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纳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随机漫步的傻瓜》

巴菲特如此总结一生投资赚钱的经验:投资成功,只要能够尽量避免犯下重大错误,投资者只需要做很少的正确事情就足以保证盈利了。

巴菲特分析,认识黑天鹅事件的错误是:“只关注历史经验(experience),而没有关注风险暴露(exposure)。”其结果导致我们没有意识到承担了巨大的风险,没有做出任何预防。

在基因上,我们仍和许久以前漫游在非洲大草原上的老祖先很接近。我们信念的形成充满着迷信,即使现今也不例外

艺术不过是逃避事实或者让真相更称心愉快的方法。由于我们没有能力或者不愿接受随机现象,因此象征主义诞生,我们为各色各样的形状赋予意义,我们在墨渍的痕迹中探查人类的形象。

如果失败的代价过于沉重、难以承受,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有多高根本无关紧要。

梭伦答道:“看尽人世间形形色色、无数的不幸之后,我们不能因为眼前的享乐而狂妄自大,或者赞美稍纵即逝的幸福快乐。世事难料,未来变幻莫测。只有承蒙上苍垂怜从此能幸福以终的人,我们才能称之为幸福快乐。”

一连串的成功给他们注入了不少血清素(serotonin,或者某种类似的物质),以至于自欺欺人,以为自己有能力击败市场—我们的内分泌系统并不知道自己的成功是不是得自运气。

现实主义者会遭到沉重的打击,概率怀疑论者的下场更糟。戴着概率的眼镜过日子很辛苦,因为会在各式各样的状况中,看到身边到处是不懂随机性的傻瓜,执著于自己认知中的假象。

历史存在着多种可能,我们不能被历史的一小段过程所迷惑,而要在较大尺度的历史范围内考察一切。

样本一词强调的是,我们只在一大堆可能的结果中看到其中一个。

一条随机样本路径也称做一个随机序列(random run),是这种虚拟历史事件序列的数学名称,起于某一日期,止于另一日期,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受程度不等的不确定性影响。但是虽然名之为随机,却不表示这些事件序列发生的概率相同。有些结果出现的概率高于其他结果。

1987年股市崩盘时炸毁的人、1990年日本金融市场大跌时炸毁的人、1994年债券市场惨跌时炸毁的人、1998年在俄罗斯炸毁的人,以及2000年购买纳斯达克股票而炸毁的人,他们彼此之间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全都宣称“这次不一样”,或者“他们的市场不一样”,而且提出在经济上言之成理的说法,用以证明他们的看法没错。他们没办法接受别人血淋淋的经验就摆在眼前

金融市场上经常有人说,坏操作迟早会让你尝到苦头。概率数学给了它一个漂亮的名称:遍历性(ergodicity)。大致而言,它的意思是说,在某些情况下,众多非常长的样本路径最后看起来会彼此相似。

从数学的角度来说,进步意指某些新信息优于旧信息,但并不是说一般的新信息都会取代旧信息,因此,最适当的做法是在碰到有所疑虑的时候,以系统化的方法排拒新观念、信息或方法。

默顿(Robert C. Merton)对希勒的批评最凶。后来却成了某避险基金(长期资本)的“合伙创办人”,该避险基金的目标是从市场的无效率中获利,隐含的意义是他同意希勒的市场无效率之说。现代金融信条和高效率市场理论的卫道之士,竟然成立一个基金,想从市场的无效率现象中获利!

*在很短的时间尺度内,我们观察到的是投资组合的变异性(variability),而不是报酬率。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是变异,几无其他。我总是提醒自己,我们观察到的顶多是变异和报酬的组合,不是只有报酬而已。

1997年本来是个坏年头,幸好他在10月间债券市场随股票市场假性崩盘而重挫时加码操作;能够从这些小回档东山再起,令他得意扬扬,觉得自己所向无敌。他认为自己不可能犯错,相信天赋的经济直觉使他的交易决策都很明智。市场重挫后,他会去检查基本面,如果基本面仍然良好,他会买进更多证券,等到市场回升时再减码。卡洛斯毁于1998年夏季—这次市场重挫后,没有重拾涨势。到目前为止,他的记录中只有一季亏损,但糟就糟在这季的亏损。历年来他总共赚到接近8000万美元。不过仅仅一个夏季,他就赔掉了3亿美元

在任何一个时间点,赚钱最多的交易员往往是最差的交易员。我把这称做横断面问题(cross-sectional problem):在市场上的任一时间点,获利最多的交易员,可能是最适合上一个循环的人。牙医或钢琴家不常碰到这种事情,因为这是随机性的本质使然。

短短几天的时间内,1400万美元化为乌有,约翰也丢掉了工作。一切事情都发生在1998年夏,高收益债券价值大跌。市场急转直下,几乎他所投资的每一种东西,走势都同时对他不利。他的避险策略已经失灵。
刚开始发生损失时,他的反应是不理会市场的走势。这是很典型的反应。他说:“如果一天到晚在意市场的起伏变化,你会疯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噪声”指向回跌,但通常也会被反方向的“噪声”给抵消。亨利向他解释的事情,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个意思。不幸的是,“噪声”一直往同一方向累积。市场的跌幅不是很大,但他运用的杠杆太大了。更叫他惊讶的是,他们计算这种情形发生的概率是100万亿亿年才有一次。亨利称之为“10西格玛”(ten sigma)事件。
约翰花了7年的时间成为英雄,但7天的时间就把他打成白痴。约翰现在成了贱民;他失业了,

具备极成功的随机性傻瓜的特质。更叫人忧心的是,他们的顶头上司和雇主也有相同的特质,因此也都永远被逐出这个市场。

他们对某些东西怀有信念,且高估那种信念的精确性,如卡洛斯相信经济学,约翰相信统计学。他们从没想过,以前根据经济变量操作可以成功,或许只是巧合而已,或者可能更糟的是,因为经济学分析适用于过去的事件,反倒掩盖住它的随机成分。

他们倾向于死守头寸。有句格言说,要叫烂交易员放弃头寸,比叫他们离婚还难。死守某些观念对交易员、科学家或任何人都不好。他们倾向于改变说辞。赔钱的时候,他们就自称是“长线”投资人。他们配合最新情况的起起落落,忽而是交易员,忽而是投资人。缺乏以“认赔了结”的行动来修改自己的立场,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平庸的交易员不喜欢在“现在价值还不算太差”时卖出,他们不考虑自己用来决定价值的方法或许有错,而是怪罪市场没有接纳他们衡量价值的方法。他们倾向于否认事实。发生亏损时,他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态度,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他们继续忽视现实状态发出的信息

动物学家发现,一旦把随机性注入一个体系之中,结果往往令人惊讶:原来看似属于进化的东西,其实可能只是转向,或者可能是退化。

古尔德因此发现偏态(skewness)的概念,因而呕心沥血写下《中位数不能传达什么》(The Median is Not the Message)一文。文内的主旨是,医学研究机构使用的中位数概念,不具备概率分布的特性。

看好或看坏的概念往往空洞无物,不能用到充满随机性的世界中,尤其是如果这个世界有很多不对称结果的话。

我试着不要常赚钱,而且尽可能不常赚钱。原因很简单,因为我相信稀有事件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合理的价值,而且事件越稀有,它的价格被人低估得越严重。

我认为稀有事件的发生是由于人们以狭隘的心态去解读过去的时间序列,误解其中的风险。稀有事件总是出乎意料地发生,否则它们就不叫稀有事件。

你得到的信息越多,你对结果就会越有把握。但问题来了:有多大把握?常见的统计方法指的是信赖水准稳定升高,但是它和观察数的比值并不是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样本数如果增加n倍,我们的知识只增加n的平方根

波普尔:世界上只有两类理论:第一,经过检验并以适当的方法予以驳斥、已知为错误的理论,称之为已被证伪(falsified)。第二,尚未得知是否错误或者尚未遭否证,但将来有可能被证明为错误的理论。

我也是极其天真的否证论者。我力行波普尔学说的方式是:我在代表某种世界观的理论下,从事各种投机生意,但条件是没有任何一个稀有事件可以伤害我。事实上,我还希望从所有想象得到的稀有事件中获益。

这个问题出现在商业领域时,因为这个行业十分依赖随机性,所以影响也更严重。从事商业的人数越多,其中某个人纯靠运气便能有惊人表现的可能性越高。

第一,存活者偏差(又称打字机前的猴子),起于我们只看见赢家,对运气持有的看法遭到扭曲。第二,不同凡响的成功最常见的原因是运气。第三,我们在生物构造上缺乏了解概率的能力。

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认为运气在人生遭遇中至少占50%的比重(其余则靠机巧和胆识),而那还是在现代市场创立之前的环境。

大部分人选用他的软件,只是因为别人也都在使用他的软件,我就是这样。这纯粹属于循环效应(circular effect),经济学家称之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ies)。

最近有一批“风险测度者”(risk measurers)现身,他们专精于以概率方法评估社会科学中的风险。赌博的规则制订得十分清楚,赔率是可以计算的,所以风险也能衡量。但是现实生活却非如此,大自然并没有为我们制订明确规则。生命不是一副扑克牌,我们甚至不知道里面有多少颜色。但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就是爱“测度”风险,尤其是他们拿了钱就得做事的时候。

科学家犯错的时候,他们会发展一套新科学,把从错误中学到的东西纳入。学者在金融市场操作炸毁后,我们以为他们会把这个信息纳入他们的理论中,并且勇敢地宣布自己错了,但已在真实的世界中学到某些东西。默顿和斯科尔斯却不做此图,反而指责市场中其他对手的行为,说他们像秃鹰般直扑他们,加快了他们垮台的速度。接受已发生的事是该勇敢面对的事,但这会毁掉他们整个学术生涯辛苦建立的观念。该公司所有主事者在讨论此事件时,都戴着科学的假面具,引述种种特别的因素,并且怪罪到稀有事件上。

人们常把科学和科学家混淆。科学很伟大,但个别科学家很危险。他们是凡人,也会被凡人的偏差给污染,或许有过之而无不及。大部分科学家都很固执,否则就不可能有足够的耐性和精力去执行那么艰巨的任务,科学家的言行可能被逼得像廉价辩护律师般,而不是单纯的真理追求者

有人说,科学的进化是从一场葬礼赶往另一场葬礼

斯多噶哲学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强调尊严和个人的美感,而这是我们基因中的一部分。下次碰到厄运时,不妨开始强调个人举止的优雅。你应该表现出不管在什么状况下,都“知道如何生存”。

不要将你的命运怪罪于任何人,即使他们确实是祸首也是一样。命运女神唯一不能控制的东西,是你的行为。

《随机漫步的傻瓜》提及图书

塔勒布 《黑天鹅》

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追忆逝水年华》

希勒 《非理性繁荣》

索卡尔(Alan Sokal)《知识的骗局》(Fashionable Nonsense)

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自私的基因》(Selfish Gene)

《邻家的百万富翁》

本内特《你赌对了吗?》

塞内加(Seneca) 《斯多噶哲人的来信》

读书:霍华德·马克斯《投资最重要的事》

格雷厄姆“人们要想在证券市场上取得投资成功,第一要正确思考,第二要独立思考。”

巴菲特强调投资成功必须将用脑和用心结合:“人们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机密信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思考框架作为决策的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思考框架造成侵蚀。格雷厄姆的书能够准确和清晰地为你提供这种思考框架,但对情绪的约束是你自己必须做到的。”

1.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相信股市总是有效或者总是无效,而是清醒地认识股市相当高效而且相当难以被击败,只有真正的高手才能长期战胜市场。2.最重要的投资决策不是以价格为本,而是以价值为本。3.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4.最重要的不是波动性风险,而是永久损失的可能性风险。5.最重要的巨大风险不发生于人人恐惧时,而发生于人人都觉得风险很小时。6.最重要的不是追求高风险高收益,而是追求低风险高收益。7.最重要的不是趋势,而是周期。8.最重要的不是市场心理钟摆的中点,而是中点的反转。9.最重要的不是顺势而为,而是逆势而为。10.最重要的不是想到逆向投资,而是做到逆向投资。11.最重要的不是价格也不是价值,而是性价比,即安全边际。12.最重要的不是主动寻找机会,而是耐心等待机会上门。13.最重要的不是预测未来,而是认识到未来无法预测,但可以先做好准备。14.最重要的不是关注未来,而是关注现在。15.最重要的是认识到短期业绩靠运气,而长期业绩靠技术。16.最重要的不是进攻,而是防守。17.最重要的不是追求伟大成功,而是避免重大错误。18.最重要的不是在牛市时跑赢市场,而是在熊市时跑赢市场。

“在你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得到的是经验。”

投资,就像经济一样,更像是一门艺术而非科学。这意味着它可能会有一些棘手。

我最想强调的事情之一,是直觉的、适应性的投资方法比固定的、机械化的投资方法更为重要。

成功投资的定义:比市场及其他投资者做得更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你需要有良好的运气或者非凡的洞察力。单纯靠运气是行不通的,所以你最好把精力集中在提高自己的洞察力上。

利润动机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以资本相搏。对利润的追逐创造了这个世界的大多数物质进步。

第二层次思维深邃、复杂而迂回。第二层次思维者要考虑许多东西:• 未来可能出现的结果会在什么范围之内?• 我认为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我正确的概率有多大?• 人们的共识是什么?• 我的预期与人们的共识有多大差异?• 资产的当前价格与大众所认为的未来价格以及我所认为的未来价格相符的程度如何?• 价格中所反映的共识心理是过于乐观,还是过于悲观?• 如果大众的看法是正确的,那么资产价格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资产价格又会怎样?

在投资的零和世界中参与竞争之前,你必须先问问自己是否具有处于领先地位的充分理由。要想取得超过一般投资者的成绩,你必须有比群体共识更加深入的思考。你具备这样的能力吗?是什么让你认为自己具有这样的能力?

你不可能在和他人做着相同事情的时候期待胜出……突破常规本身不是目的,但它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式。为了将你自身与他人区别开来,突破常规有助于你拥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以与众不同的方式处理这些想法。

以低于价值的价格买进股票具有非凡的吸引力。那么,如何在有效市场中寻找便宜货呢?你必须拿出卓越的分析力、洞察力或远见。不过由于其特殊性,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能力。

由于投资者会努力评估每一条信息,所以资产价格能够迅速反映出人们对于信息含义的共识,然而我不相信群体共识就一定是正确的。2000年1月,雅虎股价是237美元。2004年4月时,它的股价是11美元。

如果有效市场中的价格已经反映了群体共识,那么分享群体共识也许只能令你赚到平均收益。想要战胜市场,你必须有自己独特的、非共识性的观点。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人们有规避风险的本能,即人们普遍愿意承担更少的风险,而不是更多。想要他们进行风险性更高的投资,必须以更高的收益承诺来诱导。于是市场将调整投资价格,以保证承担更高风险的人在已知事实和群体共识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收益。

一个存在着错误及错误定价的市场,能够被具有非凡洞察力的人战胜。因此,无效性的存在创造了取得良好业绩的可能性

有些投资者始终能够有更高明的投资表现。因为明显错误的估价和参与者的技术、洞察力、信息渠道等差异的存在,有规律地识别错误估价并从中获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没有一个市场是完全有效或无效的,它只是一个程度问题。我衷心感谢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同时我也尊重有效市场的理念,我坚信主流证券市场已经足够有效,以至于在其中寻找制胜投资基本上是浪费时间。

思考下面的问题:

• 当成千上万的投资者时刻准备着抬高任何过于低廉的价格时,为什么还有可能存在便宜货?

• 如果相对于风险来说收益显得很高,那么有没有可能你会忽略了某些隐性风险?• 为什么资产卖家愿以能让你获得超额回报的价格卖出资产?

• 你是否真的比资产卖家知道得更多?

• 如果这是一笔可观的交易,那么为什么其他人没有一哄而上?

要牢记另一句话:今天存在有效性并不意味着有效性会永远存在。

投资若想取得切实的成功,对内在价值的准确估计是根本出发点。

沃伦·巴菲特说过,最好的投资课程要教好两件事:如何估计投资的价值以及如何看待市场价格走势。

“低买,高卖”: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价值投资者的目标是得出证券当前的内在价值,并在价格低于当前价值时买进,成长型投资者的目标则是寻找未来将迅速增值的证券。

成长型投资赌的是未来可能实现也可能无法实现的公司业绩,而价值投资主要建立在分析公司当前价值的基础之上。

成长型投资的重心是寻找制胜投资。然而,如果找不到制胜投资,为何还要忍受揣测未来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呢?毫无疑问的是:预见未来比看清现在更加困难。因此,成长型投资者的平均成功率会更低,但是成长型投资者一旦成功,得到的回报有可能会更高。

总而言之,如果判断正确,那么成长型投资的上涨潜力更富戏剧性,而价值投资的上涨潜力更有持续性。我选择的是价值投资法。在我的书里,持续性比戏剧性更重要。

如果你已经选定价值投资法进行投资,并且已经计算出证券或资产的内在价值,接下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坚定地持有。因为在投资领域里,正确并不等于正确性能够被立即证实。

·格林布拉特:除非你是真正的抄底(几乎是不可能的),否则在进行投资之后的某个时刻,你终将经历下跌。

估价正确却不坚定地持有,用处不大。估价错误却坚定地持有,后果更糟。这句话表明恰到好处是多么困难。

对利润的追求必须建立在更加有形的东西之上。在我看来,最佳选择就是基本面所反映出来的内在价值。对内在价值的准确估计是进行稳定、冷静、有利可图的投资的根本基础。

在一个下跌的市场中获利基本要素:你必须了解内在价值;同时你必须足够自信,坚定地持股并不断买进,即使价格已经跌到似乎在暗示你做错了的时候。第三个基本要素:你必须是正确的

你必须考察相对于资产价值的资产价格。建立基本面——价值——价格之间的健康关系是成功投资的核心。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必须以价格为根本出发点。事实屡次证明,无论多好的资产,如果买进价格过高,那么都会变成失败的投资。

格林布拉特:许多价值投资者都不擅长确认到底在何时应该卖出股票(很多人卖出过早)。不过,知道何时买进股票能够弥补因为卖出过早而导致的许多错误。

考虑基本面价值是毫无疑问的,不过大多数情况下,证券的价格至少还受到其他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心理和技术(也是价格短期波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最安全、获利潜力最大的投资,是在没人喜欢的时候买进。假以时日,一旦证券受到欢迎,那么它的价格就只可能向一个方向变化:上涨。

确定价值的关键是熟练的财务分析,而理解价格、价值关系及其前景的关键,则主要依赖于对其他投资者的思维的洞察。投资者心理几乎可以导致证券在短期内出现任何定价,而无论其基本面如何。

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事实证明缺点无处不在。当你为完美买单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你所预期的结果,相反,在真相大白的时候,你所付出的高价将会令你暴露于风险之下。这是真正的最危险的事情之一。

在投资环境中,一切因素随时都会令投资者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抉择。我们都是人,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相同的条件之下表现得比其他投资者要好。

随着价格进一步上涨,投资者受到发横财的可能性的刺激,对价格是否公平想得越来越少。某种东西价格上涨时,人们的喜爱程度本应下降,但在投资中,他们的喜爱程度往往会加深。

在所有可能的投资获利途径中,低价买进显然是最可靠的一种。不过,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奏效。你可能错误估计了当前价值,或者可能会出现降低价值的事件,或者你的态度与市场的冷淡导致证券以更低的价格出售,或者价格与内在价值达到一致所需的时间比你可以等待的时间要长

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应对风险,那么你的成功是不可能长久的。第一步是理解风险。第二步是识别风险。最后的关键性一步,是控制风险。

第一,风险是一件坏事,大多数头脑清醒的人都希望避免风险或使其最小化。首先必须判断投资的风险性以及自己对于绝对风险的容忍度。

第二,在考虑某项投资时,投资决策应将风险以及潜在收益考虑在内。

第三,在考虑投资结果时,收益仅仅代表收益,评估所承担的风险是必需的。

收益是通过安全的还是有风险的投资工具得到的?是通过固定收益证券还是股票得到的?是通过投资大型、成熟的企业得到的,还是通过投资小型、不稳定的企业得到的?是通过投资流动性股票和债券得到的,还是通过投资流动性欠佳的私募股权得到的?是利用杠杆还是没有利用杠杆得到的?是通过集中化投资组合还是多元化投资组合得到的?

为了吸引资本,风险更高的投资必须提供更好的收益前景、更高的承诺收益或预期收益,但绝不表示这些更高的预期收益必须实现。

当定价公平时,风险较高的投资意味着:• 更高的预期收益。• 获得较低收益的可能。•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损失。

导致损失风险的原因:首先,基本面弱未必导致损失风险。其次,风险可能在宏观环境并未走弱时出现。

单调的、被忽视的、可能遭到冷落和打压的证券——通常正因为它们的表现不好而成为低价证券——往往成为价值投资者青睐的高收益证券。

在未来,很多事情都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不知道哪个可能性会变为现实,这一不确定性加大了投资的挑战性。“单一情境”投资者会忽略这一事实,他们会简单地考虑未来的单一偶然结果,并期待在此基础上得到良好收益。

最好是有一个概率分布——既能概括概率,又能描述概率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必须全盘考虑,而不只是考虑最有可能实现的一种情况。在投资者忽略了极低概率事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最重大的损失。

小概率和极小概率事件也是有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测的结果会迅速地出现(并走向极端)。对不确定性的错误估计是使投资者陷入困境的一大原因。

人们普遍认为,风险在经济衰退以及经济由盛转衰时增大。与此相反,认为风险在经济上升时增加,并且随着经济失衡的扩大在衰退期化为现实的想法,可能更为有益。

当投资者的行为改变市场时,风险就加大了。投资者哄抬资产价格,促使本应在未来出现的资产升值出现在当下,预期收益因此而降低。随着心理的强化,更加大胆而无畏的投资者不再要求充足的风险溢价。最终的讽刺性结果是,随着承担新增风险的人越来越多,承担新增风险的回报却不断缩水。

“高质量”公司经常进行高价交易,以致成为糟糕的投资。其次,“高质量”这个词带有一种倾向性,包含着后见之明的偏见或“成见效应”。通常,人们提到的“高质量”公司指的是过去表现良好的公司。未来往往大不相同。许多曾经被认为是“高质量”“基业长青”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因此,投资者应避免使用“质量”这个词。

无论风险控制取得怎样的成绩,在繁荣时期是永远也表现不出来的,因为风险是隐蔽的、不可见的。风险——发生损失的可能性——是观察不到的,能观察到的是损失,而损失通常只在风险与负面事件相碰撞时才会发生。

损失发生在风险与逆境遭遇的时候。风险是出现问题时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只要一切运转正常,就不会发生损失。只有在环境中出现负面事件时,风险才会造成损失。

一个训练有素的投资者在无效市场中取得与基准相同的收益,同时承担更低的风险,我认为这才是了不起的成就

贯穿长期投资成功之路的,是风险控制而不是冒进。在整个投资生涯中,大多数投资者取得的结果将更多地取决于致败投资的数量及程度,而不是制胜投资的伟大。良好的风险控制是优秀投资者的标志。

• 法则一:多数事物都是周期性的。• 法则二:当别人忘记法则一时,某些最大的盈亏机会就会到来。

信贷周期过程:• 经济进入繁荣期。• 资金提供者增多,资本基础增加。• 坏消息极少,因此贷款风险与投资风险似乎已经减少。• 风险规避消失。• 金融机构开始扩大业务——确切地说,提供更多的资本。• 金融机构通过降低必要收益(如降息)、降低信贷水平、为特定交易提供更多的资本以及放宽信贷条款来争夺市场份额。

最终,资本提供者开始为不具备资格的借款人和项目提供资本。

• 损失导致借款人畏难回避。• 风险规避增加,伴随着利率、信贷限制与条款要求的提高。• 可得资本减少——在周期的谷底,只有资质最好的借款人(如果有的话)才能借到资本。• 企业迫切需要资本。借款人无法展期债务,导致债务违约及企业破产。• 这一过程导致并加剧经济萎缩。

在多数时间里,未来看上去与过去极为相似,既有上行周期,又有下行周期。足以证明“一切会更好”的最佳时机是存在的,那就是当市场触底、人人都以廉价抛售的时候。危险发生在市场创纪录地触及以往从未达到过的高点的时候。这种情况过去有,未来也将会再次发生。

当形势良好、价格高企时,投资者迫不及待地买进,把所有谨慎都抛诸脑后。随后,当周围环境一片混乱、资产廉价待沽时,他们又完全丧失了承担风险的意愿,迫不及待地卖出。永远如此。

投资市场遵循钟摆式摆动:

• 处于兴奋与沮丧之间。

• 处于值得庆祝的积极发展与令人困扰的消极发展之间。

• 处于定价过高与定价过低之间。

牛市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少数有远见的人开始相信一切会更好。• 第二阶段,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进步的确已经发生。• 第三阶段,人人断言一切永远会更好。

熊市的三个阶段:• 少数善于思考的投资者意识到,尽管形势一片大好,但不可能永远称心如意。• 大多数投资者意识到势态的恶化。• 人人相信形势只会更糟。

心理作用对投资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大多数崩溃来自投资者心理造成的市场波动。当这些力量推动市场至泡沫过度或崩溃时,就会为拒绝高价持有、坚持低价买进的顶尖投资者创造更高的盈利。抵制这种负面力量是有必要的。

第一种侵蚀投资者的成就的情感是对金钱的渴望,尤其是当这种渴望演变成贪婪的时候。

从众的压力和赚钱的欲望一次又一次地致使人们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性和怀疑精神,将与生俱来的风险规避抛诸脑后,转而去相信毫无意义的东西。

在投资领域中,投资者在面对别人赚钱比自己多这一事实时,大多难以坐视不管。

侵蚀投资者的成就 :贪婪、恐惧、自欺、从众、嫉妒、自负、妥协

用什么样的武器来提高自己的胜算呢?

• 对内在价值有坚定的认识。

• 当价格偏离价值时,坚持做该做的事。

• 足够了解以往的周期——先从阅读和与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交谈开始,之后通过经验积累——从而了解市场过度膨胀或过度萎缩最终得到的是惩罚而不是奖励。• 透彻理解市场对极端市场投资过程的潜在影响。

• 一定要记住,当事情看起来“好得不像是真的”时,它们通常不是真的。

• 当市场错误估价的程度越来越深(始终如此)以至于自己貌似犯错的时候,愿意承受这样的结果。

• 与志趣相投的朋友或同事相互支持。

在别人沮丧地抛售时买进、在别人兴奋地买进时抛售都需要最大的勇气,但它能带来最大的收益。约翰·邓普顿爵士

某种程度上来说,趋势、群体共识是阻碍成功的因素,雷同的投资组合是我们要避开的。由于市场的钟摆式摆动或市场的周期性,所以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在于逆向投资。

从众并在周期处于极端的时候加入市场中,显然对你的金融状况极为不利。市场的高点产生于狂热的买家占据上风、价格被推到难以超越的高度的时候。市场的低点出现于恐慌的卖家占据上风、急于以过后看来严重偏低的价格抛售资产的时候。

从长期看来,市场会自动走向正确。但是,在看到长期之前,你必须得在短期内幸免于难。

你必须保证自己在进行逆向投资的时候,不仅知道它们与大众的做法相反,还知道大众错在哪里。只有这样你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在立场貌似错误或损失远高于收益的时候,才有买进更多的可能。

精心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包括卖出不那么好的投资从而留出空间买进最好的投资,不碰最差的投资。这一过程需要的素材包括:第一,潜在投资的清单;第二,对它们的内在价值的估计;第三,对其价格相对于内在价值的感知;第四,对每种投资涉及的风险及其对在建投资组合的影响的了解。

价格是主要因素。我们的目标不在于“买好的”,而在于“买得好”。因此,关键不在于你买什么,而在于你用多少钱买。

为了找到便宜货,我们必须了解为什么资产会受到冷落。事实上,多数便宜货的形成过程与分析无关,重要的是考虑它背后的心理因素,以及它的驱动因素:受欢迎程度的变化。

• 与成为热门题材的资产不同,潜在的便宜货通常会显示出一些客观不足。资产类别可能存在缺陷,公司在业内可能较为落后,资产负债表可能被过度杠杆化,或者证券为其股东提供的结构性保护不足。

• 有效市场设定公平价格的过程需要相关人员善于分析,保持客观,便宜货通常是在非理性或片面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便宜货往往产生于投资者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对待资产,没有透过表象全面了解资产,或未能克服某些不以价值为基础的传统、偏见或束缚的时候。

• 它不断下跌的价格通常令第一层次思维者发问:“谁想要它呢?”。大多数投资者会根据以往的业绩而不是更可靠的均值回归来预测未来趋势。第一层次思维者倾向于将过去的价格疲软视为负担,而不是资产更为廉价的标志。

寻找估价过低的资产。从具有下列特征的资产着手是个不错的选择:• 鲜为人知或人们一知半解的。• 表面上看基本面有问题的。• 有争议、不合时宜或令人恐慌的。• 被认为不适于“正规”投资组合的。• 不被欣赏、不受欢迎和不受追捧的。• 有收益不佳的追踪记录的。• 最近有亏损问题、没有资本增益的。

日本早期最有价值的文化之一是“无常”。无常意味着周期有起伏,事物来而往,环境被改变的方式并不受我们的控制。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接受、配合并且响应改变。这不就是投资的本质吗?

橡树资本管理公司一直态度鲜明地表达我们的信念:投资失败比失去一个获利机会更值得重视。因此,比起全盘获利,公司将优先考虑风险控制。

当被推高的资产价格表明不可能获得惯常收益的时候,做出惯常收益预期是毫无意义的。“市场不是有求必应的机器,它不会仅仅因为你需要就提供高额收益。”

今天处于低风险一端的投资预期收益不足,而被大肆宣扬的解决方案位于高风险的一端,许多投资者正在将资本转向更高风险(或至少不那么传统)的投资。当他们进行高风险投资的时候,恰恰是投资的预期收益达到历史最低点的时候,他们因风险递增而获得的收益增量是有史以来最低的,他们正参与到在以往预期收益更高的时候拒绝做(或做得较少)的事情中来。这可能恰恰是通过提高风险来增加收益的错误时间。你应该在别人都离场的时候,而不是在他们和你竞逐的时候承担风险。

投资环境对投资结果有着重大影响。在低收益环境中得到较高收益,需要具备逆流而上的能力,以及找到相对较少的制胜投资的能力。这必须建立在高超的技巧、高风险承担和良好运气相结合的基础上。

买进的绝佳机会出现在资产持有者被迫卖出的时候,在经济危机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他们管理的基金被撤销。• 投资组合不符合投资规定,例如不满足最低信用评级或最高仓位限制。• 因为资产价值低于与出借方在合约中约定的金额而收到追加保证金的通知。

授权交易的难题——价格急跌,贷款撤回,交易对手或者客户恐慌——对大多数投资者有着同样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可能会跌得远低于内在价值。

在危机中,我们关键要做到远离强制卖出的力量,并把自己定位为买家。为达到这一标准,投资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坚信价值,少用或不用杠杆,拥有长期资本和顽强的意志力。在逆向投资的心态和强大资产负债表的支撑下,你只有耐心地等待机会,才能在灾难中收获惊人的收益。

投资者应尽量弄清自己在周期和钟摆中所处的阶段。这不会令未来变得可知,但它能帮助人们为可能的发展做好准备。

谨慎地对待你自己的预测,至于别人的预测则要更加小心!不可能持续地做出价值预测。

我们面临着两难境地:投资结果完全取决于未来发生的一切。然而,尽管在一切“正常”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有可能推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但是在最需要预测的紧要关头,我们却几乎无法预知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对“我不知道”学派来说,未来是不可知,也是不需要知道的,正确目标是抛开对未来的预测,尽最大努力做好投资。

理解不确定性:风险和不确定性并不等同于损失,但是在实际中出现错误时,它们却为损失埋下了隐患。某些最重大的损失出现在对预测能力过度自信的时刻,投资者会低估可能性的范畴、具体化的难度和意外的后果。

投资者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认为未来是否可以预知。认为可以掌握未来的投资者会采取武断行动:定向交易、集中仓位、杠杆持股、寄希望于未来的增长——换句话说,即行动的时候不把预测风险考虑在内。另一方面,那些认为不能掌握未来的投资者会采取截然不同的行动:多元化、对冲、极少或者不用杠杆、更强调当前价值而不是未来的增长、高度重视资本结构、通常为各种可能的结果做好准备

市场周期给投资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例如:• 不可避免的市场涨跌。• 对投资者业绩的重大影响。• 无法预知的幅度和转折时机。

我们或许永远不会知道要去往哪里,但最好明白我们身在何处。也就是说,即使我们不能预测周期性波动的时间和幅度,尽力弄清楚我们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当市场已经到达极端的时候,保持警惕;第二,相应地调整我们的行为;第三,最重要的是,拒绝向导致无数投资者在市场顶部或底部犯下致命错误的群体行为看齐。

我们必须努力想明白周围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当其他人无所顾忌,充满自信地激进买入时,我们应该高度谨慎。当其他人都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或者恐慌性地割肉卖出时,我们应该变得更加激进。

看看你的周围,问问你自己:投资人乐观还是悲观?媒体名嘴认为:现在的市场,投资人应该加仓买入,还是应该避开?新型的投资方案很容易被市场接受,还是被拒绝?证券发行和基金放开申购,被视为是发财的机会,还是亏钱的陷阱?信贷周期现在的阶段是资本更容易获得,还是资本更难得到?市盈率参照历史水平来看,是过高还是过低?信用利差收窄还是加大?

市场处在周期性运动中,有涨有跌。钟摆在不断摆动,极少停留在弧线的中点。这是危险还是机遇?投资者该如何应对?我的回答很简单:努力了解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情,并以此指导我们的行动。

塔勒布指出,已发生事件只是可发生事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计划或者行动已经奏效的事实,并不一定证明其背后的决策是明智的。

害怕看错:尽管这是违反直觉的,但是却十分重要:它考虑到了投资环境具有的随机性和多样性,的确如此,好的决策往往会不起作用,而糟糕的决策却会屡屡奏效。特别是,投资者总是“吸引错误的决策”(反之亦然)。你不能让自己为此而沮丧,也不能认为心目中的好的决策都是错误的(除非,有许多的错误让你不得不反思)。

“我不知道”学派认为未来事件是呈概率分布的。我们可能会对哪种结果最有可能发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同时我们知道,还有许多其他的可能性,并且其他结果的共同可能性可能比我们认为最可能的结果的可能性高得多。

• 我们应将时间用在从可知的行业、企业和证券中发现价值上,而不应将决策建立在对更加不可知的宏观经济和大盘表现的猜测上。

• 考虑到我们不能确切地预知未来,我们必须通过坚定持股、分析性认识持股、在时机不佳时减少买入等途径来保持我们的价值优势。

• 因为大多数结果可能会对我们不利,所以我们必须进行防御性投资。在不利结果下确保生存比在有利结果下确保收益最大化更为重要。

• 为了提高成功机会,我们必须在市场出现极端的情况下采取与群体相反的行动:在市场低迷时积极进取,在市场繁荣时小心谨慎。

• 考虑到结果的高度不确定性,我们必须以怀疑的眼光看待投资策略及其结果——无论好坏——直至它们通过大规模试验的验证。

胜利者只需在失败者击球落网或出界前连续回球即可。换句话说,决定业余网球比赛结果的,不是赢,而是输。

橡树资本管理公司青睐的是防御型投资。在繁荣期,我们认为只要能跟上大盘表现就好(在市场最火的时候甚至可能还会落后一点儿)

防御型投资有两大要素。第一要素是排除投资组合中的致败因素,最好的实现方法是:广泛而尽职地调查、提高入选标准、要求低价和高错误边际(见本章后文),不要轻易下注在没有把握的持续繁荣、乐观预测和发展上。第二要素是避开衰退期,特别要避免暴露在崩溃危机下。除了前面提到的要排除投资组合中的致败投资外,防守还需要投资组合多元化、限制总风险承担并以整体安全为重。

在获取高额收益和避免损失这两种投资方法中,我认为后者更为可靠。获利通常取决于对未来事件的正确判断,而将损失最小化只需有形资产价值已知、大众预期稳健并且资产价格较低即可。

投资者最重要、最基础的决策之一,是决定投资组合应承担多大的风险,应如何多元化、规避损失和确保不低于平均表现。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你要做出什么程度的牺牲?

最好的投资者具备以下特征:敬畏投资,要求物有所值和高错误边际,知所不知,知所不能。

设法避免损失比争取伟大的成功更加重要。后者有时会实现,但偶尔失败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前者可能是我们可以更经常做的,并且更可靠……失败的结果也更容易接受。当投资组合风险过高时,向下的波动会令你失去信心或低价抛售。而低风险的投资组合会令你在牛市中表现不佳。但从未有人因此而失败,这并不是最悲惨的命运。

另一个重要的错没有正确认识到市场周期和市场的狂热,并选择了错误的方向。

当心理因素导致某些投资者持有极端观点并且无法被其他人的观点抵消时,就会导致价格过高或过低。这就是泡沫和崩溃的根源。

避免错误的关键的第一步是保持警惕。贪婪与乐观相结合,屡屡导致人们追求低风险高收益的策略,高价购进热门股票,在价格已经走高时仍抱着增值期望继续持有股票。后知后觉向人们展示了问题所在:期望是不切实际的,风险是被忽略了的。但是通过痛苦的经历来学习错误的益处不大,关键在于设法预知错误

长期来看,价值的创造和毁灭由经济趋势、公司盈利、产品需求及管理水平等基本面因素驱动。但从短期来看,市场对投资者心理和技术因素高度敏感,影响着资产的供需。事实上,我认为自负是最大的短期影响因素。在这种情绪的推动下,任何事情都能发生,产生难以预料并且出人意料的结果。

• 杠杆会放大收益,但不会增加价值。利用杠杆大力投资高承诺收益或高风险溢价的特价资产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利用杠杆买进过多低收益或低风险价差的资产——换句话说,即已经被完全定价或过高定价的资产——可能是非常危险的。企图利用杠杆把低收益转化为高收益的尝试是毫无意义的。

• 留意他人的轻率举动。• 做好应对投资低迷的心理准备。• 卖出资产,或至少卖出风险更高的资产。• 减少杠杆。• 筹集现金(如果你为他人投资,那就把现金还给客户)。• 加强投资组合的防御性。

在市场繁荣期维持看涨仓位(或加仓)的投资者,为崩溃及随后的复苏准备得最不充分。• 下跌会对投资者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 追加保证金通知和没收附属抵押品消除了杠杆性工具。• 持有问题股需要投资经理采取补救措施。• 像往常一样,信心的丧失阻碍了人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

一个是β系数,衡量投资组合相对市场走势的敏感度;另一个是α系数,我将它定义为个人投资技术,或是与市场走势无关的获利能力

β系数在理论上表示相对波动性,或是投资组合收益相对于市场收益的表现。β系数大于1的投资组合的波动性高于参照市场,β系数小于1则意味着波动性较低。在忽略非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β系数乘以市场收益即为特定投资组合的预期收益。如果市场上涨15%,那么β系数为1.2的投资组合的收益将是18% (加或减α系数)。

市场所补偿的风险是投资中内在的、不可避免的风险:系统性或“不可分散性”风险。其余风险则来自持股决策:非系统性风险。既然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来消除,投资者就不应因承担这种风险而得到额外的收益补偿。

没有哪一种投资行为会轻易成功,除非其收益目标在绝对和相对的风险之下是明确且合理的。每一种投资的结果应该以你试图实现的目标作为开始。关键问题在于,你的收益目标是什么,你能承受多大的风险,你暂时需要多少流动资金。

抱有过高的期待往往会令人失望或者蒙受损失。只有一个解决方法:问问自己,你所期待的收益是不是好得不像是真的,这需要你采取怀疑的态度——毋庸置疑,这对于取得投资的成功非常重要。

较高的收益是“反常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结合以下这些要求:

• 在极度低迷的市场环境中买进(希望能有一个良好的卖出环境)

• 杰出的投资技能

• 强大的风险承受能力

• 强有力的杠杆,或者是

• 好运气

除了问“这是否好得不像是真的”之外,再问一句“为什么会是我”。当销售人员在电话里向你推销一种自称可靠的生财之道时,你应该思考一下,他为什么会推荐给你而不是自己留着。同样,当一个经济学家或分析师分享给你一个“在未来肯定会发生的”观点时,你应该质疑一下,既然金融衍生工具可以被用于将正确的预测转变为巨额收益(无须投入大量资金),那么他为什么仍然在为生计奔波?

《投资最重要的事》提及图书

《股市稳赚》

查理·埃利斯的《输球游戏》(《金融分析家杂志》,1975年7—8月刊)、

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斯的《金融狂潮简史》(纽约:维京出版社,1990),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

《市场是怎么失败的》

查尔斯·艾利斯1975年发表在《金融分析师》杂志上的一篇名为《输家的游戏》

读书:《赌神数学家》

佩恩辞职开办了自己的佩恩辛辛那提电报公司(Payne Telegraph Service of Cincinnati)。新公司的唯一业务就是向赌马庄家们报告赛马结果。用电报机将结果发送到辛辛那提的各个赌注登记处。

发明一种能够赚钱的新产品或者新服务正是美国梦的目标。

麻省理工学院准备竭尽所能把香农从AT&T的贝尔实验室争取过来,于1956年成为其客座教授

索普有着惊人的数学天赋,但说话却非常晚。爱德华·索普于1932年8月14日在芝加哥出生,直到快3岁的时候才会开口说话。

1955年春季,索普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物理系读研究生

索普的观点最为独特,他说上述两种情况都可以赚钱。如果轮盘的物理学设计非常完美,那么简单的物理学就可以预测出球的走向。如果轮盘设计有瑕疵,那么就会倾向于某些数字,自然可以利用物理学知识测算出这些数字,然后押注。

索普买了一台便宜的轮盘赌博机。他把秒表放在旁边,并用胶片摄像机对机器的运转进行拍摄,然后逐帧检验拍摄记录,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规律,但最后他得出结论称自己买的这个玩具轮盘稳定性太差,无法完成预测。

索普自学了“FORTRAN”这种古老的程序语言,然后自己在计算机上编程。他的计算结果表明牌面为5的牌比其他牌更能增加赌场胜率,但对玩家不利。通过简单计算牌面为5的牌出现了多少张,玩家可以判断出剩下的牌对自己是否有利。

职业赌徒必须要在“资金管理”方面占据优势。这是既棘手却又最重要的事务,即如何从有利的赌博机遇中获得最大的收益。你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扑克玩家、西洋双陆棋棋手或者比赛结果预测者,但如果你无法管理你的钱,你终将破产。令人悲哀的事实是,几乎每个赌博的人最终都走向了破产。

最著名的押注系统是“马丁派战术”和“倍增保额弥补法”。在这种系统里赌徒会一直加倍押注,直到赢为止。先押注1美元,如果输则 2美元,4美元 再押注8美元,然后16美元、32美元、64美元……你总会有赢的机会的。但当你赢的时候,你肯定只能盈利1美元。

有效地发送信息也需要压缩和重组的过程。当然,信息和果汁一样,问题在于传递过程中是否丢失了某些微妙的东西。

信息中的“物质”,也就是不能被去除的必要部分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是信息的“含义”。香农则提出了最激进的观点,他认为含义是无关紧要的。香农认为信息反而是与“随机性”相关。这不仅是因为噪音会随意扰乱信息。只有当发送者所说的是接收者原本不知道并且无法预知的信息时,信息才有存在的意义。因为真正的信息是无法预知的,本质上只是一系列随机事件,就像赌博轮盘的旋转或者骰子的滚动一样。

那么存在于每条信息中不能压缩的物质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香农的结论是这种物质可以用统计学术语来表述。这种物质只与信息符号的不可预知程度有关。

信息的不可能性越高,“可压缩性”就越低,需要的带宽就越多。这就是香农的观点:信息的精华在于其“不可能性”。

“熵”(entropy)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宽泛地讲就是表示随机性、无序性或者不确定性程度的函数。熵的概念源自蒸汽机的研究。据了解,要想将所有随机热能都转化成有用的能量是不可能的。蒸汽机运行时需要有温度差(热蒸汽将活塞推向冷却空气)。随着时间的变化,温度差会渐渐消失,蒸汽机便会停止工作。物理学家将其描述为熵的增加。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中说,宇宙的熵值一直在增加。事物会停止运动、分裂,然后殆尽。

通过给信息编码的方式可能将一个通信通道的全部容积充分利用。

香农证明你可以鱼和熊掌兼得。对信息进行编码使噪音导致的错误如你所愿降到最低,无论通道多么嘈杂,而且不必耗费额外的带宽,这一点是可以实现的。

香农的理论表明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误读数据发生的概率忽略不计。互联网文件共享的主意也源于香农。要不是因为香农灵感迸发创造出纠错码,每次通过互联网传输音乐和电影文件或是将其存储在硬盘中时都会使文件质量下降

由于深受香农影响,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在《了解媒体》(1964)一书中杜撰了“信息时代”一词。

凯利在位于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攻读单调乏味的物理学学士学位和研究生学位,进入贝尔实验室

根据香农于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做的讲座的油印笔记记录,正是对《64000美元的问题》节目中这种诈骗手段的“新闻报道”激发了约翰·凯利设计他的数学赌博系统的念头

一个“有内幕消息的赌徒”可以提前知道棒球赛或者赛马的结果。这些消息或许不是百分之百可靠,但足以让下注者占尽先机。下注者能够按照正常的“公平”赔率进行下注。凯利提出的问题是,下注者应该如何使用这份内幕消息?

当你相信“战将”(War Admiral)获胜的概率为24%的时候,你应该将24%的资金押在“战将”上。这种方法被叫作“信念下注”。长期来看,“信念下注”将会让你可能获得的累积收益最大化——前提是你对赔率的评估比其他人更加准确。

凯利公式提出你应该按照这个比例对一项有利赌博进行下注:胜率/赔率。

“胜率”(edge)指的是你对获胜的期待程度。一般来说,假设你可以在相同的概率下不断进行此类投注。它是一个分数,因为收益总是与下注金额成比例。

“赔率”(odds)指的是公众或赌金结算公示板公开的赔付比例。衡量的是如果获胜,你将获得的收益。赔率可能是8:1,意思就是如果获胜,你获得的收益将是8倍投注金+投注本金。

凯利的一个方程式——Gmax=R。“G”指的是赌徒资金的增长率。这是根据赌徒“投资”计算累积收益的一种方法。下角标max是指我们所谈论的是最大可能收益率。“R”,这是香农理论中的信息传输率。最大收益率等于“内幕消息”的传输率。“R”是每时间单位以字节计算的信息率。等式两边的时间单位必须相同。如果你用每年多少百分比来计算收益,那么你就同样需要用每年多少字节来计算信息率。

凯利曾说过赌博和投资之间只差一个“负号”。有优势的下注叫作“投资”,没有优势的下注则叫作“赌博”。

根据八卦专栏作家沃尔特·温切尔(Walter Winchell)对联邦调查局的爆料称,胡佛从弗兰克·科斯特洛那里获得了内幕消息。当黑帮内定一场比赛时——这很显然意味着近乎100%的确定性——科斯特洛通过两个人共同的朋友温切尔将获胜马的名字告知胡佛。这些内幕消息帮助胡佛获得了一小笔财富

1961年1月,美国数学学会在华盛顿召开了冬季会议。爱德华·索普将论文题目定为“财富公式:21点的制胜策略”。

香农建议索普运用凯利的公式决定下注金额。索普阅读了凯利1956年的文章并立即对其相关性表示认同。论文明确指出,下注金额多少取决于整副牌的有利程度。

索普最终决定与提供资金最多的人合作。两个富有的纽约人(基梅尔、埃迪·汉德)提出联合为其在内华达州的赌场提供10万美元赌资。基梅尔说他可以资助索普,但前提条件是他和他的合伙人必须要分得获利的90%。

凯利系统的驱动力是“大数定律”。凯利系统能够对资金进行管理,因此赌徒能够在游戏中坚持足够长的时间让大数定理起效。

大数定理贯穿于香农的信息论中。在嘈杂的通信通道中,每个字节都是不确定的,唯一确定的就是概率。

赌场经理维克·维克瑞(Vic Vickrey)回忆称一个强硬派人士认为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打断几个人的腿,我敢打赌这消息很快就会传出去,谁再敢玩算牌的把戏就会被弄残,除非他们喜欢吃医院的饭”。会议主席提出反对,理由是他们不再做那样的事情了。他们是合法商人,需要像合法商人一样思考问题。

哈佛给萨缪尔森安排了一个教经济学的低薪岗位,获得终身职位的希望非常渺茫(当时那个年代,常春藤名校通常暗中排斥犹太人)。1940年,萨缪尔森接受麻省理工学院的工作邀约。

萨缪尔森把经济学视作一门数理科学,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新颖的想法。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到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大多数时候经济学只是空谈。

1953年,英国统计学家莫里斯·肯德尔(Maurice Kendall)在伦敦为皇家统计学会(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做报告。指出根本无法预测小麦价格,表明股票价格可能也符合这个原理。那些认为可以预测股票市场的人(指的是股票经纪、投资顾问或者投资经理人),其实是在自欺欺人。

1900年, 路易斯·巴舍利耶 在《投机理论》一文中提出,股票价格的日常变动从根本上是不可预知的。如果股票价格反映的是企业的一切已知信息以及所有合理推测的话,那么根据定义,股票价格未来的变动就应该是不可预知的。股票价格不会为了满足大众期望就上涨。股票的表现优于人们的预期时,其价格才会上涨。如果表现没达到人们的预期,价格就会下跌。因此,股票价格受到一连串不可预知的、或好或坏的新闻事件的影响会随机波动。如果一个人购买一只股票然后立即将其卖掉,那么他的输赢概率是相等的。巴舍利耶写道:“那么,这个投机者的数学期望值就是0。”

股票价格的不可预知性同时又使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被预知——从统计学角度。巴舍利耶坚信股票价格具有随机游走性质。(一个醉汉靠在一根灯柱上睡着了,他时不时醒来随意向一个方向踉踉跄跄走几步,然后再倒下睡一会儿。这个过程无限重复。那么,这种毫无目的性的旅程进行多次后,醉汉离灯柱有多远?)

赌徒在概率游戏中的资金波动也构成了随机游走(属于单向随机游走,因为财富值只能向上或向下波动)。赌徒的财富值随时间偏离原始值越来越远,最终导致破产。

萨缪尔森发指出,每天每只股票的价格都是乘以一个随机因子数(像98%或者105%)的结果,而不是按照某个随机定量上涨或者下跌。这种模式称为对数正态随机游走(log-normal random walk)或者几何随机游走(geometric random walk),这就避免了股票价格出现负值的情况。

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指出市场非常擅于设定公平的股票价格,没有人能比其他人获得更好的收益,除非纯粹靠运气。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尤金·法玛(Eugene Fama)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个观点进行了深入开发。

比较难的一个问题是某些极有才华的投资者能否战胜市场。他们并没说没人能从股市中赚到钱。他们也没说没人能获得比平均收益更高的收益。也没说所有战胜市场的人都一定仅仅是靠运气取胜的。

投资高手的定义需要谨慎界定。评判的标准就是他们要能通过某种逻辑体系获得优于市场的风险调整后收益,而不是靠运气

萨缪尔森明显感觉到巴菲特的成功应该归类为极少数“无法解释的案例”。萨缪尔森还是对自己的个人投资进行了对冲——他把自己的一些积蓄投进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法玛的“弱式”(weak form)有效市场假说坚称,你无法通过对过去价格的了解推测股票未来的价格,进而战胜市场。指出技术分析是毫无价值的

“半强式”(semistrong form)有效市场假说提出,无论如何利用公共信息都是无法战胜市场的。

“强式”(strong form)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即使你能够了解到还未公开的企业信息,你也无法战胜市场,“内幕交易”毫无价值。

50年代末,香农开始对股票市场进行深入研究,这既是为了满足他的求知欲,也是为了赚钱。他买了上百本经济学和投资方面的书,塞满整整3个大书架。

数学家的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Carl Friedrich Gauss)也做股票生意。

年薪仅1000泰勒的瑞士数学家欧拉死后留下的现金和证券资产居然高达170587泰勒

艾萨克·牛顿在投资南海贸易公司时损失了大约2万英镑

有一次,爱德华·索普到香农家拜访时曾在黑板上看到一个式子:2^11=2048索普询问含义。克劳德和贝蒂都陷入沉默。犹豫了片刻后,他们解释说他们一直在炒新发行的热门股票。他们的收益几乎每个月都翻番,他们正在计算他们将拥有多少钱

香农夫妇购买新发行的技术股份获得成功

索普用自己的积蓄以每盎司1.3美元的价格买了一些白银。价格涨至2美元左右时,他又以保证金的形式(借钱)购买了一些。后来价格下跌,索普无法追加保证金,因此损失了约6000美元。“我上了昂贵的一课。这节课让我懂得你不可能通过从新闻中了解的消息而在市场中获得任何优势。”

索普的创新之处在于精确计算出要达到抵消卖空认股权证风险的目的需要购买多少股票。这种技术现在被称为“德尔塔对冲”(delta hedging)

凯恩斯 “市场保持非理性的时间比你能支撑的时间长得多”

对冲基金和普通传统互惠基金之间的区别现在一部分体现在监管上,一部分体现在社会经济学方面。互惠基金的投资者主要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法律监管十分严格,通常不允许卖空或者使用杠杆。而对冲基金的投资者主要限制为有钱人或者机构。监管者给予对冲基金经理人更宽阔的活动空间,因为他们通常认为那些富有的投资者自己会多加小心。

索普说真正检验那些大规模投资是否可行的方式就是“你是否睡得着觉”。如果投入数额对他造成太多困扰,他就会缩减投入。

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人们通常认为利用套利机会赚钱太容易,因此价格不会大幅度偏离正常轨道太久。但索普的经验表明并非如此。他了解到套利者通常会受到交易成本、错误定价证券的供应、凯利公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约。错误定价回归正常需要经历几周、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而索普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以数学上的最高速度从中获利。

积极投资者指的是那些幻想可以战胜市场的人。积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到除市场投资组合之外的任何投资中。积极投资者包括任何试图挑选“优良”股票而避开“不良”股票的人,或者那些把钱投入主动管理型互惠基金或者投资合伙公司由他人帮忙打理的人。[评:此处的 积极并非褒义,可以理解为主动投资者 ]

积极投资实际上是一种零和游戏。如果某个积极投资者的表现高于平均值,那么必然有其他积极投资者的表现低于平均值。不要认为积极投资者获得的收益是来自那些懦弱的满足于平均收益的消极投资者,从而逃避这个结论。消极投资者的平均收益与积极投资者的平均收益完全相同

索普用软件计算出标准普尔期货的公平价格。计算机模型让索普了解到标准普尔期货像很多令人兴奋的新兴事物一样被估价过高。这就说明普林斯顿-纽波特公司可以通过销售标准普尔期货而赚钱。但是对冲交易则需要购买标准普尔的全部500只股票,这使交易成本大大增加。索普进行了深入计算并得出结论,购买精选的标准普尔股票组合将为交易提供有力保障。这个轻松赚钱的机会持续了大约4个月,利润高达600万美元。

随着1982年财政年结束,索普和里根已经成功在13年内将初始的每个1美元增长为6.61美元。

发现大数定理的雅各布·伯努利正是丹尼尔的伯父。雅各布教他的弟弟约翰学习数学。约翰和雅各布一样聪明,但也同样自负。伯努利兄弟俩有个非常不幸的习惯,就是总爱互相竞争研究同一个问题。他们总是发表文字严厉抨击对方。丹尼尔既是数学家,也是物理学家。他发表了著名的法罗牌赌博分析文章,后来还发现了被应用于机翼设计方面的“伯努利效应”(Bernoulli effect)。约翰对自己儿子取得的成就并不感到高兴。当父子俩在1734年一起被授予一项法国科学院奖项时,约翰将自己的儿子丹尼尔赶出了家门。约翰抱怨称获奖的应该只是他自己,而不应该是他们两个人。1738年,丹尼尔出版了一本非常重要的著作,名为《流体力学》(Hydraulica)。第二年,他的父亲用自己的名义出版了内容几乎相同的一本书,而且虚报日期为1732年。通过这一计策,约翰可以堂而皇之地声称他儿子出版的书系剽窃。

伯努利的真正贡献就是创造了一个新词。这个词被翻译成英语“utility”(效用),描述的是人们赋予金钱的主观价值。伯努利认为人们根据本能采取行动以最大限度获得效用——不一定是最多钱(美元或是达克特)。伯努利指出:“物品的价值绝不能建立在其价格基础上,而必须建立在其产生的效用基础上。物品的价格只取决于物品本身,而且对任何人来说都一样;然而,效用取决于做出评估的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效用与财富的对比图。曲线的形状(以及伯努利提出的金钱收益与既有财富成反比的法则)描述的是一个对数函数。伯努利的概测法因此被称作“对数效用”。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认为对数效用适用于消费品和财富——“随着人们生活必需品(比方说普通食品数量)的增加,最后使用的部分所产生的效用或者利益会随之降低。”

获得对数效用的某个人的财富每增加10倍,他的幸福程度都是相同的。也可能并无道理。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财富值呈10倍增长的案例让人难以消化。如果你考虑的只是“过得不错”的话,那么100亿美元和10亿美元对你来说并没什么差别。对数效用同样也不是好的贫穷模式。因为它暗示当你失去最后100万美元的90%和失去最后一角钱的90%时一样痛苦。这很荒谬。

“概率注释”中,威廉姆斯说,“如果一个投机者习惯于将他的资金加上收益(或者损失)冒险投入到连续的每一笔交易中,那么他应该选择所有价格的几何平均数,而不是算数平均数作为可能的价格分布中的代表性价格。”

伯努利的理论认为风险投资应该通过产出的几何平均数进行估算。

几何平均数是n个值连乘所得结果的n次方根。几何平均数几乎总是小于算数平均数(特例就是所有平均值都完全相同时,这两种平均数也相同)。这就是说,计算几何平均数的方法是估算风险命题更为保守的方法。伯努利认为这种保守主义更好地反映出人们对风险的厌恶。

几何平均数几乎总是小于算数平均数(特例就是所有平均值都完全相同时,这两种平均数也相同)。这就是说,计算几何平均数的方法是估算风险命题更为保守的方法。伯努利认为这种保守主义更好地反映出人们对风险的厌恶。由于在风险投资中,几何平均数总是小于算数平均数,“公平”赌博实际上是不利的。伯努利说这是“大自然在警告人们远离赌博”

根据伯努利的观点,当赔率向有利方向倾斜时,赌博才有意义。当赌博双方存在财富差距时,赌博活动也能有意义。“对于某个人来说,投资某个受质疑的企业或许是理智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么做或许是不理智的。”

凯利的法则最终可以被重新陈述为这样一个简单的法则:选择赌博或者投资时,选择最终结果的几何平均数最高的那个。这一法则就是“凯利准则”,比凯利公式“胜率/倍率”在计算赌注大小方面应用更加广泛。

1942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写道:“有人认为对众多不同的公司分别进行小额投资,尽管对这些公司的信息了解不足,无法做出准确判断,但也比把大笔资金都投入到一家你非常了解的公司要安全得多,这种投资策略让我觉得滑稽至极。”

马科维茨是投资组合理论主流学派的创始人,因均值方差分析而闻名。马科维茨用统计学数据证明了多样化投资——购买大批不同股票,每只股票持有量都不太多——是如何削弱风险的

拉塔内于1959年,发表 “风险投资选择准则”(Criteria for Choice Among Risky Ventures),称为几何平均数准则。他表明这只是一种缺乏远见的策略。

1959年,哈里·马科维茨出版了著作《投资组合选择》

马科维茨是唯一一个看到几何平均数准则中存在诸多价值的经济学大家。他发现均值方差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单周期理论。实际上,它假定你现在计划购买一些股票并在特定的时间框架结点将其抛售。马科维茨理论试图在单周期内平衡风险与收益。

马科维茨注意到几何平均数可以通过标准(算数)平均数和方差进行估算。几何平均数约等于算数平均数减去方差的1/2。进一步引入统计度量可能会使这一估算值更加精确。

1960年,统计学家里奥·布雷曼(Leo Breiman)发表了文章《最佳长期企业扩张投资策略》。布雷曼是第一个提出几何平均数最大化可以将达到特定财富目标的时间缩至最短的人。

只有当赌博利润可以进行再投资时,凯利准则才能发挥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香农开始定期在麻省理工召开会议,就科学投资这一议题进行讨论。参会人员来自各行各业,其中包括保罗·萨缪尔森。

香农阐述了一个通过随机游走赚钱的方法。他让观众试想一只价格随机上下波动的股票,上下波动并不存在整体趋势。然后把一半资金投入股票,另一半放在“现金”账户中。每天,股票的价格都会发生变化。每天中午你都要“调整”投资组合。也就是说,你要计算出整个投资组合(股票+现金账户)现在的价值,然后从股票投资中抽出一部分加到现金账户或者从现金账户抽出一部分加到股票投资当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与最初股票和现金投资各一半的组合方式保持一致。在他自己的投资中是否用到了这一策略系统?“没有,因为交易手续费高得能杀了你。”香农答道

真正想要赚钱的人应该遵循(普通)凯利赌徒的做法,总是追求最大几何平均数。当凯利赌徒被允许按任何比例拆分资金总额投入现金账户和随机游走的股票时,他会选择一半对一半的拆分方式,因为这样做的几何平均数最大。香农的计划是凯利赌博的一个特例。

香农的系统是固定比例调整型投资组合的示例,是马克·鲁宾斯坦(Mark Rubinstein)和尤金·法玛等经济学家一直在研究的一个重要思想。鲁宾斯坦表示,在某些特定的假设条件下,最佳的投资组合总是固定比例调整型投资组合。要定期重新调整股票、债券和现金的持有量。因为这能让你获得稍高的风险调整收益,尽管手续费和资本收益税削弱了这项利润。

萨缪尔森的敏锐之处在于:凯利赌徒为了在雨过天晴后获得最终财富,一直在进行买卖交易。如果他们真正明白这些交易的实质,那么有些人就不会选择做这样的交易了。

正如凯恩斯所说,长远来讲,我们早晚都会死去。我们愿意去承担不可能在我们有生之年对我们造成伤害的风险。

萨缪尔森说,在你期望获得最大化长线收益且不承担破产风险之前,你最好确定这确实是你想要的,因为你可能真的会实现这个愿望。

尼尔斯·哈克森1971年发表的文章《资本增值与投资组合选择的均值方差法》在效用理论和均值方差分析的框架内将凯利和拉塔内的理论进行了重塑。

在1972年和1976年发表的文章中,哈里·马科维茨认为长线投资者的效用函数应该以复合收益计算,而不是根据最终财富值计算

行为金融学研究表明人们不仅受绝对收益和损失的驱动,同时也受到嫉妒心理的驱动。

还有一个问题。生命是短暂的,而股市投资是一个进度缓慢的游戏。以获得短期价差为目的的证券投机商比典型的小型投资者更适用凯利系统

赌徒们很喜欢的一种方式就是“减半凯利模式”。你的投注金额总是凯利赌注金额的一半。完全采取凯利准则下注的赌博者在资金翻倍之前有1/3的概率遭遇资金减半。减半实行凯利准则的赌博者则只有1/9的概率在资金翻倍之前遭遇资金减半。

大多数成功利用凯利公式的人实际上都旨在进行少于凯利赌注的投注——金额总数取决于人们对赌博的不确定性和对稳定性的看法。

另外一个降低凯利系统风险的方法就是多样化操作。

凯利准则对普通股票投资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任何将全部资产投入股票的人都不得不接受财产出现大幅度缩水的情况。

黑色星期一对于有效市场假说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很多人很难理解对市场价值的合理评估如何仅在一天之内就改变了23%,而且除崩盘本身外并没有其他重大利空消息出现。

20世纪70年代默顿曾写过,市场可以表现得像一只跳蚤,也能表现得像一只蚂蚁。大多数时候,股票价格就像蚂蚁一样来回徘徊。偶尔,价格会像跳蚤一样跳跃。默顿推理称在期权定价时应该把这种跳跃的情况考虑进去。这些跳跃情况的存在表明,很多流行的模型,包括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在内,并不是完全准确的。

尽管索普并没有被控任何罪名,但他的对冲基金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在《反诈骗腐败组织集团犯罪法》指控案件的阴霾下,基金的投资者想要退出。1988年12月,索普和里根解散了合伙公司。资金结算都返还给了投资者。

普林斯顿-纽波特合伙公司19年的纪录绝对是本垒打。在1969年开业之初投入基金的1美元到1988年结业时都已经增长为14.78美元。在这19年里,除去费用后基金的年平均复合收益率达到了15.1%,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为8.8%。普林斯顿-纽波特的投资者们以高于市场6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了市场。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第一家募集到10亿美元的基金。计划除去费用后获得的年收益为30%,收取的费用为利润的25%(而不是正常的20%),加上每年投资资产的1%。到1997年10月,基金的资本已经从12亿美元迅速增长到71亿美元。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策略是利用杠杆( 使用了近30倍的杠杆 )将这些微小的盈利机会增大到足够引起重视的程度。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收敛式交易,是一种长短线对冲的交易,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通过杠杆增加利润的同时也增加了破产的风险。他们告诉投资者,他们通过金融工程能够控制风险

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在很多交易中根本不用支付保证金。

曼通解释说:“当你跌了一半的时候,人们就会以为你会一路下跌。他们会推动市场对你不利,他们不会促进你的交易,你们完蛋了。”

1998年9月23日,星期三,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作为自由机构营业的最后一天。纽约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召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交易对手方的银行和投资公司召开了一次会议。他们把这些机构统一称为财团,财团同意向基金注入36.25亿美元资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已经从其顶峰时期的资产价值中损失了44亿美元——相当于90%,仅基金的合伙人们就损失了18亿美元。这基本相当于当年他们在基金中的投资的价值,现在已经严重缩水至2800万美元。默顿损失了1亿美元,希利博兰从超过1亿美元的资产净值堕落至负债2000万美元。

沃伦·巴菲特惊讶于“10或者15个平均智商在170左右的家伙”是如何让自己陷入“输光所有钱的境地”

《财富》杂志指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默顿和斯科尔斯)已经“用他们的桂冠换来了金融市场的安慰奖,这就是大面积垮台并被视为笨拙的失败者的耻辱”。记者对此次失败提出了3点原因:杠杆、大尾巴效应和狂妄自大

罗杰·洛温斯坦畅销书《营救华尔街》(When Genius Failed)指责默顿和斯科尔斯忘记了控制着现实交易者们的那种掠夺性的、贪得无厌的、压倒性的自保本能。他们忽略了人的因素。

或许能够最好地解释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所出现问题的一个词就是超额下注(overbetting)

风险管理是在工作中很难学的一门课程。可能经历数年毁灭性的超额下注才会让一个交易员遭遇大爆炸。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他的职业生涯或许就结束了。

1986年8月11日,《巴伦周刊》汇报了1026家互惠基金的近期表现。香农取得的收益高于其中的1025家。

香农强调:“我们能够根据对公司管理以及市场对公司产品的未来需求的评估推断出有关收益增长的信息……长期来看,股票价格将会跟从收益增长。”因此,他几乎不关注价格的走势或波动。他说:“我认为关键数据不是在过去的几年或者几个月里股票价格的变化程度,而是在过去的几年里收益的变化程度。”

我们已经在股市中摸爬滚打了35年。刚开始的几年是学习阶段——我们进行了大量交易,但收入甚微。转为长期持股后,我们的整体年收益增长率已经达到28%。

大多数信奉有效市场假说的经济学家们都承认,确实存在一些市场异常无效的情况,但他们不屑理睬。那些看起来似乎战胜了市场的交易员或者对冲基金只是运气好罢了,最终都会像长期资本管理公司或者永福基金一样走向破产。没有人真正获得了超额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巴菲特:想象一下所有2.15亿美国人都结成对子向一次抛硬币活动下注1美元。20次抛掷后,游戏中将剩下215个人。每个人持有的钱都将超过100万美元。,“我是如何在20天中每天早上工作30秒就将1美元变成100万美元的”

“统计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的计划

基础分析是通常购买股票并持有几个月、几年或者几十年。持有股票的时间越久,大幅度战胜市场就越困难。

打算战胜市场的长线投资者必须要找到现在被严重低估的股票,而且必须能够预测遥远的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二者都是很难的要求。

索普和巴塞尔的研究焦点在短线上。他们的软件可以挑选出在前两周按照百分比计算上下浮动最大的股票,这些浮动是根据股息和股票拆分进行的调整。这些公司都曾因为或好或坏的消息令市场震惊。他们发现上浮的股票在短期内回落的趋势很强烈,而下跌的股票又趋于上浮。

史蒂夫·水泽已经加入了这个新公司,负责浏览彭博资讯,寻找可能扰乱交易的任何令人震惊的消息。由于其不可预知性,企业的并购、拆分和重组对计划都是不利的。一旦出现这样的消息,水泽就会把受影响的公司名字加入股票“限制清单”中以免再进行新的交易。

根据索普的说法,每笔交易都有大约0.5%的利润,其中一半用于交易手续费。每笔交易剩下的0.25%的利润累加起来变成了可观的收益。山脊线合伙公司从1994年到2002年,其扣除费用后的年平均收益为18%。

索普的成就令人费解的地方在于,他那种在旧的市场无效情况失效后总能不断发现新的市场无效情况的能力。这是一种天赋。统计套利从某种程度上要比传统的投资组合经理人凭直觉进行的交易更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运算法则,是交易员通过一行行计算机代码费力地计算出来的。统计套利操作的成功足以说明市场上总是存在无效的情况,凯利准则指导下的资金管理系统可以利用这些无效情况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而同时不必承担破产风险

第一个获胜季在1986~1987年。几乎是在资金刚开始流入时,本特和伍兹就开始为利润分配而争吵。辛迪加分崩离析,每位合伙人获得了一份软件副本。几年内,本特、伍兹和西蒙斯都成了千万富翁。

“人,不仅是在轮盘赌博时,而是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只会竭尽所能从其他人那里攫取点什么”

克劳德·香农于2001年2月24日去世,

爱德华·索普在2002年10月关闭了山脊线合伙公司

提及的图书

《击败庄家》 21点的制胜策略

这些书中,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

约翰·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ar 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学》(Economics)

弗雷德·施韦德(Fred Schwed)《客户的游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战胜市场》(1967)(Beat the Market)

1959 哈里·马科维茨 《投资组合选择》

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Lewis)1989年的自传《说谎者的扑克牌》

读书:刘润《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课题分离”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有人在地铁里踩了我一脚,谁的错?我的错。我要说“我的错,我的错”,然后心平气和地走到旁边。这是因为,我的时间比他的值钱,浪费同样的时间,我的损失大——“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三种“对错观”:①法学家的对错观,②经济学家的对错观,③商人的对错观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人性只涉及两点:生存和繁衍。这两点无善无恶。人性,是个体追求生存、繁衍的本能。可是,不受约束的个体的人性,一定会使个体彼此伤害。

道德,就是用来约束个体的人性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群体的繁荣。个体之所以愿意接受道德的约束,是因为群体的繁荣最终会让个体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的内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引导,采用的是宣传、舆论等有长效但见效慢的方法,比如通过文化、价值观等引导。

约束,采用的是惩罚、驱逐等“剧烈”但立竿见影的方法,比如通过社会结构、利益结构、法律等约束。

给道德中的社会规范“画一条最低的线”——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定力,可以换成一个我们更熟悉的词——长期主义。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在经济学世界,没有一个观点具有普适的解释力。所有的观点,理论上都可以被驳倒,至少能举出反例。

科斯定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最初资源的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简单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记住每个理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素养。

如何学好经济学?一是学李白,也要学杜甫;二是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三是记住每个理论都有前提。只有这样,你学的才不是“黑板上的经济学”

一个人的表述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事实和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再细分为四种: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和信仰(Belief)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除非你能和问你的人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则,你们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当一个人持有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时,当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他说“It’s good for you”(这对你有益)。

我们也要时刻反省自己:我说的话、我的表述,是事实,是观点,是立场,还是信仰?

对“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的非理性反应,是人的思维模式中的重大Bug(漏洞)。你想把什么想法注射到别人脑中,把它放在“为什么”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了。比如,“为什么爱因斯坦晚年改信上帝了?”不管你怎么回答,“爱因斯坦晚年改信了上帝”,这个观点已经被注射到你的脑海中了。但事实是,爱因斯坦并没有改信上帝。

“为什么+观点”,是一只危险的“注射器”。

辩论的目的是什么?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从规则设定上来说,对方就是不可被说服的。对方的表达,只是你的素材,而不是你的打击对象。你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素材说服观众。就算说服不了观众,也要影响他们。辩论的目的,甚至不是改变观众的观点,而是改变观众的态度。

辩论的关键是什么?辩论双方几乎从不会真正地正面辩论,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需要掌握一个技巧:偷换概念。(重新定义概念;纠正对方的概念。)

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逻辑的急智”。

建议你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在遇到问题时,先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本质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地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要注意一点: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要从事实出发,对事不对人,而不要被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立场所左右。因为事实更可靠。

有时,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者经验会欺骗、迷惑我们,让我们看不透事情的本质。

一是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问题。

二是运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场左右,要就事论事。

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

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藏在这五块“积木”里。分析问题的时候,记住五个关键步骤:

一是找到核心存量。

二是找到关键因果链。

三是找到增强回路。

四是找到调节回路。

五是考虑滞后效应。

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

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一个人如果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会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地往下追溯,找到根本原因

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情“有”,很简单,举个例子就行。比如我看到过白乌鸦、黑天鹅,就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可是你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天鹅都是白的”,靠举例是不行的。你举10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没有黑天鹅,只能证明你没见到黑天鹅。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万种可能。看到一个事实,就会排除一批假象。很多人往往只看到3~5个事实,就迫不及待地找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当作真相。

复利效应不是暴富效应,相反,它恰恰是一个极度仰赖长期的概念。复利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代人的时间。

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你只看到别人赢,却没有看到别人输;你只看到短期赢,却没有看到长期输。在复利效应要求的长期内,高收益率几乎无法实现。

“财富自由”用公式来表示:

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

2017年,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财富大约是800多亿美元。很多人说,这800多亿美元已经不是来自微软的股票了,而是来自投资。是的,没错。但如果他当年没有卖掉微软的股票去投资的话,他的财富会有约2900亿美元。

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财富自己创造财富,才是获得财富自由的真谛。

财富自由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最后,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是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赚钱要靠本金,而不是靠复利。你都没有本金,哪来的钱生钱呢?

二是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找到高收益的投资不难,识别背后的风险很难。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三是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要有把压岁钱存成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四是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不要看到别人买了车,就要买游艇;看到别人买了游艇,就要买专机。欲望是无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时代是对冲运气的第一要素,我把它排在“千位”。

概率思维是你要心平气和地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比如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约5%;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思考应该用什么方式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千位上,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在十位上,你可以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在个位上,你可以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综合计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近100%。这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第一,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有些人,你是永远都无法和他达成共赢的,这样的人你就要远离。

第二,你要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才会来找到你。

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高效而可怕的勤奋。第一,你真的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第二,确保所有的勤奋,都在你的身体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

团队杠杆、产品杠杆、资本杠杆、影响力杠杆。

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呢?你需要三种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脉的能力。

人脉,不是那些能够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改变太难,还是吃鸡、打王者比较简单。

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第二,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比如比尔·盖茨。

正态分布的市场上,就像有一股力,这股力会把做得很差的人努力往中间推,同时也把成功的人往中间推。这股力把所有人都往中间推,所以这个市场上头部和尾部的人很少,中间的人却很多。而幂律分布的市场正好相反,中间的人要么被推上去成为最成功的,要么被推下去变成碌碌无为者,所以这个市场上中间的人很少,头部和尾部的人却很多

只有边际交付时间为零,或者抽离出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企业才有机会获得指数级增长。同样,我们还可以用边际交付时间是否为零来区分“产品”和“服务”。

“如果你进入任何一个现有的市场,面对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你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比别人的好得多,不能只是有一点点优势。因为当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时,你总是会购买值得你信赖的品牌,除非这个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你必须有创新思维,而不是创造更好的同一性。想想iPod是如何取代随身听的,或者iPhone是如何取代黑莓的,又或者iPad是如何取代Palm Pilot的?”

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

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你用心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What、Why、How,是“黄金三问”,密不可分。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如何打好比方,需要三步:

第一步,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

世界的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你陪客户喝的酒,是做产品时没有流的汗”,这是因为我们做产品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再在尽可能大的势能之下,将其轻轻推动,用营销和渠道减少阻力,把这种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用转化后的动能去尽可能地覆盖用户,从而设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1887年,英国人在国会上通过了一项侮辱性的法案——《商品法》。《商品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都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产品定价最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是由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决定的。

利润,来自没有竞争。任何一个行业,所有的红利最终都会被竞争拉平,最后大家只能赚社会工资。这时候,只能通过创新来创造利润空间。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一切的分配方式,都是固定、剩余、分成的万千组合。”

公正的本质不是“你对我错”的问题,而是“谁有权做选择”的问题。

公平——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公正——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公开——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说:“资源,总会落到用得最好的人手里。”

共识:初次分配负责效率,再分配负责公平。

《圣经》故事:上帝对信徒亚伯拉罕说,“请杀死你的小儿子以撒”。亚伯拉罕非常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虽然很不解,但这是上帝的指令。因此,经过所有父亲都会有的纠结后,亚伯拉罕还是决定服从上帝,含泪把自己的儿子放上祭坛,并举起短刀。所幸,刀落下去的那一瞬间,天使及时出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上帝说:“我不是真想杀你儿子。我只是想知道,你对我是不是绝对服从。

领导说:“小王,这杯酒,我敬你。” 小王赶紧说:“领导,哪有您敬我酒的道理,您折煞我了。我一直和同事们说,我特别仰慕领导的魅力,特别感谢领导的栽培。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参与重大项目,不能好好报答领导。您的恩情,我一直都记着。有任何用得到的地方,以后您随时吩咐,我一定随叫随到,唯领导马首是瞻。这三杯,我先干为敬。” 领导说:“慢点慢点,别喝多了。你脸都红了。” 小王摆摆手:“没事的,领导。我平常不能喝酒,一喝酒就过敏,但今天就是高兴。” 领导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转过头去,开始测试小张。

痴迷于劝酒、痴迷于服从性测试的领导们一句话:真正的领导力,来自内心的追随,而不是行为的服从。

读书:《极简学习法》

“极简学习法”的三步:精准输入、深度消化、多元输出

我们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如果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脑袋里,即使学得再明白,掌握得再熟练,不去使用它,它也不会真正发挥它的价值。

养成“倒推思维”的习惯,在学习之前,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就是最终要达成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来“倒推”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学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学。就是要用什么,得到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不做一丁点儿无用功。

英语成绩在90分左右的学生,一般都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不需要从零开始提高。因此,在面对这类学生时,许老师首先会看这个学生最近考过的试卷,再和这个学生沟通,找到这个学生的问题在哪里,看看到底哪些题失分较多,然后为其制订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这样提分就会非常快速。

如何精准输入呢?就是我们只学能直接影响最终结果的那部分知识,以终为始,直奔结果,这是实现高效学习的底层保障。

在极简学习中的“学准”这个关键环节。一、改变意识:一定要带着真正有效的目的去学习;二、制订目标:推演实现过程,制订可完成的目标;三、科学执行:紧盯目标、拒绝借口

在年初写下当年的年终总结。你可以试着这样开始你的“年终总结”,我们以2022年为例。2022年,我完成了以下三件事:A、B、C。接着写,我是如何完成以上三件事的,把如何完成这三件事的具体步骤写出来。当然,你写的时候会发现,有些事情你无法写出具体步骤,因为你写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自己根本做不到,也就是无法实现。

假设你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大学。针对这个考上清华大学的目标,我们用倒推思维拆解如下:假设你现在在一所省重点高中的实验班读书。按照以往班级高考录取的情况,你的成绩需要排在你们班的前五名,才有希望考上清华。而现在,你的成绩排在你们班的十几名,偶尔可以进入前十。这时,你找出最近五次考试的考试分数,发现你与你们班第五名的总成绩分差在20分左右。当然,为了保险起见,你可以直接以第一名为你的参考对象,你和第一名的分差在30分左右。那么,拆解下来,你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你的总成绩提高30分,这就是一个清晰的目标了。再来看自己各科的分数,你发现你的理综成绩和第一名没有什么差别,因为你的理综成绩在班上基本每次都是前三,而你的英语、语文、数学这三科的成绩总和比第一名差了30分左右。你发现你的语文总是在110分左右,英语在135分左右,数学也是在135分左右,那么要想提高30分,就要在这三科上每科提高10分,这样你就能冲进班级前五了。接下来,你再找出自己这三科最近三次考试的试卷,找到自己每一科的老师,让老师帮你分析你的问题在哪里,每科要提高10分,应该分别在哪些题型、哪些版块上去提分,根据确定的提分点,再和老师商讨出你具体要做的事。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是在利用倒推思维学习,以考上清华大学这个目标为导向,一步步倒推,把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拆解成你的具体行动,这样你就完成了整个倒推的思维过程。

制定目标的 SMART原则

  1. 绩效指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 绩效指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 绩效指标是要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5. 绩效指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沟通的原则时,第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盯紧目标。比如,你在和人谈判时,对方很可能会故意用言语或者一些很苛刻的条件来激怒你的情绪,让你失控,最终失去理智,头脑混乱,没能达成自己的谈判目的。但如果你记得你的谈判目标,就是要基于自己的条件来达成合作,你就不会有这样的反应,你会对另一方的所作所为视而不见

四个步骤:第一,想象最终的结果。第二,从结果倒推实现过程。第三,拆成可完成的任务。第四,紧盯目标科学执行。

考试型学习就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试,针对考试型的学习,研究考纲是头等大事。一个知识点,考纲的要求是记忆,那你就背下来,不用考虑它的运用;而另外一个知识点,考纲的要求是运用,那你不仅要学懂这个知识点,还要进行专门的练习,用这个知识点进行解题;如果是综合运用,你不仅要训练用这个知识点直接解题,还要去训练运用这个知识点和其他的知识点一起结合起来进行解题。

针对考试型的学习,除了考纲,最佳的学习材料就是教材!如何吃透教材呢?有四个关键字:透、全、串、多。透:理解通透,知道为什么。全:不留疑点,颗粒归仓。串:形成体系,把知识串起来。多:不断重复,一次又一次。

麦肯锡的重要看家本领:短时间快速精通一个行业的方法。第一,先知道100个关键词。第二,找3到5个专家,跟他们坐下来谈半天到一整天。第三,找3到5本专著,仔细地看完。

预习的三个核心要点。一:知识环环相扣,复习后预习效果更佳。二:不要变成“超前学习”,标出疑难点即可。三:寒暑假整体预习,学霸超越你的关键方法。

目的:就是搞懂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目的是一致的:就是搞懂课堂上老师教的东西。方法二:注重头尾,跟着老师再走一遍知识链条。方法三:课上没懂的地方,马上去问。想尽一切办法,把新知识都学明白。你要重点关注预习时不懂的地方,如果正式学习后还是不懂,必须趁热打铁,马上搞懂

在做作业前,你要把当天学的东西再复习一遍。这一次,你的行为是“主动推进”的,完全靠自己把知识点搞明白。你整体推导一遍,如果推不出来,回到课本再看,回想老师是怎么讲的或者查辅导资料,直到自己完全搞懂搞透。

学新知识三步。第一步:学之前,先预习一下,降低正式学习的难度,在预习的过程中,把疑问点标记出来,以便正式学习时重点关注。第二步:正式学习时,别管是上课跟着别人学,还是自学,这个步骤就是带着明确的目的,把不懂的地方全部搞懂,这是一切的关键。第三步:当你学完后,要记得及时复习,这样效果才会更佳,一方面是消灭“假明白”,另一方面是防止遗忘,加深理解。

“能彻底学懂知识” 一、拥有钝感力,你会不知不觉完成深度消化;二、无条件自信:破除“畏难情绪”,你就能学懂一切;

从医学的角度,他认为钝感力会通过大脑神经影响血液的流动,对身体产生一种好的影响。钝感力好的人,血液流动速度更快,心情会更舒畅

别人也这样法”。当你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产生挫败感时,你就告诉自己“我又不是什么神人,别人也这样”,这样你的心态就会瞬间变好,放过自己,原谅自己。

要完成深度消化,第一件事就是找到自己的问题,也就是找到自己还没有消化的部分

对知识进行输出:第一层,表达型输出,即把所学的知识讲出来,讲给别人听。第二层,解题型输出,即利用学习过的知识把题做出来。“刷题” 。 第三层,考试输出。第四层,利用知识做事,即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将知识真正用起来,这是我们学习的终极目的。

一、有效刷题,是不断突破舒适区的过程。刷的题应该是稍微超出自己能力边界的题目,这样的题目,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各种办法把它做出来。

专题刷题,其核心做法就是,集中一段时间攻克某一类题型或者某一类知识板块的题目。在刷题的过程中,你需要深度总结和研究这类题目,就相当于一段时间内,你脑袋里面都在想这一件事,刷题的效果肯定更佳。

想要拿到高分你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拥有出题人思维;第二,有很强的得分技巧。

考卷上的每一道题,一定是在考你的某个知识点,否则它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出现在考卷上的。

真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材料,在题目中找到规律,这让他们对高考的考点、题型等都非常熟悉。

不管做哪一道题,都要让自己去想这道题到底在考什么知识点。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答案更符合评卷老师的口味呢?最好的学习工具就是“标准答案”,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都会公布标准答案。

参考答案的学习法呢?需要把握三个关键和四个步骤。(1)三个关键:答案结构、得分点、学科术语。答案结构:就是答案的骨架,是把整个答案串联起来的结构,如何组织自己的答案,这样你写出来的就是逻辑清晰、体系严密的,这样的答案一定可以拿高分。得分点:考试基本都是踩点给分,而其中的点对应的就是“得分关键词”、关键步骤。高质量的答案往往会带有很多“学科术语”

(2)四个步骤:答、看、修、答。先自己答:先自己把答案写出来。再对比看:再对比与标准答案的差别。对比修正:根据标准答案,修改自己的答案。再自己答:(间隔一两天后)再自己作答,直到与标准答案一致。

在学习了某种知识后,一定要马上使用至少3次。

学会某种知识或方法后,在应用时,更应该做到举一反三。把某个领域的知识迁移到另外一个领域

刻意练习的三个关键要点:目标、突破、反馈。 刻意练习就是要进入“突破→练习→反馈→改进→练习”这样的循环中,不断精进自己,最终做到对一件事情的精通。

一个人怎样才能把一件事坚持下去呢?其实符合一个要求就行:得到大于付出。即:得到-付出> 0。

现在,自己默念1、2、3,或者说出来也可以。说完,你就马上开始你的学习,去做你应该做的事。这是给自己的一个三秒仪式。不要小看这个小小的仪式,它是帮你干掉拖延症的最重要的开始。因为,只要你开始了,一切就有了改善的可能。

提及图书

《隐形领导力》作者少毅

TED演讲者、“学霸”乔希·考夫曼在他的畅销书《关键20小时:快速学会任何技能!》

冯唐 《冯唐成事心法》

渡边淳一 《钝感力》

《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