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

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9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对于当前疫情防控政策、宏观政策、房地产、平台经济、资本市场,此次会议作出重要决策部署,释放一系列重磅信号。

政治局会议释放十大关键政策信号

涉股市、楼市、平台经济、疫情防控

要点一:坚持动态清零

会议强调,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29日表示,“动态清零”不是绝对的“零感染”,面对奥密克戎等变异株的挑战,我们还没有能力保证不出现一例本土病例,但是我国已经在丰富的防控实践中积累了一套卓有成效的防控措施,并根据病毒的新变化、疫情的新情况,因时因势对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升级。“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在发现本土疫情时,快速反应、精准防控、以快制快,采取全方位综合措施,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李斌说。

要点二: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会议强调,要及时回应市场关切,稳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央政治局此次发声对于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意义重大,释放重要利好消息和我国资本市场长期向好的信号。

“在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和中概股审计底稿问题等影响下,我国股市出现下行。然而,中国经济是有韧性的,中国企业是有未来的,中国证券市场长期是向好的。”田利辉指出。

田利辉告诉记者,这次会议体现出中央对于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明确了长期资金入市等具体有效的举措手段,提出了落实政策优化、制度完善和人才发展等能够形成资本市场和中国经济长期利好的重要工作。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指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两个主要的方向,一是推进股票注册制改革,二是引入中长期投资者。

据悉,近期证监会多次表示,推进注册制改革,带动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等基础制度建设。证监会2022年系统工作会议明确,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主线,深入推进资本市场改革。

在4月9日上午召开的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曾指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以注册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法治体系完善、监管转型与能力提升等重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进一步增强基础制度的适应性包容性,持续优化市场结构和生态,更好发挥资本形成和资源配置功能。”

要点三: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会议还提到,要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实施常态化监管,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对此,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我国平台经济发展需要的是规范化、法治化和市场化,而非放任不管或者过度干预。中央对于平台经济整改的要求不是打压,而是规范;不是封锁,而是发展。

“当然,中央也不会主张或容忍平台经济的野蛮成长,而是要健康发展,要实现资本的有序流动。中央要求当前的平台经济整改工作要聚集于专项整改,而非全面改造。”田利辉称。

他进一步指出,中央也明确要推行平台经济的常态化监管,这意味着不能施行运动式管理和随意性干预。可以期待的是,我国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管理条例和支持性举措在短期内有望出台。

明明表示,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也能够对稳定资本市场信心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今年3月16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下称“金融委”)召开专题会议。

关于平台经济治理,金融委会议要求,有关部门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针完善既定方案,坚持稳中求进,通过规范、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稳妥推进并尽快完成大型平台公司整改工作,红灯、绿灯都要设置好,促进平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要点四: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会议要求,要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在货币政策方面,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货币政策应继续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兼顾内外,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住经济基本盘。当前内外部形势更趋复杂多变,需要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统筹考虑和协调平衡。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方面,市场人士建议,继续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投放。

要点五: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

会议要求,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实施好退税减税降费等政策,用好各类货币政策工具。

在财政政策方面,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连平建议,下一步财政支出应加快步伐,在二季度尽快集中落地,直达实体经济,切实增加经济主体手中的“真金白银”,支持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

中泰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周岳表示,考虑到稳增长压力,积极财政存在进一步加码的必要性。同时,随着收支平衡难度加大,除了上缴国企结存利润、调入结转结余资金外,有可能通过调整预算、增加国债发行的方式增加财力空间。

在地方债方面,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琦预计,二季度专项债发行将继续提速,6月底前将发行完七八成,9月底前正式收尾。目前专项债中基建投向占比超过六成。

要点六: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会议明确,要全力扩大国内需求,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强化土地、用能、环评等保障,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基建投资方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表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仍有较大空间。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讲求效率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投资大有可为,关键是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基建投资能促进经济在较短时间内企稳,并有助于改善市场预期、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这对今年经济稳增长有着特殊意义。

中信证券联席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称,基建靠前发力的预期正在兑现,政府稳增长决心不容置疑,预计年内基建发力将重点围绕交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展开,更加向二三季度集中,上半年基建投资增速或可达到10%。

要点七: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

会议明确,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循环的牵引带动作用。要稳住市场主体,对受疫情严重冲击的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要做好能源资源保供稳价工作,抓好春耕备耕工作。

中信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程强认为,当前促消费政策适时加力,可对冲疫情影响,待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从而促进消费改善、经济恢复。

对于促消费的抓手,董琦表示,在大众消费方面,可考虑通过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满减满送等措施,提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确保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等。

近日,国家发改委负责人表示,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阶段性的。随着疫情得到有效管控、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正常经济秩序将快速恢复,消费也将逐步回升,消费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要点八:确保交通物流畅通

会议强调,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确保交通物流畅通,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抗疫保供企业、关键基础设施正常运转。

近期有关方面密集发声、合力施策,针对物流行业出台系列纾困帮扶政策。

从金融层面看,人民银行将加快1000亿元再贷款投放交通物流领域,同时对运输物流企业和货运司机开辟“绿色通道”,合理给予贷款展期和续贷安排。银保监会表示,将指导金融机构合理增加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仓储物流和邮政快递等行业金融供给,运用好专项再贷款资金,促进降低融资成本。

要点九: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

会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财信研究院研究员陈然表示,预计今年下半年受商品房市场和土地交易边际好转、房企融资环境逐步改善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大概率在三季度迎来拐点,随后数月继续反弹上行。全年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在0-2%左右,三年平均增速在4%左右。

“后续将有更多城市调整地产限购限贷政策、按揭贷款利率的加点幅度,缓解居民购房的成本压力。同时,商业银行也有动力进一步下调5年期以上LPR报价,获取优质的按揭信贷资源。从房企角度看,开发贷款、并购贷款也有助于改善其现金流压力。”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称。

要点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会议指出,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日前表示,围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商务部将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现代服务、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绿色低碳、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和中西部地区。同时,进一步推动开放平台建设,发挥营商环境和制度型开放优势,吸引更多外资项目落地。

此外,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进一步加强外资企业和项目服务保障。会同有关部门加大新项目要素保障力度,推动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全面清理与外商投资法及其实施条例不符的规定,落实外资企业公平待遇。充分发挥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作用,加大外商投资合法权益保护力度,稳定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预期和信心。

A股、港股、人民币大反攻!

受上述消息影响,29日,A股、港股、人民币全都大涨,信心回来了!

午后资金跑步进场。北向资金直线拉升,从早盘一度净流出25亿到净流入超40亿元。A股也随之直线拉涨。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上证指数收涨2.41%,收复3000点;创业板指涨4.11%。两市成交量0.97万亿元逼近1万亿。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重磅会议提振多头信心,其中,互联网、房地产、券商、半导体板块午后直线拉涨,家电、汽车板块也走强。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252股涨停。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互联网板块直线拉升涨超6.5%

首先沸腾的要数互联网版块。午后,互联网板块直线拉升,收涨6.55%。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其中,电商概念股掀涨停潮。青木股份、凯淳股份、壹网壹创、值得买等20%涨停,丽人丽妆焦点科技南极电商等集体封板。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软件指数也涨超6.78%。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恒生科技大涨超8.8%

京东、美团、阿里涨超13%,腾讯涨超10%

港股那边,恒生科技更是直接沸腾,一度涨超11%,截至发稿仍涨超8.8%。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京东涨超14%,美团、阿里、b站等巨头涨超13%,腾讯则涨超10%。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宁王”涨近6%,半导体、新能源、锂矿狂飙

宁德时代涨近6%,股价重回400元关口至409元。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半导体指数涨超4.5%。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其中,锂矿板块午后延续强势,指数涨超5.5%,融捷股份三连板,股价重返百元上方,天齐锂业也涨停。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新能源汽车板块随之涨5%。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证券板块持续攀升华林证券涨停

券商指数也持续攀升,指数收涨4.82%。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华林证券涨停,东方财富大涨超8%,广发证券、湘财股份等领涨。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4月29日,华林证券发布公告,公司与北京火山引擎科技有限公司及浙江巨量引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签署技术与商业合作协议,合作金额5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华林证券称公司近日启动了筹划收购香港恒星证券股权事宜,并就相关事项与交易对手方进行洽谈,截至目前尚未签订合作意向书及其他正式协议,交易存在不确定性。

地产回暖家电大涨

午后,房地产板块直线拉涨,中交地产浦东金桥涨停,房地产板块重回日内高位,新城控股绿地控股跟随拉升。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家电板块再接再厉,美的集团涨超7%,九阳股份小熊电器等十余股已涨停。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电影与娱乐板块连续拉升,芒果超媒涨超13%,光线传媒万达电影金逸影视纷纷走强。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科创50涨近5%,金山办公狂飙近20%

科创50涨近5%。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金山办公狂飙近20%奇安信安恒信息涨超10%领涨。中芯国际中微公司传音控股均涨超5%。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离岸人民兑美元收复6.64关口,日内反弹约600点。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和历次有何不同?券商火速梳理

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和历次有何不同?中泰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陈兴团队火速进行梳理。

政治局会议十大要点全解析!积极引入长期投资者、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

据陈兴团队梳理,形势判断方面,此次政治局会议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导致风险挑战增多,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做好经济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至关重要。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

政策基调方面,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扎实稳住经济,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加快落实已经确定的政策,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机调控力度,把握好目标导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疫情防控方面,要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房地产方面,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支持各地从当地实际出发完善房地产政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优化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safC-A_Enfu1ZvCMIKozA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3月末,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喝酒需求,”i茅台”APP上线试运营。

 

消费者可以在该软件上申购茅台酒,基于茅台酒的升值共识,使得该APP在下载量方面接连几日超越抖音,淘宝等国民级APP,蝉联热门应用榜首。

 

市场叫座叫得贼拉响,不知道是否叫好呢?

 

当天18时平台公布数据

53度500ml贵州茅台酒(壬寅虎年)投放量8934瓶,申购人数220万;

 

53度500ml茅台1935投放量13492瓶,申购人数130万人;

 

53度375ml*2(壬寅虎年)投放量仅376瓶,申购人数120万。

而这种抢购焦灼,此刻还在进行。

 

问题来了,广大人民群众疯狂抢购动辄3000元+的茅台酒,难道个个都是酒鬼?

 

明白人都知道,茅台酒凭借稀缺性与社会共识已成为当下不可或缺的投资品。

 

抢到一瓶,转手一卖,至少净赚1000元,美滋滋。

 

这年头苍蝇肉也是肉,有稳定收益的投资品就是爹。

 

4月7日,今年首单公募Reits — 华夏中国交建,面向公众正式开售。

 

那热销场面,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据公告显示,该Reits累计吸金超1500亿,0.84%的配售比例,直接刷新了公募基金产品配售比例的历史最低纪录。

 

这里先解释一下,当投资者申购总规模超过产品规定上限时,管理人可以按照投资者提交的申请金额按比例确认基金份额,该比例即是配售比例。

 

而0.84%则意味着,你申购了价值10000元的基金份额,而实际上只能买到84元,剩下的9916元原路退回。

 

该产品性价比怎样暂且不谈,但如此火爆的售卖程度,你能说市场没有钱么?

只要市场上出现相对稳定的投资标的,钱多的能吓死你。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近几年,在权益市场丰富的结构性行情下,“固收+”这类产品成为投资当红小花旦。

 

依托其进可攻退可守的属性,尤其是进攻带来的收益,表现出了极具吸引力的一面,发行规模也年年攀升,2020年和2021年的累计新发规模达9000亿元。

 

但随着今年这几年一遇的狗屎行情,股债齐跌,”固收+”也没能抗住,跌20个点跟玩一样。

 

偏债混合型基金和二级债基的成立规模去年Q1是1759亿元,而今年直接小腿斩,规模仅仅549亿。

 

机构不想发,发了跌跌不休真坏名声;

 

投资者更不想买,谁闲得蛋疼跟钱过不去呢。

 

固收类的如此,基金整体就更不能看了。

 

wind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Q1公募基金共有386只新基金成立,合计募资2,738亿元,发行规模同比下降74%,因申购不足而发行失败的不在少数。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现在投资者也顿悟了,公募基金就是钝刀子割肉,今天跌一点,明天跌一点,短期不痛不痒。

 

但时间一拉长,20个点没了,才幡然醒悟。

公募基金如此,股票貌似就不用说了,先看个数据。

 

财政部近日数据显示,全国Q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2037亿元,同比增长8.6%,重点在下面

 

—— 证券交易印花税1067亿元,同比增长21.3%。

 

1067亿,这份荣耀的背后,却是广大股民抄底割肉的真实写照。

不仅清仓,连新股也不想碰了。

 

4月17日傍晚,新股纳芯微曝出338.15万股被弃购,金额高达近7.8亿元,而本次网上发行总数才872.35万股。

 

其实这真的不怪股民,毕竟谁跟钱过不去呢!

 

今年上市的新股已有6成破发,最惨的翱捷科技最新收盘价比发行价已经跌去近60%。

 

并且首日大破发态势不断延续,动辄一签亏上万。

 

随着大前天深夜某光伏逆变器超级龙头业绩暴雷,业绩风险蔓延直接带崩创业板的同时,直接将定增投资者活埋。

 

去年九月,该上市公司股价在150元时,以128元定向增发,UBS、高盛、小摩、摩根大通银行等国际大鳄积极参与。

 

随着业绩暴雷,目前股价以跌破70元,集体酸爽了。

 

看到这想必大家就明白了,不是市场没钱,而是市场不敢投了

 

只要出现相对稳定的投资标的,钱多的真能吓死你。

而众所周知,金融产业的背后是实体经济。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行情太差,市场风险偏好迅速收缩,全面抛弃风险资产。

 

从”固收+”到偏股基金,从新购申购到定向增发,市场开始用脚投票。

 

抛弃风险的另一面,是全面拥抱稳健。

 

抢茅台还可以理解,连Reits也开始被疯抢,足以说明市场保守到何种地步。

 

今年一季度,我国人民币存款增加10.86万亿元,其中居民存款增加7.82万亿

元。

 

仅3月份,人民币存款就增加了4.49万亿元,按照这个数字来进行计算,

一季度平均每个月存款上涨2.6万亿元,平均每天上涨866亿;

 

按照我国14亿人口计算,那从1月份到3月份,我国人均储蓄5585元;

 

再剔除未成年人,以减少3亿人计算,则达到了7100元;

人们都知道把钱放银行会被通胀吞噬,但最后却只能无奈地存银行,这背后又是何等辛酸。

 

问题来了,市场还缺钱么?

 

—— 不仅不缺钱,而且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近日央行降准25基点,这敷衍程度令市场懵逼,但手握货币阀门的央行很清楚。

 

在事后答记者问环节,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

 

—— 当前流动性已处于合理充裕水平。

 

降准是给商业银行发钱,而当下银行缺钱么?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shibor,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

 

利率越高,说明银行缺钱,市场缺钱;利率越低,则意味着银行不缺钱,市场也不缺钱。

 

而以上数据则表明,当下都不缺钱。

 

投资者由于风险偏高收缩减少投资,而实体经济则由于需求不振缩减产能。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一季度末9.7%增速的广义货币M2供给量,而更能显示经济活力的M1货币才4.7%,与之对应的是4.8%的GDP增速……

 

拉,就是硬拉,但效果只能说一般。

 

懂点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货币只能起刺激作用,而不能触碰经济的内在本质。

 

受不可抗因素影响,我国Q1只有工业、建筑、房地产三个行业正增长,而农业、交运、批发零售、住宿餐饮、金融和其他服务业这6大行业的GDP增速仍在下降通道中。

 

而以生产端利润作为收入来源的居民消费端,此时就可想而知

 

市场里的钱,多的都要溢出来了!

以前我们说过,在极端天气时,小动物们都倾向于躲进山洞避险,待到天晴再选择外出觅食。

 

而此时的我们所面临的消费投资表现,何尝不是如何。

随着消费与出口端预期下滑,大多数市场主体在宽松环境下依然选择先避险。

 

他们知道,融资扩产时确实很爽,但产出来总归是要卖出去的呀!

 

环顾四周心茫然,始终不知货予谁。

当下场根本不缺钱,缺的是信心,缺的是担当。

 

中小企业想借,或用于生产,或用于续命熬过这场暴风雨。

 

—— 但由于缺乏信用背书与资产抵押,银行要么不借,要么高息。

 

银行知道,中小企业在高PPI成本下,加上疫情的骚扰与消费不振,它们随时有倒闭的风险,站在自身角度看没错。

 

这些企业的员工们也都知道,又被裁的风险反而不敢消费了,转身放进银行,站在自身角度看也没错,那到底谁错了?

这题,难解!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jRYqmppwiHLsY-m_kelfw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突如其来的抢购热情,让最近两周冰箱、冰柜的销量出现了大幅增长,但是对于已经高度饱和的中国冰箱市场而言,这种短暂的“小阳春”并不足以改变行业整体增长无力的局面。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额外的冰箱可能也并非刚需。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撰文/ 《财经天下》周刊作者 曾广
编辑/ 陈芳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他们都在“囤冰柜”

最近一周的社交媒体上,很多人都在讨论是时候再买一个冰柜了,一场疯狂抢购冰箱、冰柜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上演。

小美是一名90后,她在北京租了自如的房子住,里面四个房间住了六个人,大家共用一台冰箱。此前尽管不够用,但她从来没有考虑过自购一台冰箱,主要是怕麻烦,日常生活尽量少买东西。但4月12日,小美忍不住在拼多多参加了一台小冰箱的“万人团购”。

这个冰箱最大的特点是占地面积小,容量只有68升,很适合租房的人使用,价格也不贵,只要390元。

与自己没有房子的人相比,那些拥有豪宅的人置办起来更为阔绰。近几日,北京一位负责家庭必需品采购的企业老板,在家里已有一台冰箱的情况下,又紧急在京东下单了一款海尔统帅的双开门冰箱,这款冰箱最大的特点是容量大,有601升,花了这位老板近四千元。

住在北京亦庄的80后富悦,家里人口数量比较多,一共有六口人,五个大人一个孩子还有一条狗,平时食物消耗量本就比较大,所以她家很早之前就买了两个双开门的大冰箱,尽管如此,此前不习惯囤东西的她,还是觉得不够用。

最终富悦在网上下单了一款容量为143升的小型冰柜,她本来想买更大尺寸的,但是家里实在放不下,这款冰柜是专门量了尺寸后购买的。

当前,冷柜作为冰箱的存储补充,由于占地面积相对较小,已经成为一些家庭必备的“第二台冰箱”。

住在北京的80后梦洁,是一名全职家庭主妇,日常要操心家里四口人的吃喝问题,原本她家里已有一个五门冰箱,能够满足日常所需。但是最近她却觉得不够用了,冷冻区被放得满满当当,家里面积有限容纳不下第二个冰箱,所以她掏起手机在网上下单了一个澳柯玛的冰柜,容量143升,花了800多元。

买完后梦洁心里踏实了,她还把这款冰柜推荐给了朋友。4月11日,朋友收到货后告诉她,送货的师傅说,最近好多人在买冰柜,当天他送了12台同样款式的冰柜。一位住在北京朝阳的消费者透露,他所在的小区最近下单了400台冰柜,快递小哥整车整车地送货。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一辆正在运送电冰柜的快递车辆。图/受访者

  

千里之外的杭州也有不少人在抢购冰柜。4月11日,君君下班回家后发现,妈妈刚刚花500元下单购买了一个100升的小冰柜,她觉得很惊讶,立即发了朋友圈,没想到的是,不止她妈妈,有三位好友留言说已经买了冰柜,还有一个回复说正在挑选。

广州的丽娜有点后悔自己下单晚了。她家三口人,家中只有一台单开门的冰箱。她于4月8日在网上下单了一台100升的小冰柜,为了给这个冰柜腾地方,她还专门把之前放零食架的地方腾了出来。没想到的是,下单次日广州就开始封控了,冰柜被卡在了路上,至今还没有送到。

和冰箱相比,丽娜觉得小冰柜的实用性很强,因为平时她也会去大型超市买比较多的肉,原来的冰箱冷冻区放不下,需要一个冻肉的地方。而且上海疫情以后,有一些在上海的朋友都告诉她小冰柜特别实用,所以专门下单了。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难得出现“小阳春”

 

《财经天下》周刊了解到,大部分人购置冰柜、冰箱的紧迫感来自上海。

因为离上海比较近,最近杭州超市里囤货的人非常多,君君家里买了一些肉之后就发现冰柜空间不够用了。“本来想着算了,但是妈妈觉得要有忧患意识,所以就下单了,也不贵。”君君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梦洁的姐姐家在上海,并且还是喜欢囤货的那种,家里有个超大冰箱,“恨不得比我家大一倍”,平时也都是塞得满满的。“封城那天,她把冰箱里冷冻的东西拿出来摆了一桌子,给我拍了个视频,东西非常多。”梦洁说,即使是这样,如今十多天过去了,姐姐家的物资也开始匮乏了。

看到姐姐家的现状,从来不爱囤货的梦洁最终买了冰柜,有备无患。

 

富悦买冰柜也是受到上海影响。“为人父母以后,考虑的事情就会变得更多,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一层就是生存需求,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情况下。”富悦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小美买小冰箱也是受上海触动,不得不做长远打算。小美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现在我的心态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会很焦虑,一定要囤才能踏实。”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小型冰柜的价格多在数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图/京东

突如其来的抢购热情,让最近两周冰柜、冰箱的销量出现了高速增长。

 

苏宁易购告诉《财经天下》周刊,2022年以来其高端冰箱、冰柜的销量增长超过70%,消费者青睐的冰箱是在基础保鲜功能上,还能做到智能温控、分区储藏、节能省电,尤其是“小体积、大容量”的更受追捧。

销量大增并不是个例。国美方面透露,近期由于消费者对食物储存的需求激增,大容量以及制冷功能的冰箱产品受到空前关注,冰箱冰柜销量提升明显。拿广州国美举例说,冰洗销量同比增长133%,其中天河、海珠、荔湾下单最多。北京同样如此,4月冰箱冰柜整体销量增长了40%。

在京东平台上,最近一周,广东、山东、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的冰箱下单量最多,城市方面排在前五的是北京、广州、成都、重庆、深圳。

不仅渠道层面,各大冰箱冰柜厂商也感知到了市场在发生变化。

美的集团告诉《财经天下》周刊,近期冰箱、冷柜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行业的搜索热度已经和天猫双十一持平。尤其是4月份以来,美的冰箱、冰柜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5%,用户对于冰箱、冷柜产品的需求量在明显增加。

据中怡康(GfK)数据显示,2022年第15周全国线下冰柜品类销量同比增长19.9%,销售额同比增长29%,其中上海地区的销量同比更是增长150%以上。与此同时,冰箱品类线下销售额同比也增加3.7%,销售额同比则增长17.7%。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图/中怡康小程序

海尔方面透露,近期由于用户囤鲜需求激增,对大冰箱及冷柜需求有所提升,加之清明节小长假影响,2022年第15周冰箱整体市场零售额、零售量出现明显增长。其中,冰箱市场零售额为19911万元,冰柜市场零售额为1075万元,增速均在双位数以上。零售量冰箱为37187台,冰柜为4675台,环比分别增长6.7%和24.4%。

 

总体而言,和大型冰箱相比,小型冰柜增速更猛一些,其产品主要优势在于,方便储存耐久的食物,并且价格更低、占地面积更小。而这一轮疫情中,大部分人主要储存的食物都是冻品和肉类等,因为蔬菜很难耐久储存,因此冰柜显得更为实用。

对于过去几年已经趋于饱和的冰箱、冰柜品类而言,这是一轮典型的“小阳春”行情,尤其是在整个家电大盘不断下滑的背景下,这一增长成绩殊为不易。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扭转不了颓势

 

但这一轮“小阳春”行情,并不意味着冰箱行业的春天真的到了。

从数据层面看,过去几年我国冰箱、冰柜的整体销量增长非常乏力。中怡康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我国冰箱零售量分别为3165万、3257万、3261万台,销量增长几乎停滞。实际上,这已经是2020年疫情以来,受囤货需求影响的结果,此前的五六年,冰箱市场很多时候甚至处于负增长状态。

冰箱市场的冷淡,不过是整个大家电市场饱和的一个缩影,尤其是进入2022年以来,整个家电市场增长情况很不乐观。据中怡康提供给《财经天下》周刊数据显示,3月份国内线下零售的电视销量下降41%,空调下降43%,冰箱下降27%,冰柜下降17%。

 

“现在整体消费很疲软,横向来看冰箱、冰柜类目已经是很不错了,3月份整个大家电下降了40%多,如果没有疫情囤积食物的需求,冰箱、冰柜估计也要下降40%。”中怡康大家电事业部总经理彭显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专家们普遍不认为,这轮“小阳春”能拯救得了大家电行业。

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对《财经天下》周刊表示,近期居家隔离对冰柜销量的带动作用是暂时的,“带动作用不宜夸大,切勿认为冰箱市场会有一个大爆发,这是不可能的事。”

另一名家电产业分析师梁振鹏也认为,尽管因为疫情因素,冰柜和大容量冰箱的市场在短期内有一定的提升作用,但是冰箱市场现在整体是严重饱和的,短期内的增长很难持续下去。

 

“中国家电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已经过去了。”刘步尘认为,大家电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高度相关的,随着房地产市场增量见顶,最近几年大家电也进入了存量市场,而冰箱、空调、电视和洗衣机是传统的大家电四件套,也早就进入了饱和阶段。

在资本市场上,两大巨头海尔、美的目前的股价依然在低位徘徊,与高峰期相比分别跌了27%和30.8%,4月12日收盘每股分别报收23.44元和57.44元。

但一个事实是,经历过后疫情时代的物资紧缺之后,中国人重新捡起了“广积粮”的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整个冰箱、冰柜品类。

 

一方面,现在的冰箱变得越来越大。海尔集团和美的集团都告诉《财经天下》周刊,现在的冰箱整体上都呈现出了大型化的趋势,苏宁的一名冰箱经销商表示,现在大部分家庭选购冰箱都是“标配双开门,500升起步”。

彭显东表示,冰箱行业大容积化从2020年疫情伊始就很明显了,消费者都在购买更大的冰箱。

冰箱大型化,带动了整个行业客单价和利润空间的提升。海尔集团告诉《财经天下》周刊,2021年国内冰箱的销售量虽然有所下降,但是销售额却在不断上升,用户对大容量冰箱的需求直接推动了八千元以上中高端冰箱的热销。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图/视觉中国

 

另一方面,现如今第二台冰箱、冰柜开始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整个冰箱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增量空间。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并不是刚需

然而,那些囤了冰箱、冰柜的人,可能并不是真的需要。

最近购入了新的冰柜之后,梦洁家的冰箱里也没有囤很多新鲜蔬菜,因为蔬菜放不久,所以还是保持着买一顿吃一顿的习惯。

“现在盒马、叮咚送的东西都非常新鲜,然后送货也很快,我更愿意每天都吃新鲜的。”梦洁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但是因为疫情带来的影响,梦洁将家里冰箱的冷冻区和新买的冰柜全都塞满了,冷冻了很多肉类和速食产品,有五花肉、肋排、肉馅、牛羊肉片、羊排、虾仁、鱼丸、速冻饺子、馄饨、汤圆等等。

 

“我甚至把蔬菜也冷冻了,比如菜心和香椿,我用热水烫过之后晾干冻了起来,莴笋之类的切片也冻了起来,我甚至连冰淇淋都买好了。”梦洁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囤冰柜”是怎么火起来的?

被梦洁塞满的小冰柜。图/受访者

 

不过目前梦洁并没有进一步囤货的打算,因为之前上海的亲友给她发了一个囤货清单,已经“超额完成任务了”,甚至连罐头和零食都囤了。

 

和方便冷冻的肉类相比,叶类蔬菜保存比较困难,即使再买一台冰箱也很难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紧急情况下可能出现的蔬菜不足问题,梦洁专门买了复合维生素,同时也准备在家里的阳台种菜,最近刚刚下单了种菜的土壤。梦洁买的种子是香菜和小白菜,由于阳台种菜的空间比较小,所以打算主要种小白菜,因为小白菜的生长周期比较短。

 

和梦洁一样,富悦家里暂时也没有囤太多蔬菜,主要还是储存了一些方便冷冻的产品,同样是觉得蔬菜比较容易坏。

富悦家的房子在北京亦庄,有自己的院子,可以自己种菜。2020年疫情开始以后,富悦家一直保持着种菜的习惯,之前种过西红柿、土豆、黄瓜等,今年的种菜清单还在考虑中。

 

刚刚下单了小冰箱的小美最近刚囤了封装的玉米、荞麦面,方便食品、香肠,还有速冻的青豆玉米粒。但是她也提到,自己其实不喜欢吃干货产品,不仅不健康,而且不好吃,更喜欢吃新鲜的食品。

其实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额外的冰箱可能并非刚需。

梦洁对《财经天下》表示,如果不是因为这次上海疫情,并且有家人在上海的话,自己可能根本不会想到要购置新的冰柜,“其实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富悦也提到,自己家里之前的两个双开门冰箱其实已经完全够用了,虽然冷冻区小了一点,但是基本够用。新买的冰柜到了之后,富悦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往里面装什么,暂时还是空着的,准备后面再和同事交流该往里面放什么。

 

小美觉得,现在北京基本没有什么疫情,在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储备前提下,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吃一些干货和冷冻食品,还是应该照着比较好的生活做准备,“不要打无准备之仗”。

 

和尚未管控的北京相比,家在广州的丽娜对当地的信心更足,家里只放了几天的菜量,然后动态更新,33升的冰箱冷藏区甚至还有一部分空着。

广州封控之后,丽娜发现还是能够很方便地买到菜,附近的超市也还可以配送。虽然新买的冰柜没法送过来,但是家里的冰箱似乎也够用,现在她不仅不准备再继续囤货,反而想把冷冻区的库存消耗一下。

“感觉这次供应做得比较好,对广州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不着急囤了。”丽娜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文中消费者均为化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KXQ4cWS93htNC75f0n6bg

北京突发!重大消息!!

01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又一次超级重大的的经济大改革,昨夜降临了!!

昨夜晚上10点多,新华社等国家级媒体正式在北京统一时间,对外发布最新重大文件。

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市场的意见!!

北京突发!重大消息!!

文件虽然是晚上10点多才公布,但从昨天晚上开始,基本上我所接触的电商圈、互联网圈、还有金融圈的朋友,很多很多都已经在加班加点研究了。

这份文件有多么重要?

1、这是2年前国家首次提出双循环经济制度后,第一次详细公布的实施细节。

2年前的2020年5月份,当时上面第一次提出了未来经济改革的新方向、新理念;从之前的主要目标国际贸易方向,转而演变为国际贸易+内循环的双轨制经济之路!

2、昨晚文件的内容我没资格点评。

但,如果你细心真的仔细看过了国家昨晚发的原文,你会发现原文件里面7000多字,其实很多东西已经说的很明确,都明示出来了。

关于我们未来10年以上的经济发展的重心,方向,全都能看到了。

文件原文7000多字,一共出现了34次“全国”,68次“统一”,49次出现了“大”,43次出现了“强”。

仔细细心真的看了昨晚国家公布的这份重大经济改革文件的,基本上就已经懂了里面的意思。

用最简单的话来形容,其实就是上面这四个词汇的组合,就是:要全国统一,大、强!

这个统一,主要说的是市场,国内的贸易市场、生产市场、物流市场、所有涉及到商品、买卖的各个环节,全都彻底打通、流通、统一流通!!

过去那种,以本地企业、本地族群、保护本地为主,排外面商品、排外企业、排外市场的格局,将彻底打破!!

也就是说接下来的五年,十年,甚至20年以上;做大做强国内的市场,将全国的市场彻底打通,统一为一个标准、凝成一股力量,将成为今后的最主要任务,也是未来经济的最主要目标。

如果讲得再大胆一些,就是过去的20年,我们的经济重心,一直都是以国外贸易为首。

很多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以出口、外销为主。

国内市场,仅仅只是占比很小的部分。

那这个格局,将彻底打破,重塑!!那个以国际贸易为主的经济格局形势!已经彻底成为了过去!!

02

突然发生这么大的改变的原因,原因其实也简单:

一个是疫情,导致全球的供应链、原材料等等都脱节了;原先以为顶多疫情三年就结束了,没想到现在一年又一年的变异、进化。

按照这个进化速度继续下去,疫情现在已经从3年的短期时间,变成了中长期,五年,甚至10年以上的发展格局了;

甚至,很多人断言,已经彻底回不去2019年12月份前无疫情的生活百态了。。

第二个是日益加剧的国际大国之间的关系;无论是贸易战,还是现在美国、俄罗斯的完全冷战思维;

都加剧了各个国家的心里恐慌。

很多人应该都清楚的知道,过去几十年的全球经济、全球贸易格局,其实一直是遵循全球化、分工明确,这个格局的。

数百个行业、产业、各个商品的生产、加工、设计、研发、技术,等等子环节,实际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是由全球无数国家分工来完成的。

比如有的国家地区专门负责加工鞋子,有的地区就专门负责加工手机,有的专门负责种粮食,有的专门负责加工芯片。。。。等等。

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专门的做一些精细化的事情,分工明确。

等于一辆汽车,由几十个国家、地区来分工,这样完成!

这样的形式就是全球化的表现。这样做轮胎的就专门做轮胎,生产芯片的就专门生产芯片。。

每个人因为长期从事一个领域,效率自然也是最高的。

但现在完全变了!!

现在的全球各国情况完全已经变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突然开启冷战思维,开始逆全球化发展了!

什么是逆全球化呢??

比如美国说禁止俄罗斯的国际贸易进出口,那所有俄罗斯的企业就无法进口一个美国技术的芯片、汽车、手机、等等产品。。

比如奥迪汽车、宝马、奔驰汽车的公司。整个汽车的所有元部件、配件,它们能全部掌握吗???

不可能!!!

一个汽车的零部件,加一起少则一千个,多则几千个。。

如果每一个都要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制模具。。那这家汽车企业得开多少工厂?

耗费多少研发费用??

恐怕还没生产出来一辆汽车,就已经破产倒闭了。。

即使能够生产出来汽车,那产能效率肯定也是非常非常低的。

所以,过去的几十年全球所有巨头企业,基本上只是盯住自己行业的核心科技、核心技术就行。

包括苹果手机也是如此,人家根本不会耗费心思去研究制造业技术;比如花费20年,30年去研究5纳米的制造工艺??

人家苹果也只是需要把核心的精力放在研发IOS系统和简单设计芯片就行等其他软件领域就行。

苹果设计好了芯片后,只要把图纸给到加工的企业,代加工的企业自然就能生产出对应的芯片。。。

奥迪、宝马、奔驰这样的汽车厂家也是如此,需要什么样的材料、玻璃、喇叭、显示屏,只需要跟全球分工的那个工厂、企业提交订单就行。

谁会自己费心费力的研发汽车玻璃、汽车喇叭、汽车坐垫、等等物件。。

但美国的冷战思维,突然破坏了这个过去维持了全球经济运转几十年的格局!!

03

美国打压我们的华为的时候就是用的逆全球化这一招;

整个手机有几千个零件,哪怕华为掌握了生产手机的9成以上。也没用!!!

只要你有一个不会的领域,要进口的领域,人家就逮住不放!!

等于在我们企业发展当中,国家经济发展当中只要你还有没掌握的领域,那就没办法自己一个人生产手机、无法一个人生产汽车等等高难度的产品。

也就是说以前各个国家之间,只要各自做好自己擅长的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配件关键的核心领域就行,其他都能随便在各个国家互相购买、互补!!

未来可能就完全不行了!!

逆全球化之后,全球贸易格局等于演变为了各自封锁,各自为战!

华为以前也是跟现在苹果一样,只要自己设计一下芯片就行,设计好了图纸交给台积电等一些其他的芯片制造商生产、加工出来就行。

后来美国说,不允许台积电等芯片加工厂给华为生产芯片了,那在芯片领域,哪怕华为设计的芯片再好、计算比苹果的设计的还好,也没用!!

因为没有掌握最顶级的5nm工艺制程技术,就无法将芯片生产出来。。

哪怕华为拥有全球最多的5G专利话语权,但因为无法加工出5G芯片,所以自己手机到现在,新出的手机都不能搭载上5G。。

华为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罢了。。

俄乌之战发生之后,西方各国制裁俄罗斯,直接将逆全球化这一步,发展到了极端!摆在了全球各国的眼前!

拒不完全统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盟,已经对俄罗斯数十个领域发出了制裁!

包括苹果、谷歌、亚马逊、等等几十家科技、汽车、手机等等企业,都对俄罗斯宣布了制裁。。

很多俄罗斯的民众,空拿着苹果手机,却连坐地铁扫码购票都无法使用,就因为苹果宣布停止俄罗斯的支付服务!!

不仅是美国对俄罗斯的封锁是这样的,包括中美贸易战、包括美国一系列打压我们华为、中兴、等等高科技企业的行动,其实都在表明一个信号:

逆全球化时代,已经来了!!!

过去那种各个国家,分工明确,你生产一个零件,我生产一个部位,大家一起组装成一个大产品、大家庭、全球贸易大流通、商品大流通的高速运转的时代,全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04

两年前,我们提前喊出了未来经济转型的口号、方向。以内循环为主,辅助国际贸易,形成双循环的新经济格局。

实际上就是已经看到了逆全球化的趋势!!

现在俄乌之战,只不过将这个趋势提前在全球爆发出来了而已。。

那我们该怎么办?

昨夜宣布的全国统一市场其实就是我们做出的最新改变。

竟然全球化已经肉眼可见的在一年一年破坏,那我们现在就提前在国内搞自己的全国性的内全球化。

从物流、地域、税收、市场流通等等环节全部打通。先将国内的各个省各自为战的局面,彻底打破。

以前,本地学校的校车采购基本都是优先选本地、本市、本省的车企,出租车、公交车也是这样,都是把订单给他们本地的企业,哪怕价格比外省的更高,质量更差,也不管;

以前本地超市的生鲜水果供应链,采购环节,当地工商局,也都是希望他们优先采购本地的,哪怕外面还有更便宜的;

甚至就连房地产都是如此,所有核心地段的本地,基本都是留给本地房企,哪怕这个房企,设计能力一般。。物业管理能力更是差距几个档次。。各地都还是先优先照顾本地企业。

哪怕成本更高。基本上很多领域都是优先照顾本地的企业!!!!

虽然这在明面上看来,是保本地就业,保本地的经济。但很明显,这种护内排外的举动,使得商品市场的成本,商品的流通成本,很明显的升高了。。

昨夜的文件要求全国统一市场,做大,做强,就是要消除这个排外的思维!就是这个意思。

只有消除了这个思维,全国所有城市才能真正的商品大流通、无阻碍的大流行;

而出色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将真正的做大、做强!!

等于我们现在的布局,是在全球冷战思维、逆全球化的格局即将席卷而来前;先把国内的壁垒扫除;先建立我们自己国内的商品全国化、贸易全国化、物流全国化、供应链全国化。。

先一步实现国内的全球化!!

别的国家人口少,是不敢这样做的;我们有14亿人口,只要各个省份,分工明确,你专门生产螺丝、我专门生产轮胎、他专门生产系统;我们是有机会实现全球化的分工合作的!!

05

再说一点!这其实是我们上面下的一步天大的棋!!

俄乌之战爆发之后,现在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敢直接切断俄罗斯的一切科技、金融、文化等等命脉。甚至连俄罗斯的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都被美国宣布无效了。

哪一天,等我们收回台湾的时候,你敢保证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不会把今天对俄罗斯使的这一招,用在我们身上吗???

俄罗斯只有一亿多人,靠天然气、石油等等能源就能轻松养活。

我们人口众多,石油等等资源匮乏,年年进口。我们能靠的从来都只有我们自己。。

而且我们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你敢保证美国会守信用?不会像现在宣布俄罗斯的美国资产无效一样,将这一招赖皮用在我们身上吗???

连起来看!其实最近几年发生的很多高层动作,都会一下全都秒懂了。

包括科技自主化、国产化、以及现在的全国市场统一化!!

以及接下来的以国内市场为主,外部贸易为辅的双循环制度,都是遵循防范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逆全球化这一个道理。。

现在全球各国、各企业拼命的囤积各种原材料,各种物资、商品,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哪怕很多很多材料的价格这两年,已经涨了这么多。。

依然还是疯狂的采购,市场一直都是供不应求。。

每年的消耗实际上并没有增加,这两年为什么突然价格都暴涨了??

就是因为很多小国无法做到自己研发、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很多企业也是居安思危,不可能将这个商品的所有环节全都做到最优秀,只能先囤货、积累一批物资,

人人都在预防未来哪天被西方各国突然发难,剔出群聊,突然卡脖子。。

一场疫情,一场战争,彻底让一个时代划上了句号;

那个2019年以前,那个繁华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彻底过去了!!!

逆全球化,已经来临!

朋友们!

请,做好准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zlba3GAUNmCe9f3nuz5mg

俄罗斯为何陷于战争泥潭也不愿债务违约?

俄罗斯总统普京对乌克兰的战争导致了制裁,限制了俄罗斯偿还债务的能力。图片来源:MIKHAIL KLIMENTYEV/ASSOCIATED PRESS

投资者在是否应允许俄罗斯偿还债务的争论背后,俄罗斯的态度体现出一个老问题:即使在战争时期,债务人也希望保持自己不会对投资者违约的声誉

美国财政部拒绝给予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处理转账的制裁豁免权,从而阻碍了俄罗斯偿付到期的债券。美国财政部表示,美国的银行将不再被允许为此类付款提供便利,但暗示俄罗斯可以寻求其他手段,或许可以通过非美国的银行渠道支付

俄罗斯的回应是,该国将用卢布向投资者偿付,把款项打到俄罗斯境内的账户。这种做法不符合债券条款,但表明俄罗斯决心不让债券持有人空手而归。俄罗斯财政部表示,虽然这批债券有30天宽限期,但该部门考虑履行偿债义务,这样俄罗斯将有时间把付款兑换成美元。

乌克兰战事激烈、西方公布新一轮严厉制裁之际,莫斯科方面仍坚决表示希望避免出现无法偿还债务的不快局面。俄罗斯上次出现违约是在1998年,后来经过持续几年的艰苦经济改革才重新获得国际投资者的青睐。

BlueBay Asset Management 的新兴市场策略师Timothy Ash说:“俄罗斯已经用事实证明自己不想违约。长期而言违约贻害无穷。”

尽管目前很难想象俄罗斯重新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但该国领导人或许希望多年后可以回过头来说,俄罗斯在当前的艰难境况下曾尽其所能向投资者付款。

与以往的违约不同,俄罗斯有足够的资金来偿还债务,该国坐拥6,400亿美元外汇储备,每周还有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新的油气销售收入。得益于制裁政策的例外规定,相关销售仍在继续。不过,美国和欧洲已对俄罗斯央行和财政部能用这些钱做什么进行了限制。

债务正式违约对俄罗斯经济的即刻影响将相当有限,因为制裁已经切断该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前,三大国际评级机构均给予俄罗斯投资级信用评级。上个月,标普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穆迪(Moody’s)和惠誉(Fitch)都将俄罗斯评级下调至垃圾级,警告说投资者所持债券得不到偿付的风险很高。随后,这些机构撤销了对俄罗斯的评级,因为在各企业纷纷停止在俄罗斯运营并撤离之际,评级机构也加入了撤离的行列。

据AdvantageData,2042年到期的俄罗斯美元计价债券价格是面值的25%,这种价格水平通常意味着将发生违约。在俄乌战争的前一天(2月23日),该债券价格是面值的98%。

Ash说,支付美元会有困难,除非普京飞到纽约向投资者发金条。

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俄罗斯债券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俄罗斯境内以卢布发行的本币计价债券,另一种是以美元和欧元发行的、在国际上交易的外币计价债券。

如果俄罗斯不能偿付其美元计价债券,投资者可能会在宽限期结束时宣布俄罗斯违约,并在英国法院寻求拿回他们的钱,因为这些债券受英国法律管辖。整个过程可能耗时数年,投资者或许得指望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最终出现缓和。

俄罗斯继续偿付前述卢布债券,但一个多月来,俄罗斯已阻止向外国投资者支付款项,后者所持债券占比不到五分之一。这是俄方针对西方制裁采取的反制措施。

如果有一类投资者未得到偿付通常就会构成违约。但这些债券受俄罗斯法律管辖,这可能有利于政府避免在技术上构成违约。

2018年底,俄罗斯修订了一项联邦证券法,使地方债券发行方不再需要确保兑付的款项抵达投资者手中。只要这些款项汇入相关清算系统,借款方就算履行了自身义务,该清算系统是帮助处理资金流的金融基础设施。俄罗斯这一规定与英国法律下的债券兑付方式相似。

德同国际律师事务所(Dentons)专注于俄罗斯资本市场的合伙人Tamer Amara表示,按照上述法律规定,只要你已向相关清算系统付款,就是履行了自身义务。在莫斯科有业务的其他律所的律师以及美国的债券持有人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位于莫斯科的俄罗斯财政部大楼图片来源:KONSTANTIN KOKOSHKIN/ZUMA PRESS

记录显示,俄罗斯财政部已按时将3月2日到期的卢布债券的利息汇入俄罗斯国家结算存管局(National Settlement Depository, 简称NSD)。但由于俄罗斯央行禁止进行相关转账汇款,外国投资者尚未收到这笔220亿卢布(约合2.7亿美元)的款项。

一些外国投资者或许还不知道这些新规定,俄罗斯央行的英文网站上刊载的还是旧的联邦证券法。

新的证券法可能会使基于俄罗斯法律而起诉要求付款这个本就艰难的前景变得难上加难。

安本(Abrdn)专注于新兴市场债务的投资总监Viktor Szabo称,他的团队将其俄罗斯本币政府债券的价值减记为零。他们将暂时持有这些债券,希望将来能够以高于目前市价的价格出售。

“我们假设这个问题将在某个时候得到解决,”他说。“钱在那里,所以应该有一些价值,但这需要时间和很大的耐心。”

俄罗斯为何陷于战争泥潭也不愿债务违约?

另外,衍生品市场的走势也显示出,美国财政部与克里姆林宫之间的对峙正在增大俄罗斯主权债违约的可能性;4月6日,俄罗斯财政部已宣布,将限制一些外国投资者将其偿还的卢布兑换为美元的能力

据ICE Data Services数据显示,4月6日,为俄罗斯主权债提供保险的五年期信用违约掉期(CDS)成本大幅升至承保主权债总价值的75%左右。

据欧洲CDS的主要清算机构洲际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 Exchange Inc., ICE)称,这一比率在3月初前后和2月初时分别约为40%和5%。

4月4日,美国阻止了俄罗斯通过美国的银行来偿还其美元计价债券,当天有6.492亿美元的款项要支付。美国此举是为了剥夺俄罗斯获得境外存款的渠道,迫使俄方耗尽现金储备。

美国财政部发言人称:“俄罗斯必须做出选择,要么耗尽剩余的宝贵的美元储备或新的美元收入,要么违约。”

《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早些时候报道称,俄罗斯需要偿付的两笔债券的代理银行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拒绝处理6.492亿美元的相关付款。俄罗斯财政部长称,已经通过其国家清算中心支付了债务款项。

从4月4日开始,俄罗斯有30天的时间将资金汇入投资者的账户,否则就会出现债务违约并触发信用违约掉期。

俄罗斯为何陷于战争泥潭也不愿债务违约?

在摩根大通拒绝处理这些付款后,俄罗斯财政部在4月6日表示,已经将应付给不友好国家外国债券持有人的卢布等值金额存入国家结算存管所(National Settlement Depository)的特别账户。根据俄罗斯财政部的声明,在俄罗斯能够再次使用其外汇账户之前,这些账户的所有者将不能将他们的卢布兑换成外币。

伦敦资产管理公司BlueBay Asset Management LLP的高级新兴市场主权策略师Timothy Ash说:“俄罗斯恐怕难以避免主权违约。”

根据摩根大通的数据,大约有45亿美元的CDS与俄罗斯政府明确挂钩,另外还有15亿美元位于衍生品指数内。

在限制措施实施之前,由于美国的制裁措施破例允许银行和债券持有人在5月25日之前处理和接收付款,自3月中旬以来,俄罗斯设法按时进行了7.32亿美元的主权债务偿付。

对于俄罗斯自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以来所借的主权债务,俄罗斯也一直在利用其他货币汇率回落的时机,以使政府能够以卢布付款。不过,一些遗留债务,包括此次到期的债券,只允许用美元偿付。

俄罗斯为何陷于战争泥潭也不愿债务违约?

信用评级公司、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警告说,俄罗斯很可能出现违约。图片来源:KONSTANTIN KOKOSHKIN/ZUMA PRESS

俄罗斯财政部表示,是美国的制裁导致这笔钱被困在俄罗斯。关于俄罗斯违约前景,以下是我们所知的情况汇总,谨供道琼斯风险合规读者参考

为什么俄罗斯可能违约?

美国、欧盟和英国的新一轮对俄制裁是俄方未能如期偿债的主要原因。美国宣布,正在阻止俄罗斯通过美国的银行来偿还其外币计价债券,此举目的是为了掐断俄罗斯获得境外存款的渠道,迫使俄方耗尽国内的战时资金储备。

俄罗斯财政部表示,已试图以美元偿付这笔款项,但由于未获美国财政部批准,俄罗斯前述债券的中间行摩根大通公司(JPMorgan Chase & Co., JPM)拒绝处理这笔6.492亿美元的付款。

俄罗斯有30天的宽限期可将资金汇入投资者账户,逾期就会构成债务违约。

俄罗斯是如何应对新制裁的?

在摩根大通拒绝代表俄罗斯处理大约6.5亿美元相关款项的支付后,俄罗斯财政部表示,将把款项保存在该国境内的特别账户中。但特别账户里的这些资金并非本应该偿付给投资者的美元,而是俄罗斯卢布。

俄罗斯财政部称其认为已履行对外国债权人的义务,即使俄罗斯主权债务有关条款要求资金进入债权人账户。

外国债权人能访问俄罗斯境内的这些特别账户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投资者有权尝试把自己获得的卢布转出俄罗斯,不过将需要得到俄罗斯央行或财政部的批准,而这一点并没有保障。

俄罗斯财政部还表示,这些账户的所有者将无法把账户中的卢布转换为外汇,除非美国允许俄罗斯再度使用其外国银行账户。

相关制裁是否存在会让俄罗斯得以付款的漏洞?

存在。美国财政部已决定允许投资者和银行接收和处理涉及俄罗斯主权债券的付款,直至5月25日。理论上,俄罗斯或可以找一家愿意合作且尚未被美国制裁的银行,代表俄方处理美元款项支付。

俄罗斯究竟何时将算违约,谁来决定它是否已违约?

俄罗斯需要在5月4日之前完成偿付。届时,从4月5日开始计算的30天宽限期将结束。

之后,如果俄罗斯四分之一的债权人同意,他们可以宣布俄罗斯违约,并试图迫使其偿付债务。俄罗斯主权债券有交叉违约条款,意味着一旦该国被认为在某一债券上违约,就可能被认为在所有未偿主权债务上违约。上法庭要求俄罗斯进行偿付的情况可能会发生在英国,俄罗斯的许多债券是在英国发行的。

俄罗斯有多少债务?

近年来,俄罗斯在筹资方面一直相当克制,部分是出于谨慎,部分是因为之前的几轮制裁。自2019年以来,俄罗斯还没有发行过美元债券,当时制裁措施禁止美国投资者和银行参与俄罗斯的发债。俄罗斯未偿外币债务总额不到600亿美元。

总体而言,俄罗斯在此次战争刚爆发时的外债处于可控水平,当时外债与经济规模之比约为25%。不过,那时俄罗斯还能动用外币储备。

俄罗斯也有一个强大的境内政府债券市场。俄罗斯开始入侵乌克兰时,外国人持有这些境内政府债券的20%左右。自那以来,俄罗斯政府已向境内债券持有人偿付了这些债务,但禁止向持有境内政府债务的外国债权人跨境转移资金。

通常情况下,这将构成违约,但在俄罗斯,境内债券市场的借款人不再需要确保对投资者的付款到账才能避免违约。如果付款到达清算系统,借款人的义务就算履行了,如果债权人永远收不到付款,也不是借款人的错。

谁持有俄罗斯债券?

乌克兰战争前,经营新兴市场投资组合的外国投资者持有俄罗斯债券,但俄罗斯只是全球债券市场的一小部分。俄罗斯主权债务在摩根大通本币新兴市场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6%左右,在一只美元债券指数中的权重为2.7%。摩根大通今年3月表示,将把俄罗斯主权债务和公司债务从其所有被广泛追踪的固定收益指数中剔除。许多投资者已经减记了这些债券的价值。

违约的可能性有多大?

非常高。莫斯科仍然坚称,希望避免不能偿还债务这种令人不愉快的情况。但目前俄罗斯主权债券的交易价格在面值的5%-25%之间,这意味着投资者预计不会得到全额偿付。信用评级公司、经济学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都警告说,可能发生违约。

如果俄罗斯违约,会有什么影响?

由于制裁已经切断了俄罗斯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正式债务违约对俄罗斯经济的直接影响可能有限。不过,俄罗斯在1998年违约后,到2003年又重返投资级。阿根廷曾多次违约,但在政府更迭之后,该国又得以进入国际市场。投资者很快就好了伤疤忘了痛。

外国投资者能拿回他们的钱吗?

一些投资者已经将他们的债券出售给了投机者,后者希望有一天能够与俄罗斯达成一项协议以收回欠款。但目前的制裁措施禁止与俄罗斯联邦进行大多数形式的接触,因此,从法律上讲,讨论债务重组的条款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过去俄罗斯违约时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上一次拖欠外债是在1918年2月,当时新上台的布尔什维克党(Bolshevik Party)拒绝偿还俄罗斯帝国的借款。

1998年8月,俄罗斯国内债券违约,当时正值经济危机,而油价一度跌至每桶10美元低点让形势雪上加霜。俄罗斯联邦的外国债权人最终躲过一劫,债务没有被重组。当时,卢布计价的债务被减记,其中超过75%债务是俄罗斯国内投资者持有;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债务也被减记。

1998年俄债违约也引发了美国市场的剧烈波动,导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倒闭,美联储不得不组织多家华尔街大行出手救助。

投资者已经购买了一种对冲违约风险的保险产品。什么时候能拿到赔偿?

信用违约掉期(CDS)是一种信用衍生品,投资者把这种合约作为对冲债券违约风险的保险手段。一旦俄罗斯被视为违约,一个监督CDS市场的行业机构将召开会议,以确定适用于违约的条款是否已被触发。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该机构将安排一个拍卖程序,让投资者能够结算他们的保险索赔并交易基础债券。而俄罗斯主权债券交易受到的限制,可能会使这一拍卖过程复杂化。

By Alexander Saeedy / Caitlin Ostroff / Anna Hirtenstein / Edited by Johnson 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