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0

 

问:你(炒股)赚了这么多钱,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答:(下意识的脱口而出)没有意义,没有任何意义,咱们都是寄生虫,没有创造财富,是别人养着我们。

 

这是作为一名顶级散户和私募大佬,林园面对采访时的回答。

 

这句脱口而出的话里,我看到了真诚。

 

但与此同时,我始终觉得他的各种自我包装中存在着迷雾。

 

后来我悟了。

 

他可能是穿越者。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1

 

在高速运转的时光机前,慈眉善目的管理员挨个问队伍里摩拳擦掌的幸运儿:

 

“想要穿越到哪一年?”

 

队伍前面几个被挑中的人脸上洋溢着笑容,不约而同地回答:2010年,买比特币。

 

排在后面的陕西人林园笑笑,一字一顿地说出他的时空旅行目的地:

 

33年前。

 

80年代末,二十多岁的林园刚刚从深圳红十字会医院调到深圳博物馆工作。

 

此时距离日后和众多散户产生爱恨羁绊的两大证券交易所还没有正式开市。

 

穿越第一法则,提前熟悉环境,但也不能穿太早。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在1987年的秋天,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开业,这是改革开放之后全国第一家证券公司。

 

深圳博物馆在当年的年底才正式开馆,没什么游客,更也没什么活儿,有大把时间摸鱼。

 

博物馆和正在筹建的深交所都在市政府旁边,从单位走到交易所,走路只需要15分钟。

 

交易所门口甚至有人摆摊卖股票。

 

对,你没有看错,是摆摊卖股票。

 

支一个股票摊儿和支一个煎饼摊儿差不多。都是由买卖双方、商品、价格和交易组成。

 

看起来不高级,但股票本身就是如此。

 

在交易所没有正式开门前,有五只股票被先后允许在深圳特区证券公司公开柜台上市交易。

 

把新股卖给投资者只是证券市场的第一步,但难度却不小。

 

整个股市的惨淡令人惆怅,有一家公司为完成发行任务,出了个规定:

 

“凡认购者,每股个人出钱0.5元,单位补贴0.5元。”

 

1988年12月份上市的万科同样无人问津。

 

王石曾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有几次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一样不好卖。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林园每天走路过去晃悠。

 

门庭冷落,经常去的市民只有4个人,其中就有林园。

 

摊位里的深圳特区证券公司经理和林园说:

 

“小林啊,你干脆调我们这来这工作算了。”

 

证券市场的精髓是在认购完之后的二次交易。

 

股票市场为什么叫二级市场,是因为最重要的步骤是让拿到新股的人进行二次交易,持续卖给下一个人。

 

万物基于传销。

 

鼓还没有敲,但花已经传开了。

 

在1989年10月的时候,林园从家里凑了8000块钱买了深发展,成本价是88.45元。

 

当年年底,这只股票首次向股东派息分红,每股红利2元,第二年又推出年中分红:每2股送1股,每股分红7元。

 

在券商各个营业部的大厅里,中间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股票名称、出价和数量,有人挂了买单,有人挂了卖单。

 

“深原野,11块4毛,有没有人要。”

 

有人相中了,券商工作人员就用黑板擦把那一笔擦掉,意味着已经成交了。

 

今天已经习惯了集中交易、实时报价的股民应该忍受不了那时候的交易模式,买卖双方报价间隔时间太慢了。

 

不够刺激,不够爽。

 

由于没有集中市场,理论上可以进行一种套利:往返于各个网点,利用信息差反复赚差价。

 

这里深发展卖88块,别的地方卖86块。

 

林园和他的妹夫往往都是在凌晨三点爬起来拿到股票去市场上交易,在这个网点出86块买了,再去下一个网点挂88块卖出去,来回倒腾。

 

如果有人不愿意来自己交易,还可以做代劳,每笔赚中介费一百多块。

 

这个玩法其实我很熟,我小时候倒卖水浒卡,历下区,市中区和天桥区的配货不同,历下区罕见的卡在别的区可能是大白菜,反之亦然。

 

我坚持倒卖了1年多,最后成功把自己的裤子都亏没了。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深发展是深圳发行的第一只股票,这只被精心挑选的、代码为SZ000001的股票不负所托,扛起了这个历史重任。

 

它传递出一个讯号:

 

股市不是单纯的击鼓传花,股票也真的是可以带来现金流的资产。

 

有人开始悟了,而悟这个东西会传染,尤其是可以发财的东西。

 

这只股票简称为“深发展”。

 

主业是银行,是信用社改组成立的银行。

 

“一号股票”,“深圳发展”,即使放在今天都是很好的概念,更何况又是老百姓觉得极其吸金的银行生意。

 

不天天涨好意思吗?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其实从后视镜来看,哪怕那个时候深圳股票市场被全国的人疯抢,股民也就是几百万人,多吗?

 

绝对值不多,现在A股里几千万股民,上亿的账户。

 

但如果只有一只票,哪怕只有几千股民一起使劲儿,股价也会脱离基本面,价格飞到天上去。

 

1990年10月份,在深圳交易所正式开门前,这只深圳第一股7个月内翻了22倍。

 

在开市之前,林园通过持有深发展,资产也从8000元翻到了12万。

 

比特币?开玩笑。

 

比特币能有这个赚钱?同学们,要想穿越之后过得好,还是得多读书。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2

 

穿越者第二法则:要抓住所有的窗口期。

 

1990年初的时候,林园在深圳和上海到处收原始股。

 

原始股是远胜于比特币的存在。

 

最先上市的企业是经过慎重挑选的,非常优质的。 

 

拟上市的这些企业里,很多员工购买了原始股,虽然面值很便宜,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由于资讯的不畅通,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意识到这些原始股的真正价值。

 

刚刚从粮票年代走过来的国企职工,对于证券能代表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什么,你说这些股票再过二十年可以翻好几倍?不可能的。

 

而这时候从深圳来的这位,可以拿出真金白银,并提出收购这些破纸片的林园,便显得格外眉清目秀。

 

持有原始股的人希望早日变现,收购方希望发财。

 

一拍即合。

 

在纸质股票背面写上买家名字、买入价格、日期,股东身份就完成了切换。

 

也同样完成了命运的切换。

 

在人生的多数时间里,命运女神来到身边时,反而是浑然不觉的。当时很多交易都在公园的草坪上完成,当卖股者拿到收购者递过来的钞票时,他们都以为天上红彤彤的晚霞是好运的象征。

 

只是这一次,连林园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手里的12万会在极短的时间里翻到1000万。

 

3

 

人类这一辈子逃不出的东西就是跟风。

 

很快,财富效应让深圳这座城市热了起来,市场越来越热闹。

 

1992年的春节,深交所启用了电脑自动撮合竞价系统。

 

这一年里,存量的股票仍然是那么几只,但股民是一个正在急速扩张的物种。

 

接盘侠太多了,供不应求。

 

更多的股票开始被推动上市,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发行的新股同样也是发行一只,被抢购一只。在很多新股的发售点,为了抢到新股,被财富刺激的市民排队好几天。

 

为了解决排队,央行发明了一种叫”股票认购证“的东西。

 

这或许是很多深圳人人生中第一次摇号。

 

只是他们没想到三十年后买房也要摇号。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一张30元的认购证有数次摇号抽签机会,中签的幸运儿持证拿钱去买股票。

 

在最热的时候,连认购证被炒到了一万元。

 

当时深圳的常住人口60万,发新股时却涌进了120万人。

 

林园收购的原始股也完成了变现。

 

而林园此时表现得像个穿越者一样。

 

他,撤退了。

 

1992年,林园跟朋友说:

 

“这个市场老是这么大面积扩容,估计股市要跌。”

 

4

 

1993年,林园回到西安做房产生意。

 

这门生意需要很多应酬。有一个合作方的老板喜欢喝白酒,而且只喝五粮液。

 

林园就买了一箱五粮液放在自己办公室里。每次这个领导说要吃饭的时候,林园就拿几瓶过去。

 

当时一瓶五粮液是140块人民币。

 

而同一年,陕西省在岗职工的月工资是240.83元。

 

但大家,都没有觉得不对。

 

这时候,林园第一次意识到了白酒是个好生意。

 

这是个好东西,定价这么贵,毛利这么高,还能有这么高的复购,有这么忠诚的用户群体。

 

林园想着等五粮液上市了一定要成为这家公司的股东。

 

在觥筹交错和投身城镇化建设时,林园仍然忘记不了那个混乱而又刺激的市场,仍然忘记不了股票。

 

他似乎生来就属于这个市场。对信息敏感,对好的东西有判断力,以及能控制情绪。

 

天选之人。

 

有些人注定是属于一个领域或者一个赛道,他们兜兜转转总会回到自己熟悉的市场里。

 

1994年的时候,林园重返股市,此后开始一心一意在这个市场里埋头挖金。

 

回归后的第一只票仍然是深发展。

 

对于古早时期的这些股民来说,深发展是图腾一般的存在,炒着炒着就炒出感情来了。

 

林园不一定有这个情怀,但是他觉得只要别人有情怀就够了。

 

别人有,就代表着有人接盘,就代表着可以抄底,就代表着可以继续新高。

 

股票归根究底要卖给接盘的人,决定他们接不接盘的,是共识。

 

多年后,李笑来老师说过一句非常粗俗但非常深刻的话。

 

SB的共识,也是共识,也有价值。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那时的林园不知道多年后李老师可以这么骚,但他知道的是,只要这个赌场里有新人加入,就会有人买深发展。

 

所以,9块钱,不贵,可以抄底。

 

最终,林园在三四十块钱的时候卖出了这只给他带来第一桶金的票。

 

很多人一直以为林园相信闷头长期主义,这就错了。

 

实际上林园相信的是渣男主义:

 

在找到新欢之前,旧爱要被他榨干。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5

 

林园的新欢是四川长虹。

 

四川长虹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当于今日的苹果和华为。

 

拥有一台长虹彩色电视,是每个人的荣光。

 

以彩电为排头兵的整个家电市场正在突飞猛进地增长。

 

1996年,当时的国家经贸委宣布,将四川长虹等6家公司纳入重点扶持目标企业,硬性目标是在2010年进入“世界 500强”。

 

重点扶植的意思就是帮助发展。

 

具体的手段是给钱,给大钱。

 

每年给四川长虹2000万元。

 

穿越第三法则:如果记不清历史细节时,要多看当时报纸。

 

云贵川是宝地,老是出大蓝筹。

 

1994年,日后统领江湖的大蓝筹贵州茅台还不见踪影,刚刚上市的四川长虹才是第一蓝筹。

 

1997年,林园买入了四川长虹,22块钱买入,对应的PE值是6倍。

 

林园觉得便宜,买了。

 

每次看到林园说这一段的时候,我就恨得牙痒痒。

 

因为现在受过金融学知识训练的朋友,谁都会觉得这个价格便宜,这是一个光靠分红就可以回本的价格。

 

长虹直到2009年还是中国彩电销量最多的企业,而此时距离电视市场饱和还有一段时间,这么一家成长股,居然只有6倍的PE。

 

股民多,但是识货的股民少。

 

不用捡烟蒂,地上全是没有抽的万宝路。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在这样的股民结构和市场结构里,只要比别人稍微努力一点点、认真一点点、逻辑强一点点,就能找到好公司、好标的。

 

2000年,林园以60块以上的价格卖出四川长虹。

 

这个时候,林园资产大概翻到了一亿元。

 

如果说林园对深发展的投资是单纯的投机行为,是看到市场供需失衡而做出来的判断时,在投资四川长虹这只票的时候,他似乎开始有了价值投资的模样。

 

当然,更多的显然是真香。

 

我看到这段往事的时候,隔着好多年,隔着屏幕。

 

我都觉得香。

 

是该死的嫉妒让我变了模样。

 

我太贪了,太贪了,太贪了。

 

上面那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林园说的。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6

 

说到价值投资。

 

广义的价值投资是指不看K线、不看市场资金的博弈,只关注上市企业本身内在价值的投资策略。

 

这种今天看起来极为普遍的策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非主流的。

 

市场里绝大多数人并不在于被炒的是什么,他们更关心有多少资金下注。

 

K线技术的学问被发明出来,可以从图形上看出股价的走势,这种技术到底是科学还是玄学始终有争论,但这是比数字货币更早出现的共识实践:只要达成共识的人足够多,假的也能变成真的。

 

价值投资有剑宗和气宗之分。

 

剑宗的掌门人是格雷厄姆,好价格下的好公司,好价格更重要,便宜为主,再好的公司,贵了就不买了,安全第一;

 

气宗的首领是费雪,更看重好公司配好价格,更喜欢潜力股,价格贵无所谓,核心奥义是“好的通常会贵”。

 

作为一个信奉实用主义的人,林园的策略是。

 

 “只要好用,都拿过来用”。

 

林派价投更像是巴菲特方法论的复刻:将气宗和剑宗结合,既捡烟蒂又看潜力股。

 

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在遇到真正稀缺的好好公司的时候,勇敢搏一搏。

 

不敢贪,怎么能大赚?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有一些公司是潜力股,是真爱。

 

投资一定,但产出无限大,ROI高得很。

 

这个最典型的案例是五粮液以及日后让林园陷入争议的片仔癀。

 

真爱就要给的时间久一点儿,卖早了会后悔。

 

1998年4月,林园心心念念的五粮液上市,发行价是14块,在上市后的第一周就飙到了69块。

 

林园自己的说法是,买了三十几万股五粮液,成本价是五十几块买的,等了五年,又何妨再等五年,就一直拿着。

 

这支票一直拿到了2003年。

 

除了找所谓的“真爱”以外,林园主要热衷的是捡烟蒂。

 

找当前市场被低估的股票和可转债,前者典型的就是宁沪高速,可预测,目光所及之内没有什么大风险。

 

2000年,A股开始陷入跌跌不停的熊市里。

 

林园卖掉四川长虹,开始买入港股里的宁沪高速。

 

当时宁沪高速每股净资产是2.5元多,股价只有1.1元,股息率都在8%以上。业务上,收费稳定,公路收费没什么大的政策风险。 

 

收费高速公路是典型的收租股。

 

当时的香港已经是寸金寸土,港人已经体会到收租这门生意的价值。

 

但在那个时候,很多国人还没有体会到房东和房租的巨大威力。 

 

具体在宁沪高速这个票上,他把这条收费公路沿线的南京、无锡、镇江和常州这几个城市的车保有量,做了个调研。

 

如果小汽车的增长率都在20%以上,那么收入业绩也能涨20%。

 

2000年买入,到2003年卖的时候,宁沪高速每年的复合增长是39%。

 

很显然,林园又赢了,赚了三倍。

 

7

 

最简单的道理,最易观察的现象,最易懂的逻辑链路,简单到过于简单,像是小学生手笔。

 

这是林园的典型特征。

 

我在多年前第一次接触到林园的理论的时候,是非常震惊的。

 

不是复杂,而是太简单了,简单的过头了。

 

但,市场上却没有多少人和林园抢。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后来我意识到,他如此简单的背后,其实是不简单,很不简单。

 

有时候,人的认知通常和见过的世面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你在世纪初当全国职工平均工资不过千元的时候,你能有去香港体会收租股威力的机会,你能有去长三角做车辆增长预测的实地调研的条件,那么你也可能会得出这种大道至简的结论来。

 

世界是复杂的,道理是简单的。

 

但要明白“大道至简”这句话,你得先看看世界到底有多复杂。

 

林园此时通过积累财富而掌握的信息差,和普通散户越来越大。

 

这种巨额的信息差,今天在高铁发达、互联网资讯畅通的时候,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而在世纪初的时候,这是核心壁垒,是护城河。

 

当然,林园始终没有向他粉丝承认的一个真正的护城河是:

 

钱,钱,还是他妈的钱。

 

当钱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投资只是概率游戏。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因为之前套利获得的巨额财富,他不需要靠消息赚钱,他可以验证巴菲特的方法论在中国市场上的有效性,他可以广撒网,可以小规模试验方法论。 

 

如果用5000万买了一只票,赚的不多,可以不说,要是翻三倍就使劲说,最终效果还是一样:

 

“我炒股没有赔过。”

 

很难赔钱,即使你不幸买了垃圾股,你依然有可能用钱把它拉起来。

 

在那个亿元户还比较少见的时候,钱的威力比现在大,能够调动的情绪也比现在大。

 

钱可以兴风作浪。

 

这才是一条普通人很难游过去的护城河。

 

但你没法模仿。

 

这是世界的参差。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8

 

2000年到2003年,A股是一个大熊市。

 

林园没掺和,跑到港股搞了高速公路。

 

林园说这段时间不参与A股的原因是看不上很多散户,别人都是以盘子大小论英雄,而他自己是价值投资,自1996年开始就以PE来做估值标准,觉得散户有点滑稽了,就退出了。

 

这个说法其实更滑稽,股票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

 

既然靠着股票分红就能回本,你担心别人的操作干什么呢。

 

唯一的理由只能是:他是穿越者。

 

穿越第四法则:知道了坑就别进去了。

 

他,又一次逃顶了。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到2003年的时候,A股已经跌到了一千六七百点,林园觉得可以抄底了。把五粮液的报表拿给自己身边朋友看,说看看能不能抄底。这三人都说可以买,但其中一位姓李的朋友告诉他,

 

“你买五粮液,不如买茅台。茅台的财务指标更好。”

 

高人一句话,胜过十张表。

 

林园看完报表,觉得财务指标确实是茅台更牛X一点。

 

林园自己做了一个非常粗糙的白酒用户调研,他问了100个人,其中98个人说,五粮液更好。

 

这个就是我们今天所说“身边即世界”的典型案例。

 

有时候你案头功夫做足了也不一定赚钱,赌运来了直觉准了再怎么粗糙的研究都能压对。

 

一般人做完这个粗糙的用户调研之后都会选择买五粮液。

 

林园觉得茅台的PE只有17倍,不如都买。

 

成年人,不做选择。

 

有钱,所以,我全都要。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在2003年的时候林园把宁沪高速卖掉,退出来就买了70%的茅台、30%的五粮液。

 

渣男指导手册第二条:如果两个都好,就都要。

 

此时日后被尊为白酒天王的坤坤还在上大学。

 

同时买入贵州茅台的民间股神还有但斌。

 

但斌同样是在这一年里买入了茅台,并在此后称为茅台最有名的非官方代言人。在鼓吹茅台的漫长时光里,但斌得到的不仅仅是质疑和谩骂,更是名声和因为名声而带来的私募基金管理费。

 

在某种意义,这也是一种长期主义。

 

民间股神,投资的不是茅台,而是自己百发百中的神话人设。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从这个阶段开始,林园被尊为“价值投资”的代表。

 

随着钱越来越多,他已经不再可能像早期一样,all in在一只票上,而是被迫变得花心起来。

 

在2003年到2005年,林园的账户先后投了19只股票。

 

这里面有赚有赔,有大赚有小赚,有大赔也有小赔。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赚钱的个股有的是老炮友,比如深发展;

 

有的是新情人,比如贵州茅台。

 

也许他开始相信并在此后投身于价值投资,是因为只有这些票赚了钱。

 

这些票给林园带来的不仅仅是运气,还是方法论。

 

他开始相信:那些可以成瘾的、有定价权的、垄断的产品,好像真的挺好的。

 

再次强调一下,可以成瘾的、有定价权的、垄断的产品。

 

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9

 

今天最热闹的创业大潮是新消费,是国货崛起。

 

过去三十年来,中国的标签是世界工厂,是中国制造,一直是在给品牌做代工。

 

一是没有足够成熟的、有复购能力的消费者,二是研发上、产品品控上确实和国外有一些差距。

 

这几年随着很多人才的成熟,供应链的成熟,很多中国品牌也开始起来了。

 

林园开始搞投资的时候,是没有这么多国货消费品的。

 

在衣食行的赛道里,中国品牌是不受认可的,也是稀缺的。

 

在那个时间节点,国货在很多赛道上都是节节败退。

 

为数不多都打的过洋货的品类是:白酒、低温奶和中药。

 

在2006年的时候,林园说自己的选股思路是选有品牌的公司,实际上是选那些有定价权的公司。

 

坤坤说得好,要选那些在市场谈判桌上有能力掀桌子的那个。

 

投资,就是比谁敢掀桌子。

 

大腿要找粗的抱。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林园备选股票里,有茅台、五粮液,还有伊利、云南白药。

 

这些都是中国品牌的消费品,还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都可以吃到嘴里。

 

伊利也是消费品,也是吃到嘴里的,但林园说自己看了一圈没有买。因为液态奶一直在促销。

 

促销不是不好,价格战不是不好。

 

林园觉得问题出在不好算账。

 

如果一种产品需要频繁促销,那么价格就是不稳定,业绩就很难算账,就没有办法做预期管理。一旦市场上出现一个新的竞争对手,开始打很激烈的价格战,管理层也不能做出准确预测。

 

估值又谈何准确呢?

 

林园发现自己赚钱的这些票(高速公路、酒、中药),有一个共同特点,商品的价格是不变的或者涨价的。

 

多少营收,多少利润率,很容易算出来他未来几年的利润。

 

这个利润只要算死了,账锁死,其他风险相对来说就很小,对于远离企业日常管理的散户来说就能把握得住。

 

表面上说的是算账,实际上说的是“垄断”。

 

“散户不被割,唯一的方法把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上。”

 

土,土,土。

 

但33年来,他熬过了一波又一波的低谷。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但垄断这个事,听起来又简单,又性感。

 

但其实也挺难判断的。

 

有时候你觉得他垄断了,过几天发现出现一个新对手,价格战又打起来了。

 

就比如说电商平台,在2016年之前我们都觉得已经一统江湖了,结果电商又进入了三国时代。

 

于是林园的逻辑从:“账好算”的消费品进化到了“吃到嘴里的成瘾消费品”。

 

吃到嘴里意味着吃完就没,意味着需要复购,意味着高频消费,意味着哪怕完成了全国国民的渗透,依然可以增长。

 

他后来投三大慢性病的医药股也是同样的原理,因为是慢性病所以需要持续吃,需要复购,需要高频消费。

 

林园喜欢老字号,喜欢百年乃至千年的东西,他喜欢茅台,喜欢片仔癀,会用“粉蒸肉”、“红烧肉”来举例,要买可以提供经久不衰、流传千年产品的公司。

 

但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鸭也是老字号,衰落起来也没有给林园半点面子。

 

这也是我始终对林园保持怀疑的原因。

 

他的逻辑过于简单,这就代表,符合他要求的股票,太多太多了。

 

这就像征婚,他就告诉你异性,活的。

 

他当然没错。

 

但也没啥用。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所以问题来了。

 

为什么选择中药、白酒,早期是相信品牌的溢价,找了一大堆品牌,但最后只有中药和白酒跑出来了。

 

为什么呢,倒推法,证明有效了再逆推原理。

 

林氏养蛊投资学。

 

先假设,后试验,再把假设证伪,提出新的假设。

 

林园真的不愧是医学院毕业的。

 

懂科学,也懂养蛊。

 

对林园来说,炒股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养蛊术。

 

当然归根究底能把股市玩成养盅,还是要有钱。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10

 

但斌老师喝酒,林园吃药。

 

这不是开玩笑,这是对他们个人风格的直接描述。

 

更直接一点,林园喝酒吃药。

 

在价值投资还不是主流的年代里,因为吹捧茅台而成名的投资者不仅仅有林园和但斌。

 

另外一名私募大佬董老师曾在2012年和人打赌如果茅台市值5年内跌破1500亿元就裸奔。一年后,愿赌服输,在树林里赤身裸奔。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但如此真爱,却因为2019年初在贵州茅台上700元之后,认为估值太高全部清仓。 

 

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两年之后茅台股价翻了三倍之多。

 

董老师虽然错失良机,但能说这不是价值投资吗。

 

不,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不是捂盘。

 

价值投资是如果你发现一只好股票变差了或者你觉得贵了就出手了,哪怕你只持有一周也是价值投资;

 

而如果你死认了一只票,无论它业绩变成什么样矢志不渝,不卖分毫,这也不是价值投资。

 

董老师认死理:“30倍PE以上的股票一秒钟都不敢拿”。而茅台现在股价对应的市盈率是55倍。

 

因为这样的好公司是稀缺品,钱太多了,稀缺品自然贵。

 

但这也意味着如果没有增长的话,55年才能回本。

 

董老师表面上是格雷厄姆的信徒,背地里却是PE教条主义的受害者。

 

与董老师相比,不敢投资互联网公司的林园似乎要激进的多。

 

毕竟按照林园自己的说法是,他入手茅台后一手没卖,入手片仔癀之后也是一手没卖。

 

大哥,你在这儿和空气斗智斗勇呢?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但其实,林园才是更审慎和保守的。

 

为什么?

 

因为投资是否激进,只有十分之一看交易操作。

 

十分之九,要看资金以及杠杆操作。

 

林园的钱没有成本,都是自有资金,无杠杆,等得起。

 

他是股票的原教旨主义者,公司就是要给股东分钱的,而不是骗股东钱的。分红的才看,持续分红的才买。

 

因为这代表公司赚钱,并且讲武德。

 

他对股票很挑剔:毛利高、最好能吃到嘴里的、产品垄断(不打价格战)、产品可成瘾(高渗透率后仍然会有增长)、可持续分红,以及股价还便宜。

 

找到之后可以好公司,满仓,不动如山,捂着。

 

他嘴上的“以不变应万变”是有前置条件的。

 

而且条件很苛刻。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11

 

看到这里,你觉得我很相信林园吗?

 

错了。

 

我依然存在怀疑,这份怀疑从当初知道这个人,到今天,都没有变过。

 

《隐秘的角落》的作者紫金陈在雪球上发帖,

 

“07年牛市那会儿,捧出过好几个股神,这些人凭空冒出,统一经历是九十年代炒认股证、收原始股发了第一桶金,后来就靠这几万、几十万炒成了几亿几十亿,花钱上了各种报纸、电视台、门户网站,等别人后来私募发达了,这些人改行做私募了。”

 

按照陈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比尔盖茨女婿”的故事,一开始是假,等别人信了就成真的了。

 

这是一种怀疑论,也不见得是真理。

 

但其实和林园的理论一样讲道理。

 

这就成了一个左右互搏的难题。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坦率的说,没有人见过林园的真实个人账户,比如按照林园自己的说法持有2%的茅台股份,应该是茅台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但实际上也没有。

 

林园说是分仓,但这种说法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堪称是薛定谔的茅台股东。

 

就像林园在2006年曾公开表示不看好伊利股份,但在同一年在实盘账户里买入了伊利股份,左右互搏是常态。

 

更魔幻的是,他确实也没有任何理由来公开账户,股票交易获利暂时还是不用交税的。

 

这他妈谁知道他说的真的假的?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所以,我还是更喜欢这个穿越者故事的版本。

 

从历史的后视镜来看,他的很多理论也不一定对,不像他所说的那样风险很小,但他运气好,都躲过去了。

 

站住普通散户的立场上,不要把林园当成神,但可以把他当成穿越者。

 

只是问题是,你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间穿越而来。

 

也不知道他带了多少钱,准备赚多少钱。

 

以及,是不是你的钱。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2007 年,林园开始下场做私募募集了第一支基金,结果第二年就赶上大股灾,净值跌破 0.5,一度跌幅接近 60%。

 

在之后漫长的时间里,林园投资旗下的基金表现平平。直到2016年彻底爆发,从那以后林园不再是一个传说中牛散,而是一名真正的私募大佬。

 

在2020年末,全国所有的私募基金排名里,林园投资是第一名。从只有三只产品到现在的172只产品,林园仅仅用了4年时间。

 

这是实打实的,也是这篇文章的起因。

 

他过去讲的话我通通不信,因为谁也不知道他说的真假。

 

但他做到top之后,他之前说的话,似乎有了一点点参考价值。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林园在2017年说了一句:

 

“片仔癀未来股价或许会超越茅台。”

 

2018年,林园旗下的基金成了片仔癀的前十大流通股东。

 

但在去年三季度的时候,却退出了十大股东的序列。

 

在2021年6月9日举办的片仔癀股东大会上,林园又说自己从2005年起投资片仔癀股票,至今一股未卖。

 

现在片仔癀的产品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创了新高。

 

坦率的说,我不知道他说的到底算真算假,只能说这个人没有变。

 

话有时候真,有时候假,但回过味来,带着一种狡黠的真诚。

 

仿佛在给你传授哲理。

 

又仿佛逗你玩儿。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12

 

其实现在看来,穿越者林园只做对了一件事:尽早地投身到市场里,赚第一桶金。

 

然后试错。

 

因为本金足够多,小规模试错没有任何风险。

 

他的理论很正确,也被人说是胡说八道,都对。

 

更残酷的现实是,这可能只是赌对以后的一种自我解释。

 

正着说可以,反过来说也可以。

 

但是他赢了,所以他说的就是对的。

 

像极了成功学的狗屁归因。

 

股神林园可能是穿越者

 

他的理论都是对的,但别人听了也发不了财。

 

今天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贵州茅台是一家好公司,高毛利,供不应求,但买了能发大财吗?

 

55倍PE,意味着光靠分红需要更久的时间。

 

时代不是那个时代了。

 

是因为错吗,是因为晚。

 

敢买,能买,能拿住,能憋,本身就是种本事。

 

不管这个本事是因为你懂,还是因为你莽。

 

不重要。

 

有的时候,非凡人和凡人之间,差的就是这一点莽。

 

英雄时代,是形容词后置的词语组合。

 

时代才能造英雄,而不是相反。

 

从来没有林园的时代,只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林园。

 

学得会理论,追不回时光。

 

在命运面前,你我皆盲人。

 

林园会不会也有一瞬间,回忆起当年第一次走进那个人声鼎沸而又有充满希望的交易所的那一天。

 

那只是平凡的一天,太阳,空气和水,都只是刚刚好,一切都普普通通。

 

 

全文参考资料来源如下:

【1】林园. 林园创富要诀. 陕西电视台《今日证券》演讲文字版

(https://xueqiu.com/1182250507/152626923)

【2】矮股. 林园的“股道”之行. 东方财富网博客

http://blog.eastmoney.com/zgbft/blog_212548216.html

【3】月风投资笔记. 90年代的泡沫启示录. 金斧子

(https://v.jfz.com/detail-8770.html)

【4】削橙子. 那些年,那些韭与刀. 格隆汇

(https://www.gelonghui.com/p/428483)

【5】西河郡长史.东亚做题家思维的产业政策.雪球

(https://xueqiu.com/9584912808/148459621)

【6】《林园炒股秘籍》

【7】《中国经营者》节目,林园专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9p9hT4Vh6kBvj7OdBqORxQ

读书:任俊杰《穿过迷雾:巴菲特资与经营思想之我见》

巴菲特有一些东西学不来的,比如不介入公司的管理,一个小散想介入管理也没有人鸟你,还动管理层呢,动动嘴还行。还有对于公司管理人士的考察近乎不可能。所以四把尺来说,可能能参考的就是好生意、好价格。去年的茅台、酱茅上天可见一斑。然后今年又不行了。有保险源源不断的资金加持,对于个人来说也貌似也不现实,否则也可以越跌越买。

私人企业收购对小散来说太不可行。

在企业管理上 对于散户而言一个是不去做,一个是做不到,最后是一样一样滴。 我们倾向于让旗下众多事业体自主经营,并且不会实施任何程度的指导和监视。

四把尺:想要的企业是:(1)我们懂的生意;(2)有良好的经营前景;(3)由德才兼具的人士管理;(4)非常吸引人的价格。

能力圈:易了解才风险可控。坚守能力圈才有望成功。

有智慧的投资并不复杂,虽然也远不能说它很简单。投资人真正需要的是具备能正确评价一项特定生意的能力。请注意‘特定’这个词语——你不必成为所有乃至许多公司的专家,你只要能对个人能力范围之内的公司做出正确评估即可。能力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里。

1996年的致股东信

如果某项决策中只有一个变量,而这个变量有9成的成功机率,那么你就会有9成的胜算。但如果有10个变量,而每一个变量你都有9成的把握,那么最后成功的概率就只有35%。

既然一根链条的稳固性是由最弱的那个环节所决定,那么链条的环节就越少越好。

经验显示,最赚钱的往往是那些5至10年来一直做着相同生意的公司

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家公司10年以上,那最好连拥有它10分钟的想法都不要有。

除非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否则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的生产者,将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只要产能过剩,产品的价格就只会反映其经营成本而非已投入的资本。

只能生产一般化商品的企业,长期获利前景堪忧。

有着市场特许经营权的产品和服务具有以下特质:(1)它被人们需要或渴求;(2)被消费者认定找不到其他替代品;(3)不受价格管控的约束。

当商业模式或所处产业环境较为恶劣时,即使是较为出色的骑师或船长也大多无能为力。

你划一条怎样的船胜于你怎样去划这条船(尽管无论是好企业还是坏企业,经营者的智慧与勤奋都非常重要)。

三组竞争要素:超低成本+诚实价格,出色的产品+优秀的服务,品质+品牌。

如果我们能取悦于我们的客户、消除不必要的成本支出、不断改善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我们就会变得更强。

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能产生现金而非消费现金的公司。当通货膨胀逐渐加剧时,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他们必须将所赚得的利润全部再投入才能维持原有的营运规模。这些企业的运营就像海市蜃楼般虚幻。

应回避有“巨大投入”的非垄断性公司,NetJets需要背负一个较大的资本支出和营运费用

第二把尺就是“才德兼具的管理人”

一:以股东利益为导向 、二:较强的资金配置能力、三:严格的成本控制、四:真诚、五:乐在其中、六:理性并购

大部分的大型购并案充满了不公平性:对于被购并方来说,得到是财富;对购并方的管理层来说,得到的是名和利;对投资银行家与购并顾问来说,得到是蜜糖罐;对于购并方的股东来说,得到的却是财富的即时或长期缩水。

(1)所谓有‘转机’的公司最后鲜有成功的案例;(2)以低廉的价格购买一家正在惨淡经营的企业,不如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优异的企业,因为后者更能发挥管理人的才干。

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优秀的企业,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企业。

(1)好价格的首要地位逐渐让位于好生意;(2)评估价格是否安全的依据由过去的基于资产评估和历史评估改为基于对企业未来长期前景的评估;(3)当对企业的品质与未来充满信心时,会适度放宽价格尺度。总之一句话,对买入价格是否具有安全边际的评估,如今更多的是基于企业的内在价值。当然,是保守评估下的内在价值。

如果让我们在股价令人满意但公司有问题与股价有问题但公司令人满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宁愿选择后者。当然,真正引起我们兴趣的,是公司与股价都能令人满意。

到年底,伯克希尔账上累积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已高达430亿美元,我对此感到有些压力。查理和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争取在2005年能将这些闲置资金转化为较有吸引力的资产,不过我们不敢说一定能成功。——没有好球,决不挥棒。

每股收益=每股净值×净资产收益率

公司当期收益对普通股市场价位的影响程度要大于长期平均收益。这个事实构成了普通股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逻辑上,一个不仅在过去的历史中,而且未来预期也会有高资本回报的公司,应当留存大部分的利润,从而可以让股东获取更好的投资回报。相反,那些低资本回报的公司理应发放高比例的红利,从而可以让股东将资金投入到更具吸引力的项目上。

我们大部分的主要股票仓位往往都要持有很长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投资记录反映的也是这些被投资公司在这段时间的经营表现而不是它们的股票价格。

伯克希尔的股票持仓需要分成两个部分:(1)仓位占比较大的主要投资部位;(2)仓位占比较小的次要投资部位。说巴菲特的投资是长期投资,主要指的是伯克希尔的主要投资部位。

我们保持原地不动的投资方式,反映了我们把股票市场当作是财富分配的中心,在这里,钱从活跃的投资者流向有耐性的投资者

我们不会用所持股票在某一年的市值变化来衡量投资成果。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两个衡量标准:(1)每股收益的增长——需要适度参考所在产业的经济环境;(2)这个标准略带一些主观性:公司的护城河——即它所拥有的让竞争对手始终都感到棘手的竞争优势——是否在这一年变得更加宽阔了

价值投资也许不全是长期投资,但巴氏投资一定是长期投资。

我们的策略是集中持股。对那些缺乏足够吸引力的生意与价格,我们试着尽量避免这也买一点,那也买一点。当我们觉得某个投资对象有足够吸引力时,我们就会大量地买进。

正确的投资方式是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自己了解且十分信任其管理的事业上;那种通过把资金分散到一大堆自己不太了解且没有什么信心的公司上面以便借此去控制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

如果你是一个有一定选股能力的投资人,熟悉产业运行并能够自行找出5~10家股价合理并享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传统的分散投资对你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那样做反而会容易伤害到你的投资并由此增加你的风险

如果你不能比市场先生更了解所持生意的价值,你最好不要跟他玩这样的游戏。这就像打牌,如果你没有办法在30分钟内看出谁是傻瓜,那么那个傻瓜就是你自己!

投资人的成功靠的是优异的商业判断力,同时避免让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受到市场情绪的干扰

研读投资的学生只需要学好两门课程:(1)如何去评估一项生意的价值;(2)如何看待市场价格的波动。

进行有效判断的两个前提:(1)企业商业模式的层级越高,越容易做出有效判断。还记得巴菲特对商业模式层级的定义吗?从低到高分别为:一般商品事业、强势的一般商品事业、弱势的市场特许事业、市场特许事业。(2)坚守你的能力圈

股市是一个对过客不利,对永久居民有利的市场

认同并尊重原公司领导层的管理,甚至不惜签署书面协议将自己的投票权拱手让出

这样做比让公司经理人整天因为公司不停地更换老板而分心要好得多

绝不能轻易卖掉一家优秀上市公司的股票。

长期来看,债券是个平庸的投资工具。

巴菲特的投资主线只有三个:保险业、私人企业和股票

错误定价是巴菲特参与衍生品投资的重要前提。

我不相信预测市场这回事,我只相信买大公司——尤其是被低估的公司,以及被忽略的公司。

巴菲特把买入上市公司股票等同于买入一家私人企业。

买入股票时,我们关注的是价格而非时间。在我们看来,因为忧虑短期经济形势的变化或是股市的短期波动(两者很难准确预测)而放弃买入一家有着确定长期经济前景的公司,是一件很愚蠢的事。

固定价格的股票期权不仅有可能损害股东利益,也可能达不到所谓“同乘一条船”的效果。

(1)基金经理只是一个打工者,必须在意个人的利弊得失;(2)因为是一个打工者,所以特立独行往往会得不偿失;(3)循规蹈矩的操作即使错了,也“法”不责众。

股市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器。

一家成功的企业是否能很快地被认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家企业的内在价值能否以令人满意的速度增长。

市场不是一台根据证券的内在品质而精确地、客观地记录其价值的计量器,而是汇集无数人部分出于理性、部分出于感性选择的投票机。

由基本原理决定的重量容易测出;由心理因素决定的投票很难评估。

投资人应当明白,情绪上的波动与投资中的成本支出是其成功的大敌。如果大家一定要坚持选择进出股市的时机,就应尝试着让自己在别人贪婪时恐惧一些,在别人恐惧时贪婪一些。

我们对董事的要求底线是,如果股东赢,他们赢得更多;如果股东输,他们输得更惨。我们的方式或许可以被称之为所有者资本主义。

在为公司挑选新董事时,我们沿用一套多年的标准:以股东利益为导向;较好的生意悟性;利益相关;真正独立。

事实上,经常性地买卖股票反而有可能使我们的税后利润显得更高一些。如果他选择一直不卖股票,那么投资收益(股票价格的提升)就只能反映在公司的每股净值上,而不是当期利润上。

我们在股票投资时所采用的评估方式与买断一家公司的全部股权没什么两样。我们希望投资对象:(1)能够被我们所了解;(2)具有良好的长远经济远景;(3)由才德兼具的人所经营;(4)有非常吸引人的价格。

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操作策略其实并不完全一致,有基于企业资产负债表的价值投资,也有基于企业现金流量表的价值投资;有短期的价值投资,也有长期的价值投资

在计算一家公司的价值时,成长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变量,这个变量的作用可大可小,其影响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只有将资金投入到可以带来更多回报的项目上时,投资人才有可能因成长而获益。或者说只有当企业每投入的一块钱可以在未来创造超过一块钱的市场价值时,成长才有意义。那些只能获取低回报却需要不断投入新资金的项目,成长反而会伤害到投资人的利益。

就投资而言,人们应该注意的不是他到底知道多少,而是能够清晰地界定出哪些是自己不知道的。投资人不需要做太多对的事情——只要他能尽量避免去犯重大的错误

在买股票时,必须要坚守安全边际

只有在几个条件同时具备时,公司买回自家的股份才有意义。首先,公司必须有多余的(指短期内一定不会使用)资金(现金加上合理的举债能力);其次,以保守的评估,公司股价低于其内在价值。此外,我们恐怕还要加上一个旨在防止误解的说明:公司股东必须已获得足以对公司股价进行评估的所有信息。否则的话,某些内部人士就有可能利用不对称信息占不知情股东的便宜。”(1999年信)

买便宜的股票就是沃尔特操作策略的全部。在整个合伙经营期,沃尔特曾拥有过超过800只的股票;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其持有的股票数目超过100只;管理的资产总值为4500万美元

市场的命运取决于企业的命运,企业的命运则取决于国家的命运,即使经历无数个风风雨雨,但只要国运总体向上的趋势不改,企业创造财富的脚步就不会停止,跌下去的市场也最终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涨回来。

想要拥有一项出色的生意又不想价格太高,采取直接购并的方式往往不可行,不如通过买入股票而间接拥有其部分股权

协商买下整家企业和购买上市公司股票——使我们在资金配置上比起那些只坚持某一做法的人来说拥有很大的优势

投资就像打棒球,要想获取成功,你必须关注比赛而不是不断翻动的记分牌

报告内容都应当能够帮助到有一定财会基础的报表使用者了解以下3个问题:(1)这家公司大约值多少钱?(2)实现公司未来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3)在现有条件下,经理人的工作表现如何?

所有董事都是伯克希尔的大股东。5个董事中有4个董事家族资产净值的一半以上为伯克希尔持股。

当时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相对回报差不多就会变成绝对回报。至于背后的原因,一是公司的业绩增长必然推动股价的增长;二是我们之前探讨过,所谓系统风险其实就是时间的函数,时间越长,系统风险就会越小

伯克希尔股票的实际周转率(扣除内部交易、送礼与亲属赠予等)每年大约3%。股票分割只会增加交易成本、降低股东整体素质以及鼓励公司股价与其内在价值长久性地背离。除此之外,我们看不到它有任何一点好处。”

让我们汇集了一个全美上市公司中最优秀的股东群体。我们的股东不论是在想法上或是行动上,都是理性的长期投资人

时间是优秀公司的朋友,却是平庸公司的敌人

我们认同奥美广告创办人大卫·奥美的哲学,他曾这样说:‘如果我们只雇用比我们矮小的人,那么我们就会变成一群侏儒;如果我们只雇用比我们高大的人,那么我们也会变成巨人。’

在我们看来,小概率挫败的可能性没有办法用大概率地大赚一笔来弥补。如果我们的行为合理,就一定能够得到好的回报。在大部分的状况下,融资杠杆顶多只会让你移动得更快而已。

为了多赚几个钱而借入很多的债务,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轮盘赌,只是它的风险看起来没有那么高而已

公司手中始终握有不低于200亿美元的现金(含现金等价物)

如果对伯克希尔做一个业务切割的话,可被切分成主要的三块:(1)保险事业经营;(2)证券投资;(3)私人企业收购。公司保险事业为公司的两项投资业务输送了源源不断且数额巨大的弹药。低成本的浮存金是伯克希尔业务不断得以发展的引擎所在。

当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查理和我会选择股票回购:(1)公司拥有充裕的资金可以满足日常运转和流动性的需要;(2)股票价格远低于经保守估计的公司内在价值。以我们预设的不高于资产净值110%的价格回购股票;如果手中的现金少于200亿美元,我们也不会进行股票回购。

我们对未分配利润的首要配置依然是看它们能否被我们的现有业务进行有效再利用。

分红或不分红的依据是要看留存利润能否创造更高的价值。

在伯克希尔,我们只会坚守在那些可以合理预期其未来数十年利润增长的生意上面。即使如此,我们还是会经常犯错。

我们会提前做出安排,让我们任何可以想象的现金需求与自身的流动性相比都显得微不足道。除此之外,源自我们多项生意的现金流将不断为我们注入新的流动性。

我们倾向于让旗下众多事业体自主经营,并且不会实施任何程度的指导和监视。

(1)从不碰不可预期的生意;(2)从不把命运交到别人的手上[1];(3)对旗下的企业从不进行过多干预;(4)从不会去讨好华尔街。

从不投机。巴菲特不仅从不做与投机有关的事情,而且将价值投资做到了极致

从不做时机选择。准确预测股票价格未来走势以及买进卖出的适当时机,被列入人们最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一

从不碰价格不便宜的股票。一为价值、二为缓冲、三为提升你的投资回报。如果价格都不便宜怎么办?那就耐心等待,直到那只小小的棒球落入你的最佳击球区域。

从不买过多的股票。其重仓持有的股票也很少超过8只。

从不和大多数人站在一起。逆向操作的基本前提是“你必须比市场先生更懂得你手中股票的价值”。

长期来看,市场将会出现非比寻常,甚至十分诡异的风险。无论你积累了多少成功记录,只要犯下一个大错误,都可能会被一笔抹杀。

如果我们把伯克希尔也看作是一只共同基金的话,那么它的主体风格就只有一个:买股票等同于买企业。

“Smart”是伯克希尔“基金”的唯一风格。

真正重要的是每股内在价值而非账面净值。账面净值是一个会计名词,用来衡量一家公司已投入的资本——包括已用于投资的所有留存利润。内在价值则是指一家企业在以后的时间里所能产生的净现金流的折现值。

如何追踪伯克希尔的业绩?至少5个追踪指标:(1)每股内在价值(最重要,但难以计算);(2)每股账面价值(随着伯克希尔进入巴菲特管理的后期,效果越来越不好);(3)每股投资(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公司业务重心的转移,指标也开始逐渐失去靶心);(4)每股收益(有望逐步替代每股投资这一指标);(5)每股价格(从2014年开始,巴菲特已将其作为每股净值的辅助乃至替代指标)。

估值手册:

现金流折现、估计值、简易计算

计算价值的公式,我把它浓缩如下:任何股票、债券或企业的价值,都将取决于将资产剩余年限的现金流入与流出以一个适当的利率加以折现后所得到的数值。”

便宜为大

“经过现金流折现后,投资人应选择的是价格相对于价值最便宜的投资标的

两座基石。坚守在自认为了解的生意上,这表示它们必须简单易懂且具有稳定的特质;买股票时,必须要坚守安全边际。如果计算出来的价值只比其价格高一点点,我们就不会考虑买进

确定性。

债券是特殊的企业;企业是特殊的债券。

《客户的游艇在哪里》

《选股战略》

埃德加·史密斯所著的《用普通股进行长期投资》

农夫山泉有点“氚”

 农夫山泉有点“氚”

 凤凰网财经二套

消解无聊的对症之药

 氚:(音‘chuān’),亦称超重氢,是氢的放射性同位素之一,也是福岛核废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农夫山泉

以“大自然的搬运工”名号

在一众纯净水中杀出重围的时候

不但以黑马之姿三分了瓶装饮用水市场

还成了消费者心中大自然物流的唯一代言

 

农夫山泉有点“氚”

 

只是他们可能没想到

未来有一天

一众新兴的后辈品牌

也给他们这种垄断巨头带来如此大的冲击

 

在互联网时代五花八门的广告营销之下

无数网红饮料也挤进了山泉的传统赛道

倒逼着老前辈们做出顺应时代的变革

 

农夫山泉有点“氚”

 

但农夫山泉一向秉承创始人钟总的指示——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说广告做得好就可以把东西卖出去

而产品本身才是决定市场的惟一“杀手锏”

 

领会精神的农夫山泉产品部

并没有在宣发上做出什么革命性的创新

反而是在产品上找到了新的卖点

 

农夫山泉有点“氚”

 

他们显然是觉得

水中的微量矿元素还是不够给劲儿

打算给大家整点狠活儿

在福岛核废水排放问题声名内外的节骨眼上

特意出品了原料产自福岛白桃的气泡水

以主打放射性同位素的特色

打出了真正的差异化战略

 

这波智熄的炒作也不出意外得翻了车

公众对此的反应在股市上最直观——

28日盘中农夫山泉股价一度重挫6%

随后缓慢震荡上行

最终日报40.4港元

跌去0.65港元

单日总市值蒸发70多亿

 

农夫山泉有点“氚”

 

但就像轱辘慧一顿能吃下多少饭永远是个谜

人们同样也永远猜不透

农夫山泉的公关脑子能进多少水

对于如此严重的公关危机

农夫山泉的第一反应不是道歉

而是发布了一篇“该款产品与产地没有任何关联”的声明

还责令相关媒体

立即删除对农夫山泉名誉造成伤害的文章和评论

也就是为了与福岛撇清关系

赶紧把自己虚假宣传的幌子给大家亮明

 

农夫山泉有点“氚”

 

可有意思的是

这个声明存在着自相矛盾的悖论——

 

他说产品的配料中没有从日本福岛进口的成分;

又说标签标示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并无任何错误或误导

 

可如果没有进口成分

那就是在营销中误导用户;

如果没有虚假宣传

就是产品确实来自福岛


农夫山泉有点“氚”

 

以我之矛攻我之盾

毫无逻辑不说

还极度傲慢

最后对媒体们来了个居高临下的删稿“命令”

 

好家伙

意思就是你们骂用核废水当原料的农夫山泉

关我虚假宣传的农夫山泉什么事?

 

农夫山泉有点“氚”

 

营销的时候占尽便宜

出了问题却毫无悔意

对于消费者和法律法规没有丝毫尊重

而这种不解决问题

却偷换概念、倒打一耙

先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也是农夫山泉的传统艺能了——

 

2011年 农夫山泉深陷“抄袭门”

可口可乐指责其力量帝维他命水侵权

而农夫山泉回应是力量帝受到市场欢迎

而可口可乐酷乐仕维他命水销量惨淡

所以才指责“侵权”

还要可口可乐道歉……

 

农夫山泉有点“氚”

 

2013年农夫山泉深陷“标准门”
被质疑其饮用水标准还不如自来水
农夫山泉对此的应对措施不是先自证清白
而是炮轰“华润怡宝”
指责是怡宝蓄意策划了针对农夫山泉的一系列的报道
打击竞争对手
 
但一个月后农夫山泉
就因为涉嫌违反《国家标准化法》的相关规定
还涉嫌虚假宣传、
误导消费者等多重质量标准问题
被北京市桶装饮用水销售行业协会下发通知
即刻对农夫山泉桶装饮用水产品做下架处理

 

 农夫山泉有点“氚”

几个月后

农夫山泉还为这事

派员上京举报《京华时报》

因为其“有预谋、有组织地持续的‘负面报道’”了农夫山泉

要求京华时报道歉

赔偿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

农夫山泉还先后曝过“虫卵事件”

喝出黑色不明物、棕色漂浮物以及“水源地垃圾围城”的质量门

以及刚刚过去半年

互联网记忆尚存的毁林取水“罗生门”

还有取水点距离武夷山国家公园核心区仅有700米

对生态环境构成巨大破坏风险的生产线建设项目风波

 

农夫山泉有点“氚”

 

这个“大自然的搬运工”

不但没把消费者放在眼里

甚至对大自然也没什么基本的尊重

 

对于他们来说

长白山、千岛湖、丹江口水库

这一个个凸显着“天然”属性的水源

只是一个个具备商品属性的地名而已

 

反过来想想

一个如此懂得营销水源的企业

又怎么可能对福岛这种敏感的产地没有认知呢?

 

在声明中提到“拂晓白桃上个世纪已经在我国引种”

完全可以写中国产白桃的状况下

在明知要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情况下

还坚持以福岛为宣传卖点

农夫山泉的品牌策略确实独到

 

农夫山泉有点“氚”

 

另外

既然拂晓白桃都是香精勾兑的

 

那他们所谓的宫崎县日向夏橘

各大茶源地的东方树叶

阿拉卡比咖啡豆的炭仌

100%的NFC果汁

又是否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

 

眼前的风波尚属小打小闹

但如果后续在农夫山泉的产品线里

发现普遍的违规生产营销问题

那农夫

要挨得可就不止三拳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SSEjL5SbOohwa6RXJt5MQ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从生活吃播,到战地记者

 
每天早上,B站UP主@印度三哥MANU马怒,都会从大别墅的床上醒来,在司机和保洁小妹的拥簇下,开始享受一天的美好生活:卖卖珠宝、开开酒店、拍拍视频、跟朋友到处逛吃……
 
印度中产阶级的生活,就是这么平平无奇且枯燥。
 
尽管过得是人上人的日子,可马怒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要赚更多的钱,买更好的房子,脱单结婚……中国人看了直呼内行。
 
但突然有一天,马怒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了。
 
他关掉了装修不满一年的酒店,跟弟弟走上街头,在四五十度的大太阳下,扛起相机,将镜头对准了医院、火葬场、街头流浪汉……
 
马怒成了一名“战地记者”,视频上一个接一个地上传了B站。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评论区的粉丝都在劝他:疫情期间安全第一,就算不出国避难,至少没事别往外窜。
 
但马怒不为所动。
 
是什么,让一个无忧无虑的“地主家傻儿子”,一个衣食丰足的中产阶级,一个不满于现状的生意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深入最危险的“前线”?
 
刷完马怒所有的视频后,我把他的转变,称之为“卷入了远方的哭声”
 
何为“远方的哭声”?
 
简言之,就是“他人的痛苦”。
 
网络时代,图像和视频的传播变得无比便捷,旁观他人的痛苦也轻而易举。只要打开手机,就能轻松刷到千里之外的大象迁徙,万里之遥的叙利亚难民,并被激起种种喜怒哀乐。
 
但对于多数人而言,享受完“来自远方”的情绪盛宴后,仍要投入“眼前的苟且”。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然而对于马怒来说,2020年至今的疫情,让“远方的哭声”再无可避。
 
而这一切,要从他的爸爸感染新冠说起。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卷入远方的哭声
 
2020年秋天,失去嗅觉、食不知味的马怒爸爸,被公立医院误诊为登革热。
 
他的情况迅速恶化,血氧浓度一降再降,气都喘不上来了。
 
送私立医院,进ICU,上呼吸机,每天花掉将近4万卢比,相当于3500块人民币。
 
要知道,让马怒他们羡慕不已的“高富帅”程序员邻居,月入也不过一万人民币而已。
 
祸不单行,马怒的酒店和中餐厅因为疫情关门了,家人们也都没了收入。原本鲜花着锦的一大家子,只能数着仅剩的存款过日子。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随着疫情愈演愈烈,不仅是马怒一家,越来越多的亲朋好友,也被卷入这场灾难里:
 
先是朋友的叔叔确诊,花了4万块人民币后,终于睡上了医院的地板,但连黑市上都已弄不到氧气;
 
后来,程序员邻居的妈妈也感染了,找不到床位的他,只能让妈妈在家隔离;
 
马怒的伯伯接种了疫苗却仍然去世,弟弟回农村参加葬礼,发现很多人都在干咳……
 
原本过着体面生活的中产阶级,从没像现在这么无助无力,朝不保夕。
与此同时,更多的人,连下一顿饭都没有着落——
 
他们有的是因封城被困异地的打工者,有的是因疫情失业的“日薪工人”,甚至还有中产出身读过大学的外地人……花光所有的钱后,他们只得露宿街头,等待救助。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可随着街头的流浪大军不断壮大,食物的供应杯水车薪,流浪者有时四五天才能吃上一顿饭。
 
尊严、财富乃至生命安全,都被扔在地上碾得粉碎;
家人,朋友乃至自己,都被生生地卷入了“远方的哭声”里。
 
这让出身中产阶级的马怒,与普通人第一次真切地共情。
 
《共情时代》认为,共情的本质,就是一场“卷入”。卷入越深,就越能对他人感同身受。
 
而一旦真切地觉察了他人的感受,深深地卷入了他人的处境后,人就很难说服自己不为他人做点什么。
 
马怒也不例外。
 
他开始进入“远方”,置身现场,把镜头越来越多地,对准了疫情下的“哭声”。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但这,还远远不够。
 
为了亲朋好友能熬过氧气短缺,他从开中国超市的卡老板那里,弄来了十几台制氧机,无偿借给有需要的人;
 
为了那些一时困顿而流落街头的民众,能多一份希望,经济状况并不宽裕的他,开始每天做一百份盒饭。然后和弟弟冒着感染的风险,带着食物救济流浪大军。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评论区粉丝劝他们注意安全的一幕。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越努力,越无力
 
然而,对于深入前线的“战地记者”们来说,感染的风险从来都不是最大的挑战。
 
最危险的敌人,是无力感。
 
前段时间,马怒和弟弟在“前线”为流浪汉发饭,印度政府却在“后方”叫停了民间捐赠。
 
这意味着街头流浪汉们,下一顿又没了着落。
 
“那些6个月没有工作的人,那些连手和脚都没有的流浪汉,他们就等着这些饭救命。”马怒气得中文都不会说了,“为什么每次政府都不跟我们站在一起,为什么总要站在我们的对立面?”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他在另一个视频里,提到了“青岛三天检测近千万人”的新闻,言语里不乏对自家政府的心凉,和对中国人民的羡慕。
 
政府行为拉胯就算了,更让马怒无可奈何的,是怎么都带不动的无知民众。
 
今年4月,马怒和弟弟为了拍摄,坐车路过火葬场。
 
看着场外堆叠成山的木头,门口排队哭泣的人群,给他们开车的司机才终于相信,原来新冠病毒并不是一个编造的谎言。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此时,距印度疫情爆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
 
司机对疫情的无视,不过是印度普通人的缩影。
 
而那些受过更少教育也更穷困的民众,则把希望寄托于玄学——他们涂抹牛粪,饮用牛尿,聆听布道、聚众焚烧“新冠恶魔”……不仅没用,还让新冠的传播雪上加霜。
 
是不是光是想想,就觉得这个国家无药可救了。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如果说,印度人民的愚昧,是贫穷带来的麻木无知,那么美式的反智,则带着“天朝上国”的傲慢。
 
这让另一个“战地记者”,美国人郭杰瑞操碎了心。
 
2017年刚来b站时,郭杰瑞还是个挑战成都火锅、生吃云南蘑菇的美食博主,以“郭铁菊”和“那个不辣”闻名。2020年回到纽约后,他多次连线央视,给我们带来了美国疫情的第一手资料,被网友称为“央视特约驻美记者”。
 
目睹了中国疫情的他,去年二月份就录制了视频,提醒国民注意防护。
 
可尽管郭杰瑞不断疾呼,但时至今日,美国依旧死了超过60万人。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他的示警被无视,呼吁被嘲笑,甚至被同胞骂“叛徒”和“被洗脑”。每次视频结束后,这个90后小伙都一脸疲惫,“大部分美国人不关心美国以外的世界,他们不知道世界变化很大。”
 
“战地记者”们想要解救“远方的哭声”,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更多无力感,乃至绝望。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火焰不熄
从救助他人的那一刻开始,马怒就不断遇见糟心事,被赤裸裸的现实反复打击。
 
贫穷,愚昧,政客的操纵……一切都是巨大的阻力,个人的努力看起来完全是杯水车薪。
 
在《关于他人的痛苦》的作者看来,远方的哭声会提醒我们一个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即我们关于这些“远方的不幸”的无能为力。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这时候,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很容易启动。正如那些逃离印度的富豪们,他们冷漠自私的行为,某种意义上,就来自于隔绝了“远方的哭声”。
 
但马怒没有变成这样,反而奋力在潮水中逆行。
 
他的十几台制氧机,让很多朋友保住了性命;
每天一百份饭,让更多人熬过封城。
 
或许,正是这些看起来风一吹就会熄灭的“正反馈”,让马怒抓住了被潘多拉关进魔盒里的希望。
 
如他所说:
疫情没有那么快结束,但肚子每天都会饿的。如果有人给他们一份食物,他们就不会偷,不会抢,等疫情过去后,他们有机会找到新工作。我救了他们的命,也救了他们的灵魂。
 
这就是“希望”。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在马怒的镜头里:
 
有麻木无礼又不知感恩的乞丐,也有在马怒送上冰镇的乳品后,会真诚地说谢谢的警察;
 
有无论如何也不肯戴口罩的流浪儿童,也有挥舞着长刀在街头卖椰子,努力挣钱养家,不肯向深渊低头的“椰子男孩”;
 
“手眼通天”的邻居卡老板,从中国弄来制氧机后平价卖给医院,拒绝了价格翻几倍的中间商;
 
发放女性经期用品的弟弟,被尊称为“护垫侠”;
 
卡鲁校长带领失业农民,一个月种了1.3万棵树。马怒对这种“以工代赈”非常赞赏,他戏称:牛尿和牛粪用在种树上,才是正确的使用方式,不是喝的或者洗澡。
 
在他最新的视频里,城市已经解封,靠施舍苟活的日薪工人们,也陆续回去工作。
 
下一波疫情高峰、下一次封城或许并不遥远,马怒也深知“发饭救不了印度人”。
 
但那一个个不屈的瞬间,一次次洒向车薪的杯水,一个个得救后开心的面容,汇聚成希望的火焰,暖着马怒心口的温热。
 
真正“得救”的,是他自己。
 
是谁把B站网红逼成了战地记者
撰稿:青橙
编辑:地中海螃蟹
主编林尉
 
图源:@印度三哥MANU马怒、部分来源于网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Z-4aZwCEjYUMuCqaY3_ag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这是深氪新消费第449期分享:

杭州有什么魔力?

作者|真叫卢俊团队
来源|真叫卢俊[ID:zhenjiaolujun0426]
封面图|网络

不知道你有没有我一样的感觉,日常关注的很多网红博主,不论他们以前在哪里,最后都会选择去到杭州。

薇娅在杭州九堡起家,初代淘女郎张大奕和雪梨诞生于杭州,李子柒也在杭州,今年罗永浩交个朋友直播间落户杭州滨江高新区,选择和薇娅、雪梨成为邻居…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说到这,还是忍不住插播一则花边新闻,王思聪第N个绯闻女友孙一宁曝光,同样和前几任一样,是位杭州网红。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看看孙一宁曝光后首场直播,涨粉近200万,打赏人数10多万,收入705万。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直播两个小时就是别人一辈子的收入,这些现象和数据都在告诉我们,一个属于网红的时代,已经到来。

这些产值极高的人,选择用脚投票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一座城市:杭州。

这到底是为什么?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网红不论刚开始在哪里,最后都会选择杭州。

就如段子所言的那般:杭州湖滨银泰一块板砖拍下去,都能砸到一群网红、全中国的网红,差不多有一半在杭州…

后来发现这些段子一点也不夸张。

真正去到杭州,你会发现这座城市到处都有直播电商的影子,也到处都有网红小姐姐的身影。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地铁里都是穿着淘宝网红款的时尚达人,网红咖啡店门口随时能够聚自信满满凹造型的杭妹,晚上逛西湖的时候,路边几个主播立起手机架子就变身博主。

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大网红,还在往杭州跑。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比如传说已经在杭州看大平层,想要定居杭州的罗永浩。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还有大码女装代言人杨天真,正式宣布告别14年艺人经纪生涯,成立了杭州壹毫不苟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本人也正式加入杭州网红电商圈。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还有我个人关注的一些美妆网红,或者原本在家乡纯做内容的短视频博主,个人定位从某一天开始,从原来的成都变成了杭州。

之所以会往杭州跑,因为目前这里已经聚集了全国大部分的头部网红和MCN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孵化运营操作。

2020年中国MCN机构一举突破20000+家,近乎两年翻了四倍。

而根据去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数字:杭州作为全国第一电商之都,随着直播电商的兴起,60%以上的MCN机构都聚集在杭州。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说到全国头部的网红MCN公司,就不得不提到杭州的以下几家了。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杭州微念,第一大网红当属李子柒莫属,除此之外还有创造营的林小宅、天王嫂方媛、阿沁。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杭州如涵,中国网红电商MCN上市的第一股,依托于淘宝直播,孵化200+网红,包括其一姐和老板张大奕,还有抖音曾经的顶流网红温婉,可以说是网红直播的天花板。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而带货一姐薇娅,背后是杭州谦寻文化,团队大约200人,薇娅现在一个月直播20多场,每场四小时,有两千多万的观看量,成交额破亿也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有些网红是会被机构邀请到杭州创业,比如当初的李子柒,还有小网红会前往杭州寻找更多机会。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为什么偏偏是杭州,能够孕育出一片如此适合网红创业发展的土壤。

杭州,一个名副其实的电商之都,全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在1999年诞生于这里,从此中国开始进入淘宝时代,现如今的网红时代,就是由当初的淘宝时代演变而来。

第一代淘女郎诞生于杭州。

网红经济其实是从2016年第一批以张大奕、雪梨、林珊珊,她们全都是从经营一家淘宝店开始,成为初代淘宝网红的。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然后开始慢慢变成了网红,不论是电商,还是淘女郎,都是阿里巴巴给予杭州的基因和底蕴,这群人也开始成为这一行的元老,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一片蓝海。

随着淘宝之后的内容平台开始丰富起来,尤其是抖音、快手、B站、小红书等内容种草平台的出现,丰富了网红群体的呈现方式:直播带货和短视频带货。

直播带货就是李佳琦和薇娅,更多的穿搭达人、美妆博主在B站上分享日常,在抖音上拍短视频,小红书上做穿搭笔记,能够触达的人群越来越广,网红这个群体也日益庞大。

当他们想要更长远的发展,会考虑签约MCN机构、会考虑自己成立公司、会考虑和供应商的距离、人和货还有场地以及如何高效的运转。

而对于一家公司来说,除了考虑成本的控制,还有政策的扶持,包括营商环境、供应链和人才的招聘等等。

考虑到生活和人力成本、货物供应链、营商环境、快递服务,全国来说,恐怕没有比杭州更加适合发展网红经济的城市了。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杭州电商直播的人才丰富,且成本更低。

在处于一个急速上升期,且市场前景非常庞大的市场里,任何资源都没有人才紧缺,很多公司都面临补充人才库的时期,此时搬到杭州,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举一个例子,罗永浩交个朋友直播间,从北京到杭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开始筹备团队人才的扩充。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仅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交个朋友在杭州招聘了300人,团队扩充到600人,是原来的两倍。

这事不论放在北京或者上海,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便完成了成本至少需要多付出一倍。

这就不得不说到,全国网红也好MCN机构也好,选择杭州的最重要原因:直播电商人才。

这些年,在一些专业MCN的操作下,在杭州这片土地上诞生了更多的小张大奕和小雪梨,也就是小网红们。

头部主播公司发展壮大,往往会发展成为一个MCN机构,这样由头部网红带领的公司,慢慢培育出这个行业更多的专业人才。

这样的人才不仅仅是人多、齐全、精准,并且比一线城市成本低出一大截。

直播电商作为一个短暂兴起的行业,并且在快速膨胀的阶段,人才的稀缺是必然的,且电商从业人口为年轻人居多。

我身边就有几位同学,在毕业了之后,选择在杭州从事电商行业,有做会计的,有做平面设计的,也有做MCN运营的。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而这些年轻人选择一座城市的背后,离不开政府为了留住年轻人给出各种各样的就业补贴,住房补贴。

在杭州市政府人才扶持的激励制度下,不仅带来了更多的直播人才,且成为年轻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之一。

今年2月3日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20年杭州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继续全国第一。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不仅如此,杭州市政府对于直播电商产业的补贴和扶持,甚至每个区都形成了不同的奖励制度,对于那些销售额排名靠前的主播或者MCN机构,给予最高500万的奖励。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去年,杭州市商务局发布《关于加快杭州市直播电商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2年,杭州的目标是要挖掘1000个直播电商品牌,推动100名头部主播落户杭州,培育10000名直播达人。

可以看到,杭州为了发展直播电商行业,为了留住更多直播人才,不论是补贴上,还是政策上,都真的是倾囊而出。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网红直播带货,要搬到距离货源更近的地方。

相比其他地方,杭州这个城市,物流和配货都更有优势,原因也很简单,大批电商和供应商的公司和仓库都在杭州

杭州发展直播电商,还有两个绝对不可替代的优势:供应链和物流快递

浙江下辖县市区的块状经济产业集群是杭州网红经济主要货源地,县域经济发达的专业市场提供了丰厚土壤。

比如杭州四季青的中国女装第一街、海宁的皮革、温州的鞋革、诸暨的袜子、嵊州的领带、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围绕这些县市块状经济的,还有桐庐县强大的快递公司。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一件发全国,且全国包邮,提供强大而齐全的供应链,同时提供低廉又方便的快递成本。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解决了人才的问题,解决了供应链和物流的问题,杭州在直播电商第一城的路上,形成了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同时甩开其他城市越来越远。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杭州由网红经济带来的产业链,还会不断延伸。

回过头来看,杭州在我眼里就是吃到互联网红利最大的城市,从阿里巴巴开始,到如今的网红经济。

网红内卷有多厉害,配套这些网红服务的产业也会发展得同样迅猛,比如杭州的医美产业和夜店经济,都在这两年强势崛起。

整座城市就这样在中国电商第一城、医美之都、娱乐之都,城市定位慢慢朝着多元化迭代发展中。

而这些的前提是,杭州同样没有失去强大的科技产业、高新产业

就拿独角兽企业来说,也是名列全国前茅,杭州共有丁香园、网易严选、曹操出行、钉钉、口碑等独角兽企业31家,准独角兽企业142家,所有企业总估值超3100亿美元。

卓越的企业竞争优势与营商环境,自由的创业环境,这座城市给了年轻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想象空间。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网红们用脚投票的背后,因为直播电商行业,杭州最近几年的年轻人口净流入可以说是无出其右者。

长此以往,杭州不仅对电商人才和网红的吸引力越来越强,会有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不是已经在杭州,就是正在前往杭州的路上。

杭州为什么那么多网红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dSPW5bh927YtbMfWQp0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