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4月份已经过去,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仍未公布。
这项事关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数据,毫无疑问影响巨大。
面对媒体“是否五月中上旬发布”的提问,国家统计局给出的答复是:“现在还没有特别具体的时间表,因为有些数据量比较大,还在处理过程中。”
屡屡延后公布,未免引起各种猜疑。
连外媒也来掺和一脚。假期之前,金融时报一则报道,再次引起广泛讨论:
一种隐隐约约的焦灼感,开始扩散。
国家统计局不得不再次下场“稳定军心”:
这条不像声明也不是新闻的消息,单独挂了出来,可见舆论形势之紧张。
而我们也能从中得出一个模糊的结论:中国的总人口还在增长,也不会跌到14亿以下,中国还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人口拐点,似乎也还未到来。
至少,目前可以这么说。
2
但其中一项关键数据——新出生人口,释放的信号并非如此。
年初,公安部公布2020年新生儿户籍登记人数为1003.5万人,较2019年下降175万人。
当然,这项数据并非真实的新出生人口数据,而且考虑到疫情影响,很多新生儿并未户口登记。
但新出生人口持续下滑的趋势,似乎铁板钉钉。
在有据可查的部分城市中,2020年的出生人口已经大幅下降。
比如银川出生人口下滑了11.89%,广东潮州2020年活产儿数量同比下降了14.57%,浙江温州同比减少19.01%。而浙江丽水,全年新出生人口比上年减少7041人,下降了23.6%。
最严重的山东枣庄,新出生人口下滑了28.7%。
一场下滑潮,难以避免。
图片来源:招商证券
新中国之后,中国经历了三次婴儿潮:50后一代、60后一代、80后一代。而在1987年出生人口达到2550万人的高点之后,便一路下行。
直到2019年,中国新出生人口1465万人,是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以来的最低值。
而按照婚育年龄计算,1985年前后出生的一代人,到2010年前后又该进入一波生育高峰。
但期望中的中国第四次婴儿潮,却无声的消失了。
只有在2016年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之后,2016/2017年的出生人口数据短暂恢复到1700万之上,在历史的曲线中形成一个小凸起。
短短两年的“辉煌”,并不能阻挡出生率下滑的大势。
图片来源:明晰笔谈
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1.05%,是有史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也意味着,90后一代的身后,劳动力人口将直线下滑,形成一个“人口峭壁”。
年后的广东,已经出现用工荒,工厂老板们不得不亲自站街招聘……
危险的信号再明显不过:80/90后的生育意愿,已经低到值得警惕的水平。
3
另一个信号,同样预示着人口形势的不容乐观。
2020年,中国的结婚对数813万对,同比下降12.2%。
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结婚人数只有800万对,已是少得可怜。
图片来源:光大证券
2013年,中国结婚登记对数达到历史顶峰的1347万对,此后6年便一路下滑。粗结婚率也从2013年的9.9‰降至2019年的6.6‰。
不结婚,自然生育率也上不去。
而离婚率却在大幅攀升。1987-2020年,离婚人数从58万对上升至373万对,粗离婚率从也从1987年的0.5‰提高到了2019年的3.4‰。
与此同时,单身人数也在狂飙。
来自苏宁金融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单身人群已经高达2.4亿,这个数字比英国、法国、德国总人口加起来还多。
这些人中,又有77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而在2021年,成人独居的数字,将继续上升达到9200万。
一人居、一人食、一人游等新生业态的规模,也在快速扩张。
年轻人不想结婚、不想生育,已成潮流。
经济负担,依旧是影响最大的因素。高房价、医疗、教育,三座大山横亘在年轻人面前,愚公难移。
而在2.4亿单身人口中,大约40%左右的单身青年处于“月光”状态。养活自己都难,何论再生养一个孩子?
4
而长久以来的新出生人口下滑,其影响已经显现出来。
最直观的指标,便是各地区的小学生招生人数。
图片来源:刘晓博说财经
2020年全国小学生招生人数1808.1万人,比2019年下降了3.3%。
而在已经公布数据的26个省市区中,只有7个省市的小学招生人数是增长的,19个省市区都陷入负增长。
其中,北京增长10.4%排在第一位,天津增长4.7%、新疆增长3.8%排在二三位。而广东的小学招生人数下滑了17万人,8.9%的跌幅垫了底。
而广东的四个主要城市,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的小学招生人数,全部负增长。
作为人口和经济第一大省的广东,招生人数的低迷,以极具代表性。
信号再明显不过,出生人口下滑导致学生数量减少,纯增量的时代早已过去,只能陷入存量争夺中。
种种信号表明,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也必须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
而七普数据的公布,将为未来的经济布局,带来前瞻性的指引。
我们只能静待靴子落地。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QGYAwMuVQG8zXIUqoECX5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