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hzkzk
作者:司雯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49ZrrMukIIihgj_jAVudA
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ID:fhzkzk
作者:司雯雯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S49ZrrMukIIihgj_jAVudA
今天讲一个毁三观的故事,关键这个故事还是真的。
【1】众所周知,我们都知道日本是少子化、老龄化很严重的国家,毕竟发达国家都有这个问题嘛,日本也一样。
【2】众所周知,日本对二战罪行的反思,是没有诚意的,靖国牲社还存在就是对亚洲人民最大的侮辱,这一点也是经常让中国人、韩国人反感、恶心的。 【3】但是未来,日本军国主义可能会从根源上消失,还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下面,故事开始:
2018年4月的时候,日本NHK电视台报道了一个有趣的新闻,那就是在日本的宫崎县的学校里面,发生了让日本震惊的一幕。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日本年轻人爱躺平不生孩子,所以日本长期少子化,于是日本学校的生源就越来越少。
同时中国人对顶级教育资源的追求非常坚定,于是在日本九州宫崎县的高中里面,画风就变成了这样:
当地高中学生90%是中国人,看图,画面感非常清楚。
学校的学生里,167名是中国人,只有16名是日本人。
每天学校早上开学的时候,日本校长就带着中国学生唱国歌。
唱中国国歌之前,日本校长会用不熟练的中文,充满敬意的大喊一声:“同学们,对中国人民深表敬意!”
但是校长不会对旁边人口稀少的日本学生说…甚至学校的官方语言都已经变成了汉语。
然后就开始唱《义勇军进行曲》:
随着嘹亮的歌声,和我们的红旗一起,在日本宫崎县上升起,旁边的日本学生非常尴尬,有一种失魂落魄的感觉。
当着这些日本学生的面,中国学生们唱出了: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
日本学生听着非常尴尬,抵抗鬼子?那我是什么?
仔细看下图:左边的日本小哥眼神中有一种不甘的无奈。右边的日本小哥则完全放弃了,有一种“好吧,你们赢了!”的垂头丧气感觉。
偶尔有日本同学瞟一眼旁边的中国学生,也是战战兢兢地、谨小慎微。
因为旁边的中国学生,如同军队一样气势威武雄壮,国歌震天动地。
即使是在日本的国土上,也体现着一种犯我中华者,虽近必诛的霸气。
是的,这个学校是绝对的亲华土壤,如果有日本军国主义的幽灵,可能会遭遇物理层面的天降正义来清除。
本来这个学校因为日本年轻人躺平,不仅不生三胎,连一胎都不生,已经快倒闭了,运营不下去了。
但是突然有一天,日章学园的校长灵光一闪,如果我不能为日本培养强大的精英人才,我这一身的教育才华不就浪费了吗?
我干脆就去替伟大的中国培养国家栋梁好了!
我找不到日本人教,但我可以教中国人啊?
于是对华招生就开始了,在中国长春市附属中学开始招生,结果非常令人满意!
因为中国这边高考竞争压力大,而日本这边少子化危机严重,很多优质的大学都非常缺人,完美互补。
于是迅速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涌入了日本日章学园,成为了学校的主体人口。
因为日本实在是生育率太低了,所以导致了一个令人震撼的结果,那就是学校勤奋的中国人,全部都上了日本的重点大学,你没看错:升学率是百分百。
要淘汰学生,起码得有人多余,才能淘汰吧?
日本人都不够了,怎么淘汰?也不是说完全没有淘汰,只是程度太低了。
结果更多的中国留学生大军蜂拥而至,就好像闻到了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开始分食“猎物资源”。
日方学校领导开心的笑了:我这生源,稳了,当地日本人就是从今天开始不生孩子,也无所谓了。反正用中国人替代就好了,宫崎县没有日本学生,太阳也照样升起。
不过偏右翼的日本人评论这件事,是一片哀嚎之声:
翻译:看到了看到了。不仅不唱日本国歌,唱的还是中国人民的国歌…这是世界上头一回吧?
目前日本人口什么情况?在2020年,日本出生872683人,日本总人口一亿多,现在出生人口只有八十万。
那么日本现在有多少华人?答案是一百万左右。
我在说具体一点,日本首都东京有多少中国人?2019数据是:21万中国人。
东京总人口是:1392 万左右,差不多是百分之一,你如果在东京街头随机抓一百个人,他们可不一定全是鬼子,里面起码有一个是中国人。
看起来不多?假如我们大城市一百个人里面,就有至少一个日本人,你怕不怕,你会觉得少吗?
当然说中国人全面占领了日本,那是日本右翼夸张了。但是就日本局部来说,华人确实已经很多了,部分小地区已经成为主体。
再回到日本宫崎县的这个学校,当NHK记者问校长,是否要加强对日本学生的招募,这个日本校长一脸不屑:就是我不需要你们了的表情。
其实不仅仅是部分日本学校里面中国人多,在某些领域,甚至还出现了这样一幕。
日本政客都是有自己选区的,可人口萎缩啊,于是日本政客就琢磨:这日本人投票也是票,中国人投票也是票啊!
如果赋予日本华人政治权利,而我是呼吁并实现这一政治结果的英雄政客,那他们肯定投票给我啊,我不就有选票了吗?你说妙不妙?
你如果从日本政客角度想想看,是有道理的!日本有一百万华人啊,如果这些人都有了政治权利,可以参与把握日本政局,不就多了一百万张选票吗?
所以这方面日本政客分裂了,一部分偏左的日本政客坚决支持华人参政,日本右翼则坚决抵制。
比如在2009年-2010年,日本民主党的建党公约中曾明确提出支持永住外国人获得地方参政权,当时的日本民主党干事长小泽一郎与当时的首相鸠山由纪夫,都表示了大力支持日本华人参政。
最早这个事在2004年,就被日本党派提出来了,毕竟日本人口萎缩很久了,他们眼馋日本华人的选票啊。【注:华人是日本外国人中最大的群体】
甚至后来条件宽松到了,无需入籍,就可参政
你细看新闻,你会发现:部分日本政客几乎就是步步为营在推进这个事,最终到2010年达到高潮,不过还是功亏一篑,给日本右翼势力斗下去了。
哎!我们差一点就可以控制日…不对,说错了,是差一点,日本华人的合法权益就完美了。
目前这个事还没有成功,主要是日本右翼势力也不小,但是部分日本政客没有放弃,一直在推进。
按照目前日本的生育率来看,日本人是把握不住日本政局的,日本偏左的政客推动华人参政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公知不是喜欢吹捧日本是亚洲民主典范吗?经常黑我们不是票选制度,我说我对国内票选没兴趣,但是我想去日本选一把过瘾啊。
日本选民不够,可以用外戚来…不对,说错了,是用中国人来凑嘛。
希望这个事日本左派可以步步为营推进成功,毕竟日本是一个民主国家,一切也都符合日本法制。
希望我们中国人有一天,可以在日本合法的把靖国牲社给投票核平。
在2010年6月3日,因为外国人参政这个事扯皮,日本甚至还发生了这样滑稽的一幕:
援引观察者网报道:日本埼玉市议会讨论有关外国人参政问题,坚决反对外国人参政的议员吉田一郎,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模拟了一下外国人参政后议会会出现的场面。
这个议员用中国各地方言喊着:
“所有大宫人民团结起来,打倒浦和帝国主义!”
“乡亲们同胞们!我们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他这个行为艺术讽刺的目的,和川宝有句名言很相似,特朗普曾经说:“如果我输掉大选,你们就得学中文了!”
这个日本议员的意思就是:如果让日本华人有权参政,那我们就等着变成日本省吧…类似这种感觉,但是我觉得他表现的太夸张了,我们中国不干涉外国内政啊。
当然,如果日本外国人参政法案通过,那中国人参与日本政局,也就不算干涉内政了。
都是家人了,还有什么隐私可言?你家就是我家。
当然,我家还是我家。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i8tip0IRRDqycrI2KC-FcA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kWH4wnD_pTAJFdEf_-gw3w
这两天有个大新闻,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教育部成立了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要对课外补习出手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三胎配套政策开始逐步出来了,教育行业资本化也即将结束了。
01
前段时间我们搞三胎政策的时候,大家都在讨论的话题是,生得起也养不起。
这不,三胎配套措施来了。降低家庭教育开支,就是三孩的配套政策之一。
是什么原因让大家生得起养不起呢?是奶粉太贵还是学费太高?
都不是,养不起的核心原因是教育成本。
说起来我们国家从小学到初中,都是义务教育。就连幼儿园,国家也在大力投资建设公立园。
可为啥大家觉得,教育成本不但没降低,反而越来越高了呢?
问题出在资本不断涌入的课外补习上。
拿表弟家为例,他们家娃上幼儿园一个月学费加伙食也就1000多,现在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不花什么钱。
但是算算课外班,每年花在课外补习的支出,都超过了10万。线上的线下的特长的学科的,加起来可能还不止。
如果说去特长班,还能说是为了让孩子培养个兴趣爱好,那么学科类就是纯粹的教育军备竞赛了。
他们家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参加了语数外三个学科补习班,还有什么线上口语班。
本来表弟也在说,一年级孩子有啥补课的必要,我们那时候还每天在外面野呢。
可去了班里一看傻眼了,几乎全班所有孩子都在补,你不补就成了班里的差生。
要知道小学那点东西其实并不多,对小孩来说学习一小时和三小时,熟练程度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别人在补课的时候,你家孩子在外面玩,考试成绩的差距就这么出来了。
然而这些提前补课对孩子未来的成长有什么意义么??并没有。
只是让你孩子提前学了高年级的东西,比如一年级的孩子学了二年级的课。
看似在进度上超前了,但是这个超前的距离会随着年级的增长,逐步的减小。
除非你家孩子是那种智商天赋超群,能14岁上少年班那种,才能永远比别的孩子超前。
不然等到高年级,你就会发现这点超前完全没啥意义,只是大家单纯的在内卷。
这里很好笑的是,因为孩子开始学习特别早,在课外补的各种课太多,甚至有时候会让家长有种错觉。
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在三四年级以下,家长很容易觉得自家娃是个天才。
因为家长的观察样本不够,再加上培训机构销售训练有素的忽悠。家长看了自家娃超出同龄孩子的表现,就会有这种错觉。
不过通常过了三年级,天分不足但是通过努力,之前显得出挑的鸡娃,会出现第一波均值回归。
因为提前补习和鸡血带来的优势,会出现明显减弱减弱,初三以后又会出现第二波均值回归。
就像下面这个图上画的一样
这个阶段的家长,特别容易情绪崩溃。尤其是那种全职,把所有心血都花在孩子身上的家长。
当然了,这个变化主要发生在中等资质的孩子身上。如果孩子是天生牛娃,也确实不会有啥影响。
这个事情我们从统计数据,也看得出来。家庭教育专家,清华大学教授王晶,曾经对清华500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调查以后发现。
这些孩子能考进清华的核心原因,并不是因为家庭教育投入很大,或者个人有多鸡血努力。
主要是他们的平均智商,处在129-131之间。先天禀赋的差异,靠后天努力是弥补不了的。
02
大家都说拼命补习,是因为现在孩子竞争激烈,读书考学实在太内卷了。可读书内卷这玩意,也不是现在才有的。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学生读书更加内卷,因为学生录取的数量实在太少了。
按照当时的年度人口出生比例,就算大专录取人数也只有1%,考上的难度基本和今天的985类似。
不过当年读书考学虽然内卷,但是大家却没有现在这么重的经济负担。
那时候的学校只是通过延长学习时间,增加练习的难度和强度。再通过班级和年级排名的方式,来增加竞争性。
校外也很少有专门的辅导机构,就算有一些老师补课和家教,价格也不高。
再加上学校里那时候还有早自习和晚自习需要上,所以孩子基本也没大量的时间精力,跑到校外去补课。
现在虽然从小学开始,就天天告诉你要给孩子减负,也没有小升初考试了。
然而这种减负,只不过是把学生在学校的时间缩短,作业留少。
看起来大家是不竞争了,可是孩子依然还要中考啊,选拔的标准并没有变。
中考50%的分流率,意味着每年出生人口里有一半孩子,是要被分流到职业学校的。
去了职业学校,不光意味着孩子未来会去做一个蓝领。更让家长担心的,是职业学校的学风和管理问题。
15-18岁的孩子正处在青春期,是最叛逆,也是荷尔蒙最旺盛的时候。
送到管理差的地方,培养出来问题少年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所以多数家庭条件还过得去的人家,是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走职业学校这条路的。
最终的结果就是虽然国家在不断减负,但是孩子们却不得不从小,就开始教育军备竞赛。
因为想要在中考不被分流,就必须去教学质量高,能掐尖的好私立学校。
为了能去私立学校,就要从小学就开始教育军备竞赛补课,因为好私立是要考试才能去的。
减负以后影响最大的,是那些资质中等的孩子。因为他们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如果教的简单的话,不补课就考不出来。
要知道多数小孩的资质,都处在中等水平。对这些孩子来说,应试训练就是能提高他们的考试成绩。
公立学校虽然在大幅度减少应试训练,但是高中大学的录取和考核标准,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
既然学校不提供了,那家长只能花钱自己去买。在经济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多买点应试训练。
这等于是经济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家长,给自己孩子加个外挂。
在这个背景下,课外补习的需求自然激增。这批中等资质孩子的竞争,也变成了家长财力和时间的竞争。
多数人这时候理性选择,必然是少生精养,把资源投入一个孩子身上去。
期待子女能在教育中杀出重围,最终拿到一个对得起教育投资的卖身钱,
这也是我们在啊《生育率问题的终局》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在家长的焦虑之下,课外补习这块肥肉很快变成了资本的红利和风口。
资本的加持之下,培训机构打出的口号就是:你不来,我们就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
通过不断的给家长制造焦虑,来不断降低孩子内卷的年龄。
这个阶段课外教育的价格,也跟着这些中等资质的孩子补课需求的上涨,在大幅提高。
最后不断提高的补课成本,让免费的义务教育成为笑话,也让养育孩子的成本变得异常昂贵。
这等于是给家庭增加巨大的教育支出的同时,从侧面拉低了大家的生育意愿。
一个孩子一年义务教育的学费确实没几个钱,一年的生活费也没几个钱。
但是一年的课外教育费用,却是学校学费生活费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而且各个培训班距离也比较远,需要有家长陪着上课,接送孩子,这个特别耗费时间精力。
这也是为啥很多老人退休以后,还不得不跑去给子女带孩子,帮忙各种接送。
要是老人在异地或者身体不太好,没办法帮忙的话,就需要一个全职家长做这个事儿。
不管从时间还是金钱上来说,这个成本对多数上班族都是难以承受的。
很多家庭在权衡利弊以后,最后的选择只有一个,不生不养。
这也是为啥我们之前总说《生育率不断降低的本质是经济问题》。
03
这两年家长购买应试培训激增的需求,也带动了资本的大规模入场,这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教育行业的生态。
对教育有了解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老师之间的水平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同样的知识,有些牛逼老师讲出来就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下面的孩子一个个听得也很专注,像打了鸡血。
有些老师讲出来的东西,就让人直打瞌睡,特别的枯燥乏味,让人完全听不下去。
以前想遇到这种牛逼老师,往往要撞大运。更不可能在同一所学校里,出现很多老师都是这个水平。
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了,在家长强烈的补课需求推动下,很快有人发现这是个发财捷径。
所以他们从大资本那边融资以后,开始到处花大价钱挖这种牛逼老师,把这些老师聚在一起。
通常这些资本加持的大培训机构,给牛逼老师的年薪,大多都能超过百万。
这些培训机构的思路也非常简单,既然这么多家长培养孩子都愿意下血本,那么花大价钱挖牛逼老师,是不会亏的。
挖来牛逼老师以后,最终机构们花掉的钱,都会由这些愿意在教育上投入的家长门买单。
对老师们来说在哪儿工作不是工作,自己也有老婆孩子要养,也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
在牛逼培训机构拿几年高薪,基本能顶自己在公立学校干一辈子了。那还犹豫啥,当然直接过去了。
演化到最后,就是牛逼的培训机构好老师越来越多,公立学校被挖了个干净,成为培训机构的黄埔军校。
学生们要是想听这些好老师的课,就得出比公立学校贵几十倍的学费,花个几十万一年。
这时候公立学校就变成了摆设,培训机构却变成了真正的学校。最好的教育资源,慢慢也就变成了有钱人的专属。
这一点从985和211这些高校里面,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我们也能看出变化。
现在你去任何一所好点的985大学看看,基本上那边大多数新生都是城市来的,农村和小地方来的非常少。
拿清华大学来说,2019年在内地 招生的3400名学生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数量是656人,占比19%。
除去学校通过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学生,裸分考上的只有379人。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针对贫困地区的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清华的农村生源比例只有不到一成。
1978年到1998年,清华北大这些名校的农村学生超过三成。2000年以后就变得越来越少,逐步降低到不足一成。
当然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清华北大,而是遍及所有的985高校。越是好的大学,农村学生就越少。
农村学生比例不断降低的原因,也很简单。现在手里有点钱的中产家庭,通过培训加筛选模式,不断拔高了底层的上升难度。
因为优质的课外辅导班和好的老师,确实可以让天赋一般,但家境富裕的学生提高成绩。
城市里教育水平本来就比小地方好,再加上有这种牛逼培训机构辅助考试技巧,等于给孩子加了外挂。
可大家考的卷子是差不多的,教学水平和考试技巧的差异却这么大,最终啥结果想也想得到。
多个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基层到中产的上升通道是必须维护的,只有这样人们才相信个人奋斗可以改变生活。
通过高考进入一所不错的大学,就是广大农村学子的那条上升通道。
因为学历是这些孩子的敲门砖,有了这块砖,就可以和那些含着金钥匙的人,勉强挤入同一赛道了。
如果这条路被打断了,那么这些出生在农村的孩子,也就彻底没啥上升希望了。
对我们国家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考虑一个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大家考着一样的试卷,但却接受着这么大差异的教育,这批基层孩子能胜出才怪。
我们总是说要给基层一个上升的通道,不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嘛。
所以我们才看到,国家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农村学生的专属优惠政策。
比如自强计划和国家专项计划,维持着农村学生进入名校的比例。
而且大家都补课这个事儿,不光关系到一个公平的问题,还影响到了大家的生育意愿。
我们前面也说了,大家生育意愿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开支太大,尤其是补课和学区房的费用。
高昂的教育开支让大家觉得生了也养不起,要是自己能力不强,说不定生出来还是人民币玩家的道具,自然就没兴趣生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家出手整顿资本介入教育和补课,甚至整改学区房是必然的趋势。
这里肯定有人要说了。既然大家考试这么难,又都想上大学,就不能让大学继续扩招嘛。
尤其是这些985大学,为啥就不能扩招呢?上好大学的人多了,全民素质不也就提高了嘛。
如果真这么搞,不过就是把问题继续往后拖,因为社会并没办法给这些大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
这两年为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还不是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
八十年代大专毕业,就能找个不错的工作。千禧年扩招以后,变成了本科以上学历。
扩招以后的大学生能逐步消化掉,是因为千禧年以后我们加入了WTO,经济增速非常快。现在经济增速慢下来以后,大学生供应显得越发过剩。
好一点的企业基本要求211以上学校,就连你研究生面试,可能都会问你本科在哪儿读的。
原因就是现在大学生太多了,社会上需求又不足。通过提高门槛,才能降低筛选成本。
在这种情况继续扩大招生规模,已经变得完全没有意义,只是把问题往后推而已。
这一点之前我们在《为啥现在所有专业都在劝退》里面,已经详细讲过。
尾声:
可以预见的是,目前对课外培训的一系列打击政策,不过是前奏而已。
在鼓励生育的背景下,未来国家会将婚嫁、生育、养育和教育作为整体考虑。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不管是基础医疗、基础住房还是基础教育,都会变成微利行业。
前段时间医疗集采杀价,大家应该都看到了。房地产企业抱怨现在利润很低,大家也看到了。
现在只是轮到教育了,未来教育行业大概率可能发生的情况是:
教育培训行业会遭遇连续重锤,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的供应量会加大
教育行业的资本化基本走到了尽头,学区房的概念会被逐步打掉。
另外还有几件事,我们觉得也可能会在教育行业发生,这里也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学生的在校时间大概率会被大幅延长,家长用不着每天还没下班就急吼吼的,想着去接孩子了。
其实当初课外班之所以会泛滥,很大程度上也和孩子们放学太早有关。
小学生三点钟就放学了,他不上辅导班还能去干嘛,总不能大街上溜达吧,现在等于补上了这个窟窿。
二、义务教育阶段补课会被严格限制,家长未来可能不用来回折腾,跑各种辅导班了。
目前的江湖传闻是,学前的任何学科培训可能都会被禁止,中小学生周末和假期的补课也会被限制时间。
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想报学前教育的家长,现在就不要给孩子报任何学科培训的班了。
应该很快就不许搞了,一切都等到9月1号新政落地以后再说吧。现在报班付了钱,你的钱都不一定能退回来。
三、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审批,会逐步被收紧。看新闻这两天四川不就已经暂停审批了嘛。
在政策的严格限制下,新办的K12教育相关企业,未来上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另外就是,线上教育培训的资本热潮,在这种背景下也要结束了。
最近我们最大的感受就是,线上教育跑来公号要投广告的变少了。
可能这两个月线上教育的从业,也感到了一丝危机,因为不少企业开始裁员了。
所以投资教育股的要注意了,政策风险是目前最大的风险,暂时不要随便出手。
当然了,这个事儿我们3月在朋友圈也提过,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
在这种情况下,家里有点钱天资又一般的中产孩子,是最难受的。因为他们不想被分流,之前靠的是课外加码。
补课被严格限制以后,等于是动了中产的蛋糕。这时候你要么和大家一样拼天赋,要么多花钱偷摸去搞一对一,这玩意开销可就大了。
因为全国每年能上985和211的学生名额是一定的,高考的要求也没啥变化。
但是最近几年这些学校的录取名额,却通过扶贫指标大量倾斜到贫困地区。
所以非贫困地区的中产教育指标,会是缩水和竞争非常厉害的。
观察多数中产家庭的人生轨迹,可以说都是很类似的。通常从爸妈和爷爷奶奶都在体制内,或者著名外企民企。
孩子后面都会上不错的民办学校,或者准备了学区房。爸妈也都是鸡血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搞补习。
这些孩子以985和211为目标奋斗,最差也要努力考上个二本。
二本及以上学历到手,通行证就有了,家里关系用起来,继续体制内著名外企民企的轨道
为啥只能沿着这个轨迹走呢?因为不会投资,也不会做生意。
其他谋生技能好像也没有,只能走父辈的路,好好读书,拿个学历打高级工。
未来如果课外补习不能像以前一样大规模搞,变成了大家一起拼天赋。
这批中产家庭孩子之前熟悉的路径就被打断了,可能很多都要抓瞎了。
这里肯定有焦虑的家长会问,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其实这又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家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创造机会就好。优秀的孩子如果天赋足够,需要的也只是机会。
如果孩子天资不够,那就去学个技术,起码有个谋生的手艺保底。
另外就是家长多努力一点,多赚点钱。毕竟家里的积累和资源支持,才是孩子过得好不好的关键。
其实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前在那篇《拼娃的正确姿势》里,讲的已经很明白。
在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单纯想让孩子通过拼教育过得好越来越难,多数孩子还是要靠父辈的财富积累。
因为按照泊松分布,遗传基因和表征都不是严格的因果对应关系。上一代能稳定遗传给下一代的,就只有财富。
其他类似智商、颜值、身高和性格之类的东西,完全要看上帝掷骰子时候的心情。
所以与其焦虑的鸡娃,还不如自己多努力一点,提高自己的占坑能力,多积累一点财富才是王道。
要知道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因素很多,教育背景只是权重很低的一项。
从过往经验看,权重最高的,其实是爹妈的身价、地位还有基因。
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言传身教的影响,和长大以后能给予的资源支持,才是最重要的一环。
全文完,
转自微信公众号:炒股拌饭。”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1hjFiK2XXw846z_3mhjl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