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已走火入魔!我看到中产阶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

◎智谷趋势(ID:zgtrend) |  暴雨

 

星巴克,已走火入魔!我看到中产阶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

星巴克,怕不是被钮钴禄·瑞幸卷疯了吧?

 

9月14日,星巴克发布2025中国战略愿景,宣称计划至2025年,新增开3,000家门店。

 

就是平均每9小时开出一家新门店!

 

要知道,星巴克从1999年进入中国,这23年门店数量也还不到6000家。

 

平均1年开店数量也就260家左右吧。

 

现在3年就要超10年的速度,它是吃错药了吗?

 

还是被“开店狂人”瑞幸附体了?要不干脆改名“瑞幸克”得了。

 

不是我故意唱衰它,如果是放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高飞猛进的时候,我相信星巴克是行的。

 

但现在,我左看右看、横看竖看,都觉得星巴克有些“走火入魔”了。

 

星巴克现在面临的形势,可以说是前是狼,后是虎,中间还有蠢蠢欲动的小松鼠。

 

还记得前阵子,我们有一个论调,叫做中产的尽头是滴滴。

 

但现在我要修正下这前半句了,中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还有开咖啡店。

 

不说远的,说近的。早上,我们的首席内容官北大S博士告诉我,最近他身边不少广州朋友,都邪门地跑去开咖啡店了。

 

“随便一数,至少3个”

 

“有海关职员,还有做保险的,都有正经工作”

 

要知道他的朋友都是实打实的中产(或以上),不差钱的主。别说一天一杯星巴克了,就是喝一杯倒一杯也不算个事,竟然也开起了咖啡店。

 

而我自己身边也有2个记者朋友,搞起了咖啡店副业。

 

这么看,咖啡店老板浓度,未免太高了点,说明了什么?

 

开咖啡店,已经成为了中国中产阶级“最后的体面”。

 

这些曾经被星巴克收割的中产朋友们,面临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资产有缩水的风险时,第一时间想的是搞副业,副业第一名是开咖啡店。

 

为什么不去开餐饮店?

 

餐饮店,干不干的好靠的是请不请得到一位厉害的大厨,这比找结婚对象还难。而且,弄餐饮的不仅充满烟火(油污)味,还要放下身段去讨好食客挑剔的味蕾,忍受各种批评(中产的腰不能折)。

 

咖啡店就不一样了,标准化程度相对高,而且还很有格调,很有文化的气息,十分符合中产的身份。

 

“我买得不是咖啡,是一种情怀”云云。

 

如果说中产朋友们的咖啡店,零零星星,还不成气候。那狂野的瑞幸,在门店数量上已经甩星巴克甩了一条街。根据瑞幸今年第二季度的财报,其总净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了72.4%;而星巴克中国第二季度的营收,只剩 37.2亿,同比下跌了39.8% 。

 

还有字节跳动、华为、李宁等等大佬们,都下场夺食了。拐角遇到一家咖啡店,真的不要太容易。

 

星巴克能不急吗?

 

有句话说,当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都开始谈论股市或要进入股市的时候,说明牛市很快到尾声了,熊市很快要来了。

 

星巴克3年3000家店,我赌1块钱,它实现不了。

 

星巴克,已走火入魔!我看到中产阶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

前年,不买基金,仿佛错过了几百万(当然,今年是反过来)。

 

今年,不开咖啡店,仿佛错过了几百万(当然,几年后说不准)。

 

那到底是星巴克能打,还是中产朋友们,这些新晋咖啡店老板能打呢?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上上周末,我的朋友在广州探店,发现有一家NOKPI咖啡店,初衷是“不设指标”,结果一进店,傻眼了!

 

全部客人,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简直空气里弥漫的全都是KPI的味道。

 

这场景,过去只有在星巴克才看得到。

 

毕竟说白了,星巴克葫芦里卖的,压根不是口味不咋地的咖啡,而是“第三空间”。

 

那是中产、小资们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星巴克里保不准每天都有“1个亿小目标”的投资项目诞生。

 

可能一个投资人揣着几十亿,一天就要见5拨人,续4杯冰美式。

 

但现在的星巴克呢?

 

周末走进去,全是搞补习“游击战”的,或者开黑打《王者荣耀》的,吵得跟下课时课室走廊一样。

 

这氛围,还谈什么1个亿小目标的投资项目啊?

 

只能换个小众咖啡店了,安安静静,又有“1个亿”的打工氛围。

 

还有,咖啡味道通常不会太差。

 

星巴克,拿什么去跟它们竞争呢?

 

现在,中国的新咖们是玩疯了,酸菜拿铁、香菜咖啡、高粱酒特调咖啡,甚至藿香正气水咖啡都出来了,反正怎么接地气怎么来,走进店里客人都要怀疑拿错隔壁菜馆菜单了。

 

但星巴克岿然不动,它可能是进入中国最“端着”的洋品牌了。

 

你看隔壁的肯德基,老北京鸡肉卷、武汉热干面、福州鱼丸、白粥+安心豆浆油条……真的是跪着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本地化做得彻彻底底。

 

还有,看到经济不景气,“拼多多”现象蔓延,肯德基疯狂搞“疯狂星期四”,优惠促销力度跟吃个沙县小吃相差无几。

 

但星巴克始终那么“高冷”,价格在中国咖啡市场遥遥领先,1杯星巴克=2杯瑞幸=6瓶雀巢。

 

面临新咖围攻,市值蒸发千亿的困境,今年4月4日,“星巴克之父”霍华德·舒尔茨再度“出山救火”,以1美元的薪酬担任星巴克临时CEO。

 

但这“火”怕是扑不灭了。

 

星巴克,已走火入魔!我看到中产阶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

谈点更实际的,星巴克这3000家店,要开到哪里去?

 

朋友们想必知道,星巴克选址是大有考究的。

 

有六个关键点:1. 找到聚客点 2. 找到中高收入人群以及高等教育学历人群 3. 重视可视性,橱窗就是最好的招牌 4. 注重交通便利性 5. 集中式开店,降低配送成本 6. 成熟稳定的商业环境。

 

简单地说就是,开店的地方,非富即贵。

 

它牛到什么程度呢?

 

进得了故宫,进得了寺庙,还惊动得了各地市长。

 

2007年,一篇名为《请星巴克从故宫里出去》的博客文章掀起轩然大波,作者将故宫的星巴克看成文化入侵,向其开炮。星巴克最后是在质疑声中走出了“紫禁城”。

 

但没想到几年(2012年)后,它就大摇大摆地入驻灵隐寺景区。被称为“不仅入得皇城,还入得空门。”

 

进去这家星巴克店后,服务生会微笑地问:施主,您是大“悲”还是超“大悲”,或者是“大慈大悲”?当然,也会有顾客调皮反问:“我能续悲吗?”

 

在灵隐寺的“保佑”下,寺庙里的星巴克确实生意兴隆,成了网红打卡点,还开了第二家。

 

曾经,星巴克指数,也是衡量一座城市营商环境的指标之一。各地市长是绞尽脑汁想引进星巴克,为城市装点门面。

 

媒体公开报道,11年前,号称全球最敢赌的城市合肥,其市长带队到上海,才总算搬动了星巴克,双方签署了战略协议。此后,合肥把最核心商圈的资源都拿出来供星巴克挑选,才有了2011年8月,星巴克正式落户合肥。

 

只是,今时不同往日了。星巴克在中国200多个城市已经开了近6000家门店了,核心商圈基本都被占领了,这要再开出3000家门店,能开到哪里去?

 

星巴克中国2025战略就提到一点,要覆盖中国300个城市。

 

不出意外,应该就是下沉市场了。让小镇青年,也能手捧一杯星巴克。

 

但星巴克随便一杯冷萃冰咖啡都要37块钱,你让拿着三五千工资的小镇青年,怎么喝得起?

 

等等,疯狂开店,走下沉市场,这不是瑞幸在干的事吗?

 

根据网易数读数据,在三四五线城市,星巴克开了772家门店,瑞幸则有1628 家门店。

 

星巴克公然向钮钴禄·瑞幸宣战,我看星巴克迟早要改名“瑞幸克”。

 

到时候,它会像一夜之间满大街冒出来的“江南皮革厂”一样,进退不得。

 

星巴克,已走火入魔!我看到中产阶级的尽头不仅是滴滴

 结语

 

在中美关系错综复杂的今天,美国的科技巨头苹果和餐饮巨头星巴克,仿佛嗅到了历史的不寻常信号。

 

它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扩大在中国影响力,抱团打击华米ov+瑞幸。

 

但是这一次,恐怕不会像20年前那么简单。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W0YT6afmyT3jzqCwjPyRw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文|易不二 来源|螳螂观察

年轻人从未停止消费小蓝杯。

今年夏天生椰拿铁被全网催货的盛景,与9天就突破270万杯销量的丝绒拿铁,都证明了瑞幸的生命力。

从而,瑞幸有了一份被其CEO郭瑾一用“重要的里程碑”形容的2021年半年报。

数据确实漂亮:净营收从2020上半年的15.44亿元增加到31.82亿元,同比增长106%;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15.55亿元下降到2.11亿元,同比收窄86.4%。

尤为重要的是,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产品单价上涨、月平均交易用户数及产品售出量的增长。

也就是说,瑞幸涨了价,年轻人还爱它。

这真的意味着瑞幸“稳了”吗?

01

咖啡生意,奶茶逻辑

先看看瑞幸是怎么走出至暗时刻的。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奶咖为中心,以推新速度与触达距离为基本点。

从进入中国起,咖啡就有“奶”作为灵魂伴侣。一个业内数据是,大约有95%的中国人不接受完全不加奶不加糖的“黑咖啡”。在中国,每卖出10杯咖啡,9杯都是奶咖。

今年瑞幸卖得好的产品如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等,都是奶咖的“变形”。虎嗅也有报道表示,2020年以前“瑞幸研发产品,基本是咖啡类产品,但现在是奶咖类产品”。

这与奶茶的逻辑很像。奶茶以“奶+各种茶”为基本盘,创新迭代的事则交给了水果、谷物、奶油等辅料;奶咖以“各种奶+咖啡”为基本盘,用不同的品类不同口感的奶来做创新文章。

比如厚乳拿铁调高了奶的比例、生椰拿铁看上了椰汁,而瑞幸的丝绒拿铁,推出之际,瑞幸在咖啡杯腰封上写道:“这杯丝绒拿铁,从23款拿铁测试中内卷而出,成为今年的诚意之作”。

23款拿铁测试,都是围绕奶咖做文章。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既然把产品锚定在奶咖以适应更多消费者口味这一点上,免不了要像奶茶品牌一样,要不断推陈出新,来维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恰如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所写:“想要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就不能让他们休息。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的诱惑,持续处于永不枯竭的兴奋之中,持续处于怀疑和不满之中。”

瑞幸“诱惑”消费者,有两个互为助攻的手段:

推新速度快:瑞幸产品研发采用赛马机制,平均每研发22款产品只有一款能面向大众。比如今年上半年瑞幸推出了约50款新品,也就是说背后瑞幸研发了上千款产品。

触达距离近:截至今年7月,经历了2020年退市风波的瑞幸咖啡,仍然拥有4030家自营店以及1293家加盟店。几乎要追平入华22年的星巴克的5360家门店。而瑞幸的这些覆盖面足够广的门店,以超强的购买便捷性,圈住了靠咖啡续命的打工人。

这也成为了瑞幸提价的底气。

在瑞幸的小程序上,比起暗黑美式的23元的定价,灵感拿铁的26元在定价上提升了3元,而厚乳拿铁、生椰拿铁、丝绒拿铁这些爆款,定价更是提到了29元。

当然,很多人喝咖啡的习惯,都是来自瑞幸成立之初“3.8折”“2.8折”甚至“1.8折”的羊毛券。但如今,瑞幸的折扣也在“提价”。

在以亲民的价格夯实了“平价精品咖啡”的品牌印象后,瑞幸的常态化折扣早已变成了“5折”,偶有“4.8折”“4.6折”的优惠券,瑞幸都要发消息提醒“不要错过”。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显示,口味醇正、价格便宜、购买途径便利成为年轻人选择咖啡的三大原因。

有好喝的爆款、星罗棋布的便捷门店、即便提价仍然“便宜”的价格,凭这这些关键条件,瑞幸还打了一场私域用户留存战争。

从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瑞幸启动了新营销策略,从过去快速获取用户的扩张性打法,转向挖掘存量用户的深度价值。

比如瑞幸的社群运营,有数据表明,瑞幸用户在加入社群后,月消费频次提升了30%,周复购人数提升了28%,MAU提升了10%左右。对于单个门店来讲,相当于每个门店一天平均增加8-10杯。

瑞据第三方市场机构监测,截至当前,瑞幸咖啡活跃用户超过6000万。其中,私域用户已达180多万,且每个月的入群人数还在以60多万的速度在新增。

就这样,瑞幸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02

才喘上气,对手已林立

既然年轻人这么爱瑞幸,怎么又说它没站稳呢?

两方面的原因:咖啡市场增长缓慢、分食者众多。

先看市场。

在看好咖啡品牌的发展时,艾媒咨询有一组数据被频繁引用:2020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达3000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因为统计口径的问题,赤潮AKASHIO曾有文章表示“万亿”是虚构的咖啡市场。

对此,CBNData消费站根据咖啡不同子类别的增长速度,测算出中国咖啡整体增速增速为6%或9.3%,并以9.3%的增速做了两种模型的验证测算:

根据星巴克的业绩能推算出一组较乐观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的总规模为1882.4亿元人民币,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0年。

根据USDA(美国农业部)的数据,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在906.6亿元人民币左右,达到万亿人民币规模需要26年左右。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作为全球最大的咖啡市场,美国咖啡市场整体规模也不到万亿,还在培养消费习惯的中国市场,很难在短时间内有突飞猛进的消费增长。

这也意味着,瑞幸想要占得更大的市场,还需要慢慢来。

可是,市场并不允许瑞幸慢慢来。

就在今年1至9月,咖啡领域相关项目融资事件共有21起,融资总额超46亿人民币。虽然瑞幸重新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但Manner、Seesaw、M Stand等咖啡新贵,也在借助资本的力量,迅速冲上桌分食“蛋糕”。

其中,被称为“瑞幸第二”的Manner,在半年多时间里密集完成4轮融资,估值达到20亿美元。

成为资本的“新宠”,某种程度上在于摸着瑞幸过河的Manner,复制了瑞幸“低价+扩张门店”的策略。

与瑞幸20-60平方米的店铺面积相比,Manner的门店面积变得更小,多以5-10平方米的灵活面积,在人流地见缝插针地出现。而它首店的门店面积甚至只有2平方米。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价格上,Manner将单杯容量做小(中杯容量240ml、大杯容量360ml),相对降低价格,来保持15-25元区间内的快咖价。若消费者愿意自带杯子,则还可以以减去5块钱的优惠品一杯精品咖啡。

Manner的爆款产品也都集中在奶咖上,比如口碑极好的燕麦拿铁、哄抢到小程序崩溃的熊猫咖啡。

瑞幸咖啡,硬生生被年轻人“抢救”回来了?

从而,2018年才开出7家门店的Manner,截至目前,开店数已经超过300家,预计2021年底门店数将会达到400-500家。

即便Manner如此来势汹汹,一时之间还难以动摇瑞幸的根基。

因为,在大家都有爆品且价格差不多的竞争格局下,离消费者更近的门店,才是最核心的护城河。

这也是为什么,在近期得到资本助力的咖啡品牌,都将“开店”放在了构建品牌竞争力的第一位。

比如Seesaw,在今年上半年拿到融资后,其创始人吴晓梅表示,年底门店总数将达到100家门店左右,明年底翻倍到200家门店,未来五年之内,希望能开出500-1000家门店。

甚至就连风头正劲的线上即溶咖啡品牌三顿半,也开始了线下门店生意。其在上海的首家门店,离Manner首店仅仅2公里。

但喘了一口气的瑞幸,趁着优势还在,必须要加快速度抢占并不乐观的咖啡市场。毕竟,如今的市场格局,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咖啡基本上等同于星巴克的“稚嫩”时期了。

“正在努力使咖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消费习惯”,这是商业杂志《Fast Company》曾对瑞幸的一句评价。在中国咖啡市场,瑞幸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基本教会了整个行业怎么存活。

这样的品牌,对于咖啡消费者来说,应该希望它“稳了”。

参考资料:

赤潮AKASHIO《虚构的万亿咖啡市场》

CBNData消费站《万亿咖啡市场,真的是虚构的吗?》

虎嗅《瑞幸走出至暗时刻》

全天候科技《瑞幸重生还差几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FBzqtp6Ky3CnyYLh-vwjA

瑞幸痛揍新消费

1

和现在的新消费一比,瑞幸显然更值得投资。

周末和好几个做投资的人吃饭,谈起现在的新消费行业,大家普遍都觉得疯了。

开头这话其实不是我说的,而是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说的,并且得到了在场投资人的一致认可。

甚至他们在商量,如何才能在这时候,再拿到一点瑞幸的份额,如果瑞幸愿意要钱的话。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非常离谱?

我听着是觉得挺奇怪的。

瑞幸痛揍新消费

咋一听非常离谱,但和几家新晋的咖啡的估值比起来,其实比他们靠谱。

咖啡行业,堪称估值最魔幻的行业之一(和新能源比五五开吧),这个行业的单店估值已经到了拼想象力的地步了。

无论是manner还是M stand,单店估值都过亿了。

这是很明显的泡沫,但大家纠结的是,要不要拥抱泡沫。

一方面,真的怕,但是不拥抱吧,钱投不出去,能容纳大资金的行业也不多。

咖啡店这条赛道确实可以容纳大钱。

毕竟咖啡这东西,其实本质就是豆浆,只要控制好原材料(豆子+集中烘焙),其实出品是可以标准化的,甚至比煎饼果子标准化都要容易的多。

只要能标准化,就能快速扩张,就能容纳更多资金,星巴克典型的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星巴克肯定是不愿意被拿来和他们比的,星巴克已经得了新消费PTSD了,做梦都是瑞幸的形状。

瑞幸痛揍新消费

星巴克在中国内地有五千家,每年还会有新增大几百家门店的拓店计划,这说明市场空间还是有的。每家大几百家门店,每家店几十万的投入,至少大几亿的投入。

所以资本可以把钱花出去。

这时候也别业务不业务了,先把钱花出去吧。

钱花不出去,其实是大家最大的焦虑。

很多机构募的钱是有期限的,并不是什么长期的钱,到期有被赎回的压力,这和公募基金是一样的道理。

要投出去,并且有超额回报。

这期基金干得好,才能募集到下一轮基金。

干的好的第一步,得先把钱投出去,把牛吹出去。

天天拿着金主的钱摸鱼也不像话。

瑞幸痛揍新消费

无论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市值或者估值都是取决于共识。

风口来的时候,茅台50倍PE,大家都觉得便宜。

共识破的时候,茅台25倍的PE,大家觉得全是泡沫。

共识≈故事≈风口。

现在一级市场的风口就是新消费,而且是超级大风口,大到卷起来了。

这时候再看瑞幸,莫名其妙就香起来了,你敢信?

如果说贾老师对中国市场进行了新能源汽车的启蒙,那么瑞幸就是中国市场进行了咖啡的启蒙。

虽然都没开个好头,但莫名其妙的有了还行的结果。

离谱坐火箭,离谱上天了。

瑞幸痛揍新消费

虽然真的离谱,但没开玩笑,最近真有大量资本在重新调研瑞幸。

这里我提醒下哈,鉴于这家公司管理层出现过重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我们作为散户,老老实实喝咖啡就算了。

这里我提醒下哈,鉴于这家公司管理层出现过重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我们作为散户,老老实实喝咖啡就算了。

这里我提醒下哈,鉴于这家公司管理层出现过重大的道德和法律风险,我们作为散户,老老实实喝咖啡就算了。

我写了三遍,散户吃瓜就行,别想太多。

瑞幸痛揍新消费

我觉得特别好玩儿的是,瑞幸从当年的小甜甜到后来的牛夫人又焕发了今天的第二春。

考虑到他们现在居然还盈利了(我反正对此不发表意见,我也不知道真假,他们自己说的),现在的状况反而是他们在拿捏手上钱太多的资本。

虽然瑞幸退市了,但还是可以在粉单市场上交易的,理论上来说其实也还算是中概股的一只。

今年中概股沦为中丐股,放眼望去,只有瑞幸成为最耀眼的那颗星。

从去年退市开始,瑞幸在粉单市场的股价已经整整翻了41倍。

你,一点,都没看错。

虽然这个世界风水轮流转,但没人告诉我这是滚筒洗衣机啊。

瑞幸痛揍新消费

瑞幸的市值在40亿美金左右(按照粉单算的),现存店铺数量是5000-6000家门店,如果按照5000家门店计算,平均单店估值是80万美金左右,也就是五百多万人民币。

对比一下,消费的新宠Manner的估值已经飙升至28亿美元,总共的门店数是133家店,单店估值过亿。

一家manner=20家瑞幸。

正常人也知道哪个是泡沫。

更魔幻的是,瑞幸的资产成色居然还行,市场营销更不止是行,生椰拿铁今年真的破圈,一度抢都抢不到。

价格方面,目前来看,即使没有大量的折扣券,和新冒出的这些咖啡新秀比起来,瑞幸价格上仍然没有什么劣势,当然也没有优势。

但是如果价格差不多,产品差不多,那拼的就是咖啡的获取便利性,也就是开店的密度方面。

密集的线下店铺本身就是广告。

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这个品牌,那么自然而然你下一次想喝咖啡的时候,这个品牌就会在你的决策list里。

瑞幸痛揍新消费

第二,线下店铺的密集就和要把货铺满货架一个道理,商圈是有限的,可以开店的位置是有限的。

你占住了,别人就进不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瑞幸仍然是这个赛道里的王。

不对,星巴克算王,瑞幸算王后吧。

其他品牌也就算是个王子,还在争太子。

瑞幸痛揍新消费

瑞幸开了5000家店,并且让这些店有效地运营了很久,无论在店铺运营还是供应链方面,这都是先跑者的一个优势。

店越多确实越有优势。

开店多不仅仅是会有供应链的优势,而且是用户随时被召回的优势。

你走在大街上,突然想要喝咖啡了,即使你再钟爱某家品牌,大概率也不会打车去10公里之外的门店。

而已经密集铺设的瑞幸就成为你唯一的选择,你不情愿地走进这家充斥着负面新闻的咖啡店,当然,瑞幸在资本端臭名昭著,在C端其实没啥坏名声,毕竟没坑过消费者。

然后点了一杯江湖上已经流传很久的生椰拿铁。

吸管一插,撮一口,真香。

这就是门店已经形成网状的优势。

瑞幸痛揍新消费

5000家门店是一个资本喂出来的怪胎,是快速催生的产物。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星巴克在中国这么多年也才这个数字。

瑞幸的财务丑闻,就是出在了过于激进、急于割韭菜的拓店策略。

靠着高频的补贴来获客,然后再把资本市场上获得的融资又去开更多的线下店,而且快速开店的成本又会比以正常节奏开会高不少。

快,决定了钱需要更多。

而一个很差的业绩又没有办法融到足够多的钱。

最终原有的管理层走了一条歪路:造假。

这是孽因。

但当初的孽因,阴差阳错结出了今天的果子。

造假的瑞幸前管理层和几个做局者,用着美股股民的血汗钱喂出来了这么一个怪胎,但却并不影响这个怪胎成了一个更有优势的咖啡品牌。

简直就像是农家肥喂出了好味道的蔬菜。

真的是离谱。

瑞幸痛揍新消费

在瑞幸这个案例之后,恐怕没有一家资本敢于再次冒险,快速铺开这么多门店。

从各家咖啡新秀的开店计划,也可以看到资本一边是勇敢的,敢于给单店过亿的估值,一边又是胆怯的,每一家开店的计划都只是几百家。

这时候瑞幸的五千家门店反而成了护城河。

今天提起瑞幸,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除了店铺的数量以外,更有造假丑闻效应。

但在资本市场的造假除了让股民们痛骂这个连累到中概股信用的管理层以外,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个信用问题并没有让他受损。

对于消费品品牌而言,尤其是食品饮料,真正影响口碑的只有产品品质和卫生情况。

这也是瑞幸仍然在公众舆论中还保持着不算好也不算坏的口碑。

瑞幸痛揍新消费

这种近乎国民级的知名度和早期激进的扩张策略让瑞幸在数字化和私域流量的运营上是技高一筹的。

生椰拿铁的爆火就源自于瑞幸在于对用户数据的沉淀。

更多的用户数据,可以提供产品研发上的支持。

门店多,不仅仅是流水好,其实也有数据多的优势。

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瑞幸可能真的是要暴打这些资本新宠的。

你给这些资本新宠投资,你还需要担心管理层会不会造假。

但你投了瑞幸,你不会担心的。

它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它是真的会造假的。

瑞幸痛揍新消费

但这次造假的成本要比之前高多了。

你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所有的人都看着你出第二次丑。

资本不怕你坏,资本怕你未知。

瑞幸虽然退市了,但它比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受到更多关注度。

退市退了个寂寞,无数双眼睛都盯着。

原有的管理层已经被踢出局了,原有的投资机构在被人奚落之后还给瑞幸定增了数亿美元,说明是他们相信现有的管理层。

那两家投资机构的压力不比瑞幸小,如果瑞幸成不了,投资机构背后的金主爸爸们把他们蛋都给弄出来。

瑞幸痛揍新消费

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瑞幸,在这些新消费泡沫里,居然是最实在的那个。

真是百年魔幻。

另外,并不是瑞幸变好了,而是世界变坏了。

我已经不知道该说啥了。

可能,这就是魔幻的商业世界吧。

我看不透。

淦。

瑞幸痛揍新消费

仙人JUMP

点击关注下方账号!

你将感受到一个放飞自我的灵魂

且每篇文章都有惊喜

———————–

感谢你的阅读,下面是1个抽奖链接按钮,8月26日晚上19点开奖,一共1888元,666个红包,感谢大家的支持。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在看和转发,点我参与抽奖!点我参与抽奖!

 

【我看不透这个魔幻的世界】

瑞幸痛揍新消费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从没有哪个餐饮品牌像瑞幸一样,把做餐饮变成了坐过山车。

 

财务造假爆雷之后的6月29日,瑞幸咖啡在纳斯达克正式停牌,进行备案退市。围观者一致的看法是,这下完了,瑞幸真的要完了。

 

眼看2020年即将过去,瑞幸不但没有大规模溃败的迹象,甚至还传出了盈利的消息,实在是令人好奇。

 

作者:王菁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ID:cylbnc)

 

01

瑞幸宣布盈利是真的,还是“忽悠”接盘侠?

 

就像“追剧”一样,外界一直关注着瑞幸的“大结局”,只是最近传出的消息让人挺意外。

 

综合几家媒体的报道来看,8月8日,瑞幸召开了一场“年中全国会议”。会议上,瑞幸对内公布了部分业务情况:截至7月,单店现金流已为正数;除去未营业的门店,已实现整体盈亏平衡;管理层预计,根据目前的经营状况,2021年将实现整体盈利。

 

议论声随之而起,一些懂财务的餐饮人评论,“盈亏平衡”的说法非常模糊,其使用的“单店现金流”和“单店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不够严谨。

 

更有人揣测,这些报道是瑞幸故意放出来的风,“目标应该是潜在的接盘者或者投资机构”。

 

为了侧面考证“盈利”的说法,内参君接触了数位瑞幸门店的运营管理人员,他们大多表示,从自己管辖范围门店的运营数据来看,现金流真的还不错。

 

北京一位运营管理人员称,10月份北京的瑞幸门店日平均杯量在550杯左右,“卖到这个杯量怎么会不赚钱。”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公司内部有一个大致的盈亏平衡指标,即单店日均销量200杯,日流水2600元,北方市场只有少数城市如石家庄、兰州等达不到这个标准,而南方市场则整体更加乐观。

 

瑞幸的一位店长告诉内参君,店里的咖啡饮品,算上房租水电人工等支出后,单杯综合成本在9到10元,“现在大额折扣券已经没有了,买一杯瑞幸最少13、4元,门店养活自己没有问题的。”

 

这些内部运营数据,一般来讲没有水分,看来瑞幸只靠卖咖啡,真的能赚到钱。当然这些数据都刨除了前期扩张过程中的巨额“基建”投入,但是从“活着”的角度出发,这样的运营情况已经非常不错了。

 

02

为“投资人而生”To VC 模式,竟然救了自己的命

 

瑞幸的单店生存能力为什么这么强?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先用一句话概括,瑞幸为了让资本市场相信自己能开10000家店,从一开始就按照“万店规模”搭建了运营管控体系,不惜成本地追求超高标准的运营质量,这反而在资本神话破灭之后,成了瑞幸最后的傍身之技。

 

瑞幸在门店扩张的过程中,大量吸收了来自麦当劳、肯德基等大型连锁餐饮集团的成熟运营管理人员,一些人称,“本来以为麦肯的SOP已经够变态了,没想到瑞幸更上一层楼。”

 

根据他们的描述,门店的日常运营SOP极为细致,且有全天视频监控,考核也相当严格。

 

举个例子,做拿铁的牛奶,自开封后就要开始计算有效期,除了往杯里倒牛奶的时候,这瓶牛奶绝不允许出现在冰箱以外的地方。一旦店员乱放牛奶被视频监控发现,就会被定性为食品安全事故,整个运营条线的绩效奖金都会泡汤。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瑞幸有专门的稽查部门随机出没于全国各门店进行飞行检查,他们的收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到门店后都恨不得拿着放大镜看,冰箱里的一点污垢,操作台面上的一丝缝隙都会成为扣分理由。

 

管理是有成本的,变态的管理自然会产生变态的成本,从做生意的角度来讲,这样根本没必要,瑞幸到底是图啥?

 

作为中国商业史上“to VC模式”或者说“to IPO模式”的巅峰之作,瑞幸所有的品牌故事、商业模式、战略布局,都是为了在路演台上征服投资人而生。

 

投资人不是傻子,瑞幸夸下的海口,必须有相应的顶层设计来支撑,看似变态的高标准,保证了瑞幸开店大军如同坦克一般,迅速占领了全国高地。

 

也正是这种旁人难以企及的运营质量,使得消费者的体验极佳,即使是在内部已经翻江倒海之后,依然能保持门店的上佳状态,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反过来保住了企业的性命。

 

03

剧变之后,瑞幸做了哪些有效动作?

 

从根本上来讲,瑞幸在资本市场的翻船,对于消费者端的体验没有任何影响,“割美国韭菜”的梗反而成了一个具有传播性的话题,无形地为瑞幸带来了流量,再加上运营端给力,瑞幸在今后的生命力仍然旺盛。

 

经此一役,瑞幸老老实实卖咖啡的动机也更加明显,今年一直在积极地调整市场策略,优化运营成本,在饮品赛道上稳扎稳打。

 

进校园

 

去年春天,内参君回母校郊游,意外发现学校食堂的顶楼开了一家瑞幸咖啡。走进去一看,环境令人惊艳,宽敞明亮的座位正对校园主楼,学校风景一览无余,店内坐满了来自习或休闲的学生,一个座位都找不到。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洞察到了校园细分场景的机遇,使瑞幸燃起了争取年轻群体的野心。今年,瑞幸已经将进校园作为发展的重要战略,目前已经开店300多家,目标是进驻全国所有高校。

 

校园市场巨大的饮品需求和庞大的消费群体无疑是瑞幸前进的动力,校园店有学生专属的新品,近期先后上线了小鹿招牌奶茶、自习啵啵奶茶、下课布丁奶茶、姐妹仙草奶茶、宿舍椰果奶茶等,从产品设计到命名,都投大学生所好。

 

瑞幸针对学生开发的营销活动和社群拼单活动,很对年轻学生的胃口。这些年轻消费者对于品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更是引人遐想。

 

控成本

 

据报道,瑞幸咖啡门店战略由原来的“快速扩张占领市场”调整为“精细化运营创造盈利”。

 

各大区独立核算,见不到回头钱的项目也逐一被砍,无人咖啡机“瑞即购”和无人售卖机“瑞划算”已经停止,小鹿茶也正在被边缘化。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这意味着,瑞幸扩张会更加谨慎,门店新增速度将会减缓,但每一家门店都将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店效,挖掘更大的潜力,这一点也在店长们的运营考核指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瑞幸每家店的饮品原料成本、包装成本、低值耗材成本,都会有统一测算,甚至顾客要求咖啡去冰后补充进去的牛奶,都会单独列出一项。这样的成本测算由来已久,却在战略调整之后更加受到重视。

 

推新品

 

在产品端,瑞幸正在持续发力,内部的产品研发团队一直在扩充,新品全面出击,既有叫好叫座的独创爆品,也有“拿来主义”的模仿之作。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9月份,瑞幸推出“厚乳”系列,将常规的牛奶升级为冷萃厚牛乳,醇厚的口感立刻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而“小鹿料多多”则和CoCo的拳头产品“奶茶三兄弟”高度相似,同样销量不错。

 

加上瑞幸专攻学校场景的系列新品,整个推新品节奏显得十分有活力。

 

04

想走得更稳,先治好互联网公司常患的“云端病”

 

仅从运营层面上来看,瑞幸是相当有活力的,照此发展,在餐饮赛道上将始终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内部人士称,明年瑞幸新开店计划是800家,总店数将达到5000家。

 

由于商业模式实在特殊,瑞幸也带有互联网公司的一些常见通病,最突出的就是过度依赖线上,运营和营销不落地的“云端病”。

 

比如,瑞幸近期所有的新品发布和营销都在网上进行,营销号上狂轰滥炸,线下门店连一张新品推荐海报都很难见到。

 

今年以来,瑞幸经常被吹爆的私域流量建设,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截止今年7月下旬,瑞幸企业微信用户数量已超180万,用户福利群数量9100+,并且一直在高速攀升,但是这些私域流量却全部被总部统一管控。

 

彻底翻车后,瑞幸为什么还能撑到今天?

 

群里只有首席福利官在不停地推新品,发优惠券,店长不允许直接与顾客互动。过去瑞幸的店长会以个人名义组织一些顾客群,群里抢券、聊天、预定饮品,十分热闹,而现在的群主却是一个“没得感情的发券机器”。

 

从效率和秩序上来讲,这样做无可厚非,只是餐饮历来重现场,缺了门店的高度配合,很多策略的效果都将大打折扣。再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餐饮品牌,都必须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并找到平衡点。

 

– END –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aUhCIEF9e1lU6hw9Cl6Qw

看看人家的同学!

看看人家的同学!

几天前,华尔街日报独家披露了瑞幸造假案的一些细节。

 

在瑞幸上市之后,一开始员工们大量刷单,后来可能觉得太慢,逐步变为虚假外部公司刷单。

 

这些伪装成航空公司和银行的咖啡爱好者们,昼伏夜出,2019年全年一共采购了十几亿的咖啡。

 

这些公司和个人,来自神州优车、瑞幸,甚至是陆正耀的亲戚和同学。比如一次出手就是100万咖啡券的青岛志炫,就是陆正耀同学王百因的公司。

 

按照买一送一的标准,十几亿的咖啡券起码是上亿杯咖啡。乃悟理解他们想一起陪着陆正耀成功,可这样上顿陪,下顿陪:

 

也不怕喝出胃下垂?

 

今天,神州租车公告说,陆正耀手里21.26%的神州租车股份,要卖给北汽集团了,如果交易达成,北汽将成为仅次于联想的神州租车第二大股东,陆正耀则净身出户。

 

这些股份原本是打算卖给华平投资的。此前,华平方面宣布他们会分两批接手这些股份,但也要求神州系不能隐瞒重大事项和接受尽职调查。

 

星球写过,作为胡建雄狮,东南部时间管理能人的陆正耀以前有很多好朋友。之前乃悟觉得老陆都到这个地步了,还有这么多朋友想着帮他,很不容易。直到看到最近的剧情,才觉得这些朋友一点也不简单。

 

华平投资第二批股权还没开始接手的时候,大家突然宣布交易中止。

 

显然,有人比美国人背景的华平更急。

 

瑞幸暴雷几天后的4月13日,北汽集团宣布将与神州租车全面战略合作。通过车辆采购、汽车新零售、技术合作、大数据以及金融服务等方式:

 

深度融合。

 

其实双方的融合早就开始了。

 

宝沃是北汽的一块心病,这家源自德国的汽车品牌在中国遭遇了严重水土不服,销售乏力,年年巨亏,导致母公司福田一直给它输血。

 

福田总经理王金玉因为宝沃不争气,还和集团领导还闹了矛盾,最后说自己得了颈椎病辞职了。

 

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和陆正耀、王百因有一个共同点:

 

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

 

宝沃的问题,在校友们手里被完美解决了。

 

2018年,王百因用自己旗下的长盛管理,花了将近40亿元从北汽福田手里,买下了宝沃汽车67%的股份。

 

乃悟去看了一眼,当时的这笔交易,是陆正耀旗下的神州优车做的担保。

 

两个月后,宝沃的股份被王百因以41亿元卖给了神州系。陆正耀没有让老同学白干,两个月让他赚了1.37个亿。

 

那时的陆正耀意气风发,算是拉了老学长徐和谊一把。拿着宝沃这张大饼,陆正耀在资本市场也没少讲故事。

 

王百因和陆正耀的关系很好,好到王百因公司和陆正耀的公司注册地址和联系方式经常都是一样的。比如两个月前,有记者打电话到王百因的长盛管理采访宝沃汽车的事情,那边接电话的人第一句是:

 

您好,瑞幸咖啡。

 

有这么多好同学好学长,操作了这么大的并购案,难怪陆正耀每每谈起汽车和出行领域总是信心满满,他总说自己太懂了:

 

懂到不好意思说出来。

 

现在,不好意思的人们需要还债了。

 

当年收购宝沃的钱,陆正耀还有14.8亿没有付清。瑞幸暴雷之后,眼看这十几个亿很有可能要变成一笔坏账了。

 

北汽集团是国企,这么大的窟窿,是个人都接受不了。一个知情的朋友告诉乃悟,北汽和神州的协议,连价格都没谈好就签了,很典型的先上车后买票的类债务协议。

 

北汽接盘神州租车,更像是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订立的债务协议。

 

只可惜了宝沃汽车这张德国大饼,校友们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地。

看看人家的同学!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Ao2IaQJL7Wc8dgbVUCu5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