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男人在给青年的自己填坑

中年男人在给青年的自己填坑

这是半佛仙人的第233篇原创

0

最近我补了《我是余欢水》,一个很苦闷的幻想剧。

虽然我没他那么倒霉,很多坑我一眼就看穿,甚至还嘲笑生活中不会有这么SB的人。

但还是会觉得有点被击中。

我想,这或许是一种对于自己中年的潜在恐惧。

我在害怕自己变成他。

1

电影、影视剧中总是喜欢用这样的男主来开场。

中年离异,事业停滞,忽逢意外,开挂逆袭。

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的人设才能让广大的观众代入其中。

会掏钱买票的大部分都是步入社会进入职场的中青年们。

天资不凡,身怀尾兽,戒指藏了个老头这种命运之子的剧本都是少年漫的开场。

少年漫是给少年看的,但是少年没钱,买不起票。

所以中年落魄男就成了电影开场的最佳选择,要不就是家庭,要不就是事业,总有一个在挖坑。

《我不是药神》,离异光头男,毫无事业可言。

《地心历险记》,二婚光头男,继子不合。

《巨齿鲨》,单身光头男,饮酒度日。

拯救世界的永远都是遭遇中年危机的光头。

作为一个发量正常的人,我感觉自己受到了深深的歧视,就因为我有头发,所以不能拯救世界?

那奥特曼用变身棒,我用剃须刀,是不是就可以了。

然后电影开场,男主世界遭逢巨变,开始了逆袭之路,最后拯救世界,改变人生,要不修复婚姻,要不赢取白富美。

让台下的中年观众做了一场独属于他们的“少年梦”。

这些影视剧人设,折射出了一个有趣的事实:

男性在社会中普遍都对自己的中年生活不是很有信心。

2

男性社畜,特别是青年到中年阶段,是一个很特别的群体,全世界都在找我们兜底。

都在说,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是以男性为主导的。

但并不是,荣耀和束缚从来都是一体的。

女性可以轻易的退居家庭幕后,远离职场,远离社会,而当她出现在社会,职场搏杀的时候,她就变成了女强人。

而男性天生注定要进入职场,社会,没有退路。

如果他退居家庭,不会有什么男主夫的称谓,随之而来的是娘炮,吃软饭倒插门之类的称号。

虽然这两种都是对男女间的性别歧视,但对于男性的歧视,则透露出了另一项潜规则:

男性的上限,非常高,但同样的,下限也非常低。

他们这个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叫“问题解决者”。

钱,你来赚,灯泡,你来修,礼物,你来送。

凡有问题,都需要他们来解决。

房子是问题,车子是问题,婚姻是问题,孩子是问题,职业是问题,社交是问题,全部的问题都来自于一个叫做“生活”的集合里。

都知道男性的三支支柱,健康、事业、家庭。

健康的身体支撑他们去拼事业,事业的成功反哺家庭,带来家庭的美满。

三根柱子撑起男人完美的一生:

90岁亲自开着自己的劳斯莱斯到贵族学校接曾孙子放学,享受各位校董的接见和恭维。

撑起这样的生话需要这三根功能良好的柱子。

而焦虑的根源也来源于这三根柱子,三柱不齐,摇摇欲坠,问题开始出现,那就是危机的开始。

最先开始崩的往往就是事业这根柱子,在事业不保之后,家庭也难以为继,毕竟每个家庭都缺钱。

事业无望,家庭自然失败。

如我们先前所说,社会对一个男性的期待,是问题解决者,当代社会大部分问题都能用钱来解决。

你可以私德败坏,你可以言语粗鲁,你可以毫无底线。

但你不能没钱,你没钱就没办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那么你在男性角色方面就是失败的。

相反的,只要你有钱,你就能解决大多数生活和家庭上的问题,甚至是很多个家庭的问题。

只要你足够强,甚至你勾三搭四都夸你大气。

钱是个王八蛋,但长得可真好看。

3

钱是社会对于男性的优待,但也是对男性的压榨。

只要你有钱,你的上限就极高,只要你没钱,你的下限就极低。

这个社会对“男人”不好也不坏。

他只是对富男人很好,对穷男人很坏。

那些既不富,又不是特别穷的,就成了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社畜,也就是生活中无数的余欢水们。

他们刚好就卡在了下限的上面一点点。

年龄不小,成就不大,内有家庭问题,外有职场压力。

父母老去,子女尚小,房车的经济压力,子女的教育问题以及社会的思维定势让这男性背负这全家人的生活,却极端孤独。

原本不高的收入全奉献给了车、房、家。

脑子里想的都是怎么用不多的钱堵很多的窟窿。

问题不断浮现,脑子里只有解决方案,自己的感受从来不重要。

在不断修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年龄随之增长,可能性不断降低,在日复一日的劳累中被现实捶打得不成人形。

原本有着无限可能意气风发的少年,被渐渐的定型,就在某一天突然成了别人口中的老余,老吴,老张,老陈。

钱是穷人命,更是穷人胆。

当你年龄渐长,背负的东西越来越多,脑子里充满的都是责任,而不再是理想时。

也就失去了自己的青春。

天知道,我这个年纪看个《怦然心动》,

代入的都是那个暴躁焦虑满屋子踱步的老父亲,

而不是那个荷尔蒙洒满地的美少年男主。

4

中年社畜的困局,实质上是一个节奏问题。

大多数中年男性危机形成的原因在于,固定资产太多而现金流不足。

什么是固定资产?车子房子?

没错,但不止于此,凡是要你耗费精力时间金钱去维持的都是固定资产。

车子、房子、孩子、婚姻、家庭等等,每一项都需要你竭尽全力去支出维持。

在这个价值观下,不赚钱的事业,只能称之为兴趣。

常有人说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理想中的生活,

而中年困局则是你的能力只能维持你现有的生活。

这种困局难以破解的原因就在于,一旦陷入就难以脱身。

房贷8千,车贷4千,4个老人加2个成人加1个小孩生活费8千,还有各种学费医疗支出,日常支出,份子钱。

你月入3万,全部收入勉强支撑着现有生活,一有意外支出,就是不断的拆东墙补西墙,永远少一面墙。

这种问题的根源,其实就是节奏 都卡得刚刚好,不给你任何的空余。

当你月入一万,储蓄有30万的时候,你东拼西凑,凑够了首付,买了房后,每月的剩余资金都给了房子。

当你月入一万五的时候,你买了车子,结了婚,每月剩余资金都给了家庭。

当你月入两万的时候,你生了小孩,每个月剩余资金给了孩子。

一旦陷入这种困难总比方法多的节奏,你的全部力量就只能用来找补,你的全部资本只能用来填坑,无暇自顾。

没有足够的资本去跟这个世界对抗,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跟风险对抗,那么自然的也不再具有冒险精神。

钱是人命,更是人胆。

人穷则志怂。

反应在心态上,就是不再自己优先,而以家庭优先。

将家庭视作整体,自身是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逐渐将自己工具人化。

不再随意的冒险,不再追求其他的可能性,因为要背负的东西太多,随手一撂,就是家庭破灭。

昔日意气风飞的精神小伙就这样日渐一日被锤成老实人。

老实人是什么?

老实人就是老老实实,不敢不按部就班的可怜人。

现在我更觉得老实人是在骂人了。

5

看到问题,要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就两种方式。

一,彻底厌恶风险,以不亏钱为前提,保证收益,稳扎稳打小富即安。

二,高风险高收益,一把梭哈,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劝大家第一种,少花钱,多攒钱,多选择稳扎稳打的产品,熬日子,熬个十几年路越走越宽。

毕竟生死有命这个太吃祖宗了,我不是你家人没法帮你预估。

只可惜,很多人哪个都不沾边,既不够果决又不够稳健。

既不是百分百的风险爱好者,又不是百分百的风险回避者。

这就是大部分人的现实,既想要收益,又不要风险,咋不是上天呢。

其实反过头来想,这并不意外呀。

谁年轻的时候不是想着全都要,世界我最强呢。

毕竟那时候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还似乎有着无限的未来,年轻人就是喜欢逆天而行。

但所谓的中年危机,现在看来,不就是能力配不上野心,不就是年轻时候逆天的事情做多了,中年扛不住了么。

所以有时候我不禁在想。

趁着年轻先苟起来,才是最优解呢。

———————–

公众号:半佛仙人(ID:banfoSB)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

微博:半佛仙人正在装

知乎:半佛仙人

这是一个神奇的男人,你完全猜不出他会写出什么,他自己也不知道。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v5-lCJI6bLHRKr3ZH6sS3Q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这是去年冬天写给卷笔叨UP的旧文。
 
那时我去了一个新公司,周围都是有个性的年轻人,毫无疑问——我们充满了代沟。他们大约因为刚刚经历了部门的调整和人事的变动,对新来的我,充满了各种审视的意味。那种人与人的小心翼翼,是我从来没有遭遇过的新问题,我浑身都不自在,也充满了无力感,我发现我不能驱动大家做事——我以往与人相处的那一套在这里失效了。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出现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它除了让我增加了一些关于代际的新体验——那段经历,我一直不知道该如何去评价。
 
我们每周开一次选题会,我是那个尴尬的引导话题的人。这个选题,是我自己报的,我想写一些深刻的玩意,当然年轻人并不喜欢。
 
我想那时的我,应该过于敏感,我刚刚经历了一系列的动荡和审视,也离开了熟悉的圈子,我的身份认知也是混乱的,我也理不清我和周围人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都可以概括为中年危机。不过这都是后话。
 
一年后,我和朋友聊起中年危机。我告诉他我反思的结果:人生苦短,抓紧又装逼,又牛逼,哪有时间矫情?
 
我又想到,这一年,连我身边的90后,都开始跟我说中年危机了。于是,我想到了这篇文章。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许久不联系的发小,突然在微信上冒了泡。问「在不在,有时间聊聊」。看到此情此景,心里忍不住咯噔一下。但可以肯定,不是来借钱的,心情稍微舒畅一点,爽快地回答「在,好啊」。

没想到,刚聊几句,话题就转到了「中年危机」,越说越伤感。当年都是你死我活争高下的雄性动物,现在突然找一个昔日的朋友,袒露最内心柔软的部分,那一定是被这个问题压抑坏了,需要出口,需要找人唠唠。不在一个城市,工作生活中也没有交集,又有多年的同学之谊,就没有那么多顾忌,那你当然是最好的对话人选。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发小说,感觉有点压抑。我圆场说,冬天就他妈这样,风大,热量流失快,容易情绪低落。 

他问:怎么解决中年焦虑 ?话题终于切入正题了。

新陈代谢变慢的身体

首先,必须承认,自己上了年纪了,不熬夜了,开始对自己好起来了。不像以前那么任性了,睡前狂刷手机,舍不得睡,让时间白白流走。过了三十岁,心态真的变了。睡觉成了必须的事情。没什么是值得不睡的,再有意思的剧,也慢慢看,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了。以前觉得早睡早起是父母的生活方式,现在轮到自己屈服了。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开始健身了。对体检报告上脂肪肝的警告,再也不敢无所谓了。坐久了,腰酸背痛脖子痛,也不会觉得是个小事了。因为听到的关于生病的消息,越来越多了。

前些天,下班打车回家的路上,在几个死党的小微信群里,听到两起悲伤的故事。一个是一家前公司的设计师同事,得癌症去世了,和我同岁,留下刚出生没多久的孩子。谈论这件事的时候,我居然特别害怕看到「也是86年的」、「和你同岁」之类的字眼。这一波情绪还没过去,又被告知去年还给我推荐上海必去景点的同事居然得了白血病,而大半年前,她才刚刚经历了辞职回家照顾她生病的父亲的厄运。

那一天,坐在出租车里,看着窗外的霓虹,那种人生无常,没了健康一切都没有意义的感慨,在我心里第一次翻滚的那么强烈。

挤不进去的上升通道

开始想做一些很具体的事情了。之前很迷恋追赶风口,喜欢醉心于商业模式的谈论,希望自己能做大事,但却最终发现,图未就之功,不如守将成之业。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回避面对斗争,面对没有资源如何去咬牙切齿坚持下去的问题,习惯于对系统性的问题做道德化的评价。过了几年发现,很多问题,是徒劳,损耗的是时间,是建立信任的连续性。

现在更想专注在一个可持续的事情上去深挖。因为大水漫灌的阶段已经过去了。能解决身份认同的路径,就是成为自己,需要给自己的名字和职业之间能有一项可以画约等号的事情了。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大环境就这样,高速发展的阶段过去了,普遍的平庸来了。我身边的人很多都陷入在深深地沮丧里。这种挫败感,即便自己不主动说起,只要聚到一起,我们也都能彼此感受的到。不再像几年前那么轻松了,而大部分的事情,也都看的足够明白了。不会再像当初那样在清谈里透支热情。也都去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收益未必让自己满意。

我自己也难受了好几年 。经历过短暂的加入一个新团队做一番事业的兴奋,但最终要面对创业不成功的结果的时候,还是觉得非常难以接受。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是好学生,虽然也经历过高考复读这种挫折,但那时候相信线性的达尔文主义,只要你努力,你就能有好的收获。但创业不一样,你发现自己缺失那么多的短板,你能支配的资源又那么有限,整个事情不再是一个线性的逻辑的时候,你会有前所未有的幻灭。尤其你身边再多一些坚信PR逻辑的家人,那个感觉是很「火上浇油」的。我真正冷静下来,就是我跟谁也不解释了,我觉得去你妈的,我跟谁都不需要交代,要一个「为什么」的答案是很消耗人的,我自己心里有答案就够了,跟人解释也是很徒劳的,重要的是抓紧时间赶路啊,时间才是最宝贵的。

失败是人生常态

到了这个年岁,以前很多话,听上去都很实相了。小时候,是把它当散文诗去听,长大点,是把那些句子当做生活的滤镜,到现在,就没那么虚头巴脑了,如是如是。没有捷径,没有一招鲜,你得静下来搬砖,不能绣花浪费时间了。年轻人可以头脑发热,跟着各种场面去打Call,你不能了,你要做的是退在幕后,想清楚做这个需要什么资源和方法。于是,交流就变得简略起来,别人说什么都是好的,都是你说的对,真正的思考,只有和你心智差不多的人才能一起交流。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很没有逻辑的一句话,一开始就是为了宽慰人的。没有人喜欢失败,但失败是人生的常态。一下子对以前的很多东西就都很宽容了。以前在一个公司上班,觉得一群失败者,都不努力,只会做道德谴责,现在不会了。因为那是系统性的,涉及到利益分配、组织架构,很多很多。

健身是我这两年走出自己的一个抓手。刚去健身房,会盯着别人模仿,会因为羡慕别人而感到沮丧。后来和教练成了好朋友,听着年轻人对自己的开导,内心有一种莫名的羞愤,又有一种释怀——掌握基础的方法,然后就靠自己练了,别管别人。你们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多简单的道理,但在沮丧、自卑、羡慕之类的情绪的作用下,你会忍不住花很多时间去查资料,看各种各样众说纷纭的方法,到最后自己反而乱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练,身体会给你一个回应。虽然我知道,也警惕,我在这里去平移心灵鸡汤,但这个过程里你确实开始正视自己了,接纳自己了。

容易下坠的人生

去年中秋假期,去驾校学车,路上,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了一个问题,什么事情,是我这么多年一直在干,一直想干的?一直干运营,一直想写东西,但我为什么回避呢?和我去健身房是一个心理。老盯着那些「大肌肉」,精力和时间都被浪费在那里了。一年年的,我在和自己迂回,和自己周旋。

我记得是八月吧,我打算正式换工作。然后开始做简历,当我把自己的履历列出来之后,我自己都被自己吓坏了,我怎么做了这么多份工作,然后就是把每一份工作做过的事情都检视了一遍,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多,或者曾经那些我引以为傲的事情,在回过头去看的时候,它们过时了,或者我们没有在后来把它们由点到线到面的串起来。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我们这种阶层的人,从最普通的家庭出来,阶层的晋级是很现实的问题。但到了这个年纪,你发现,你有被大船抛下去的危险了,你还不会下水自由泳。之前你在甲板上,叨逼叨这个那个,现在要扔你下水,你会慌。

从地域文化上来说,我们西北人心灵的梦魇似乎太沉重。家庭责任之类的话题,老被强调。我们似乎就是那种玩也没玩好 ,干也没干好 ,到最后把自己弄得惨兮兮的主儿。没肺的活着的那些人,反倒好像都挺洒脱的。

我们到了这个年纪,生活家庭都需要运营,老婆需要你哄,孩子需要你夸 ,父辈们需要你孝敬,到最后,谁管你? 深究下去,身边就全是有情感需求的巨婴。如果较真,那种正常的合理的沟通,在中年人的生活里,太奢侈了。这让内心的荒凉更一望无际了。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我们面对的问题都是现代的,可我们要沟通的对象大都是传统的。这个是很隐蔽的,但也很撕扯很消耗人的部分。我们伟大的女性,会跟你谈女性地位,会要求你绅士,但同时又很吃商业营销把女性物化的那一套,这种脱节,是大部分人要面临的语境。

我们故乡的父辈们,成功的男士,都有自己的圈子和朋友,闲下来,也会聚在茶馆酒馆里,扯闲篇买卖做的越大的,去的茶馆越高级。为什么?因为,人都得给自己出口,需要生活之外的空间和通道。虽然我们一直喊男女平权,但男女沟通的方式没有改变前,这种分裂就一定还会持续。所以,我现在都开始回归传统了,我周末会去家附近的咖啡馆,一个人坐坐,给自己一些空间。

因为不年轻了 ,所以不是要去努力尝试了,而是要铆住几个点,要出结果了 。夜深人静时分,自己下楼抽支烟,看满天星斗 ,想世事沧桑 ,我也会想起当年那个在老家的夜幕下追问人生的少年。有时候觉得,除了头顶这片天换了,困扰我的问题,始终都是那些。但抽完了,发完了呆,不还是得上楼吗?明天太阳照常升起。

像少年一样战斗

为什么危机,因为怕了 。我们这个阶层上升很容易,下坠特别容易,一点抗风险的能力都没有。大部分人不知道过去的一切是怎么来的,就相信是靠自己的勤奋换来的,但现在发现再怎么努力这回报都来的慢了。而身边的年轻人一个比一个厉害,虎视眈眈的。你怎么办?只能忘掉年龄,像个少年一样战斗。

身边混的稍微好一点的,一见面就各种有意无意的,或者明目张胆的自鸣得意,给你制造焦虑。大家都希望把自己挤进最好看的肥皂泡泡里,希望从各种地方获得存在感的弥补。看明白就好了,就给人及时点赞。不喜欢,你就别往这种长河里去凑。为什么动辄有个关于朋友圈的文章,就各种转发,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职场上,你指望做个好人,能有小弟撑着你,但小弟也在打算着把你踢了,频频越级和领导眉来眼去的。你自己专业技能也没提升,什么都眼高手低。公司还觉得年轻人便宜 。你除了觉得人心不古,年轻人都不是好东西,你咋办?但根本的问题出在自己这里,对不对?

人到中年,荒凉难免

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因为一无所有。我们现在为什么怕 ,怕下坠 。我们又还没超越好学生心态,突然觉得自己落后了,于是就躲在自己的空间里 ,觉得啥都没意思。但我们并不是什么都看开了看淡了那种,是怕了去参与,怕自己搞不好玩砸了,是心怂了。

就是往前走吃力了,就老爱往后看,但其实后面毛都没有 。

突然就30多了,眼下能做的是什么,得拎清楚。有些认命,有些看开,有些精进 。只能努力做到比年轻人更努力更靠谱更被需 ,没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如果非要列几条,我就斗胆列下面几条共勉:

1.先让自己高兴起来,真正地高兴起来。然后同事、家庭,周围的环境就能跟着轻松起来;

2. 把自己的那些爱好暗暗地捡起来;给自己一些稳定的阳光的标签;

3.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别争着出风头;

4.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钻研业务,找到能把自己立起来的事情;

5.锻炼身体, 体力上来了, 心力就上来了;

6.持续学习,并保持好奇心和新鲜感;

7.做好眼前的事,别追风口;人生没有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8.捯饬自己,让自己精致起来。中年不油腻,洗干净,弄利索,清清爽爽;

9.不要试图改变任何人,也不要试图有所回报,这都是伪善;

10.早点解决自己的身份认同问题,你是作家,还是码农,还是什么,得有个东西和自己划等号;做减法;

11.忘掉年龄,控制区别心和攀比心,少听李宗盛,多问自己精进了吗;

12.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该被打败,尤其不该被自己打败。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徐坚强选择了“断供”。

“你等会儿,我先去切两片生姜,一说到这事儿我就燥得很,抓头挠皮,得往脑门上贴两块姜。”

徐坚强(化名)称,在焦躁失眠的这几个月里,生姜和风油精是他提神醒脑的最佳伙伴。

房子卖不掉、月供还不起,炒房客的“中年危机”来了

2018年7月,徐坚强正式成为了“失业大军”的一员,此前,他是一名培训机构的特级培训师,专门为江浙一带的中小外贸企业老板做“高端培训”,包括外贸整合营销、企业管理技能、市场开发拓展、跨境电商培训等等,平均每月收入超过二十万。

然而,今年的市场环境让徐坚强的“金领”生活走到了尾声,“以前我们最多的客户就是一些暴富的地方小外贸企业老板,稀里糊涂成功了,赚了点钱来镀镀金、探探资源,出手阔绰,买课都是全包,还经常请我去他们公司单独授课,但是今年小外贸企业太难做,到处都是倒闭的‘江南皮革厂’。”

失业对徐坚强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其失去了用于偿还名下四套新增房产贷款的最可靠收入来源,“2017年年初的时候,和几个朋友一起跑了几趟外地,陆陆续续投资了四套房产,用了各种形式的贷款,连本带息总共贷了1100多万,平均每个月大概还十万的样子。”

原本,十万的新增房贷只占徐坚强每月收入的30%,不会影响到他的日常生活开支,“我在杭州上海南京还有几套房子在租,每个月能收到六七万的租金,还有一些个人的投资在外面,一个月也能有四五万的回报,但是没了工作,这些也就刚好够还上新的贷款,关键是我之前还有两套房的贷款还没有还清,还有两个孩子、四个老人要养,现在压力巨大,每天早上起来看着一地的头发发愁。”

11月初,在持有的名下房产售出无望、新工作杳无音信的情况下,徐坚强选择对其在安徽购置的一套新房“断供”,同时,也做好了对其在山东购置的新房“断供”的准备。

01

“跌就算了,还卖不出去”

“如果有办法,谁愿意那么多钱打水漂啊?一套房的首付就是上百万,断供一套就是亏个首付,你知道么,就这么几个月,什么抑郁症心脏病高血压感觉我都快憋出来了,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何况我又不是什么英雄。”徐坚强称,银行打来电话确认的时候,他的“心在滴血”。

断供,即指房贷贷款人不再向银行支付每月所需缴纳的贷款本息,而原本贷款人贷款购买的房子则归银行处置,一般来说,银行会委托法院对该物业进行拍卖,所得款项用于归还银行欠款,如果清偿欠款后还有剩余会归还贷款人,如果不够清偿欠款,则银行还会查封贷款人的其他资产。

在决定断供之前,徐坚强尝试了各种方式缓解现金流的困境,包括将在租的几套名下房产挂出交易、与贷款银行协商进行其他资产的抵押贷款等,但最终都无法解决他的燃眉之急。“很多房子我都降价几十万的挂出去卖,到现在也没有一套能成交的,看房的人倒是多,真想买的没几个,中介和我说,现在这个市场环境差,卖房的越来越多,买房的越来越少,要么就是再降价,要么就再等一等。”徐坚强表示,此前压根没想到市场会冷到这个地步。

以徐坚强在上海的一套房产为例,是位于上海静安区的85平米小户型,在二手房交易市场上是备受关注的“硬通货”,周边小区房源挂牌价格均在750万左右,而他的价格已经挂到了不到690万,“已经比高点的时候降了一百多万了,再让我降是不可能了,我宁愿不要那几套外省的新房,这是一线城市,长远来看,我觉得还有空间。”

记者统计上海中原地产、贝壳找房等中介机构的数据发现,上海楼市在2018年进入了长期地位徘徊的冷冻期,二手房成交量、成交均价均处于历史低位。上海二手房指数办公室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上海二手房指数已经连接11个月环比下行,11月上海二手房成交量为1.3万套,与2016年同期相比近腰斩。

不仅是上海,徐坚强称,其名下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的房产今年大多以跌为主,仅有位于三线城市的两处房产仍处在缓慢的上涨中,且其涨价与当地的城市规划有很大关系。

在一轮又一轮的房产调控政策下,一二线城市的楼市过山车纷纷踩下刹车甚至挂上倒挡,中国社科院12月发布的《中国住房需求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18年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加码,全国房地产调控次数高达405次,同比2017年上涨近80%,创下历史记录。

与调控的谷峰对应,一二线楼市在下半年一路下滑,社科院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一线城市、二线城市房价增速同比显著下滑,一线城市房价同比增长自从2018年3月下降到-1.12%后,基本全部保持负的增长率,二线城市同比增速也由2017年11月的22%逐渐降低到2018年7月的-3%。

楼市的遇冷使得“买涨不买跌”的购房者观望情绪愈发浓厚,多家中介机构给出的交易数据均显示,由于一二线城市房价出现的下滑趋势,全国重点城市的带看量、成交量出现明显下滑,同时,购房者的平均成交周期出现显著拉长,例如,上海链家的客源成交周期相比低点已经拉长超过21天,周期涨幅达到83%。

02

断供案例增加

与徐坚强不同,尽管同样面临稳定收入骤降的问题,在杭州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担任高级客户经理的周铭还没有下定断供的决心。“一断供,不但首付没了,房子也没了,之前的房贷相当于白还了,我和妻子都很不舍得,我倒还好,妻子压力特别大。”

2016年底,尽管名下已经有了三套房产,但禁不住家中老人的百般劝说,周铭和妻子一起在厦门再次投资了两套住宅,“妻子本来就是厦门人,老人在厦门的买房名额也一直在,当时厦门的房价又一直涨,两家人一咬牙,决定拿出所有积蓄再投资两套。”

然而,妻子的失业、自身的降薪以及厦门楼市的遇冷,使得周铭不得不考虑舍弃其中一套房子,“今年8月的时候,妻子所在的P2P公司倒闭了,出来之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也自身难保,算上基本工资和应该有的业务提成,大概工资能拿到去年的一半,这都是乐观的,关键是厦门的房价也跌起来看不到头。”

2017年3月,厦门出台了“最严限购令”,对厦门户籍、外籍户口买房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厦门楼市出现转折。记者统计了国家统计局近年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表发现,厦门二手房价自2017年4月开始,已经连续下跌20个月。

周铭所买的一套集美区住宅在今年10月跌破了其购买价格,这击碎了周铭的最后心理防线,“每隔一段时间中介就来告诉我,这个小区又降价了,隔壁业主挂牌价又低了几万,有一次他发短信过来的时候,正好那个月的工资短信也发过来了,不到一万,整个人都要崩溃。”

与投资厦门住宅时的工资水平相比,周铭觉得自己几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2015年的大牛市,一个月十几万的收入也有过,2016年平均一个月也有三万多,2017年比较惨,大概是一万五到两万的水平,但是真没想到,现在惨到只能拿基本工资,我们公司还有一些新入行的直接被裁了,真不敢想明年会怎么样。”

周铭称,其所在的券商行业正在进入难熬的寒冬,中小型券商都面临着裁员降薪以保住利润的境地。记者计算对比了31家上市券商的2017年及2018年半年报数据发现,有9家券商员工数量同比下降,超过20家券商支付的职工薪酬同比下滑,其中国海证券下滑32%,国元证券、国金证券、浙商证券、西部证券、海通证券下滑比例均超过20%。

一些在经济转型中,率先感到寒意的行业正传出裁员、降薪的消息,经历转型阵痛。例如,仅12月单月,互联网行业就有美团、知乎、京东、斗鱼、ofo等企业被爆出裁员风波,此外,滴滴也传出员工年终奖减半、高管无年终奖的消息。

周铭妻子的P2P行业更是在一轮又一轮的爆雷后成为了谈之色变的“雷区”,周铭称,因为在P2P公司的从业经历,为其妻子后续的求职带来了极大不便,“我妻子是做销售的,去应聘其他行业的公司,人家都觉得你这几年积累的客户资源被P2P坑完,已经没有潜力可挖了,P2P很多失业的,好几个月的补偿金和工资拿不到。”

杭州民生银行一名个人信贷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今年年末,咨询断供的贷款人数量大幅增加,“大部分贷款人都是近几个月失业了,打电话过来问断供的事,如果是信誉比较好、我们评估觉得还有能力还贷的贷款人,在解释情况后,一般我们会做延期的处理,今年(断供)的数量比往年是要多,我们觉得有一些特殊性。”

03

追逐暴利成幻影

除了徐坚强、周铭这样因“中年危机”失去稳定收入而不得不断供的群体,P2P、比特币、股市、投资的失利也“套牢”了一批炒房客。

杭州我爱我家的一家门店经理齐飞告诉记者,在P2P爆雷的那段时间里,有不少投资客想让他帮忙寻找合适的买家,“炒房的人,基本上是以房养房的,用房子和收入加杠杆,每一笔收入到了手里马上就转成支出,资金链很紧凑,我的一个大客户,除了投资房产,还投了P2P,结果P2P这一环出了问题,钱拿不到,他的整个养房链条就垮了,负债越积越多。”

齐飞称,他的这个大客户目前把手里的五套房源全部交给他低价出售,其中有两套未还清贷款的房源需要他帮忙找到转按揭的靠谱人选,“虽然价格都比市价低很多,但是还是比较难出手,看更多加微信:zhanglin1866   转按揭的房子存在比较大的风险,纠纷很多,而且也比较难申请贷款,购房者一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房子,再有一两个月卖不出去的话,他就只能断供了。”

曾经的炒房太太团成员刘敏也对记者表示,虽然大部分炒房客尚未断供,但资金链都已经十分吃紧,“(太太团)老公一般都是江浙这边中小民企的老板,要么就是跑外贸的,今年的大环境差,又在搞贸易战,很多改行的、关门的,而且啊,我们(太太团)都是手里有钱闲不住的,什么比特币、P2P我们都搞了,现在都亏到只能吃老本了。”

刘敏称,其在2017年12月买入了六百万的莱特币,短短几天一度涨到一千多万,但如今只剩下一百多万。记者查阅火币网莱特币价格发现,2017年12月,莱特币由76美元暴涨至369美元,后又连续大跌,如今价格为不到30美元。

徐坚强也对记者称,在中美贸易战的火花下,江浙一带数量众多的小微外贸企业已经出现了不良反应,“尤其是做一些简单的机电零配件的厂子,还有一些做塑料加工、纺织的厂子,不少都停工了,这些厂子的老板,副业就是炒房投资,我发了断供的朋友圈,第二天就有不少小老板过来问我,断供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也考虑断供。”

2018年7月,美国连续公布了两轮对中国商品的加征关税清单,江浙一带小型外贸企业的主营业务——机电音像产品、轻工纺织、家具寝具成为了加税名单中的重点,其中,两轮加税清单中纳入了累计1261.9亿美元的机电、音像设备,预计带来行业损失121.99亿美元。而根据杭州海关发布的数据,1-11月,浙江省出口机电产品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3.5%。

招商银行一位负责小微企业贷款的业务经理对记者表示,“浙江省这两年也一直在推进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要从简单的加工产品向高新技术产品转型,所以实际上做简单加工的小微外贸企业本身今年就面临很多挑战。”

不过,对于由此引发的断供,该业务经理坦言,“其实每年都有断供的人,今年比往年有一定的增加,逾期的贷款中个人住房贷款比例有所提高,主要和今年的经济形势有关系,但总体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还是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更到不了之前外界传言的深圳‘断供潮’那种地步,我就是从深圳调过来的,房贷还是深圳各银行很看重的优质资产。”

11月,一篇题为《断供潮!深圳大量房子被七折拍卖!》的文章引发了热议,随后,相关部门进行辟谣称,法拍房数量大幅增加是由于年内加大司法网拍推广力度,网上录入拍卖房源数量增加,而非断供人数暴增。

前述民生银行个人信贷部业务经理表示,具体有没有出现断供潮,还要看各大银行年末统计的逾期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总量,但从业务层面来看,有断供意愿的炒房一族有所增加,而从近年住建部发布的住房公积金贷款逾期率来看,商业个人住房贷款及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良率也在逐年上升。

记者查阅住建部发布的2016年及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年度报告》发现,2017年公积金贷款逾期总额为10.58亿元,同比上升34.6%,与此同时,发放的公积金贷款数量为9534.85亿元,同比下降了24.93%,也就是说,贷款发放数量减少的同时,逾期的数量在增加。

来源: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