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很多人积累了一点财富之后,都不满足于将钱放在银行,都在打听怎么投资,最好是一年能赚一倍那种。

有没有这样的好生意呢?还真有。

马克思曾经说过,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

这句话已经过时了,现在的中国,年利润100%的生意,比比皆是,而且还是合法的!

  

1

前几天,和亲戚聊天,我大姨和我说她退休后想开一个餐厅。
我大惊失色,问她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
她说,餐厅赚钱快啊,我做菜又好吃,投资又不大,做这个肯定赚钱。
开餐厅的确很赚钱,我大姨做菜的手艺确实也很棒,餐厅的投资确实也不大,但是开餐厅,真的未必赚钱。
不少人创业,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餐饮业,因为餐饮业的入行门槛相当低,看起来谁都可以干,而且非常暴利。
而投身于这一行的创业者,总觉得自己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比如自己有个秘方、能挖来几个厨师、懂选址、具备丰富的餐饮工作经历、有特色食材资源等。
他们认为自己凭这些,就能开好一家餐馆了,很快就能做大做强,然后冲出亚洲。
真是想太多,餐饮业的确很暴利,餐饮业的平均年利润,是100%,非常惊人,但是这个钱,不是那么好赚的。
你震惊了,我的钱存银行,一年才4%收益,投个P2P才8%,餐饮业的利润居然是100%,这钱怎么就不好赚了,风险再大都值得啊,还能比P2P更大?
还真被你猜对了,投资餐饮业,风险比P2P要大多了。 
 

2

 
1989年,俏江南创始人张兰扔下8岁的汪小菲到加拿大打黑工,洗盘子擦桌子什么都干,白手起家,这种暗无天日的黑工生活,她干了三年。
1992年,张兰带着打黑工赚的2万美元,回国创业,在北京开了一家“阿兰餐厅”,发财了。
1995年,赚了大钱的张兰,在亚运村开了一家“百鸟园花园鱼翅海鲜大酒楼”,到1997年,这个酒楼的日营业额达到了50万元,年营业额近2亿人民币。
做过餐饮,知道餐饮业毛利率的,都知道这个营业额带来的利润有多恐怖,那才是1997年。
日进斗金的张兰,把这个大酒楼给卖了,创办了“俏江南”,立志做出自己的品牌。
2007年,俏江南年营收达到10亿元。
2008年,俏江南成为奥运会唯一指定中餐馆。
2009年,张兰荣登胡润餐饮富豪榜第三名。
2010年11月,张兰之子汪小菲和大S在北京订婚。
俏江南,想当餐饮界的LV。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开个餐厅而已,张兰怎么就赚到了数十亿身家呢,这就要从餐饮业的暴利说起了。 
普通的餐厅,平均回本周期大概是15~18个月左右,如果你和别人说你想开一个新餐厅,预估2年才能回本,让别人投钱入股,那是没有人会搭理你的。
因为在你做投资预估时,一个狂吹牛的阶段,都只敢把回本周期吹成24个月,比市场平均值还低,别人要真投了钱,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而海底捞,把回本周期做到了6~12个月,平均值大概是10个月左右。
回本周期10个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今天投资100万,从钱到账那一天开始算,连装修、开业、培训员工的时间都算上,扣除食材成本、员工工资、租金、税费后,平均一个月可以给你赚10万块,熬10个月不死,你就赚回了初始本金,后面的利润,就是无风险躺着数钱了。
大厨不是你,大堂经理不是你,服务员也不是你,你只需要投资100万,每个月付完他们工资和一切成本,还可以净赚10万到手。
爽不爽,月入10万的金领生活,正在对你招手。 
而你需要投资的金额,仅仅只够在北京买一个厨房,还不速来。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哪怕你做不到海底捞那种程度,搞个餐饮业的平均值,15个月左右回本也行,只需要我投资150万,一个月也可以净赚10万,从此过上衣食无忧的资本家生活,狠狠的剥削那些大厨和服务员。
你想得美哦,100多万而已,你以为凭大厨的工资就攒不出来?
就算不开大店,花二三十万开个小店也是没问题的,他自己为啥不会去开店?
是他傻,还是你觉得他傻?
投资创业期间,到底是老板剥削员工,还是员工剥削老板,那真得看情况,不好说的。
还记得那个巅峰时年纳税上亿,雇佣20几万员工,气吞万里如虎的俏江南么。
因经营不善,张兰的俏江南后来被债权人给强制卖掉了。
 

 3

 
按投资回报周期12个月来算,年利润是100%,投资1个亿,只要按这种利润率稳定赚10年,你就有1024亿。
如果你能稳定赚20年,你就会拥有1024乘以1024个亿,这数额太大,我不敢算。
为啥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巨无霸餐饮集团,因为无数网红餐厅,前赴后继的关门了,俏江南不是第一个,小肥羊也不是最后一个。
海底捞火锅厉害吧,回本周期短的吓人,按理说这样的公司不说统一中国餐饮界,至少得统一中国火锅届吧。
但实际上,中国的火锅市场极度分散,冠军海底捞,仅占据总市场份额的2.2%。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同时,海底捞还是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份额第一名,占中式餐饮总份额的0.2%。
为什么海底捞利润率这么高,居然只有这么一点市场份额,它不会扩张么?
因为海底捞发展的时间短啊,以前的餐饮第一名可不是海底捞,而是俏江南。
海底捞什么时候会倒我不知道,但是它早晚会倒,因为它如果能再维持这种速度发展10年以上,整个地球都是它的了。
中国至今没有一个餐饮龙头,能活10年之久。
 

 4

 
一个餐厅,最核心的就是菜品,这些菜品都是厨师做出来的,按理说,厨师应该是餐厅的核心竞争力。
依这个逻辑,厨师开餐厅,胜率应该是非常高的。
很多厨师,其实也是这么想的,大厨工资本来就高,攒几十万轻轻松松,回老家开个小餐馆自己当老板,多爽。
餐饮界有个定律,10个厨师开餐厅,9个会倒闭。
不开餐厅的人,永远不知道开店有多难,绝对不是把菜做好就万事大吉的。选址、装修、消防、营销,每一个门槛都能弄死一批新老板。
最难的,还是带团队,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一门学问,正是因为他真的很难。
餐馆招募的普通员工,老板不盯着,完全没有积极主动性,怎么偷工减料怎么来,提高工资、提高分红、承诺股权,这些手段完全无法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什么都想要,但是什么都干不好。
高薪如果一定能养廉,治天下就太简单了。我随便拉一个微信员工,用30亿的年薪激励他,他也变不成张小龙。
很多餐厅老板,就是死在管理不善上,最后一核算,开个餐馆赚的钱,扣掉本钱后还不够自己工资。
开个餐馆,冒着赔本的风险,操最多的心,最后一算账,自己的收入还没员工的高,这样的餐馆,当然只有倒闭一条路,老板出去打工赚钱。
其实能收回本金的餐馆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出现了很多“三月死”的饭店,意思就是开张三个月,生意不好,只能关门,至于本钱,当然就打水漂了。
大家的小区周围,都一定出现过这种餐厅,你在开业大酬宾的时候光顾一次,过几个月刚想第二次尝尝,发现已经倒闭了。。。
三个月就血本无归的生意,风险当然比P2P大。
干餐饮,至少要开满一年多才能回本,但你冒那么大风险,只是为了回本么?
开餐厅想真正赚到钱,至少要存活3年以上,中间不能有任何差错,这很难。99%的新人都做不到。
刘强东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开的就是一家小饭馆,最后亏了20多万,90年代的20多万。
绝大部分人干餐饮,都死的很惨,新餐馆像流水一样的出现,又像流水一样的倒闭。
  

5

 
奶茶店,是餐饮界中的一个异类,这个新兴起的网红产业,曾经遍地黄金。
当年,奶茶店是不折不扣的暴利行业,回本周期曾经短到惊人的3个月。
传统珍珠奶茶的毛利率,达到90%以上,而即便是用水果鲜奶这种上等原料制作出来的新一代奶茶,毛利率也有70%以上。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开个火锅店动辄500~1000平米,而开个奶茶店只要5~20平米就可以了,投资那么低,利润那么高,营业额还不小,回本周期岂能不快。
当年开奶茶店,确实是谁开谁赚钱,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
在利润的驱使下,大量的奶茶店,像韭菜一样长起来了,奶茶店的回本周期急速攀升,直到让人无法忍受。
2017年,是奶茶店盛极而衰的转折点,这一年,全国奶茶店开了9.6万家,倒闭7.8万家,存活率仅仅18.8%。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图片来自《2018-2019中国奶茶行业品牌感知与消费群画像分析报告》
那几年好多大学生辞职创业,首选就是奶茶店,后面的下场,就是全赔。。。
奶茶这玩意门槛太低了,谁都可以干,没有任何行政门槛,资金门槛也低的吓人。
既然门槛那么低,那就要问一下了,凭什么你发财呢?你长的很像王思聪么?
到了2017年,单纯的开奶茶店已经赚不到钱了,只会亏钱,能赚到钱的奶茶店,都有一个特征,就是创新出了新式爆款品种。
凭这个爆款饮品吸引了流量,才能赚到大钱,最典型的,就是喜茶、奈雪の茶、答案茶等。
但是奶茶配方太容易模仿了,抄袭简直不要太简单,所以短暂的火爆过后,虽然这些创造出爆款的茶饮还能靠品牌效应继续赚钱,但是明显越来越难。
奶茶界的规矩,一个爆款茶饮,最多6~12个月的生命周期,然后就会泛滥,最终逐步被消费者淘汰。
如果不能每年推出一个爆款,哪怕是喜茶这样的茶饮,也会迅速凋零。
鹿角巷曾是一家爆火的网红奶茶,最火时店门口放了个牌子:排队预计等5个小时。
但在开店不到15个月后,它在深圳的第一家门店就关门倒闭了。
在2018年,答案茶也曾火爆全网,一年之内加盟店高达500家,覆盖全国27省份。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2019年,答案茶直接凉凉,现在你在中国再也见不到这个奶茶店了,它也成为了奶茶加盟的典型反面教材。 
 

6

 
在奶茶市场搏杀白热化之后,面对越来越难赚钱的现状,一些人动起了歪脑筋。
做爆款茶饮太难,做品牌效应也太难,直接卖奶茶赚不到钱,怎么办呢?
奶茶业曾经短暂存在过的真实暴利,给了他们钻空子的机会。
宣传奶茶创业,宣传奶茶暴利,灌输无脑发财的思想。
只需要交几万加盟费,就可以获得总部的一系列扶持,什么扶持都有,你要啥给啥,反正送佛送到家,总部免费培训你成为一名奶茶老板。
具体条款我就不列了,打开百度,一堆奶茶店加盟的广告,随手截一个给大家感受一下,这条件优惠的,我看了都心动。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只要交了加盟费,你的财富由此起航。
既然真那么暴利,为啥不自己干,这么好的项目,银行为什么不贷款给他自己做?
等你真交了加盟费,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除了房租是你自己交之外,装修由总部统一负责,当然,钱需要你出,设备总部统一配备,钱是你出,原材料也要用总部的,钱还是你出。
美其名曰保姆式培养,实质是在骗你手中的钱,开这个奶茶店,你赚不赚钱不重要,开业之前,总部就已经把钱给赚饱了。
当你开1个月的奶茶店之后,你就会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和愚昧,贪婪蒙蔽了你的眼睛,让你看不到这个世界的险恶。
你不想玩了,想退钱,想回去好好上班,当个打工仔。
想得美,交出去的钱还想拿回去,门都没有
投资有风险难道不懂么?人家可是聘请了专业法务的,打官司你的胜率就是零。
奶茶加盟店,已经被普遍认为是骗局,甚至出现了“奶茶传销”这一词汇,直接把奶茶加盟和传销骗局相提并论。
如果你现在还幻想开一家奶茶店当老板,从此走上财富自由之路,我建议你先喝杯冰镇奶茶冷静一下。
  

7

 
现在有很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故意灌输成功学毒鸡汤,夸大创业的成果,隐藏创业的难度,拿成功的个例当成普遍现象,导致无数的人误入歧途。
而餐饮业,正是重灾区,因为这个行业,暴利和暴亏同时存在,最容易产生暴富神话和成功很容易的幻觉。 

年利润100%的合法生意,99%的人都能干倒闭

开一家餐馆的刺激程度,不亚于去澳门赌场。
而高风险高收益,其实是个伪命题,高风险未必一定带来高收益。
人才干这事,只有高收益,而韭菜干这事,只有高风险。
创业,重点是创这个字,你必须跳出现有的维度,从更高的维度实现降维打击,你才可能创业成功。
你的眼光,至少要领先别人四五步,如果你做的东西,几年前就有人在干了,那不叫创业,叫做生意。
什么叫做生意呢,做生意就是不领先,只跟随,不享受风口红利,纯粹和你拼质量,拼成本,吃苦耐劳,质量优异,是做生意成功的唯一办法。
这个也很难,其实难度丝毫不亚于创业,成功的原因只有一个,死亡的原因千奇百怪。
99%以上的餐馆,活不过3年以上,所以整个餐饮行业的平均回本周期,才被压制在了15~18个月以内。
死亡率这么高的前提下,只有这么暴利,才会有人敢参与。
一个行业如果看起来很暴利,而你又不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它的人,那就请你一定要注意了,里面一定有陷阱。
创业是一个注定只有少数人能成功的事情,和一系列的条件都有关,你有一个条件出现了短板,就只有死路一条。
现在蛊惑创业的毒鸡汤铺天盖地,我揭露一些潜在风险你们也未必信。
不过不管你信不信,听我一句劝,你创业可以,一定记住最多只用自己积蓄的一半去创业,哪怕看起来这个项目再诱人,也不要把身家性命全部砸进去。
尤其是在创业艰难的时候,绝对不要投入剩下的保命钱,不要认为挺过这关就好了,创业的难关一个接一个,根本没有尽头,永远都有下一关等着你,一旦哪一关你没熬过去,所有投入就全部打了水漂。
一旦你的积蓄耗光,你就会想到借贷,想到信用卡,想到抵押房产。
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么后果大概率就是妻离子散
而如果你只用一半的积蓄去创业,那么哪怕失败,至少你还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
我不知道你和你的亲朋好友,有多少人曾经被朋友圈无处不在的创业毒鸡汤给洗脑,从而蠢蠢欲动。
希望看完我这篇文章之后,能够让你们稍微清醒一下,做足市场调研,有了充分把握再考虑创业的事情,因为这注定是九死一生的买卖。
人总是误会自己的擅长和不擅长,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因为只看到些皮毛,就觉得很简单,自己完全可以。而在自己非常擅长的领域里,因为看到了更深处的困难和瓶颈,所以做事反而瞻前顾后,畏首畏尾。
我一贯主张创业最多用一半积蓄这个铁的原则,希望你们也是如此。这样能在最不利情况出现时,让你们少损失很多钱,有一个重整旗鼓再出发的机会。
珍爱生命,拒绝朋友圈的那些创业毒鸡汤。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FFACAdq_fiPT9ts8je0WQ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2019年毛利率64.8%,复购率58%,营收16.8亿。这么亮眼的数据来自泡泡玛特,一家看上去小众、亚文化的潮玩公司。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小时候干脆面里的水浒卡牌,长大后王者荣耀的青铜王者,今天的泡泡玛特“盲盒”……消费者一遍遍的“患上”收藏癖这种人造病,而商家又通过“治愈”收藏癖,一轮轮的获利。

 

姜太公公核心观点: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患上收藏癖?泡泡玛特的策略为 1.利用“完满的执念 ” 2.表面记录 实际铺路 3.让用户“哎呀 就差一点” 4. 让努力变的毫不费力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第一 利用对于“完满”的执念

 

 

首先介绍一下潮玩。潮玩是围绕IP,为消费者设计的沉浸式体验。简单的说,就是从一维二维的形象,变成了三维立体肉乎乎的玩具。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1.动机何在?

 

购买泡泡玛特的动机可不仅是为了获得立体的玩具。最常用于分析动机的是马斯洛模型,从低到高有活着、安全、社交等需求层次。在一定的消费能力支撑下,这些需求变成了我们购买的欲望。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泡泡玛特的购买动机在哪个层次?潮流玩具貌似没有什么实用性,貌似只能归类于自我实现层次,是一种个人爱好。Emmm 听上去有点非刚需、小众、亚文化。

 

鞋能穿,盲盒能干啥 ! 65%的毛利率都是智商税

 

就像不能脱离尼古丁上瘾去探讨香烟的价值一样,对于泡泡玛特盲盒,我们也要换一个角度看消费动机——动机是一种不平衡造成的紧张感。因为目标A和现实B之间存在差异,这种不平衡的紧张感产生了驱动力。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对于不吸烟的人来说,香烟是呛人、避之不及的。而对于吸烟的人来说,离开香烟则会产生非常强烈的紧张感。这种动机并非天生,乃后天植入。泡泡玛特通过将一种紧张感植入到人们的脑中,产生了强烈的驱动力。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2.泡泡玛特制造的紧张感

 

这种紧张感就是——未完成。因为对于“完满”的执念,所以当现实是“未完满”时,就会产生不平衡的状态。未得到的隐藏款,未集齐的全套潮玩,这种“未完成”是消费者的朱砂痣,白月光。是戒不掉的瘾。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20世纪20年代德国心理学蔡格尼克设计了这样一项实验,她邀请一群成年人到实验室完成22件不同的简短任务。这些任务中一半允许做完,而另一半任务,她会在他们还没完成之前加以干扰,强迫他们进入下一个任务。等实验结束时,她请他们尽量多地回忆自己做过的任务。受试者们对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如果吃的饱、睡得暖是一种刚需的话,那这种对于“完满”的执念也是一种刚需。如果商家能激起用户对于“完满”的向往,就可以通过售卖商品疏解“紧张感”进行获利。

 

比如在泡泡玛特,用户想要的款式没有得到,就是未完满。用户想要全套人物角色,没有集齐,就是未完满。这种想要而不得,最为致命。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现在的电视剧也都非常熟悉这个套路。总要在一集的结尾,留下下一集的悬念。不断的制造“未完满”。第一集最后2分钟,男主角被麻袋套住了头。第二集开头告诉你这是在做梦……

 

而我们就是这样一集接着一集的追了下去,为了看到下一集的解密,付了会员费,买了点播券。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姜太公公小结:如何让用户患上收集癖?利用消费者对于“完满”的执念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第二 表面记录 实际铺路

 

“完满”的执念需要助推剂,比如那些不请自来的里程碑。当我们还在犹豫是否奔向目的地时,耳边已经传来”恭喜你!你做的太棒了!你已经前进了0.1cm!超越了99%的同行者!!“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1. 不请自来的里程碑

 

打开微信后,会自觉的清理未读消息,未读消息的数字仿佛是一个里程碑。读到一篇爽文小说,会熬大夜继续读,那不断增大的章节数量是一个里程碑。

 

看上去是记录来时的路,实际上是在告诉“你在这儿,快去那儿”。这种里程碑以记录为名,不请自来。

 

比如说你定在下午四点来,那么到了三点我就会开始很高兴。时间越是接近,我就越高兴——《小王子》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2. 泡泡玛特的里程碑

 

泡泡玛特的里程碑是IP形象。衡量泡泡玛特公司未来价值的方式,就是“不断建立和维护”里程碑的能力。看这条路,能带着用户走多远。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IP运营能力是泡泡玛特的核心能力。目前一共拥有85个IP,其中12个自有IP、22个独家IP、51个非独家IP。这些都是他可以提供给消费者的里程碑。但是这也为泡泡玛特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第一 目前在职 IP 85个,但是最能扛销售额KPI的只有俩人——Molly和Pucky。2019年,他俩的销售额占比45.8%。而IP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是否能延长IP的生命或者开发出其他的台柱子,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这是一个挑战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第二 开辟新IP,需要预测新流行。泡泡玛特的公司使命——创造流行,传递美好

 

谈到流行,很容易想到ZARA。“创造流行”看似是对消费端的需求预测,但是实际上拼的都是供应链。

 

Zara的理念:如果不把商品摆放在货架上,就不能明确顾客想要什么样的商品。明确顾客想要的商品之后,再根据顾客的需要追加生产也为时不晚。

 

Zara从生产到销售全部自己掌握。具体来说,Zara每件新时装从设计师提出创意、设计,到打版、制作成衣、店铺上架,最快2周即可完成。而每次追加只需要3周的时间。Zara在柔性供应链的支持下,只生产3周的商品,通过门店反馈不断更改设计,追加销量。保障了滞销品不积压。减少积压库存减少缺货,才能保证毛利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泡泡玛特 65% 毛利率是建立在现有IP基础的。如新增 IP 流行预测不准,出现存货积压,则会伤害到毛利率。目前泡泡玛特的生产大部分外包在第三方,如何将供应链变得更柔性,这是一个挑战

 

姜太公公小结:如何让用户患上收集癖?为顾客制造不请自来的里程碑,润物细无声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第三 让用户“哎呀,就差一点”

 

1. 输就是赢

 

“哎呀就差一点!” 这种情况是输还是赢呢? 如果将抽盲盒看做一场赌博,泡泡玛特的输率非常高。1个系列6个不同的玩具,抽不中最最想要款式的概率是5/6。

 

上瘾模型,需要不断的有正向的反馈。给小狗狗一边摇铃一边喂骨头,建立铃声和骨头的关联,狗狗才能一听到铃声就想到骨头。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商家哪有那么多骨头啊。商家就是因为少给骨头而获利的啊。

 

而消费者奇怪的点是,他们不需要真赢,只要能“差一点赢了”就可以。老虎机、赌博等行为上瘾,机制都是不断为用户制造这种“虚假”的赢。绚烂的色彩、图片、声响等,让用户以为“差一点 就赢了”。

 

泡泡玛特新出的《哈利波特》系列盲盒,大部分人是奔着哈利波特去的,但是抽着抽着就变成不踩到雷款就是赢了。如果单独伏地魔,可能没有多少人想买。但是收到了发现还不错,也会产生“哎呀就是差一点”还不错的感觉(当然很多人目标盲盒是伏地魔同学~)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2.泡泡玛特的不同玩法

 

主流玩法是“抽”盲盒。但如果真的很想赢,还有两种隐藏玩法。玩法一是整套购买,一次买一套(比如12个)就能获得确定性款式的玩具。玩法二是倒卖,通过闲鱼等平台高价购买特定款。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对于可以接受“差一点”的用户,“抽”盲盒是最便宜的方式了。少花钱,但是高不确定性。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用户是否愿意用氪金的方式提高赢的“确定性”?市场说话,两者玩法人都很多。但是用“低价抽”获得“有机会赢”可能更加大众。

 

姜太公公小结:如何让用户患上收集癖?不需要让用户每次都赢,只要制造“哎呀 就差一点”的错觉即可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第四 使努力变得毫不费力

 

 

游戏,是现实生活的平行世界。在游戏中,用低努力水平就能获得高满足感。付出的努力越少越有趣,越能和现实世界拉开距离。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泡泡玛特的定价49元左右,跟咖啡、饮品等价格带差不多。消费者不会有太多心疼的感觉。作为一个收藏品,已经非常廉价。

 

除了在价格上降低用户的努力成本,泡泡玛特还花费了大量精力做用户触达。线下零售店、线下自动售卖机这种非常“重”的消费场景在泡泡玛特占比50%左右。让购买变的更加简单,触手可及。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姜太公公小结:如何让用户患上收集癖?降低用户的努力水平,让努力变得简单而有趣

 

 

泡泡玛特启示录: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染上收藏癖?【姜太公公】

总结一下啦

 

如何让大众消费者患上收藏癖?泡泡玛特的策略为 1.利用“完满的执念 ” 2.表面记录 实际铺路 3.让用户“哎呀 就差一点” 4. 让努力变的毫不费力

 

如果没有这些策略造成的“收藏癖”,盲盒可能只是抽不中的寂寞。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OOgp1v-ESIb98aglyIRNw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来源 /    ToB行业头条(ID:wwwqifu

作者 /   冯博 ·  编辑 /   李晓松  吴暄

 

VC眼中会有两种形式的公司。第一种叫生意,第二种叫创业项目。

 

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大多数公司都属于生意,即低买高卖做贸易。

 

生意的特点是毛利不高,但现金流非常好,投资生意本质是为了分红。就是把钱投进去,赚取经营中的利润、回款。

 

创业项目一定要有核心的产品,做生意可以去做代理、做贸易,卖别人的产品,但创业项目却不能这样。

 

创业产品首先体现的就是高毛利,制造产品的成本要远远低于产品的价格。VC的投资也不是为赚取公司经营收益的分红,而是要赚公司估值议价的钱。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99.99%的公司都属于生意层面的,只有0.01%的项目是可以资本化的生意。可不管是生意还是创业,尤其是在To B领域,前提是一定要赚钱。

 

其实做生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不体面,赚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而创业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我们今天要聊的,就是做好生意或创业项目要怎么借力?

 

我们认为一个项目能成,有三个维度,缺一不可。

 

  • 一个维度讲的是在什么地方,在哪儿做?
  • 第二要想清楚是什么行业,做什么产品?
  • 第三是要与哪些合作伙伴或团队去做这件事。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做生意要想赚钱,一定得去经济发达、人流汇聚的地方。从中国地图来看,西北地区、青藏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就不在讨论范围内了。如果以胡焕庸线来划分,东部沿海明显比西北更发达。

 

再看中国前二十大城市的分布,随着改革开放的时间增加,南北差异也越来越大了。南方城市在前20大排名中的比例不断升高。到了去年,前20有15个是南方城市,只有5个是北方城市。(秦岭淮河为分界)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是一个很好的指标,排在前面的就是京、沪、深、杭、广、成、宁这几个城市大家可以做参考。

 

毕业走出校门,总要选一个城市去生活、去创业或是去工作。如果要有理想去做一番事业的话,这10个城市是中国200余个城市中最佳的。不管是吸引当地的人才,还是经济环境,这10个城市都能提供创业的比较好的基础。

 

选对了地方,我们再来看怎么选行业?

 

我们看美国的标准普尔指数过去几十年的公司市值排名会发现:

 

  • 1980年占据榜首的是IBM,下面的企业不是石油就是钢铁;
  • 1995年宝洁、可乐进入了前10;
  • 1999年沃尔玛、英特尔出现在榜单里;
  • 2012年就是苹果。
  • 等到了2018年,榜单内的石油和钢铁公司,大多数变成了软件公司。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这个趋势其实是不可逆的,也反应了很多的问题。这说明信息技术行业依然是美股贡献最大的行业。

 

如果我们选择ToB赛道,首先要选择行业里有前景的赛道,它代表了未来的方向。在传统ToB行业里创业的话,不是说赚不到钱,而是借助到产业发展红利是比较少的。就是这个势能助力的很弱。 

 

以软件为核心的企业服务都是我们基金的主要投资对象。我相信这一领域,在中国一定会诞生不少新赛道,也会出现市值千亿人民币的公司。

 

那么,当前中国处在怎样的经济环境呢?

 

如果以世界格局来比较,朝鲜代表计划经济,美国代表自由市场经济,中国刚好是偏向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经济。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这样的市场环境意味着在中国做ToB生意,就不得不关注政策性红利

 

现在中国站在了非常明显的历史转折点上,由原来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韬光养晦,开始走民族复兴的强国路线。

 

所以当下ToB市场的软件创业需要看一下,有没有搭载在这三个方向上:自主可控,技术升级和网络安全。

 

这三个方向的在未来中国,不管是二级市场的IPO,还是在中国的产业变化中都可能搭载红利。

 

再有就是赛道红利以前中国企业更多是在C端做流量创业,诞生了相当多的伟大公司。现在C端的流量相对饱和,而B端市场在中国却刚刚开始,像企业经营、财法税等领域,里面有很多创业机会。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当年银行为什么存折变成借记卡,这背后包括的科学计算都是由IBM引发的。从这里去看整个IT服务、IT应用,我们会发现技术是长期演进的。

 

不过,并不是说有了产业巨头后,就没有新生代的机会了。IT市场会往科技更高端的产业去发展。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因为中国有人口红利,纳斯达克会更看好中国的C端产业,但中国到底有多少真正的科技公司,它们会打个问号?

 

可是,现在的中美关系和科创板二级市场开放后,会为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一波国家红利。这7~8年里,中国ToB市场会跑出一批优秀的公司。 

 

所以,要怎么判断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产业的红利在哪呢?

 

首先,中国是政治经济体,要想做借势的生意,一定要关注中国宏观政策的变化,不要逆势而行。

 

第二,在产业生态成熟度上,如果产业已经是竞争的红海,创业公司再进入打败所有对手是非常难的。优秀的创业公司,大多是全新的赛道上,做了一件完全新鲜的事情。 

 

而且我们要想一想商业的本质是什么,那就是一定要在行业中变现。如果ToB模型越算越亏,这就是有巨大问题的。

 

所以我们看行业的时候,不太会选择已经成熟的赛道,我们会去找一些新公司、新事物。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虽然雷军说风口之上,猪都能飞起来,可这里边重要的前提是:普通的猪是吹不起来的,至少得是天蓬元帅那种有灵气的猪。

 

第三,人是很关键的。新赛道常有,优秀的创业者却很难寻找。优秀的创业者要能在面对多维度的嘈杂信息,遇到挫折、面临决策的时候,表现出众的执行力、洞察力、认知适应力和情绪控制能力。

 

常垒资本冯博:ToB创业,要借什么势?

 

当周围环境和大势发生变化的时候,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丰富的洞察力和认知才能更好地掌控节奏,做出相对正确的决策,这些都有助于事业成功。

 

再有创业很少是一个人去创业,基本会遇到合作伙伴,会拥有自己的创业团队。而不管是投资,还是找合作伙伴,一定要认清人的本性和本质,辨别人的能力。

 

作为一个投资人,我不喜欢那种总是在想“我能获得多少,你能获得多少,在细枝末节上争得面红耳赤的人”;我更喜欢那种能够在出发点上就想着把蛋糕做大的人。

 

所以,挑选合作伙伴和创业团队一定要具备这样几种能力。

 

第一,人的品性非常重要,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生意合作,都是先看人再看事。把人了解清楚比谈条款更重要。因为条款是死的,签完之后可能会因为人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就是在创业过程中面对各式各样的人要学会防骗。创业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尤其在公司越做越大的时候,遇到的骗子数量会只会增加。

 

第三就是信任,中国不管做生意,还是做资源置换,最大的门槛就是信任。当两个人有信任基础的时候,后面的合作、生意都比较容易谈。

 

第四是认知,不管是外部的合作伙伴还是创业合作伙伴,在跟他谈到一些看法和观点的时候,要快速通过他对事情的评价和认知,感觉到他是怎样的人。

 

第五是共识,不管是投资企业家,还是企业家去找合作伙伴,共识是非常重要的。往前走的过程中有很长的路,但道不同、志不合真的走不远。创业之前把这些事考虑清楚,后面会顺利得多。

 

///

【大师有话说】

 * 「ToB大师课」直播结尾,分享嘉宾会针对观众提问进行解答,以下为本次问答节选:

 

【ToB行业头条】中国还适合ToB创业吗?

 

【冯博】其实不管年头好坏,ToB行业总会有独角兽跑出来。ToB创业的机会肯定是有的,但机会是什么,我却没法告诉你。

 

做一个这样的比喻,VC投资人有点像评判高考作文的老师。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写作文,作文是创业者的事情,但我们可以通过CEO写的作文,预判这个企业能否成为独角兽。我们只能判作文,无法写作文。

 

【ToB行业头条】ToB创业门槛比较高,您认为今年创业有哪些合适的方向?

 

【冯博】这又回到了刚才的点上,要做ToB创业就要先去一个大城市,找到先进的行业,再去里面找机会。具体方向是什么,确实不是VC投资人能想出来的,应该是行业专家来解答这个问题。

 

【ToB行业头条】今年投资企业的逻辑和侧重点有哪些?

 

【冯博】今年很大的主题是国产替代,这个方向的公司主要是to大B的。还有一些就是to小B的公司。这两端都有机会,但需要就具体项目而谈。

 

to大B的公司相对保守,不太愿意尝试更多黑科技、新产品,它们更在意系统替换后能否真正提高效率、填补空白。所以看这类公司,要看它们是不是搭载了政策红利。 

 

我比较看好to小B类似于SaaS这样的平台,就是为中小企业纯粹提供效率工具。

 

这个逻辑就是中国有足够多的人口,足够多的人口就会产生足够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最需要的就是订单。

 

如果能给中小企业带来订单,这就是个比较好的创业方向。如果这样的软件可以提升客户营收,就值得被关注。

 

【ToB行业头条】新基建给ToB行业带来哪些新机遇?

 

【冯博】我一直告诉创业者,不要太去关注特别宏观的概念,有一个笑话大家应该都听过,就是说很多人变得越来越穷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过多关注宏观政策和国际形势。

 

赚钱的机会都在一线里,但如果只看到国家政策和一些宏观的话,是无法找到赚钱点的。

 

创业的大方向是要去思考自己的资源在哪里?看看身边有哪些人能成为自己的客户,想想这件事能和谁去做,以及现有团队和外部团队要怎么配合。

 

想明白了这些,再去找些细分需求去创业才更靠谱。少用宏观概念和政策去指导创业,创业就是要找到客户的需求和痛点,做出产品卖给客户。

 

本文作者:冯博,常垒资本管理合伙人。上市公司战略、产业投资基金管理经验,完整经历募、投、管、退的基金生命周期管理。中国IBM、Oracle长达6年的销售以及业务经历。

常垒资本成立于2015年,长期关注于高成长技术型公司,致力于寻找科技创新带来公司长期价值的投资机会。投资覆盖:创新信息技术、云计算、产业互联网、TMT、企业服务等领域。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A3xiV8SY4X-fAokbZeqFA

谈谈如何去赚巨头的钱

很多创业故事,都是如何创建商业模式,如何开辟蓝海市场,如何通过提供与众不同的服务和产品,来获得收入。但其实,以前我也讲过,借势也是一种很好的创业模式,巨头有成功的产品,成功的商业模式,你所需要的,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做一些额外的服务或者工具,然后依托于他,成就自己。

某种意义,我们这种做自媒体的,其实也是依托在微信的平台下混口饭吃。为微信贡献价值内容,形成共存。那么做小程序的,做微商的,做第三方平台服务诸如有赞,微盟这样的,以及类似微擎这样的工具平台,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与巨头共生是个很大的话题,旧文断断续续说过一些,今天也写不了这么多。今天只说一些比较典型的,以前也提过的百度联盟一年分出去上百亿,淘宝联盟一年分出去超过200亿,那么有人说去年会更多,这个要看财报解读,但200亿以上肯定是有的。

巨头肯花钱买流量,这个门槛其实并不高,很多人靠这个赚钱,当然,很多人觉得没听说啊,没看到哪个新闻说这个东西谁赚了多少钱啊,只看到新闻说阿里不让谁谁谁赚这个钱了对不对,从ezbuy到蘑菇街,阿里一封杀就没饭吃了不是么。

嗯,只有某某平台被阿里封杀的时候你才会看到这个新闻,闷声赚钱的谁肯告诉你啊。

闷声发财的人还是非常多的,光淘宝联盟的玩法和套路,写个系列都不过分。但这事呢,我不擅长,我今天,只分享一些简单的心得,有兴趣的童鞋,需要自己去深挖。

先理解一下,巨头为什么花钱,为了获得增量。

阿里之前跟百度不对付,不好意思直接从百度获得流量,那么就有人来跑这个腿,玩的好的,就从中赚个差价。阿里跟微信不对付,自己玩大了,被人家封了链接,也诞生了这样一批跑腿的需求,从微信导流量给阿里,那么这些人肯定也是利益驱动。

但作为联盟的玩家,那些赚钱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逻辑,实际上,存量比增量更容易变现,什么叫存量,就是本来就是淘宝的用户,是淘宝的忠实买家,现在让这些用户从我这里走一手,变成我的成交,佣金不就到手了么。

存量用户,教育成本更低,用户成交转化率更高,当然收益率也就更高。可对巨头而言,你抢它的存量用户,换位思考一下,巨头会怎么想,巨头会认为你是负价值,只会降低卖家的收益率,因为你没有带来新增用户,却额外分走了佣金。

所以巨头一定是不喜欢抢存量用户的,一定是喜欢提供增量用户的

但凡事在于,理想是一回事,现实是另一回事。增量用户和存量用户,并不是泾渭分明,能够简单清晰割裂开的,在互联网上,太多处于模糊地带的流量,是无法界定的。那么,对巨头而言,怎样才是对他最有利的呢?

竞争环境。

百度当年也是,谷歌进入中国后,百度联盟就对渠道更好一些,谷歌一退出,百度就觉得分给渠道的钱是不是太多了,开始各种鸡贼的往回收。等360搜索起来了,百度又忙不迭的开始往外撒钱。

谷歌其实也同理,当他们控制安卓系统之后,他们把安卓手机用户都当作自己的搜索存量用户了,你再想在移动端跟谷歌谈搜索分成,基本就没戏了,当然内容广告依然可以分,这是另一个故事。

阿里觉得天下大定的时候,蘑菇街在它眼里就一钱不值。但发现微信上的微商日渐火爆的时候,淘宝优惠券就开始铺天盖地。所以,阿里联盟未来的预算松紧,不取决于阿里,也不取决于这些渠道的力量,而取决于拼多多,京东,以及有赞。只要你看到拼多多还在挑战阿里的市场地位,你放心,淘宝联盟的钱,还是可以放心的去拿。

下面说点具体的,

存量用户怎么拿。

所谓拿存量用户,就是以前我常说的,把巨头的流量卖给巨头。常说的关键词,归因劫持

1、url劫持,以前浏览器,各种工具条常干,用户自己上淘宝买东西,浏览器后面偷偷把url加个尾巴,就变成了他的渠道成交,佣金分走不谢。

2、cookie劫持,很多联盟为了讨好渠道,说你给我带来的用户,当时没有成交,日后有成交,也算你的,那么这个就是通过记录cookie实现的,只要渠道第一次带用户进入平台,日后一段时间的成交都算渠道的。

那聪明人就觉得,我其实不用真的给用户带入平台,我只要假装带入平台就可以了,把用户cookie存下来,日后用户总会用淘宝买东西的,到时候不就是我的了么。

所以就有很多形式,比如后台偷偷访问淘宝,比如利用弹窗垃圾流量渠道打开淘宝,从来不指望这些流量可以直接转化,全都等着后续用户主动的淘宝购物。

3、关联广告,比如,我要是购买关键词淘宝,是不是转化率极高,那几乎是肯定的对不对,因为搜淘宝的用户都是淘宝的忠实用户。就是很多自然搜索用户变成了渠道用户对不对,你说淘宝会不会允许这种行为,以及真有人这么买关键词么,我刚在google上搜了一下关键词”淘宝“,顶上的一条果然是广告,猜猜是联盟渠道买的,还是淘宝自己买的。我猜是联盟渠道买的。

还有很多导航平台的淘宝链接,其实也是抢存量用户,但没办法,这是过路费。这就是所谓的模糊地带,你说不给钱行不行,人家真不给你位置了,每天的访客,存量增量其实说不清的。

4、返利,以前很多返利网站,返利APP,把佣金拿出来一些贴补存量用户,后来淘宝联盟多个策略调整,各种限制,现在就少了很多,当然现在流行优惠券,这是另一个玩法了,目标是从微信和其他社交平台吸量。嗯,现在还有玩优惠券+返利的,也算是模糊地带吧。

这里有篇文章,推荐一下 老胡:白话版解读淘宝联盟506社交淘客新政

不要只看标题和结论,看内容细节,历史的逻辑。

5、特殊资源,这个就不展开了。

比如说,之前老胡公开后删掉的那篇,双11日赚1000万淘宝佣金的方案拆解,就是很典型的,通过特殊资源,实现存量用户变现。所以为什么说这种方式不能持续,这种是太典型,太明确的存量用户变现了,平台怎么可能允许这种模式长期存在。

所以,如果你想持续的赚平台的佣金,赚平台的钱,就一定记住这一点,存量用户的钱是平台不愿意给你的,这种钱赚不久的,平台迟早会堵的。

所以,上面提到的存量用户的获取手段,基本上,当前阶段,可能都是无效的。

但是,凡事都有但是!

我给大家讲个潜规则,希望阿里的同学不要揍我。

在特定场景下,存量补增量是被默许的!

什么叫存量补增量,我先说一个现象,很多资深淘宝客会发现一个现象,淘宝联盟的规则,执行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按照规则约束的。这也是老胡当时拆解案例的时候提到的,有些规则不允许的事情,在某些场合居然是没有那么严格禁止的,为什么?所谓水至清则无鱼,有些时候,是为了联盟生态。

为什么会有这么一说,在特殊场景下,淘宝要追求特定领域的增量,同时也有成本核算的压力,那么对于联盟渠道来说,完全去做增量用户,淘宝客也面临获客成本难题,成本太高,佣金无法覆盖,自然就不愿意投入,为了鼓励这些联盟渠道追求增量,默许他们同时偷一些存量,打平成本,能够赚钱,这就是所谓的存量补增量。比如,你在百度买淘宝关键词,淘宝联盟多半是要封你号的,但你在海外买一些google上的淘宝关键词,他们在拓展相关海外市场的时候,为了鼓励你投入,很可能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很多淘宝客会郁闷,为什么以前好好的赚钱方法,突然不让做了,此一时彼一时,特殊场景下,为了竞争,为了鼓励你投入做增量用户,默许你偷一些存量用户,等到人家认为时机成熟,你再这么偷存量用户,就不行了。

下面说说增量用户怎么拿

这路线就太多了。

SEO行不行,会做的肯定是可以的。比如,有人发现了一条利用知乎的通路,发个链接,可以看看。讲一个千万级流量的套利机会。当然,公布之后,估计很快就被各种滥用。

SEM行不行,会玩的也是可以的,但百度的关键词通常很贵,不会玩的话,就只能给百度财报做贡献了。有篇文章值得看看 我以前做竞价淘客的一些经历及经验

说起来好像只是一句话,做起来各种坑各种学费,别问我怎么学,我不带徒弟不收智商税。

微信购物情报群,这是最大的渠道之一,不过微信可不太喜欢这种群。

微信大号,坦白说,没人敢做,怕封。

微博大号,嗯,其实是可以做的。今天还看到微博上有广告在推淘宝返利工具。

QQ群可以么,理论上可以,但据说实测数据远不如微信。

导购平台,小红书,什么值得买,目前应该都是淘宝外部流量的大户。

视频直播,网红带货,嗯,也是有的,但很多都是在各自视频平台开店,或者给自己的店铺倒流。

再多有没有,我不知道,不好说,说真的,淘宝当初干掉 ezbuy我觉得是步臭棋,ezbuy可是实打实的贡献很多增量用户,而且就算没了ezbuy,lazada称雄东南亚了么?被shopee各种吊打。对手那么强大先把友军干死了,而且连带让海外各种第三方淘宝客平台心怀恐惧,盟军不再忠诚,说实话,真是无法理喻。估计也是为了当年的kpi吧。

赚巨头的钱,最怕的就是卸磨杀驴,但这种事,又总会发生,借川大统领的话,也许,这就是人生吧。

我们只能希望,巨头之间的竞争永无休止,这样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巨头才会更多的撒钱出来,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也是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巨头为什么会撒钱,以及赚巨头钱的逻辑是什么。

最后说一条最基础的逻辑。

为什么最近几年卖货成为最火的赚钱途径,为什么现在各个流量平台集中抢卖货的生意。

因为整个中国产能极大过剩,所以,谁能把东西卖出去,谁就最牛逼。

看上去好像理所当然的事情,30年前可不是,当时谁手里有物资谁最牛逼,批条子,搞物资,那是最牛逼的人,只要你能搞定供货商,没什么是卖不掉的。20年前,卖一部奥迪A6最多可以赚15万,只要你能搞来车,你就绝对能发财,那时候的15万,北京可以买房了。

产能过剩的时代,卖货能力会一直很值钱。但这里也会有局部的黑天鹅事件,比如前几个月口罩的全球紧缺,熔喷布的紧缺,就变成了买方市场,谁有货谁牛逼。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我的文章其实很一般,但我推荐的三篇文章,都是干货,对做淘宝客,或者做其他诸如京东芬香,花生日记,等等,可能都有帮助。

第一篇:老胡:白话版解读淘宝联盟506社交淘客新政

第二篇:讲一个千万级流量的套利机会

第三篇:我以前做竞价淘客的一些经历及经验

读通读透,你会更好的理解这门生意。

谢谢读者的守候,休养结束,满血归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RvilSLm8WMTSE5LNK7acw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有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内,中国的代餐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

 

代餐是个啥?

 

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可以代替正餐的食品。比如黑芝麻糊、燕麦片这类,有人经常用这些代替早餐。

目前的代餐食品的品类也非常丰富,在淘宝上,以“代餐”作为关键词搜索,出现的是代餐粉、代餐饱腹食品、代餐奶昔、代餐饼干、代餐食品等等。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这么多代餐类的产品,到底能不能赚钱呢?现实可能超出你的想象。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代餐行业究竟有多赚钱

 

即便是2019年的资本寒冬,依然有“王饱饱”、“超级零”等新的代餐品牌获得融资。资本的嗅觉,一向都是比普通人要灵敏很多的。有钱赚,有潜力的市场,才能吸引无利不起早的资本。

 

最近几年,代餐行业规模的增长,就像是吃了菠菜的大力水手。2017年到2019年,天猫平台上的代餐消费规模增速超过了50%。

 

阿里巴巴和京东等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2019年3月到2020年2月,近一年的时间,代餐产品的线上交易总额达到36.57亿元。

 

按照这个规模,这个增速。代餐行业的未来,妥妥的遍地黄金。

 

杂粮先生的这款售价38.8元的燕麦片,在天猫旗舰店上的月销量突破了15万,月营收达到了582万。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这样一桶燕麦片不到40块钱,确实不贵。但是代餐产品销量这么高,真的只是因为便宜么?

 

未必。

 

咚吃这款售价1680元的减肥代餐,如果没接触过代餐这个行业,你可能会被这个价格吓到。但是这么高价格的产品,月销量也超过了5000单,月营收超过840万元。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当然,这两款产品并不能代表整个代餐行业。淘宝上还有大量的代餐产品客单价在200到400左右,月销量只有几千单。

 

即便如此,代餐行业的整体增长,却是实实在在的。而且也在说明一个事情,这个行业有钱赚。

 

但是代餐这种类型的产品,其实早就有,为什么这几年突然增长呢?

 

其实是因为,代餐卖的根本不是吃的,而是商家包装出来的概念。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代餐概念是割韭菜还是收智商税?

 

代餐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的,以前从来没有人把黑芝麻糊叫做代餐。谁也没想到,同样的东西,只是换了个名字,就火了。

 

不过在美国,代餐概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当时的一些美国人开始发挥骨子里的科幻主义幻想。幻想着着有一种合成药丸,能够代替食物。当然,这种药丸只在卡通作品里出现过,并没有成为现实。

 

真正意义上的代餐食品,出现在20世纪的60年代,美国航天事业最火热的时候。

 

宇航员在太空上,也没法自己做饭,所以就出现了一种叫Tang的饮品和一种能量棒。当宇航员把这种食品带上太空,这简直就是最好的广告,食品商家敏锐的捕捉到了机会。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市场上的宣传概念,变成了“科学家在实验室制成的产品”,一夜之间“太空食品”风靡美国。

 

1986年,一位叫Brian Maxwell的加拿大马拉松运动员研发了一种能量棒,Brian Maxwell最初的想法是,方便运动员在长时间运动中补充能量。

 

这种能量棒一出来,就被一些商家抓住机会,推向了大众消费市场。针对男性的宣传概念是“健身燃料”,针对女性的宣传概念则是减肥。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所以代餐产品所扮演的,从来就不是“食品”这个角色,而是被商家赋予的概念,真正值钱的也是这些概念。

 

现在中国市场上的代餐产品,同样有概念。

 

杂粮先生的这个烘焙坚果水果燕麦片,主打的是早餐速食概念,针对的消费群体是不爱做早餐的“懒人”。消费者是为节省做早餐的时间买单。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当然,代餐食品最多的概念,还是减肥。

 

如果你没有屏蔽朋友圈里的微商好友,一定能经常看到各种代餐粉、代餐奶昔的广告。声称不用运动、不用节食,只需要吃营养均衡还有饱腹感的代餐,就能月减20斤。

 

不用累也不用挨饿就能瘦,这种好事当然能吸引一大批想减肥,却管不住嘴,也迈不开腿的消费者。

 

所以减肥代餐,卖的从来就不是食品,而是一种简单有效、轻松不累的减肥方式。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无数减肥路上的失败者,看到朋友圈里代餐广告的宣传语,再看看那些减肥前后对比照的“成功案例”,一边儿再被那些“减肥成功,人生逆袭”的鸡汤洗脑。作为一个减肥从未成功过的胖子,太理解那种内心的煎熬了,如果不花钱买单,就好像错失了一次坐着电梯直达人生巅峰的机会。

 

这种鬼迷心窍的状态下,掏出自己的钱包,支付一大摞钞票,就不难理解了。

 

而且淘宝上那些几百块的代餐粉、能量棒,真的是很良心的价格了。如果是朋友圈的微商,动不动就要数千元。

 

只是多了一个减肥的概念,价格就比普通食品翻了好几倍,这是割韭菜还是收智商税?

 

既然打出了减肥的概念,那么只要真的能瘦,好像也并不能算是割韭菜。

 

前两年认识一位30多岁的女士,还是某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也算是社会精英了,花了6000多块钱买了某宝莱的代餐奶昔,喝了两个多月,确实瘦了不少,只不过皮肤都松弛了。

 

但至少确实达到了产品宣传的功效,真的瘦了。其实,如果你连续两个月,只喝黑芝麻糊,也能瘦。其他很多宣称能减肥的代餐食品,都能瘦。毕竟代餐食品提供的那点儿能量,还不够人体基础代谢消耗的,想不瘦都难。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但问题在于,是否真的像宣传的那样,能保证不饿还营养均衡?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就有争议。大部分代餐中,都会含有充分的膳食纤维,一方面不易消化,一方面遇水膨胀,让人觉得不饿,其实是在欺骗自己的胃而已。

 

而且这种欺骗还不彻底,很多吃过代餐食品的人都反映,根本吃不饱,还得吃饭,结果多补充的能量,全部转化成了增加的体重。

 

至于代餐食品的营养,也一直有专家和普通用户质疑。2019年2月,23岁女生吃代餐减肥导致肝衰竭的新闻,也引发过全网的热议。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尽管如此,还是无法阻挡那些想瘦,但又不想节食、不想运动的消费者。代餐食品的市场规模,依然在快速增长。不过这一点都不奇怪,毕竟每个时代,都有收智商税的产品,包括你我在内,谁又能保证,从来没有为“智商”买过单呢?

 

而且代餐产品的创新和固有的行业痛点,也决定了那些纯收智商税的类别,注定会被淘汰。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代餐食品的痛点与创新

 

传统的代餐食品,包括泡水喝的代餐粉,比如非常著名的魔芋代餐粉。还有代餐奶昔、代餐饼干、代餐棒之类的,但是这些代餐食品,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难吃。

 

单一的口感,让人难以坚持。

 

微博和知乎上,都有网友曾经表示,代餐太难吃了,难以下咽。这是整个代餐行业的硬伤,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代餐行业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限制。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不过代餐食品,说到底还是食品,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传统的食品企业要想转型,并不困难。

 

比如在代餐食品热门榜单高居榜首的咚吃,就推出以轻食为主代餐套装,轻食也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其实就是正常的食品,经过了科学的营养搭配。花几十块钱买本书,自己也能搭配。

 

不过咚吃推出的21天减肥代餐套装,尽管客单价高达1680,还是因为品类丰富,圈了一大批粉。毕竟搭配好的早中晚三餐,每天都有不同的美食,只是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比起那些让人难以下咽的代餐粉、代餐奶昔,不知道好吃多少倍。原本就很可能是吃货的代餐食品消费者,更难抵御这种美食诱惑了。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依靠产品上的创新,咚吃在这片竞争惨烈的红海中脱颖而出。但能不能只依靠产品,守住自己打下的市场,这还是一个疑问。毕竟从产品层面上来看,欠缺强壁垒,就导致了容易复制。

 

而对于代餐食品企业来说,能不能守住护城河,品牌很重要。而品牌的塑造,除了产品本身,更多的需要营销。

 

前几年,康宝莱的减肥代餐奶昔,成为火爆朋友圈的网红产品,依靠的就是社交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宣传。

 

2018年前后,只要是人流密集的地方,不管是购物中心还是地铁,经常能看到漂亮的小姐姐主动找人加微信好友,说自己正在创业,希望可以支持一下。

 

在她们的朋友圈里,除了励志的心灵鸡汤,就是某某某吃了她们的代餐奶昔,瘦了多少斤。

 

如果你心动了,也想试试能不能瘦,她们还会试图把你发展成下线,让你跟着她们一起,一边减肥一边创业。而所谓的创业,其实就是到地铁上去加别人好友,然后像她们一样发朋友圈,直到又有人心动,就发展成线下,本质上还是拉人头。

 

现在很多小的代餐品牌,都在依靠类似康宝莱的这种方式,利用微商体系,收了智商税的同时,顺带割一波韭菜。但是对于品牌的长期发展来说,这种方式并没有什么好处,毕竟参与者不是单纯的消费者,还是想赚钱。如果大量的低层代理商赚不到钱,那这个品牌也就做到头了。

 

只有真正的用心做好产品和品牌,才是王道。但对于代餐企业来说,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代餐行业迟早会成为一个竞争激烈的竞技场。

 

有钱赚的地方,必然会有斗争。既然代餐产品的技术壁垒不高,而且又有钱赚,那就无法阻挡其他人的进入。到最后拼的就是供应链管理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品牌运营能力。谁能力强,谁才能笑到最后。

 

至于那些单纯收智商税的企业,把消费者的智商培养高了,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

这个即将达到千亿规模的市场,是收“智商税”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8x7iBaPLlpnxwbKd_LML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