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今年3月26日,我们约访拍摄了罗大佑。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高晓松说罗大佑是他心中“神一样的存在”,
李宗盛说“你们的大哥是我,
我的大哥是罗大佑”,
周杰伦说罗大佑是他的音乐目标,
“什么歌能流传超过三代的?很少,
但罗大佑的歌可以。”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童年》《鹿港小镇》《恋曲1980》
《东方之珠》《光阴的故事》……
只要你听歌,你一定或多或少地听过罗大佑,
这个男人一手缔造了华语乐坛四十年的经典,
情歌、摇滚、民谣……他都信手拈来,
同时兼具社会性、商业性和艺术性,
有人说,他把华语流行音乐的格调
提升了一个层次,
至今仍无人企及。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1982年罗大佑首张专辑《之乎者也》)
28岁,他凭专辑《之乎者也》出道,一战封神,
那时他的正职工作还是一名医生,
33岁,他决定全力在音乐方面发展,
词曲才华喷薄而出,8年里发了7张专辑,
40岁前写出了所有迄今为止被传唱最多的歌曲。
他一辈子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2013年,他当《中国最强音》的评委,
点评时说“舞台的起源是用来祭天的”,
尽管只是一个真人秀,
他却仍然提出“要有一颗虔诚之心”,
“一种对天而明誓的真心”。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58岁,他结了婚,有了女儿,
开始第一次过上了“人生中的清晨”,
也更多地思考下一代该怎么生活,
“他们要更多地知道人类的本质是什么,
人类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去找到2020年以后更好走的一条路。”
(点击上方视频即可观看)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现居台北。他一辈子搬了19次家,漂泊30年,直到第二次结婚,有了女儿,回到故乡。“少小离家老大回,没人比我更懂了!”
拍摄当天,罗大佑一家一大早就到了,在公园里先休息。他摘下了墨镜,换掉了黑衣,削去了卷发。早上7点的阳光很和煦,罗大佑牵着女儿走过巷弄,有说有笑,问他和女儿聊了什么他笑而不答。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公园里有点蚊子,他连忙帮女儿喷防蚊液。明明他才是我们的拍摄主角,可是一旦女儿离场,单拍他本人,他的表情就变得很严肃,直到女儿回到他的视线里,他才露出自然轻松的微笑,成了名副其实的“女儿奴”。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的歌词
只有他一个人能写
写歌43年,出道38年,他还在唱歌、创作,我们正是通过唱片公司联系到的他。他和音乐制作人Andrew合作多年,正式录音时Andrew会提醒罗大佑哪些地方该收,哪些地方该放,很有默契。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与音乐制作人Andrew)
余光中说,中国乐坛上有两个像约翰·列侬一样的伟大诗人,一个是崔健,另一个就是罗大佑。李宗盛说,他自己写的歌词,有50个人都会写,罗大佑的歌词,却只有他一个人能写。
《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里,高晓松写了一句:“你刻在墙上的字依然清晰,从那时候起,就没人能擦去。”后来他说:“那些字,就是罗大佑的歌词。”
《童年》大概是大陆人认识罗大佑的第一首歌。池塘、榕树、知了、蝴蝶……这首看似没心没肺的歌,罗大佑前前后后打磨了5年,歌曲结尾的两句词直击人心,引人怀念自己曾经拥有的童真:
 
什么时候才能像高年级的同学
有张成熟与长大的脸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墨镜、黑衣、卷发是罗大佑早期的招牌形象)
也是从罗大佑开始,华语流行歌曲的歌词开始出现大量气息绵延、如水银泻地的长句。比如: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鹿港小镇》);
“为何梦中清清楚楚我看到的你简直像看到的我自己”(《沉默的表示》);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娇艳的水仙,别忘了寂寞的山谷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野百合也有春天》)。
高晓松曾经盛赞《光阴的故事》的三段式结尾: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等待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两个人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流泪的青春
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我们
就在那多愁善感而初次回忆的青春
“你看,罗大佑只改了几个字,从一个人到两个,从等待到流泪再到回忆,就把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勾勒得如此细密。这种独创的三段式表述,别人学都学不来。”
他的歌词,以对现实的批判力度著称,一首歌里见到一段历史和一个社会,曾经惹得无数热血青年挑灯夜抄。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恋曲1980》片段)
但他也写情歌。而且他的情歌的价值观之通透深沉,可以说惊为天人,比如《恋曲1980》:
你曾经对我说
你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
但永远是什么?
……
你不属于我 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 这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这首歌写于40年前,放在今天看也完全不过时。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1983年,他写了一首《未来的主人翁》。现在回过头来看,在那个连“windonws 98”都还没有诞生的世界,这首歌简直像一个预言,对当下状况的切题之精准,令人错愕: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他的嗓音低沉嘶哑,俗称“公鸭嗓”。流行音乐史上还有另一位教父级歌手也是公鸭嗓,那就是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被形容为“三流歌手,二流吉他,一流作曲,顶级诗人”,这个形容用在罗大佑身上也很合适。唱功差?创作方面达到他这个水准的,还需要唱功吗?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2016年,“假如我是罗大佑”演唱会在全国巡回,曲目全部都是罗大佑的经典金曲。“情歌绅士”张宇、“文艺女神”田馥甄、“魅力天团”动力火车、“铁肺歌后”彭佳慧、“天生歌姬”黄丽玲A-LIN、“钢琴王子”李泉等明星,作为罗大佑粉丝同台表演,罗大佑本人压轴出场。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他抱着吉他升上舞台,唱完一曲《思念》后,他说:“歌曲从广大的意义上面来讲,不过就是感情。在微信,在facebook都来不及看的时代,我们还会回去唱歌,因为歌是有感情的。我们也希望把这种感情传承给下一代。”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笑称吉他另一种功能是调整空调)
我们对罗大佑的采访,在他的音乐工作室里进行。他是吉他爱好者,收藏了60、70把吉他,工作室里摆在外面的就有20、30把。布置环境的时候,他主动放了一把他最喜欢的Gibson ES-300吉他在架上。
后来因为空调声音太大又有风,罗大佑笑着跟我们说,吉他还有第二种功用,就拿吉他直接顶了一下空调扇叶,把出风口往上调。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一聊到吉他收藏,罗大佑就很兴奋。原本说要分享3把,后来一口气拿出5把吉他。我们问他这些吉他历史这么久了,有60、70年,该怎么保养?他说:把吉他当女朋友呵护就对了!湿度温度要控制好,偶尔要陪陪它,拿出来看一看、用一用。
聊到女儿的时候,气氛很轻松。他告诉我们,因为创作,他人生的前半段都是晚睡晚起的夜猫子。但现在“早上”是对他最重要的时刻。为什么呢?他提高嗓音说:因为我要送女儿上学啊!
情绪慢慢蓄积,我们聊得越来越活络,可惜一场午后雷阵雨突如其来。雨声噼噼啪啪,大到我们不能对话,所有人都静默下来。等待的时间中罗大佑弹弹吉他,哼哼歌,“人生到了现在感觉世界都不一样,我发现这是我生命里开始的一个清晨。”
以下为罗大佑的自述: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大家好,我是罗大佑。
1984年底,我决定要离开台湾,当我真正再回来,是在2014年的6月27号。那一次回到台湾,我是跟我女儿和我太太一起回来,那个感觉非常不一样。
2012年,我女儿诞生之前,我都算是Single,单身。当你有家庭,有自己终于诞生的女儿,再加上回到家那个感觉,那是生命的另外一个阶段。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我已经60岁了嘛,少小离家老大回,哇,很少人比我更能体会这种感觉。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后排中间)幼儿园游艺会演出蚂蚁搬饼干)
我6岁开始学钢琴,弹的是古典乐。其实我不太喜欢钢琴,因为它让我觉得很严肃,手指指法一定要对,手掌的角度姿势一定要对,弹的方式不对老师还会打手。
直到长到10岁,我接触到吉他,突然之间好像觉得这个乐器亲和力强很多,可以带着它到处跑,学一些流行歌曲,给你很大的自由的空间。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一个不会看病的歌手,不是一个好的音乐人 
我初中、高中听比较多那时候的流行歌曲,发现西方的歌曲里面有很多作曲家,开始把人的意志、人的想法写进歌里。到了60年代、70年代渐渐觉得,作曲这行好像是可以从事的行业。
一开始我家人是不太赞成,因为我原本是学医的,家人也都是从医。1980年毕业后,我找到医院的工作,做一个好医生、一路就这样下去不是问题。我当时并没有专职创作,只是自己稍微多花时间去研究音乐,写了一些歌曲:《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恋曲1980》、还有《家》。
这些音乐受到注意,也说服了我自己、身边的朋友和家人,我慢慢就把音乐当做我事业的重心。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中间其实还有过纠结。1984年底,我决定告别乐坛,离开台湾,去了美国。我们在东岸,跟我姐姐住在一起。1987年,我写信回家,告诉父母我决定要走音乐这条路了。那一年,我收到了香港新艺城电影公司的施南生邀请,去了香港做音乐总监。
香港那时候是亚洲很蓬勃的资本主义社会,到1997年回归之前,差不多正好10年,香港人要面对回归以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结合的命题。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有趣,就决定待下来。
1990年以后,大陆也开放了。我开始去北京录铜管,上海去录合唱、弦乐等等,跟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方的音乐工作者合作和沟通。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每次去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发展,本能就会告诉我自己,怎么去从里面找到新的一种生机和乐趣,让生命能够更强壮,写出来的东西触角更宽广。
医学背景对我的创作来讲很重要,学医的人其实要看不只要看病人的状态,其实我们更在乎的是他生病的原因是什么。就像我歌词里面写一种情感,可是它后面的意义在哪里?它对人的意义在哪里?
我习惯给自己这种功课去思考,我觉得这样子才能够好像活到这个年纪也没有白活的感觉。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今年重新录制2003年的歌曲《伴侣》)
 两次疫情,17年,一首歌 
再一次日出太阳升起 再一次重逢问候之余 
每一个握手将不再犹豫
每一个生命将被珍惜 如今的岁月将被记取 
守望坚持与患难的伴侣
——罗大佑《伴侣》
2000年前后,我已经写了上百首歌。到了2003年发生SARS,我写了《伴侣》。
当时疫情蛮严重的,我住在北京,往返于香港之间,大家多多少少被隔离起来,因为病毒它是不分谁是谁,你讲什么样的话,你住在哪里。
这让我开始有很多思考:人类居住环境的挑战,人性里的卑劣、善意,医务人员、防疫措施等等,也是我的歌第一次有这种主题感情的歌词,对我来讲是一个里程碑。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这一次2020年新冠肺炎,17年后又遇到疫情。疫情发展到2月中旬的时候,我就跟我的制作人Andrew讲,应该把2003年的那首歌拿出来。因为是那么大的一个传染病,那么多人死掉,大家都那么紧张。唱的时候,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
录音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觉得我们不应该再用很“重”的方式去处理这首歌。它应该是一些人的声音,必须要有比较多的和声,比较多的吉他,要有一种更轻盈的节奏,就像有翅膀一样,到处飞翔,观看隔离之下大家的情感和状态。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有些人关在家里,有些人在医院里面,有些在车上,有些人在路上,有些人甚至在船上,有些人在荒野,他们的感情怎么连接起来?人是群居的动物,在这个时候,我们被隔离,维系一种群居的感觉是重要的。
传染病都是一样的,可是17年后,我们有没有进步到另外一种状态,来面对这样的疫情?其实,这一次的挑战比之前还要大很多。
我们知道,欧美各国的疫情后来变得越来越严重,2020年3月底,我们看到统计数字,美国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意大利,超过了中国。大家在陷入另外一种更大的恐慌。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帮女儿喷酒精、戴口罩)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得特别清楚,原来被美化的东西,是不是有其他的问题,原来被丑化的事情,是不是原来也有它的某种真理存在。
人类的历史在起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大多数时候都是以集体的方式去完成。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对我来讲,出道20年的还是小朋友 
我是搞音乐的,吉他除了是我的爱好之外,也是我的工作。但现在它看起来更像是我的朋友。我收藏的吉他大概有70把,不多。
1994年左右,香港有一间通利琴行,是亚洲最大的一间乐器公司,里面全世界各地的钢琴、电子琴、打击乐器、吉他各种厂牌都有卖。你去通利找乐器的时候,就好像进了一个博物馆。我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收集吉他。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Gibson ES-300
它是西班牙形态的电吉他,身体够大,上下大概有30几寸,300的意思就是它是定价美金300块,完全不能打折。
这把吉他是1941年制作出来的,当时美国刚刚参加太平洋战争,物资匮乏,制作吉他的不锈钢、铁线甚至木材,各种材料都缺,所以它和平时期生产的吉他是不一样的。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罗大佑因为吉他上的编号而买下吉他
Gibson Flying V
我在香港住过一段时间,香港文化是一看到8就哇,开始疯狂,所以香港最贵的一个车牌号码就是8。这把吉的编号是80800008,因为这个编号,我买了它。希望自己弹吉他会越弹越好,越弹越发。
这把吉他也很合乎我音乐创作的心态,它的外形很不一样,音乐也是要创新,要用不一样的东西,刺激自己写出不一样的旋律。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MUSICMAN JOHN PETRUCCI
这把吉他有7条弦,所以它的音域比一般的吉他可以再低4度。我买它是因为2009年的“纵贯线”巡回演唱会,我有一首歌叫做《握手》,这首歌最低的音去到re,我需要把那个re能够弹得出来。
买来以后我只在公开场合弹过一次,但是我学会了怎么用更宽的指板,更低的声音来表达另外一种形态的音乐。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Gibson Les Paul Custom
我在香港做的很多音乐——《似是故人来》、《东方之珠》这些歌曲,都是跟一个叫Fabio的意大利人合作的,那是我创作音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命阶段。我买这把吉他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看到这把吉他我就想到Fabio,那时候我们在一起做音乐的那个状态。
这把1977年的吉他到现在差不多也40多年,看这后面被吉他手上下这样子,磨来磨去磨成什么样的颜色,这个黑色照理说很不容易褪色,你必须要很下功夫去弹吉他,手指不断地在它的上面来回,要很用力,所以可以看到经过手按了以后,时间的这种留下来的痕迹。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一把好的吉他可以用上百年,甚至活得比人还久,生命这么长,让我觉得自己在音乐这条路上要更坚持,我不喜欢现在小朋友出来唱唱歌,然后3、5年就退出,这对音乐行业不会有帮助,诚意也不够,你红20年,你怎么知道下个10年还是一样?对我来讲,出道20年的都还是小朋友。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我越来越觉得音乐是需要一辈子来从事的行业。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对人的心灵和人类真善美的表达会越来越透彻。你看一把好的吉他,可以用上百年,那么吉他手们更要加油!
而且,从医学的研究的角度来讲,嗓子会因为年纪的增加,音域会越来越宽。我现在高音起码比年轻的时候要高大概3度,我低音现在也可以再低3度。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2017年《家III》专辑与1984年《家》专辑的对比照)
 60岁,我重新体验到生命的清晨 
给我个温暖的,满怀着温暖的,彼此关照的家庭
让兄弟姐妹怀抱父母慈祥的爱,依然成长在心灵
给我些温暖的,体谅而坚强的,彼此保护的心情,
但愿成长在日后寒暑狂风暴雨里,有颗不变的心。
——罗大佑《家III》
以前我写歌,都是我个人的视角,“我自己”在一个地方住过、旅游过或是面对环境时的感受。但现在,我更经常把“我的家人”当做一个整体去感受,以前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写歌。
我们这个行业里面,常常写歌写到三更半夜。可是到了这个年纪,我突然发现早上对我来讲很重要。因为早上我要和我的女儿一起起来,梳洗,吃早饭,送她去上学。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我才发现,原来台北的清晨交通那么繁忙,机车、汽车、公车,各走各的道上,井然有序,大家各自开始忙碌的一天。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觉,在我这个年纪,好像生命的清晨重新展现开来。
我把家庭、个人创作、自己跟我老家里面所有的人和各种关系重新调过一次。我觉得生命最有趣的一点是很公平,你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你不知道!也许哪一天你会发现“好像应该改变”了,那个“改变”可能是下一个阶段生命的开始。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我们家对小孩子的教育很严格。什么iPhone、iPad都不准小朋友碰的。科技会越来越厉害,她下半辈子会有那么多的时间可以跟这些东西相处。现在这个阶段,我希望她能够在父母身上找到人与人的连接。
所以每天早上,我坚持和她一起起床,互相叮咛对方,要好好吃早饭,一起开始生活的一天是重要的。到了周末,我们去找朋友,和朋友的子女们一起聊天、一起玩游戏、一起旅行。对她来讲,开心最重要,我希望她可以蹦蹦跳跳,快乐地成长。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我女儿也学音乐,但以后要不要走这条路让她自己选,现在不会去想这么多。我从来不给她听我的歌,都是别人给她听的,哈哈!
毕竟我的歌要表达的东西,和小朋友认知的事情不太一样。我女儿才8岁,她应该多去接触她同龄的小朋友接触的世界,那个才是最健康的。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其实我很担心下一代。现在的年轻人拥有人类有史以来最多的资讯、共享资源,可是我也看到新一代的身上那种对于生存、生活技能、职业、薪水、找不到工作的恐惧,这种恐惧和这种彷徨正在日益扩大。
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我相信下一代要更知道人类的本质是什么,人类真正的共通性是什么,人与地球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也要想办法,怎么样把我们生活的经验传给下一代,让像我女儿这一代的年轻人,能够去找出一条2020年以后比较好走的路。

* 部分图片由嘉宾、种子音乐提供。每天一条原创短视频,每天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天精选人间美物,每天来和我一起过美好的生活。一条(ID:yitiaotv)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wmHltaWS-nCAXBJ6zwn74w66岁的罗大佑:有女儿后,我的人生像清晨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不知不觉,夏天已经来了,很多人又开始关心起了体重问题。

 

书单君的一位朋友,从3月开始,就对此忧心忡忡,坚持吃了一段时间“草”后,发现宅家期间增长的体重愣是一点没减。

 

不过还有一类人,怎么吃也不会胖。

 

演员陈瑶在微博上说:“虽然之前为拍《无心法师3》尝试一天吃7顿增肥失败,之后我也会好好吃饭,努力长胖的!“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很多人都非常羡慕这种“吃不胖”的体质,同时也有点疑惑:

 

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呢?

 

书单君今天推荐的这本《饮食的迷思》,刚好回答了这个问题。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作者蒂姆·斯佩克特是遗传方面的专家,在这本书里,他从营养学、遗传学等方面着手,解释了这个千古迷思,还给出了另辟蹊径的“肠道菌群减肥法”。

 

通过研究,蒂姆发现了一件非常颠覆认知的事情:

 

一个人是否长胖,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吃多少,而是由基因决定的。在保证健康的基础上,如果想适当减重,必须要考虑肠道菌群的影响。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易胖/易瘦体质,真的存在

 

书单君上高中时,班里有个女同学,身高165,体重还不到90斤,整个人看起来轻飘飘的。

 

她没有什么厌食症,相反,她平常的饭量非常大,晚上还会时不时地吃点夜宵,但体重一直不涨。

 

连她自己都有点纳闷:“我吃的这么多东西,都去哪了?”

 

大学时的另一位朋友,则是传说中的小鸟胃,每顿饭都吃得很少,而和饭量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她略显丰满的身材。

 

这两人真是身体力行地演绎了“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到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

 

蒂姆研究过后,发现这可能是由一项经常被忽略的因素——肠道菌群导致的。

 

他认为:“我们片面地将营养和体重,简单理解为能量的摄入和消耗,没有考虑菌群(吸收)的影响,这是很多饮食方案和营养建议失败的原因。”

 

这句话颠覆了书单君原来的认知。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一直认为在消耗不变的情况下,多吃就会长胖,少吃就不会,怎么也没想过,这跟所谓的“肠道菌群”有什么关系。

 

不过,书单君深究过后发现,蒂姆的想法确实很有道理。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先要知道,人体是怎么消化食物的:

 

很多人都觉得胃是消化的主力军,但实际上,胃只是初步消化食物——大部分的食物和能量,是通过菌群在小肠里被吸收进血液的。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也就是说,我们究竟消化了多少食物,摄入了多少热量,是由肠道的菌群来决定的。

 

而不同类型的菌群消化、吸收不同食物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

 

每个人拥有的菌群都不一样,这就导致了两个结果:

 

第一,同一个人,对相同热量的食物吸收有差别。

 

来自快餐的2000卡和来自谷物蔬菜的2000卡,吸收效果完全不同。

 

第二,不同人对相同食物的代谢有差别。

 

比如,同样是吃一片培根,有的人可能吸收了它70%的热量,而另一些人的菌群,对培根完全不感兴趣,培根产生的大部分热量就会排出体外。

 

正是因为如此,才会有人怎么吃都不胖,而有些人每餐都算好热量,也照样长肉。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至于我们会拥有怎样的菌群,基因有着不可替代的决定权。

 

可能有人要说,就算基因和肠道菌群会决定我们是否容易变胖,但只要节食,甚至是不吃,不就能把它的影响力降低了吗?

 

这还真不一定。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节食,也可能会胖

 

减肥界最为流行的一个口号,恐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很多人因为没时间,都选择了节食减肥,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还有变胖的风险。

 

蒂姆在书中就提到这样的例子:

 

一项关于节食减肥效果的研究中,选用了一些青年双胞胎作为研究对象。他们最初的体重是相同的,其中一个从16岁开始节食,另一个则正常饮食。

 

到双胞胎25岁时,研究者在统计数据后惊讶地发现,双胞胎中曾经节食过的那个,竟然平均要重1.5千克。

 

有同样遭遇的,还有超女何洁。从参加选秀开始,减肥一直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为了减肥,她每天只吃黄瓜、西红柿,或者干脆绝食,连减肥药也都安排上了。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但这种做法短暂地起了效果之后,她很快又复胖了。

 

现实中似乎也不乏这样的例子,身边那些节食的小伙伴,最后要么是压根没瘦,要么是瘦了没多久又反弹了。

 

为什么认真节食,却不会变瘦,甚至还有可能长胖呢?

 

蒂姆·斯佩克特解释:

 

“热量摄入减少后,身体适应了这一变化,但保存脂肪的本能仍会占上风,这会产生一系列变化,改变大脑的奖赏机制,以获取更多食物,来维持或增加脂肪储备。这就是节食常以失败告终的原因。“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曾经胖过,身体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让你恢复原有的体重。

 

而导致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依然是肠道菌群。

 

同我们一样,菌群也具备生存压力,需要食物来“维持生计”,当它们察觉到自己挨饿时,就会给下丘脑发信号,让你胃口大开。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你的意志力再强大,也无法与下丘脑进行对抗,饿了一段时间以后,很自然地就会开始进食,甚至会过度进食。复胖也就成为一个必然结果了。

 

不少人可能已经发现了这一点,所以转而考虑借助运动减肥。

 

不过,运动本身也很难直接减肥,主要还是靠菌群的帮助。

 

人体主要是通过消化食物、基础代谢 、身体活动这三个部分来消耗热量的。

 

身体活动消耗的热量,只占到整体的10~30%。而运动也只是身体活动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即便你拼命运动,运动直接消耗的热量也非常有限。

 

不过,好在运动有个“副作用”,那就是可以提高菌群的活性,并帮助消灭有害菌,从而提高消化食物与基础代谢所消耗的热量。

 

举例来说,如果把菌群比做机器的话,运动就相当于调高了机器的运作速率,同时清理了内存(不干活还捣乱的有害菌),这样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消耗的热量)就会更多。

 

不过,运动对于菌群的调节作用是很有限的,我们还需要配合正确的饮食。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三个建议,帮你减肥

 

既然肠道菌群与消化、吸收息息相关,那我们如何才能利用他们实现减肥呢?

 

蒂姆·斯佩克特在《饮食的迷思》中提到:

 

“你可以把身体中的菌落想象成私人花园。你要确保植物(细菌)生长的土壤(肠道环境)状态良好,营养丰富;

 

为了防止杂草或毒草蔓延,需要种植尽可能多种多样的植物,撒下各种种子。我会给出一些建议。多样性是其中的关键。

 

第一,少食多餐。

 

进食的时长与次数,会影响到肠道健康以及菌群的活力。如果你单次进食时间过长,或是频繁地吃东西,都会给它们造成压力。

 

就像老板每天不停地安排任务,你是不是也会感到压力山大呢?

 

很多病人在恢复期时,医生都会建议少食多餐,因为这样有助于让肠道和菌群好好休息。到了需要干活的时候,它们才能更有干劲。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第二,多样化饮食。

 

网上流传着很多饮食减肥法,比如什么哥本哈根减肥法,单一饮食减肥法,生酮减肥法等等,这些减肥法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减少饮食的多样性,要求你放弃含有碳水化合物、高蛋白、高脂肪以及其他物质的食物。

 

这些减肥方法通常很快见效,但实际上都是以损害菌群生态和身体健康为前提的。很容易造成两极分化——过胖或者过瘦。

 

这是因为经常吃同一类型的食物,会导致肠道菌群的类型过于单一,从而影响代谢能力。

 

健康的方式应该是尽量扩大自己饮食的范围,海鲜、水果、蛋类……感兴趣的都可以尝试一下。

 

饮食多样性增加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也会因此增加,体重就会稳定在一个正常的范围。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第三,轻断食。

 

一周之中有两天将热量摄入控制在500千卡(女生,大约为2碗半米饭)/600千卡(男生,大约相当于3碗米饭)属于轻断食,这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益的。

 

在轻断食期间,你的肠道会进行一次大扫除,清理有害菌,促进有益菌的生长。

 

当然,你还得保证断食之前的饮食种类是非常多样的,否则只会做无用功。

 

除此以外,保持良好的睡眠、戒烟戒酒、不滥用抗生素,也都是很有必要的。

 

肠道菌群功能很强大,但同时也敏感脆弱,需要被好好维护。

 

 

 

书单君还想提醒大家的是,虽然正确地调节肠道菌群确实可以减重,但这并不代表你能减到任何想要的体重。

 

体重“调定点”学说指出,对于我们的体重,大脑有它自己的想法,它会努力让体重保持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

 

这个范围大概在4.5~6.8千克之间,肠道菌群起到的减重效果,也只能局限于这一区间。

 

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些超过这个区间的减肥案例,这些人要么就是“调定点”远低于现在的体重,比如霍思燕生产后瘦了几十斤,是因为她怀孕前的体重本来就很轻;要么就以损害身体健康为代价,比如减肥后变成了厌食症。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过度追求减重,毕竟正常的审美都是以健康为基础的。

 

单一的肠道菌群,消化不了多样的食物;单一的审美,也容纳不了多彩的人生。

 

减肥的真相:为什么有人怎么吃都不胖,有人喝水都长肉?

 

作者 | 邹雨  编辑 | 燕妮
图源 | 图片来源于网络
 健康比体重更重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TcJTzEdFhwel8QJHCufu8w

骗子的击鼓传花,滚珠局真相

  大致是指,几个骗子,弄几个珠子在盘子里滚来滚去,每滚一次就抬高一次出价,叫几次之后,就会有局外的SB过来接手了。

  房子是这样,洋人搞走的什么兽首,青花,什么古董也是这样。
  前两年拍卖上百万一瓶的茅台酒
  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等等“大师”的哪怕涂鸦
  到现代的一些“艺术家”的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出价者其实自己也看不懂。先炒上来再说。反正总有SB接手。

  再加上古代所没有的金融杠杆,甚至连下家都不需要了,炒高了价格可以直接拿去贷款。

  总之,华尔街的一些大骗子骗光了全球,国内的一些小骗子骗遍了全国,骗到了非洲东南亚,骗不到骗不下去爆发几次贷危机啥的,等全球草民缓过气来之后再骗一轮。

  其实所谓的投机,说的再高端,不过是多少年前已经发明的骗术罢了。国内的老百姓更傻更不理性,对于事物的真正价值更不了解,所以也就更好骗。搞得国内的小骗子比国外的大骗子都肥。

转自: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1638648-1.shtml?uc_bbsmode=yes

泡泡玛特都融资一亿了,炒家手上的盲盒公仔能“解套”吗?

泡泡玛特都融资一亿了,炒家手上的盲盒公仔能“解套”吗?

文 | 木子   编辑 | 秦言

来源:懂懂笔记

 

近日,泡泡玛特完成了最新一轮融资。同时,泡泡玛特CEO还入选财富杂志中文版“中国40位40岁以下商业精英”。耐人寻味的是,在财富中文公众号这篇文章的留言中,一位读者这样评述:“这是一个让我倾家荡产的男人”。

 

有网友戏说,正是大量的年轻玩家,用拆盲盒的方式将泡泡玛特“送”上市。随着泡泡玛特成为了资本追捧的“香饽饽”,收集“未知”玩法更是让年轻玩家欲罢不能。

 

那么,泡泡玛特的融资消息以及上市传闻,会让平台运营的盲盒玩具继续爆发式增长吗?那些为盲盒“倾家荡产”的“抢帽子者”,是否有望解套呢?

“后浪”炒家遭遇黑天鹅

泡泡玛特都融资一亿了,炒家手上的盲盒公仔能“解套”吗?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泡泡玛特最新一轮融资是由华兴新经济基金和正心谷资本领投,融资金额超过了1亿美元。有媒体统计,此次融资,是泡泡玛特自2010年成立以来完成的第八轮融资。更有知情人士称,完成本轮融资后,泡泡玛特最快将于5月份向港交所申请上市。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作为新兴的潮玩方式,以泡泡玛特为首的盲盒玩具运营平台,经历了破圈式的高速发展。

 

“其实(泡泡玛特)融资也好,上市也罢,和我没有丝毫关系。”

 

刚见到张劲,懂懂笔记很难将这位身材魁梧的大男生,与“女生化”的盲盒玩具迷联想在一起。2018年底,仍在为毕业后第一份工作四处面试的张劲,就已经迷上了盲盒玩具。

 

他告诉懂懂笔记,自己并不是迷恋玩具的造型,更不是追求收藏限量款盲盒公仔的成就感,而是为了抽取隐藏款的盲盒公仔并高价出售,“这和抢(购)潮鞋的同学一样,低价入手然后再高价卖掉,只是赚些快钱。”

  

即便找到了第一份工作之后,他还每天坚持抽取盲盒。大半年下来,他抽取的公仔装了满满一大收纳箱,其中还售出去过一批。而积压在家的众多公仔也引发了家人的不满,对于他抽取盲盒的行为,家人一直颇有微词,经常指责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

 

“在最疯狂的时期,我试过三天抽了将近8000元。为了抽盲盒,我前后套现透支了三张信用卡,算一算得有六、七万了。”据张劲透露,在盲盒上消费六、七万元,在朋友圈算不上“壕”,有认识的“炒家”两个月就抽了三十多万元的盲盒。

 

和大部分“炒家”一样,他所抽取的公仔都会放在闲鱼、朋友圈里出售。虽然最初出售的公仔远比抽取的少,但每月还是能固定卖出几十只普通款,“只不过从去年九月份之后,公仔就很难出手了。”

 

他发现从九月份初开始,即便算上少量隐藏款,每月能够卖出的盲盒公仔也只有几只到十几只。十月份最少,只卖掉了四个艺术家系列Molly公仔。此时的张劲,仍旧没有意识到危机即将发生,每月为了“进货”在盲盒上投入上千元。

 

“今年一月,也就是春节前,我一只公仔都没卖出去,而且月底还发生了疫情。”张劲坦言,一月份的盲盒公仔无人问津让他不知所措,甚至慌乱焦虑。圈子里认识的一些“炒家”相继降低普通款公仔价格,试图通过抛售减轻资金压力。

 

“我当时也赶紧降价,59元抽的盲盒29元卖。但在二、三月还是一只都没卖。”在刚刚过去的四月份,他仅仅卖出了两只普通款盲盒公仔,“最近一直失眠,也不敢抽盲盒了,只能拼命加班偿还信用卡的欠债。”

 

张劲坦言,企业复工后这段时间,他曾想过最坏的打算,就是抽取的盲盒公仔全部都砸在自己手里。至于严重透支的信用卡,也只能通过申请分期的方式慢慢偿还,只不过家人的“精神攻击”最让他倍感煎熬,“每天数落我,郁闷极了”。

 

曾经一度备受年轻玩家热捧的盲盒公仔,在疫情之下突然陷入“断崖式”危机,让部分盲盒“炒家”损失惨重。但令人好奇的是,当初吸引行业“炒家”入“坑”的原因,真的就是快速炒货赚钱吗?

价值“虚高”疑有托

泡泡玛特都融资一亿了,炒家手上的盲盒公仔能“解套”吗?

“还不是网上那些文章整天吹,说什么抽盲盒月入几万、十几万。”

 

聊及入“坑”成为盲盒“炒家”的原因,张劲有些懊恼,但更多的是懊悔。他告诉懂懂笔记,最初身边有同学和朋友抽盲盒,是因为看到网上有部分媒体报道,有玩家通过销售隐藏款公仔收入不菲。

 

 “一开始朋友在说,我也不大相信,所以到网上搜了搜。”张劲在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上搜索了一番隐藏款盲盒公仔,发现相关商品出售价格的确高得离谱,59元抽中的隐藏款盲盒,线上销售的价格居然高达三四千元,转眼间就翻了六十倍。

 

“我是理科生,自己算了一笔账,网上说隐藏款的抽出概率约是百分之一,这个概率不低了。”早在一年前,普通款盲盒大都能原价出售。因此,只要抽出一只隐藏款的公仔就能赚到,运气好的话,抽中几只就能实现月入过万。

 

在张劲眼里,抽盲盒与赌博一样,都是都是与运气“博弈”的过程,“加上网上销售的隐藏款价格奇高,所以我就心动了。”回想起当初那份冲动,他后悔得直挠头,“现在盲盒都不好卖,隐藏款也是如此。有卖家虽然挂着三四千元,但销量都是零蛋。”

 

近几个月来,冷静下来的张劲开始回想,火爆的盲盒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遇冷,“我发现从半年前开始,很多淘宝、闲鱼的盲盒卖家都没有相关的销售记录,而走量销售的也是其它的商品。”

 

最近和同为“炒家”的朋友交流时,大家也纷纷推测,可能是有专业的商业机构,通过电商出售高价隐藏款盲盒公仔售价的方式抬高盲盒市场价。“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的成交量,只为让炒家们误认为盲盒有很高的价值。”

 

“这就有点儿像中介抬高租金一样,统一调高房源的月租价格,让租客以为租金涨了。”张劲告诉懂懂笔记,几乎绝大部分“后浪”炒家都只知道隐藏款公仔的价格高,但是很少会有“炒家”从一开始便深入研究盲盒公仔的实际销量和价值。或许,很多人都是一时冲动就开始抽取盲盒,走上一条频繁“剁手”的不归路。

 

那么,作为盲盒炒家中的“后浪”,现在后悔是否还来得及?

盲盒IP价值几何?

泡泡玛特都融资一亿了,炒家手上的盲盒公仔能“解套”吗?

“我想,我应该是最后那一撮韭菜了。”

 

张劲失落的表示,盲盒和潮鞋虽然都是被人为捧热的,但相比起品牌潮鞋,盲盒公仔不具备实用功能。因此,现在即便是低价抛售也难以出手。张劲前不久也和朋友尝试过将盲盒公仔销售往低线城市、小县城,试图利用流行趋势差异,寻找新的“韭菜”群体购买盲盒公仔。

 

“在部分小县市摆过几次集市,购买的人几乎没有,年轻人对盲盒玩具都不感冒。”让他惊讶的是,一同在集市中销售高仿日漫手办玩具的商家,生意比他们明显要好不少,许多孩子缠着家长购买高仿手办和玩具。

  

可见,盲盒公仔的流行趋势远没有下沉,一二线城市消费者仍是主要受众,“后来我也混过Molly 、毕奇的群,寄望寻找真正的藏家,购买、收藏手上的公仔。”但是在和真正的藏家沟通的时,他却发现有习惯抽取盲盒的收藏玩家,普遍都不会购买现成的公仔款式,有藏家告诉张劲,盲盒真正的乐趣,在于“未知”。

 

“大家享受的是抽取未知款式公仔的过程,如果是已知的款式也就没有乐趣了。”许多女生只是“小抽怡情”,并不会在盲盒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因此,他想寻找藏家购买公仔的愿望也就此落空。

 

在听闻泡泡玛特融资的新闻以及上市传闻后,张劲心里很不是滋味。在他身边,的确有早期通过盲盒获利的朋友。但更多的还是和他一样,守着一堆聚氯乙烯公仔,难以出售、变现的投机买家。

 

“贪婪害人,无论买盲盒还是潮鞋,都是因为贪婪想赚快钱,才会成为这些商家的韭菜。”对于这一场“投机失败”,张劲承认自己是因为贪婪犯下了错。但他同时也认为,机构和部分媒体毫无下限的宣传,不切实际夸大投机商品的价值,更是下流无耻的行为。

 

贪婪和好逸恶劳是原罪,正因为如此,炒家“后浪”们才会在肥沃的土地上,成长成为一撮撮绿油油的“韭菜”,等待资本的收割。无论是流行潮鞋抑或是盲盒公仔,品牌、资本机构对于“韭菜”的收割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如果相信盲盒真能月入十万、年入百万,才是真的“盲”了。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我一直有个观点:A股老千股,比港股只多不少

A股如果允许做空,一半公司无脑做空,不会有什么冤假错案。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最关键,港股的出千,多半还是讲究个盗亦有道,会很认真地做局,挖坑

 

A股不是。A股很多出千,都是摆在桌面上赤裸裸地干。是那种侮辱人类智商式的,明明白白告诉你,我就是来骗钱抢钱的。

他们抢钱时,对强盗这个职业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他们连面罩都懒得带

 

乐视最牛逼最红火的时候(我记得市值大概在1500个亿左右),几乎所有券商都在为他继续呐喊助威,各种帮忙讲故事,各种帮忙圆谎(或许是发自内心)。满市场,貌似只有格隆汇,连续三篇头篇重磅文章,有理有据地分析其商业模式的巨大漏洞与风险。

乐视恼羞成怒,在要求我们删稿并道歉未果后,把格隆汇告上了北京的法庭。

彼时的格隆汇还小,我们唯一可以依俟与信赖的,就是自己研究的专业。我们认为自己的分析,没有问题。但实话实说,我们依然害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1500亿市值,如日中天的大公司,以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

最关键的是,我们受到了各方压力。市场也不站在我们这边。投资圈很多人士嘲笑,甚至抹黑格隆汇。老实说,这很令我心凉。

到最后,被逼无奈之下,我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表示格隆汇绝不撤稿,公开应战。并吁请格隆汇所有会员的支持,请他们提供手头掌握的所有关于乐视的信息与资料给我。我会亲自上法庭,以我的专业研究,把乐视的风险与问题,辩个底朝天。

 

至今我还记得我那封公开信的最后几句:格隆汇虽小,但硬骨头还是有几根的。我可以接受法庭的任何裁决,但永不能接受专业的研究受到藐视与侮辱。

 

回想当时情境,确实有一种不回头的悲壮与悲怆。我们像极了那个不自量力,与巨型风车作战的堂吉诃德。

 

现在回头叙说从前,可以云淡风轻。当时完全不是这样。当时的我非常、非常、非常紧张,我以为格隆汇公司会垮掉。

 

事情过去很久后,我曾经问过我自己,如果重回当年,我还会不会这么做?想了想,答案还是会的。

 

我不愿把这个世界留给自己鄙视的人。

 

无独有偶。第一个在香港市场上挑破汉能集团皇帝新衣的,也是格隆汇。彼时是2015年,汉能市值已超越3000亿港币,如日中天,而其控制人李河君也借此荣登当年中国首富。

但很遗憾,汉能牛掰的股价掩盖不了其商业模式与财务数据的显然漏洞与风险。格隆汇连续刊发五篇重磅质疑文章,市场哗然。当然,挑战首富是会付出代价。我们很快收到了严厉的律师函与起诉状。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汉能在试图回(人傻钱多)的A股圈钱未遂后,现如今早已不知去向。而曾经创造了A股市场奇迹的乐视,也于上周被深交易宣布退市,且永不接受重新上市。

 

格隆汇也从这两个看起来实力对比超级悬殊的官司里都顺利走了出来。

其中或有上天庇佑的成分,但以我内心,我还是相信,是因为人类骨子里进化的力量,是因为邪不压正。

 

这个世界,我可以接受正义与邪恶共存,接受上进与堕落共存,接受高尚与猥琐共存,但,那些邪恶的、堕落的、猥琐的东西,它们只能,也只配生活在阴暗的角落和见不到阳光的下水道里,如同那些肮脏的老鼠。我永远不接受它们和我们一样,生活在灿烂的阳光下,甚至以人类用以进化的资源去喂养它们,滋补它们

 

于资本市场而言,不把钱交给它们,不让它们融资,不买它们的股票,这应该是资本市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

 

于我们的管理层而言,要解决A股十年前三千点,十年后还三千点的尴尬,核心,或许不是控制IPO节奏,不是夜半降息,也不是派稽查大队四处抓人

 

如果作假的回报足够诱人,你把稽查大队人员翻十倍,派去日夜抓人,都不会够。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唯一要件。

如何提?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市场的归市场。

 

要相信人类骨子里的进化力量与规律,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

 

放开做空(辅以严格退市)。

谁作恶,让市场做空它们!

 

一直空到它们回下水道的老家为止!

让市场的正义,去解决邪恶——写在乐视永久退市之日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leRfsQ5lwWbt0QiGnic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