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猥亵还是性侵,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阿里巴巴决不容忍。济南警方已对该案进行调查,阿里已对涉嫌员工停职,并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密切关注警方调查进展和结果。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Qn8CZq-9Lwkb7XWvl0Clg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无论是猥亵还是性侵,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阿里巴巴决不容忍。济南警方已对该案进行调查,阿里已对涉嫌员工停职,并将全力配合警方调查,密切关注警方调查进展和结果。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Qn8CZq-9Lwkb7XWvl0Clg
最近台湾娱乐明星小S在社交平台上公开支持涉台独运动员戴资颖,并且称其为羽毛球“国手”,然后被大陆厂商迅速封杀。这个事件在舆论上引发很大的反响,挺小S派与反小S派吵得不可开交。
(来源:腾讯网)
过去我写台湾的文章一般都是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层面进行分析,现在借着小S事件从民意角度分析一下台湾问题。
在我看来,本次事件其实是反应大陆民意趋势的一个标志性事件——现在的大陆民意越来越不愿意给台湾人留下模糊操作空间,或者也可以这么认为,大陆民意留给台湾人操作的模糊空间越来越小了!
民意与趋势大致就是风与浪的关系——民意是风,趋势是浪,风力越猛,吹起的浪就越大,按照目前趋势发展下去,当大陆民意给台湾人留下的模糊空间为0的时候,基本也就是两岸统一的时候!
这就是大势所趋!
没有任何人能对抗这个趋势,即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领导人也一定要顺应趋势。
给大家捋一捋其中的逻辑。
1 台湾人可操作的模糊空间
过去大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8个字,一国两制、和平统一。这个基本方针其实是实力不足的时候对台湾开出的一个非常优厚的条件——
只要台湾能回归大陆,条件你随便开!我们甚至愿意用治权换主权!
按照这个方针,争取台湾的民意就是摆在首位的问题。所以,大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置了专门的对台部门,源源不断出台各种惠台政策,这个时期我们给台湾人留下的模糊操作空间空前巨大。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台湾人哪怕公开喊“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对于大陆而言也是统战对象,到了大陆也是座上宾,因为虽然喊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与大陆社会主义制度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至少也表明这个台湾人没有分裂的思想——好吧,只要你不打算分裂,大陆都能容忍,并且愿意用最大的诚意来感化你。
甚至一些在台湾支持绿营的企业,只要在大陆不公开宣称自己支持台独,一样可以在大陆享受各种台商优惠政策,赚得盆满钵满。
那个时候,小S即使喊出“国手”都不算个事,相反,大陆从官方到民间还会热情洋溢邀请小S来大陆做文化交流——其实就是创造便利让台湾舆论明星来大陆捞金。
统战嘛,总得先给对方一点甜头再慢慢感化。
如果台湾人或者企业能够主动表达出希望统一的愿望,大陆民众更是愿意以最大的热情去拥抱这种表态,统一方便面能够在大陆迅速崛起,不就是品牌名叫“统一”吗?
转折点是2005年,一方面因为大陆实力在迅速增长——在90年代中期,台湾GDP占大陆GDP总量40%,2005年,台湾GDP占大陆GDP总量已经掉到20%多一点;另一方面,大陆也发现,台湾的民意在迅速往台独变化,而大陆却缺乏直接干预的手段。
所以,2005年我们出台了《反分裂国家法》。这个法律其实就是设置了两岸统一的最低底线——
台湾这块土地大陆一定要拿回来,至于台湾人民是否愿意回归大陆,我们不强求。
换句话说,这是一个留地不一定留人的底线,台湾民意当然重要,但是如果台湾人坚持不同意两岸统一,我们最后也只能用武力把台湾这块土地拿回来!
至于台湾人民,你们愿意留下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欢迎,你们愿意移民去其它国家,请便!
从2005年开始,台湾人可操作的模糊空间就越来越小。
这种模糊空间变小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核心的因素还是因为地缘政治生态,这里简单的讲一讲。
2 地缘政治生态
从地缘政治角度,大陆与毗邻的岛屿永远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大陆强,那么毗邻的岛屿(半岛)就是依附于大陆的岗哨或者防波堤,是大陆抵御外来侵略的第一道防线;大陆弱,那么毗邻大陆的岛屿(半岛)就一定会充当外来侵略的跳板!
毗邻大陆的岛屿自古以来都是藏污纳垢之地,因为大陆对这些边缘地带影响较小,所以,常常这些岛屿成为海盗最好的藏身之地,整个岛屿产业链以劫掠为生。
海盗劫掠之后就需要销赃,然后就很自然发展出洗钱交易,在完成原始积累之后,这些离岸交易、洗钱交易摇身一变就成为所谓的区域金融中心。
为啥亚洲金融中心都在新加坡、香港、日本这些岛屿上,就是这个原因。
为啥我们上海要取代这些金融中心难度很大?就因为这些金融中心同时是洗钱中心——你不学坏,就很难完全取代它们的全部功能,但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不可能允许大规模洗钱交易合法化的。
那么,台湾为啥没有成为金融中心呢?原因也很简单,台湾从1949年之后与大陆基本隔绝,不捆绑大陆这个大市场,台湾是没法发展金融交易的。
虽然香港、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甚至日本也受大陆文化影响极大,但是毗邻岛屿的地缘政治生态就决定了这些岛屿上的原住民一定是首鼠两端、见风使舵、注重眼前利益的文化底色——大陆强,就贴着大陆喊爸爸,大陆弱,就是反大陆最积极的二五仔。
所以,对于这些毗邻大陆原住民的治理,最好的方式就是立威而不是怀柔,因为毗邻大陆岛屿的地缘政治生态就决定了对这票原住民用文化与利益羁绊是靠不住的,因为他们基本特色就是观望风色,畏威而不怀德。
香港反中,我们说是教育出了问题,台湾民意台独具有压倒性优势,我们也说教育出了问题。
教育当然很重要,但是并非是决定性因素,看看日本,目前有反华倾向的民众在日本总人口占比超过82%,全球高居第一,甚至比当下美国还高——难道我们还能说是日本教育出了问题?
说白一点,就是这么多年我们对这些毗邻大陆岛屿的原住民只有怀柔,立威基本为0,别人都是打一巴掌再给两颗甜枣,我们则是一直源源不断给甜枣,别说巴掌,连句重话也没有!教训深刻啊!
3 加速台湾回归大陆
回到台湾人可操作的模糊空间的问题。
一方面因为大陆实力越来越强,必然就越来越无法容忍这些毗邻大陆的岛屿成为反华势力的跳板;另一方面,台湾民意也越来越反中,不但日常对大陆各种冷嘲热讽,而且大陆遇到灾难第一时间一定是台湾的二五仔落井下石,2020年大陆新冠疫情爆发之后,最快宣布切断对大陆口罩供应的就是台湾当局!
台湾这些反中行为必定会导致大陆民意的强烈反噬,反噬的表现就是现在大陆给台湾留下的模糊空间越来越小。
首先我们看官方态度。
近几年,先是国际上挤压台湾的空间,台湾所谓的“邦交国”一个个倒戈,目前所剩无几;
其次,去年大陆官方旗帜鲜明宣布所谓“中华民国”是伪政权!
(来源:人民网)
这个表态非同小可,这就意味着,台湾人要认同一个中国原则,就只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唯一的选项。
第三,涉及两岸关系表述时,“和平统一”这一两年基本不提了,这意味着什么,大家都很清楚。
相对于官方有条不絮地压缩台湾可操作的模糊空间,大陆民意走在更前面,比如本次小S事件,一个“国手”的用词就让大陆商家纷纷封杀,速度之快堪称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最近很多“理中客”跳出来指责大陆民众对小S不够宽容,甚至有人带节奏说我们是“战狼”,说“大陆舆论场目前戾气太重。”
在我看来,这些理中客言论非蠢既坏!
这是宽容与否的问题吗?
这是大是大非的立场问题!
这是大陆民意主动挤压台湾人可操作的模糊空间的问题!
说大一点,这是促进台湾加速回归大陆的重大问题!
为什么?
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再过三五年台湾人可操作的模糊空间将被挤压为0——也就是说,三五年之后,台湾人不主动扛红旗,不主动宣布自己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两岸统一,就会成为全体大陆人民的敌人!
真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啥模糊空间可言了,就是一条红线,过来就是同胞,不过来就是敌人——
属于“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之外的敌人,非我即敌,就是这么简单。这不是一些理中客能够改变的,这是14亿中国人的集体意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
当台湾人可操作模糊空间归0,只剩下一条红线的时候,台湾就会如同一个熟透的瓜一样很快就会回到祖国的怀抱。
4 留岛不留人
可笑很多台湾人还如同井底之蛙一样看不清大势,以为大陆还是会如同过去一样,一定要通过改善两岸关系来争取台湾的民意。
其实,现在大陆从官方到民间对于改善两岸关系已经没多大的兴趣——过去的历史证明,改善两岸关系是一条死胡同,无法促使两岸统一。
所以,现在大陆民间甚至非常反感任何“改善两岸关系”的政策,中国一个出租车司机提到“惠台政策”都会拍着方向盘爆粗口。
对于大陆而言,现在考虑的是以合适的时机、最小的代价拿下台湾。所谓“改善两岸关系”很大程度已经成为在没有准备充分之前的一种“缓兵之计”。
台湾当局动辄强调要大陆“尊重台湾民意”,以为裹挟所谓的“台湾民意”就能让大陆投鼠忌器,其实大陆在2005年就划定了台湾回归的底线——留岛不一定留人。
只不过在划出这个底线之后,大陆再耗费了十几年时间以最大的诚意去争取“留岛也留人”,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留岛也留人”是走不通的死路,所以,大陆就只剩下一个选项——只留岛不留人!
现在所谓的“台湾的民意”已经根本就不重要了,台湾人天天与大陆称兄道弟,我们要统一,台湾人哭哭啼啼变着花样反对,我们要统一,台湾人威胁要血战到底,我们还是要统一。
与2300万台湾人民意相比,14亿大陆的民意才是决定性的。
14亿人如果铁了心要做一件事,谁能阻挡?谁敢阻挡?
所以,小S事件绝对不是一件偶然,现在大陆还仅仅是在“国手”的用词上较真,未来到了那一天,台湾人不管来不来大陆,不主动抗红旗,主动宣布自己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支持两岸统一,就无法在大陆上学,无法在大陆工作,拿不到大陆订单,投资大陆处处受阻,代言大陆的企业纷纷解约——
相当于14亿人民用集体意志逼着每一个台湾人必须作出选择:
回归,还是分裂?
没有任何第三种选项,维持现状大陆民意都会视为分裂!
真到了这个地步,台湾回归祖国还是一个问题?
很多人曾经给我留言说,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两岸统一。
这里我统一回答一下,虽然我过去写文章强调过“台湾问题急不得”,但是也没必要太悲观,目前大陆民意发展的趋势很好,最多再有5年,等到大陆的民意将台湾人的模糊操作空间挤压为0,台湾必定回归祖国,立帖为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sYhnXJOIxK9noKn5AutzA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评价这张图:“先不说校外补习交给扫黄打非办,台面上摆着跟黄赌毒同级别了。清理机构抓人就算了,但这踢门操作,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得多大,怕是赤裸裸的恐吓。”不禁颤动,屋子里的孩子又会怎么理解他们的老师和这个世界呢?
最近,多地教师因假期补课被处分频频发生:
7月25日,南昌市收到相关市民相关投诉,经查,南昌三中某教师,接受家长邀约,利用双休日时间,在家中为其所任教班级的部分学生进行物理学科的有偿补课,收取费用共12740元。
最终,学校给予该老师党内警告、行政记过处分,将所收钱财全部上交财政,扣除3个月奖励性绩效,取消2年内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资格等。
7月27日上午,根据家长及媒体提供的线索,黄山市教育局组织人员,在屯溪区某豪华别墅区,对屯溪一中教师吕某有偿补课进行了现场查处。
8月2日,经群众举报,温州市潘桥中学、三垟中学共11名教师补课被查。经调查,该11名教师给62名学生补课,但未向家长收取补课费用。
区教育局对该11名教师做出如下处理:通报批评、扣除相关教师年度30%的年终考核奖、两年内不得参加各类评先评优,责惩潘桥中学与金某某解除劳动合同。
……
不论有偿还是无偿,主动还是受邀,基本一经发现,严厉处理。
为查处教师补课,有关部门甚至发布“悬赏令”,设置举报有奖:
教师补课,已然是成为一只洪水猛兽,让老师避而远之,哪怕是出于善心给孩子免费补课,恐也不再象征无私。
而作为一名老师,看到原本应是社会最纯粹、友爱、信任的师生、家校关系撕裂至如此,尤其是有些行径甚至裹挟恶意之时,还是难免有些寒心。
我非常能理解有的家长看到别家孩子补课,但自己家孩子没补生怕被落下所以举报老师的着急心理,有些老师“顶风作案”确实也不合法规。
然而,还是想说,一个家长如果只紧盯身边违规补课的行径,对自己孩子的长期教育并无太大益处。
跳出外界教育政策的补课禁令影响,或许,想明白这些,暑期更多地专注于自己家庭教育培养,把握孩子的节奏定好目标,更能为孩子搭建起强大的护城河:
壹
做学校做不了的事,
这是家庭教育的使命
国家“双减”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
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
不能把家长变成助教,这是因为在教育理论当中,家庭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使命——不是帮助学校提分或者帮助老师改作业,而是发现自己孩子独特的自我,并且鼓励、培养他们的禀赋、特长、兴趣和爱好,让他们走上一条自我发展的道路。
一个班几十个孩子,学校教育更多地会关注共性,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只有家庭教育才能更好地关注个性。
第一,以孩子的个性设计培养目标。
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会有培养目标,或希望孩子长大考重点大学,或希望孩子快乐生长做平凡的劳动者。但是,孩子的生长最终是由其内在个性决定的。所以,家长应以孩子的个性设计培养目标。
可以对孩子提出目标,为孩子的生长指明方向,但不能专制。有家长问我:“下决心培养孩子的钢琴才能,投入很大,但孩子刚开始时喜欢,现在却没有了兴趣,怎么办?”
我建议,如果孩子真的没有兴趣,就果断放弃。花了时间和钱固然心疼,如果为了这些曾经投入的沉没成本而强迫孩子干自己不喜欢的事,定然错上加错。
第二,带孩子跳出课本知识看世界。
课本能为孩子提供了学习的知识体系,但仅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往往靠课外。
暑期除了可以安排孩子旅游以开拓眼界,还可以引导孩子品尝自由阅读的快乐。
比如:已故数学家孙泽瀛先生为中学生创作的一本课外读物《数学方法趣引》,就被单墫教授奉为他学生时代最爱的读物,书中引人入胜的八大世界著名难题从小在他心里种下了颗数学的种子。再如《从一到无穷大》、《费马大定理》等也是不错的数学课外阅读书目。
另外,如果说学校在学科教学上是强项的话,家庭教育在做人教育上可更有作为。
抓分数绝不是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健康、性格、习惯、情商、知识、能力、探究、热爱、志向、规则、幸福感和价值观,这些才是孩子幸福人生和赖以生存的根基。
贰
不拔苗助长,
但一定要培养起孩子的自学能力
任何一门学科或一种技能,无论是数学、语文,还是编程、钢琴等,都具有系统性,学习时都需要遵循学科的内在规律,切勿急功近利,希望借助暑期一下就能吃成大胖子。
孩子的生长,如树的年轮,不应拔苗助长,不过可以用心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因为自学作为一种方法和能力,远比获取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才华也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能将自学培养成一种神奇的能力,掌握各种知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这种培养也不是盲目的,家长必须要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有自学的潜力:
第一要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如果连以前的学习基础都不扎实,很难有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
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如果对新事物不感兴趣也很难自觉地进行学习。
第三要看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这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往往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符合以上条件,才能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
首先,可以采用“优势发挥法”,这是古往今来任何事业取得成功的要诀。很多家长和学生喜欢采用“劣势补救法”,想办法补救最差的课程,但常常补来补去补不好,甚至由于时间分配不当,还把较好的课程拖下去,导致学习兴趣消磨殆尽。
选择孩子最有优势的课程开始自学,不仅是因为优势学科的兴趣往往使孩子劲头更大、效果更好,还因为学好这一科的自信和兴趣往往也能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劲头和学习方法,产生其他学科的快感单元,以达到学习成绩的全面提高。
其次,在发现孩子自学潜力还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地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最好还要把总体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成详细时间表,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在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胜利成果中取得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再次,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做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笔不仅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在做笔记的过程中,由于对所学的内容进行了整理,也会加深知识的理解。
另外,一些不懂的东西也要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有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再次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华罗庚就曾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而其他学科也未尝不是这样。
最后,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一个题目要彻底弄清楚,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书写,认为已经懂了就可以了。同时,还要尽量做到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
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学习能力,开始时并不在乎很快地学很多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之后,自学的速度自然会跟上来。
叁
树立榜样的作用,
好家长胜过提防别人补课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因为儿童像猿猴,爱模仿他看见的东西,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甚至不被人要求这样做也是如此。基于这个理由,他们在学会用脑以前先学会模仿。”
当父母请老师给孩子补完课后反手就举报处罚老师,甚至赚得2000;当老师被暴力执法,像黄赌毒罪犯一样对待;这种种行径,究竟会给孩子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埋下什么样的心理阴影?
还有的家长对自己低要求,却总是一味要求孩子该如何做,结果暑期长时间待一起亲子矛盾剧烈,反而抱怨孩子叛逆十足。
殊不知,有时孩子模仿的正是他自己,孩子是正在形成中的人,即使是在初中阶段,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校外培训叫停之后,紧盯着谁家孩子请了补课老师谁家没请并不重要。
暑期最好的家教,应当是在家庭里言传身教,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培养孩子的时候,莫忘鼓励规诫自己。
我常常看到有些家长安于生命的现状,只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从某种程度上,这种松垮的家庭氛围往往给孩子很大的压力而不是动力。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可是自己没有经验、没有能力来指导孩子,更何谈成为孩子的榜样。但作为父母,我们至少可以做到:
❶ 期待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供孩子学习;要求孩子诚实守信,自己也要言而有信,农夫与蛇会种下恶的种子;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也要做出榜样,努力向上工作……
❷ 找到成功的榜样支援,或为孩子讲述各个领域名人榜样成才的故事,如华罗庚自学成才;或请教一位气概恢宏的人做导师,高徒从名师那能得到的其实不只是知识和学问,最重要的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
❸ 在互联网时代,对不确定的未来保持资讯获取和思考,学会充分利用好的线上教育资源,挑选合适的教辅材料做装备,或者先进的教育硬件产品做辅助。
……
越是渴望孩子将来成才,不落于人后,有智慧的家长越是重视自身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是和他人比,更多的是和自己比。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蔡笑晚,一生6个子女中5位博士1位硕士,谈及培养孩子立志的最大秘诀,就是只有自己立志才能真正鼓励孩子从小立志,为此他从未放弃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着,并与孩子在一起成长,一起追梦。
事实上,教育的真谛不正是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使孩子所固有的人性特质得到健康的成长,使孩子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发现、指引和自我价值实现。
如此,一个由一个个健全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才能真正和谐和生机勃勃,而不是四处充满猜忌、举报、惩处、师道尊严沦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AjHrawd9QeuwmmsXXw8oA
3014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甚至我觉得这不会是恶搞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SHSGTDZ7yigvUj-FCS7aA
昨天的百米飞人大战,不知道大家看了没有?局长看的可是非常过瘾。
中国选手苏炳添成为了站上奥运百米飞人大战的第一个黄种人,而且还将亚洲记录提高到了9.83秒,虽然在决赛中的成绩比较遗憾,但已经足够精彩了。
百米飞人大战,胜负往往在毫厘之间。每0.1秒的差距,背后都是无数的血汗。
“苏神”曾经亲自现身说法:
不过,百米飞人大战距离实在太短,很多人很难直观感受到苏神的“神”。
在10秒钟内跑完100米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好像搞不太清楚。
局长在论坛上就曾经见过很多网友吹嘘过自己(或一朋友、一亲戚)没有经过任何训练就跑进了11秒。
作为一个日常只看足/篮球的观众,每年奥运会我都要会将身份切换为体操/射击/击剑/跳水……等项目的三天老粉。
这些运动员个个都是百万里挑一,咱肯定是没法比,不过比赛看多了,也会产生一种好奇:这些代表人类最高水平的家伙和咱们普通人,到底有多大的差距?
还是从百米飞人大战说起。
这里的“飞人”不是比喻,而是写实。
根据统计,顶级短跑运动员每次触地,时间只有0.08秒左右,在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双脚腾空向前移动。
与其说这是在奔跑,不如说是在贴地飞行。
不过这样说好像还不是很直观。
为了展示职业运动员的强悍,不妨把尺度放得更大一些。
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我国有一套大学生体测标准,其中最折磨人的,就是跑步(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
如今的男子1000米世界纪录为2分11秒96,女子800米世界纪录是1分54秒68。
也就是说,只要你的速度达到世界冠军的一半,对付体测就够用了。
短跑是对人类爆发力极限的测试,长跑则是对耐力的考验,而奥运会中,最长距离的长跑就是42公里的马拉松了。
今天马拉松领域的王者是肯尼亚运动员基普乔格,他在2019年的一次挑战中,成功将人类马拉松纪录提升到了2小时以内。在42公里的全程中,基普乔格保持了每公里2分50秒的配速。
这是什么概念呢?
油管上一位博主做了一次测试,他将跑步机的速度设定为基普乔格的配速,然后尝试跟跑,结果只坚持了40秒钟便败下阵来。
此后博主的几位好兄弟纷纷上阵挑战,结果最长的也只坚持了1分钟。
在芝加哥马拉松中,主办方也举办了类似的挑战,场面是这样的:
而基普乔格要将这个速度保持两个小时。
讲到对人体的极端考验,不得不提到一项以“铁人”命名的运动——铁人三项。
奥运会铁人三项的具体内容包括:1.5公里公开水域游泳(可能有风浪)+40公里公路自行车+10公里跑步。
对普通人来说,完成这三项里面的任何一个单项,都是不小的挑战。
注:三个环节之间是不设休息的,换鞋、换衣服都算时间。
按说这已经够变态了,不过在奥运标准的“标铁”之上,还有“大铁”,内容是:3.8公里公开水域游泳+180公里自行车+42.2公里跑步(一个马拉松)……
“大铁”的世界最好成绩是德国选手扬·弗洛丹诺创下的7小时35分39秒,在最后的马拉松部分,他的配速为:每公里3分46秒。
为了展示这个成绩的变态程度,我做了一些简单的检索工作。
3.8公里,大约是这么长:
180公里,大约是这么远:
〓 杭州到上海公路线路
简单来说,这位大神先游泳横穿西湖;
从湖里爬出来后马上骑自行车赶到上海;
到上海之后马上再跑个41公里;
剩下的1公里,我这样的凡人还是跑不过他。
我们经常讲一个段子:40米的大刀,让你先跑39米。顶级运动员和地球人的差距就是:我先让你200多公里,然后还是能赢你。
咱们再说说铁人三项里的单项:自行车。
世界上最有名的自行车赛事,非环法莫属。
在23天的赛期内,车手要骑过约3500公里的赛段。
漫长的赛程中,有的赛段是海拔2000米的高山,有的赛段又一马平川。有时气温接近0℃,凄风苦雨;有时气温又高达35℃,烈日当空。所谓冰火两重天,也就这么回事了。
在这样的艰难考验下,车手依然可以保持40公里/小时的均速,冲刺速度可以达到80公里/小时,在下坡路段,甚至可以飚出100公里的时速。
然而这还不是极限,顶尖车手的下坡速度甚至可以突破高速公路限速,达到120公里/小时以上……
以上属于奥运精神中的“更快”部分,我们还可以接着聊聊“更高”。
目前的世界跳高记录是2.45米,大约是你家天花板的高度:
〓 具体来说就是1080°空翻外加360°转体
更快、更高,都是建立在更强的基础上。
这是刚刚在东京奥运夺金的中国运动员吕小军,拥有希腊雕塑一般的身材:
这是刚刚完成长距离骑行的车手的双腿,肌肉虬结、青筋暴起:
除了这些瞎眼可见的肌肉之外,在最微不足道的部位,运动员也能练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力量。
比如在攀岩运动中,有时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只有几厘米甚至几毫米的凸起可以做为抓握点:
对于室内攀岩来说,如果抓不住你会丢失成绩,对徒手攀岩来说,如果抓不住你会丢失生命。
所以,攀岩运动员都锻炼出了铁钳一般的手指,就像这样:
力量有时也体现在不经意之间。
18年的美网决赛上,小威不敌日本选手大阪直美(本次东京奥运会的开幕式火炬手),盛怒之下,一把将球拍摔成了麻花:
力量相对较弱的女运动员尚且如此,男运动员就更不用说了。ATP出的摔拍集锦长达十几分钟,每年被运动员摔烂的拍子可绕地球一圈。
除了更快、更高、更强之外,在难以量化的“技巧”方面,运动员也能把我等普通人按在地上摩擦。
在对抗性运动中,乒乓球可能是普通人最有信心的项目之一。
在2015年的劳伦斯体育颁奖礼上,主持人卷福就在现场和中国名将邓亚萍切磋了一把。
当然,出于平衡实力的考虑,卷福表示:你可不能用标准球拍啊,那样我会被吊打的。
于是邓亚萍拿出了一个比手掌还小的mini拍,卷福表示还得再加难度。
最终,穿着高跟鞋的邓亚萍用锅铲吊打了卷福。
实际上,对于乒乓球运动员来说,锅铲只是低难度挑战。国乒还玩过乒乓球打水杯、乒乓球开瓶盖、拖鞋打乒乓球、直尺打乒乓球等一系列花活:
我一点都不怀疑,即使马龙用筷子,我也不是对手。
本文转载自有趣、有料、有深度的的微信公众号【世界知识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iOI1MxAYrJ_GhMeqkj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