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关于糖的电影》告诉你吃糖有多不健康,多可怕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这是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实验,但这个实验,却与远在中国的我们,息息相关。

 

有个人把这场实验拍成了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你是嗜糖者吗?

 

每天需要一杯奶茶续命;心情不好的时候,要来块蛋糕改善心情;宅在家的时候,一定不能少了肥宅快乐水…

 

如果是的话,这部记录片简直是为你打造的。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如果你不是嗜糖者,但你的饮食中有麦片、低脂酸奶、现榨果汁的话…

 

那这部纪录片,依然是为你打造的。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这部纪录片出生于2014年,虽然已过去6年,但现在看依然极具警示意义。

 

有网友评论:我的天,为什么当年我没有看这个?如果早两年看了这个,我也能早两年瘦下来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纪录片还请来了“金刚狼”休·杰克曼和史蒂芬·弗雷客串。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休·杰克曼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史蒂芬·弗雷

 

达蒙·加梅乌,是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也是里面实验的发起人。

 

为了让实验达到最好的效果,他还把自己当作实验对象,“献祭”给了这场实验。

 

这场实验的目的很简单:市场上,那些所谓的“健康食物”,隐藏的含糖量,到底有多吓人?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达蒙联合了诸多专家,为实验制定了一系列计划:

 

60天的实验期里,每天吃40勺糖40勺是澳大利亚人平均每天摄入的糖量),而且这些糖不能来源于垃圾食品,必须是隐藏在加工过的健康食品和饮料中的糖分。

 

摄入的食物必须保证低脂,并且保持以前的运动量。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听完达蒙的实验计划,糖分分析顾问说:我觉得你做这件事很疯狂,而且很危险。

 

不得不说,这份疯狂和危险,在看纪录片之前,我们完全不能理解。

 

因为,在60天的实验期里,达蒙不碰冰淇淋等垃圾食品,只吃商场里售卖的麦片、低脂风味酸奶、果汁…

 

危险,又是从何而来?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现在的我们,都在倡导健康饮食。

 

遵循健康的饮食,看起来很简单,无非就是低糖、低盐、低脂…

 

可殊不知,一些陷阱是你防不胜防的。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实验第一天。

 

达蒙的早餐,看起来非常健康:谷物、低脂酸奶、果汁…

但不算不知道,这一顿的食物,对照配料表算下来,含糖量加起来已经有20勺。

 

达蒙曾计算过,一勺糖大概4g 重量,20勺糖就已经达到80g的重量。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且不说澳大利亚的情况。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有明确说明,中国居民每日添加糖的摄入量最好不超过25g…

 

而一顿看起来健康的早餐,轻轻松松地就超过了25g。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为什么呢?

 

如果你仔细看配料表,你会发现,大部分食物的含糖量简直惊人。

 

全麦面包、酸奶、粗纤维饼干、健康麦片…

 

你以为是在健康饮食,殊不知已经悄悄摄入了过多的糖。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这其中,还有一个陷阱:现榨果汁。

 

注意,是100%用水果榨出的果汁,而非后期各种添加的果汁。

 

现榨果汁,剔除了水果里让人易饱腹的纤维素,浓缩了其中的果糖。

 

别以为水果里的果糖都是好的,如果过量食用,依然会给身体带来很多隐疾。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纪录片中,达蒙用了4个苹果,才榨出一杯苹果汁。

 

他被吓到了,因为平时,他吃一个苹果就饱了,现在吃4个,仍没有饱腹感。

 

当糖不能给你饱腹感时,你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吃…

 

吃糖吃到第12天时,达蒙的身体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12天,达蒙长胖了6.4斤,肚子上的肚腩清晰可见。

 

而这12天里,达蒙没喝过一口软饮,没吃过一口冰淇淋和巧克力,吃的全是所谓的健康食品…

 

最令人惊讶的,是达蒙内脏脂肪的形成。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他们吃很多甜食,但就是不胖。

 

比如乌鸦的一个小伙伴,她非常喜欢喝奶茶,吃甜点,但她看起来非常瘦。

 

别的小伙伴特别羡慕她,觉得她就是传说中的“吃不胖的幸运儿”。

 

但一次体检,打破了所有的假象,她的体脂比普通人高出一大截。

 

她这种现象,就是达蒙遇到的TOFI现象。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在达蒙的实验中,糖很明显地成为了唯一“凶手”。

 

实验进行到一个月时,达蒙肉眼可见地更胖了,体重涨了十多斤,腰围从之前的84厘米,圆成了91厘米…

 

在实验期间,达蒙很明显地感觉到自己虽然吃很多,但总感觉吃不饱。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为什么总是觉得吃不饱?

 

达蒙的健康指导说:健康的脂肪和蛋白质,才让人吃得饱,糖是无法让人有饱腹感的。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不仅如此,糖对达蒙还产生了更深层的影响。

 

首先,达蒙的脸上开始冒痘,脸部浮肿。

 

因为大量摄入的糖,开始摧毁他的肝功能,肝的状况会直接反映在皮肤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然后是情绪起伏不定。

 

糖对他的情绪影响是惊人的。

 

有一次,天上下雨,达蒙像吃了药一样,兴奋地大叫:看!天上在下糖雨!

 

兴奋过后,达蒙就会立马疲态上脸,昏昏欲睡。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魔力,让达蒙产生如此大的影响?

 

为了弄清楚原因,达蒙还专门去做了一个测试,观察糖对大脑产生的刺激。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当他看到一杯粉色奶昔时,他的大脑开始释放多巴胺。

 

这时,达蒙会感到无法名状的快乐,然后大脑就会发出指令:吃了它。

 

当甜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时,大脑里的内啡肽被释放…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但这种几近疯狂的愉悦,并不会持久,当快乐的假象褪去,达蒙亢奋的心情也会随之褪去,然后陷入到情绪低落的状态…

 

如果一个人长期食用甜食,大脑就会建立这种快感:甜食等于快乐,不吃我就不快乐。

 

高糖食品吃得越多,我们就越爱吃,然后用源源不断的甜食,去喂养这种嗜甜的欲望。

 

长此以往,就会对糖上瘾。

 

法国一个科学家曾做了一个实验,在糖果和可卡因之间,老鼠会为了糖果更加努力工作。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第60天,最后一顿摄糖饮食,达蒙选择了小孩午餐盒里的食物。

 

你很难想象,这份小小的午餐盒里,居然隐藏了这么多糖。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60天,2360勺糖,在完成这场实验后,达蒙召集了相关专家,对他的身体进行了评估。

 

首先,出问题的是他的肝。

 

他有罹患脂肪肝的危险,而脂肪肝会造成胰岛素抵抗,继而产生二型糖尿病。

 

达蒙血液里的脂肪量,从健康的0.08上升到1.5,极有可能患上心脏病。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其中,最直观的,是他长胖了。

 

他胖了17斤,体脂增加了7%,腰围增加了10厘米, 他的后腰和肚子上,都是晃来晃去的肉。

 

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达蒙的皮肤状态变得非常糟糕,不仅有老化的迹象,肤质也变得非常粗糙。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当中有一点,特别令人惊讶:达蒙在试验前后,所摄入的热量都是相同的。

 

但不同的是,实验之前,他的热量来源于优质脂肪、优质蛋白、优质碳水化合物…

 

实验当中,糖分成为他的热量来源,有些糖的热量,甚至比他之前吃的牛油果和坚果的热量还低。

 

这就给我们一个血的教训:减肥不仅要看热量值,还要看热量的来源。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减肥时,如果吃的都是低卡低脂食物,但食物里含糖量非常高,那已经注定了失败…

 

在健身界,有一句被说烂的话:七分吃,三分练。这里面吃的学问,达蒙用自己的实验,告知了一个答案。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结束实验后,达蒙开始了戒糖之旅,但不容易。

 

达蒙说:戒糖第一周太难过了,跟戒烟没啥区别。

 

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头痛、喜怒无常、睡眠质量差…

 

他甚至到了每天都睡不着,只要一睁眼就特别想吃糖的地步。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硬扛了两个月后,达蒙的身体发生了变化。

 

他的活力开始恢复,皮肤状态开始好转,甚至连情绪也变得稳定不少。

 

更重要的是,在两个月内,他的体重减少了12斤…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我们都知道,糖吃太多有坏处。

 

但如今,在以味蕾刺激为主的今天,无论是我们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总是逃不了糖。

 

甚至于,吃糖和快乐、幸福,甚至爱情挂钩。

 

在纪录片中,有个女孩说:糖不能缺少的原因,是它能激发爱意,这种化学反应,和对待爱情的感觉是一样的。

 

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推荐晚了!这部救命片,恨不得每天循环播放啊…

 

还有人说:难过时,我们该怎么办呢?吃点糖,感觉就会好很多。

 

是的,我们无法逃避糖,但我们在过量摄入糖分的时候,可以稍微停下来想一想:我究竟是真的想吃糖,还是败给了自己的情绪?

 

正如这位网友所说:为什么我们离不开糖?因为我们对欲望的控制越来越松懈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RY4jieaOivfacR9gD-bOA

吃了那么多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什么没有效果

我们的身体可能因为年龄,饮食,环境等原因,会缺乏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很多朋友会选择摄入一些补剂。

但是,有些朋友反馈说,我吃了营养补剂,为什么感觉没有效果?

其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任务,都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实现的。

A擅长a技能,B擅长b技能,这两项技能缺一不可,失去任何一方的力量,任务都无法圆满完成。

这在营养上也是一样的,很多时候,我们缺什么补什么,过了一段时间,好像也没什么效果。
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你补充的营养素过于单一,身体里很多营养素都是相互关联的。

如果同时摄入多种营养素,就往往能产生1+1>2的效果,这就是营养素之间的协同作用

关于这一点,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一些研究。

比如说,黑胡椒可以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

还有研究发现,同时摄入红酒和橄榄油,比单独摄入任何一种,能产生更强大的抗氧化效果。①
在绿茶中加入牛奶或柠檬汁,可以提高绿茶中儿茶素的生物利用度。②吃番茄粉比吃纯番茄红素(番茄中的抗氧化剂)的老鼠,对前列腺癌的预防效果更好。③

下面,就以脂溶性维生素为例,说一说为什么只补充一种维生素,可能是没用的?

维生素A、D、K和矿物质的协同作用

营养的协同作用,就是彼此促进,协调共生。

一般表现为,一种营养素促进另一种营养素的合成或吸收,如,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一些营养素一旦失去它们的合作伙伴,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施展自身的效力。

对于脂溶性维生素A、D和K来说,虽然它们各有各的本领,但只有团结协作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效力(维持强大的免疫系统,强壮的骨骼,基因的有效表达)。

维生素A、D和K之间的协同作用

维生素A、D、K一起合作,能滋养强壮的骨骼和牙齿,保护软组织免受钙化。

维生素A和D是细胞交流产生信号的原材料,它们告诉细胞,要制造哪些蛋白质,以及制造多少。

接收到指令后,维生素K2赋予这些蛋白质结合钙的能力,来激活它们,从而保护骨骼和牙齿,使它们更坚固。

如果维生素A和D配合不好,该来的没有来,就会导致细胞用来交流的原材料不足,细胞通讯就会出问题。

科学家曾对维生素A和D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行过研究。

1934-1937年间,研究人员将54个患有慢性流感的人分成3组,第一组服用维生素A,第二组服用维生素D,第三组同时服用维生素A和D。
结果发现,前2组服用大量单一维生素的人,感冒都没有得到任何缓解,而同时服用维生素A和D的受试者,感冒次数和严重程度均明显减少。④

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A和维生素D3同时服用,能显著提高骨钙素的合成,骨钙素是唯一公认的成骨细胞特异蛋白。⑤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应重视营养的协调,如果摄入的营养过于单一,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主要有动物肝脏、胡萝卜、三文鱼、西兰花等,维生素D主要通过晒太阳补充,也可以通过饮食补充。

鱼肝油同时富含维生素A和D,是一种很好的健康食材,维生素K2主要存在于动物脂肪发酵食品中。
除了脂溶性维生素A、D和K2的之间的协同作用以外,这场营养的接力,也依赖于镁、锌和饱和脂肪酸的量。

镁参与人体300多种特定化学反应,包括ATP的产生,镁还激活DNA复制酶,参与基因表达过程。

维生素A和D通过基因表达,才能发挥作用,它们必须直接依靠镁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

而且,身体只有在以镁为主的矿物质的作用下,才能产生维生素的受体和所有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就拿维生素D和钙的反应来说,维生素D补钙,总共分2步,维生素D先活化为骨化三醇,再由骨化三醇将血液中的钙转移入骨细胞。

这2步,都少不了镁的参与,缺镁的人,血液中骨化三醇和钙的含量都很低。

即使维生素D完全活化为骨化三醇,在缺镁的情况下也没用,只有镁充足了,才能使钙水平达到正常。

镁还能引导体内钙的流向,使它们远离我们的软组织细胞(避免硬化),流向骨骼和牙齿。

总之,维生素A和D只有在镁的作用下,才能发挥作用,多吃些富含镁的食物,有利于其他营养的吸收。

富含镁的食物主要有坚果、豆类、蔬菜,以及一些水果和海鲜。

和镁一样,饮食中缺了锌,也会影响脂溶性维生素的正常吸收。

维生素A促进肠道锌的吸收,反过来,锌也帮助运输脂溶性维生素通过肠壁,锌还是很多维生素A相关蛋白质的重要结构成分。研究证明,锌与维生素A在人体能相互作用,如,对于缺锌的人,补充锌有利于促进维生素A在视力健康中的作用。⑥锌也与维生素D相互作用,在大鼠中,锌能促进维生素D受体的产生,锌也可以提高维生素D激活基因表达的速率。⑦

所以,少了锌也不行,维生素A和D只有在锌充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

含锌丰富的食物有牡蛎、牛肉奶酪,牛奶和大多数植物性食物中含锌很少,另外,人从动物食物中吸收锌的效率,大约能达到植物性食物的5倍。

脂肪也很重要

脂溶性维生素,只有在脂肪的作用下才能吸收,脂肪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
研究发现,如果不加脂肪,沙拉中β-胡萝卜素的吸收接近于0。


Essentially no absorption of carotenoids was observed when salads with fat-free salad dressing were consumed. A substantially greater absorption of carotenoids was observed when salads were consumed with full-fat than with reduced-fat salad dressing.对大鼠的研究表明,用橄榄油比用玉米油,吸收的类胡萝卜素量要高得多。⑨ 

也有人类研究发现,用牛油比用葵花籽油,对β-胡萝卜素的吸收量更高(17%VS11%)。⑩

原因可能是,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油,使肠道内的脂溶性维生素遭到氧化破坏,从而影响吸收。

所以,我们吃的脂肪越多,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越低,吸收的脂溶性维生素就越多。⑪

CONCLUSIONS:

Ingestion of beta-carotene with a meal rich in  sunflower oil as compared with a meal rich in beef tallow results in  lower appearance of beta-carotene and greater appearance of  triacylglycerol in triacylglycerol-rich lipoproteins.

脂肪可以提高吸收率,但是,谷物,豆类等植物中的植酸,草酸等会影响矿物质的吸收。(公众号回复植酸,获取更多的文章)

玉米饼和牡蛎同时食用,那么身体几乎不会吸收到锌,这就是黑豆和玉米饼中的抗营养物质——植酸所影响的。

关键的瘦龙说

人体是一个整体,吃药也好,吃补剂也好,我们要有整体的观念。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样肯定不是解决问题的反式。

同理,缺什么就补什么,也不是很科学,要注意有合理的膳食结构,多种维生素配合,才能增加吸收。

体内的营养是相互牵连的整体,营养的发挥,往往是很多营养素齐心协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脂溶性维生素不仅相互作用,还与镁、锌、脂肪等多种营养物质合作才能发挥作用,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每种营养成分的价值。

不同的营养素在身体里,就像不同层次的生物群落,只有协同共生,才能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如果忽略了整体性,只想让大树长得再高再旺盛一些,那么,过于浓密的大树,就会遮挡下面灌木丛的光线。

进而影响其他群落的生长,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降低,抵御灾害的能力也就下降。

完整的、健康的食物往往包含多种营养成分,而很多加工食品,不仅添加剂很多,营养成分也比较单一。

这也是精制米面糖的弊端所在,米面糖只剩下碳水化合物,热量密集,营养价值却很低。

所以,五谷杂粮看着营养,实际上也不应该多吃,吃多了只会升糖,补充不到什么太多的营养。

我们平时吃菜,也应该变着花样吃,最好不要每天吃一样的,这样才有利于营养的吸收。

适当吃一些动物肝脏,吃一些富含omega-3 的深海鱼类,平时多晒晒太阳,改善睡眠,做一些运动,你的身体健康水平才能慢慢改善。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瘦龙健康,中国肥胖问题的死磕侠,我已委托“维权骑士”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免责声明:以下的文字,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只做信息分享,请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现如今,一走进大型超市你就会发现,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个专门的『奶制品区域』,各种各样的产品琳琅满目,光是纯奶就有很多种,低脂的、全脂的、低乳糖的……一挑就挑花了眼。
 
而奶制品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待遇,与大多数人的既定观念是分不开的,要知道,不管是广告,还是身边人,都可能从你幼年时期就在灌输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健康理念:要多喝牛奶,牛奶就是“液体钙”,有营养,百利无害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20世纪30-60年代牛奶广告
 
于是,你买回来大量的牛奶,以健康的名义一饮而尽,并且长时间坚持,殊不知,在科学的推动下,人们对牛奶的认知,却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比如哈佛大学营养学教授Walter Willett,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在导师的带领下研究奶制品,并且惊讶得发现:喝或吃大量奶制品的成年人,似乎比那些消费少量或中度奶的成年人更有可能患某些健康问题(后文会详述)
 
Willett discovered that adults who drank orate large amounts of dairy seemed to have a higher risk of certain healthproblems than their peers who consumed small or moderate amounts.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Walter Willett本人,图片来自globallandscapesforum
 
再比如,2019年1月份,加拿大颁布了新版的膳食指南,将乳制品栏完全删除,乳制品的地位第一次被官方削弱了,背后原因值得深究。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而我今天要说的,就是2月底刚刚发表在《国际流行病学杂志》(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Epidemiology)上的一个相关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乳腺癌和牛奶之间的可怕关联

 

 

牛奶诱发乳腺癌风险,高达80%

 

 

研究人员评估了52795名(平均年龄57.1岁)北美妇女的饮食摄入量,最初无癌症患者,随访了7.9年。
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随访期间出现了1057例新的乳腺癌病例。
 
在这过程中,他们发现:牛奶与乳腺癌风险之间存在显著关联,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Higher intakes of dairy milk were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isk of breast cancer.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图片来自giphy
 
具体数据显示:每天喝60—80ml牛奶,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30%;喝237ml(一杯的量),患乳腺癌的风险升高50%;每天喝2-3杯,则风险会升高到70%-80%
 
并且,不论是全脂牛奶还是低脂牛奶,对患乳腺癌风险的影响抵都没有明显的差异。
 
有趣的是,这些强烈的关联在牛奶中发现,而在酸奶和奶酪中则低得多
 
看完是不是震惊了?
 
但是,这并不是第一个有关牛奶和乳腺癌的研究,早在2017年,就有一项相关研究发布过:
科学家调查了参加罗斯威尔公园癌症研究所数据库和生物资源库(DBBR)的女性,在2003年至2014年间食用的乳制品类型和数量,并且分析了其与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发现:牛奶摄入与ER-乳腺癌(ER指雌激素受体)风险呈正相关
 
we observ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milk intake and risk of ER− breast cancer .
然而,乳腺癌并不是迄今为止科学发现和牛奶相关的唯一癌症:
1990年,在挪威的一项前瞻性研究中,科学家观察到:淋巴器官癌,与牛奶消耗有强烈的正相关性
 
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发现:每天喝超过2杯牛奶的男性,比不喝那么多牛奶的男人患上前列腺癌的风险更高
当然,这些都是相关性研究,只能证明相关性,无法证明因果关系。
 
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这些信息是第一次知道,也很有可能是大多数人无法接受的。
 
其实,关于牛奶的阴暗面,并不只局限于此。 

 

 

牛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一个既定事实是:人类似乎是婴儿期后,唯一坚持喝牛奶的哺乳动物
 
而且,人类开始到习惯喝牛奶的历史也大概也就6000—8000年左右,什么概念?让人类引以为傲的农业革命(开启吃谷物时代),也仅仅是在10000年前发生的。
 
也就是说,在漫长的几百万年进化史里面,人类的“喝牛奶”时长,可以小到忽略不计,而消耗乳制品,尤其是牛奶,也带给了人类无数困扰:
 
→大部分人乳糖不耐受,消化系统不堪其扰
 
乳糖是牛奶中的重要营养物质,想要完全消化吸收它就必须要乳糖酶的参与。
 
婴儿时期到人们大都可以产生足量的乳糖酶,但是,随着年龄增长,乳糖酶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进而出现乳糖消化困难的情况,这被称为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消化问题,全世界只有1 /3的成年人(大多在欧洲)能消化牛奶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在中国,情况更加糟糕,根据《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 杂志的一项研究估计:92.3%的中国人是乳糖不耐受患者
 
这就意味着,大部分国人在喝了牛奶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腹胀、恶心、多屁、胃痛、腹泻等状况
 
很理解你为了健康坚持喝牛奶的做法,但消化系统不答应,其实也会带来跟多反作用。
 
→1型糖尿病,和牛奶中的酪蛋白a1有关
 
酪蛋白a1被发现存在于某些牛奶中,而它可以转变成一种类似于凝集素的蛋白质,进入体内可能攻击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的细胞,也就是β细胞,进而诱发1型糖尿病。
 
《饮食的悖论》一书的作者,美国心脏病专家Steven Gundry,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就曾提到过:
 
→可能引发和加重痤疮
 
很多研究发现, 牛奶会刺激痤疮,但是对其原因的解释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三点:
 
  • 奶牛被注射了某些人工激素,会当你食用奶制品时,这些激素可能会使你体内的激素失衡,这可能会引发痤疮。

 
  • 牛奶中含有天然生长激素,可能会自然加重痤疮。

 
  • 乳制品与精致碳水化合物结合(牛奶麦片早餐),会提高胰岛素水平,使皮肤更容易长粉刺。

 
  •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对乳糖的不耐受可能诱发痤疮

最新5万人研究:喝牛奶,可提高乳腺癌风险80%……
图片来自giphy
 
很多人喝牛奶的原因很简单,无非是因为它的钙含量惊人,而且非常好吸收,但是,目前比较讽刺的事实就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多喝牛奶并不一定让你的骨骼更好。▼相关阅读→喝牛奶多的国家,骨折率高?|不喝牛奶,如何防止骨质疏松?
→牛奶摄入量和骨折风险无关?
 
2011年,在《骨与矿物质研究杂志》(JBMR)上,发表了一项大型研究荟萃分析,探究了喝牛奶,是否可以预防中老年人的髋部(躯干与腿相连接的部位)骨折。
 
其中,6项涉及近20万名女受试者的研究发现:即使在高牛奶摄入量下,女性的牛奶摄入量和髋部骨折风险之间也没有总体关联,而男性受试者则需要更多的数据。
 
→不降低骨折风险,反抬高全因死亡率?
 
《英国医学期刊》(BMJ)上,发表了一项更大型的队列研究。
 
研究涉及61,433名女性受试者,以及45,339名男性受试者,对女性的随访时间高达20年,男性的随访时间为11年,结果发现:
 
无论是女性还是男性,牛奶摄入量较高并不会降低骨折风险,反而可能导致较高的死亡率。
 
A higherconsumption of milk in women andmen is not accompanied by a lower risk offracture and instead may be associatedwith a higher rate of death. 
 
虽然该研究的性质为观察性的,结论还有待更多的探究,但已经极大的质疑了:摄入大量牛奶可以保护骨胳健康这一建议的有效性。

关键的瘦龙说

 

 

牛奶的钙含量确实毋庸置疑,每100克的全脂牛奶中,大概含有113mg的钙,这相当于每日推荐量的11%,此外,还包含各种其他营养素。
 
但是,我们并不能一叶障目,让大家忽略它可能存在的负面作用,实际上,这些负面作用已经被我们忽略了很多年。
 
值得欣慰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开始探讨它可能存在的“另一面”,比如今天聊到的最新研究,就把它和乳腺癌关联在了一起
 
当然,除了乳腺癌,牛奶和癌症之间的关系似乎更为复杂,还涉及到包括前列腺癌、淋巴器官癌等等。
 
而人类真正的“喝牛奶”的历史也不过6000-8000年,在几百万年的进化长河中,这个时间段渺小到不足一提。
 
奶制品,尤其是牛奶,带给人类的困扰也非常多,这包括乳糖不耐受引发的消化问题、过敏、痤疮、1型糖尿病等等。
 
另外,关于喝奶量和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争议点也越来越多,未来,希望更多相关研究帮我们找到更全面的答案。
 
最后想说,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更加客观地了解牛奶,毕竟,听了这么多年有关它的好,偶尔了解下它的阴暗面,也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
 
是的,它很好,但它可能没你想象得那么好。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Ny4SLY6iiNFTCM7S58LVA

维C好处多~可也别乱吃

维C好处多~可也别乱吃

陈曦,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药学部

医研部医学科普中心 编辑

维生素C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维生素,其口服药品大多为非处方药(OTC),剂型多样,购买方便,许多人都会在药店自行购买服用,但有关维生素C的一些相关知识,想必大家不一定都了解。

维生素C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其活性成分为L-抗坏血酸,它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在体内参与多种代谢反应,如多个氧化还原过程,细胞呼吸过程等。除此之外,维生素C在疾病防治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它可以预防坏血病,治疗特发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用于肝硬化、急性肝炎和慢性重金属中毒时的肝脏损害的治疗,还用于各种贫血、过敏性皮肤病、口疮、促进伤口愈合等。

维C好处多~可也别乱吃

维生素C遇光、热不稳定,易被氧化失效,故应在避光阴凉处密封保存,服用时需用温开水,不宜用热开水。还有一些食物不应该与维生素C同时服用。

1. 维生素C不应与动物肝脏同时服用,动物肝脏中铜、铁离子的含量很丰富,维生素C易被氧化,如遇到铜、铁离子,可大大加快其氧化速度,导致维生素C失效。

2. 维生素C不应与牛奶同时食用,牛奶中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B2可将维生素C氧化,两者同时服用,不仅会使维生素C失效,而且还会影响维生素B2在体内发挥的作用,可以说是”两败俱伤”。

3. 服用维生素C的同时不要大量进食黄瓜,胡萝卜等蔬菜,这类蔬菜中含有维生素C分解酶,此种酶可以促使维生素C分解,减弱维生素C的作用。

如果您正在服用下列药物,那么不建议您在服药的同时服用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会与这些药物发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

1. 有一些药物在酸条件下疗效会被减弱甚至破坏,如碱性药物(如氨茶碱、异烟肼、碳酸氢钠等)、含苷类的中药(如黄芩、人参、龙胆草、砂仁、远志、紫胡等)、在酸性环境中不稳定的抗生素(红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阿莫西林等),因此在服用这些药物时应避免与酸性药物维生素C同时服用。

2. 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1日量大于10g)可干扰抗凝药(肝素,华法林等)的抗凝效果,引起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减弱抗凝药物的作用。

3. 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巴比妥或扑米酮可促进维生素C的排泄,降低维生素C胃肠道吸收和生物利用度。

4. 磺胺类药物、含钙药物、纤维素磷酸钠等药物与维生素C合用易导致泌尿系统出现结石,或产生机械性刺激和损伤而引起腰痛、结晶尿、血尿、尿路阻塞等症状。

5. 维生素C与某些有氧化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K3、维生素B2、叶酸等)配伍,可产生氧化还原反应,使两者疗效均减弱或消失。维生素B12自身性质不稳定,会被维生素C破坏,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降低维生素B12生物利用度,从而引起维生素B12缺乏症。

6. 长期或大量应用维生素C时,能干扰戒酒药物双硫仑对乙醇的作用,使得双硫仑作用减弱。

7. 口服避孕药(雌激素)可加速维生素C的代谢,减低维生素C在血浆中的正常水平;同时维生素C可提高雌激素的生物利用度。若二者必须合用,应酌情减少雌激素的剂量。

维C好处多~可也别乱吃

即使您并未服用这些药物,但如果您有以下症状,也并不适宜大量使用维生素C。

1. 肾功能较差者,痛风患者应慎用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会在体内代谢成草酸,可能导致泌尿系统结石或痛风急性发作。

2. 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C有可能引起胃酸过多,胃液反流,从而对溃疡面产生刺激,因此消化道溃疡的病人要慎用。

3. 白癜风病人患者应避免服用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能影响体内酪氨酸酶活性,使之不能合成黑色素,从而加重白癜风。

4. 糖尿病患者应慎用维生素C,维生素C是一种很强的还原剂,可以与化验血糖、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化验出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干扰正常的血糖测定。

5. 动脉硬化病人应用大剂量维生素C,可使血清胆固醇升高,因此也不应大量服用。

6. 还需要注意的是,孕妇不宜大量服用维生素C,维生素C可通过胎盘,孕妇长期大剂量(每日2g以上)服用维生素C可影响胎儿发育,产生婴儿坏血病。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新鲜蔬菜如青菜、韭菜、菠菜、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西兰花等;水果有鲜枣、猕猴桃、山楂、柚子、草莓、桔子、柠檬等。

正常人如果饮食合理又没有特殊需要,正确饮食就能满足日常需要的维生素C,没有必要再额外通过药物补充了。水果蔬菜中的天然维生素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均衡饮食多吃水果蔬菜,通过天然又安全的方式来合理补养身体,让自己更健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o4D8lucoOcnXYnLx6d1Vw

不要瞎吃维C!!!!

不要瞎吃维C!!!!

在民间,解决问题有三大偏方:多喝热水,吃顿好的,早点睡觉。维C正在成为第四个:

想变美?多吃维C。

身体不好?多吃维C。

感冒了?多吃维C。

抗癌?吃维C!

从治病保健到变美,维C无所不行。甚至连新冠肺炎,也许都能治。

新闻报道,多个团队正在用维C进行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包括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彭志勇团队。

不要瞎吃维C!!!!

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不要瞎吃维C!!!!

维C真的有如此神奇功效吗?

维生素中的C位

维生素是生物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人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D等,其中维C的需要量很大。以《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8版中给出的维生素参考摄入标准为例,一个普通成年人,维C的平均需要量是100毫克/天,而其他维生素大多都是几毫克/天。[1]

不要瞎吃维C!!!!
不要瞎吃维C!!!!
维C也因为坏血病的历史,成为最为人所知、使用最普遍的维生素,是维生素中当仁不让的C位。
那维C到底怎么获取呢?
很多动物和植物能靠葡萄糖自行合成,人只能靠吃
实际上,在很早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似乎还有自行合成维C的能力。比如1亿年前的哺乳动物祖先,从来不会患上坏血病。[2]但在演化的过程中,这项能力逐渐失效了,因为缺失了某些合成维生素必须的基因。所以在人和动植物之间,就形成了维生素传递网络——人从能合成维生素的动植物中获取维生素C。
相比起来,植物性食物为人类提供了绝大部分维C,动物性食物中的维C只有少量。如果按照维C含量,把维生素C的食物来源按照层次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最佳食物来源、良好食物来源、一般食物来源和稀缺食物来源四个层次[3]:
最佳食物来源:刺梨、鲜枣、猕猴桃等;
良好食物来源:辣椒、苦瓜、柑橘、番茄、绿色叶菜等;
一般食物来源:白菜、西芹、莴笋、南瓜、梨、苹果、香蕉、桃子、樱桃等;
稀缺食物来源:畜禽肉、鱼、蛋、乳等动物性食物。
不要瞎吃维C!!!!
不要瞎吃维C!!!!
天然vs人工
除了吃蔬菜水果和肉类,饱腹的同时获取维生素C外,人还可以直接吃维C制品——人工制造的维C及其衍生品。
虽然人的身体不能通过葡糖糖自发合成维C,但人有脑子和手,可以探析维C的分子结构并人工合成。
1933年左右,英国化学家沃尔特·霍沃思等人第一次成功合成维生素C,霍沃思也在193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4]在这之后,维生素C不再需要通过食用动植物间接获取,人自己就能大量制造了。
目前为止,市场上的绝大多数维C都是人工合成的。一般而言,常用的合成方式都是发酵制造,按照发酵方式不同又有一段发酵和二段发酵的区别。但原理都是一样的,都是把葡萄糖通过各种化学物质转化为维C。[5]
比如一段发酵法制造维C的过程:
葡萄糖还原制出山梨醇——山梨醇发酵——山梨糖——山梨糖+丙酮——二丙酮山梨糖——加入氯及氢氧化钠氧化——二丙酮古龙酸——溶解在混合的有机溶液中,催化重组出维生素C——提纯。
但在市场的销售话语中,我们经常还能看到一种“天然维C”。在宣传上,也多使用“天然”“来自水果/植物”“人工萃取”的字眼。
这种“天然维C”,实际上也算人工“制造”,只不过方式不一样——来自植物,多为某种含维C量丰富的水果,比如柠檬。通过人工手段,直接提取出植物中已生成的维C。
从植物中提炼的维C和发酵合成的维C,本质上都是维C,分子结构一模一样,理论上,功能作用应该没有区别。
不要瞎吃维C!!!!
维C的分子模型 图片来自wiki
常见的一个论调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维C具有某些活性物质(植物中存在的,比如类黄酮等多酚化合物),能促进维C吸收。在人的实际使用过程中,国外多项研究显示,这种活性并没有体现出多大差别。2013年一篇发表在Nutrients上的实验通过对比奇异果中的天然维生素和等效计量的维C片,在36名被试持续6周的对照试验中,发现这两种维C对人的影响并不大,天然维C中的活性元素在生物利用度中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6]
维C鄙视链
同样都是维C,反映到价格上,区别就大了去了。
有的只卖两三块。
不要瞎吃维C!!!!有的几十上百。
不要瞎吃维C!!!!
两三块的维C基本都是人工合成,几十上百的维C有的是人工合成,有的是从植物中提取。
更大的区别是,前者是药品,有otc标志,有国药准字xxxx的字样,生产过程、标准、监管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方式进行。说明书必须注明名称、成份、用法、不良反应和禁忌事项等。
不要瞎吃维C!!!!
而后者是保健品,生产方式和监管标准都按照食品进行,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xxxxx。因为是保健品,还必须在显眼处注明和药品的区别:不能替代药物,不能治疗疾病等。
功能一样,但又贵管得还没药品严格,所以几十上百块的维C保健品通常都被当作智商税diss,放着两三块的不买,买价格贵了几十倍维C成分更少的简直是脑壳有病。
但这其实可以用价格策略来解释,买贵维C的人也有可能并不是因为人傻钱多。
经济基础和购买需求不同的人,对产品的需求不同。两三块的维C,价格便宜,味道也十分符合“药品”的身份,难以入口。而保健品维C,加了糖等其他中和口感的成分,甚至还有一些水果味道,比如橘子味等,所以吃起来基本没有不适。
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买哪一种维C全看个人需求
成分党,追求性价比,买两三块的。
看重口感且能接受保健品维C在口感等上的溢价,买贵的。
所以别一刀切喷买贵维C的脑残,人家可能只是愿意为口感享受掏钱。
在维C鄙视链条上,毫无疑问,买贵维C的通常都作为智商税收割人群被深深踩在最底下,但站在顶端的并不是那些以为知道一切只买两三块维C的,而是从不瞎买维C的人。
买贵维C——买两三块维C——不瞎买维C
在他们看来,没事儿成天吃维C都是脑抽。一个正常健康的成年人(没怀孕没生病对维生素吸收利用率正常),在食物结构均衡的情况下,完全能从食物中就获得充分的维C,根本就不需要再额外买维C补充,两三块钱虽然不怎么多,但也是钱啊。
何况,维C真没那么神奇,预防和治疗癌症、感冒都没有任何证据。长期食用补多了反而会出现严重后果[7]:
增加形成血栓的风险;
腹泻、腹痛、消化道出血,胃炎和胃肠十二指溃疡病情加重;
降低人体免疫力;
加速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
可能会致癌。
所以没事儿真别瞎吃维C,要补,可以,控制在身体所需范围内
参考资料:
1.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8版
2.Vitamins’Old, Old Edge,Carl Zimmer,New York Times,20131209
3.曾翔云.维生素C的生理功能与膳食保障[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04):52-54.
4、5.维生素C wiki
6.A randomized steady-state bioavailability study of synthetic versus natural (kiwifruit-derived) vitamin C.Carr AC etc,Nutrients. 2013 Sep 17;5(9):3684-95. doi: 10.3390/nu5093684.
7.维生素C,真不是“万能良药”,qq2000,果壳,https://www.guokr.com/article/439500/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z2_t7XrynbnVaMKwa5AvD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