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都是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就是唯分数论

你死我活

高考和中考招生主要是用平行志愿的录取方式,许多家长搞不懂什么叫平行志愿,这里先给大家普及一下。

平行志愿是十几年前才流行的一种招生录取方式,它的原则是在同一个批次里,把学生的分数从高到底排序,成绩越好的学生,拥有越优先选择学校的权力。

这么说大家听不懂,我给大家翻译一下:

分数越高,学校越好。分数越低,学校越差。

而且,高考没有什么其他招生方式,高考虽然招生批次比较复杂,但92%的录取都是用平行志愿,交大复旦录取的综合评价是平行志愿,绝大部分高校录取的普通批(也就是俗称的一本二本)也是平行志愿。

所以,无论小学,初中,高中怎么给你折腾素质教育,录取大学的标准都出奇地简单:

考出高分。

家长们一定很疑惑,为什么最终高考还是唯分数论,但是教育部门却天天在嚷嚷打破唯分数论?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如果相信了教育部门,贯彻精神成天搞素质教育,最终分数不够,那不是害人吗?

X老师认为,其实教育部门和家长的理解都没错,这里我给大家讲讲为什么教育部门会说出这种看似矛盾的话。

 

 

教育部门要考虑的是如何培养人,他们不仅要考虑顶尖人才的培养,还要考虑所有学生的培养。

在保证培养的情况下,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公平

中国的教育长久以来是不公平的,城市资源丰富,农村资源匮乏,而城市的教育资源又集中在个别学校手上,这种不公平,不平衡制造了家长的教育,威胁到了教育的稳定。教育部门是最怕家长闹事的,但是家长的焦虑显然大大突出了闹事的可能性。

所以,政策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搞平均化,而搞平均化的本质是解决教育资源太集中,其实说白了就是生源太集中的问题。

平均化是保持公平性的,而与这种公平性配套的是流程和制度上的公平,也就是平行志愿的原则。

也可以说,现在大家看到的这种平均化是平行志愿倒推的,平行志愿从流程来看是绝对公平的,但学生备考情况不公平,因此要把备考也就是中学阶段也给你公平了才行。

这也就是有趣的地方:反唯分数论的素质教育,恰恰是和唯分数论的平行志愿配套的。

因为素质教育推行了,生源集中不起来了,平行志愿的公平才能有说服力。

 

高考都是平行志愿,平行志愿就是唯分数论

 

家长的理解同样没有问题,因为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成长中的许多要素而比较关注成绩和升学,他们会觉得素质教育阻碍了他们鸡血的渠道,影响到了学生的升学。

有趣的是,家长的焦虑同样来自公平性,因为制度太公平了,所以准备考试的不公平就会被放大,名牌高中越多,这种焦虑就越大,名牌高中越好,这种焦虑就越大。

相反,反而是在顺序志愿时代,那个不公平的时代,那个四大名校的学生一个不注意就从复旦跌入上大的时代,名牌高中倒不见得那么吃香,八大金刚不见得比四大名校差多少。

 

现在很多家长很迷茫,到底是鸡?还是不鸡?小升初已经没了,中考也被模糊化了,到底怎么鸡?家长的目标消失了,焦虑变成了迷茫

加之高考政策改了又改,变了又变,别说小学了,就连高中刚刚进去都很可能说变政策就变政策,家长变得很迷惑。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肯定还是要鸡的。

X老师还是有充分理由的:

(1)高考难度没有降低,反而因为和全国统一教材,知识点而有变难的趋势,面对难度这么高的考试,你从小不好好学习,不打鸡血怎么可以?

(2)大部分孩子并没有学习的天赋,只能凭借努力和习惯,而孩子的天性就是不爱学习的,其实孩子往往是在鸡血和放松两个极端间挪动。等孩子醒悟到成绩与自身利益关系时,一般都比较晚,都初二,初三了,早就没救了。

(3)虽然新中考给予初中很多机会,但是无论如何高考还是要放在一起竞争的,高考这个制度不变最终就是要拼分数的。

(4)其实上海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多,从一届学生来看,大约只有一半人可以读本科,虽然远远高于全国,但也不是很多。而就读名牌大学,这里的名牌划线是海事,需要做到高考的30%,一整届人的10%(这里包含中考已经分流的人)。就是说,你小学进去这么多学生,最终12年后杀入海事都要前10%才行!而海事在很多人眼里已经是很差的大学了。

竞争很激烈的啊朋友们,不读书怎么行

 

不过我觉得家长过去那种丧心病狂的鸡法应该改一改,鸡血也是要注意劳逸结合的,也要注意流程。比如说初中,初中的鸡血还是应该放在校内知识,也不宜过快学习高中,还是应该更多巩固初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5IzJckiri2DQnX_RAKt-Zw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