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兰做对了什么?

在汪小菲和大s的撕逼流量中,张兰已经赢麻了。
 
张兰现在成为直播带货顶流,到底做对了什么?
 
很多外行会说,汪小菲和大S的交锋是热搜,娱乐圈顶流,当然能带货,那就大错特错了。
 
还有人说,因为麻六记质量过硬,好吃,那就真的想多了,中国最不缺少质量过硬的产品,何况麻六记都是代工,同样的品质,市面上多的是,而且,之前张兰也在带货,但是只有现在才大卖特卖。
 
张兰到底做对了什么?
 
汪小菲确实给了张兰一个发挥的舞台,但是,张兰也确实抓住了流量,张兰的才华得以展现,才有了直播带货的转化。
 
你可以想象得是,换一个人,行不行?
 
毫无疑问,一定不行。
 
才华才是关键,一切自媒体的本质,最终都是才华的变现。
 
张兰的才华是什么?
 
张兰的一大特点是说话画面感极强。
 
网友最讨厌什么?网友最讨厌的是不说人话,不接地气。
 
我可以下一个结论,没有一个人,到互联网上是来学东西的,更没有一个人,去直播间是去学东西的。
 
尽管有人打着学习的目的来,他也一定本能地被更具有刺激性的东西吸引。
 
视频为什么比文字火?因为画面感。
 
直播为什么又比视频火?因为临场感。
 
所以我一直告诫我的学员,一定要讲故事,一定要有画面感。
 
张兰在线模仿具俊晔打碟;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带绿帽子直播;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躺床垫上直播;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戴面罩模仿大S
 
张兰做对了什么?
所有这些场景,都极具画面冲击力。
把所有梗都用到极致,而且用具象的形式呈现给直播间粉丝。
 
不仅仅直播间有画面,语言也自带画面效果,张兰,是活语言的大师,而且反应极快,头脑敏捷得不像是65岁的人。
 
比如回应跟助播肖肖是不是有事,直言:谁不想跟人家有事,这么嫩的小鲜肉,一掐一股水。
 
张兰做对了什么?
 
既高明回应了,又相当于澄清。
 
这种活生生的语言,在张兰那里属于信手拈来。
 
除了画面感,张兰还非常让人有代入感,让人共情。
 
要知道,第一,作为婆婆,对于尤其是关心娱乐八卦的,大部分都是女性,张兰本来是很难让人共情的。
 
第二,作为有钱人,张兰也是很难让人共情的。
 
但是,张兰做到了,张兰做对了什么,张兰讲故事。
 
张兰讲了很多的故事,她原来跟汪小菲爸爸相识相爱的故事,讲她创业的故事,讲她被资本算计的故事。
 
这些故事,一下子,让很多人意识到,张兰也是一个不太幸运的女人。
 
这些故事,也不是白讲的,同时也让人意识到,大S的不厚道。
 
张兰对汪小菲父亲仁至义尽,大S对汪小菲的家人不闻不问;
张兰对汪小菲父亲有情有义,大S对汪小菲的精打细算。
 
这些对比,张兰一句话没有说,但是故事讲完,一切都说了,无形中就把观众拉到了自己这边。
 
最后张兰的反应极快,头脑极清晰,嘴皮子非常利索。
 
直播间的所有梗,张兰基本都能接住,直播间的所有质疑,张兰也能掰扯清楚,而且一定会在三言两语之内掰扯清楚。
 
张兰的强大,是她反应太快了,而且这种反应,属于有礼有节地反应,没有过火,即使面对质疑,依然称很多黑粉为黑宝宝。
 
张兰做对了什么?
 
大S账单的问题、借条的问题、还有电费的问题,大小S吸毒的问题,都能一句话说清,最经典的是关于电费的问题,直接拿一张白纸现场开画,一个简笔画画完,问题说清楚了。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做对了什么?
 
张兰的这个特点,天生就适合现场直播,看她现场直播,就知道大S输了,你要知道直播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就是快速,这种快速反应,比你慢悠悠做节目,慢悠悠发通告方便多了,等你放映过来,至少24小时,甚至48小时已经过去了,这么长时间过去,从传播学上说,你已经输了,因为大众心智已经被占领了,再说别的已经没有用了。
 
有梗,画面感强,会讲故事,反应迅速,感染力强,这就让大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张兰给大家看到的不是什么企业家,不是女强人,甚至不是汪小菲的妈妈;
她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灵魂,把自己的生活细节和瞬间展现给大众看。
打句不恰当的比方,张兰就像一条疯狗,注意,这不是贬义,这是赞扬,
不疯魔,不成活。
人们已经厌倦了正襟危坐,厌倦了端端正正的生活。
 
这种像疯狗一样活生生赤裸裸的生命,正是现在大众想要看到的。而只有活生生的人,才会产生信任感,进而可能产生购买力。
 
所以,我一直给想做自媒体IP的学员强调,做一个活生生的人,讲好自己的故事,才是做自媒体的正道。
 
优雅已死,疯狗才是王道。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I4wwQNh0LZV5IFc1FIy6w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深燃(shenrancaijing)原创
作者 | 金玙璠
编辑 | 魏佳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什么东西最值钱?
 
不要羡慕中东富豪,你身边拥有一张张足球球星卡的卡迷,或许就是隐形的富豪。
 
“一张纸片,上面画着人,但最贵的签名卡竟然能值好几百万美元”,脱口秀演员呼兰说的正是球星卡。
 
这届世界杯期间,不同类型的C罗球星卡在国内交易平台卡淘上,卖出了15万-32万的高价;今年最贵的梅西球星卡,是一张2014年发行的世界杯Prizm系列,成交价52.2万美元(约合367万人民币)
 
在球星卡世界里,并不是球员名气越大,球星卡的价值就越高。最近,“绝代双骄”C罗、梅西的球星卡,在卡淘上就有不少几十块几百块的成交记录。
 
球星卡更不是只有“有钱人”才能玩。球星卡刚进入中国市场不到30年、真正发展也就近两年,但卡店已经从北京、上海,扩散到了新一线城市;百度“球星卡吧”有6万多人关注;卡迷上到70后、下到中学生,覆盖了体育迷、其他卡迷、收藏爱好者,还有嗅觉最灵敏的投资客。
 
他们有些人喜欢“拆盲盒”,如果拆到价值不菲的HIT卡,相当于盲盒里的“隐藏款”,就算“起飞”了;有些人热衷“收人”,收集喜欢球员所有系列的卡,签字卡、实物卡(球衣卡、球鞋卡等)、新秀卡……有些人如同“买股票”,“投资”自己看好的“新秀”日后能成为新星,低买高卖。
 
有交易平台负责人告诉深燃,以往足球卡的交易活跃度和交易量不如篮球卡,但本届世界杯期间,足球卡的交易量和交易额都在上涨。鉴于不少卡迷都有过头脑发热的阶段,不妨先了解球星卡世界的运行规则:

1、一张球星卡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

2、球星卡分类过于复杂,玩家到底该怎么“玩”、如何“赚”?

3、产业链上的哪些商家从中分成,玩家该怎么避“坑”?

4、哪些平台维持着球星卡市场的运转?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一张球星卡:价值千万OR一文不值
 
不少圈外人对球星卡的最大的好奇是,一张画着球员的纸片,凭什么能卖出几万乃至千万的价格?为什么C罗、梅西的球星卡,价值可以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不等?
 
球星卡也叫集换式卡牌(Trading Cards),稀缺度决定了卡牌价值。那么,在球星卡的游戏规则里,什么决定了卡牌的稀缺度?
 
其一是发行时间。年代久远的老卡,自带稀缺度。
 
都说2022年世界杯是“诸神的黄昏”,球迷都渴望拥有C罗、梅西这些老将最后一次征战世界杯的卡牌,非常有纪念意义。
 
上海“电胖”卡社创始人老邱介绍,帕尼尼(Panini)发行商四年一出的世界杯球星卡Prizm系列最受欢迎(一个标准盒的价格在4-5千元波动,里面有12个卡包,每个卡包有12张球星卡)。比如,一张新出的梅西球星卡,拍卖价在1.5万元。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老邱的C罗、梅西2022年世界杯球星卡
受访者供图
 
但老邱更看好长期回报。如果梅西在本届世界杯上表现亮眼,这张卡牌的价格会继续涨,而且年代越久远,就越稀缺、越值钱。他回忆道,八年前,2014年第一次出的世界杯Prizm系列,里面的梅西、C罗的普卡(普通卡),后来价格翻了百倍之多。
 
其次是球员名气。顶级球星不缺拥趸,卡牌自然供不应求。
 
“天价”球星卡,往往出现在乔丹、科比、詹姆斯这些顶级球星身上,都是卡圈所说的“好人(没名气的就是‘路人’)”。
 
2020年NBA传奇球星科比陨落,李小白在这之前入坑球星卡,眼见科比所有的签字卡价值陡升,“拯救”了2018年以来的卡市低谷。
 
其三是品相。品相完美的球星卡,本身就是稀缺的。
 
球星卡的品相包括卡牌的印刷、磨损程度,球员签字墨迹的连贯性、清晰度。由主流的卡牌评级商PSA、BGS给球星卡评分,并进行封盒保护,相当于装上了“价签”。
 
只有少数品相好、保存完好的,才能拿到顶级分数,当然,对年代久远的卡要求会较低。所以同样一张卡,PSA满分10分,能比9分的贵出几倍。
 
其四是发行商人为营造出的稀缺感。
 
发行商通过在卡牌上加球员签字、嵌球员球衣、球鞋的切割片、给球星卡编号等手段,向卡迷展示稀缺性。球星卡被划分成了四大等级。
 
1.普卡(base卡),最基础、数量最多的卡。普卡中还包含平行和折射,平行卡按照不同编数分为不带编卡和带编卡,几编就代表限量多少张,仅限量一张的就叫“一编一”。
 
2.实物切割卡,从球员的球衣、球鞋切割下来的切片,嵌入卡中,被分为球衣卡、球鞋卡、球皮卡、地板卡等,每个分支内部又按照切片的大小、单双色,继续被分级。
 
3.签字卡,分为印签、贴签和卡签。卡签,因是球员亲签,最受追捧。
 
4.新秀卡(Rookie Card),一般是在球员初登赛场的第一年发售,尤为珍贵。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2021NBA选秀状元爱德华兹
新秀(RC)+亲签+衣料+带编+评级9分签字10分
小九供图
 
一言以蔽之,发行时间早、发行量小、卡牌品相完美、球星名气顶级,是这些因素让一张球星卡价值千万。就像是游戏里的BUFF(增强能力的技能或魔法),叠加得越多价值越高。
 
去年7月,库里的1编国宝RLA(Rookie Logoman Autograph)以590万美元(约合4100多万人民币)的天价,创下当时的球星卡交易历史新高。一张“好人”+Logoman+1编+亲签+新秀卡,直接“起飞”。
 
今年8月,史上最贵球星卡的成交记录,被一张发行自1952年的球星卡改写。一张棒球巨星米奇·曼托的球星卡(1952 Topps Mickey Mantle,评分9.5),在拍卖会上以1260万美元(含佣金,约合8877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净成交价1050万美元。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玩家:球星卡怎么“玩”?
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如火如荼,那球星卡到底该怎么玩?
 
一句话总结:既可以作为收藏品珍藏,也可以当作投资品卖出,可以从一级市场中拆卡,也可以从二级市场收卡。
 
在关注球星卡领域三年的牛中牛卡社负责人牛牛看来,两类卡友最多。一类是专收某一个球员或一支球队的卡,其他卡一概不收。另一类是投资潜力球星的卡牌。
 
收藏偶像的各式球星卡,是球迷“追星”的一种方式。老邱这样形容“追星”的感觉:“拥有一张卡,上面有偶像的亲笔签字、镶着他穿过球衣的衣料,和偶像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羁绊感。”
 
云南昆明的“猫小九卡社”负责人老猫很喜欢C罗,也是AC米兰的球迷,“他们的卡,我全部留着,现在至少有上千张了”。
 
作为投资品,新秀卡是卡迷眼中最大的博弈机会。若是押注成功,低买高卖、回报颇丰。不过,如果判断失误,卡牌跌到几块钱甚至几毛钱的情况也是有的。
 
原本玩篮球卡的李小白,在这届世界杯开赛前也做起了足球卡的功课。他把所有参赛队伍的前锋和中场的年龄、联赛、进球数等数据总结出来,以判断谁会是“黑马”,再对照交易市场上的卡价,推测入手谁的球星卡有机会赚一笔。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加维登上本届世界杯最年轻进球者榜单榜首

老猫此前开出的加维新秀卡

受访者供图
 
卡龄超过十年的阿ken表示,自己账面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卡,是NBA“字母哥(扬尼斯·阿德托昆博)”早年的一张球星卡,“我2013年花几十美金众筹拆出来的,当时主播都不太确定他是谁,2020年卡市最疯狂的时候,我在ebay上看到一张同款卡,有评级高分加持,标价15万美金的价格”。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阿ken从艾弗森职业生涯末期开始玩卡,

后遇到了字母哥新秀卡

受访者供图

 
紧接着的问题是,怎么入手球星卡。“集换”特质的球星卡,在销售环节延伸出了一、二级市场,也就是首次交易和二次交易。
 
所有卡牌都是先以盒装的形式流入市场的。所谓一级市场,一般是自己“端盒”,或与其他卡迷组队开卡。
 
前者类似于“开盲盒”,很过瘾,开出的卡都归自己,“但门槛太高、大概率赔钱,便宜的卡盒要几千块,贵的几十万”,李小白说。
 
后者是“众筹”开箱,按照一定规则(比如随机球队、随机球员、随机卡密等)分卡,平均成本最低,用几十块钱就能“组队”,拆价值几万的卡盒,但说白了,是在用更少的钱去搏最稀有的卡,风险是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李小白的两张姚明折射卡,

单张价格超6位数人民币

受访者供图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在发行商的官方渠道、球星卡卡社、众筹平台、直播间等渠道完成。
 
“在一级市场玩的卡迷,除了不差钱的,就是以小博大、追求拆卡刺激感的。”体育解说员张学洋认为,玩到一定级别的卡迷,多数情况是在二级市场的交易平台专收卡牌。eBay是全球卡迷最看重的球星卡交易平台,国内则主要在卡淘。
 
老邱的合伙人是梅西死忠粉,本届世界杯期间就专门收了价值十多万的梅西球星卡。张学洋是韩国球员孙兴慜的球迷,本届世界杯前特地收了四张孙兴慜的签字卡。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张学洋收集的孙兴慜球星卡

受访者供图

 
球星卡是个不停流转的市场,是收藏还是交易,是从一级市场拆卡还是二级市场买卡,全看卡迷的个人喜好和资金实力。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商家:如何靠球星卡赚钱?
球星卡卡盒在国内市场的销售路径是,发行商-代理商/经销商-卡店/直播间/众筹平台-卡迷。在卡迷“赚”之前,“中间商”们要先“赚”上一波。
 
本质上,赚的都是进货和卖货的差价,但随着时间演进、卡迷增多,各有各的生意经和风险。
 
2020年以来,“众筹”上组成为主流,直播间拆卡风靡一时,不过,资历最老的,还是线下卡店。
 
对于卡店在国内的发展,李小白说,球星卡产业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彼时就出现了线下卡店,发展至今,集中分布在北上广和一些新一线城市。
 
这相当于卡迷们交流、交换、交易球星卡的自由市场,但投入很重。开一家实体卡店,至少是七位数的投入。
 
不过,卡店能赚钱的地方也很多,“在售卖卡盒中赚差价、从卡牌交易中收佣金,以及在代评级中收取一定费用”,老猫说,只不过,不同卡店的业务和卡种重心不同。
 
据老邱介绍,一般卡社主做篮球、足球两大卡种,也涉猎UFC(终极格斗冠军赛)、F1(世界一级方程式锦标赛)这些大众接受度较高的体育赛事的球星卡。
 
其中卖卡盒的收益最高,风险也最大。在世界杯开赛前,老猫的卡社进了世界杯系列40大箱的货,进货成本两百多万,开赛一周时间,卖出了十多箱。不过,如果进货的卡盒滞销或是后期降价,风险自行承担。
 
看起来最热闹的地方,恐怕就是拆卡直播间了。在24小时不间断的直播间,用户随时都能“上车(组队拆卡)”,由主播代为拆卡。
 
昆明的渠道商小九在2019年-2021年做过直播间拆卡,他观察到,目前大多数直播间是三种销售模式并行,直播间买盒拆卡、社群里或众筹平台上组队完成,都是靠售卖卡盒赚差价。
 
做直播间拆卡,不但“大小通吃”,而且门槛低、利润高。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抖音直播间组队拆卡的第一梯队,月利润都在10万以上。
 
但凡有钱赚的地方,都难逃“内卷”。小九回忆,“2019年我刚直播时,抖音平台上也就十几二十家同行,那时候不用宣传,把卡盒一放,自然会有人来玩”,2020年以来涌入大批商家,2021年拆卡直播间达到顶峰,’内卷’到变形,狂打价格战甚至“弄虚作假”。
 
老猫透露,直播间里一度非常流行的“肿包(HIT卡被抽走后的卡包,再进行二次销售)”、“福包(商家自主配比后的组装盒)”,都是用非原装盒形式销售。
 
在球星卡的交易产业链里,最“闷声发财”的商家,非众筹平台莫属。
 
小九的说法是,目前销售占比最大的是众筹平台,其次才是卡店以及直播间的零售。“众筹平台按照组队总价的3%-5%收取佣金。”
 
在主流众筹平台Hobby stock、卡世界上组队,是国内近两年刚流行起来的玩法。这些平台在销售卡盒的同时,还起到担保的作用。因此,现在卡店和直播间的线上“组队”,基本都要通过众筹平台。“相比2020年之前,卡迷们在贴吧、QQ群或者线下卡店组队拆卡,更有保障,能减少不必要的纠纷。”老猫说。
 
最“隐形”、但体量很大的商家,是从国外市场拿货,再向国内终端销售供货的渠道商。
 
作为收藏品,拿货价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卡牌要保真。在中国市场最大的代理商是睿卡潮玩,“货供不应求”,小九看到商机后,联系到了国外的一级经销商,从今年年初开始向卡社和直播间供货。本届世界杯期间,他先争取到了一批100箱世界杯主题的货,后续还计划拿货。
 
渠道商赚的是进货和卖货的差价,但风险非常大。小九每个月要一次性拿两三百万的货,同时“配货”一定比例的滞销产品,一般只能亏本卖或积压在库房里,资金周转压力一直较大。而睿卡潮玩这样的代理商也难逃“配货”。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平台:怎样维持球星卡的运转?
玩家在末端,商家是中间商,那到底是谁在维持球星卡市场的持续运转?
 
首先是手握官方授权的发行商。
 
NBA、世界杯、F1、UFC这些关注度最高赛事的球星卡版权,集中在帕尼尼、Topps和UpperDeck这三大巨头发行商手中。国内的范斯猫(FansMall)、DAKA文化也上探到了发行环节。
 
还是以获得本届卡塔尔世界杯球星卡授权的帕尼尼为例来看,发行商是怎么打造出一套精密的等级系统,并掌控球星卡世界的规则的。
 
单张卡牌有一套复杂的等级体系,装卡牌的卡盒,在“出厂”发行时也按照产品线划定了低中高不同等级。有最基础的HOOPS,中端的Prizm,高端的IMMACULATE(简称IMM)、Flawless(手提箱)、国宝(National Treasure)等。越贵的卡盒开出好卡的可能性越大。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贝利亲签球球星卡
老猫供图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贝克汉姆亲签球星卡

老猫供图

 

越是稀缺的球星卡,越让卡迷疯狂,就越有“炒”的空间。支付天价版权费、拥有了IP垄断权的发行商,就可以调控卡牌的稀缺度和溢价杠杆,并以此获利。“但如果发行商竭泽而渔,发行的球星卡就可能跌破发行价。”老邱说道。
 
要维持这套等级系统的稳定运转,还需要第三方“裁判”。
 
一般卡迷难以用肉眼分辨卡牌的真伪,买卖双方又不易在品相上达成一致。所以第三方卡牌评级商PSA、BGS出现了,负责给“古董”掌眼,鉴定球星卡的真伪、品相。
 
评级需要费用,一张卡的评级费用一般在几百到几千元不等,具体和评级速度、卡牌的市场价有关。
 
最后,给球星卡市场添柴加火、让它持续“炒”下去的,是交易平台。
 
在阿ken的观察里,学生党和初入坑的卡迷,在经济条件不够成熟时,一般会先在能接受的范围内买一些小卡,通过交易平台换回一些资金,继续投入,逐步置换更高端的卡。
 
卡牌的流通度越高,让更多卡迷挣到钱,“活水”不断,才证明市场是繁荣的。根据eBay的数据,2019年—2020年,中国地区的球星卡销量涨幅为205%,增幅仅次于美国,位列全球第二。eBay之外,国内卡迷主要在卡淘、范斯猫、卡藏、领藏等平台交易。其中的领藏是唯一一个有权限接通个人上拍eBay的平台。
 
当然,也要防止无序乱“炒”。国内主流的交易平台应该建立起一套更严密的监管系统,防止恶意顶价。
 
国内市场不缺交易平台,但现阶段,“卡迷增长量和球星卡成交量依然不成正比,而且,国内平台基本走的是“内循环’,还需要让国外卡迷看到,大量好卡在中国,国内的好卡也能流通到海外市场”,领藏运营负责人说道。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结语
 
“我11岁的儿子,终于在开赛前集齐了本次卡塔尔世界杯所有参赛队伍的Panini球星卡。”一位在瑞士的中国卡迷对深燃讲述,在瑞士,男女老少都玩球星卡,六七岁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基本人手一本球星卡收集册。
 
说到底,球星卡在中国市场还是小众,绝大多数卡迷刚入坑两三年;球星卡市场的波动基本以eBay为准,根植于体育的球星卡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完善还需要时间。
 
但一系列变化证明,球星卡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大有潜力。
 
从帕尼尼手中截胡了NBA、NFL的版权的体育电商平台Fanatics表示,可以在国内建立一个数十亿美元的业务。而随着国内公司加快对球星卡产业的布局,专注投资体育领域的北辰星资本合伙人胡顺强对深燃表示,中国本土资本主导的公司更有机会实现这个目标。
 
当商业跑在文化前面,多位资深卡迷提醒想入场的卡友们:时机非常关键,心态也很重要。
 
“靠球星卡挣大钱的,过去很少,未来也不见得会多,因为有太多急功近利的参与者。”阿ken见过有卡迷拥有一抽屉乔丹、科比、詹姆斯的球星卡,那是一位十几二十年前就开始玩的老卡迷,彼时卡价不高,当下的卡价指数级翻倍,这是长线收藏的红利。
 
球星卡被传播最多的玩法是烧钱氪金,但它实际是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涉猎的爱好。张学洋说,“收藏一张自己喜欢球员的签字卡,十几二十块的都有。它的市场价值可能不高,但对于我来说是无价之宝。”

*题图来源于@FIFA世界杯。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你会买球星卡吗?
*欢迎留下你的观点。
*原创文章转载、进读者获取一手资讯和每日福利,请扫码添加“深燃小助手”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367万的梅西卡”,是门什么生意?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没有利益相关,所以才更敢说真话。
没想到,浓眉大眼的一线城市,被吹上天的“买到红盘就赚几百上千万”的魔都,终究还是步了深圳杭州的后尘!
上海的新房积分,正在崩塌。
二手房价,正在下跌。
一二手倒挂,正在消失。
环环相扣的链条,成了市场恶性循环的前兆。
不装了,明牌了。
如今中介炒房客开发商全都苦着脸,特么的全被套牢了:
二手卖家降价抢跑,新房开发商也按耐不住搞起了新房中介分销。
但我却要为此叫好:
上海楼市买家“当家作主”的时代,终于来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积分已经开始崩塌。
第7批新房,市区除了鸿印里、静安天悦、苏河玺之流的超级网红盘不愁卖。
像普陀内中环的新俞里、大华峯汇、品尊国际,新静安的市北华庭、徐汇的尚海悦庭,虹口的海泰北外滩,全部都不触发积分。
而郊区,还要更惨。
曾经的流量王者大虹桥,放到第五批,68分以下全部劝退。
但是现在,只要45分就能上车。
近郊地铁盘的热门板块—嘉定新城、泗泾
放在年初,没有60分售楼处都别想进,如今也双双不触发积分,来了就能买。
泗泾甚至有开发商打出了一张骚操作底牌:
首付不够,没事,我等你半年。
还未过限购,没事,我也等你半年。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如果说嘉定新城和泗泾还只是个例,那么浦东第一个不答应。
过去两年一向供不应求的浦东新房市场,如今也卖不动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除了少量供应的森兰红盘和断供很久的惠南,触发了积分。
其余新盘,认购的客户数量连房源数都追不平。
如今的上海新房市场已经明盘:供应太多,新韭菜不够。
为什么局势会扭转如此之快?
之前不都是抢到即赚到吗?
郊区地铁盘不是供不应求么?
不聊经济形势和预期,单单超量的新房供应,就已经在市场上砸出了一个大坑。
这个坑,彻底击碎了开发商的傲娇,也彻底打破了购房者买到就是赚到的心理预期。
2022年前七个批次,共发了158张预售证,推售新房套数超过了8.5万套。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已经超出了原定的每年8万套新房目标。
但是不好意思,今年还有第8批。
2022年少则9万套,多则近10万套限价新房的供应,把一众开发商和炒房客彻底砸懵了。
这感觉,就像你饿了想吃点肉,结果上海直接整桌搬来了“自助餐”。
不仅管饱,更管撑。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供应量正在崩塌。
最近我翻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网友评论:
现在上海新房的供应节奏,比“大姨妈还准时”,一个月来一次。
但其实不仅是新房的供应,连上海的土拍供应都在“火上浇油”。

今年前三批次上海已经出让了108块涉宅用地,累计成交金额超过2500亿,比去年全年高出近400亿元,增加幅度17%。

但这还没结束,12月中旬还有第四批集中供地。

大量的土地出让,意味着明年仍旧会有天量的新房供应砸向市场。
一二手倒挂和新房积分的秩序,会彻底打乱、重新洗牌。
这么多新房卖不完怎么办?重启中介分销。
下面这张图,是上海部分已开启中介渠道分销的项目表。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帮我卖掉一套房,分你总价1-2个点的佣金。
像极了2015年和2018年的熊市套路,简单、明了、粗暴。
但这些名单还只是冰山一角。
如今郊区的新房,多数已经宣布躺平了。
售楼处人挤人的热闹现象不再,更多的购房者开始选择观望。
但跟新房一贯唇齿相依的二手房市场,还要更惨。
看起来近期是整体横盘,但实际上郊区已是踩踏出货。
嘉定新城、南翔、泗泾、车墩、松江新城、青浦新城、华新、马陆、临港……
凡是出现在分销表上的板块,已经出现非常多的反倒挂案例。
二手次新房比新房还便宜。
有些板块还有概念,新房可以讲故事突围,但大部分新房都在被二手房拖累。
比如五大新城和临港,现在不只是躺平,而是直接开始躺倒了。

低迷的二手房市场,遇到天量的限价新房供应,成交量锐减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房源减价。

多翻翻链家挂牌你就会发现,诸多板块的一二手倒挂,已经开始归零。

倒挂归零又使得购房者对新房预期下降,认购客户数量进一步降低,市场的各种副作用相互联动。

上海楼市,似乎进入了无解状态。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深谙人性的上海楼市,先是制造出了“一二手倒挂”市场,在一二手房之间制造价差红利,让所有人都有一种买到就赚到的认知。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与“一二手倒挂红利”的角逐。
人性是趋利的,大家都想抢占“倒挂利差”更多的新房。
像中环以内这种宅地建设指标很少的区域,往往新房的供应会更少,那就会造成市区的新房不够抢,郊区的新房没人要。
于是上海又制造了一个“新房积分制”游戏。
在买新房之前,所有的购房者都要参考下面的图表,暗自给自己打分。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越高倒挂的新房,需要越高的积分。
像今年积分很高的前滩东方悦澜、徐滨百汇园、大虹桥蟠龙天地,买到至少赚几百万,至多赚千万。
这也导致了,低分、中分、高分选手买新房的各自命数,早已被暗中注定。
但这个游戏能持续玩下去的前提是,供应平衡的微量把控。
一旦供应失衡,就需要在其他游戏规则上作出改变。

新房供应高的板块,下一批次暂缓或减少拍地,供应不够的板块,就适当加量给市场造势。

如果新房二手压力都大的区域,就会在落户、限购上松个口子,比如说五大新城和临港的购房限制,已经到了低点。

如果还不好卖,那就会搞个利好出来,比如说搬来某某名校分校。

至少那些都好卖的新房,触发一定的认购率,就会限售5年,锁死不准交易。

这就是游戏规则早已暗定,最真实的上海楼市。

但今年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各种各样的突发意外,让调控背后的一双大手,开始向土地财政低头。
不出意外,明年还会有更多开分销的新房。
外环外如松江、嘉定、青浦、奉贤、临港、宝山等板块的分销会逐一打开,甚至大虹桥徐泾也会跟筹码。
新房的积分门槛,一定会再次大降。
甚至郊区更多板块的一二手倒挂会逐渐消失。
但面对这样的局势,我并不悲观。
因为这样的买方市场,反而对购房者是利好。
上海的新房倒挂,即将崩塌!
上海楼市的供需关系,明显偏向于需求端,供给总体大于需求。
所有我们才会看到,二手不断的走弱,而新房越来越好摇。 
但上海不同于其他表现萎靡的二三线城市:
一是市场热度总体还尚可,热冷不均和分化才是主要表现,二是上海的政策底牌,还没出尽。 
主要的需求限制性政策——限购限售,上海仍旧是全国数一数二的严格。
这就相当于为上海楼市蓄了一个大血袋,当市场进一步恶化时,随时都可以为市场打上一针。
只有当这些弹性政策工具都失效时,才具备深度看空上海楼市的基础。
也许是当前行情仍可控,或是这些未出鞘的政策工具能量巨大,决策者不愿轻易使用。
当下未出鞘并不代表着没有,这才是短期上海楼市最大的底气之一。 
更要紧的是,当下的上海购房者,无论是买新房还是二手,都可以挑挑捡捡,大胆谈条件。
政策底+局势动荡,的确是有胆量买房者砍价抄底的时刻。
但前提是,选对正确的板块和小区,找到更佳的房源。
狠狠地砍上一刀。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fGN3UuIatMzSdkuanM9oaQ

一个老区(赣州)的“逆生长”

总是有一些地方,其人物、景点、物产的知名度要盖过那座城市。

最近正上市的赣南脐橙和它的产地——江西赣州,就是这样的一对组合。

2022年赣南脐橙以品牌价值686.37亿元位列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水果类第一,实现品牌价值八连冠。

作为这个“水果之王”的主产区,赣州的脐橙种植面积世界第一、年产量世界第三。

除了物产名气大,其代管的瑞金市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名气更大。

作为北方人,相比之下,我对赣州并没多少了解,这次一研究才发现,之前声名不显的赣州悄无声息地实现了大逆袭。

一个老区的“逆生长”赣州,简称“虔”,别称“虔城”,也称“赣南”,位于江西省南部,面积约占全省四分之一,是江西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设区市。

2021年赣州常住人口898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9.88%。每五位江西人,就有一位赣州人。

赣州也是江西仅次于省会南昌的第二大经济城市,是省内唯一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2021年,赣州地区生产总值达4169.37亿元,是2011年的3.1倍,列全国第65位,较2011年前移了43位,是过去十年全国进步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在“十三五”时期,赣州GDP增速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第一。

2011年,赣州GDP与南昌之间的比值是49.66%,全省占比为11.53%;2021年赣州GDP与南昌之间的比值上升至62.69%,全省占比上升到14.08%。过去十年,赣州既实现了绝对增长,又实现了相对增长。

作为一个革命老区,赣州取得这样的“逆生长”成绩挺难能可贵的。因为但凡成为革命老区,先天的地理条件都不太好,不太适合发展经济。

拿赣州的地理来说,其群山环绕,断陷盆地贯穿全市,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盆地为主。其中丘陵面积24053平方千米,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61%;山地面积8620平方千米,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21.89%;兼有50个大小不等的红壤盆地,面积6706平方千米,占赣州市土地总面积的17%。

而且赣州既不沿海又不沿江,也不是计划单列市和特区,还面临着人才被珠三角虹吸的不利局面。

据公安户籍数据,2021年年末,赣州全市户籍总人口为982.10万人,常住人口898万,人口外流84.1万,这还是近些年赣州强势崛起、人才回流的结果,前些年赣州人口外流规模超百万,虽是江西人口第一大市,却也是江西人口被虹吸的第一大市。

底子薄、基础差,十年还能跃升三个千亿台阶,这在同体量的城市中并不多见。

一个老区的“逆生长”

一个老区的“逆生长”为赣州点赞的同时,我也在思考,是哪些因素成就了今日的赣州,让一个革命老区焕发了新生机、新活力?

中央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其一。

2012年,中央明确在赣州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在赣企业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据赣州市政府新闻办发布的数据,2012-2020年,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累计为2812户(次)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55.43亿元。

作为华东地区唯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的地市,企业所得税15%的低税率成为赣州招商引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十三五”以来,赣州企业纳税人从2016年的2.85万户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8.47万户。

政策红利还带来了高新产业聚集效应。2020年,赣州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企业达1094户,较2012年增长近58倍。

毗邻大湾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协作是其二。

作为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赣州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去年年底通车的赣深高铁,让赣州到深圳由原来全程最快5小时32分钟压缩到最快只需1小时49分钟。加快了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联系,有利于赣州承接珠三角的产能。在赣州下辖的定南县,甚至打出了“深圳北五环”的标语。

工业上,赣州积极融入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大力推动“粤企入赣”,吸引了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富士康等一批龙头企业先后进驻;

农业上,围绕打造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成全省唯一的大湾区“菜篮子”产品赣州配送分中心,认定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55家,占全省的近七成。

今年1至5月,赣州新签约引进大湾区项目126个,总投资额846.32亿元,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1个(投资101亿元的富士康智能制造项目),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个。

今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深圳与赣州开展对口合作。赣州“融湾”行动进一步明确。

无论有什么样的天时地利,人永远都是最关键的因素。有人把一手好牌打烂,有人力挽狂澜,把死棋走活。所以赣州崛起的背后肯定也离不开一群干事创业的队伍,这是其三。

经济学家常讲知识外溢、技术外溢的重要性和正外部性,其实对于现在的区域经济发展来说,迎接先进营商理念和服务意识的外溢更为重要。

为了更好融入大湾区,赣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坚持“大湾区能做的,赣州也要能做到”的理念,实施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努力提供与大湾区“无差别”的办事体验,打响“干就赣好”品牌。

今年6月29日,位于南康区的格力电器(赣州)智能制造基地迎来首套空调顺利下线。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75天,从总装车间打下第一根桩到首台空调下线仅用12个月,创造了格力在全球十五大生产基地的最快速度。

目前,在赣州开办企业,0.5个工作日零费用办理,照、章、票、保、金合并为一个环节;获得用水、用气报装流程分别由9个、7个环节优化为2个环节,办理时限由12个、13个工作日精简至3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实现一般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20项业务60分钟内办结……今年上半年,赣州在开办企业、招标投标、跨境贸易、政务服务等多项指标的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

赣州还在全国首创了“跨省、跨关区、跨陆海港”通关新模式,实现同港同价、同等效率,为企业节约物流时间成本40%、物流资金成本30%。

政府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努力,成效总是会体现在市场主体上。今年1至9月,赣州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11.29万户,同比增长27.10%,市场主体总量达80.68万户,居全省第一。这还是在当下疫情肆虐时的成绩。

一个老区的“逆生长”

一个老区的“逆生长”现在的赣州老区,可不再只是一个老“橙”区,而是变成了一座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高质量产业新城。

2021年,赣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6%,营收4533.21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十年翻番,年均增速8.9%。

十年间,赣州规上工业企业由2011年的781家增加到2021年的2478家,净增1697家,总数和净增数均居全省第一;累计建成标准厂房超4000万平米,面积江西省第一;千亿产业集群达到4个、境内外上市企业从3家增长到18家。

现代家居产业集群完成产值从百亿元到超2000亿元的跨越,“南康家具”品牌价值居全国家具行业第一;

电子信息产业半导体显示模组、印制线路板产能分别占全国的5%和9%;

有色金属产业规上企业营收1377亿元,稀土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被列入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纺织服装产业制造基地形成了“于都女装、宁都童装、石城鞋服、兴国牛仔、瑞金织造”协同发展的格局。

中科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无国家级大院大所和央企总部的空白。

产业崛起,人才自然回流。赣州2021年外出人口84万,相比2018年的120万,三年间回流了30%的外出人口。

全面起势的赣州,进步的势头在各个榜单中也有所体现。

海关总署发布的2021年度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结果,赣州综保区在全国137个参评综保区中排名第67位,较2020年前进51位。

2022年制造业百强城市排行榜中,赣州比2021年前进四个位次,位居全国第60位。

2022年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中,赣州跻身全国第58位,比2021年提高4个位次。

即使这几年有疫情,也并未能阻止赣州的快速发展步伐。今年前三季度,赣州实现生产总值3274.07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高于全国、全省2.4、0.4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势已起,不可挡。祝福老区赣州,芳华常在、青春永驻,永远“逆生长”!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H2v7E8MmWooqbpo_9LVllw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看似遍地黄金,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作者:袁斯来
来源:36氪Pro(ID:krkrpro)
 

要在新加坡寻找中国创投圈大佬,最好从餐桌开始。

 

即便坐在乌节路餐厅,中国人仍然固执地捍卫着自己的口味——比如对茅台的执念。

 

在每天不重复的酒局,通过酒的种类,大概能看出组局者的分野。新加坡当地人喝威士忌、红酒,中国创业小年轻喝啤酒,小有成就的新富豪饭桌上清一色茅台,有时白瓶中还夹杂更稀少的黄釉瓶茅台。参加的酒局够多后,有人已经能一口分出中国茅台和新加坡茅台的区别——“国内卖的酱香会更浓点。”

 

一位餐厅老板在朋友圈晒出卖茅台的汇款单:200万人民币,还是预付款。他写下感激的话:“关键时刻大佬都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他停掉了清酒、大闸蟹业务,专心分销茅台。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一场酒局上,茅台成列。黄瓶茅台不是稀罕物品。

 

除了喝酒,大佬们日常也有平淡些的小聚。有人就在街边大排档,看到字节跳动张楠和小米王川凑一起吃海鲜。如果喜欢踢足球,可以加入某个球局,前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最近几周都会出现。

 

一个国内亿级用户APP的老板在工作间隙,会在家里组局吃榴莲。七八个人光脚围坐,客厅里弥漫开甜腻的水果香气。其中有个人总是出现在同一个富豪身后,一问,不是家里人,卖保险的。

 

这是新加坡华人圈的另一种生态:不少富豪身边都会跟个保险经纪人。各种组局上,经纪人必须善于活跃气氛,比如德扑打到兴起,大家要玩真心话大冒险,保险经纪人会毫不犹豫跳上牌桌,跳一段性感的table dance。

 

一些新来者很走运,仍能远程操纵国内业务。而一些前辈企业家们,已经开始习惯遗忘往日的荣光。几个前些年退休的大佬有个微信群,叫做“二把手俱乐部”。其中一个曾经将公司做到行业前二后卖掉。退隐新加坡多年,他似乎很无聊,因为除了在家做饭、带孩子,时常能在各种饭局看到他。另一个人是上市公司前高管,据说喜欢和web3.0圈子打德扑,还“玩儿得很大”。

 

有些更有名的人物过于难以接近,只出现在闲谈碎语中。比如雇佣私人飞机跨洲接送自己的某顶级未上市公司创始人,据说在新加坡调养。有人听说Top大厂的创始人在新加坡避了一段时间风头。在AI圈子里则疯传,行业头部公司的高管们组团待在新加坡。

 

新加坡就像在开大展会。类似于国内一个酒店扩大无数倍,里面全是大佬”,一个老创业者对36氪总结。

 

在这场“大展会”里,人来人往,整个城市沉浸于金钱的潮汐之中。

 

但对想尽快做点成绩的人,酒杯碰撞的声音清脆而空洞,到最后甚至让人厌倦。

 

一个来到新加坡的创业者说,原以为新加坡创业氛围很浓郁,呆了一段时间才发现,怎么天天都是大佬游艇party,酒局,大家喝酒、抽雪茄,在甲板上友好地聊完一圈,然后呢?“啥都没有,ROI(投资回报率)太低”。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游艇party常见项目:海上看落日。采访对象供图。

 

呆了几年的过来人,早就对这种落差习以为常。他们多少会带点看戏的心态。一个FA告诉我:“你最好明年1月再来看看,说不定很多人就回去了。”

 

高档中餐厅和豪宅外,隐秘的不安在一场场聚会和一杯杯咖啡之中蔓延。水滴公司CEO沈鹏在一场线下分享中说,自己在新加坡待了一段时间,发现人人都在读辜朝明的那本《大衰退》。

 

但无论如何,2022年,源源不断的新人持续涌入新加坡。他们的兴奋撑起了新加坡的喧哗和骚动。

 

一切到9月迎来高潮。

 

01
新加坡,“看上去”很美

 

新加坡绝对不缺钱。但想从富豪手里拿到钱,绝不比在中国更容易。

 

最开始,说起去新加坡,投资人John有些不情愿。

 

一旦确诊,可能会困在国外一个月,这还不算回国隔离的时间。 

 

但没有哪一个中国投资人会对9月在新加坡举行的Super Return熟视无睹。

 

疫情开始的三年来,这是第一个全球知名LP(出资方)会同时出现在线下的大会。9月那一周,新加坡可能是整个亚洲财富最集中的城市。500多个衣饰得体的欧洲、亚洲人穿梭在金沙湾会展中心,他们背后是手握重金的资方——南洋理工大学、阿布达比主权基金、大保险公司或者面目不详的高净值个人。

 

今年John所在的基金还没到募资期。大会开始前一周,John的老板还在犹豫要不要到跑这一趟。但翻看同行的朋友圈和各自的聊天记录,老板无法再保持淡定:新加坡无处不在。

 

“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错失)的情绪终究还是占了上风。在Super Return开始前一周的例会上,老板终于拍板,“咱们还是一定要去感受一下。”可他自己是不愿意冒风险的,结果是John这个新合伙人辛苦一次。

 

三年时间,足以改变很多事。同行之间聊天,压力大是逃不掉的话题。连Top20基金创始人都会感叹:“今年压力大,主要在搞钱。” 即便还没有到募资期,John必须出现在老出资人们跟前。安抚之余,试探他们未来几年的投资意向。

 

他这一次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去挖掘新的家办和中东LP。“毕竟,现在宇宙的尽头是新加坡。“他有些嘲弄地告诉我。

 

John落地已经是Super Return 开始的第二天,比起那些一周前就出发的同行,他们基金可以说很不积极了。

 

从樟宜机场一路开向城市CCR(Core Central Region),John忽然进入了久违的汹涌人群。红色、金黄和蓝色霓虹灯闪耀在滨海湾的夜空,挂满彩灯的游船驶过漆黑的海面,泛起光斑。

 

等待他的是初秋气候已经温吞的新加坡,还有到处热气腾腾的流动盛宴。

 

从早上9点到深夜12点,乌节路辐射的,街角的咖啡厅、楼顶的餐吧,只要John愿意,他就能找到一场聚会。除了无处不在的web3.0创业者,又多出2000多个从世界各地赶来的金融圈人。

 

Super Return举办地在新加坡标志性的滨海湾金沙酒店,据说是全球造价最高的单体建筑。三栋塔楼与其说是酒店和购物中心的集合体,不如说是一座小型城市。整个酒店有2561个房间,45个餐厅, 22家酒吧,1间博物馆,1条运河,1家赌场,170个品牌的购物中心,其中包括LV在巴黎以外最大的旗舰店。

 

到9月中旬,金沙酒店房价已经炒到上万。John只能到喜来登定了房间,普通大床房花了5000多元人民币。虽然也在市中区,但附近甚至找不到一家便利店。那几天,金沙酒店门口永远排着几十个人打车,他只能走回酒店。

 

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挑高到9米的展厅,人的声音也变得稀疏。John站在4、5米宽的走廊,眼前是平静的海面,新加坡海峡吹来的海风弥漫湿气,真正的现代气息、硬件簇新明亮。

 

开会第一天,John在展厅来来回回走了不下2万步。

 

早在出发前,他就在大会APP上给各种类别LP发了几百条私信约见面。除了私聊,他想过在现场临时找出不认识的LP。浪费了很多时间和同行寒暄后,他学会装作不经意地搜寻对面人的胸牌,找出LP名字下才有的小黑色五角星。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他见了二十多个LP。

 

只是,中东大亨的钱没那么容易收入囊中。中东LP们的口味是过去中国美元基金陌生的。来自迪拜、阿联酋的大金主们对短期内十倍、二十倍的回报似乎没多大兴趣,他们会问John陌生的问题:你们如何帮我们提升社会发展水平?这让John惊讶之余,绞尽脑汁改变自己的惯常话术。

 

中东LP的钱可能只在此短暂停留,好在新加坡本土也并不缺钱。根据联合早报的报道,今年新加坡会新增500多个中国富豪,他们将为这个国家带来至少24亿美元。

 

不止一个投资人都会提到同样的数据:今年新加坡家族办公室从2020年的400个涨到700个,而“家办”最低的基金管理规模也提到了5000万新币(约合人民币2.6亿元)。

 

实际上,“5000万是不好意思开家办的。” John告诉我。他这次见到了管理3、4亿美元的家办负责人,背后金主身家在20亿-30亿美元之间,也有国内前五互联网公司的SVP(高级副总裁)。

 

他们同样不好捕获。很多家办刚落地新加坡,还有些摸不到门路,尽管他们的投资轨迹已经在世界地图上四处跳动。

 

“今天投个欧洲房地产项目,明天投个亚洲基金,后天投个北美互联网项目。”连John都觉得奇怪:“你为什么这个时候去投欧洲的房地产。”对方回答:“因为老板和其他有钱人攒了个局,地产也是老板朋友的。”

 

在一个陌生的市场,如果家办管理人还没有完全获得老板们的信任,能做的是老板对什么感兴趣,他们就看什么项目。

 

以至于这些家办管理人自己都不敢保证对中国的美元基金多么了解,即便能叫出一个个基金的名字,却弄不清它们彼此间的区别。当John追问对方能投多少钱,他们只能含糊地说“300-3000万美元都是我们的范围。”至于能不能给钱,“回去得和老板商量,不确定老板喜不喜欢。”

 

新加坡看似遍地黄金,但只是看上去很美。

 

在新加坡走马观花的半个月,真正调动起John情绪的事却和融资无关。

 

结束后,随之是web3.0圈里众人皆知的大会——Token2049。这场大会真正点燃了新加坡。

 

那几天,在新加坡的投资人,很多朋友圈都被Token2049刷屏,夸张点的分享和圈里名人的合照,普通的分享则是人满为患的咖啡厅,反正都是些搞大事的画面。

 

有些活动直接办在夜店,台上兼职当DJ的web3.0创业者打碟,鲜艳的灯光闪烁不停。在各种web3.0群里,他们晒陈柏霖、林俊杰、伊能静的照片。

 

场面实在太过盛大,以至于有个提前离开的投资人很快开始后悔:开始以为Token2049只是个规格比较高的会,有些活动而已,没想到是个“大party”。

 

“你在国内真体会不到这种氛围,还是很酷的,千禧一代以后的感觉。”这个投资人告诉36氪。

 

John原本只是带着些看热闹的心态加入,但到那一周结束时,他已经参加了40多场活动。如果和活动上的web3.0创业者聊得对味,他可以在凌晨2点约海底捞,一直吃到天色将明。“web3.0没有夜晚,”他说。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Token2049活动现场。图片来自官网。

 

前一周在金沙会展中心,John擦身而过的很多白发苍苍的投资人,被中老年人包围太久了后,John怀疑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放眼Token2049,几乎都是年轻鲜嫩的脸孔。“这对比真的是太强烈了。”

 

在Token2049间隙,John去了次创投圈聚会。聚会在当地算得上高档的中餐厅举办,或许是为了凸显中国元素,进包间就能听到传统民乐,铜锣唢呐一派喜庆,还以为春节提前了几个月。

 

包间里近百号人,基本都是互联网投资人或者新加坡银行、政府的官员。最近很活跃的金沙江合伙人朱啸虎,自然没有缺席,还能看到软银、淡马锡和中东基金的人。

 

或许是为了照顾本地人,桌上没有茅台,只有红酒。大家有礼貌地聊天、敬酒。要有人问起“你最近关注什么?”通常只会收到平淡的回答:“没什么投的,也没什么关注的。”John受不了沉闷的氛围,呆了一个小时就退席,跑去参加web3.0活动直到半夜。

 

但狂热的party之后,John无法忽视矛盾之处。就算手里没有数据支持,他也凭直觉知道,眼下的新加坡,投资人比靠谱的web3.0项目多。“这场会,对我这种不太了解的黑子是破圈的机会,但好的项目比例很小。”

 

这也是很多投资人的普遍感受。2022年新加坡创投圈,最多的是投资人,但钱和好项目却都难找。看上去满地机会,但很少有人真正愿意为“梦想”和随之而来的风险买单。

 

02
浮华背后

 

一个创业者奔赴新加坡时,如果想重新看到中国2015年时“万众创业”期的盛况,必然会失望。全球经济衰退时,新加坡只不过比亚洲邻居表现好一点,并不会幸免。

 

新加坡的水温已经开始下降。Token2049 人潮涌动,新加坡互联网圈子聊的却是大裁员。

 

当John到达新加坡时,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创业者Paul,已经决定关掉公司。

 

如果看履历,Paul算是在东南亚有经验的中国创业者。他在本土头部公司当过高层,说很流利的泰语、英语、印尼语。自己做的电商项目,之前还拿了点知名机构的融资。

 

8月末的早上,Paul刚醒来,发现平静很久的虾皮离职员工群,忽然“噼里啪啦”进来一连串刚被裁掉的人,群里一片喧闹。那些人告诉他,有十多年历史的实验产品孵化部门没了,一个人不剩。

 

Paul当时正为自己项目找下一轮融资,找到头发花白。看到消息时,他知道大势已去。连头部公司都降低预期不再投入新项目时,自己没有必要继续挣扎。

 

Paul有很多找钱的渠道。他交游很广,认识很多有钱人,也和本土基金关系不错。

 

老板们很乐于在宴会上看到他。新加坡呆了很多年的老江湖曾带他去私人会所。Paul曾听说美团的前几号人物和朋友来过这里聚会。会所落在别墅和私人公寓林立的丘陵地带,门外看不到任何招牌,也不会对外营业。

 

刚一进门,他就看到的是横七竖八停放的豪车,最显眼的是辆黑色劳斯莱斯,方形车头上的欢乐女神像银光闪耀。车辆停放随意,见缝插针塞满并不宽敞的院落,“看着像香港电影里黑帮的聚会。”

 

忙的时候,Paul一个月在家吃饭的次数五个指头数得过来。但和他忙于奔命不同,大佬们似乎不太着急于追逐事业第二春。他听到营收千亿的上市公司前总裁在私人聚会上表示,我们在欧洲投了一个亿,东南亚也该布局了,现在也有牌照,就是不知道做啥,“既然大家都来了,我们也来看看。”

 

“看看”是很多富豪的心态。“我不投钱我也不做什么,就在那里花曾经赚的钱。”Paul这样总结。

 

毕竟新加坡至少在眼下能给大佬们足够舒适和安全的生活。

 

中国富豪在新加坡:天天游艇酒局,饭桌上清一色茅台

▲新加坡圣淘沙海港,游艇拥挤。采访对象供图。

 

Paul有时会被朋友邀请,去中国互联网圈子老板们很热衷的住宅区参加聚会。几个相近的小区中,户主包括曾经某行业排名前三公司的创始人、头部基金合伙人。最近,户主还多了个社交独角兽公司创始人,她刚到新加坡不久。

 

小区门外就是繁华的CBD。房子大多只有十多层高,大楼配色和外观看似简单,但正好完美搭配院落里的棕榈树。院中50米长、8条水道的泳池永远蔚蓝,池边蓝色遮阳伞下,黑色躺椅空无一人。

 

看惯一线城市高层住宅的人,都知道如此疏落的布局,在寸金寸土的新加坡是一种真正的奢侈。

 

新加坡四处飘散着这种隐形的、丰裕得被人视为草芥的金钱气息。但它们解不了Paul的困局。比起给创业公司投钱,老板们宁可去投资些本土房产金融产品。投资人总是礼貌地说:“你去找领投吧,有领投,我们也跟一些。” 有投资人更直接:“你项目就算不错,也很难撑过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

 

真正的好时候已经过去。即便在亚洲此刻最热门的城市新加坡,景气度也已经不复从前。

 

在中国投资人们蜂拥而至前,以美国放水为节点,软银、Tiger global、DST就在新加坡大肆扫项目。一个当地投资人总结:“之前他们都没什么存在感,这两年出手大,出手快。”出乎意料的是,这些被投资人们戏称为“接盘侠”的国际大基金,在2021年经历被投公司IPO血亏后,开始“躺平”了。

 

这样一来,似乎突然之间,在新加坡做到B轮C轮的创业者,发现自己找不到钱了。

 

一个已经盈利的AI公司,做了七八年,到今年,愿意再投下一轮的投资人消失了。创始人找到一家基金的老大,对方甚至不愿意开个价格,“开不了”。

 

基金们看项目时热情有多高涨,转瞬之间掏钱时就有多谨慎。

 

John就在新加坡拒掉了一个中国高管的创业项目,他认为市场太小,对方要价又太高。而此人在圈子里还有些名气,曾经在国内经手过类似的生鲜头部项目,一路做到了高管。当他为融资四处奔走时,圈子里传开五味杂陈的流言:“你看,连他都找不到钱。”

 

似乎只有web3.0圈子的热情从未消退。

 

在市区,甚至当地房地产商也搞起 “元宇宙+web3.0”活动。售楼处的沙盘描摹出价格3000多万人民币高端公寓的样子,LED屏幕打出web 3.0的活动海报,沙盘旁摆放百来把座椅。场地有些简陋,但挤满了人。

 

如果到新加坡麦里芝水库附近的绿道,最常见的是web3.0圈子的徒步。夸张的徒步活动,可达浩浩荡荡一百多人。他们会冒雨在步道走几个小时。三五个人一排,队伍黑压压一片,整齐出发后如同行军,彼此还要提防雨伞的碰撞。

 

有些活动则走华丽路线。赛马场普通看台旁,穿拖鞋短裤的中年男人攥着马票,睁大眼睛拼命想看清远处屏幕上的小字。但在vip包厢的web3.0聚会,头顶屏幕就滚动着实况字幕和直播画面,落地窗外可以清晰看到终点线。房间内红色地毯柔软厚重,沙发是丝绒套。女人们妆容细致,短裙配高跟鞋,男人们则西装革履。安静的房间上空,币圈黑话飘来飘去。

 

但这场浮夸背后,注入太多水分。

 

或许是出于同行相轻,美国web3.0圈会嘲笑新加坡的圈子:“新加坡十个项目九个骗,还有一个在路上。”

 

那些拿了融资的公司,往往有着神秘的面孔。一个web3.0创业者告诉我,他们前后融了1000万美元,但前两轮都是代币。具体架构如何,他“不方便透露”。

 

同样神秘的,还有这群创业者的生活。他们会告诉我,自己生活很简单,不爱到处聚会,生活很健康,最多就是去徒步、打网球。但其实饭桌酒局间,少不了会看到他们的身影。

 

但是,抛开这些真假掺半的谈话,如果只讨论业界话题,一切都让人兴奋。饭局上,大家聊起谁又成了独角兽,谁又募了100亿(token,意思是代币),“真是独角兽都不够用了。” 一个在新加坡看web3.0项目的投资人调侃道。

 

可圈中一些行为让他很不喜欢。做加密货币贷款机构乍富的联合创始人,新买了辆劳斯莱斯,在新加坡街头无比抢眼,而且他的豪车不止一辆。这样以豪宅、游艇为标配的造富速度差不多要以天或者小时来计算。

 

他算是个老投资人,这种场景和对话似曾相识。“怎么和当年P2P骗局的时候一样?还没成功就开始高消费了?”至于交易所,他断言:大部分“就是赌场”。

 

找到稍微靠谱的项目真如同大海捞针。好不容易聊到下一步,没想到项目方很快又开始发币、ICO。“太容易割韭菜,A轮就发币,上市,套现,然后买个豪车就玩吧,诱惑实在太多了。” 他告诉我。

 

6月中旬,加密货币贷款公司贝宝告诉合作伙伴“我们已经资不抵债”。接下来,不少豪车从新加坡街道消失。

 

创始人亡命天涯的故事也开始流传。饭局上,朋友有些遗憾地宣布:“本来今天要介绍某人给你认识,但昨天他出事儿,来不了了。

 

这个投资人一直没能见上那些年轻高调的web3.0传奇人物,说实话他也没兴趣再见。他看起了传统的互联网项目,再提起web3.0,他会摇摇头:“太早了,市场太小了。”

 

03
败兴而归

 

度过了几个不眠夜后,John已经考虑离开新加坡,尽管他在市中心的咖啡厅,还时常碰到熟面孔,都是些中国的美元基金投资人。

 

金沙江的朱啸虎有时还出现在web3.0大合照里,有时被人看到在机场等待。Paul戏称:你在新加坡飞中国的飞机上问一嗓子有没有投资人,一定会有人搭腔。他座位背后,就坐了个头部基金投资人,两个人后来的话题之一就是比惨。

 

美元基金们纷纷张罗着开设新加坡办公室,哪怕现在根本招不到当地负责人。因为当地的管理人才“都在本土和国际大基金”。

 

中国投资人们偶尔的大动作,会让其他投资人感到匪夷所思。有个投资人看到中国同行投了某大佬的创业项目,给了上千万美元天使轮,而他们看过的类似项目,估值更加便宜。这样一来,对方出手的逻辑就显得奇怪了,“就觉得挺离谱,投资不能只看报表。”

 

如果穿透过这场盛会的外壳,会发现那些为利忙碌的熙熙攘攘,实际上很少会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更多人似乎是被环境“逼”到新加坡。

 

“新去的(投资人)都和没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从这个公司看到那个公司,所有的地方如数家珍,谁都认识,谁都知道,工作就完成了,报告也能写了。”Paul说。

 

没人知道新加坡的喧闹能持续多长时间。一个FA就告诫自己的朋友:“你过来看可以,但是国内的业务不能丢,不然你在东南亚投不出项目,回去团队就没有你位置了。”

 

这位FA告诉我,他接触过一个基金高层,开会时高层直接扔来两个问题:“你说下东南亚哪些投资人比较活跃?每年案子有多少个?”FA觉得奇怪:“你怎么不查查报告?都是公开的数据,怎么问我这个问题?”对方很不客气地回答:“我都知道了还来问你干嘛。”

 

最近流入新加坡的钱还是太年轻。说到底,新加坡进到金融中心前三也就是今年刚发生的事。

 

2019年,John在香港跟着老板募资时,新加坡在资本圈还是个不入流的城市,资本流动性差、没什么创业生态,谁要说起去新加坡上市,圈里人第一反应是“为啥去新加坡?能有什么好处?”一位投资人2018年跳槽到新加坡基金,他记得中国来的VC“五根指头数得过来”,投一个东南亚本土项目,他们可能是唯一一家有中国背景的资方。

 

事实上,当时除了腾讯、字节的战投部,很少有机构看得上东南亚。

 

相比之下,合伙人们在香港会停留更长时间,机构可能只派个associate(助理)级别的中层在东南亚粗略扫一圈,回国在会上推荐一下,整件事通常以“推不动”告终。如果有份东南亚的创业项目书到了投资人面前,投资人会一脸质疑:你真的熟悉这个市场吗?潜台词是:“我觉得不靠谱”。

 

蜂拥入新加坡的很多人更多是追逐热点和宽松政策而来,比如web3.0。但到底怎么在这里做生意?大家没有答案,没有底气,也没有定力。

 

未来该往何处去?暂时也无清晰答案。John和同行一样,没人会把那本《大衰退》摆在桌上,但他欺骗不了自己:“有些行业就是到了末路,比如中国在线教育,比如欧洲的房地产。”

 

9月末,John的新加坡之行已经兴味阑珊。他离开新加坡回国,坐在隔离酒店,显得更加冷静:“目前的挫折是阶段性的。香港很快就能恢复,它对中国的战略意义很重要。新加坡毕竟体量太小,那里不是我的重点。”

 

他还记得2019年参加香港万豪酒店的Super Return。走廊灯光昏黄陈旧,三十年历史的欧式雕花扶手、色泽浓郁的地毯,又增加了沉重感。人群挤在狭窄大厅,蒸发出的汗气让空气濒于凝滞。这和新加坡金沙酒店的开阔全然不同。可John还是怀念香港,起码在那个老牌金融中心,“你想象不出来,只是多了几千个人,酒店价格就崩溃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Pwc52mcLzFZ22Vsfu__8n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