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老唐实盘周记20210828》一文里,老唐谈及分众计划将已回购的2.36亿股注销时,写过这么一句话:
“(分众)本期计划将以前均价6.29元回购的235680554股注销,相当于又将额外的约14.8亿现金分给了股东”。
部分朋友表示看不懂这个因果关系,给老唐发来不少问题。合并同类,这些问题大体可以归集为五个:
①为什么回购注销就相当于现金分红?
②回购不注销,就是公司“耍流氓”吗?
③企业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回购和增发哪种对股东更有利?
④股权激励,为什么会产生费用,这笔费用是如何计算的?
⑤巴菲特讨厌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实施管理层及员工激励。老唐你怎么看待你所持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行为?
因为忙着搬家,对这些问题也没顾上回复,答应几位朋友有空会码文聊聊这事儿。今天就填这五个坑。
①为什么回购注销就相当于现金分红?
很多朋友不能理解回购注销为什么相当于现金分红,这往往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货币”才是财富,非货币形式都不是财富。
我们将回购注销这件事拆成三步来看,就比较容易懂了。
第一步:假设某公司总股本1000万股,每股内在价值为10元,假设此时市场股价正好反应了内在价值,也是10元,即企业的内在价值和市值都恰好是1亿元。
——注意,股价并不经常正好等于价值,反而是经常低于或高于价值。
此处先假设股价刚好等于内在价值,因为后面老唐还要借这个假设谈回购对股东的利弊。
此时,假设公司现金富裕,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投资渠道,于是按照每股10元的股价,从股市里回购了200万股,共计支出现金2000万元。
——再注意,这2000万现金被卖掉这200万股的股东带走了。
第二步,公司将买回来的200万股,按照每4股分1股的比例,全部分给剩下的股东。
假如你原本持有8万股,拥有公司0.8%的所有权,现在变成持有了10万股,拥有公司1%的所有权
——又要提醒注意,这里有个坑。你原本持有公司0.8%的所有权,但当时公司价值是1亿,你的持股价值是80万。
分掉2000万现金之后,公司价值变成了8000万,你的持股比例虽然提升至1%了,但持股价值依然是80万。资产并没有增值。
现金分红这个行为,本身不产生任何增值。
重复一次:现金分红不产生资产增值。
现金分红,只是将股东间接控制的企业资产,转化为直接控制的现金资产。
它只是财富从左口袋转移到右口袋,本身不创造价值——这一点,市场很多投资者,包括很多资深投资者都是糊涂着的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反而很多新入市的投资者会很直观的发现:分红要除权,每股分1毛,股价跌1毛,身家并没有增加1毛。甚至如果是因为持股期短于1年,税务局还要扣税,导致身家缩水一两分钱。
既然这样,分红究竟有什么用处呢?
分红的作用,一是佐证了公司账上有真金白银,净利润不只是个账面数字;
二是在公司寻找不到更好的投资渠道时,将经营所获利润反馈给股东自由处理;
三可能会对部分股东产生心理安慰作用。有可预期的金钱流入,那种掌控感会让很多人内心特别踏实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其他其实也没啥作用。
对于能够确信其利润没造假的企业,股息率高低一贯不是我选股要考虑的指标。
对于类似茅台这种,钱堆在账上只能获取银行存款的,不分红的确是扣分项。
但对于能够找到高回报率投资方向的企业,不分红才是最有利于股东的行为。
接着说第三步,第三步稍微有点绕。
一间公司的股票等比例扩大和缩小,公司价值不会发生变化,股东持股比例也不会发生变化。
今天腾讯的总股本96亿股,公司无论将其一拆十,变成960亿股,或是十合一变成9.6亿股,腾讯公司的总价值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每位股东所持公司的比例、所对应的价值,也都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能理解等比例扩大或缩小,企业总价值和股东持股价值没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理解注销行为了:
上述案例中持有1000万股的全体股东,同时拿出来20%股份注销掉,缩减公司股本至800万股,此时公司价值和股东持股价值,与注销前相比,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这就是回购注销相当于现金分红的过程及逻辑。
既然回购注销=现金分红,那为什么企业不直接现金分红,反而要绕这么大个圈子呢?
这通常有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现金分红方式要纳税,回购注销可以省下这笔税款。
目前A股市场,个人股东持股期低于一年,需要缴纳5%~20%不等的红利税——或者叫股息税,也就是对个人股东因分红所得而被征收的个人所得税;
港股市场则根据股份公司注册地不同,有10%~28%不等的红利税。
回购注销这种方式,效果等同于现金分红,但所有股东均不需要再缴纳这笔税收。
西方发达国家股市里,除了常规的利用回购避分红税之外,还经常有举债回购,通过债务利息税前扣除的规则,减少公司应纳税所得额的操作技巧。
当然,这种为了股东利益,亮出利爪薅税务局羊毛的事儿,国内还相对少见。理由你懂的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第二个理由,也是最关键的理由:公司在市值低于企业内在价值时回购并注销,带给股东的回报比同等金额的现金分红高。
还是拿前面的例子说,如果公司的内在价值是10元/股,但公司的回购成交价是6元,同样的回购200万股,只消耗公司现金1200万。
由此造成,回购注销前你持有8万股,占比0.8%,价值=10000×0.8%=80万。
回购注销后你依然持有8万股,但占比提升为1%,价值=(10000-1200)×1%=88万,提升幅度达到10%。
它反过来也成立。如果企业内在价值为10元,但公司以12元的价格回购,那就是瞎搞,是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
这个数学计算过程,应该都能做吧?我就不列了。
所以,回购注销=现金分红,但是否优于同等金额的现金分红,却需要我们对企业的内在价值有个大概的认识之后,才能做出判断。
只有显著低于企业内在价值的回购和注销,对于留下的公司股东来说,是优于现金分红的行为。
拿正在回购的腾讯以及即将注销的分众来说,腾讯本轮自8月19日起至9月7日累计回购223.18万股,耗资约10.4亿,回购均价约466.3港币。
请注意,老唐实盘表格里很早就给出了腾讯的理想买点:3.6万亿人民币市值,对应450港币(450港币×港币兑人民币汇率0.83×总股本96亿≈3.6万亿)。
所以,这个回购价格在我看来,是在明显低估时实施的回购,优于对股东实施10.4亿港币的现金分红。
同样,分众是计划将均价6.29元回购的约2.36亿股注销。对于分众,老唐已经在7.21元位置买入(实际成交均价7.248),目前股价也远高于6.29元。所以,这个注销计划,在我看来同样优于拿14.8亿现金出来分给股东。
但是,因为企业内在价值是个估计值(所以才叫估值),是一个主观认识,并没有一个法定的标尺,因此,也会有企业决策层浑水摸鱼,在股价没有低估甚至处于高估状态时,动用公司资金实施回购。
其行为相当于举着喇叭喊:本公司目前股价严重低估,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啊,大家快来买快来买,手快有、手慢无哦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同时,回购资金是直接增加了市场买入力量,会从边际上推动股价向上(所以市场炒家喜欢一切回购,无论是高估还是低估时的回购),从而实现某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是普遍存在的回购第三条理由。只不过没有哪家公司愿意承认自己是基于这条理由实施的回购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最终,归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回购注销=现金分红;
回购行为是推动股价向上的新增力量(注意,不是保证上涨);
回购一定有利于市场炒家。
回购是否有利于公司股东,要看回购市值是否显著低于企业内在价值。
②回购不注销,就是公司“耍流氓”吗?
这个答案可以简单粗暴:不是。
回购注销=现金分红,那么不注销就相当于不实施现金分红。
前面说过了,现金分红并不增加企业价值,所以不分红也不会减少价值。
它只是企业资产从现金形态变换成股权形态,是个中性的行为。
回购不注销,通常是公司计划将回购的股票用于股权激励。我们可以直接理解为给员工发工资或奖金——就和企业花钱买手机、买房子来奖励员工是差不多的事情。
拿现金直接发,还是买成东西转个弯再发,对于股东来说,没区别,都是出钱钱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那么,给员工发工资奖金这件事,究竟是有利于股东还是有损于股东呢?
你所在的公司发工资给你,对公司股东是有利的还是有害的呢?
大部分人都能回答,肯定是有利的。如果你创造的价值超不过你领的工资,公司分分钟就请你吃江湖名菜爆炒鱿鱼了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所以,股权激励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要看激励对象是否有必要激励?激励约定的增长目标和公司支付的股权价值是否配比?
物超所值就有利于股东利益,反之就有害于股东利益。也就是说,股权激励本身的利弊,要取决于激励方案,并不是给钱(或股票)出去就是对股东不利。
另外,据管理学家们的研究成果说,给股权比直接给现金的激励作用更长效,因为股权可以帮助员工和股东成为利益共同体,更好地刺激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我个人不是很相信这种说法,姑且一听吧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接下来的问题是:③企业对员工实施股权激励,回购和增发哪种对股东更有利?
我的答案是:没区别。直接用回购股做股权激励=注销回购股票,然后激励时再增发新股。
涉及到工商变更及董事会权限约束的,一般习惯用回购股做股权激励,简单快捷。
不涉及工商变更手续或者工商变更手续很简单,且股东大会给董事会授有某数量范围内酌情增发权的(港股市场叫批股),一般习惯回购后就注销,需要激励时再批股。
比如分众和洋河就是前者,而腾讯就是后者。
这两种方式对于股东利益而言,没区别。都取决于股权激励对象、激励的必要性以及回购价格/增发价格,与股票来源于回购还是增发无关。
④股权激励为什么会产生利润表的费用,这笔费用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个问题,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比如你去腾讯上班,公司和你约定,没有工资,每月就给100股腾讯股票,无锁定期。
你是否从公司获取了报酬?显而易见的,获取了。
公司为了换取你的劳动,一定是付出了某种费用(要不,哪个龟儿子才愿意去坐班,对吧?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这种费用就需要记录在利润表里。
如果这种报酬不需要计入费用,我们可以想象一种极端情况:所有腾讯的员工均采用这种薪酬方案,公司利润表里没有一分钱员工工资支出,净利润大幅飙升。
甚至可以所有的对外采购,都通过发行股票去换。整张利润表里,只有收入,没有成本。收入减去税收就是净利润——如果税务局愿意收股票折抵税款,营业收入就是净利润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这种报表数据,还能看吗?不同公司之间的报表,还能比吗?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很多朋友的真正困难,主要想不通这笔钱从哪里来的:白给100股股票,公司明明一分钱没出(市价打折增发新股给员工,公司甚至还会额外收到一笔钱),为什么要记录费用支出?
换个角度就容易理解了:白给100股,实际上是公司按照市价增发100股股票——公司银行账户上增加了一笔存款,同时资产负债表的股东权益部分,增加了股本和资本公积。
然后公司再将银行账户的那笔钱取出来,当做工资支付给你。
这笔工资就是利润表上实打实的费用——根据岗位的不同,可能记录在成本、销售及市场推广费用或一般及行政开支里,分别对应A股财报的营业成本、销售费用及管理费用。
只不过,现实世界里的员工激励方案,往往没有当日结算,当日可出售这么简单透明。
它们通常都有股权的锁定期要求,所以并不能直接将股价(或差价)计入工资,而是要用历史波动率、锁定时间等多种因素,套用模型去估算相当于给了员工多少钱,再折算成相当于今天多少钱,最后分摊到整个锁定期内里。
——这部分,朋友们可参看《手把手教你读财报:新准则升级版》157~161页,知道原理就足够了,不需要你会算回购注销和股权激励那些事儿
⑤巴菲特讨厌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实施管理层及员工激励。老唐你怎么看待你所持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行为?
这个问题我在2019年3月29日就回复过(见《老唐问答之如何评估企业价值之03》。答案如下:
说巴菲特不赞成使用期权或限制性股票(后文合称期权)实施管理层激励或员工激励,其实是个误传。
巴菲特只是不赞成不加分辨的滥用期权。
他对此的核心观点就三句话:
①期权应该授予对公司整体收益负责任的人,而不是见者有份;
②期权价格必须考虑到留存利润带来的自然增长因素,以及资本本身的机会成本问题。只有管理层让股东的新旧资本都跑过了资金的机会成本,才配得上得到期权;
③很多公司掌舵人完全不同意我的看法,他们将期权作为一种广泛的激励工具,也做的挺好。这样的公司不多,但确实有。我认为实践中做得好的期权,应当鼓励和坚持。
——我的观点就是学的巴神,没有什么需要补充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ZChe6Is7lAfTnOS53zhgQ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文/沧海一土狗

ps:3700字

风格切换模型

对于股票市场,除了总量逻辑之外,最重要的宏观逻辑就是结构逻辑,更通俗的叫法叫风格切换。

风格切换很难把握,这是因为风格切换下有两个竞争逻辑:1、马太效应,走强者恒强;2、均值回归,走高低切换。具体的分类系统如下图所示,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两个竞争逻辑的存在性毋庸置疑,我们能经常性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但是,我们还搞不清他们背后的动因,是什么因素促使市场走马太效应?又是什么因素促使市场走均值回归?这背后的动因是一组因素,还是一个因素?

事实上,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讲,一个因素就足够了,具体结构图如下所示,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不难发现,再多的子因素1至N其实都可以合并为或映射为一个宏观因素X,当宏观因素X弱的时候市场走马太效应;反之,市场走均值回归。

所以,从形式逻辑框架搭建的角度只需要一个宏观因素X,不需要额外的因素(证毕)。

 

十二杯子隐喻

推理到这一步还有些抽象,我们需要一个直觉上的案例,激活我们的感性系统,使得理性和感性协调。我们需要一个隐喻(metaphor)。

事实上,我早就找到这个抽象框架了,但迟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隐喻,直到最近才找到一个满意的。

我把这个隐喻叫做“十二杯子隐喻”,这个隐喻是这样设置的:

1、有十二个大小相同的杯子;

2、一些杯子贴着景气的标签,另一些贴着不景气;

3、有等量的水,但这些水都比较有性格,一类只愿意待在贴着景气标签的杯子里,另一类只愿意待在贴着不景气标签的杯子里;

4、喜欢景气的水,在贴着景气标签的杯子里均匀分布;喜欢不景气的水也是类似的。

初始状态下,假设有六个景气杯子和六个不景气杯子,所有杯子的水量相同。

我们再假设景气的杯子边际减少,不景气的杯子增多。根据游戏规则,喜欢景气的水会继续待在景气的杯子里,因为景气杯子减少,所以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升高;对称的,喜欢不景气的水会继续待在不景气的杯子里,因为不景气杯子增多,所以不景气杯子平均水位降低

不难发现,景气的杯子越少,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越高;与此同时,不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降低。一些杯子的平均水位越来越高,另一些杯子的平均水位越来越低,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马太效应,

相应的,我们还可以再走一遍相反的流程,假设更多的杯子被贴上景气的标签,于是,景气的杯子开始增多,景气杯子的平均水位逐步下降,不景气杯子的水位逐步提高,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均值回归。

“十二个杯子隐喻”的框架中,马太效应和均值回归可以来回切换,背后的驱动力则是标签的切换,即有多少杯子的标签由景气切换成不景气,有多少杯子的标签由不景气切换成景气。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如上图所示,蓝色杯子代表景气,黄色杯子代表不景气,每一个杯子都可能从景气变为不景气,或者从不景气变为景气,这是中微观逻辑。

在任意时间点,对整个系统的宏观状态有个概括描述——贴“景气”标签杯子的个数,我们称其为宏观景气度。不同的时间点,宏观状态可能不一样,景气数从N增加到N+1代表宏观景气度提升;景气数从N减少到N-1代表宏观景气度降低。

整个系统是走马太效应还是均值回归和单一中微观逻辑无关,中微观逻辑可以走得很混乱,但整个宏观状态会表现出某种规律性。

整个系统的景气度上升,系统走均值回归;整个系统的景气度下降,系统走马太效应。

通过十二杯子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几个十分有意思的总结:
1、宏观逻辑的独立性,虽然宏观由微观组成,但它有自成一体的逻辑,这个现象叫涌现;
2、无法通过任意一个杯子标签的切换来推断系统宏观概括的变换,这种尝试注定是无效的;
3、在宏观领域,一个人所能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不够宏观,研究对象不具备完备性;
 

透过水晶球看现实

“十二杯子”的隐喻帮我们构造了一个中微观+宏观的有机结构,这个结构就像一个水晶球形成一个帮我们认知这个世界的参照系。景气数隐喻宏观经济景气度;杯子的平均水位代表了板块的估值。
最近股票市场的波动很大,风格切换频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走马太效应,先是崛起了茅指数,后面又崛起了宁组合,某个小圈子里的票越来越贵,其他的票越来越便宜,宁组合现象和ST平安现象齐飞。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如果仅仅关注中微观逻辑,我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宁德时代的估值能那么高,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春节期间茅台的价格能到2600 。但是,考虑到宏观逻辑的贡献,这一切就好解释了。在特定时间段,宏观景气度不行,市场走极致的马太效应,而茅指数和宁组合是该时间段的景气板块。

不断下行的经济景气度会莫名其妙地推高景气板块的估值。

而且,如果我们仅仅盯住单一板块的景气度变化,也无法回答以下两个宏观问题:
1、茅指数不行了,宁组合也下滑了,当下市场所处的阶段仅仅是一个换王——再来一个新组合——的阶段吗?
2、未来是继续走马太效应还是均值回归?

宏观逻辑会帮我们回答这两个问题。zzj会议之后,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开始转向,政策底在zzj会议落地的当天确认ps:参照8月1日的《拐点将至》一文,之后,市场底和经济底也会依次确认。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的加码,经济极大概率会触底反弹,推动市场的宏观景气度上升,市场开始走均值回归。

目前,市场已经预期到了经济景气度即将回升,宏观逻辑开始起作用,9月伊始,代表低估值的价值股触底回升,而代表高估值的组合持续调整。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中报季结束之前,价值组合受到糟糕的历史业绩影响,政策底之后又回踩了一波,做了一个市场底出来;中报季一结束,市场又开始交易经济景气度回升的预期,上证50指数连续多个交易日跑赢宁组合。

未来随着社融企稳,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断地加强,我们将看到经济景气度的回升,宏观结构逻辑从马太效应切换到均值回归。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估值视角看故事

经济学的本质是研究稀缺性,然而,稀缺性的本质是思考相对性,思考事物的对立统一。

所以,我们是无法仅仅从景气这一个特例彻底理解因素X的意义的。我们还应该找一个不同于景气的特例,来完成相对比较。

事实上,市场一直在追逐两种稀缺性:景气和低估值。

但是,又景气估值又低的板块往往很稀缺,二者往往有冲突,景气板块的估值往往是高的,低估值的板块往往不景气。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所以,人们得做出取舍。

怎么取舍呢?最重要的是看大环境,如果大环境景气度低,景气稀缺,低估值不稀缺,于是人们都倒向了景气;如果大环境景气度高,低估值稀缺,景气不稀缺,人们又会倒向低估值。

所以,大环境才是那个指挥人们做出景气和低估值取舍的指挥棒。

以景气度始终不高的保险行业为例,在马太效应的大环境下,这些股票的估值会低了再低,因为不景气是原罪,低估值的优势没法弥补它;但在,均值回归的大环境下,即便这些行业依然不景气,他们的估值也会回升,因为不景气不再是原罪,高估值成为原罪,低估值成了香饽饽。
然而,投资者的视角一般局限在中观和微观,看不到宏观风向的变化,马太效应环境下,看着上市公司的估值一低再低,一股脑地把责任全推到公司头上,认为公司要完蛋了。
事实上,公司还是那个公司,就是市场大环境不一样。
譬如,所谓的ST平安,不景气是整个行业的不景气,它在本行业依然保持着强有力的竞争力。但只看中微观的投资者一定会把股价下跌的原因归结为一些微观因素。

这其实也是自下而上投资的缺陷,宏观逻辑——即涌现的部分你看不见。

这一轮我们必将见证一轮相反的逻辑,zzj会议之后,逆周期调节开始,结构逻辑又开始往另一个方向运转。

你又会发现,追高景气不香了;不管景气不景气,估值合理最重要。

在马太效应期间,低估值并不香,所以,价值投资被嘲讽的一塌糊涂,很多擅长价值投资喜欢投估值合理股票的老将被委托人不断地diss。
说实话,能坚持下来,不改变初心的,真的很不容易,一方面是水平过硬,另一方面是信念过硬。
宏观逻辑转向之后,这些人一定会跑出很亮丽的业绩。因为他们擅长搞估值合理的——不景气的也能给出合理估值,但不敢浪追景气,diss过他们的委托人又要说人家yyds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很快就能看到这一天。

形式逻辑的闭环

当然,分别从景气和估值的角度讲一遍宏观逻辑切换的故事,并不仅仅是想为价值投资说句公道话,还是为了理论框架的完备性。

从赛道投资到价值投资

其实,因素X既可以贴景气度标签,也可以贴估值标签,二者是等效的也就是说,最重要的是框架本身,即隐喻框架本身,无论你贴什么标签分析,效果是一样的。

代入景气标签,我们可以看到,前一段时间,整个环境是景气敏感性环境,一个行业景气不景气特别重要,所以赛道投资大行其道。

代入估值标签,我们又可以看到,前一段时间,整个环境是估值不敏感环境,一个行业估值低不低不重要,所以价值投资被压抑的很厉害。

标签不同,结论一致,主要靠的还是框架的一致性。

ps:通过这个案例,我们把等效性也说明白了,以后要用到这个概念。

所以,也别骂价值投资了,那些老将之所以硬着头皮去楞买,并不是因为他们傻,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水平足够高,经验足够丰富,他们是真正经历过周期的能买到好公司的便宜货,也只有这种公司景气度暂时不行且宏观环境走马太效应的市场。否则,估值又怎么能那么低呢?

每隔一段时间,价值投资都会被捧上神坛;再隔一段时间,价值投资又会被扔到垃圾堆里;反者道之动。

ps:数据来自wind,图片来自网络

End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8VOClQycuPFIfKzFHAVCDQ

查理·芒格: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向内求取,提升自己!

作者:李录
来源:《穷查理宝典》中文版序言

 

“查理·芒格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与我们在社会上所看到的一些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手段不同,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取得了商业的巨大成功。”

 

1

 

巴菲特说他一生遇人无数,从来没有遇到过像查理这样的人。在我同查理交往的这些年里,我有幸能近距离了解查理,也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甚至我在所阅读过的古今中外人物传记中也没有发现类似的人。

 

查理就是如此独特的人,他的独特性既表现在他的思想上,也表现在他的人格上。比如说,查理思考问题总是从逆向开始。

 

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查理首先是研究人生如何才能变得痛苦;要研究企业如何做强做大,查理首先研究企业是如何衰败的;大部分人更关心如何在股市投资上成功,查理最关心的是为什么在股市投资上大部分人都失败了。

 

他的这种思考方法来源于下面这句农夫谚语中所蕴含的哲理:我只想知道将来我会死在什么地方,这样我就不去那儿了。

 

查理在他的一生中,持续不断地研究收集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政府管治、学术研究等各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并把那些失败的原因排列成正确决策的检查清单,使他在人生、事业的决策上几乎从不犯重大错误。这点对巴菲特及巴郡(即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50 年业绩的重要性是再强调也不为过的。

 

查理对于由于人类心理倾向引起的灾难性错误尤其情有独钟。最具贡献的是他预测:金融衍生产品的泛滥和会计审计制度的漏洞即将给人类带来的灾难。2008 年和 2009 年的金融海啸及全球经济大萧条不幸验证了查理的远见。

 

2

 

查理的头脑是原创性的。

 

他有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又有第一流的科学家所具备的研究素质和科学研究方法,一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几乎对所有的问题都感兴趣。任何一个问题在他看来,都可以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自学完全掌握,并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

 

这点上他和自己的偶像富兰克林非常相似,类似于一位十八九世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近代很多第一流的专家学者能够在自己狭小的研究领域内做到相对客观,一旦离开自己的领域不远,就开始变得主观、教条、僵化,或者干脆就失去了自我学习的能力,所以大都免不了瞎子摸象的局限。

 

查理的脑子就从来没有任何学科的条条框框。他的思想辐射到事业、人生、知识的每一个角落。

 

在他看来,世间宇宙万物都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对这一整体研究的部分尝试,只有把这些知识结合起来,并贯穿在一个思想框架中,才能对正确的认知和决策起到帮助作用。所以他提倡要学习在所有学科中真正重要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所谓的“普世智慧”,以此为利器去研究商业投资领域的重要问题。

 

查理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基于对知识的诚实。他认为,这个世界复杂多变,人类的认知永远存在着限制,所以你必须要使用所有的工具,收集各种新的可以证否的证据,并随时修正。

 

3

 

事实上,所有的人都存在思想盲点。我们对自己的专业、旁人或是某一件事情或许能够做到客观,但是对于天下万事万物都秉持客观的态度却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是有违人之本性的。

 

但是查理却可以做到凡事客观。查理也讲到了通过后天的训练是可以培养客观的精神的。而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将使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预测到别人预测不到的未来,从而过上更幸福、自由和成功的生活。

 

即使这样,一个人在一生中可以真正得到的真见卓识仍然非常有限,所以正确的决策必须局限在自己的“能力圈”以内。一种不能够界定其边界的能力,当然不能称为真正的能力。

 

怎么才能界定自己的能力圈呢?

 

查理说,如果我要拥有一种观点,如果我不能够比全世界最聪明、最有能力、最有资格反驳这个观点的人更能够证否自己,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所以当查理真正地持有某个观点时,他的想法既原创、独特又几乎从不犯错。

 

4

 

一次,邻座一位漂亮的女士坚持让查理用一个字来总结他的成功,查理说是“理性”。

 

然而查理讲的“理性”却不是我们一般人理解的“理性”。查理对“理性”有更苛刻的定义。正是这样的“理性”,让查理具有敏锐独到的眼光和洞察力,即使对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也能一眼看到事物的本质。

 

巴菲特就把查理的这个特点称作“两分钟效应”——他说,查理比世界上任何人更能在最短时间之内把一个复杂商业的本质说清楚。

 

巴郡投资比亚迪的经过就是一个例证。记得 2003 年,我第一次同查理谈到比亚迪时,他虽然从来没有见过王传福本人,也从未参观过比亚迪的工厂,甚至对中国的市场和文化也相对陌生,可是他当时对比亚迪提出的问题和评论,今天看来仍然是投资比亚迪最实质的问题。

 

巴菲特说:“本杰明·格拉汉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的股票,查理让我改变了这种想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拉汉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巴菲特谈查理·芒格:

 

他推动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

 

5

 

查理的兴趣不仅限于思考,凡事也喜欢亲历亲为,并注重细节。

 

他有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双体游艇,而这艘游艇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他还是个出色的建筑师。他按自己的喜好建造房子,从最初的图纸设计到之后的每一个细节,他都全程参与。比如,他捐助的所有建筑物都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这包括了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宿舍楼、哈佛高中科学馆以及亨廷顿图书馆与园林的稀有图书研究馆。

 

6

 

查理天生精力充沛。

 

我认识查理是在 1996 年,那时他 72 岁。到今年查理 86 岁,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查理的精力完全没有变化。他永远是很早起身,7:30 开始早餐会同时由于某些晚宴应酬的缘故,他的睡眠时间可能要比常人少,但这些都不妨碍他旺盛的精力。

 

而且他记忆力惊人。
 
我很多年前跟他讲的比亚迪的营运数字,我都已经记忆模糊了,他还记得。
 
86 岁的他记忆比我这个年轻人还好。
 
这些都是他天生的优势,但使他异常成功的特质却都是他后天努力获得的。

 

查理对我而言,不仅是合伙人,是长辈,是老师,是朋友,是事业成功的典范,也是人生的楷模。他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时机固然重要,但人的内在品质更重要。

 

7

 

查理喜欢与人早餐约会。

 

记得第一次与查理吃早餐时,我准时赶到,发现查理已经坐在那里把当天的报纸都看完了。虽然离 7:30 还差几分钟,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等我令我心里很不好受。

 

第二次约会,我大约提前了一刻钟到达,发现查理还是已经坐在那里看报纸了。

 

到第三次约会,我提前半小时到达,结果查理还是在那里看报纸,仿佛他从未离开过那个座位,终年守候。

 

直到第四次,我狠狠心提前一个钟头到达,6:30 坐那里等候,到 6:45 的时候,查理悠悠地走进来了,手里拿着一摞报纸,头也不抬地坐下,完全没有注意到我的存在。

 

以后我逐渐了解,查理与人约会一定早到。到了以后也不浪费时间,会拿出准备好的报纸翻阅。自从知道查理的这个习惯后,以后我俩再约会,我都会提前到场,也拿一份报纸看,互不打扰,等 7:30 之后再一起吃早饭聊天。

 

8

 

偶尔查理也会迟到。

 

有一次我带一位来自中国的青年创业者去见查理。查理因为从一个午餐会上赶来而迟到了半个小时。一到之后,查理先向我们两个年轻人郑重道歉,并详细解释他迟到的原因,甚至提出午餐会的代客泊车应如何改进才不会耽误客人 45 分钟的等候时间。

 

那位中国青年既惊讶又感动,因为在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一位地位如查理一般的长者会因迟到向小辈反复道歉。

 

9

 

有一年查理和我共同参加了一个外地的聚会。活动结束后,我要赶回纽约,没想到却在机场的候机厅遇见查理。

 

他庞大的身体在过安检检测器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不断鸣叫示警。而查理就一次又一次地折返接受安检,如此折腾半天,好不容易过了安检,他的飞机已经起飞了。

 

可查理也不着急,他抽出随身携带的书籍坐下来阅读,静等下一班飞机。那天正好我的飞机也误点了,我就陪他一起等。

 

我问查理:“你有自己的私人飞机,巴郡也有专机,你为什么要到商用客机机场去经受这么多的麻烦呢?”

 

查理答:“第一,我一个人坐专机太浪费油了。第二,我觉得坐商用飞机更安全。”但查理想说的真正理由是第三条:“我一辈子想要的就是融入生活,而不希望自己被孤立。

 

查理最受不了的就是因为拥有了钱财而失去与世界的联系,把自己隔绝在一个单间,占地一层的巨型办公室里,见面要层层通报,过五关斩六将,谁都不能轻易接触到。这样就与现实生活脱节了。

 

“我手里只要有一本书,就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查理任何时候都随身携带一本书,即使坐在经济舱的中间座位上,他只要拿着书,就安之若素。

 

有一次他去西雅图参加一个董事会,依旧按惯例坐经济舱,他身边坐着一位中国小女孩,飞行途中一直在做微积分的功课。

 

他对这个中国小女孩印象深刻,因为他很难想象同龄的美国女孩能有这样的定力,在飞机的嘈杂声中专心学习。如果他乘坐私人飞机,他就永远不会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这些普通人的故事。

 

10

 

查理虽然严于律己,却非常宽厚地对待他真正关心和爱的人,不吝金钱,总希望他人多受益。

 

他一个人的旅行,无论公务私务都搭乘经济舱,但与太太和家人一起旅行时,查理便会搭乘自己的私人飞机。他解释说:“太太一辈子为我抚育这么多孩子,付出甚多,身体又不好,我一定要照顾好她。

 

11

 

查理一旦确定了做一件事情,他可以去做一辈子。

 

比如说,他在哈佛高中及洛杉矶一间慈善医院的董事会任职长达 40 年之久。对于他所参与的慈善机构而言,查理是非常慷慨的赞助人。但查理投入的不只是钱,他还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确保这些机构的成功运行。

 

查理一生研究人类失败的原因,所以对人性的弱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基于此,他认为人对自己要严格要求,一生不断提高修养,以克服人性本身的弱点。这种生活方式对查理而言是一种道德要求。在外人看来,查理可能像个苦行僧,但在查理看来,这个过程却是既理性又愉快,能够让人过上成功、幸福的人生。

 

查理就是这么独特。但是想想看,如果芒格和巴菲特不是如此独特的话,他们也不可能一起在 50 年间为巴郡创造了这样了不起的业绩。

 

12

 

有人问查理,如何才能找到一个优秀的配偶?

 

查理说,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她/他,因为优秀配偶都不是傻瓜。

 

晚年的查理时常引用一句话来结束他的演讲:“我的剑留给能够挥舞它的人。”

 

13

 

与查理交往的这些年,我常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美国人。他更接近于我理解的中国传统士大夫。

 

旅美 20 年期间,作为一个华人,我常常自问: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华到底是什么?

 

到了美国之后,我有幸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对西方文明史起到塑造性作用的 100 多部原典著作,以希腊文明为起点,延伸到欧州,直至现代文明。

 

在整个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我愈发觉得,中国传统文明的灵魂其实就是士大夫文明,是一个如何提高自我修养、自我超越的过程。

 

孔子《大学》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当代,市场与科技,为怀有士大夫情怀的读书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可以说查理就是一个“商才士魂”的最好典范。

 

14

 

首先,查理在商业领域极为成功。然而在与查理的深度接触中,我却发现查理的灵魂本质却是一个道德哲学家,一个学者。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查理对自身要求很严。他虽然十分富有,但过的却是苦行僧般的生活。他现在居住的房子还是几十年前买的一套普通房子,外出旅行时永远只坐经济舱,而约会总是早到 45 分钟,还会为了偶尔的迟到而专门致歉。在取得事业与财富的巨大成功之后,查理又致力于慈善事业,造福天下人。

 

查理是一个完全凭借智慧取得成功的人,这对于读书人来讲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例子。

 

他的成功完全靠投资,而投资的成功又完全靠自我修养和学习,这与我们看到的一些权钱交易、潜规则、商业欺诈、造假等毫无关系。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人,他用最干净的方法,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取得了这个商业社会中的巨大成功。

 

在市场经济下的今天,满怀士大夫情怀的中国读书人,是否也可以通过学习与自身修养的锻炼,同样取得世俗社会的成功,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及帮助他人的理想呢?

 

15

 

2010 年初,与查理相濡以沫 50 年的太太南茜不幸病逝。
 
几个月之后,一次意外事故又导致查理仅存的右眼丧失了 90% 的视力,致使他一度几乎双目失明。
 
对于一位 86 岁视读书思考胜于生命的老人而言,两件事情的连番打击可想而知。

 

然而我所看到的查理却依然是那样理性、客观、积极与睿智。他既不怨天尤人,也不消极放弃,在平静中积极地寻求应对方法。

 

他尝试过几种阅读机器,甚至一度考虑过学习盲文。后来奇迹般的,他的右眼又恢复了 70% 的视力。我们大家都为之雀跃!然而我同时也坚信:即使查理丧失了全部的视力,他依然会找到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既有意义又充满效率。

 

无论顺境、逆境,都保持客观积极的心态——这就是查理。

 

“问——追女神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答——让自己配得上她。

 

这个思维方式,几乎适用一切人生难题。

 

聪明人在人生的某一个时刻,总会突然明白——

 

向内求取,提升自己,是征服世界的唯一办法。”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G6SQAxs6g484W365mBfmvw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来源:量子学派(ID:quantumschool)

 

没有谁能说服一个堕落的赌徒,因为这是人格的缺陷。但如果你还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别再迷恋所谓的运气。赌徒能够依靠的是祖宗保佑,而赌场后面的大佬是高斯、凯利、伯努利这样的大神。你怎么可能赢得了庄家?

 

赌徒迷信的是运气、赌场相信的是数学。

 

赌王何鸿燊接手葡京赌场时,业务蒸蒸日上,但理性的赌王仍然忐忑,请教“赌神”叶汉:“如果这些赌客总是输,长此以往,他们不来了怎么办?”叶汉笑道:“一次赌徒,一世赌徒,他们担心的是赌场不在怎么办。”

 

叶汉说的只是心理层面,现代赌场程序方面的设计,比叶汉当年要缜密得多,赌场集中了概率、级数、极限方面的数学经验。一个普通赌徒,只要长久赌下去,最终一定会血本无归,所谓的各种致胜绝技,除了电影里的周星星,现实里的周星驰都不信。

 

赌徒永远不明白,与自己对赌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庄家,他们是在与狄利克雷、伯努利、高斯、纳什、凯利这样的大师对决数学,赢的胜率能有多大?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看得到的是概率

看不见的是陷阱

 

我们先说一个最简单的赌博游戏:赌运气猜硬币。

 

规则是这样的,掷硬币,正面赢反面输,赢了可以拿走一倍的钱,输了会赔掉本金,你玩不玩?你可能觉得,唉,这游戏不错,公平!恰好运气也不错,第一把赢了100元!你高兴坏了,这时候庄家跟你说,你看你也赢了这么多,我呢,辛辛苦苦搭个场子,最后什么都没捞着,要不这样,你赢了,就给我留下2%,就算是救济救济老哥,给捧捧场!你一听,2%,才这么点,拿去吧,不差钱!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然而你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就是这小小的2%,最后却让你输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这小小的2个点的赢的概率貌似不起眼,但配上“大数法则”,就成为了赌场赚钱的利器!“大数法则”是数学家伯努利提出来的,说的是假设n(a)是n次独立重复实验中发生a的次数,p是每次实验发生a的概率,当n足够大的时候,对任意正数ε,有lim{[|(n(a)/n)| p]<ε}=1,公式这么复杂,99%的赌徒都看不懂,看不懂没关系,我们只看结果,最终庄家赢到的钱=0.02*a。

 

庄家赚的钱最终只跟玩家下注大小有关!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流水”,只要玩家不停地玩,庄家就会不停地赚!而不管玩家是输是赢,庄家始终是赢的!为什么赌场有“最小投注额”,因为扩大“流水”才能将利润最大化!

 

所以别以为自己有多聪明,你要庆幸自己玩得不够久而已,十赌九输正源于此。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只要进了赌场你就是一个穷鬼

 

我们再进一步,就算双方的概率均等,你仍然是一个输家,这里涉及到“无限财富”和“赌徒输光定律”,这个定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应用,如“姓氏消亡”“线粒体夏娃假说”,在概率均等的情况下,谁的资本大,谁的赢率高。

 

你和我对赌,你我各有5块钱,输光为止。那么你赢的概率是50%,输的概率也是50%。

 

你和我对赌,你有5块钱,我有10块钱,输光为止,那么你赢的概率就只有33.3%,而输的概率有66.7%(这里涉及到高斯的概率论和泰勒的级数论),后面隐藏的就是赌场大BOSS凯利公式,后面小节里将详加表述。

 

对于小散户,赌场一般可以认为财富是无限多的,你赢不垮它,它却能吃了你。在赌场老板的眼里,世界只有两种人:一种现在是穷鬼,一种未来是穷鬼。

 

“无限财富定律”也解释了赌场设置最大投注额原因。不是老板好心保护赌徒免遭破产,只是老板为了保护自己设置的安全屏障,想象下万一哪天比尔盖茨去赌场找乐子,一次性砸个几百亿进去,那赌场老板真的要哭了,虽然这种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也不能不防,所以赌场根据自己的财富能力设计最高投注额,也就是为了抵抗“无限财富定理”!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赌场大BOSS凯利公式:先告诉你怎么下注

 

其实公式的作者,凯利,并不是一个资深赌徒,而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发明这个公式的时候正是著名贝尔实验室中的一名研究科学家,研究方向是当时还算新兴前沿的电视信号传输协议。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赌场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讲公式前再卖个关子,先来看一场赌局:

 

假设您有100美金进行一项抛硬币游戏——如果硬币为正面,您1美元就赢2美元;如果硬币为反面,您就输1美元。您每次该投入本金的百分之多少来获得收益的最大化呢?

 

我本人的第一感觉是——不会吧,这也会有答案,其实就这样一个看似无解的问题,凯利公式告诉您:25%。

 

那么,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究竟是什么?

 

 

f*=(bp-q)/b

b = 赔率(赔率=期望盈利÷可能亏损=2美元盈利÷1美元亏损,赔率就是2了)

p = 成功概率(抛硬币正反面都是50%的概率)

q = 失败概率 (也就是 1-p,赌局中也是50%了 )

 

以上面游戏为例计算过程就是(bp-q)÷ b =(2 * 50%-50%)÷ 2= 25%。

 

从公式我们可以获得我们投资的一点启发:

 

只有出现赢面(bp – q)为正的时候,游戏才可以下注,这是一切赌戏和投资最基本的道理,也就是前面讲的”没有把握,决不下注”。

 

赢面还要除以“b”才是投注资金比例。也就是说赢面相同的情况下,赔率越小越可以多押注。如果不理解这句话,我们看看例子: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用凯利公式我们知道“小博大”游戏只能押总资金的4%,但是按大部分人的赌性,恐怕会选“小博大”游戏,而且重仓甚至show hand吧?但是,理性的选择应该是“大博小”,因为他快多了,因为可以用40%的仓位!所以,说到这,我们投资股票的时候如果想增大短期仓位可能最优的选择就是考虑一下重仓波动性小但是上涨概率大的大盘股,而对于波动剧烈的小盘股,我们必须保留低仓位运作。

 

他可靠么?我想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一大群数学家的论据来支持这个最优答案,我们这就简单以广发证券的一张图来消除大家的疑虑吧(题目略,图中一共五组选项,红色曲线的10%自然就是凯利公式算出来的答案)。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金融圈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其实,投资就像一场赌博,我们知道获胜的公式=获胜概率*操作次数*参与仓位。而要说金融圈最著名的人,巴菲特一定在其中;要说金融圈最著名的一个公式,凯利公式(Kelly formula)一定在其中,而且,巴菲特也用过它来管理资金哦。那我们也尝试把凯利公式应用到我们的策略吧:

 

假如我们能找到一种盈利模式,这里就举例我们最熟悉的追涨停板策略吧,在一只个股即将涨停的时候买入,假设你是超级高手,你每次打板都能盈利,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是100%;假设你是刚入市的新手,10次打板9次亏,那么你的成功概率就是10%。我们按照10%~100%的不同成功概率进行分档,每隔10%划分为一档。

 

我们来看看市场好的时候: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上图凯利公式的计算结果显示,市场好的时候,如果真的追涨停有4个涨停板的盈利,那么,只要你有30%的把握就可以出手了。

 

我们再来看看市场差的时候: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这里凯利公式告诉我们,市场差的时候,除非你能有80%的获胜信心,不然还是不要随意轻易出手。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公式有点复杂,那要不考虑一下巴菲特版的凯利公式吧(网传节选自《巴菲特的投资组合》):

 

 

X=2p-1

p=成功的概率

X=投入的资金百分比

 

简单吧,还是以上面的例子做案例,如果市场差的,有一个80%概率打板盈利的投资机会,那么就买入2 * 80% – 1 = 60%的股票仓位,如果有一个100%盈利的投资机会,那么就全仓吧,所以,巴菲特版的公式思维更简单,只是似乎比原版进取些,因为忽略了赔率的影响。

 

如果您要加入止损位,那么可以把公式优化成:

 

 

f*=(b*(1+p)-1)÷(b*止损幅度)

除了100%赢,任何时候都不应下注

 

所有的赌场游戏,几乎都是对赌徒不公平的游戏。

 

但这种不公平并非是庄家出老千,现代赌场光明正大地依靠数学规则赚取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赌场是最透明公开的场所,如果不是这样,进出赌场不知有多少狂命之徒,何鸿燊早怕九条命都不够。

 

凯利公式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这个数学模型已经在华尔街得到验证,除了在赌场被奉为正神,也被称为“资金管理神器”,是比尔格罗斯等投资大佬的心头之爱,巴菲特依靠这个公式也赚了不少银子。

 

1955年6月,美国出现了一个极其有名的电视节目,叫做64000 dollar question。答题者通过不断答对题来累积奖金,一时风靡全美,黄金时段收视率达到85%,各路山寨节目不断。这样一个问答秀迅速吸引了场外下注来赌赢家的赌盘。这档节目的录制是在纽约,东海岸现场直播,而西海岸则有延时。当时的新闻爆出一些丑闻,有关西海岸的赌徒通过电话提前得知结果,赶在了西海岸直播前下注。

 

凯利看了新闻之后,他想到这个如何使具备一定内幕消息但是同时有一部分杂音的赌徒最大化长期获益的问题,可以使用他们实验室关于咨询学和噪音传递研究的公式来解决。于是,他以一个赛马的模型,推出了凯利公式的雏形。

 

凯利的理论是这样的,对于有一定内幕消息的赛马人来说,第一个自然的想法当然是放入全部的资金,但是这样就会造成万一输掉血本无归的惨境。而在凯利想要解决的这个问题中,在任何一个时刻输掉全部资金显然是不符合最大化累积收益的需求的。

 

真正应该关心的是长期累积的收入,对于累积的收益来说,最后的结果只和输赢的局数有关,而和输赢的顺序无关。所以他推出了一个最佳的投入仓位比,来最大化长期的累积收益:

 

bet = edge / odds = 预期获益/获益回报

edge=bp-q

 

这里的edge 在赌博中可以理解为 获胜的概率*赔率 – 失败的概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赢面。当edge的数字为正的时候,这就是值得下注的比赛,而edge为0或者负数的情况说明赌徒不具备edge, 不应该下注。

 

而odds则是赔率,我们更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公众对概率的估计,是公开的消息。

 

我们可以用凯利模拟这样一种情况:小明现在有100元的起始资金,他现在将要投硬币4次,每一次他投出硬币为正面的时候,将获得6倍资金回报(1陪5),当他投出硬币为反面,陪光。请问小明要如何分配每次下注资金,才能最大化他4次投币之后的收益呢?

 

投资中最著名的一个数学公式

 

根据凯利公式计算,我们可以建立起这样一个正反面的概率各为50%,edge = 0.5*5-0.5 = 2, odds为5,最佳仓位为40%,可以看到最终在16个可能出现的结果中(4次投掷),12.96和8100出现1次,64.8和1620出现4次,324出现6次,16次结果的收益为324。凯利公式的目的正是最大化这些结果的收益。

 

由于凯利公式着眼于长期回报率和风险的控制,所以天然就吸引投资人想要把它应用在投资当中。比如著名的传奇数学家Edward Thorp读了凯利的论文之后,先是自学Fortran用IBM大型机开发了一套专门用于21点的算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下电影21,电影里的card counting的方法正是获得edge的来源),带上凯利的导师在拉斯维加斯大把吸金。

 

结语

赢得胜利的唯一法则:不赌

 

没有谁能说服一个堕落的赌徒,因为这是人格的缺陷。

 

但如果你还是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别再迷恋所谓的运气。

 

赌徒能够依靠的是祖宗保佑,而赌场后面的大佬是高斯、凯利、伯努利这样的大神。

 

你怎么可能赢得了庄家?

 

论理性,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更理性。

 

论数学,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请的专家更精通数学。

 

论赌本,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的本钱更多。

 

如果你想真正赢得这场赌局,法则只有一个:不赌。

 

来源:量子学派(ID:quantumschool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uZu3w8EzIPEe5G9rA0jng

如何读懂一份财报

四项准备、两个重点和四个错误倾向

 

如何读懂一份财报

 

1/5

准备工作

读财报,是合格投资者必备的能力,可财报确实不好读,因为这是合规的格式文本,在阅读体验上非常“反人类”——但这不能成为我们不读财报的理由,毕竟你想要了解的信息,大部分都在财报中。

 

所以,在读财报之前,我们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

 

第一、了解行业基本研究方法和现状。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经营逻辑和基本研究方法,不能只看营收和利润。

 

比如,重资产的行业是先有投资,再通过规模效应赚钱,轻资产的行业比的是经营壁垒和运营效率,“卖人头”的行业看项目资源和管理效率,“卖品牌”的行业看毛利和渠道控制能力。

 

比如分析银行的财报,利润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银行调节利润太容易,正常企业常看的营收、现金流也不重要。银行最重要的是资产质量,其次是非息收入的占比。

 

ROE是最重要的指标,但不能一个ROE包打天下,每一个行业都有特别看中的指标:

 

比如建材企业要看现金流,因为下游都是高负债且被政府打压的开发商,那么,“收现比”“净现比”就是重要的指标。

 

财报不是小说,知道重点,才知道要看什么。

 

第二、了解基本的财务常识。

 

这点就不用多说了,企业财报是以三张财务报表为核心展开论述的,至少要理解主要财务科目的内容、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但也不能过于强调三张表,读财报不是看财务数据,虽然很多投资者喜欢通过财务数据进行选股,包括量化程序,不过,在基本面研究中,财务数据更多是去验证你的研究推测。

 

第三、如果是你没有研究过的新企业,那么最好不要直接读财报,先看一份靠谱的券商的深度研究报告,理解基本逻辑,但不要轻易相信报告中的结论。

 

跟财报不同,券商深度研究报告的内容都是整理和提炼过的投资框架和要点,并且符合人类的阅读习惯,便于投资者建立对公司的基本理解。

 

第四、如果是你深度研究过或持有的企业,在读财报之前,要建立基本的预期,以及你想从财报中得到的信息。

 

我们经常在财报分析文章中看到“超预期”“不及预期”的表述,专业的投资都不会走到哪儿算哪儿,一定有预期的意识,从“建立预期”,到读财报“判断与预期的差距”,最后“决定交易”,才是一次完整的投资过程。

 

完成这四件准备工作,你自然就能从一份财报中读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了,但是,财报透露的信息也是有等级的,最有用的信息是与企业战略最直接相关的信息,是CEO最关注的信息,也应该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信息。

 

2/5

重点一:战略推进情况验证核心逻辑

读财报,看到营收利润超预期,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优秀的企业都是由战略驱动的,而非跟着市场、跟着经营数字跑,理解企业战略,用财报去验证核心战略,才是价值投资者最应该关心的事。

 

以阿里巴巴为例,业务极其复杂,本季财报中,核心电商业务被拼多多挑战,但新的“淘宝特价版”用户高增长,云计算业务继续高增速,但丢了海外大客户,影视娱乐业务亏损降低,生活服务继续陷入高投入的苦战,也保住了市场份额……,这些都没法用“超预期”或“不及预期”去简单形容。

 

评价阿里巴巴这样复杂的企业,只有一个维度——推进战略。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像电商这种高级别的巨头之战,在渗透率已经不低的情况下,三家都能获得很高的增长,所以,竞争格局要和战略管理能力结合起来看,如果竞争者的战略推进都一样弱,竞争到最后就是双输,上下游得利;如果竞争者的战略推进能力都很强,结果可能是双赢,上下游或其他行业输。

 

所以对照阿里的长期发展战略,本季财报在我看来是合格的。

 

再以金域医学半年报为例。

 

受新冠检测业务的影响,金域医学的业绩预期比较混乱,卖方都说超预期,但市场却在用脚投票,排除新冠检测业务干扰的方法就是聚焦战略。

 

2019年国内ICL市场规模约370亿左右,占医学检验市场约8%,对标美国、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35%、50%、67%的渗透率,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于我国医疗体系的特点,渗透率提升的突破点只能放在业务繁忙的三级医院和单院检测量较少的高技术壁垒的特检业务上。

 

这两个方向也正是金域医学的两大增长逻辑,也是我们看财报的重点。

 

先看三级医院的渗透率:除去新冠业务后,常规检验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8%,较前年上半年增长32%。毛利率同比提升,原因是客户单产同比增长53%,三级医院收入业务占比提升1.75个百分点。

 

再看特检业务占比:上半年公司特检业务继续发力,其中血液疾病、神经&临床免疫、实体肿瘤诊断业务同比分别增长40%、57%和54%。

 

金域的基本面其实是很简单的,但判断易受新冠业务的影响,如果关注公司,只能以长线的眼光布局,关注战略推进情况。

 

高估值的公司,需要更谨慎,不但长期要看战略是否推进,中期还要判断下一季的增长会不会放缓,前者影响确定性,后者影响估值。

 

以药明康德为例,核心逻辑首先是CXO一体化,它之前通过收购合全药业向CDMO延伸,所以CDMO之前是相对较弱的一块,也是提供近两年增长动力的业务。

 

其次,看客户结构能否在保持海外头部客户优势的情况下,发展长尾客户,降低经营风险,提高溢价能力。

 

再次,CXO的逻辑包括海外转移+本土新增业务,但国内业务受政策影响,短期不确定性比较大,所以高估值取决于海外业务的持续增长。

 

还有,头部CXO企业目前最大的瓶颈是产能,资本市场可以解决钱的问题,但无法解决人才的问题,这一点可以看员工总数。

 

具体的财务就不解读了,总结是几近完美,所以高估值不代表公司会跌,只要财报核心逻辑完美无缺,就可以大致维持目前的估值区间。

 

财报是很费时间的,对财报的解读深度,还与你仓位的轻重有关。

 

如果你的仓位较重,只看上面的这些核心逻辑还不够,你还要关注上半年制约业绩的美国实验室的恢复运营情况,还要看ADC药物一体化CDMO业务的推进,前者可以提升业绩,后者可以维持估值。

 

再比如招商银行,前面说过,银行最重要的是看资产质量和非息收入的占比。

 

从资产质量看,6月末不良率、逾期率均较年初下降,贷款资产质量进一步提升;上半年计提贷款减值损失同比下降60%,明显是去年“响应政府要求”减得太多,导致表内不良贷款减无可减。

 

从非息收入看,净非息收入同比增长较1季度增速边际提升,且高于营收增长,占比进一步提高,主要是净手续费和净其他非息收入共同走高贡献。

 

如果招商银行只是做配置看这两项就够了,如果是重仓,那么还需要看更多的项。

 

3/5

重点二:关注当前对股价影响最大的因素

研报不是纯粹的研究,而是以交易为导向的研究,这就是需要关注当前影响股价的核心因素——上涨走势中,支持因素是什么?下跌趋势中,压制因素是什么?震荡行情中,可能打破多空判断平衡的因素在哪儿?

 

特别是那些高估值和低估值公司,更要用“放大镜”去看财报。

 

在投资腾讯的人中,很多投资者从估值低的角度,认为腾讯有投资价值。但低估不代表有投资价值,有投资价值也不代表可以买入,想要买,最好能在财报中找到压制股价因素的消失。

 

压制腾讯股价的因素是什么?不是自身业绩,腾讯的用户数稳定,广告、手游业务的增长都符合预期。压制因素是监管,这个因素能不能解除呢?财报中提及“用技术为实体经济及社会做贡献”,包括公司已经投入的500 亿建立“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项目,和规划投入的1000 亿,说明,现在可能只是一个开头。

如何读懂一份财报

 

如果是阿里作这种表述,一点问题都没有,因为阿里的核心电商、云计算、生活电商服务,都是为中小企业和实体经济赋能,但腾讯的核心是广告和游戏,它怎么“做出贡献”呢?

 

更深的解读太敏感,不是我一个投资者可以妄议的,至少可以明确一点,压制股价的因素不但没有解除,反而即将影响业务。对过去业绩没有影响,不代表未来没有影响,现在的PE低,不代表未来一两年的PE也低。

 

如果你仍然是合格的价值投资者,你就应该理解,合理估值不取决于当前的业绩,而是未来现金流的贴现

 

同样,如果支持股价上涨的因素有弱化或消失的趋势,涨势会减弱或中止;如果有打破多空判断平衡的因素出现,股价的平衡也会被打破。

 

再看高PE的公司,知道早晚会回归正常估值,投资者的心态都相对浮躁,所以读财报一定要以无可挑剔的要求看待其核心逻辑。

 

以坚朗五金为例,中报预告后,股价大涨,正式中报后,股价却几天跌去30%,是中报不及预期吗?实际上只是略低于中间值,谈不上不及预期。

 

真正让投资者心态动摇的是现金流的问题。

 

前面说过,投资者非常看重建材类企业的现金流,坚朗五金中报的经营性现金流和“净现比”为负——这两个还好,往往是因为涨价时加大囤积原材料造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收现比为75%,代表收入中只有75%的现金,回到了2018年的状态,而当时的估值只有20倍。这个指标比一季度的90%还要退步,这也正是一季度虽然经营性现金流同样为负,但并不影响股价的原因。

 

细看财报,主要原因是上半年应收账款及票据37.60亿元,同比增加14.69亿元,这就应了投资者一直以来的担忧,下游房地产资金链紧张、钢材等原材料涨价影响施工和回款进度。这一点需要通过其他建材企业的中报来验证,比如以B端收入为主的东方雨虹,“收现比”从去年的115%下降到88%,而走C端渠道的兔宝宝还是105%。

 

之所以同样现金流不及预期,坚朗五金的股价跌幅大于东方雨虹,完全是因为坚朗五金的估值远高于后者。

 

4/5

要中立客观地看待财报

从表面上看,财报要求中立客观,每句话都要负法律责任,但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中立客观。编制财报的是上市公司,主观上也有文过饰非的动机;看财报的是股民或机构投资者,既然关注了,那一般都是看多的,主观上也希望公司有好消息。

 

在这种心态下,很容易放大利好,隐藏利空,要做到客观中立,就克服以下四个常见的主观倾向:

 

第一、不要轻信上市公司对利空的解释

 

所有的负面信息都有合理的解释,但很多解释只是告诉投资者“我会努力的”,更多的解释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失误。

 

第二、分析不要受股价的影响

 

虽然价值投资者都相信市场会犯错,并且都想从市场的错误中找机会,但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都相信股价走势隐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信息,所以,在上升趋势中,投资者习惯于在财报中找利好,在下跌走势中,投资者习惯于在财报中找利空。

 

第三、一份报表无法改变市场长期认知

 

有一句话叫“不要企图教育消费者”,投资中,也有一些长期形成的认知,不会靠一份出色的财报扭转。像“周期变成长”这种难度比较大的逻辑,市场一定要三份以上的财报才能确认,之前的好财报都是高开低走,回到震荡区间。只有连续几份优秀的财报之后,才有能走出周期,成就一轮上涨行情,比如万华化学;万一有一季不及预期,就是一轮暴跌,比如三一重工。

 

第四、财报中看不到的竞争格局更重要

 

竞争格局是影响企业很多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比如前面说的坚朗五金的现金流问题,如果换成竞争格局不好的公司,很可能是致命的危险。但竞争格局在财报中很少涉及,需要看招股说明书、行业研究报告或深度研报。

 

5/5

在财报中看懂公司

财报就好像你的下属定期向你汇报工作:糟糕的上司只能从汇报中了解下属,因此常常受下属的蒙蔽;好的上司,一定是非常了解下属的个人特点、工作重点、阶段性目标,再与汇报的内容相比较,才能够评估下属的真实能力和业绩。

 

我们投资的对像是股票,股票不是上市公司,它只是三维状态的公司在二维世界的简单投影,财报更只是一瞬间的剪影。

 

在财报中读懂公司,读懂公司后更深地理解财报背后的信息,这才是读财报的正确姿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iqQ2vq5946-IELmgB_W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