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好一个行业,买“龙大”,还是“龙二”?

如何根据“竞争格局”选股——商业模式系列5

 

看好一个行业,买“龙大”,还是“龙二”?

 

1/3

为什么值得研究的股票不超过300家?

 

之前一篇文章《理解了渠道,你才能理解消费品行业投资》,分析了五粮液和洋河,并认为洋河的营销能力和渠道管理能力,远超五粮液,后面就有读者问我:

 

“那为什么洋河今年走得这么弱?”

 

这其实是个典型的交易问题,答案也不难:要用发展和辩证的眼光看基本面,正因为五粮液的营销管理能力和洋河差距太大,只要在这个方面稍有提升,业绩增长效果就会很明显,而洋河再想向管理要效益的空间就很小了。

 

此消彼涨,正是今年以来,五粮液的业绩和股价表现远远强于洋河的重要原因。

 

不过,由这个问题,我想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选股思路,当你理解了一个行业或细分子行业之后,应该选龙大、龙二,还是后面的公司?

 

之前的《把知识变成财富,最好的地方就是股市》一文中介绍过一个商业规律,经济下行期,常常出现行业集中度上升,你可选择的标的不是龙大就是龙二,如果排名比较靠近,还要考虑龙三。这么一来,A股实际上你能考虑的公司就缩小到了500家。

 

再加上很多细分行业由于竞争很恶劣,或者技术路线变化太快,龙大龙二龙三都没法买,再范围再缩小,值得研究的不超过300家。

 

一个行业到底值不值得研究?到底重要看龙大、龙二还是追赶者?这就涉及到选股中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竞争格局。

 

2/3

竞争格局的两个极端

 

先请大家做一个判断:酒类有两个子行业,甲行业从2015年之后,整个市场规模每年都在下降,乙行业每年稳定增长5%以上,请问哪个行业的股票更值得投资。

 

乍一看,肯定是稳定增长的乙行业,可事实上,年年下降的甲行业是白酒,2015年后大牛股的集中发源地,乙行业是黄酒,大部分股票基本熊了三年。

 

这是因为这两个子行业拥有完全不同的竞争格局。

 

“竞争格局”这个词,如果是在商学院,可能要讲一个月,但从投资者的角度,就相对简单:这个行业中的企业有没有可能因为竞争的需要,而做出短期损害公司利润的举动,包括:恶性降价、过快的技术升级,等等。

 

我们说白酒的竞争格局好,主要是指三点:

 

第一、针尖对麦芒式的竞争的意义不大:消费口味有较大的偏差,酱香型的茅台和浓香型的五粮液,消费者各有所好,不会因为谁涨价了,就换另一家;同属浓香型洋河,又去主打“绵柔口感”,去争取华东地区消费者。

 

这么一来,龙头企业很容易产生“我跟谁都不争,跟谁争我都不屑”的味道。

 

第二、竞争的结果是集中度提升:竞争格局好不代表没有竞争,毕竟整体增速为负,整个行业的竞争其实是很残酷的,茅五泸洋把地方特曲市场份额一步步蚕食,老白干把地方光瓶酒干掉了,新的竞争者也相继失败——之前渠道那么强的娃都失败了。

 

这就是像打群架,别的行业都是龙大、龙二和龙三争,但白酒就是几个块头大的,心照不宣地把老弱残兵一个个地都收拾了。

 

第三、龙头企业之间不会出现“自残式竞争”:白酒龙头之间也是有竞争的,但方法比较文明。一是看谁的品牌力强,谁能提价成功,五粮液前几年杂牌太多,影响了品牌,经销商窜货严重,所以提价每每失败,今年清理子品牌,加强经销商管控,下游很快就货源紧缺,所以顺利提价;

 

二是看产品布局的能力,洋河去年高端提价过猛,导致江苏市场出现了300多元的价格带真空,被今世缘抓住机会,所以今年洋河就加强了处于这个价格带的双沟的品牌宣传和营销支持,而非像其他行业一样打价格战。

 

相比之下,黄酒就是一个典型的竞争格局差的行业:

 

第一、龙头古越龙山,无论从价格带、品牌形象、成本结构还是规模上看,都跟龙二龙三没有什么区别,提价很容易丢市场份额。

 

第二、龙头不强,相对龙尾就不弱,由于整个行业还有增速,就会造成“谁都活不好,谁也死不了”的窘境,导致市场化的并购很难。

 

竞争格局很好的行业,龙大龙二龙三必然是差异化竞争,长线都可以买;而竞争格局差的行业,龙大也没法买,就算看好这个市场,也一定要耐心等待竞争格局有变好的趋势后,才能介入。

 

当然,白酒和黄酒是“竞争格局”的两个极端,大部分行业都介于两者之间,此时,龙大龙二龙三就有一定的区别了。

 

3/3

什么情况下应该买龙大?

 

首先要定义一下“龙大”和“龙二”,一般是按市场份额计算的,龙大的规模一定是比龙二大。

 

从这个前提出发,解决买龙大还是龙二的问题,答案就在于为什么这个龙大的规模比较大?这个规模能不能转换成更快的增长?它又能不能保住这个规模优势?

 

第一个例子是屠宰及肉制品加工行业。

 

这个行业的上游是养殖,典型的周期型行业,价格忽高忽低,导致下游的成本变化也很大,只有品牌企业才能把涨价转嫁给消费者,所以下游的品牌,包括双汇、雨润、梅林、新希望都不弱,区别就在渠道广度。

 

这几家中,雨润主要卖华东,新希望卖西南,梅林布局上海,龙大肉食是华北,唯有双汇是全国布局。

 

这就是消费品行业龙头企业规模大的最常见的原因——销售渠道全国布局。

 

但这并不代表竞争格局好,因为龙二龙三也可能通过渠道下沉或跨省扩张进行竞争,还是免不了价格战。

 

但养殖和肉制品加工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屠宰,双汇的竞争手段是把屠宰环节的利润压到最低,结果是一定要上量才能赚钱。

 

以前这个行业都是猪出栏后,长途运到某一个地方集中屠宰,但非洲猪瘟后国家禁止跨省运猪,只能就近宰杀,这么一来,就要接近消费者,只有销售渠道全国布局的双汇,才能保证充足的屠宰量。

 

通过屠宰环节这个产业链的瓶颈,双汇借此拓宽了护城河,让自己的规模转化为竞争壁垒。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乳制品市场,选择常温奶全国布局的蒙牛伊利在2010年以后,完全碾压主打巴氏奶需要冷链支持的上海光明、北京三元。

 

光明曾在2012年推出过一个爆品莫斯利安,很多人认为光明要翻身了,但常温酸奶是一个非常适合全国布局的产品。渠道能力更强的伊利没有给光明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推出安慕希,销量后来者居上,光明在短暂业绩增长后,又陷入长期平庸。

 

一个适合全国布局的消费品行业,一旦出现“全国性公司”打“区域性公司”的竞争格局,至少前几年,后者是完全不能碰的,不管它的产品有多好。 

 

在消费品行业,越是同质化的商品,乳制品、肉制品、纸巾,等等,越依赖渠道的铺货与强势曝光。龙大的规模优势,如果是渠道优势造成的,往往在几年内很难变化,龙大是个更好的选择。

 

此时的龙大往往估值比龙二高不少,但这个高是有道理的,恰恰是因为市场认为优势带来的超额现金流至少可以保持五年的时间。

 

那么龙二是不是就不能选了呢?当然不是,选龙大是因为它能保持规模优势,所以选龙二就有两个方向:

 

第一,利用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在规模上超过龙大;

第二、虽然不能打破龙大的规模优势,但在赢利能力上超过龙大

 

这篇文章写得太长了,什么时候该选龙二,下一篇《竞争最好的方法是避免竞争》中再讲。

商业逻辑系列

如何快速理解一个行业,更好地分析龙头公司?

把知识变成财富,最好的地方就是股市

如果在消费股上赚不到钱,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做股票

理解了渠道,你才能理解消费品行业投资

如何快速理解一个行业,更好地分析龙头公司?

把知识变成财富,最好的地方就是股市

如果在消费股上赚不到钱,你可能真的不适合做股票

理解了渠道,你才能理解消费品行业投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ZBWDhal22VD8_houUTwxg

K12教育会出现第二个“好未来”吗?分众的竞争壁垒会被攻破吗?

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分析之三

 

K12教育会出现第二个“好未来”吗?分众的竞争壁垒会被攻破吗?

 

1/5

带有“中介”性质的行业

在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分析的前两篇中,我的主要观点是,分析一家公司

 

第一步,必须从供应与销售的上下游关系入手,把主营业务理解透彻。(第一篇:分析一家公司的价值,应该从哪里入手?

 

第二步,必须从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渠道这两个方向的议价能力上,判断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价值谈判与分配中的地位。第二篇:看似光鲜的产业,为什么变成了A股“最差商业模式”?

 

前两篇,我用来举例的云计算产业、内容产业,整个产业链都非常长,非常复杂,所以本篇,我换几个带有“中介”性质的行业,这类行业的上下游关系明确、简单,又是日常生活中接触很多的,希望读者能加深对上下游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的理解。

 

什么叫“带有中介性质的行业”呢?首先来看一看教育培训行业。

 

2/5

K12教育为什么不算好赛道

以K12教育为例,上游是老师,下游是学生和家长,非常简单明确。但整个消费过程是老师教学生,上下游之间直接发生关系,培训机构只在消费决策阶段起主导作用,到了教学阶段,就只是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所以我称之为“带有一定的中介性质”的行业。

 

K12培训的特点是消费的延续性,从一年级到高三有12年的时间,需要家长不断续费,而在持续的教学过程中,家长对一般的机构并没什么依赖,觉得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一个很危险的商业模式,一个有经验的老师,只要找到一个房间,把信任自己的学生召集来,一个新培训机构就诞生了,这就是导致整个K12教育培训进入壁垒很低,培训机构产业化的过程很容易大量失血。

 

我的儿子以前在一家很有名的连锁机构学围棋,后来老师在自己家里开培训班,给我发了消息,学费降了30%,我立刻转过去,一看,全是他们以前班的孩子。

 

产业化要有快速扩张的能力,扩张就要大量招生和招聘教师,教师中最优秀的,得到学生的信任后,一旦自立门户或“转会”,就会直接挖走学生,成为原学校的直接竞争者,留下来的往往是平庸的教师。

 

培训机构就会陷入一边扩张,一边生源师资流失的困境,只能加大营销投入拉新,这又进一步恶化了消费体验。

 

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又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但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与教育产业化背道而驰,如果真的能够实现,反而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粘性。进一步弱化了培训机构的地位。

 

K12培训教育产业化必然背离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规律的,就无法被产业化。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话语权被掌握在名师而不是资本手中,培训机构在整个产业链的价值谈判与分配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那就是一个没有介入价值的行业,所以,K12教育规模虽然飞速增长,但在学而思之前,资本并不感兴趣。

 

那么,好未来(即学而思)是如何改造这个增长快、竞争激烈的平庸赛道,让资本市场认同的呢?

 

3/5

为什么好未来不具可复制性?

中介是为了上下游之间的交易更有效率而存在的,让家长自己寻找联系辅导教师,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才有了培训机构,提高家长找到老师的效率。

 

但问题在于,这只是一次性的,新人上了床,媒人丢过墙,才造成了现在这种重营销轻教学、小而散的竞争格局,。

 

培训机构为了摆脱媒人的命运,又必须给上下游可能出现的直接交易创造障碍,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方法就是强化教学体系,弱化老师的个人品牌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跟哪个教师学都一样。一是注重教材的编写,二是教师培训与考核、详细到老师教学规范都有详细的考核指标。

 

这就是学而思之后,大部分培训连锁机构都在改造的方向。这种经营思路,是想把培训变成流水线产品,把老师变成培训流水线上的技术工人,

 

另一个好处是通过标准化来保证教学水准,这样招人范围就不限于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在校区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保证老师的供应。

 

好未来还开创了一个“名师线上讲课+线下辅导教师”双师课,把少数教学很牛的教师转化为线上名师,提高他们的收入,解决名师出走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的问题,大部分老师变成线下辅导教师。

 

本质上来说,少数差生和尖子生更需要一对一和小班制的个性化教学,而大部分学生,多多少少能在这种“麦当劳”式的标准化教学中获益。

 

好未来也就成为K12教育中首个突破百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

 

不过,我认为,K12培训仍然是一个不适合产业化的行业,因为老师并不能彻底改造成“流水线工人”。

 

从商业本质上来说,中介必须给上下游的自由接触增加自己价值,但同时不能伤害消费体验。

 

K12教育有很多东西无法产品化,学生只有跟不同老师多次磨合后,才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而不是用一套标准化的产品覆盖所有孩子。

 

所以,好未来之所以成功,因为刚好抓住了“全民奥数”的需求,奥数是一个即标准化,又精英化的领域,一方面加快了学而思在全国无差别地复制自己的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奥数的精英化又给公司带来了“专产学霸”的口碑,克服了流水线教育的弊病。

 

培训行业还有一个规模广告效应,招的学生越多,尖子生也越多,每年大量考上名校的学生,就产生广告效应。

 

所以,好未来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案例,不具可复制性,在K12这样一个地域差别很大很难产业化的领域,因为偶然的机遇形成了规模壁垒,但这是好未来、新东方这些已成气候的行业巨头的壁垒,而不是商业模式的壁垒,对其他公司反而是个很难超越的障碍。

 

所以有读者问我立思辰的大语文是不是能对标学而思的奥数,我认为很难,原因就在这儿,语文教育根本没有标准化的可能,就算能标准化,凭什么不是学而思或新东方先做成呢?

 

相对而言,我更看好职业教育培训这个赛道。

 

职业教育天生是产品化标准化的培训,不管是学历、考研、出国、考公务员、各种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培训,学生有明确的消费时间、消费预期,直接的消费体验;学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检验标准。

 

而且职业教育受政策影响更小,虽然容量与增长速度不及K12,但商业模式更好,各赛道之间界限分明,细分行业的优势不容易被颠覆,因而竞争格局也不差。

 

本文写了一半,先小结一下:带有中介性质的行业的意义,是让上下游的交易更有效率,但这种效率又不能让自己边缘化。能不能平衡自身利益与产品使用体验,是判断商业模式好坏的标准。

 

一个典型的上下游博弈的例子是免税行业的龙头中国国旅。

 

4/5

免税的垄断与竞争

首先要说明一下,把中国国旅的免税业务放在这里说,有点不恰当。免税是标准的零售业务,赚得是进销差价,不算是中介。

 

但免税业务又不是一般的零售业,“免税产业链”的最上游是各种国际大牌,下面是机场、离岛免税城和市中心免税城,再接下来是免税的批发和零售,最后是消费者。

 

整个消费体验中,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的是国际大牌和机场、免税城,国旅的品牌存在感很弱,虽然是标准的零售业务,却有一定的“中介”业务特征。

 

无论是国际大牌,还是机场,都是非常强势的上下游,国旅唯一能拿出来撑腰的,就是牌照优势。

 

所以市场始终有一点担心:国家会不会放开牌照,导致国旅的垄断地位消失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仍然是从上下游分析。

 

事实上,免税不是绝对的垄断行业,免税商品属于国际旅客的奢侈消费,这些消费者的消费半径超越国界,机场免税要跟日韩欧美的免税店竞争,三亚免税要跟网上的全球购竞争。

 

免税产品都是香化等标准化的产品,竞争的核心就是便宜,竞争就是价格战。

 

免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利用国家的免税牌照的垄断优势,帮助下游的消费者向上游的国际大牌商品砍价。

 

而从行业上下游关系分析,特别是上游国际大牌,议价能力极强,下游是机场和免税城,真正的垄断行业。免税牌照集中在一家,能聚焦的消费者越多,跟上游的议价能力越强。

 

国家让出一部分税收,必须体现国家意志,实际上是国与国之间免税政策的竞争。如果放开免税牌照,单个免税公司的消费者数量优势下降,谈判地位变弱,上游拿不到好折扣,下游谈不下租金,最终无法体现在商品价格上,无法跟日韩免税公司竞争。

 

如果是十几年前的国退民进时代,为了打破国企垄断引入竞争,开放牌照还有可能,现在这种强调国企领导地位的时代,就算放开,也顶多增加一两家企业,不太可能改变免税业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

 

反而,正是因为有可能放开的压力,导致国旅不能躺在垄断牌照上不思进取,这在竞争五力分析中,叫“潜在竞争者”。

 

所以,中介性质的行业,看似简单,其实各方都在博弈,看似垄断的行业,可能暗藏竞争的潜流。

 

而看似低门槛的行业,可能刚好出现了一个有壁垒的公司。比如分众的电梯媒体。

 

5/5

电梯广告的竞争壁垒在哪儿?

分众传统的电梯广告,很多人觉得这是个夕阳产业,因为大家在电梯里都看手机,不看广告了。

 

电梯广告是否有效,广告客户比投资者更关心这个问题,而且各种广告形式之间并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而是整合传播的关系。

 

真正影响商业价值的是,这种广告形式的经营主体,能不能在上下游的整合关系中保持优势地位。

 

电梯广告的上游是各种楼宇的物业公司,下游是各种广告代理商和直接投放大品牌客户,分众除了安装展示设备和管理广告之外,更重要的是“撮合成交”。

 

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中介性质的行业,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又没有进入门槛,理论上,应该是一个小而散的行业,就像大部分的户外广告一样,并不是一个好的商业模式。

 

那么,分众是如何让自己不被跳开,而且不因为与其他竞争者的价格战而苦苦求生的呢?这才是分析商业模式的关键。

 

电梯广告上游的物业,格局极度分散,而且单块广告位的价值量很小,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想要完成品牌的一波区域性的完整投放,通常要覆盖几个城市的上千个电梯媒体广告资源,物业公司肯定无法做到。

 

那样下游客户呢?电梯广告的下游除了少数直接投放的大品牌的各种小型广告代理公司,同样很分散,并不具备完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些下游的广告代理商,有没有可能整合媒体资源呢?

 

理论上可以,但不具实际可操作性。因为楼宇广告只是大品牌整合传播预算中的一个占比不大的渠道,但又是无法替代的一部分,分众占的市场份额太高,如果绕开,就算整合好几家公司的媒体资源也未必够用,而且沟通成本也很高。

 

事实上,小型电梯广告公司最佳盈利模式不是通过降价来增加市场份额,而是与分众合作,借力它们的营销渠道,实现共赢。

 

那有没有潜在竞争者通过高价拿到物业公司的电梯资源,同样建立规模优势呢?

 

“潜在竞争者”确实是分众最大的威胁,但前面的分析说明这是一个典型的“最早形成规模优势者胜”的行业,进入时间就是一个竞争壁垒。竞争者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承受巨额亏损,同时分众出现严重的战略错误,才有可能建立同样的规模优势。

 

所以,分众这种看上去不起眼的商业模式,因为上游资源过于分散,户外媒体需求稳定,反而很有壁垒。

 

跳出电梯媒介会看得更清楚,广告的商业模式分成自有广告资源和撮合分散的广告资源供投放的模式,后者就是中介广告模式。

 

典型的中介广告模式还有百度搜索的广告联盟、阿里的阿里妈妈、把中小网站、APP的广告位,与中小企业、商家的广告投放需求进行撮合,从实际效果看,是一种非常有壁垒的容易出巨头的商业模式。

 

但分众离这个模式还差点意思,它过于依赖大品牌的形象广告,不但议价能力一般,还导致周期性强,有应收账款风险。

 

此外,无论是百度联盟还是阿里妈妈,都需要技术手段帮助中小商家优化投放,分众在这一方面几乎无所作为。

 

所幸阿里的入股,让分众开始尝试“千楼千面”的生活商家广告,想象力倍增。

 

当然,这个模式是否成立,还有待观察。毕竟好的商业模式都是自然跑出来,而不是设计出来的。

 

分众如果能够打通这个模式,就是百度的市值,但如果这个模式证明失败了,那就只是现在的细分行业的小巨头。

 

任何好商业模式都会遭遇增长瓶颈,遇到瓶颈后,企业都想要拓展新业务,但在实际商业竞争中,哪怕你是原业务的绝对龙头,新业务又与原有业务之间有着很强的业务协同和资源互补关系,新业务的成功机会也不会太高。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行业的上下游只要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你原先的优势就有可能荡然无存。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MtOQomLhRwPY9At3oOhYA

白金分析师赵晓光:这波涨起来的科技浪潮还没结束,从云到人工智能还没有开始

无论是在to C还是to B行业,它的大的逻辑就是从泛数据,往大的数据,往精准数据,这个精准数据体系会重塑各行各业的产品,从定义到研发到生产到销售到服务。
 
这波科技浪潮,大家觉得涨得很多,但是它还没有结束,为什么?因为1楼还没有结束,2楼还没开始,3楼从云到人工智能还没有开始。
 
未来的制造业就变成一个精准数据体系,我精准地获取了信息,精准地研发了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精准地获取了生产上的产品参数,精准地设计出生产最优良率产品的方法,精准地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这波科技行业浪潮跟2015年是不一样的,2015年我们听到最关键的词是叫什么?叫颠覆,我要把你干、我要把你取代掉,新一轮的科技行业我们把它定位为科技大厦或者是工具型的技术总和,它的核心是要服务你。
 
以上,是天风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新财富白金分析师赵晓光今天在华夏基金春季线上策略会的演讲中,给出的最新精彩观点。
 
赵晓光全面解析了科技行业的逻辑,从四个层面分析了5G带来的科技发展,对于这一轮科技未来在不同行业可能出现的具体应用,也给出了明确的分析。
 
聪明投资者整理了演讲精彩内容,分享给大家。

科技体系的第一层楼:

通讯基础设施

科技体系是由4层楼构成的,我们把它当作一个科技大厦,这个楼一层就是在过去年到现在表现非常好的,我们把它定义为最底层的,主要有两部分构成。
 
一个就是由5G构成的通讯基础设施,因你没有通讯基础设施,就没有精准数据,什么叫精准数据,精准数据从空间上要非常的准确,从时间上要非常的及时,要瞬间就可以拿到,从空间上要很准确的拿到,我们过去各行各业的发展,遇到大量的瓶颈,效率不高,无法进一步满足用户的需求。
 
核心就是它没有精准的满足用户的需求,它没有精准的拿到准确的、及时的数据,所以5G从它的基础原理上解决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的问题。
 
我们家里用无线网络也经常会出现信号不好,传输速度特别慢,它就影响了数据的精准性和及时性,如果用于一般的娱乐还好,但比如用于医疗做手术这就严重无法work,就会出现事故,所以就导致了很多行业的技术停滞不前。
 
所以这个楼的1楼,一部分就是由5G形成的通讯的基础设施,这块从前年开始,就出现了非常好的机会,像沪电股份、中兴通讯,授予整个5G的通信基础设施的。
 
同时,楼的另外一层,除了通讯端还有一个终端,终端就是各种各类的终端设备,像手机,包括这些电视,可穿戴,像ARVR、智能耳机,各类的终端设备,它作为采集数据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个楼的1楼,我们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已经打响了前奏曲,前奏曲提供了整个应急的基础设施。
 
科技行业先硬后软,没有硬件的数据,就没有软件的应用,就没有软件的未来,所以上一波在3G4G阶段也是沿着这个顺序,200920210年开始通讯,2010年到2013年是苹果带动智能手机,2013年到2015年,先是传媒、游戏、娱乐,后面整个to B的互联网,这一个很大的浪潮,造就了无论是像BAT,今日头条、B站,这些都是上千亿的企业。
 
我必须要有1楼,1楼已经开始了,打一个比方,这轮科技的浪潮相当于上面智能手机浪潮,大概从2009年到2015年这一波大概7年的行情中,大概是2010年的到2011年的状态。
 
所以我们看到1楼应该还是有持续性,比如说今年开始到5G开始换机,最近加快推动5G的政策非常多,除了智能手机的换机之外,各种可穿戴设备,电视会变成一个社交产品,所有的电视都装摄像头,你可以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购物、远程娱乐、远程社交。
 
同时,ARVR提供的随时随地的显示,随时随地的视频连接,像智能手表,耳机变成一个非常好的掌握你的身体健康精准数据的产品。
 
所以这是一楼,一楼已经掀起一个大潮,但是他还是方兴未艾。

 

科技体系的第二层楼:

拿到数据的物联网

这个楼的2楼是什么? 1楼是搭建了基础设施,提供了数据的基础, 2楼就是如何拿到数据,如何拿到数据,一个重要的行业,就是物联网,
 
物联网一定是要跟各个行业要紧密的结合,你没有5G就没有物联网,没有物联网就没有人工智能,就没有人工智能了,为什么人工智能过去没有发展起来,因为他没有一个重要的前提,他没无法拿到数据,如何拿到数据?就要靠硬件,靠终端、靠物联网。
 
所以2楼物联网,无论是家庭的C端的物联网,手机本身也是一个物联网,特别是未来到to B行业,在物联网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大量的机会。
 
不一定是这些做技术的公司,而是各个行业的龙头,各个行业的公司去应用这个行业,拥抱互联网,让自己行业通过物联网能够采集数据,能够拿到精准数据的。
 
比如说在农业、物流、医疗、教育、商业,在各行各业,通过物联网的技术能够随时地能够拿到数据,所以2楼就是物联网。

 

科技体系的第三层楼:

数据处理分析

3楼是拿到数据了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对精准的数据进行精准的运算,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就是以云计算、云应用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运算。
 
云一块从去年开始已经大规模的起来了,去年第1波带动整个半导体的需求实际上是云服务器的需求起来了,这是第3层,处理数据。
 
未来的计算方式,一定是以云的方式,因为云的处理能力是大幅超过单个终端的处理能力。
 
比如说无人驾驶,我记得大概2014年、15年市场就在炒作无人驾驶。为什么无人驾驶到现在还没有大规模的使用?因为它老出现问题,为什么它经常会出现问题,出现安全事故?因为它基于单机的GPU,计算能力和计算的样本库是远远无法满足多样本、复杂性的环境要求。
 
我记得有个案例是轿车用无人驾驶,前面一个卡车带着很多钢筋,他就钻到了钢筋里了。为什么出现这个事故?因为GPU上的数据没有这样的案例,就是说没有一个卡车上会拉着很多钢筋在地上跑,这在中国特殊的情况。
 
但假设有个云,我们通过5G,通过汽车做采集,把大量的数据传到云端,云端有海量的、几万台的服务器做处理、做分析、再做识别,然后告诉你前面是一个危险状况,再传达回车来,这时候你的驾驶就会足够的安全。
 
这波科技浪潮,大家觉得涨得很多,但是它还没有结束,为什么?因为1楼还没有结束,2楼还没开始,3楼从云到人工智能还没有开始。

 

科技体系的第四层楼:

数据输出与应用结合

那这个楼的4楼是什么?4楼就是数据的输出,数据输出与各行业应用紧密结合。
 
今天如果我们看三年以后科技行业的龙头到底是谁?这个龙头可能跟大家想的不一样。各个行业的龙头,比如食品原料的龙头,化妆品龙头,医疗的龙头,教育的龙头等,他们能够拿到精准数据,都会让基本数据做开发产品。他们拥抱这些人工智能技术,拥抱物联网技术,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业。
 
所以这个楼的4层实际上就是行业应用。
 
疫情短期很多人担心因为疫情不消费了,怎么办?短期的疫情虽然不消费了,但是出现了两个状况:
 
第一,现在不消费,但压抑的消费力度是更强的,而且很多人在家里反而会更加增强了娱乐的需求。所以我们看到在疫情阶段,无线耳机、智能耳机的销量反而是大幅增长,电视的销量还是不错的,因为电视的开机率增加了40%,大众更加需要娱乐。
 
同时疫情导致了行业普遍的去库存,导致了供给端受到的影响还要大,由于供给减少得更多,需求订单可能是减少20%,但是估计它库存减少340%,各个行业就开始出现了涨价的状况。这样的话1楼还是没有结束,2楼、3楼、4楼应该放在一个3~5年的周期里,是刚开始。

 

中国制造业过去靠工程师红利

未来靠精准数据

刚才我举了一些简单的案例,比如说医疗行业的案例,商业的一些案例,我可以举一个制造业的案例给大家做解释。
 
中国的制造业在过去10年取得了一个长足的进步,就以苹果为代表的这些国际科技巨头,培养了中国手机行业很强的整个供应链的能力。
 
比如说在10年前,我们电子行业过100亿市值的公司是屈指可数的,现在来看,过千亿市值的公司都有二三十家了,这真的是智能手机浪潮造就了这些企业。
 
过去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它主要受益于什么?是整个工程师的红利,因为中国的工程师成本低,而且特别勤奋,反应特别快,服务意识特别好,所以苹果特别喜欢中国的供应商,中国的供应商可以不断降低成本,很快地研发出产品来。如同特斯拉为什么也在大力地导入中国供应商,也是这个逻辑,因为中国供应商满足他的需求。
 
所以中国过去是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中国的工程师比国外的一个工程师一年的整个费用成本要便宜35万。
 
我们过去为什么靠工程师?因为工程师有经验,这个经验是相对泛数据有更大的一个数据,有更多的数据,更多的经验。他看过更多的产品,做过更多的产品研发,就知道客户这个产品应该怎么做出来。因为很多产品是非标准化的产品。
 
但是未来的制造业不是这样子,未来制造业首先是一个工业物料的体系,有大量的传感器,传感器可以随时把抓取生产中的产品生产参数、产品的数据,在知道这个产品是个不良品,就可以马上把它拿掉,就不要再生产了,因为越生产成本就越高。
 
比如说现在生产一个产品可能是70%的良率,要经过6个环节,每个环节是盲人摸象,不知道这产品到底生产到什么程度,只能一步一步走完,走完之后一看,这个产品是错的,再拿回去就导致我的成本大幅的提高。
 
未来工厂有传感器,有工业物联网,可以随时拿到数据,随时的传输、随时的分析。所以第1步就是工业物联网。
 
2个就是用大量的机器人。最近我们交流下来,广东很多企业复工,招不到工人怎么办?大量地换机器手、机器人,同时有人工智能的算法,在每个机场装一个GPU,就能知道如何很快地研发出这个产品来,很快地根据这个产品的数据去决定如何优化它,如何生产。
 
所以未来的制造业就变成一个精准数据体系,我精准地获取了信息,精准地研发了产品,满足客户的需求,精准地获取了生产上的产品参数,精准地设计出生产最优良率产品的方法,精准地把这个产品生产出来。
 
这样就需要未来制造业有一些大的制造业巨头,它有一个强大的工业互联网和强大的数据体系,可以源源不断地、及时反馈客户的需求。
 
所以最近缺口罩,第1个站出来说我可以生产口罩的是富士康。因为他已经有这种模板了,知道这个口罩如何很快地设计参数,把它制造出来,所以这是以制造业为例的核心逻辑。

 

医疗过去依赖医生的经验

未来靠精准数据体系

刚才讲的医疗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医疗行业过去是根据医生的经验,为什么越老的医生越值钱?因为他看过的数据多,他的数据体系就比人多,别人是个泛数据,他就是个小的大数据。特别牛的医生,因为他可以看到医院所有的资料,所以他是一个大数据,他的经验更多。
 
但是我们知道治病这个事实际上应该是精准数据的体系,首先要通过传感器更多先进的传感器,能够随时掌握病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对于很多行业来说,不掌握精准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智能手表,很多人把智能手表用来做一个健康监测,智能手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什么?是随时能够拿到精准数据,能拿到心跳数据,而且对精准数据有分析能力。
 
比如现在戴智能手表人很少,因为你只是看到数据,它没有服务,当这个服务提供商能够根据你的精准数据,比如你过去24小时的心跳数据,对你的心跳数据、心电图数据跟所有的数据作匹配对比,发现你的心跳非常像要发心脏病。然后提醒你,你要注意心跳,注意你的身体等。
 
因为它掌握你的精准数据,告诉你可能要发心脏病。如果他能同时在你忽然心跳200下,或者连续跳30下,甚至说不跳的时候,精准定位你的位置,为你提供急救服务,那是更好。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愿意,比如一年花5000块钱或者1万块钱去买这样的服务?你可以买,因为它满足你的精准的需求。
 
同样的,在整个医疗行业,医生过去也是盲人摸象,因为他拿不到精准数据,同样治胃病,可能有1000个人有胃病,我们检测只检测了几个结果,比如你有胃炎,我就给你开点消炎的药,比如你感冒了或者发炎了,就给开点消炎药。
 
这是中国过去治病的主流方法,或者你皮肤有问题,医生一看你过敏了,我就给你开点过敏药,他无法准确的知道你到底是什么原因、什么细菌、什么病毒引起的过敏,我们要有很精准的传感器技术,同时这个数据要能够及时跟踪,所以就需要通讯的网络。
 
有了问题之后,我就可以拿到大量的数据,之后进行大数据分析,怎么样的治疗方法是最优的,及时的跟踪,远程通过AR技术、云的技术、远程的诊疗、远程的有医疗机器人做手术,来把病治好。

 

新一轮精准数据会打造一个科技体系

这波科技行业浪潮和2015年不一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教育医疗、社交办公,人的主要需求,我们就会发现,由新一轮的精准数据体系的基本打造一个科技体系。
 
过去在这些主要的需求中,为什么交通行业、出行行业是发展最好的?因为出行行业的主要的数据就是,你现在要到哪里去?通过手机的GPS,它基本上提供了比较准确的数据,形成了非常好的一个闭环体系,出现了滴滴这样的龙头公司,哪怕共享单车也出现了像哈罗单车这样一年赚10个亿利润的公司。
 
可以看到未来在穿衣服上,包括住行、吃喝玩乐、健康教育,在to B的领域,各个行业过去是靠工程师、靠有经验的人,未来会通过掌握精准数据变成一个科学工作、变成一个基本数据的工作。
 
我们讲这么多,就想告诉大家就是几点:
 
第一,这波科技行业浪潮跟2015年是不一样的,2015年我们听到最关键的词是叫什么?叫颠覆,我要把你干、我要把你取代掉,新一轮的科技行业我们把它定位为科技大厦或者是工具型的技术总和,它的核心是要服务你,它要帮助传统行业提升效率、提升产品,通过精准数据体系的提升,所以这一点上非常不一样。
 
第二,上一轮智能手机主要是在to C端,在吃喝玩乐社交端,满足人的需求,下一轮它涉及的领域会更广,不仅在吃喝玩乐,在衣食住行、社交办公、教育,甚至在to B行业,人事采购、市场分析、生产研发,每一个环节它都可以替代传统的靠经验的工作。
 
所以它的面是更广的,它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很广,当新技术一旦拥抱了传统行业,它才会有着真正的大的爆发,如果新技术只是一个技术,我们会把它定义为专用性的技术,它是不够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新技术的前提是这些硬件。
 
没有这硬件的创新、材料设备端的创新,就没有通讯的终端、通讯的计算、通讯的传输这些后面应用端的技术创新,而这些硬件的创新又在哪里?来自于整个中国的大的科创体系。
 
中国在军工科研院所几十年的投资、养了这么多人才、做了这么多的研发,进入了一个产业化的阶段,所以科技板块跟科创板有什么关系?科创板的意义是什么?加快了科技孵化。
 
每一个大国的崛起,离不开科研孵化。所以正是有了实验室、军工院所、科研机构这种大量的储备,我们都在材料、设备、一些高精尖的技术上,为后面整个智能终端智能硬件、5G(提供支持)。
 
为什么这次中国5G是领先的?因为我们有一个国家级的科研体系,所以科创板的意义就在于大幅加快了整个国家级科研体系的崛起,如果没有科创板、没有科创,中国的很多行业可能还像十年、二十年前一样受制于人,正是有了这些东西,我们未来就会看到很大的空间。
 
未来新的领域有多大?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们看到汽车行业出现特斯拉,我算过一个数据,全球汽车零部件前100强,一共是7万亿人民币的收入,而这100强中,中国企业只有4-5家,加起来不到1000亿。
 
也就是说69000多亿还在日本人、欧洲人手中,而这69000多亿如果按照15%的利润率算,对应的是1万亿的利润,因为汽车行业的利润相比消费更稳定,它对应的是20-30万亿的市值,就一个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国产化,就能带来未来20-30万亿的市值。
 
就如同十年前我们打开一个手机,基本上没有中国的供应商,我记得那时候唯一的就叫比亚迪电子,但是现在看,全是中国的供应商,现在整个电子公司的市值都是几万亿量级的,所以可以看到,科技行业的各个细分,行业空间还是足够大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投资者就会有一个困惑,我到底买什么股票?因为未来的投资越来越进入到一个专业的阶段,比如过去买消费品,基本上都知道买茅台,就买最好的,把它当做一个长期投资,你会发现收益也是非常好。
 
但是未来中国进入一个科技兴国、产业立国的一个大周期,在这个周期中,分析的壁垒是非常高的,它涉及到很多细分的子行业、很多细分领域,所以科技行业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ETF产品是非常好的选择,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投资者、专业的机构来做。

 

编辑:慧羊羊
主编:六  里
  

抛弃你那可笑的价值投资吧!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专注大趋势,不负好时代。

 

绝大部分散户,做价值投资就是一个笑话。我说的是绝大部分。

 

价值投资要求深入分析公司基本面。

 

你看不懂,或者根本从来不看招股说明书和财务报告,也无法察觉财务数据中的异常。

 

你从来不去公司实地调研,不知道董事长是谁,也没研究过公司上下游的产业链。

 

要么是专业能力不够,要么是要上班没那么多时间精力,要么还有个你实在不好意思承认的原因:投入股市的钱太少,还要分散配置,总不可能每个公司调研几个月花费一两万,最后买进几百股,股价翻一倍还没覆盖调研的成本……

 

价值投资应该是机构才去做的事。

 

机构有最专业的人,经年累月专心就干投资研究这一件事,还有团队配合,资金量也够大能轻松覆盖调研成本。

 

前两年蓝筹白马股一路上涨,你也买中几个。你以为赚的是价值投资的钱,其实是看到涨得好的追进去,赚了趋势交易的钱。

 

但你浑然不自知,从此有点飘,言必谈公司价值,真以为自己在学习研究基本面了。

 

然后这段时间,创业板指数一路往上,高奏凯歌,科技股涨得大家怀疑人生。

 

你又突然发现,创业板和科技股才有真正的价值。“科技强国”啊,喝酒吃药怎么可能是价值投资!

 

“科技强国”这句话已经提出来几十年,你偏就2015年和今年才深刻认识、高度认同。你被市场涨得认同。

 

并且,你还学习能力极强,转型特快,立马从研究“市盈率”切入到研究“市梦率”。

 

有业绩的蓝筹白马股你能研究,没有业绩的科技股你更能研究。因为研究业绩本身就不是你所擅长,你更擅长研究愿景、研究宏观。通俗点说,就是更擅长听人讲故事,然后想入非非。

 

你追了这个票追那个票,价值投资做短线,天天盯着账户看有没有跑赢指数,惴惴不安去揣测明天是涨还是跌。不是说好价值投资要逆势买入、长期坚守的吗?

 

你听过一些价值投资大神长期持有某些票最后赚大钱的故事。比如听说何老师拿着中国平安,十年实现小目标,你艳羡不已,但转身擦干口水,又去买了当前市场氛围最热涨得最好的题材,还赚钱了–去他娘的安心做好公司的股东,老子要的就是只争朝夕!

 

你还是在做趋势!

 

做趋势又不丢人,你干嘛要骗自己。如果做趋势,2017年跟着蓝筹白马股走,2019下半年来跟着科技成长股走,再加上,持有一些定投的指数作为补充,收获也不见得少。

 

而且,和你做那可笑的价值投资,买的还不是一样的股票?

 

好了,别再自欺欺人了,勇敢面对自己;回来,迷途浪子早日返,重投奶爸怀抱。

 

第一,市场趋势一旦形成,强大的赚钱效应一旦产生,后面还可能进一步强化。所以,注意中期这种分化风格还可能继续。

 

特别是,现在疫情在海外有蔓延之势,对全球经济带来比较大的不确定性。受此冲击,今晚海外股市全线大跌,普遍跌幅在3%以上。这时候,本身就没业绩的科技成长股,比需要业绩支撑的蓝筹白马股,压力要稍微小一点,也会略有支撑当前市场风格的继续演绎。

 

抛弃你那可笑的价值投资吧!

第二,虽然趋势交易讲究“涨不言顶跌不言底”,但是短期指标出现过大偏离,也会产生修复的需求。所以,在当前创业板指数超买比较厉害的前提下,最好不要轻易再追着开买单。

 

你内心强大一点,短线高位不减仓,准备接受剧烈震荡,可以的;或者减仓一些,等后面回调一些时间、空间再进入,也可以的。但是如果去追,很容易导致后面被动。

 

第三,就是作为趋势交易补充的一句题外话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又是月底,来到了我们中证500ETF“无敌定投”每月下注的日子。请跟着一起操作的朋友,继续按计划买入。

 

虽然近期已经涨这么多,但是定投不择时,我们坚持把这轮定投周期做完。反正等到5月份,就定投结束,抱在手里等止盈了,不怕买贵最后这两三次。毕竟,我们在底部,也买过那么多次。

 

以上三点,是趋势交易的奶爸的一些操作建议。还在玩价值投资的朋友,请自行忽略。你该是趁着一些股票刚好估值便宜,好好研究去做分批布局。

 

各自坚持各自的,最后一定能赚到属于自己的钱,无非先赚后赚而已。总比最后,因为摇摆,做市场的买单侠要好。

 

奶爸注:今晚文章不是要逞口舌之快,而是想激发有些人反省、觉醒。附上两段我们团队对价值投资的认识体会,希望能帮到一些真正想致力于深入研究的朋友。

 

附一:关于什么是好公司

 

纯粹的价值投资者,其实也没那么区分蓝筹白马股或者成长科技股,而主要看是不是真的好公司。“长期持有好公司”是他们的信仰。我们觉得好公司有“四个真”。

 

第一,真的市场需求。随便拿茅台来举一个例子。以前大家认为茅台是公款消费,而茅台也确实以前公款消费很厉害,因为它营造的品牌形象是政府喜欢的酒、部队特供的酒,大家以为茅台整个就是公款消费很多。结果没想到,等2012年、2013年以后,公款消费被限制了,发现原来茅台在民间也有很强的一个需求,这就属于真的需求。

 

第二,真的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这个公司它在研发上面确实是有自己的技术的。

 

第三,真的行业龙头。这么多年做下来,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有一定的护城河。而护城河一个最简单的指标是什么?看你能不能提价,你提价以后对你销量有多大的影响?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可能它就是真的龙头,这些公司可能就属于好公司。

 

第四,真的能够赚钱。有一些基金经理,比较擅长做成长股。成长股可能正在烧钱的阶段,你还没有看到盈利,但是它确实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这些股票并不是我们的菜。我们希望所有选的股票它已经是优等生了,已经能从市场上源源不断赚到钱,有比较好的现金流了。

 

我们主要看中两个指标:第一个比较常用的是“净资产收益率”。每一块钱的净资产,每年能赚到多少钱?第二个是“现金收入比”,到底有多少钱可以提前收进来?这种真的能赚到钱的公司,业绩已经真的释放出来的公司,如果其他情况也都挺好,比如说财务情况、估值情况还都挺好的话,就会成为我们篮子里面的菜。我们觉得持有这样的公司,可能长期下来会比较放心。

 

附二:关于科技类公司建议买哪些股票

 

我们也知道,不能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永远就是喝酒吃药。在科技股里面,一定会有好公司。怎么去买到好的科技股,我们是这样的一个认知:

 

一开始它在高速成长阶段,我们觉得不确定。虽然可能看起来利润很大,但是它的不确定性也比较强,那我们一开始是不做的。这个可以参照巴菲特买苹果公司的股票。巴菲特一开始不买苹果,后来为什么又买了?因为这时候苹果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开始类似于像一个消费股,有消费的属性了。就是我们讲的,叫“科技消费化”。同时,以后也会有“消费科技化”。那我们也是一样的,当一些科技股成长起来开始成为有“真的市场需求”,有一定体量了,这时候买入它,我们觉得也会有一定收益的。

 

还有一些科技股,市值还很小的时候,我们也尽量不做。我们觉得,要在初中生、高中生里面选以后很厉害的人,可能没那个本事,我们就坚守自己的能力圈,能够在大学生里面选出一些好的人才,也就可以了。所以市值太小的公司,从20亿成长到200亿,我们觉得不赚这个钱没关系,但是从200亿成长到2000亿、1万亿的过程中,是好公司的话,我们希望能够分享到它成长的红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Gymut_YR4hElhOVRg3FPA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海螺水泥是怎么做到的?

编 辑 | 张旖旎
作 者 | 章舟

水泥行业留给大部分人的印象,往往只有四个字“傻、大、黑、粗”,似乎和高大上的金融投资业完全沾不上边。但是越是看起来不起眼的行业,赚起钱来往往毫不手软。众所周知,国内房地产、基建经过多年的发展,使得中国的水泥产量已连续十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年产量已超过20亿吨,占到了全球产能的60%。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2019年以来,中国每月的水泥产量均保持正增长(图片来源:数字水泥)

这么多的水泥,都用到哪里去了呢?作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对这个问题应该最有发言权。

据统计,中国一年消耗全世界超过一半的水泥,超过70%就是用在了修桥铺路和盖房子上,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测算,中国仅仅在2011~2013年,就消耗了66.51亿吨水泥,竟超过美国在整个20世纪里44.05亿吨的水泥消费总量。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水泥行业,只有巨头才能赚钱

   1.房子那么贵,凭啥水泥那么便宜?

这其中,房地产对水泥的消费量是大头:2018年中国仅仅在房地产一项上,就消耗了9亿吨水泥。但水泥行业,完全没有享受到近年来房价飞涨的“红利”:和动不动几万一平的房价比,房地产中每平方米中水泥的成本才60元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为何水泥价格一直涨不上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水泥供应量一直比用量增加得还快这就使得水泥的价格非常低,企业还一直打价格战,因而导致了“增产不增收”的困境。而水泥行业要想改变这样的局面,就要做大做强,涌现出一批巨头。

今天本文的主角——海螺集团,就是水泥行业的一家“巨无霸”,甚至在行业内,也有“全球水泥看中国,中国水泥看海螺”一说。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它是如何在“傻大黑粗”的水泥行业中,杀出一条血路的。

   2.海螺集团:水泥行业的王者

正如前文所言,虽然一套房子中的水泥成本微乎其微,但这一点不影响海螺的“吸金”能力。仅仅2019年前三季度,海螺集团的净利润就达到了238亿,比起“印钞机”房产企业万科,还多赚了56亿。而2018年,海螺水泥净利润更是高达300亿元,超过了明星企业格力。和高调的董小姐相比,海螺水泥才是真正属于“闷声大发财”类型的。

在水泥这样的传统行业,巨额的利润,往往离不开规模效应:近期,英国ICR杂志(InternationalCementReview)发布了2018年度世界水泥7强榜单。其中,中国建材名列第1位,海螺水泥名列第3位,榜眼则是一家瑞士企业。2018年度世界水泥企业按水泥产能(含合资)排行榜,中国建材排第1位,海螺水泥排第2位,这两家水泥集团的产能和产量分别占世界7强总和的52.6%和49.7%。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2018年度世界水泥企业按水泥产能(含合资)排行榜(图片来源:世界水泥网)

考虑到扑克投资家此前介绍的中国建材是一家“大杂烩”型央企,且刚刚完成对中国中材的并购,因而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水泥专业企业,海螺的发展道路更加具有参考价值。实际上,在水泥行业的“四大金刚”里,海螺的盈利能力首屈一指:2018年,海螺的净利率高达29%,名列“四大金刚”榜首,遥遥领先其他三家。相比之下,万科2018年的净利率只有11.8%。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的净利润和净利率,位于四大金刚之首(图片来源:中国水泥网)

巴菲特告诉我们,真正的投资高手都是长期主义者。而海螺水泥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完美印证了这一格言:自从1997年港股上市以来,海螺水泥的最高涨幅500多倍,年化收益率33%。

更为难得的是除最初几年规模爬坡阶段,海螺全年股价收跌的情况只有四次,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候买海螺水泥,长期来看几乎都赚钱!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股票,恐怕只有茅台等少数几只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海螺和茅台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将稀缺资源的独家优势运用到极致!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从2013年的最低点,到近期的最高点,海螺A股股价翻了近五倍(图片来源:同花顺)

很多人感慨错过了十年前的茅台,但感慨错过“水泥茅台”——海螺的相对寥寥。其实这也很正常:就在香港回归那年,它还是位于安徽宁国的一家地方性水泥厂。短短23年,它就从千千万万小水泥厂中披荆斩棘,成为全球前三的巨头,正是海螺人不甘封闭,励精图治,紧紧追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奋勇搏击的写照。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海螺前史

时光回到1978年,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指引下,各行各业掀起了引进世界先进产能的热潮。这一年,一家水泥厂,在皖南山区原上海“小三线”胜利水泥厂的基础上成立,它就是海螺集团的前身——宁国水泥厂。

1979年,在国家外汇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国务院还是决定购买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建设冀东水泥厂、宁国水泥厂和江苏淮海水泥厂。这3个引进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首批引进的成套项目,为逐步提高我国水泥工业技术水平奠定了基础。

这一年,宁国水泥厂从国外引进的日产4000吨水泥熟料干法生产线主体工程破土动工,六年后,该工程胜利投产,被称为“母亲窑”。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母亲窑”建设工地场景(图片来源:海螺集团)

到了1993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任命郭文叁担任宁国水泥厂厂长,这是宁国水泥厂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走马上任的时候,年生产能力仅有150万吨,负债率高达90%以上,已经到了资不抵债的边缘。他一手抓管理,一手抓发展,终于使得企业有所起色。

1995年9月,宁国水泥厂以3.16亿元代价控股铜陵水泥厂,次年又以2亿元的价格整体收购了芜湖市白马山水泥厂。此后应收购的附加条件要求,宁国水泥厂将总部搬到芜湖市。当年中外合资安徽海螺水泥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次年10月,海螺水泥H股上市,开创行业先河,募资8.8亿元,解决收购资金问题。

在这两笔收购进行时,郭文叁和他的管理团队就敏锐地发现,和深居内陆的宁国相比,沿江沿海不仅经济发达,对主要建筑材料水泥的需求量大,而且交通运输及其便捷,运输成本低:水路运输的成本只有铁路运输成本的20%,公路运输的30%。这样,无论是原、燃料进厂还是熟料和水泥出厂,其成本效益就十分明显。

正是这两笔高瞻远瞩的收购,为海螺之后的T型战略奠定了基础。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水泥在长江边上的码头(图片来源:网络)

另外值得指出的是,芜湖市用这笔2亿元收购款资金,开启了汽车产业的康庄大道,造就了一个汽车行业的传奇品牌——奇瑞。

1996年10月18日,经过18个月的奋战,宁国海螺水泥厂日产2000吨熟料生产线一次点火成功,创下了国内外同规模生产线投资最低、工期最短、建设质量最好的新记录。这条生产线的投产,在于解决了我国水泥预分解窑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发展中遇到的投资过高问题,是技术管理上的重大突破。

虽然有了技术革新,但是海螺集团依然很弱小,这和2000年之前,水泥行业处于简单竞争阶段的格局是分不开的:当时全国大大小小的水泥企业有8000多家,平均产能规模仅8万吨(国外达到100万吨);海螺水泥即使是老大,市占率也仅为1.6%,整个行业集中度非常低。

不甘心偏安一方的海螺,究竟有着怎样的奇招,突破重重封锁,冲出安徽,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呢?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海螺成功的秘诀:

T型战略

   1.水泥的特殊性:难以储存

首先来看一张水泥的从制作到生产比较全面的流程图,了解一下水泥的生产过程: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水泥的生产过程(图片来源:中国水泥网)

常识告诉我们,和钢铁、矿石、煤炭可以长期保存不同,水泥一旦加水,就会变成混凝土因而在潮湿的空气中难以长期保存。因此,水泥通常意义上认为不可库存(实际上一般生产企业有1个月左右的库容量)。

此外,水泥货值太低,一吨才三四百元,运远了运费太高,导致价格竞争的劣势,产品没有竞争力(又不是名牌奢侈品,具有附加值)。因此,水泥的产量与销量的契合程度较高,运输半径短。上海生产的钢铁可以运到海南去卖,但是水泥几乎不可能据测算:

通过汽车运输的合理半径约为150-200公里;

通过铁路运输的合理半径约为300-500公里;

通过水路运输的合理运输半径在600公里以上。

综上所述,在海螺大规模扩张之前,水泥发展的核心一般是区域市场:

考虑运输条件:有没有大江大河,如长江之于长三角、珠江之于珠三角;

考虑地理地势:有没有山丘沟壑,如川渝市场,外省的难以进来;

考虑石灰石资源:如福建省石灰石分布在西边山里,市场在东部沿海,所以省内的水泥企业成本难以和外省走海陆输入的企业竞争。

但是中国地大物博,区域市场的逻辑并不能完全适用,请看以下三个主要事实: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说穿了,就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迅速对水泥的需求量很大,但本地产原料——石灰石却极为缺乏,必须由外地输入,这就产生了运输成本,也是当地很多企业迟迟无法做大的重要掣肘。

而海螺水泥,没有生在别的省份,偏偏生在了安徽这个“新长三角”省份,坐拥资源、运输、成本、市场,举世无双的黄金组合,并且无可撼动。这就注定了,它生来就有成为水泥业霸主的潜质!

   2.海螺的T型发展战略,充分享受东部旺盛的水泥需求

2002年初,宁国海螺水泥厂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开工建设,工期10个月,实现当年开工、当年建成投产、当年达产达标,创造了世界同类窑型建设周期最短、投资最省、达产达标最快的记录。同年,海螺集团在A股上市。

上市后的海螺,提出了T型战略,进行跨区域扩张,构成了其极深的护城河。

所谓“T型战略”中竖是长江,横为沿海。该战略摒弃了在同一生产基地完成“原料研磨、生料短少、熟料混合研磨”的传统水泥生产模式,而是将“生料”和“熟料”的生产分开,同时兼顾了生产和销售的便利,也成为海螺称王的密码、

在长江沿岸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建设大型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发挥区位优势,获取原材料和交通运输两方面成本优势;在沿海无资源但水泥市场发达的地区低成本收购小水泥厂,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进行终端销售,原地生产水泥成品,直接对接需求旺盛的东部市场。成“熟料基地+长江水运+粉磨站”的独特经营模式。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T型布局,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水泥经营模式(图片来源:国君研究)

具体说来,T型之“竖”,包括两大方面:

(1)沿长江主干道石灰石资源丰富处建设基地,形成区域主动脉,为当地市场和下游需求旺盛的长三角市场源源不断地输送产品;

(2)沿长江下游兼并改造水泥厂,形成高效运营物流系统,并获取原有码头改扩建,匹配上游不断扩大的产能(水运只是陆运成本十分之一)

截至2008年T型战略初步成型时,海螺沿江熟料产能超过4200万吨,占公司总产能超过80%,且仅沿江部分就占安徽省总量超过50%。除海螺外产能最大的企业都不过千万吨,龙头地位不断巩固。

而T型之“横”,则是指在长江下游和沿海地区兼并中小型水泥厂,改造粉末站,从中接手水泥销售渠道和客户资源,避免了海螺水泥进入华东市场正面竞争问题,也利用其渠道快速占领华东水泥市场,扩大销售半径,降低了水泥的销售费用。

截至2008年,海螺在安徽、上海、江苏、浙江、江西五省(市)配套粉磨能力5000万吨。强大的物流和市场水泥运营系统使海螺在长三角市场如鱼得水。

海螺的成本优势除了石灰石原料外,还有燃料成本和设备折旧:巨大的生产规模有利于争取更有利的燃料进货价格,而T型战略使得海螺的产能利用率非常高,从而降低了设备折旧。而海螺的品牌效应又相应提高了产品售价。

如果长三角的“水泥盛宴”有“命好”的运气的成分,那么2003年起华南“珠三角”的布局充分的体现了对“T型战略”的理解和对区域经济景气的敏锐把握。自此,海螺牢牢占据全世界最核心的两个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都成为海螺的核心利润区。在华南的广东,海螺的市场占有率仅次于当地的华润,位列全国第二。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水泥在全国多省市占率排名前三(图片来源:益研究)

有别于中国建材的遍地开花战略,在T型战略下的一套“组合拳”,形成了海螺不可复制的成本优势。据2017年数据,海螺水泥与万年青的生产成本差距约为16元/吨,与南方水泥的综合生产成本差距约为44元/吨,与山水水泥的综合成本差距约为47元。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的生产成本,在华东地区处于最低水平(图片来源:中泰证券)

 

在品牌效应较弱,同质化程度很高的传统行业里,哪怕省下一块钱,都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统计18家A股水泥上市公司,数据显示:不管是营业收入还有利润,海螺水泥都拉开其他公司十万八千里。以海螺和行业老二金隅作对比:后者2017年的营收比海螺只少100多亿元,但净利润只有海螺的五分之一不到。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图】海螺的盈利能力,堪称全国水泥行业之冠(图片来源:阿尔法工场)

如果说茅台酒的核心壁垒,是赤水河那一段的水,和茅台镇当地的红高粱的话,那么海螺水泥的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这个区域的地理排他性。

实际上海螺水泥,乃至水泥行业都是伴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崛起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海螺水泥做了这个T型布局,站住了这个中国对水泥需求最高的区域,这就代表了竞争对手极难杀入海螺的大本营,对海螺构成经营层面的威胁。再加上疯狂的降低成本,久而久之,一个通过经营战胜周期的巨头就这么诞生了。

已经成为水泥行业“巨无霸”的海螺,并不满足已有的市场,又将眼光投向了利润更丰厚的下游——骨料领域!

进入2000年后,由于我国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使得砂石骨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天然骨料作为一种短时间内不可再生资源,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通过矿山开采的机制骨料快速发展,成为现阶段砂石骨料的主要来源。

从2019年年初开始,砂石骨料价格一直再涨,又因为后来颁布的一些环保政策,更是让砂石骨料有钱也难求: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砂石骨料行业利润率高达70%以上!因此,在国内新增产能受限、环保政策不断加码的形势下,发展骨料对于建材上下游企业是个很好的业务补充。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我国2010年-2017年骨料产量及增速(图片来源:砂石骨料网)

海螺水泥2015年新增了弋阳海螺、乾县海螺等6个骨料项目,新增骨料产能900万吨,总产能达到2340万吨。到了2018年底,当年新增骨料产能130万吨,骨料产能3870万吨。到了2019年,又宣布成立骨料混凝土事业部,冲在了各大水泥集团“抢滩”骨料市场的前线。可以肯定,骨料将成为海螺的另一大战斗堡垒。

   3.科技为本,生产和环保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水泥行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因而在历次去产能整治中,水泥往往首当其冲。但海螺水泥用行动证明,生产和环保完全可以并行不悖。以下仅举两个例子:

在水泥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而海螺率先将这些余热收集起来发电,不但节约了能源,也进一步

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是利用熟料生产过程中废气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组进行做功发电。目前新型干法熟料产线中,窑头冷却机和窑尾预热器排放约300~400摄氏度以下的废气,约占熟料烧成系统总热耗的30%。

海螺集团是国内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的最早应用者。10年技术演进和创新下,自主研发了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水泥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技术,解决了企业自身60%的用电量,减少了大量煤炭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目前余热发电已被列入我国水泥厂建厂标准,成为水泥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的余热发电工艺流程(图片来源:海螺官网)

除了能源之外,碳排放也是水泥行业的“老大难”问题:在水泥生产中,会有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产生,如果不做任何处理,将会加剧本已日益严重的温室效应。而海螺集团,已经走在了同行的前列。

2018年10月,海螺的发祥地之一白马山水泥厂,建成投产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条年产5万吨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该项目可同时生产99.9%工业级纯度和99.99%食品级纯度的二氧化碳产品,每年可生产3万吨食品级产品和2万吨工业级产品的二氧化碳,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添加、食品蔬菜保鲜、干冰生产原料等领域,开辟了一条利用企业副产品的新途径,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银色大球”——全球水泥行业首个水泥窑碳捕集纯化示范项目(图片来源:数字水泥网)

正是靠着巨大的规模,和强大的科技实力,海螺水泥,才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第一”:

国内第一条5000吨国产化示范线、第一条万吨线,第一套余热发电机组、第一个千万吨级基地……宛如镶嵌在中国水泥发展长河中的颗颗明珠,是海螺人在中国水泥行业的阶梯。

在成为国内霸主的基础上,海螺还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全球输出行业技术标准,有力确定了中国水泥业在世界上的话语权。

目前海螺集团在东南亚、欧洲、北美、非洲等地区拥有38家公司、41个项目、11个实体工厂,海外员工达3500多人,累计投资达115亿元。上述41个项目建成投产后,年熟料产能达3270万吨,水泥产能4075万吨,型材产能4万吨,塑钢和铝门窗各30万平方米,产品和技术装备出口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众多海外项目已成为当地的行业标准。

虽然海螺过去的业绩非常亮眼,不过作为投资者而言,投资的永远是一家企业的未来而非过去。海螺集团的核心产品是水泥,在水泥行业产能全面过剩的大背景下,海螺的未来,还能续写以往的辉煌么?这就要从水泥的价格说起。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水泥产能过剩,

海螺未来还能继续增长么?

中国的水泥产能过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据本文一开头所言,2019年全国水泥每个月的产量均处于正增长,但如果把视野拉得更长,就会发现,中国的水泥产量在2014年达到顶峰后,2015-2018年一直在走下坡路!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图】2014年是水泥产量的阶段高点(图片来源:君择老邓)

 

水泥产量和宏观经济的发展阶段是有密切关系的。随着城镇化进程进入缓慢增长的中后期,以及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自2009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逐年下降,2019年已降至5.2%,与水泥需求关系更紧密的房地产投资增速,在2015年跌至1%低谷后,虽然2016年以来有所反弹,但总体来看已很难回到2010年前的高速增长期。因此,水泥市场需求已进入平台期,未来总量应该保持平稳,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较低。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2015年以来,国内基建和房地产的投资步伐有所放缓(图片来源:君择老邓)

但是市场是复杂的:按照上面的分析,需求虽然温和下行了,但并不意味着水泥价格会下降,更不意味着水泥概念股会被打压。实际上,从2016年以来,水泥价格反而走出了一波上涨行情(至今几乎翻倍),并带动了水泥行业股票的上涨。在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逻辑呢?

   1.2016年以来水泥价格连续上涨,原因何在?

首先从供给端分析。按照上面的图,从2015年开始,全国水泥产量之所以不断下滑,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和钢铁、煤炭等所有的“过剩产能”一样,政策层面对水泥的去产能抓得很严,一些地方甚至采取了“一刀切” 的措施。例如,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京津冀地区都在10月下达了“水泥全停”的禁令。

为了纠正“一刀切”的弊端,一些地方在水泥需求的旺季,采取了错峰生产的措施(如2019年的京津冀)。目前,“错峰限产”已经在全国铺开,从冬季扩展到夏季,执行力度逐年加大,相当于变相减少水泥产量但总体而言,在强大的去产能高压下,市场上的供应减少了,无疑会助抬价格。

但水泥的特性,决定了它的停复产成本相对比较低,一部钢铁高炉停复产的成本在数千万,水泥行业则只需要几十万。正因为水泥的产能开关灵活(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成本)。使得水泥行业的错峰生产,可以有效达到供需的相对平衡状态,从而提高了水泥价格,保持企业盈利。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水泥的特殊性,决定了限产/错峰的成本很低(图片来源:阿尔法工场)

此外集中度提高,也有利于水泥提价:2005年,我国水泥行业前10家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只有9%。2019年,水泥行业前10家企业的市占率已经达到了63%,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减少了过去盲目的竞争和乱杀价等行为。而西方水泥行业的集中度是80%。显然,行业集中度提高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

供给分析完了,下面来分析需求:虽然说近年来国内基建总体在放缓,但不能排除局部地区,局部时间段需求爆发的情况。例如,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1月,南方雨水天气较少,在建工程施工进度明显加快,水泥需求量逐步放大,而这段时间往往是错峰生产的高峰,需求高,供给低水泥供给呈现供不应求态势,价格也随之上涨。

而2019年的情况更为突出:四季度旺季叠加暖冬,受前期雨季和环保影响的区域为完成全年任务,加快工程施工进度,由此带来水泥用量集中爆发,需求明显高于2018年,导致四季度市场供应偏紧,水泥价格快速上涨。据统计,仅仅2019下半年,一些地方的水泥价格已经上涨一倍以上,甚至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

 

水泥作为传统行业,价格的变化是股价涨跌最核心的驱动力,因为水泥公司的成本和产量比较固定,价格的上涨/下跌会带动业绩的增长/下降,进而会传导到公司股价的上涨/下跌。从下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来,水泥大的趋势行情都是和水泥价格上涨&下跌紧密相关的(2014-2015年的大牛市除外)。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2015年之后,水泥的价格和水泥股的价格基本同步(图片来源:君择老邓)

了解这一点后,我们再来分析海螺水泥近年来的业绩乃至股价大涨,背后的根本推动力。

   2.近年来海螺的利润大增,主要来源何在?

海螺水泥主要营收来自水泥,其他部分占比比较小,暂时忽略不计。而从上市公司公开报告来看,集团2018年的营收增长36.62%,而销量只增加了2.69%因此海螺水泥的营收增长主要来自水泥价格上涨。同时2018年净利润增长幅度高达111%,也体现了价格增长带来的利润高增长。

下面这两张图,也体现了海螺营收增长和销量增长并不同步,而是和水泥价格有着很强的相关性(2015年价格低谷时候,海螺营收也下降)。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2010-2018,海螺水泥营收增长和销量增长并不同步(图片来源:与君择道行)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图】2015年以来,海螺水泥营收增长和水泥价格指数几乎同步(图片来源:与君择道行)

综上所述,稳定增长的营收,加上T型战略带来的严格成本控制,造就了海螺利润的增长,也造就了海螺长期稳定的股价增长。正因为如此,不少投资基金都将海螺作为重要标的,其中就包括去年出手15亿建仓的高瓴资本(首次在基建领域的水泥行业建仓)。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高瓴资本,名列海螺的机构股东第7名(图片来源:酷享复利)

   3.海螺的未来,还能这样持续增长上去么?

水泥行业去产能,是水泥价格的一个重要推手,淘汰落后产能、错峰生产等措施的严格执行,加快了行业去产能进程。

那么,错峰生产会持续么?2020年1月11日,工信部给出了肯定的回答:

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加强对水泥错峰生产的指导,持续完善运行机制。各地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密切沟通,强化对企业生产和环保设施运行情况的检查,督促企业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发挥好行业协会作用,认真总结错峰生产好的做法和经验,对不执行落实错峰生产方案、不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企业进行约谈,不及时改正的通过媒体公开曝光,引导水泥错峰生产平稳有序、顺利开展。

这也表明,至少在2020年,水泥的错峰生产是会持续的。而错峰协同效果显著,目前水泥价格还处于高位。

可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客观的认清一个事实,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还没有改变。因此如果放长远来看,水泥价格的波动大概率还是会取决于市场的变化,当水泥价格高于某一阈值之后,终究会回到常态。

另外一个值得参考的数据是海螺的PE。近年来,在股价不断上涨的同时,海螺的PE-TTM却反而呈现下降的趋势,目前甚至还不到两位数,相比之下,国际水泥龙头拉法基豪瑞(L-H),在瑞士的PE却在13-15之间。L-H的利润波动非常大,而海螺水泥的利润增长非常稳定,分红也稳定,估值更便宜。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

【图】海螺的PE-TTM并未随着股价而同步增长(图片来源:酷享复利)

总而言之,虽然海螺的过去很辉煌,但未来究竟怎样,还是要看是否能保持住企业的龙头地位,因而是否跟着高瓴资本“抄作业”,还有赖于投资者自身的判断。

参考文章

1. 聊聊高瓴资本入驻的海螺水泥;是小酷呀,酷享复利,2020

2. 海螺水泥的“传奇”;羽凡,中国建材杂志,2019

3. 水泥匠人郭文叁:左手责任 右手环保;巴中海螺南威水泥,2015

4. 几乎任何时候买都赚钱,海螺水泥究竟强在什么地方?阿尔法工场,2019

5. 海螺水泥:十年九倍的起飞之路才刚刚开始;猪先生666,2019

6. 外资及高瓴加仓海螺水泥:当下时点值得入局吗?墨羽枫香,格隆汇APP,2019

7. 宋志平:为何说中国的水泥价格不算高?中国建材报,2019

8. 海螺水泥”升职记“:小水泥厂“逆袭”成世界五百强;2019

9. 奔跑的海螺水泥,二十年复盘峥嵘岁月;国泰君安,2018

10. 海螺水泥深度分析报告;价值成长,2018

11. “泥中茅台”–海螺水泥的分析思路;鹿鹏,与君择道行,2020

12. 海螺水泥未来的增长潜力;阿尔法工场,2020

13. 中国建材深度报告(中)水泥双城记;阿尔法工场,2020

盈利超万科,任何时候买入都赚钱,这家水泥企业是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