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过去几个月,尤其是最近,中国的政策、经济和周边环境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奇虎360、哈尔滨工业大学、云从科技在内的33家公司或学校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

从这些变化中,我们看到了“5G”、“AI”、“大数据”,即“新基建”的身影。可见,新基建不仅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同时也是全球各国正在努力争夺的战略高地。

 

那么在新基建的浪潮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与科技发展进程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

授课老师 | 李丰 峰瑞资本创始合伙人

撰稿 | 柚子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前提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国际需求快速下降,全球化进程被迫「暂停」,我国将面临国际产业分工调整的大变局。

讨论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的前提,是大家最近讨论非常多的问题—— “民粹”和“去全球化”。不管是涉及到中美关系,还是国际环境,或者是国际环境中跟中国有关的部分,都要理解“去全球化”和“民粹”。

从2009年开始,为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问题,各个国家都印了大量的钱,提供了非常充裕的流动性,尤其是发达国家。

钱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这种生产要素的可及性大量增加,用钱赚钱的人比用体力和劳动赚钱的人要赚得更快、更多,如此就会导致贫富分化。这种事情在过去100多年中也发生过,只是2009年这次的总规模相对来说比较大。

那么它产生的结果是什么呢?

贫富分化增加导致的结果是相对差距增加,通过体力和劳动赚钱的人即使绝对收入没有下降,但相对收入一定是下降的。只有用钱赚钱的人才会比较富裕,因为他的金融资产是被反复循环购买的。在贫富差距增大的情况下,体力劳动工作者会对现实不满,而对现实不满就要做出政治表达,因为做政治表达是最容易把世界变得跟以前不一样的方法。

也正是因为这种方式,所以在过去5年当中,发生了很多特殊的政治现象,比如特朗普被选上美国总统,英国脱欧等等。这些事情都是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因为相对贫富差距的增加,导致底层,或者说劳动群众对现实不满而做出政治表达的方法。我参与投票告诉你,我希望以后变得和今天不一样,和过去不一样。

这些和我们今天讨论的疫情有什么关系?

我们看到全球的发达国家为了解决疫情问题,都开始释放充裕的流动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把疫情和经济放在一起,往后看3-5年,大概率会再一次出现由经济现象产生的政治表达,这个政治表达和上次是一样的,而政治表达的结果,最好的情况是短期内大家都能控制,如此就不用转嫁各种各样的国内矛盾,但这次非常麻烦,面临失业问题,面临公司解散问题,这对劳动人民的影响最大。

如果疫情时间稍微长一点,大家转移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可能就各不相同了,再拖下去,大家可能会把矛盾转移到国际上。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中国产业链是如何形成的?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采取了著名的“4万亿计划”的措施,在看“4万亿计划”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国产业链的发展。

改革开放从1978年开始,最早主要跟农业有关系,因为中国先推的是包产到户,解决农村劳动力,那时中国有10多亿人,全国接近一半的就业人口当中7 0%多都是在农业这个行业工作。包产到户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解放出来。

那么是怎么解放的?包产到户,让农民有了自己的农田,于是都拼命地劳动,生产效率也因此提高,人口多数的农村劳动力就被陆续解放出来。正如图中最下面的那条线。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这些箭头代表了中国过去大概40年当中,按顺序依次发生且仍然同时存在的产业链环节。

农村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后去做什么了?去做乡镇企业。“乡镇企业”这个词最早叫作“田间地头的手工业作坊”,简单来说就是制造业和工业稍微放开了一点,直到1984年之后,乡镇企业在政策上才得到允许和鼓励,当时还出现了“流通业”,也就是所谓的万元户。

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农民被就地改造成初期的产业工人,1995年,乡镇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占当年GDP的25%,也就是说,当时中国GDP的四分之一都由乡镇企业贡献。

但是,在90年代末,我们就很少再听见“乡镇企业”这个词了,这是因为乡镇企业达到高峰期之后,我们就开始规模化、工业化、标准化,原来的乡镇企业变成了民营制造业企业。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发展过程,但我们在讨论产业转移时,有几段历程是很难被抄袭和拷贝的。

我们大概有8亿劳动力,其中有30%在工业中,而且这30%并没有包括农民工,如果加上农民工的话,我们大概有40%,也就是大概3亿多劳动力在工业和制造业的环节上。这3亿多工业劳动力是怎么来的呢?是先从农村解放出来,经过技能培训,然后从小工厂转到大工厂,接着变成了规模化生产的产业工人,最后进入到不同的行业。这也是中国劳动力的过程。

中国劳动力的过程全世界几乎没有国家能够再抄一遍,因为第一得有足够多的闲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第二,这些被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得经过初级培训变成产业工人,最难的是得有这么大的规模。

如果想转移中国的产业链,所涉及的产业规模大概需要把南美、东南亚的大概四五个国家全部加起来,此外,这里还涉及到教育水平、人口分布、收入结构、年龄结构问题等等。

所以说,我们的劳动力优势很难被copy。

有人可能会问,我们的产业现在走到哪一步了呢?现在我们的产业链大概走到了“高附加产品工业品”与“高附加值服务“共存的阶段,也就是链条中的最后两个环节都存在的阶段。

那么之前的环节我们都长成了什么水平?

在过去的40年中,我们几乎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发展为全球的第一名,全球最大。

以基础建材为例,水泥和钢材,我们是全球最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从1996年,中国成为全世界粗钢产量的第一大国,如今我们依旧保持全球第一。1996年我们的产量刚过1亿吨,现在我们的年产量大概有9亿吨。

其他国家呢?第二名原来一直是日本,现在是印度,印度有1亿吨,日本大概有9000万吨,美国有8000万吨……就算把后边的2-10名加起来,与中国的9亿吨还有很大的差距。

工业品、中间品和化工更是如此。工业品大概有多大?联合国曾规定过40多个所谓工业品的相关产业链,全世界只有中国在这40多个品类中是全齐,而且在400多个子类当中,我们有一半以上都是世界第一。

我们的化工有多大呢?2019年,中国化工产量产能总量大概占全世界的40%,预计在5-7年内,将会达到50%。

消费品就更大了,哪怕是比较难做的,比如说消费电子行业,手机的装配大概占世界装配产能总量的75%。

此外,消费电子行业中难做的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我们也是世界第一。2015年,芯片进口成为中国花费外汇第一大行业,全世界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有接近90%是中国一个国家做的。当然不幸的是,我们生产的带有芯片的电子消费产品当中,芯片有90%是进口的,这也是导致在过去这么长时间,芯片一直是我们花费外汇占比最高、绝对总额第一的行业的原因。

继续回到“4万亿计划”。2008年,政府推出“4万亿计划”来刺激经济,那么这4万亿主要花在什么地方了?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这4万亿的基建主要花在了图中第二个链条上。

高铁。十年我们修了3.5万公里高铁,大概花了4-5万亿人民币。现在我们国家的高铁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一,大概是全世界高铁总量的一倍还多,也就是说,全世界其他国家的高铁建设量加起来也不到我们的一半。

高速公路。我们现在大概有17万公里的可通行里程的高速公路,当然,它的修建比较便宜,一公里不到1亿人民币。

地铁。地铁也很贵,一公里大概是4-5个亿。我们大概修了6000公里的地铁,花费2万多亿人民币。

机场和航空。中国是增量世界第一,存量世界第二,大概再过3-5年,会变成世界存量第一,增量第一。

这些是2009年到今天,这10年做的事情,把这两个链条加起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与最外边的“新基建”链条有着紧密联系。

过去的40年,除了在高附加值工业品和高附加值服务这两块外,中国在几乎所有的工业消费品上都做到了世界第一,规模最大,并且完整性最强。不管是消费品、工业品,还是其他相关的化工产品,我们都已经是世界第一。

虽然第二条链条饱受争议,但它却带来了惊人的结果。比如物流。中国的物流大概状况是什么样?我们一年的物流,包含仓配在内,总规模大概是14.6万亿,去年(2019年)中国GDP是99.1万亿,如果按100万亿算,物流相关行业占中国GDP的14.7%。

可能会有人问,物流行业占一个国家的GDP比例高好,还是比例低好?

这个没有绝对的答案。比如说美国的物流行业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大概是8%。大概在7年以前,中国的物流行业占GDP的比例是多少?大概是17.8%。

很明显,我们的比例下降了,但中国不会低到像美国那样,因为我们运送的东西多,而且在每一个环节上都要进行传递,比如说,首先我们要把钢运到哪里去,把煤运到哪里去,把水泥运到哪里去,其次再把它加工,加工完之后,变成化工品、中间品、工业品,接着我们要再加工,把它变成电子产品、变成消费品,最后我们要再把它运到港口,运出去做外贸,或者分散到各个地方做内贸。

中国的物流行业占比高,是因为它介入的环节多,且运送的总量大,为什么运送的总量大?因为我们在每一个环节上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所以运送的总量自然也大。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比例下降了?这是因为物流成本占整个生产过程的比例下降,意味着我们提质增效,总量增加,占比降低。此外,当运的东西越来越值钱,物流成本占比也会下降。我们与美国相比是怎样的?以吨公里为例,就是把一吨东西运一公里的成本,中国是8美分,美国是2毛1美分。

所以我们今天回过头去看4万亿,觉得没有争议。这是因为你认为它对中国今天能持续拥有底下那条长产业链非常重要,它搭建了一个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使得这些产业链相互之间的连接,能既保持规模,又成本低价。

由此可见,这两条线加起来产生的效果,是除了中国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几乎都做不到的事。链条上这么多环节我们都做到世界第一,链条之间高效连接。此外,还有一条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就像一层保护膜将它们充分连接。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高效低价的物流网络

今天有很多经济学家在谈论“新基建”,也就是图中最外边的那一个圈中的内容,总量上能不能拉动中国的经济。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不是经济学家,这个问题我无法从经济学角度回答,但是我可以从投资的角度分析。

两条最大最全的链条形成了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在此基础上,将最外圈的东西与之相连接,使得链条和网络的使用以及调度在整体上变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这个事情怎么实现的呢?方法很简单,随便从里边挑跟数据有关的事情,如果能够使得这里边的每一根链条上的环节都代表着每一个厂,每一个生产方式,每一个是机器设备等等,且每一个我们都知道它具体什么状态,我们就知道了全中国发生的两个链条上,所有的事情和状态。

产生的结果是:不盲目生产。可能原来我们只管自己这一环的操作和运输,首先进口一定量的石油和煤,其次用车把它运到各个需要的地方去,然后再把它加工出来,接着再考虑把它运给谁,最后再考虑把它卖给谁。

但现在,如果我们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节点上知道它的供需和状况,知道今年或现在我们需要进口多少油,能产出多少油,应该把这些原料或能源分别运给哪些地方,哪些地方多一点,哪些少一点,并利用高效网络提供给就近的需求来生产,这在成本效率上是最高的。

把这一圈东西搞明白了,你就会知道中国40年搭的网络,之所以能在全局上有一个完整的效率调度,是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链条相互之间到底应该谁生产什么,怎么连接,运到哪里去,下一次生产出来之后可以卖给谁。

最外边圈的总量是高技术密集型的,虽然需要的投资总量不一定很大,但是有了外边那个圈,它产生的结果会使得里边环节变得比以前高效很多。

那么这些其他国家能做吗?当然,这件事情其他国家也能做,但是用处不一定像中国这样大,因为你需要调度所有的环节、运输足够多次数、做足够大量的供需匹配,如此,最外边那张网络的用处才会变成最大。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些与新基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那我们举例来说。

在输变电技术上我们有1000千伏的特高压输电站,它有以下几个优势:

第一个是损耗小,用特高压直流来输送时,电的损耗少;第二个是传输距离长;第三个是占地少,占地少的概念就是需要的塔少,所以占地相对少。

我们日常生活和外面那张网有什么关系?有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很简单,比如说我们把能发电的能源集中到某一个地方,然后把电运上网,送到各个需要能源的地方把它落地,然后变成你的能源。

第二种情况以车为例,中国从2017年开始成为石油进口第一大国,每年进口5亿吨原油,大概花费2000亿美金以上,原油炼成车用汽油,供给中国2.6亿辆左右的汽车。

该怎么分配能源呢?第一个,最节约效率的方法,我们先把所有的进口原油尽量都运到一个港口,在那个港口建一个巨大无比的石油炼化厂,把5亿吨石油变成1亿多吨的汽油。其次从炼化厂派非常多的运油车,把它运到全中国各地的加油站,然后再开车到加油站去加油,最后再到处跑。这是一种能源循环方法。

另外一种,假定我们还拿石油来发电,运了很多石油之后,我们在港口就地建一个火电厂,把石油变成电,然后把电变成特高压或者智能电网,智能电网的概念跟我们刚才那一圈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把火电厂发的电通过特高压,根据电网的分配,把它输送到你家里的车用充电桩上。

通过这两个能源循环,我们知道电网的智能化和输电低损耗高能量的传输过程,对能源流转会起到很大的提高效率的作用。

最外面那一圈网,不管今天的争议是在于体量够不够大,绝对规模够不够大,还是能否刺激经济,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作用是为了解决里边那两个已经存在的链条,能够最高效的被使用、最小程度的被浪费,完成最高效的全局调度。

简单来讲,如果发生疫情的时候,我们知道全中国哪里能生产口罩,哪里有炼化厂可以生产口罩原料,以及这些口罩不同地区分布的产能大小,如何运到武汉去,调度的结果会和1、2月份的时候不一样。当然这些的实现,是要有了外面那一圈。

所以,结论是往后看10年,外面那一圈会使得我们里边那两圈效率非常高。当然从物流网络来看,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如果再加上一个最好的调度网络,这个效率没有国家能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超过,因为我们运的东西又多又全,而且成本低效率高,还能整体调动如此大量的供需关系和物流过程,使得它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高附加值产业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如今,中国走到最后两格的公司屈指可数,比如华为,今天的华为被推到风口浪尖,尤其是在过去的一年,乃至过去几周的时间里。

五六年以前,没有人会想到华为会成为一家世界级的电子消费品牌产品生产企业,或者说是跟三星一样,仅次于苹果,正在追赶苹果的企业。

2014年、2015年,华为手机显然不被认为是高档有品位的礼物,但今天别人送你一部华为P40手机,你会觉得这个人有情怀,有品。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华为现在是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和消费产品。

苹果赚了产业链上绝大多数的利润,叫高附加值产品,华为现在也正如此。

那么什么叫高附加值服务?微软和谷歌大家都知道,典型的全球大公司,它们在全球卖的所有东西里没有所谓的物体产品,它卖的都是技术服务和知识产权。换句话来讲,高附加值的服务,就包括了金融、医疗,也包括了其他相关的计算机软件服务、知识产权等。

图中华为跨了两个格,这是因为它里边有非常多的技术。华为大部分的技术自主化是通过海思芯片公司实现的,这是华为自有的芯片公司。2019年海思在世界芯片公司排名上位居第7名,这是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进全球排名前10的芯片公司,过去连进前20名的都没有。

当然高附加值产品这一块也包括一些与金融和药物研发等等相关的,与华为各占一半。

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讲,当中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像华为这样的企业碰见的问题,意义非同寻常。以美国针对和打击华为为例,这是因为对于美国或者其他一些国家来讲,不容易或者暂时不能接受中国在产业链结构上,拥有和诞生出像苹果或者像微软和谷歌一样的国际企业。这种问题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

我们再举一个抖音的例子。抖音在国外叫tiktok,正在竭尽全力做国际化,我们可以大概预测一下,如果发达国家或者美国暂时不能接受,有像苹果一样代表着行业最高技术水平,且是国际性第一流的公司诞生在中国的话, tiktok在美国或者国际上大概也会碰见类似于华为的问题,虽然现在还没有,但我猜它将来可能会遇到。

图中右上角是美国的典型国际化公司,其中很多在产业链结构上只占最后两个环节,而中国是将前边所有的环节都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才开始走到最后两个环节。

回过头来讲,如果你今天换一个角度来理解新基建的话,可能外边画的那一圈所有的技术,即能制造外面那一大圈链条的能力,几乎大部分都在最后两个环节。所以,我们做了最外面那一圈之后的结果,是里边那两个链条就会变得几乎是全世界最高效,且能更稳定的长期存在。

谁能做最外面那一圈链条,谁就能在其中起到更多的作用。简单来讲,最后那两个环节和能力强的企业,会在最外面那一圈形成时起到更大的作用。

最后那两个环节的企业,除了前面那些环节之外,整个链条的附加值都做到了极限。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因为有华为、小米、VIVO、OPPO这样的公司存在,所以我们能够让手机的装配制造产业链在中国较长期、较大规模的存在。虽然我们也会转移一部分出去,但如果没有华为和小米和VIVO、OPPO这样的企业,只有苹果和三星,那么很多跟手机装配有关的产业链,就被转移走了。

道理上来讲,因为有产业链结构最高端链条的存在,所以才导致这个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

所以说,中国要解决的问题是投以前没有投过的技术行业,不管是芯片还是生物医疗,我们要做的原因很简单,就像我们刚才讲的,中国这个链条都已经足够大了。

但是中国有个挑战,就是制造业附加值增加率。我们把东西,比如说某种原材料或者某种能源材料运进来之后,把它加工完了之后再卖出去,这个叫增加值。

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球的30%,我们一个国家,相当于日本、德国、美国的累加。但是强不强呢?我们知道日本是一个制造业强国,它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增加率是33%、35%这个水平,我们是21%、22%这个水平。所以我们还需要努力。

如果我们接着想把这个链条做强,只能靠有高附加值工业品和消费品的企业,比如华为。

我再举一个汽车的例子,因为手机和汽车是要求产业链的配套多样性最复杂的产业。

比亚迪是从1995年开始下海做电池,2002年成为诺基亚在中国地区第一个锂电池合格的配套厂商。2003年它开始造车,取得了不小的成绩,2016年-2018年这三年它一直都是全球电动车产量的第一名,但在2019年被特斯拉超过。

丰田在汽油发动机、氢能源和锂电池这3个技术方向上都是全球最好的或最好的之一。去年中国的畅销车型当中,不管是广汽还是上汽的两款丰田,都榜上有名。

但就是这个在所有方面都很牛的丰田,在去年“允许外资车企在中国投资汽车企业占比超过50%”这条规定情况下,于今年4月初与比亚迪在深圳成立了一个合资厂,研发新能源车下一代。

而且这个汽车厂有如下几件事,听起来匪夷所思。

第一件事是,丰田完全有能力控股或独资成立汽车企业,但它这次却和比亚迪1:1合资。

第二件事是,将来研发的电动车企业将会用丰田的品牌来卖车。

第三个问题更不可思议,合资企业1:1的以丰田品牌卖的车是比亚迪的底盘加比亚迪的三电技术。

也就是说一个全球最好之一,掌握最先进技术和销售水平的车企,在中国做合资企业没有限制的情况下,仍然只做1:1,并且愿意用自己的牌子来卖车,卖的车还是中国企业做主要技术提供的车。

这是中国在产业链环节上走到最后两个环节的代表。

底下还有一条更长的线,譬如阿里巴巴。阿里巴巴20年的发展,大概从最早的做工业中间品的流通,做消费品的销售、流通和国际化,做高附加值的工业品平头哥(做芯片的),到最后的服务贸易,此外还有云计算。

讲一个你可能没印象的数,中国去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1.4万亿人民币,美国大概是43万亿人民币,比我们多1.7万亿人民币,就是2019年我们与美国差了4%左右。

今年由于疫情,我们一季度受到影响,二季度看起来会保持略微增长,三四季度可能会持续增长,然后今年内需压力也比较大,刺激政策也比较多。但是不幸的是我们今年到目前为止货币贬值了2.3%。去年中国的问题也是货币贬值了3%。

也就是说我们是全球第二大的消费品市场,我们比第一大的差距是4%,本来去年差距应该更小,但是去年我们货币贬了一点,所以说我们差了4%。今年的问题是疫情对两个国家的影响还不能确定,当然对中国的影响我们已经可见了,但对美国的消费产生多大影响我们还不知道,因为美国的消费对GDP的贡献大概占60%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假定疫情对美国的影响稍大一点,可能中国今年的社会品消费零售总额就会变成全球第一大。

我们继续来说华为,先简单回顾一下这个过程。

华为大概是从2002年、2003年开始生产电话的,一直在做电信设备,不愿意做电话,生产电话的时候也是从固话小灵通的最后一波和固话开始的。而且刚开始生产的电话水平不好,固定电话主要都是送出去的,还经常碰见点技术问题,一打雷电话就会出问题。2006年、2007年一直在生产手机,这是它的道路,只不过道路过程当中有一些改变。

1999年左右,工信部当时下发了牌照,允许各种各样的厂发牌生产手机,就是生产手机的资质相对放开了。

为什么发放了这个牌照?是因为发了牌照之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我们就可以把装配产能挪到中国。2002年、2003年出来了第一波手机品牌,也就是俗称的“手机中的战斗机“们,如果你还有印象,应该还记得波导、金立等那一大批贴牌机。

但是,现在到2006、2007年,这些战斗机们你已经不太看得到了,这是因为什么东西都是别人贴牌进来的,我们把整个产业链挪进来了,快速的产生了第一批的贴牌品牌,然后贴牌品牌没有hold住这个市场。接下来把我们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诞生了第二个中国在手机产业链上的特殊情况,叫山寨机。我们给全世界造相对便宜、高性价比的手机。

这两波手机热潮过后,我们的装配生产制造能力,在链条上已经比较完整了。就在这时诞生出了一些今天在A股非常著名的公司,比如说歌尔声学、瑞声科技、舜宇光学、欧菲光、立讯精密等等。

这些现在A股市场上1000亿、2000亿甚至3000多亿市值的公司,在当时是这么产生的:手机产业链挪进来之后,他们从相对简单的装配和零部件生产开始,然后变成了今天这样。

这些厂家,在生产供应链的链条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变成了能生产精密零部件的代工企业或生产企业。然后中国的手机走到了升级阶段,就是从普通的诺基亚手机换成了智能手机,而在换成智能手机的同时,中国终于开始快速扩张消费市场。

从2012年的一季度开始,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销售市场。

当我们变成了最大的市场,且有足够多的精密零部件生产环节之后,这两者之间做了连接,并且产生了第一个公司——小米。

为什么会有这个连接的机会?因为我们是最大的市场,大家都要照顾这个最大的市场。所以这个市场的消费者有什么样的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你就会按照这个需求来生产产品。

如果凑巧你要调动的产业链资源在生产精密零部件企业的周围,那你的进化过程会非常快。经过多次进化,就可能走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的程度。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中国产业链的特殊时间与特殊机会

把新基建这个事讲完之后,大家难免有这样几个问题,譬如,只有中国能做这个事吗?或者说就今天而言,中美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科技上的问题,或者说美国在想尽办法让制造业回流,中国会不会经历跟美国一样的过程?如果不会,为什么?我们有没有机会?或在做新基建的时候,我想做最外面那一圈企业,有没有能力做得成?

中国赶上非常特殊的阶段和结构,就是说我们在讲产业链的生产结构又全又大又完整的时候,赶上了产业链要升级,而产业链升级需要依靠的是技术。那么技术需要依靠什么?需要依靠人才;人才需要依靠什么?需要有足够多的人才总量。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工程师红利”。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以化工为例,中国的化工产业,虽然占全球产能总量的40%,但我们的精细化工还不够好,精细化工怎么才能好?必须得有学化学和化工的人来把它精细。

这件事靠谁呢?靠化学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国现在平均每年大概有37万化学和化工的毕业生,在美国化学化工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大概有13.1万人。当然,这些毕业的都是高等教育以上,就是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生。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开始每年扩招毕业生,尤其从2003年之后化工专业毕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在每年有接近40万名化工专业的毕业生,他们的平均劳动成本暂时是美国的1/3多一点。

换句话说,我们有既便宜又多的工程师,加上产业工人以及已经是最大的产业链结构,我们想不从化工大国变成精细化工大国都难。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在2019年高校毕业生的选聘单位当中,在排中国前12名的学校里边,华为排名第一。其实从9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华为就开始持续做校招。

什么叫持续做高校校招?中国从2003年之后就开始大量生产工程师。我们广义上的工程师,多么大量呢?扩招是1999年开始,2002年的毕业生是67万人,2003年扩招毕业生大概是120多万人。2019年我们认为人口结构都已经发生改变了,年轻人都已经变少了,但2019年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仍旧非常多,有多少呢?是1000万。

1000万是什么概念?2019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是全球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的1/4。在这个基础上,以华为为例,意思是说它做了20年的工程师红利,才有今天这些技术。

再举一个例子,药明康德,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叫药明生物,它做的是药物研发过程当中的CRO,即合同研究外包。简单来讲,就是大的药企在研发药物时,自己雇人做实验,从头到尾觉得太麻烦,效率太低且成本高。所以,它就找很多外包公司,比如我想要从A合成到B,来找足够多的人帮我合成,按人头付钱,或者按合同金额付钱。

药明康德靠什么赚钱呢?靠的就是想办法做比甲方更高效的实验,且雇到的工程师比甲方雇到的工程师便宜。

2001年药明康德开始做时,中国在全球范围之内的医药研发,就是刚才讲的研究合同外包这个领域占比连个位数都占不到。但在化学方面的药明康德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一,中国所有研究合成外包的人数总量加起来,大概已经超过了全球总量的一半多。

它为什么能够做到如此之大,甚至有两个1000亿市值的公司?

这是因为在全球范围之内,在过去的20年,你再也找不到这样一个国家,有如此多的化学、生物、生化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而且还可以用比较便宜的价格就把他们雇过来。

这件事情也是药明康德或叫药明生物在过去18年的成长,能变成两个千亿市值的公司,并且在化学方面全球最大的原因。但如此结合起来其实是一个特殊性,而且这个特殊性,也不容易复制。

比如说美国也能做,但想同时有1.2-1.6亿高等教育毕业生总存量是不可能的(这个数还是刨掉每年退休的人之后的数量),因为美国只有3亿多人,其中50%是劳动力,也就是说大概有1.6亿的劳动力。而我们仅高等教育毕业生就1.6亿左右,此外我们还有约4亿的产业工人。

所以说这个特殊性其他国家一时半会儿是复制不了的。

其实还有一个特殊性,大家讨论国际政策时,说美国的产业空心化来自于三四十年前做的产业战略规划,这件事当时有错吗?不一定有错,因为在当时的产业规划过程中,把低劳动力、低附加值的劳动力都转移出去,不一定有太大的问题。

但是你会发现,今天的技术应用核心大部分发生在了产业中。换句话来讲,我们投资行业在5年以前,认为最热、最时髦、最难做的技术是自动驾驶。

很多厉害的人都去做了自动驾驶。5年过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在自动驾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所有做自动驾驶算法和数据的公司必须跟造车的公司合作,你得先把这些东西放在车上,且有足够大的市场,有人愿意买这个车来开,然后才能开始去循环使用和调教这些算法,使得你靠近自动驾驶这条路线。

如此来看,你会发现,全世界认为最牛的技术,最后的结果是必须要跟造车的企业结合才有用。

那30年前为什么不是这样呢?

因为30年前、40年前代表生产力最高效率,也就是今天代表美国市值前10名当中的大部分企业是什么?是信息技术企业,是微软、谷歌、亚马逊、Facebook这些,做的是纯信息效率和软件层次的技术和提高。

言下之意,它们不是自动驾驶,而是做提高信息效率和信息传递、处理技术,单独构成一个巨大无比的公司。这与你看到大部分的技术需要跟产业结构结合,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是最大的差别。

所以机器人也好,自动化也好,甚至是5G当中的一些应用等相关的事情也好,它可能都需要跟产业结合,需要跟实体结合,才开始有效率。这时有实体,且赶上了这个特定的时间段,就变得极其重要。

所以说,不是因为中国要做这件事,这个结构才有用。是因为凑巧我们走到了今天这个时间节点上,凑巧这些新的技术应用,含芯片在内,这些新的技术应用都是为了解决具体产业的整个效率提升,或者跟产业结合之后的效率提升,而不是纯粹的信息效率本身。

如果你现在要做自动驾驶这个技术应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你一定要有愿意跟你合作的造车的人在你边上,此外最好还有足够多愿意买车的人在你边上,这样你才能把自动驾驶迭代更快。

这是非常特殊的,是正好碰到这个时间节点才发生的。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并不一定都是这样,只是在今天来看是这样。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们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只讲新能源汽车,从2014年开始中国变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事实上,我们的汽车从2009年开始就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只不过从2009年到2014年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换了个跑道,我们从燃油发动机换到了电池。电池的核心技术是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

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多件事都变成了全球第一,除此之外,我们电池还变成了全球第一。但是由于受疫情影响,在一季度的时,宁德时代第一次从第一的位置降到第二的位置,LGChem变成了第一。

在过去的三年里,宁德时代都是第一名,比亚迪是第三或第四名。电池、电机和电控这三个东西加起来,占了汽车成本的70-75%。

你也可以看到这三项,是在过去的5年,为什么是5年呢?是因为有非常多的文章给了误导,前一段时间有非常多人在传一篇文章,说信息与工业化部的苗圩部长,说全世界的制造业分成4个等级,中国尚处在第3等级,意思就是我们还不强。

这些话是他在2015年11月份的政协会议接受采访期间说的,他说这句话时是没错的。但是2015年到2020年这5年之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2018年到2019年,在贸易战的大背景情况下,全球认为市值第一的消费电子产业、最高端的电子产业,核心供应商将会发生改变。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特殊的区域性经济结构

东盟国家现在是我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超过了欧盟和美国。对此,很多人问,中国会不会有产业链的迁移?中国相对劳动密集程度最高,附加值不高的一些装配产业,确实会迁移,迁移到哪里去?迁移到东南亚。对于东南亚很多国家来说,虽然它具有产业链,且具有劳动力成本价值优势,但是需要从中国买中间品来加工,同时会把终端产品卖回给中国。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为什么要卖回给中国?是因为我们现在正在变成全球单一最大规模消费市场。为什么要从中国买?因为在之前说的那个链条上我们每一个环节上都是最大的,所以要买那些半成品。

简单来讲,东南亚国家把半成品买回去加工成成品再卖回来中国。因为它是相对低工业附加值的生产过程,所以导致的结果是它两端成本都敏感,就是你运东西进来的原材料,或者是中间品成本要敏感,然后你卖出去的成本也要敏感,因为你是低附加值。

所以,从各方面的因素来看,它都是从中国买去加工再卖回给中国最划算。因为离得近,有消费足够大且能承受。除此之外,物流成本占比低,这也是东盟变成了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的原因。

今年3月和去年10月、11月,东盟国家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超过了欧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伴随着中国产业链部分转移以及贸易结构的改变,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我发现中国在今年的疫情期间外贸受伤,或者叫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有一个外贸是出现了同比增长,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不等,这个出现增长的就是中欧班列。

中欧班列是运到中欧的14个国家,刚开始是通过2个方向来运往东欧的一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带一路”上的一些国家。

2011年中欧班列通车,国家在陆续增加的过程当中,有几件事情是我们做了接近9年的,这几件事情的结果有什么作用?

我们把中欧班列先放一边,因为那是“一带一路”。如果我们统计“一带一路”的话,“一带一路”就是我们最大的贸易伙伴。

如果你查东盟的数据,你会发现一件重要的事:我们跟东盟这个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关系是进口和出口同时大。

这件事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大概在9年前,我们在修这些基础设施时,中国的高铁通到了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就会有竞争优势。因为来往需要两次,要从中国运东西过去,然后再把生产出的终端成品运回中国,如果直接通高铁,就意味着你在两次成本上有优势。

因为如果大家都要从中国运过去来加工,然后还都要运回到中国,你有直达线路就会有巨大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在过去十年的高铁修建过程当中,中国出现了一个叫特殊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这个区域性经济结构在今天变成了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动力,一个叫长三角,一个叫珠三角或者大湾区。

在疫情期间,有个“散装江苏”的说法,这是因为我把这些小的地区通过一条高效运输网络连起来之后,这个产业链就连起来了,不需要把东西都放在一个地方,只需把产业链在沿线分布,它们就能变成完整且具有竞争力的区域性经济结构。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大湾区和长三角的经济结构的原因。

如果把中国理解为世界,或者把整个中国理解为一大片的东南亚或者“一带一路”这一大片区域,你就理解5条铁路加一个港口的作用。

比如说长三角经济区,最大的好处是上海是作为人才和高科技的科研中心,最高附加值的部分在上海,相应的生产制造配套加工在长三角边上按照城市的发达程度逐渐散开,现在又把安徽也放进去,大概就是这么构建的。

理解这个结构后,你会发现整个中国周围发生的情况一样如此。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全球资产配置格局的改变

此次疫情对资本市场带来巨大影响,全球的资产配置格局都发生了改变。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们知道,除了中国以外,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已经都是零利率和负利率了。零利率和负利率的概念,就意味着你不要持有现金,因为你持有现金,第一不能保值,第二不能升值,很有可能还贬值。

为什么会贬值?是因为假定有通胀你就贬值,因为你是零利率,假定是负利率你更倒霉,你存钱你就等于亏钱。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负利率和零利率的情况下,大家应该极少的持有现金才对,鼓励去投资和买资产。

但在过去的一季度,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之内,所有的资产在3月中下旬的全都快速贬值,大家全都在卖资产,不管这个资产是比特币,是黄金,是国债,是股权,是资本市场,还是股票,所有的东西都在贬值,原因就是大家出于恐慌情绪全要拿现金。

所以,非常特殊的是美国的储蓄率和居民储蓄总额,在今年的一季度还增加了1万亿美金,在它本来储蓄率就不高的情况下,就是11%的储蓄率增加了1万亿美金。中国在今年前三个月,居民端的储蓄存款意外增加了8.07万亿人民币,我们的总额大概是接近100万亿人民币,意外地增加了10%左右。

这是全球范围之内,非常特殊的事情。所有的资产价格都下跌,因为大家全在卖资产回现金,但同期拿现金在手里是完全不符合经济规律的,因为是零利率和负利率,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经济学上的特殊现象,叫做在最不应该持有现金的状况里,所有人都大量持有了现金。

既然这个现象已经发生了,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是因为你不会长期在一个零利率环境持有大量现金,这违背经济规律和个人意愿。所以你会重配资产,什么叫重配资产?在你不再为疫情恐慌之后,你会重新把钱从现金拿出来,去购买资产和进行投资。

这个经济的现象极其少见,因为它不符合正常规律。换句话讲,经济在储蓄是负利率和零利率的情况下,大家都抛掉资产,不管是从资本市场看,还是从各种资产类别来看,或者是从央行的数据来看。大家都抛掉了资产,持有现金,在最不应该持现金的时候都大量持有现金,同时大多数国家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即发了大量的钱,那就意味着钱会变得更多,然后现金的持有比例就会空前的高。

所以,一旦恐慌情绪之后,会有一次大规模的现金重新购买资产的现象。那问题来了,这一次重新再买资产,会跟之前的资产结构一样吗?可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按4月份央行银保监会做了一个统计数据,虽然饱受争议,但我们认为它挺客观,它是统计了3万户城市居民。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民户均持有资产371万,其中有1.49套房,户均不是人均,所以别认为你没到1.49套房就没到平均水平,是户均,就是一家人全算一块。

接下来先假定个极限情况,在疫情期间2-3月份,你因为害怕出问题,为了安全,想要回到现金,所以你把你们家所有的股票全卖了,所有的房子也全卖了,你把所有的这371万的平均资产全部都回了现金。那么中国现在疫情已经控制住了,正在恢复正常。今年6月份开始,你会重新再买回1.5套房吗?不一定会。原因是你觉得房子不一定会像以前一样升值那么快了,你可能就会去找升得快的,但是又怕再出现什么问题,搞一回钱就没了。

所以,你在重配资产的时候,会按照先安全性,再增长性重配一遍。你不一定会买回1.5套房,可能会考虑买一些其他的,比如说多买点黄金,多买点比特币,多买点A股,多买点港股等等。

你要知道,全球有无数的钱,尤其现在有很高比例在现金上,全球大概在经过了这次疫情之后都会再做一遍思考。

所以说这是极其罕见的事件,就是在不该持有现金的时候,全球很多钱都变成了现金。然后因为零利率和负利率,大家会重配资产,不会长期持有现金,就出现了和回现金之前的资产配比不一样的结果。

在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我为什么推荐这两本书呢?因为这两本很难看进去,如果不是疫情,我也不会花那么大的精力去读。而且这两本书凑巧在疫情当前和国际环境变化来看,使你愿意花点心思去看。

它们分别是1990年代的一本书和10年前的一本书,其结论非常特别。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是讲大概上百年或者几百年的文明发展历程,在1990年整个世界发生巨变后,进行了一次推导,5年、10年、20年、50年、100年后,世界会变成什么样。

《西方将主宰多久:东方为什么会落后,西方为什么能崛起》这本书是从1万年前开始,即从采集变耕种行为开始,给你把地理、生物进化、人文、气候、环境、军事技术进步等所有问题都解释了一遍,大概历史是怎么进化的。

这两本书从1750年这个节点开始,讲述西方世界处在不断上升和强势的过程当中,大概直到一战走进二战前,达到了西方文明的顶点。然后再过150年左右的时间,西方文明会被被东方文明再一次超过。这两本书从完全不同的宏观视角得到了个相同结论。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受争议是因为90年代中期凑巧苏联解体,导致美国特别强大时出版了这本书。在今天的国际环境下,你能看到书中预测到的很多事情和现象都出现了,所以非常值得大家去品鉴。

 

李丰万字授课:中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新基建?到2030年你就都明白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w8Vf1EK_XT7t8sEQwLDPg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作者 | 傅斯特

如果想感受一下冷战时代的氛围以及当年中国所承受的压力,当下的疫情可以提供一些。

 

所以,也难怪日本首相安倍会把它比作“第三次世界大战”。

 

病毒切断了人类一个多世纪建立的互联互通;经济衰退,一度引发了普通人的生活失序;中国2020年一季度GDP负增长6.8%,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

 

和那个时代最大的不同是,尽管人们不再说“保六”,但依然对中国经济V型反弹充满期望。

 

哪怕工信部数据其实说不上乐观,中小企业复工率远低于大企业,餐饮、住宿、文娱等行业复工率明显偏低,微型企业复工困难重重。从等待复工,到直接失业,只隔了一个电话。

 

任泽平引用了网上的段子说,当下最主要的矛盾是报复性消费与兜里没钱的矛盾。

 

比稳经济更严峻的稳就业,出口又在哪里?

 

反弹动力究竟从哪里来?

 

新基建,这是这一次中国给出的路径。

 

很多人试图弄明白这三个字和上次那“四万亿”的不同。其实,最大的不同也许就是孕育其中的中国弯道超车的野望。

 

商业如何重新连接?而且要更高效。

就业出口在哪里?而且要实现升级。

行业下个风口是什么?如何实现技术爆发与应用场景的匹配?

 

都在新基建那个“新”字中。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只能自己救自己。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疫情中断一切,重启从连接开始
 
疫情不止终结了繁荣,它给了全球化最重的一击,很可能开启了一个大隔离、大分化时代的帷幕。
 
截至4月22日,全球共有累计约247万人确诊新冠肺炎,约有17万人死亡,全球93%的国家和地区出现新冠病例。
 
人类用科技征服了物理空间,航空运输、国际贸易、跨境旅游的蓬勃发展,人员、商品和服务的流动愈发频繁;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人口在城市地区大量聚集,都市面积扩容,人口密度稠密。
 
2018年全球跨境贸易额2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9%,全球航空旅客人数超42亿,跨境航班数达1.4亿。
 
统计局公布,至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60.6%,城镇常住人口8.48亿人,流动人口2.36亿人。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新冠也搭上了这次科技的“东风”。全球化“助推”了疫情“大流行”,新冠成为最厉害的一次,它迫使绝大多数国家实施切断人员往来。
 
很多国家实行社交疏远,全球超80%的GDP和人口都进入隔离状态。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正因为难得的疏离,让人类意识到自己与世界、他人的连接原来如此重要。
 
1911年,“宏观经济之父”凯恩斯对全球化的畅想是:
 
“早晨起来,伦敦居民可以一边在床上饮茶,一边用电话订购全球任何的商品,他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到地球的各个角落,他甚至可以利用廉价舒适的交通工具去往任何地方。”
 
因为疫情,不少地方发现梦想已经部分实现。被疫情斩断的生活,靠着互联网、数字化、智能供应链重新连为一体:
 
公司没有复工,人们可以网上会议、在线办公;
 
面对餐饮、生鲜、药品的购买需求,以美团为代表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承担了保民生的重任,维持了城市的正常运转。
 
电商平台、餐饮外卖、快递物流、短视频等技术应用,将人、商品、服务从另一维度连接起来。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更懂得互联互通的重要性。
 
二战后,全球化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但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才真正享受到全球化的好处,并成为最重要的受益者。
 
2008年经济危机,民粹主义和新保守主义抬头。随着政治“黑天鹅”特朗普上台达到顶峰,中国突然成了全球化的捍卫者。
 
当年,中国用基建投资、产业转型、一带一路,使经济强势V字反弹。
 
如今新冠疫情又带来了更猛烈的冲击,一切连接被斩断,中国祭出了新基建,相信唯有依靠技术、智能、数字化,才能重新万物互联,延续全球繁荣的愿景。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中国新基建先发优势何在?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的主要范围:
 
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包括5G、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中心等;
 
二是融合基础设施,指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带动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交通;
 
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主要是加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工作
 
不用妄自菲薄,中国在大通信领域的确是走到了世界前列。诸如通信系统、基站、设备制造、编码领域都有建树,在5G也是标准制定者之一。
 
疫情之后,将是一个科技大爆发的拐点期。中国绝不能放过这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新基建的先发优势何在?
 
以无人汽车为例,这是一个全球科技巨头争相投入的产业。谷歌、Uber、苹果、通用等公司在研发方面依然领先。
 
然而,在测试阶段,美国曾发生过有人向谷歌的测试车扔石头、砸玻璃、划破轮胎。
 
人类面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对固有观念的坚持,总把人推向反智主义的极端。
 
一项新技术的出现,必然挑战所有既得利益者。如果技术突破不够重大,那么对企业来说,试错成本高、利润低、市场小,很难商业化,不能实际落地。
 
任何技术,从发明到应用,中间都要经历漫长、反复的开发、检测、商业落地环节。依靠各种场景反馈的数据,对问题修正和优化,使技术突破。
 
这就是中国的优势所在。
 
中国新基建能快速铺开,就是因为中国有世界上最丰富、完善的应用场景,和最庞大的落地市场需求。
 
中国有14亿人口,8.5亿网民,手机上网比例高达99%,有超过4亿中等收入群体。中国有对标纽约的国际大都市圈,有等待完全消除的贫困地区,有大陆高山,有海洋群岛……
 
在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在更乐意接受新技术洗礼的中国,新基建不存在无法落地的问题。
 
5G技术已经商用,但很多人对它的认识仅是“比4G快”。5G是真正为万物互联而生的技术:通信波长缩短至毫米级,每平方公里可同时连接上百万个传感器。这使得超大数据的采集、跟踪和处理成为可能。
 
中国新基建不在遥远的未来,也非与普通人无关,它已经无声无息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在交通运输、快递物流的领域,新基建的改变最明显。
 
春运大数据,智能高铁,在每年人类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货品运输活动中,能够保持着全程智能化检测和管理,保持点到点,每个人的流向都清楚明白。
 
公司白领们每天都要点外卖,他们对不到30分钟的配送时间习以为常。
 
这个简单消费行为,是新基建改变生活的典型,而且中国在配送领域做到了世界最好。
 
在美团上订的每一单,都要依靠基于海量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超级大脑”,根据顾客位置、商家位置、天气变化、绕开拥堵等,为骑手优化最佳配送方式和路线。
 
美团打造了全球领先的“分钟级配送网络”:骑手的调度规划0.55毫秒就能完成、每小时可规划29亿次配送,送餐时间从一小时缩短到平均30分钟以下(目前配送平均时长是28分钟)。
 
而美团去年共有87.2亿单外卖,平均每天约2400万单,每秒就有276单。这可以说是目前,新基建生活应用里,数据量最大、整合最复杂、使用最高频的场景了。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下个风口,改变中国产业格局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总结出了疫情中表现最好企业的特点:
 
基于云计算的办公模式;
 
产品有稳定需求,在非常时期需求更强(如饮水、食物、娱乐);
 
实体和线上能够无缝对接,产品能高效地配送给消费者;
 
产品可以让企业在数字化方面更高效。
 
从趋势可见,疫情倒逼之下,一个更依赖线上连接、新基建技术的市场已经成型。
 
下一个风口来了,就是数字化经济。
 
2019年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4%,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产业。
 
但是,中国劳动生产率却从2010年的10.24%跌到6.67%,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第二产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服务业的不够高端。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80%的服务业没有数字化。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新基础设施,对现有产业链融合改造,有助于服务业突破发展瓶颈,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对商家而言,疫情期间餐馆转向外卖、商店线上销售、直播带货激增是不争事实。疫情隔离期间,餐馆的堂食业务都中断了,然而店租和人员开销还要继续,这时外卖就成了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很多以前不做外卖的酒店、米其林餐厅、日料馆,都加入了外卖复工潮。
 
实体经济的商家突然意识到,必须向线上化、数字化转型,这并非追赶潮流,而是自救的必经之路。
 
2019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万亿元,占比20.7%。
 
逐渐复工后,报复性消费未出现,商家的报复性涨价倒是来了。大量实体经济要维持高昂的长租、人工费,一边裁员一边涨价,海底捞、西贝、喜茶的涨价风波引发了热议。
 
新基建的核心就是连接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促进更高效的互联互通。
 
数字化新基建技术将首先在个人消费领域引爆,推动餐饮、旅游、教育、医疗等重大消费、民生领域的升级。
 
但数字新基建需要大量资金、人力和研发投入,而生活服务业绝大部分商家是中小企业,投入还得靠互联网巨头。
 
互联网巨头通过打造有共性的数字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主科技赋能,提供精准客户分析、智能供应链管理、营销流量等服务,使商家能够更高效、精准地定位消费者,获得市场。
 
和所有大基建一样,新基建也是抢先未来,长期发挥社会价值的浩大工程。
 
美团作为一个深耕本地生活服务领域多年的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套全球领先的数字新基建,面向全国4.5亿消费者,一头连着约400万骑手,一边赋能620万商家。
 
在疫情期间承担了维持城市运转的任务,复工之后又持续帮助餐饮商家纾困突围。美团与广东餐饮服务业协会合作,加大了对商家返佣补贴的力度;建立餐饮大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为商家提供流量扶持,打造“互联网+美食”模式;打通餐饮业上下游供应链,并尊重商家自主选择权,开放配送服务对接。
 
来自美团大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餐饮复工率超过55%,超7成商家外卖单量恢复至疫情前60%以上,3成商家外卖量超过疫情前。
 
数字化经济时代,平台所有参与者都会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努力依靠科技赋能活得更好。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人从算法变回人
 
“硅谷精神教父”、《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说: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或者说,是有温度的数字化。
事实却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科技进步带来的是短期社会急剧分化和人的异化。
 
工业经济时代,人被大机器取代,人异化为机器;互联网经济时代,人被算法支配,人被解构成数据。
 
中国有3.6亿工薪阶层,其中9000万人月薪低于3000元,他们活跃于一二线城市的底层,和三四五线城市。
 
中国中小企业数约有1亿,产值占GDP的60%,创造就业岗位超3亿。
 
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达84%,但第二产业复工率高于服务业,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复工率都很低。
 
规模越小的企业,复工复产率越低,微型企业复工难度大。
 
很多人直接从等待复工变为失业。一个人最基本的权利是生存,没有就业和收入,谈何吃饭?
 
新技术对旧有的就业体系造成冲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影响深远。
 
中国政府不断重复“六稳”,稳就业是压倒一切,排在第一位的。
 
流量时代,人被解构成点赞数、浏览商品、使用时间、消费习惯等等冰冷的行为数据,唯独不是一个有血有肉、五官张开的人。
 
新基建、数字化经济的发展,能不能缓解企业成本压力?个人生活压力?能不能帮助就业?
 
数字化新基建,能不能把人的温度和尊严还给人?
 
海尔、海信被曝出裁员,家电行业不景气,谷歌宣布暂缓招聘,美国三大航空公司裁员10万人,蘑菇街等互联网公司大规模裁员,高管大量离职。
 
同时,格力宣布亏200亿新招5000新人;亚马逊宣布新招17.5万名仓库和物流工;沃尔玛宣布招聘15万小时工。
 
新科技与新增就业如何共生?既要保证更多待业者迅速安置,又要保证降低就业门槛,使任何新员工都能快速上手。
 
从1月20日到4月19日,美团新注册、获得收入的骑手达69.02万人。因为停工减产,包括富士康的厂区工人,很多都依靠兼职送外卖维持生活。美团还专门设立“春风计划”、“春归计划”,提供20万个长期、灵活就业职位,助力商家维持经营,不裁员不倒闭。
 
春风解冻,生活重启,中断重连。
 
当街道上有外卖小哥开始奔驰时,整个城市就好像复活了。这些骑手以前是工人、程序员、司机、理发师、健身教练……来自疫情的重灾区。疫情期间,当城市暂停,公交、地铁、餐厅、商场都停止运转,数十万的外卖小哥成为逆行者,给居家防护的人们送上饭菜、药品,给医院运输紧急物资。
 
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发布抗疫群像,美团外卖骑手高治晓作为唯一华人面孔登上封面。
 
绝非“四万亿”重来!危机下,中国放出这一超前大招,不是偶然
 
文章指出,中国以人工智能推动建设的物流网络,在这段高压时期的考验中显示出非凡的任性,不过配送员仍然是这些网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外卖小哥是“新冠病毒疫情中的生命线”。
你不能否认,在本地生活中,这些人与人之间“孤岛”生态的摆渡人,是连接线上线下的最后一公里,是一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高光。
 
科技带给我们的未来,终将充满温暖、人性与自由。
 
疫情创造了一个大隔离、大分化的时代,也埋下了一个万物互联、协同共生的序章。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RpOUsP-8E5rkL1VCFvycA

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

5G基站建设:


中兴通讯(000063.SZ)、烽火通信(600498.SH)通宇通讯(002792.SZ)、光迅科技(002281.SZ)、中际旭创(300308.SZ)以及长飞光纤(601869.SH)、亨通光电(600487.SH),以及中国联通(600050.SH)等。

大数据中心:


神州泰岳(300002.SZ)、利欧股份(300002.SZ)、中科曙光(603019.SH)等。

人工智能:


科大讯飞(002230.SZ)、赛为智能(300044.SZ)、远大智能(002689.SZ)、浪潮信息(000977.SZ)、紫光股份(000938.SZ)等。

工业互联网:

 

用友网络(600588.SH)、启明星辰(002439.SZ)、东方国信(300166.SZ)、瀚川智能(688022.SH)、科远智慧(002380.SZ)等。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涵盖国内充电桩运营龙头:特锐德(300001.SZ)、易事特(300376.SZ)、科士达(002518.SZ)、英可瑞(300713.SZ)、盛弘股份(300693.SZ)、国电南瑞(600406.SH)、中恒电气(002364.SH)等。


整车及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SH)、比亚迪(002594.SZ)等,以及与国网合资成立的电动车服务公司广汇汽车(600297.SH)。

特高压:


中国西电(601179.SH)、置信电气(600517.SH)、平高电气(600312.SH)、智慧能源(600869.SH)、特变电工(600089.SH)、许继电气(000400.SZ)、大连电瓷(002606.SZ)、通光线缆(300265.SZ)等。

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


中国铁建(601186.SH)、中国中车(601766.SH)、中国中铁(601390.SH)、运达科技(300440.SZ)、英维克(002837.SZ)、众合科技(000925.SZ)、汇川技术(300124.SZ)等。

 

(转发到“朋友圈”并点击右下方“在看”,让作者下次写的更好。

新基建涉及的七大领域:股民朋友收藏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Nnz2fInWfV7ajj_EUk6cQA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

编 辑 | 张旖旎
作 者 | 王德伦 王亦奕
来 源 | XYSTRATEGY

2020 年,从中央密集部署,到资本市场热捧,“新基建”正式站上风口。相比传统的基建,“新基建”是立足于高新科技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据统计,目前计划总投资额,共计 50 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新基建项目中,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作为近几年最热的技术领域,毫无疑问的成为谈论最多的话题。

近日,兴业证券发布了《新基建深度报告:新基建开启创新新时代,七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从新基建的内涵谈到为何要大力推进新基建,并整理了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值得关注。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新基建新内涵

2018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 5G 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提法由此产生。此后,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而 2020 年开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出台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支持政策”。可以说,从一开始,“新基建”这一概念便与 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紧密相连。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报告》认为,“新基建”的“新”,不应仅仅指的是“新兴产业”的“新”,只要能够发掘出基建领域的新增长点,便能够被纳入“新基建”的范畴。因此,“新基建”的概念也适用于传统的基建领域。我们可以将发掘传统基建领域新增长的过程,称为对传统基建的“补短板”。而这“补短板”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发展传统基建领域的新兴细分子行业,如交通运输短板领域的冷链物流,能源行业短板领域的特高压和充电桩,民生基建领域的公共卫生和医疗等。

一是乘城市群建设东风,满足城市群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需求。随着我国城市群建设的推进,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多个城市群将对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产生广阔需求。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力推新基建原因

短期稳增长中长期重构创新大时代

   1.短期:新基建将成为经济稳增长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与出口均因此次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受到影响,而投资因一季度淡季受冲击较小。基建投资是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内预计将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出口方面,贸易摩擦叠加紧急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我国出口持续承压。

自美国挑起贸易战以来,中国对美出口已快速回落,2019 年中有 7 个月出口金额环比增速 为负。而在当前事件影响下,全球经济趋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将 2020 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为 3.3%,我国出口将进一步承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趋弱。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消费与出口受制,投资将成为稳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2019 年,消费/投资/出口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 57.80%/31.20%/11.00%。然而,在当前影响下,消费与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能力受限。消费的重要子行业如汽车、餐饮和旅游皆受重创。而受疫情波及,全球经济增速趋缓,进而导致我国出口承压。2003 年爆发“非典”,投资的 GDP 增长贡 献率高达 70%,可以预见,投资将成为当下稳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基建投资将托底经济,而新基建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基础设施投资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三大下游之一,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占比长期保持在 20%以上,并以政府投资为主导,因此,基建将起到稳定托底经济的作用。新基建则进一步为基础设施投资扩容,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在线课堂、远程护理、送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崭露头角,而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 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支撑,因此,新基建能够为新兴产业赋能,起到稳增长的作用。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2.中期,新基建将起到缓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助力“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地。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 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即将来临的“十四五”期间,国家将致力于缓解这 一主要矛盾。新基建通过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国计民生,并缓解主要矛盾,将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在中期内,新基建依旧将在国民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新基建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2019 年 11 月 25 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研究部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编制专题会议。李克强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将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2020 年开年以来,已有北京、广东、重庆、湖南等多个省市的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新基建。由此可见,2020 年有望成为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之年。新基建将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助力“十三五”规划妥善收官,又与“十四五”规划发展目 标相契合,大概率将成为“十四五”的重要发展方向。

   3.长期:助力经济转型,加速进入创新大时代

长期来看,无论从全国经济发展还是区域经济建设,都要求开展大规模的新基建。在全国经济的层面上,中国经济将呈现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趋势,5G、 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即将来到“大创新时代”的风口,对 5G、数据中心、 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广阔需求也应运而生。在区域经济的层面上,国家致力 于建设多个城市群,推进城镇化进程。催生了对交通、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 施的需求,并拓宽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范围。

   4.放眼全国:“大创新时代”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广阔需求经济增速趋缓,经济发展将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开启“大创新时代”。

波特在其《国家竞争优势》中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发展将经历生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等四个发展阶段。1981-2017 年间,中国主要是由地产、 传统基建为代表的投资驱动发展。然而,近年来 GDP 增速呈下行趋势,呈现出明显的 L 型。2019 年,中国 GDP 达到 99.09 万亿元,同比增速为 6.10%,同比下降 0.6 个百分点。在经济增长趋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将踏上由投资驱动转向创 新驱动的转型之路。基于《突破性创新与经济增长》报告给出的分析框架,创新可以通过资本深化、推动人力资本增长、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四大途径来促进经济增长,中国将迈入“大创新时代”。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大创新”时代来临,有望开展大规模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其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要求开展大规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这意味着以 5G、物联网、 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为万物互联互通、为创新发展筑基的科技基建将有望得到大规模建设。以 5G 基站建设为例,截至 2019 年底,5G 基站建设数额已超 13 万个, 用户规模增速百万/月,用户规模与网络覆盖范围同步扩大。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其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成熟的基础设施的支持。

《2019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 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万物智能化、互联化所需的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更快更早地到来。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新基建推进速度有望超预期

   1.决策层:中央号召,地方政府跟进

2015-2019 年间,中央对基建的政策导向以“补短板”为主。《报告》指出,2020 年以来,中央开始密集提及“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所以,由“基建补短板”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决策层的转向将为新基建持续开拓成长空间。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自 2020 年以来,已有 25 个省市的政府工 作报告提及新型基建,其中 8 个地区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建 5G 基站的数量, 合计超过 30 万个。四川、重庆、陕西、河北等省市已发布了年度重点项目清单, 总投资接近 25 万亿元,计划完成投资也接近 3.5 万亿元。自决策层吹风到地方政府的跟进,自上而下地推进新基建。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2.监管层:货币财政齐发力,产业政策落地,层层加码扶持新基建

财政政策: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新基建进一步拓宽资金面积极的财政政策导向。

2020 年 2 月 21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发挥好政策性金融作 用。这是继 12 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大力提质增效”后, 近期再次对财政政策的力度的正面指示。减税降费、专项债扩容、引导政策性金融债发行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将持续利好新基建。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政策性金融债或将进入财政的工具箱。

继专项债大幅扩容后,政策性金融或成为基建的又一“长期资金供给”。从历史来看,“政策性金融”能够放大中长期的财政杠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是逆周期调节的重要工具。专项建设基金主要采用股权方式投入,用于项目资本金投入、股权投资和参与地方投融资公司基金,资金的久期足够长, 或成为基建的又一“长期资金供给”。

间接融资及货币政策:LPR 改革疏通金融支持实体的传导途径 LPR 利率多次下调,持续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新基建相关行业将从中受益。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直接融资及资本市场政策:再融资及并购重组放松,助力金融支持新基建 展直接融资是大势所趋,融资结构转换将有利于新基建。

自改革开放以来,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融资模式是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以存量法计算, 2017 年中国的直接融资占比仅为 37%。当下,中国经济的产业发展开始以消费服务、科技创新为导向,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也应运而生。然而,新兴产业的融资风险偏好需求更高,银行的低风险偏好资金、信贷资金、间接融资模式不利于大面积直接支持新兴产业、民营企业,也对新基建发展造成阻碍。再融资放宽、 并购重组放松、科创板与注册制试点等将持续推进直接融资发展,进而利好新基建发展。

   3.产业政策:交通部、工信部等频频加码政策,推进新基建产业部署

以交通运输部、工信部为代表的部委,相继发布产业政策,致力于新基建,包括对传统基建补短板与建设 5G 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交通运输部:完善城市群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推进基建补短板完善京津冀、长三角等城市群交通网络,推进城市群基建补短板。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工信部:持续推进 5G 基础设施建设。

产业层:产业整体发力创新,龙头企业引领新基建发展。

从产业层面来看,我国企业整体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利好新基建发展的产业环境, 而龙头企业如三大电信运营商等带头进行新基建,而 PE/VC 资本对新基建方向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攀升。

   4.企业整体趋势:转向创新驱动发展

近年来,我国企业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利好新基建的产业环境。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表明,2018 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 15233.7 亿元,比上年增 长 11.5%。从 2018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来看,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比高达 77.4 %。对研发投入的高度重视,表明我国企业正逐步转向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出利好新基建的产业环境。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龙头企业:带头进行新基建 。

带头进行新基建的龙头企业是行业的风向标。评判一个企业是否为行业龙头的标准,不能局限于经营指标与财务指标,更要看该企业是否对同行业的其他企业具 有很深的影响、号召力和一定的示范、引导作用。因此,在新基建成为大势所趋的背景下,带头进行新基建的龙头企业将引领行业,加速新基建发展。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产业资本:PE/VC 对新基建方向的关注度有望持续提升 。

2015 年 6 月以来,在以 PE/VC 为代表的一 级市场领域上,资本对技术创新方向的关注度依然不减。随着鼓励创新的政策不断出台,PE/VC 的投资规模在快速上升。由数据统计可知,截至 2019 年 11 月, PE/VC 投资金额居前的行业分别是信息技术、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工业。其中,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与新基建紧密相关。而以科技基建、技术创新为内核的新基建,也将持续吸引资本的关注,叠加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建的政策效应。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新基建七大关键领域

有哪些发展机会?

   1.高端制造

中国将迈入后工业化时代,工业结构不断优化,高端制造产业投资占比将不断提升。目前中国已进入到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时代过渡的阶段,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带来中国工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 年之后,制造业投资增速回落,1-4 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 2.5%,增速比一季度回落 2.1 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虽有所回落, 但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和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分别增长 11.4%和 14.9%,高于全部 制造业投资 8.9 个百分点和 12.4 个百分点,高端制造业占比将持续提升。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高端制造业发展,将提高整体产出效率。制造业是承上启下的一环,因此,高端制造业将成为工业自动化、产业智能化的硬件载体。目前制造业正处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阶段,随着高端制造业发展, 新基建的整体产出效率将提高。

   2.基础设施建设

在推进城市群建设的背景下,推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2019 年 12 月 6 日的政治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主持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要求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这是 2018 年 7 月 31 日后, 再次于政治局会议中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当下城市群建设加速的政策导向下, 为了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提前放量。

消费基建——医疗信息化、电动汽车、充电桩等。

民众对消费升级有强烈需求。为满足民众的消费需求,要进行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消费基建。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从供给端看,创新是企业提高供给质量的关键。产品质量和服务是制约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短板”。企业要想提高生产质量和服务品质,就必须要通过创新来实现,如中国医药企业也逐渐从仿制药转向针对中国市场的原创研发药。

从需求端看,能够满足消费者 需求的高质量产品也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如北斗为中国消费者提供独特的短消息服务。因此,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以科技创新为内核的消费基建将成为满足民众消费升级需求的关键,而消费基建的代表产业如医疗、电力设备与新能源和汽车等,也将崭露头角。

科技基建——硬科技和软科技。

硬科技:5G 基建将成为信息经济的核心引擎,半导体产能转移释放庞大需求。

5G 将成为社会发展关键动力与抓手。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5G 社会影响力》测算,2030 年,5G 将带动的总产出、经济增加值、就业机会分别为6.3亿元、2.9亿元和800万个。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半导体设备产能向大陆转移释放庞大需求,反弹动能更大。据 SEMI 数据,2018 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销售额为 131.1 亿美元,同比增加 59.30%,市场规模首次 超越中国台湾地区位居全球第二,增速全球居首。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软科技:云计算加速渗透,物联网构建万物互联互通体系。

云计算加速渗透带来 Iaas/SaaS 的全产业链机会。据 Gartner 预计,全球云计算市场在 2020 年将达到 4114 亿美元的规模。云计算技术优越性在于通过构建灵活的资源共享池,能够有效保证自愿的高效利用。但是,目前国内云计算主要以游戏、视频、电商和社交等“To C”端为主。随着金融和医疗、工业等实 体行业逐渐接入部署,云计算将有望在新“To B”领域迎来更快速的增长。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5G 时代万物互联,有望带动万亿产业规模。根据工信部数据,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已从 2009 年的 1700 亿元跃升至2016年超过9300 亿元,并预计 2020 年达到 18300 亿元,期间 CAGR 达到了 18%。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新能源基建——光伏、风电。

新基建热潮来袭,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迎来机遇期。能源转型,是对传统能源行业的“补短板”。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是能源转型的“尖兵部队”。随着新基建的大举布局,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也将迎来新一代机遇期。

   3.新基建重点关注的行业

(1)医药

公立医院传染科与基层医疗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通过这次疫情可以看到省市级的疾控中心的检验能力和设备配置基本达标,但是县级疾控的提升空间还很大。未来在补短板的背景我国将加大投入改造升级我国现有的县级疾控。“软件”上,招入更多专业人才,使疾控的人员更加充足;“硬件”上,改造县疾控,使得每个县疾控都将配备 P2 负压实验室,部分配备 P3 负 压实验室让基层疾控可以处理更多类型的细菌、寄生虫和病毒,从而使得地方疾控可以更快反应与国家疾控做到联动,使国家疾控更快制定相关措施。

(2)建筑

大建筑央企:集中度提升+基建需求回升。

3 月 4 日,政治局会议要求,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2019 年 3 月央视在新 闻报道中曾阐述“新基建”七大领域:5G 基站、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

《报告》认为新基建主要是两个概念。

1)狭义的新基建:科技产业升级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 5G 基站、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医疗信息等建设,这部分项目有典型的高技术、中长期高回报的特点;

2)新一轮的基建补短板:新一轮的基建,和过往 的“旧基建”相比,更加聚焦到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间高速铁路、生态治理等基建重大项目;并且,在目前“稳增长”需求不断提升的宏观环境下,对比两个“新基建”,“新一轮的基建”对经济的支撑是“狭义新基建”不可替代的。

(3)机械军工

轨道交通:截止 2019 年,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营业里程达到 6,730 公里,成长空间广阔。国际一线城市东京、巴黎、伦敦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的比例分别达 86%、70%、 70%;上海、北京仅为 54%和 44%。预计未来我国轨道交通里程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工程机械:

 

工程机械实现“机器换人”,应用渗透率逐渐提高,火神山医院仅用 10 天 10 夜即建设 完成,离不开现场大量工程机械设备的使用;存量设备更新换代成为主导,多因素推动行业销量保持高位;排放标准升级也将促进工程机械更新需求更为集中。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因此,在更新需求推动下,叠加环保升级、机器换人、渗透率提升等诸多因素,工程机械行业销量将保持高位,行业周期性大幅减弱。在此基础上,“新基建”的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工程机械的需求弹性,行业内上市公司将显著受益。

工业自动化装备: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装备是工业互联网的应用终端, 以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装备将显著受益于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建设:

低轨宽带卫星通信系统作为重要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相关建设计划也有望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4.计算机

从广义来看,新基建是指与传统的“基建”相区别,主要发力于科技端 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包括信创、网络安全、医疗 IT、金融 IT 等计算机细分板块,也均属于泛义的新基建范畴。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狭义的新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大数据中心:IT 巨头资本回暖,需求拐点已至。大数据中心是云计算的基础设施。随着云服务收入的快速增长,IT 巨头在数据中心等 IT 基础设施的投入将不断增加。

人工智能:智能驾驶有望成为新基建重要一环,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近年来一直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其中,智能驾驶是人工智能在汽车行业的重要应用,有望成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

工业互联网:2020 年有望成为产业爆发之年。按照政策要求,到 2020 年底,我们要初步建成工业互联网基 础设施和产业体系。由此可见,2020 年将是政策进一步发力的一年。在政策强力 推动下,工业互联网行业有望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

泛义的新基建:信创、网络安全、医疗 IT、金融 IT 等。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5.电子

《报告》认为,今年硬件的机会将从科技基建开始,主要体现在 5G 基站建设和半导体晶圆厂投资两条线。

   6.通信

从宏观层面,信息通信业是全面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行业,数字经济新基建的复工复产进程,对于全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不仅能产生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更能起到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对抗疫情、提振经济,国内数字经济基建投资有望加码,其中 5G 通信新基建更是首选。

同时,5G、通信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的确发挥了重要、积极的支撑作用:当前背景下,一系列新兴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纷纷落地,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 等新业务、新模式、新应用落地生根,驱动新基建消费潜力迅速释放。因此从现需求的角度也证明:5G 建设有望加速,产业链发展将持续向好。

   7.电新

2020年是“新基建”启动的一年,特高压已经被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高度。2020年国网特高压建设全面恢复,国网加快推进13条特高压线路核准、开工、建设,涉及金额约为1965亿元,预计将在2021-2022年迎来营收确认的高峰期。

中国50万亿新基建深度报告:七大关键领域有哪些发展机会?(推荐收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tQ4rA9tOnv3S63TyVw87A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5G基站建设

2020年5G正式商用,5G的产业链条非常之广,梳理之后又可以分类,主要是这几项:基站天线、射频器件、小基站、光纤光缆、PCB、主设备、光模块。

5G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1、设备商:中兴通讯、烽火通信

2、PCB:深南电路、沪电股份、生益科技

3、光模块:光迅科技、中际旭创、华工科技

4、天线:通宇通讯、东山精密、世嘉科技

5、天线振子:硕贝德、信维通信、飞荣达、科创新源

6、射频:卓胜微

7、滤波器:大富科技、武汉凡谷、世嘉科技、东山精密、春兴精

8、小基站:宜通世纪、华星创业、邦讯技术

9、网络规划实施:国脉科技、杰赛科技、日海智能、中通国脉、富春股份

10、基站配套:数知科技、北讯集团、英维克、日海智能、中光防雷

同时,5G 的三大应用场景(增强移动宽带 eMBB、大连接物联网 mMTC、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 uRLLC),其中 mMTC 和 uRLLC 均和物联网相关。

围绕物联网产业发展,建议关注:乐鑫科技/博通集成(科创板,无线数传类芯片)、移远通信/广和通/移为通信(物联网模组)、迪普科技/中新赛克/深信服(工业互联网络安全)。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充电桩产业链条上的重要角色有:充电运营商、设备生产商、整体解决方案商。这三者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且常常相互重合。

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整车及电池涉及宁德时代、比亚迪、贝特瑞等;充电桩涉及众业达、特锐德、万马股份等;新能源汽车ETF里面则广泛地包括了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公司。

部分新能源汽车充电站企业名录(308家):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大数据中心

根据数据从产生到应用、继而产生新数据的过程,大数据产业形成了一个环形产业链。从数据产生到应用,参与企业逐渐增多,数据价值也逐级放大。

大数据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大数据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主要有:

1、大数据IT基础设施:天玑科技、银信科技、网宿科技

2、数据资源获取: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车载终端、互联网等方式来获取,阿里、腾讯和京东是主要资源获取渠道,其他还有:科大讯飞(语音数据)、四维图新(车载用户数据)、易联众(企业人力资源数据)、恒生电子(金融数据)等。

3、大数据存储:光环新网(云存储)、紫光股份(云储存)、数据港、海量数据、东方国信

4、数据整合和分析:数据整合(IB),用友软件、久其软件、捷成股份、浪潮信息、华胜天成、荣之联、东方国信;数据综合处理,拓尔思、东方国信、美亚柏科

5、数据安全:启明星辰、绿盟科技、卫士通、北信源、蓝盾股份

6、数据应用和消费:其实也就是最下游的行业,这部分内容是最多的。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2019人工智能企业综合实力100强名单: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工业互联网平台主要有东方国信、宝信软件;电力物联网主要包括恒华科技、国电南瑞、林洋能源等;网络侧主要是移远通信和移为通信。此外,还有此前热度比较高的东土科技等。

1、全球电子设备智能制造巨头:工业富联

2、工业云平台龙头企业:东方国信

3、专注于智能制造服务深度绑定西门子:能科股份

4、云平台公司:用友网络、海尔智家、美的集团、三一重工

5、工业通信设备制造商:映翰通

6、通信模块制造商:广和通、高新兴

2019工业互联网50强名单: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特高压

特高压产业链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特高压设备主要厂商: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2020年电网投资有望超预期,特高压建设加速,同时在电力物联网、芯片/IGBT、配电网等方面仍有结构性增长。

特高压主要涉及的公司包括:国电南瑞、长高集团、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炬华科技、国网信通、长缆科技、中国西电、远光软件、林洋能源、海兴电力、汇金通、风范股份、金利华电、新宏泰、中元股份、通光线缆、平高电气、国电南自、大连电瓷、通达股份、安靠智电、科林电气、保变电气、精准信息、置信电气、汉缆股份、经纬辉开、长缆科技、广电电气、ST远程、东方铁塔、中环装备、四方股份、杭电股份、德威新材、华明装备、恒星科技、智慧能源、东材科技、中国西电、思源电气、亿嘉和、特变电工、*ST百特、电科院、涪陵电力、中电电机、*ST北讯、梦网集团、中天科技、卧龙电驱、长园集团、亨通光电、河钢股份、内蒙华电、神马电力等。

城际以及城轨交通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链全景图: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1、轨道交通行业TOP10公司: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中车、比亚迪、上海电气、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中国通号、隧道股份、国电南瑞、广深铁路。

2、优质零部件公司:康尼机电、华铁股份、晋亿实业、晋西车轴、天铁股份和新筑股份等。

城市轨道交通产业部分上市公司信息统计:

最全:中国“新基建”7大产业链全景图

来源:招商引资参考:微信公众号zsyz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