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老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QsTicCPsq1QzRNRSmGg6A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老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QsTicCPsq1QzRNRSmGg6A
1、投机本身也是一种正常的交易行为,并不是贬义词。现在的科技能力远远不是格雷厄姆时代所能想象的,很多“机”都是建立在大数据和计算能力之上,也是专业研究的结果,跟那种赌博式的交易完全不同。对个人投资者来说,能力和环境所限,这个“机”往往会变成危机,还是远离的好。
当然也有一些天才交易者,但这种人万中无一,还要倾注超乎常人的努力,普通投资者还是把他们当成传说吧。守住自己本分的散户,反而可能跑赢大部分高大上的机构,市场真的很有趣。
2、我们读经典,学习的是思想和逻辑,还是不要简单照搬。事实上格老晚年都已经在修正自己的一些理论,因为以当时的资讯发达情况,就已经很难再找到优秀的烟蒂股了。
时间又过去50多年,科技进步早就天翻地覆。关于投资的理念变化不大,但专业的投机早就是一件充满科技含量的事。对散户来说,做投机的胜率也因此越来越小,放弃一些所谓的机会,专心价值投资才是正道。
3、我每天所写的,实际上都是投资日记,是自己的真实感悟。写作是直面自己的最好方式。在对投资人思维和心性的提升上,写作远胜阅读。
阅读是停留在眼前的,思考是停留在心间的,而写出来的文字就有其自身的生命了。分享的过程,也是强化自己理解层次的过程,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得吧。
4、腾讯先做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核,然后逐步进行开放,同时选择性收购优秀企业的股权,这是任何公司都做不到的。大家看到美团、京东、拼多多这些顶级企业中有腾讯控股的大量股权,认为腾讯的投资眼光好,其实别的企业也能看到,只不过不是腾讯,想投资也拿不到那么多股权。
去华兴资本调研时,包凡先生说过,一级市场的投资,最重要的是“看得准,搞得定”。过去这些年里,腾讯投资收益有两三千亿美元之多,是国内各企业之首。“看得准”的企业很多,而腾讯“搞得定”的能力,无出其右者。投资收益对有些企业来说是偶得,对腾讯来说是必然。
5、产品的竞争发展到同质化阶段,比拼的就是服务,产品和服务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品牌。当初中国家电企业打败日企,品质的作用并不比服务更多。投保人买保险,买的不是保单而是健康。以客户的核心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出融合了服务的升级产品,这是险企发展中的一大进步。相对而言,这对企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中小公司基本没有竞争能力。
中国平安在品牌形象、在线医疗、医院网络、病例库、全金融牌照上的优势正在充分体现出来,其他险企将遇到明显的降维打击。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真正的寿险改革,也是一场真正的金融改革。买保险是买平安,但买平安绝对不是买保险。
6、股市里不是只有多空,多可能会赔钱,空可能赚的更多,但这都不重要。知道企业的长期价值在哪里,知道市场的发展逻辑是什么,知道交易的正确心态该如何,这比告诉你明天股价涨跌更加可贵。
低估是最好的安全垫,高估即便业绩好,如果撑不起估值一样要暴雷。2021年的一季报,会是很多高估股票的定时炸弹。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jva7qkZ5MKg0winWHa52w
所谓终局思维,是指从终点或者事后的某个节点出发,回看之前应做选择的思考模式。人们经常感叹,如果人生能够倒着活一遍,很多错误就不会犯,很多人也不会错过,这就是终局思维的一种表现。
投资者看到一只股票在几个月内出现了翻倍行情,便感慨自己当初为何没有买入,这也是一种终局思维。只不过这是站在终点向前看,可以用来总结经验教训,但具体到投资行为应用的时候,还是需要面对未来的终点,这才是难度所在。
巴菲特有句名言,叫做:“你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十分钟”,这可能是与终局思维有关的最著名语录了。持有十年的股票对每个投资者来说都是少数,巴菲特大部分股票持有期限也不足十年。
但至少我们在当初做买入决定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个企业十年之后会是什么状态,这样在持有期内,面对种种波动起伏,才能拿得住并直到开花结果。否则某一个产品问题,某一个短期业绩变化,都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投资选择,直接导致半道下车,错过一个真正的好企业。
关于估值,最有效的方法是自由现金流折现,这还是一种终局思维。尽管很多人把这当成了一个数学公式,代入自己估算出来折现率,力图得出一个指导操作的结论,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思维模式,是用定量的方法得出定性的依据。当然,这至少是一种有效的思考,但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并不是算出来的数值,而是如何确定折现率。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倒活一遍,他就等同于先知或者预言家,知道该怎么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际遇。一名投资者如果知道了企业十年后的业绩,自然会对现在的股价有一个理性的判断,避免高价买入更能避免踩雷。我们对市场和企业苦苦研究的,实际上都是若干年后这家公司的经营状态,而建立在这种研究之上的投资,才能成为价值投资。所有关于估值的测算方法,也都因此才算有效。
可以说,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终局思维都是投资的核心工具之一。我们买入一个标的,是因为对终局乐观;我们卖出它,则是因为对终局悲观。一定程度上,乐观时间的长度决定了我们持仓的周期。
投资的本质是时间,终局思维并不等于长线思维,实际上长线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时间标准。同样的时间对每个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股票对每个人的价值是不一样的,而同样的股票,同样的业绩,对不同投资行为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对专注企业长期成长的投资者来说,长线持仓的确定性更强,可能犯的错误数量自然会大幅减少。如果投资者看到的是十年之后的企业状态,准备长期持有,那就不会因为几个月的错杀而沮丧,也不会因为几个月的暴涨而兴奋,在时间面前这都是真正的浮云。
但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跨度太大,对投资者的商业洞察力要求自然也就更高,如果不是自己有非常深入理解的行业和企业,建议不要轻易做超长线持仓。投资者做的可能是价值投资,但也可能因为自己判断的失误,而出现严重的损失。毕竟有时候只犯一次大错,就抵得上很多个小错误。
而如果一个投资者是短线风格,这也不意味着他就比长线持仓者相差很多,毕竟每个投资者资金的性质和所能承受的压力都是不同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足够的资金可以多年不动用。短线投资者的终局,距离当前时间会比较近,对这样的投资者来说,有时候会因为涨了很多而舍不得卖,有时候则会因为跌得太多,而被迫去做长期持有,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投资者当初买入的时候,所看到的终局,由于时间周期的变更而完全失效,这笔投资从终局失效的时候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不管多长时间的持仓,每笔交易都有自己的终局。因何买,因何卖,千万不要把终局随意延长或缩短,那会让投资者失去坐标,让很多看起来有价值的东西变得毫无意义,有些甚至会让我们把投资变成一场真正的赌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4ZFpiZrgt8jlHfpaykVCrg
以前,包括我自己,或其他同行在做分享时,成功经验讲很多,分享教训的相对少。但我觉得失败的经验特别可贵,因为别人的教训可能会让你减少踩坑的机会。别人的成功,多半你无法复制。但所遇到的失败,你很大概率遇到。
我大概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进入股市,首先进入的是美股。因为以前在一家美国的上市公司工作,所以有期权,后来就刚才自己开了股市账户。到现在管理私募产品,中间有收获,也有教训。我就是根据自己的经历,给大家分享所遇到过的各种坑。
第一坑:抄底
另外一家汽车公司也是。具体股价不记得了,反正跌去了很多,当时心里想可以抄底了,结局几乎一模一样。新手都喜欢根据价格做判断,而对价格背后的公司完全不懂。
第二坑:钱少,得买个10倍股
第三坑:杠杆
第四个坑:涨得多就做空
做空为什么是个坑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首先收益与风险不成不利。做多你最多亏投入的资金;做空如果股价暴涨,你的亏损会超过你的本金。其次,做空即便方向判断正确也没用,无论是规则的压力被迫平仓,还是浮亏导致的心理的压力,很可能死在黎明之前。再次,因为长期看,整个社会经济在上涨趋势中,除了个别公司因为经营或其它原因导致被市场淘汰,但整个社会的经济总量总是在增加的,而里面绝大部分是由上市公司贡献。所以股市价格整体往上,你做空等于是站在了社会前进的对立面,从概率上来说就已经输掉了很多。
A股里没有那么多交易工具,我觉得是对投资者的一种保护,无论客观是怎样的,主观上确实是监管方想保护A股的投资者。工具越多,特别是带杠杆的,亏钱的机会也就越多。
第五坑:对冲
回撤本身是避免不了的,但只要不是灾难性的我觉得都可以接受。持有的仓位,在买入时就决定了结果。
第六坑:低估值
1、 这家公司可能是长期被低估,它的股东价值很难得到体现。
2、 低估是有原因的,可能是业务做得不好,主营业务很差,或是它的公司管理层心思根本没在业务上,所以它不是无缘无故就被大家嫌弃了。这些原因可能一时半会儿不会消失,而是持续,慢慢把这个公司的价值吞噬掉。
3、 我们作为一个很小的散户,不可能去控制这家公司。现在的管理层不可能说不做公司了,把资产都变卖,钱分给股东算了。比如某曾经门户之一,手上有很多现金,还有很多楼,拆分价值肯定远远大于市值,甚至好几倍。但你没办法影响董事会做决策去变卖资产分钱。如果管理层要决定关闭公司,给股东分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经营公司,承认自己的失败。即使他们承认做得不好,更多时候会找客观原因,“我没抓住什么机会,现在我有机会了,大家给我点时间就行了。”而不是,“我就是无能,对不起股东,所以结业分钱。” 相反,他们会经常说要准备做个什么新业务,公司能东山再起。
低估值在什么时候能修复呢?股东都希望公司能困境反转,但事实上很大概率是转不来的。为什么?公司业务如此,肯定跟管理层有非直接的原因。管理层的见识、战略、战术等可能都出了问题。现在他们新搞一个业务就一定能成吗?别听他们吹得天花乱坠,这和我们现在掏钱投一个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差不多,所以你没必要在这上面吊死,因为二级市场上公司非常多。这就是低估值陷阱,我曾经在这上面吃了很多亏。
第七坑:私有化套利
私有化是什么意思?可能有朋友不知道,我补充一下。意思是股东或管理层(或第三方)以特定的价格把公司外面流通的股票全部买走,从股市退市变成了私人公司。他们收购的价格肯定会比现有的价格高,虽然宣布以后价格会涨,但不会一下涨到最后的收购价格,中间会有差价。遇到一些收购搞不成了传闻的时候,价格会跌好多。这时候就会有一些机会赚钱,如果最后私有化是如期进行,那么就是个白捡钱的机会,可以以很大仓位来做。比如三个月或半年完成,有10%的收益那也很好。
我确实也赚过不少这样的钱,但也在2016年的中概股私有化里,都加倍亏回去了。亏钱有很多原因,总结起来还是对这种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的风险意识不够。有时候看起来美好,背后巨大的政策风险就是大坑。当时因为一些外部的原因,大股东宣布放弃私有化了,股价就哗啦哗啦跌。即便这样,这些坑也是很容易爬出来,不会亏那么多钱。主要还是买了一些如果不是私有化自己根本不会碰的公司,为了赚这点套利空间而买,就导致坑变得很大。这些坑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走出来,所以教训非常深刻,也导致基金的净值受到了很长期的影响。
第八坑: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今天的分享就这么多,最后,我总结一下。
1、交易决策不应该由价格主导,比如一个公司跌了很多,可能是机会,但首先需要了解这家公司到底值多少钱,才能判断股价跌去一半是否能买,因为跌了一半可能还会再跌一半。反过来也是,一家公司涨了一倍是不是就不能买了?也未必,主要是取决于你认为这家公司将来能值多少钱,跟买房的道理类似,比如房价涨了多少,是不是就不能买了?不一定,这取决于你认为它将来还能涨多少,如果你认为它将来还能涨(当然可能你的判断可能是错的),这个价格就可以买,不用考虑以前涨了多少。
2、集中、分散与配置。刚才说大家总是想买10倍股,如果买中当然好,但也不要看不起3、5个点的涨跌,累积起来是很好的,所以如果无法承受对单一公司判断出错的风险,做适度的分散,按比例配置再平衡,是个不错的方法。而不是看着这个涨少了就卖了,看着另一个涨得多就买那个,不停的来回切换,成为券商的VIP用户。
3、慢即是快。有时候想赚快钱,看不起小钱、慢钱,觉得就这点本金,何年何月才能财富自由?坦白讲,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容易财富自由的,而通过股市里实现财富自由的就更少,你拿很少的钱进来就想很快实现财富自由,这是不实际的。通过想赚快钱的办法实现财富自由,最后多半是把本金也亏没了,基本就是赌场的策略。相反,虽然本金少,但每年都有收益,或大部分时间都有收益,累积起来通过复利增长,后面的收益会越来越恐怖。这笔账很容易算明白的,假设10年前几万块起步,算一下假设每年回报是多少,你现在的财富是多少了?但由于人性的弱点,很多人看不了那么长远,可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赚快钱的机会,赚快钱的机会基本都是陷阱。所以做决定的时候,你要考虑你是属于大多数人,还是天赋异禀的少部分幸运者。我觉得我自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所以只能靠慢慢积累了。
4、做空很难,即使方向是对的,也会死在黎明前。即使是造假的公司,而且越是造假的公司,股价越是疯狂,可能你等不到它死的那一天,自己就先爆了。
5、低估可能是永远,价值无法体现。低估的公司不是不能买,而是不能作为主要投资策略,可能可以做一些配比。因为有些公司确实会遇到市场纠错、估值修复。但在我所从事的互联网行业,本身增长率很高,很多优秀的公司不断涌现,如果你总是守着看起来低估的公司,守十年,可能它的估值都没法儿体现,而十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是很长时间了。
6、最后,我觉得,人要夜夜安睡才能活得长久,每天操心这个操心那个是不行的。投资也是,持仓股踏踏实实放在那里,三五个月不看也不会有太大问题,这样赚钱的概率就大一些。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iaGt-2HkI2SlPVterx0Jw
◎智友学院(ID:zhiyoucf88)
◎作者 | 卢卡斯
朋友们,你们最近有没有关注政策的新动向?
我最近又翻了不少细思极恐的数据,今天和大家认真聊聊。
这几天中概股暴跌、Bill Hwang家族基金爆仓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最开始的导火索其实是这个。
3月26日几份教育监管细则在网上流传,表示校外培训行业或将迎来三限治理:限培训机构数量、限价格、限时间,还有限广告、限0-6岁的教育产品……
我们再回过头看看最近的一些政策动向:
1)上海首先发力,调整学区房政策,提高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2)教育部等六部门明确“义务教育阶段不分重点班”,中小学校“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
3)网贷禁止借贷给学生。
……
显然,国家对在线教育、教培机构和教育资源,都已经出现了强监管的信号。
为什么,国家要在这个时候出手?
当不知道未来会变成什么样时,我们怎么为孩子的教育做准备?
文章的最后,会分享“三桶水”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教育
在线教育猿辅导创始人李勇说过一句话,“一家公司的发展是与所处时代的双人舞。”
十多年前,中国教育行业的首富是新东方的俞敏洪。大家拼命学英语,或出国读书,或进外企。 后来,教育行业的首富变成了学而思的张邦鑫,帮你的孩子进更好的学校。 现在,教育行业首富是中公教育的李永新。大家都在找工作,公务员成了最激烈的赛道。
平时刷手机,几个小时就这么过去了。
但是当我们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却非常在意每一秒的流逝,绿灯一亮赶紧过去。因为我们知道,这20秒不过去,就要等下一趟绿灯了。 当时间变得可视可听,当目标变得足够清晰,目标感有了,行动力也会强起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RmscVVRbb9STLzPvIl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