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原创:木蹊

来源:木蹊说(ID:Frie_news

01

 

“要力戒层层加码,层层加码看似履职尽责,实则是懒政怠政。”

哪个自媒体现在那么大胆,敢写这样的话?

你可能想不到,这番话,出自合肥市委书记之口。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我是被震惊到了。

很早之前,我提了一嘴“层层加码”是一种懒政。

后来怕得罪的范围太大,自己把文章删了。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现在,很多地方都风声鹤唳,一人阳性,全楼拉走,封村堵路,进屋消杀…….

想回老家,社区立马劝诫你别回来。想看亲人,求爷爷哭奶奶下跪都没用。

但现在,合肥却树防疫之新风,敢为天下先!

5月12日下午,合肥开了一个会,会上合肥市委讲出了这几句话:

1 不管是“来的客人”,还是“返的家人”,合肥都诚挚欢迎,绝不拒之门外。

2 希望来自中高风险和其他疫情发生地人员,无论是否提前报备,都可随时光明正大地来,切不可翻越高速护栏、藏匿于车子后备厢、伪造行程码等。

3 要力戒层层加码。层层加码看似履职尽责,实则是懒政怠政。

4 各县(市区)、开发区出台疫防政策,需经市指挥部审查把关,既审查合法性,也审查合理性,坚决防止地方“土政策”毁了全市“一盘棋”,引发次生问题。

5 有个别民办寄宿制学校为防疫“自求平安”,仅让寄宿生每两周出校门一次,此举明显不妥,已立即责成纠正。

我还能说什么呢。

如此梦幻,如此真切。

如此高压时期,能说出“层层加码就是懒政”的话来,我还以为在看电影《焦裕禄》的cut。

02

《焦裕禄》里有这样一个桥段。

救灾的时候,焦裕禄找到吴县长,说:

“老吴,救灾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连着全县人民的心,刻不容缓啊,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面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的标准。”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吴县长不为所动,不屑地说:

“群众有时觉悟不高,目光短浅,往往只看到了一时的温饱,看不到长远和未来。”

焦裕禄质疑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得上什么今后和将来?”

吴县长:老焦,你这话危险啊…….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关键是我们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焦裕禄听罢,愤怒离去。

现在的合肥,有电影里的那个味了!

层层加码就是懒政怠政,这是一句实话,一句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话!

在当下,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价值千金。

在当下,能张开怀抱欢迎四海之朋,气魄不凡。

在当下,能主动审查防疫措施合法性和合理性,令人敬仰。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我一直都说,捂住嘴巴是没有用的,人民会用双脚投票。

现在,每天都有人在上海机场排队离开,很多人的失望之情溢于言表。

没有离开的,也正酝酿怎么离开,要不要离开。

这种情绪,和上海这一个月来的魔幻新闻,息息相关。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一些令人愤怒的现象,清走病毒的同时,也清走了世界英才对上海的信任和好感。

但合肥却交出了不一样的成绩单。

03 

在很多地方出现一例阳性,就隔绝交通的时候。

合肥市在疫情期间,9条高速、36条国省干线公路从未停摆,而且沿路还免费给司机们准备免费饭菜、热水。

“不是什么好菜,但肯定让你们吃饱。”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不少外地的货车司机,赞不绝口:

“我跑了大半个中国,合肥是最好的一个。核酸免费做,态度还都特别热情,结果出得特别快,给大合肥点赞。”

 

不仅如此,合肥还给每个路过的货车司机送上“抗疫包”。

 

里面有1包口罩,1瓶水,1碗泡面,4个面包,2罐八宝粥,3盒自热饭,1盒自测试剂。

很多市民也竖起了大拇指,称赞合肥的温度。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很多地方,都歧视阳性患者。

但合肥没有。

4月11号,一位临产孕妇,因疫情被上海的医院拒接,只能深夜从上海回乡。

 

面对新生命,合肥没有拒绝,立马开通了绿色通道!

 

安排急救专车在服务区等候孕妇,全程闭环,最终宝宝顺利出生。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六安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士,因静态管理,药物滞留在合肥无法送达。

 

当听到报警消息,合肥警方马不停蹄,立刻查到药品所在的物流地,众人不怕麻烦,在数千件包裹中,将药品找出。

 

然后一路风驰电掣,把药就送到了女士家里。

全程只花了3小时。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合肥,不是宰相合肥天下瘦。

而是合天下之意,肥万民之实!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04

好的地方,人才自然会聚集。

好的地方,一定会有数据说话。

这些年,合肥一直都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经济正增长城市。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因为营商环境和投资环境优越,合肥还被坊间誉为“风投之城”。

2008年,京东方准备扩大生产项目,不知放在合肥还是深圳。

当时京东方的董事长王东升飞深圳,副董事在合肥,就看谁的诚意大。

最后合肥这边表态: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做成这件事!

而千里之外的深圳,王东升却被深圳领导灌得酩酊大醉……

一夜之后,王东升飞往合肥,慷慨陈词:

“我所到过的每个城市,书记和市长都待我如上宾。然而,到了下面的执行单位,力度明显下降,就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只有合肥,做到了这样坚定而执着地上下一心。”

为了给京东方办厂筹钱,合肥把在建的地铁都暂停了,全市都做好了发不下工资的准备。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事实证明,合肥是有前瞻性的。

京东方落户后,带动了合肥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方面的100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超千亿的投资项目落地……

数年之后,合肥又抓住了新能源的风口,成了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聚集地…….

合肥:层层加码是懒政怠政,疫区人员绝不拒之门外!

人世间,有强制隔离,也有温暖相伴。

我承认我不爱写正能量,更不喜欢去歌颂功德。

但今日的合肥,值得!

-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6hwXn6Pk3pHSw-9BYwuwxQ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大白喊楼做核酸
作者:独行的犀牛
来源:独行的犀牛(ID:bgf200010)
 

这个春天,疫云席卷。

疫潮之下,最引人关注的城市无疑是上海;但最值得关注的可能却是另一个同在长三角的城市:合肥。

3月中旬,合肥出现疫情,4月中下旬,遭遇多点爆发一日多例的惊变,合肥以坚决动态清零为导向,一场全城歼灭战迅雷打响。

仅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就完全切断传播途径并控制了传染源。52日,城市防控状态由应急化处置转为常态化防控。59日,最后3名感染者解除隔离出院,全城清零。一场以快制快,速战速决的歼灭战至此收官。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解除封控,合肥一小区居民开心庆祝

但最值得关注的点却并不仅仅在于合肥打得快,而在于这座城市这一仗打得是如此特别。

一、底牌

特别之处是在于这座城市不走寻常路的表现。审视这场战疫的全过程,政府没有宣布封城或全域静态管理,几小时都没有,一个县一个区都没有。

学校没停课,工地没停工,商场没停业,饭店酒楼照样开。公交地铁如常运行,人们照常上学上班。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4月18日,在课堂上听课的合肥一中学子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疫情下的合肥南二环

与此对应的是,市民没恐慌、没抱怨,更没天天为抢菜焦虑。更夸张的是,合肥的机场、火车站,所有高速道口和省市干道路口全过程未关闭,大门始终敞开,人员货运流通无阻,在这轮的战疫中,合肥居然真的做到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五一假日,在公园休闲的合肥市民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市民在四月的傍晚放风筝

这完全不是我们熟悉的剧情,因为自2020年至今,对于生活生产,新冠疫情一直就是那个最烂的编剧,没有之一,在它的剧本里,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节设定。

这一次,合肥拿到的是一个烂到不再烂的剧本,4月18日一天之内就在社会面爆出5例阳性,更波及了四个三甲医院和一个发热门诊,局势一度危若累卵,而最终演绎出的却是这样一个化险为夷的情节。

但相比于事件本身,这座城市此次一系列独辟蹊径的解题思路显然更值得关注和探讨,因为这其中隐藏着一个极为紧要的命题,那就是坚持动态清零,有无可能还存在着另一种不同的思路和打法。

如果对合肥此次战疫进行更细致的复盘,就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战疫思维模式非常与众不同。以对全域静态管理这种模式的选择为例,常规的思路是,按下暂停键,实行全域静态是扑灭疫情最快速最有效的手段。

但合肥的思路是,如何拼尽全力,用快速精准的出击掐断传播以避免全域静态。前者最先采取的行动,恰恰是合肥最想避免的。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大雨中一线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

甚至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为了打消公众的疑虑和恐慌,合肥官方还几次发布通告告知公众,政府暂无静态化管理的计划。这无疑需要强大的定力,更需要果断高效精准的防控战力,毕竟,尖峰对决,毫厘之失,非静态就会导致失控。

所以在合肥的选项表中,应该一直都保留着静态管理的选项,一个确定的证明是,在4·18疫情爆发前合肥举行的疫情防控实战演练中,全域静态管理正是这场演练的核心科目。可见,合肥做了最坏的打算,但也做了最充分的准备。

但这个“最坏打算”更像是一张最后的底牌,不到穷尽一切努力,不到万不得已,合肥不愿翻这张牌,最后的结果是,至少在这一回合,合肥守住了这张的底牌。

二、温度

再例如,此轮战疫中为合肥赢来四方赞誉的“温暖抗疫”模式,则显示出了这座城市在疫防中近乎执着的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思路,这一点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常规的思路往往是,因为疫情防控需要更严格甚至更苛刻的公共秩序管控,所以个体的需求应该作无条件的让步,或是被理所当然的忽视。

但合肥在这一点上显示出的却一种反向思维,即正是因为在如此严格甚至苛刻的公共秩序管控环境中,处于困境中的个体才比平时更需要关怀。

正是这种反向思维让合肥在全国率先喊出了“回的都是家人,来的都是客人”,政府明确严令各级不能在外防输入上搞一刀切,不能图省事就“关门了事”,而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服务,不怕麻烦、不能抱怨。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甚至当外省的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合肥还特别作出“绝不允许各县区以任何理由将外省的返乡合肥人拒之门外”的决定,并要求对返乡者一律妥善安置。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一位合肥的领导曾在一次公开会议上言及:因为合肥是他们的家乡,在外遇到困难就会想到家乡,这是人之常情,疫情无情,但人得有情。

对被迫从上海深夜回乡的临产孕妇,合肥开通绿色通道,急救车专项转接,孩子顺利出生,父亲起名“鲍庐恩”。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小幸运”鲍庐恩顺利延生

一个患极重度再生障碍性贫血赴上海求医的5岁安徽男孩,因受疫情影响,原定手术后的治疗无法继续,只好返乡,途中接到了上海方面传来的孩子阳性报告,绝望中的一家人在高速公路上打电话向合肥求助,合肥立刻为这个特殊的小患者展开的是一场关乎生命的接力救治,定点医院远程会诊调整治疗方案、连夜到北京为孩子取组合药、派驻基因诊断团队进驻感染病院区……正一座城的努力让一个孩子拥有了“第二次”生命,让一个在疫情中陷入绝望和无助的家庭重获希望。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安徽5岁男孩在“合”力救助下治愈出院

对于急需省城治癌药物的六安患者,合肥安排警车专程送药,一位参与送药的民警说:“没有什么比老百姓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更重要。”他说出的只是一个常识,也说出了合肥抗疫最朴素的认知。但只有经历过那一切的人们,才会知道,在有些时刻,常识是多么可贵,朴素是多么奢侈。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民警驾车将药物送到六安北高速道口

对陷入困境的卡车司机,合肥率先在全国施行免费核检,还送上抗疫礼包,交警饭点招呼下车排队领盒饭,管够。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道口交警为货车司机送上抗疫礼包

对城市集中隔离点特殊病患者(血透、孕产妇、肿瘤化疗)或突发情况,安排专用转运车“点对点”送医。对急危重症患者,开辟专门绿色通道。组建“抗疫爱心志愿服务队”,为市内及兄弟城市急危重症和孕产妇等亟需帮助的人,提供送药就医等服务。

开展“敲门行动”,针对独居老人、身体健康状况欠佳和失智失能等特殊群体进行摸排,以确保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社区志愿者上门为老人作核酸检测

其实,在任何时候,总有一些个体的需求无法作出让步,让一步就是深渊,也总有一些个体的需求无法承受被忽视,忽视了就成为悲剧。

深渊之上,悲剧之前,是一条底线。在这一轮的疫情防控中,每一座城市都不容易,唯有能在负重搏疫时守住这条底线者,最值得致敬。合肥!值得!

更重要的是,这座城市的实践也让人们看到,哪怕在最严峻的疫情防控状态下,仍可以存在留住人间温情与温度的一百种可能。

三、会议

但一场严酷的疫情防控战仅靠温情是打不赢的,还需要真刀真枪的战斗力。在这场歼灭战中,合肥独创一派的打法才是真正的核心重点。即通过战疫全过程不停在机制和方法上的优化创新,最终形成了有效针对这一波奥密克戎的合肥新战法。

与其它城市不一样,合肥在此轮疫情爆发后,全程战疫,竟未开过一次新闻发布会,但却连续开了四十多次疫防视频会商会,每天一次,雷打不动。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疫防视频会商会现场

这个视频会商会又是一个什么会?

这其实是合肥为此次战疫构建的一种全新机制,每次会议都由市委书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参与疫防工作的市属各单位一把手及疾控医疗专家均参加,在主会场视频连线各县区(市)一把手,合肥的整个最高决策层可谓是尽锐出战。

这也意味着,当常规的政府决策体系和流程已经无法适应更紧迫的疫防形势需要时,合肥毫不犹豫地选择打破常规,另创一套更高效也更灵活的战时决策指挥系统。

从公开报道看,这个会议的时间也紧扣着当天的疫情发展变化而机动,有时是在午夜零时,有时也会在凌晨的3时或5时。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疫防视频会商会现场

这个会议的大致流程是,当天各县区(市)及相关部门在会上提出实战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和实际困难,以及建议,接着是会议对此进行会商,会商之后,当场决策、当场解决、当场部署、当场执行。

这种方式让合肥在此轮战疫中获得了极为高效精准的动员力和决策力,并保障了所有决策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得了几近无损的贯彻和执行。

在这套系统的调度指挥下,合肥可以第一时间集结上千人的流调团队,昼夜不息,将涉阳轨迹精确到秒。可以高效动员合肥有史以来人数规模最大的志愿者队伍和基层力量扑向一线。

当晚出现疫情,连夜就能精准地划定了防控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并让各种民生保障和政策配套到位,出现短时间市民抢购物资潮,第一时间就开启超市24小时,超平时7倍供应模式,一夜平息市民供应焦虑。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蔬菜供应充足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在超市购物的合肥市民

会商会也让合肥全过程保持了高效的即时纠错能力,封控区内原先规定只能由指定商超供应生活物资,但实行后有县区很快反映这种指定模式不仅满足不了区域内需求,而且还滋生出诸多弊端,会商会上就立刻调整,撤销指定,全面放开供应点。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社区志愿者在为封控区居民准备生活物资

在发现在核酸检测环节出现测得慢测不准的问题后,立刻研判症结并采取措施,对检测机构亮黄牌,果断暂停一些机构的检测工作。不仅如此,会商会还明确要求,各块面都要善于从网上的“吐槽”中查找工作不足,从市民的批评中主动找短板,在实战中即时解决即时补缺。在纠错中不断优化,在优化中不断自我刷新。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会商会是一个整合全市资源的高效统筹平台,同时也是好的经验做法的高效推广平台,合肥全程大力鼓励各县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实战中不断创新有效的防控措施,对某个区或县行之有效的方法,经会上研判后,会迅速推广到全市。

合肥在这轮战疫的实战中密集出台部署了疫防措施多达一百余条,其中更是原创出很多行之有效的“合肥版”防控新招和硬招,例如,合肥首创了货车司机和高校学生免费核检的模式,首创了线上预约,专人对接,点对点引导,闭环护送的货车快速通关措施。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货车司机正用”合运通“进行线上预约

在全民核酸检测上,创造性地推出工作日参加核检允许迟到早退甚至可请假半天的举措,此举既避免了人流扎堆交叉感染的风险,也贴心地照顾到了市民工作日时间安排上的困难。

四、通告

在信息供给上,合肥没有选择线下的新闻发布会方式,而是完全依靠互联网,每天通过各大新媒体平台,以滚动通告发布的方式即时回应市民关切。

市民每天都能通过通告即时了解合肥疫情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政府出台的最新政策和措施,通告同时承担了及时粉碎各种谣言的功能。

在这场战疫中,没有一条谣言能在合肥活过12小时,往往是网上刚刚冒出一个不实传言,权威的澄清通告就已闪现在市民的手机上。

在疫情防控战中,谣言往往是最常见的一种次生灾害,但合肥通过出色的信息战,在这一轮战疫中始终牢牢地扼住了谣言的七寸,没有给谣言留下任何立足空间。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的疫防通告除了公开透明之外,最大特色是坦诚实在接地气,最突出的例子是,合肥可能是唯一一个在政府通告中主动建议市民屯菜的城市。这样的建议乍一看都不太像是一个政府行为,更像是一个身边朋友的友情提醒。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建议?因为合肥虽然始终未实行全域静态管理,但在当时疫防吃紧下,疫情局部传播仍存在突发性,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小区已被划为封控区管控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既然是实情,就没有必要向市民隐着藏着,建议市民适当储备3到5天的生活必需物资,不仅能满足突发状态下的应急所需,也能减少志愿者运送生活物资的辛苦劳动。

同时,这也体现出合肥对自身生活物资储备供应的自信,既然敢作出这样的建议,就不怕市民来买,物资有的是,没必要抢购,更没必要大量囤积。

很多通告更是在细节上折射出政府对民意的珍视和对民力的珍惜,以核酸检测为例,虽然是疫情防控不得不为的举措,但在精准研判后发出的通告中,如无必要,对风险较低的县区,能少做一轮就少做一轮,尽量减少民众不必要的麻烦。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市民在雨中有序配合核酸检测

对风险区域的核检,通告上对市民的用词也是一句一个“烦请”配合……“敬请”谅解。正是这份坦诚和珍惜不断赢得了市民对政府疫防的支持和理解,在此轮战疫中,从各新媒体平台的留言跟贴中就能看到,合肥市民对这一轮疫防的配合度之高前所未有,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兴!

合肥市委书记就在一次公开会议上感言:(这一次)如果没有广大市民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今天全市来之不易防控成果,这是我们的信心和希望所在,也是力量和底气所在。我们要由衷地向广大市民表示感谢和敬意!

 

五、忧患

其实,当所有关注的目光都聚焦于这一波风高浪急的疫潮时,往往会忽视浪潮来袭之前的沙滩景像。只有回望过去,才会发现,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合肥这座城市的另一个疫防标识。

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合肥是唯一一个进行过全域疫情防控实战演练的城市,整个演练按照区域静态管理、区域核酸检测、阳性结果处置、生活物资供应保障四个科目进行,通过实战演练提高战力,找短板,找差距。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在全城开展“雨前行动2022”疫情防控实战演习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雨前行动2022”疫情防控实战演习指挥中心现场

在一切还算风平浪静时,合肥就准备好了一座占地3.1万平方米、2080张床位的方舱医院,甚至还制定了500人、1000人、2000人入住方舱医院的梯次医疗救治方案。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建设完成的合肥方舱

在物资保障上,提前布局,建设占地占地109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肥西县严店百大物流园D区,作为百大周谷堆批发市场“备用市场”,以满足极端紧急状况下的生活物资供给。

也正因此,当疫情来袭时,合肥才有底气拍着胸脯向市民打包票,尽可安心,不用抢购,只要理性选购即可。宁可备而不用,也决不能用而不备。也正是这种有备而战才能让合肥在此次直面挑战时没有手忙脚乱,没有忙中抓瞎。而是能做到忙而不乱,快而不慌。

思想上强烈的忧患意识,机制上敢于打破常规的大胆创新,方法上不断的自我优化,应对上持续输出的高效精准,举措上全方位的以人为本,合肥的这一仗就是这么打的!

最后不但打出了战队的信心、勇气和应变能力,也打出了市民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六、尾声

而合肥这轮“疫”战的尾声却更耐人寻味,在这场“战疫”进入平稳收官的4月29日,一场“云洽谈”活动当晚在合肥市政务中心举行。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云洽谈”活动现场

这一活动围绕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启动“三上”——即招引“链上”企业、进行“云上”洽谈、可用“晚上”时间,诚邀各类行业龙头、专精特新、创新型企业及其总部和优秀创业团队,入驻“合肥城”,成为“合伙人”。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这场洽谈主要聚焦在集成电路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涉及总投资超过400亿元。对于很多尚未从高强度疫防应急情绪中完全走出来的人们来说,面对这样一个“尾声”时可能才会忽然发现,原来这座城市的另一手同样也很硬。

其实,这样一个“尾声”甚至谈不上是转换,因为在这轮战疫的明线之下,一条暗线始终在同步进行。从开春以来,“稳企增效九条”“批零住餐和旅游业九条”“物流行业纾困”等政策就已陆续出台。

而在本轮疫情最吃紧的时间段,合肥更是全力为企业纾困政策加码,一方面拿出真金白银,在保生产和稳生产上给予重点企业各种补贴,同时,针对重点企业在疫情期间遇到交通受阻、货仓封控等问题,合肥专门成立专班和保供应小组,由政府出面为企业协调外省市通行证,全面收集重点企业供应链受阻问题,制定‘一企一策’,每个问题采取专人负责、专班跟进,积极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力保企业生产经营‘不掉线’。”

这一次是合肥,为坚持动态清零趟出了另一种可能。

合肥企业在疫情期间仍然在加紧生产

几乎与这场歼灭战硝烟散尽的同时,合肥也迎来了自己的经济“首季报”: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2521.19亿元,同比增长5.3%,增速在长三角8个万亿城市中与宁波并列第一;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增速在全国24个万亿城市中与杭州并列第一。

另一个榜单则是,在2022年24个万亿城市新冠病例排行榜上,合肥以43例居于倒数第三。

在这个疫云笼罩的春天,能取得这样一份两线作战,以动制静的成绩单,合肥,不容易!

但疫情还远未结束,病毒也可能有朝一日会对这座城市再度发起一场更猛烈的袭击,与其寄希望于幸免,不如寄希望于让自己通过战斗不断变得更强大。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对于这座刚刚走出这样一个四月的城市,我们祝他在每一个现在都变得更强大。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Md8RZPbBCr37ysQLc6BzZA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作者 | 元淦恭

◎来源 | 元淦恭说(yuangg173

上个月,北京、湖南、安徽三个自贸区获批。

 

浙江自贸区实现扩区。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网上有一张图很火。

 

题为“环江西自贸区”。

 

这次自贸区扩容后,江西省所有邻省都有了自贸区,而江西的省会南昌,也成为周边所有省份省会中唯一一个尚没有自贸区园区的。

 

现在,自贸区覆盖的省份已经多达21个。

 

江西省和南昌市,拥有自己的自贸区其实是早晚的事。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无论是国家级新区,还是自贸区,还是通高铁,国家重大的政策和战略布局,江西相对周围的省份几乎都要慢半拍。

 

其实,单就江西省而言,过去这些年的经济增速并不算慢。

 

2019年,江西省的GDP是2001年的11.37倍,湖南、安徽和湖北分别是9.98倍、11.28倍和9.82倍。

 

换言之,江西在过去十多年的平均经济增速是高于邻近的三个类似省份的。

 

当然,江西增速相对较快,和它过去的经济发展起点较低,基数较小有关,但较高的增速毕竟表明,江西经济的基本面并没有和周边三省拉开巨大的差距。

 

江西的“存在感”比较低,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省会南昌的弱势。

 

前些年,还有些人争论“强省会”是不是“吸血”,是不是会影响一个省的均衡发展。

 

而南昌和合肥的命运交叉,就是对省会“吸血”论的“打脸”。

 

对于中西部省份而言,做大省会就是唯一的出路。

 

 没有存在感的南昌和相邻省份的省会(武汉、长沙、合肥、福州、杭州、广州)相比,南昌无疑是存在感最低的那一个。

 

不要跟高居十大都市的广州、杭州、武汉比,就是地缘相邻、地理条件相似、行政级别同为地级的长沙和合肥,这些年也以工程机械之都和家电之城声名在外。

 

但其实,南昌和合肥在2000年前后其实是一个档次的城市,南昌的诸多指标还领先于合肥。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昌常住人口443.4万,合肥常住人口446.74万,两市人口几乎相当,南昌的市区人口还多于合肥。

 

2001年,南昌GDP是485.6亿,合肥是363.4亿,南昌比合肥高出整整三分之一。

 

然而到了2019年,南昌常住人口560.06万,合肥常住人口818.9万,南昌比合肥少32%。

 

南昌GDP是5596.18亿,合肥9409.4亿,南昌比合肥低41%。

 

如果说单看总量,还有合肥在“三分巢湖”中获得了巢湖一部分区域导致的统计差异有关,那我们再来看人均值。

 

2001年南昌的人均GDP还明显超出合肥一大截,到2019年已经被合肥反超了10%以上。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南昌在人口和GDP增速上的相对滞后,使它的经济总量被周边省份省会甩开,首位度也在四个省会中垫底。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上图反映的是四个城市2001年和2019年的经济首位度。(GDP占全省比例)(2001年为蓝色,2019年相较2001年的增长幅度为橙色)南昌的首位度几无提高,而长沙、合肥、武汉三市都有大幅的增长。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上图反映的是四个城市人口首位度(常住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南昌的增长幅度同样最低。

 

综观四个城市的经济和人口首位度,南昌在2000年前后的首位度都仅次于武汉,高于长沙和合肥,属于“强省会”。

 

到2019年,南昌无论人口还是经济的首位度都已经低于长沙、合肥,在鄂湘皖赣四省中垫底,从“强省会”变成了相对意义上的“弱省会”。

 

“强省会”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具有显著的人口吸引力。

 

在人口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规模即将见顶,各个城市展开“抢人大战”的背景下,一个省份能不能“抢到人”、“留住人”,关键就是看省会城市。

 

首位度低的南昌,无疑成为21世纪初“抢人大战”的输家。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鄂湘皖赣四省,长期以来都是劳动力输出省份。

 

上图是这四个省份的人口净外流数(单位是万人,统计口径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

 

虽然这四个省份的人口净外流整体趋势都是上升,但可以看出,湖南、湖北和安徽的人口净外流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峰值,之后都出现了向下的拐点。

 

但江西却是单边上升。

 

换言之,当湖南、湖北、安徽都已经出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回流时,江西却没有回流的趋势。

 

人口为什么不回流?省会缺乏吸引力,可以说最重要的原因。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上图反映了从2000年到2019年四个城市的人口净增规模(蓝色,单位万人)和占全省常住人口总增量(黄色,单位%)的比重。

 

很明显,南昌的人口净增规模最小,只有116.7万,几乎只有长沙(226.2万)的一半,合肥和武汉的人口净增量都超过300万,几乎甚至超过南昌的三倍。

 

而南昌的常住人口增量只占全省常住人口增量的22%,由于南昌的人口占比2000年就接近全省的12%,这样的人口增量表明南昌对省内其他地市的人口吸引力相当低。

 

而长沙的人口增量相当于全省的47%,合肥的人口增量相当于全省的98%,武汉没有对应数字,因为湖北全省2019年常住人口比2000年少,在全省常住人口减少的情况下武汉还净增超过300万人,足见武汉作为中部第一城的强大向心力。

 

 “弱省会”到底弱在哪里?在中国的城市体系里,不同城市有不同的竞争维度。

 

北京、上海、深圳乃至广州、杭州,很大程度上比拼的是对全国性资源的集聚能力,譬如说世界五百强家数、上市公司数量、资金总量、“独角兽”公司数量等,透过这些全国性的顶级资源,它们再展开对全国精英的人才争夺。

 

这是“顶级城市”的“高手过招”。

 

除了这少数几个城市之外,其他城市的竞争,无外乎人口、人才和产业三个维度。

 

其他城市的“人才”未必像一线城市的那么高端,但是也是掌握专业技能、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知高技术人士。

 

除了一线城市和少数强二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要“抢人”,首先就要从自己本省的人口盘子里面来挖潜。

 

成都、武汉、合肥、长沙,郑州,这些“强省会”所在的省常住人口都基本在6000万以上的量级,四川省和河南省的户籍人口更分别达到9000万和1亿。

 

南昌所在的江西省,在南方省份(不含直辖市)中人口数排名倒数,仅多于云南、贵州、福建、广西和海南。

 

湖北、湖南、浙江、广东、安徽,江西周围除福建外其他省份的人口都是6000万量级起,而江西常住人口只有4666万。

 

再来看人才。

 

和人才集聚直接相关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大学。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上表是2018年四个城市的大学在校生数量。

 

表面上看,南昌的高等院校数量和在校生数量虽然明显少于武汉,但是和长沙、合肥是一个量级。

 

但南昌的高校质量和长沙、合肥完全不可比。

 

长沙有3所原985高校,合肥有1所,而南昌没有。

 

原211工程大学每个省只要有1个配额,江西只有1所,但长沙和合肥分别有4所和3所。

 

观察产业的维度,南昌的短板就更加明显。

 

先来看下面这张图。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南昌的A股上市公司只有20家,长沙、合肥、武汉分别是69家、55家和64家。

 

上市公司总体上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头部企业的数量,南昌的上市公司数量大致只有邻近省会的三分之一,也可反映出南昌在产业上的弱势。

 

当然,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境外资本和外地资本投资设厂,也是区域发展尤其是扩张GDP的一条捷径。

 

近些年来在GDP总量上快速进位的城市,几乎都是在招商引资上表现抢眼的。

 

最典型的代表比如成都,除了吸引了大量世界五百强设立区域总部,吸引阿里、华为、腾讯等国内头部企业入驻,还通过招商引资获得了强大的汽车和电子制造产业,从而一跃成为仅次于广州经济总量第二的省会。

 

显然,南昌不仅本土企业表现明显弱势,在招商引资上相对邻近的武汉、长沙、合肥也不占优势,这使得南昌在南方省会城市中的相对地位出现了显著的下降。

 

 南北差距的另一种视角江西省的GDP增速快于周边省份,但南昌却明显落后于周边省会。

 

那么从数字上来看,江西在省会之外的城市的发展速度,就明显快于周边省份的非省会城市。

 

事实的确如此。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上表是2019年江西省和安徽省GDP总量前五位的城市名单。

 

虽然江西的GDP总量较安徽落后1.2万亿,南昌比合肥落后近4000亿,但是从第二位的城市开始,江西城市相较安徽城市的总量差距就非常小。

 

江西第二位的赣州接近安徽第二位的芜湖,差距只有不到150亿;江西第三位的九江,高于安徽第三位滁州;江西第四的宜春,接近安徽第四的阜阳;江西第五的上饶,比安徽第五的安庆高出130多亿。

 

如果我们放大视野来看上饶的经济总量,就会发现它在南方省份的非省会城市中的位置。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宜宾、德阳分别是四川省总量第三、第四的城市,荆州、黄冈分别是湖北省总量第四、第五的城市。

 

上饶作为江西第五,经济总量和四川第三、湖北第四非常接近,明显超过四川第四和湖北第五。

 

须知,江西的经济总量要比四川和湖北少两万亿元以上。

 

换一个视角,再来看经济第一大市和第二大市的总量之比,南昌的GDP只相当于赣州的1.61倍,这一个比值在内陆省份中也是相当低的。

 

所以,江西在南方的非沿海省份中,算是发展得相当“均衡”的。

 

江西的非省会城市何以相对更强呢?这其实和江西特殊的禀赋有关。

 

我之前曾经说过,其实对于今天的内陆省份而言,非省会城市要发展工业,可以适用的产业极其有限,要么是特色土产,要么是能源矿产。而江西却恰恰是个“老天赏饭吃”的省份。

 

江西是整个南方有色金属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查明资源居全国前十的矿产有83种。

 

铜、钨、稀土、铀、钽铌、金、银被誉为江西矿业的“七朵金花”,铜、钨和稀土的产量不仅高居全国各省之冠,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江西省GDP排名较高的城市,几乎都是重要的矿业城市。

 

赣州是中国稀土产业的中心(还有革命老区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等特殊支持),而宜春则盛产锂。

 

九江不仅是江西唯一一个长江干流流经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有铜、钨等矿业贮藏。

 

南方和北方地理条件和发展路径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

 

北方地势较为平坦,而南方多山,这是北方省份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较均衡的先天条件。

 

在改革开放以前,北方的工业布局总体比南方密集,而且在当时中国相对封闭的环境下,建设工厂往往邻近煤铁矿区,“逐矿而居”的模式也让北方拥有更多有工业基础的非省会城市。

 

在改革开放之前,南方工业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这反而使南方在改革开放后更大程度地把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都市圈集中。

 

改革开放前的工业建城逻辑,兼顾靠近资源和备战因素;而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进大出”外循环的打通,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大城市更容易发展大工业。

 

所以北方的经济地理分布天然是点状分散,在一省之内以矿藏和重点工业项目为线索分布。

 

而南方的经济地理分布更具集群式的特点,重点发展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即使是南方所谓比较“均衡”的省份,重点城市群的特征也十分显著。

 

既然没有矿,那么就先把人气聚拢再说。

 

所以这就很有意思了。

 

在南方省份里,江西其实是经济地理结构比较“北方化”的,因为它的经济分布并不是典型的“城市群模式”,而是“逐矿而居”模式。

 

江西经济的存在感相对较低,也和这种产业结构有关,矿业并不生产终端产品,这让外省的人对江西制造和江西品牌缺乏印象。

 

 合肥的逆袭并不特殊相较隔壁的南昌,合肥显然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最幸运、最成功的城市之一。

 

合肥作为省会,先天的条件本来是很差的。

 

在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诸省中,合肥是唯一一个既不沿海,也不沿江(长江及其一级支流)的省会。

 

它在历史上也不是铁路枢纽,不要说和同在建国后获得省会地位的石家庄、郑州比,它在在普速铁路时代的枢纽地位还不如本省的蚌埠、阜阳。

 

和石家庄、郑州这样的“新科省会”相比,合肥的工业基础也比较薄弱。

 

能够在这样的基础上实现“逆袭”,合肥的成就当然堪称奇迹。

 

但归根结底,今天合肥的成功,还是离不开前面说的三点:人口,人才和产业。

 

如果说除了这三点之外还有什么经验,就是把握了高铁时代的交通格局重构机遇。

 

人口这一点,一说大家都明白。

 

这些年人口大省的省会不一定都能崛起,但崛起的省会几乎都是人口大省的,成都、武汉、长沙、南京、杭州、郑州,所在的省人口至少都是接近6000万的量级。

 

西安虽然行政级别高,又是西北大区的中心,但由于它所在的陕西省常住人口不足4000万,人口腹地小,在人口吸纳和经济规模上还是吃亏,上面提到的这些大省省会,GDP都高于西安。

 

第二看人才。

 

这是合肥“逆袭”的关键。

 

要说合肥相较南昌有什么明显的优势,最大的优势就是这个,合肥有3家211,其中一家是985,而这一家985是顶级配置的中国科技大学。

 

其实,大学的分布对中国经济格局的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在1994年从“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之后。

 

中国经济重心的持续南移,也与此明显相关。

 

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经济文化的南重北轻格局整体相当显著。

 

就高校而言,民国时期在南方的高校就远远多于北方,北方虽有北京、天津、开封、济南数个文教中心,但拥有大学的数量仍然少于南方。

 

院系调整之后,河南大学等高校还被弱化。

 

北方的重点高校资源除了集中在京津地区,就是在东北比较集中,黄河流域除西安、兰州外,高校资源整体明显不足。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表面上看,北方省市和南方省市的985和211总数大致相等,北方15省份有20所原985,61所原211;南方16省份有19所原985,55所原211。北方均略多于南方。

 

但是,北方的985、211高校高度集中在北京一座城市。

 

如果剔除北京,北方的985高校只剩下12所,明显少于南方的19所;北方的211高校只剩下35所,远少于南方的55所。

 

即使在南方统计时相应扣掉上海,985高校的南北比例仍为15:12,211高校的南北比是45:35。

 

如果考虑到南方经济和财政上的优势,使得南方重点高校的实力总体优于京外北方重点高校,高等教育上的南北差距还要更大。

 

在北方,河南、河北两个人口超过7000万甚至1亿量级的大省没有985。

 

而在南方,没有985的省份全部是人口不超过5000万的中小省份。

 

在计划经济时代,高等院校的南北差距并不会直接传导到经济层面。

 

由于当时实施“包分配”的制度,高校毕业生流向哪里并不是自主选择的,在兰州上学也可能毕业分配到北京,在广州上学也可能毕业分配到新疆。

 

在当时,中国经济整体上“北重南轻”,高校的“南重北轻”可以通过计划方式调节,有些地区和城市虽然没有好大学,但是有大型工业项目,也可能接收到许多大学生。

 

从“包分配”转向“自主择业”之后,这种情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自主择业”条件下,一方面有好大学的城市本身“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容易接纳本地大学生,另一方面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吸引力对新聘教师和考生填报的影响也更趋显著。

 

这让南方中心城市的大学和当地经济之间形成了“正循环”。

 

而这正是南方经济全面超越北方的另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

 

不难看出,近些年强势崛起的二线城市,除了郑州凭借着全国最大的人口腹地(一亿人口的省只有一个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地位克服了没有名校的劣势之外,清一色都是有名校的。

 

不容忽视的一点是,高校不仅是一个城市的人才库,在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城市科技创新生态的源头。

 

从硅谷到中关村,产业的创新从来和高校有着很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中国,许多校办企业都是城市经济中的活跃分子,北大、清华、浙大、中科大、川大等等,都有非常知名的上市校办企业,大学、校办企业进而形成了新的产业链。

 

事实上,中科大的落户,正是对合肥高新技术产业最为关键的因素。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看一个省会城市经济搞不搞得起来,看人口腹地,看重点大学,如果这两个点就很突出,那这个城市基本上是铁定会起飞的。

 

再来看产业。

 

有人把合肥市政府称为“中国最牛风投”,其实是有些夸张的。

 

我们一般说的狭义上的“风投”,其实是指VC投资。

 

合肥市政府投资+招商的那些企业,基本上都是很成熟的即将上市或者已经上市的企业,投这些企业充其量能算个“夹层投资”,说是PE股权投资都把合肥市政府承担的风险说大了。

 

合肥市招商引资的脉络非常清晰,它要的产业就是三个。

 

第一是家电,合肥是中国三大家电(主要是白电)基地之一,不仅有美菱、荣事达等本地品牌,也有海尔、美的、格力等其他品牌的生产线,是中国家电企业集中度最高的城市。

 

第二是电子,比如京东方的生产线。

 

第三是汽车,合肥本来就有本土的江淮汽车,最近在蔚来的布局是要在新能源汽车上发力。

 

后发城市要想赢得GDP竞赛,离不开强大的工业,而要快速提升工业产值,就得靠这三个产业。

 

其实,就家庭消费而言,房和车当然是最绕不开的两个大件。

 

工业上的“大部头”产业,大多就是围绕房和车展开。

 

房地产的上游,是钢铁水泥,买了房之后要买家居家电。

 

汽车本身是个大产业,和它直接相关的是石化(尤其是炼油)。

 

此外,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码产品和相关的电子业也是一个大行业。

 

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机械工业也是一些城市的支柱。

 

由于中国的铁矿石和原油多靠进口,钢铁和石化的新增产能基本集中在沿海和沿长江城市。

 

其他城市想搞钢铁石化,也没有这个条件。

 

所以除了在工程机械上特别强势的长沙,几乎所有工业产值较高或实现大踏步提升的城市都是靠汽车、电子和家电产业。

 

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强省会”是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路了

 

汽车和电子产业,都是资源投入型的产业。只要地方重视,政策优惠,做好招商引资,就能筑巢引凤。

 

东风总部搬迁到武汉,武汉顺势大搞汽车行业的合资公司。

 

成都最近十多年才发力汽车业,却成了全国六大整车生产基地。

 

至于手机、电脑装配,芯片封装,这些产业虽然产生不了多少白领、金领,但在创造产值和解决就业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所以成都、重庆、武汉都有富士康,因为这样的企业这些城市真的需要。

 

其实成都和武汉2012年GDP总量超过杭州且到现在仍然保持着总量优势,主要就是因为它们在汽车和电子工业上下了重注。

 

安徽省的7000万人口,是合肥的产业基座。

 

中科大和周边的研发科创生态,拓展着合肥的人才想象力和技术上限。

 

坚定的“强省会”战略让合肥集中资源吸引外来投资,成为安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

 

可以说,合肥形成了人口和人才聚集的“人和”,也把握住了产业升级和区域转移的“天时”。

 

它还补齐了自身的最后一块短板——地利。

 

1996年,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在普速铁路中,京九铁路建设晚,标准高,运行时速快。

 

它通车之后,南昌变成了京九铁路和沪昆铁路的交界点,终于成为了铁路枢纽,江西终于赶上了周围省份的速度。

 

交通枢纽+赣江航运,当时的南昌,交通条件显然优于合肥。

 

然而,2008年、2009年,合宁、合武两条快速铁路相继通车,这两条铁路虽然设计时速都只有250公里,但也足以让合肥成为新的高铁枢纽。

 

2012年,京沪高铁通车后一年,合蚌高铁通车,合肥全面接入京沪高铁线。

 

2015年,合福高铁通车。

 

合肥终于成为了安徽绝对的高铁枢纽。

 

北通北京,东达上海,西连武汉,南抵福州的格局,让合肥占尽优势。

 

曾经,紧邻江浙沪对安徽而言是巨大的压力。

 

京沪高铁穿安徽而过,固然让安徽能够搭上京沪大城市的“便车”,但也让安徽人口面临被加速虹吸的威胁。

 

但安徽省和合肥市却“化危为机”,让更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吸引产业回流和人口回归的因素,下活了整盘棋局。

 

 复盘过去二十年南昌和合肥的命运交叉,历史的大趋势是决定性的因素。

 

合肥的人口腹地、高校和人才基础,乃至相对接近京沪交通线的先天地理条件,对南昌来说都是无法复制的。

 

这是合肥“逆袭”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选择不重要。

 

对于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而言,要不要集聚全省优势资源发展省会,要通过哪些产业发展省会,这是过去二十年最重要的一道选择题。

 

答好了这道题的省份,都成为在这一轮经济重心整体南移(西安、郑州超越东北地区省会也是一种南移)浪潮中的赢家。

 

安徽也经历过是不是要重点发展皖江经济带的踌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All in合肥的这条路。

 

事实证明,安徽是对的。

 

如果没有合肥这个经济高地和国家级的科创中心,安徽根本没有资格坐到全国性产业竞争的牌桌上。

 

合肥也选对了它的产业。

 

一开始以家电为突破口,形成在这一个产业上的绝对优势,在依托这一个产业链持续做大工业规模。

 

家电产业之于合肥,就如同电子工业之于深圳,成了合肥“逆袭”的产业基石。

 

反观南昌。

 

如果说在本省的人口规模,在国家级交通规划中的地位难以改变,自己以什么姿态招商引资,仍然是可以选择的。

 

内陆省份搞工业,“临空”是个巨大的突破口,如果南昌在一开始像成都、郑州这样的城市一样集中搞空港,并依托空港引入电子工业之类的外来产业,或许它就是不一样的命运了。

 

2008年前后,东南沿海掀起一波向内陆的产业转移浪潮。

 

许多地方在犹豫和观望,像富士康这样的组装厂是不是“低端”了?现在去抢东南沿海的加工制造业是不是不如搞自己的本土产业?事实证明,在当时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沿海产业引进来的地方,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真香”,而在那一波招商引资找项目浪潮中慢半拍的城市,都遭遇了失落的十年。

 

其实,合肥的成功并不神秘,它只不过是走了所有成功内陆省会都走的路,并且走得最好。

 

这个时候再来看南昌相对地位的下降,却变成了一个“异数”,南昌被长沙、合肥日益抛离的事实,再次证明“强省会”战略是中西部内陆省份唯一可走的一条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PlMdhWPljfrL50-WG2ccw

安徽好人

1861年的秋天,比以往来得晚一些。

曾国藩已经包围安庆两年了,北边的咸丰让他去解放江浙沪,西边的胡林翼求他去救武汉,东边的洪秀全更是老给他找麻烦。曾国藩哪儿也不去,他给弟弟曾国荃写信,说这一仗:


不要怕,满仓就是一把梭。

9月5日凌晨,曾国荃轰塌了安庆北城,弹尽粮绝的太平军战斗到了最后一人。

长江进入安徽后,途径安庆、铜陵、芜湖、马鞍山后直入南京。安庆失守后,南京再也无险可守,太平天国随之覆灭。

中国人讲究个顺势而为,自古安徽朋友要讨生活,无不是顺江而下,走南京,过常州,最后留在大上海。

徽商首富王文银,是安庆人;比亚迪王传福,是芜湖人。中国最危险的女人董明珠,虽然是南京人,但是毕业于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后,凤兴之地也是安徽。把张近东、史玉柱也算上,哪个逆过这个势?

在安徽当官也是一样,安庆历史上一直是省会,省里的地方官要想进合肥,总要到长江边锻炼一下。

这几年也有个例外,比如安庆好人,蔚来汽车的创始人李斌。

1


前几年,新能源车企是各地政府的香饽饽,竞争非常激烈。就拿江苏说吧,南京养出了博郡、拜腾,南通养出了赛麟,俨然是新能源汽车天下共主。

散装江苏在新能源车这盘大棋上,那会看起来是赢定了。

4月底,浓眉大眼的李斌回到了合肥签约。蔚来汽车的全球总部在上海,代工厂在安徽。前几年,李斌一直努力想把自己的工厂落在上海。

但上海不缺新能源汽车产业。大众、通用凯迪拉克、特斯拉都要在上海设厂,加上地头蛇上汽,要么有钱要么有技术,再不济的也是上面有人。

只有蔚来,上市融资未达预期,产能不足限制营收,能不能在上海建厂,一直是个小问题。

马斯克当时发过一条推特。大意是说蔚来的上海工厂,必须等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产能达到50万辆后才能动工。

看到精明的上海朋友,最终选择和硅谷大佬做朋友。安庆好人也不等了,扭头走了。

北京的亦庄国投,浙江的湖州政府,再加上广汽、吉利、上汽……每个传闻里的干爹都没给过李斌面子。

兜兜转转,在蔚来最危险的时候,李斌还是回到了自己的地理原点,把中国区总部放在了合肥。

为请来资产负债率150%的蔚来,合肥政府拿出70亿买了蔚来中国24%的股份,其他配套更是不惜工本。为拉老乡一把,安徽还把给蔚来代工的江淮和国轩高科的股份卖给了大众,20亿欧元还没捂热,转身就塞给了李斌。

大众在安徽扎根时,是给政府立过军令状的。5年后,大众计划在中国卖出150万辆新能源汽车。蔚来的步子更大一些,从今年开始算,到2025年,蔚来规划总营收4200亿元,还要在科创板上市。

李斌对家乡父母官的投资眼光评价很高:


就好像是往二级火箭投入燃料。

二级火箭好像一般也就能陪到卫星升空前吧。

合肥这边刚刚动土,江苏就发来了贺电。6月份,博郡、拜腾、赛麟相继宣告扑街。散装江苏政府豪掷百亿的大手笔,换来三大新能源车品牌不足100辆的销售。

这并没有影响合肥的脚步,最近的几个月里,合肥的领导不断奔走在合肥市每一个与汽车相关的大场合。在威马电动车最新一轮百亿D轮融资里,又出现了合肥的身影。

一把梭哈买下赛道的合肥,有了新的外号:


投资银行。

浩南算了算,大众说自己5年内卖150万辆,蔚来说自己5年内卖100万辆,5年才卖250万辆车。

你们比一年要卖100万辆的恒大汽车不知差到哪里去了。虽然一辆车都还没看到,但转眼就要去科创板上市了。

2

合肥市的金寨路很长,连着中科大和经开区,见证着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豪赌”。

上世纪60年代末,因为和老大哥的关系紧张,北京的高校开始向各省外迁。中科大外迁的目标省份里,河南、湖北、江西都扭扭捏捏。特别是河南,专门领着中科大选址的同志钻山沟看丘陵,摆明了不愿意同志们来分口粮。

安徽的领导就不一样,他告诉中科大选址组,给你们腾出合肥师范学院和银行干校,给你们装空调,省委没暖气都保证你们有:


还给一大笔钱。

70年代末,大部分外迁的北京高校都搬回了北京,中科大留在了合肥。

30年后合肥的孙书记,也沾过北京高校外迁的光,他大学读的武汉地质学院,其实就是北京外迁的中国地质大学。

孙书记是被合肥人讨论最多的书记。

2006年,京东方要搞6代线液晶屏,175亿的投资连娘家北京都接不住。京东方的王总本来想去深圳碰碰运气,结果被孙书记截了胡。

当年,合肥财政收入还不到400亿。孙书记说深圳给多少,我合肥就给多少,我地铁都先不修了,卡号赶紧发过来。

2010年9月,孙书记在一场记者会上告诉大家,昨天京东方已经开始点火了,能够生产26-37寸电视和显示器用液晶显示屏。他还给大家算了笔账,靠卖地是不能支撑一个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要靠:


社会化和市场化。

给京东方的175亿,一半是贷款,政府出了30亿,剩下的,机构投资者们出。这个合肥模式在今后10年里屡试不爽。

孙书记高升后,吴书记和宋书记还是这个模式。不管是京东方还是长鑫,都给合肥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2017年,合肥新闻联播专门做了一期回顾节目,历数这些投资给合肥带来的变化:


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留在合肥不想走了。

这哪里还是在说城市管理,简直是巴菲特的股票经嘛。

投出了感觉的合肥,现在把自己的投资组合称为“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不少其他省的投招部门,纷纷也组团来学习。

3

欧阳修被贬到安徽滁州时,写下《醉翁亭记》,说“环滁皆山也”。这似乎有点像今天安徽的处境。

论GDP,东面的江苏全国第二,北面的山东全国第三,西面的河南和湖北,分别是全国第五和第七。

全国20个最牛掰的城市,有9个围绕在合肥周围。今年2月份,合肥公布了2019年的经济数据:


9409.4亿。

这个成绩,让市民们很兴奋,因为前一年的城市20强排行榜里,最后3名的成绩都是8000多亿。

合肥的朋友们还没庆祝两天,济南公布了成绩单,GDP比合肥多出了34个小目标。安徽又一次遗憾地被挡在20强门外。

4年前,国务院的把安徽8个城市划进了泛包邮区。这是一个压力山大的区域,苏州的GDP相当于安徽的一半,浙江的杭州和宁波每年新增常住人口是合肥的三五倍。

要想和这些城市抢人抢资源抢发展,一般手段肯定是不行。

所以你知道安徽这几年是怎么过的吗?曹雪芹写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满屋中之物都耀眼争光的,使人头晕目眩。

还好,旁边的江苏省比较散装。

疫情期间,各个省市都派医疗队支援湖北。江苏13个地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大巴和横幅,他们甚至不是坐着同一趟飞机来的。有记者拦住一辆大巴,问对方是哪里来的,那人脱口而出:


苏南。

其他省都是一码通全省。到了江苏这儿,南京有宁归来,淮安有淮上通,苏州不仅有苏城码,还有苏康码和文明码。也是辛苦领导想这些名字了。

这么散装的省份,也不是没有共同点。

包邮区里,上海人搞金融,浙江人搞互联网,这两个模式安徽都叫不起。

江苏自古是鱼米之乡,商人崇尚实业,爱好重资产投资。不管你是美国人、日本人、韩国人还是欧洲人,只要你来办厂子,散装江苏处处欢迎。

上世纪90年代,苏州和无锡用工业园模式拉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让江苏的GDP一举超过了山东,步步紧逼广东。

这一切,都被上游的安徽朋友看在眼里。

这几年,上海嘉定区书记和常州市长都被安徽“抢”了过来。合肥的发展模式,简直苏南的小翻版。张五常说,县际竞争是中国在经济困境中出现奇迹的主要原因,史玉柱也说,市县级政府是中国经济最强大的发动机:


中国的县可以作为企业看。

今年5月,合肥的虞书记上任的第二天,就去了经开区,总投资超过1100亿的上百个项目,在这一天同时开工。

这1100个小目标,三分之一投给了长鑫的晶圆研发制造,十分之一给了蔚来汽车。

虞书记是安徽天长人,和张近东是老乡。当地人说天长人性子急,虞书记在安庆、宣城这些长江沿岸城市当一把手时,就是个急性子。

安庆和宣城两地市民在博客和论坛里就爱讲虞书记的段子,他批评下属效率低的故事流传甚广。

最近虞书记和包邮区的领导们开会,话术都变了:


我们的长三角。

6月,合肥出了一个政策,严禁公务员上班炒股。你包叔说,这是领导的一片苦心啊:


买股票要长线操作,别动不动就瞎操作。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r_TjJ8Pg89d_dFAMKq3-A

这是中国最敢赌的城市:4场赌博,单车变摩托!

这是中国最敢赌的城市:4场赌博,单车变摩托!

中国,有这样一个城市。
 
它的城市迭代史,就是一部风险投资史。
 

这是中国最敢赌的城市:4场赌博,单车变摩托!

无论是在大a里被暴打的魔幻骚年,还是在楼市里浮沉的硬核朋克,跟合肥比起来——
 
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渣渣。
 


1

1969年,《关于高等院校下放的通知》从朱红高墙内飘来。

国家决定,把包括中科大、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在内的13所北京地区高校,下放到全国其他地区。

中科大先后前往江西、河南和湖北三地,寻找校址。
 
之前已经接收了清华北大的江西老表,没大看上建校只有10年的中科大,明确表示拒绝。
 
河南表示,地我们有的是,南阳给你三五千亩都没问题,但口粮你们要自己解决;
 
湖北聊表歉意,你们来晚了,我们已经有中科院五七干校了,没有合适的地方给中科大。
 
此时,时任安徽革委会主任的李德生,站出来说了一句话:

安徽人民就算是不吃不喝,也要把中国的科学苗子保住。

保住“中科大”,是合肥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70年代的安徽,还停留在“靠养王八给国家赚外汇”的初级阶段。
 
省会合肥,充其量只能算个小县城。
 
为了迎接中科大,合肥把合肥师范学院迁到芜湖,把校舍腾出来让给中科大。
 
80年代,全市电力紧张。科大说,搞科研,电力要稳定。
 
合肥就把中科大列为优先级最高的供电单位,比市政府还要高。
 
在南方的阴冷冬天里,科大师生表示,很怀念北京的暖气。
 
合肥就挤出资金,给中科大的所有教室和宿舍都装上了暖气。中科大成为南方第一所供暖的高校。
 
直至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合肥也没有实现全域集中供暖。
 
别的大学,觉得地盘小了,往往是自己搬走扩大校园。
 
科大觉得地盘小了,合肥就把它的邻居搬走,让它在原地扩建。
 
中科大的东西校区之间,原本隔了一个合肥学院。为了打通东西校区,合肥就把合肥学院拆了,变成科大中校区。
 
这是中国最敢赌的城市:4场赌博,单车变摩托!
 
甚至为了保证校区的完整性,合肥花了几个亿,市政道路从科大挖了下穿钻过去。
 
科大没有医院,就把安徽省立医院直接划为科大附属医院。
 
2017年,安徽省拨给科大的科研经费是25亿。自家亲儿子安徽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的科研经费加起来,还不够中科大的零头。
 
2020年,是中科大落户合肥的第50个年头。
 
50年前,中科大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50年后,这棵繁茂大树,开枝散叶,亭亭如盖——
• 合肥成为继北京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 中国先后成立20个国家实验室,合肥拥有3个,仅次于北京;

• 中科院合肥分院、中电38所、16所、43所等一大批研究所先后落地合肥,合肥搭建起了自己的科研体系;

• 家电、显示面板、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合肥快速崛起;

• 过去十余年,合肥GDP增幅高达600%,是中国经济增速最快的城市之一。

第一场的中科大豪赌,让合肥赚到了城运崛起的第一桶金。
 

2

2005年,合肥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
 
作为经济支柱的家电,在行业泥潭中不死不活。
 
2006年,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会见京东方独立董事张百哲,向京东方伸出橄榄枝。
 
那两年的京东方,自身恐难保。
 
液晶面板的5代线和4.5代线,在国外液晶巨头的降价冲击下,举步维艰。6代线的研发开建,资金缺口巨大,公司由盈转亏。
 
合肥政府决定以196亿的巨资(后实际投资约150亿),进场京东方——
 
合肥政府托底,投资建设液晶面板6代线。
 
当年,合肥政府的财政收入只有区区300亿。为了支持京东方的投产建设,合肥甚至暂停了已经批复的地铁项目建设。
 
这场豪赌,几乎是以合肥全年财政收入的80%作为赌注。
 
当时的媒体骚话连篇,大都逃不过——

京东方朝不保夕,政府也能被割韭菜,社会教育给你上一课……

两年后,京东方6代线正式投产,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液晶面板产业链企业,陆续在合肥建厂投产。
 
六代线,彻底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2017年,全球最高世代线10.5代线在合肥京东方下线。
 
今年即将发布的iPhone12,将采用京东方提供的OLED屏。
 
10年前,京东方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10年后,合肥的第二颗繁茂大树,也已亭亭如盖,开枝散叶——
• 京东方在合肥的投资超过1000亿;

• 每年吸引上下游新增投资300亿,新增产值800-1000亿;

• 京东方上下游产业链,所带动的GDP总和,超过了合肥一年的经济总量;

• 京东方上下游产业链,吸纳就业人口超5万人。

第二场的液晶面板豪赌,让合肥赚到了城运崛起的第二桶金。
 

3

今年618,各大电商平台降价最多的产品门类是什么?
 
内存条!
 
三星和金士顿的内存条,价格一泻千里。
 
以前这玩意儿都是能当期货炒的,8G的内存条,最高能炒到1200多。
 
今年的618,直接从最高峰的1000多,降到了200出头。
 
为什么会狂降?是电商平台烧钱补贴?还是外国厂商良心发现?
 
通通不是!
 
是合肥老哥又赌赢了!
 
今年以前,全球的DARM市场被三星、海力士和美光科技三大巨头垄断。这三家公司占据着市场95%以上的份额。
 
这三家大佬的工厂,总是出现各种原因的产能不足——

今天着火,明天发大水,后天工人罢工……

内存条,一天一个价。
 
2017年,合肥找到兆易创新,商量着要在合肥拉一条生产线。
 
兆易懵逼了——

合肥这个半导体土炮,知道从零开始研发生产DRAM得烧多少钱吗?

合肥表示,半导体虽然不大懂,但烧钱这个事儿咱懂。
 
10年前,咱拉京东方的时候,就烧过150亿。
 
再然后,合肥出资70%,兆易创新出资25%,成立了合肥长鑫,预计总投资超过1000亿,开始烧钱干DRAM芯片的研发生产。
 
投资合肥长鑫的时候,合肥的公务员都快发不出工资,甚至差点卖掉政府大楼。
 
2019年,合肥长鑫从加拿大买到了全套的专利授权,宣布8Gb颗粒的DDR4内存开始量产。
 
一年后,合肥长鑫量产的DDR4内存条正式上线,这也是中国第一条纯国产DDR4内存。

8G的售价,只需要218块钱。

一个月后,金士顿的雷电系列内存条开始降价。
 
除了偷摸烧钱搞内存条之外,合肥找到了因经营不善陷入财务危机,全球前五的晶圆制造企业,台湾力晶科技。
 
不仅出资48亿,还包揽20亿的厂房建设!
 
只要你来,只要你来!
 
合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与台湾力晶科技合资成立了合肥晶合。
 
从此,合肥打通了半导体从设计、制造到封测的整条产业链。
 
2014年,国家印发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在纲要规划中,半导体的重心,并不在合肥,而是落在武汉。
 
合肥几乎凭借一己之力,硬生生烧钱赌出了一条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
 
第三场的半导体豪赌,让合肥赚到了城运崛起的第三桶金。
 

4

2019年,是蔚来汽车最难的一年。
 
投产4年,累积销售34218量新能源汽车,累计亏损280亿。
 
2019年,净亏损112亿,每卖一辆车都要亏损54万元。
 
李斌一度哭穷到,公司的现金余额已经不足以提供未来12个月的经营所需。
 
当许多人以为蔚来“气数已尽”之时,合肥的“抄底搏一把”再一次占领了思维高地。
 
合肥出资70亿,投资蔚来。蔚来将在合肥成立中国总部,建立研发、销售和生产基地。
 
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笔生意亏了。
 
一个合肥救不了蔚来,更救不了中国新能源车。
 
一个月后,大众以10亿欧元入股蔚来的代工厂“江淮汽车”,11亿欧元入股中国第三大电池制造商,合肥国轩高科。
 
大众,把合肥作为了国内新能源汽车板块的战略支点。
 
除此之外,合肥还悄咪咪的投资了国风塑业。这是国内领先的PI薄膜研发生产商之一。
 
蔚来、大众、国轩高科、国风塑业、科大讯飞……合肥在悄咪咪的塑造一条涵盖了电池、薄膜、整车制造、AI智能等千亿产值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是合肥的第四场豪赌。
 

5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中,合肥属于“爹不疼妈不爱”的大县城。
 
周身被一圈的强省会包围,身下的小弟被拆解的七零八落。
 
南京被戏称为徽京,是“苏大强”对南京的不屑,也是对合肥的侮辱。
 
过往五十载,从中科大开始,合肥靠一场场赌上全部身家的城运豪赌,从5条马路的小县城,搏到了800万人口、万亿GDP的中部大城、新一线城市。
 
如今,再回过头来看合肥——
 
背靠着50年前赌来的中科大,这个全国最好的人才聚集地;
 
有江淮-大众-蔚来所搭建的新能源汽车体系;也有京东方所搭建的液晶面板研发制造产业链;还有合肥晶合和合肥长鑫日拱一卒的芯片研发制造;更有科大讯飞、商汤科技、中科寒武纪这种AI的独角兽企业;
 
更长远的未来,还有中科院量子科技研究院、世界首个商用聚变堆……这些次时代的BUG级产物在前方等着。
 
芯片、新能源、AI智能、量子科技、可控核聚变……
 
合肥,用一场场豪赌,捆绑上了事关国运的一切!
 
这样的城市是可怕的!
 
可怕在——
 
当一城捆绑国运时,你已无法判断它的征途终点,究竟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