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希匹!一支这么能打的部队就扔在缅甸? 。
“开枪吧!让我们缅甸人和印度人看看你们中国人怎么杀中国人。”
“李先生,外面称您为云南王,您打算什么时候返回省会昆明?”
“实话告诉你们,我李弥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缅甸王却易如反掌!关键看我想不想做。”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OY5EnXwuQTzGyRkYlwULFg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娘希匹!一支这么能打的部队就扔在缅甸? 。
“开枪吧!让我们缅甸人和印度人看看你们中国人怎么杀中国人。”
“李先生,外面称您为云南王,您打算什么时候返回省会昆明?”
“实话告诉你们,我李弥要做云南王不大容易,但是做缅甸王却易如反掌!关键看我想不想做。”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OY5EnXwuQTzGyRkYlwULFg
来源 | 花尔街参考
吴晓波和罗永浩运势的分水岭,是从直播带货那天开始的。
2020年6月29日,在目睹了自己的宿敌罗永浩首场直播带货1.1亿后,吴晓波也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首秀,开局特别高端的那种。
如果当时,吴晓波能坦然念叨出那套,“我是个精英主义者,就想服务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的台词,相信是没有商家,愿意给他出60万的坑位费的。
但当时吴晓波力推的是,“淘宝将联合吴晓波频道共同为直播提供亿级流量及曝光”。
这场直播首秀持续了五个半小时,商家们入坑非常踊跃。但直播结束后,就有商家站出来跳脚,说自己交了60万的坑位费,最后成交额连5万都不到。其中最惨的是某款奶粉,吴老师只卖掉了15罐。
在“商业全知全能的吴老师,你为什么不灵了”的追问下,吴晓波老师亲自下场,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十五罐》。
在这篇文章里,吴老师为这场成绩低迷的直播,赋予了新的、更有高度的价值——
“直播不应该只有‘全网最低价’,不应该只有一种或两种呈现模式”,一场直播的价值衡量,也不应该只有销售额一个尺度,新生品牌获得的巨大曝光和信任背书,将带来源源不断的发展势能。
吴老师的潜台词是,虽然你们在我的直播场里没卖出去货,但是你们的品牌却犹如二次投胎,重获新生。
互联网说了这么多年赋能,但这是第一次,得见一个活人,通过一篇文章,就完成了这个复杂的动作。
必须得说,那篇文章还是写的颇有文采调性的。
在看到满屏转发《十五罐》时,吴老师和他的门徒们也许还在庆幸,你看,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吴晓波一定没听见,时代已经为他关上了半扇门的声音。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精英主义的售卖者吴晓波,将成为说什么都是错的吴晓波。
而以直播还债的罗永浩,已经回归了,说什么都很有道理的罗永浩。
过去的一周,同样在节目上留下一堆金句的他,和吴晓波一起挂在热搜上。
这些金句如果出自吴晓波名下,必定再次招来一片骂声——
比如讲起还债的经历,罗永浩轻松地表示,他制定过一个五年还债计划,其实当时还没有直播这件事儿,但赚钱这事儿,只要他想,就基本没什么难度。
仿佛不是他赶上了直播,而是直播幸运地撞上了赚钱小天才罗永浩。
很想问问罗永浩,还记得那年大明湖畔的子弹短信和电子烟吗?
比如讲起自己的老婆有多好,罗永浩举例说,锤子岌岌可危的时候,有一笔几千万的银行贷款,对方的风控负责人要求罗永浩的妻子也签字担保。
罗永浩立刻打电话把妻子叫到了签字现场。见妻子有些犹豫,罗永浩手一指“签吧签吧”。于是,妻子同成了这几千万债务的还款义务人。
这件事,是罗永浩对妻子高度赞赏的重要论据支撑之一,他评价说“我老婆特别好,我让做,她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虽然她觉得这是不理性的”。
对这件事,罗永浩给的最终结论是,“家里有一个靠谱的老婆很重要。很多创业者婚姻关系不好,就很容易出问题”。
听着这些话,我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的东北,丈夫对妻子评价依据是——“我让做,她会不会当着别人说不做”。
这些话,也对女性又提出了一条新的参考标准——你是一个靠谱的伴侣吗?看你愿不愿意为老公担保几千万债务了。
但你看到有人再度声讨罗永浩吗?
谁会挑剔《真还传》的男主角。
吴晓波的巅峰时刻,发生在2014年。
那一年,“吴晓波频道”上线,此后作为上市主体的“杭州巴九灵”成立,他开始卖课,卖酒,卖年终演讲。
在那个财富代表存在正义,大佬定义人间行为准则,创业就会被高看一眼的年代,吴晓波是商业成功人士和普通人之间的同声传译,不断向人间播撒财富的密码。
而今日,在直播里重塑辉煌的罗永浩,则多多少少代表了一种反抗资本的胜利。
创业时,他无法与资本共谋,在他的单方讲述里,他个人背负的总债务如此之高,也是拜资本的“威逼算计”所赐。
从直播中翻盘的罗永浩,讲的是一个被资本逼到死角,依然能挺身反抗的人物故事。
2020年,在吴晓波的首场直播前二十几天,浙江证监局公示,吴晓波为实际控制人的“杭州巴九灵”进入了上市辅导期。
如果能在上市辅导期,在2020年最火的直播带货风口上,证明自己的实力,对上市的助推力和市场的信心不言自明。
直播间里的吴晓波是亲善的,做吃播也都是大口且卖力的,是特别重视团结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的体验的。
这种团结,一直持续到,一个多月后,吴晓波的第二次直播。
不同于第一次直播铺天盖地的批评声音,第二次直播,连批评都没有了。
眼见世界上“大部分无用的人”如此不懂得欣赏自己的知识之美,吴晓波终结了对直播的尝试。
今天吴老师对媒体说的那番,被骂上热搜的话,特别大的问题在于,他没有全面地呈现自己的心路历程,全文应当是这样——“我是个精英主义者,也曾经努力想收割尽可能多的人,但是臣妾做不到啊,后来就干脆只服务那几十万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无用,因为他们不看我的直播”。
不同于留下几句恶毒的酸话,退回精英圈的吴晓波,长在时代审美上的罗永浩,正在努力扩大自己的边界。
一年前接受GQ采访时,罗永浩说,“自己更大的计划是要‘彻底破圈’。破圈就是粉丝数量五倍、十倍的增长”。而“最好的破圈方式是娱乐脱口秀,场场都是请娱乐明星”。
他蹭娱乐明星增长粉丝的路径也经过计算,“(爱豆的)粉丝就会一定的比例很容易就转化成我的粉丝……那么一年录上50期,我觉得我破圈能破五到十倍是没有问题”。
罗永浩想破圈去占据的那大批量的粉丝,是他心中的谁呢?
反正几年前,在锤子手机的发布会上,罗永浩曾哽咽着对自己的铁粉说,“如果有一天我卖了几百几千万台,如果傻X都在我们的手机,你要知道这是给你们做的”。
世界是个旋转门,大家轮番进场,又被轮番扔出场外。
时代的骗子和傻子,就在轮盘中交换了他们的角色。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Rmr-a2vXuUH5zIAv8mD1pw
1953年9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后,毛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和今后的任务》。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ddZO1FRuRQj2_kFUBHky0Q
◎作者 | 黄团长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中国的地方国资系正在越来越多地扮演“白衣骑士”的角色。
朝野关注的万科股权之争,最终由深圳国资调停,深圳地铁成为第一大股东而终局。
合肥连续豪赌京东方、半导体产业、蔚来汽车,国资撬动大产业,助力城市冲击万亿俱乐部。
放眼全国,广州、珠海、上海、江苏……各地国资系都在汹涌出动,成为商业帝国里的特殊玩家。
越牛的城市,越是掌握一支强大的“国字号”资本。
因为,资本牌桌背后站着的,是焦心如焚的地方政府,在疯狂争夺时代的发展机遇。
近日,国资“白衣骑士”又出现了!
据了解,广东省内一家地方国资平台出手,入股雪松国际信托(即中江信托),目前双方已签订股权转让的框架协议:
对价高达百亿级。
又是一笔重磅交易。作为世界500强的民企雪松,终于卸下信托这个沉重包袱。而广东,则斩获一张沉甸甸的信托牌照,进一步提升金融竞争力。
这样的反向“混改”模式,再次形成了一种双赢格局。
未来,这样的“国进民进”场景,将会越来越频繁出现,不断改写中国经济的版图。
在雪松这场“交棒”之前,金融领域最广为人知的“国进民进”案例,当属民生证券。
2020年8月,东方国际、张江集团等10 家上海国资背景企业战略投资民生证券,使得这家三十年历史的老牌券商中,国资持股比例超过30%。
上海国资系一出手,就是惊天手笔。
甚至,民生证券做出了券商发展史上罕见的举动——总部搬迁,由北京迁入上海。
从高贵的金融决策中心北京那里斩获一子,这事儿相当不易。
要知道,优质企业、稀缺牌照,都是最抢手的资源,没有巨大的决心和投入,怎么可能“虎口夺食”。
此后,民生证券全力支持服务张江科学城,成为浦东新区发展的一张新“王牌”。
民生证券经营规模并不算大,年利润不过9.3亿,但作为金融券商,服务的却是一大批地方上市企业。2020年,民生证券保荐的IPO项目达到30家,数量在全国券商中排名第五。
这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具有特殊的意义。
现在,上海国资系一年的营收高达3.8万亿元,位居全国之首,比今天的全球第一大企业沃尔玛还要高。
(单位:亿元 制图江文华)
国有资本的进退平衡,为众多顶级民企赋予资本的强力加持。
跳出金融领域来看,国资系进入民企,扩张成功的案例就更多了。华为、万科、魅族等企业,都成为国资进入的选项。
最典型的是深圳国资委,在一系列投资并购后,它成了很多巨头背后的大金主:万科、恒大、平安、中集集团、国货航、怡亚通、天音控股等等……
深圳国资委主任余钢的态度,可以代表当下国资在投资时的基本原则:
坚持战略上匹配,包括城市发展战略、国资的战略布局;
坚持实现国资保值增值;
坚持合作共赢;
“国进民进”日益成为潮流,民企得到强力加持,渡过难关取得发展,而国资获得丰厚的资本回报,实现保值增值。
在这个原则下,注资抢占具有竞争力的民企,也日益成为地方政府“PK”的火热新赛道。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合肥可以说是最大的搅局者。
在豪赌赢了京东方、半导体产业之后,合肥重仓进入新能源汽车,先是投蔚来100亿,后来又拿出20亿给零跑汽车,志在必得。
广州大力支持小鹏,又120亿投资宝能新能源汽车;上海国资投资平台联合上汽领投威马100亿元D轮融资,又联手上汽/阿里打造智己……
新能源汽车之都,竞争日趋白热化。
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投资行为,也能给地方政府带来丰厚的回报。
在挺过了最难的时刻后,蔚来等到了新能源汽车的风口,2020年营收冲到了162亿,完成对赌目标,公司市值也一路飙升到700亿美元。这一次,合肥又赢了。
“关键时刻信心比钱更重要”。
蔚来创始人李斌说,在最困难的时候,合肥市的投资让蔚来在资本市场恢复了活力。
而对于中国来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一直被视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最大密码。国资之争,绝不仅仅是资本混战这么简单。
新能源汽车争夺战背后,是一个大国弯道超车的梦想。
目前看来,此次广东国资入股雪松,也是选准了一个绝佳的时机出手。
想当初,雪松接手的中江信托,是一个由“明天系”遗留下来的不折不扣的烂摊子。
在接手的第一天,张劲就曾被数百名愤怒的投资者围在了南昌总部,举着高音喇叭站了8小时。可见解决问题的难度有多大。
当时,这家机构的董事会已经停止运作,总计35个产品违约,涉资79亿元。
但到了今天,雪松信托已经解决了大部分的风险项目兑付问题,牌照相对来说已经非常干净,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凸显。
伴随着大湾区金融产业分工体系日渐形成,当前广东发展最重要的一环是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作为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金融长期以来靠深圳撑起门面,广州、珠海等城市都在谋求提升金融地位,在科创金融等领域也屡有动作。
早在今年4月,广州期货交易所设立,更是赋予了广州打造国际金融枢纽的强信号,示范效应更为突出。
越来越多高端金融要素的聚集,无疑有着相当份量的筹码,将为广东形成完整的国际金融高地提供支持。
一张信托牌照有多珍贵?
在四大类金融机构中,信托牌照是最少的,全国仅仅68家,且银监会明确表态不再新发,就这么多了。
按照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原则,银行、保险、证券各司其职,只有信托,能够非常灵活地横跨各个领域,整合资源。
简单地说,信托类似于“全牌照”,几乎可从事各种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业务,被称为天生的投贷联动载体。
比如,广州就一直在谋求一张信托牌照,此前还参与对爱建信托牌照的争夺,引起广泛关注。
2017年,广州基金曾想用70亿收购上海爱建集团,为的就是信托及证券牌照,最后偃旗息鼓,显然是上海相关部门挡了下来。
直到今天,广州基金所代表的广州市,只是参股了大业信托、爱建集团,确实没有控股的信托公司。
雪松集团本来就是广州第一民企,也是广东重要的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必然成为地方政府合作的优先选项。
对广东国资而言,这显然也是情投意合的一次“牵手”。
(雪松控股总部)
一张信托牌照,成了雪松逆境翻身的重要砝码。这两年,处理中江信托的复杂危机,已经让雪松步履沉重。
这不仅仅是因为历史遗留风险项目极为庞杂,还关系到天量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投入。
接盘中江信托后,雪松设立了专职部门、专职团队,希望能竭力出清遗留的风险和包袱。砸下真金白银,不到一年内就完成了对涉及中科建飞、龙力生物等暴雷事件中卷入的风险项目的兑付。
在2019年接盘当年,雪松国际信托对不良资产计提减值了14.26亿元,导致当年业绩发生较大亏损,合并净利润为-15.34亿元。
2020年,雪松国际信托仍然处于亏损状态。根据银行间市场未经审计的数据,其2020年净亏损达12.23亿元。
直到此次出售股权之际,依然有38亿的到期遗留项目未被成功化解。主要为政信类项目,需要与地方政府斡旋谈判。
面对信托监管快速趋严的大环境,以及政信类项目破局的压力,此时引入广东国资作为强力加持,显然是一个明智的抉择。
同时,售出雪松信托控股权带来的百亿级资金,也给雪松控股注入充沛的现金流,激发新的活力。
已经连续3年进入《财富》世界500强的雪松,在化工制造、国际大宗商品供应链、产城融合和文旅产业等均有布局,实力不可小觑。
收购的上市公司齐翔腾达,4年来营业收入增长320%,净利润增长94%;
2020年,雪松控股完成对英国钢贸巨头斯坦科的并购,为中国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推进碳中和拓展了新的空间;
在大本营广州,雪松与广州建设共同出资成立城投雪松,占股49%,一举拿下了大源村、洪圣沙地块、永宁街长岗村地块,大力推动旧改……
(齐翔腾达厂区)
在超百亿规模资金的助推下,雪松控股依托产业链资源优势,更有把握推进各项业务的突破,加快转型实业+城市综合运营。
卸下包袱后,一个轻装上阵的雪松,将带来更为宏大的想象空间。
参考资料:
《雪松完成了使命》雪贝财经
《已签署框架协议,广东某国资拟入股雪松信托》国朝说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hTlCmmXQU5BaVJBMxLadeA
一场囚徒困境式的闹剧正在主导油价。
6月份国际油价站稳70美元并一路上行,原因是全球经济复苏对工业原料的需求大幅增长,而供应端尚未恢复。产油国的增产计划被寄予厚望,却未曾料想,掌握定价权的OPEC组织在关键时刻爆发了内讧。
上周五OPEC+产油政策会议无果而终后,原定于7月5日的部长级会议也遭取消,这让市场多空双方的博弈更加激烈。截止7月11日,WTI原油期货报价74.63美元,此前一度冲上77美元,创下80个月的新高,和去年的低点相比已上涨近4倍。
这一幕,像极了2014年。
1
原油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定价取决于供需两方的变化,需求依赖于全球的经济形势,随着经济周期上下波动,而供给分散于各个势力手上,欧佩克的出现无疑是为了避免行业内卷,以一个统一的意志决定什么时候增产或减产,长期来看能够熨平周期性的供需错配。
2020年疫情下,全球经济衰退,对原油的需求大大降低,于是在二季度,OPEC+连续达成了历史上最大的减产协议并对减产规模进行了延长,稳住了不断下跌的油价。
随着需求的回暖,原本用于应急的一致行动协议也逐渐放开限制。4月初,OPEC+产油国同意5、6月日均增产35万桶,7月日均增产约44万桶。整体上,OPEC+已经恢复了一年前因疫情而停产的近40%的产量。
7月1日以沙特为首的OPEC和俄罗斯已在会上初步达成一致,自愿“从2021年8月至12月每月将石油产量增加40万桶/日,并计划将原本的协议截止时间从2022年4月延长至2022年底”。
然而,最后一刻阿联酋突然发难,坚决要求上调对本国的减产基准,从而让自身增产70万桶/日。经过多日谈判斡旋,双方仍陷僵局不肯让步,导致8月份增产计划无法进行,于是市场集体看涨。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油价稳定在某个平衡区间内,可以实现所有成员的利益最大化,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某个成员决定撕毁协议,超量增产,则会损失整个联盟的利益,但短期内“犹大”则可以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
当价格涨到暴利之时,联盟的约束力必然会下降。对阿联酋来说,除了联盟老大沙特之外,它是减产规模最大的,如今油价高企,想要弥补去年损失的财富。但站在沙特和俄罗斯的角度,阿联酋的提议是难以接受的,这会让更多的成员要求同样的待遇,从而破坏整个石油联盟的长期利益。
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一个因利益绑定的组织而言,从来都是大忌。
市场逻辑的转变已经充分表现在了油价走势上:
阿联酋一闹事,增产计划落空,投资者预期短期内供给仍会趋紧;而当这一事态延续一周多还没能解决之后,新的担忧就出现了,如果这个联盟失去了对成员的约束力,有可能会引发一场增产竞赛;僵局得不到解决,在EIA原油库存超预期下降的刺激下投资者重新看涨。
2
供给不足,是这轮油价持续走高的主要逻辑。
需求侧,根据 EIA 最新报告,随着灾后重建的进行,全球石油需求量将在2021年日均增长533万桶,达到 1.006 亿桶/日,回到疫情前的水平;而按照目前 OPEC+ 的政策走向,其供应量仍会低于正常水平,到年底新增产能仅有80万桶/日。
我尽量避免用“阴谋论”之类的说法,但维持现状确实能够使得石油联盟利益最大化。
回顾过往的油价大跌,多是由需求疲软和政治危机导致的,极少数才是因为石油联盟对不听话的产油国的惩罚性增产.比如去年3月份的恐慌,就是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分歧引发的一场惩罚性价格战。
最近一次的油价持续大跌,是2014年。以中国GDP增速放缓为信号,一轮全球经济周期见顶后,需求回落,适逢美国页岩油革命,产量大增,油价从最高100美元/桶急速下跌。而另一大供应方OPEC也没有减产护盘,有很多原因,比如大手大脚惯了的政府们缺钱、维持联盟的市场份额等等。
说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石油价格并非单纯的市场行为。
不管这场闹剧是不是有意为之,最后的结果不外乎4种:
第一、联盟方让步,阿联酋以更高的原油基线增产,同时作为补偿,其他成员国的增产计划也相应有所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供需缺口得到弥补,油价将会有一波急跌,然后在一个较低的价格区间稳定下来。
第二、以其他利益作为补偿,阿联酋让步,40万桶/日的增产计划如期进行,但供需问题没得到解决,价格稳定并趋涨。
第三、双方谈崩了,联盟破裂,在阿联酋强硬的增产下其他成员国各自为战,爆发价格战。
第四、维持僵局,增产计划迟迟难以推动下去,油价上涨动力强。
美国插足中东事务后,用战争暴力惩罚不守规矩的成员国的方法行不通了,以至于联盟约束力大大下降。过去几年来部长们谈判的结局基本都是破裂,导致原油价格剧烈震荡,直到吃到教训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后,才重新抱起团来谈判。
2020年3月,因为墨西哥强烈抵制,导致OPEC+减产协议无疾而终,国际原油市场迎来巨震,联盟老大哥沙特一怒之下掀起价格战,和俄罗斯、美国三方进行了一场混战,一度引发了“负油价”,各方损失惨重。于是在4月上旬,代表们在谈判桌上定下了联合减产协议,才得以止损。
天下熙熙,利来利往。
以目前的局势来看,第3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极大。
至于其他三种情形下,并不影响当前的市场方向。中期来看,需求侧的复苏是快于供给侧的,油价存在继续走高的基础。截止7月2日当周,美国API原油库存继续大幅减少686.6万桶万桶,远超400万桶的预期。
3
在这轮油价大涨的同时,“三桶油”一改长期的萎靡,股价迎来一波不小的反弹。港股市场上,中石油从去年3月开始反弹,累计涨幅超过60%;中海油一度涨超64%,至今仍有40%多的涨幅;中石化稍差,从阶段高点回落,只剩23%左右的涨幅。
中期基本面上,原油依然坚挺。不过,还需要关注伊朗的回归。如果美国解除制裁,届时这个大产油国可能会以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来重新夺回市场份额。当然,也不排除高油价压力下的国际政治势力干预的可能,尤其是当下的油价已经开始影响美国经济。
沉寂已久的铁树终于开花,让人看到了周期上行的曙光。
但早在中石油上市之时,石油股就已荣光不再,如今全球碳中和协议的落地,正在不断削减对原油的有效需求规模。现在市场爆炒的新能源就是最好的例子。过去燃油车涨了全球石油消耗量的20%以上,在新能源车替代的长期逻辑下,这部分的需求终会清零。
正如凯恩斯所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看得到结局,但过程可以很长,也可以足够曲折。前文中说到,石油的供给并不是单纯的市场行为,而是由行业意志主导的,需求下降,供给端也能通过利益联盟或者暴力的形式不断收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维持供小于求的格局不难,极端的情况下油价再创新高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未来几年内在行业新进的产能减少的情况下,石油企业有望吃到短期需求增长的红利,周期上行的边际影响会暂时压过碳中和,不过终究改变不了大势——能源属性逐渐被化工商品属性替代。需求在走下坡路的趋势下,最后表现出来大概会是螺旋式下跌。
盛宴也许还会有,但注定没法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