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拯救良知和底线,也在断人财路?

来源:中产先生

 


 

他在拯救良知和底线,也在断人财路?

那个提出问题的人,暂时不打算被解决。

 

– 1 –

 

在知乎上曝光“肿瘤黑幕”的北三医主治医师张煜开微博了,@肿瘤内科张煜医生,用他的话说,开微博是不想被封杀,虽然他已经被迫删过一次帖子,同时答应亲人不再发声。

 

他在拯救良知和底线,也在断人财路?

 

谁要封杀他?

 

据他微博的信息显示:

 

最近知道有些朋友躲在暗处在找我黑料,慢慢拿着放大镜找吧,请别造谣就行……有趣的是,几乎所有的医学生和初入行的医生私信给我都是支持,而有一半左右的工作多年的医生会指责甚至辱骂我。很显然,我动了他们的利益。

 

目前的形势对张煜不是很有利,卫建委认为张煜揭露的所谓“肿瘤黑幕”符合医疗原则,虽然张煜直言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不过,网上信息显示他已经停诊两周,目前被安排在住院部病房工作。

 

有人说说看这操作有点熟悉,像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老套路,当然也有说法,这是想让张煜远离舆论圈,等于变相保护他也保护医院。

 

不过张煜并没有这么想,他表示要与卫健委专家团公开辩论,这已经相当于下战书了。

 

到底张煜医生提出了什么问题,让这么多人支持他,又引来那么多同行的指责,甚至连卫健委也牵扯其中。

 

我们来捋一下来龙去脉。

 

– 2 –

 

事情的起因源于张煜医生4月18日在知乎的一个帖子,插一句,知乎这些年让我相当失望,泥沙俱下,商业化之后与初心越来越远,但是好在依然有一些科普作者在坚持。

 

帖子内容大体如下:

 

张煜医生在过去1年多时间里,仅一人就遇到了几十家医院超过百例的肿瘤患者接受了不当甚至错误的治疗,明显违背了肿瘤界公认基本原则的治疗,所涉及的不仅是普通的地方医院,还包括多家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重庆的三甲医院。

 

更有甚者,高度怀疑有的科室制定了统一的策略,不遵从最权威的肿瘤治疗指南,因为经济利益而改用其它方案,增加患者的经济花费、毒副反应甚至死亡率。

 

文章列举了7种临床违规实例,重点分析了一位医生怎样让患者花费增加十倍并且更早死亡的案例:

 

这位被曝光的医生叫陆巍,上海知名三甲医院的副主任医师,他收治了一位晚期胃癌AFP阳性的患者,没有按照诊疗规范治疗,而是让患者进行NGS测序,采用奇葩的二线治疗方案,向患者推荐无效、昂贵、不合法的NKT治疗,滥用辅助用药,诸如日达仙之类不适用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的辅助药。

 

结果就是这位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花费比常规治疗高了10倍以上,积蓄全无并欠下十多万债务。

 

我简单了解了下陆巍医生的治疗方案:

 

1、NK细胞免疫治疗在国内只停留在临床研究层面,未获审批上市,涉事公司涉嫌违规从事细胞免疫治疗,而且陆巍还是这家公司的股东,存在利益关系。

 

2、NK细胞治疗是一种昂贵的细胞疗法,输一次液收费3万,上一次因为细胞疗法引起舆论关注的还是魏则西事件,只不过这次推荐人由百度变成了主治医生。

 

3、NGS基因测序1次1.86万,实际意义并不大,做完的NGS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胃癌应该将患者诊断时使用的胃镜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检测更准确。

 

4、五药联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培美曲塞、安罗替尼、他莫昔芬,这个用药方案我想大多数专家都不会同意。

 

5、再说日达仙,这是美国企业(赛生药业)生产的药,但几乎所有的日达仙都被卖到了中国,日达仙95%的收入来自中国内地,甚至赛生在年报里都说,自己是专门开发中国市场的美国药企。这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药物,并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可以帮助到癌症患者。

 

看完上面五点,这不像是医生在为了更好治疗效果尝试的超纲诊疗,我觉得傻子都能看出来这里面有经济利益

 

张煜医生的举报,虽然在拯救医生良知和底线,却也在断一些医生的财路。

 

– 3 –

 

但这好像不完全是医德和利益能说明的问题,它又牵扯到中国医疗的困境。

 

在此之前,以药养医是中国医疗体制最大的痼疾。

 

因为医疗资源匮乏的原因,医疗支出常常入不敷出,而且医生待遇与付出劳动确实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不过现在随着几次医改和带量采购以及医保谈判,以药养医的问题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了。

 

但是,在一些重大疾病面前,因为专业性更强而且家属在患者求生意愿的驱使下只能依赖具体的医生,而缺少监督的医生更便于变相的以药养医——推荐更贵但没有多少实际效果的治疗方案——当然,也有很多是为了更好治疗效果冒险尝试超纲治疗。

 

但问题就出在没有监督,如果都靠医德,那是没有办法的。

 

就比如日达仙,这么贵的药如果效果好,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这么好的药在美国、欧洲、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卖不出5%,反而都卖给了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还不是医生推荐吗?反正没有副作用,打不死人。

 

其他医疗领域呢?是不是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个行业的规模有多大?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是不是渗透到医疗各个环节里了?

 

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我们不能否认医生为了治疗效果而尝试超纲治疗的善意和努力,但是对于明显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诊疗的行为,要严厉制止。

 

– 4 –

结语

 

张煜医生在向卫健委专家团提出公开辩论的同时,也赌上了自己的职业生涯。

 

目前,卫健委还没有发声。

 

我希望能最终有个结果,虽然现在我们需要的结果的事情太多了,而且结果基本都没有出来。
另外,希望张煜医生能全身而退,我记得上一个自曝收回扣的山西某三甲医院医生,最后的调查结果是:
性格偏激,有精神病。
我艹!
就这样。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OyneJb_TAkit4Wy8QURZg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