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的三个阶段。。

每一轮牛市基本可以用四句话概括,在绝望中来临,在质疑中展开,在犹豫中上涨,在狂热中结束。
读懂了这四句话,基本就明白了每一轮牛市的整个过程,因为每一轮其实都是重复再重复。
以前忘记哪个券商了,画过一张A股7年轮回图。认真说的话,这张图还是有点道理的。
牛市的三个阶段。。
从我们过往的经验来看,也是这样的轮回,只是时间可能没有7年这么精确。
比如2018年底到2019年初的时候,我们认为钻石底到了,当时还和大家说过。
这个时间点,恰好是上面这张A股七年轮回图里面的,黄色的牛熊转折起点。
通常我们认为在这个牛熊转折位置的前后,市场会迎来牛市的第一阶段。
在经历前面大熊市阶段的连续大跌以后,先知先觉的投资者,在牛一会买入被人遗忘的股票。
经历了前面几年漫漫熊市之后,多数投资者都亏麻了,这时候也没啥人炒股了。
市场上到处都是深度打折的股票,各类公司的股价都已经跌成狗,通常这个阶段我们常说的钻石底就来了。
先知先觉的投资者,以及我们常说的价值投资者,会在这个阶段勇敢买入,等待价值回归。
这个阶段驱动股价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先知先觉得人在大抢便宜货,因为遍地是低估的黄金嘛。
另外一个驱动因素就是,经历了大熊市以后,技术图形上已经偏离太多,需要一个急速上涨修复。
这时候上涨的,除了一些深度价值和这一轮可能的主线板块,就是大金融类似券商这种拉指数的板块。
所以牛市的第一阶段往往来的又快又急,很多人还在怀疑这个上涨到底咋回事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2005年6月998点之后的三个月,2013年1月1949之后的两个月,2019年1月后面的三个月都是牛一阶段。

牛市的三个阶段。。

牛一阶段是在人们的各种犹豫和质疑中展开和结束的,这个阶段多数人不会认为是牛市来了。
这个阶段你也经常会看到,各种愚蠢的文章在质疑牛市来了,告诉你各种不可能。
这些文章无一例外的,都会引用大量数据告诉你,这个阶段所谓的牛市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使得先知先觉经验丰富的投资者,能够从容的进场捡便宜。
他们在低位拿到的低成本筹码,是安全的最大保证。
这个低成本持仓,也使得他们在随之而来的牛二阶段,占尽了优势。
每次牛一阶段到来的时候,需要做的是战胜恐惧。当市场的估值已经跌到钻石底的时候,要大胆出手去接。

牛市的三个阶段。。

牛一阶段结束以后,紧接着就是牛市的第二阶段。通常这个阶段也是整个牛市三个阶段里面,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
牛二阶段的特征是,指数处在宽幅震荡或者缓慢上涨状态,但是个股却精彩纷呈。

牛市的三个阶段。。

每一轮牛市二期,也往往会存在一个主线。这个主线往往是这轮牛市,涨幅最厉害的那些东西。
拿上一轮2015年的杠杆牛来说,当时的主线是互联网金融和并购扩张的小公司。
这些小公司,主要是创业板的一些公司。它们有很强的市值管理,和蹭热点炒作的积极性。
所以在2013年初1949点以后,我们虽然看到上证指数没怎么涨。
甚至后面还因为钱荒,在2013年6月创下了1849点的新低。
但是当时的主线创业板,在牛二阶段却是一路向上,早早就已经涨得很凶。
就算钱荒的时候,也只是微微一调,基本是一路向上没有回头。

牛市的三个阶段。。

牛二阶段有个很大特点是:股价开始对主线上的这些政策利好,或者可以预期的公司盈利和增长产生反应。
越来越多的人,也因为股价上涨带来的赚钱效应,逐渐参与到这些板块中来。
如果说牛一阶段大家的买入,是因为公司现在值多少钱。
那么到了牛二阶段,通常买入是基于未来值多少钱。
牛一阶段的钻石底,整个市场都跌到低估位置。这个时间段市场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到了牛二,因为要判断未来价值和这一轮的主线板块,所以要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和预期。
但凡主观的东西,就和你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认知,有很大关系。
判断对了的话,自然在牛市二期会很爽,因为搭上了主线上涨的车,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判断错了的话,就会变得很痛苦。因为牛市二期特征就是指数不涨,但是主线板块猛涨。
比如2015年杠杆牛的时候,如果在2014年底之前,你买了主线创业板里面,那些互联网金融和搞并购的小公司。
虽然2013年到2014年底,上证指数一直都在下跌,但是创业板几乎是45度斜率上涨。
2013到2014这两年时间里,看着上证做投资的人,其实是无比痛苦的。
因为他们手里的东西不但不涨,有的甚至还在下跌,但是创业板这条主线却在屡创新高。
再比如2019年开始的这一轮牛市开始以后,我们曾经在《国债期货指明了利率方向》聊过,这次主线是科技。
低位搭上科技这趟车的人,应该收获都不错了。因为这轮芯片半导体的炒作,一直贯穿始终。
另外就是,每次牛市二期的时候,市场还有个特点是轮动。即使主线板块,资金也是在里面不断轮动的。
原因也很简单,牛市二期虽然人们因为赚钱效应开始入市,但是进来的增量资金还没那么多。
这个资金量没办法推动整个股市全面上涨,只能通过推动主线或者板块轮动的方式上涨。
当然了,跟上板块轮动对没有经验的投资者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很多小白在这个阶段不是跟上板块轮动赚钱,而是反复跟着板块轮动追高挨耳光。
可能对小白来说,这个阶段最好的策略是选择性买入主动型基金或者行业ETF,同时搭配宽基指数。
所以这个阶段你看指数做投资,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为指数不涨的情况下,很多个股已经涨了很大一截了,这个阶段的赚钱效应也并不差。
从估值水平上看,牛市二期也是一个估值水平横盘震荡,和缓慢抬升的过程。
从下面的估值图我们也可以看出,目前市场就处在牛二阶段。
板块轮动和市场估值缓慢抬升,在这个阶段同时发生。

牛市的三个阶段。。

在牛二阶段,由于市场并不存在全面高估的问题,所以是不存在系统性风险的。
这个阶段最好的策略,就是跟上板块轮动逢低加仓,就像我们在《基金组合逢低加仓》里面说的一样。
如果说牛一是牛的影子和牛的脚步声,那么牛二就是大家可以看到,小牛初露尖尖角。
只不过牛一在初期很难判断,所以往往很多专家学者牛一会说,现在还没有牛市。
等到牛二的时候,他们也会开始总结,这次牛市的起因是什么经济转好啊,放水驱动啊,货币政策啊。
到了牛三的时候,已经人人都能看出是牛市了,这时候他们才会说牛市来了。
因为那时候鸡犬升天,任何人入市都能赚钱。通常新手小白大量入场的阶段,就是牛市三期。
不过牛三这个阶段往往是又快又急,基本上半年到十个月,就会完成这个阶段。
比如说2007年这次大牛市,牛三是从2006年10月开始的。2015年这次杠杆牛,牛三是从2014年12月开始的。

牛市的三个阶段。。

说起来2007年这次大牛市的牛三,实际上从2006年10月到2007年5月就结束了,历时只有7个月时间。
当然了,这后面还有一波延伸浪,因为大蓝筹还没怎么涨。这波后面的延伸浪,又给2007这次牛市续命了几个月,
2015年这次大牛市的牛三,实际上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6月就结束了,历时也只有6个月。
如果我们从估值水平看,每次牛三的估值水平快速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牛市的三个阶段。。

如果非要说,2007年和2015年两次牛市三期的估值水平提升,有点啥不同。
那可能是2007年牛三的第一波走完以后,市场又走了一段时间高位震荡。
也就是这段时间高位震荡,让之前相对低位的大蓝筹补涨,把上证指数带到了6124的高度。
不过这期间全市场的估值并没有同步上升,因为大蓝筹上涨的同时,其他公司已经跌的稀里哗啦。
所以我们在全市场估值图上看到的是,2007年这波牛市的高位,全市场的估值出现了宽幅震荡。
牛市的三个阶段。。
2015年在牛市三期走完以后,却走了一个尖顶,直接就开始掉头向下杀出了股灾。
并没有出现2007年那波,牛市末期的大蓝筹补涨,带动市场估值在高位震荡,指数再创新高的场景。
原因在于这波牛市是杠杆推动的,场外的配资盘实在是太大了。
在这种情况下,下跌引起了价格坍塌的连锁反应,股灾也就来了。这也是为啥大家都叫2015年这波牛市杠杆牛。
因为每次到了牛三阶段,股票早就已经不是基于价值,而是基于增量资金入场以后的想象力和希望,
到了牛三阶段,如果你还用牛一牛二阶段的价值或者轮动来选股的话,可能会被虐到泪流满面。
这个阶段就是大家博傻,增量资金和各路小白拿着钱往里冲,博的就是自己不是最后买单那个人。
各种垃圾股在这个阶段都会鸡犬升天,所有个股这个阶段都在上涨,人人都是这个阶段的股神。
这次市场如果能顺利走到牛市三期,后面我们也会看到类似的场景,和市场估值的迅速提升。

牛市的三个阶段。。

既然知道牛三和基本面完全无关,和群众的想象力关系很大,大家都觉得未来伟大的企业可以涨上天。
而且这种情绪会从一个板块,逐渐传导到另一个板块,最后就是鸡犬升天。
所以到了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战胜贪婪。记住不要博最后一口利润,因为很容易死。
巴菲特说,人人都想着等舞会结束的时候再走,却不知道他们都没有时间准确的手表。
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菲特这点没说对,这个时候冲进来参加舞会的人,根本不知道舞会结束以后会发生踩踏。
大家都已经全部人能在舞会结束以后,带着愉快的记忆,有说有笑的散场呢。
每次到了牛市三期,都会有人教育我说,这次有什么什么利好支持,所以这次不一样。
其实哪次都一样,哪次股市可以人人都赚钱?打麻将怎么可能四个人都赢?大家可都是摸别人口袋里的钱。
有意思的是,每轮牛市炒作的顺序,基本都是从pb->pe->peg。
等熊市来的时候,杀估值的逻辑正好反一下,基本是peg->pe->pb,二者正好构成一个镜像轮回。
全文完,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xUKegfpQ0tdGb46UEkxoA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医生胆子太大了

作者 | @肿瘤内科张煜医生
来源 | 新浪微博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上海医生胆子太大了

上海的陆医生,真是胆大包天的超过我的想象,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上海医生胆子太大了

我原以为,陆医生只是想要钱罢了,所以胡乱诊治以及推荐患者去接受无效的NK治疗。

但是万万想不到,陆医生推荐的NK公司:上海嘉慷公司竟然是个骗子公司,越来越多的证据指明:陆医生和该公司对患者的诊疗行为涉及诈骗。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上海医生胆子太大了

因为他们给患者输注的可以肯定不可能是NK细胞,而只是含有维生素C的盐水罢了。陆医生,这么没有底线的事你都敢干,真是中国医生的耻辱。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上海医生胆子太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仅对方的员工自己承认老板说输的就是维生素C营养液,并且有无数线索表明输的不是NK细胞,证据如下:(都在患者家属贴出的卫健委的调查报告中)

1、 NK治疗需要预先抽血50-100ml做分离和培养,这位患者从未被抽这些血。该公司在卫健委的调查笔录上号称抽了18ml血,用于基因检测、CTC循环和NK治疗,但实际上,利用这18ml血做NK治疗,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2、 卫健委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公司的受审查的成员第一次口供就承认这不是NK治疗,而是含有维生素的营养液。


3、 该公司人员声称:所有的NK治疗,都不做记录。


4、 在事情暴露后,该公司员工第一时间删除了微信聊天、通话记录和电脑里所有的数据资料。这不是做贼心虚是什么。


5、 该公司实际负责人徐以兵拥有绿卡,出事后就一直呆在美国,不敢回国做进一步的解释。


6、 曾经有业内人士指出,有照片可以判断,NK细胞治疗的颜色并不是患者输注的液体颜色,完全不相符合。

医疗界的惊天丑闻!这位上海医生胆子太大了


所有这一切,只要正常智商的人,都可以得出结论:该公司并没有给患者输NK细胞,纯粹是一个骗子公司。


医生和不法公司联手收患者7.5万后给患者输注盐水,这如果不是诈骗,我真想不出别的来形容,这真是巨大的丑闻。我想问问,陆医生,你怎么敢这么干?不怕法律么?钱就这么不够用么?

真是疯狂的行为。有谁会相信你将患者推荐给诈骗公司,并且和公司没有利益瓜葛,查查银行流水就知道了。

陆医生,你会瑟瑟发抖么?人正才能无愧于心,才能昂然挺胸,不怕艰难险阻。你能么?

现在一切都很魔幻,几乎所有合格的肿瘤内科医生都知道陆医生的五药联合治疗是错的,属于胡乱治疗,几乎所有人都知道陆医生和nk公司一定有利益关系。

但是,患者家属维权就这么艰难。

幸好,今天有了一个很好的突破,上海警方受理了患者家属的材料,很有可能立案调查上海嘉慷公司的诈骗行为,我希望能够成功。

这样的事其实切身关系每一个人,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和转发,因为你们的关注和转发,就是一种态度,表示对医疗不良行为的愤怒,也是真正能够促进医疗风气改良的方式。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wjLwkuZN9Nn3Af8fK2Vjg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最近一则冲上热搜的“喜事”,让大家意识到香港楼市的真实样貌。

 

前几天,一位幸运的香港80后青年,打疫苗后抽奖,喜提一所价值千万港币的豪宅,折合人民币约886万。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然而,就是这么一则消息,把点进去想表示一下羡慕之情的网友们看傻了。

 

因为,这是一间使用面积41.7㎡,一室一厅的千万豪宅。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如果换算成人民币和建筑面积,大约是17万元/㎡。

 

在惊叹香港房价畸高的同时,有回过味的网友惊呼:“北上广深的房价也距离不远了!”

 

确实,从去年开始,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房价就迎来一波暴涨,尤其是核心地段的房子,别说“居大不易”了,就连“居者有其屋”也不是一件易事。

 

“先上车再换车,不然末班车都赶不上!”

 

眼见着刚需们来势汹汹,开发商也卯足了劲,钻研如何挑战物理空间的极限——

 

从79㎡四房,65㎡三房,再到55㎡做三房,中国大城市的香港化正在加剧。

 

小县城的人看一线城市的观感,跟我们看香港,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太大差别了。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房子到底要多大才算够?

 

前几天,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城镇家庭居民“住有所居”量化指标研究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人均住房面积底线标准为13㎡,提升标准20-30㎡,舒适标准30-40㎡。其中,只要低于底线标准,就应该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而一线城市的住房,大多达不到舒适标准。

 

早在五年前,深圳推出6平方米精装极小户型的时候,就已经有学者发出警告,称内地一线城市正在“香港化”。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6平方米。

 

这个“鸽子笼”项目位于深圳的房价“山顶”南山区,具体房源面积从5.73平米到7.48平米不等,算上赠送面积,大概在12㎡左右,推出当天就被疯抢而空。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房子有厨房有卫生间,确实够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超小户型,房价一口价要去到88万起,折合房屋单价,就是15万元/㎡。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图源:每日经济新闻

 

在这方面,深圳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要知道,创下香港一手楼市最小房屋面积纪录的房子,实用面积都去到了11.9㎡。

 

当年那位香港开发商大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紫禁城那么大,但皇上睡觉时也不过只有一张床……”因此,这个最小楼盘也被戏称为“龙床房”。

 

不少中介在推销时,会把这种低总价的房子私底下称之为“穷人恩物”,讽刺意味极浓。

 

在当时看来,这种极小户型可能是极端个例。

 

但现在,随着房价上涨,类似的小户型需求越来越大,“极小户型”也在遍地开花,逐渐成了一种趋势。

 

以符合三胎放开大趋势的四房来说,我在《讲真!这是未来涨得最好的户型》中,介绍了一款能够一步到位的108㎡小四房。

 

评论中有人惊呼“110平能做四房?”,更多的人不以为意,并抛出了更多更小面积的四房:“增城大国璟96方的四房”“新湖菲林90方四房”……

 

当你以为这就是尽头了,还会有开发商告诉你,“内卷我们是认真的”,只有更小,没有最小!

 

其中,最强的当属广州增城的花屿花城,竟然用79㎡硬生生做到了四房两卫!

 

没错,竖厅设计,动静分离,同时主卧带主套,确保私密性,让人忍不住想发问,这得房率是120%吗?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不过,要说缺点肯定有:多功能房太小、次卧不敞亮,只能放单人床、厨房逼仄、玄关无处可放、走廊面积浪费……

 

只是,来这里看房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多少钱就只能买多大的房子。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比起四房,三房才是真正主力的户型,因此这种户型也频频出奇迹。

 

既然上面提到的四房要79㎡,那么三房绝对不会认输,光是6字头的,掰掰手指头都能说出好几个:

 

天河珠江花城的65㎡三房、增城时光荟66㎡三房、增城力迅云筑 63-65㎡三房……

 

以其中一套63㎡的房子为例,厨房和客厅都比较敞亮,派头十足。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然而,走进房间就会发现,厕所极为逼仄,在淋浴间里甚至没法更衣,动作大一点都可能会撞到洗手盆;

 

赠送的房间面积极小,只能专门定做1米的床,或者干脆拿来做书房,并不是真正的起居室;

 

至于两间卧房,进门就是床,床对面就是衣柜,更多的空间就别想了。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样板间

 

不过,对于刚需上车的新广州人来说,低总价就是王道,对于他们来说,这里也不乏为一个温馨的小家。

 B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你以为三房做到极致就是63㎡了吗?NO NO NO,这一方面,还得看深圳的。

 

同样是在一房难求的深圳南山区,弘基南城小筑项目推出了38-54㎡的一到三房。

 

你没听错,54㎡的三房。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这套房子已经不是常规的横厅或者竖厅,或者是常见的户型设计了。设计师在这方面极具想象力——

 

入门就是沙发,拐弯进去直面厨房,右手边是厕所,后面是一个房间。

 

穿过餐厅,通过推拉门可以进入洗手台,左走是主卧,直走是次卧。

 

可以发现,为了最大限度利用空间,房子大多采用推拉门设计,因此,隔音方面可能会比较差。另外,主卧是没有窗户的,厕所和厨房倒是挺敞亮。

 

项目均价八万,算下来,这套房子总价440万。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区,周边项目都买到10万元/㎡的情况下,项目前几天一推出就被大量认筹,中签率仅为44%。

 

住四百万房子的刚需,今后只会多,不会少。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房子越来越小的背后,是日渐高企的房价。

 

楼市黄大大选取了房价TOP50城,逐个整理了该城的房价收入比,发现除了广州以外,北上深三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都超过30,这意味着,一线城市的市民需要三十年不花钱,才能买下一套房。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根据东吴证券数据,我国人均住房面积为34.7㎡,因此房价收入比一列,数据实际含义为:一人购买34.7㎡房子所需要的年限。

 

而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住房,关系国与家》,正常的房价收入比应当在9:1。

 

眼瞅着买房越来越难,人们对于住房舒适度的容忍有所上升,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随着国家房住不炒的大力调控,这一趋势似乎有回转的余地。

 

据贝壳研究院统计,从去年9月到今年8月,86省市共出台调控监管政策278次,7-8月份调控次数更是达到月均50次以上。

  

55㎡做成三房,低总价就是王道!中国大城市,正在加剧香港化

今年以来,从土地最高溢价率不得超过15%,到多城二手房指导价的出炉,再到新房严格限价,一套前所未有的组合拳下来,可以想见,未来房价还是“稳”字当头。

 

至于楼市风向标——涨得最猛的深圳,更是狠下心来,通过对新地块实行房地联动,让三年后推出的房子按在了今天的价格。

 

不仅如此,深圳还提出:争取2035年人均住房面积要从当前的22㎡达到40㎡。

 

当然,“房价如葱”的故事绝不可能在一线城市发生。因为,深圳正在从“香港模式”转向“新加坡模式”,今后深圳60%的房子都是公共住房。

 

不难发现,在人口净流入的大城市,房地产的调控思路更着重“稳房价”,同时着手大力发展公共住房,给新城市青年一个平稳过渡,直至他们有能力购买商品房。

 

这也跟我们一直强调的买房思路相符:

 

短平快的粗暴投机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目光长远的投资,才是当下的新思路。

 

只有顺大势,才能踩准每一个周期。聪明的投资者,选择跟随政策走。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7GhwIKZTuUhA0SYMqqyhWg

拆迁后,他们过的还好么?

前两天,往家里打电话,

嘘寒问暖了半小时,要撂电话的时候那头说道:

“ 社区的新房子现在半价都卖不出去了。”

 

空气突然变安静,怕啥来啥。

拆迁后,他们过的还好么?

笔者,葱省人。

 

打小生活在葱省,从小酒量好,爱吃葱。

别地方的娃儿5岁还在看奥特曼、小龙人的时候,俺们村儿的娃儿都能开拖拉机浇地了。

左脚踩停车,右脚踩离合,别看人小,有志不在年高。

 

挂档方面父辈当时只教了我们两档,空档和一档,

毕竟年纪尚小,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

小时候,我们住在自己盖的房子里,各个朝向的屋子圈出大大的庭院。

叔叔们结婚,爷奶也会赞助他们自己另盖大房子,爷奶算是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了。

那时候村里家家户户养鸡,养牛,种菜,放现在可能是城市娃儿们奢望不到的童年生活。

但当时的我们却更羡慕城里的娃儿,因为他们住在楼上。

九岁的时候二爷爷死了,白事办完后去了城里二大爷家,那是俺第一次上楼。

 

原来家里的灯也可以跟学校一样亮,而且墙上的开关也比拉灯绳充满科技感。

但当时也觉得有别扭的地方,比如马桶使用太费事,孩子自己一个房间住,晚上害怕怎么办……

虽然有弊端,但瑕不掩瑜。

 

自那天起,俺暗自许下誓言,这辈子要跟二大爷家一样住进楼里。

 

小小的誓言虽然还不稳,小小的别扭更是惹人笑。

数年后,当年小小乡音碎念的梦想,还真迎来了回响。

 

 

拆迁后,他们过的还好么?

2010年前后,山东省迎来了“合村并居”运动。

合村并居,就是将临近的村庄进行撤并整合,村民统一搬到社区楼房居住。

消息刚传来时,村里乡亲们都乐坏了,原因有二

一是村民认为有了抗通胀的硬核资产;

 

二是住楼房有排面儿,娃儿以后娶媳妇也有排面儿。

村里的孩子去县里上学,也不再羡慕城里娃了,住楼有啥好得瑟的,将来俺家也有!

 

山东是中国的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常住人口达到4900多万,行政村6.9万个,村庄密度0.43个/平方公里,折算下来每个村有700多人。

项目规模非常庞大,当时仅青岛胶州一地就有460个行政村被列入试点名单,合成82个农村新型社区。

 

合村并居分为三步走

村民签字,同意老房子拆迁;

 

机构实访,评估老屋价值;

 

拆老屋,搬新居。

想的时候只畅想美好,办的时候弊端却逐渐显露。

但随着深入,问题出来了。

1)很多人不愿搬

 

不少老人一生未离开过村子,村子里长大,成家。

在这儿看着儿子长大,看着孙子长大,看着曾孙长大;

 

这儿便是自己的一生,逝去的老伴儿曾在这里,丈夫年轻时务农用的农具还竖立在牛栏。

 

年过古稀的年纪,实在不能理解何为乔迁之喜。

 

2)拆掉的老房子压根不值钱

村里的老乡儿都想住进楼,但需额外交钱,这就出问题了。

在村里评判一个东西好不好,唯一不会改的标准就是贵不贵。

你的羽绒服300多,但俺的棉服还不到100呢,三倍的价格,零倍的暖和。

 

农作物价格天生被死死按住涨不动,涨的时候就是洪涝灾害无收成的时候,村里老乡儿赚钱难。

 

再说村里老房拆迁,跟城里拆迁完全不是一回事。

 

城市拆几户,出几户富翁。

村里拆几户,便多几户愁。

 

评估一波算下来也就值个几万块钱,想上楼还需要交小几十万。

 

这笔钱对于普通村民来而言,注定了不少家庭一生只能买一处房子。

 

3)住楼房成本提高

 

以前冬天点煤炭生炉子,但点起来就暖和了。

 

以前用柴火烧水做饭,用电机抽地下水饮用。

 

虽然有点费劲儿,但是成本低,不咋花钱。

 

现在一律按电表计费的天然气、暖气、自来水,还有物业费。

 

向往的楼房生活出现了诸多弊端,而所有弊端源头都指向了花钱。

 

村民住进社区楼房,工作没改变,收入没增加,支出反而多了。

面子有了,里子更糟了。

 

但按照葱省的尿性,所有的不同意都会被说服,所有的弊端都可以被娃儿找媳妇覆盖,所有的经济紧张都会被资产增值案例所折服。

于是轰轰烈烈的合村并居运动开始了。

 

由于财政紧张,地方不得不靠贷款建社区,向农民收取建设成本,以及降低建设质量标准。

 

结果是农民搬到社区,由于经济原因生活质量下降了,将计划城市买的房子阴差阳错买在了新型社区。

 

 

拆迁后,他们过的还好么?

说新型社区楼市之前,我们先谈谈葱省楼市。

葱省的楼市有个特点,就是啥都慢一拍。

第一慢拍,慢在行情来的晚。

 

好比酒桌喝酒,别人都大喝特喝走路必须扶墙了,它晃着大屁股来了。

上一轮全国普涨行情将要结束的时候,就是葱省楼市崛起的时候。

 

外地投资客提前布局,等到黄花菜都凉了还没起来。

 

不少计划房投客一线吃一波,二线吃一波,三四线再吃一波,说好的梅开三度,想不到在葱省干瞪眼没等到楼市黎明,资金链折戟了。

 

葱省人的热情朴实,体现在酒里,更体现在楼市里。

第二慢拍,慢在行情退的晚。

 

好比酒桌喝酒,别人都酒醒回家干活了,这时候它硬撅着大屁股把自己灌醉了。

 

如今在三、四线楼市熄火,明牌限跌的今天,葱省不少地市还在不断向历史新高发起冲锋。

 

没办法,人多需求大,反射弧实在太长。

31个省份中,人口超过1亿人的省份有2个,其中必有山东。

 

而上文说的葱省楼市涨,其实不包括新型社区,没有一点关系。

 

楼市的风刮不到村里,财富的暴击也注定避开村民。

 

山东是人口流出大省,每年都有无数山东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去它省发展;

但同时又是造娃大省,储备军异常夯实。

 

有的娃儿去了省外,有的娃儿去了省城、市区,但几乎没有娃儿会选择留在村里。

 

即使新社区楼房,居住人口越来越少,房屋空置率也越来越高。

过去晚上路灯还都亮,如今变成了跟几根亮一个,宛如奶奶的牙齿,隔几个掉一个。

 

房子不是最新,次新还是排得上。

但购入即腰斩,比腰斩更可怕的是根本不具有任何流动性。

 

当然这也算好的,不少财政吃力的地方同时出现了房子拆了没钱建的现象,领导急,村民也急。

 

噗通一声,村民几十万砸进了规划好的新型社区,但并没有激起保值的浪花。

但不得不承认,这已经耗尽了村民的普通一生。

 

 

拆迁后,他们过的还好么?

近些日子,山东领导也认识到了欠妥当之处。

 

部分领导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实地调研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指出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搬不搬、建不建,群众说了算。

群众说了算不算不知道,但是群众心里都知道想过体面日子,得先有匹配的收入。

比起要面子,更想要的是里子。

 

搞经济,永远是硬道理;搞不了,咱就勤俭节约。

 

于是,我们看到社区里不少路边的草地村民种起了蔬菜。

 

于是,我们听说冬天一楼跟三楼选择通暖气,那2楼就不通了。

 

据说,冬天短,过的快,也没觉得多冷。

 

农民兜里没钱,一切增加支出的改善都是面子工程。

一顿鼓捣,天然气公司多赚了不少钱,家电企业,装修公司有活干了。

 

但村民每天还是发愁干点啥,去哪打零工,有啥赚钱省钱的法儿……

 

齐鲁人为人质朴且厚道,纳于言而力于行。

 

从古至今这块土地,不出皇帝,但出圣人、产武将。

 

齐鲁人对父母孝,对朋友诚,对国家忠。

 

2020年武汉疫情,山东16地市当仁不让,山东的农民亦然。

 

山东寿光一个农民大哥,独自驾驶重卡满载水果蔬菜驰援湖北。

山东菏泽定陶区黄店镇的村民自发捐赠,一个村捐了足足13吨蔬果。

虽不值钱,但农民朋友知道在这要命的时刻,湖北老乡儿能吃一顿饱饭就价值千金。

 

山东人心里有但嘴上不善于表达,山东农民亦是。

 

世人皆知农民淳朴,但又有谁真正理解农民辛苦。

 

衷心希望,领导在照顾农民居住质量的同时,再多照顾下农民伯伯的收入就更好了。

这样面子有了,里子也有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xeJbWvphWR7bR7fkmkMaug

美元大洪水,马上淹没全世界

作者:财主家的余粮
来源:功夫财经(ID:kongfuf)
美联储大幅度修改了延续30年的货币政策目标框架。
一直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有两个:
通胀、就业。
一旦美国通胀率(核心PCE指标)上升超过2%,或美国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一般指失业率低于5%或6%),满足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美联储就会启动加息或缩表。
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已变
然而,就在2020年7月份的时候,美联储声称,将采用“平均通胀目标”思路:如果之前两年的通胀是1.5%,那么未来两年就可以容忍到2.5%,平均一下就是2%的通胀目标,这明显的突破了原来通胀率到2%就加息的框架。
就在刚刚举行的杰克逊霍尔年会上,美联储又风骚地提出,如果通胀率位于低位,则失业率可以长期处于稳固状态——意思就是说,只要通胀不起来,哪怕美国达到了充分就业状态,也不会再考虑加息和缩表。
这意味着——为了美国资本市场和联邦政府的利益,美联储誓言要将美元宽松货币政策进行到底,只要通胀不飙升,哪怕印钞淹没全世界,美联储也不在乎。
没有最不要脸,只有更不要脸!
因为美元并不只是美国人的货币,而是当代真正的、唯一的国际货币,如果美联储誓将印钞进行到底,最终带来的结果,一定是全世界范围内全体信用货币价值的重估,这才是这一次美联储货币政策目标框架的深远影响。
通过购买资产(现在主要是国债和MBS),美联储新印刷的几万亿美元,首先进入那些出售国债和MBS的机构,其中最主要的,是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大型对冲基金、社保基金等金融机构。
截止这一阶段,除了可以和美联储进行货币互换的少数西方央行之外(还有那些出售国债的外国政府),美元依然主要在美国金融体系内循环。
接下来,联邦政府和社保基金所得到的美元,会进一步输送到美国普通家庭、企业以及退休人员这里,变成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以及企业的生产资金。
之后,当这些消费者和生产者开始购买全球的商品和服务,并形成这个社会的消费之时,这些美元开始流向所有为美国人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然后开始产生分野:一部分留在美国国内,一部分进入国外。
各大银行、保险公司、对冲基金虽然得到了新钱,但他们本身对客户也有大量负债(中间的差值是他们的利润),这些钱小部分可能会支付给客户,但绝大部分新钱,还是会进入全球金融市场,买入新的股票,买入新的债券(主要还是美国股市和债市),所以美国的股市和企业债就会上涨,连带着其他国家的股市也会跟着上涨。
所有的这些美元,进入到商品、服务和金融市场之后,来回的流通,就形成了美元的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路径。
美元内循环造成事实性贬值
内循环的美元相对比较简单。
美国本土美元,主要由美国国内银行储蓄账户上的美元+美国居民手中的美元现金组成,其总量可以用美国的广义货币指标M2来进行统计,2020年3月份以来,随着美联储印钞量的狂飙,美国M2数据也一路飙升,目前其总量已经突破18.3万亿美元。
美元大洪水,马上淹没全世界
不仅总量创历史新高,其年化增速更是堪称恐怖,其4/5/6月份的年化增速,分别达到了18%、23%、24%,而美元M2在过去上百年的历史中,增速最高的年份也不到15%。
因为美国境内广义货币M2增加,假定这些美元在人群中的分配与以往类似,几个月到一年之内,这马上就会体现为,美国消费者的购买力明增加20%(M2增长率)。如果在美国境内所出售的商品、服务和金融资产都还是原来的数量,那就意味着他们的综合价格可能上涨20%左右。
目前的情况,体现出来的可能是金融资产(股市,特别是科技股)上涨了非常多,而其他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基本维持不变。
然而,由于美联储所谓的“通胀”,只计入了不上涨的商品和服务,而不计入资产价格暴涨,于是鲍威尔宣称“通胀没有达到目标”,假惺惺的自我欺骗说“没有通胀”。
所以,美联储还要坚持继续扩大印钞规模,继续购买债券,压低债券收益率,推高美股点位,同时继续为联邦政府的融资提供方便,继续用美元“为美国人服务”。
但是,不管鲍威尔等一干美国金融精英们如何装聋作哑,市场上的所有人都知道,从去年3月份到现在,美元已经贬值了20%以上,不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是相对于美国国内整体的商品+服务+资产的价格水平!
美元外循环:
加速其他国家货币贬值
有人说了,美元印钞会造成国内美元贬值我理解了,但是——
为什么美元印钞会造成全世界信用货币贬值呢?
因为美元是世界货币,所以当美国人用新的美元购买海外的商品、服务和资产的时候,新印的美元就被支付给了外国人,这就变成了海外美元。
接下来,就是美元的外循环路径。
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被支付给海外的美元,有相当一部分还是会回到美国市场。比方说,当海外投资者用美元买入美国的股票和债券,或当海外央行和政府买入美国国债,这些美元都会再度流入美国——但除了购买切切实实的商品和服务而流入美国的美元(如旅游)之外,不管如何,这些海外美元最终都形成了各国的美元资产。
除了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之外,世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就是利用本国的美元资产来发行本国货币的。
显然,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额外印刷了几万亿美元的钞票,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商品和服务购买力,会导致美国人对海外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增加,而其他国家在为美国人提供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之后,得到的美元数量也必然增加,进而导致美元资产数量增加。
发展中国家美元资产数量增加=货币发行量增加,如果在短时期内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提高并没有那么快的话(很少有国家一年内生产力能提高20%以上),带来的结果自然就是自身货币的贬值。而且,由于这些国家的货币信用远不及美元,叠加效应的影响,这些国家的货币会在美联储这一轮印钞过后,贬值超过美元。
对于那些不是利用美元资产作为印钞基础的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新的美元进入该国金融系统的账户之后,同样会引发该国金融资产膨胀的情况。因为相对于欧洲和日本的负利率而言,美元资产收益率更高一些,这会促使很多人进行资产置换,他们更愿意出售本国资产给央行,进而导致该国印钞量增加。
更何况,疫情危机发生以来,为了应对疫情冲击,主要发达国家央行都已经在跟随美联储的步伐增加印钞,只是规模没有美联储那么惊人而已。此外,美联储在疫情危机爆发以来,大幅度增加了主要央行的货币互换额度,这本身就意味着其他发达国家印钞变多。
下面的图表,就是2020年3月下旬以来与美联储进行货币互换的央行额度增加情况:
美元大洪水,马上淹没全世界
当这些因素加和起来,很有可能导致发达国家的广义货币扩张速度超出历史——以欧央行的M2扩张为例,疫情爆发以来,欧元M2从12.5万亿欧元扩张到了目前的13.3万亿欧元,其年化增长率也创出新高10%……
所以,外循环的美元也必然带来其他国家的货币扩张,进而导致货币贬值,这就是美元贬值必将带动全球信用货币同时贬值的逻辑。
以上,就是美联储的大规模印钞,必然造成美元贬值,进而造成全球货币大贬值的逻辑。
脱离黄金束缚,美元印钞量骤增
实际上,作为世界货币,美联储如果扩大印钞规模,美元内循环+美元外循环必然造成全球信用货币同时贬值的情况,在二战以来一直都是历史事实,基本没有例外。
以美国M2年化扩张速度来看,过去60年间其每月增速超过10%的时段并不多,但每一次的扩张速度暴增之后,都带来了美元在全球范围内的贬值,全球主要货币随后都跟随贬值。
美元大洪水,马上淹没全世界
1971年初到1973年初,因为尼克松了关闭黄金兑换窗口,美元脱离了黄金的束缚,美联储印钞量急剧增加,这导致了美元M2连着几十个月扩张速度超过12%,由此导致美元在国际国内都经历了一轮快速贬值。随后,当时主要西方经济体货币几乎以同等幅度贬值。
接下来,1975年底至1978年初,1983年初到1984年初,几乎都是1971-1973年的情形再现,一轮美联储印钞量增加,随后就是美元M2的急速扩张,然后在扩张期后期就出现了美元的急剧贬值(根据研究,通货膨胀相对于货币印刷有滞后效应,滞后时间约6-18个月),略滞后于美元货币贬值之后,就是全球货币的普遍大贬值。
最近三次美元M2的扩张速度超过10%的时间段都非常短,分别发生在2001年11-12月、2008年12月-2009年1月、2011年12月-2012年1月。
即便如此,大约在一年之后,同样发生了美元货币贬值,然后带动全球货币贬值的情况。如果你详细观察过去10年的大类资产的价格变动,就能明显发现与这几次M2的高速增长脉冲有关。
这就是美联储印钞,带动全球资产价格上升(对应美元及其他信用货币贬值)的全部逻辑。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crUENe7k5pJzzCQT3bw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