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租翻2倍!深圳“统租房”多方共赢,只有租客输麻了?

深圳城中村的廉租房迎来历史时刻。
由深圳市政府主导的“统租房”正式开始规模化,城中村的廉租房将迎来历史性的转折点。
所谓“统租房”,就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统一租下一个区域内的所有房源,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再重新对外出租。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深圳的一个村民,你们村有500户人家。原来是市场化的,你们各自出租,租出去多少,就赚多少。现在不行了,禁止你们村任何人私自出租房屋,全部优先租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再转租给租客。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可是,房东凭什么把房子租给地方政府呢?自己收租,不让其他人赚差价,不是更爽吗?那么,地方政府要想让全部的村民都同意“统租”,就想了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提高租金。
原来,你自己租给租客,800块钱一个月,现在我给你1600块钱一个月。你一套6层楼的农村房,每层改造5套单间,就有30套房。原来,你每月收租24000块,还要自己去联系租客,自己去收水电费,管理费,网络费,忙前忙后,虽然谈不上辛苦,但也多了许多杂活。现在好了,政府直接每个月支付给你48000元,一年就能稳收57.6万。如果你有两栋楼,就可以稳稳地年入百万了。
政府有背书,有保障,绝不赖账。你什么都不用干,实现彻彻底底的躺赢。

图片

这么好的事,你支持还是反对?毫无疑问,全体村民举双手赞成。深圳一个城中村的村民就真情实感地表达了对政府的感谢:“政府给的租金很高,经过各项补贴叠加,租金回报可在15年左右回本,比我们自己租出去的租金要高2倍以上。深圳市政府太好了,非常感谢!有政府兜底,租金也放心!”村民房东的利益有保障了,可这笔租金支出也不少,为什么深圳市政府愿意出呢?原因有三条:
其一是,深圳市政府提出保障房建设目标,在十四五期间,要建成74万套。可深圳市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城市化已经达到了100%的水平。深圳已经很难向周边扩容要地了,74万套保障性住房用地解决不了,怎么办?

图片

这时,深圳市就想了一个办法:改造城中村。
其二是,城中村征地成本非常高。如果拆了重建,随便一栋楼的拆迁补偿款就要上亿。深圳财政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建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不能太高,不能大规模征地。到这一步,深圳市又想了一个新办法:“统租房改造。”
对深圳市政府而言,看似以2倍市场价统一租下了城中村的房子,其实和拆迁补偿费来对比,这简直太划算了,为国家财政剩下数百亿,乃是上千亿的资金。

图片

改拆为租,保障房改造成本呈几何级下滑,深圳市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资金。
其三是,帮助房企渡过难关,打造超级现金奶牛。“统租房”的商业模型来自于万科。2018年时,万科集团提出“万村计划”。这个“万村计划”就是由万科统一租赁城中村的房源,对其升级改造,把城中村的廉租房改造成商业公寓,或者建成酒店,还有一些商铺也统一交给万科运营。

图片

但万科作为一家私企,要追求利润,万科给村民的租金报价过低,还不如村民自己出租,遭到村民的抵制。同时,许多租客也担心万科进来后,会抬高租金,就联合房东一起抵制。万科的“万村计划”也就被迫流产了。
现在不同了,由深圳市政府牵头,联合万科、深圳人才安居集团等房企,共同改造、经营“统租房”。有了深圳财政资金的注入,房企的改造成本也就降低了。而在公寓、商铺运营这块,房企更加专业,能够更好地改造城中村的面貌。
在这里面,政府节约了财政资金,房东收到了更多的租金,房企揽下了改造工程和运营管理,增加了业务,还能从公寓、商铺运营中获得持续现金收入,降低经营成本,走向轻资产,实现了政府、房东、房企三方共赢。

图片

那么,谁亏了呢?答案只有一个:租客。
羊毛出在羊身上,有人赢,就有人输。在统租房推出之际,第一个被伤害的群体就是租客。他们被限时搬走,因为这里的房源将全部转交给地方政府,个人房东不允许私自出租了。因此,此前签署的租赁协议全部依法解除。租客没得选,必须限时搬家。
改造后的城中村,因基础设施升级,公寓配套更加完善,居住环境大幅改善,房租也势必上涨。那么,这就排挤了底层打工人的生存空间。低薪收入者,要么离开深圳,要么就给深圳市做贡献。

图片

生活成本的提高不只是公寓租金的提高,还有商铺租金的提高,随之带来的是整个生活成本的全面提高。原本,城中村是深圳市许多外地打工人的第一站,它承载着无数年轻人在深圳奋斗的梦想,也是整座城市的润滑剂。
像外卖骑手、制造业工人、刚踏入深圳的应届毕业生、还有在城中村里开平价餐厅、超市、按摩店、洗脚店、理发店的个体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就是专门为底层打工人服务的,也是承载许多外地年轻人扎根深圳的梦想。

图片

在深圳,月入2-3万,却住在月租1000多,不敢吹空调的年轻人并不少。为什么他们愿意忍受这种相对清苦的生活?因为一个人的清苦背后,是老婆孩子爸妈全家人的幸福。
未婚的年轻人也想攒下一个套房的首付,留在大城市里。今天吃的苦,是为了未来更大的幸福。可统租房的改造,让城中村更美好了,房东更幸福了,房企开拓新业务了,唯独租客能省下来的钱更少了。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eDAMMpaL7nsAak-tTOCzyA

深圳已过万重山

 

黑天鹅带来的影响还在蔓延。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4月经济数据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房地产销售面积等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行。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官方制造业PMI为47.4,较3月回落2.1个百分点

 

在就业市场上,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有1076万人,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多个知名企业被曝裁员收缩。

 

疫情的持续冲击下,就连几个一线城市也没能例外,经济增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作为中国经济的核心引擎,一线城市的经济发展事关大局,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风向标,它们的信心恢复了,整个中国经济的活力,也就上来了。

 

在翻看几个一线城市的经济成绩单时,有一个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

 

2022年一季度,深圳的工业投资同比增长46.3%,其中制造业投资更是增长了52.9%。

 

这个工业投资增速,是近三年以来的增速新高。制造业投资增速,在一线城市中也是一骑绝尘。

 

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深圳的增长密码,也藏着中国经济复苏的信号。

 

 

1

立市之本

 

 

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指标,制造业投资增速与一个城市的产业活跃度密不可分。

 

深圳是一线城市,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要说深圳的经济没有压力,那是假的。

 

疫情之下,深圳2022年一季度生产总值为7064.61亿元,同比增长2.0%,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在重点城市中都不靠前。

 

但这并不意味着深圳的经济基本面受到了动摇。一季度的数据下行,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外贸和出口的影响。

 

深圳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城市,进出口总额曾连续27年位居全国第一。但春节以来,深圳最大贸易伙伴香港发生疫情,深港跨境物流运输受阻,造成深圳对港进出口规模下滑,此后深圳本地疫情扩散又进一步影响外贸企业生产。

 

叠加海外主要经济体通胀压力高企、需求下降,深圳外贸发展进一步受挫。

 

疫情下,拉动深圳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里,出口和消费都受到冲击,但投资却走出了一派独立行情。

 

2022年一季度,深圳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分行业看,工业投资增长46.3%,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52.9%。这两个数据,在全国城市中都堪称亮眼。

 

深圳已过万重山

▲图源深圳统计

 

市场有没有信心,企业有没有投资意愿,对未来的预期如何,都能从工业投资数据看出来。

 

更令人惊喜的是制造业。一季度,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主要行业大类中,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1.9%,汽车制造业增长更是达到62%。

 

深圳已过万重山

▲图源深圳统计

 

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汽车制造业,被认为是所有工业门类中带动效应最大的一种。这个数据的增长,无疑是经济复苏的重要信号。

 

毫不夸张地说,制造业已经成为深圳稳增长的主要动力。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一直以来,深圳经济的最大贡献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基建或房地产,而是来自制造业。早在2020年,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就占GDP的30%以上,高于全国和全省。全国主要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里,深圳常常是最少的那个。

 

深圳已过万重山

 

不靠卖地而是靠发展制造业支撑经济增长,显而易见,这是一种更为良性的发展模式。

 

可以说,制造业是深圳的立市之本

 

 

2

“卡脖子”突围集中地

 

 

按照深圳一季度的数据,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为39.3%,增速高于GDP增速2.6个百分点。

 

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智能手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均保持高速增长。

 

深圳制造的韧劲,在工业头部企业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13个重点工业企业集团的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3%。

 

例如,一季度,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28.4万辆,同比大涨433.4%,成为国内首个月销“10万+”的新能源乘用车品牌。

 

深圳已过万重山

▲图源CINNO Research

 

再比如“工业母机”头部企业深圳市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抢抓行业风口,布局高端数控机床,今年到目前为止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双双增长。

 

这背后,是深圳制造的硬核所在——

 

高技术产业成为压舱石。

 

这些年,“中国智造”在深圳不断涌现。时至今日,深圳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万家。光深圳湾科技园里,就集聚着50多家上市公司和超过100家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新华社曾描述过这里令人惊叹的创新实力——

 

技术人员正在寻找芯片上的错误,相当于一秒钟内找到广东省一个角落里,一盏红绿灯的一个小小误差。

 

深圳已过万重山

▲图源新华社

 

创新不会从天而降,科研人才的努力之外,离不开巨大的财力投入。

 

2019年度,深圳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2020年每万人口专利授权量均为全国第一,远高于其他一线城市。

 

2020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实施。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条例中明确规定——

 

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根据深圳“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5万亿元。

 

深圳已过万重山

 

增加值占深圳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接近4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成为引领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深圳经济“基本盘中的基本盘”。

 

资料显示,过去的2021年,深圳集中攻关了39项关键核心技术任务,涉及芯片、人工智能等多项“卡脖子”技术的光明科学城,还走出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的模式,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之一。

 

不遗余力投入创新,深圳正在成为中国的“卡脖子”突围集中地。

 

 

3

“放水养鱼”

 

 

从根上来看,一座城市的发展路径,是嵌入基因里的。

 

回看深圳产业的发展历程,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深圳是和时代一同进化的。

 

与时俱进,是深圳的城市底色。

 

底色之外,深圳这座城市最大的特点还在于尊重市场,并尊重市场上的参与主体。

 

在最近的一次研讨会中,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曹钟雄就提出了一个概念——

 

政府“下场”,贴身服务为企业分忧。

 

这一点,在过去的几个月体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3月份以来,深圳陆续出台“惠企纾困30条”“培育壮大市场主体30条”等系列政策,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1360亿元左右。

 

深圳已过万重山

 

再比如,对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被纳入封控管控防范区等封闭管理区域的用人单位,可以申请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缓缴。目前已经有10多万家单位申请缓缴,预计可缓解企业现金流80多亿元。

 

同时,深圳还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等形式,积极促进和扩大就业,预计今年将新增就业17万人。

 

截至2022年4月末,深圳市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9.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8.4个百分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3.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45.0%。

 

用深圳特区报的话来说,这是——

 

放水养鱼激发市场主体新动能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深圳为全国展现了一个“服务型政府”应有的模样。

 

 

4

结语

 

 

看完了深圳,大家的心里应该有底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取就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一样刻在了深圳的基因里。

 

深圳已过万重山

 

数据显示,2021-2022年以来,深圳全市就业人口规模达1249.26万人。六普到七普十年之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长达700多万人,高居全国第一位。

 

深圳的人口能持续流入,背后是因为有足够多的优质岗位供应,往深处看,就是源源不断的产业更新。

 

这样一座蓬勃之城,某种程度上,正是过去几十年中国发展的写照。

 

短期的低谷不能阻挡真正的腾飞。城市经济运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短期GDP增长只是一个阶段性指标,不能代表经济的全貌。一个城市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如此。

 

在当下,还是那句话——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05NyLHIx_bjdw8qnMEK4nA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作者:黄可乐

设计:敏穗 张鱼烧

来源:网易读数(ID:datablog163)

 

从荒凉渔村,到国际都市,短短 40 多年时间,深圳像乘坐火箭一般跻身中国城市第一梯队,一座城市创造的 GDP 就抵得上一个省份 [1]。

 

然而,正是这样一座与北上广并驾齐驱的顶级城市,却总在文化底蕴上落败,不但没有什么历史古迹,还因为大学太少,被冠上“高校荒漠”的名号。

 

2000 年以前,整个深圳的普通高等学校不到 4 所,本土毕业的大学生几乎是种稀缺品 [2]。

 

21 世纪以来,深圳建大学的速度迅猛提高,许多世界名牌大学还掀起到深圳办大学的热潮。甚至有人预言,中国最顶尖的大学迟早会在深圳诞生。

 

深圳,正以建设特区的速度建设大学。

 

“高校荒漠”,正在疯狂建大学

 

对比中国各城市的高校数量,深圳的高校数实在是少得可怜。

 

在中国城市中(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北京建有最多的大学,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数为 92 所(不包含成人大学,下同)[3]。

 

在高校云集的北京,往海淀区上空扔块板砖砸倒十个人,就可能有一人出身清北,三人是在读大学生。

 

其次是拥有百万大学生的武汉,这座巨无霸城市网罗了 83 所高校,每年春运的武汉火车站都有成堆的大学生放假返乡。还有广州、上海、重庆等一二线城市也高居榜单前列 [4]。

 

拥有足够多的高校,几乎是一座城市地位的体现。但是,在中国这么多城市中,深圳却是个例外。

 

2021 年,据深圳市统计公报,深圳仅有 14 所普通高校,不仅远落后于其他一线城市,还被不少二三线城市“打败” [1]。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天津全市有 56 所大学,GDP 为 1.57 万亿元,常住人口 1387 万人,平均 25 万人就拥有一所大学 [5]。


同年,深圳全市 GDP 为天津的两倍,但大学数仅为天津的四分之一,且平均 126 万人才有一所大学 [1]。

 

稀少的高校数成了深圳“摸石头过河”路上的绊脚石。

 

1980 年,深圳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时,这里的“最高学府”只有两所中专、一所师范、一所卫校 [6]。

 

深圳发展几乎全靠从世界各地涌来的劳动者,本土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

 

直到 1983 年 1 月,深圳大学开始筹办,当时的深圳市长还急切对负责筹办的原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罗征启称:“这个决心下定了,卖掉裤子也要把大学建起来!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给我们生产人才,人才!”[6]

 

决定筹办后仅 8 个月,深大就迎来第一批本科生,开启了深圳高等教育的序章 [6]。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而后,深圳的高等教育进入超常规发展期。2002 年,深圳一年之间就多了 6 所高校。2011 年来,深圳更是几乎以一年一所的速度建高校 [2]。

 

2011 年,南方科技大学问世;2012 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诞生;2016 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在龙岗区落地;2017 到 2020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相继在深圳设立分校区……

 

到 2022 年,据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已有 15 所普通高校,还有深圳海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和香港大学(深圳)等高校在筹建中 [7]。

 

一座座高校在深圳拔地而起,深圳的在校大学生数也随之猛增。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00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仅有 1.41 万人,彼时北京的这一数字高达 28 万 [2][3]。

 

到了 2021 年,深圳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与 2020 年相比,足足翻了 9 倍,达到 14.52 万人 [2]。


据《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到 2025 年,深圳在校大学生数量还要达到 21.5 万人 [7]。

 

不过,作为有 1768 万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深圳的大学生数还是远远不够,比不上北上广,也与武汉、重庆等城市相差甚远 [1]。

 

底蕴不够,名校招牌来凑

 

于是,深圳建校速度虽快,但与城市发展速度相比,还是显得缓慢了些。

 

与此同时,深圳的高校不仅数量不足,还被质疑实力不够,大批年轻的高校要如何保证教学质量,和动辄拥有上百年历史的名校抗衡?

 

在这个问题上,深圳交出的答案是联合办学。本土大学没底蕴没关系,邀请有底蕴的名牌大学来深圳盖分校就行。

 

2009 年,香港中文大学便成立小组探讨在深圳设立校园的可行性,并在 2010 年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订教育合作备忘录,开启了深圳合作办学的先河 [8]。

 

2014 年,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下文简称港中深),首批设置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和经济学等三个深圳社会亟需的本科专业 [9]。

 

于是,背靠着港中文这座大山,港中深发展迅速,年纪轻轻便有了世界顶级的实验室,还与港中文共享图书馆电子资源,录取的学生也能注册成为港中大的学生 [10]。

 

而后,这一合作办学的成功先例也被许多高校借鉴,深圳这片“高校荒漠”反而成为了“建校沃土”。

 

中山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等高校先后获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大学在深圳的新校区也在筹建之中。

 

还有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昆士兰大学、法国空间大学等海内外高校都传出要在深圳办大学的消息,虽然许多已经再无下文,但足见深圳办校的热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除了大学,深圳还吸引了许多顶尖高校前来设立研究生院。


2000 年创建的深圳大学城便已云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多个研究生教育机构,许多专业的科研实力已经不输本部 [6]。

 

还有一些在深圳土生土长的高校,也从零开始成为了中国的顶尖大学。

 

比如 2010 年首次招生的南方科技大学,自成立起便颇具话题度,被认为走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前列。当时的南科大实行自主招生,组建教育改革实验班,还效仿欧美高校建立起书院制度 [11]。

 

十多年之后,在争议中摸索的南科大快速地跻身中国“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在多个世界高校排行也榜上有名。


2022 年,在 QS 中国大陆大学排名中,南科大已经超越许多老牌高校,排行第 13 [12]。

 

而深圳大学更是有着“最火双非”之称,毕业生在深圳一众高新企业中的认可度,不亚于许多 985 高校。

 

如果说这些新兴大学在创立之初还会引来“野鸡”“山寨”的质疑,那到今天,高考分数已经逐渐证明了大众对深圳高校的信任。

 

2021 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本科普通批录取分数线在全国许多省份,已经比本校区还高 [13]。

 

比如 2021 年海南理科高考生报考哈工大需要的一般最低分是 722 分,而报考哈工大(深圳)却需要 748 分,足足高了 24 分。

 

甚至在哈工大的大本营——黑龙江,考哈工大(深圳)的难度都比本部要大。一些黑龙江考生宁可离家千里,也不愿在省内就近上学。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深圳大学作为“双非”院校,分数也水涨船高,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受到热捧。

 

2021 年,深大计算机专业在广东理科本科批录取最低分为 623,这个分数已足够报考华南理工大学等 985 院校 [13]。

 

更不用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它已多年占据广东省院校录取分数榜首,报考难度已与中国人民大学相当 [13]。

 

快速建校,深圳的经验好学吗

 

当然,深圳能这样快速建校,也是有条件的,第一条便是有钱。

 

在中国城市中,深圳市的财力是名列前茅的。

 

2021 年,来源于深圳辖区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破万亿,达到 11110 亿元,比大多数城市全年的 GDP 还多。

 

其中,中央级收入达到 6852.2 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以一市之力贡献了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 7.5% [14]。

 

于是,“财大气粗”的深圳在高等教育上的投入可谓毫不吝啬。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局长陈秋明曾表示:“2020 年,深圳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预算超过 200 亿元,投入规模仅次于北京、上海 [15]。”

 

这样的大手笔投入自然惠及到深圳的诸多高校。许多省属或市属的深圳高校,预算已赶得上不少教育部直属的高校。

 

2021 年,深圳大学部门预算收入为 75.33 亿元,胜过中科大、大连理工大学等许多 985 高校,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收入都来自深圳市政府拨款 [16]。

 

如果单计算用在学生身上的教育支出,深圳高校的学生也享受到了不错的待遇。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2021 年,南方科技大学的部门预算中,教育支出为 33.52 亿元,看起来与北大清华动辄上百亿的教育支出没法比 [17]。

 

但是,南科大在校学生还不到 1 万人,平均每个学生分到的预算是 36.96 万元,超越了北京大学 [17]。

 

除了钱,深圳疯狂建大学的底气还在于人。深圳的高校不愁招不到人,而且如果高校能为深圳输送无穷无尽的高素质人才,那建校的收益就可能远大于成本。

 

根据 BOSS 直聘发布的《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深圳是 2020 年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存率最高的城市,超越了其他一线城市 [18]。

 

深圳大学 2021 届本科毕业生中,已就业人群留深圳就业率达到了 79.42%,南方科技大学也不相上下,占比接近八成 [19][20]。

 

深圳,正在疯狂建大学

 

哈工大(深圳)与港中深的留深就业率虽然稍逊一筹,但平均十个 2020 届就业的本科应届生里,就有 6 个以上选择留在深圳工作 [21][22]。

 

除了能留住本地的大学生,深圳还从全国各地“薅”来最多的应届生。

 

据中国联通智慧足迹,2021 年深圳本地大学毕业人数虽然仅有 4.11 万人,但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高达 14.54 万人,而北京与上海净流入的应届生数都不到 8 万人 [23]。


可以说深圳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已经高于北京与上海。

 

与此同时,深圳还有着许多就业岗位,来吸引源源不断的大学生。

 

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2022 年第一季度招聘需求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深圳、上海、广州 [24]。

 

从深圳港,到华强北,再到南山科技园,深圳正吸引着各式各样的人来此就业、生活。

 

而来深圳上学,便能与工作机会更近一步。许多背井离乡的大学生们也就乘着深圳高校快速建设的“东风”,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甚至是母校的第一届毕业生。

 

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就此在深圳扎根,与这座年轻的城市一起摸索着更多发展的可能。当然,前提是还没被深圳的房价劝退。

 

参考资料:

[1] 深圳市统计局. (2022). 深圳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 深圳市统计局. (2021). 深圳市2021年统计年鉴.

[3] 北京市统计局. (2021). 北京市2021年统计年鉴.

[4] 武汉市统计局. (2021). 武汉市2021年统计年鉴.

[5] 天津市统计局. (2022). 天津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6] 李季. (2021). “深圳速度”建大学,不止是“砸钱”. 澎湃新闻.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194344.

[7] 深圳市人民政府. (2021). 深圳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8]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13). 中大与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学签订详细协议落实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筹建.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cpr.cuhk.edu.hk/sc/press/cuhk-signs-final-agreements-with-shenzhen-university-and-shenzhen-governmentinaugurating-the-development-of-the-chinese-university-of-hong-kong-shenzhen/.

[9] 郑天虹. (2014). 教育部批准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新华社.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gov.cn/xinwen/2014-04/28/content_2668016.htm.

[1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官方网站.

[11] 方可成. (2011). 不参加高考,就是支持改革?——风暴眼中的南方科技大学. 南方周末.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s://www.infzm.com/contents/60139.

[12] QS TOP UNIVERSITIES RANKINGS. (2021). https://www.topuniversities.com/universities/shenzhen-university.

[13] 中国教育在线. 掌上高考高校历年分数查询.

[14] 深圳市财政局. (2022). 关于深圳市2021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2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15] 深圳新闻网. (2021). 3年投入近500亿元,深圳高等教育实现“惊人一跃”. Retrieved MAY 12nd, 2022 from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nt/2021-03/17/content_24053561.htm.

[16]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7]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1年度部门预算.

[18] BOSS直聘. (2021). 2021应届生就业趋势报告.

[19] 深圳大学. (2021). 深圳大学2020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 南方科技大学. (2021). 南方科技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1).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2020年第三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3] 中国联通智慧足迹.

[24] 智联招聘. (2022). 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B6jDm_wtbHT0rgW0IUSs2Q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今天(10月6日),随着香港特首林郑月娥2021年度施政报道的发布,中国最牛、最有想象空间的都市圈——深港都市圈,正式诞生了!
这份报告里最大的看点是:香港将拿出临近深圳的元朗区和北区的全部土地,一共300平方公里土地,设立“北部都会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跟深圳、跟大湾区协同发展,共同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上图是这份“施政报道”的目录部分截屏,“北部都会区”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重点论述。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施政报告”说,“北部都会区”“是在“一国两制”框架下首份,由香港特区政府编制,在空间观念及策略思维上跨越港深两地行政界线的策略和纲领。”它充分体现了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战略思维。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上图是香港的行政区地图,“北部都会区”包含的北区、元朗,跟深圳的福田、罗湖、盐田接壤,跟深圳的南山区隔深圳湾相望。而深圳的中心城区,就在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对面。
40多年来,虽然深圳特区热火朝天,深港合作也不断推进,但香港对临深片区很少有投入,这里一直维持着几十年前的乡村景观。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在深港河套地区及其周边,深圳和香港共同规划了“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跟西部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特别合作区”遥相呼应。
“施政报告”明确:“北部都会区”就是未来香港20年城市建设和人口增长最活跃的地区,或者说是“最大增长点”。
 
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天水围、元朗、粉岭/上水等新市镇之外,还将重点发展6个地区——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马洲、文锦渡和新界北。
“施政报告”对“北部都会区”的定位是:促进港深融合发展和联系大湾区最重要的地区。
而且还提出了“双城三圈”的概念。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所谓“双城”,就是香港和深圳。所谓“三圈”,就是“深圳湾优质发展圈”、“港深紧密互动圈”、“大鹏湾/印洲塘生态康乐旅游圈”(下图)。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为了实现港深同城化发展,“施政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轨道交通项目:

1、修建连接洪水桥/厦村和深圳前海的“港深西部铁路”(已经纳入广东十四五规划,被称为“港深西部快轨”)。

2、把正在规划的香港“北环线”向北延伸,经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接入深圳的新皇岗口岸。

3、讨论将东铁线延伸到深圳罗湖,并在深圳一方设立“一地两检”口岸,在现有的罗湖站和上水站之间增设一个非过境铁路服务的新铁路站,以释放罗湖/文锦渡以及上水北一带的发展潜力。

4、将“北环线”由古洞站向东延伸,接驳罗湖、文锦渡以及香园围一带,再南下经过打鼓岭、皇后山到粉岭。

5、探讨兴建尖鼻嘴至白泥自动捷运系统的可行性,以带动该区和流浮山的发展。

“施政报告”提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港方园区只有87公顷,跟深圳方面超过300公顷的园区差距太大,所以计划:把落马洲管制站迁往深圳新皇岗口岸之后腾出的土地,再加上附近的部分鱼塘和乡村土地,一共新增150公顷做科创用途,以建设“新田科技城”。
为了呼应深圳前海的扩容和大发展,“施政报告”提出:提升香港洪水桥/厦村的定位,为“新界北现代服务中心”,并在前海隔湾呼应的流浮山(下图)建设为“具规模、地标性的科创设施,为北部都会区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施政报告”提出:为了实现职住平衡,香港准备把一些“无地域限制、带动就业机会”的政府设施以及写字楼迁往“北部都会区”。
为了给“北部都会区”导入增量人口,解决香港的住房难题,“施政报告”提出:目前在北部都会区已经规划了35万个住宅单位,未来将额外再增加600公顷的土地用做住宅和产业用途。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加上元朗区和北区现有的39万个住宅单位,总住宅单位将达到90.5万个到92.6万个。一共可以容纳250万人居住。
换句话说,未来香港的增量人口、增量住宅,将主要由“北部都会区”来承载。
对于最受瞩目的住房问题,“施政报告”提出,未来10年兴建33万套公营住房(下图),和10万套商品房(私营房屋)。这个计划如果能完成,将极大缓解香港的住房矛盾。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在提升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方面,“施政报告”提出了5大新举措: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可以看出,香港对于碳排放权交易也有浓厚的兴趣。
 
不过,香港金融中心最大的利好,仍然是中概股的全面回归。在美国挂牌的中概股,要么回归,要么做第二上市,香港都是首选上市地,这是香港未来可以预见的金融业最大利好。
在吸引人才方面,香港去年曾把“优才计划”年度配额增加到2000个,最终有1700个优才获发配额。“施政报告”把2021年的“优才计划”配额倍增到了4000个,面向全球吸引人才。
在北部重点发展北区、元朗的同时,“施政报告”还提出了香港南部发展的重点:把支撑香港作为金融中心的“维港都会区”,扩大到“明日大屿愿景”的交椅洲人工岛填海区。
中国“最牛”的都市圈,今天诞生了!
上图就是交椅洲的的位置,它位于香港岛西侧、大屿山(机场)的东侧,港府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一个庞大的填海计划。现在,在“香港国安法及完善特区选举制度的双重保障下”,这个计划也将有望进入实施期。
这个被称为“明日大屿”的填海造地计划,一共可以造地17平方公里,可以提供26万个住宅单位,预计成本6240亿港元。
交椅洲填海区和“北部都会区”一南一北,相互辉映。“北部都会区”体量更大、更重要。
该怎样看待香港提出的“北部都会区”计划,它将对大湾区乃至全国带来什么影响?
第一,“北部都会区”计划的提出,意味着香港愿意拿出接近30%的陆地面积,跟深圳来玩一场亲密的都市圈游戏,这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提及跟内地合作,香港人往往爱使用“中港合作”这种“有语病”的措辞。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内地经济总量偏小,香港的经济总量一度超过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总和。要合作,也是香港跟内地整体合作,而不太可能是内地某个城市跟香港合作,因为远远不对等。
但随着深圳经济体量超过香港,汇聚的资金总量接近香港,再加上深圳不断诞生世界级企业,香港终于“发现”了深圳。
真正意义的深港合作,是最近几年才开始的。随着香港完成“第二次回归”,跟深圳、跟大湾区各城市的合作步子越来越大,最终有了“北部都会区”的诞生。
这意味,香港全面开启了“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新时代。
第二,中国最牛的都市圈诞生了,这是两个世界一线城市构成的紧密型、同城化的都市圈,在中国是独一份,在全世界也非常罕见。
香港和深圳,历史上本来就同属于一个县。两个城市的总陆地面积,加起来也不过3000平方公里,不到上海的一半,不到北京的五分之一。
但这块狭小的土地上,如今实际居住着超过2700万人口,汇聚资金接近24万亿人民币(北京为20万亿,上海为16.7万亿)。如果计算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GDP密度、资金密度,深港都是中国第一,而且遥遥领先。
总部设在英国拉夫堡大学的“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GaWC)”每年给全球城市排名,在2020年全球有50个城市成为“世界一线城市”,中国有6个,分别为“Alpha+”级别的香港、上海、北京,和“Alpha-”级别的广州、台北、深圳。
两个世界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这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所以深港都市圈是一个紧密型、同城化的都市圈。而这两个城市,都拥有世界级的证券市场,股票交易额、融资额常年位居全球前十,这也是非常罕见的。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最新发布了《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在全球“最佳科技集群”排名中,日本东京—横滨地区、中国深圳—香港—广州地区、北京、首尔、美国圣何塞—旧金山地区分列前五。
 
由此可见,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深港也处于非常重要和领先的地位。
当这样两个“全球一线城市”真正携起手来,影响力将是巨大的。
第三,这意味着香港恢复了大城市“抽血”的功能,开始做大做强,这对于一个大城市的地位稳固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城市之所以能成为中心城市,就是因为它有“抽血”周边区域的能力,可以通过优质的营商环境,吸引来更多的企业、资金、人才。
遗憾的是,过去这些年香港成长的速度明显放慢。由于住宅稀缺、昂贵,再加上对内地人才流入门槛过高,所以香港人才增长根本无法跟北上深相比。
 
过去10年,无论是深圳、上海还是北京,新增的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口都超过了300万,而香港的总人口长期徘徊在700万人左右。内地向香港的移民,很大一部分是香港中低收入阶层在内地的配偶和子女,而非“优才”。
规划了“北部都会区”之后,未来这个区域将增加50多万套住房,可以多承载100到150万人口。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底气,香港的优才计划才能翻倍,把年度名额增加到4000个。
说实话,4000个名额不算多,香港如果要真正成为“科创中心”,这个年度优才名额至少要达到1万个以上。
第四,这对于深圳、对于大湾区来说是重大利好。
香港北上,把未来20年增长点放在临深片区,对深圳意义非常重大。过去40多年,深圳紧邻着香港发展,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在“边界堆积”。而香港恰恰反过来,只把临深片区看做郊野地区,甚至把一些“脏东西”,比如垃圾填埋场、殡仪馆“堆积”在临深地区。
现在情况彻底改变了,临深的北区、元朗成为香港未来20年最重点发展的片区,这意味着那些“脏东西”可能会迁移走,或者“逐步停用”。取代的是繁华的新市镇和新地标。这对于深圳的罗湖、福田、南山和盐田,当然是大利好。
而且,此次“施政报告”公布了众多联通深圳的基建项目,尤其是轨道交通,将大大增加两地来往的便利程度。深港本来就唇齿相依,有了更多“一地两检”的口岸后,经济联系将更加密切,同城化将真正实现,这将带来巨大的商机。
值得关注的是,最近两年来,深圳周边城市都不约而同地做了同一件事:在深圳傍边建立新区,谋划新的增长点。
 
比如东莞提出,南部临深9镇“高水平对接深圳”、“融入深圳”,还规划了滨海湾新区;惠州也在谋划临深的合作区和示范区。广州南下,把靠近深圳的南沙确定为唯一的副中心;中山东进,在深中通道落地点的马鞍岛启动了翠亨新区;珠海则把科技产业,大部分放在了深珠通道未来落地的唐家、北围地区。
 
现在,香港拿出了临深300平方公里土地,重点发展科技创新产业,这相当于一个特大号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这当然跟深圳外溢能力超强有密切的关系,是深圳的荣耀,也是深圳的机会。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_iQBk5fqUu4p4NW_PakDmQ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

今年以来,恒大频频曝出负面新闻,包括商票大面积违约、金融机构起诉、业主集体维权等等。

一个这几年风光无限,自身资产上万亿的超级地产集团一夜之间竟然出现摇摇欲坠的生存危机,说实话,这种情况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那么,恒大究竟做错了什么,让这个庞大的企业突然出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

1  恒大出现生存危机

一般来说,一个大型企业出现生存问题一定是重大决策出了问题,恒大也不例外。恒大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决策者对房地产产业发展趋势出现重大误判!

蚂蚁出事之后,央媒有句名言流传甚广——没有马云的时代,只有时代的马云。

这句名言其实套用在房地产行业同样适用——没有地产的时代,只有时代的地产。

过去20年房地产高歌猛进是时代的产物,是中国城市化大规模跃进的副产品,当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放缓之后,属于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其实已经结束。

特别是从2016年开始,高层旗帜鲜明提出“房住不炒”之后,这也是房地产时代结束的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信号。

但是恒大在2018年之后依然在疯狂拿地,甚至是加杠杆(负债)拿地——这就是投机性很强的决策,在恒大决策者看来(其实也是房地产行业头部企业共识),中国房地产虽然黄金时代结束了,理论上还应该有个白银时代。

在竞争加剧的白银时代,应该遵循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规律。恒大拼命拿地做大规模,不正是让自己变成那个“强者恒强”的强者吗?

但是,谁也没想到,从2020年年底开始,国家对房地产的重拳打压来得这么猛!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

 

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规定,这是从金融机构卡住房地产行业放水的额度。

接着,就是对房价涨幅较快的城市实施二手房指导价——这个指导价远远低于实际市场价,银行按照这个二手房指导价发放按揭贷款其实就是大幅度提高了买房的门槛。

这个二手房指导价政策堪称是给房地产销售降温的大杀器,这个政策实施之后,最火爆的深圳楼市二手房交易已经降了8成!

金融机构不贷款,终端销售迅速降温,这两项政策对于负债率很高的房地产企业堪称双鬼拍门,让恒大现金流立刻出现了重大问题。

以上就是对恒大出现生存型危机的过程梳理。

按道理,一般人写到这里就基本结束了,但是我们还打算挖一挖其中更深层次的逻辑。

2  决策者的误判

以恒大的层面,其人脉信息都远非一般大型企业能比的(今年大型庆祝活动还登上了天安门),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恒大决策者还会对房地产产业趋势出现重大误判呢?

别急,我们先来看看另一个案例。

2021年5月15日,深圳第7次人大会议通过一项决议,撤销深圳市市长、监察委员会主任、副主任、中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工信局局长、商务局局长、应急管理局局等等一大批干部的职务!

政府、司法系统以及大量部门一把手同时调整,这在深圳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市场曾经一度传言,导致这场深圳行政系统大规模调整的事件是深房理事件

2021年4月,有着145万粉丝的自媒体大V深房理被网民公开举报违规炒房,事件在舆论场发酵,一度成为火爆的话题。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来源:雷达财经)

一个自媒体大V违规组织粉丝炒房,最后竟然导致整个深圳行政系统大调整是不是不可思议?

在深房理事件之前还发生了两件事情。

——2021年3月,坊间传言深圳有很多人拿着国家贴息的经营贷款进入楼市炒房,然后,深圳监管部门对辖内中资商业银行自去年以来审批的15.4万笔、1771.73亿元经营贷,进行了全面排查,结果只发现21笔、5180万元的资金涉嫌违规,将提前收回。违规贷款的比例是:0.518亿除以1771.73亿再乘以100,等于0.0292%,约等于百分之0!

——深圳这个排查结果让舆论并不满意,一时议论纷纷。于是2021年4月初,深圳有关银行再次开展自查,半天之后结果就出来了,但答案却是:没有发现经营贷等违规资金流入楼市。

也就是说,深圳在坊间传言炒房客利用经营贷违规炒房之后的两次自查,最后都没有查出什么结果。

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深房理事件爆光了!

光是网民举报的深房理炒房的资金就远远超过之前深圳官方自查的结果!堪称光速打脸。

然而,仅仅因为深圳方面在楼市调控领域有失察的责任就能引发行政系统如此巨大的地震吗?

是不是感觉还是有点牵强啊。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里给大家回顾一段历史。

清同治年间的一天,浙江余杭地区发生了一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一个叫做葛品连的人突然发病身亡,但是他在死后却面目青黑,口中还有血水流出来,他的家人因此就觉得他是被人害死的,于是就去报官,谁知这却引发了轰动全国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

当时担任浙江余杭知县的人叫做刘锡彤,他像往常一样和验尸的仵作去检查葛品连尸身的时候,有一个人拦住了他,给他讲了一个”羊吃白菜”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羊”指的是余杭有名的才子——杨乃武,而”白菜”指的是杨乃武家的帮佣——毕秀姑,绰号”小白菜”。

这两个人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小白菜”不过是仰慕杨乃武的才学经常同他说话而已,杨乃武也觉得小白菜温柔,平时也经常教她写写字。

可是在刘锡彤眼里,这却是一个报仇的好机会。刘锡彤这个人为官不正,曾经因为贪污被杨乃武举报而被罢官,如今听说杨乃武和小白菜有这层关系,自然而然地认定二人有奸情,然后合谋杀死了葛品连,于是他把杨乃武和小白菜抓进监狱严刑拷打,最终屈打成招,逼着他们在认罪书上画了押。杨乃武被判处斩,小白菜凌迟处死。

杨乃武家人不服,于是开始了漫漫上访路。

在这个上访过程中,满清官场越来越多的官员卷入进来——包括浙江巡抚杨昌睿、杭州知府陈鲁、宁波知府边葆诚、嘉兴知县罗子森、候补知县顾德恒、龚心潼等等,甚至一直牵扯到满清中央某个部门的官员。这个过程中,满清各级官员充分发挥了官官相护的特点,强硬维持着对这个案件的判决。

三年之后,”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大白天下,为此有一百多个各级官员被罢官惩处,这就是清朝轰动一时的”杨乃武与小白菜”!

那么,杨乃武一介书生,即使有同乡读书人帮忙,真有这么大的本事掀翻整个官僚系统上百名官员?

不是!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不过是满清朝廷借机打压地方实力派的一个由头而已!

因为成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湘军系在满清朝廷声势一时无两,巅峰时期满清十八行省督抚有一半是出自湘军系。湘军一系势力如此膨胀是满清中央朝廷无法容忍的,最初清廷试图掺沙子来分化湘军系,任命马新贻在湘军系经营多年两江地盘上(江苏、江西、安徽)担任两江总督,结果不久就冒出一个离奇的“刺马案”(电影《投名状》历史原型),马新贻被杀。这下清廷更加下定决心要打压湘军系。

于是才有”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借题发挥(浙江巡抚杨昌睿出自湘军系),不管地方各级官员几次定案维持原判,清廷都要求发回重审,最后直接将案件提到北京刑部审理,然后才大白天下,并且借此处罚一百多官员。

读史如观镜。

正常情况下一个深房理事件绝对没有如此大的能量让深圳行政系统大动荡。

但是深房理事件爆发恰恰在一个敏感的时刻——国家三令五申强调“房住不炒”,而深圳民间竟然顶风作案,从银行套取大量贷款去炒作楼市。而深圳方面几次自查也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2020年11月,中央确定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试点城市,结果几个月后,这个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竟然成为全国房价涨幅最高的城市!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

深房理事件被捅出来,这本身就是地方政府在房市调控上巨大失职的表现——不跟着中央调控房市的节奏走,反而弄出一个反面典型,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就太不讲政治了!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有些地方官员(级别甚至不低)对房地产产业发展趋势出现重大误判!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恒大决策者对形势出现重大误判好像也不是那么离奇了。

那么,问题来了——

他们误判了什么?

为什么会误判?

3  房地产调控的历史

我们现在简单回顾一下房地产调控的历史。

第一次提出房地产调控是2010年,然后调控这个词就如同贴在房地产行业身上的标签一样如影随形。

然而效果却不太好——过去一般是用行政手段强行抑制需求,短期房价被暂时抑制之后,过不了几年总会再次报复性反弹,再次创出新的高度。

十余年如此反复多次之后,以至于全社会对房市已经形成一种信仰——房价是不可能跌的,短暂的震荡之后还会继续涨这种信仰不仅是老百姓有,社会资本有,连体制内官员也有。

正是这种全民共识让资金如同潮水一样持续流入房地产,房地产虹吸了大量社会资金之后推动房价继续上涨,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循环。

最想打破这个循环的是中央政府,毕竟大家都去炒房炒地皮,谁来发展实体经济?

但是要打压房地产又颇有点投鼠忌器的感觉。

按照野村证券等机构测算,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占比很高,直接对GDP贡献是12.3%,加上上下游产业的综合贡献是16.4%中国政府财政收入有44%来源于房地产与土地相关领域。

简单的说,假如全国人民创造100元财富,其中有16.4元是房地产贡献的,假如政府财政收入100元,其中竟然有44元是房地产贡献的。

所以,去房地产是不可能的!过去不可能,现在不可能,将来……也不可能!

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政府能承受经济规模打84折,财政收入打56折的后果。

所以,过去房地产调控不过是防止房价涨幅太快的一种调节,说白一点就是对房价公众预期的一种纠偏——房价是不会永远涨的!

但是过去调控结果却事与愿违,反倒是强化了民众房价永远涨的预期。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

2016年国家第一次提出“房住不炒”,这是明显准备升级房地产调控的信号,但是当时中国经济恰恰处于“L”型的下行趋势,我们GDP增长率从过去的8%以上已经跌到6%+左右,已经没有对房地产实施严厉政策的空间。

所以,房住不炒提出之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对房价涨幅比较大的地区加码了行政管控手段,这些手段与过去一样让房价短暂压抑之后在2018年迎来一波快速上涨。

2020年因为疫情的冲击,我国被迫加大货币投放力度来刺激经济,当年年底在宽松货币刺激下,房价再次出现较大幅度上涨。

到了2020年底,宏观经济形势出现两个重大变化。

一个是我国杠杆率已经飙升到非常危险的地步。

当时我国杠杆率超过270%,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是160%,政府杠杆率超过40%,居民杠杆率超过70%。

国际公认宏观杠杆率超过250%就是比较危险的指标,而我们比这个危险的红线还足足超过20%。

按:杠杆率就是负债率,比较基数就是全年GDP,假如我国GDP总量是100万亿元,杠杆率270%就是宏观负债270万亿元。以此类推。

杠杆率飙升房地产绝对是主要“贡献者”——

因为不仅房地产自带杠杆属性,居民买房就是加杠杆,而且房市火爆必然带来土地市场红火,地方政府一旦拥有大量卖地收入,总会有一种冲动去加杠杆大拆大建。

也就是说,房地产已经到了不得不出重拳遏制的地步了。

另一个是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预期很高。

因为中国在新冠疫情冲击下出色的表现,让我们获得一波可观的疫情红利,2021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9%左右,而国内机构更为乐观,普遍预测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10%以上。

换句话说,2021年我们获得一个难得的对房地产进行严厉调控的窗口期。

所以,当年初管理层将今年经济增长定位为6%以上时,所有人都大跌眼镜,这种在经济增长主动踩刹车的动作引发外界很多猜测——

大家都认为国家会收紧货币去杠杆,现在来看,这个主动踩刹车就是提前预留空间——一旦房市出现不可控的波动,就要在房地产推动最严厉的去金融化政策!

注意,这个提前预留不是从一开始就准备这么干(毕竟在房地产行业推动严厉去金融化经济代价太大),而是管理层根据房地产市场情况发展而针对性制定政策。

然后,因为市场对房价“永远涨”的信仰一步步逼迫调控政策层层加码。

2020年6月,疫情结束之后房地产市场就迎来报复性反弹,然后国家就为大型房地产开发商设置了三道红线——这是从供给端开始降杠杆;

2020年秋冬季,房地产火爆势头不减,12月30日银保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规定,这是从金融机构卡住往房地产行业放水的额度;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来源:金融界)

2021年上半年,全国土地拍卖市场异常火爆,在土地拍卖价格屡创新高带动下,全国各地房价再次大幅度上涨,其中深圳房价更是一马当先充当了全国楼市的领头羊。

2021年2月8日,深圳率先发布了《关于建立二手房成交参考价格发布机制的通知》,对深圳市3595个小区建立成交参考价格,本来这是一个对楼市降温的大杀器,但是因为执行力度问题(参考3—4月深圳自查违规经营贷结果),依然没有让火爆的深圳楼市降温。

4月,深房理事件爆发,5月深圳行政系统大调整。这个标杆性事件让地方政府终于了解了中央控制房价的决心,然后深圳迅速加大了二手房指导价机制的执行力度——

这是第一次在需求端强行去杠杆,深圳二手房交易迅速降温,然后二手房指导价迅速扩展到房价涨幅较大的13个城市,全国房市交易也急转直下!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不管是恒大还是某些地方官员之所以对房地产形势出现重大误判,不是他们消息渠道闭塞,也不是对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决心有误判。

而是他们有侥幸心理,坚定认为国家调控房地产只是扭转公众对房价上涨的预期,不会对房地产实施过于严厉的遏制手段。

但是,却没料到从2020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房市持续火爆以及房价大幅度上涨逼着国家层层加码房地产调控政策,最后在房地产行业彻底去金融化!

所谓矫枉必须过正。

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到了不实施去金融化就不足以扭转公众预期的地步。

恒大决策者恰恰就是对“矫枉必须过正”的前景出现重大误判。

4  侥幸投机栽跟头

熟悉我的读者都应该知道,最近两年我是看空房地产的。但是,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房价短暂的大幅度上涨却让我有点打脸的感觉。

今年4月,在一次饭局上聊到房地产,就有一个朋友对我提出一个尖锐的拷问:

“你不是看空房地产吗?为什么今年全国各地土地交易市场如此火爆?各路资本纷纷砸下重金去抢地块?土地溢价屡屡创出新高?”

这番拷问让我无言以对——不是我对房地产的看法出现变化,而是强大的资本用真金白银投票表达对未来房市看好,让我觉得用言辞来反驳多少有点苍白。

正是因为土地交易市场的火爆,民间投资房产的热情再次被点燃,我身边就有很多人在那段时间拼命筹集资金去投资楼市,甚至有人加很高的杠杆。

几个月后这种澎湃的热情戛然而止。

房地产去金融化其实就是修改了房地产基本的产业逻辑——去掉了杠杆属性(金融属性)的房地产不过是一堆砖头水泥组合的重资产产业而已!

原创 | 房市预期的博弈:恒大为什么会突然面临生存危机?

 

恒大突然曝出生存危机如同给所有投机楼市的资本兜头淋下一桶冰水,上半年高价拿下的土地现在变成了烫手山芋,而那些加杠杆投资房产的人们更是惶惶不可终日。

恒大是第一个曝出生存危机的房地产开发商,但是绝不会是唯一一个!不出意外,在下半年将有更多的开发商以及更多的炒房客曝出生存危机。

国家这一次下了最大的决心也要扭转全社会对房价永远涨的预期。

当然,从5月开始房地产强力去金融化相当于给这个行业踩了急刹车,经济代价也很大。

从5月到8月,在上游工业产品出厂价格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我们下游消费者产品价格却在节节下跌。

从5月到8月,我们PPI指数是9.0、8.8、9.0、9.5,而CPI指数则是1.3、1.1、1.0、0.8。

PPI指数与CPI指数严重背离,宏观经济已经出现明显的通缩特征。

导致PPI指数与CPI指数严重背离的原因很多——

比如我们居民负债率太高,比如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但是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因为房地产直接关联一百多个行业,对国民经济影响太大,这个行业突然踩急刹车,不可避免对经济会有较大的负面影响。

说白一点,这是资本不讲政治强行炒作房市惹的祸。

其实,我们回头来看,国家对于房地产产业的态度几年前就是明牌,这个牌面资本清楚,大部分老百姓也很清楚。

过去国家没有对房地产下重手有复杂的原因——但是这绝不代表国家永远都不会对房地产下重手。

我们有些企业(资本)总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虽然对宏观政策以及房地产产业政策非常了解,但是总有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超越常人的例外。

抱着这种侥幸投机心理早晚是会栽大跟头的——不管是普通投资者,还是资产上万亿的恒大,概莫例外。

转自:https://mp.weixin.qq.com/s/rIsNtOxZJFiulcywydhTag