原因。

 

中国忠旺的“呼救”看似意外,实则有迹可循。2018-2020年,中国忠旺净利润连续下滑,分别为42亿元、30亿元、18亿元。中国忠旺年报给出的理由分别是租赁业务对利润的分期确认,以及疫情冲击。

 

截至2020年末,该公司总资产1279.7亿元,负债910亿元,资产负债率达71.14%。其中,短期借款及长期到期部分合计251亿,长期借款417亿,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3.63亿元。

 

这些年来,中国忠旺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一直受到市场质疑。

 

2015年,浑水出具报告称中国忠旺财务造假,提出关联交易,虚增收入,侵占巨额投资款等诸多指控,对此中国忠旺全面否认。2020年,中国忠旺年报被审计师出具保留意见。

 

自2017年开始,中国忠旺连续受到美国司法部指控,称刘忠田牵涉的六家美国公司在2011年至2014年间涉嫌走私逃税18亿美元。2021年8月23日,美国司法部加州中区检察官办公室的一份新闻稿指出,位于洛杉矶的联邦地区法院陪审团裁定上述六家公司与刘忠田有罪,地区检察官将于12月13日举行量刑听证会,刘忠田可能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刑期。截至发稿,听证会结果尚未公布。针对上述指控,中国忠旺至少已做出6次公开否认。最新的一次为8月24日,刘忠田称并不控制这些公司,也未就该指控收到任何法律文书或通知。

 

眼下,“内忧外患”的中国忠旺正积极与有关方沟通,寻求帮助,称要最大限度保障公司平稳有序运营。业内消息称,中国忠旺计划引入战投,目前正与多方接触。2021年4月21日,中国忠旺董事长兼总裁路长青一行曾访问中国宝武钢铁公司,双方就战略协同、股权合作等做了深入交流。

 

 

2021九大痛苦公司

川房一哥蓝光发展爆雷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年5月,蓝光发展(600466.SH)因信托合同纠纷成为被执行人,此后债券、银行借款等陆续违约。

 

债务风波下,蓝光发展信用评级被多次下调,董事长杨铿辞职,其子杨武正接任;总裁、首席财务官、监事会主席等相继离职。

 

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11月30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金额合计258.81亿元。

 

蓝光发展是四川最大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业内最有影响力的克而瑞全国房企销售榜,蓝光发展2019年排名第33,2020年排名第38。

 

四川地产一哥“陨落”的主要原因是快速扩张时疏于质量管控及城市战略布局失误。

 

2015年借壳上市时,蓝光发展的销售额还不到200亿元。上市后蓝光发展迅速扩张,仅用了四年,就从偏安一隅的区域房企,成长为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也从2015年的17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09 亿元,增幅160%。

 

冲规模时速度至上,投资岗员工在重压下动作变形,拿地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地块占用大量资金,但项目销售困难,现金回流受阻。

 

城市战略布局方面,2018年下半年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收紧,三四线城市楼市降温。此时蓝光发展大力举债,东进南下,70%新增土储位于三线城市,错失了行业调整期,导致城市布局失衡。

 

多重错误叠加,导致资金链承压能力不足,加上近两年融资环境收紧,蓝光发展的日子更不好过。

 

2020年10月起,蓝光发展陆续出售旗下子公司成都迪康药业和四川蓝光嘉宝服务集团股权以回笼资金,但前期苦果已种下,“卖子”没能化解偿债危机。

 

2021年5月债务危机爆发后,蓝光发展不得不精简员工,合并区域公司,成立决策委员会保障交楼,同时积极变卖项目资产筹集资金。

 

蓝光发展最近一次披露债务化解进展是在2021年10月8日,称已成立债务应急管理专项工作组,并聘请了债务重组顾问协助梳理资产和负债情况,将制定包括社会稳定、债务偿付、持续经营在内的风险化解方案,争取在年内取得阶段性进展。

 

 

2021九大痛苦公司

 苏宁掉落时代列车

 

2021九大痛苦公司

 

2021年,零售公司苏宁历经波折。

 

苏宁1990年创立,作为电商兴起之前的零售巨头,苏宁曾引领中国电器零售的蓬勃发展,从一个空调专营门市部成长为综合电器连锁,阿里、京东崛起后,苏宁亦努力跟随电商时代的脚步,建立起线上线下各类型零售渠道,一度被认为是最有希望跨越两个时代的传统零售公司。

 

然而苏宁最终仍从时代列车上掉落。自2020年底以来,苏宁的资金和债务危机逐步浮出水面。在努力追赶时代潮流的表象之下,其盲目的业务扩张、孱弱的主业现状、落后的管理模式等问题一一浮出水面。

 

2020年底,苏宁上市主体苏宁易购(002024.SZ)的一年内需偿还借款及债券数额高达402.76亿元,而其账面仅有258.88亿元货币资金,其中可随时支取的数额为115.64亿元,缺口巨大。苏宁易购的流动性危机仅是苏宁系债务问题的缩影,苏宁易购第三大股东苏宁电器问题更深,2020年底时苏宁电器资金缺口高达415亿元。

 

自2020年底至2021年年中,深陷资金危机的苏宁一次次拆分业务融资、大额定增募资,苏宁易购大股东苏宁电器创始人张近东也频频质押股权、转让股份,公司进入前所未有的动荡期。

 

直至2021年7月,江苏国资联合包括阿里在内的各方资本成立联合体,入股苏宁易购,为苏宁增信,苏宁才获得了一个化解危机的机会。

 

苏宁的败局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阿里、京东迅速崛起后,寥寥几年内,苏宁从零售业王者变成落伍者,自2014年起苏宁零售主业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只能通过花样繁多的资本操作增加一些非经常性利润来维持体面。

 

主业乏力的苏宁却做了一系列昂贵的多元化投资,遍布商业地产、卖场、体育、电竞等行业,成效甚微,最终一步步陷入流动性危机。

 

失败的业务发展背后,苏宁为人诟病的还包括创始人张近东大权独揽和任人唯“亲”的管理方式,其竞争对手则是架构扁平决策高效的互联网公司。

 

目前市场依然不看好苏宁,2021年12月20日,苏宁易购股价已跌至4.11元,只有高峰期的两成多。

 

面对一团乱麻的债务和业务问题,苏宁现在的方向是扔掉包袱,专注主业。12月初,苏宁将日本免税连锁公司乐购仕(Laox)34%的股权出售给一家新加坡投资基金,苏宁的股权比例从65%下降至30%,乐购仕2009年并入苏宁旗下,曾是苏宁引以为豪的海外免税资产。最近苏宁还在评估出售国际米兰的可能性。

 

在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的当下,苏宁多年积累的家电业务能力和线下资源依然具备竞争优势。苏宁也一直是阿里在电器业务上对抗京东的砝码,2021年7月末,阿里系黄明端被推选为苏宁易购董事长后,阿里在苏宁的话语权大幅提升。但这会给苏宁的管理方式带来多大的改变,未来苏宁能否抓住机会翻盘,当下还难以评判。

 

 

2021九大痛苦公司

造假王康美药业终尝恶果

 2021九大痛苦公司

 

两年前轰动资本市场的康美药业(600518.SH)财务造假案,终于在今年11月尘埃落定,并引发了A股“独董大逃亡”,成为2021年中国资本市场最喧嚣的一幕。

 

包括上市公司*ST康美在内的21名被告,被判处赔偿5.2万名投资者24.59亿元。原董事长马兴田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2年、罚金120万元,其他参与证券犯罪的责任人也被判刑。

 

*ST康美布局中药产业链上下游,以中药饮片立身,曾经是医药领域的千亿白马股。2018年5月底,公司市值达到巅峰1390亿元,仅次于彼时恒瑞医药(600276.SH)的2868亿元。

 

然而不久,质疑其财务造假的声音不断涌现。2018年10月,康美股价闪崩,年底中国证监会介入调查。如今,康美市值缩水至200亿出头,正在破产重整。

 

在财务造假上,*ST康美可谓“百科全书”。证监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2016-2018年,其通过各种手段虚增营业收入、货币资金、固定资产等。在2016年报、2017年报和2018半年报中,康美分别虚增货币资金225.48亿元、299.44亿元、361.88亿元;虚增营业收入89.99亿元、100.32亿元、84.84亿元。

 

不仅如此,这三年中,关联方还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16亿元,用于购买股票、偿还融资本息等,且未进行披露。该公司董事长马兴田操纵康美股价的资金,多源于此。

 

数百亿的造假规模触目惊心,但康美药业的恶劣行径事前也并非无迹可寻。早在2012年,就有机构在媒体上刊文,揭露康美谎言。2014年起,股东刘志清开始向监管部门实名举报康美药业,但在长达4年,调查始终没有取得进展。已经公开的多份判决书显示,马兴田和康美药业曾多次行贿各级政府官员及监管人员。

 

时隔两年,康美造假事件的影响仍在延续。该案引发了中国首例证券集体诉讼,法院判决21名被告共计赔偿24.59亿元。其中,上市公司独董需承担5%或10%连带赔偿责任,对应金额上亿元。

 

有诸多媒体认为,康美案的判决,导致了A股上市公司独董的“离职潮”。这一观点虽不能得到统计数据的支持,但仍然激起了社会各界对中国独董制度存废的热烈讨论。

 

诚信程度决定社会运行成本。康美药业造假案中的相关责任人毫无诚信可言,漠视法律法规,如今自食恶果,给所有上市公司、第三方服务机构及监管部门敲响了警钟。

 

如今的康美药业正在艰难重整。该公司2021年11月发布的重整计划显示,广药集团联合广东省、广州市两级国资,组成了广东神农氏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该机构将担任康美药业的重整投资人,以65亿元的对价,受让康美药业约41.45亿股转增股票,占重整后总股本的29.9%。

 

 

2021九大痛苦公司

海航:创始团队清零出局,

集团公司不复存在

 

2021九大痛苦公司

 

过去5年,海航的故事跌宕起伏,胜过任何一部好莱坞商战大片。

 

2021年9月24日,海航集团在其官微发布公告称:“今接到海南公安机关通知,海航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峰、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违法犯罪,被依法采取强制措施。”

 

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海航集团党委书记顾刚当晚向全体海航员工发出公开信:“海航集团发展28年,曾经是民企发展的楷模,在波折中,遇到危机时,多次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总是化险为夷。在度过困难,摆脱危机的时候,很多人又丢了初心、忘了使命,总以为故事还可以重复,是上天给了自己机会,总是把因果和自己的冒险经历挂在嘴边,佛经成了指挥自己的行动指南。直至当野心和欲望把集团送入深渊的时候,再一次遇到更大危机的时候,既不能清醒的认识自己、也没有把握住机会、没有说真话的勇气、更没有付出和担当的魄力。直至要把数十万家庭的希望、成千上万家机构的信任毁于一旦,乃至于给国家造成了数千亿元的巨大损失,这时候很多事情就真的已经注定。”

 

1990年,时年37岁的陈峰以省长航空助理身份组建海南航空,他的创业伙伴是自己在民航总局任职时的同事王健,王健时年29岁。1993年,海南航空完成股改,成为中国最早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最早引入外资股东的航空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海南省政府在股改后仅持股5.3%。

 

海南航空本是一家地方小航空公司,陈峰将其发展成中国第四大航空公司,之后在王健的主导下发展成资产过万亿、横跨酒店、旅游、物流、零售、地产、金融的多元化金融控股集团。2017年,航空业务的资产只占集团总资产的不到八分之一。

 

2015年,海航集团首次登上无数中国企业家念兹在兹的《财富》五百大榜单,位列第464;2017年,排名第170;2018年,进入前100位。在世界商业史上,还没有哪家公司在如此短的时间实现如此大的跃进,但王健的目标是:到2025年进入《财富》五百大前十位。

 

大跃进靠的是大并购,海航屡屡上演蛇吞象的并购大戏,让国内外资本市场目瞪口呆。其代表作之一是2016年2月旗下的天海投资收购排名《财富》五百大第218位的英迈。天海投资2015年营收只有7.2亿人民币,却收购了营收430亿美元的英迈。

 

2017年7月,海航集团CEO谭向东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称,海航已登上世界之巅。

 

然而当年年末,海航就因无法兑付到期债券而爆发流动性危机。因为大肆举债并购,到2017年末,海航的债务总额已高达7365亿元。

 

2018年8月,王健在法国坠崖身亡,当地警方的调查结论是意外事故,但王健实为自杀的说法在国内至今不断。

 

2019,海航全面收缩业务线,极尽所能地出售资产还债,但资金链仍然越绷越紧,员工连续数月领不到工资。

 

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组长为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刚,常务副组长为海南洋浦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任清华,副组长为中国民航中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双臣和国家开发银行信贷管理局副局长程功。工作组领导班子里没有海航高管,全部由空降的国家队成员组成,这也预示了陈峰等人日后的结局。

 

2021年1月29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同意债权人的请求,向海航集团发出《破产重整通知书》。

 

9月18日,顾刚代表工作组向现场参会的2000名海航员工通报了重组进程:

 

1,重整完成后陈峰、谭向东等老股东团队及慈航基金会在海航集团及成员企业的股权将全部清零;

 

2,海航集团将拆分为四个完全独立运营的板块——航空板块、机场板块、金融板块、商业及其他板块,各自由新的实控人股东带领前行,相互完全独立,确保各板块各自回归主业、健康发展;

 

3,航空板块:即以海航控股为主的板块,新的实控人将是民企辽宁方大集团;

 

4,机场板块:即以海航基础为主的板块,新的实控人将是国企海南省发展控股公司;

 

5,金融板块:即以渤海租赁为主的板块,将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

 

6,商业及其他板块:即以供销大集为主的板块,将继续引进战略投资者。

 

海航集团此前的股权架构是:海南省慈航公益基金会和注册在纽约的Hainan Cihang Charity Foundation Inc.持有50%、12名自然人股东持有47.5%(12人均是海航集团创始人和高管,其中陈峰和王健持股最多,为14.98%)、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600221.SH)持有0.25%。

 

顾刚就此评论说:“这既是法治化、市场化破产重整的法律要求,是股东必须承担的基本责任,也是民营企业野蛮生长带来的必然后果。”

 

9月30日,顾刚披露,海航集团进入破产程序以来共接收2万亿元债权申报,最终确认债权1.1万亿元,4个重整程序的第二次债权人会议即将召开,海航集团破产重整工作距离收尾仅一步之遥。

 

10月23日,海航集团发布消息,海航集团及相关企业破产重整案的各重整计划(草案)均获债权人表决通过。10月31日,海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下达终审裁定书,通过了上述重整计划。

 

至此,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宣告落幕。

 

11月6日,44岁的顾刚以海南省发改委党组书记的新身份亮相,预计将出任省发改委主任,他也将成为全国最年轻的省级发改委主任。与此同时,68岁的陈峰已失去自由,正在等待自己无法掌控的未来。

 

陈峰和王健都笃信佛教,不仅自己佛言慧语,还要求高管背诵佛经,连总部大楼也建成坐佛状。佛教是一种内向的宗教,其精髓是控制欲望、在追寻感悟内在智慧的过程中获得解脱与升华,陈王二人的行为却恰恰与此背道而驰。但若他们不诵经念佛,或许会做出更加狂野,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

 

 

2021九大痛苦公司

谁能说清恒大的窟窿有多大

 

2021九大痛苦公司

 

海航集团以1.1万亿元的债务总额,创造了中国迄今最大的破产重整案,但这个纪录很可能被恒大集团打破。

 

2021年12月3日,中国恒大(3333.HK)发布公告称将无法履行一笔2.6亿美元的担保责任。此举可能触发交叉违约,广东省政府当晚约谈许家印并决定向恒大派出工作组。就此靴子落地,政府公开介入恒大的债务危机。

 

从2021年6月开始,恒大接连爆出商票违约,理财产品不兑付,拖欠员工工资,挪用监管资金被叫停预售、拖欠供应商款项导致项目停工等一系列负面消息。

 

据恒大2021年半年报,公司总负债1.97万亿元,总资产约2.4万亿元。但这4000亿元净资产是否可覆盖其表外负债,恒大是否已实质上资不抵债,迄今无人能给出准确说法。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11月底,恒大销售额为4612.2亿元,同比下跌3成,下半年的销售额仅有1000亿元。

 

恒大的危机早有征兆。2020年7月,就有商票持有者反映恒大的商票逾期不付。2020年9月,一份恒大恳请广东省政府支持的文件在网上流传,主要内容是希望广东省政府在恒大资金链断裂之前,支持公司重组深深房在A股上市。恒大迅速辟谣并称已报警。在此前后,恒大在二三线城市持续推出折扣极大的优惠购房,不计利润回笼资金。

 

当时,行业里的多数人相信,许家印有妙手回春的能力。尤其在2020年11月,借壳深深房上市落空,有1300亿元战投将转为债务时,恒大在短短一周内与持有1000亿元的战投达成债转股协议,将行业对许家印的迷信推向了顶峰。于是在2021年7月,当商票兑付危机已全面爆发,仍有持票人告诉《财经》记者,他们相信许家印能找到办法。

 

信任彻底崩坏的转折点是2021年9月初理财产品爆雷,暂停本金兑付。商票持有者人数有限,但恒大财富涉及员工在内的数十万投资者,恒大危机自此全面爆发。其影响是,人们不敢买恒大的房子了。反映在数据上,据克而瑞统计,恒大7月销售437亿元,8月362亿元,到了9月断崖式下滑到70亿元。

 

自“三道红线”出台,金融市场就对恒大疑虑重重,如今它又失去了普通购房者的信任,资金链再也无法维持。

 

多年来,恒大靠着高杠杆模式,追求规模迅速扩张。激进风格带来副作用。金融机构本就对恒大谨慎,从其融资成本便可看出。2020年其表内借款平均年利率9.5%,同期碧桂园为5.6%,龙湖和万科不到5%。

 

当“三道红线”政策落地时,恒大的减债压力比同行大得多。截至2020年末,恒大的有息负债高达7165亿元,其中需在一年内偿还的短期借款就有3355亿元。这个数字,比碧桂园和万科的有息负债总额还高。借新还旧是恒大主要的还债办法,当这条路被政策限制,恒大便突遇生死劫。

 

另外,恒大的多元化尝试也不成功。2018年之后,恒大将多元化重心放在了新能源汽车上,但至今尚未在市场上建立存在感。截至2020年底,恒大汽车累计投入474亿元,但约定的量产上市期限一拖再拖,市值则从2021年4月最高点的超过6000亿元,跌至12月20日的243亿元。

 

债务危机爆发后,恒大出售了恒腾网络、盛京银行等公司的股份,回笼资金数百亿元,但相较庞大债务近乎杯水车薪。房企目前最值钱的资产是物业公司,恒大一度与合生创展达成出售恒大物业51%股权的意向,双方已停牌等待官宣,但合生创展最终退出了交易,原因据说是尽调后发现恒大物业的很多账面权益实际上是隐性负债。

 

这笔交易的终止进一步打击了恒大的信誉,也让市场发出“恒大的窟窿究竟有多大”的疑问。

 

广东省政府工作组入驻后,预计会出面组织境内投资机构沟通,尽量避免境内债务交叉触发提前到期。12月6日,恒大集团风险化解委员会成立,成员企业包括广东省属国企粤海控股、广州市属国企越秀集团。在摸清恒大资产负债情况后,国企可能会主导接盘其优质项目和资产。

 

恒大的命运已不掌握在许家印的创始团队手中,剩下的疑问是:他们是否会像海航一样,在债务重整完毕后彻底出局?

 

 结语 

 

企业陷入困境无非内外两个因素,而爆发危机通常是两个因素共同发力所致。当企业陷入危机时,人们往往鄙视内因为主的公司,同情外因为主的公司,这是一个误区。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剧烈的政策变化导致全行业陷入困境,但面对同样的外部环境,有的公司能从容应对,有的公司就狼狈不堪,这说明内因可以化解外因,至少缓解外因。龙湖万科这些公司正因为在前几年的房地产小阳春时克制了欲望,没有过度加杠杆,没有盲目多元化,没有为了图快而忽视管理,方能安度眼前的寒冬。

 

2021年最为惨烈的教培行业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环境。“地震”之后,人们的注意力都被行业惨状吸引,但鲜有人思考:教培业到底创造了什么价值?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教育的本质不是做题而是育人,当教育成为一门快生意,它必然会背离教育的本质、背离商业的本质,进而成为一场一赢多输的内卷竞赛。此时,政策干预就貌似黑天鹅实则灰犀牛。

 

吹大教培行业的泡沫,资本居功至伟。实际上对任何行业、任何公司,资本都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而考验企业家的,恰恰是他们能否趋利避害、平衡资本的两面性。

 

“德先于事。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这是我们去年在总结瑞幸财务造假案时的最大感触,这句话同样可以用于今年的康美药业案宣判。康美药业的财务造假登峰造极,持续时间比瑞幸长得多、规模大得、发现得也晚得多。所幸作恶者终遭惩罚,不知带领瑞幸高管造假、至今毫发无损的陆正耀先生看到康美案的判决结果后作何感想。

 

今年落幕的商业大戏还有海航破产重组案。去年我们在总结泰禾紫光华夏幸福的败局时指出,“大就是好”、“大就不倒”的认知已经过时,企业家必须放弃病态的规模情结。做企业的本质是给股东员工客户社会创造价值,空有一副大块头,内里却糖尿病心脏病骨质疏松一堆毛病,这样的大企业毫无意义。这个总结尤其适用于海航,还有即将打破海航债务纪录的恒大。海航的大戏已经落幕,恒大的剧幕才刚开场,我们明年再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9y4n80lcWrM9VVC0ivbcA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震谷子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各类资产的全年表现出笼了,出现了一些很诡异的事。
2021是过渡之年,从近乎疯狂的飙涨,开始分化,部分回归到正常轨道。
所有以为2021会更好的人,都大失所望。
疫情肆虐整整两年,依然有在危机中通过金融资产获利的人,但更广泛的情况是,病毒正在无情掠夺普通人的钱包。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1)股市。
美股依旧凶猛,标普500涨了25%,纳斯达克涨了20.4%。
中国股市统统告别2020的高光时刻,创业板涨幅从一年前的65%变成2021年只有8.3%,上证指数只有4个百分点的涨幅,沪深300甚至跌了5.7%。
港股迎来近十年至暗时刻。恒生指数在今年2月前后触顶,全年共下跌15.2%,与上证指数的韧性和定力相去甚远。这里面有经济之外的因素。
但越南股市仿佛慢了半拍。2021年才出现了危机获利者。越南全年都在疫情和封锁中艰难挣扎,但股市却暴涨123%,属实惊人。
至于中概股,惨变“中丐股”。一年时间,十万亿没了。
2)楼市。
全球房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涨,两位数的涨幅在许多国家已经是个常态。
全球60个市场,八成在涨。新西兰房价涨幅为25.9%;美国和斯洛伐克的房价涨幅也均达到了18.6%;韩国出现十四年来最大平均涨幅;土耳其房价涨幅更是高达29.2%,位居全球第一。
但中国楼市跟股市一样,被监管的重锤打得找不着北。2020年涨幅接近40%的深圳楼市,今年彻底凉凉,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勉强维持正增长1.7%,其余三个一线城市房价涨得也不多,罕见地集体落后于海外市场。
临近年底,大量房企告急,更是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东北地区绷不住了,抢着出台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
3)商品。
这是“能源为王”的一年。供应链遭遇危机,商品通货膨胀的梦魇遍布全球。
拥抱绿色能源叠加地缘政治,导致欧洲全年都在遭受能源危机的捶打,仿佛被摄去了魂魄。尤其是天然气,在被俄罗斯切断生命线之后,期货价格飙升6倍多,为各项资产涨幅之王。
与能源短缺一起出现的,是全球经济近十年首次出现的新范式——短缺经济。这带来了令人惊奇的巨大物价涨幅,就连三十年通缩萎靡的日本,都感受到了物价上涨的痛。
于是,主要央行纷纷被迫关闭放水总闸门,美元走高。相反黄金涨不动,全年下来还跌了7.8%,是近十年第三大的跌幅。
经济在复苏,世界正在走出危机,但风险味道却丝毫不减。这种矛盾交织、犹犹豫豫、温和过渡的节奏,就是2021全球资产价格变动的最大背景。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2021年从春天就开始表现得极度的诡异。
一群印度人开着台湾从日本租来的美国人控股的船,挂着巴拿马国旗堵住了全球贸易大动脉,苏伊士运河。
在一度被堵塞的运河外面,曾有近300艘货轮在等待通航。
可谁曾想到,这个意外事件却成了接下来全年供应链大危机的前奏。300艘船只是个小case。
西方国家快步走出危机,所有人都在渴望恢复生产和消费。结果,暴增的需求超过了港口的处理能力,太平洋上密密麻麻的万艘货轮堵了大半年。
疫情封锁和快速复苏的接连施压,多年来建立的供应链终于撑不住了。港口迟迟不能卸货,货轮也无法按时回家。中远海控全年涨幅达到惊人的95.6%,几近翻番。全球航运价格飙升,成了供应链危机的标志。
供应链崩溃,首当其冲就是各项产品的原材料运不过来了,有能源,也有粮食,还有芯片。短缺直接拉升了价格。
大宗商品市场绝对是今年表现最亮眼的。
一个数据值得关注:自2016年以来,能源类股票首次有望跑赢大盘。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天然气期货飙涨6倍,原油期货也有接近60%的涨幅,木材期货在年初疯涨之后回落,但临近年底又开始大涨。
铜价在4月份创下历史记录,铝价大涨40%,创下十一年来最大同比涨幅。
玉米劲升25%、糖上涨20%、咖啡飙升67%。
国际能源价格上涨推动了2021年的通货膨胀,但通胀也对能源价格产生了影响。因为通胀也提高了钻井和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成本,从而影响了生产商增加产量的能力。
从苏伊士运河被堵所暗喻的供应链崩溃,到全球万物皆涨,“过渡之年”2021翻开了新的叙事章节。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通货膨胀,这个天天被经济学家们挂嘴上的“鬼怪”,在2021钻进了每一个家庭。
2020,危机深重之年,各类资产却纷纷大涨,主要原因就是各央行纷纷开闸放水,疯狂印钞。
2021,资产依然上涨,但浪潮开始退却,闸门开始关闭,但又没有完全紧闭。
美联储喊了大半年的“通货膨胀是暂时的”,才终于在年末面对40年新高的通胀数据,不得不放弃了这套说辞。
直到2021年最后一个月,美联储才真正开始动手加速缩债,收紧流动性。欧洲才刚开始,英国更狠一点,G7国家里第一个加息。
只有中国,超越欧美整整一个周期,早早收手,以我为主,新的宽松动作频频。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这种矛盾犹豫的局面,叠加复苏趋势,支撑了物价上涨,也给许多资产提供了新一轮上涨的窗口。
比如,明晟50国全球股票指数2021年进一步上涨13%,市值增加10万亿美元,总市值比2020年3月翻了一番。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就算是普通打工人,也惊喜地发现,通货膨胀也拉动了工资上涨,麦当劳服务员今年涨薪幅度都是两位数水平。
尤其是那些能把外部利好跟牢固护城河良好结合的企业,在2021年跑出了非常美丽的上升曲线。
宁德时代全年上涨73.9%,比起茅台的3.5%涨幅简直是王的藐视。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美国也一样。特斯拉和苹果,30~40%的涨幅,也是吊打零售巨头亚马逊。
根据美国银行的数据,纳斯达克指数65%的涨幅都是归功于五支股票——微软、谷歌、苹果、英伟达和特斯拉。
这两年,赚完央行的钱,接着赚企业盈利的钱。
新兴市场经济基础相对较薄弱,所以在复苏周期中跑得最慢。没有立马就收紧政策的温吞局面,对这些地方的资本市场来说就是最大利好。
比如,越南是疫情越严重,股市就涨得越厉害。我们去年发现的危机获利者,等到2021年才在越南频繁出现。
从万物皆涨的大通胀时代,到资本市场结束又一个财富热潮,过渡之年2021的另一个篇章也终于落下帷幕。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但中国人或许对2021的最后一个小节更有体会。
前面的章节,有涨有跌,有富人的狂欢也有普通人的确幸。
但最后的这个小节,只有暴跌、被套、阴霾和无助。
2021,港股几乎跌了一整年,相比去年末下跌了15%,恒生科技指数更是跌得惨不忍睹。中概股腰斩,惨变“中丐股”,十万亿瞬间蒸发。
京东跌16%,贝壳大跌68.6%,新东方跌幅达到89.9%,太悲壮了。
中国反垄断、美国爱挑刺,压力是一天比一天大,中概股迎来至暗时刻。
但强监管并不足以解释港股的颓势。
我们一直以来都在关注香港市场,因为它作为窗口,海外市场的丝毫变动都会在这里发出警告。
比如,香港金管局跟美联储实行联系汇率制,港币跟美元绑定。所以在关闭闸门、收水还债的大背景下,香港要想不被美国搞垮,就得先下手为强,提前“缩表”,提早进入紧缩来预防美国突然的大动作。
2021年8月25日,在全球央行年会开幕前夕,香港金管局突然宣布,将适量增加外汇基金票据的发行量。
翻译成人话就是,香港提早收回市场上的流动性,让港币利率不要太低,免得到时候美国加息了被狠狠收割。
香港金管局上两次相同的动作是2017年和2015年,恰好就处于美国的加息周期之中。
但香港市场的流动性在减少,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在股市里赚不到央行的钱了,股市开始跌跌不休。
这跟内地的资金流入趋势是截然相反的。
2021,中国强劲的出口,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人民币资产不断上升的吸引力,除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资金,当然也不能排除有投机的资本北上,进一步推高价格。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但这也就进一步削弱了港股的吸引力,再加上强监管,香港市场成为了2021政策变动最大的牺牲品之一。
然而,就像“过渡之年”——这个2021的大节奏一样——港股的至暗时刻似乎已经过去了。
经济学家洪灏认为,香港正在显示出深度的配置价值。也就是可以等待反弹了。
自此,2021的“三大叙事”篇章都结束了。从供应链危机触发的短缺经济范式,到唬人的通货膨胀梦魇,再到纷纷关闭放水闸门的大动作,三个章节互相联系,又共同呈现出从危机走向新现实的“过渡”特点。
没错,在我们遭遇疫情危机整整两年,全球超过500万人因新冠病毒死亡之后,真正的“后疫情时代”才要在2022出现。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中国经济压力、美国收紧政策、新冠影响转弱,这是影响2022全球经济格局最重要的三大背景。
随着政策正常化,各经济体回收危机之年的天量流动性,人民币汇率可能贬值、香港投资价值凸显、新兴市场直面挑战、供应链危机缓解、全球通货膨胀先高后低,楼市和股市的吓人涨幅也会回归到正常水平。
我对摩根大通的2022预测主题很感兴趣。该投行认为,2022年全球将为一个充满活力的新循坏做好准备。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诚然,新冠的战争没有结束,物价也还在冲高,但长远来看,摩根大通认为未来十年世界拥有一个更强增长的基础。
这个基础包括各经济体正在大规模投资关于脱碳的基础设施、家庭资产创新高、企业盈利更健康、以及不断涌现的技术创新。
哪怕就在2021的最后几天,我们也看到了不少好消息。
莫德纳和阿斯利康的加强针都能有效抵御新变种奥密克戎,辉瑞口服药获批,中国也研制出了注射药。
中国证监会表示,在遵守境内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满足合规要求的VIE架构企业备案后可以赴境外上市。
2021涨得最凶的十大资产!茅台看了流泪,亚马逊听了沉默,世界趋势大逆转
中国房企阴霾避免了最坏结果,许多地方已经在悄悄宽松。明年的政策会更积极,宽松可期,对投资来说也会更友好。
中国经济基本结构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核心引擎从房地产向科技转移。过去的三角循环是房地产——金融——地方政府基建投资,未来的三角循环是科技——产业——金融。新能源链或能成为主力。
谁能够抓住上一个时代的核心引擎,谁就能成为上一个时代的胜者;谁能够抓住下一个时代的核心引擎,谁就成为下一个时代的赢家。
干就对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QnY8mfi_VwUayC8P_JWOA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作者 | 深鹏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编者按: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

全球疫情反复无常、经济高低起伏、通胀愈演愈烈;金融市场更是大起大落,昔日的价值股如地产、互联网、生物医药、教育,甚至白酒,一个个被轮番重锤,与此同时,新生的力量也在蓬勃崛起,以电动车、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成功接棒,成为股市里最耀眼的明星。

时代切换、新旧交替,是贯穿整整一年的主题。酸甜苦辣也好,喜怒哀乐也罢,身处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社会民众还是股市投资者,这一年来都经历了太多太多。年终岁末之际,格隆汇特别推出了《年终特稿系列》,和大家一起回过头再细细品味我们共同走过的这一年。

今天是本系列的第一篇《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如果要选一个今年最落寞的股票市场,港股一定能够榜上有名。

 

对比去年年末,截止今日,恒生指数累计下跌了15%,但如果对比今年2月份的高位,跌幅则高达26%,步入技术性熊市区间,距离去年大崩盘时的低位,也只差一个跌停。而高科技扛把子——恒生科技指数的跌幅更加惨不忍赌,距离去年年末蒸发33%,而距离今年高位,近乎腰斩。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谁也没想到,在美国证监会各种发难挑刺,以及国内反垄断监管的双重压力下,港股市场最终走出如此落寞的行情。

 

壮哉,悲哉。

 

1

被重锤的一年

 

 

港股市场发展到今天,可以大致分为新旧两派,旧的以金融地产为扛把子,新的就是互联网、生物医药担大梁。

 

但很不幸,今年新旧两派都处于风口浪尖。

 

金融本已是十分成熟的行业,没什么远大前景可讲,自然很难引起投资者兴趣。而地产则处在风暴眼,不管是香港还是国内,日子都不好过;今年一整年,国内都在坚定实施“房住不炒”,房企大佬暴雷的暴雷、违约的违约,极盛转入急衰之下还把不少产业链、金融链上的企业一并带坑里,中小房企就更不用说了。

 

就连一向被地产称霸的香港,垄断地产商被敲打,北部都会区发展计划顺利获议会通过,都隐隐透出“大变”前兆。

 

一直以来,将中国人千百年来靠土地发财的手法和西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优势结合得最完美的,香港地产商敢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只是这种日子还能过多久,相信香港“四大家族”也不一定说得清。

 

旧经济被锤那是情理之中,可新经济也同样惨遭抛弃。

 

一浪高过一浪的互联网反垄断,两大龙头腾讯高位回调40%,阿里巴巴回调幅度更是高达54%。还有教育、医疗大山被不断地“削平”,比起地产,它们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尤其是教育股,堪称灭顶之灾。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金融、地产、互联网、医疗,外加一个教育,这些港股市场上的顶梁柱,连翻被重锤,流年不利之下,港股哪里还有活路?

 

唯有以跌跌不休示人。

 

港股的落寞之势和美股的节节高升形成鲜明的对比,早没了当年的意气风发,即使一向被人诟病的A股,今年都涨了,相比之下,港股的落寞感就更强了。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和内部因素相比,外部的冲击同样不容小视。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疫情影响,这个没有错,但另外一个,资本流出也是不容小视,但这个事碍于大家都知道的理由,这里就不展开了。

 

股市本质上还是一个做买卖的地方,投资者拿钱来,想买的当然是好股票。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股市旺不旺场,除了各种制度、机制外,归根结底还是看里面有什么“货”,也就是上市公司。

 

港股在过去几年,享受了一波互联网和生物医药热潮,而且还成为中概股回归的重点市场,堪称中国区最炙手可热的资本市场。

 

只是短期看来,这一切都还只是个空想。

 

2

错失最强风口

 

 

过去的辉煌,并不代表未来还能继续辉煌,甚至都未必能代表现在。从板块和上市公司上看,港股的未来似乎也还难以乐观。

 

现在最受关注的产业方向是什么?

 

新能源。

 

但是新能源在港股的标的却不多,有点名气的,除了不远万里回归的小鹏和理想,就剩下比亚迪和赣锋锂业,和A股比起来,那是小气得多了。

 

说龙头,A股有锂电池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还有一长串的产业链个股,涵盖全部的上游、中游、下游;A股也有光伏的隆基、通威、中环,以及一长串的产业链个股;再说电动车、风电、水电等等,A股也一抓一大把。

 

国家在大力推动“碳中和”战略,加上A股本身的单边市场、相对封闭等特点,说起投资新能源,无疑更胜港股一筹,A股作为一向以来被人诟病的市场,多少有了扬眉吐气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在吸引新能源公司来上市这个问题上,港股的优势似乎也不那么明显,以前经常说互联网公司喜欢到海外上市,归因于复杂的股权结构,因为国内互联网发展早期,大多是依赖风险投资,而国内风险投资又不成气候,所以外资就成了主力,现代企业制度强调要为股东创造利益,A股对此类股权结构上市要求严格,所以在上市地点的选择当然得依了人家。

 

但新能源属于实业,在A股上市就相对容易,支持政策也很多,还能够享受更高的估值,一句话,伸手向市场拿钱,那叫简单。加上这些实体企业,在创业期间也不必过分仰赖外资,自然在选择上市地点时能够自己决策。

 

可以说在未来的产业方向的把握上,A股已经走在了港股前面。

 

港股一直以来的优势,被说得最多的就是中西结合。的确,脱胎于英美制度下的资本市场,大多获得成功,港股也不例外,灵活的机制、通达全球的资金往来,使得港股成为纽约伦敦之后,第三大金融市场,还经常扮演中西方之间的金融桥梁的作用。

 

但是,股市始终是资金方和企业方的连接器,要想资金方拿钱来,得要有好的企业标的,如果新能源企业都不愿意到港股上市,那港股在这波新能源产业浪潮中靠什么决胜千里,就是一个大大的未知数,不知道港交所的管理层是否有答案。

 

3

未来在哪里?

 

 

对于港股未来在哪里这个问题,其实笔者也没有答案。尽管因为大国博弈,港股仍然是中概股回归的最大目的地,但问题在于,中概股大多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虚拟经济,但互联网风口已经成为过去式。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百度等大厂们已经陆续回归,剩下的,不管是体量还是影响力,都无法和大厂相提并论,中概股回归这波红利,也吃得差不多了。

 

不过,从英美系资本市场发展史来看,能够始终屹立数百年而不倒,至今仍然是全球资本市场的风向标,足见它们的深厚功力。其实,任何一个市场都会有高低起伏,能够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与时俱进,才是一个市场长盛不衰的地方。

 

说白了,就是进化能力。

 

这方面,纳斯达克是一个样本。其实,港股也可以作为一个样板。

 

2018年4月,港交所正式启动25年来最具颠覆性的两项上市改革,一项是,放开同股不同权架构的公司在港交所上市;另一项就是,允许未有营业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

 

接下来的情形,相信大家仍然耳熟能详。大量的互联网、生物医药公司扎堆香江边,港股也成为美股之后,两个科技领域的最为集中上市地,并荣膺当年全球IPO之冠。在IPO集资额最高的前10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为新经济公司。

年终特稿 | 港股2021——最落寞的股票市场

但回到当下,上一波的互联网、生物医药浪潮已经过了高光时刻,现在已经逐步步入饱和期,再次寄望它们俩去撬动增量市场,已经不现实。

 

 

4

结语

 

 

百年香江,有过很多的辉煌,从当年英国人的远东贸易集散地,到后来的中西交流唯一窗口,改革开放以后,更是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成为内地通达全球的桥头堡。和普通人印象中的香港,主要是输出输入货物、流行文化不同的是,香港除了人流、物流,更重要的是资金流。

 

1993年,是香港资本市场一个重要分水岭。

 

第一家内地公司——青岛啤酒登陆港股,从此开启了内地公司赴港上市的序幕,更开启了中国企业和海外资本的“联姻”,港股也由一个注重本土拓展为真正的中西资本桥梁。现在,内地公司市值在港股的比重超过一半,成为绝对的中流砥柱,侧面也反映出香港资本市场在国家发展乃至全球资本市场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有庞大的内地作为后盾,港股只要深度绑定国家的发展,便可以享受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唯一需要做的便是认清形势,摆正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内地股市形成差异化竞争。

 

涨多了会跌,跌多了会涨,如果从简单的估值指标看,港股现在的大跌,已经足够深,足够低,所以明年港股来一个反弹是值得期待的。但港股要想回到往年的高光时刻,还需要更多的动能。

 

我们也唯有寄希望于,香港股票市场,再来一次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在决定未来的产业方向上,与时并进,再次启动进化,有更多的作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sgNFC9v4uen_eIA5ZGevg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牌局球局和酒局,曲终人散

来源 | 首席人物观(ID:sxrenwuguan)
作者 | 二毛
编辑 | 江岳
《窃听风云2》中,刘青云饰演的股票经纪人罗敏生在东窗事发前曾说:这几年我明白了一件事情,以前我什么都没有,但是还有机会,现在我连机会都没有了,好运一旦流走,就不会再回来。
这句话放到许家印身上,也很贴切。
这位最近辞任的前恒大地产董事长,今年63岁,出身贫寒,却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地产商人之一。他建立起复杂的朋友圈,并数次依靠人脉,实现从危机中的逃脱、于机会前的攀越。
长袖善舞,似乎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十六七岁时,为了争取在村里开拖拉机的机会,他就懂得请村长和书记吃饭。创办恒大后,关于他从酒局、牌局和球局另辟蹊径的传闻,在坊间传播中被加上了神秘又传奇的色彩。
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往。
昨晚,许家印的名字再一次被人提起。世预赛12强赛,中国队出征日本队,以0:1告败。国足中,有几位恒大归化队员。那是资本搅动绿茵场时代的印记。
只是,许家印已不在场上。
01
牌局
2008年3月,北京奥运会圣火在希腊奥林匹亚成功点燃,当火炬传递正式拉开序幕的时候,许家印前往香港“上班”。
他的工作内容只有一个:玩锄大D,这是一种发源于香港的扑克牌游戏,类似于内地流行的“跑得快”:先出完手里牌的一方为赢家,其余三方按照最后剩余牌数计算得分,是一项既考验个人能力,也考验团队合作的纸牌游戏,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运气。
这是牌局的规则,也是许家印的考题。
同桌的牌友有香港三大富豪之一的郑裕彤,华人置业的老总刘銮雄和素有“重庆李嘉诚”之称的张松桥。锄大D是郑裕彤最喜欢的扑克游戏,这个以郑裕彤为中心的牌局,被外界称为“大D会”。
《窃听风云2》中曾出现过这样一个组织:一群富豪大佬,总是会在一个固定的场所打牌斗地主,因此成立了一个“地主会”,他们一边打牌,一边交换信息,联络感情,很多大事都是牌桌上敲定的,巧合的是,电影里牌局的话事人叫“同叔”,与郑裕彤“彤叔”的江湖称号不谋而合。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窃听风云2》中的“地主会”
明眼人都知道,“大D会”就是“地主会”的原型。
这是许家印的求生局,他需要借助郑裕彤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度过危机。彼时,许家印遇上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财务危机。
2006年,恒大开启海外上市计划,为了这次上市,许家印疯狂囤地,短短一年多的时间,恒大的土地储备从600万平米扩大到4578万平米,跃居中国内地房地产业的龙头位置。有媒体迫不及待地为恒大描绘了一幅上市蓝图,市场给恒大的估值已经高达1200亿到1300亿之间。
时间到了2008年,这一年世人的记忆被两件事占据,一个是北京奥运,另一个就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
危机降临时,恒大向全国拓展的37个项目中,仅有4个项目达到了开盘销售的标准,在广州、重庆等多地花大价钱购买的地块,也相继到了合同约定的土地出让金付款日期。资金缺口一度高达120亿元以上。而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负责推介恒大上市的大摩屡次压低招股价格,恒大融资困难,上市之路荆棘密布。权衡再三,许家印决定暂停IPO。
兵马已动,粮草不济,等待恒大的结局肉眼可见地到来了。潘石屹断言:中国很多房地产公司将在百天之内发生巨变,那些扩张过快的公司将有死掉的危险。
他几乎已经念出了恒大的纳税号。紧接着,许家印就以一种悲情枭雄的姿态,出现在媒体的大小版面上。
事实上,许家印还有手里的4578万平米的土地做救命草,但他不忍——这跟卖儿卖女有什么区别?他决定,抛盘。
2008年国庆,恒大在全国各地的18个楼盘开始同步七折促销,回款47.9亿元。但这还不够。许家印飞去了香港找钱。在英皇娱乐老板杨受成牵线之下,他拿到了“大D会” 的入场券。
此后三个月里,许家印大部分的时间都耗在了郑裕彤的牌桌上。牌局上的众人心思各异,表面却都云淡风轻,所有的惊心动魄,都藏在许家印瘦下来的5斤肉里。
但好在,他拿到了想要的牌。
2008年6月,郑裕彤通过其控股的周大福,以1.5亿美元入股恒大,占公司股份的3.9%,随后又联手科威特投资局、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共同斥资5.06亿美元入股恒大。
许家印活过来了,也正式成为“大D会”的一员。
“许家印这个人好努力,很勤奋。我们一年前就开始合作,今后还会看好他。”“恒大销售额大,定价便宜,我中意买恒大。”当恒大在2009年重启上市时,郑裕彤公开表态支持许家印。有了彤叔的信任背书,刘銮雄,李嘉诚,杨受成等香港超级富豪,纷纷斥巨资认购恒大地产股份,恒大地产顺利地完成了香港首次公开募股路演,公开发售部分超额46倍,11月,恒大在香港成功上市。
此后多年里,许家印陷入危机时,身边总有“大D会”的影子。
02
球局
绿城老板宋卫平曾经找资深足球圈人士打听:恒大真的烧掉那么多钱?
2010年开始,房地产迎来史上最严调控,这年,许家印盯上了正陷入反赌扫黑风暴的中国足球,并在3月以1亿元的价格,全资收购广州足球,随后改名“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并扬言要“5年夺亚冠”。
这个心愿在2013年提前实现,而许家印为此投入的成本,超过20亿。
这套宋卫平看不懂的打法,让恒大声名大振。恒大足球夺冠的2013年,恒大地产实现合约销售额1004亿元,同比上升8.8%,净利润137.1亿元,同比增长49.3%,跻身全国地产前三。
夺冠之夜,恒大球员们也成了行走的广告牌。红色球服上印出了“恒大冰泉”的广告,让这个新品牌,在一夜之间被众人皆知。3年后,恒大球队的商业化收益已经相当可观:一个赛季的广告收入能拿到5亿左右、会员年费5000万。而最值钱的恒大球队胸前广告位置,已经开到1.6亿的价格。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此后,许家印大张旗鼓走在了多元化扩张之路上,2016年,他把恒大总部从广州迁往深圳,公司名称由此前的“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恒大集团”,旗下业务囊括地产、文创旅游、金融、医疗、快消等领域。
如同一只八爪鱼,触角多了,许家印的圈子也丰富了。
他“伸”到了南京。
2017年秋天,南京城里丹桂飘香,许家印和张近东,红光满面喝上了交杯酒。
当时,恒大和苏宁的球队正在中超赛场上龙争虎斗,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位生意人的会面。许家印带着恒大高管团队出现在苏宁集团总部,张近东也出动了几乎全部的管理层迎接。
两位大佬在酒桌前酣谈了什么,外界不得而知。但2个月前在深圳与许家印一见如故后,张近东就表示:
“我和家印主席心有灵犀、一拍即合,共同决定要推动苏宁和恒大全方位的战略合作。”
交杯酒最终一锤定音。很快,恒大发布公告:苏宁电器全资子公司南京润恒将向恒大地产战略投资200亿元。其实,苏宁当时的日子已经不太好过了,从2014年开始,苏宁就开始亏损,2017年,苏宁易购的扣费净利润为-0.88亿元。
不过,企业的很多支出,都是在为未来买单。喝着交杯酒的许家印和张近东,定也是畅想过携手奔赴的美好明天。
两人开始有了更多的公开同框。2019年6月,两人应皇马主席弗洛伦蒂诺之邀,一同前往马德里探访,之后又一起出现在瑞典特洛尔海坦的恒大NEVS总部。9月,二人现身球场,观看张近东收购的国米球赛。孟不离焦,不外如是。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但事后看来,这是一场环抱式的双双下沉。
因为大举扩张,两家公司都陷入了债务危机,截至去年,苏宁负债合计达到1361.4亿元,而恒大的负债规模更夸张,到今年年中,全口径负债近2万亿,其中包括5700亿元的有息负债。
曾经被胡润评价“很会走钢丝,一直能在债务和业务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的许家印,已置身危险边缘。于是,在张近东最缺钱的时候,许家印沉默了,他没再提当年张近东送来的那200亿救命钱。
4年后,张近东辞去苏宁董事长职务,许家印辞去恒大董事长职务,江湖就此别过。
资本搅动绿茵场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就在去年,许家印还在野心勃勃想要建设“世界最大最高档”的足球场,投入120亿,可容纳10万人,预计2022年建成。但今年8月,流传坊间的消息是,这座尚未竣工的足球场将被出售。
昨晚中国队对日本队的世预赛上,那几位恒大归化队员,或许会成为那个时代最后的印记。
另一个印记,则是恒大淘宝。2014年,淘宝以12亿入股了恒大足球,许家印继续了房产生意上的超快速度,第二年,恒大淘宝足球就在新三板上市,成为亚洲足球第一股。
球场上的生意也好,盟友也罢,最终都会服务于许家印的人设营销。人们记住了他花千万欧元年薪请来的教练里皮,花7亿建造的足球学校,还有与他共同出现在球场坐席上的地方官员和大佬,种种信号,如同拼图一般,最后合力,笔墨浓重传递出信号:许家印的家底和能量,都很足,值得信任。
相比复杂的企业经营数据,总有人更愿意相信背书。
许家印需要这样的信号。2013年起,恒大花费百亿在北京拿了三块地,这被视为恒大进军一线城市的重要信号。但有业内人士对此并不看好,因为恒大过往的优势是大举拿地,通过金色雕塑和喷泉等元素,包装项目奢华感,产品质量并不出色,这种玩法,在一线城市没有竞争力。
球场和售楼处,终究是相通的。
而两者的颓势也息息相关。2021年年初,恒大开始身陷债务传言,恒大淘宝也在1月宣布,准备从新三板摘牌。
03
酒局
一个关于许家印的醉酒段子,曾经被媒体写进报道里。他在喝高后问部下:“我怎样才能流芳百世?”
这样的场景并不多。对于精明的许家印而言,酒局,亦是生意场,不能放肆。
他有迹可循的第一场改变命运的酒局,发生在少年时代。通过请村长和书记吃饭,他得到了在村里开拖拉机的机会。对于这个幼年丧母的农村孩子,这是告别务农的第一步。
后来在河南舞阳做钢铁工人的时候,许家印被委派到鞍钢学习,他搞定了素来技不传人的老师傅们,把鞍钢全套的热处理技术及规程全学了回来,让车间主任陆岳璋大为赞叹:“许家印真有本事,面子大,交往能力强。”
喝酒在其中发挥了多大作用,外人已不得而知。
公开可知的是,马云和许家印的足球生意,就是在酒局后敲定的。当时马云想入局足球,在宋卫平的绿城和许家印的恒大之间犹豫,许家印用一顿酒搞定了他:
“前几天在香港,我一不小心把他(马云)给喝醉了,我说,我恒大足球准备在发展战略上增资扩股,你入不入?他说:我入!结果昨天早上一大早9点多的时候,他给我打电话,我俩谈足球的事,结果用了15分钟,我俩就把这事给定下来了……”
当然,功夫还在酒外。双方共同利益是根本,酒局只是加速了这一切。
许家印跟他短期合作过的朋友贾跃亭一样享受速度的快感。用钱开路,狂奔而上,继而抵达新世界,拥有更巨大的财富,这是他早年摸索而出的经验,此后,屡试不爽。
珠岛花园,那是许家印在鹏达房产公司操盘的第一个项目,定位小户型、低总价。他擅长制造噱头,在那个房地产还没有景观概念的年代,他砸钱搞包装。房子还是一片工地,他就先修整附近道路,搭起了小桥流水花园亭台的景观,又买下报纸的整版广告,用最醒目的字体喊出“均价2000元”——比当时市场价便宜1000元左右。很快,买房者排起了长队。
预付款和银行贷款,为许家印的狂奔提供了动力,一天盖一层楼的速度,也让同行惊叹。最后,这个在1995年8月动工的项目,当年盈利9000多万,此后两年,分别盈利近3亿、5亿多。
不过,因为涨薪要求被老板拒绝,许家印后来离开了这家叫鹏达的房地产公司,自立门户,创立恒大,1997年推出第一个项目“金碧花园”,基本复制了“珠岛花园”的模式。
房地产属于重资产行业,维持资金的健康运转,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许家印擅长在应酬中搞钱。鹏达老板曾经告诉他,“要把自己系在银行行长的鞋带上,他去哪就跟着去哪,不能浪费一个晚上”。他显然学到了精髓。
后来拿下“金碧花园”地皮时,许家印没钱交付土地出让金,就通过熟人找到银行领导吃饭,在酒桌上搞定了600万的贷款。
随后,他说服土地出让方接受分期付款方式,先支付了500万首付,再招揽可以代资的施工队,在房子盖到一层时就开始发售,半天就回笼8000万,资金问题迎刃而解,“金碧花园”也因为“当年拿地、当年竣工、当年售罄”的奇迹,在地产圈一炮而红。
这些年,许家印的酒局明明暗暗,在酒局上与他觥筹交错的人们,也沉沉浮浮。
有些酒局是火热赛道的注脚。
2019年中秋,许家印在德国组织过一次饭局,宴请60多位全球顶级汽车工程技术龙头企业、汽车零配件龙头供应商的董事长和CEO。FEV集团CEO Stefan Pischinger感慨,“世界最顶级的汽车领域龙头企业过去从未聚在一起做一件大事,恒大将大家历史性地召集起来,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许家印会怀念1997年吗?
在汹涌的新能源汽车浪潮中,许家印没有缺席。2019年8月底,恒大汽车放出的口风是:全年投入200亿,十年内产能500万辆——但现实是,两年之后的今天,恒大的量产汽车依然没有面世。
坊间开始猜测,恒大打着造车的名义,实际盯上的是新能源车企低价拿地的资格。资本市场也不再买单。2020年9月,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健康”更名为“恒大汽车”,如今,市值仅剩615亿港元,相比最高时的6400亿港元,跌没了90%以上。
连许家印也没法高调了。
在“房住不炒”大政策与“三道红线”重压之下,恒大的“高负债高杆杠”模式走到了尽头,房企纷纷控规模、降负债,恒大也开启了大规模的资产抛售,最近发布的半年报显示,截至8月27日,恒大处置了包括恒腾网络、盛京银行、恒大冰泉、深圳高新投和5个地产项目等股权,回笼资金166亿元。
恒大汽车和恒大物业的部分股份,是恒大下一步计划出售的目标,目前,恒大正在接触潜在投资者。
许家印的牌局、球局和酒局,都凉了。
马云和张近东,都成了沉默的退休人士。
今年1月,恒大足球更名为广州足球俱乐部。天河体育馆外场景观,也从以前的“广州恒大淘宝足球俱乐部主场”,改成了“广州足球俱乐部主场”。足球的资本时代,基本宣告结束。
“大D会”烟消云散。郑裕彤在2016年去世,张松桥早早卖掉国内产业,去英国当起了包租公,刘銮雄垂垂老矣,这两年一直在与病痛做斗争——他与许家印最近的一次“互动”,是在8月底,以2830万港元,卖掉了631万股中国恒大股票。
许家印喜欢酒桌上的酣畅和热烈,这些酒局,可能成为一桩生意中的关键节点。把握住它们,通向成功的确定性,也会随之增加几分。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谁的酒桌能永远高朋满座。导致下桌的原因,可能是当局者的某个错误决定,也可能是局势的变化所需。
很难说1997年的许家印和2021年的许家印,谁会更羡慕谁。那时候他除了勇气和信心,一无所有,但希望,以及创造新世界的可能性,其实比富豪榜上的数字,更加珍贵。
许家印有个管理习惯。不管顺遂还是艰难,每年1月1日,他都要发表新年致辞,为恒大崭新的一年指明方向,提振士气。
但2021 年,他在1月1日什么都没说。
曲终人散的序章,已经奏响。
*免责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创业家立场。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HSPx6lRwa_xxIDJEGrt8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