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小时20块钱左右的工资水平是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

 

上方孔氏心学关注我

这两天在网上看到关于山东临沂大学邢教授跑一个月外卖就是为了写文章的话题。

 

看到这我就想到了我之前跑外卖时候的情景,我在18年的时候跑过几个月的外卖,当时是跑的美团众包,还需要参加一个培训,加入同城众包。

 

当时也没有什么经验,基本上早上出去,跑到中午以后电瓶就没电了,下午就回去充电。

 

也是刚跑,每次我只敢同时接两个单子,加上对地方的道路并不熟悉,这也导致了各种的超时。这也导致差评和各种的投诉。

我还是挺佩服专职送外卖的,有大神一个月跑两千单以上,其实跑过就知道,看上去很容易,但是谁跑谁知道,真的没那么简单。

 

我当时跑的时候,一天十几个小时也不过40单左右,收入的话是5千多。我跑了大概一个月多一点,不是我不够努力,实在是没那么多单给我跑。

 

全年无休,折合算下来的话,每个小时不到20块,各种的抄近路,闯红灯,碰上雨雪天气的,说直白点,拿命在换钱。

 

其实据我了解,日本送一单外卖的起价就是32元人民币,而北美是6美元,而我们则是2块到6块不等。还需要感谢老板。

抖音上有个华人在美国送外卖,别的外卖员一个月赚三四千,他每月赚上万,为什么?

 

他以前在国内就是送外卖的,把在国内送外卖的经验拿到了美国,拼命送。

 

一天十几个小时,别的外卖员下班回去吃饭睡觉找妹子了,他还在送。

如果美国有几千万他这样的人,你们信不信会把整个外卖员产业给干到最低工资线?

就底层劳动者的收入而言,日本是国内的8-15倍,北美是国内的10-15倍。

而看看我国的工厂工人的工资也不过每小时25左右,碰到年前业务需求大量需要人手的时候,30块钱每小时己经是极限了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打螺丝”和“搬砖”成了遍布网络世界的梗,代表一些重复劳动,收入不高,没有多少上升空间的工作。

 

之所以这么有共鸣,主要也是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干的都是这样的工作,不想干,却没得选。

 

相应还有说法叫“进厂”,指那种在工厂里的计件或计时工作。这就比较常见了,保守估计都有一两亿人在做这事。

 

除了月薪只有4000-5000,如果是靠自己的话,基本上是买不起房子的。

 

也许你会说你出身卑微,学历低,没有背景,能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长期混个温饱就很不错了。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认为你在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你认为你能用5000元的月薪过上好日子吗?你认为你能用这些碎银子养家吗?

 

其实这些进厂的人有几个共同点就是:经历和学历都差不多,出身经济不太发达地区的农村或者小镇,因为各种原因比较早地离开校园。

 

在中专或高中混了几年,就和大家一起离开家乡,加入了打工人群体。

 

这也是绝大部分人被迫唯一的选择。

 

还有很多年轻人早早的辍学外出打工,后来受不了离开去干别的。

 

然后又因为各种原因干的不好混不下去了又再回到厂里继续“打螺丝”和“搬砖”。

厂里的基本工资只够活命,想多挣钱都靠加班。

 

所以前不久比亚迪工人因为单子不够,加班时间少了,很多人离职就是这个原因。

 

而且厂里对工人们的一个惩罚措施,也是不让工人加班,如果经常不让加,基本上他很快就得离职了,因为赚不到啥钱。

今年的就业环境不好,很多企业都开18甚至16的时薪。

九月份工资能高一些。因为每年寒暑假学生们就会去工厂赚钱,他们要得少,把工资给打了下去。

 

等到九月份他们回去上课,劳动力市场一下子少了一堆人,剩下的工人工资立竿见影就上去了。于是不少人等工资低的时候他回家待着,等工资高了再出来。


我有位粉丝私信我说:他在深圳打工,底薪2360,换算成时薪的话等于每小时13.4。

 

周一到周五的加班是1.5倍工资,周末是双倍,一个月有八天周末,22个普通工作日,一天一小时就餐时间,两班倒,一天11个工时。

 

也就是你的工时为(8小时+3小时×1.5倍)×22天+8天×11小时×2倍=451,工资为451×13.4=6043.4,如果有点福利的话,当月工资还高一些。还是无休的情况下。

虽然一直在说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和工资,但是实际上到工人手中的工资基本还是和以前差不多的。

 

有的工厂甚至是更加的恐怖变相的降低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还有的工厂是想各种的办法让老员工辞职然后重新招一批新员工,降低生产的成本。

不过也没什么办法,生活还是得继续,如果有建议,还是希望国家能推动社会透明化,让食利阶层少一些,给基层让一让利,慢慢把基层收入提上来。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u_qhhO9FVjlhIH585AZVjg

中国医院,为何堕落?

作者 | 万连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最近,医疗反腐这件事搞的很大,几乎让半个医疗界闻风丧胆。

各大医院贪污腐败案相继浮出水面,医疗内部开始广泛的自查自纠和相互检举,规模之大,史无前例。

不客气地说,国内的那些个医院有多贪,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谁还不生两次病?

每当你拿到手上的账单时,都会发出感慨,现在的人真的病不起!

全国1.2万家公立医院,到底有几个是干净的?

对积怨已久的广大民众来说,医疗反腐当然是件好事。

但遭到了少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好大的口气,这是把自己当华佗、张仲景了?

请问您多少年没到过一线了,还操得动手术刀么?

就是因为这些人无比自负又贪得无厌的人,才导致了多少医疗事故和病人痛苦。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初至8月7日,全国至少有168名医院院长、书记等主要领导被查,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
滑动查看↓↓↓
以上这一大片,每一个名字,代表的都不只是他自己!

代表的是一家医院的全体职工,代表的是无数的病人。

很多人省吃俭用、东拼西凑借钱来看病,却被某些人掏进荷包,不知道干什么勾当去了。

请问,这些院长和书记,在贪污期间导致的医疗价格上涨,能不能把钱退给老百姓?

其次,这些贪污的钱,不管要回来多少,能不能公布一下?

这些钱,最终去了哪里?

别只是从一个口袋,进了另一个口袋……

 

01

关押权利的笼子,烂了

曾经有一段时间,非常焦虑。

打听到医院的心理科可以做心理辅导,于是我预约到了科室。

医生简单问了几个问题,根本没打算再多听我说些什么,就开出一大堆单子。

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脑电超慢什么什么的……

起初我也有点疑惑,为什么心理测试要做心脑电图血常规?

只是出于对医生的信任,也没说什么,乖乖去交钱。

做完以后,拿着结果回诊室找医生,以为终于能做心理辅导了,结果医生却要给我开药。

我说我不吃药,怕有副作用,我来这主要是想做心理辅导。

医生说,她的强项是医学治疗,让我预约第二天的主治医生。

听到这,我极度失望,本来满怀着希望,以为能来寻求一下帮助,缓解一些抑郁情绪。

结果花了八百多块钱不说,还浪费了一整个下午,就换来这么一个结果?

为什么?难道这就是现在的医生吗?

我理解,有时候多做些常规检查,是为了更好地治疗。

但我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心理科室,不为病人提供任何心理辅导,而是只知道一味地开药、开单子。

这一瞬间,我明白了为什么周围那么多人都很反感医生,为什么他们都说现在的医生只知道赚钱。

原本抑郁的心理,现在又增加了一点对人的不信任感……

有一句至理名言是: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牢笼。

对应到医疗领域,医院的权利,来源于信息不对等。

普通人在医学知识和技能上,只能依赖专业人员,因此产生了权利空间。

制度的牢笼又是什么?

理论上,是医疗规范、医治原理。

但在实际中,这个笼子,很难关上。

普通人可以用医疗规范,去约束医学专业人员的权力吗?

当然能。

但还是要回归最本质的问题,信息不对等。

真正熟知医疗规范的,基本都是专业医生,或者少数专业律师。

普通人看个病,不至于带个律师去吧?律师费可不比医药费便宜。

带个医生去医院看医生?就更搞笑了。

也许不止在医疗,在其它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很多时候,腐败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

比如,医生收病患家属红包,算不算受贿?

这一直都是个说不清的话题。

按理来说,公立医院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正常医疗费用以外的红包,当然是一种恶劣的受贿行为。

作为患者,我当然不可能了解医学知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信任专业、信任医生,完全相信他会替我考虑,然后放心地把自己交在他手里,这就够了。

但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下,这可能么?

不可能,除非有好处。

但对病患家属而言,我要是不给红包,他不尽力怎么办?

就算尽力,大夫救了家人性命,我表示下感谢,也是人之常情吧?

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

正是这种普遍的心理,导致某些腐败行为,在社会上一直具备“正当性”。

边界的模糊,以及腐败“正当性”的出现,不仅加快了腐败的扩散速度,也增加了反腐的难度。

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医疗行业,就是有一种腐败文化。

在这种文化中,圈内圈外的人都不得不接受,以腐败文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最后,就是从上至下的腐烂,形成根深蒂固的利益链条,烂到根子里。

甚至击穿道德的底线。

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尽的。

 

02

当生命被标上价格,价高者得

2022年,在全国基本医疗保险总支出24431亿元的情况下,公立医院亏损总额,居然高达1万亿元。

如果不是卫健委公布了这个数字,很多人都无法想象。

开医院,不是个暴利行当吗,怎么还会亏?

难道国家拨的钱,不足以支撑医院运转?

我国的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为6.5%,相比发展中国家2%~4%的平均值,并不低。

医保基金不停划账、国家支出勉力而为。

但即便如此,全国绝大多数医院都处在勉强维持的状态,公立二级医院的亏损面更是达到43.87%。

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人躺在中间吸血。

昨天,有一条极为炸裂的消息。

原常州二院乳腺外科主任朱玉兰医生,被抓了,共查出1.5亿资产,包括20套房子、4000万现金、30斤黄金。

朱玉兰本人住的太湖天安别墅,起步价2000万,上不封顶,可见其生活之奢华。

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个消息,还以为是假新闻。

小小的二线城市二院的一个主任,都能捞这么多,那正院长副院长,得捞多少?

上行下效,一家医院这么多科室,如果都牵扯进来,这个利益群体的贪腐情况,简直不敢想象。

全国又有多少医生,跟这个主任一样,违背职业道德,拿病人的生命做利益交换,疯狂敛财?

今年5月21日,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介入导管主任徐波,被官媒通报调查。

此人利用40000个心脏手术耗材的回扣,居然贪了12个亿!

成了当地医学圈的富翁,这几乎是公开的秘密。

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原院长杨文俊,以3520万元购入一台仪器,吃掉的回扣竟高达1600万元。

购买前,杨院长还装模作样召开班子成员会,开会研究,其他成员明确提出反对意见,院长却仍要坚持,反对无效。

湖南长沙,湘雅三医院9名医务人员,写了一篇长达5页纸的举报信,实名举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孟婕。

痛斥其9大罪状:

1、罔顾医疗安全和患者生命安全,伪造医疗文书。
2、贪名逐利,绩效分配暗箱操作,将分配与开单挂钩。
3、科室管理“一言堂”,故意规避集体决策,打压排挤同事。
4、拉帮结派、培养个人势力。
5、职场凌霸。
6、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7、科室管理不善,热衷于搞舆论造势。
8、嚣张跋扈,无视规章制度。
9、不懂感恩,品格恶劣。
 

除了贪腐,举报信中更涉及两起重大医疗事故:

气管镜室在3个月内发生了2例患者死亡事件,均为孟婕的学生邹某君单独完成支气管镜检查后死亡,而当时的邹某君并不具备相关资质。

事后,孟婕不但不追究邹某君的责任,反而伪造医疗文书,甚至要求其他医生签字担责。

类似的例子,实在太多了,有些至今仍没有浮出水面。

这一大片人被抓了,对我们有多大好处?

8月1日,广东纪委发布,中山市坦洲人民医院院长罗勇,在医院收取回扣高达2980多万元。

以罗勇为首的贪污犯落马后,据统计,该院今年1到5月门诊单次平均费用同比下降16.6%,住院次均费用同比下降21.4%,人均就医成本下降1400余元!

终于明白,为什么会有过度检查、过度治疗了。

为什么我去找个心理辅导,去瞧个感冒,都要全身要检查一遍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照一个CT,就要几千元了。

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年来越看越贵了。

不是老百姓身体素质下降了,而是这个行业,已经病入膏肓。

医者不能自医。

医院是给人治病的地方,它自己却得了绝症。

 

03

尾声

有人说,古之医者,救死扶伤,妙手仁心。

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先贤,早已镌刻到我们的基因中,永远不可能忘掉。

在我们受到的教育中,医生的形象,也一直是神圣的。

可为什么,近些年,我们几乎没听说过凭医术而闻名的大师?

只是偶尔在新闻里看到,寥寥几个其貌不扬却有着大医精诚理念的老中医,在民间默默无闻。

很快,他们就被流量冲走。

资本为王的年代,人心早就变了,有几个人真的在钻研医术?

现在活跃在聚光灯下的某些专家,真材实料,可能确实有。

但与其叫他们医生,不如叫“医商”。

一切都是生意,连救命的行当也是如此。

最后,行医环境和人的道德一齐滑坡,哪怕我能治好,也不一定给你治病。

商人如果不榨干最后一丝利润,那还叫商人?

赚钱不可耻,商业也不可耻,但不可赚尽带血的铜板。

生命这件事,太沉重了。(全文完)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FnjS0ZC0imrDJUjKh_QCNQ

世界冠军沉迷赌博最新真相:千万别相信“意志力”


 
#01
《孤注一掷》中
最让人可惜的角色
最近几个月,国产好电影真的层出不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封神》等佳作还在热映,又有一部国产电影引发全民讨论,它就是《孤注一掷》。

3天点映收获5亿票房,预测票房38亿元。

这是一部根据上万件真实诈骗案例改编而成的反诈电影,里面有3条人物主线:

张艺兴扮演的程序员潘生,因为升职失败,被国外的高薪工作吸引,满心欢喜来到外国,却发现这就是个诈骗工厂,他被迫成为诈骗集团的程序员,一不听话就要被毒打;

金晨扮演的安娜,也是被国外的高薪工作吸引,不同的是,她知道自己是去当诈骗犯,但她天真地认为,自己真的可以赚到钱然后全身而退;

最后一条线,则是关于“被害者”,主角是王大陆扮演的顾天之。

这也是最让我感慨的一部分。
 
电影《孤注一掷》官方剧照  
    
顾天之硕士毕业,年轻有为,家境优渥,还有漂亮的女朋友,生活已经足够圆满。

但他看到赌博网站,以为自己可以凭借数学才华赚大钱,还像模像样地推演了一番公式,论证自己一定会赢钱。

实际上,网站那边都是骗子,根本不讲什么概率,输赢可以任意设置,他们只是用小赢引诱顾天之加大注码。

顾天之借了100万用于赌博,输个精光;

爸妈帮他还债之后,他偷走奶奶的首饰,又抵押自己的房子去赌博,最后输掉800万。

房子没了,钱也没了,顾天之没脸面对家人,跳楼自杀,最后成了植物人。

电影里面,有几个非常残酷的互文画面:

顾天之输掉800万之后,他的父亲正心急如焚地寻找儿子,而诈骗组织的骑手们奔波于各大银行,把这些钱取出来,以防被警方截获;

在红绿灯处,顾天之的父亲遇到了这些骑手,他们甚至还相互看了一眼,但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

顾天之得知自己被骗后,万念俱灰,选择跳楼,家人们哭得撕心裂肺;

而千里之外的诈骗犯们,正在得意洋洋地喝酒庆功、放烟花庆祝,场面近乎于癫狂。

这些场景一对照,被害者的惨状、诈骗犯的无耻和贪婪,都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可能以为,这都是电影编剧的想象。实际上,现实中,比这残酷且荒诞的赌徒故事多了去了。
2021年,腾讯有一员工玩线上赌博,输了500万,最后自己贷款130万,向身边朋友借了300万。
他一度想要戒赌,在同事面前自爆丑事,发誓再也不赌了。同事信了,借了钱给他度过难关。可他拿了同事的钱,转眼就投入了赌场,最后又一次输光,瞒不住了,告诉了自己怀孕9个月的妻子,妻子选择原谅,拿出75万积蓄,20万信贷,让他还清同事借款。结果这人死性不改,拿了妻子的钱,又往赌场里送。最终一分不剩,留遗书自杀。
看新闻报道,这人最后被救了。也不知道他现在怎么样了,希望他改邪归正吧。
 
明星、名人沉迷赌博的也很多。比如,台湾著名的主持人诸葛亮,赌了一辈子,发誓戒了一辈子,但到死他也没戒掉,临了留下几亿的赌债给他的女儿、同为艺人的谢金燕。
还有明道(前一段时间与蒋雯丽演了一对辣眼睛的恋人)的哥哥,也是一赌徒,先是自己出钱,后仰仗明道的名气去借钱,最后赌债还不了,被催债的人逼得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自杀而亡。
还有一些非常著名的赌博案例,比如某著名品牌手机创始人刘某某,企业搞那么大,据说输了100亿,他自己承认的就有十几亿。
对了,还有某著名的小球类运动员、奥运冠军。意志力够强了吧,结果呢?还是赌,甚至不惜出卖女朋友私人影像去换赌资,人格、道德、尊严去哪了?过去他的正面形象,这事后荡然无存了,真的可惜。关于此人,最近出了新消息,并又一次以负面形象上了热搜,弄得他父亲不得不出来避谣。
 
事实上,几年前,蹦床世界冠军杨松,也因为赌博,入狱十年。《人民日报》还报道了这件事。
 
 
想想真的很不可思议。

类似顾天之们的经历,也难免令人不解:“为什么堂堂硕士生,会沉迷于赌博?”

是因为自律性不够?他一个硕士生,自律性不够的话,也很难考上这个学位吧;

你说他缺钱?但他家境优渥,开着豪车,自己名下还有房子。 
这些人都曾在自己的领域做出过一定成就,仅仅一句“自律性不够”,甚至说他们贪钱,恐怕难以解释他们赌博的原因。像企业老板、世界冠军,都不缺钱的,也不缺名气,甚至也不缺脑子,能做那么大企业,不可能没脑子的,能拿世界冠军,也不可能没有意志力的。
但是,为什么呢?

纽约大学文化人类学副教授娜塔莎·舒尔博士也认为,赌徒沉迷赌博,背后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为此,她前后花了20年时间,走访了美国拉斯维加斯各大赌场,接触了数百名赌徒和赌博从业者,才终于弄清赌博上瘾的真相,并写成了《运气的诱饵:拉斯维加斯的赌博设计与失控的机器人生》一书。


舒尔博士坦言,我们这些普通人,其实并不比赌徒们高明多少,在特定的机制下,我们也会成为上瘾者。

这和什么自制力、意志力无关,只不过是人类心理层面的基本原理罢了。


#02
一开始为了钱而赌
后面为了赌而赌
         
很多人一说起赌徒,都只会有2个评价:一是蠢,二是贪。

明明十赌九输,庄家在设局骗钱,根本不可能赢,居然还跑去给庄家送钱,如果不是又蠢又贪,怎么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但舒尔博士经过研究后发现,绝大部分的赌徒,其实十分清楚,赌博只会输钱。

比如一个叫莫莉的赌徒,赌瘾非常大,每次玩视频扑克可以连玩几小时甚至几天,一个月的工资2天内就会输光。

舒尔博士问她,赌博是不是为了赢把大的?

莫莉很认真地回答,自己一开始赌博时,赢钱还觉得激动,但赌得越多,她就越明白自己赢面有多小。
 

一位叫莎伦的赌场荷官也说,自己见过那么多赌徒,绝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会输,但他们根本不在乎自己是赢钱还是输钱。

她还说,自己曾经见过不少赌徒,拼命按着赌博按钮,速度之快,根本看不到赌博的结果,但他们就还是拼命在按。

在国内互联网上,一位赌徒也现身说法,分享了类似的感受:

“一开始是赌赢有快感,到后面就连赌输都有快感。”

也就是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赌徒的感受都很一致,那就是输赢的结果根本不重要,他们知道自己就是会输钱。

但问题是,如果赌博不是为了赢钱,那到底是为了什么?

答案是——“为了一直赌下去”。

用莫莉的话来说就是:“为了待在机器的迷境中,把其他一切都忘掉。”

这又是什么意思?

匈牙利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赖,曾提出“心流”的概念,大概意思是,当我们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某项活动时,就会产生心流。
 
在此状态下,我们会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而且非常不愿意被打断。

很多职场自媒体,总爱把“心流”挂在嘴边,让大家在工作和学习时进入心流状态,这样能最大化自己的效率。

事实上,把“心流”这个概念运用得最好的,是赌场。

赌场经营者的最重要工作,就是把赌场营造成一个封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隔绝,同时最大化降低赌徒的注意力损耗,让赌徒们沉浸于“心流”之中。

这样一来,赌徒们就会变得稳定、失神,可以忘记焦虑、抑郁和无聊,甚至进入一种远离世界纷扰的平静状态。

这种全神贯注的虚无状态,非常容易让人着迷,无数人一开始是“为了赢钱而赌”,后面就会变成“为了赌而赌”。

一个叫兰德尔的赌徒就说:“坐在赌博机器前,你一切都可以忘记,甚至忘记自我。”
 


对他来说,赌博最重要的就是留在这个迷境中,其他一切都不值一提。

一位国内网友也现身说法:

“真正的赌徒是不为钱所动的。再多的钱再多的东西,只要不让他赌,对赌徒而言,生活就没有意义。”

钱,在赌徒们眼里,就只是让他们维持这种“心流”状态的工具,赢了还是输了,他们根本不在乎。

一个反直觉的常识是——赌徒最讨厌的,就是赢钱。

是的,你没看错,赌徒不喜欢赢钱。

哪怕他们偶尔赢了钱,他们最先考虑的,并不是拿钱去改善自己的实际生活,而是立马投入下一场赌博。

因为赢钱了,会打断他们这种心流状态,让他们重新回到现实世界,没办法继续在平静的状态下避免焦虑。

“什么都听不见、什么都看不到,时间、空间、金钱、社会价值都暂时停止运转,甚至都模糊了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这一切,才是赌徒们沉迷赌博的罪魁祸首。
                  

#03
营造一个新的世界
让你沉醉其中

澳门赌王何鸿燊曾说:“我们开赌场,不怕你赢钱,最怕你不来。”

为了能让赌徒们达到心流状态,赌场经营者从赌场的装修布局,到赌具的设计,所有的细节都经过精心考量,无一处闲笔。

只要你踏入了赌场的大门,你就相当于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你的注意力,只会被赌博这一件事情吸引。

舒尔博士实地考察过拉斯维加斯的所有赌场,她发现所有赌场的结构都大同小异——

不少赌场天花板都很矮,隔绝了外面的阳光和空间,也没有时间提醒,让玩家失去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

赌场的布局,往往就像一个迷宫,空间被切割成一个个紧凑区域,地板和装饰严禁任何转移注意力的物体,确保玩家的注意力最大程度集中在赌博上。


赌场的过道,也经过精心考量,一定要避免“直角转弯”,因为“慢下脚步,转90度进入一个老虎机过道,需要下一个决心”。

最常见的设计,就是渐变式过道,玩家根本没察觉到走道的方向改变了,就被引导到一台台赌博机器前。

赌场内的温度都经过精心调试,无论低几度还是高几度,都会损失一大批客人。

室内的装潢,也尽量以低调古朴为主,因为明亮的配色,会给客人的感官增加压力,让他们试图逃离。

至于赌博机器,则更是考究,座椅都完美符合人工力学,有服务板块,无需离开座位就可以呼叫服务。

屏幕触觉非常灵敏,给顾客最及时的反馈,取款和充值都非常快捷,赌徒根本不会意识到自己花了多少钱。

一些赌博机器,甚至会被施以特定的好闻气味,能把该区域的收入提升45% 。

而赌博网站,也是贯彻同样宗旨,追求最快捷方便,界面没有多余功能,非常简单粗暴,赌徒们只需要点点鼠标,就可以参与赌博。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赌场经营者绞尽脑汁,用尽所有办法,侵蚀着赌徒们的感官,让赌徒们根本没办法离开。
 

舒尔博士在《运气的诱饵》中说过一个故事:

有一个游客在拉斯维加斯旅游,他本不打算去赌博,有一天他在外面,为了抄近路回酒店,就选择从赌场中间穿过。

只是在赌场里走了一会儿,他就头脑眩晕,心跳加速,情不自禁就想去玩几把老虎机。

赌场的诱惑力,由此可见一斑。
       

#04
其实
我们早就“上瘾了”

除了“营造心流”之外,赌场还会有几个常用手段,来留住赌徒们。

比如“不受控制的控制”——

赌场能赢钱,靠的是绝对的概率优势,但他们总会暗示,存在一些“小白赢钱秘诀”。

赌徒花时间去研究这些规律,最后就会沉浸其中,输个精光。

赌徒以为自己控制了赌场,实际是被赌场控制了。

还有“间歇性强化”——

让赌徒们偶尔赢几把尝尝甜头,他们就更舍不得离开了。

可以说,经营赌博的庄家,都是最通晓人心的魔鬼,他们熟知人类思维深处的每一个弱点,并试图从中榨取钱财。

普通人想要避免赌博的危害,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开始。
 

不要为了满足好奇心,为了什么新奇的体验,就跑去尝试;

更不要以为“我意志力强,不会上瘾”,就踏入这个领域。

遇到任何和赌博相关的事情,都赶紧远离,何鸿燊都说了,赌场最怕你不来,那你就不要去了,君子真的不能让自己处于危墙之下。

一旦你进入了那个世界,光靠意志力,是真的很难逃离的。

真的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意志力,我们只是运气好,没被诱惑上赌博的贼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早就在各种领域上瘾了。

你一定有过类似的经历——

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地刷着手机,你非常无聊,知道刷不出什么新东西了,现在最好就去休息,但你还是会一直刷着,直到筋疲力尽才停下来。

听起来,是不是很像那些明知道自己会输,还要继续玩下去的赌徒?

其实,这两者的上瘾机制都类似,都是营造一种“心流”的体验。
 

很多短视频APP,都会去掉顶端的时间显示,让用户不易察觉时间,更容易沉浸其中;

还有就是,它们往往鼓励用户点赞,不鼓励用户互动或者评论,因为这样意味着用户意识的跳脱。

它们就希望,用户进入这个APP后,能把“上下滑动屏幕”变成一种下意识动作,用户就会机械地刷手机,并将其变成一种习惯,那就更走不出来了。

所以,面对赌博,我们真的要提高警惕,千万不要踏入这个圈子。

我们连刷手机都戒不了,又谈什么戒掉赌博?

不管你有没有钱、意志力强不强,作为一个人,你就会有生物的本能,大脑的神经元依然能被调动起来,那就依然有可能赌博上瘾。

从古到今,凡是赌博成瘾,都没有好下场。

大部分赌徒的结局,都是越赌越输,越输越赌,最后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甚至连命都没了。

希望大家看完《孤注一掷》,记住顾天之们的教训,千万不要让自己,成为下一个顾天之。
 
 
 -END-
撰稿:唐一
主编:左页
图片来源:《孤注一掷》《赌博默示录
 

转自: https://mp.weixin.qq.com/s/w74yz7om74Nj-qib3iWM9A

关于中国高考

写在前面:这篇文章,是老朋友「8字路口」的,可惜这号如今没了,后来迁移到了AI财经社。又过了一两年,AI也没了。这是属于「8字」的得意之作,非常值得一读。之前本号发过一次,但我想,每年这个改变无数学子命运的时刻,都值得我们拿出来重读一次。

这种题材,我自己再写,不可能写得比它好了。今日重发,大家一起享用一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温故一下命运的伏笔。


1977年8月4日,人民大会堂的台湾厅里,聚集了中国科教圈最顶级的大佬们。

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中科院……都来了人。校长副校长就有好几位。

他们在举行一场会谈,主持人是邓公。

至于谈什么,这些大佬还不知道。直到邓公开口说:科技、教育荒芜一片,希望大家提点建议和要求。

刚经历了一个十年,大家都体验过话多的下场。现场30多人,没一个敢吭声。

相互推让一番后,大家一致同意,谁年龄大谁先说。

已经80岁的南开大学校长杨石先颤颤巍巍地站起来,一开口就是一番检讨:

我资产阶级世界观没有改造好,今后一定要进一步下农村、下工厂,接受工人、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好好改造。

有人看到邓公皱了皱眉,知道这么说不对。

第二个发言的是数学家苏步青。他站起来,略带委屈地说,自己手下原来有“十八条罗汉”(助手和博士),现在被下放得一个都不剩。

邓公当即说,给苏老配备助手。

大家明白了,这个会是解决问题的。

接下来的四天里,这个会开成了诉苦会。

这场会议,以邓公的一句话收尾。它改变了今后几十年里,中国人的命运。

今年恢复高考,否则又耽误一代人。

全体代表听到这句话,纷纷起立,跟端茶水的女服务员一起鼓起了掌。掌声长达五分钟。

01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这一年恢复高考,不是一下子就搞了个全国考试,而是先选了个试点。在广西的百色,搞了个单独高考。

理由是,这里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暴露问题更加彻底。反正跟百色起义没关系。

效果相当的好。

这套初中水平的高考试卷,百色的一个镇上,44名考生数学加起来考了26分,人均不到1分。

有考生实在做不出数学题,直接在试卷上写:

本人擅长解放台湾。

这给了其他省份一个启示:出卷的时候,要考虑到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实际状况,出的题要让大家都能写上两笔。

于是,一批用心良苦的考题出炉了。

我大河南省的语文试卷,出了个命题作文《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很典型的一篇抒情散文,妥妥的送分题。

但大河南的老乡也是真实在。有位学生写道:

我们家没有收音机也读不到报纸,连毛主席纪念堂在哪都不知道,咋弄嘞?

诗人郭小川的儿子郭小林就写得很好,提笔即答,一气呵成,把自己都给写哭了。果然有当诗人的气质。

这篇作文在当时被当作全地区的范文,但没有得到高分,理由是:

在“飞”字上做文章做得不够,对华主席歌颂得不够。

结果,郭小林报考的北大中文系也没考上。原本分数线只有150,但25岁以上的大龄考生分数线要250,他考了240多。从此与大学无缘。

这也许是几十年来最早的一次年龄歧视。似乎在说,人到中年,就只配个250。

弗兰的作文标题是《心中有话对党说》。一位考生真情实感地把她爱上公社某男知青,而对方未作响应,她因此患精神病被送进医院的过程,写了下来。

出题老师卒。

而另一位考生,在这道作文里freestyle了一首诗:

万恶四人帮,

该打八亿枪。

要是允许打,

我开第一枪。

如此通俗易懂便于传播的诗,想必判卷老师拍案叫绝。就这样,他考上了湖南师范学院。后来学院升大学,他成了湖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院长。

同样是弗兰,数学考试,有考生做不出来,就给老师留言:

敬爱的老师,我是江家桥(不是江大桥)学校毕业的,我们那里从没见过这些稀奇古怪的英文数学(sin cos)。

辽宁语文试卷的一道古文翻译题,选自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有考生翻译:

姐夫领着小姨子去游泳,到那里后看见游泳的人很多没有下去,那是不道德的……

语文题还能胡诌,到了英语就真不行了。

那年,北京市英语题的最后一道题是汉译英:

我是红星公社的一个新社员。两年前离开城市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在贫下中农的帮助下,我提高了政治觉悟,学会了各种农活……

不知道出题老师是不是照着毛选英文版出的。

有个姓易的考生,此时正在北京郊区的顺义插队。凌晨四点,他爬起来给生产队做好饭后才出发去考场。这段话说的简直就是他的人生。

不过写出来也没用,这一年除非报考外语专业,不然英语不计入总成绩。最后他考进了北大经济系,去年当上了中国人民很行的行长。

在混乱和慌忙中恢复的中国高考,第一年录取率只有4.8%。

为了把这不多的人才集中起来,当年招生办法中规定:录取学生时,重点院校有资格先挑。不管他们第一志愿填的是啥。

大包干发源地安徽凤阳的一位考生,原本想着读师范不要钱,第一志愿填了安徽师范学院,结果却被第二志愿的北大录取了,读了法律系。

这位考生姓李,后来当过俺河南的省长。

02

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全国开始实行统一考试。

这时,我大河南的学霸属性还没有表现出来,在统一命题的条件下,河南文科的本科录取分数线比北京低了34分,理科更是整整低了一百分。

当时的河南考生不知道他们有多么幸福。时至今日,河南的985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N,一本录取率排名全国倒数第M。

N和M分别是多少,我不敢说,怕自己哭出来。

这年河南的文科状元姓刘,考进了北大,后来写了本书叫《一句顶一万句》。

他曾经这么大言不惭地描述自己考试时,往大腿上写小抄的场景:

我因为当时从部队回来,穿的是军裤,然后我把裤子扒起来,有多少东西都可以,整个的世界,不管是历史还是地理,还是什么其他都可以,一个腿难道还承受不了?

刘状元被录取的中文系,是当时最火的专业。

那两年,文史哲堪称文科状元的收割机,享受优先录取的特权。中文系里的文学和新闻这两个专业的学生,走在校园里脸都朝天看。

相反,最后一批挑档案的,是财经院校。

有个姓肖的湖南考生,当年高考志愿报的也是中文系,结果被数学拖后腿,调剂到了金融专业。拿到录取通知的时候,都不知道金融是什么。

毕竟,这时距离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还有12年。离他当上证监会主席,被编排进各种段子和漫画,还有足足35年。

鉴于当时大学生是稀缺人才,加上包分配的制度,没有一点就业压力。77级北大新闻系毕业分配工作的时候,70多个学生,一个人可以填8个志愿,横扫央广到纪委。

被分配到某工厂的一个同学,报到第一天被组织部负责人单独留下来,对方拿出一沓彩色照片,冲他说:

这是中层以上干部的女儿,你觉得谁合适我去给你约。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英语从此在高考中的角色不一样了。

这年的高考,英语开始计入其他专业的总成绩,先是按10%算,之后30%、50%、70%,逐年增加。

外语专业英语的分数线也一年比一年高,有个倒霉蛋就正赶上了这个过程,竟连续考了三年。

第一次高考,他报考了常熟师专英语系。英语考了33分,结果分数线是38分。

第二次,他英语考了55分,刚要大喜过望,一看分数线涨到了60分。

1980年,他第三次高考,英语考了95分,终于过了,被北大西语系录取。

不过此时的他还想不到:

英语不是坑,是风口,而自己就是马上要起飞的那头猪。

图片

他大三这年,英语按100%计入高考总成绩,自费留学政策完全放开,托福考试被引入了中国。 而他,淘到了教中国人考托福的第一桶金。
和俞敏洪一样高考了三次的,还有一位看不上钱只想当老师的马同学,后来被尊称为马爸爸。 他第三次考的1984年,因为待遇太低,教师专业相当被冷落,好多都降分录取,仍然没有招满。这挽救了他。要不然,他可能连老师都当不了,只能数钱了。 因为这事,山东一位高中老师给人民日报寄了一封信,被刊登在教育专版上,题目叫《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 师范院校的招生名额,几乎总占招生名额的一半,而第一志愿报考的人数却是零。这个现象能不使人感到忧虑吗?这说明,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这封信被一位领导人看到,做出批示: 这个问题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 后四个字请自行重复一遍。 于是,当年就有规定,师范类学校可以提前调档。它们突然就有了当年北大那样的特权。 于是,这一年一大批考生的命运都被改变了。 比如北京55中有个女生,高考时填了十个专业,第一个是北大中文系,最后一个是首都师范大学。 结果,这所她最不想去的学校直接跳过了前九个志愿,把她择走了。开学第一天她就要求退学,未果。 后来,她不甘心地当了多年教师,终于进央视当了主持人。 这一年还有一件大事,工商银行的成立,外加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专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让整个银行业突然变成了一片人才洼地。 只要是财经专业的学生,一毕业就会被银行、审计等行业迅速瓜分。既有编制,又有高薪。 有学生为了进财经专业,宁愿读专科。一些财经类专科学校的分数线最后比本科都高。 不信你看。 一所叫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专科学校,在它的《北京杰出校友名录》上写着: 中国工商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副行长、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副行长、中信银行副行长、华夏银行副行长、成都农商银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经常项目管理司副司长……等。 最霸气的就是这个字:等。  03
 只要能考上大学,上学不要钱,毕业包分配,还能拿城镇户口。这样的好日子没持续多久。 1985年,国家推出了接受分数偏低自费生的双轨制,开始琢磨起收费办学的路子来。 这时还没多少人愿意报自费生,因为尽管降低了分数线,但待遇差别相当大: 不安排住宿,不享受公费医疗,不享受假期火车票减价待遇,毕业不包分配。 一共四条,比吴老师的泡妞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还多一条。就毕业不包分配这一条,大学就没法安心谈恋爱。 1987年,公费生的分配也出现了寒潮,当年有5500多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退回。 北大被退回的就有58人,人大50人,复旦62人。专业不对口,名校也不行。 武汉一名读师范的大学生,被退回的理由是: 当教师外貌欠佳。 大家明白了,这个国家已经过了大面积缺人,是个大学生就要的时期,从包介绍对象的乙方升级成了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甲方爸爸。 高考能选个好志愿,直接决定了你未来在鄙视链的哪一层。 跟“外”沾边的专业火到了后来的整个90年代初。因为入世谈判、外汇改革带来的新风口,这些专业的学生还能搭上分配的最后一班车,轻松进到正缺人的对外经贸系统。 有个西安男生,1987年考上的大学。他从小父亲去世,经常被哥哥打得满脸是血,想逃到南方去。为了读外贸专业,他报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他们班是那一级里的最高分,全是重点分数线录取进去的学霸。进他们班还得要求颜值,形象都得是大城市去的。一个班就给他们配了7个班主任。 用他的话说: 有一个学生英语入学时就已经达到毕业水平,另一个背过最厚的那本《英汉大词典》。(毕业)绝对是派出,出国、电子工业部、大企业,全部是派出,当时牛逼的不行。我们班女生特牛逼,脑袋往上看,别的男生看不上。 上大学前他哥哥找他谈了一次话,说: 上了大学,我不再打你了。但你要在大三之前搞对象,我打断你的腿。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没坚持住。大一就开始搞对象,跟隔壁班的一个女诗人。 那不是他第一个女朋友,但是他的第一次。 后来又搞了摇滚乐。他叫郑钧。

图片

郑钧上大二那年,国家本来计划招收1.7万自费生,结果收了10万。其中80%读的都是财经、外贸、外语等热门专业。 今年可能是最困难的一年,那是你们还没看到明年。 1990年,北京一位考生考进了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入学之前要先在北大读两年预科。 结果,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报到地点那一栏写着:信阳陆军学院。 这年,考进北大和复旦的学生有一项特殊优待,军训一年。 因为这场军训,这位考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显著的提高:身高180,体重108。一年后,身高没变,体重150斤。 基于这一年的经历,他后来写了本小说,叫《北京,北京》。小说又被拍成了电视剧,起了个特别文艺的名字,《春风十里,不如你》。 如果实事求是,应该叫《信阳 信阳》。 1992年高考,北大、复旦的招生直接扑街。 特别是北大,在浙江、湖北等9个省足足少招了170个人,最后把分数线降得跟一本分数线都持平了,往年不高个三五十分门都没有。 北大和复旦立刻就坐不住了,一起向国家教委报送了《关于调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两校新生军政训练的请示》。 以后,军训就从一年改为了一个月。 郑钧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对自己将来去哪里、报什么专业都门儿清。那些农村小地方来的考生因为信息闭塞,就吃亏了。 也是这一年高考,一个江苏宿迁的农村考生考了个全市状元。他的成绩,清华北大随便报,但最后报了人大社会学系。 因为他想当官。以为社会学就是管理社会的,肯定能当官。 上了大学他才知道,社会学研究的是一个村子多少男的多少女的,跟当官没有任何关系。而且这个专业特别不好找工作。他本科毕业就开始创业,搞了个企业…… 当然,这个故事你听过。这就是大强子和他的京东。 但你一定不知道大强子一位同班同学的故事。 这位同学比他有韧性,从本科一直读到了博士毕业,都是社会学专业。 现在,这位同学在京东担任副总裁。

04
1995年,国家教委发布了一个通知,《关于大力办好普通高级中学的若干意见》: 大部分普通高中,可以通过分流,办成兼有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在学好普通高中基本文化课程的前提下,有侧重地为学生就业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准备,为各行各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基础知识的劳动后备力量。  这一下,学校就有权力让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变相退学了。 虽然强调了分流必须本着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但自愿的定义是什么就另说了。特别是一些本来就想方设法追求高考入学率的地方,这下算是拿到批示了。 一个县城里的高校,为了把个别难缠的、非认为自己有可能超常发挥的学生分流出高考之列,直接让医院给他们开了一张弱智和“神经有问题”的诊断证明。 2000年,一个北京女孩直接把她的高中告到了法院,因为分流。 起诉书上写着: 在高二升高三时,学校怕一部分学生考不上大学,影响高考升学率,就故意出高难度试题,包括她在内的几十名学生因不及格无法升入高三…… 这时候,其实她已经通过转到别的学校,考上了大学。 就在这前一年,因为一封信,分流政策被取消了。 写信的人叫汤敏,他的title十分高大上,亚洲开发银行驻北京代表处首席经济学家。 这封信上,他列举了5个理由,句句戳到当时领导的痛点,什么工人下岗、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方向只有一个:让大学扩招。 后来,汤敏有了一个新外号:高考扩招之父。 高考扩招,很快引起了一系列连带反应。 1997年,北京颁布了一项政策。 这项政策,今天看来,比西二环的房子4000一平米还要不可思议。然而它们都是真的。外地人员在京郊指定的小城镇试点投资25万元至50万元不等,再在当地购买一套住宅,便可获得北京市城镇户口。 这时的北京,还没有按五环划分鄙视链,因为四环还没修完。唱五环之歌的岳云鹏还要再过两年,才从我大河南来石景山当保安。 这一年,北京的高考也没有开始自主命题,用的还是全国卷,但录取分数早已不比当初。 北大这年在北京的理科录取分数线是562分,但在湖北是613分。 湖北人先别哭,你们不是最惨的。 宋喆,也就是王宝强前妻的前情夫,是个北京人,毕业于北京财贸职业学院。 多年之后,这所学院的录取分数线,依然昭示着什么叫生在哪里就是一个阶级。

图片

不过,要是生在河北,估计他也当不上王宝强的经纪人,不用去牢里再复读6年了。 北京的这项政策很实在。所谓买房办户口其实办的是小城镇户口,要经过五年才能变成北京市正式居民,但在这五年里,不影响孩子以北京生源的身份报名高考。 这个办法,很快就流传到了天涯海角。 1999年,海南正面对着房市崩盘带来的一地鸡毛,光满地的烂尾楼就有1000多万平方米。 看到出了户口政策的北京,排队买楼的人都排到3年后了,海南想出了一个主意,出台了《海南省挤压商品房转化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凡购买25平米积压商品房的给予1人入户指标……在校学生从入户之日起在普通高等院校入学考试、中小学入学等方面享受与当地户籍人同等待遇。 虽然海南的高考录取分数线没法跟北京比,但跟河南山东比起来还是能差出个作文分的。 果然,5年时间海南就处理了80%的积压商品房。 这个方式屡试不爽,天津后来也学会了,还直接把广告打到了北京,广告语赤裸裸的: 北漂的孩子永远考不过北京的孩子?错!…… 没有这么多血本的家长,盯上了另一个高考洼地:西部。 2003年,教育部收到一个举报: 山东东营某中学,一个班75名考生,有70名都转到了新疆和西藏,以当地生源的身份参加高考。 这些省份的录取分数线,比山东要低100到200分。就连山东隔壁的安徽,录取分数线也要低50-60分。 当时从山东济南到西藏林芝,要先飞到重庆,再飞到拉萨,最后坐大巴再到林芝,整整耗时3天,到了还有高原反应。 但即使这样,也挡不住滚滚而去的山东学生。 前一段时间,武汉、西安等城市疯狂抢人,恨不得上街看到个大学生就拉去派出所办户口的时候,济南、青岛却是一片沉默。 很多山东人,在朋友圈转发相关消息的时候会加一句评论: 山东高考了解一下?

05

1999年高考语文结束后,出题人被考生骂惨了。 因为,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随着人体器官移植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功,科学家又对记忆移植进行了研究。据报载,国外有些科学家在小动物身上移植记忆已获得成功……假如人的记忆可以移植的话,它将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这跟平时训练的套路完全不一样,光纠结是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就够考生痛苦了。 但有一个山东考生,露出了诡异的微笑。 因为,他经常看《科幻世界》,提笔就写了一个有反转的爱情故事,差2分满分。 一周前,《科幻世界》杂志上,卷首文章讲的就是通过记忆移植来实现人类长生不老。同时,在“每期一星”栏目发表的《心歌魅影》,也是以记忆移植为题材的科幻小说。 《科幻世界》就这样号称押中了高考作文题,销量从不到10万册一下增加到36万册。 这位山东考生最后考进了海南大学读法律,他的理想是北京电影学院,但这年北电在山东干脆不招生。 至少在高考这个事上,山东人是没有资格鄙视我们河南人的。 20年后,他拍了部跟科幻有关的电影,票房逼近50亿。怪不得我的同事,学哲学出身的令孤老师经常说,人生就是一个8字。 这篇作文题在当年反响很大,被好多提高记忆力的保健品蹭热点打广告,救活了很多濒临倒闭的养殖场。 《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文章称: 命题之新奇,之“异类”,虽属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是高考改革的必然突破,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次战略性突围。 但中青报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尾。 2000年,高考语文出了一道常识题:巴金原名叫什么? 标准答案上写的是李芾甘,巴金的字。 这题就算让巴金来也做不对。 最后,教育部考试中心不得不公布:有两个正确答案。 关于高考语文试卷的争议,一直没有断过。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做高考语文试卷说: 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 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童庆炳做题后说: 连大学者蔡元培都可以认为《红楼梦》是康熙朝政治小说,你有什么理由把对某篇作品的理解“定于一尊”? 莫言指导他女儿写作文,结果被老师在评语里写: 没有一句不是病句。 后来莫言的女儿给老爹当了经纪人,估计改老爹作品里那些病句就够她忙活的。 更坑的是,有一年福建高考语文卷中一道阅读题用了老乡,前中青报记者林天宏的文章。结果本尊亲自出面做了一遍,发现只拿了一半分。 比如:第15题: 作者为什么两次提到6月13日那场大雨?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是: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的话题;结尾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 林天宏老师公布了官方答案: 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

06

2019年,河南的高考人数第一次突破了100万。 要是今年参加高考,刘震云别说北大了,连河大都考不上。就凭他那两条腿上的小抄,监考摄像头一抓一个准。 如果时间统统错一年,只有一年,俞敏洪可能就真的上了常熟师专。 或许,他后来能再抓一把时代的缰绳,去了“新北方”当英语老师,因为只会上课不会讲段子,一直默默无闻。 李同学很可能被安徽师范学院录取,毕业后当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因为你就是牛顿转世,北大也不会招一个非第一志愿的考生。 肖同学真的读了第一志愿中文系,后来因为炒股赔了钱,整天骂证监会的领导,还把他们编进各种网络小说。 马同学第三次高考还是没考上,后来开了个杂货店,时不时跑义乌进进货,嘟囔着天下的生意怎么这么难做。 大强子没读社会学系,后来拿全额奖学金出国念书,期间参加了一个学校的项目,整天带女学妹陪商业大佬吃饭。 郭同学作文写跑题了,海南大学也没考上,一心放不下电影梦,后来在电影《流浪月球》里当了个群众演员。 …… 那场考试,改变了一切,也塑造了今天我们的这个社会。 每一次高考,都是特殊时代的特定产物,都烙着那个时代的烙印。稍稍改变一下某些要素,就影响了无数人的命运。 时代这趟列车,当时没挤上去,车门一关就真的开走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jCAtEGoH5qo7iQngmtuuA

中年人坠落之后,难道只能混吃等死

冰川思想库研究员丨连清川

1999年,我到越南采访克林顿访越,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碰到了一个神色慌张的美国记者。他是第一次正式的采访。

从一所名牌大学新闻学院硕士毕业之后,他在这家大报里当了五年的跑腿记者,也就是见习记者,没资格独立署名。刚刚放出来,第一次当正式记者。他已经年过三旬。

我才二十郎当岁,已经是三年老记者,独立编辑一个版面。

他什么时候才能混到我这个位置。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我的一个朋友,2000年前后已经做到《商业周刊》的副总编辑。但那个时候美国传统媒体面临网络媒体的全面冲击,《商业周刊》穷途末路,开始大裁员。

她中招了,下岗。

后来她应聘《纽约》杂志成功,成为了一名基层编辑。说起来的时候,她觉得自己运气特别好。

《商业周刊》是全球知名杂志,《纽约》杂志是一份非常地方性的媒体。

我肯定受不了。当时的我心里这么想。

01

在同一天里连续看见了两篇稿子。

《北京青年报》的《父亲手机里满屏求职信息,女儿看哭了:好心疼,想快点长大保护他们》。

微信公众号“极昼工作室”的《当一个45岁的中年男人重新找工作》。

两个主角几乎是两个极端的人群。北青的报道人物老王,54岁,是一个来自四川自贡的农民工,建筑工地工人;极昼的报道化名为魏鹏的人,45岁,曾经是金领,30多岁就已经在杭州拥有房子车子。

他们都失业了,并且都难以找到工作。北青报道的结局比较光明,老王在江苏找到了建筑工地的活儿。但魏鹏只能找到一个送花的兼职,时薪12.5元。

类似于这样的报道,在朋友圈里时隐时现。

据说失业的中年人,已经拥挤在星巴克里消磨时光,以逃避家人热切而焦灼的目光。更加糟糕的是身边的真实案例。大厂的朋友们眼见着一个个中箭落马,而能够重新上岗的人绝无仅有。还有更多的人不过是在等待“毕业证“的分发。

中年人下岗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趋势,不管是高管还是农民工。这就是经济周期,恐难幸免。

但仅仅是周期吗?

北大教授姚洋前一段时间在一档节目里,批评大厂的“35岁退休政策”,说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38岁,凭什么让人35岁就退休?巨浪视线,赞2085

姚教授的话当然对,但是有点后知后觉。35岁退休政策是在2010年代的狂飙时代,而现在的问题是35岁之后的人面临失业,两者不是一回事。

但也可以说,两者是一回事。当年的35岁退休,或者整个社会大力倡导的年轻化政策,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今天的35岁失业。

没有哪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不惜一切代价地要实现年轻化,35岁退休背后的逻辑,就是要用青年人的芳华铸就超高的发展速度。

如果一直能够保持超高,或者高速的发展,那么一切当然都可以自圆其说。可惜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一直”这回事,经济周期就是规律之一。

当一个年轻人从25岁到35岁这个精力和体力最旺盛的时期,进入中年的时候,他的经验和阅历,事实上才进入黄金时期。在未来20年到30年的时间里,他们才真正地能够成长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建构一个不依靠血肉,而依靠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的稳固、长久的发展策略。

但是事实是,这个社会依旧沉溺在依靠消耗年轻人的体力和精力的发展道路之上,而中年人却被提前清除出去。整个社会都建立在一个亢奋的、投机的、消耗型的发展道路之上。

这种建立在技术输入、低端输出、缺乏基础教育底子和消耗年轻人资源的发展方式,是难以持续的。只是那个时候所有一切都年轻化了,荷尔蒙只看得见腾飞,却看不见坠落。

当周期从阴霾变成沙尘暴终于覆盖下来的时候,无论是大厂的35岁,魏鹏的45岁,还是老王的55岁,所有代际的人,都发现自己成了整个社会发展的易耗品。

成了“代价”的,不仅仅是中年人。因为中年人无法依赖经验、知识和资源去建立这个社会的基础架构的时候,年轻人也就无从依附。

大厂的35岁发现创业的成本和门槛已经无法支撑;民企的45岁发现再就业的机遇已经十分狭窄;而55岁的农民工发现潮水已经退却,曾经遍地开花的工地已经十分寥落。

中年人失业的窘境发生在今天,但是在多年前早已命定。我在出道之初的那种洋洋得意,其实也不过是当时的运气和亢奋所致而已。

同样站立在中年失业的失落境遇之中,除了对当年自己的自大与愚蠢懊恼不已之外,连抱怨,我都已经失去了依据。

02

我也想像我朋友那样,找一个基层编辑的位置重新开始。

环境是一个因素,因为我们这里的媒体并没有那样的可能性。现实是一个更加要紧的因素:谁会愿意伺候一个已过中年,动不动就提当年辉煌的大爷来伺候?

我非常希望能够给中年人传递一些好消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是非常抱歉,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一切可能就这样了。

中年人回家的数量会不断加大,再就业的可能性还会不断缩减。

老王女儿的期望大概率也是要落空的。她长大就业之后的情况未必能够让她保护自己的父母,经济周期同样也在压缩她的机会。

魏鹏试图通过送花来过渡一下,但他可能会发现自己陷入一个“漫长的季节”,就像电视剧里的彪子一样,生活会不断地向下沉沦,直至把他吞噬。

这是周期时代的普遍规律,从现代社会肇始至今,屡试不爽。

▲电视剧《漫长的季节》剧照(图/网络)

中年人必须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我们已经提前被这个时代和世界淘汰,原本所拥有的世界基本上已经与我们无关。

周期一定会过去的,但是还是与我们无关。因为复苏的艳阳高照的时候,我们大概率只能坐在轮椅上,看晚霞映满天。

因为构成这一轮周期的元素太过庞大与繁复,地缘政治因素、全球化退潮因素、全球供应链重组因素、科学技术新一轮爆发因素、产业链转移因素、人口老龄化因素……

在现代经济史上,从来没有一次经济周期,叠加了如此众多的复杂元素。

我们本来就已经在风暴眼中,而多年来不惜一切代价执行的年轻化,让中年人根本来不及为这一切的变化做足够的应对措施。

03

中年人难道只有混吃等死这一条道路了吗?

现代医疗这么发达,未来还有30年到50年的时光,这个季节也未免太过漫长。

当然并不是。中年人剩下的唯一出路就是“创业”。

千万不要误会,我说的创业并不是创富意义上的那个创业。我所说的创业是给自己重新寻找一条创造自己人生价值的方法。

首先应该做的是认清和接受现实,知道自己所能够创造的财富价值已经基本屈指可数。所以必须把自己的存量做有效的资产配置以求能够生存下去。

当然我并不是理财专家,甚至可以说是一个不理财专家。但是冰川思想库研究员张明扬此前的文章已经非常清晰地做了一个说明,有兴趣的人可以自己找来看看。

这种创业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法是重新出发,目标并不是期望能够维系原有的生活方式或者试图如同以前一样寻求阶层跃升,而毋宁说是求生存。

既然我已经非常清晰地知道,我已经无法继续成为媒体行业里的一员,那么我就得找到另外一种让自己能够活下去的方式。

图/图虫创意

我的经验无法提供给任何人参考,也并不是成功先例。但是我会写字可能会让我成为一个作家,或者我会做饭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厨师,或者我会开车可以让我成为一个司机。

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上升时期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跃迁成为社会中间层。所以,哪怕再糟糕的时代,人们都可以依靠这样的认知和手工,保持生存的状态。

我并不十分赞同魏鹏的选择。因为送花并不是一项能够增加个体价值的方法。当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用性被打破的时候,我们恐怕得选择另外一种可以使用的知识体系。

中年人大多数情况下的绝望,并不产生于生存技能的丧失,而在于内心价值体系的崩溃,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和下沉真实发生时的幻灭感。

然而,时代的火山灰已经沉重地覆盖在身上的时候,必须明白自己已经低到尘埃里去,才能在尘埃里开出可能性的花。

中年人变成时代的消耗品,这是时代的错,而不是中年人的错。

他们原本是财富,却变成了负债。要拯救整整一代从高阶到中层到底层的中年人,只有重新找回开放与变革的时代气氛,把他们重新变成人才而不是耗材。

毕竟,这个世界并不都是年轻人的,也是中年人的。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um_4hggIu6JUTUhAT2T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