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世界华人周刊(ID:wcweekly),本文已获授权转载
作者:顾景言
最近,一位抖音博主的言论,引发网友的共鸣,冲上微博热搜。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为她点赞的多是女性,而拼命反对的多是男性。
她只不过是吐槽了基层女性的婚姻困境,却让很多男性同胞大呼受不了!
男女结婚就是合伙开公司、女性就是应该要彩礼、女性做家务的付出是不被承认的……
这些犀利的言论,在很多男性眼中是“毒鸡汤”一样的存在。

在过去的旧时代,毫无疑问是必须要的。彩礼是天经地义的存在。
谁家嫁女儿不要彩礼,会被人讽刺为“倒贴”;哪个男人娶媳妇不给彩礼,也会被人议论是不是给人当了上门女婿。
可是,现在毕竟是新时代了,“彩礼”的合理性已经遭到了质疑。
随着很多地方彩礼价格的攀升,“彩礼”这两个字,已经成为很多男性倍感压力的词汇。
由于彩礼而引发的矛盾,造成的光棍现象,更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为此,山东某地区甚至出台了规定:“彩礼必须控制在一万元以内!”
媒体也一直在进行引导,给女性们传授一种观念:“真正的新时代独立女性是不应该要彩礼的。”
那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独立女性,是可以不要彩礼。可那些底层女性呢?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越是底层,要彩礼就越是一种“聪明”的选择。
当一个农村女性拿到男方家支付的彩礼,其实是拿到了一种保障。
比如在中原地区,有的地方结婚讲究“万紫千红一片绿”。

5元人民币是紫色的,100元人民币是红色的,绿色的是一元纸币。
男方家支付了这笔彩礼之后,是绝对不敢轻易把这个媳妇扫地出门的。
原因很简单,离婚之后,这个男人的家庭负担不起下一笔彩礼了。
如果女性不要一分钱彩礼呢?那就要指望男人的良心了。
否则,等这个农村女人生完孩子、人老珠黄,和丈夫发生了矛盾,被一脚踢开是毫无办法的。
无论是对人还是对物,付出的越多,心里就会越舍不得、越重视。

经济学教授薛兆丰关于彩礼的论断,曾经让很多人醍醐灌顶:
“两个人结婚就是用自己的资源在做家族企业,签的是一张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由于在家庭中,两个人付出不同,女方先付出而男方后收获,在开局之时,为了保证做一份抵押也未尝不可。”
那位抖音博主的比喻,和薛教授有异曲同工之妙:男女结婚,就像是合伙开公司。
既然是合伙人,就要保证一种微妙的平衡,确保自己不落于下风。
如果一方强势地占尽各种好处,另一方的利益被吃干抹净,那么这个公司就没法再开下去了。
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使人们认为女性就应该承担绝大部分家务。

很多丈夫都会对妻子抱怨:“我在外面已经那么辛苦了,你还让我做家务?”
男性工作的价值是被承认的,而女性在家庭中的付出是不被承认的。
曾出演过“晴格格”的女明星王艳,在嫁入豪门之后就一心相夫教子。
有了儿子球球之后,更是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
然而球球对自己的母亲却一点都不尊重,公开在电视节目中吐槽王艳“就会乱花我爸的钱”。
在他眼里,母亲在家庭中的付出,远远比不上父亲在社会上获取的价值。
至于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则根本没被他换算成社会价值。那似乎是理所应当的。

因为男性渴望结婚,所以大部分人虽然被彩礼和房价压得比较艰辛,但是结婚之后他们能从婚姻中获取很多红利。
比如那些需要喝酒应酬的男人,以前下班醉倒在楼道里也无人搭理,婚后却总有一盏灯火在等着他回家。

所以,即使结婚对他们来说会在经济上造成压力,他们还是选择忍耐。
她们看到了自己在婚姻中的弱势和无力,却得不到支援。

当游戏规则无法改变的时候,很多女性的反抗方式是:退出这个游戏,不玩了。
据统计,现如今北京的剩女都已经达到了80万,直接创下世界之最。
当今的女性很有自己的想法,已经很难再被别人的看法左右。
在英剧《艾玛》里,伍德赛斯小姐和哈丽特有一段经典对话:
“告诉你吧,我连结婚的想法都没有。若我深陷爱河,也许想法就不同了,可我始终芳心未动。既然情愫未到,我又何必改变现在的状态呢?”
“我衣食无忧,生活充实。只有穷困潦倒的老姑娘,才会成为大家的笑柄。但是不用担心,哈莉特,因为我会成为一位富有的老姑娘。”

无论是结婚还是不婚,当代女性的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实现绝对的独立自主。
任何时候,把自身命运寄托于别人的良心和责任感,都是最愚蠢的行为。
就像《三十而立》的女主角顾佳,和老公白手起家打拼下一片家业,她始终关注和参与着公司的重大决策。
在一起打天下的过程中,顾佳虽然辛苦,却培养出来精明的商业头脑。
试想一下,如果顾佳甘心当一个不问世事的主妇,她的下场会是什么?
对于那些没有受过教育、已经陷入困境的底层女性,我们要做的是理解和宽容。
我们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批判她们为什么要彩礼;
当有一天,我们国家女性的权利受到高度保障,我们才可以对所有要彩礼的行为说不!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yUnkZUI1DbCEwGnKUEl6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