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大猩猩作为人科动物中最强壮的物种,可长到2米高,230公斤,最强壮的雄性背部长着白毛,也就是很背大猩猩。壮汉的日子可不好过,常年被贴吧诸多吃瓜群众作为灵长类的代表征战各路野兽,看来大家对大猩猩的力量都相当认可。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与它们巨大强壮的体型产生巨大反差的是,作为人类眼中“雄风”的认证,大猩猩的丁丁却非常寒酸,只有4cm长,大家比划比划,差不多两节小指头吧,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粗短的小蘑菇。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个这个问题。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从进化史上找原丁丁

多数人可能都知道,一个器官是否发达取决于它有多少用处,比如大象的鼻子非常长,这是因为大象作为巨大体型的动物,不能什么都吃否则就无法维持生命了,必须要将有营养的食物从一般植物中分捡出来,而大象的四肢又需要用来支撑巨大的体重,所以只能进化出灵活的鼻子用以代替“手”的工作。因此在所有动物中,只有大象才会进化出最厉害的鼻子。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那么自然,丁丁也是一个器官,它是否发达的决定因素自然也是“有多少用”。那么对于丁丁来说,最主要的功能是什么?当然是为了繁衍后代,最早的丁丁出现在4亿年前的泥盆纪,名为小肢鱼(Microbrachius)的雄性个体将自己的腹鳍插入雌性体内注射精子,可以大大提高受精几率,在之前生物都是直接将生殖细胞喷到海水中任其自由受精。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很显然这个优势并不明显,因为现在绝大多数鱼依然采用体外受精法,只有极少数鱼进化出的体内受精的卵胎生,鲨鱼就是其中之一。不过体外受精在动物们登陆后就被彻底抛弃了,因为失去了水环境,生物体进化出了羊膜,以其中包含的水来复现水环境,这样雄性动物就无法将精子直接喷射在卵子表面了,于是体内受精成为了主流。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这样就需要有一个结构将精液送到雌性动物体内,丁丁的作用才变得重要起来,所有的陆生动物都是羊膜动物,所以它们理论上都得有一根丁丁。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不过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有一些复杂动物并没有丁丁,虽然鸭子的丁丁长到可以开葡萄洒瓶,但鸡就没有。鸡的交配过程就只是将雌雄的泄殖腔对在一起,然后直接将精子喷进去而已。没有丁丁的鸡看上去也繁衍地很好,说明即使需要将精子送入雌性体内,也并一定需要丁丁,那么丁丁到底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呢?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丁丁、暴力、竞争

如果我们观察另一种讨厌的小动物——臭虫,就能得到一定的启发。雄性臭虫的丁丁长得像根针,用法也像根针。雌性臭虫根本没有生殖道,在繁殖时,雄臭虫用自己的丁丁直接刺入破雌性的腹部,将精子注入其中。这种极端不人道的方式支持臭虫存在了上亿年,可见在自然进化中,只要能达成目的“又不是不能用”。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从臭虫的案例中我们认识到,丁丁存在的理由之一很可能是为了强迫雌性。而这一点的反例在大猩猩的种族特征中体现得很明显:雄性大猩猩虽然强壮(可达到雌性的三倍体重),但却是一种温和的食草动物,一只成年雄性大猩猩与数只雌性大猩猩组成一个稳定的家族,除了因边界问题与邻居的雄性发生打斗之外,雄性之间没有围绕交配的斗争。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这也就是说家族中唯一的雄性大猩猩垄断了交配权,雌性根本没有潜在的追求者。既然都垄断了,交配就完全不需要“强迫”与“竞争”,所以丁丁只要能聚个焦就完全OK,大与粗完全是累赘。这一点在其它垄断交配权的物种中也很明显,比如雄狮子每次“干活”只需要几秒,能传宗接代就行,那么累干嘛?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而人属动物中丁丁第二大的黑猩猩则完全不同,雌性在繁殖季会和多只雄性交配,于是尺寸大“客户体验好”的,能延长交配时间提高受精几率的,便于强奸雌性制造更多受精机会的,能将其它雄性精液刮出来的相关基因会在繁殖中占据优势,于是黑猩猩的丁丁就进化得比较“雄伟”。

银背大猩猩极其强壮,可轻松提起600斤重物,为何丁丁只有4cm?

可见一个器官越是发达,围绕此器官在进化上产生的竞争现象也就越激烈,丁丁的尺寸并不是雄性强大的标志,雌雄体型相近的动物丁丁会更大,雄性占据绝对体型优势的动物反而不需要在这根小管子上投资。

对了,人类是人属动物中丁丁尺寸最大的,你猜……几十万年前究竟发生过些什么?

我是酋知鱼,一条一本正经的科学作者,欢迎关注!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要大规模复工,需要有安全的保障,或者,让大家以为有安全的保障。

 

———

文:Lonely Planet

公众号:饭局见闻

 

这是LP的第三篇推理文

以下开始我的推理

 

 

2月13日,冒出来一条新闻。

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表示:患者康复后体内有大量抗体可以对抗病毒,呼吁康复患者献出血浆。

 

2月14日,国家卫建委专家组成员卢洪洲接着表示: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来救治重症患者的技术非常成熟,在上海,已经有一例患者正在准备用恢复期患者的血浆来进行治疗。

 

然后,就有各地志愿捐血的新闻陆续报道出来。

 

捐血浆的新闻说明什么?

说明2月17日要准备大规模复工了。

 

原因且听我慢慢道来。

 

 

一、

停留在理论中的血浆治疗

 

用血浆提取抗病毒血清的情节,最为大众熟知,所以宣传效果也最好。

 

因为这次新冠状肺炎疫情而再次火起来的病毒题材电影《流感》、《恐怖地带》、《传染病》等等都有类似的情节:

影片的结尾,主人公找到了第一例的宿主/第一例免疫者,从中提取了血清,最后拯救了全人类。

 

然而,这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中从未发生过。

 

根据美国基因编辑与抗体开发生物技术公司的CEO夏晓峰所诉:“理论上,人体可以接受外部来源的现成抗体来抵抗疾病…最好的例子是婴儿通过母乳获得抗体…但实际上,对突发病毒我们不能很快制备抗体药物”

 

夏晓峰提到,血清抗体方案,在技术上的难点主要有2个:

1、血清里含有大量的异种物质,直接注射会被病人身体内的免疫系统识别为有害物质,如果血清内突然引入大量异种物质,很有可能引发病人过度的免疫反应,反而杀死病人。

 

2、要治愈病人需要的抗体量并不小,通常每个病人使用的抗体药物需要在几百毫克左右。所以即使没有免疫排斥问题,直接用康复病人的血清做药可行性也很低。一般来说,在康复病人的血清里特异性抗体只有0.1毫克每毫升,那就意味着,我们可能需要他全部的血液去拯救另一个人病人,这当然是不可能呢的

(出处:夏晓峰-《抗新冠病毒的药物为何还没研发出来?》)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眼,2月13号、14号新闻,做一下阅读理解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新闻主体是:“康复患者体内的中和抗体,能对抗病毒。

这句话十分严谨,逻辑没有漏洞,因为抗体本来就是对抗病毒的。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这条新闻实际上并没有“说明血清抗体可以治愈病人,甚至没有提到具体的治疗效果”

 

我们所联想的“血清能治愈”,其实是我们自己对这段话不自觉的联想。

 

 

我们再看2月14日的新闻: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新闻主体是:“用血浆救治重症患者的技术非常成熟”

同样,这句话十分严谨,逻辑没有漏洞。但是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他强调的是“救治的技术”,也就是从血浆中分离抗体的技术。

 

这条新闻实际上同样没有“说明血清抗体可以治愈病人,甚至没有提到具体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看出,目前的实施十分保守,只有“一名”,而且是在“准备”实施,显然一点都不着急。

 

同样的,我们所联想的“血清能治愈”,依旧只是我们自己对这段话不自觉的联想。

 

 

 

二、

李兰娟院士说的疫苗呢?

 

上面分析下来,血清抗体的治愈看来希望不大,可能偶尔应急缓解一下病危患者的症状。我们还是看看正规的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希望之一——疫苗。

 

1月28日的时候,李兰娟院士的便发言过,制备疫苗,最快的速度要3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要到4月底了。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但从最新的新闻报道来看似乎不乐观: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细心的网友应该发现,最新的发言中,连时间都没有了,只是笼统地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和时间。

 

我们还是按照李兰娟最乐观的估计

疫苗最快也要4月底。

(前提:临床有效)

 

 

 

三、

瑞徳西韦进口药呢?

 

不得不说,2月初瑞徳西韦治愈一个病例的消息,简直拯救了中国股市。随后,有图片曝光一盒瑞徳西韦进口药的价格大概是20美元,如果真能救命也算不得贵。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我们看新闻都知道,瑞徳西韦目前在中日友好医院进行临床实验,那么时候能有临床结果呢?新闻没有报道过,不过我们可以查到。

 

瑞徳西韦的临床实验,我在clinicaltrials.gov上查到,编号为NCT04252664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我们可以看到瑞徳西韦的实验时间:

第一阶段实验预计到4月10日

整体实验预计完成时间为4月27日

 

我们还是按照最乐观的估计

瑞徳西韦最快也是4月底

 

 

 

四、

了解完三种疗法的实际疗效与最乐观的面市时间后,我们再想想为什么会突然推出“呼吁捐献血浆”的新闻。

这一点可以从配套新闻中得到解答:

 

1、节约口罩: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2、复工防护

经过上面的训练,细心的读者应该已经发现,在复工防护的新闻里,不是“钟南山发布”,而是“钟南山团队发布的”。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相比于“复工防护要点”的新闻,我想起了两个事情:

一个是钟南山对疫情对敬畏之心;一个是张文宏所提到的14天隔离是最大的贡献。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什么会突然推出“呼吁捐献血浆”的新闻?

结合来想:为什么会继续宣传口罩利用?为什么会以钟南山名义宣布护工防护?

 

最终便只有一个原因,便是隐藏在2月12日,也就是前一天的新闻中: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在其它两种疗法还遥遥无期之时,需要一个现成的方案(即使只是理论上),来减少公众恐慌,从而实现“有序推动复工复产”。

 

所以说:捐血浆的新闻

说明2月17日要准备大规模复工了。

 

推理完毕。

 

 

 

四、

安全的风向标

 

你看,各类新闻报道总是讲得含糊不清,这也不靠谱,那也不靠谱,那么什么时候能确定疫情过去,外出是安全的呢?

 

我建议参照两个肉眼可见的指标:

1、学校的复课时间,特别是香港地区的最终复课时间。

看疫情新闻,你得学会阅读理解(比如:怎么突然提捐献血浆?)

 

2、被网友冠以“口罩第一号”的我(不知道算不算称赞,总觉得不吉利),毫无疑问,最后一个保留的指标便是:当你可以买到口罩的时候。

 

 

在这之前,需要复工的各位,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全面做好防护工作,可以多看看我下方的视频链接,在各种场合不放松警惕,因为最乐观的情况看:

 

4月底前,没有药。

 

 

Lonely Planet

2020.02.14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dvvmv1KZASEiTMUzHP6AQA

管轶吐真言:我不是逃兵,只是说了句真话而已!

一个学者最大的良知是说实话。
管轶吐真言:我不是逃兵,只是说了句真话而已!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普通民众们认识了这个叫“管轶”的专家,并让他背上了沉重的骂名。
管轶是病毒学研究领域专家,目前担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
2020年1月财新网的一篇文章:《SARS专家管轶:这次我害怕了》刷爆了朋友圈,随后武汉肺炎疫情在全国爆发。
管轶1月23日上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封城,实际效果存疑,因为不少人口已经流出回家过年,保守估计,武汉肺炎感染规模也要比SARS多得多。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在谩骂管轶你是个逃兵,“胡言乱语”制造恐慌。
管轶说,“我不是逃兵,只是无能无力,悲从心来。
 
管轶吐真言:我不是逃兵,只是说了句真话而已!
管轶说:我到武汉见了一些当地部门,在武汉找寻动物源头等工作。
“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他们管理很惯性,也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
根据官方的介绍,管轶为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集中在流感和其他新发呼吸道病毒的生态、演化和发病机制。
据百度百科,管轶62年生人,78年高考,83年毕业留校任教。86年开始在协和读研,93年赴香港大学读博,方向是猪流感与禽流感的进化研究。95年赴美国交流访问,97年获得博士学位并开始从事博士后工作,2001年任香港大学微生物系助理教授,同年担任汕头大学医学院联合流感中心主任,这时候也才39岁。
管轶吐真言:我不是逃兵,只是说了句真话而已!
2003成为港大副教授,05年成为二正教授,07年担任汕头大学微免教研室国际感染与免疫研究所主任,也不过是45岁。
管轶教授是钟南山院长最得意的学生,在2003年“非典”期间,钟南山曾经凌晨赶车去管轶楼下邀请其一同参与研讨疫情,当时正值疾病爆发期,管轶并没有推辞,而且其带领的团队也为疾病的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管教授另一个最广为人知的成就是“成功确定了SARS冠状病毒及其活禽畜市场的传染源,帮助中央政府成功避免了2004年年初SARS的再次爆发。”他当时查到的宿主是果子狸。
据网友统计,学术方面,管轶已发表240多篇的SCI学术论文,包括:10篇science(科学)、9篇nature(自然)、3篇NEJM(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0篇柳叶刀(世界权威医学杂志)、7篇nature子刊、14篇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h因子96。
他的论文被引用次数达到近30000次,2014-2018年,连续五年被国家权威机构Thomson评为“高被引科学家”及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
这两个是全球上百万种学术期刊的金字塔顶,能在这两杂志上发一篇文章,在国内就可以直接教授博导,国内个别985高校,至今还没一篇。
算上世界上第三个最牛的期刊Cell(细胞),以上三个合成CNS论文,以第一身份发过两篇以上CNS论文的,百年来,中国大陆总共才二十六人.
有人说,不管你能力多强,你没留下来救人,就是逃兵。
管轶是科学家,不是医生,他的任务不是去治疗病人,而是去寻找病毒的样本,研究病毒的结构和传染方式,找到能够治本的方法,彻底消灭病毒。应该说,他和医生的职责是不同的,虽然目标一样,但分工不同。
有人说,你“胡言乱语”制造恐慌。
管轶在财新文中表示,他判断此次疫情比SARS要严重,并且感染规模“可能会是SARS的10倍起跳”。管轶是非体制内的人,说了自己真实的想法,被国人踩在了地上。
武汉肺炎的疫情撞上中国最大的人口大迁徙——春运,而武汉又是“九省通衢”的中心地,疫情呈现出喷发的态势,管轶所做出的预测,作为参考,并不是官方定论。研究人员为疫情做预测,本就无可厚非。
让我们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不同的声音,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管轶其实一直都在战斗,并没有逃离,只不过他的战场在实验室。
管轶,只不过是说了一句不爱听的真话而已。

【回顾】管轶:这次我怕了,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

疫情肆虐,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


今天,炎黄子孙同舟共济,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一起佑护我们的家园!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举全国之力,共克时艰,逆向而行!


任何病毒都是“纸老虎”,我们一定能赢!


是的,我们一定能赢的这场战“疫”!


我坚信,我们会越来越好,祖国会越来越强大,天佑中华!


但,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我们的很多牺牲本来是不必要的!


本来,我们有机会可防可控,一把好牌让武汉打的稀烂稀烂!


一纸任免书,难平百姓心头之恨。我们拭目以待!



事到如今,我们回头看看1月23日的报道!

~~~~~~~~~~~~~~~~~~


【财新网】(驻香港记者 王端 文思敏)


管轶昨天(1月22日)刚从武汉回来。

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

管轶是病毒学研究领域专家,目前担任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以及流感研究中心主任,稍早前他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对武汉肺炎可人传人、发展曲线等做出了精准的判断。


“我现在在自我隔离。”


管轶把自己锁在房间里,1月21日-22日,他和团队来到武汉,希望可以帮助找到动物源和对防疫工作的合作,但“有心无力,很悲愤。”


在2003年SARS爆发期间,管轶与其团队在广东发起SARS病原调查和诊断,率先分离鉴定出SARS冠状病毒并证明果子狸等市场野生动物是SARS的直接来源,通过建议政府取缔野生动物市场,遏止了SARS的再次爆发及流行。此外,他曾确定了目前在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传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所有主要前体和传播途径,提供了世卫组织提出的大多数大流行前期H5N1疫苗株。


武汉疫情仍在蔓延。截至1月22日24时,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25个省(区、市)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571例,其中重症95例,死亡17例。其中,截至22日晚上8点,湖北省累计报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444例,17例死亡病例均来自湖北。

1月23日凌晨两点,武汉市终于发布交通封城的通告。

管轶1月23日上午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指出,现在封城,实际效果存疑,因为不少人口已经流出回家过年,保守估计,武汉肺炎感染规模也要比SARS多得多


财新记者:你在武汉最新观察到了什么?


管轶:我是21日到达武汉,下午3时到了当地的一个菜市场叫小东门市场,看到的场景一片祥和,好多人还忙着置办年货,我对此极其惊讶。因为这次武汉肺炎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目前动物感染源还没有找到,而其它菜市场看起来卫生情况也不理想,小东门市场地上是潮湿的,卫生状态十分恶劣,通风设备也很差,我观察市场里的民众只有不到10%的人戴上口罩。


此后,我又见了一些当地部门,到了晚上我判断,疫情在武汉已经无法控制了,就连我这种也算“身经百战”的人都要当逃兵,于是赶紧定了22日的出城机票。


第二天在机场,让我再次惊讶到掉了下巴。机场人流已明显下降,而机场居然还有个别旅行团出游


更让人不解的是,机场的地面没有消毒,只有人手握体温计监测体温,我观察了武汉的候机厅内,只有零星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放上了消毒液。


当我过安检的时候,拿着放行李盒子的安检小姑娘,只带着最简易的一次性口罩。我说:丫头,你的口罩质量不行,你每天接触这么多旅客,她说因为上面担心影响形象不让戴,这是她自己准备的


这说明即使前两天中央已经发话高度重视,但当地卫生防护根本没有升级。我当时就想,这都要“战争状态”了,怎么还没拉警报啊,百姓好可怜,还在安心准备过大年,完全对疫情无感啊。


财新记者:你在武汉找寻动物源头等工作有什么进展?


管轶:我吃了不少闭门羹,愿意合作的科研机构并不多。他们管理很惯性,也许认为自己更有能力。


但关键一点我想指出,当时华南海鲜市场封掉,洗地,“犯罪现场”都没了,没有证据怎么破案啊。追溯动物源是个比较复杂的过程,我不可能随便找到一个带有病毒的动物就把它归咎是元凶,需要规模和体系等科学分析。


财新记者:如何看待武汉封城的举措?


管轶:评价一个措施要看时间点和效果,时间点我觉得已经错过了黄金防控期,效果我并不乐观,首先春运大潮已经快结束了,汹涌人群出城,可能都是移动的病毒。此外,已经出城的那些人,会不会或者懂不懂怎么自我隔离。我看当地政府似乎不作为,连个隔离指引也没有给到出城的人。


武汉肺炎国家已经下发文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但以我亲自观察调研所见,到22日武汉还是一个不设防的城市


财新记者:如何研判接下来疫情走势?


管轶:爆发是肯定的。“武汉通九省”,加之错过黄金防控期、以及春运大潮,有些人不作为。


我也算身经百战,经历过禽流感、SARS、甲流H5N1、猪瘟等。但对于这次武汉肺炎,我真的感到极其无力。根本没法跟SARS疫情相比较。当年SARS最初是在珠三角几个城市发病,之后是北京和香港。


SARS的60%-70%的感染者都是来自个别超级传播者,传播链很清晰,只要封堵那几个人的接触者就可以了。但是这次,传播源已经全面铺开了,要做流行病学调查已经做不了了。而且控制成本,应该要几何级数字计。


保守估计,此次感染规模是SARS的10倍起跳。我经历过这么多,从没有感到害怕过,大部分可控制,但这次我怕了



【回顾】管轶:这次我怕了,连我都选择做了逃兵!

管轶

1962年生于江西宁都,医学微生物学专家,英国皇家医学院外籍院士,香港大学于崇光基金教授席(病毒学)、新发病毒性疾病学讲座教授,香港大学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香港大学流感研究中心主任。 

管轶主要从事流感和其他新发呼吸道病毒的生态、演化和发病机制研究,是最早分离出SARS病毒并最先提出果子狸是传播SARS冠状病毒的科学家之一。

转自:互联杂谈14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WjECIqDw7cx5kE2Rd1O2g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前言//

新冠病毒的传染力有多惊人,相信大家通过最近的新闻都有所了解。

虽说有消息称疫情将会在两个月后结束,但是,世卫组织却表示新冠病毒不容小觑。

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威胁,可能比恐怖主义还严重!

更可怕的是,有传染病学家指出,就算疫情过去了,这个病毒也很可能不会消失!

1. 威胁堪比恐怖主义

根据ABC的报道,世界卫生组织警告称,新冠状病毒对世界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威胁”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ABC)

昨天,世卫组织在瑞士日内瓦举办首次抗击新冠疫情大会时,发出了严峻警告。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全世界必须“清醒地将这个病毒对手视为头号公敌”

“病毒蔓延比任何恐怖主义行动所造成的后果都要大,这是事实。如果全世界无法及时觉醒并,并且及时重视起这次疫情,那么我认为我们可能会因此得到教训!”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网络)

会议当天,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约400名科学家参加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他们审查讨论了新冠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针对感染的疫苗。

世卫组织在大会上,确定了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疾病的英文名称:COVID-19

“疾病的正式定名为Covid-19,拼写方式是COVID横杠19. 我们必须找到一个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的名称,而且这个名称也很一目了然,和疾病有关。”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New Scientist)

目前,99%的病例都在中国,WHO也已经向中国派遣了一支医疗专家的团队进行考察,以调查这种病毒。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同胞,截至2月11日24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465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4740例,累计死亡病例1113例,累计疑似病例16067例。

确诊病例每天的上升都是以千来计,而且疫情已经传遍了25个国家和地区…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网络)

谭德赛为此呼吁,“现在最重要的是停止爆发并挽救生命。所有人都要团结起来!”

钟南山院士之前曾表示,疫情的爆发和传播可能会在四月份进入尾声。

然而,有传染病学家却表示,这个病毒或将永不消失!

2. 病毒很可能不会消失

香港大学教授胡子祺及其他研究人员,在英国《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报告称,由于潜伏期病例大量输出,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主要城市不可避免地存在自主暴发的可能性。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HKU)

他们表示,因此,新冠病毒可能不会消失。

美国传染病学专家阿梅什·阿达尔贾称:“谈论这个问题并非为时过早。我们知道,呼吸道病毒特别难以控制,因此我认为此次疫情让新冠病毒成为流行性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新冠病毒没能被控制,那么将出现两种可能的情况。

情况1:成为另一种不被在意的冠状病毒

新冠病毒或将加入目前在人类当中流行的四种冠状病毒(229E、OC43、NL63和HKU1)之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芬·莫尔斯说:“我觉得它会成为第五种流行性冠状病毒,人们不会太在意这类病毒。”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New Atlas)

有分析认为,新冠病毒留下的可能性“非常高”。

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专家迈克尔·奥斯特霍姆说:“我们或将看见新型冠状病毒成为另一种导致肺炎的季节性病原体。它更像是一场感冒,唯一能与之相提并论的病原体就是流感病毒。”

情况2:像流感病毒一样在冬季反复出现

炎热和潮湿的季节不是流感病毒和冠状病毒的高发期,因此,天气转暖加上国际社会为遏制新冠疫情扩散所做的努力,可能将使感染人数出现大幅下降。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Teller Report)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冠病毒从此就消失了,它可能会像流感一样每年都卷土重来。

莫尔斯教授称:“新冠病毒可能会先让我们经历一场传染病人,然后再根据自身表现,成为季节性回归的呼吸道疾病。”

如果真的出现了第2种情况,那么,确定新冠病毒的毒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图片来源:Law&Crime News)

SARS病毒的致死率达到10%,而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达到37%;流感病毒的致死率一般低于0.1%。

新冠病毒目前估计的致死率为2%,但要计算出准确数字还为时过早。

最后,

无论最终发生的是上述哪种情况,新冠病毒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

在这样的时刻,也更需要所有的人携起手来,共同抗击疫情!

敬请关注无界思语公号     敬请添加号主微信

抱团取暖                        共度时艰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WHO最新警告:新冠病毒或永不消失,对世界威胁大于恐怖主义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DW7fZCzU91S9oscJQ_u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