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
“课题分离”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提出,原意指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
有人在地铁里踩了我一脚,谁的错?我的错。我要说“我的错,我的错”,然后心平气和地走到旁边。这是因为,我的时间比他的值钱,浪费同样的时间,我的损失大——“谁的损失大,就是谁的错”。
三种“对错观”:①法学家的对错观,②经济学家的对错观,③商人的对错观
判断损失发生后应该怪谁,就看谁因此损失大。一件事情出现不好的结果时,责怪、埋怨、后悔都是无用的,它们改变不了结果。如果自己有所损失,只能怪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变事情最终的结果——靠自己,自强者万强。
“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它就踏踏实实地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人性只涉及两点:生存和繁衍。这两点无善无恶。人性,是个体追求生存、繁衍的本能。可是,不受约束的个体的人性,一定会使个体彼此伤害。
道德,就是用来约束个体的人性的,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群体的繁荣。个体之所以愿意接受道德的约束,是因为群体的繁荣最终会让个体受益。
道德不是人性的内在要求,甚至在大部分情况下,道德是反人性的。恰恰因为道德常常是反人性的,才需要大量的引导和约束。
引导,采用的是宣传、舆论等有长效但见效慢的方法,比如通过文化、价值观等引导。
约束,采用的是惩罚、驱逐等“剧烈”但立竿见影的方法,比如通过社会结构、利益结构、法律等约束。
给道德中的社会规范“画一条最低的线”——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法律。法律是道德的子集,是一旦触犯必然受到惩罚的道德。
定力,可以换成一个我们更熟悉的词——长期主义。定力,是人生的智慧——最终的胜利,常常是时间的胜利,是长期主义的胜利。
在经济学世界,没有一个观点具有普适的解释力。所有的观点,理论上都可以被驳倒,至少能举出反例。
科斯定律最流行的版本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足够低的情况下,不管最初资源的主人是谁,资源都会流到价值最高的用途上去。简单来说,就是“谁用得好就归谁”。
记住每个理论的前提,是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素养。
如何学好经济学?一是学李白,也要学杜甫;二是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三是记住每个理论都有前提。只有这样,你学的才不是“黑板上的经济学”
一个人的表述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事实和观点。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再细分为四种:事实(Fact)、观点(Opinion)、立场(Stand)和信仰(Belief)
事实,是独立于人的判断的客观存在。
信仰,是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
立场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除非你能和问你的人有相同的位置和利益,否则,你们是不可能达成共识的。
当一个人持有的不是观点而是立场时,当一个人“屁股决定脑袋”时,你应该做的事情,是对他说“It’s good for you”(这对你有益)。
我们也要时刻反省自己:我说的话、我的表述,是事实,是观点,是立场,还是信仰?
对“为什么+观点”这个句式的非理性反应,是人的思维模式中的重大Bug(漏洞)。你想把什么想法注射到别人脑中,把它放在“为什么”这三个字后面,就可以了。比如,“为什么爱因斯坦晚年改信上帝了?”不管你怎么回答,“爱因斯坦晚年改信了上帝”,这个观点已经被注射到你的脑海中了。但事实是,爱因斯坦并没有改信上帝。
“为什么+观点”,是一只危险的“注射器”。
辩论的目的是什么?辩论的目的,不是说服对方,而是说服观众。从规则设定上来说,对方就是不可被说服的。对方的表达,只是你的素材,而不是你的打击对象。你的目的,是利用这些素材说服观众。就算说服不了观众,也要影响他们。辩论的目的,甚至不是改变观众的观点,而是改变观众的态度。
辩论的关键是什么?辩论双方几乎从不会真正地正面辩论,他们只是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你需要掌握一个技巧:偷换概念。(重新定义概念;纠正对方的概念。)
辩论的核心竞争力,是“基于逻辑的急智”。
建议你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可以采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的方法。在遇到问题时,先大胆假设,然后去验证,得出结论,最后根据结论做出调整。 本质就是,为了印证假设,而不辞辛苦、不嫌麻烦地去验证假设,然后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要注意一点:就事论事,不要被立场左右。 要从事实出发,对事不对人,而不要被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立场所左右。因为事实更可靠。
有时,我们看到的表象或者经验会欺骗、迷惑我们,让我们看不透事情的本质。
一是抛弃经验,放弃想当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怀着空杯心态去看问题。
二是运用“假设—验证—结论—调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出结论,最后做出调整。
三是不要被利益、立场左右,要就事论事。
系统=要素×连接关系
系统的五种模块:变量、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其中,变量是“要素”;因果链、增强回路、调节回路和滞后效应,是四种“连接关系”
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
调节回路?“因”增强“果”,“果”增强“因”的回路,是增强回路。而“因”增强“果”,“果”减弱“因”的回路,就是调节回路
滞后效应?因果不是瞬间连接的,回路也不是瞬间闭合的,它们之间都有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滞后效应。
所有的解决方案都藏在这五块“积木”里。分析问题的时候,记住五个关键步骤:
一是找到核心存量。
二是找到关键因果链。
三是找到增强回路。
四是找到调节回路。
五是考虑滞后效应。
制度,是规定,是契约,关注的是结果;
流程,是基于时间线做一件事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
系统,是内部各个要素、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关注的是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优秀的人改变模型。
一个人如果有基本的逻辑思维,就会有刨根问底的好奇心,遇到事情不满足于表面的解释,而是不断地往下追溯,找到根本原因
证有不证无。
证明一件事情“有”,很简单,举个例子就行。比如我看到过白乌鸦、黑天鹅,就证明它们是存在的。可是你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天鹅都是白的”,靠举例是不行的。你举10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没有黑天鹅,只能证明你没见到黑天鹅。
第一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没有逻辑。你说A,他说B,两者之间的思维永远没有交集。
第二层次:思维没有闭环,思考有逻辑。有符合逻辑推理的一些观点,但观点时常左右徘徊,自相矛盾。
第三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但闭环的层次比较低。
第四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更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逻辑闭环十分通透,直达本质。
第五层次:思维有闭环,思考有逻辑,且能在高层次形成逻辑闭环,并始终保持不断打碎自己的开放心态。
一件事情的真相,有千万种可能。看到一个事实,就会排除一批假象。很多人往往只看到3~5个事实,就迫不及待地找一个最符合自己价值观的当作真相。
复利效应不是暴富效应,相反,它恰恰是一个极度仰赖长期的概念。复利需要足够长的时间酝酿发酵,可能是一辈子,也可能是几代人的时间。
复利公式的核心“高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存在。你只看到别人赢,却没有看到别人输;你只看到短期赢,却没有看到长期输。在复利效应要求的长期内,高收益率几乎无法实现。
“财富自由”用公式来表示:
本金(1+收益率)时间-欲望=财富自由
2017年,全球首富比尔·盖茨的财富大约是800多亿美元。很多人说,这800多亿美元已经不是来自微软的股票了,而是来自投资。是的,没错。但如果他当年没有卖掉微软的股票去投资的话,他的财富会有约2900亿美元。
创造财富,而不是靠财富自己创造财富,才是获得财富自由的真谛。
财富自由 :早期靠本金,后期靠复利。
最后,给大家几点建议:
一是尽早存到足够的本金。获得财富自由的第一重要的事,是培养赚钱的能力。赚钱要靠本金,而不是靠复利。你都没有本金,哪来的钱生钱呢?
二是努力做到稳健高收益。找到高收益的投资不难,识别背后的风险很难。你看中的是别人的利息,别人看中的是你的本金。
三是让时间证明它的力量。要有把压岁钱存成养老金的足够耐心,认清复利效应从来都不是暴富的手段。
四是降低自身的贪念与欲望。不要看到别人买了车,就要买游艇;看到别人买了游艇,就要买专机。欲望是无法填平的,只能降低。
时代是对冲运气的第一要素,我把它排在“千位”。
概率思维是你要心平气和地承认,就算你做对了所有事情,你成功的概率也不高,比如在今天的互联网行业,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约5%;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再思考应该用什么方式提高成功的概率。
在千位上,你可以通过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12%;在百位上,你可以通过选对战略,再提高5%;在十位上,你可以通过设计好组织结构又提高2%;最后在个位上,你可以通过做好管理,提高1%。综合计算,你的成功概率一共提高了20%,加上原来的5%,你的成功概率就变成了25%。
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够接近100%。这就是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保持清醒: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的最优解。
第一,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有些人,你是永远都无法和他达成共赢的,这样的人你就要远离。
第二,你要主动释放值得信任的信号。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才会来找到你。
要素,是系统中你看得见的东西;关系,是系统中你看不见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我们要看到要素,看到要素之间的关系,更要看到这些关系背后的规律
人生商业模式=能力×效率×杠杆。
高效而可怕的勤奋。第一,你真的想要拥有获得能力的能力。第二,确保所有的勤奋,都在你的身体和家庭的承受范围之内。
团队杠杆、产品杠杆、资本杠杆、影响力杠杆。
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呢?你需要三种能力:演讲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建立人脉的能力。
人脉,不是那些能够帮到你的人,而是那些你能帮到的人。
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改变太难,还是吃鸡、打王者比较简单。
恪守时间就是理解并尊重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第二,细化自己的时间颗粒度。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管理时间的基本单位。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半天,比如退休老人;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15分钟,比如王健林;有人的时间颗粒度是5分钟,比如比尔·盖茨。
正态分布的市场上,就像有一股力,这股力会把做得很差的人努力往中间推,同时也把成功的人往中间推。这股力把所有人都往中间推,所以这个市场上头部和尾部的人很少,中间的人却很多。而幂律分布的市场正好相反,中间的人要么被推上去成为最成功的,要么被推下去变成碌碌无为者,所以这个市场上中间的人很少,头部和尾部的人却很多
只有边际交付时间为零,或者抽离出边际交付时间为零的部分,企业才有机会获得指数级增长。同样,我们还可以用边际交付时间是否为零来区分“产品”和“服务”。
“如果你进入任何一个现有的市场,面对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你的产品或服务必须比别人的好得多,不能只是有一点点优势。因为当你站在消费者的立场上时,你总是会购买值得你信赖的品牌,除非这个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你必须有创新思维,而不是创造更好的同一性。想想iPod是如何取代随身听的,或者iPhone是如何取代黑莓的,又或者iPad是如何取代Palm Pilot的?”
你能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就会认识什么样的人。
经营人脉,始终要保持的一个基本心态:毫无保留地把你的价值付诸别人身上。
当你没钱、没资源、没背景的时候,唯有你的实力、业绩、作品,才是让你在绝境之中脱颖而出的最佳武器。没有真本事,无法帮助到别人,就算你认识的人再多,他们也不会是你的人脉。
人脉的本质,是平等交换
健康的人脉,是双方的共赢,而不是单方的消耗。
用脑学习知识,用手学习技能,用心学习态度。把知识学以致用,把技能练成艺术,那么你用心相信的东西就一定会实现。
What、Why、How,是“黄金三问”,密不可分。没有Why,就没有动力,What和How也就没有意义。没有How,就只是鸡汤,再多道理也只是体现在纸面上。
如何打好比方,需要三步:
第一步,洞察复杂、陌生事物的本质;
第二步,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第三步,用熟悉的解释陌生的。
世界的三大法则:自然法则、族群法则、普遍法则
“你陪客户喝的酒,是做产品时没有流的汗”,这是因为我们做产品是把千钧之石推上万仞之巅,再在尽可能大的势能之下,将其轻轻推动,用营销和渠道减少阻力,把这种势能转化为动能,然后用转化后的动能去尽可能地覆盖用户,从而设法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1887年,英国人在国会上通过了一项侮辱性的法案——《商品法》。《商品法》中有一个重要的条款,要求所有来自德国的产品都必须贴上“Made in Germany”的标签,以此将价廉质劣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产品定价最重要的因素是消费者,因为产品价格是由消费者能感知到的价值决定的。
利润,来自没有竞争。任何一个行业,所有的红利最终都会被竞争拉平,最后大家只能赚社会工资。这时候,只能通过创新来创造利润空间。
“一切的分钱方式,无外乎优先和劣后;一切的分配方式,都是固定、剩余、分成的万千组合。”
公正的本质不是“你对我错”的问题,而是“谁有权做选择”的问题。
公平——用“同一把”尺子丈量万物;
公正——选“哪一把”尺子来丈量;
公开——把丈量的过程展示给公众,让同意公正者监督公平。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科斯说:“资源,总会落到用得最好的人手里。”
共识:初次分配负责效率,再分配负责公平。
《圣经》故事:上帝对信徒亚伯拉罕说,“请杀死你的小儿子以撒”。亚伯拉罕非常困惑,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虽然很不解,但这是上帝的指令。因此,经过所有父亲都会有的纠结后,亚伯拉罕还是决定服从上帝,含泪把自己的儿子放上祭坛,并举起短刀。所幸,刀落下去的那一瞬间,天使及时出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上帝说:“我不是真想杀你儿子。我只是想知道,你对我是不是绝对服从。
领导说:“小王,这杯酒,我敬你。” 小王赶紧说:“领导,哪有您敬我酒的道理,您折煞我了。我一直和同事们说,我特别仰慕领导的魅力,特别感谢领导的栽培。只是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参与重大项目,不能好好报答领导。您的恩情,我一直都记着。有任何用得到的地方,以后您随时吩咐,我一定随叫随到,唯领导马首是瞻。这三杯,我先干为敬。” 领导说:“慢点慢点,别喝多了。你脸都红了。” 小王摆摆手:“没事的,领导。我平常不能喝酒,一喝酒就过敏,但今天就是高兴。” 领导满意地点了点头,微笑着转过头去,开始测试小张。
痴迷于劝酒、痴迷于服从性测试的领导们一句话:真正的领导力,来自内心的追随,而不是行为的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