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良大。
王思聪和孙一宁的具体事件我不说了,大家都知道,这事儿刚刚发生时,我就和助理说,应该会有不少公众号蹭热度。
结果没有想到,不是“不少”,而是“几乎所有”。
无论是写娱乐的,还是写职场的、或者是写财经的、商业的、写时政的,都卷入到这场八卦事件中,全然不顾自己原本的领域。
然而,这起富二代撩妹事件,放到任何一个场景都再普通不过,仅仅因为王思聪的名字,就如此广泛流传,挺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我写了这篇文章,你也可以说我在蹭热度,确实,我并不比其他号主高尚。
如今的公众号,不蹭热度似乎就无法生存,这是我们这群人的一个悲哀。
1
群体的本能
思想隐士熊逸曾提出过一个“人心向简”的概念,大体意思是,文化会向更贴近人本性的方向发展。
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广为流传,是因为禅宗对教义的修订,让求神拜佛可以消除“业力”,其实,原始佛教中,“业力”原本是不可消除的。
然而,事实证明,原始正宗的东西,远不如顺应人心的东西,花点香火钱,就能让自己积福免灾,这便宜谁不愿意占呢?
而六祖惠能名气这么大,也不仅仅因为那句“菩提本无树”的偈子,而是因为他的“顿悟”论,战胜了神秀的“渐悟”论。
是啊,一瞬间打通任督二脉,立地成佛,和几十年的面壁修行,你会选择哪个呢?
这里没有对错的判断,只想说,连宗教这类看似严肃的东西,都在迎合群体的本能,更何况大众媒体呢?
公众号当初的出现,不就是一种“人心向简”嘛,大部头的书读起来太累,于是几千字的小文,在手机上划拉一下,便成为首选。
但是,“简”会被“更简”取代,毕竟文字这玩意,是要经过大脑处理加工,消耗精力,远不如音频和视频,这些图像和声音,不用怎么处理,直接就到达脑干,省劲啊。
尤其是短视频的爆发,迅速挤占了文字的领地,大家的注意力就那么多,分配给别人的多,分配给你的就少了。
我当然不否认,这世界确实有人就是喜欢文字,但是我更相信,一个漂亮小姐姐的扭胯舞视频和一篇5千字的烧脑文字,多数人会用实际行动选择前者。
虽然,我们在口头上都说才华可贵,但是我们会用行动来证明,在颜值面前,才华根本不算什么。
没办法,这就是人的本性,媒体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会毫不犹豫的迎合这种本性。
2
公众号的困局
公众号的收入方式一般也就3种:
一是,接推广;二是、卖自己的知识产品;三是、自建商城卖快消品。
无论哪种方式,都和流量密切相关,更准确的说,是阅读量决定的。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大多数公众号的阅读量都断崖式的下滑,而且目测还会继续下去,几乎所有的号主都在问同一个问题: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流量被更多的媒体切割了,因为这些媒体更能迎合人的本性。
于是,公众号们也开始自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肤浅对抗肤浅,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开始写八卦,没办法啊,大家爱看啊,有阅读量啊,这就是钱啊。
你是这个行业的人就会知道,只要你标题里带个明星的名字,基本上打开率就会比其他文章高50%,就是这么的现实。
也正是因此,王思聪这种顶流,遇到这种大瓜,如果不写,那简直是暴殄天物,公众号刷屏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别误会,我没有DISS同行的意思,恰恰相反,作为圈内人,我更能理解这种困局。
如果你以脱发为代价,辛辛苦苦写篇深度干货文,却没人愿意看,而别的号,靠蹭热点,频频搞出10万+,你会作何感想?
你就看王思聪这事儿,最快发文的一个公众号,是在爆料的30分钟内就发文的,只是把两人的微博截图随便拼一下,发在公众号上,这特么不是比写作能力啊,这是拼手速啊。
这大概也是公众号面对短视频为数不多的优势,那就是快,短视频总要摄像和编辑,甚至需要文案,30分钟怎么都不够。
靠着唯快不破,人家那个号就是妥妥的10万+,这数据,就是大杀器,不内卷都不行啊。
而且,热点和八卦解决了公众号最大的一个难题,那就是选题。
对于公众号作者,一句最恐怖的话就是:
而热点八卦啥的,几乎天天有,选题问题当然也就解决了,而且只要文字还算过得去,逻辑不太乱,阅读量基本都差不了。
所以,这种玩法短期看就是一个最优解。
说这些,我并不打算把自己置于之外,其实我也蛮肤浅的,老读者都知道,我本来是写职场或者认知类的文章,有段时间开始追热点,写了不少这类型文章。
因为性价比实在是太高了,写一篇认知类文章,基本要2天以上,看很多材料,自己也要思考很久。
而一篇热点文,3个小时差不多就能完成,我记得自己的第一篇热点文,是写一起恶性车祸,2个小时就写完了,刚刚发出去就收获了个10万+,很多甲方爸爸来找我投放推广,那种感觉真的很爽。
在这种正反馈下,我接着写了不少热点文,当然除了追求流量,也是为了填平自己的心有不甘,想用实际结果证明,这种文章我也搞得了。
后来这些文章都被我删了,写作方向也不太去追热点了,这不是因为我高风亮节,而是纯粹出于商业价值的考虑。
虽然,热点文能在短期提高收益,但对长期的调性多少是有伤害的,而且,热点写作门槛这么低,谁都能写,竞争太过激烈,同质化太高。
如果聚焦热点八卦,那么吸引过来的粉丝,都是来看热闹的,这种来消遣的主儿,大概率也是短视频等娱乐化的受众。
长久来看,等于把自己置身于一个更残酷的战场,你的对手不仅是大批同类的写手,还有短视频的创作者。
然而,商业价值的本质就是稀缺,只有和别人不一样,长期来看才能活下来。
当然,简单的追求“不一样”也是不行的,还要对别人有价值才行,就像现在,我写点东西,都是在力求真实,现在假的东西太多,真实的东西就变得有价值。
这只是一种商业定位,和道德无关,我也不高尚,我只是很真实。
3
公众号的乱局
其实追求真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如今的文章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商业故事;二是良叔杂谈。
商业故事中,我的材料都来自正式出版书籍,或者正式发表的期刊,可即使这样,也会被当事人投诉删文。
因为我要追求真实,写商业人物不能只歌功颂德,人无完人嘛,负面也会提到,但这让很多商业大佬不爽,警告函没少收。
其中有一位是我非常尊重的企业家,我那篇文章非常正向,只是指出他的一点小瑕疵,但就这样也被删了。
所以,你要明白,那些刻意塑造的公众形象,与真实之间还是有蛮大的差距。
我的良叔杂谈系列,更是删文的重灾区,说实话,很多文章我都不知道惹谁不高兴了,就莫名其妙的给毙了。
所以,创作者的领域被收的很窄,除了科普等垂直领域,基本上也就只剩下三类可写:
貌似热点八卦最好写,这大概也是大家聚焦在这个领域的原因。
很多教自媒体写作的人,也摸清了这类文章的套路,于是提炼一些公式,例如:
于是,一个小白也能东拼西凑一篇篇热点文,倘若拍短视频还需要点长相和音质,那么写自媒体文真的啥都不用,会打字,掌握点套路就差不多了。
这大概是门槛最低的创业模式。
只是这样的结果是,大家写出的东西,基本都一个模样,就靠惊悚的标题,把读者诓进去,味如嚼蜡后,公众号在读者心中也渐渐失去了调性。
而一些不错的观点、案例,一旦有人写出,就会被大家迅速拿走享用,出现在各种各样的文章中。
我不是说人家抄袭,人家那是采用,比如,我因为有篇比较火的文章,就成为了成千上万名自媒体人的朋友,他们在文章一般会这么写到:
这没啥不对,人家毕竟提到我了,但是这种玩法,让新鲜玩意也变得速朽,大众也对公众号失去了兴趣。
如果”采用”无罪,那么“抄袭”就真的可耻了,然而,当下环境对原创作者并不友好,如今短视频的知识类博主,有不少的文案,就是照搬别人的文章啊。
但由于媒体属性不同,平台不同,被抄者只能认栽。
现在还有一种鬼软件,能把别人的文章瞬间变成自己的文章,然后发在朋友圈里,深受微商们的喜爱,这事儿吧,也没人管,不知道是管不了,还是不愿意管……
就算是抓抄袭者一个现行,也很难搞,我以前文章经常被抄袭,就委托律师去查,经常一篇文章,能查出大几百个抄袭的号,证据确凿后,去起诉,然而,没多久,我就放弃维权了。
那些抄袭者,会死盯着我的公众号,不停地向微信团队投诉。
投诉的理由五花八门,虽然微信团队也会核实,但是很多时候那些人仍然会得逞。
那段时间,我的文章不是被删,就是留言功能被暂停,要知道这些都是要扣分的,哪天分扣完了,直接进黑名单,不就完了吗?
想想算了,只能让这些人继续抄袭吧。
这些龌龊的事儿,肯定会影响原创者的创作热情,以及个人品牌,但是没办法,现实就这样。
总之,在内忧外患中,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公众号终于开始走下坡路了。
4
最后聊一段
记得2017年,我注册公众号时,打开页面,跳入一句话: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当时也真的是这个目的,那时刚刚离职,要做咨询顾问,所以要打个人品牌,没想要靠这个赚钱。
后来,写了几篇爆款文后,粉丝蹭蹭蹭上来了,推广方也找来了,发现原来靠这个还能有收入。
于是,有段时间开始追求数据,追求流量,现在,时过境迁,绕了个弯,发现也许公众号的定位真的要小众化,给那些真心热爱文字的人。
在这个基础上,把公众号作为一种打造个人品牌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变现工具。
回想2017年,公众号正火,各种思想交锋,各种奇葩观点,各种表达手法,每每打开心爱的公众号,都像打开一个盲盒,不知道会收获什么惊喜。
然而,当我打开当年收藏的公众号文章时,发现几乎90%的公众号已经不存在了。
如今也很难看到让人心头一动文章,也许是在这个领域内,变得审美疲劳,也许是优秀的创作者,预见了颓势,转向了其他领域,也许是其他原因……
无论怎样,时代总是无情的,也许公众号最好的时代已经逝去,能不能迎来再次辉煌很难讲,但却想给还在坚持写公众号的人拱拱手,道一声:
-END-
作者: zimu
潘石屹最重要的秘密他没说
最近网上又有很多人说潘石屹跑了,很多人都没说到点子上。
潘石屹卖SOHO,虽然是从2014年开始的,但是2017年以前卖的基本上都是上海的物业。
比如2014年卖给携程的凌空SOHO、2015年卖给郭广昌的上海外滩、2017年卖掉的虹口SOHO和剩余的凌空SOHO物业。
坚定地看好北京是潘石屹商业生涯最重要的一件事。
但是逃顶艺术,才是潘石屹的财富密码。
潘石屹最重要的一次逃顶是在海南。
那是万通六君子崛起的年代。
万通六君子中,潘石屹最先认识的是易小迪。
1987年,潘石屹下海来到广东,两年后跟着一位老板到海南开砖厂。
当时易小迪带人到潘石屹的砖厂检查工作,结果连一顿饭都没蹭上。
易小迪所在的单位是海南体改所,1988年,冯仑奉命到海南组建海南体改所,招了易小迪和王启富,易小迪是人大的研究生,当时还没毕业,王启富是一家国营房地产公司的办公室主任。
当时那家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叫王功权,王功权吉大毕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省里头,他是在南下下海的火车上认识了刘军,两个人一见如故,约定好谁先找到赚钱机会,就要互相照应。
潘石屹、易小迪、冯仑、王启富、王功权、刘军六个人就是后来的万通六君子。
海南体改所仅仅坚持了一年就解散了。
后来易小迪在海南做起了印刷生意,去潘石屹的砖厂拉单子,两个人成了好朋友。
而冯仑带着王功权、刘军、王启富投奔了牟其中的南德公司,待了一年,冯仑做到了牟其中的第一副手。
1991年,冯仑从南德辞职又回到了海南,四个人加上易小迪、潘石屹成立了万通的前身“农高投”。
南方谈话之后,海南地皮率先迎来了一波暴涨。
在1991年6月,海口房产售价是每平方米1200元左右。六个人凭借着对政策的敏锐度,高息借贷1000多万炒地皮。
到了1992年6月,海南房产售价已经涨到了每平方米3500元。炒卖地皮成为了最快的暴富手段。
到了下半年海南房价涨到了3500元~5000元/平方米,农高投凭借炒地皮挣到了第一个1000万。
1992年年底,潘石屹从海口规划局得知,海口本地人口不到30万,而人均住房报建面积却高达50平方米。
不久后六个人就从海南楼市撤退,到北京成立了万通,成功逃顶。
这年,海口市地价从1993年最高点680万元/亩一路狂泻,三年后跌至约100万元/亩,跌幅达85%,基本上回落到1991年的水平。
“天涯、海角、烂尾楼”,一时间成为海南三大景观。
在海南逃顶,去北京生根,是潘石屹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决定了他的命运。
1995年万通分家,六个人平分了万通65%的股份。
最后潘石屹给公司发了律师函,称不同意就起诉。
分家后潘石屹拿走了北京的那块地,建了现代SOHO城,奠定了SOHO的根基。
潘石屹第二次撤回北京是在2012年。
2012年底上海办公楼的租金上涨了17%,而同期北京的办公楼租金上涨了74%。
历来搞房地产的,考虑租金收入属于不务正业。
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50个大中城市的租售比为1:611。
如果靠租金收回房价成本,大概需要51年。
但是潘石屹看重租金,属于没有办法。
早在2010年起,北京市出台若干政策,禁止商业散售,并逐渐加码。
潘石屹拿手的商业散售走不通了。
于是2012年8月,潘石屹宣布SOHO中国从“开发—销售”向“开发—持有”模式转型,以获得长期物业增值,当起了包租公。
而租金涨幅更高的北京,自然成了潘石屹的老窝。
2013年潘石屹开始卖出上海的物业,同年一口气在北京拿了七块地。
但是北京办公楼的租金并没有如想象中一飞冲天。
2012年北京的办公楼租金涨幅为74%,而2013年涨幅却只有10%。
北京的办公楼租金涨不动了。
2019年11月28日潘石屹说了这么一句话:中国租金回报率低得我都不好意思说。
话语之中透露着他对租金回报的失望。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潘石屹当地产商最成功的一点是,不借钱。
去年地产行业多了三条红线:
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上限为70%,净负债与股本之比的上限为100%,现金与短期债务比的上限为1。
但是SOHO的净负债率长期保持在20%以下,账上永远保持着100亿现金。
也正因为如此,潘石屹实际上是中国最有钱的地产商之一。
谈起房地产行业,大家总有一个误解,就是钱都是被地产商赚走了。
总以为房子盖起来就能挣钱,其实不然。
今年5月,杭州进行了集中土拍,滨江集团拿了5块土地。
股民问滨江集团董事长戚金兴这次能赚多少利润。
他回复了这么一段话:
在滨江团队精干高效管理下,公司融资能力强,融资成本低,品牌影响大,在这样的状况下,努力做到1%—2%的净利润水平。
地产商赚钱不是比谁规模大,而是比谁最能捂。
这一点没人比得上李嘉诚,1993年李嘉诚在上海浦东搞了一个别墅小区世纪雅园,2000年造好,出租了10年,到了2010年卖出的时候,小区房价从每平方米1万元涨到了7万元。
为什么李嘉诚不着急卖?因为李嘉诚用的全部都是自有资金。
李嘉诚不着急卖,潘石屹也不着急卖。
潘石屹旗下的项目基本都拿了十年以上,租金没收多少,还是靠土地增值赚钱。
从北京起家到逃离北京,潘石屹不是清仓跑路,而是落袋为安。
而潘石屹似乎早为这一天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大脑留在国内,肉身已经悄悄飞到了美国。
早在2005年,潘石屹就以“境外换手”的方式,将他名下的全部股份以馈赠方式转让给张欣。
这意味着张欣才是SOHO中国实际拥有者,而潘石屹的老婆张欣是一个美国人。
这两年,潘石屹的身边人出了不少事,除了一个爱放炮的朋友,还有一个爱放炮的儿子。
北京很大,但早在几年前就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潘石屹很难。
但是没有什么能够真正困住一个永远留一手的中年男人。
潘石屹的身上没有赌性,但是他却从房地产这场赌局中大获全胜,成功上岸。
潘石屹2014年说过,他一直坚信的商业趋势有三个,一个是芯片的摩尔定律,一个是通货膨胀,另外一个是城市化进程。
上海的人口拐点出现在2015年,北京的人口拐点出现在2017年,这些都是朴素的商业智慧。
但是他最重要的人生智慧还没说,那就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j6tCcXWZc-KvkFSv-M8dFg
洪灝:大宗商品和价值板块长期上行趋势才刚刚开始
“长期来看,大宗商品和全球价值板块长期上行的趋势,其实才刚刚开始。”
“从300年的维度上来看,我们看到了三个半的长波,每一个长波都跟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有非常大的重合,我们很可能处于第4次或者第3.5次工业革命,这个工业革命是以科技,是以创新为代表的。”
“其实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化导致的,也就是说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它在根本上决定了经济周期的波动,也决定了各类资产的价格”
“我们选择非周期的价值板块,因为价值板块的均值回归还没有完,非周期板块主要是因为周期性板块的强势和经济周期进入了一个峰值,所以接下来非周期应该有所表现。”
【“浪潮之年、中流击楫”扑克财经2021大宗商品年中线上策略周】正在火热进行中!27场重磅智咖专业分享,连续一周每天为产业和金融从业人士带来智慧盛宴。6月16日下午首场直播由交银国际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负责人洪灝主讲,扑克财经整理了演讲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周期性强势正在见顶,这个周期会不一样吗?

周期 vs.价值:价值将继续走强


大宗商品和价值板块长期上行趋势才刚刚开始


如果全面关停课外培训班会怎么样?
取消培训班真就这么香吗?不见得。
教育界发生一件大事。
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正式成立。
最近对教育培训的相关传闻挺多的,大多是谣言。
但背后对应的是一股汹涌的民意,就是对校外教育培训的强烈不满。
各类传言下面,点赞率最高的往往是“取缔一切校外教育培训机构”。
太多家长痛恨补习班了,花钱,费力,全家无比痛苦。
而家长们对教育的追求,也被评为内卷。
中国的高考,打的是排名战,不是水平战。能不能上好大学,与你的水平无关,只与你的排名相关。
既然是排名赛,本质上就是竞争稀缺资源,那各家家长使出吃奶的劲,花大钱去校外辅导,目的只有一个,在高考的排名战中一举超越竞争对手。
校外教育培训机构,本质上是家长们厮杀的战场。
校内教育,大家接受的东西都一样,那我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呢?咱换个战场比,比钱多少,比父母辅导能力,比管理孩子的能力。
这个厮杀战,不是以班级为单位展开的,而是以省为单位展开的,即使你在班上第一名,也没用,你要拼的是全省第N名。
而指挥这场战役的,是高考。
一考定终身。
在北京,有家长花数百万买学区房,有人上培训班年支出超过十万。
十年前,学大教育一对一辅导曾收取过上百万一个人的天价。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疯了,为了孩子的教育,这么大的投资值得吗?
值。非常值。
如果你考进211,985,大部分家长的投入就基本回来了,因为这样的大学生均年经费都是几十万。比如复旦大学,年支出经费就八十亿,如果按学生数量算,人均一年十六万,但学生只需要交几千块的学费。这个经费还没有计算土地,因为很多大学的土地是免费划拨的。
你进了好的大学,相当于你可以享受到巨额的财政补贴。
如果读到博士,总补贴金额没有一百万,也有大几十万。
这还只是读大学时享受到的。读完大学呢?海外留学,国内公务员,国内名企,一生下来,收入可能与普通大学毕业生相差千万级别以上。
这么大的产出,当然要拼。
当然,教育这种东西,投资回报率是一种概率,读北大都可能读成废材,人不是工业品,偶然性因素很多。
但人决策行动时,都需要面向不确定性,进好学校有好前途,这是大概率。
既然概率高,就值得追求。
那网上取消培训班的要求出现会缓解这种竞争吗?
有人想象了这么一幅美好的画面,从此孩子们的竞争只发生在学校的课堂里,下了课没作业,然后开心的玩耍,然后父母晚上不再痛苦,不再逼孩子写作业了,不再接送孩子上培训班了。
这美好的一切真的会发生吗?
假设有一天真发生了。
张三他妈发现,张三班上的同学回家后全在打游戏,看电视,她一下就欣喜若狂,什么是机会?对手放松,那就是我的机会。
没有校外辅导班,好办,咱把老师请回家,一请请三个。晚上六点到十二点,每个老师两小时,小样,瞧我家张三,那分数蹭蹭蹭地往上涨。
张三他妈刚刚高兴了半学期。李四妈妈得知了这个消息。
就你家有钱?你请的起,我就不能请?我能把985的位置让给你吗?不行。
你天天晚上请,我就天天晚上再加上周六周日全请,全排满。我怎么可能竞争不过你?不就是比钱多吗?比房子大吗?老娘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
再过几天,全校家里有条件的全部都把一对一家教老师请上了,由于需求旺盛,普通的一对一老师的价格从一小时二百上涨到一小时三四百了,优秀的一小时涨到五百了。
然后家里困难一点的学生家长面对这个情况就傻眼了。
原来可以上培训班,一个老师教二十个孩子,我一小时八十一百就行了,现在我得花五百一小时,咱家穷实在是花不起啊。
取消培训班,意味着原来小班制教学全部要换为一对一家教模式,这就造成了供给不足。
这时,所有的在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生们,将疯狂地冲进家庭成为家教老师,哪怕挂科,也要疯狂,月入上万,谁不干?
而三四线城市的家长将无计可施,就算出的起钱,但优秀的人才都在一二线啊。
农村高中,就不要想了,集体躺平吧,除了个别天才,你就别指望了。可能当地最好的老师全跑到一二线城市当家教去了,五百一小时,一晚上可能上千的收入,还呆在五线县城和农村做什么?
这时,中产还有新招。培训老师太贵,我就从需求方转为供给者。
这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说,如果滴滴一公里涨价到二十块,你去十公里外的公司上班要二百,那你会干什么?你会辞职去开滴滴,你会从消费者转变为供给者。
中产家庭面对这种情况,会让知识水平较高的妈妈们离职,在家成为专职老师,白天就自学课程,天天在网上听名师讲课,晚上就自己亲自动手教小孩。
相当于这个妈妈每晚四小时的工作收入一千多。
鸡娃大战将进入贴身肉搏的程度,以至于不少妈妈们在孩子高考完了,立马就变身职业家教了。
而富人将轻松用金钱将穷人打败,知识分子中产阶级孕育出一批比学校老师还牛的家长型家教,而四五线小县城农村的学生,则集体躺平,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下了课就和父母进行吵架素质训练,教不了,就只能骂了。
取消培训班真就这么香吗?不见得喔。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ONE2iOa6yh-2kH__AFO2tQ
教培行业是要黄了吗?
作者:刘润
来源:刘润(ID:runliu-pu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