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作者 | 库克船长去远航@雪球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高毛利率企业的抗风险着实是强,即使是年景不好,也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
本人今年上半年开始介入甘李药业(603087.SH),投资不多,很快就赶上了集采阴影下的大跌,目前也是在深套之中。对甘李药业的研究不多,对医药行业也不很了解。
本文主要目的是个人的信息的梳理和备忘,之前起了个头一直没继续完成,现在集采落地了,也该归拢一下了。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甘李药业基本业务
 
简单概括,1998年在北京成立的公司,历史上和通化东宝有关联,生产糖尿病人所离不开的胰岛素产品。
胰岛素根据来源差异,可以分为动物胰岛素(一代)、重组人胰岛素(二代)、胰岛素类似物(三代)。根据作用时间不同,又可以分为速效、预混、中效和长效胰岛素。
一代胰岛素从动物胰脏提取,因过敏、副作用大,目前市场份额较小;二代重组胰岛素与天然人胰岛素氨基酸结构完全相同,较一代副作用大大降低,上市后迅速成为一线用药,但无法完全模拟人体内胰岛素释放曲线,很难精准调整血糖,容易造成低血糖。
三代重组胰岛素类似物能够更好地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曲线,具有更高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低血糖几率。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三代胰岛素中最主要的品种有两个:甘精和门冬。根据中泰证券报告,2018年三代胰岛素市场份额占到72%,其中门冬和肝精占到60%+。
目前三代胰岛素的大部分市场仍由外资原研企业所把持,例如市场容量最大的门冬胰岛素仅有甘李药业一家国产企业 2020 年 5 月获批上市。
甘李药业主要产品有:
五个胰岛素类似物品种(三代):
1、长秀霖,通用名为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是重组胰岛素类似物产品(三代,长效),2005年上市。
2、速秀霖,通用名为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三代,速效),2007年上市。
3、速秀霖25,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三代,预混,含25%速效赖脯和75%中效赖脯,中效,25R),2014年上市。
4、“锐秀霖”,通用名为门冬胰岛素注射液,(三代,速效),2020年上市。
5、锐秀霖30,通用名为门冬胰岛素 30注射液。三代。
一个人胰岛素(二代):
6、普秀霖30,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二代,预混,含30%速效赖脯和70%中效赖脯,中效,30R),2021年上市。
再按照本次集采的分类方法,将相关产品分类如下:
做个简单理解,长效即对应集采分类中的基础,速效对应餐时,预混或中效对应预混。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甘李药业与通化东宝的过往
甘李药业的创始人甘忠如与通化东宝的老总李一奎是北大同学。甘李药业即为二人姓氏首字,其时通化东宝为甘李药业控股股东,甘忠如掌握经营权。
甘李药业成立不久,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并将专利卖给了通化东宝,通化东宝将其命名为甘舒霖——中国第一支二代胰岛素。
2001年和2002年,甘李药业又分别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超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和中国第一支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均为三代胰岛素,专利属甘李药业持有。
三代胰岛素诞生后,甘李药业名声大噪。2005年底,长秀霖在国内上市,2006年,速秀霖成功上市。2010年,甘李药业引入启明创投,决定独立上市战略。
通化东宝当年依赖甘忠如研发的二代胰岛素占据了国内胰岛素市场重要地位。然而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甘李药业独立上市的想法坚定,留不住了最终只能分家。
2011年,通化东宝无奈转让甘李药业29.4%的股权,作价4亿元。根据双方协议,甘李药业获得二代胰岛素专利和专有技术授权,并获准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
通化东宝获得三代胰岛素专利和专有技术授权,并获准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最终,通化东宝的甘精胰岛素几经折腾,于2019年拿到上市批文,2021年拿到门冬胰岛素上市批文。
此外,国内另外一家联邦制药,目前也拿到了甘精、门冬和预混的批文,集齐了胰岛素主要品类。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集采情况
11月26日,第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胰岛素专项)在上海正式开标。
参与本次专项集采的企业共有11家,包括诺和诺德、礼来苏州和赛诺菲三家外企,以及国产二代胰岛素龙头通化东宝(600867.SH)、国产三代胰岛素龙头甘李药业(603087.SH)以及宜昌东阳光、海正药业(600267.SH)、合肥天麦、江苏万邦(复星医药控股子公司)、联邦制药(03933.HK)、合肥亿帆生物(亿帆医药全资子公司)。
本次胰岛素专项集采品种包括了主流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全年采购数量达2.1亿支,约占国内胰岛素一年用量(3.5~3.8亿支)的60%左右。
所有产品分成餐时人胰岛素、基础人胰岛素、预混人胰岛素、餐时胰岛素类似物、基础胰岛素类似物、预混胰岛素类似物共6个采购组。专项集采涉及采购金额在160亿元左右,其中三代胰岛素合计采购金额接近115亿元,占比超过70%。(本段来自新闻摘录)
甘李药业本次集采中标情况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公司上述拟中标的6个产品及相关品规,4个A,2个B,2020年度合计销售额为32亿元,占公司 2020 年度营业收入比例为 95.38%;2021 年前三季度合计销售额为23亿元,占公司 2021 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比例为 92.66%。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预测甘李药业集采后业绩
此处有不太明白的地方,新闻中提到本次集采全年采购胰岛素数量达到2.1亿支,采购总额160亿元,其中三代胰岛素采购金额115亿元,占比超70%。
既然甘李药业占据本次集采较大份额,为何基础采购量只有1595万支,合计采购金额7.05亿元?希望高手给与指点。
来看过往业绩。
截至2021年9月30日,甘李药业经营情况如下:营业收入25亿,同比增长14%;净利润8.7亿,同比增长27%。2020年全年营业收入33.6亿,同比增长16%;净利润12.3亿,同比增长5%。
根据甘李药业2020年年报,全年销售胰岛素制剂2984.65万支,2021年截至三季度估计销售超过2800万支,不考虑集采的话全年销量预计超过3400万支。而本次集采的首年基础采购量合计为1595万支。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目前毛利率89%,净利率34.8%,相比之前年度略有下降。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就费用率来看,当前销售费用率29.2%,管理费用率9.5%,研发费用率14%,财务费用率-0.7%,综合费用率达到52%。集采之后有望大幅降低销售费用率,并适度降低管理费用率。
以下修正一下:根据甘李药业官网资料,还将在基础量之上获得C组调配量3250万支,则假设2022年集采采购量等于基础采购量+C组调配量=1595+3250=4845万支。
1、集采之内的营业收入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根据上表中价格及首年拟获得量计算,营业收入等于16.59亿元。
营业成本:三代产品按照等于2020年的成本,约合10.38元/支,二代产品参考通化东宝二代产品成本,约合5.1元/支。合计营业成本=5.13亿元,得出毛利率69%。
2、集采之外的营业收入
如果不考虑销量增长,则在集采之外的销售量估计为3400-1595=1805万支(相当于今年销售量扣除集采中A类集采量)。
2019年平均售价甘精121元/支,赖脯55元/支,赖脯25R 53元/支。根据2019年三种主要产品销售量数据,结合2020年、2021年销量增长情况,推算出集采之外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72亿元、1.28亿元、1亿元,加上医疗器械等收入,合计约20.72亿元(不考虑二代和三代门冬产品)。
如果考虑集采后,非集采部分也降价30%销售,则集采外的营业收入约15亿元。毛利率85.7%。
3、以上1+2合计营业收入=16.59+15=31.59亿元,营业成本7.29亿元,毛利率77%。
4、净利润
考虑销售费用绝对金额比2021年降一半(9亿多变4亿多),管理费用和研发费用、财务费用基本不变。在此假设之下,得到集采后的净利润约10.75亿元,净利润率34%。(此处据说还要扩招销售人员,但是毕竟只是规划,还得一步步来,暂时考虑砍掉一半销售费用,毕竟很明显16亿的收入不需要销售费用支出了)
即不考虑成长性,甘李药业2022年的全年营收将达到31.59亿元,净利润=10.75亿元。毛利率77%,净利润率34%。
如果考虑在此基础之上营收及业绩增长15%,则2022年营收36.3亿元,净利润12.4亿元。我相信届时管理层一定会力保净利润不低于之前年度。
目前来看,似乎难度也并没有想象的大,如果能够通过集采降价的影响,加快三代替代二代的节奏,以及加快对三代中进口药的替代,那么15%的增长并不算大。
通化东宝的二代产品之前售价约40元/支,而集采甘李三代甘精只售48元/支,二代必然被大量替代,这块没准儿本身就是甘李药业的战略目的,不是打算和三代产品比低价,而是打算直接对二代进行替代。
对进口产品的替代。目前虽然进口产品依然占据大量份额,但是赚不着钱肯定会非常难受。售价一步步下跌,成本却很难下降,自然没钱维护营销网络,眼看着地盘被蚕食掉。
以上分析是我的一知半解,一定错误百出,希望大家指出。不过通过计算有一点可以进一步肯定,那就是高毛利率企业的抗风险着实是强,即使是年景不好,也不过是赚多赚少的问题而已,赔钱?不存在的。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其他补充
补充一:来自于甘李药业微信公众号的信息:
本次集采甘李药业在基本确保获得表1中基础量之上,还有资格分得来自C组企业的再分配量(如表2所示)共计3250余万支的部分,进一步获得增量,大幅提升甘李的市场数量占比,并抵消一部分价格下降带来的收入影响。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甘李在此次集采报价大获成功的同时,也关注到仍有一半左右市场量未被集采覆盖。
针对这部分市场,甘李计划在目前营销千人团队的规模上,再扩招一倍的人员,充分做好三代胰岛素类似物对二代胰岛素的替代,进一步加快提高甘李各产品下沉基层市场的渗透率。
总结:1、集采获得量A类+C类调出量合计1595+3250=4845万支。
2、尚有一半市场集采未覆盖,主要在基层市场。而甘李药业准备加速抢占这片市场,特别是实现三代对二代的替代。
3、甘李药业有突出成本优势,能够在持续市场和研发投入基础上依然保持合理利润,而其他企业就未必了。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甘李药业这回下了一盘大棋,这是一个战略打法,即准备借集采东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扩大市场份额,挤死其他厂家。那么,能够成功吗?
补充二:关于集采文件的一些要点解读:
《全国药品集中采购文件(胰岛素专项)(GY-YD2021-3)》
附件1:全国首年采购需求量
要点解读:
1、集采首年采购量为参加本次集采的各地医疗机构报送上来的各品牌产品年需求量汇总。
2、采购周期两年,从中标起算。每年签订采购协议,原则上需求量不低于上年。
3、实际采购超出协议采购量部分依然按照中标价执行。
4、采购周期中,医疗机构应优先使用中标产品,并确保完成协议采购量。
5、医疗机构在优先使用集采中选产品基础上,剩余用量可按有关规定,适量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产品。
6、ABC类确定规则:在同一采购组下,价格最低前三名为A1,A2,A3,如该组无D类(D类值有首年采购需求量,复合申报要求但未申报或未中选的产品),则后两名为C类,中间为B类,参考下表。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6、同采购组内,A1类不调出分配,C类中选产品的调出量分配给A类中选产品,调出分配量为C类中选产品首年采购需求量的30%。D类调出分配量为80%。见下表。
集采出台后的甘李药业,赔钱?不存在的
补充三:关于评论中问题的一些理解
很多人讨论集中在胰岛素销售量中的院内和院外销售数量问题,以及医保覆盖范围内外,集采针对三甲或是县级医院的问题,我认为有一些一叶障目。根据以上进一步研究,我的理解是:
1、集采只针对上报采购需求量参加本次集采的全国各地医疗机构,至于是三甲还是县级,那不一定。从甘李药业的公众号信息来解读,本次集采主要覆盖的还是大医院为主,基层医院为辅。
2、跟医保的关系:医院上报的是当前该产品年需求量,与该产品当时是否进入了医保目录没关系。当然如果之前没进入,以后进入医保目录的话,估计需求量会大增,但挤占的也是其他产品的份额,不会新增需求。
3、院内院外销售:我感觉评论中很多人错误的理解了院内院外销售,即认为非集采部分就只能是院外销售,显然这是一个错误想法。
胰岛素全年销售量包含医院内销售量和OTC销售量,以医院销售为主;而医院内销售量又包括参加集采的医院和未参加集采的医院。
即使是参加集采的医院,报的需求量也未必等于真实需求量,很大可能是低于真实需求量的,原因可能包括医院先报一部分试试,反正后续增加量的话也按中标价执行,而如果基础需求量报大了那医院必须采购那么多量,显然对医院不利。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L3XbcWDvmEwdxaIrEc29vw
 
 

​江特电机上看大佬的操作——地狱、人间与天堂

作者 | 有谱batman@网易新闻
​江特电机上看大佬的操作——地狱、人间与天堂 价值投资不是那么好搞的,股价的波动比想象得还要可怕。
前两天逛网站的时候,看到有人在讲一个大佬的神迹操作。出于好奇,我把全程都翻了一下,非常值得分享。今天来简单给大家说说。
这个大佬叫王新,他做的股票是锂矿牛票江特电机(002176.SZ)。
过程大概是这样的:从十大股东数据去反推,王新首度开买江特电机,在2017年四季度。大概买了10万手,成本在1.2亿左右。这是他的底仓。
​江特电机上看大佬的操作——地狱、人间与天堂
 
随后,江特电机开始暴跌。从平台12元附近跌破9块,一季度后半程反弹到13块左右。大佬减持了大概2万5千手,也就是持仓的30%左右。
因为18年二三季度江特电机十大持股都超过10万手,所以王新没有上榜,并不清楚这期间他是怎么操作的。大概率是没有动。
随后到18年四季度,大佬再度出现在十大名单里的时候,持有10万手多一点。相当于把之前减的又加回来。
但是,如果这里他只是单纯加仓的话,意味着当时持仓已经出现腰斩左右的亏损。因为2018年,江特电机从年头的12元一路跌到了年尾的6块钱。
然而真正的魔鬼考验才刚刚开始:2019年-2020年江特电机从6块钱,一路跌到最低价1.25元。传说中的脚踝斩,也不过如此。
而这期间,王新每个季度都在坚持加仓,有的时候几千手,有的时候几万手,最多的一次,在2020年一季度,一共加了13万手,这是他最大一笔加仓,而这时候股价还在3元左右。
我粗略估计了一下,2020年一季度,王大佬持有30万手,成本大概1.5亿,成本价大概5块钱左右。
而随后的2020年二季度,江特电机继续下跌到1.25元,最惨的时候,手上市值只剩下3750万左右,也就是亏损75%。
而此时,举例王大佬首次建仓的2017年四季度2年时间里,股价从12元跌到1.25元,跌了90%。
然后开始了,长达半年的横盘。这期间,王新还在继续加仓,每个季度平均价3万手。
一直加到2021年下半年,江特电机的超级主升浪来临。股价从1.25元,涨到了32元。不到2年20多倍。
​江特电机上看大佬的操作——地狱、人间与天堂
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个图所示。从2017年4季度,10万手底仓开始,一直加仓,2020年底部开始加速加仓。
大概在最高点的时候,也就是今年的三季度,王新一共持有44万手,成本约2亿元,当时市值最顶点大约14亿元。怒赚6倍。
 
​江特电机上看大佬的操作——地狱、人间与天堂
全过程大概4年时间,中间股价经历了从12元到1.25元,再到32元,高达90%的连续跌幅,和高达20倍的涨幅。最后投资绝对收益大概在4-6倍。
超级过山车。令人震撼。
如果非要从这个案例能够看出点什么,我个人的感受大概如下:
价值投资不是那么好搞的,股价的波动(特别是周期型股票),比想象得还要可怕。你觉得是低点的位置,可能还有更低点。
1. 比如2020年初跌到3块钱,够低了吧, 马上还要继续一个腰斩到1.5以下。(事实上,大佬最大一笔加仓就发生在2020年一季度,但随后马上再度腰斩。)
2. 再连续下跌中,是否会动摇初心。还能够继续加仓,坚持自己的判断。
3. 股价上涨之后,是否会因为漫长的下跌,而丧失高度判断,选择解套即走,或者赚一点就走。(大佬在主升浪的前期,中段,依然在加仓)
4. 长线投资的现金流之宝贵。大佬的做法,类似于定投,每个季度都在加仓。所以客观上,能够通过不断的低位买入,降低成本。(虽然第一笔底仓买在高位12元,占最后总持仓的25%,不算少。但最终估算总成本低于5元每股。)
5. 巨额跌幅想要扳回来,还是得需要一些有基本面且能看得见大逻辑的票。(很多股票暴跌之后,再也回不到次高点,更别提新高了。)
其实这几年,由于很多体量票大涨大跌,所以诞生了很多超级投资案例。比如陈发树2020年一季度10亿+买中国中免,一年暴赚4倍,但这种投资过于精准,我们只能看热闹。只能佩服,没啥可以思考借鉴的。
而王新这笔惊天投资所包含的戏剧性,覆盖了几乎投资的全部可能:超级暴跌,超级暴涨,时间漫长。
在漫长的时间里,扛得住巨额亏损,又扛得住巨额大赚(直到三季度还没大举减仓)。
真想听听,这个过程,这位大佬的心路历程。非一个吊炸天无以形容。最后多提一嘴,希望大家看到这个投资案例的时候,不要简单概括为:因为有钱人不在乎亏损,所以可以做到,来解释这一切。
可以这么说,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上亿的现金资产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换个角度,你可以按照你自己的资金体量,进行资金缩小类比,代入想象。如果是你,你能否做得到。我估计对于大多数人,18年到19年,晚上睡都睡不着,更别提还能坚持加仓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rYcngKighTtHBICzdrSjg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战争“隆中对” 隆基与中环的对决,虽然看起来残酷而激烈,却注定只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商战剧,一直是中国影视行业的短板。
 
在已上映的商战剧里,我们既看不到庄家操盘的分秒战争,也看不到产业链上下游的残酷博弈。像产业转型、战略对决、研发竞赛、政策规划……这些商业常见场景,通通难觅其踪。
 
与之相反,诸如“董事长提一箱子现金谈合同”、“股市一天赔光破产”、“远东最大的贸易公司帝豪集团”这类神奇剧情,倒是常常跃入眼帘。
而这些商战剧,最后又会无一例外演变成男女主角恋爱戏,让挂羊头卖狗肉爱好者直呼内行。
 
商战剧的“神奇+注水”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1,编剧对真正的商业世界并不熟悉,2,搞懂真正的商战博弈,并不简单。
 
但现实世界的商战,其实远比影视剧来得精彩,它的一进一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盈亏,它的一攻一守,可能是行业格局的转换。如果双方恰好身为行业巨头,远期效应甚至难以估量。
 
在光伏行业中,这样一场大战,正在发生。
 
2021年12月3日,光伏行业硅片巨头中环股份(002129.SZ),对自己的核心产品价格做了一次大调整。
 
对标11月的硅片价格,中环的G1硅片,每片下降0.52元,降幅9.1%;M6硅片下降0.72元,降幅12.48%;G12硅片下降0.55元,降幅6.04%。
 
制造业利润不丰,人所共知。中环的毛利率,长期保持在17%到20%之间,所以这一轮降价,不是寻常的小打小闹,而是真刀真枪地硬砍利润,可以预见,中环2021年的年报、乃至于2022年的一季报业绩,都不免会受到影响。
 
但这个动作,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就在四天前,另一硅片巨头隆基股份(601012.SH)开启产品降价,硅片双寡头的价格战,因中环的应对,而正式打响。
 
硅片,是光伏行业的核心单元;隆基与中环,这一对光伏行业中的大哥二哥,它们的竞争由来已久,并不新鲜。以价格战为先导的方式,也属常规打法。
 
之所以要对这一轮价格战格外关注,自有其特殊原因。随后的战事,又会展示出怎样的走向。这是本篇报告试图解答的问题。
硅片战争“隆中对”
先知之上,还有先知
 
小到产业方向,大到历史进程,对事物发展的观察,总离不开三类群体:先知先觉者,后知后觉者,不知不觉者。
 
所谓的先知先觉,往往依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后知后觉,则依靠传播的功劳;不知不觉者,要么是反应迟钝,要么干脆与己无关。
 
硅片降价这一事件,并不乏先知先觉者。在产业的观察者层面,发现降价的迹象,早有显露。
 
10月下旬,因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终端电站建设需求低迷,硅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迹象。由于对年末抢装的预期,硅片价格随后企稳。
 
硅片战争“隆中对”
但是这个预期,并没能持续很久,自11月19日,开工率回落的现象开始出现。
而越是临近岁末,业内越发现抢装可能不及预期,这会直接导致库存叠加上升,同时,伴随着未来硅料及硅片产能的释放,坚挺价格难以为继。
 
这推动先知先觉者做出了判断——隆基与中环,可能会相继作出降价决定。
 
二级市场则属于后知后觉者,硅片龙头降价的消息经过传播之后,开始不断发酵。市场选择用脚投票,引发了股价的下跌。
 
这个答案看似正确,但其实并不足以解释本轮降价的全部原因。
 
以隆基硅片价格走势为例,自2020年5月份,在需求高企的背景下,价格驶入了上升通道,即便在今年硅料暴涨导致下游需求萎靡的情况下,价格依旧坚挺。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迫使隆基降价呢?
 
 
硅片战争“隆中对”
 
事实上,正如同风口背后,自有吹风人一样。在先知之上,还有先知。
 
在11月30日发生隆基降价事件当天,其实还发生了一件事——通威股份旗下永祥新能源二期5.1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首批正品成功出炉。
 
这件事,乍看起来并不引人注意,但对产业而言,意义极大。
 
据悉,通威产能有望在2021年底达到18万吨,未来1年里,140亿元投资的乐山20万吨高纯晶硅项目逐步投产,通威产能预计在2022年底达到33万吨。
随着产业内其它企业产能陆续释放。产业对原料“苦硅久矣”的局面,将迎来变数。
 
硅片战争“隆中对”
 
未来硅料大量产能释放带来的结果,显而易见,它势必带来硅料价格下降,降价沿着产业链开始传导从硅料-硅片-电池-组件,组件价格下降后终端电站建设需求复苏,装机量上升,产业逐步走向均衡。
 
硅片战争“隆中对”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21年装机可能不及预期。若2021年装机不及预期的话,在2022年降价顺利传导下将使得产业失衡转向均衡,那么,装机量存在超预期的可能。
 
硅片战争“隆中对”
 
假设2022年装机需求乐观估计在225GW,按照1:1.2容配比,对应组件需求270GW,大概对应93.1万吨硅料的硅料需求;按供给来看,2022年预计101.3万吨多晶硅料的供应,硅料紧缺的情况会得到改善。
 
相对而言,硅料仍旧是众多产业链产能最为紧张的环节。预计降价后未来会保持在一个较为坚挺的价格。
 
论及一个产业中各环节的地位,最核心的环节莫过于上游原材料和终端需求,两者的博弈,往往会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态势。
 
其中一种情况是即便需求旺盛,但原材料的紧缺会制衡产业发展,这时候原材料话语权更重,今年的光伏产业便是如此。
 
另外一种情况是,当原材料供给顺畅后,终端的需求便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演化到明年,竞争态势会发生大幅变化,从今年的拉锯战,转化为为以央企为代表的电站强制约。
 
而中间环节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今年来看最惨淡的当属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即便是双寡头格局的硅片环节,同样不容乐观。
 
中游产业链价格下降的幅度可能会超过预期,明年看电站的脸色行事,将成为大概率事件,眼下,硅片的降价已然释放了信号,而从硅片环节本身的产能规划上更能清楚地发现问题。
 
2022年,中国硅片的产能规划预计达到500GW以上,而需求却不足300GW,即便剔除产能爬坡和产能替换,同样是严重过剩。
 
在这样的格局下,各大硅片厂对未来的内卷心知肚明,所有玩家都被迫进入了博弈状态。有选择血拼的,有掉头跑路的,有按兵不动的。
 
这才是构成硅片价格大战的真正背景,但价格战演变成隆基与中环的“隆中对”,还有另外一些原因。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战争“隆中对”
硅片尺寸“隆中对”
战争中的兵棋推演,是判断战事走向的一个常用手段。它的依据,是在开战前夕摸清参战各方的军事实力。
行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硅片行业的竞争态势,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那便是硅片行业集中度不断提升,至2020年CR2超过了60%,形成了隆基+中环双寡头的局面。
尤其是隆基,得益于在单晶硅片领域开创先河以及多年的深耕,长期占据龙头位置。
 
硅片战争“隆中对”
 
谈及硅片行业的竞争格局,始终绕不开182(M10)和210(M12)之争,二者站队者势均力敌,争论沸沸扬扬,不绝于耳。包括学术界、业界、券商、媒体、投资者莫衷一是,未能盖棺定论。
 
随着210硅片尺寸的推出,以182和210为代表的大尺寸硅片迅速提升渗透率。
于此同时,二者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182的优势便是边际成本,可以将M6生产线改造成182(M10)的生产线,获取超额收益,并且性能稳定,备受市场青睐。该阵营以隆基、晶科为代表。
 
210(M12)的优势便是大尺寸带来的效率提升以及安装成本的下降,现阶段辅材配套已逐步完备,随着未来折旧成本的下降,有望迎来更广阔的市场份额和效益。该阵营以中环和上级数控为代表。
 
该阵营对原有市场格局发起了猛烈的冲击。2021年第一季度中环光伏单晶硅片对外出货量折合13.2GW,外销硅片全球市占率41%,达到全球第一。
在大尺寸硅片收获成功后,近期中环又推出了更大尺寸218.2系列硅片。
 
因此,二者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各有优劣,相辅相成,成本优势和性能优势缺一不可,对于双方而言,也是个双赢局面。
 
一方面,原本的市场格局会迎来变化,210增加了市场份额,而182阵营获取了超额收益。另一方面,倘若打起价格战来,成本优势将成为决定战局的关键因素,届时,市场格局将再度变幻。
 
影响未来行业格局的不仅仅在于技术路径的选择,对资源的整合也是极为关键的,而一体化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
硅片战争“隆中对”
一体化的势在必行
一体化的含义是整合资源,将产业链不同环节产生的利润留存到终端环节,以实现降本增利的目的。
故此,各大硅片厂纷纷加入到了一体化的道路中。但各企业在一体化上的策略方向上又有所不同。
 
硅片战争“隆中对”
 
以中环、晶科为代表的硅片厂商选择硅片+电池+组件纵向一体化,并且与上游硅料企业以参股共建等形式深度绑定合作。
除此之外,也将触手伸及设备端。例如隆基股份,在设备端参股连城数控,使得成本端具备名明显的竞争优势。
 
硅片战争“隆中对”
 
而以上机数控、京运通为代表的硅片设备制造商选择设备+硅片一体化的路线,这类新贵凭借自产设备,获得了成本优势,来势汹汹。
 
硅片设备总投资额在1.8亿/GW左右,占新建产线80%以上。
单晶炉1.4亿/GW,切片机等0.4亿/GW,京运通于2020年8月完成210切片机自主研制并完成试产,21年初实现批量供货,自产单晶炉有望降低25%的硅片投资。
目前业界非硅成本下限在0.7元左右,京运通已然接近了业界的非硅成本。将目标锁定在隆基、中环上。
 
然而,历经多年的洗礼,隆基、中环在硅片龙头的位置难以撼动,多少新贵发起了进攻但仍然无果。
一位业内人士曾经做出过如此感慨:很多企业想进入硅片领域,也有大笔资金投入。但在硅片环节,却很难拼得过隆基。
 
硅片行业看似是一个“五大三粗”的行业,高资本投入,机械化生产,规模化扩张,凭借资本跑马圈地。但是,仔细深入到制程中发现,这个行业其实是一个精细活。需要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短期内难以建立起精益生产模式。
 
举个例子,拉晶工艺,隆基单次能连拉6根以上,而挑战者只能拉4根,甚至更少。并且隆基拉精良率达到95%以上,挑战者只能达到85%以上。
 
同样,切片过程中损耗和良率也远优于竞争对手。历经多年年耕耘,人才梯队的建设也远超新进入者,单从隆基拉晶人才的培养上也远超同行。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尤其是在规模化生产上,这种点滴的积累,对于自身而言是成本上的优势,对于竞争对手则意味着成本压力,影响了最终的利润。
未来价格战一旦激化,精益生产能力极大程度上影响了胜负的天平。
 
光伏产业的20年,技术迭代之快,使得短暂的胜利者常有,坐稳王座者少见。尚德的倒闭、协鑫的一度衰落,汉能的陨落,隆基、中环的崛起,上演了无数次前浪被拍在沙滩上的戏码。
 
但这个行业又有一个特点,它具备成长和周期双重属性。
作为碳减的最重要一环,未来要占据40%的发电量,而2020年还不到3%。从0到3%的过程,便孕育了如此庞大的市场,而一旦进入3%到40%的增长,其成长空间显然难于想象。
 
与此同时,内生增长能力也在体现着成长性,半导体的特性,催生着光电转换效率以月迭代。硅片、电池的多种技术路径之争也产业不断输送着新鲜血液。
 
周期性来自于政策的影响,不可否认,光伏行业的高增长与政策息息相关。双反、5.31,疫情等因素均对其产生了较深影响。此外,产能错配、供需失衡也是体现其周期性的表现。
 
我们确定的是,光伏产业仍旧处于高速增长周期内,而隆基与中环的对决,虽然看起来残酷而激烈,却注定只是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Ii9LPuCwwLN5PCkGpbiOw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文|易不二 来源|螳螂观察

年轻人从未停止消费小蓝杯。

今年夏天生椰拿铁被全网催货的盛景,与9天就突破270万杯销量的丝绒拿铁,都证明了瑞幸的生命力。

从而,瑞幸有了一份被其CEO郭瑾一用“重要的里程碑”形容的2021年半年报。

数据确实漂亮:净营收从2020上半年的15.44亿元增加到31.82亿元,同比增长106%;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5.55亿元下降到2.11亿元,同比收窄86.4%。

尤为重要的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产品单价上涨、月平均交易用户数及产品售出量的增长。

也就是说,瑞幸涨了价,年轻人还爱它。

这真的意味着瑞幸“稳了”吗?

01

咖啡生意,奶茶逻辑

先看看瑞幸是怎么走出至暗时刻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奶咖为中心,以推新速度与触达距离为基本点。

从进入中国起,咖啡就有“奶”作为灵魂伴侣。一个业内数据是,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在中国,每卖出10杯咖啡,9杯都是奶咖。

今年瑞幸卖得好的产品如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都是奶咖的“变形”。虎嗅也有报道表示,2020年以前“瑞幸研发产品,基本是咖啡类产品,但现在是奶咖类产品”。

这与奶茶的逻辑很像。奶茶以“奶+各种茶”为基本盘,创新迭代的事则交给了水果、谷物、奶油等辅料;奶咖以“各种奶+咖啡”为基本盘,用不同的品类不同口感的奶来做创新文章。

比如厚乳拿铁调高了奶的比例、生椰拿铁看上了椰汁,而瑞幸的丝绒拿铁,推出之际,瑞幸在咖啡杯腰封上写道:“这杯丝绒拿铁,从23款拿铁测试中内卷而出,成为今年的诚意之作”。

23款拿铁测试,都是围绕奶咖做文章。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既然把产品锚定在奶咖以适应更多消费者口味这一点上,免不了要像奶茶品牌一样,要不断推陈出新,来维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恰如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所写:“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瑞幸“诱惑”消费者,有两个互为助攻的手段:

推新速度快:瑞幸产品研发采用赛马机制,平均每研发22款产品只有一款能面向大众。比如今年上半年瑞幸推出了约50款新品,也就是说背后瑞幸研发了上千款产品。

触达距离近:截至今年7月,经历了2020年退市风波的瑞幸咖啡,仍然拥有4030家自营店以及1293家加盟店。几乎要追平入华22年的星巴克的5360家门店。而瑞幸的这些覆盖面足够广的门店,以超强的购买便捷性,圈住了靠咖啡续命的打工人。

这也成为了瑞幸提价的底气。

在瑞幸的小程序上,比起暗黑美式的23元的定价,灵感拿铁的26元在定价上提升了3元,而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这些爆款,定价更是提到了29元。

当然,很多人喝咖啡的习惯,都是来自瑞幸成立之初“3.8折”“2.8折”甚至“1.8折”的羊毛券。但如今,瑞幸的折扣也在“提价”。

在以亲民的价格夯实了“平价精品咖啡”的品牌印象后,瑞幸的常态化折扣早已变成了“5折”,偶有“4.8折”“4.6折”的优惠券,瑞幸都要发消息提醒“不要错过”。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口味醇正、价格便宜、购买途径便利成为年轻人选择咖啡的三大原因。

有好喝的爆款、星罗棋布的便捷门店、即便提价仍然“便宜”的价格,凭这这些关键条件,瑞幸还打了一场私域用户留存战争。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瑞幸启动了新营销策略,从过去快速获取用户的扩张性打法,转向挖掘存量用户的深度价值。

比如瑞幸的社群运营,有数据表明,瑞幸用户在加入社群后,月消费频次提升了30%,周复购人数提升了28%,MAU提升了10%左右。对于单个门店来讲,相当于每个门店一天平均增加8-10杯。

瑞据第三方市场机构监测,截至当前,瑞幸咖啡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其中,私域用户已达180多万,且每个月的入群人数还在以60多万的速度在新增。

就这样,瑞幸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02

才喘上气,对手已林立

既然年轻人这么爱瑞幸,怎么又说它没站稳呢?

两方面的原因:咖啡市场增长缓慢、分食者众多。

先看市场。

在看好咖啡品牌的发展时,艾媒咨询有一组数据被频繁引用: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赤潮AKASHIO曾有文章表示“万亿”是虚构的咖啡市场。

对此,CBNData消费站根据咖啡不同子类别的增长速度,测算出中国咖啡整体增速增速为6%或9.3%,并以9.3%的增速做了两种模型的验证测算:

根据星巴克的业绩能推算出一组较乐观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的总规模为1882.4亿元人民币,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0年。

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在906.6亿元人民币左右,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6年左右。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美国咖啡市场整体规模也不到万亿,还在培养消费习惯的中国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飞猛进的消费增长。

这也意味着,瑞幸想要占得更大的市场,还需要慢慢来。

可是,市场并不允许瑞幸慢慢来。

就在今年1至9月,咖啡领域相关项目融资事件共有21起,融资总额超46亿人民币。虽然瑞幸重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但Manner、Seesaw、M Stand等咖啡新贵,也在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冲上桌分食“蛋糕”。

其中,被称为“瑞幸第二”的Manner,在半年多时间里密集完成4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

成为资本的“新宠”,某种程度上在于摸着瑞幸过河的Manner,复制了瑞幸“低价+扩张门店”的策略。

与瑞幸20-60平方米的店铺面积相比,Manner的门店面积变得更小,多以5-10平方米的灵活面积,在人流地见缝插针地出现。而它首店的门店面积甚至只有2平方米。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价格上,Manner将单杯容量做小(中杯容量240ml、大杯容量360ml),相对降低价格,来保持15-25元区间内的快咖价。若消费者愿意自带杯子,则还可以以减去5块钱的优惠品一杯精品咖啡。

Manner的爆款产品也都集中在奶咖上,比如口碑极好的燕麦拿铁、哄抢到小程序崩溃的熊猫咖啡。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从而,2018年才开出7家门店的Manner,截至目前,开店数已经超过300家,预计2021年底门店数将会达到400-500家。

即便Manner如此来势汹汹,一时之间还难以动摇瑞幸的根基。

因为,在大家都有爆品且价格差不多的竞争格局下,离消费者更近的门店,才是最核心的护城河。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期得到资本助力的咖啡品牌,都将“开店”放在了构建品牌竞争力的第一位。

比如Seesaw,在今年上半年拿到融资后,其创始人吴晓梅表示,年底门店总数将达到100家门店左右,明年底翻倍到200家门店,未来五年之内,希望能开出500-1000家门店。

甚至就连风头正劲的线上即溶咖啡品牌三顿半,也开始了线下门店生意。其在上海的首家门店,离Manner首店仅仅2公里。

但喘了一口气的瑞幸,趁着优势还在,必须要加快速度抢占并不乐观的咖啡市场。毕竟,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咖啡基本上等同于星巴克的“稚嫩”时期了。

“正在努力使咖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消费习惯”,这是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曾对瑞幸的一句评价。在中国咖啡市场,瑞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基本教会了整个行业怎么存活。

这样的品牌,对于咖啡消费者来说,应该希望它“稳了”。

参考资料:

赤潮AKASHIO《虚构的万亿咖啡市场》

CBNData消费站《万亿咖啡市场,真的是虚构的吗?》

虎嗅《瑞幸走出至暗时刻》

全天候科技《瑞幸重生还差几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FBzqtp6Ky3CnyYLh-vwjA

这九首古诗词,中年人一定要读

人生,经少年生长,青年成长历练,亦会有硕果累累的中年。

中年,有生活之累,也有家庭之美;有人生之乐,也有世事之悲……这九首诗词,适合中年人读。

《归家》

【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中年时的生活,没有波澜,回家,有孩子的一句问候,有妻子的一杯热茶,就足以温暖人心。

人到中年,婚姻不危机,经济不翻车,就是人生赢家。

《赠卫八处士》

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时候,哭着哭着,就笑了。

人到中年,终于明白,欢聚是幸运,离别是常态。

我们所能做的,只有相聚时,大声欢笑,离开后,彼此怀念。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途,那些曾经留下的痕迹,慢慢消失不见。

通往未来的旅途上,路又远,人又疲,有人说,人一开始,是背篓前行,沿途的石子不断放入篓中,终于让人无法承受。

生活实难,如果还要负重前行,那注定是到不了心中的远方,不如放下、放开,轻装上阵,一路向前。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
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年轻时,总期待得到别人的肯定赞美,被别人否定时失落沮丧,想要去证明自己。

可是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连自己的生活都过不好,却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人到中年,就该活出最本真的自己,多讨好自己,少讨好他人,多遵从内心,少看人脸色。

《别子才司令》

方岳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自识荆门子才甫,梦驰铁马战城南。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八九;可倾诉心事的人,只有二三。生活之事,哪有完美?

有时候,虽高朋满座,却无人可倾诉。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如果找不到人倾诉,何不找个树洞,一吐为快。将心中的不快倾诉完后,再重新上路。


《浣溪沙》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春光易逝,不如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幼稚的孩童想要摘星,中年时开始忘记曾经伟大梦想,学会珍惜,释怀,学会拥抱,学会将手中的美好握紧。


《寄内》

孔平仲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中年人的爱情,是平静温暖的。

泰戈尔说:眼睛为她下着雨,心却为她打着伞。

中年人的爱情平静温暖,有被时间打磨之后的粗粝周到,伞偏向你那一边,酒也斟多你一杯,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只有默默陪伴。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饱尝离合的中年,一切皆空,万念俱灰。

人到中年,我们终会和不如意的人生握手言和。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永远不要被年龄束缚,即使人到中年,依然可以如少年般生活。

能令人欣赏的永远是超脱于年龄的东西,比如思维、生活态度、待人接物的状态,这些不需要用年龄来背书,而是一个人的修行。

人到中年,照顾好自己的亲人朋友,踏踏实实,淡定坦然面对生活。世上没有想不通的人,只有走不通的路。

人到中年,不要那么累,喜欢简单、随性的生活,不会攀比,穷点富点都无所谓,只要身体健康、家人安好,就是幸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9NSzyCW6Nn4VdzZqp2MJ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